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
看完《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让我感触良多。这是一本关于都市身,心,灵修行的书。这本书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小我,什么是真我。所谓的小我,就是受外界的一切而影响的自己,什么是外界的一切呢,也就是说金钱,名利,地位,权势,以及一切身边发生的事情,包括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虚荣。“我们在追求的到底是什么?什么是世界上所有人都想要的东西?” 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茫然时我也曾思考过这个问题。追求权利?财富?健康?看完后我才明白。正如老人所说,我们人类所要人类追求的东西,也不过五个字就可以表达出来!——爱、喜悦、和平。人类追求的东西,像权力啦、财富啦、健康啦,最终目的还是在追求喜悦与内心的和平.看完后我才懂得快乐与喜悦是多么的不同。是啊!快樂是取决于外在的东西,那么一旦那个令你快樂的情境或事物不存在了以后,你的快樂也随之消失了。而喜悦不同,它是由内向外的绽放,从你内心深处油然而生的。所以一旦你拥有了它,外界是夺不走的。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又是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话语。“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内在投射出来的结果。”所以我们必须时常检视自己的思想,挑战自己的信念。当我们不得不面对各种不好的事情时,产生的所有负面思想都只能让我们自己更狼狈而已。我们得想想,当我们的手指着别人批评的时候,有几根手指对着我们自己呢???这个时候老人教导我们对已经发生的事情臣服,因为任何程度、任何形式的抗拒都是徒勞无功的。而臣服往往会给你带来不可预见的好处,当你接纳了当下,不徒然浪费力气去抗争的时候,事情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转机出现,你才发现原来的挣扎真的是白费力气。正因为你把能量充分关注于眼前的事物上,有的时候你会发现更好的解决之道,帮助你脱離眼前的困境,或是你不喜欢的情境。” “所以破解情绪障碍直到,最重要的是臣服”
“ 记得,每个发生在妳身上的事件都是一个禮物,只是有的禮物包装得很难看,让我们心怀怨怼或是心存恐惧。所以,它可以是一个灾难,也可以是一个禮物。如果妳能带着信心,给它一点时间,耐心、细心地拆开这个惨不忍睹的外壳包装,妳会享受到它内在蕴含着丰盛美好、而且是精心为妳量身打造的禮物。”所以才会有人大肆宣扬“挫折与困难造就了他们的成功”。我们也应该学会去把那些已经或即将发生在我们身上的各种好的或不好的事件都当成上天送给我们的礼物,用心去体会、享受并臣服。时间会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结果的。世界上有太多的人在汲汲追求外在的、物质的东西,以寻求满足。“我们现在就像一群穴居人,在洞穴之中,为了抢夺火把而拚得你死我活,却不知道,只要步出洞外,我们有取之不尽的太阳能!”呵呵,多么恰当的比喻吖!我们都未学会放下,做不到老人那般超然物外。但是,我会试着看淡一切、学会臣服、活在当下!!
第二篇:《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最初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浅显的把它理解为两个意思。(1)外面只有你一个人,所有的事情都要靠你一个来完成,那意味有点像我的“nobodyelse”一样。(2)不要在意别人的眼光,就好像世上只有你一个一样,勇敢一点,做更好的自己。看完《遇见未知的自己》,才知道这话的意思是:外面没有别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内在投身出来的结果。
这本书我看的既艰难又容易。容易的是,它是一个衔接很顺畅的故事,所以很好看下去。艰难的是,里面有好多“专业的术语”甚至到现在我也理解不 了;更艰难的是,看的时候有点点震动:原来,了解自己是如此痛苦的一个过程。有些时候,我好像感觉到自己所有的过去和思想都被颠覆了。
这本书我看的缓慢。靠着每天清晨公车上的时间终于把它啃完。如果可以,再看一遍当然是好的;而更好的是,要有人分享感受体会。
无意中在豆瓣上看到别人简短的一句评论:“唯心论”。一瞬间,似乎是击中了要害,溃不成军。但转念一想,唯心又怎么样?谁能证明唯物又是绝对正确的?无论如何,我还是觉得这本书不错,至少在某些方面给我们一些提示,让我们做更好更快乐的人。它告诉我们真我就是爱、喜悦、和平。
