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哈佛路与心理学[合集5篇]

时间:2019-05-15 01:39: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风雨哈佛路与心理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风雨哈佛路与心理学》。

第一篇:风雨哈佛路与心理学

风雨哈佛路与心理学

本部影片讲述了一个命运坎坷的女孩励志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的故事,故事情节震撼人心,它是一部励志影片,在这里,我不打算说它是怎样鼓舞人积极向上的,而是用我自己所掌握的那为数不多的心理学知识来分析一下该影片中的某些东西,一切都是个人看法,仅供参考,如有不尽人意的地方,还请各位读

者海涵。请容许我先简单的介绍一下故事情节。

故事主人公父母吸毒,有一个曾经强奸自己女儿的外公,主人公丽思 8 岁开始乞讨,15 岁母亲死于艾滋病、父亲进入收容所,17 岁开始用 2 年的时光读完高中 4 年的课程,获得 1996 年纽约时报一等奖学金(12000 美金,丽思一学期的花销是 70 美金),进入哈佛学习。

下面我就从不同的心理学流派来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1、古典精神分析

作为人格理论中的精神动力学派的奠基人,弗洛伊德提出了本我、自我和超我的概念。

本我完全是由先天的本能、原始的欲望所组成的。自我是人格中理智的、符合现实的部分。自我总是根据现实情况来满足本我的欲求。超我是人格中文明、最有道德的部分,超我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自我理想,另一个是良心。

该影片中丽思的外公的人格中的本我远远大于自我和超我,他只有最原始的欲望,而没有超我部分,他的自我部分又不够及时的调整控制他的本我,所以一切的伦理道德都被他抛诸脑后,他只想满足自己的私欲,最终造就了两个女儿的悲惨人生。而丽思的母亲,她的本我欲求中对于父亲是充满了仇恨,但超我中的道德感又阻止她仇恨父亲,这时自我出来调整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自我也决定了她的行动,于是她借吸毒麻痹自己,并患上了精神分裂症。而丽思这个坚强、善良的女孩,她的人格中的本我、自我和超我分工合作地很好。也许在她的原始部分中(本我)对于自己的父母与家庭充满了失望,同时她的原是部分中对于“爱”是充满了渴望,道德(超我)要求她必须面对现实,做一个合格的女儿,就像她自己所说的那样“我爱我的妈妈,自始至终,自始至终,尽管她吸毒尽管她没有照顾女儿,而一直是我在照顾她,好像她变成了我的孩子。就算你是世间上最差劲的妈妈,就算在世人眼里你是人见人怕的瘾君子,我依然那么爱你,如果可能我愿意放弃我所有的一切来换取我家庭的完整。世间是虚无的。我们活在彼此的心中,她住在我心里,可我却没有容身之地!”于是在她的理智(自我)的控制下,她决定面对现实,并改变自己的生活。正如她自己所说的“我要改变我的生活,我要尽力拼搏,不让自己落入社会最底层,我不要终日沉浸在迷茫彷徨之中,认定我现在的生活,如果,如果我更加努力呢?别人可以做到的,为什么我不能,人生是可以选择的!”

心理学中的意识就是我们的觉知状态,即对我们自身、对外界的环境事件以及自己与外界环境事件关系的觉知状态。人格有三个层次,意识是人格的表层,只占人格的很小部分,它是由可觉知、能清晰回忆的主观经验构成的。前意识是人格的中间层,它是由那些经过努力回想就能进入意识的主观经验构成的,无意识是人格的深层部分,它是由我们无法有意回忆的主观经验构成的。

本影片中主人公丽丝是一个进取心很强的女孩,虽然在她的意识里她知道她生活在一个不幸的世间里,但她的潜意识(无意识)里并不接受这个事实,在她的潜意识(无意识)里她非常想改变她的这种状况,她尽自己所能的去做一个好女儿、好朋友虽然她的父母、朋友最后都让她很失望,但她一直很看重这些感情,这也说明在她的潜意识里她是渴望着“爱”与“被爱”的。“我觉得;有些人只对生活的艰苦灰心丧气,因此把时间都浪费在灰心丧气里,还把这称之为愤怒,拒绝用全面的眼光去看到这种困境。”这句话正是丽丝的潜意识向现实发起挑战的象征。她的母亲离世后棺木就要下葬,她跳上了棺木静静地躺在上面,和她的母亲做最后的道别。这个行为是在她的意识层面的,但实质上迫使她做出这样的行为的则是她的潜意识(无意识)里对亲情的渴望。

