第一篇:中考前的心理准备
高考一结束,初中学校普遍也开始停课。本周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很多学生越发着急,不规律地增加学习时间和强度,打破原有作息时间的规律,出现作息时间方面的一些不适应问题。
在冲刺阶段发现自己仍然存在学习方面的这样那样问题,是很正常的,经过群集性的学习和高密度的作业练习,我们的学习能力、学习水平、学习方法自然会提高,当然就能发现很多我们原来无法发现的问题。
这是好事,升学考试类的复习,怕就怕在找不出自己的问题,无法发现问题,你从哪方面提高?如何提高?这与我们家长近来常和我说起“不听中考志愿讲座,不看中考志愿方面的书,还好一些,越听越觉得问题多,越看书越不知该怎么填志愿”,是同样一个道理。不听志愿填报讲座,不看志愿填报方面的书,你反而更能填好志愿?果真如此吗?答案是否定的。
为了保证自己的正常作息时间不被打乱,保障自己每天的睡眠质量方面是非常必要的。注意是睡眠质量!而不是睡眠时间。
睡眠质量在中考冲刺阶段的复习中是非常重要的,它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学习效率和考试成功与否。
一、正常作息时间保障
1、不搞疲劳战术
要合理分配自己的作息时间,一是需要合理安排各科的学习时间,在冲刺阶段尤其要注意各科学习时间的分配。这里面有一个学习策略问题,你是拉长长板?还是拉长短板?自己首先要心中有数,二是需要合理分配体能锻炼和学习时间。在冲刺阶段有氧运动,可以让我们的肌肤充满活力,张弛有度,将疲劳赶跑,反而能提高学习效率。
而“疲劳战术”只会使学生的大脑活动处于更加紧张的状态,对氧气和营养素的消耗也会明显增多,如果长时间得不到补充就会使大脑细胞活动减慢,甚至强迫休息(思维迟钝、想不起事来、知识不往脑袋里走、头脑发木等等),打瞌睡。
2、掌握自己的学习规律
冲刺阶段,总是感觉时间太少要掌握的东西太多,许多学生找不着头绪,刚做了两道数学题,又觉得还需要背英语单词,刚背了两个英语单词,还没有进入状态,又放心不下语文,整天的思绪都处在忙乱状态,收获却不多,自然难以拥有良好的备考状态。
还有一个感觉是:总是发现别人干劲冲天,而自己学习却不在状态,心中的郁闷、烦躁不断升级,意志日渐消沉。其实绝大多数学生都会有这种感觉,总是觉得别人在进步,自己在后退,注意这仅仅是一种感觉而已!如果我们能很
好地掌握自己的学习规律,保持自己的作息节奏,那么你的学习自然就能事半功倍。
3、正常作息
考前保证充足睡眠,蓄精养锐去迎接中考是非常必要的。挑灯夜战,以牺牲
睡眠时间去进行题海战术是得不偿失时。殊不知题目浩如烟海,你再做一年、两年也做不完。头天睡眠不足,第二天大脑就处于半休眠状态,思维就处于抑制状态,结果复习无效率,考试就发呆。但也不能走另一极端,认为考前要松手大休一周,停止复习,专调心态,这也会适得其反。
心理学认为,人们如长期处于紧张的工作学习中,大脑中枢会相应建立起紧
张思维运作模式,使人能适应紧张的工作学习。如果突然停下无事可干,原来的生物钟就会打乱,心理模式就无从所适,考生会产生失落、不安和心慌等不适的心理现象,所以考生在考前还是按原来正常的作息时间作息。
二、考试策略的运用与调整
1、科学把握好考试时间
科学地把握考试时间并不是指你在中考考场上去把握,而是现在就要把平时的考试和作业时间作为考场。当你这样实践,得到充分的训练之后,那么正式的考场也就自然成为了一场平时作业。这也是心理学效应的运用之一。
诸如语文的考试时间的分配,2小时的考试时间,作文时间最起码要保证有
45-60分钟。其中要有5-15分钟的选材与谋篇布局的时间,这样的“磨刀时间”是不误“砍柴功”的。写什么(内容)永远比怎么写(形式)要重要!
其他科目都要做到遇到障碍题,一律跳过,先把能做的题目完成,不要钻
牛角尖!白白浪费宝贵的考试时间!就是说先把西瓜捡到手,不要为了芝麻而丢掉西瓜!先保证自己能得到能做对题目的分数!
2、让大脑在中考考试的时间段里兴奋起来
在冲刺阶段,学生的注意力会越来越难以集中,所以平时就要有意识地
调整和延长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让大脑在中考考试的时间段里能保持高度的兴奋状态,同理,当你平时在这个时间段里能够兴奋起来,那么中考时大脑自然就会兴奋。更多的相关资讯和心理效应运用请见写给家长的话。
3、积极的心理暗示
中考获得成功的关键,第一是考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情况;第二是中
考前、中考中考生的心理状态。越临近中考,调整心态就越发重要。把六月看成“难忘之月,丰收之月,战胜自我之月”,轻装上阵,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真实水平。
上届学生有在考场出现过于紧张的现象,结果手发抖,始终无法完成书写。
在考场出现这样的紧张情绪是因为学生求胜欲望过盛,但又担心自己丢分过多,考不上理想中的学校,辜负师长的期望导致的。
事先教师应对有心理压力表现症状明显的学生集中进行心理疏导。大致的思
路是这样:我考不起来的题目,人家也考不出来!在这样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下,学生基本都能稳定住情绪,继续完成考试。
积极暗示能强化自己的信心,消除烦恼。消极暗示会降低人的信心,徒增忧
心。语言暗示也是心理暗示的常用方法之一。心理学研究表明,语言的暗示作用可极大地激发人的潜能。特别是在催眠状态下,人的思维活动可以完全受语言暗示的支配。事实上,人类自从有了语言以来,就一直接受其暗示。如成语中的“望梅止渴”、“画饼充饥”等,都是通过语言暗示来改变人们的心境。
对初三考生来说,如果有哪一句话可以令你增强斗志,那么这句话就应该成为你的首选暗示用语,从现在开始,你要不断地在每次考试前加以运用,并配合动作,想象考试成功的情景,给自己以最大的激励。常用语言暗示有:
我今天一定能考好!
