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上海物联网中心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
上海物联网中心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
为进一步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精神,落实《上海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0-2012)》,加快上海物联网中心及其产业化基地建设,形成物联网核心技术创新和高端产业发展高地,制定如下三年行动计划。
一、发展思路与主要目标
(一)发展思路
牢牢抓住嘉定区承担上海发展物联网产业重任的历史机遇,深化与中科院有关研究所的合作和产学研联动,加快集聚物联网技术、人才、资本等创新要素,聚焦创新基地建设,优化创新创业环境,逐渐形成全国物联网产业集群创新的重要载体,使物联网产业在我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发挥引领作用和支撑作用,形成新的特色产业和经济增长点。
(二)主要目标
到2013年年底,基本建成研发、产业、应用三个层次的载体,即以上海物联网中心为核心技术研发平台,以上海物联网中心产业化基地作为产业发展支撑,以上海“智慧城市”嘉定示范区引领物联网广泛应用。从而,使嘉定区成为国内最具竞争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物联网技术和产业创新发源地。
1、科技创新:以上海物联网中心建设为主要载体,搭建物联网产业化公共研发服务平台、物联网运营服务平台、物联网数据管控中心、物联网信息获取网络平台等共性技术支撑平台。积极引进更多的高校、科研院所到上海物联网中心开展科技攻关、建立联合实验室,力争建成10个以上物联网核心研发机构、联合实验室及技术转化中心;掌握一批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物联网关键核心技术专利主导权;形成相关领域的物联网技术标准体系。
2、产业规模:建成上海物联网中心产业基地,营造良好的新创业环境,培育和集聚一批物联网企业,在射频识别(RFID)、传感器、信息传输、定位跟踪、信息安全和信息服务、商业模式创新等物联网重点产业领域,形成10家以上龙头企业、200家以上骨干企业、500家中小型科技企业的产业集群。物联网产业力争实现500亿元以上的产业规模。
3、示范应用:以嘉定新城中心区为重点,在城市管理、环境保护、智能交通、智能物流等领域逐步实现具有引领和推广作用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示范应用,积极推进物联网技术和理念与传统产业的结合,基本建成上海“智慧城市”嘉定示范区。
二、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
(一)建设核心技术研发高地,为物联网技术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1、建成上海物联网中心。重点推进上海物联网中心建设,加快建成上海物联网中心作为物联网核心技术研发平台的主要功能。在上海物联网中心形成一流的物联网科技研发中心、物联网应用创新中心、物联网联合实验平台、物联网技术孵化平台和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创造条件加快吸引更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物联网研发团队在上海物联网中心的核心研发积聚,形成物联网技术研发、应用创新、产业合作的有效载体。
2、构筑核心技术研发平台。支持上海物联网中心及相关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积极争取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建设国家级的物联网技术测试综合服务平台、物联网运营服务平台、物联网数据管控中心、物联网信息获取网络平台等共性技术支撑平台,突破物联网的传感节点、微能源、基础软件、协同运算、数据处理和信息安全等一批关键技术,掌握核心知识产权,迅速占领物联网科技创新的高端环节。积极在物联网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建立中发挥主导作用,引领国家物联网产业体系相关标准制定。
3、积聚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加快物联网领域的人才培养和引进,在嘉定形成物联网创新人才和创业人才集聚。充分发挥嘉定作为国家“千人计划”基地和高校、科研院所集聚的优势,利用物联网产业发展良好态势,突出研发载体和产业载体的联动效应,将物联网产业领域作为全区人才工作的重点,集聚一批技术和产业高端人才,达到50名领军人才、500名高端人才、2000名高专人才的目标。
(二)打造产业创新集聚高地,为物联网科技创业和创新发展提供支撑
1、打造“上海物联网中心产业基地”。集政府、科研机构和社会力量,依托上海物联网中心的辐射效应,重点在菊园新区和嘉定工业区的部分区域,加快打造“上海物联网中心产业基地”,形成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创新活跃、服务一流的物联网产业创新发展载体。产
业基地以上海物联网中心为基础,为物联网硬件、软件、系统集成和信息服务等领域企业创新发展搭建公共服务平台,营造优质的发展环境,大力引进和培育物联网核心产业发展,逐步形成创新活力强劲、辐射效应显著的物联网产业集群,做大做强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自主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好的物联网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
2、形成若干物联网特色产业园区。充分利用我区科技资源丰富、产业创新活跃的基础优势,结合创新载体资源和现有产业基础,在有条件的区域重点建设若干个各具特色的物联网科技企业孵化园区。支持各园区通过优化政策、服务和配套环境,在物联网核心技术、信息服务、信息安全、应用创新等领域,广泛吸引物联网领域科技、人才、资金集聚,加快建设一批促进技术创新、核心技术突破、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创新载体,发展产业联盟、技术合作、金融服务等一批公共服务平台和科技企业孵化器,促成一批创新活跃的中小型物联网科技企业快速发展、持续创新。
