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徐匡迪谈科学消费:让低碳经济走近百姓生活
“冬天把空调温度设得过高,室外很冷而室内却能穿短袖;夏天把空调温度开得过低,进屋还要穿一件披肩,这些做法都不可取。”10月14日,在南通举行的第六届长三角科技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作了题为“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的精彩报告。他指出: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让老百姓全面理解气候变化,以正确引导其消费行为,从而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全球变暖是一个大气候、大空间、大时间概念,要积累几十年全球各大洲的数据验证。”徐匡迪介绍说,最近100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上升了0.74摄氏度,导致的一系列后果已众所周知。在过去8年里,全球碳排放量增长了三分之一,其中的三分之二来自中国。2006年中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是4.32吨,到2008年已经接近5吨,超过世界平均值的4.18吨,是印度的3.7倍。因此,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形势严峻。
但不是每一个普通百姓都能对气候变化做出准确判断的。徐匡迪院长给在座听众算了一笔账:发电厂发出的电,只有四分之一甚至五分之一能够被用户真正利用。2006年的一份调查,已被他引证多次。这份对北京中关村某中等收入住宅楼25户家庭的能源消耗调查,其结果显示,单位面积平均能耗为23千瓦时。令人吃惊的是,耗能最少和最多的家庭之间居然相差50倍。“人的消费行为,对终端的能源消耗具有决定性影响。”
“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是走向低碳经济的第一步。”徐匡迪说,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需要依靠技术进步,提高现有能源使用效率;加大核电发展的力度;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但他同时强调,现在人们的一些生活方式、消费理念需要转变。
“有一种说法,现在是市场经济,我有钱爱怎么消费就怎么消费。”徐匡迪院长说,资源是整个社会的,过去仅仅依靠道德来约束,这还不够,今后还需要强化所有成员都要遵守的社会责任,“要把节约变成社会时尚。”
以汽车为例。汽油真正用于汽车,大概只占汽油消耗的13%,87%没有用于车牵引。用到什么地方去了呢?比如,用于发动机本身的损失,等红绿灯时汽车停在那里,还有能量传送的损失,等等。徐匡迪院长说,同样运载240人,轨道交通需1个单位路面资源,公共汽车需要2个,私家车需要6个,不同交通设施道路面积可以相差30倍。你坐轨道交通1公里一个人只要0.01公斤的标煤,如果坐公共汽车是0.02,如果坐出租车是0.14,所以,能源消耗,从我们中国的国情来讲,应大力提倡市民选择公共出行,不能大量发展私家车。
“千万不要以为新建筑就比老建筑节能。有时,技术先进的新办公建筑,单位面积能耗比老建筑高出10倍。”徐匡迪院长举例说,建于上世纪一二十年代的清华学堂,每平方米每年能耗34千瓦时,而上海金茂大厦每平方米的年能耗是215千瓦时,美国UPENN办公楼能耗更高达356千瓦时。去年,我国建筑能耗已占到总能耗的24%,“建筑节能迫在眉睫。”徐匡迪建言,不要为追求建筑物的新颖时髦再盲目引进外国技术,要评估其能耗表现,比如,高纬度地区,大面积玻璃幕墙就不适用。
第二篇:低碳科学让生活更美好
低碳科学让生活更美好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可随之带来的却是一系列的环境问题,空气中所含的二氧化碳越来越多,地球气温在逐年上升,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地球是我们赖以生活的家园,我们每人都有责任保护地球,保护环境。低碳生活就在我们身边,从小事做起,让我们的家园更美好,让我们的地球更健康,让我们的生活更绿色。
我是一名中学生,我首先要知道:什么是低碳?低碳生活是指生活作息时所消耗的能源的减少,从而减低碳消耗,尤其是二氧化碳的减少,我们应积极提倡“低碳生活”,从节电、节油、节气,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也就是说,低碳生活就是更低能量、更低消耗的生活方式,还原其淳朴的进行人与自然的交流。
低碳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碳足迹”是一个最新名词,它标志着一个人的“碳耗用量”。“碳”耗用得越多,导致地球变暖的凶手——二氧化碳也制造的多。也就是说“碳足迹”指一个人的能源意识和行为对自然界产生的影响。
夏天,我们在家用空调时,不要长时间开着,用了几个小时后,就关掉,再开电风扇。这样就能省50%的电;在冰箱内放食物时,食物的量以占容积的80%为宜,用塑料盒盛水制冰后放入冷藏室,这样能延长停机时间、减少开机时间,更节电;用微波炉加工食品时,最好在食品上加层无毒塑料膜或盖上盖子,这样被加工食品水分不易蒸发,食品味道好又省电;开车时尽量避免突然变速,选择合适档位,避免低档跑高速,定期更换机油,轮胎气压要适当和少开空调。短时间不用电脑时,启用“睡眠”模式,能耗可下降到50%以下;关掉不用的程序和音箱、打印机等外围设备;少让硬盘、软盘、光盘同时工作;适当降低显示器的亮度。手机一旦充电完成,立即拔掉充电插头;使用节能电灯泡,一只11W节能灯的照明效果顶的上60W的普通灯泡,而且每分钟都比普通灯泡节电80%,如果全国使用12亿只节能灯,节约的电量相当于三峡水电站的年发电量;选择节能空调,温度不要开的过高或过低,这样不但耗能,而且让人不舒适,削弱了人体自动调节体温的能力;多步行,骑自行车,坐轻轨或地铁;电视机屏幕不要太亮,调成中等亮度,则既能节能又能保护视力,3亿台电视机,仅调暗亮度这个小动作,每年就可以省电50亿度。
平时我们勤动手动脑, 也可以实现 “低碳”。一般家庭都有很多废弃的盒子,如肥皂盒、牙膏盒、奶盒等,其实稍加裁剪,就可以轻松将它们废物利用,比如制作成储物盒,可以在里面放茶叶包、化妆品之类的物品;还可以利用方便面盒、罐头瓶、酸奶瓶制作一盏漂亮的台灯;喝过的茶叶渣,晒干做一个茶叶枕头,既舒适还能改善睡眠……
尽量步行、骑自行车或乘公交车出行,随手拔下电器插头、纸张的双面使用,节约用纸;不用一次性的筷子和一次性的饭盒;不用一次性的塑料袋;减少粮食的浪费;随手关灯,随手关好水龙头。……你看这些看似不经意的小事,都是在为“减碳”做贡献。