以上说了那么多关于丽思的事情,现在说一下丽思的一个朋友吧,她和丽丝一样是个苦命的女孩,可悲的是她没有丽丝一样的心态,最终也走上了与丽丝不一样的人生。在本影片中她也许只是一个陪衬,却可以说明很多道理,给人许多启示。她曾对丽丝说过“我不属于学校,你也不属于学校。”她的这种行为属于自我防御机制里面的典型的“否认”机制。否认是最早形成的自我防御机制之一。它伴随着痛苦感情一并产生,是为了减轻痛苦的一种保护性机制。通过这种机制,人不相信、不承认对自己不利的、带来痛苦的现实情况。一些人在亲人逝世的噩耗传来时,大叫道:“不!不!这不是真的!我不相信!”这类情况就是自我否认机制在起作用。否认是人逃离现实,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消极办法。它只不过是通过令人痛苦的现实闭上自己的眼睛,假定那种现实情况不存在来回避使人痛苦得按是问题。

2、新精神分析

新精神分析是在佛洛伊德古典精神分析的基础上演化出来的一个新的理论流派。奥地

利著名的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医生阿尔弗莱德.阿德勒是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主要代表人之一。他认为每个人一生下来就带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自卑感具有普遍性,这种普遍性的自卑感就有可能成为推动我们所有人心灵活动的动力,即人格动力。自卑感虽然是一种不如他人的消极的、不愉快的感受,但并非完全是消极的。相反,当一个人有强烈的自卑感时,他往往会努力发展自己,做成某些事情,以自身的发展和成功来克服自卑感。这时,自卑感就成为推动人积极向上的动力。当取得成功后,此人的内心有一个相对稳定期,但是,看到别人的成就时,又会感到自卑,从而自卑感再次推动他去努力,已取得更大的成功,如此下去,周而复始,直至终身。当然,自卑感有时也会产生很大的消极作用,强烈的自卑感有时会把一个人压倒,此时他就自暴自弃不去努力追求成功。这种无法克服和摆脱的自卑感发展为严重的自卑情结时此人的神经症就产生了,因此,自卑感人人都有,他可以导致神经症,也可以产生前进的动力。

阿德勒认为人的一切行动都受追求优越的向上意志所支配,人类行为的根本动力就是追求优越,一个人有自卑感时就需要将其克服,而克服自卑,就必须赶上别人,甚至超越别人,这种赶超别人的努力倾向就是追求优越。进一步说,追求优越既是一个努力的过程,也是一个前进发展的方向与目标,同时也是人格发展的重要动力。

丽丝说“世界在转动,你只是一粒尘埃,没有你,地球照样在转动。现实是不会按照你的意志去改变的,因为别人的意志会比你的更强些。生活的残酷会让人不知所措。于是有人终日沉浸在迷茫彷徨之中,不愿意睁大双眼看清形势,不

愿去想是哪些细小的因素积累在一起造成了这种局面。”这些话说明丽丝意识到了自己的渺小,看到了自己所处环境与别人的巨大差别,同时也从侧面显示了她内心的自卑。但她没有被自卑压倒,而是鼓起勇气向困难挑战。她努力使自己变得更强,更好,来弥补自己所处环境的不足之处。

“我要改变我的生活,我要尽力拼搏,不让自己落入社会最底层,我不要终日沉浸在迷茫彷徨之中认定我现在的生活,如果,如果我更加努力呢?别人可以做到的,为什么我不能,人生是可以选择的!”“我要上学,我不想做白痴!”“我知道外面有一个更好更丰富的生活,而我想在那样的世界里生活。”这些话都是由丽丝所说,这些话非常明确的显示出了丽丝积极向上,追求成功的决心。这正是阿德勒所说的自卑感、追求优越等理论。她以追求优越,取得成功,来摆脱自己所处的恶略环境,而她的这些行为的动机来源于她的自卑,正是因为她为自己感到自卑,但同时她又不愿意向命运屈服,所以她必须反击,向她的环境反击,向她原本的命运反击,而反击的资本就是自己的成功,只有自己成功了,才是对原来的不公平的境遇的最好反击,但要成功就必须踏上“追求优越”这条道路,别无选择。

3、特质论

一般认为,特质构成一个人完整的人格结构,由此引发一个人的行为和思想,他除了应答刺激而产生行为外,也能主动引导行为。特质被看作是一种神经心理机构,他虽然不是具体可见的,但可由个体的外显行为推知其存在。以特质来迎接外部世界,人以特质来组织经验。没有两个人会有完全相同的特质,因为每个人对待环境的经验和反应是不同的。

按照奥尔波特(特指轮的主要代表人之一)的观点,特质并非只与少数特殊刺激或反映相联系,而是相对概括的和持久的,因为他们将多数刺激与多数反映相连接,所以在行为方面会产生广泛的一致性,这样行为就有持久性和跨情境的特点。