3、用物联网技术带动传统产业发展。牢牢把握物联网技术和理念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引领效应,积极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将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作为嘉定“二三产融合”、“产城融合”战略的重要抓手。利用物联网大规模产业化和广泛应用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带动作用,重点推进新能源汽车、电子商务、装备制造、现代物流、现代农业等领域的企业应用物联网技术,改造提升产品和服务,带动产业转型。
(三)构建上海物联网中心应用示范高地,建设上海“智慧城市”嘉定示范区
1、重点实施嘉定新城综合示范应用。按照嘉定新城生态、智慧的领先城市发展理念,依托已基本建成的“嘉定•无线城市”优越的无线宽带网络条件,在嘉定新城中心区实施“智慧城市”工程,推进物联网等智能化技术的综合应用。实施范围总面积17.234平方公里(东至沪嘉高速公路、南至宝安公路、西至漳浦河、北至郊区环线);实施内容主要包括生态环境、智慧社区、绿色建筑、智能交通、公共安全等领域;实施方式主要是,范围内新出让住宅建设用地100%按照智能社区标准建设,商业楼宇推行智能化能源管理,主要生态环境指标采用实时数字化感知技术进行采集,各重要区域实施自动化无线视频监控,各道路交通疏导实
施智能化。通过嘉定新城的综合示范,打造高标准、多维度的生态智慧新城,带动物联网技术产业化和更广泛应用,争创上海“智慧城市”嘉定示范区。
2、积极推进重点行业示范应用。积极争取上海市十大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以智能社区、精准农业、智能医疗、环境保护和工业应用等领域为重点,以企业为主体,以需求为导向,以产学研合作为载体,强化自主创新和市场驱动,实现医疗服务管理智能化、污染源管理实时化、建筑物保护信息化、农产品生长数字化,通过示范工程建立起物联网技术与市场之间的桥梁,带动物联网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联动发展,使物联网技术成为我区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动力。
三、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成立由本区和中科院上海微系统和信息技术研究所等有关高校、科研院所主要领导挂帅的嘉定区促进物联网产业发展推进领导小组,负责本区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领导,协调解决推进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确保物联网产业发展工作有序推进。积极争取国家、上海市的政策支持,发挥中科院与本区战略合作机制的作用,有效整合全区科研力量,组建物联网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等多形式联盟,深化产学研合作,共同促进物联网产业发展。区政府各部门、有关街镇根据各自定位,大力推进物联网技术在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应用,扶持物联网科技产业发展。
2、聚焦产业政策,优化发展环境。将物联网产业发展列入嘉定区“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资金的重点支持方向,重点扶持从事物联网核心技术开发、公共平台建设、产业示范应用、商业模式创新、服务咨询等领域的研发机构和企业;积极吸引、引导风险投资资金、私募资金等建立5亿元规模的上海物联网产业创业投资基金,用于物联网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孵化及支持物联网企业科技创新,支持物联网公共技术平台建设,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和技术应用推广。本区现有的各项科技创新奖励扶持政策、产业引导政策、人才引进政策向物联网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项目倾斜和聚焦;同时进一步优化政府的行政服务,形成有利于物联网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3、聚焦自主创新,引导产业集聚。积极引导更多高校科研院所和相关大型企业与上海物联网中心的合作,促成高校、科研院所、重点企业物联网关键技术研发攻关联动,联合推进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加快搭建物联网产业发展平台,充分利用上海物联网中心产业基地、物联网科技企业孵化器,积极引进和培育与物联网产业发展相关软硬件研发、技术应用、服务咨询等创新企业,鼓励物联网产业相关公共服务平台项目入驻集聚区;开展“中国物联网创意设计大赛”,引导物联网创新创意在嘉定集聚,重点培育物联网信息服务业。
4、率先试点应用,培育产业氛围。充分利用嘉定新城建设契机,将物联网与城市生态宜居、创新创业理念相结合,率先实施上海市建设“智慧城市”发展战略,并通过举办产学研座谈会、产业发展论坛等多形式活动,促成全社会关心、推动、参与物联网发展的良好氛围。利用我区已建成无线城市的强大基础设施优势,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导向作用作为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推进物联网在政府、社会和企业三大领域的广泛应用,优先在环境监测、智慧社区、智能交通、节能降耗、精准农业等方面进行试点,并逐步扩大应用范围,真正把技术研发、产业发展和实际应用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打造“嘉定”与“物联网”密不可分的品牌效应,促进物联网技术更快的推广应用,促进物联网产业的整体快速发展。
第二篇:10个物联网发展专项行动计划出台
10个物联网发展专项行动计划出台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4个部门近日发布10个物联网发展专项行动计划,包括顶层设计、标准制定、技术研发、应用推广、产业支撑、商业模式、安全保障、政府扶持措施、法律法规保障、人才培养专项行动计划。
这10个专项行动计划分别从各自角度,对2015年物联网行业将要达到的总体目标作出了规定。其中,技术研发专项行动计划的总体目标为到2015年,突破智能传感器、物联网大数据处理与智能信息管理、行业应用软件等方面的关键技术,推动物联网技术与新一代移动通信、云计算、下一代互联网、卫星通信等技术融合发展,加快物联网技术创新体系和能力建设。
