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李银桥回忆录有感
周末利用一点时间把毛泽东的卫士长李银桥的回忆录读完了,读后感触颇深,此书值得一读。
一,伟人身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其中印象最深的是为人处事,公私分明。对待工作中的同事不搞远近亲疏,对待亲人严格要求,对待朋友感情至上。真正的大手笔,有高度,是领袖的作风。对同事不搞远近亲疏,可以把大家团结在一起,也不会得罪人,工作毕竟就是工作。对待亲人严格要求,外人就不会说闲话。对待朋友感情至上,这样也可以交到真心的朋友。当自己有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不管出于感情或者人情,别人都会帮助自己。
二,伟人也是人,他也有自己的平凡生活。比如喜欢吃辣
椒,坚持自己的观点,等等。
三,保持工作至上,矜矜业业。热爱学习
第二篇:读《尼克松回忆录》有感
读《尼克松回忆录》有感
在2019年,中央电视台热播了一部电视剧,名字叫《外交风云》,主要讲述了从新中国成立到中美建立外交关系前这个时间段,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新中国外交事业上的故事。当时我那个儿子看我再看,也和我一起看,看完后出于对剧中一些故事的兴趣,特别是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这一段尤其感兴趣,专门让我在网上给买了《尼克松回忆录》这一套书,并且很认真的看了一遍,我也是顺手对里面的有关章节看了看,目前还没有看完。就把尼克松访华这一段拿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也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外交事业发展中所经历的艰难曲折的进一步了解。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冷战进入高峰时期,此时苏联国力很强处于攻势尤其在欧洲,而美国身陷越南战争的泥潭之中并且胜利无望,无力顾及战略重点欧洲。中国与苏联的关系当时处于较紧张的时期,在珍宝岛打了一仗后,苏联在中苏、中蒙边境陈兵百万之多,给中国造成了很大的军事压力,基于这些,中国和美国就有了共同的敌人。尼克松想通过改善中美关系,增强美国对付苏联的力量,于是多次作出寻求“与中共改善关系”的姿态,主动建立了通过巴基斯坦和罗马尼亚与中国互传口信的渠道。毛泽东从调整中、美、苏关系的外交战略需要出发,通过请美国作家斯诺传话、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等方式,发出愿与美方接触、争取打开中美关系僵持
局面的信息。在1971年7月9日,基辛格秘密访华,就尼克松访华一事与中国达成了协议。
1972年2月21日上午11 点30分,美国总统尼克松乘坐的“空军一号”飞机降落在北京机场。尼克松及夫人急忙走下舷梯,向前去迎接的周恩来总理主动热情握手。尼克松在事后写道:“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周恩来总理对尼克松说道:“你的手伸过世界上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25年没有交往了!”
中国方面对于如何接待美国总统尼克松也是作了很细致的考虑和准备。因为这是一种毫无先例的事:两国过去多年敌对不和,又无外交关系,而尼克松又是一个大国的在职元首。考虑定下的接待方针是“以礼相待,不卑不亢,不冷不热,不强加于人”的原则。决定在机场悬挂两国国旗,在北京检阅三军仪仗队、军乐团,但不采用分列式,不鸣礼炮,不请外交使团,不搞群众欢迎,只由周总理等领导人前去迎送。为了不让美国人尴尬,周总理还特意安排刷掉了街上的反帝标语。
尼克松在北京受到了毛泽东的接见,同周恩来总理进行了会谈,游览了长城和故宫。1972年2月28日,中美双方经过反复磋商,终于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开始,为以后中美关系的进一步改善和发展打下了基础。
尼克松访华的一周被称为“改变世界的一周”。中美两艘大船在当时的世界格局中,各自转个180度大弯来之不易。此
后中美逐渐打破坚冰,建立彼此尊重的关系,推动了世界和平与经济流通。中美关系的改善对中国的意义重大,这使中国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联系加强,关系得到改善,为以后的改革开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当时,使中国不再处于同时应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不利局面,在一定程度上也减弱了八十年代末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对中国的影响。
在尼克松访华中,有一件事很是深刻。游览长城,对尼克松来说是梦寐已久的宿愿。他在访华前,曾经极其认真读过毛主席诗词,并且能够熟练背诵“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诗句。后来到了八达岭,他还用这句诗鼓励年轻的随行人员,爬到长城最高处。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天气从2月21日尼克松到达北京以后,突然转坏,连续下了几场大雪,从尼克松下榻的钓鱼台国宾馆,到八达岭长城,沿途覆盖了一层厚厚的白雪,美方人员担心这次尼克松能否实现游览长城的愿望。当时不具备其他条件,只能连夜动员群众扫雪。这件事报道周总理那里,周总理亲自打电话布置扫雪任务。在钓鱼台宾馆至八达岭八十多公里的路线上,近80万北京市群众连夜奋战,清扫积雪,保证了24日上午游览长城的活动。
当尼克松和夫人兴致勃勃地爬上长城时,尼克松感叹道,这是他一生中难忘的时刻,一夜之间动员几十万群众出来扫雪,这在美国是不可想象的。美方电视转播赞扬这是中国人民高度组织效能的集中体现。
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这是美国人所羡慕的,更是敌视中国的人最害怕的,也是他们千方百计要动摇、瓦解我们的。反动派做梦都想中国共产党脱离群众,因为只要脱离群众,就会腐化堕落。苏联亡党亡国的教训,就在眼前。无论是内政,还是外交,我们都离不开群众路线。如果不是2020年疫情的凶猛到来,我们今天看这段历史,似乎也有点不可思议。
这场疫情,暴发于湖北武汉,扩散在人流规模最大的春节假期,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中央一声号召,14亿人民团结一心,从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到大批的“90后”“00后”,无畏无惧,齐心协力,党员干部冲锋在前,社区工作者奋战一线,亿万人民团结一心,一场力度空前的疫情防控阻击战全面打响。医务工作者“不计报酬、不计生死”;广大社区工作者、公安干警、基层干部、下沉干部、志愿者不惧风雨,坚守一线,构筑起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严密防线。我们坚信,有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坚强领导,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有中华民族伟大精神激励和14亿人民的凝聚力,我们必将战胜疫情,夺取全面胜利!