从特质论来说,一个人的行为与她的特质是密切相关的,在特定的环境刺激下,一个人的特质会影响他的行为反应,更甚者在一个人的潜意识中,他的行为反应直接接受他的特质控制。如影片中有一幕是丽丝和她的好朋友互相扔泥巴,刚开始只是她的朋友在向她扔泥巴,她是过了一会儿才开始反击的。这说明在她的骨子里她不是个逆来顺受的人,她有着很强的反抗性。在这一幕中,丽丝与她的好朋友互扔泥巴是“环境刺激” , “反抗性”、“攻击性”则是她的“特质”,“她开始反击,也向她的朋友扔泥巴”则是她的行为反应。

“人会死,花会谢,看似有价值的东西实际上毫无意义。最终留下的是一个影像,模糊的影像,供我们回忆。”“我希望能和别人平起平坐,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低人一等。接受良好教育,读遍所有好书。我是不是该发挥自己每一份潜力呢?我必须成功,别无选择。”这些都是反应丽丝不愿向命运屈服的话语,这也同样能表现丽丝的那种“反抗性、”“攻击性”的特质。

故事的主人公丽丝生长爱一个不幸的家庭,母亲珍妮因为吸毒染上了艾滋病而精神崩溃,父亲酗酒,外公又不肯收留她,丽丝只好流浪街头。不久母亲去世了,母亲的离世对于丽思的心灵来说是一个非常巨大的震撼,她意识到如果自己再继续沉沦下去,那么她的结局就会和她的母亲一样以悲剧收场,于是她决心告别过去,开始全新的人生。

她以真诚争取到参加进入中学的考试权利,以非凡的毅力开始了刻苦的学习。当丽丝凭借着对信念的执着追求和对改变生活困境的强烈愿望迈入了她梦寐以求的哈佛大学校门,她意识到这只是她人生的一个新的起点。

如果我们也能像她一样对于自己认定的事情全力以赴,向她一样坚定、坚强,那么成功还回离我们远吗?成功,有很多种,不一定非要我们超越其差无比的环境,而在于有没有毅力,在于是否有清晰的目标与理想。

丽丝的个性既有她先天的遗传因素,也有她后天的环境因素,同时也是由她的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的相互结合决定了她的人格,而正是她个人所特有的的人格决定了她以后的成长道路。

第二篇:风雨哈佛路心理学影评

生命之花绚丽绽放

——关于《风雨哈佛路》的心理学分析

“没有人可以和生活讨价还价,所以只要活着,就一定要努力。”这是电影《风雨哈佛路》里的一句经典对白,是电影的主人公Liz Murray的人生的缩影。马斯洛认为每个人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当其他的需要都得到相应的满足时,人就回去追求自我实现。Liz Murray通过自己的努力真真实实地实现了自我,这是着实最激励我的地方。

Liz Murray的人生让我怀疑如果真的存在上帝,他是否公平对待了每个人。Liz Murray的父母吸毒、她自己8岁开始乞讨,15岁母亲死于艾滋病,父亲进入收容所,但她那永不言弃的精神帮助她进入了高中,从此开始用2年的时光学完成高中4年课程,成绩优异的她获得1996年纽约时报一等奖学金,进入哈佛大学学习。《风雨哈佛路》不仅仅是一部好的励志电影,同时也是一个心理学电影,如果我们从心理学的视角能更好的解读这部电影的精髓以及了解人物真实的内心世界。