其中,顶层设计专项行动计划提出,到2015年,充分发挥物联网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健全完善物联网统筹协调工作机制,初步实现部门、行业、区域、军地之间的物联网发展相互协调,以及物联网应用推广、技术研发、标准制定、产业链构成、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安全保障、频谱资源分配等相互协调发展的局面,基本形成各环节协调发展、协同推进、相互支撑的发展效应。
技术研发专项行动计划提出,到2015年,突破智能传感器、物联网大数据处理与智能信息管理、行业应用软件等方面的关键技术,推动物联网技术与新一代移动通信、云计算、下一代互联网、卫星通信等技术融合发展,加快物联网技术创新体系和能力建设,培育形成我国自主的物联网产业链,全面提升我国物联网产业核心竞争力。
应用推广专项行动计划提出,到2015年,在工业、农业、节能环保、商贸流通、交通能源、公共安全、社会事业、城市管理、安全生产等领域开展物联网应用示范,部分领域实现规模化推广。
此外,产业支撑专项行动计划提出,到2015年,形成较为完善的物联网产业链,培育和发展10个产业聚集区,100家以上骨干企业,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和创新载体,建设一批覆盖面广、支撑力强的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产业培育与应用示范的紧密结合,初步形成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物联网产业体系。
第三篇:上海启动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应对高峰:三年将建百所公立幼儿园 确保质量:六成师资达本科以上学历
上海启动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本报讯(记者 沈祖芸)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近日主持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议,听取关于《上海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制定情况的汇报。韩正指出,要按照国家及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根据上海常住人口总量变化的实际情况,加快健全以公立幼儿园为主、有计划适度发展民办幼儿园的学前教育体系,保障儿童身心健康、快乐成长。
启动实施的《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三年内,上海将新建和改扩建100所公立幼儿园;根据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园和看护的需求,新增205所民办三级幼儿园、规范320个学前看护点。针对全市保教队伍质量有待提高的问题,要求加强对郊区幼儿园园长和教师、职初教师、保育人员等的专业培训,且受培训率达100%;针对各区县对专任教师学历要求的逐步提高,提出了全市学前专任教师基本达到大专以上学历,其中60%达到本科以上学历的发展指标。另外,从2011年1月1日起,调整学前教育公办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基本定额标准,每生每年提高至1200元。
记者了解到,早在2006年,上海就为学前教育专门制定了第一轮三年行动计划,未雨绸缪地规划建国以来第三次入园高峰的到来,3年内使各级各类幼儿园的办学条件普遍升级,保教人员合理配置,质量整体提高,着力缩小了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然而2009年以来,人口出生波段高峰所致的扎堆入园和无法精准预测的非户籍儿童“汹涌”增长的夹击,成为大城市中学前教育必须直面的重要难题;另一方面老百姓对优质学前教育需求在不断增长,资源供给、师资质量、服务水平等成为老百姓“用脚评判”的指标。上海学前教育正在经受着“史无前例”的外延扩张和内涵提升的双重考验。
前不久,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尹后庆做客“民生访谈”,向老百姓坦言学前教育面临的突出矛盾和政府正在积极采取的一系列举措,得到了民众的理解和良好的社会反响。他认为突出矛盾主要表现为:一是新一轮入园高峰导致学前教育资源紧。根据预测,2011年和2012年上海在园幼儿人数每年净增5万人。到2013年,在园幼儿数将达50万人左右,与5年前相比增幅达63%。据测算,未来三年,全市幼儿园舍每年需要增加约30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二是非上海户籍儿童数量尤其是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数量不断增加。2010年,非上海户籍儿童在园人数达12.5万人,占在园总人数的31%。预计到2012年,需接受学前教育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将达到20万人左右。三是师资队伍数量和质量都有待提高。未来三年上海需新增专任教师8000人,保育员3000人,同时非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专业能力亟待提高。
为此,上海新一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确立的总体目标是:进一步完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大幼儿园建设力度,促进学前教育内涵发展,提升学前教育保教质量;进一步加强学前教育管理,保障幼儿园安全,确保在园(看护点)幼儿身心健康、快乐;进一步推进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实现社会和家长对适龄儿童学前教育和看护的全覆盖。
据介绍,围绕总体目标,上海在强化政府职能、完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提高保教质量等方面已经推出了一系列组合拳。
目前,上海市政府已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长为第一召集人,市政府副秘书长和市教委主任为召集人,市发改委、市财政、市房管局、市规土局、市建交委、市编办、市人事局、市卫生局和市农委等11个部门为成员的上海市学前教育联席会议,负责全市学前教育工作的统筹领导、协调和管理。
自2011年起,上海进一步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将每年用于学前教育的市级财政经费由原来的4亿增至6亿元。同时,积极研究进一步体现上海学前教育公益性和普惠性的公共政策。目前已制定了困难家庭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资助政策,对上海户籍困难家庭儿童免除管理费,并补助伙食费。
