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年级语文第一节习作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第一节习作教学反思
这是学生们的第一节习作课,在上午放学之前布置他们带好自己的作文本时,就已经看出了他们的迫不及待与激动,可是我的心里却没底,有些紧张,害怕孩子们的习作之路在我这里就遇上坎坷,以至于影响他们今后的写作水平。
课前我努力查找资料,也认真请教一些有经验的老师,当然还包括听了同年级陈娟老师的一节习作课。除了告诉他们必须的格式之外,我记住了陈娟老师课上所说的的两个要点:把事情的经过写明白,把自己的想法写清楚。课堂上,同学们都听得很认真,当我以“今天真热啊!”为首句,请他们进行一次小练笔时,我才发觉到一个重点,孩子们真的很缺乏观察力,一味地模仿,缺乏创新。
读完了两篇例文,告诉了他们一些习作的小技巧,同学们便开始认真完成自己的第一篇习作了,初稿完成后,带着他们修正,并告诉他们修改的重要性,大多数孩子通过自己的修改基本可以做到没有不通的句子和一些因粗心而造成的错字别字,但是,仍然有部分学生把事情的经过写不详细,或者是偏题,不能围绕自己的中心意思去写,就像是记流水账。同时还有这种现象:比如老师以“学游泳”为例进行讲述,当时在课堂上让学生说怎么样写好这个开头,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开头写的蛮好。然后我又问,怎么样写好游泳的经过呢?游过泳的学生说开始去看见游泳池有很多人在游,好羡慕的。是啊,就把这个心理活动写下来,当时游泳池的场景也描写下来。于是学生又你一言我一语地把场景和心理想法写下来了。接着你肯定下水开始游了,开始游得感觉怎样?学生又说要拿着游泳圈游,还喝了好几口水。拿着游泳圈怎么游的?“两手用力向前滑,两脚用力往后蹬,身体浮在水面上。”于是就这样一步步的引出了话题,引入了事情的经过。可是由于老师这样引了,学生跟着说出了事情的经过。于是很多同学都写的“学游泳”。基本上一个模式。那么这样的作文能不能说不是我手写我心呢?或者说这样的作文大都差不多,能不能说是雷同呢?这大概是我教学作文的一个盲区。
第二篇:语文三年级习作教学反思
写风景优美的地方教学反思
(一)培养审美情趣,激发爱校情感
写作文的目的不仅在写,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做人原则。那么说明文的写作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呢?本次作文在这方面作了一下尝试。利用良好的校园环境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从而激发他们的爱校情感。因为在优美的环境中,处处都蕴藏着丰富的审美内涵,通过这样的活动会重新唤醒他们激情,他们会重新发现我们的校园是如此美丽,身心受到很大的感染,自己在这样的优美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促使自己的言行与特定的校园环境相协调,并且产生热爱之情。苏霍姆林斯基说:“用环境、用学生自己创造的周围情景、用丰富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
(二)、在教学实践中实行这样一套指导方法。第一步以本为据,总结写作方法。课本是范本,课文是范文,每次作文指导,老师要从课文中寻找出切合学生实际的写作方法,作为科学依据,文本结合让学生效仿训练。第二步出示“下水”范文,进一步印证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让学生明白运用这种写作方法并不难,很容易掌握。第三步,点拔指导,让学生明确应用这种写作技能最容易出现的几种毛病,进一步加深印象,进而掌握这种写作方法。第四步,当堂作文,强调学生实际运用新的写作方法,这样就有效地避免了学生抄袭他人习作的现象。第五步,习作改评,紧扣指导重点,凡能正确运用新的写作方法作文的学生,尽可能给予满分鼓励。
(三):精心撰写下水作文,体验学生写作的甘苦。在学生看来,教科书是专家、名家的文章,太神秘,且高不可攀。如果教师能运用新授的写作方法写1~2篇下水文给学生以示范,那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定然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新鲜感,感到运用新的写作技巧其实并不难。因此教师写下水文不但可以释除学生的神秘心理,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同时也可以使教师体验写作的甘苦。还能使教师经常地练练笔,给学生以勤动笔的示范,在备课与指导时更能有的放矢地进行突破。
