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着力打造西北肉牛产业第一大市(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5 01:08: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张掖着力打造西北肉牛产业第一大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张掖着力打造西北肉牛产业第一大市》。

第一篇:张掖着力打造西北肉牛产业第一大市

张掖:着力打造西北肉牛产业第一大市———2011年,张掖市肉牛饲养量达到86.1万头,出栏肉牛24.38万头,畜牧业产值达32.8 亿元。

朱琳祥

(张掖市动物卫生监督所,甘肃 张掖 734000)

张掖市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段,属典型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为7.6℃,年日照时数3000-3600小时,全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流径全区域,是典型的绿洲灌溉农业区,中国西北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全国重要的商品粮、草食畜、瓜果蔬菜生产基地和甘肃省七大农产品加工循环经济基地。年玉米制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以上,产秸秆200万吨以上,并有3800万亩草原和60万亩人工饲草地。特殊的地形地貌,是肉牛生长的天然疫情隔离区;丰富的光热资源,非常有利于肉牛发育生长;农作物主要依靠祁连山雪水灌溉,饲养环境绿色生态,牛肉品质优质安全,发展肉牛产业得天独厚。

自八十年代初期,伴随着黄牛冻配技术的推广应用,张掖市引进西门塔尔等肉牛品种,广泛开展对本地河西黄牛的杂交改良。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全市存栏牛的95%以上为西门塔尔的二元杂种牛。近年来,张掖市又引进皮埃蒙特、利木辛、夏洛莱等良种肉牛,大力开展肉牛三元杂交的试验研究和推广,取得了显著成效,并确定了基本的肉牛生产杂交方案。至目前,张掖市已拥有32万头的西门达尔高代杂种基础母牛群,是目前全国少有的单一种群。

2008年以来,张掖市以“张掖百万头肉牛基地建设工程”为突破口,以养殖小区建设、肉牛繁育、秸秆资源开发为重点,采取政府强力推动、政策有力扶持、实施规模发展、坚持标准化生产、注重循环发展、突出机制创新等措施办法,突出抓好“十乡、百村、千户”肉牛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建设,全力扩大基地规模,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快完善市场体系,强力推进肉牛产业快速发展,已基本形成了养殖小区化、小区规范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效益最大化的肉牛产业发展格局。肉牛产业已成为张掖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发展速度最快、成长势头最好、增收潜力最大的特色优势产业。2011年底,张掖市肉牛饲养量达86.1万头,畜牧业产值达32.8 亿元,同比增长14.28%,畜牧业人均纯收入达1350元,同比增加340元。

政府强力推进,政策全力扶持

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的有机统一,主要得益于张掖市顺势而为,确立了把肉牛产业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重点培育的发展战略;制定具体细致的发展规划,出台了《关于扶持百万头肉牛基地建设的优惠政策》;作为“一把手”工程,纳入“三位一体”目标管理考核体系,靠实工作责任,强化工作措施,确保各项工作都有专门的领导负责、专门的部门承担、专门的队伍去干、专门的支撑条件保障。全面落实农户小规模养殖贷款贴息、养殖小区以奖代补、动物畜禽“零费用”免疫等扶持政策,2008-2010年直接投入9000多万元,用于贷款贴息、以奖代补、零费用配种、零费用免疫等。各级政府牵头协调,落实金融支持政策,2008-2011年为养牛大户、企业发放贷款8.5亿多元;对养牛企业和养牛大户无偿划拨养殖用地10000多亩;免征土地占用、城市建设配

