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行政领导学第一次讨论——联系实际讨论现阶段领导权力腐败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联系实际讨论现阶段领导权力腐败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一、联系实际例子
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委员、上海市委原书记陈良宇11日下午被天津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以受贿罪、滥用职权罪两项罪名一审判处有期徒刑18年,没收个人财产人民币30万元。陈良宇的犯罪事实为:1988年至2006年,陈良宇利用担任上海市黄浦区区长,上海市副市长、市长,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书记的职务便利,为上海新黄浦(15.24,0.03,0.20%)(集团)公司、上海申花足球俱乐部等单位在拆迁补偿、获得财政补贴款、解决楼盘闲置问题等方面谋取利益,索取或收受有关单位和个人财物共计折合人民币239万余元。案发后,陈良宇动员其亲属退缴全部赃款。
二、小组讨论综述
我国已经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发展的转变,现处于渐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势下,同时各方面都出现了好的形势,但也有不和谐的声音、现象和行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权力腐败问题。本小组对这一案例的讨论是以当前我国权力腐败的形势展开,有三个方面:
1、权力腐败处于多发期和高发期。主要原因是社会改革处在转形期,整个改革,尤其是政治体制改革还未跟上社会市场的步伐,造成腐败分子的利用空间。
2、亚腐败的表现非常突出。之所以叫亚腐败,是政府规定的制度当中所能够允许的、看得到的、公开的一种腐败现象。其表述是否科学,有待学术界探讨。亚腐败主要是指次于前面的一种腐败,它也是相当严重的。如公款吃喝等现象。
3、政府的不作为现象也是一种严重的腐败。
“腐败”一词原意指物质的一种化学运动状态 ,在现代社会中 ,“腐败”概念一般作为“权力腐败”概念的简称 ,它特指权力的蜕变。有关权力腐败概念的解说甚多 ,但其核心内容却是相同的 ,即权力腐败的主体是掌握权力的人 ,权力腐败的目的是获取个人利益。
三、思考与启示
通过对本案列的讨论,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权力腐败有新一步的认识。
(一)、权力腐败的含义:
“腐败”一词原指物质的一种化学运动状态,即事物由原初的纯粹状态而变质和腐烂。扩展开来,其含义用于反映某些事物腐朽衰败后所产生的质变。
(二)、产生腐败的原因
内部因素
1.主观方面。第一,法官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其所承办的案件。第二,由于案件多,人员少,造成法官整天忙于办案,疏于业务学习和思想政治学习。第三,缺乏必要的监督制约机制。第四,查处不力。
2.客观方面。近年来,法院每年受理的案件呈大幅度上升趋势。而法院干警的人数几年来变化很小。案件多、任务重与审判力量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客观上使得法官在审理具体案件时,往往顾及了结案速度,忽视了案件的质量。
外部因素
1.社会风气的影响。公款消费屡禁不止,贪污、受贿大案叠起,不少人认为,有钱就可以买法,神圣的法律在他们眼里只不过是金钱的变种。
2.行政干预的影响。少数行政机关的领导“关心”审判工作,插手法院正常审判工作的情况。
3.地方保护主义。有些地方的行政机关或法院往往以种种理由进行推诿或拒绝配合,甚至有的法院以“为辖区经济保驾护航”为名,阻挠外地法院依法办案。
4.公民的法律意识不强。公民的法律意识虽然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还不能做到正确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工作对策
反腐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要确保司法公正,就必须坚决、彻底地清除法官队伍中违法、违纪的腐败分子,只有这样,才能在人民群众中重新树立起人民法院和人民法官的良好形象。为此,应做好以下工作:
1.加强思想教育,提高思想认识。是反对司法腐败的思想前提。反腐败是关系到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斗争,反腐败斗争的成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成败,是一场严肃的政治斗争。所以,法院领导要对干警进行经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做到警钟长鸣。只有干警自身的政治素质提高了,才能自觉抵制各种腐败现象,才能从根本上确保司法公正。