我行,我一定行!
天生我材必有用!
坚持就是胜利!
人生难得几回搏!
我选择,我喜欢!爱拼才会赢!„„
从狐狸吃葡萄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启迪,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这并不是“自欺欺人”,而是“聪明过人”之处。面对一颗自己确实吃不到的葡萄,与其在架下上窜下跳白费力,还不如说这颗葡萄是酸的,另找甜的——自己熟悉的、力所能及的,以长补短,同样可以成功。通过良好的自我暗示,可以驱散忧郁,克服怯懦,恢复自信,激发兴奋点,把自己的心态、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
潜心走好每一步,集中注意力关注如何扎扎实实地走好每一步。瓦伦达是
国著名的钢索杂技演员,人在离地几十米的高空走钢索,没任何安全保护措施,险象可想而知。但瓦伦达毫不畏惧,每战必胜。有人问他成功的决窍,他说:“我走钢索时,从不想到目的地,只想走钢索这一件事,专心致志走好每一步,不管得失。”后来心理学把这种专注于做自己的事,不为其他杂念所动的心理现象称为“瓦伦达心态”。
考生要想获得成功,就应有这种瓦伦达心态。在应对中考时不要把问题想得
太复杂和困难了,不要无端地给自己预设困难,让自己还没开始就先怯场了。其实,每一个同学从入初中开始,每天都在为中考作准备,每天都在一步步走近中考。六月的中考只是一次和平时的联考差不多的检测而已,只是少了成题(抄
人家试卷的题目),是真题(温州出卷老师的原创题目)罢了。考的知识点永远不会超出考纲规定的范围!
4、保持一颗平常心
无论最终考试结果如何,都请同学们保持一颗平常心。古训道:“勿以物喜、勿以己卑”,如果考试成绩理想,那么就要为即将展开的高中生活做准备,争取在高中里做个佼佼者;而对于没有拿到理想分数的同学们,也不要灰心丧气,一蹶不振,应该尽快从悲伤失望的情绪中走出来,分析整个中考复习各个环节出现的问题,以免3年后重蹈覆辙。
总之,保持一颗平常心,坦然面对一切可能发生的事情,那么无论你将来遇
到什么样的顺境或逆境,都能够泰然处之,并且最终一定能够收获人生最好的果实。
三、说出你的压力
要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排解心里不良情绪是必要的,不要让自己的不良情
绪积累起来,然后一下子突然爆发。在家可以和父母沟通,比如回家后主动和父母聊聊学校的情况,随便什么都行。
在学校最后的答疑期间,建议学生最好找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谈谈,因为同学
之间在目前这个阶段已经是自顾不暇了,哪有时间管你,而且在这个阶段自己也不好意思去打扰同学,更重要的是,在这个阶段,不管到哪个水平的学校去,给我的感觉是中国的毕业班班主任就像抱鸡婆一样地在护着自己班的学生。
说出你的压力,紧张情绪得到释放。做好最差打算,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去迎
接即将到来的中考。
四、考场实战对策
1.当觉得浑身有焦虑和紧张带来的“火烧”般感觉时,马上停止学习,将
双手平放在桌面集中精力感受桌面的凉爽,向前垂下头,轻轻转头并深呼吸。
2.临考紧张不求人,中医按摩舒缓法
速成:双手捂耳,沿顺时针、反时针方向各揉3O次,再用两拇指用力按揉
双侧太阳穴,会有一种清新感,沉浸其中并逐渐放松。
3.进入考场,不理会别人的表情和反应,在自己的座位坐好,把视线集中
在教室前的某一个点上,凝视1分钟左右,什么都不要去想,让情绪稳定下来。
4.临场紧张怎么办?在深呼吸时努力放松,让你的胳膊和手自然下垂到身体
两侧,你能感觉到流人手内的血液的温暖,尝试想象紧张感正从手指尖溜走。
5.放松训练:适当呼吸,从手臂开始,再按头部、颈部、胸部、肩部、腹部、臀部、大小腿、脚趾肌肉的顺序,交替收缩、放松骨骼肌肉,体验肌肉松紧程度。
6.考试入场前,如仍处于紧张状态,可做几次深呼吸,做两节广播操,哼几句流行歌曲,想点与考试无关使自己高兴的事,积极参与同学间谈笑来转移注意力,冲淡紧张情绪。
7.如在考场过度紧张,先停笔,身体自然坐正,轻闭双眼,双手平放桌上深呼吸,收紧双拳以及全身肌肉,然后慢慢呼气,随之放松肌肉,待情绪稳定后再继续答题。
第二篇:中考前的心理准备
中考前的心理准备黑色六七月,接触过中考的人都知道。在这个中考来临的时间里,如何做到心理调整,发挥出最佳状态,直接影响了学生的以后前途。
方法/步骤 1.心理认识
压力无处不在,没有压力万万不行,但是压力太大也不行。“承受压力的能力因人而异,这个会随着个人的身体或心理状况变化而导致承受能力不同。
2.压力过大的表现
学生的主要压力会集中表露出来,比如:焦虑、沮丧、烦躁不安、记忆力下降、看书效率低。所以,为了成绩,为了将来,你必须想尽方法冷静下来。
3.不要过度学习经常看到一些家庭,一道考试前,就开始疯狂的让孩子补习,恶补,大补,想孩子几天内把以前所有没学好的都学进去,哪怕是熬夜,,切记不要过度,否则反作用,增加了孩子的压力,心里上也有阴影。
4.“瓦伦达效应”
学生还是多以平时努力为主,这样减少了临时抱佛脚的现象。家长冲容对待。
5.“齐加尼克效应”
自己给自己的任务,压力不需要那么重。一切从细做起,从量累计,增加自信心。
6.“罗森塔尔效应”
除了自己平时的素质提升,还需要家长,老师一起的辅导。一切需要良好的氛围,平常心对待。
第三篇:中考前心理准备
中考前心理准备
一、迎接中考前学生的心理相对于以住会有什么变化?