套等相关税费2.5亿元。4年吸引民间投资20多亿元。从2011年开始,与建行张掖分行签订五年期金张掖特色农牧产业战略合作协议,每年为养殖户贷款10亿元。

坚持规模发展 扩大养殖总量

全市各县区按照整乡、整村、整户推进的原则,全面推广标准化生产规程,形成了具有张掖特色的“统一圈舍标准、统一引进良种、统一技术服务、统一疫病防治、统一组织销售、分户经营管理”为主要内容的“五统一分”管理模式。甘州、临泽、高台等县区肉牛饲养量连续三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进入全省肉牛产业大县行列。山丹、肃南进入全省羊产业大县。著名畜牧学家、中国工程院张子仪院士认为:“张掖肉牛发展模式开创了国内肉牛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之先河。”国家肉牛体系首席科学家曹兵海教授认为:“张掖的32万头西门达尔高代杂种基础母牛群,目前在全国也是少有的单一种群。”至2011年底,全市新建肉牛养殖小区34个,累计达181个,建成肉牛标准化养殖示范乡10个,示范村110个,示范户1300户,10头以上的养殖户达到3.8万户。建有国家级肉牛标准化养殖场2个、省级肉牛标准化养殖场5个、省级肉牛标准化示范场6个。2个县、3个养殖大户、2个养殖场入选全国适度规模化母牛养殖示范县、户、企业20强。采取贴息贷款、免除冻配费用等方式,引导和支持农户发展基础母牛养殖,全市基础母牛达到38.54万头。

强化技术培训实施品牌战略

开展30万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全力开展以畜种改良、疫病防治、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养殖为重点的畜牧养殖科技培训和技术服务,并

邀请国家肉牛体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对本市专业技术人员进行高层次技术培训。每年组织全市300名养殖大户、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赴外地考察学习。共培训农牧民4万余人次,发放科普资料6.5万多份。

2011年积极争取扶持资金3000多万元,引进以西门塔尔、弗兰维赫、荷斯坦等为主的优质奶肉牛冻精,改良授配母牛,新建肉牛人工授精点。优质肉牛良种率由2008年的88%提高到2011年的95%。外引外联,与美国邦斯美集团签订肉牛产业开发合作协议,承办了全国德系西门塔尔乳肉兼用牛区域试验示范推广项目管理与技术培训班。实施品牌化战略,大力推广以良种、良料、良法、良医、良舍为主要内容的“五良”综合配套技术和五统一分管理模式,制定并实施质量追溯等54个技术标准和规程,全市肉牛养殖标准化生产率达到了70%以上,逐步打造以“金张掖肉牛”为主的肉牛品牌,并向农业部和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申请农产品地理标志。

张掖市肉牛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在未来的5年时间内,坚持以现代发展理念引领肉牛产业,努力在规模扩展、品种改良、精深加工、品牌培育、市场开发上实现新突破,张掖肉牛饲养量要达到135万头以上。将张掖打造成为在西北能主导市场、在国内有领先地位、在世界有一定影响的优势肉牛生产区。届时,张掖将真正成为中国西北肉牛产业第一大市。

第二篇:着力产业支撑 打造美丽石练

着力产业支撑 打造美丽石练

石练,这是个非常美丽的小镇。

季节上“春有班春劝农,夏有农耕体验、秋有七月秋赛、冬有农村婚嫁”的节庆旅游文化品牌,民间节庆活动常态化。

人文上。石练建镇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文化积淀深厚,有“班春劝农”和“昆曲十番”两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农民狂欢节”之称的七月秋赛会;还有六项市、省级非遗。有建于唐乾宁二年(895)的太虚观;有建于南宋端平二年(1234)的古刹观音岩;有承载着400年历史的“石练台阁”;有众多明清古宗祠、古民居和古牌坊等;有被誉为亚洲第一大佛的天然山体弥勒佛,素有“江南小九寨”之称的国家4A级景区干佛山。

荣誉上,有全国环境优美镇、省旅游强镇、省体育强镇、省教育强镇、省级生态镇、省级卫生乡镇、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区、浙江省千镇万村种文化先进镇、丽水市十大魅力乡镇、全国重点镇等荣誉。

沿线上,不仅有茶叶、菊米、水稻、油菜等传统种植,还散落着猕猴桃、红提、日本甜柿、柑宿、石榴等果树,形成了四时有花、四季有果的宣人景观带。

产业上、有石练菊米、纳福尔山茶油、好川牌蕃薯干、竹木制品等特色农产品。近年来,石练镇积极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战略指导思想,按照中心镇质量提升行动计划及建设“美丽城镇”的工作要求,以建设“美丽石练”为总目标,着力于产业发展,凝心聚力、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创新举措,全镇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取得了新进展。