(四)、批改作文紧扣重点,让学生收获成功的喜悦。笔者以为,批改作文必须紧扣指导重点进行。每次作文训练都有一个训练点,对运用得法的学生,老师尽可在“眉批”栏中用简短的语言予以肯定和赞许,在“尾批”处予以总结性褒扬,在评定等级与分数时尽可能往高处靠,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我行”、“我能”。
第三篇: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反思
提到作文,孩子们都怕,不知如何下笔,总觉得无话可说。也许是因为如此,作文教学是我一直思考得比较多的问题。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进程中,如何打破学生对作文的恐惧感和神秘感,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等方面我进行了初步探索。我在作文教学坚持以 “看”、“说”、“写”、“评”四步进行。如今,学生作文还有点起色。
看,即观察事物(含阅读),获取写作材料。观察是学生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一种主动形式,它是靠视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的联合活动现的。由于小学生智力水平有限,加之缺乏自控力,观察时很容易被一些无足轻重的事物所吸引,而对那些应该仔细观察的事物反倒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致使观察流于形式,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要使学生学会观察,教师必须善于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根据习作要求,在观察前和观察中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同时注意做好立意、选材等方面有意识地启发、引导。
说,即写作前指导学生构思文章、口头表述。进行“说”的训练,要求教师首先依据习作要求复习课文的有关章节,从读中学写,强化训练重点。然后,让学生口头叙述观察到的事物,并谈出对所叙事物的看法或见解。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观察后的反馈,启发、引导学生依据各自掌握的材料和对事物的认识,从命题、立意、选材、组材等方面着手构思文章。最后,训练学生口头表达。教学的每个环节应注意群体作用的发挥,视具体情况组织学生进行评论。
写,即书面作文(指起草文章)。要求学生写完后,至少要读两遍,注意改正错别字和用错的标点,仔细斟酌词语的运用,修改不通顺的句子,删去可有可无的字、词、句、段。
评,即评改作文。评改作文要在教师掌握全班学生作文总体情况并在课堂上做出总结的基础上进行。集体评改作文的方式大体有群批群改、互批互改、民主讲评等几种。群批群改主要是集中解决值得注意的共性问题。其做法是:打印或手抄出有代表性的文章,让学生阅读后自行修改,之后谈谈修改意见。互评互改是指同桌学生交换习作进行评改。集中讲评是在小组或全班内进行口头讲评作文。讲评前,教师要明确要求;讲评时,学生可以广开言路,按讲评要求各抒己见,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并提出修改意见。对有分歧的问题,可以展开争论,教师只做点拨、引导、调控,不要急于做出结论。评改后,学生整理,誊抄好,珍藏起来,以后欣赏,提高。
开学初,我几次作文教学都按照这四步来做,效果很不错。我在指导学生写《校园变化》时,首先讲明写作要求,选材,然后讲明观察范围,最后带着孩子们观察。观察中,我始终围绕题目中的“变化”,作适时的引导、讲解。观察时带一个记录本,把看到的记录下来,回到教室整理记录,然后四人一小组展开说的训练,说自己的选材,说自己的立意,说自己的感悟,每人都说,说后互评,指出优点与不足。热炒热卖,说了就写,写完后先自改,逐字逐句修改,进行添、删,再小组内互评互改,最后全班一起评改,评出优秀文章张贴出来,供大家欣赏。这次作文时间虽然较长,但完成了教学目标,连我班最差的学生黄荣华所写的作文也有一定的质量,学生对这次作文有成功感。鉴于此,我就顺势要求学生如何写作文,怎样写好作文,根本一点,应做好:看、说、写、评四步。