今年,上海已将新建40所幼儿园列入市政府实事工程,确保园舍建设工作顺利开展。此外,还将进一步加大对新建幼儿园开办费的拨款力度,重点扶持财政相对薄弱的区县。同时,要求各区县统筹区域内的学前教育资源,为辖区内适龄儿童提供充足的公办园学位;若公办幼儿园学位不足,则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让辖区内的户籍适龄儿童全部按公办幼儿园的收费标准进入民办幼儿园。为解决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学前教育和看护需求,上海将通过新增民办三级幼儿园、规范学前儿童看护点等途径,确保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安全。此外,上海还加强了托幼机构因病缺课缺勤每日网络直报工作,探索建立由教育部门和卫生部门等共同参与的幼儿健康水平监测和评估机制,并在加强儿童保教医生对幼儿园科学指导工作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保健医生进幼儿园的工作机制。
第四篇:上海市两新党建工作三年行动计划
上海市“两新”组织党建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09—2011年)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市第九次党代会精神,根据上海“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党建工作的总体部署,结合本市“两新”组织发展和党建工作实际,特制定上海市“两新”组织党建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09-2011年)。
一、过去五年上海“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简要回顾
近五年来,按照市委对基层党建工作的总体部署,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共同努力下,上海的“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表现在:
1、党的组织覆盖不断扩大。2003年下半年以来,上海认真落实中央提出的五年实现“双达标”和“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建立党组织”的任务要求,用三年时间完成了50人以上非公企业有党员、100人以上非公企业建立党组织的“双达标”任务;全市7825家规模以上非公企业中,7706家建立了党组织,覆盖率达到98.5%,其中独立组建率达到95.3%。截至2008年底,全市共有“两新”组织党组织13020个、“两新”组织党员20.8万名,分别比2003年底增长了57%和201.4%。
2、党的工作体系初步完善。2003年8月上海成立市社会工作党委,19个区县从各自实际出发,先后建立了相应工作机构,中心城区101个社区(街道)全部成立了综合党委,郊区的部分社区(街道)和乡镇也成立了社会(综合)工作党委,初步形成了上下对应、工作互动、各方联动的工作网络。基层党组织书记、社区专职党群工作者和党建志愿者“三支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全市现有社区专职党群工作者约2000人,党建志愿者约1万人。
3、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有新突破。按照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的要求,探索枢纽式管理和行业党建试点,全市213个行业协会中有90%建立了党的组织,行业协会党建工作焕发新活力。社区群众团队党的工作得到加强。
4、楼宇、园区等区域性党建工作有新推进。深化楼宇党建工作,中心城区933幢商务楼宇中党建工作覆盖率达到98%;拓展园区党建工作,通过理顺管理体制、明确责任主体,把“生产力最活跃的地方凸现最具活力的党建工作”的要求落实到非公企业集聚的150多家各级各类园区中;开展商业街(城)党建工作,以商业街(城)为单位、以商铺为基础,把党的工作渗透到经营活动之中;探索专业市场党建工作,将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触角向专业市场延伸。
5、服务基层手段有新提高。依托覆盖全市的党员服务中心网络体系,为“两新”组织党组织提供了区域性、社会化的党建资源平台。通过创办《凝聚》杂志、开设《解放日报》“两新天地”专版、《文汇报》“新社会组织”专版等多种传媒,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建立“两新”组织网络综合服务平台和“两新”互动网,推进党建信息化工程,建立新的社会组织和动员体系。通过建立“两新”组织人才库、组织《改革和发展》系列讲座等活动、建立“两新”组织党支部书记和人才培训基地,党组织对“两新”组织代表人士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得到增强。
上海的“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一是党组织组建率、覆盖面还滞后于“两新”组织规模数量的快速增长;二是“两新”组织从业人员中的党员比例还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三是“两新”组织党组织发挥作用状况还不适应引导“两新”组织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四是“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资源支撑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健全。
二、未来三年上海“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的十七大和市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围绕上海实现“四个率先”和建设“四个中心”的目标,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全覆盖为基础,以增强有效性为重点,以健全支撑保障体系为抓手,以完善区域性党建格局为依托,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一手抓党组织组建,一手抓党组织作用的发挥,探索研究党在社会领域工作的有效方式和途径,充分发挥“两新”组织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为科学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2、基本原则