一、坚持规划引领,构建城镇发展的美丽蓝图 规划是建设的灵魂。建立布局合理、具有特色、适应市场经济的城镇体系,高标准、高起点编制规划是关键。一是注重城镇总体规划的编制和统领作用。近年来,编制完成了《石练镇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遂昌县石练镇总体规划》、《石练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出了“沿溪沿路、一带三区”的发展架构:并对镇12个村依据各自的区位、资源和特色,做出了合理定位。二是注重控制性详规的编制和指导作用。2013年,编制完成了《石练镇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镇域人口近期2.1万人、远期2.5万人,规划建成区面积3.07平方公里,比现有的建成区面积增长61.6%;完成了《石练镇绿色农产品加工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评审,规划近期面积1.1平方公里、远期面积9.0平方公里。三是注重中心村规划的编制和示范作用。淤溪村是石练镇唯一的省级中心村,为促使中心村的科学发展,编制了《淤溪村村庄建设与文化旅游详细规划》。规划引领发展的效益已初步显现。四是注重特色产业规划的编制和推动作用。2013年着手编制了《石练镇旅游开发总体规划》,规划打造全县功能最齐全的旅游综合体。

二、坚持项目发展,构筑美丽城镇的坚实基础 一是大力实施产业项目。在农业方面,重点实施生态农产品基地建设,新增猕猴桃基地150亩、蓝莓基地100亩,引进和发展红提、食用枸杞叶、铁皮石斛等基地建设;在工业方面,重点推进了宏岗绿色农产品加工园区的建设,在镇主要领导领办下,在纳入镇重点项目计划后,解决了项目多个历史遗留和政策处理问题,使得该项目在2010年开始征地以来,终于在今年1月份完成场地清表,用半年左右时间完成了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的编制审批,完成了规划、土地、环评、水保等所有支撑性文件的办理审批,目前园区完成三条主要路基,完成场平工程的90%,高盛木业已完成新厂区地质勘探,两家入园企业完成项目前期,进入施工前期准备阶段;在旅游业方面,大茂坑茂源休闲山庄投入运营,竹隐养老院和农家乐精品一条街主体工程完工进入室内装修阶段。启动总投资10亿元的千佛山景区三期工程,总投资1亿元的菊米博物馆及总投资4000万元的精品农家乐一条街二期工程正在积极筹备。其中菊米博物馆项目主要建设中国石练菊米博物馆、石练菊米观光园、石练菊米休闲酒店(三星级)等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成以石练菊米文化展示、石练菊米休闲度假为主题,集养生、休闲、度假、商务、石练菊米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除此之外,位于淤溪村的“非遗”接待中心项目,2层框架完工,形象进度达到40%,班春劝农场地项目完成设计,进入招投标阶段。

二是大力实施人口集聚项目。主要实施了农民异地转移和下山脱贫“三二”工程,即爱丰、石练、迎新三个小区建设和宏象、柳村二个旧村改造项目建设。爱丰、石练、迎新三个小区建设面积共7万平方米,共可安置1690人,其中爱丰安置小区解决历时十年的历史遗留问题,现已进入农民入驻建房阶段,已有23户农户开始建房;石练小区及迎新小区已有56户农民完成房屋建设并迁入新居;宏象、柳村旧村改造项目共占地近1万平方米,共可安置人口110人,已有40余人入住。通过上述项目建设,可吸纳本镇及中西部乡镇2000余人向石练镇建成区集聚。

三是大力实施基础建设项目。紧紧围绕中心镇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深入实施了“一水(石坑坪水库和自来水厂建设工程)两网(集镇雨污水管网改造工程、110千伏石练变扩建工程)三桥(园区桥、柳村桥、坪墟桥)三路(集镇道路改造、石坑坪水库改线公路、景新村区间道路)三中心(公共财政服务中心、老年体育休闲中心、农副产品交易中心完善)”工程,其中石坑坪水库于十年前立项,政策处理难度大,施工进度缓慢,新一届党委政府将该项工作作为石练镇重点项目进行破冰清障全力推进,目前发电厂房土建工程已开工,原通景公路坝址段改道左岸通行以便右岸开挖,目前临时道路已经完成。进一步完善了集镇水网、路网、电网、污水管网建设,提升了中心镇文化、体育、商贸和公共服务功能,增强中心镇的辐射能力。