总而言之,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爱作文的情感,同时,要培养学生勤于动笔的习惯,用笔书写自己的心情,用笔书写自己的见闻,用笔书写自己的感悟。这样,学生就不会再视写作为难事,无话说可以变成有话说,不会写可以变成会写,用词干巴可以变成行文流畅。相信我们的孩子一定会爱上作文,能用笔书写属于自己的东西,在广阔的生活中放飞心灵。
第四篇: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反思
黄宾虹在论山水画的技法时,曾言“学习传统应遵循一定的步骤:先摹元画,以其用笔用墨佳;次摹明画,以其结构平稳,不宜入邪;再摹唐画,使学能追古;最后临摹宋画,以其法备变化多。”
习作教学,也可取法其中。先从句段练习着手,再构建一定的结构,再参考例文佳作,最后推陈出新。
借此章法,我对红港片区习作教学进行反思如下:
一、句段的练习不够,学生对五官没有进行丰富的描述;
二、结构搭建得较为成功,但是未免落落入俗套,无轻重变化;
三、例文的选择,没有亮点,也没有让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只是有一些看似形象生动的词句;
四、最后练习说话的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以至于学生后来都不约而同地写了班主任。
我在设置阅读教学时往往都会从三个维度考虑,但是在习作教学中却往往忽视了第三个层面,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要对写作的内容有兴趣,有话说,才可能呈现出最佳状态。“调动学生的兴趣”是我们反复咀嚼的一句话,但是什么才是他们感兴趣的呢?我记得那堂课的评改课时,讲台上有很多瓶泡泡水,学生甚至在上课时都在偷偷议论。这就是兴趣!贴近他们生活的,可以玩,有意思的。
所以,在这一点上没有关注到,是我这堂课最大的失误。
在拿到这个任务的时候,我第一次呈现的课是《**,我想给您画张相》。这是我大学期间时讲过的一节课,本意是通过五官写感情。在三年级试教的时候,感觉课的容量太大,就缩略成了外貌描写。这一缩略,其实就把我所预设的情感给抽离掉了。
但是,这也是一个必须进行的调整。因为我自身的语文功底有限,再加上课堂的掌控力的不足,对学生的认知度的欠缺。如果按照我第一堂课的模式,学生是无法完成既定任务的。那么整堂课都会是失败的。
从那之后的每一次改动,都是结合了网上搜寻而来的教案。其实,说实话,到最后就是一种东拼西凑的拼图课,没有很多属于我个性化的东西,所以我自己没有全然融入,只是按部就班地去完成一个任务。
最后,我想说的是,其实像黄宾虹对山水画技法练习的提炼一样,把程序订立得太规整,那么出来的只是优秀的作文;只有触动了心里的那根弦,才能把情感融入其中,写就感人肺腑、荡气回肠的佳作。于是有偈语“无法之法法更严”。
“我口说我心,我笔写我口”,让学生写的东西应该在他们心中。心中没有,笔下写来都是假,就背离了写作的初衷。所以,我想把今后的习作教学和他们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培养他们做生活的有心人。有多姿多彩的生活体验,才有文思如泉涌的写作体验。
第五篇: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1、《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巧用体验移情朗读
朗读是任何一门语言课都非常重视培养的一种能力,它是任何一个没有语言障碍的人都应具备的一种能力,一堂没有琅琅读书声的语文课无疑是充满遗憾的,因此,培养学生通过朗读形成一定的语感一直是我们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这一节语文课的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用自豪、赞美的感情来朗读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关键。刚开始,我用提问的形式问学生:“那些民族小学的同学们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学校的?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感情来读?”