中考临近,我们都在进行紧张的复习,由于小学升初中不需要入学考试,中考,是一种国家行为选拔性考试,也是一种分流性考试。考生最终将进入重点高中、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及中专等。从某种意义讲,可以决定大多数学生今后发展的方向。随着中考进入倒计时,考前紧张繁忙的复习,、社会上对考试的关注、学校临考前异常氛围、家庭临考前的紧张空气,同学之间相互情绪感染,一切的一切,使得面临中考的同学们在心理上、生理上、学习和生活方式上产生一系列变化。这种变化有积极的,如良好的心态、饱满的精神、充足自信心、稳定的情绪、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有效的调整等,有利于学生正常发挥,取得预期考试效果;同时,也有的变化表现为消极的,如缺乏自信心,产生焦虑和不安、感到从未有过的压力感甚至恐惧感,这样,对考试将产生负面影响,影响考试正常发挥,进而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从历年中考情况看,中考前及考期,学生出现的变化是普遍在的。表现症状也带有一致性、共同性。有的人认为,变化主要指学业有障碍者或学业不良者,其实,学业优秀和学业中等水平的学生也同样出现考前心理和生理变化。区别只在考试动机强弱、情绪症状的程度差别上。
总的来说,出现变化是正常的,这种变化通常表现为焦虑、恐惧、压力感。我们把这称为考试综合焦虑症或考试综合恐惧症。
二、在产生变化的前后中,学生会有怎样的表现?
考试焦虑(或恐惧)综合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通常分考前焦虑、考中焦虑、考后焦虑。考前焦虑是最应引起人们的重视和关注,考试焦虑一般表现如何呢?
1.情绪层面:主要表现在考前复习阶段,紧张、不安、浮躁、有压力感;异常兴奋或过度抑郁;悲观消沉或易于冲动;心神不定或心烦意乱;心猿意马、患得患失。考期出现头脑发胀、眼前发黑,甚至头脑一片空白;考后为某一题、某一科没有考理想或考砸、倍感自疚、反复自责。
2.生理层面:心悸、冒汗、头昏、颤抖、泌尿道或胃肠道不适。食欲减退、厌食、失眠、周身无力、精神恍惚、整天犯困。
3.认知层面:考前、考期可能出现注意力异常;表现为在复习中或考试中过分关注某事物(如一听考试二字就心跳);注意力不集中,如看书走神,一道题想半天也做不出来;思维形式失调,出现思维障碍,回答问题不能判定、缺乏逻辑性;记忆力减退、疏解压力能力降低、社会功能(如听、写、操作、讲)等反应迟钝、减退。
考试焦虑发生率,一般来说,女生多于男生,性格内向学生多于性格外向学生。
三、怎么会产生这样的变化?
产生考试焦虑综合症的心理机制比较复杂,一般来讲可以从学生内部因素(个体)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认识、分析和探讨。
1.个体因素
(1)遗传、个性心理及身体状况:一些神经类型属于弱型的学生对环境刺激较为敏感,易产生压力感,出现焦虑程度较高的症状;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一旦面临考试,特别是中考这样的大考,就怕陌生的环境、监考教师、同考场考生。一些情感脆弱、腼腆、自卑感和虚荣心较强的学生,总怕考不好丢面子、惹人笑话,这也极易在考前产生异常焦虑;还有的学生身体状况不佳(包括长期体质赢弱和临时性疾病),终日忧心忡忡、焦虑万分;甚至有的学生,认为“临阵磨枪,不快也光”、“临时抱佛脚”,延长复习时间和强度,打疲劳战,“打夜车”,睡眠时间大为减少,体育锻炼和最基本的休闲娱乐时间基本剥夺,使自己体质短期内下降,犯下考前准备之大忌。
(2)考试认知与考试动机:
首先是考试认知偏差。学生对考试性质、考试利害关系的预测以及对自身应付能力的评价不当,易导致考试焦虑。有的学生在个人的前途、名誉问题的认识上发生偏颇或过分看重,如认为考不上重点或考不上普高就觉得前途一片黑暗;觉得对不起父母十几年的含辛茹苦、老师们的辛勤哺育以及自己多年的学习生涯。有的学生对自身的知识经验、能力评价过低,担心考试失误和发挥失常,担心最怕出现的试题等等。如此这样,他们在考试时便会造成高度的神经紧张及强烈的情绪反应,产生过度焦虑。再就是考试动机的偏颇。心理学研究发现,把考试的动机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才会促进学生的学习,过强和过弱的动机都产生相反的效果。学生的考试动机如果过强,就会造成强烈的心理负担,产生考试焦虑。考试动机过强的学生对自己考试期望值估计过高,制订目标脱离实际,非要考上重点学校或某所名牌学校。其实,期望值越高、个人实际水准与期望值差距越大,焦虑也就更严重。考试动机过低的学生与之正好相反,失去了努力的动机,恐怕连平时水平都难以发挥。我们要知道,考试最终结果是:大多数学生与平时学习状况几近持平,出现的浮动一般在5-10%左右,只有极少数学生出现超常发挥与发挥失常。因此,客观、合理的自我定位对复习、考试是十分必要的。
(3)知识准备和应试经验不足:
初三学生毕竟年龄偏小,初次面临这样的大考,如果考前对有关考试的内容、知识无准备或准备不充分,且缺乏相应的应试技能、经验,则学生在考前和考试过程中极易产生焦虑情绪,遇到难题茫然无措。
2.外部因素
外部因素主要指家长、教师及社会要求的压力过大。一般来说,家长对孩子要求越严、期望值越高,要求又不适合孩子的兴趣和专长,则对孩子的压力越大,孩子也就越容易产生考试焦虑。如,有的家长对孩子的考分极为关注,订指标,搞奖励,看到孩子考分不理想,轻则训斥、责骂,重则棍棒相加,造成孩子沉重的心理压力,觉得“考不好难以向家长交差”。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大搞题海战术,以成绩为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教师对考试重要性的过多评论,对考试情况的不当评价和预测,对学生态度专制、苛刻等等。在这种学校氛围里的学生也极易产生考试焦虑情绪。同时,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国家的政策体制(尤其是教育政策体制)会影响到学校、家庭的教育方式,影响到学生对考试的态度和认识评价。在社会升学、就业竞争压力极大的情况下,在以“考试论高下”的社会环境里,学生的考试焦虑就越严重。
四、如何引导学生走出误区?