三、坚持产业融合,致力美丽城镇的协调发展 产业是镇域经济的支柱,没有产业的大发展,也就没有镇域经济的大发展。2013年全镇实现农业总产值1.113亿元,同比增长10.1%,工业总产值3.466亿元,同比增长22%,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3亿元,同比增长30.91%。固定资产投资1.61亿元,同比增长35%,农民人均纯收入11057元,同比增长15.42%。

一是加快发展生态农业。围绕茶叶、菊米、山茶油、高山蔬菜等优势产业,加大培育力度,2013年茶产值达6200万元,菊米产值达800万元,山茶油产值达2000万元。发展推广红提、猕猴桃、蓝莓、枸杞叶、铁皮石斛等高效农业共600亩,菊米种植面积达2000亩。

二是加快发展生态工业。大力实施选商引资工作。以宏岗绿色农产品加工园区为依托,以打造绿色农产品产业基地为目标,积极开展绿色农产品加工园区的选商引资工作,有选择性地与绿色环保无污染的工企业洽谈合作,目前浙商回归企业浙江纳福尔茶油有限公司和战略伙伴中农集团年产3500吨精致茶油项目已拍得园区25亩土地,正紧锣密鼓的准备开工建设;高盛木业年产600吨精品红茶项目也即将启动建设,另外浙江剑光酒业、三鸿食品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也正在积极商讨入园建厂,石练镇的绿色生态产业正在集聚。精心做好企业服务工作。在本届党委政府的高度关注下,为高盛木业、家家木业、金色食品、鑫星活性炭、开达工艺品厂等五家企业办理两证,解决了困扰企业十年的历史问题。

三是加快发展生态旅游业。石练镇与大多数山区乡镇一样,最具产业优势的是旅游业,但不能单纯发展山水游,而是要走文化特色旅游的路子。一是编制旅游发展规划,打造旅游综合体。一方面规划好全镇的旅游产业发展目标、路径、举措,另一方面重中之重突出把紧邻4A级景区千佛山的4个生态旅游片区村,谋划打造成农家乐综合体;二是加快产业融合互促,不断丰富旅游产品。深化“产业围着旅游转”的理念,加快产业发展。一方面将农产品与采摘、观光等农事体验结合起来,另一方面,以绿色农产品加工园区为依托,积极向游客宣传、展示园区企业及产品,引导游客入园观光、购物。实现三产融和,推动旅游业发展。三是促进文化旅游结合,不断提升旅游品味。拓展了两个非遗项目的传承,开展文化进景区活动,定期在周末及重大节日开展“昆曲十番”表演;举办节庆文化活动,每二年春季举办班春劝农节,每年举办七月秋赛会、美食节;

四、坚持生态绿色,致力凝聚乡愁的美丽氛围 一是全力打好“五水共治”攻坚战。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作出“五水共治”的重大决策部署后,我镇将这项工作作为优化中心镇生态环境的重要抓手。组织开展“万人清千河,河长晒垃圾”等活动,形成县镇村三级全员治水的良好态势。在项目治水方面,石练镇积极谋划石练片区山区小流域生态工程,启动练溪综合治理工程、白西畈山区农业生态建设工程项目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大力推进石坑坪水库建设、集中水厂改造工程。

二是大力推进“三改一拆”行动。把“三改一拆”行动作为优化中心镇发展环境的一个大项目、重要项目来抓,并将其与 “五水共治”、“四边三化”、“三沿整治”、“双清行动”、重点项目建设及中心镇建设紧密结合。2013年全年,全镇共拆除违法建筑214宗,拆除违法建筑面积32077.26平方米,完成三年任务的123.3%,2014年以来,重点拆除河道违章建筑25宗,建筑面积共计1813平方米。

三是强力推进“洁净乡村”建设。建立一支由全职保洁队伍,实行集镇全天候保洁,按时更新老旧环卫设施,努力提高保洁人员福利,积极宣传生态环境保护,为中心镇的建设提供了生态保障,在八月份的洁净乡村督查中我镇名列全县第五,较去年同期提高十四名。