书中的老人真好,不遗余力的去帮助每个受伤的人。真希望自己也可以遇见他。可事实上,如果能够勇敢一点,其实可以拯救我们的老人就是自己,对么?最后一章,老人写给若菱的信,我很想安静的亲自敲打一遍。嗯。
亲爱的孩子:
该是你展翅高飞的时刻了。我看到你的茁壮成长,心中有无比的喜悦。记得,要把你的祝福跟所有人分享,因为分享跟感恩一样,分享出去的愈多,你回收的就愈多。又该是我云游四方的时候了,临走前我总你一句话,记住——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内在的投射,就像镜子一样反射你的内在。当外境有任何东西触动你的时候,记得,要往内看。看看自己哪个地方的旧伤又被碰触 了,看看自己有哪些阴影还没有整理好。不要浪费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变、不可抗拒的东西上。现在内在层面做一个调和整理,然后再集中精力去应付外在可 以改变的部分。
记得,每个发生在你身上的事件都是一个礼物,只是有的礼物包装很难看,让我们心怀怨愤或是心存恐惧。所以,它可以是一个灾难。也可以是一个礼 物。如果你能带着信心,给它一点时间,耐心、细心地拆开这个惨不忍睹的外壳包装,你会享受到它内在蕴含着丰盛美好、而且是精心为你量身打造的礼物。祝福你,孩子。
书中还有一个理论就是“心想事成的秘密”,通俗的说就是想什么就会有什么。那么,好吧,只希望我们所有的遇见都是礼物。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向内看,我们一直在路上
遇见这本书的经历本身就很神奇:
和妹妹走在路上,和她分享最近读到的关于“吸引力法则”和那些奇妙的,当我相信了,想要了就发生了的事情 的时候,路过了一家书店。
向前走了几步之后又退了回来,觉得这家书店是我喜欢的气息。
里面有一些人在玩杀人,进去翻了几本书,挑了两本英文的关于生活法则的准备付钱的时候,看到了最近正在读的《少有人走的路》。
于是给妹妹说,这本书不错,我最近正在看。
怀孕的店主听到了我的话,于是走过来说,最近还有一本同类型的书。拿出来,是《遇见未知的自己》。她读了,说很好。
大概翻了一下,看见了关于心想事成的秘密,就决定要买下来。
开始问孕妈妈店主,相信吸引力法则吗?
她说,相信的。和她的另外一个怀孕的朋友一起,相信她们和宝宝都会好好的。又聊到她在北京去过的一些关于心灵成长的沙龙,说遗憾成都没有。这个时候,我就知道,我们真的被彼此的频率吸引了。
因为我的团队和我的老师,就在一起做心灵的课程。之后就是谈关于合作了,在她的的书店,一起来做这方面的事情。
现在说说最大的几点收获:
1、明确了一直处于模糊状态的目标:
其实,真正的快乐,要在内在找。因为它是快乐原本在的地方:爱、喜悦、和平。如果在外在的地方找,就算我们得到了想要的一切:车、房、地位、金钱、名誉……没有内在对自我的认可和肯定,这样的快乐持续的时间超不过一周,或者更短。但是如果我们先拥有了内在的喜悦和和平还有无尽的爱,就可以用更好的状态来面对生活里面的很多事情,从而获得物质的、需要的东西。
所以,请先从您的心灵成长开始投资:参加课程、读书、内省、跳舞……都是很好的办法。
总之,就是要和自己在一起,和自己的内在在一起。
2、世界上的三件事:
当我们能真正区分开的时候,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有用的地方,去接纳和面对那些已经发生的事情,没有抱怨。
但是真正的困难在于,太少的人会区分三件事,还有,太少的人不敢面对。我想,我们的生活,或多或少有老天安排的成分,但是,最后那个礼物,是给经得起考验的人。
3、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
现在的生活里面,任何负面情绪出现的时候,我就开始问自己,那个内心小小的自己,真正难过或者受伤的原因。
永远找得到。
因为别人的缺点是不需要你生气的。
而自己没有接纳或者没有成长到足够强大的内心,才是真正产生不好的情绪的原因。
4、包装不好看的礼物:
所以,如果你现在正在生活的低谷,请你开始感恩,因为你已经开始拆开那个礼物了,请继续勇敢的、乐观的去面对,会看到那个不一样的惊喜!
读书过后我做的最多的一件事情,就是在分享会上面和很多人分享这本书里面的观点和我的真实感受,在讲台上收到的,都是接纳的目光。
谢谢德芬老师,让我在心灵成长的路上又有了新的进步,去让更多的人开始真正的关心自己,并且学会如何真正的关心自己。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每个人都是自己的魔法师
我是谁?我不是我的工作,也不是我的地位,更不是我的外壳……用种种否定来寻找正确答案,是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找到“我”?
在经历了100多年心理学的飞跃之后,我们回头看看,我们得到了什么?关于EGO和力比多的作用下的我?关于那个存活在我们的基因中的20万岁的“我”?还是那些在分析家的眼光中的有着种种情结和阴影不去的童年?