我们应该从节电、节水、节碳、节油、节气这种小事做起,低碳生活是我们要建立的绿色生活方式,只要我们去行动,就可以接近低碳生活,达到低碳生活的标准。“总之,低碳生活,既是保护环境,也是拯救自己。”我们的地球需要我们共同来爱护,让我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珍惜资源,降低能耗,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综上所述,低碳生活小窍门其实是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
这些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到的,这不仅可以减少开支,还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岂不是一举两得吗?让我们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携起手来,共同创建美丽的家园,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第三篇:学习发展低碳经济谈心得体会
通过近日公司举办主任级领导干部培训班的学习,我深感自己收获很多,不但更新了知识结构,扩大了知识面,还进一步提高了理论与政策水平,提升了经营管理能力。尤其是对低碳经济的了解更深入了一步。并结合本区过去高能耗经济特点,对我区发展低碳经济谈一点心得。低碳经济是当今世界正在兴起的一种发展方式。在党的十七届 五中全会上发表的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针对 加快转变 经济 发展方式突出了“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 经济 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 经济,推广 低碳 技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 经济 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这一基本要求。低碳经济将成为较长时期内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主题,是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内容。我区按照国家的能源发展总体规划和“十二五”规划要求,一定要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落实节能减排目标,在发展和低碳中找到新的平衡点。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一条,需要我区调整能源结构。所谓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一种经济发展方式。
第四篇:谈低碳经济蓬勃发展下低碳校园的建设
谈低碳经济蓬勃发展下低碳校园的创建
[摘要]在全社会积极倡导绿色理念、构建低碳社会的大背景下,创建低碳校园日益提上了高校发展的日程。创建低碳校园。不仅是高校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而且也是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在建设低碳校园的过程中,还面临着诸如资源浪费、节能意识薄弱、技术落后、设备老化等问题,因此,加大宣传力度、开展低碳系列活动、创建低碳环保体系等一系列举措是创建低碳校园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低碳;低碳校园;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
高校作为社会文明风尚的指向标,是引领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近年来由于高校的大规模扩招,使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不仅影响到高校社会示范效应的发挥,而且制约了高校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当前资源紧张的情形下,构建低碳校园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一、适应全球低碳主题,构建低碳高校。
(一)低碳校园提出的背景
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将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1997年的《京都协议书》中首次系统地论述了低碳经济。2003年,英国政府出版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首次从官方的角度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此后,“低碳”概念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各国关注的领域。甚至有人断言,在当前形势下,谁率先掌握了低碳技术,谁就能在新一轮的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对此,中国政府做了充分的准备和切实的实践。2010年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将“倡导低碳生活,建设低碳社会”作为重要的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同时,将2010年“六·五”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定为“低碳减排·绿色生活”,试图通过对此次主题活动的宣传,使每个人意识到低碳减排的必要性,并自觉从自身生活做起,建设低碳型社会。在这种全球积极倡导绿色理念、构建低碳社会的大背景下,创建低碳校园成为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纳入到高校的规划与发展之中。
(二)低碳校园的内涵
所谓低碳(10w carbon),是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低碳生活”(10w—carbon life),则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量减少,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轻生态恶化。„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所谓低碳校园,就是指在学校的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中,通过宣传教育、强化管理、改善设施等手段,动员和激励广大师生切实遵循低碳环保理念,践行低碳生活方式,节能、节水、节材并保护环境,尽可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从而构建和谐文明的校园,实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创建低碳校园的必要性