五、坚持机制创新,展现制度优化的激励功能 一是创新项目化管理方式。未雨绸缪,统揽全年,年初就将今年要实施的项目、政府实事、重要工作进行统筹计划安排,并汇编成册,作为全年工作的引领。对重点项目,建立了领导领办责任制度,明确了各个项目建设的责任领导、目标任务及完成时限;建立了重点项目月施工进度倒排机制、月施工进度通报机制,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对重点工作,建立了周工作计划汇报督查制,以表格的形式编制周重要工作计划安排表,逐项落实到分管领导和责任人,开展了项目推进月活动,带领全镇干部参与到项目建设中去,以项目化的理念推进各项工作。

二是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按照“小政府、大服务”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将内设机构调整为“四办”(党政综合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管理办公室、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办公室)、“三中心”(公共财政服务中心、社会事业发展中心、农业推广服务中心)。

美丽城镇的建设是内在因素的激发,也需要外部环境的辅佐,目前,土地资源的紧缺、人口集聚速度滞后、职能部门单一,人才要素紧张、城镇居民的素质提升不快等还严重制约着发展进程。

美丽需要呵护,我们将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大力抓好项目建设,进一步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切实提高中心镇人口集聚水平,积极推进辖区重点工作,不断创新工作机制,推进中心镇向纵深发展,将美丽石练建设提上一个新台阶。

第三篇: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 着力打造##源头第一城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县立足自身特色,审视全局,把握县情,提出并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创建打造生态品牌积极连接内陆腹地,主动承接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辐射,融入全省海峡西岸经济区和全市“两带一圈”建设。实施“生态立县”带动战略,##县具有独特的比较优势。一是区位优势。##县地处闽赣交界处,是省定边贸重点县之一,自古以来,就是“闽盐赣米”的集散地,具有连接沿海和江西等内陆腹地的区位优势,土地、生物、旅游、农副产品等资源优势与外部的资金、技术、人才、信息、产业和开放优势形成互补,相互促进,联动发展。二是环境优势。##县境内气候温和湿润,属中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7℃,年日照时数1720.7小时,年降雨量1830mm。是第二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省生态农业示范县,南方重点林区县之一,林地面积203万亩,森林覆盖率79.2%,天然草场面积4万多亩。为闽江正源头,境内的闽江源省级自然保护区(已申报国家级)面积有19.5万亩,植被茂密,生物多样性高,水土保持完好,河水含沙量少,整个生态环境十分优越。三是资源优势。以“三子”为主的特色农业初具规模,是“中国建莲之乡”、“中国黄花梨之乡”和省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县。农村工业原料充足,活立木蓄积量达1000万立方米。同时,##又是革命老区县,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丰富的莲乡文化底蕴。作为一个欠发达县,##加快发展的任务非常繁重,既不能为了发展而牺牲环境,又不能为了单纯保护环境而放弃发展。既要创建一流的生态环境和生态质量,又要确保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县委在广泛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围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生态文化、生态城镇建设等方面做文章,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着力打造闽江源头第一城。发展生态农业。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因地制宜、全面规划,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绿色农产品作为农业结构和布局的调整方向,大力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食品的生产,着力打造莲子、水果、烟叶、种子、笋竹、林业、畜禽等七大特色农业基地;优化农牧渔结构、稻田“轮、间、套种”结构、莲田立体生态结构、水域立体生态结构、果山种养生态结构、山地生态结构、丘陵生态结构等农业生态结构模式;大力实施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生态示范村建设、生态果业建设、生态莲业建设、农牧结合型生态建设、生物防治、农业节能与新能源开发等生态农业重点工程;按照农产品标准化要求组织生产,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走小规模大群体之路,按“一乡一重点、一村一特色”的发展思路,实施“基地+规模”工程,驱动新兴特色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提高绿色农产品、有机食品在农业中的比重,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优势,创建更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突破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和农产品出口的“绿色壁垒”。发展生态工业。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立足现有基础,以科技为先导,以资本扩张为纽带,发展低消耗、无污染或少污染、高科技、循环型的生态工业产业。抓发展后劲,培育新增长点:立足资源和比较优势,以项目为依托,大力发展纸业、特色食品加工业、竹木加工业、电力(发、供)业和劳动密集型来料加工业等五个支柱产业;抓项目建设,发展特色产业集群:用生态的理念建园区,用生态的理念经营园区。进一步扩大薄型造纸产业在全国同行业中领先优势,发展造纸产业集群,带动木制品包装、热电联产等配套项目的发展。立足农副产品优势,抓龙头带基地,以闽江源绿田、文鑫、孟宗、兴辉、翠源、裕芳等企业为依托,发展壮大建莲、黄花梨、猕猴桃、水蜜桃、笋制品、粮食深加工等食品产业集群,带动农民增产增收;抓质量提升,大力打造名牌产品:加强对获省名牌产品称号的6家企业9个产品、3个省著名商标、1个国家质量免检产品、6个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产品和1个全国无公害农产品标识使用权产品等一批名优品牌的宣传与保护。指导帮助企业继续做好质量体系和环境认证等基础工作,做好名牌产品的申报工作,积极促进“铙山”牌拷贝纸薄页纸申报中国名牌产品,“铙山”牌申报中国驰名商标,力促“闽江源”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并新创一批省名牌产品和国家绿色食品标志、原产地标志产品;大力推进体制创新:引导企业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规范公司运作,鼓励兼并重组、强强联合,推动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优势产品集中,把特色产业规模做大做强,提高工业品的附加值、科技含金量和市场竞争力。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积极引进先进设备,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加快产品的升级换代,不断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形成各行协