弗洛伊德认为人有两种基本本能:生本能和死本能。Liz的父母吸毒,而且家里经常吃不上饭,当她的母亲想要拿家里的前去买毒品时,她和她妹妹把钱藏起来想买吃的就是生本能的体现。而从更深刻的层次来说,生本能是爱和创造的力量,Liz的生本能还表现在她对她母亲的爱,她作为女儿是希望被照顾的,但是她一直照顾着她的母亲也相信她的母亲对她的爱。而她母亲努力着想做个好妈妈,虽然无能为力但是她也表现了她的爱以及深层的生本能。当母亲死后,Liz内心的是复杂的,她也许也有想要随母亲而去的想法,于是在她母亲的棺材上躺了很久,之后跑去高楼的顶端哭,也是体现了死本能的反应。Liz后来在学校认识的朋友Chris也有着悲惨的人生,小时候就被父亲强奸,而母亲却没有很好的保护她,她的本我欲求告诉她憎恨自己的父母也憎恨自己的人生,自我的决定和行动就是离家出走,自暴自弃,超我的限制则告诉她这么做是错的,电影的最后告知了我们她最后也找到了自己的工作能赚钱养活自己了。根据佛洛依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自我是调解者,通过调解使人格内部各种力量之间、人与环境之间达到一种平衡,实现人格的整合与统一。但是,平衡是相对的暂时的,而不平衡是绝对的持久的,人格的内部冲突不可避免。为了减轻或消除人格的内部的冲突、降低或避免焦虑,以保持人格的完整和统一,自我创造了许多保护性的机制,弗洛伊德称之为自我防御机制。这个在影片中很多地方都有表现,例如当母亲死去后,Liz不能承受这种悲伤,她在母亲的棺材上躺着时想起的与母亲过去欢乐的往事,她告诉自己母亲并没有离开,她们互相活在彼此的心中,这就是合理划的表现。而当Liz的朋友Chris知道Liz要成功时,她不能接受自己的失败,她说Liz也不属于学校,其实是投射,而且是一种否认。Liz的母亲小时候因为也被自己的父亲强奸了,从此将内心的抑郁,焦虑,这些情绪深深的压抑到潜意识中去,然而因为精神压力无法解脱,婚姻也不幸福,因而随自己的丈夫转向吸毒。吸毒可以带来的短时的快感和超脱让她欲罢不能,从而开始逃避现实。正如影片中Liz说的那样:我相信她很想做一个好妈妈,可是她太累了,她无法面对这一切了。

从阿德勒的理论来看,他认为每个人一生下来就带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儿童的生存必须依赖成人。Liz从小就没办法真的依赖自己的父母,父母不管她,她一直没养成洗澡的习惯,被同学们嘲笑,自卑的她才会逃避去学校。自卑感是具有普遍性的,这种普遍性的自卑感有可能成为推动我们所有人心灵活动的动力,即人格动力。Liz之所以在人生不幸中也能继续努力也是这种人格动力的推动。当一个人有强烈的自卑感时,他往往会力图发展自己,做成某些事情,以自身的发展和成功来克服自卑感。Liz知道自己的家庭条件不好,而且家庭不幸福,但是她却又很强的求知欲以及自尊心,她其实喜欢学习,只是因为自卑不去学校。她会看从垃圾堆捡回来的百科全书,会去学校考试。后来也是自卑感推动她,让她觉得自己也要过和别人一样的生活,进了高中以后,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才努力学习,得了A-不满足,虚心的求教希望得A+。当她知道成绩前10名的可以去波士顿哈佛大学的参观时,甚至因为自卑觉得肯定没有自己,没想到因为她的努力,她老师告诉她,她不是“之一”,而是“第一”。一个人有自卑感时,就需要将其克服,而要克服自卑就需要赶上别人,甚至超越别人,这种赶超别人的努力倾向就是追求优越。Liz也是因为自身的自卑感一直不愿意放弃努力,她想和其他人过一样的生活,所以她不断地努力不断地最求更高的能力和水平。阿德勒认为遗传和环境只能为个体的心理发展提供可能性和客观条件。他认为人不是遗传作用和环境影响的消极接受者,人具有主动性和选择性,可以创造性地选择适合自己心理发展的活动方式。Liz的父亲是很聪明的人,Liz能够在学习上取得这么好的成绩应该是遗传了父亲,她小的时候就可以不去上课只是看百科全书就可以考很好的成绩。而Liz的母亲小时候被父亲侵犯选择了离家出走,她的妹妹却依然忍受,可以看的出Liz的母亲是个勇于斗争的人,Liz也应该是遗传了母亲的勇敢顽强。但是Liz的童年生长环境不是理想的,可是她在遭受了各种逆境的折磨后却任然能够坚持下去并且给自己选择了适合自己未来发展的道路。

由奥尔波特的特质论可知,特质是一种概括化了的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具有个体的特征,并且人与人之间有很大的差异,它不是具体可见的但是可由个体的外显行为推知其存在。Liz也有她自己的特质,她是具有好学,追求知识的显著特征,小时候会看从垃圾堆里捡来的百科全书,后来选择的道路也是去学校学习。而她的朋友Chris就不一样,她的童年也一样不幸,但是她没有像Liz那样追求知识,而是去工作了。特质具有动力性,会驱动人去寻求刺激情境,Liz没有去工作,没有打工做生意,也没有就此堕落下去,而是选择了去学校上学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进了高等学府,这也是由她的特质决定的。