经历了100年,我们重新回头看。用我们最迫切的需要来有选择的看到心理学史,我读到了弗兰克尔在奥斯维辛灰飞湮灭人生中的思考:关于人生意义的思考,关 于人最后的选择权利。这个潜藏在我们内省的“自己”固然存在我们的大师们揭示的阴暗和伤痕、压抑和迫害,但它同样以最强大的力量驾驭着我们的思想马车,神 奇的主宰着我们的生命轨迹。那是一种被掩藏的力量和活力。
张德芬是一个美丽的知性女人,第一次接触她,是在胡因梦老师的博客链接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智慧的女人都是让我们羡慕的。她们有丰富的经济,从此可以安静的做自己要做的事情,她们更有慧根,可以时刻在自己和自己中间平衡和提升。
广告上说,这是一部身心灵小说。而我从来不喜欢这类小说。借着小说的外壳来讲述哲理,总是有点不伦不类。即使著名的《苏菲的世界》,我也是不读的。因为觉得像大杂烩。
横竖就是一个故事,书里的神秘老人问女主角“我是谁”“我不是谁”“我为什么常常不快乐”,因为女主角很多东西好像自己,竟然拿起就不要放下了。这些问题其实就是人生最困惑的一些话题,无论你贫穷或富足,健康或衰弱。
第一,人的存在,是一种表演。我很喜欢的《圣经》里的话:我们成了一台戏,演给天使和世人看。那么我们的身份认同越多,我们对于自己的认识也就越来越模糊,甚至我们自己都搞不清楚到底我是哪个人。(突然想起很可怕的那种人格分析法,朱建军)
第二,我们寻常所说的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的事业、人生追求,为什么常常会被演变为勾心斗角、疲惫不堪而无法停止的闹剧呢?如果说成功到了最后,只是自我的良心不 安和弱肉强食的竞技人生,那么人就真的只是高级动物了。《遇
见未知的自己》中会告诉我们,人们到底争夺的是什么。争夺的原因不是为了纯粹的物质,而是因为 丧失了平安的根源,就是自我。我们在成功中,在竞争中,争取得到对自己的肯定。因为我们不知道自己是谁。
第三,宇宙是一个巨大的能量场。每个人都有自己特殊的磁场,发出非凡的能量。很多年前,我和茹茹开玩笑说,《星球大战》里的绝地武士以原动力为自己的能量 源,或许我们也需要原动力与我们同在。那么这个宇宙就是由无数的能量组成。美国流行的《吸引力法则》,其核心之处也即是我们如何运用自己的能量来影响宇宙 大能量场为我们工作,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心想事成”。这绝对是科学,我把这方面的发现称为二十一世纪给人类最大的心理学研究成果,正如二十世纪初弗洛伊德 的精神分析学对整个世纪心理学研究的奠基作用。
第四,我们体内的胜肽peptides。这是一种由着我们的情绪而在下丘脑产生的氨基酸,它携带着我们的情绪周游全身,供应给周身细胞。我们的细胞也就是 在被我们的情绪所影响着。长时间下去,我们的细胞就习惯于某种情绪的胜肽,而当这种情绪缺乏时,周身细胞就产生了不习惯,轻者触发我们下意识的需要去创造 这种情绪,重者动用人体能量磁场,触动宇宙大能量场去创造让我们能够产生这种情绪的环境与事件。现在,我们只用想想,我们通常是用什么情绪去思考我们的人 生、每天的生活的,这就能解释,为什么我们总是跳不出悲观人生。因为我们的意识创造了我们自己的命运,我们不知不觉中调动自己的全身细胞和整个宇宙场来包 围自己。
在一个故事中,一个都市女性在事业、家庭、爱情方面的困惑为具体实践,综合运用了近20年心理学研究的成果,提供了可操作的一些尝试。
没有人可以给我们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也没有道理可以彻底让我们觉悟。因为这个相对的世界,没有绝对的道理。但是,对于初入心理学、心灵修正的人,把这本 书比作灵修地图,是不过分的。只是每个人可能选择不同的主干道。另外,觉得原来很多宗教里的东西,被越来越明确的证明为是合乎科学的,比如说,心想事成,臣服态度,祈祷时的能量场变化……
第三篇:《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
从来没有一本书让我在两周的时间内看了三次,并反复分享了五场!在整个看书和分享过程中,内心最先涌出的就是感激,接着就是幸运感!感激吴老师总是能给我们推荐有益于我们成长的好书;幸运自己能和樊理姐姐一起参与到家长eq课堂的工作中,在学习和分享中不断成长和修炼自己!
初看这本书,觉得它像一个集合体,把量子物理学、道家、佛家、心理学的各种理论、教义和概念溶到一处,用一个小说故事来串联,浅显易懂;再看却觉得难了起来,难就难再把那些“功课”内化成自己的东西,真正做到往内探求、修炼自己。很喜欢那句话“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不要浪费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抗拒、不可改变的东西上,先在内在层面做一个调和整理,然后再集中精力去应付外在可以改变的事情上。让我想起了我们的7-12岁孩子的课程情绪abc法则。它说,记得每个发生在你身上的事件都是一个礼物,让我又想起了曾经上过的安东尼.罗宾的课;你过去每发生的一件事情都是一个故事!要学会编写你人生全新的故事!三看这本书,我开始由衷地为我们在读的会员孩子而庆幸,觉得他们是多么的幸福!能够在3岁、6岁、10岁-----这么年幼的时候来接受情商教育,这样的孩子从小就在内心储蓄了满满的能量,长大了怎么能不知道如何创造自己的快乐幸福生活!我把这样的感慨传达给家长,赞美家长们是一群有远见卓识、爱学习的家长,我们和孩子一起成长!