1.正确认识焦虑和压力
焦虑是人们应付威胁情景或面临重大事件时的一种人的自然和本能反应,并不是不正常的。这种焦虑可以调动我们的相关生理与心理机能来为即将来临的事件或刺激做准备。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适度的焦虑对考试而言是有利于发挥自己的水平的。对考试一点也不焦虑、毫无反应、漠然置之的同学以及过度焦虑的同学都难以取得好成绩。总之,完全不焦虑就不能使我们兴奋起来以活跃我们的思维,而过于焦虑则会使我们因过于兴奋、紧张而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跳跃,对自己的正常发挥反而产生某种抑制作用。
压力是人对情境的一种自然反应,心理过程和症状与焦虑有相似之处。压力一定要有,但要适度。“适度压力”或“适度紧张”就像调味品、像琴弦松驰有度,会使压力变为动力。压力过大,超过人的承受能力,会产生心理疾病,当然会影响复习和考试;压力过小,紧张不起来,同样会影响复习和考试。“适度压力”能使人们处于适度兴奋和情绪最佳状态;信心十足、心态平静、精力集中、思维敏锐,增加社会行为能力。同时做到自我调整、自我欣赏、自我反省、自我激励。
2.保持良好的考前、考试心态
良好的考前心态,是中考取得好成绩的一个重要保证。那么良好的考前心态有哪些特征呢?
首先,必胜的信心是良好心态重要组成部分。相信自己、肯定自己、这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有的学生对中考缺乏信心,甚至“绝望”,这种心态使大脑对信息的接受、加工、贮存和提取能力都大为降低。
其次,保持正向的情绪状态是良好心态的重要方面。愉快的心境,有助于形成积极乐观的态度,克服困难,提高复习效率。相反,消沉、倦怠等负向的情绪状态会使大脑处于抑制状态,影响复习效率。
3.面对考生焦虑与压力,学校、教师、家长们应该如何?
(1)就学校、教师而言,应做好:
*.学校、班级要营造一个舒适、和谐、温馨的气氛。不要用过分偏激的语言、过于触目惊心的标语式文字,令人过度疲劳的复习方式充斥整个复习应试的空间。学校应组织各类心理辅导活动,班主任更是要在心理辅导方面发挥作用。要因人而异地进行团体辅导(全班)、小集体辅导(同类学生)、个别辅导,帮助他们消除、排解焦虑、减缓压力,调整心态,满怀信心迎接考试。
*.在考试动机方面,要让学生建立合理的期望值。排斥“不到长城非好汉”、“不考重点就完蛋”的想法。在高考扩招、高职招生等大的环境下,“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象大为改观,进入高等学府深造的机会很多、成才之路很广,“条条道路通罗马”。不要认为一考定终身,普高、职高生进入大学的数量一年比一年多。这样,可使学生们减少不必要的心理负担。
*.提高对考试环境的适应性。熟悉的环境可使学生产生轻松愉悦感,有利于启发思维;生疏的环境易使学生产生恐惧感,思维受到阻碍。考前学校可以有计划地进行一些模拟考试,让学生熟悉考题的类型、题量、答题的要求;组织学生到考场所在学校走走看看,熟悉环境。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心理上有所准备,减少考前出现的紧张慌乱情绪。
*.营造一个良好的复习环境。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有利于集中精力搞好复习。注意室内光线、色调的合理搭配,减少噪音的干扰,有利于提高复习效果。教室内能造成学生情绪紧张的东西(诸如倒计时牌、各科评比竞赛表等),在临近考试期间应该摘掉,给学生提供轻松的复习环境。
(2)就家长而言,应做到的:
提供合理膳食。心理学和营养学的研究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情绪表现会受到食物的影响。食物可以使人快乐、恬静、安宁、也可以使人焦虑、愤怒、烦躁。注意膳食的科学性、合理性,对学生的情绪会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学生在复习期间,可以多食一些廋肉、动物肝脏、鱼、蛋、奶、豆制品及粗制面粉等,既可以保证人体生理所需的各种营养,又可以使这些食物中富有的维生素发挥对焦虑不安、失眠等不良情绪的调节作用。在中考前,各媒体都会登载一些专家提供的考生食谱,家长们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运用。
忌讳:
*.切忌期望过高。不少家长对孩子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爱把“至少要考500分”之类的话挂在嘴边,殊不知这样做不仅起不到激励作用,反而让孩子愈发悲观、焦虑,给孩子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压力。其实,到了这个时候,孩子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基本上已成定局,短时间内不可能有“质的飞跃”,因此,对家长来说,首要任务就是正确了解孩子的状况,接纳孩子的现状,不提不切实际的要求,你不妨告诉孩子:“只要尽到最大努力就行了!”*.切忌制造紧张空气。为了给孩子督战助阵,有些家长刻意制造出“一级战备”的考前状态,其实,这样做反而会让孩子觉得压抑、烦闷,“透不过气”来。明智的做法是,家长该干嘛就干嘛,同时,尽量避免出现对孩子的心理产生消极影响的事件,如夫妻吵架、邻
居冲突等等,营造温馨、宽松的家庭氛围。
五、如何调适心态、减少焦虑?