荣格的个体潜意识理论中说道个体潜意识与意识存在着双向流动或交换,例如Liz对父亲的聪明一直很感兴趣,觉的很佩服他能回答出来电视上所有问题,有希望向父亲一样博学,这个意识被转移到个体潜意识中。而当Liz希望与普通人一样的生活时,她选择的道路就是进学校学习,这是储存在她的潜意识中并从她的潜意识中提取出来的。同时荣格认为人格面具是一个人生来就具有的一种倾向性,倾向于在公众场合展示自己,扮演好某种社会角色,其目的在于给别人一个好印象,得到社会的承认和赞许,这也是顺从的原型,例如Liz要去上学时请求父亲说谎给她证明可以上学,而她父亲也想尽力在那时演好父亲的角色,后来要去申请奖学金面试找妹妹借好点的衣服,都是人格面具的展现,也与阿德勒的社会兴趣理论相一致。

斯金纳按照强化的性质将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两种类型,正强化能增加行为的表现。Liz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聪明进入学校后,Peter老师很喜欢她,因为她是真的想要学习的人,老师的在课上问问题别人回答不出来就问Liz,Liz都回答的很好,他就会给她奖励,这就是正强化,而且这种正强化给了Liz很大的动力,让她不断的努力,相信自己。这里的强化物主要为二级强化物,表扬、认可和关注,也有一定的一级强化物,例如食物。这也是期望效应的表现。

根据多拉德和米勒的刺激反应论,Liz的内驱力是一级内驱力和二级内驱力的结合,一级内驱力是饥饿和生存,二级内驱力是成就和更好地生活,也是又一级内驱力引发了二级内驱力,而线索为知识,她想要获取知识,与其他人过一样的生活就是引发学习的诱因和线索。反应就是进入学校学习,强化就是不断地到的表扬和成果,例如成绩第一,可以去哈佛参观,最后进入了哈佛学习。

母亲在世时一直希望母亲能好起来像小时候一样跟自己在一起,照顾自己,但是母亲的病一直严重一直严重,没能好起来而且最后母亲去世了,没有人能够照顾自己了,母亲在时还可以幻想着,但是母亲去世了,这个需求再不会得到满足了,于是Liz经过反复的思考和挣扎最终说服自己,自己不小了,该自己照顾自己了,她也不想变成白痴,于是去找邻居帮忙,从逃避学校到主动进入学校学习这是弗洛伊德的移置作用中的升华。

Peter是个很努力工作的教育者,Liz进入学校后很尊敬他而且很佩服他,Peter也会经常和Liz谈话聊天,他也是去学校最早离开最晚的人,Liz有像他

学习,这反应了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核心观察学习以及反应了榜样行为的呈现方式——身教和言传。

根据默里的人格理论,需要和压力共同作用形成动机,造成行为。根据默里的心因性需要清单Liz有成就、交往、自主性的需要,而且当时没有家没有人愿意养她照顾她,形成了压力,才推动她走向独立,不断努力,进入学校学习。

在学校时,一开始Liz就愿意学习努力,Peter老师就很喜欢她也会经常表扬她,不断地激励下她更有自信,成果展现出来,则得到更获得社会赞许和认可,形成良性循环,Liz 也不再像以前一样那么自卑,可以从从容的在镜头前说话了,这就是“唤起的交互作用”。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析理论,Liz就是在不断的自我实现,最后她成功地赢得了纽约时报的奖学金就是获得了高峰体验,也是自我实现。高级需要并不是低级需要已经满足就会出现的,有时候低级需要得不到满足,高级需要也会出现,马斯洛提出需要的发展是连续的、重叠的和波浪式地向前推进的。在母亲死后,没人收留Liz,她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完全的不到满足,但是她却开始追求自我实现了,不想变白痴,想要和其他人一样的生活了。罗杰斯认为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和谐统一就是自我实现,Liz本来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知识水平是八年级的水平,所以她努力学习,两年学完高中课程,而她理想的自我就是和那些在哈佛大学里学生一样,最终她成功了,实现了自我。

罗特的强化效价理论指出强化的效价是特定的物品对个体所具有的心理价值,而非实际价值。要对一行为进行强化时就要考虑强化的效价。学校的管理员小姐也是想要鼓励Liz,所以经常给她推荐一些奖学金的申请,因为这些对她很有用,所以这个强化的效价很高。

积极心理学观点理论中迪勒尔认为幸福感有三个特点,及主观性、相对稳定性以及整体性。其中主观性指它的评定主要依赖于行动者本人内定的标准,而不是他人和外界的标准。影片的开头,Liz的母亲为了拿钱买毒品和酒不惜抢孩子手里的生活费还打骂自己的孩子,我们都会觉得这样的家庭不会幸福,但是当人们要把她的母亲送去疯人院时,她是不愿意的,她觉的母亲不在家才是不幸福的,当母亲回家时她觉的特别开心特别的幸福,但是幸福感又有整体性,是正性情感,负性情感和生活满意度三个维度的中和,所以当母亲又开始不正常,并且Liz知道母亲得了艾滋病时,她又感到不幸福了,她说到母亲刚回来时是很好的,但是这种感觉没有维持很久就又不行了。根据人格与情景的一致性模式认为只有当人们的人格和情境相适应时个体才会体验到高水平的幸福感。例如外倾者在社会情境中更幸福,Liz是外倾型的,她能与好朋友一起玩耍,外倾型的比内倾的人更积极,所以说Liz也需要在正常的社会情境中才能更有幸福感,她自己也在积