2.加强法制建设是反对司法腐败的重要环节。要加大对司法干警的法制教育和党规党纪教育力度,使其充分认识党纪国法的威严,从而做到自觉学法、用法、守法。
3.加强监督是反对司法腐败的根本保障。从目前来说,我国的监督体制还未完全理顺,要加大监督的力度,形成纵横交叉、内外交叉的监督网络已势在必行。
4.加大查处力度是反对司法腐败的有效手段。坚持以查处违法违纪案件为重点,特别是查处大案、要案和群众反映强烈的案件,是反对司法腐败的突破口和切入点。
总之,人民法院只有以实现“公正与效率”为目标,以加强纪律、防止和克服腐败现象为着眼点,全面提高法院干警的整体素质,才能为人民法院在新世纪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二篇:领导权力腐败的特点及对策
领导权力腐败的特点及对策
我国已经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发展的转变,现处于渐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势下,同时各方面都出现了好的形势,但也有不和谐的声音、现象和行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权力腐败问题。
第一、当前我国权力腐败的特点,有三个方面:
1、权力腐败处于多发期和高发期。主要原因是社会改革处在转形期,整个改革,尤其是政治体制改革还未跟上社会市场的步伐,造成腐败分子的利用空间。2005年韩桂芝等腐败现象,就要对他们进行分析。
2、亚腐败的表现非常突出。之所以叫亚腐败,是政府规定的制度当中所能够允许的、看得到的、公开的一种腐败现象。其表述是否科学,有待学术界探讨。亚腐败主要是指次于前面的一种腐败,它也是相当严重的。如公款吃喝等现象。
3、政府的不作为现象也是一种严重的腐败。当前我国全力发展趋势
第二、对当前我国腐败的对策
一、廉政文化在精神思想方面具有导向作用
廉政文化作为一定经济、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具有社会属性,对社会有较强的辐射功能和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特别是当今世界,社会经济成分的多元化、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使文化也呈现多元化状态。而文化的多元化不但表现为传播手段的多样化,还表现为形式上的多元化,它赞扬什么,批评什么,反对什么,都具有鲜明的指向性。它可以让人民群众在获取各种信息的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了文化的熏陶,从而使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带有明显的倾向性。所以,廉政文化一旦形成,能够从情感上、心理上影响、引导、决定着人们的行动,可以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开展形成良好的外部环境,可以增强人们拒绝腐败的能力,督促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常修为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
二、廉政文化对腐朽文化具有批判作用
文化是一种软环境。从文化的角度来审视廉政,以廉政的尺度来评判社会,是廉政文化最为根本的特征。廉政文化不仅是一种道德观念,还是一种价值尺度。一个社会的廉洁氛围浓厚不浓厚,是衡量这个社会是否健全的一个重要指标;缺乏廉洁理念的文化是难以长久支撑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中国传统文化有“修齐治平”的说法,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让我们洁身自好,服务国家。这些至理名言虽经历史变迁,但至今仍对我们有借鉴意义,这也是廉政文化经久不衰,传承至今的生命力所在。另外,廉政文化是腐朽文化的对立面和批判者。如唐代诗人白居易诗云:“只见火光烧润屋,不闻波浪覆虚舟。名为公器无多取,利是身灾合少求。”他讲的是,贪污腐败可以使贪鄙的心理得到满足,然而等着他的是波涛覆舟、灭顶之灾。这就是对腐败现象的批判。腐败现象之所以滋生蔓延,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腐败行为背后有腐朽文化作支撑,腐朽没落的官本位意识、贪图享乐的思想观念、醉生梦死的生活方式等还有着一定的市场。而廉政文化正是从根基上摧毁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观念,在全社会形成以廉洁为荣的浓厚氛围,给腐败行为以抨击和批判,并给其造成巨大的社会舆论和社会心理压力,从而有效地遏制和惩治腐败现象,达到干部廉洁、政治清明的目的。
三、廉政文化具有凝聚民族力量的作用