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较浅,加上生活区域与时空和课文所写的内容有差距,因此对课文所写内容没有多少感受,所以朗读起来感情并没有真正表达出来。如何引导呢?看到一名学生带来的一套白族服装,我灵机一动,马上在她耳边耳语了一番,请她套上这套服装。当她再次出现在全班同学面前时,立刻传来一片赞叹声,我看到,自豪与喜悦也漾在了她的脸上。我马上提议:“你能用现在的心情来朗读课文的片断吗?”她有了新的朗读体会,果然读得声情并茂。接着,我又让在坐的全体同学用刚才发自内心的赞叹体验来朗读课文,他们也读得入情入境。由此我感悟到,指导朗读,除了可以创设一种情境,再现教材的有关形象,引导学生理解教材所描写的事物,激发学生和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能读出文章的意境外,还可以巧用学生的体验,进行移情朗读,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培养语感。
2、金色的草地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 挥洒想象和才情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曾说过:学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杆上的支点,对人的发展来说,学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决定他们今后能否撬起这个“地球”。感悟不仅可以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他们的火花,而且可以让孩子挥洒想象和才情,体验学习语文的快乐。《金色的草地》一文,虽以叙事为主,但蕴涵在其中的情感却是丰富的,强烈的。如何让孩子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呢?首先,我通过课件演示金色的草地、张开的蒲公英、毛茸茸的种子„„让学生说说看到这样一片草地时的感受。当学生感受到草地的美并想在草地上玩耍的冲动时,让学生读读演演文中兄弟俩在草地上玩耍的情景,领悟草地给兄弟俩带来的快乐。随之我又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说说此时此刻草地的上空是怎样一种情景?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有的说:“草地的上空飘满了绒毛,随风舞动,像是跟我们捉迷藏呢!”有的说:“绒毛像小雪花在草地的上空跳舞!”有的说:“绒毛像个调皮的孩子,东跑跑西跑跑,找不到自己的家了!”„„“如果是你,在这片草地上还会玩什么游戏呢?”孩子们个个神采飞扬,高高举起了手“老师,我!我!”唯恐我不让他回答。为了让每个孩子能得到情感的宣泄,于是我让孩子们画一画此时的草地和最想对草地说的贴心话。“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孩子们拿着笔挥洒着他们的想象、激情、才华„„我的心情灿烂无比,原来孩子们的快乐就是我的快乐啊!
3、爬天都峰反思
《爬天都峰》教学反思
《爬天都峰》一课主要讲了天都峰的高和险以及我和老爷爷相互激励解决困难爬上天都峰的。通过对课文的朗读体会善于从别人身上相互学习、相互激励、共同进步解决困难的道理。
课堂上,我首先对生字和词语检查过关,然后就把重点放在朗读感悟上。这一课中我把朗读感悟重点放在了对天都峰的高和险上以及我和老爷爷相互激励的话语上面。这里重点说一直对于第二自然段的教学。在体会天都峰的高和险上,我让学生多次朗读第二段,在读中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体会。如:“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体会天都峰的高;通过“挂”等词体会天都峰的陡。但是在找一找这些词语时,却碰到了一些困难,尤其是对于“挂”这个词语,很多小朋友不能理解,因此花在这里的时间就相对多了些,最后我希望通过知识的迁移来使学生理解,我举了《望庐山瀑布》的例子,通过这里的“挂”字来使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挂”字,由于学生已经学习过了《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所以这样一来就比较容量理解了,我也认识到有些东西的学习对三年级刚升上中段的学生不能太强求了,要通过知识的迁移和感性的事物的帮助才能行!