(一)实现校园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办学条件的日渐改善,高校的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凸显。尽管高校相关部门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并在一定程度上使供
需矛盾现象得以缓解,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供需矛盾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由于高校资源消耗中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师生浪费造成的,因此,高校在节约资源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当前,创建低碳校园,提倡节能、环保的生活方式,是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发挥校园示范辐射效应的必然选择
高校作为社会文明风尚的指向标,应在构建低碳社会、倡导低碳生活方面充分发挥校园的示范辐射效应。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人才和栋梁,是时代进程的推动者,肩负着社会发展的重任,低碳生活的推进,更需要大学生这股先锋力量的积极参与。高校应当利用建设低碳校园的契机,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道德风尚,营造低碳环保的校园风气。而当大学生离开校园、踏上社会的时候,其在大学中接受的低碳教育和低碳生活行为就可以发挥示范表率作用,对建设低碳社会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从而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低碳意识。
(三)推动低碳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低碳社会的构建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全体社会成员共同而持久的努力。高校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引领社会风尚、推动社会发展方面有着其他社会组织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其自身的优势打造一条“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环保链条,使之最终服务于社会。可以说,创建低碳校园不单纯是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最终它将成为推动低碳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据2010年4月29日的《南方周末》报称,“如果全国近千所高校都成为‘低碳大学’,一年便可节省约210亿元。此外,还可省出26个武汉东湖的水体量,增加七个半香港大的绿化面积。”可见,创建低碳校园意义重大,迫在眉睫。
三、创建低碳校园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困难
校园是肩负着教育、科研和社会服务重任的重要基地,是构成社会的重要社区,也是资源能源消费的大户,涉及面广、数量大、形式多样。因此,在低碳校园的创建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各种问题与困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节能环保意识薄弱,资源浪费严重
长期以来,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和观念的影响与制约,广大师生员工节能环保意识比较淡薄,存在“公地悲剧”的现象,即认为土地是公共的,谁都可以使用,.而收益是自己的,问题是大家的,只要可以实现自己的利益,公共资源浪费与否无人关心。如在某些高校中,水电“跑、冒、滴、漏”浪费现象普遍存在且日趋严重,据有关部门统计,高校的水电支出占全校经费支出的四分之一或五分之一。一些教室无论有人没人、人多人少,全天开着所有照明设施;还有部分学校大量使用自来水进行校园绿化、美化。这些“长明灯、长流水”现象,不仅造成了水电资源的严重浪费,同时还于无形中增加了学校的后勤成本,不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节能技术和设备落后,推广能力有限
我国大部分高校建于上世纪下半叶,由于资金的缺乏和技术条件的限制,很多基础设施陈旧落后、节能能力差,从而使高校发展陷入了“锁定效应”(Locked—in Effect)的泥沼,即基础设施、机器设备、个人大件耐用消费品等,一旦投入,其使用年限均在15年乃至50年以上,其问不大能轻易废弃。例如,目前很多高校的电路、管道等管网设施普遍陈旧老化,有的管网常年失修,已不能有效发挥作用;还有一些高校超市仍大量使用敞开式冰柜,不仅耗电量大而且不利于
校园环境的保护。
(三)规章制度不健全,监管力度不足
高校存在的资源浪费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管理方面存在的漏洞,主要包括:节能规章制度建设不健全、监督工作力度不够以及管理人员自身素质有待提高等方面。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蔡志洲认为,各层面上的能源浪费都与制度的缺失有关。他认为,要想真正做到节能,关键是要从完善制度人手,让所有人都为自己消耗的能源付费,只有从制度上做出了保证,才能有普遍的意义。然而,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在制度建设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失,未能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奖惩机制,不利于低碳校园的有效管理;此外,管理人员素质的高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资源的使用状况,不少高校的节能管理人员学历低、专业能力不强、技术力量薄弱,制约了新设备的使用和新技术的推广,难以发挥技术人才在建设低碳校园中应有的作用。
四、低碳校园建设的几点思考