廉政文化不同于一般的社会文化,而是一种文化体系,一种廉政理念,它能使全体社会成员尤其是广大党员干部在同一类型和模式的文化氛围中得到教化、培养,从而以相同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行为方式使广大党员干部在不同层次上联系起来、聚集起来,使整个队伍因同一的文化渊源而形成一种强大的、向心的凝聚力量。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能够团结统一,文化的凝聚作用是一个重要原因。今天廉政文化同样能够凝聚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进行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人们会自觉地紧紧团结在一起,为消除腐败,构建和谐社会而奋斗。同时廉政文化还能通过卓有成效的艺术形式挖掘和培养人们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共同情感,使人们因彼此一致而凝聚在一起。这对于引导公职人员和领导干部提高廉洁自律意识,团结一致,发挥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具有重要意义。
四、廉政文化对人的行为有规范作用
制度是构建惩防体系的关键。廉政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虽然没有明文的规章制度,但可起到制度约束作用。指导人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如果违反了道德准则,廉政文化的软性控制就会发生作用,对自己的行为自动加以纠正,从而促进党员干部廉洁自律。具体表现在:第一,能从道德上进行规范。道德直接受人文环境的影响。而各种形式的廉政文化活动,可使人们在陶冶情操的过程中道德得到了纯洁,道德行为也得到了约束。第二,能从思想政治上进行规范。廉政文化作为思想政治理论的重要载体之一,以其鲜活的形式对思想政治理论进行广泛的传播,不断地给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灌输思想政治理论,使其行为受到正确的引导。第三,能从制度上进行规范。廉政文化包含廉政制度文化,廉政制度文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供广大党员干部直接学习的党纪政纪条规和廉政法规汇编,广大党员干部通过学习,无疑会起到规范作用;另一方面,组织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多种形式的廉政文化建设活动,使人们在文化素养得到提高的同时,思想上逐步筑牢法纪防线。党风廉政建设的发展和惩防体系的构筑需要多种社会因素以及各种政治因素的合力作用,而廉政文化便是其中一种无形的力量。
惩腐兴廉,整肃史治,是国家兴亡之所系,党的十五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治理腐败的重大措施,解决了多年来群众反映强烈的一些消极腐败问题,反腐败斗争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种种原因,其遏制的力度还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级阶段,反腐败形势仍很严峻。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是全党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不坚决惩治腐败,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职
第三、受到严重损害,党的执政地位就有丧失的危险,党就有可能走向自我毁灭。”把惩治腐败作为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来抓,对今后一个时期的反腐败斗争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此,对新形势下产生腐败的成因进行再透析,并进一步探究反腐败对策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一、权力腐败的表现形式
权力腐败所谓权力腐败,即公共权力的错位,就是执掌权力的某些机关、领导者和其他执法人员违背公共权力的性质和原则,使公共权力私有化,错用、滥用权力,造成党和国家、人民的利益受到损害的一种现象。
权力腐败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涉及社会领域的方方面面。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权力腐败而言,主要表现在:一是少数人员把公共权力据为己有,以手中的权力作为谋取个人利益的筹码,轻者吃拿卡要,重者贪污受贿,有的甚至丧失人格公开索贿,非法攫取经济利益。二是有些领导干部在其位不谋其政,好高骛远,突出表现为失职渎职行为和严重官僚主义。三是个别领导不认真落实民主集中制原则,奉行个人专断、搞“一言堂”等家长制作风,个人说了算。四是少数人在改革开放以来抵制不住奢靡之风的侵蚀,生活糜烂。五是有的地区和部门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形成严重的部门和地方保护主义。凡此种种,虽发生在个别地区和部门或少数人身上,但败坏了党风和社会风气,严重妨碍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影响了党和群众的关系,使党的执政地位受到严峻挑战。
