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闲云散鹤,享受生活——读名家名篇《获奖散文》有感
闲云散鹤,享受生活——读名家名篇《获奖散文》有感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一句千古绝唱,浮沉跌宕,荡气回肠,诉不尽风雨仓皇,抒不尽人间沧桑。回首滚滚红尘,怅望千秋,反观古今,能像李白那样在云里雾里、飘飘欲仙之中笔走龙蛇,写下行云流水、浑然天成的诗词歌赋;能与李白一样在一醉方休之时便能吟风弄月、谈古论今的又有几人呢?本应是“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的悠然自得、朗然入目的愉悦生活,竟能被步入新时代的我们演绎得这般纷繁复杂、匪夷所思。或许,此时此刻大家真应该放下手中的大刀阔斧,学会像李白一样,闲云散鹤,自得其乐,享受生活。
或许,“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对于这一点是纲举目张、入木三分的。散文往往是字里行间给人一种一盘散沙、不知所云之感,但当你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它独树一帜的主题深入浅出地贯穿于全文,而其中的一字一句都是对这一主题的积淀与升华。而李白的这一点恰是与之殊路同归、异曲同工的。或许,有的人会忿忿不平地指责,李白只不过是自命不凡、自诩为仙的骚人墨客,他的那些流芳百世的作品看似鬼斧神工,气贯长虹,实则是坐井观天,雾里看花,在哗众取宠,夜郎自大;而路人皆知的散文也只是一种待价而沽、有恃无恐的文学形式而已。其实不然,与其是用论文那样气势恢宏的形式去大言不休地高谈阔论,倒不如信手拈来、易如反掌地将自己的念想与情思寄予这令人神往倾心的散文之中,让自己的身心随着轻而易举的随手一挥便能在这由远及近的墨香与书香之中如沐春风、如品甘露,吮吸生命的气息,享受生活的悠闲与欢愉。李白更是如此,他不拒凡俗,不畏人言,在何时何地都能怡然自乐、自由烂漫得像孩童一般。他天马行空、大气磅礴的诗文更是这种自在悠闲的生活的集中表现。更是幻化出了他流光溢彩的生命,他心目中的那渺远瑰丽的人生。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在这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世界,人们只要是一息尚存,就要分秒必争地投身到竞争与工作中。更有甚者竟高瞻远瞩,早早地就将自己的一生都安排得滴水不漏,毫无喘息的余地。难道只要一放松就会让人们落得个“凄凄惨惨戚戚“,只要一放松,人们就会欲罢不能地失去整个人生吗?既然拥有生命,就应该感到快乐,为什么还要这般死去活来、想方设法地逼迫自己呢?正如诗中所云的那样“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学会简简单单、轻轻松松地活着,去享受生活,去享受生命中的每分每秒,去感受人生中每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带给你前所未有的快乐。你不会再像以前那样,为了形形色色的利益与竞争对手勾心斗角,明争暗斗;你不会因那神出鬼没的欲望让自己的贪念永远得不到满足;你更不会自投罗网于那一刻都不得止息的工作之中。轻轻松松地享受生活,你会懂得怎样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其乐无穷。你会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收获了喜悦,收获了友谊,收获了美不胜收的人生。轻轻松松地享受生活,学会给心灵一片无拘无束的天空,让自我在放松之中领略生命的奥秘,在欢欢喜喜之中便能一蹴而就,获得梦寐以求的成功。闲云散鹤,享受生活,你会感悟到许多以前从未谋面的人情世态,你会发现置身的这个世界是如此壮美。
江苏省赣榆县实验小学六年级:gmlwx
第二篇: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有感:享受生活珍惜光阴
享受生活 珍惜光阴
——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有感
张佳丽
近日,我读了一本好书,是海伦·凯勒的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这本书讲述了这样的故事:一百多年前,有位叫海伦的美国小姑娘,她一岁半时因为一场疾病,一下子坠入了黑暗的深渊,变得又盲又哑,而且会经常大发脾气。在父母和沙莉文老师精心的照顾和教育下,经过自己锲而不舍的努力,她战胜了病魔,学会了说话和写字,最终成为了世界著名的女作家、教育家,还把自己的一生精力奉献给了残疾事业。
生活对于海伦来说,一开始就是残酷的。所有的不幸都毫无征兆,一场疾病竟是灾难的开始。就只有眨眼工夫,她成了又聋、又哑、又瞎的残疾儿,没有了光明和声音。一个初涉人间的小生命,转眼间落入了蒙昧混沌的泥潭。面对苦难,人们倍感生命的渺小和脆弱,更何况是一个年仅一岁的幼童。然而,就是她,一个孤独无语的女子,一个羸弱的生命,以她独特的方式顽强地度过了88个春秋,成为20世纪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给人类带来温暖和光明的文学家、教育家、慈善家,备受人们的尊重和敬仰。
我读完了这本书以后掩卷深思。一个盲人可以坚持不懈一直读完大学,且掌握了五种语言,真是令人敬佩!海伦面对厄运,没有气馁,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凭着对世界的感恩之心、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对未知世界的求知欲,以超人的毅力和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克服了重重困难,创造出了令人不可思议的奇迹!为了学习盲文,她反复练习,手指磨破,流着血,一滴滴,连成片。为了学会说话,她高声朗读,连续几个小时,喉咙冒烟,嘴唇干裂,她坚持,坚持,再坚持,直至奇迹出现。就这样,她成了历史上第一个靠触觉学会说话的人,第一个以盲聋之身考取哈佛大学并且学会不同语言的人。健全人难以做到的事,她做到了。被厄运抛进幽暗深渊的生命又重获尊严,争得了在生活顶峰眺望的机会,靠的不是上帝的恩赐,而是生命自身的信心、意志和顽强不屈的努力。
我深刻认识到:一个人能不能取得成功,不在于条件的好坏,而在于有没有藐视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平时,有的人总说条件差呀,困难多,作为不能成功的理由。但是,与海伦相比,玩吗所遇到的困难是多么微不足道啊!一个人只要胸怀远大的理想,就会有无穷无尽的力量,就不会被眼前的困难所束缚,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海伦不就是这样吗?