1.运用宣泄法。当自己处于一种莫明其妙而又难以言明的精神痛苦之时,整天心神不定,焦躁不安,看书不进、饭吃不香、觉睡不好,对一切都不感兴趣,甚至坐卧不安、心跳加快、胸闷气短、容易出汗时,可找朋友、同学谈心说笑,参加一些文体活动,使自己的焦虑郁闷情绪,在不同场合上得以宣泄而达到情绪的稳定。
2.采用理喻法。用理智战胜情绪上的困扰。正确评价自己,既看到自己的优势,也要看到自己的不足;期望值不要定得太高,要正视现实,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不要太大。不妨调整一下自己的目标,就能从困境中得到解脱。
3.采用意控法。也就是借助于意念,“遇事不慌”“遇难不忧”自觉调节情绪,心平气和地进入考场,稳健自如地应付考试。
4.充足睡眠法。以足够的睡眠消除疲劳,换取充沛的精力和清醒的头脑。足够的睡眠是从容应考的前提。考前如果经常失眠,可适当使用一些调节情绪的药物,如利眠宁、舒乐安定、氯硝安定等。
注意适当的作息,适时地娱乐,科学地安排学习时间,及时排除心理压力,合理的饮食调整,就能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从而顺利度过中考关。
第四篇:中考前的心理准备
中考前的心理准备
一、迎接中考前学生的心理相对于以往会有什么变化?
中考临近,同学们都在进行紧张的复习,由于小学升初中不需要入学考试,中考,是学生们一生中经历的第一次大考,其重要性不亚于高考。中考,是一种国家行为选拔性考试,也是一种分流性考试。考生最终将进入重点高中、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及中专等。从某种意义讲,可以决定大多数学生今后发展的方向。随着中考进入倒计时,考前紧张繁忙的复习,、社会上对考试的关注、学校临考前异常氛围、家庭临考前的紧张空气,同学之间相互情绪感染,一切的一切,使得面临中考的同学们在心理上、生理上、学习和生活方式上产生一系列变化。这种变化有积极的,如良好的心态、饱满的精神、充足自信心、稳定的情绪、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有效的调整等,有利于学生正常发挥,取得预期考试效果;同时,也有的变化表现为消极的,如缺乏自信心,产生焦虑和不安、感到从未有过的压力感甚至恐惧感,这样,对考试将产生负面影响,影响考试正常发挥,进而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从历年中考情况看,中考前及考期,学生出现的变化是普遍在的。表现症状也带有一致性、共同性。有的人认为,变化主要指学业有障碍者或学业不良者,其实,学业优秀和学业中等水平的学生也同样出现考前心理和生理变化。区别只在考试动机强弱、情绪症状的程度差别上。
总的来说,出现变化是正常的,这种变化通常表现为焦虑、恐惧、压力感。我们把这称为考试综合焦虑症或考试综合恐惧症。
二、在产生变化的前后中,学生会有怎样的表现?
考试焦虑(或恐惧)综合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通常分考前焦虑、考中焦虑、考后焦虑。考前焦虑是最应引起人们的重视和关注,考试焦虑一般表现如何呢?
1.情绪层面:主要表现在考前复习阶段,紧张、不安、浮躁、有压力感;异常兴奋或过度抑郁;悲观消沉或易于冲动;心神不定或心烦意乱;心猿意马、患得患失。考期出现头脑发胀、眼前发黑,甚至头脑一片空白;考后为某一题、某一科没有考理想或考砸、倍感自疚、反复自责。
2.生理层面:心悸、冒汗、头昏、颤抖、泌尿道或胃肠道不适。食欲减退、厌食、失眠、周身无力、精神恍惚、整天犯困。
3.认知层面:考前、考期可能出现注意力异常;表现为在复习中或考试中过分关注某事物(如一听考试二字就心跳);注意力不集中,如看书走神,一道题想半天也做不出来;思维形式失调,出现思维障碍,回答问题不能判定、缺乏逻辑性;记忆力减退、疏解压力能力降低、社会功能(如听、写、操作、讲)等反应迟钝、减退。
考试焦虑发生率,一般来说,毕业班明显于非毕业班;女生多于男生,性格内向学生多于性格外向学生。
三、怎么会产生这样的变化?