4、槐乡的孩子教学反思
课后反思:
今天,我教学了《槐乡的孩子》这篇略读课文,也是学生学习、接触的第一篇略读课文。可以说:本节课是我和学生们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共同思考。因此,一节课下来,感想颇多。
因为是自读课文,这篇课文我准备一个课时就完成,重点在让学生去感受课文,品读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多彩的生活,快乐的生活。首先,上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们回忆前面所学的三课给他们的感受,把几篇课文能紧密联系,孩子们也都能回答出来,深深的让我感受到,自己在前面几节课的功夫没有白下。然后,通过一个问题,引出课题并板书,与前面的文章进行对比,发现课题的不同,区分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并再次观察略读课文的特点,发现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并进行归纳总结。随之,引导学生利用学习提示学习课文。因此,课堂上把重点放在了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出槐乡孩子的懂事、吃苦耐劳和以苦为乐的特点,因为是略读课文,所以设计了一个问题:你觉得槐乡的孩子真!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的读,谈自已读了课文后的的体会。学生在回答时,大都抓住了“勤劳的槐乡孩子是不向爸爸妈妈伸手要钱的,他们上学的钱是用槐米换来的.”及槐乡孩子的勤劳,对此学生感受最深,槐乡孩子以苦为乐的精神,是靠我点出来了。
由此可见,教学中也存在着些许不足,有待不断完善。
一、学生能够通过读文理解文中的内函,但总结的能力不行,本节课虽然课文都是由学生具体读,但是老师也直接参与指导方法,一步步引着走,属于半放半扶。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以后的略读课我会尝试更大程度地放手,由各学习小组的组长和学生一起学习。
二、自读中给学生的要求还应更明确,帮助学生养成会读书的好习惯。
三、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质疑,充分激发学习的兴趣与思维的空间,让其成为略读课文学习的主角。
5.《灰雀》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后反思
《灰雀》讲的是列宁与小男孩都喜欢灰雀,但表达方式不同。列宁喜欢它的方式就是让它自由,而小男孩却想占它为己有,但最后小男孩意识到了自己的错
误并改正了错误。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明白了列宁作为一个伟大的领袖,他不仅爱鸟更爱下一代的好品质。更让学生懂得了做人要诚实的道理。
在教学过程中,我先重点介绍了这三只灰雀的样子,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灰雀的惹人喜爱,为下面的男孩要捉走灰雀埋下了伏笔。在教学列宁寻找灰雀的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读了读列宁说的一系列话,并对每一句话进行了情感处理,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列宁发现灰雀不见时的那种着急、担心、惋惜的复杂心理,唤起学生的共鸣。然后,提问:那聪明的你们知道灰雀去哪了吗。请你来帮帮列宁的忙吧!
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上来,大家都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尽管说,有一半的学生还没真正的读懂这篇文章,还把思维停留在文字的表面,但许多学生都已经能够找到答案并有依据来论证,思维的火花与情感的渲染发生了碰撞,学生是真正的意识到了列宁对鸟的爱与男孩对鸟的爱的不同,同时,也为男孩知错就改的思想所折服。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就是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课文中的几句简单对话,却包含了许多的感悟点,各自人物的内心都在活动,都在思考,心情都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以“列宁是否真认为灰雀飞走了或是冻死了”引发了学生对全篇课文的阅读整合,感悟到列宁观察的细致、分析严密、教育循循善诱,以及对鸟类喜欢方式的探讨。平时我总担心他们想不到,不会说,原来是我自己放不开,只要相信学生,善于给学生提供适宜的展示空间,给予必要的提示和引导,在无疑处设疑,有疑处点拨,学生的思维就会走向深入,就会还你无数个惊喜!