极的追求这种幸福感。根据目标模式我们得知,生活目标同幸福感相关,拥有目标能让人感觉到生活的意义,而且当人们设法在与目标相关的活动上花费一些时间时,幸福感就会被提高到更理想的水平上。所以在Liz没有目标时,她感觉很迷茫,很不开心,她去乞讨和朋友一起但是没有后来那种明显的幸福感。当她有了目标并为之奋斗时,我能明显感觉出她的不一样,整个人不再自卑也变勇敢了。

没有人可以和生活讨价还价,所以只要活着,就一定要努力。Liz通过她的人生告诉我们这个道理,人生的道路再怎么坎坷,只要你不断努力,你就能得到你想要的生活,在这世上,没有什么是你做不到的,只要你用心。奇迹是由自己创造,命运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里。

第三篇:《风雨哈佛路》影评

《风雨哈佛路》影评

零、为什么是它?

我是在腐败糜烂的寒假听说这部电影的。

烂番茄评分3.9/5,豆瓣评分8.2/10。被评选为“最励志的电影”的这部《风雨哈佛路》,被我满怀希望的下载,指望它唤起我消磨于被窝手机的斗志,使我重燃对学习的希望。

一、作为一个故事

故事是个普通的,甚至可以说是老生常谈的励志故事。通过一位生长在纽约的女孩莉斯,经历人生的艰辛和辛酸,凭借自己的努力,最终走进了最高学府的经历,表达了一个贫穷苦难的女孩可以用执著信念和顽强的毅力改变了自己、改变人生的主题。

母亲下葬时莉斯躺在棺木上低语的绝望,和最终进入哈佛的她领奖致辞是眼里坚毅的光,互相对比衬托,凸显出的是这个生活上物质上无比匮乏的女孩,在改变人生这条艰辛道路上的毅力和坚持。

她生活在毒品、性虐待、精神疾病和收人排挤的漩涡里。通过认死理的性格、一直坚持不懈的付出还有明确的目标,她终于成功跳出了自己外公、父母、姐姐、好友悲惨底层人生的圈子。她求学的心路历程,她的改变和坚持,确实令人感动,也能给人以很多的人生启迪。

二、作为一部影片

故事是个好故事,但是《风雨哈佛路》作为一部影片可谓是一个绝对的灾难。

80分钟的电影,85%都用来渲染烘托主人公悲惨的童年。前部分复杂繁沉的叙述黯淡了后半部分“努力”的光彩。平铺直叙,毫无波澜,没有高潮,甚至没有商业卖点。

如此拙略的拍摄手法还能凭借剧情获得这么高的分数,甚至让我怀疑导演是否是有意而为之。

当然了,在我好不容易找到并观赏了这位导演执导的另一部影片《完美的一天》后,这种想法荡然无存。这位导演要走的路,似乎比莉斯的路还要长。

三、作为我

我不是什么女主那样的天才少女,世界也远没有剧情那样简单粗暴。

她看了一遍《百科全书》之后,可以不上学而成绩优异;她可以直接学习高年级知识,而不需要学习之前欠下的教学内容;她可以在升学过程中不比拼实力,只一遍又一遍的重复自己的故事就能打动所有评委老师,拔得头筹。

反观现实,你可能今天背了一篇古文,明天就忘了大半;你可能今天学习顺利,明天就痛苦不已;你可能想要打牢根基,却发现知识背后连接的巨大网络远非一时一刻所能补救;你可能含辛茹苦凭借才华与人竞争,却被一个大打情感牌的女主远远甩在身后。

除去了自己打的一针经典成功学鸡血,在激烈的音乐和闪动的蒙太奇之外,女主的人生路又有多少是真正值得借鉴的呢?