产生考试焦虑综合症的心理机制比较复杂,一般来讲可以从学生内部因素(个体)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认识、分析和探讨。
1.个体因素
(1)遗传、个性心理及身体状况:一些神经类型属于弱型的学生对环境刺激较为敏感,易产生压力感,出现焦虑程度较高的症状;一些性格内向的学
生,一旦面临考试,特别是中考这样的大考,就怕陌生的环境、监考教师、同考场考生,特别是在诸如面试、体育考试、操作考试等情境下,担心在大庭广众之下出丑,因而产生恐惧感,导致自我社会功能的减退影响应试水平的发挥;一些情感脆弱、腼腆、自卑感和虚荣心较强的学生,总怕考不好丢面子、惹人笑话,这也极易在考前产生异常焦虑;还有的学生身体状况不佳(包括长期体质羸弱和临时性疾病),终日忧心忡忡、焦虑万分;甚至有的学生,认为“临阵磨枪,不快也光”、“临时抱佛脚”,延长复习时间和强度,打疲劳战,“打夜车”,睡眠时间大为减少,体育锻炼和最基本的休闲娱乐时间基本剥夺,使自己体质短期内下降,犯下考前准备之大忌。
(2)考试认知与考试动机:
首先是考试认知偏差。学生对考试性质、考试利害关系的预测以及对自身应付能力的评价不当,易导致考试焦虑。有的学生在个人的前途、名誉问题的认识上发生偏颇或过分看重,如认为考不上重点或考不上普高就觉得前途一片黑暗;觉得对不起父母十几年的含辛茹苦、老师们的辛勤哺育以及自己多年的学习生涯。有的学生对自身的知识经验、能力评价过低,担心考试失误和发挥失常,担心最怕出现的试题等等。如此这样,他们在考试时便会造成高度的神经紧张及强烈的情绪反应,产生过度焦虑。再就是考试动机的偏颇。心理学研究发现,把考试的动机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才会促进学生的学习,过强和过弱的动机都产生相反的效果。学生的考试动机如果过强,就会造成强烈的心理负担,产生考试焦虑。考试动机过强的学生对自己考试期望值估计过高,制订目标脱离实际,非要考上重点学校或某所名牌学校。其实,期望值越高、个人实际水准与期望值差距越大,焦虑也就更严重。考试动机过低的学生与之正好相反,失去了努力的动机,恐怕连平时水平都难以发挥。我们要知道,考试最终结果是:大多数学生与平时学习状况几近持平,出现的浮动一般在5-10%左右,只有极少数学生出现超常发挥与发挥失常。因此,客观、合理的自我定位对复习、考试是十分必要的。
(3)知识准备和应试经验不足:
初三学生毕竟年龄偏小,初次面临这样的大考,如果考前对有关考试的内容、知识无准备或准备不充分,且缺乏相应的应试技能、经验,则学生在考前和考试过程中极易产生焦虑情绪,遇到难题茫然无措。
2.外部因素
外部因素主要指家长、教师及社会要求的压力过大。一般来说,家长对孩子要求越严、期望值越高,要求又不适合孩子的兴趣和专长,则对孩子的压力越大,孩子也就越容易产生考试焦虑。如,有的家长对孩子的考分极为关注,订指标,搞奖励,看到孩子考分不理想,轻则训斥、责骂,重则棍棒相加,造成孩子沉重的心理压力,觉得“考不好难以向家长交差”。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大搞题海战术,以成绩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教师对考试重要性的过多评论,对考试情况的不当评价和预测,对学生态度专制、苛刻等等。在这种学校氛围里的学生也极易产生考试焦虑情绪。同时,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国家的政策体制(尤其是教育政策体制)会影响到学校、家庭的教育方式,影响到学生对考试的态度和认识评价。在社会升学、就业竞争压力极大的情况下,在以“考试论高下”的社会环境里,学生的考试焦虑就越严重。
四、如何引导学生走出误区?
1.正确认识焦虑和压力
焦虑是人们应付威胁情景或面临重大事件时的一种人的自然和本能反应,并不是不正常的。这种焦虑可以调动我们的相关生理与心理机能来为即将来临的事件或刺激做准备。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适度的焦虑对考试而言是有利于发挥自己的水平的。对考试一点也不焦虑、毫无反应、漠然置之的同学以及过度焦虑的同学都难以取得好成绩。总之,完全不焦虑就不能使我们兴奋起来以活跃我们的思维,而过于焦虑则会使我们因过于兴奋、紧张而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跳跃,对自己的正常发挥反而产生某种抑制作用。
压力是人对情境的一种自然反应,心理过程和症状与焦虑有相似之处。压力一定要有,但要适度。“适度压力”或“适度紧张”就像调味品、像琴弦松驰有度,会使压力变为动力。压力过大,超过人的承受能力,会产生心理疾病,当然会影响复习和考试;压力过小,紧张不起来,同样会影响复习和考试。“适度压力”能使人们处于适度兴奋和情绪最佳状态;信心十足、心态平静、精力集中、思维敏锐,增加社会行为能力。同时做到自我调整、自我欣赏、自我反省、自我激励。
2.保持良好的考前、考试心态
良好的考前心态,是中考取得好成绩的一个重要保证。那么良好的考前心态有哪些特征呢?
首先,必胜的信心是良好心态重要组成部分。相信自己、肯定自己、这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有的学生对中考缺乏信心,甚至“绝望”,这种心态使大脑对信息的接受、加工、贮存和提取能力都大为降低。
其次,保持正常的情绪状态是良好心态的重要方面。愉快的心境,有助于形成积极乐观的态度,克服困难,提高复习效率。相反,消沉、倦怠等负向的情绪状态会使大脑处于抑制状态,影响复习效率。
3.面对考生焦虑与压力,学校、教师、家长们应该如何?