这本书构思巧妙,特别适合分享,因为它每一章都是通过白胡子老人问主人公若菱一个问题,每一次都是让若菱带着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回到她的现实生活中去,这样就方便我把书中的问题直接提出来引导家长思考讨论,也是让自己再反省思考的过程。发生在你生命中所有的事情,无论好坏,都是绕不过去的,一定要去积极面对,“在生活中修行”,在不断认知自我、完善自我中修炼,活出快乐的自己、活出有价值的自己、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第四篇: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
每个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件都是一件礼物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
看这本书是出于朋友的反复推荐。一直都对所谓修心、励志之类的书籍无甚喜好,大概因为最初接触的此类书籍都是外国人的作品,像卡耐基的《人性的优点》、《人性的弱点》,罗伯特·清崎的《富爸爸、穷爸爸》等等,无非是格言警句、名人趣闻再加上作者身边的一些花边新闻,总觉得少了一点实用性的、或者能让人产生强烈共鸣的东西,但《遇见未知的自己》不一样。
整本书有着一股浓浓的禅意,围绕着一个30多岁的失意女性,以一个故事的形式展开。说是故事中的若菱在慢慢改变自己,不如说作者在把几年来的研究所得潜移默化传授给我们。或者因为作者张德芬是一个女性,字里行间能让人感受到女性特有的纤细敏感。初看的时候还是有一些莫名,但看着看着便有一种渐入佳境的融合感,遇到的问题也许不尽相同,却也无非是围绕着工作、生活和感情。看到书中若菱在遇到某些事情时的第一反应,有几次还会暗暗在心里发笑:如果是我,怕也是这样的反应吧。
某种意义上来说,对我而言,这本书有一些醍醐灌顶的意义。现代人紧张的生活节奏、繁重的工作压力、浮躁的处世态度,以至于不快乐、亚健康的居多,我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往往只会埋怨别人,想着快速解决,却很少静下心来好好反思:我们为什么不快乐?怎样才能真正快乐?这本书就是从老人的一句问话:“你是谁?”带领我慢慢跟着女主角一起反思,一起成长。从三碗米饭的能量实验,到胜肽的形成和作用,到潜意识的表达,再到思维与身体的联结,直至最后的认同和改变,作者用很浅显的文学语言、生动的故事概述了许多复杂的心理学术语,让我在最后跟着女主角一起心境清明: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就像书中的老人说的:“每一件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件都是一个礼物,只是有的礼物包装得很难看,让我们心怀怨愤或是心存恐惧。”回顾过去的生活,有一些事件,比如考试的失利、朋友的背叛、生活的挫折,其实这些也不全然是坏事,正是这一件件包装难看的礼物,才加速了我们的成长,让我们懂得珍惜和感恩。心境决定命运,改变自己的心境,所有的外力也会随之改变。
夏燕
第五篇: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1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在当今这个社会中,各种欲望和繁重的压力使得大多数人都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甚至是自己思想和情绪的奴隶!我也不能逃脱这种境遇!在《遇见未知的自己》中,作者讲述了检视自己,自觉践行身、心、灵修行,保持关照内心并惜福感恩的心态;阐述了在错综复杂的各种关系底下,其实是一个很单纯的关系——和自己情绪相处的能力;指出了应从身、心、灵三个方面去探讨主宰着人生的模式是如何形成的,又如何操控身心。同时提供了如何解决这些模式的实际有效方法,从而帮助读者解脱思想、情绪和身体的桎梏。唯有关照内心、学会和自己的情绪相处,才能走出自我创造的层层枷锁,寻求真我的解放与实现,求得内心的自在与释然。每当遇到挫折、困难时,我会和自己说这句话“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我会学着作者“向内看”,我会尽量和我的负面情绪相处,我告诉我的负面情绪“我承认它的存在,我接受它,我放弃对它的需要!”,我告诫自己不能不假思索地去修正、排斥、指责外在的人、事、物。要逐渐把眼光从外在的世界转向内在世界,我会给自己时间让自己冷静下来,告诉自己我的内在创造了外在的一切,我要从内在找出原因,找到解脱的.路径。而这种实践确实好用,之前我觉得无法接受的事,我发现自己现在竟能看开了。