(1)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原则。要把“两新”组织党的建设作为新时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新的工作重点,作为巩固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的重点领域,加大工作推进力度,切实增强党建工作的有效性,着力体现党组织在“两新”组织中的政治引导和价值引领作用。并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进一步加强党对社会领域的领导,把“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纳入社会建设和管理的总体布局中加以谋划和推进。
(2)注重发挥有效作用的原则。要积极推动科学发展观在“两新”组织中得到落实,把党建工作拓展到社会生产力最活跃、社会生活最前沿、群众利益最关注的领域。进一步明确“两新”组织党组织的功能定位,科学设置“两新”组织党组织的工作目标和活动载体,积极寻找党建工作与经济、社会组织的结合点,支持创业,促进就业,协调各方关系,代表、维护和实现群众的利益,畅通诉求渠道,营造和谐环境。
(3)协调整合社会资源的原则。要按照党建工作责任制的要求,强化“党的上级组织为基层组织服务”的理念,建立健全为基层党组织提供资源保障的机制。进一步强化统筹协调的观念,运用社会化、市场化的手段,加强组织资源的整合,依托区域化党组织和各种区域性党建载体,统筹解决“两新”组织党组织活动场所问题,多渠道解决活动经费问题,为党组织开展活动提供政策和物质保障。
(4)尊重基层实践创新的原则。按照“小型、灵活、分散、有效”的原则开展党的活动,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激发基层党组织的首创精神,系统设计“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目标任务体系和活动载体,探索不同于传统领域的工作方法,努力使“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成为创新思维最活跃、创新成果最丰富的领域。针对“两新”组织的不同类型,有重点地扶持培育一批典型,不断总结推广,形成整体提升的良好效应。
3、总体目标
全面加强上海“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坚持围绕发展抓党建,把党组织的要求、“两新”组织的需求和党员群众的追求有机结合起来,使党建工作与“两新”组织健康发展的目标同向,互为依托,相得益彰。不断推进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增强工作有效性,建立完善“两新”领域相关工作体制机制;建立完善“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人、财、物保障体系;建立完善“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资源的共建共享体系;建立完善“两新”组织党员的发展、教育、培训、管理、监督、服务及评估体系;建立完善“两新”领域党的工作人才储备、培养、开发、使用和激励体系;建立完善“两新”组织党建工作信息化及其互动网络体系。
4、具体目标
(1)扩大组织覆盖。到2011年底,规模以上非公企业(50—99人、年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公企业)都要单独建立党组织,并向规模以下非公企业拓展,使本市非公企业党组织覆盖面从目前的8.5%提高到15%以上。
(2)实现工作覆盖。大力加强区域性、行业性党组织建设,发挥其对“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带动和辐射作用,特别关注面广量大的小企业、小单位和个体工商户等“两新”组织。
(3)壮大党员队伍。全市始终保持一支万人以上的“两新”组织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到2011年“两新”组织党员占从业人员的比例要从目前的3.3%提高到5%以上。
(4)树立先进典型。到2011年,市级“两新”组织“五好”党组织300个,市级“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示范点50个,市级“两新”组织优秀党建工作者150人,市级“两新”组织优秀共产党员300人,市级“两新”组织优秀党建之友200人,力争培育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两新”组织先进党组织。
(5)完善保障体系。依托执政党的组织和工作体系支撑“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明确党组织在“两新”组织代表人士中推荐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人选的政治把关权、评选各类先进的推荐权等。全面推进“两新”组织党建信息化建设,实现市——区县——社区(街道)和乡镇——“两新”组织的四级活动信息的互动共享。
(6)做好人才工作。建立“高级经营管理人才、高级技术和技能人才、社会组织的组织管理者、中介机构的专业人士、技术创业者和党群工作者”等人才库,到2011年,市级层面人才库达1000人、区级层面人才库达5000人、社区(街道)和乡镇层面人才库达2万人。研究探索把“两新”组织人才纳入干部培养链。
(7)健全工作网络。强化区县、社区(街道)和乡镇两级“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机构,人员配备要与所在区域“两新”组织的发展需要相适应。健全党员服务中心、站、点网络,在商务楼宇、园区、商业街(城)等区域的设置率达到95%以上。建立健全“两新”组织党的纪检工作网络,党委建制的“两新”组织党组织,都应适时设立纪委。按照1:1的比例,建立一支“两新”组织党组织书记后备人才队伍;建设一支数量精干、素质较高的专职党群工作者队伍,推进党的社会工作者专兼职队伍建设;建设一支2万人以上的“两新”组织党建志愿者队伍。
三、未来三年上海“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主要任务