马克·吐温说过:“19世纪有两个奇人: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凯勒。”的确,海伦以她弱小的生命闪耀着永恒的光辉,显示出伟大的人格,海一般的智慧,感动着世界,温暖着人心。在苦难和不幸中挣扎的人们送去信心和光明,给幸福和安乐中下沉的人们送去力量和希望。我想,我之所以会为这本巨著感极而泣,正是因为这些原因。
员工《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作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演讲稿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600字第三篇:6.打碎陈旧的内心体制,享受纯粹的生活世界——读《渴望生活—梵高传》有感
读书心得62011年2月
打碎陈旧的内心体制,享受纯粹的生活世界
——读《渴望生活——梵高传》*有感
上海师范大学康城实验学校马传军
《渴望生活——梵高传》这本书是读研期间导师推荐阅读的,买过之后一直无暇品读,直到今年寒假才从书架上重新拾起它。阅读中一次次地被书中的情节所打动,打动我的并不是梵高过人的才华或是巨大的成就,而是他那种发自内心的执着追求。在他看来,喜悦和金钱物质的富足无关,和美味佳肴无关,也和别人的认可和赞许没有关系。梵高只是在画画,无论刮风还是下雨,无论受冻还是饥饿,无论抑郁消沉还是卧病在床,他一直在画,用那按捺不住的激情,和不可阻挡的执着,去享受自己创造的世界。
就像《活着》里面那句对生活的经典概括: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生活是一个很大的舞台,最好的演员,最好的观众,都是自己。就像罗曼罗兰在《名人传》中对贝多芬的一句总结:那个贫穷,残废,孤独,痛苦,世界不曾给他欢乐的人,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那是怎么样一种豁达和境界!活得如此敞亮的人不多,梵高是其中之一。
也许,人们都是一样的,贪恋现世的繁华与美好,谁愿意重复梵高的人生?那被断然拒绝的爱情,那被饥饿缠绕的身体,那活着一幅画卖不出的挫折,那依赖别人生存的悲凉,那被恶意评论打击的神经,那趋近崩溃的癫狂……尽管他的名字将会照耀人类的艺术史,尽管他的色彩给过无数陌生的灵魂带来力量,尽管他的作品价值连城……尽管如此,依照现世的标准,他在有生之年,却活得一败涂地。
但是,在我内心深处,总是有一股强烈的质疑在跳跃:也许,不是梵高败了,而是我们败了?败在对成功,财富,强权的信仰上,败在短视功利的结果论面前,被光鲜亮丽的包装弄晕了,被及时行乐的原则弄晕了?
或许是我们内心的那套体制——那套顺应社会潮流和大众标准的体制,败了。在我们内心的那套体制里:名誉和金钱来的越多越好,贫穷和痛苦滚得越远越好;在我们内心的那套体制里:赢比输好;孕育出成功的失败,被津津乐道成传奇,而没有最终通向成功的那些,则一钱不值毫无意义。在我们内心的那套体制里:被别人尊敬远远比自我认可重要,或者说,自我认可这条软弱的藤蔓,注*《渴望生活——梵高传》:(美)欧文·斯通著,常涛译,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2008年04月,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读书心得62011年2月 定依附在公众意见的参天大树上才能生长。在我们内心的那套体制里:我们不是自由奔跑的灵魂,而是负担累累患得患失的囚徒。
如果依照那套体制里来看,梵高自然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生前籍籍无名落魄贫穷,失败透顶;死后盛名远播身价暴增,达到成功的顶峰。按照那套体制的逻辑,迟来的成就永远敌不过现世的得意,所以,没人愿意重复梵高的人生。
但在梵高的内心中,并不存在这样一套现成的体制。他的潦倒、贫苦,均是个人担当的自主选择。其实他家境不错,随时可以退回体制内,做个老老实实的画商,继承丰富的遗产,稳定并且体面得生活。退路如此宽敞明亮,他的选择依然是,不回去——不回去那人人羡慕的境地,不回去那舒舒服服的日子,只是继续画,在贫穷中画,在痛苦中画,在寂寞中画,然后死去。
就梵高而言,苦难虽然刺痛难耐至于精神崩溃,却远远敌不过在追求自我的过程中,内心翻涌起的激情和喜悦。他选择了对于自己来说最重要的东西,并单纯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度过一生。
读罢此书我总有一种感觉:并非梵高的天赋成就了梵高,而是梵高的勇敢坚韧成就了梵高。绚烂的向日葵,以及静谧的星空,并非天才的一撮而就,是梵高在每一次饥饿、挫折后煎熬的产物,是和着泪水的高歌,味道浓烈,饱含苦涩。他的伟大,除了画作之外,还在于他一生的抉择,都证明了他并非一个轻易妥协的懦夫。这已经值得无数人的脱帽致敬。
书中无数个激动人心的段落,让我忍不住要这样对自己说:我的确无法如梵高那样的生活,也无需如梵高那样的生活。但是至少应该学习梵高打碎那套陈旧不堪的内心体制,享受那纯粹的生活世界的境界,学习他那么点不管不顾的劲头,怀着更谦卑的心,拥抱一种更内心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