“你刚才说人类追求的东西,像权利啦、财富啦、健康啦,最终目的还是在追求喜悦与内心的和平,不是吗?”——记得老人的教导:“你不是你的工作,你不是你的表现,你不是你的成功,你不是你的失败。这些外在的东西,丝毫动摇不了你那个内在的真我。每个人在刚刚出生时,都拥有喜悦、和平的心境,偶尔会有情绪,会哭会闹,可是情绪来得快走得也快,不久又会回到喜悦的状态。这就是我们最初的模样,是我们最真实的自我。没有吃过冰激凌的孩子不会留恋冰激凌的甜蜜,正是因为我们曾经喜悦满足,长大后就不停的抓取外在的事物,摆到自己面前,试图让自己快乐满足。然而我们的心就像一系列同心圆,我们的真我是最中间的那个圆,而身份、情绪等等,是外面的同心圆,将我们与真我的喜悦平和层层隔离。我们太执着于外物,反而远离了真正的快乐。其实我觉得错不在于我们追求外物,而是不要过于追求。太执着于外物,对事物就会起分别心,对于那些我们认为极好的就有了强烈的欲望,将自己的情感全然寄托在外物上,患得患失,找不到真正的喜悦、和平,也看不到生命的丰满充盈。我们应该学会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感受生命的重心,有强烈的方向感,因为真正的幸福,来源于对生命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从这个意义上说,是不是思考、孤独、痛苦、彷徨、坚持、执著就是获得人生幸福的必由之路?只不过,要有技巧,能够使自己在恰当的时候,陷入沉思,感受孤独;又可以在恰当的时候,打开心怀,投入生活,变得真正的喜悦、和平。
“当你真心想要一样东西的时候,你身上散发出来的就是会吸引那样东西的那种振动频率,然后全宇宙就会联合起来帮助你得到你想要的东西。”——这是可爱的吸引力法则:从内而外的向往和感恩可以创造奇迹,因为“心想事成的第一个定律就是,你所向往的东西必须是命中注定该是你的,或是与你的更高目的是一致的,有利于人类社会的。要不然就是你能深入到潜意识和真我的层面,破除人生的模式,学好自己该学的功课,破解你的命运……”“用观想的方法去散发‘事已成’之后那种愉悦感受的振动能量”,这一切听起来有点玄学的味道,其实,正所谓“你若盛开,清风自来”,我觉得这很有趣,但是我相信,因为我有过亲身体验!当年在我找工作时,我对我的专业知识很有信心,因为我大学期间一直刻苦认真地学习,我的梦想是当老师,所以我为这个梦想做了各种准备:考取必要的证书,练习板书,模拟讲课,精心、认真制作专属我的个人简历,积极参加招聘老师的各场招聘会……这些是我做的客观的事情。同时,我还做了一件事——就是祈祷,我向我见到的所有事物祈祷,我向月亮祈祷!我向星星祈祷!我向花、草、树木祈祷!我向小鸟祈祷!我向我逝去的亲人祈祷!结果,我真得成功了!当时,我就感叹于这种力量的神奇,直到多年后我读到了《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在书中我的“祈祷”再一次得到印证!当然,我不是宣扬单纯的祈祷有多么神奇,就像书中所写,必须在实际地认真付出,为目标奋斗的同时,祈祷才能起到神奇的作用,达到“心想事成”的功效!
这篇读后感,我只是摘取了书中使我感触最深的三句话谈了一些我自己的浅显感受。《遇见未知的自己》告诉我,我应该时不时地给自己一个机会,让自己和自己的内心情感交流一下,看看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自己的人生位置到底在哪里。我觉得这本书会成为我的工具书,因为书里讲的东西我现在只是领略了一丁点皮毛而已,而生活还会继续下去,在生活中我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我会随时翻开这本书,在书中去寻求应对的方法,解决的途径,关键是我应该抱有的人生态度。我要学着去拥抱世界,接纳外界的不完美,也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我要试着看开看淡一切,学着清心,静心,修心,做个小小的真我!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2
我想推荐的这本书,是作家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看完这本书,就好像上了一堂精彩纷呈的身心灵修行课,醍醐灌顶;又好像是练完一次高难度的瑜伽,酣畅淋漓。这本书其实是作者自身经历的一种影射,她用主人公的故事暗示了自己的蜕变过程,在这过程中领悟与透析人生,看似受高人指点,实际上她完全依靠自己,实现与自己的心灵对话,最终找回那个陌生又熟悉的自我。
书中分享了几个有趣的实验,共同说明了一个道理——吸引力法则。一个人充满快乐、充满正能量,那么好的人、事、物都会和他共鸣,被吸引过来。同样,一个人如果总是带着悲观、带着愤世嫉俗的负能量,那么经常有倒霉的事情发生他身上也就不足为奇了。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召唤好的事情呢?首先总结一下我们内心追求的是什么,或者说这世界上大多数人追求的是什么?无非就是追求快乐、幸福、健康、美丽、金钱、权力等等,但是这些快乐是建立在外在基础上的,比如老年人追求身体健康,生病了就不快乐了;男人追求事业有成,一事无成就不快乐了;女人追求幸福的婚姻,离婚就不快乐了。全世界的人都在追求快乐,都追求到了吗,为什么真正快乐的人那么少?书中有句话:我们人类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来自于我们不清楚自己是谁,而盲目地去攀附和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们的东西。比如前面说的那些人。