1、推动“两新”组织健康发展。明确功能定位,充分发挥“两新”组织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贯彻执政党的意志,强化引领核心价值、协调各方利益、凝聚职工群众、促进科学发展的职责任务。关于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要支持和引导新经济组织主动转变发展方式,依靠科技进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落实以人为本的要求,自觉维护各方的合法权益和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引导企业主动承担和履行社会责任,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社会声誉;推动企业文化建设,树立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关于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要紧紧围绕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积极探索加强新社会组织基层党建工作,引导新社会组织成为沟通政府和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为群众参与社会管理提供更多渠道;了解、代表、协调、解决基层民众的利益问题,特别关注帮助弱势群体,发挥社会公益职能,促进社会公平。
2、加强新经济组织中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一是按照本市商务楼宇党建工作规范要求,在巩固现有933幢商务楼宇党建工作覆盖成果的基础上,力争使今后新建成的商务楼宇在入驻率达到一半以上后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二是根据不同的园区类型,探索不同的党建工作模式,重点抓好13个国家级和26个市级开发区党建工作。进一步理顺园区党建工作管理体制,完善园区党建工作机构和组织体系,明确园区党建工作有一个牵头抓总的责任主体,健全园区党建工作网络。三是以已形成规模的10个都市商业中心和10个区域商业中心为重点,不断加强商业街(城)“两新”组织党组织建设。四是重点抓好45个年交易额在10亿元以上的大型专业市场党建工作,以党建工作促进各类专业市场的完善和发展。
3、扩大党对新社会组织的影响力。一要加强社会团体党建工作,重点抓好行业协会党建工作,推动有条件的行业协会建立党委,构建以行业协会党委为纽带的属业管理体系,提高党组织在行业内的影响力。二要抓好市场中介组织党建工作,按照中组部、司法部党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律师行业党的建设工作的通知》精神,以律师、会计师行业为主的鉴证类市场中介组织党建工作为重点,带动面上市场中介组织党的工作。三要推进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党建工作,加强调研,了解情况,突出重点,以点带面,积极探索党建工作规律,为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作出贡献。四要在全市各社区(街道)和乡镇的各类群众性社区活动团队中推广“支部领导团队、党员融入团队、团队凝聚群众”的党建工作新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党的工作体系。五要继续探索依托社会组织联合会等枢纽型组织加强党建工作的模式,充分发挥工青妇、科协等人民团体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动员和整合各方力量,不断拓展党的工作。
4、加强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拓宽选人渠道,培养造就一支守信念、讲奉献、重品行、作表率、有本领、靠得住的“两新”组织党组织书记队伍。加强理想信念和党的核心价值理念教育,建立上级党组织负责人和“两新”组织党组织书记经常性谈话谈心制度。将基层党支部书记的培训纳入“班长工程”,建立符合“两新”组织特点的年训制度,建立支部书记初任培训制度,形成定期、规范、科学的市、区县、社区(街道)和乡镇三级培训体系。着力把“两新”组织中的业务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业务骨干,把党员骨干培养成中高级管理人员,加大复合型基层党务干部的培养力度,把政治素质好的党员经营管理人员培养和选拔为党支部书记。上级党组织要充分运用党的政治组织优势,把“两新”组织党组织负责人纳入干部选拔和管理的视野,拓展他们的发展空间。鼓励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老同志和青年机关干部到“两新”组织中担任党组织书记。
5、加强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建设。一是通过开展大规模培训,进一步坚定党员理想信念、增强党员意识、提高党员素质;以“党员把身份亮出来,让群众看出来,把群众带出来”为目标,鼓励“两新”组织党员履责争先,为党员立足岗位敬业创业、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搭建平台、创造条件。二是尊重“两新”组织党员主体地位,积极推进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公推直选”;认真落实党员的各项民主权利,充分发挥党员在党内事务中的参与、管理、监督作用。三是关心党员的日常工作生活、思想和身心健康,关心困难党员的生活保障,激励党员永葆先进性,鼓励党员岗位成才、奉献社会。四是完善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建立统一的流动党员信息管理系统,坚持“以流入地党组织为主、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共同管理”的原则,构建流出地与流入地党组织密切配合、有机衔接的流动党员管理机制。五是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继续深化“三推优”活动,重点做好在生产和工作第一线、重点岗位、关键岗位的生产骨干特别是优秀青年中发展党员工作,有计划地吸收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入党,加强在进城务工人员等党组织的力量相对薄弱的社会群体中发展党员的工作。
6、做好党的群众工作和人才工作。找准党的工作与“两新”组织群众利益结合点,服务群众,凝聚人心。根据《工会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帮助协调“两新”组织群众的职业发展、社会保障、个人诉求等实际问题,进一步推广“党组织统揽协调,政府劳动部门、工会、企业(业主)三方代表共同协商解决劳资矛盾”的三方协调机制。加强对群众的教育培训,将思想教育与业务学习有机结合,使“两新”组织群众在党组织提供的各种学习机会中寻找发展机遇。推进厂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形成党组织统筹、业主支持、工会运作、职工广泛参与的职工民主管理工作格局,在85%以上的已建工会的非公企业中建立职代会制度,促进企业依法协调劳动关系。