第四篇: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着力打造##源头第一城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县立足自身特色,审视全局,把握县情,提出并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创建打造生态品牌积极连接内

陆腹地,主动承接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辐射,融入全省海峡西岸经济区和全市“两带一圈”建设。实施“生态立县”带动战略,##县具有独特的比较优势。一是区位优势。##县地处闽赣交界处,是省定边贸重点县之一,自古以来,就是“闽盐赣米”的集散地,具有连接沿海和江西等内陆腹地的区位优势,土地、生物、旅游、农副产品等资源优势与外部的资金、技术、人才、信息、产业和开放优势形成互补,相互促进,联动发展。二是环境优势。##县境内气候温和湿润,属中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7℃,年日照时数1720.7小时,年降雨量1830mm。是第二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省生态农业示范县,南方重点林区县之一,林地面积203万亩,森林覆盖率79.2%,天然草场面积4万多亩。为闽江正源头,境内的闽江源省级自然保护区(已申报国家级)面积有19.5万亩,植被茂密,生物多样性高,水土保持完好,河水含沙量少,整个生态环境十分优越。三是资源优势。以“三子”为主的特色农业初具规模,是“中国建莲之乡”、“中国黄花梨之乡”和省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县。农村工业原料充足,活立木蓄积量达1000万立方米。同时,##又是革命老区县,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丰富的莲乡文化底蕴。作为一个欠发达县,##加快发展的任务非常繁重,既不能为了发展而牺牲环境,又不能为了单纯保护环境而放弃发展。既要创建一流的生态环境和生态质量,又要确保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县委在广泛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围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生态文化、生态城镇建设等方面做文章,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着力打造闽江源头第一城。发展生态农业。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因地制宜、全面规划,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绿色农产品作为农业结构和布局的调整方向,大力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食品的生产,着力打造莲子、水果、烟叶、种子、笋竹、林业、畜禽等七大特色农业基地;优化农牧渔结构、稻田“轮、间、套种”结构、莲田立体生态结构、水域立体生态结构、果山种养生态结构、山地生态结构、丘陵生态结构等农业生态结构模式;大力实施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生态示范村建设、生态果业建设、生态莲业建设、农牧结合型生态建设、生物防治、农业节能与新能源开发等生态农业重点工程;按照农产品标准化要求组织生产,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走小规模大群体之路,按“一乡一重点、一村一特色”的发展思路,实施“基地+规模”工程,驱动新兴特色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提高绿色农产品、有机食品在农业中的比重,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优势,创建更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突破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和农产品出口的“绿色壁垒”。发展生态工业。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立足现有基础,以科技为先导,以资本扩张为纽带,发展低消耗、无污染或少污染、高科技、循环型的生态工业产业。抓发展后劲,培育新增长点:立足资源和比较优势,以项目为依托,大力发展纸业、特色食品加工业、竹木加工业、电力(发、供)业和劳动密集型来料加工业等五个支柱产业;抓项目建设,发展特色产业集群:用生态的理念建园区,用生态的理念经营园区。进一步扩大薄型造纸产业在全国同行业中领先优势,发展造纸产业集群,带动木制品包装、热电联产等配套项目的发展。立足农副产品优势,抓龙头带基地,以闽江源绿田、文鑫、孟宗、兴辉、翠源、裕芳等企业为依托,发展壮大建莲、黄花梨、猕猴桃、水蜜桃、笋制品、粮食深加工等食品产业集群,带动农民增产增收;抓质量提升,大力打造名牌产品:加强对获省名牌产品称号的6家企业9个产品、3个省著名商标、1个国家质量免检产品、6个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产品和1个全国无公害农产品标识使用权产品等一批名优品牌的宣传与保护。指导帮助企业继续做好质量体系和环境认证等基础工作,做好名牌产品的申报工作,积极促进“铙山”牌拷贝纸薄页纸申报中国名牌产品,“铙山”牌申报中国驰名商标,力促“闽江源”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并新创一批省名牌产品和国家绿色食品标志、原产地标志产品;大力推进体制创新:引导企业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规范公司运作,鼓励兼并重组、强强联合,推动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优势产品集中,把特色产业规模做大做强,提高工业品的附加值、科技含金量和市场竞争力。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积极引进先进设备,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加快产品的升级换代,不断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形成各行协调发展、经济效益稳步提高的生态型工业体系。发展生态旅游。把生态理念融入到旅游开发开放等各个环节。将“闽江源”、莲乡、老区等特色品牌优势转变为旅游优势,以金铙山风景区为重点,以闽江源、石燕岩、报国寺、城区两个纪念馆(革命纪念馆、周恩来旧居)、规模果园以及相应的荷塘为支撑,对接大金湖,发展适于休闲、健身、观光和陶冶情操的生态旅游。拓宽和深化