我们认为,在中考复习考试过程中,学校、教师、家长的应该针对考生进行心理辅导,扮演指导者、引领者、合作者及心理辅导者角色,帮助学生顺利跨越人生中有纪念意义的、比较关健的中考大关。这一时期,教师与家长也应调整心态,针对实际情况,布署和调整工作计划与教育方式。因为,时至今日,绝大部分学生学习水平基本已定局,期望出现大的奇迹是不现实不理智的。要按学生的目前状况定出合理的期望值,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与教学,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其基本出发点应是引导他们按实际水平,正常发挥。“拔苗助长”做法可能会适得其反。目前,下面几点供大家参考:
(1)就学校、教师而言,应做好:
*.学校、班级要营造一个舒适、和谐、温馨的气氛。不要用过分偏激的语言、过于触目惊心的标语式文字,令人过度疲劳的复习方式充斥整个复习应试的空间。学校应组织各类心理辅导活动,班主任更是要在心理辅导方面发挥作用。要因人而异地进行团体辅导(全班)、小集体辅导(同类学生)、个别辅导,帮助他们消除、排解焦虑、减缓压力,调整心态,满怀信心迎接考试。*.在考试动机方面,要让学生建立合理的期望值。排斥“不到长城非好汉”、“不考重点就完蛋”的想法。在高考扩招、高职招生等大的环境下,“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象大为改观,进入高等学府深造的机会很多、成才之路很广,“条条道路通罗马”。不要认为一考定终身,普高、职高生进入大学的数量一年比一年多。这样,可使学生们减少不必要的心理负担。
第五篇:浅谈高三学生高考前的心理准备
浅谈高三学生高考前的心理准备
从现行的教育体制看,高考是我国选拔人才的一种主要途径。面对高考,难免会给高三学生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为此,对考生应试心理的训练是值得我们重视的。希望考生要注意自我心理调适,同时也要求家长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因为,这些都将直接影响到考生的心态,从而影响智力的正常发挥和复习迎考效率。下面谈谈有关高考前的心理准备。
一、调节情绪积极暗示,保持良好心理状态
高三这一年是同学竭尽全力拼搏的阶段,高考更是对同学综合素质的检阅。要能够在知识覆盖面广,注重考查能力的选拔性高考中取胜,唯有全面提高素质。在打好知识基础的同时,注重自我心理调适,以踏实准备这个不变,来应付高考复杂的多变。以良好的情绪投入临考的复习,从而提高复习考试效率。在人的心理世界中,情绪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像是染色剂,使人的学习、生活染上各种各样的色彩;它又似加速器,使人的学习活动加速或减速地进行。只有积极、快乐的情绪,才能获得学习成功的动力。
1、情感乐观,活跃思维能力。有人说:情绪是思维的催化剂,思维能力可以通过情绪的调节而显示出更高的效应,人也会因此显得更聪明、更能干。积极的情绪可使人精神振奋、想象丰富、思维敏捷、富有信心。消极的情绪则使人感到学习枯燥无味、想象贫乏、思维迟钝、心灰意冷。不能否认,现在的高考制度的确给高三同学的学业造成很重的负担,这是我们的国情所决定的。我国是一个经济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尽管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大学依旧是教育的瓶颈,因而升学竞争异常激烈,这个事实不可能不对考生情绪产生影响。研究发现情绪又会影响一个人智力的发展:一 组儿童在情绪良好情况下平均智商为105,但在紧张状态下却降至91,两者相差十分显著。因而,高高兴兴地学与愁眉苦脸地学,效果大不一样。心情舒畅,情绪高涨时,会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产生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欲望,会感到大脑象海绵吸水一样,比较容易把知识“吸”进去。而烦恼愁闷、焦虑恐惧时,会降低学习的欲望和兴趣,抑制思维活动,从而影响智力发展。
2、适度焦虑,激发学习动机。焦虑指对个人的自尊心构成威胁的情境产生的担忧反应或反应倾向。不少同学会因成绩不理想而担忧,害怕看到老师和家长失望的目光。眼看高考越来越临近,心里一点底儿也没有,虽然天天奋战到深夜,但效率并不高,睡眠质量差,常作恶梦,第二天头脑昏昏沉沉„„如此的学习负担,再加上家长、社会过高的期望,使不少同学的情绪处于过度焦虑状态,造成巨大心理压力。然而,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其实学习需要一定程度的焦虑,心理学试验表明:焦虑水平与学习成绩呈倒“U”形关系。无焦虑或焦虑水平过低,学习无紧迫感,对什么都无所谓,肯定学不好;而焦虑水平过高,精神过度紧张,又会影响人的正常思维;只有处于中等焦虑水平的同学才能激发内在的学习动机,变压力为动力,从而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这就提醒我们要懂得调节情绪,保持适度焦虑。
3、积极暗示,挖掘内在潜能。消除过分焦虑可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一个人若总是沉浸在不愉快的回忆中,或满脑子都在想我怎么学不好、记不住时,情绪肯定低落、焦虑,效率一定不高。因为这种心态不利于大脑正常发挥作用。同学们要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当你坐在书桌前开始学习时,脑海中先浮现出令你最自豪、最愉快的画面1分钟,并在心中默念3-5遍:“高考前我已经复习好了”、“我绝对有能力考出好成绩”,然后充满信心、精神
振奋地投入学习,不妨试试,会有明显的效果。因为在我们每位同学的体内都有一颗成功的种子,也许有的还在休眠,若能快些把它唤醒,它会把你带到成功的高峰。因为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有助于排除焦虑,充分挖掘潜能,提高学习效率。
二、沉着冷静增强自信,排除考试怯场因素