创建低碳校园不仅是高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响应国家构建低碳社会的必然选择,而且也是建设和谐校园、促进高校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为此,高校领导应站在全局的高度,将低碳校园的建设作为发展战略列入学校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为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具体来说,建设低碳型校园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师生低碳理念
建设低碳社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将全民减排纳入建设低碳社会的计划中来,转变人们的观念,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具体到低碳校园的建设中,就是要切实转变全校师生的“公地”理念,培养节约环保的健康生活方式。创建节约型校园最主要的不是节约眼前的资源,而是大学生在节约的理念下容易产生和谐氛围。一个崇尚节俭的环境,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作用较大。相反,如果人人崇尚奢靡,处处以浪费为美,必然会形成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攀比,从而造成巨大的浪费,更可能滋生犯罪。川大学校园餐厅里的饭菜浪费、“长流水、长明灯”等现象从侧面揭示了当今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降低和低碳环保意识的缺乏。作为当今社会人数众多的群体之一,一个人的浪费可能影响不大,但当所有人一起浪费时,将给社会带来什么样的损失,这值得人们深思。事实上,低碳和节约是并行不悖的两个概念。因此,高校在建设低碳校园的过程中,应通过课内、课外等多种途径,将低碳的理念灌输到每一位师生员工的意识中,增强其建设低碳校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培养广大师生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从身边小事做起,注重节电、节水、节油、节气,使其在未来能够成为低碳生活的倡导者,低碳理念的传播者,低碳生活方式的践行者。
(二)强化管理,厉行节约
制度经济学派认为“制度”能规范人们的基本行为和降低交易成本,增加社会的利益。完善制度,才能提高效率。创建低碳高校也须从制度建设开始,健全制度,深化机制,才能事半功倍。“低碳”作为新世纪新要求,不仅要完善旧制度,更要发掘新机制。高校应根据中央关于构建低碳社会的相关精神,出台一整套规章制度和相关政策,使低碳校园建设有章可循。首先,强化成本核算机制,对师生宿舍用水用电实行限额管理、超用收费制度,通过目标管理,增强服务者的管理意识和被服务者的节约意识,建立以成本核算为基础的能源管理体系和“谁使用,谁交费”的节能目标责任体系,实现成本的最优化和效益的最大化。其次,通过制定完善的监督管理体制,建立合理有效的考评体系,将低碳校园建
设工作纳入各部门各单位的工作岗位职责和绩效考核之中,督促师生员工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另外,应完善激励机制,对于节约措施有效、节能效果突出的部门和个人实行奖励,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及相关的规章制度,从而激发广大师生员工厉行节约的积极性。通过上述一系列奖惩办法的实施,使低碳理念逐渐“内化于心,物化为制,外化于行”,从而推动和谐低碳校园的建设。
(三)完善基础设施,创建低碳环保发展模式
基础设施陈旧落后的高校应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及节能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主要是对陈旧的设备进行更新,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对能源结构进行转换。具体来说,一是全面改造旧式耗能设备,如对高校电路管网设施陈旧老化问题应按照节能、安全等要求进行技术改造,优化供电线路、安装新型的SII系列变压器替代老旧变压器,减少供电能耗。二是积极利用高新科学技术,特别是应在采购工作设备时优先采购“零排放、零污染”节能产品,如在公共场所安装自闭式延时阀控制用水系统和感应灯控制用电系统;实行全程智能化管理照明设施,避免“长明灯”现象;采用循环用水技术,建设污水处理与中水回用、雨水利用工程设施,提高全校污水回用率等。三是大力推广新型能源,逐步减少对煤炭能源的依靠,立足高校实际,充分利用其它清洁能源进行生产,如利用太阳能设备,使用节能燃气灶,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保证后勤清洁发展。
(四)发展低碳学科专业,培养低碳实用人才
高校作为传播知识、培养专业人才的主要基地,在低碳校园建设中应切实发挥自身在理论研究和培养人才方面的优势作用。一方面,通过人员、政策、经费方面的倾斜,在高校中开设低碳学科专业,鼓励师生对低碳经济、低碳社会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为政府制订低碳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另一方面,鼓励师生积极参与政府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规划研究和企业对低碳节能产品的生产研究,培养建设低碳社会所需的各类实用型、创新型低碳专业人才,从而为低碳社会的发展提供专业技术知识的保障和人力资源的支撑。高校倡导绿色环保理念,创建低碳校园,不仅是高校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于整个社会的长远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师生应具备高度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树立节能环保的低碳意识和低碳理念,践行低碳生活方式,从而保证和谐校园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五篇:低碳经济背景下服装绿色消费体系构建研究
低碳经济背景下服装绿色消费体系构建研究
1.国内外文献综述
2.概念阐述
2.1 低碳经济的相关概念
2.2 低碳(绿色)消费的相关概念
2.3 低碳服装的概念
3.服装一生的碳排放分析
4.服装生产和运输的碳排放量分析
4.3 服装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量分析
5.服装低碳消费体系
5.1低碳消费观念
5.2 服装低碳(绿色)消费体系下的服装消费者行为
5.3消费者具体行为产生的碳排放量
5.4.1洗涤
5.4.2烘干
5.4.3熨烫
6.再回收与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