生态旅游的概念和内涵,深入挖掘民间艺术、民俗风情、民间工艺、历史传统,大力开发莲子系列、闽笋系列、菇类系列、工艺品系列等绿色旅游商品。努力形成“吃住行游购娱”相互配套的产业体系,使具有启智和引资作用的旅游业在##得到长足发展。弘扬生态文化。生态文化是一种新的先进的文化观和发展观,是对传统观念的扬弃和升华。把生态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要求、目标、思路及政策、技术、措施、行动中去,将生态文化渗透和体现到现代教育上、观念认识上、政策导向上。坚持可持续发展方针:牢固树立“环境是资源、环境是资本、环境是资产”的绿色价值观,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一时的发展营造生态舆论环境:通过各种方式,广泛宣传环境特色和生态理念,在全社会树立“善待生命,善待自然”的环境伦理道德观,将生态文化的理念渗透到各个层面和千家万户,建立科学、合理、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观;弘扬特色文化:不断挖掘、丰富和完善莲乡文化底蕴和红色苏区革命传统,赋予特色文化新内涵,增强文化的凝聚力、号召力;开发生态文化力:充分发挥文化力对经济的巨大推动力,将生态文化与科技创新相结合,促进文化、科技、经济运作一体化,与资源重复利用相结合,推行循环经济,与生产过程相结合,开展清洁生产,与人口生育观相结合,提高社会发展质量。建设生态城镇。按照“科学规划、优化建设、法制管理”的要求,着眼长远发展,实施生态城镇建设。做大做优中心县城,全力打造好闽江源头第一城:围绕“新城要新、古城要古”的生态旅游县城目标定位,明确城建主基调和建筑风格,对县城标志性建筑、景观规划、城区风景点等事关县城长远发展的问题进行全面优化,促进城区建筑景观上档次成特色;完善配套设施,美化绿化环境:在完善城建各项基础设施的同时,完善街道、江滨绿带、街心花园、江滨公园、桂园公园、青云岭烈士陵园等地的绿化、香化和美化建设,发挥绿地在城镇中的综合效益;抓好生态村镇建设:认真开展“部分示范、百村行动”活动,以沼气、太阳能等科技成果的开发利用为纽带,以村庄整治、发展种养殖业等为抓手,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整治以及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使村庄生态系统结构合理,改善村容村貌,实现良性循环。以坚持道路建设为突破口,实现乡村道路的硬化、亮化,以村庄绿化、美化、净化为目标,实现村落周围有林带,庭院内外有花草。引导和教育农民不断强化环保意识,努力学习和掌握农村先进适用技术,拓展“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的内涵;强化监管力度,促进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对工业和生活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作者为中共##县委书记