那么我们到底追求什么呢?书中用3个词概括出来:爱、喜悦、和平(拥有爱、喜悦、和平的“真我”)。这里的爱不是狭隘的爱情,而是无私的不求回报的爱。这里的喜悦不同于快乐,喜悦是从内心油然而生的,由内而外散发出来,不依附于任何事物,不会因为外在事物的缺失而消失。
那怎样去追求“爱、喜悦、和平”呢,以“真我”为圆心,往外不停的画同心圆,一层一层往外,分别代表身体、情绪、思想、身份认知等等。
同心圆的第一层代表身体,不同于我们的思想,思想通常都在过去或者未来,但身体和呼吸永远是在当下的,是最直接的,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与身体对话,倾听身体发出的信息。任何能让你专心一致、活在当下的运动都可以帮助你与身体建立联结。比如跑步、快走、游泳、太极、瑜伽等等,不喜欢运动的朋友,可以尝试最简单的静坐冥想,采用腹式呼吸法,来联结自己的身体和呼吸。
通过与身体联结开始,慢慢的,你就会感知自己的.身体,感知自己的内心,你真正追求的、需要的就会渐渐明朗起来,你吸引的、你召唤的都会慢慢跟着你来了,或者说相同频率的人事物被你吸引了。
当然了,我们需要更多更长远的修炼,所以不能仅仅停留在与身体联结的浅层,不能单单依靠跑步、冥想,应向深层次发展。同心圆往外,下一层就是情绪,情绪就像能量一样,每天围绕我们、牵引着我们。这世界上确实有很多人一辈子都被自己的情绪所牵引,比如新闻里经常看到的,类似去面馆吃面发现涨价了,就把老板给砍了;在医院和人发生口角,结果年轻小夫妻一死一伤;新手妈妈因为被老公责骂把孩子扔下5楼,然后自己也跳下去等等。这些人,就是没有真正成为情绪的主人。
如何管理我们自己的情绪呢,在另一本书中看到过,人的情绪与认知有着很大的关联,认知层面越高,越容易管理情绪,所以单纯地学习掌控情绪不如说努力提高认知,有多种方法,读书,健身,冥想等等。这本书中介绍了一个简单的方法,把世界上的事情分成了三类:“上天的事”、“他人的事”、“自己的事”,我们只要做好自己的事就可以了。比如堵车,这是上天的事,你没有办法改变,所以堵车着急也没用,不如听听音乐,或者呼吸呼吸。对于“他人的事”,无需改变也尽少去干涉。已经发生的事实,要全面接受,因为事实最大,没法改变。但是如果你的情绪真的受影响,真的是“自己的事”带来的烦恼,那么臣服于他,接纳他,不要抗拒,越抗拒的越来,不要试图去驱赶心里的阴影,只要把光带进来照亮它就好了。
情绪往外是思想、身份等,是对未知的自己的深入探究。
当然,在追求爱、喜悦、和平的“真我”道路上,要做到“身、心、灵”的修行合一不会一帆风顺,世界上有太多的诱惑、阻碍、困难、荆棘,不是仅仅靠跑步靠呼吸可以解决的,人的习惯也不是一朝一夕建立的,不可能因为看了一本书,或是参加一次读书分享会就破除了一个行之有年的模式。如果你觉得需要重新认识自己,重新遇见自己,可以看一看这本书。希望每一个人都可以遇见更好地自己。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3
文学作品是对外部现实世界的直接或间接的反映。张德芬的这部现代都市版的灵修小说《遇见未知的自己》,堪称现代都市人的心灵鸡汤。作者试图通过第一人称的写作手法,借助“我”的亲身经历与感受,向我们展现了现代都市人的复杂与痛苦,并通过邂逅年老智者的引导,逐步自觉践行身心灵修,最终从日益异化的现实困境中走出,寻到最初的自我,实现自我心灵的拯救,求得内心的归宿。
小说开头以故事的形式,交代了作者写作的缘由,间接隐喻了现代人陷入迷惑与痛苦的原因,在思想意识层面上犯了最简单的错误,而且一直没有被发现重视和改正,在现实中不断重复着这样简单错误的逻辑,被外在的物质欲望紧紧锁住,生活越来越糟糕,内心越来越沉重,越发感觉不到现代社会物质极大化带来的乐趣,却陷入生活的索然无味和莫名的累,需要进行一次心灵的旅途,寻求一条回家的路,不再被外物所迷惑,在错误的方向上寻求人生的出路,迷失在尘途中。
主人翁,李若凌,正是陷入上述可怕的逻辑中而不自知,生活中遭遇各种不如意,最终引发与老公的争吵而离家出走,邂逅了一位充满智慧的慈祥长者,在老人的交往与引导下,深入探讨:我是谁?我不是谁?我们到底要什么?等充满苏格拉底式的哲学悬思,并通过长者的引导,分析出现代人不快乐的原因:戴着面具生活,迷失了最真的自己,将自己缠裹在层层内心城堡里;通过老人的理论结合现实社会生活,分析得出:世界的本质是能量争夺战,人们根据吸引力法则来招引人和事物,最终在自我选择中创造了自己的世界;并在老人的推荐下,与老人的几个灵修成功的学生进行深入交流,领悟出潜意识人生模式及其表达。
通过回溯童年的记忆,发现我们身体的障碍,我们被外界影响的小我所控制或支配,诸如金钱、名利、地位和权势等,以及一切身边发生的事情,包括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虚荣心,它们被潜意识控制,让我们不由自主地去想去做去争,做到得到之后又不能真正快乐,即便快乐也是发自外界的短暂的快乐,一旦外界的源头消失,自己就会十分痛苦,而身体里面的真我却不会随着外界的改变而改变,甚至在我们离开尘世后,这个真我也不会消逝,它就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爱,喜悦与和平。