二、权力腐败的原因
各种各样的权力腐败现象是政治系统的痼疾,它的形成与蔓延有着复杂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和主观心理等方面的原因。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权力腐败的主要原
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旧体制交替,分配不合理,是滋生权力腐败的重要原因。在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旧体制的某些做法还在起作用的情况下,经济活动很容易受到权力的左右,给权钱交易打开了方便之门。在分配调节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出现了社会分配不公的现象。由于国家财力有限,公务员的收入比较低。一些公务员对收入低和不同部门国家工作人员之间收入差距较大的现象不满意,造成一些人心理失衡并动摇一部分党员的信念,致使这些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变化,过分追求经济利益,自觉或不自觉地走进“金钱至上”的误区。
(二)设权失当。主要表现在:一是党政不分,职责不清,在具体工作中往往以政代党,或以党代政,有些是党政交叉任职,削弱了党对权力的监督作用。二是因人设职,权力设置过多过滥,用人失当也就造成了设权失当。三是权力分配过于集中,对于关系个人利益的重大问题,往往少数人说了算或个人说了算。
(三)权力制约机制还不很健全,监督乏力是造成权力腐败的一个根本性的原因。一是上级对下级的监督太远。“天高皇帝远”,鞭长莫及。二是下级对上级的监督太难。表现为无法监督,不敢监督。三是同级对同级的监督太软。好人主义盛行,你好我好大家好,保持一团和气,所以这种监督软弱无力。四是法纪监督太晚。现在执纪执法多是一种事后监督。“你不告,我不动;告了也不一定管用”。且不说有的案子很难查清楚,就算查了个,作了严肃处理,这种处理也只能起到警示作用。
(四)行政行为不规范,是造成权力腐败的温床。行政审批事项过多,程序过繁,环节过多,自由栽量权过大,政策透明度低,为一些权力部门和人员滥用职权、以权谋私创造了条件。从目前看,掌管人、财、物和证照发放、项目审批等部门容易滋生权力腐败现象。如工程建筑、金融证券、工商税务、公安司法等具有特权的行政管理部门和组织干部人事工作部门等。
第四、遏制权力腐败
党的十六大审时度势,在以往成绩和经验的基础上,适时提出了反腐败斗争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和逐步加大治本力度的要求,并且提出要加强教育,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强化监督,创新体制,把反腐败寓于各项重要政策和措施之中,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
(一)权力监督法制化
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化改革,完善监督法制,建立健全依法行使权力制约机制。目前,在立法制权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足。监督本身具有强制性和命令性特征,它要求无论什么时候,监督的实施往往受到干扰阻挠,权力主体这种对权力监督的破坏,其根源在于我们的立法体制对监督的主体和客体没有明确的法律定位。监督的主体在行使监督权时没有受到具体明确的法律保护,监督的对象不接受监督而应承担的后果,也没有具体的法律加以约束。而且监督的程序和实现的方式都缺乏规范,显然这种无法可依的监督必然是苍白无力的监督。因此,必须尽快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保证监督机关有一个良好的执法环境,扩展监督机关的权限,明确无论什么人都要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无条件的接受监督。
(二)完善适度分解权力的制衡机制
任何人都既是监督的主体又是监督的客体,在监督别人的同时又接受别人的监督,这才是合理的监督机制。但事实上,在一个地方、部门和单位,由于主要领导掌握了决策权,可以通过制定内部监督程序和内容等方法,使监督沿着个人意志方向实施,掌权者掌握了决策权也就掌握了内部监督权,掌权者不仅可以让监督向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而且还使得监督者慑于自己的权威不敢进行监督,实际上脱离了监督的控制。权力的过分集中极易导致对权力的滥用,是权力(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腐败的重要原因,因此,对权