据心理学家测试,有75%左右的学生临考前都有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恐慌等不良情绪。面对决定人生前途的高考,同学的精神压力、心理负担很重,很容易怯场。比如一进考场心跳加快,头脑晕乎乎的,甚至个别同学还会打哆嗦;面对试卷脑海中一片空白,一走出考场,又感到题题会解,但一切已追悔莫及。考试结果也说明,许多落榜同学,并不全是因为考题太难,而是因为考试时情绪过分紧张,从而导致记忆混乱、思维阻滞而发生失误。可见考场不只是对考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验,更是对考生有无良好心理素质的检验。因此,对每个考生来说都应树立必胜的信心,冷静应考,自觉排除考试怯场因素。据此,同学们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处理好几个问题,避免考场失利。
1、丰富考试经验。一是高考之前应扎实、认真、全面地搞好复习工作。许多考生之所以考试怯场,很大程度是因为复习没有全面或复习没有透彻,这样心里没底难免心慌。二是了解考试的形式和内容。在考前复习阶段,同学们要了解个学科考试题形和内容要求,学会根据各种题形提出问题,以促进积极的思维,提高自己应试的判断力和灵活性。三是缓行忌谈,沉着应战。在赴考场的路上,行速要慢,以免加速心跳,导致情绪紧张。进入考场前不要高谈阔论,也不要与人交谈讨论复习题目,以免原来“胸有成竹”的良好感觉一扫而光。考完后不要校对答案,千万不可以一题之小换来心理情绪之大失。四是先易后难,从容作答。拿到试卷后,通览一遍,做到心中有数。即使看到暂时不会做的题目也不要慌,因为高考是选拔性考试,试题一定会有区分度的。先做易解的题,待思路流畅后再做难题,这是应试技巧,更是增强信心的心理调适方法,每解一题便会增加一份自信。此外,还需要有一种人易我易我不大意,人难我难我不畏难,你感觉难时别人更是无从下手的心态,这样想想心理会平静很多,利于提高士气、正常发挥。如果在作出以上努力后,仍出现怯场,也不必惊慌,可先搁下试卷,稍做一下揉面等活动,或伏案休息片刻,这种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有助于克服紧张情绪。也可采取深呼吸的方法,即慢慢吸气、后慢慢呼气;或做全身肌肉放松动作,即微闭双眼,心中默念:我的头部开始放松,更加放松;我的面部开始放松,更加放松;我的躯干开始放松,更加放松;我的上肢开始放松,更加放松;我的呼吸平稳而深沉,我的心率平稳而有规律。经过这种简单的练习,也能消除过度紧张状态。
2、客观评价自我。人需要有自知之明。只有自知之明的人,才能进行准确的评价自我,在人生的坐标上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点。作为考生认真分析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提出适合自己合理的期望水平,既不过高要求自己,以免力不从心,精神负担过重,精疲力竭,使自己产生失望的心情,又不过低评价自我,以免限制自己聪明才智的发挥,抓不住成功的机会,丧失理想的前程。因此在学习中要扬长避短,讲究学习方法,为实现理想的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
3、注意用脑卫生。大脑神经细胞的兴奋性是有一定限度的,为了防止大脑神经细胞过度受损,大脑会自动转入抑制、阻止回忆活动。有些考生考前开夜车,用脑过度,睡眠不足,加上心理紧张,引起回忆反应暂时抑制造成怯场。所以,同学们应该要讲究用脑卫生,即注意动静结合,运用科学的记忆方法,保证足够的休息时间(一天一般8小时),从实际意义上说,注意用脑卫生并不是单纯为了健康,同时也能改进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促进智力的发展,提高学业成绩。
三、科学安排从容应试,充分发挥应有水平
临近高考时,考生应该有意识地采取某些特殊措施,科学地安排时间,从容地应对考试的到来,确保考前最佳的心理状态,充分发挥应有水平。
1、考前两天,择要复习。考前复习要有所侧重,只要检查一下重点内容是否基本弄清就可以了。所谓重点:一是老师明确指定和反复强调的重点内容;二是自己最薄弱的、经常出错的地方。如确认这些方面已没有问题,就可以安下心来。并在晚上睡觉前反复暗示自己“复习很充分,一定能够考出好成绩”,然后安静入睡,这无疑能增加自信心。此时,家长也要留意观察孩子,如发现孩子过于紧张,说明其自信心不足,家长要给予鼓励,巧妙暗示孩子“你一定会考好的”。只有让孩子在十分自信的竞技状态下,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水平。
2、考试前夕,睡眠充足。当有了信心之后,考试前夕的休息十分重要,切莫在考试前夜牺牲睡眠、熬夜复习。这样做,不但不能提高考试成绩,相反,却容易造成过度紧张、疲劳、头昏脑胀、反应迟钝,影响考试成绩。因此临考前夕,要尽情放松。看看花草散散步,减轻心理紧张程度,听听音乐打打球,调剂大脑愉悦心情;早些休息,避免思考过多,精疲力竭。同时家长要尽量为孩子创造一种和谐、轻松、愉悦、安静的家庭氛围。
3、考试当天,安排从容。一是吃早吃好,营养合理。要有充足的用餐时间,最好在考前一个半小时用餐完毕。否则会因过多血液用于消化系统,使大脑相对缺血,影响大脑功能的发挥。要注意主食粗细、卫生,有足量的蛋白质和热卡,要合理搭配副食荤素,多吃一些高维生素食物,如蔬菜、水果,以保证紧张状态下机体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求。此外,还要有意识多喝一点水,以促进新陈代谢,加强排泄。二是欣赏音乐,放松心理。出门前十分钟听段欢快活泼的轻音乐,既可使人心情愉快,又可活跃思维,还可一面欣赏音乐一面检查准考证、文具用品等是否携带齐全。三是适时到校,避免慌乱。一般在进考场前20分钟到达为宜。太早了,遇到偶发事件的可能性增大,极易破坏良好的心态;过迟了,来不及安心定神,考试角色心理准备时间太短,有可能导致整场考试在慌乱中度过,造成不必要的失误。
高考是特殊的智能竞争,是考生智力、毅力和体力等综合素质的较量。因此,考生们要学会心理调适,才能充分发挥自己应有的水平,甚至超水平的发挥。愿考生们能以扎实的知识水平,良好的心理状态在高考中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