人类是一种复杂的生物,我们拥有着无与伦比的思想,而就是这种思想使得我们变得难以捉摸,甚至连我们自己也无法看清,最终导致有些人穷其一生都无法明白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找不到自己的方法,找不准自己的定位。这就使我们需要不断地与潜意识打交道,与它相处,接纳它,多留意身体的感知,把潜意识扩大,而且要学会臣服,接纳不完美,接纳那些已经发生的中立事实,不要抱怨,不要嫌弃自己。通过情绪控制,摆脱生活中负能量的控制;通过重新建立与身体的连结,卸下人生沉重的光环,摆脱负面情绪的支配,送上最美的祝福,就会在低谷里遇到阳光。
主人翁通过对现实的观察,对老人理论的检视,并结合自己的切身体验(职场好友的欺骗与老公的背叛),将情绪治疗和臣服体验,进一步检视自己的'思想,进行深入的转念作业,克服思想的瘾头和困扰,经过自我认同的解离、身份认同的体验,最终战胜胜肽,破解心想事成的密码,并在结尾指出在没有实现真我前要怀揣感恩的心,去拥抱世界,接纳不完美。
通过描述主人翁不断与长者的交流与探讨,揭露出现代都市人的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那种喧嚣动荡充满欺骗与背叛的生活方式构成的巨大反差,它不在生活经历的广度,而在内在体验思考探索的深度。现代都市人在社会中不断异化,不断为生存财富理想而奔波、忙碌。每个人都在忙碌,每个人都在追求,但却无法在生活中找到归宿感,身心疲惫,最终可能被社会家庭抛弃,成为异己的存在物,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且不断地迷失自我,即使在自己最亲近的亲人中间也找不到同情和关爱,最终沦为都市繁华背后的心灵流浪汉,难以找到自我内在的心灵归宿。
最后破解这种可悲、可怕的现代都市人境遇的钥匙,那就是通过身体的连结、臣服的情绪控制检视自己的思想,通过身份认同察觉自我,实现真我,追求爱、喜悦与和平。套用书中的一句话结束此文:“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没有人能知道自己最终会走到哪里,但总可以确定要去的地方。无论人生处丁-力争上游的快跑阶段,还是人生变故减速慢行的彷徨时刻,或是看尽千山万水绚丽丁平淡的踌躇关头,唯有依靠自己的检视,自觉践行身心灵修,保持关照内心并惜福感恩的心态,才能走出自我创造的层层枷锁,寻求真我的解放与实现,求得内心的自在与释然。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4
经一个李姓朋友的介绍,我用了一下午及半个晚上读了一本书《遇见未知的自己》。她告诉我想要学会感性的认知周边,这本书或许能帮我找到答案。于是我采纳了她的建议,试着在书里找寻答案。这本书教我们如何将自己与内在的真我连结,同时阐明了一个道理:“我们是在用言语来表达言语不能表达的东西,亦老子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外面没有别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内在投射出来的结果。”原本按作者的要求,每天只看几章节,然后静静回想或者与朋友来探讨彼此对于潜意识中的真我的理解。可惜鄙人时间有限,只能匆匆一览。其中的真谛恐怕是不得要领。在这里我就把我的读后感与大家一起分享。
书中讲解我们人类一生所追求的东西,也不过五个字就可以表达,那就是爱!喜悦!和平!为什么我们这么努力还追求不到自己想要的幸福?真我和爱,喜悦,和平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为什么我们会远离真我呢?我们每个人不都是天天在演戏?扮演各种角色,然而在戏份中,有多少是我们心甘情愿演出的?为了演好这些人生大戏的不同角色,我们每个人都要因地因时地戴上一些面具,难道这就是我们看不见真我的原因之一?我想是,我也认同这样的观点。
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内在的投射,就像镜子一样的反映你的内在,当外境有任何东西触动你的时候,记得要往内看,看看自己哪个方又被触碰了,看看自己有哪些阴影还没有整理好。不要浪费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变,不可抗拒的东西上。先在内在层面做一个调和整理,然后再集中精力去应会付外在可以改变的部分。因为我们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来自于不清楚自己是谁,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们的东西!”快乐是取决于外在的东西,那么一旦那个令你快乐的情境或事物不存在了以后,你的快乐也随之消失了。而喜悦不同,它是由内向外的绽放,从你内心深处油然而生的。所以一旦你拥有了它,外界是夺不走的。所以如果一个人充满了快樂、正面的思想,那么好的人、事、物都会和他起共鸣,而且会被他吸过来。同样的,如果一个人老带着悲观、愤世嫉俗的思想频率,那么难怪这个人常有倒霉的事发生在他身上了!这大概就是书中提到的臭味相投、物以类聚的道理!