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动其他各类基层组织建设,领导并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高党的群众组织在“两新”组织中的组建和覆盖面。坚持“党建带群建”的工作要求,在符合条件的“两新”组织中推广党组织与群众组织组建联动、活动联动、队伍联动的“三联动”机制。将企业文化建设作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增强群众对党组织的价值认同,满足职工群众的精神需求。
创新“两新”组织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消除不利于“两新”领域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体制和政策障碍,为“两新”组织人才的成长、发展创造更好的氛围,提供更好的服务。进一步做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统战工作,引导他们成为与党同心同德、诚实守法经营、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个人操守良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培养造就一大批富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优秀企业家。
7、加大“两新”领域源头治腐力度。不断健全完善“两新”组织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体制和机制。进一步理顺工作体制,建立市——区县——社区(街道)和乡镇负责“两新”组织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的三级工作体系。探索建立“两新”组织诚信记录、违纪违规情况等信息资源共享机制,职能部门进行联合监管,形成监督合力。切实发挥“上海市加强对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机构管理和监督联席会议”的作用,继续加强对新社会组织监管力度。
加强“两新”组织党组织的党风建设。进一步做好对“两新”组织党组织负责人的管理监督工作,加大对党章以及各类党纪党规、法律规章的学习宣传贯彻力度,努力提高“两新”组织党员的廉洁自律意识。加强“两新”组织反腐倡廉建设,切实做好对企业业主、高级管理人员的宣传教育工作,扩大反腐倡廉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倡导廉洁文化进企业,开展“廉洁文化在„两新‟巡礼”活动,抓好一批有规模、有影响的非公企业廉洁文化建设示范点,切实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指导非公企业结合法人治理结构的实际,探索构建务实管用、易于操作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并使惩防体系与“两新”组织内控机制相融合,形成联合监督机制;推进建立党委参与企业重大决策的制度保障。加强对“两新”组织的监督力度,探索建立对“两新”组织反腐倡廉情况的综合评价体系。
8、构建“两新”领域党的社会化工作体系。加大对基层党组织经费、场地、教育资源的支持力度,研究制定“建立和完善„两新‟组织党建工作保障体系”的指导性文件,将“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经费纳入公共财政预算,逐步形成以财政拨款为主、党费为辅、社会各类资金来源和“两新”组织自身为补充的党建经费保障体系,逐步规范经费使用范围和投入机制。紧密结合实际,探索多渠道、适应“两新”领域不同群体的党建工作教育培训体系。
坚持专职党群工作者和基层党组织书记是人才的理念。提倡“两新”组织党组织书记享受不低于中层以上管理岗位的待遇,推广部分区县为“两新”组织党组织负责人提供必要的工作津贴的经验做法。积极探索完善专职党群工作者队伍“职业化定位、社会化配置、契约化管理、市场化薪酬”运作机制和模式,加强对专职党群工作者的关心、教育和管理,关注他们的职业成长,并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和合理的薪酬标准,提高这支队伍的综合素质和工作效能。明确党建志愿者的界定、职责、范围及工作量。
不断提高应用信息化技术开展党建工作的水平,完成社保卡党员身份认证工作。完善“两新”组织网络综合服务平台,实现传统的党建工作方式与信息化工作方式的互为补充。将“两新”互动网建设成为在“白领”青年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网站。探索运用信息化手段,对“两新”组织党员进行电子身份管理,全面落实总支以上“两新”组织党组织远程教育终端建设要求,做到管学相济。建立网上党校对“两新”组织党员开展远程教育等。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信息化干部队伍,将信息化工作专项经费列入“两新”组织党建工作预算。
9、加大“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研究和探索力度。组建一支“两新”组织党建研究专家队伍,加强党建理论研究,针对“两新”组织基层党建工作中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难点、热点和重点问题,组织发动各方力量进行调研,通过开展社会调查、举办研讨会、组织学习论坛,迎难而上,破解难题。成立市“两新”组织党组织书记研究会,使之成为广泛联系“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干部,从事“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理论和实务研究的平台。通过深化研究,形成一批紧密结合实际的“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研究成果,编辑出版一批“两新”组织党建理论和实务书籍,指导实践、服务基层、推动工作。
四、工作举措