被剧情感召的奋发努力是好的。

但大部分人终究不是活在励志电影里。比起这部《风雨哈佛路》,也许《骆驼祥子》才更接近真实的人生。

第四篇:《风雨哈佛路》读后感

《风雨哈佛路》读后感

宁静的夜晚,我手捧着《风雨哈佛路》,默默地望着万家灯火。此刻,我才真正意识到,我们在温馨的幸福生活中,遗忘了心中那最宝贵最强烈的梦想。在那茫茫人海中,丢失了那最向往的目标与方向。

丽思出生在贫困潦倒的家庭里,父母都是瘾君子,有一点钱都拿去买毒品,从不管丽思的感受。丽思只能在垃圾桶里捡一些剩菜剩饭,她没有因此而讨厌他的父母,她却说:“你的父母是你的上帝。我在父母的磨砺中成长。”母亲去世后,连一个墓碑都没有留下,丽思也没有流下眼泪。正准备埋葬母亲的时候,丽思紧紧地抱住棺材,回忆着儿时和母亲玩耍的美好瞬间。丽思的父亲有艾滋病,住进了收容院。在这早已支离破碎的生活里,她心中升起了一股强烈的信念,她别无选择,只有这一条路可走——她要上学。

她历经艰辛终于进入一所学院,她用两年的时间完成了四年的程,并以优异的成绩得到了《纽约时报》的奖学金,在那里有了一份工作,还考上了哈佛大学。记者问她:“你为你的过去感到抱歉吗?”她真诚地说:“那总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我感到幸运是因为所有的安全感都抛在了脑后,所以我迫使自己向前,我必须这样没有后路。” 丽思的经历让我重新思考人怎样生活才有意义。

一天晚上,我作业做到了三更半夜,父母的唠叨接连不断地在我的耳边响起。我早已不想再做下去了。草草做完后,又有一大把的错题在等着我,我真的无可奈何。我含着泪跑进了房间,寒风透窗,吹得我瑟瑟发抖,冰冷的泪珠从眼角滑落下来。父母轻轻地走进房间,对我说:“每个人都是从失败中崛起的,我们不能向困难屈服,我们要在困难中越战越勇。”这时我又想起了林肯,出身在贫困人家的平民总统——林肯,一生中经历了多少失败啊!他没有在失败中放弃,而是总结教训,重新站立,终于当上了美国总统。我们生活在和谐、幸福的家庭,父母给了我们无私的爱,但我们却忘记了生活的意义,像个动物一样游手好闲、吃喝玩乐,迷失了自我,因为一点点小事吵得不可开交,抱怨社会的不公平,别人的不宽容。其实世界在转动,你只是一粒尘埃,没有你,地球照样在转动,现实是不会按照你的意志去改变的,因为别人的意志会比你更强些。在那一个个成功人士的背后,都有失败与绝望的经历。只有一次次站立,才能真正拥有脚下的土地。

第五篇:《风雨哈佛路》观后感

《风雨哈佛路》观后感

丽丝,一位生长在纽约的女孩。经历人生的艰辛和辛酸,凭借自己的努力,最终走进了最高学府——哈佛的殿堂。她的事迹足以让每个人动容。

拥有金色头发的女孩,童年在贫穷和饥饿中度过。丽丝生长在一个不幸的家庭,母亲吸毒染上了艾滋病而精神崩溃,父亲酗酒最后进入了收容所,爷爷又不肯收留她,她只好流浪街头。

不久,母亲去世了。

母亲吸毒死去那一天,只有棺木,连简单的葬礼仪式都没有。只想渴求父母亲情,这人世间最基本的愿望也成了奢望;棺木就要被下葬;她跳上了棺木,静静躺在上边,和她的母亲做最后的告别。她静静地在心里对母亲诉说,回忆人生最幸福的那一次点滴的幸福时光。母亲已经离她而去,世间最爱她的人已经离她而去。一个普通的弱小的女孩、不奢求其他,只渴望亲情围绕的弱小女孩,当她最后的一丝希望都破灭的时候,留给她的,除了伤心,只有伤心。

如果沉沦下去,她将会和母亲的结局一样悲惨;她决心告别,她要开始全新的生活。

她,用真诚最终争取到参加进入中学的考试权利。父亲作为她的上学的担保人,从收容所出来。办理完担保手续出来的时候,父亲对她说,好孩子,坚持学习,我不能成功了,但是你行的。望着父亲远去离开的背景,这个弱小的女孩坚定了信心,从容地走进了学校的大门。

她以非凡的毅力开始了刻苦的学习。17岁到19岁,两年的时光,她学习掌握了高中四年的课程,每门学科的成绩都在A以上。作为奖励,她以全学校第一的成绩和其他9名同学获得了免费到波士顿的哈佛大学参观的机会。

一个浓郁的秋季中,金黄色铺满整个季节。在写满辉煌的树下,一个女孩站在哈佛学府的门前,仰望。面对大学的殿堂,她决心实现她的又一个愿望——她要成为这所大学学府中的一员,她要证明给自己和世人看,人生其实可以改变。