6.《小摄影师》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生活中无时无地不充满着创造的机会。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也无时无地不洋溢着创新的火种。在教学小学三年级语文《小摄影师》一课时,通过有感情的读、绘声绘色地讲、设身处地地演等多种形式的理解体验,学生已深深感受到高尔基这样一位十分有声望的大作家,对少年儿童的关爱,同时也为“小摄影师”失去了自己好不容易争取来的摄影机会(他忘记带胶卷了)而感到惋惜。
小摄影师带着遗憾哭着跑出去了,尽管高尔基一再喊着:“孩子,我这儿有胶卷!”此时,“小摄影师”听到高尔基的喊声了吗?他回来了吗?他为高尔基拍照了吗┄┄这一系列问题,成了学生们心中的疑团。把握住他们对此的好奇心,我“趁热打铁”,为孩子们的思绪铺上一条想象、创造之路,就此提出问题:小摄影师为什么没回来?后来他为高尔基拍照了吗?你觉得可能会怎样,把你的想法说一说。学生原以为文中没写结局,无从寻找结果,一听老师让自己续尾,好奇心便插上了想象的翅膀,略加思索后,有的说:“那个小男孩只顾伤心,没听到高尔基喊他。”另一个说:“他听到了喊声,但他不好意思回去。”孩子们用自己的思绪揣摩着小摄影师的心态。接着,有人说:“小男孩哭着跑回家,拿着胶卷就往回赶,回去时,已是夜里十一点了。”我问:“那时,高尔基没睡觉吗?”他说:“没有,他一直在等那个小男孩。”有一男生问:“门卫让他进来吗?”有人说:“他还可以扔纸团啊!”有的说:“他在路灯下喊了一声’高尔基先生’,高尔基发现了他,就让门卫领他上去了。他按上次的设计让高尔基坐好,完成了拍摄。”我很赞同几个同学的想法并说:“完全有这种可能,你们说得真好!”其他同学听了,也不甘示弱,一个男生站起来说:“小男孩拿着高尔基的照片在同学中炫耀,同学们都很羡慕他。”我听了之后,总觉得这种行为不应该发生在这个孩子身上。可细细想来,小孩子,特别是小男孩,都有那种争强好胜的心理,这种情况是完全可能发生的,于是,我对他结合实际的想象加以了表扬。因为巧妙的鼓励是思维发散的“催化剂”,在这副“催化剂”的作用下,有的同学竟想到高尔基以后做了他们的校外辅导员。
孩子们的想法虽然朴实、稚嫩,但充分展示了他们创新思维的成果,同时也表现出当代少年儿童那种积极的、乐观的生活态度,和毫无波折的生活经历。由于学生年龄小,几次回报结果是雷同的,我刚想总结几句,班里有个小调皮硬是举手,说他的想法与别人不同。如果此时剥夺了他的发言机会,对他的表现欲无疑是一种打击,何况同学们都等着洗耳恭听他的独到见解。“我想,高尔基非常希望小男孩的愿望实现,他等了很长时间不见小男孩来,他就到外面打听小男孩的家在哪,然后让司机开车带他找到小男孩,拍了照片。”对于一个八、九岁的孩子来说,这一想法确有创造性,其他同学都在想小男孩的行为动向,可他却从高尔基的角度出发,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虽然结局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其一,高尔基的工作非常忙;其二,要找一个普通的、不知名的小男孩犹如大海里捞针。但这也体现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另外,对深化主题--突出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爱,起了强化作用。整堂课上,学生由认识、思维到想象,由寻找、发现到创造,创新意识得到了开发,创新能力得到了发展。
由此可见,我们教育者在日常教学中,在深入领会贯彻新课程精神的前提下,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发挥孩子们身上蕴藏着的无限的创造潜能,多给他们成功的鼓励,少给他们严厉的训斥,让创造的“幼苗”在如母爱般的呵护中茁壮成长。
7.《奇怪的大石头》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1、期望过高,合作学习没有实效。
新课程理念当然是课堂上应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小组合作学习当然也是由此发展而来的。而刚刚由低年级才走入中年级的孩子,合作学习的能力、方法都不具备,在合作学习中,给一些学生提供了偷懒的机会。
2、教师的教学激情,教育机智问题。
本课的教学,由于设计问题,学生的主动性完全没有发挥出来。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导致老师牵引过多。
由此看来,开始的第一份教学设计是却适合三年级孩子的。由那块奇怪的大石头入手,能激发孩子的兴趣,接着直接抓住重点词句在读中感悟、体会李四光执着求索的精神。在教师努力创设的情境中,使孩子们受到一种感染,使他们对李四光产生一种崇拜的心理。这才是学生与文本平等对话的意义所在。
8.《我不能失信》教案教后反思
教学反思:
我是设计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的,但在教学中仅仅抓住文中的对话和动作来领会庆龄守信用的可贵品质,从而使孩子受到熏陶感染,使自己做人做事上得到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