1、加强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建立“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责任制,要切实落实领导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局面。定期分析“两新”组织现状,了解“两新”组织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本地区、本系统、本行业、本单位的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探索区县、社区(街道)和乡镇有关部门领导干部与“两新”组织建立定点联系制度,经常深入“两新”组织,了解具体情况,协调解决问题,指导党建工作;经常与“两新”组织党员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工作情况和思想状况,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2、加强协调,形成党建合力。在市委领导下,根据市委组织部对基层党建工作的统一部署,将“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纳入区域性党建格局之中。完善市、区县、社区(街道)和乡镇等各个层面的“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司其职,形成合力。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要充分发挥工作党委、区县党委的领导作用和市、区县登记管理机关及业务主管单位党组织的指导、协调作用,构建市、区县、社区(街道)和乡镇三个层面的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体系。
3、加强考核,建立激励机制。建立科学完善的“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评价体系,逐步建立对区县社会(综合)工作党委、社区(街道)和乡镇综合党委工作考核制度,定性与定量考核相结合、与日常考核相结合、上级部门与社会群众评价相结合,根据考核结果表彰先进,激发工作激情,不断提高全市“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整体水平。逐步建立对“两新”组织党组织的工作考核制度,做到目标清晰,内容完整,易于操作,便于推广,达到上级党组织认可、业主支持、党员欢迎、群众拥护的效果,不断提高“两新”组织党组织的战斗力。
4、加强宣传,营造社会氛围。组织理论工作者开展理论研讨,组织作家创作文艺作品,组织文艺团体进行文化演出,扩大“两新”组织的社会影响力。借助主流媒体的影响,正面宣传“两新”组织成就,形成正面向上的舆论导向。动员全社会力量,加强对“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和发展情况的研究,消除模糊认识,树立正确导向,增强社会对“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认同感。继续办好《组织人事报》、《凝聚》杂志、《解放日报》“两新天地”专版、《文汇报》“新社会组织”专版等,创新宣传载体,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针对“两新”组织人士的特点,发挥信息技术优势,继续办好上海基层党建网和上海“两新”互动网,形成“两新”领域宣传工作的特色。
第五篇:福州大学物联网实验中心参观心得
福州大学物联网实验中心参观感想
在前两次的RFID实验中,我们物理与工程学院的所有同学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我们的物联网中心的实验室。
早上9点参观开始,老师首先带领我们来到了位于五楼的物联网实验室。迎面而来的是习总书记和蔼可亲、关切高校的巨幅肖像画,无疑是我们实验室最大的荣幸和唯一的亮点。实验室的老师详尽的为我们介绍了各个物联网应用系统的原理及应用,并且演示了每一个系统的具体功能及操作。老师向学生们介绍了物联网学院成立的背景,物联网学院的第一任院长苏凯雄先生,新大陆在物联网领域的探索的成就,以及王晶总裁在推动物联网产业发展做出努力与贡献。他说,2009年,“物联网”概念在中国资本市场横空出世,新大陆被认定国内物联网产业的龙头企业。从那时到现在,物联网已经从一个概念,已经演变成一个有着巨大前景产业,并且写进了国家十二五新兴战略性规划中。“福州大学——新大陆物联网学院”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成立的,它在全国开创了校企合作新模式。全面覆盖物联网关键技术:传感控制、RFID、传感网组网、嵌入式智能终端、骨干
网接入、中间件平台、大型应用开发、集成应用。
n 覆盖物联网当前重要应用领域:智能交通、智能农业、环境监测、电子票证、图书商品
货物电子标签管理、智能分拣、食品溯源、商品防伪、电子支付、自助导览、智能导购、人员定位、智能安防、智能路灯等。
n 集互动演示、教学实验、二次开发、项目科
研平台于一体,可为不同专业的学生和教师
提供服务。
然后我们看到了一系列的物联网实验模型。这里是科技育人的实验基地,是各种高新科技的中心,因此我们都细心地听老师讲解,默默地记录,希望以后可以有机会实际操作这些设备进行科学创新。首先引入眼帘的是只能交通实验模型。通过集成双频 RFID 识别技术、红外传感技术、超声波传感技
术、道闸自动控制技术、485 总线通讯技术、Zigbee组网技
术、中间件平台技术实现智能
公交报站、车辆通关识别、智
能停车管理实验
n 通过本模型,可为掌握交通流
量智能监控、车联网、智能公
交、快速通关、智能停车场管
理、ETC不停车收费等智能交
通领域的各项应用打下坚实基
础。
然后是智能农业实验模型。通过集成温湿度传感技术、自动照明、通风、喷淋远程控制术、zigbee 组网技术、中间件平台技术实现智能农业种
植实验 n 通过本模型,可为掌握智能大
棚种植、种植环境监测追溯、智能粮库、智能灌溉等智能农业领域的各项应用打下坚实基
础。n 环境实时监测:可查询温室大棚
模型内实时(及历史)温度、湿
度等信息和设备启停状态。可远程控制相关加温、加湿、送风等设备。n 智能控制参数配置:可根据实时温度、湿度值,配置风扇、加温及加湿设备自动启停参数。n智能控制:启动智能控制,系统通过无线传感组网方式采集传感
器实时数据进行记录和判定,智能控制相关设备的启停。
此外还有许多实验模型,如智能环境监测实验模型‘、电子票证应用实验模型、商品货物电子标签应用实验模型、只能分拣实验模型、自助旅游导览实验模型等。
此次的实验室之行给我带来了很多的感触。古往今来,任何科研无一不是经过实验的验证的,也可以说,实验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决不能容忍自己死读书,读死书,只是在理论上去分析而缺乏实践。此外,最重要的是,这次参观让我深深体会到: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通信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的革命性发展。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物联网产业具有产业链长、涉及多个产业群的特点,其应用范围几乎覆盖了各行各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