力进行分割和制约是遏制权力腐败的重要举措。一是在不影响主要领导正确行使其领导权的前提下,根据党委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原则,将主要领导拥有的过分集中的权力适当分散,坚持重大问题集体讨论,形成决议后由分工领导组织实施。二是根据权力制约原则,调整部门职能分工,合理划分职责权限,形成部门之间、单位之间平行交互监督制约的机制。三是公开行政程序,对行政审批事项、工程招标、人事调配、收入分配等行政事项在实施前公布预定的目标和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公平评估和选择,并且将实施结果公布于众,接受群众监督。通过合理分权,减少“暗箱操作”的发生率,防止权力腐败行为的发生。
(三)强化纪检监察等专门监督机构的地位和作用,加大对权力腐败的惩处力度
纪检监察制度是权力监督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邓小平同志强调:“最重要的是要有专门的机构进行铁面无私的监督检查。”这就是说,专门机构的监督制约是克服权力腐败现象的组织保障。现行的纪检监察体制是实行双重领导体制,隶属于当地党委政府的职能部门,实际上是以地方领导为主,这无异于形成被监察者领导监察者进行监察的局面,使纪检监察机构的权威大打折扣。例如,有的领导本身就是违法乱纪者,他们不仅不让纪检监察机关插手,而且设置重重障碍。光靠上级纪检监察机关监察,有些问题,或一些具体性实质问题很难抓住,因为这种远距离的监督,使监督者与被监督者间隔层次较多,彼此很少接触,导致监督者耳目闭塞,信息不灵。根据现行体制的弊端,应改变管理体制的双轨制,纪检监察机关宜实行垂直领导,这样有利于避免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对纪检监察机关的干扰,从而使纪检监察机关更有效地开展工作。同时,也要加强纪检监察队伍的建设,使之成为一支训练有素,思想作风过硬,懂政策法律和技术的队伍。纪检监察干部要有“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气慨,坚持不懈地同权力腐败作斗争。
(四)强化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是指社会各方面通过大众传播渠道,表达具有普遍意义的意见。以舆论的方式对政府公务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实施监察和督促,是我们党和政府一贯倡导的。邓小平同志认为“报纸最有力量的是批评与自我批评,有时党和政府听不到的,报纸能听到,它能摸到社会的脉搏。”从报纸批评的效果看出,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这种无形的力量有时比有形的监督更具有威慑力。自下而上,随时曝光,无须受命,不畏权势,是揭露和打击腐败最为有效的形式之一,也是权力监督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它的作用在于:一是引起社会的关注和广泛的监督。因为腐败行为世人深恶痛绝,只有引起社会的关注和公众的广泛监督,对腐败的制约才能形成巨大的威力。二是导致腐败者下台。腐败者的职位再高,权力再大,一旦丑行公诸于世,就很难再冠冕堂皇地出入于官场,即使有后台,有人保,其官运也在劫难逃。三地督促各类官员洁身自好,媒体曝光,会使官员威信扫地、臭名远扬,绝大多数官员对此会不寒而粟。而且新闻媒体的触角异常敏锐、广泛,许多难为执法部门所知的丑闻,却大多逃不过新闻记者的眼睛,而且,他们不留情面,一般不会发生有关部门的官官相护现象。为此,应尽快出台<<新闻法>>等保障舆论监督的法律法规,给新闻工作者更多的舆论监督的权利。只有从法律上保障新闻工作者的采访权、报道权、评论权、批评权等,才会使舆论监督避免过多的人治色彩影响,避免那些变了质的、有权势的领导给舆论进行不必要的干涉,才能使舆论监督真正发挥朱总理在视察中央电视台时所说的“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的功能,才能有效地补充立法监督、司法监督、行政监督的不足,才能使舆论监督更有效,更广泛地开展。
(五)强化对用人权的监督
权力是通过具体的人来实施的,权力的腐败是运用权力的人的腐败。要制止权力的滥用,必须解决好权力掌握在什么人手里的问题。公共权力的产生是为公众服务的,以往我们的组织人事制度存在着神秘、封闭、保守化的倾向。公众对权力产生的过程不知情、不了解,导致一些动机不纯的人钻空子,通过不正当途径谋取权力,使一些优秀人才不能脱颖而出。要
改变这种现象,一方面要积极推进干部管理体制的改革,通过民主直选、竞争上岗、任前公示等形式,让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走向“阳光操作”,以此减少任命制可能产生的负效应。另一方面,要全面贯彻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对一些国家公职人员进行公开招聘,向社会公开干部的推荐标准。同时要建立举荐干部错误追究制,约束和纠正主要领导在用人上的滥用权力行为。因为把具体的权力具体授予什么人行使,这本身就是一种很重要的权力。而由于授权者的这项权力具有特别的重要性,一旦发生问题,后果就无法想象,所以说用人的腐败是最大的腐败。因此,对于任用失误,授权错位的人,一定要实行失察追究制,追究主要领导人的责任。