人生其实真的可以改变,只要你努力,只要你付出。

上帝会让一个付出努力和艰辛的女孩收获喜悦;她的经历、她的真诚、她的论文深深打动每一位评委。12000美金的纽约时报一等奖学金,让她获得了进入哈佛的通行证——她成功了。梦寐以求的哈佛大学向她敞开了双臂。凭借着对信念的执着追求和对改变生活困境的强烈愿望,她实现了自己的诺言。

同样一个金色的季节,作为哈佛大学——世界最高的学府的一员,她安静坐在了校园的教室中。也许只有她自己明白,她实现了自己的诺言,一个贫穷苦难的女孩用她的执着信念和顽强的毅力改变了她自己,改变了她的人生。

面对主人公的遭遇,我懂得:天下这么大,各行各业力争向上发展,没有人保证你会掉落到金银宝殿,更没有人会否定你会落到平民草屋。这都不是你我可以操控的,对于不能改变的现实,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改变我们自己。就想主人公一样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改变生活;学会珍惜人生的过程,不管你是教师.工人.打工仔.创业老板等等,生活中的你,悲伤.郁闷.开心.彷徨···这都是生活的一部分。有时候不是所有东西都那么如意,但这都是生活不可或缺的回忆。我们品味生活的酸甜苦辣,走过人生的似水年华其中的过程是多么的难忘。就像主人公那样回想起当时一起与母亲滑山坡时的快乐,被同学嘲笑的目光···这都已成了回忆,永远抹不掉;面对人生的多种选择,我们应当如何走向?由于主人公的出身原因,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其必将堕落,和她的父母亲一样。但并非我所料,她选择了坚强生活,选择了读书,选择了哈佛大学,选择了爱父母,选择了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你认为你行,你是对的,你认为你不行,你也是对的,因为最终的答案和你说的是一致的”不是吗?走什么样的路?如何选择?完全由你自己决定;感恩父母,对他们有爱,生活如此潦倒,如此悲惨,如此残忍,这又是谁得罪过呢?父母?自己?这都可以况且不说了,如果一定要说的话,那毒品肯定罪恶难逃。大方点,这也都不重要了,最重要的是主人公还是那么的爱自己的父母。如果问要给家庭一样东西。爱,足矣。

贫穷的是生活,不是我们。从现在起学会珍惜生活,学会人生的抉择,学会爱自己的父母,学会为自己的未来奋斗。

下载风雨哈佛路与心理学[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风雨哈佛路与心理学[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风雨哈佛路》观后感

    欲带皇冠,必承其重 ——观《风雨哈佛路》有感 星期四的晚上,老师用了两节课的时间让我们看了一场电影,电影的名字叫《风雨哈佛路》,影片从一开始就给我印象很深,我一开始觉得这估......

    《风雨哈佛路》影评

    越努力,越幸运 ——《风雨哈佛路》影评 《风雨哈佛路》一部经久不息的励志电影。该片讲述的是利兹的人生经历:父母吸毒、8岁开始乞讨、15岁母亲死于艾滋病、父亲进入收容所、1......

    风雨哈佛路影评

    《风雨哈佛路》影评 没有人可以和生活讨价还价,所以只要活着,就一定要努力———题记 人生是一条铁路,我们是一节节车厢的话,挫折和快乐就是两条并行的轨道,缺少了哪一个人便不......

    《风雨哈佛路》观后感

    《风雨哈佛路》观后感 她说:“我为什么要觉得可怜,这就是我的生活。我甚至要感谢它,它让我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往前走。我没有退路,我只能不停地努力向前走。我为什么不能做到?”......

    风雨哈佛路读后感

    风雨哈佛路读后感 “风雨”代表着一路上的苦难,“哈佛”代表着利兹得到哈佛的大学的许可。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路,永不放弃,才会像利兹这样获得成功! 父母吸毒、8岁开始乞讨、1......

    风雨哈佛路观后感

    风雨哈佛路观后感 15篇 风雨哈佛路观后感 1 今日午时我们用了俩节课的时间看了一部电影,这部电影的名字叫《风雨哈佛路》,这部电影讲了一个女孩子从一个贫困的家庭用坚强的意......

    《风雨哈佛路》观后感

    《风雨哈佛路》观后感1 主人公丽丝出生在一个并不美满甚至很糟糕的家庭,年幼的她承受着一切。这都是因为她的父母长时间吸毒,而她的母亲又患上了精神分裂症。可怜的丽思流浪......

    《风雨哈佛路》经典语录

    《风雨哈佛路》经典台词1.人会死,花会谢,看似有价值的东西实际上毫无意义。最终留下的是一个影像,模糊的影像,供我们回忆。2.她活在我心中,可我无处立足,在这世上我孤独无助。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