第五篇: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 着力打造##源头第一城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县立足自身特色,审视全局,把握县情,提出并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创建打造生态品牌积极连接内陆腹地,主动承接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辐射,融入全省海峡西岸经济区和全市“两带一圈”建设。

实施“生态立县”带动战略,##县具有独特的比较优势。一是区位优势。##县地处闽赣交界处,是省定边贸重点县之一,自古以来,就是“闽盐赣米”的集散地,具有连接沿海和江西等内陆腹地的区位优势,土地、生物、旅游、农副产品等资源优势与外部的资金、技术、人才、信息、产业和开放优势形成互补,相互促进,联动发展。二是环境优势。##县境内气候温和湿润,属中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7℃,年日照时数1720.7小时,年降雨量1830mm。是第二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省生态农业示范县,南方重点林区县之一,林地面积203万亩,森林覆盖率79.2%,天然草场面积4万多亩。为闽江正源头,境内的闽江源省级自然保护区(已申报国家级)面积有19.5万亩,植被茂密,生物多样性高,水土保持完好,河水含沙量少,整个生态环境十分优越。三是资源优势。以“三子”为主的特色农业初具规模,是“中国建莲之乡”、“中国黄花梨之乡”和省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县。农村工业原料充足,活立木蓄积量达1000万立方米。同时,##又是革命老区县,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丰富的莲乡文化底蕴。作为一个欠发达县,##加快发展的任务非常繁重,既不能为了发展而牺牲环境,又不能为了单纯保护环境而放弃发展。既要创建一流的生态环境和生态质量,又要确保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县委在广泛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围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生态文化、生态城镇建设等方面做文章,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着力打造闽江源头第一城。

发展生态农业。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因地制宜、全面规划,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绿色农产品作为农业结构和布局的调整方向,大力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食品的生产,着力打造莲子、水果、烟叶、种子、笋竹、林业、畜禽等七大特色农业基地;优化农牧渔结构、稻田“轮、间、套种”结构、莲田立体生态结构、水域立体生态结构、果山种养生态结构、山地生态结构、丘陵生态结构等农业生态结构模式;大力实施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生态示范村建设、生态果业建设、生态莲业建设、农牧结合型生态建设、生物防治、农业节能与新能源开发等生态农业重点工程;按照农产品标准化要求组织生产,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走小规模大群体之路,按“一乡一重点、一村一特色”的发展思路,实施“基地+规模”工程,驱动新兴特色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提高绿色农产品、有机食品在农业中的比重,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优势,创建更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突破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和农产品出口的“绿色壁垒”。

发展生态工业。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立足现有基础,以科技为先导,以资本扩张为纽带,发展低消耗、无污染或少污染、高科技、循环型的生态工业产业。抓发展后劲,培育新增长点:立足资源和比较优势,以项目为依托,大力发展纸业、特色食品加工业、竹木加工业、电力(发、供)业和劳动密集型来料加工业等五个支柱产业;抓项目建设,发展特色产业集群:用生态的理念建园区,用生态的理念经营园区。进一步扩大薄型造纸产业在全国同行业中领先优势,发展造纸产业集群,带动木制品包装、热电联产等配套项目的发展。立足农副产品优势,抓龙头带基地,以闽江源绿田、文鑫、孟宗、兴辉、翠源、裕芳等企业为依托,发展壮大建莲、黄花梨、猕猴桃、水蜜桃、笋制品、粮食深加工等食品产业集群,带动农民增产增收;抓质量提升,大力打造名牌产品:加强对获省名牌产品称号的6家企业9个产品、3个省著名商标、1个国家质量免检产品、6个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产品和1个全国无公害农产品标识使用权产品等一批名优品牌的宣传与保护。指导帮助企业继续做好质量体系和环境认证等基础工作,做好名牌产品的申报

下载张掖着力打造西北肉牛产业第一大市(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张掖着力打造西北肉牛产业第一大市(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