权力腐败是古今中外需要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客观上有它长期存在的必然性。但是,我们不能因为短时期内无法消除而等闲视之,否则祸国殃民。历史上有因权力腐败而亡国丢权的教训,这同样是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努力遏制权力腐败的警示。
第三篇:行考1:我国现阶段领导权力腐败的特点、发展趋势及其整治腐败的具体举措
现阶段领导权力腐败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一、联系实际例子: 审判工作中的腐败 人民法院担负着惩处腐败分子、清理害群之马的重要职责,是反腐败斗争的重要力量。但是近些年法院内部违法违纪现象明显增加,反腐倡廉的形势十分严峻,任务十分艰巨。
一、产生腐败的原因
(一)内部因素 1.主观方面。第一,法官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其所承办的案件。第二,由于案件多,人员少,造成法官整天忙于办案,疏于业务学习和思想政治学习。第三,缺乏必要的监督制约机制。第四,查处不力。2.客观方面。近年来,法院每年受理的案件呈大幅度上升趋势。而法院干警的人数几年来变化很小。案件多、任务重与审判力量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客观上使得法官在审理具体案件时,往往顾及了结案速度,忽视了案件的质量。
(二)外部因素 1.社会风气的影响。公款消费屡禁不止,贪污、受贿大案叠起,不少人认为,有钱就可以买法,神圣的法律在他们眼里只不过是金钱的变种。2.行政干预的影响。少数行政机关的领导“关心”审判工作,插手法院正常审判工作的情况。3.地方保护主义。有些地方的行政机关或法院往往以种种理由进行推诿或拒绝配合,甚至有的法院以“为辖区经济保驾护航”为名,阻挠外地法院依法办案。4.公民的法律意识不强。公民的法律意识虽然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还不能做到正确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工作对策 反腐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要确保司法公正,就必须坚决、彻底地清除法官队伍中违法、违纪的腐败分子,只有这样,才能在人民群众中重新树立起人民法院和人民法官的良好形象。为此,应做好以下工作: 1.加强思想教育,提高思想认识。是反对司法腐败的思想前提。反腐败是关系到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斗争,反腐败斗争的成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成败,是一场严肃的政治斗争。所以,法院领导要对干警进行经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做到警钟长鸣。只有干警自身的政治素质提高了,才能自觉抵制各种腐败现象,才能从根本上确保司法公正。2.加强法制建设是反对司法腐败的重要环节。要加大对司法干警的法制教育和党规党纪教育力度,使其充分认识党纪国法的威严,从而做到自觉学法、用法、守法。3.加强监督是反对司法腐败的根本保障。从目前来说,我国的监督体制还未完全理顺,要加大监督的力度,形成纵横交叉、内外交叉的监督网络已势在必行。4.加大查处力度是反对司法腐败的有效手段。坚持以查处违法违纪案件为重点,特别是查处大案、要案和群众反映强烈的案件,是反对司法腐败的突破口和切入点。总之,人民法院只有以实现“公正与效率”为目标,以加强纪律、防止和克服腐败现象为着眼点,全面提高法院干警的整体素质,才能为人民法院在新世纪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个人讨论的提纲: 当前我国权力腐败的形势,有三个方面:
1、权力腐败处于多发期和高发期。主要原因是社会改革处在转形期,整个改革,尤其是政治体制改革还未跟上社会市场的步伐,造成腐败分子的利用空间。
2、亚腐败的表现非常突出。之所以叫亚腐败,是政府规定的制度当中所能够允许的、看得到的、公开的一种腐败现象。其表述是否科学,有待学术界探讨。亚腐败主要是指次于前面的一种腐败,它也是相当严重的。如公款吃喝等现象。
3、政府的不作为现象也是一种严重的腐败。
三、小组讨论后形成的提纲: “腐败”一词原意指物质的一种化学运动状态 ,在现代社会中 ,“腐败”概念一般作为“权力腐败”概念的简称 ,它特指权力的蜕变。有关权力腐败概念的解说甚多 ,但其核心内容却是相同的 ,即权力腐败的主体是掌握权力的人 ,权力腐败的目的是获取个人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