第三篇:读《艺伎回忆录》有感
读《艺伎回忆录》有感
前阵子在图书馆的小角落里翻到了这本书,名字虽早有耳闻,却一直缺少动力去把它找出来读一读。所幸,我在图书馆里遇到了它。一直都偏爱于读别人的故事,好奇别人的生活。所以,这本书十分合我的口味。
刚翻开书本,便迅速被故事内容所吸引。
《艺伎回忆录》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了从渔家孤女千代到京都名艺伎的小百合的故事。她的命运,如同漂浮在潺潺流水上的片片落花,永远无法预知未来的方向。优雅而精致的艺馆是富人声色犬马的天堂,却也是小百合每天要直面风刀霜剑的地方。将军、男爵、会长、医生……男人们或贪婪或深邃的目光,织成了一张她赖以生存又难以挣脱的网:“妈妈”、初桃、豆叶、南瓜……女人们或落井下石或慨然相助的双手,撑起一方危机四伏的舞台,纵然如履薄冰,小百合也惟有满含微笑,盛装登场。生存在夹缝中,小百合的心里总还有个角落,藏好了一段或许永远无法兑现的爱情。当所有不可思议的故事次第上演,当智慧与耐心逐渐超越美貌而日益凸现,奇迹是否终将诞生?那个梦里呼唤过千次的身影,是否终将浮现在繁华落尽的地方?
众多细节使得《艺伎回忆录》内涵丰富,赋予小百合的故事以敏锐的视角和超凡脱俗的特质。小说自成一格,却又浸淫在文学前辈纤毫入微的阴翳中——类似于一次走钢丝表演。为了不让自己从钢丝上坠落下来,作者在自己的任务里融入了令人惊叹的翔实调查……以及对一个女性倾注的不可思议的深情,而这样的女人,通常在西方人看来,要么像一幅漫画,要么如同一件博物馆藏品……以如此浑然天成的自信再现一个如此封闭而又如此神秘的世界,实在难能可贵。
艺伎作为日本的一种传统文化,长期以来,相对封闭的日本艺伎在西方人眼中一直充满神秘感,这也正是《艺伎回忆录》小说及同名电影风靡世界的原因。这本书通过叙述艺伎小百合的成长经历,让我对日本艺伎的生活有了深刻的了解。艺伎是一种在日本从事表演艺术的女性。除为客人服侍餐饮外,很大一部分是在宴席上以舞蹈、乐曲、乐器等表演助兴。艺伎业是表演艺术,不是卖弄色情,更不卖身。行业规定,艺伎在从业期内不得结婚,否则,必须先引退,以保持艺伎 “纯洁”的形象。
除了小百合,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还有延,我一直被这个相貌丑陋,身有残疾,脾气古怪的人物深深吸引,在诋园这个风化场所是没有真情的,艺妓与旦那只是属于有钱人与宠物的关系,他们只是有钱人的玩物,随时都可以抛弃的玩物,艺妓同样把他们的旦那看作是可以遮风避雨的靠山,通过他们可以保证自己衣食无忧,书中多次提到他们这些艺妓都是不爱旦那的,在这些男人之中只有延的情感是真实的,我甚至觉得他在诋园这样子一个昏暗的地方是显得多么的格格不入。不止是我,我相信每一个读者都能够体会到他对小百合的爱是发自肺腑的,他看小百合时流露出的温柔的眼神,对小百合的很多友善的劝慰都无时无刻的不打动着人们的心,他对小百合的爱和螃蟹医生龌龊变态的行为,以及自以为是的伯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悲的是,小百合最终还是没能接受延的感情。小百合最终还是勇敢得追随自己内心的想法。
当我看到结局的时候,我心中感慨万分,小百合一直隐藏着的那一份感情终于被释放了出来,即使她不能在真正意义上与她心爱的人在一起,但在我看来,小百合的这份痴情是值得我们赞赏的。
一口气把这本书都读完了,留给我只有无尽的遐想。
第四篇:读《桥》有感
读《桥》有感
上个学期,我们的课本上有《桥》一文。学了这篇文章后,我深深地记住了那个老汉。
黎明的时候,一个小村庄山洪咆哮。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见没有出路,又疯了似的折回来。只有那座又窄又小的木桥可以走出这个村庄。大家惊慌地跑了过去,只有那个老汉像一座山。老汉是党支部书记,他叫党员排到后面,最后,他和他儿子被洪水淹没了。
记得有一次我看《平民英雄》,里面讲述了让我刻骨铭心的故事。
半夜的时候,三辆大巴车出了车祸,都驶入了河中。当夜下着大雨,车上的人都喊救命。一位年轻的小伙子听见了立即叫人来救人。人们纷纷赶来,却看着河水流地很急,犹豫不决地拿来了一条铁绳一头绑在大树上,然后游到了大巴车旁,把铁绳绑在大巴车上。“哇!那个小伙子差一点就被河水冲走!”我目不转睛地看着电视屏幕。小伙子叫大家都下来,拉着铁绳上岸,有一个人问“你救我们,我们是不是要给你钱呀?”那个小伙子对大家喊到:“同志们,我现在是用生命来救你们,请大家相信我!”这句话说了后,许多被捆的人都下来了。
原先只有一个人救大家,后来由一个到十个,十个到二十个……
有一对夫妻对那个小伙子说“谢谢你救我们,如果我们被河
水冲走的话,我们的孩子也会被冲走,请你救救这个小生命吧”当小伙子抱走孩子时他的父母显得有些留恋。小伙子抱着在哭的婴儿很难游到岸上,我看见小伙子的手有些血淋淋,应该是他在铁绳上来回摩擦皮被擦破了,而他却没有看一眼伤口。
几个小时过去了,救人的人越来越多,被捆的人越来越少……
老汉高风亮节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电视里的小伙子见义勇为的崇高的精神是至今社会所有青年人的好榜样!
第五篇:读《桥》有感
读《桥》有感
每一次阅读,我的心灵都会被深深震撼;每一次阅读,我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今天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又一次读了《桥》这篇文章,读后,我的心情如澎湃的大海久久不能平静。文章中那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情节不断浮现在我的眼前。
这是一个山洪暴发的黎明,村庄里的人们都被山洪惊醒。洪水在路面上狂舞,人们疯了似的逃生。东西两面都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一条窄窄的木桥。大家蜂拥而至,危急关头,老支书组织村民排队过桥,并把急于过桥的儿子揪出队伍与自己一起殿后,由于山洪来势凶猛,父子俩最终没能过桥,被突袭而来的浪头吞没卷走了,永远地离开了朝夕相处的村民,这位老汉为了群众献出了自己和儿子的生命。“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读到这里,我的心颤抖了。这是多么伟大的情操啊!我原以为,活着,是为了自己,但看到这里,我知道,我错了。在生活中,利益,权利,仿佛一只无形的黑手,将被蒙蔽双眼的人们推入罪恶的深渊。可在这话的面前,金钱,显得那么苍白无力。这位六十多岁的老汉誓死坚守一个党员的职责,他是可敬的,更是可爱的!
老支书有舍生忘我、勇于献身的精神。在生命受到洪水威胁时,村民们都争先恐后的要逃离危险区。可老支书置自己的生死于不顾,考虑更多的是大多数村民的安危。他面对险情临危不惧,果断做出让村民先行自己殿后的决定。在生和死的抉择中,老支书把生的希望留给了他人,把死的威胁留给了自己和儿子。他用自己的身躯筑起了一座永不坍塌——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是不是有些傻呢?按他的年龄,他完全有资格先过桥,没有人会指责什么,毕竟“党员也是人”。他不是一个“好父亲”,没有尽到一个父亲的责任,他完全可以不从队伍中揪出自己的儿子,这样也不会因为桥塌造成父子同时遇难。但他却誓死坚守一个党员的职责,他是可敬的!更是可爱的!他用自己的身躯铸就了一座群众心中永远不会坍塌的桥梁!这是多么崇高的献身精神啊!
文章的结尾更是发人深思,令人动容。“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我看着,眼眶湿润了,对老汉的敬佩之情化作决堤的泪涌了出来。被老汉从人群里揪出来,排到最后面的青年党员竟然是老汉的儿子!我感叹到。这时,我想起了自己。仅仅是出教室的时候,我们却都是只顾着自己,有时都会把别人挤得摔跤。黑色的夜幕下,我的脸红透了……
一个人最宝贵的东西,并不是金钱,而是一颗火热的心!在黑暗中,我发觉眼睛中有一种亮晶晶的东西.是啊!它是老汉那一颗明如玻璃的心啊!它照耀着我,发出明亮的光芒,黑夜不再恐惧,这清澈无暇的心照亮了每一处黑暗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