书中提到的另外一个观点:“爱,罪恶假汝之名!”“为亲人担心,其实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加害行为!”乍读不能理解,然则细想后觉得道理很简单,只是我们不想承认而已。”书中举例说明了有些事出发点一切因为“爱”,实则就是担心自己受牵连。对没看过这书的人,或许还没明白我在说什么!好,举个例子吧!书中提到对有小孩的家庭来说,小孩的调皮是天性,但是大人就要求小孩必须按他们的意愿去做事,一旦违反甚至就施以“酷刑”,口口声声的说为了他们好,实际就是担心小孩贪玩造成的后果会给大人自己带来麻烦。小孩受伤了,大人要抽时间去照顾,耽误自己的事情。小孩惹祸了,大人还得去善后。就是说大人们怕这些事情给自己带来麻烦,故要求小孩时都是说“我是为你好!”说到这点,为小孩还是为自己?各人去想吧!
我们产生了很多的信念、价值观、态度、标准,来约束自己,也来衡量、批判他人。这些就是我们每日思想的基础,可是我们从来不去检测我们思想的正确性。当你对某一类的人或是他们的行为,待别有意见、特别看不顺眼的时候,就是一种自我的投射行为,也是一种逃避策略,所以又一个观点产生了:“外面没有别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内在投射出来的结果。”没有任何的事情可以造成心理上的痛苦。痛苦是来自于你对事情的解释。痛苦是你创造出来的.,因为那个是你对事情的解释。来看看一个逻辑推理的公式吧:A(事件)→B(信念、想法)→C(结果),A永远是中立的,因为同样的A,发生在不同人的身上会有不同的C出现。所以让我们心理上受苦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事件的想法,和围绕着这个事件所编造的故事而已。
我也是粗枝大叶般爵嚼了这本书,不过读了之后让我受益颇多,以前我总是说自己的心态有多么的好,其不然,我的心态没有自己想的那么好,我会为外界的事或喜或悲的,而且有些事情我没有真正的看开,也没有学会放下,对思想方面,更是不会考虑,对于已发生的事情不会学着接受,更别得谈身心合一!在昨晚看完这本书时意犹未尽,本想趁夜写写感悟。无奈“拿人钱财替人消灾”,还得起早上班。不过今天上午也算好,忙里偷闲的完成了自己的这篇读后感。藉此机会,感谢推荐这本书给我的好朋友,感谢这些年一直在我身边支持我的人。也请原谅我以前的理性给大家造成了伤害。我的理性让你们觉得像“刺猬”,越是亲近的人越被我伤害的深。在此说声对不起!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5
每一天都会认真阅读《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心灵修行书,在那段特殊的日子里,原本痛苦浮躁的心,静下来了,静静的反思,静静的梳理,在《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的引导下,找到了那个丢掉的“自我”。
这本书是台湾张德芬写的,她曾是知名女主播,美国加州大学MBA,20xx年开始,辞去高薪工作,专心研修各种不一样心灵成长课程和心理治疗方法,体悟了许多灵性及个人成长方面的心得,20xx年出版了这本有关身心灵成长的小说《遇见未知的自己》。
在这光怪陆离,物欲横流的当下,我们最容易迷失“自我”,失去真实的自我,这也是我们痛苦的根源,盲目的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们的东西。我们体内的那个“真我”,不会随你的身体而生,也不会随着死亡而消失,它能够目睹、观察人世百态,欣赏日出月落,云起云灭,不会随着岁月的流转,环境的变迁而改变。而“真我”是被团团包围起来的,被我们的身体、情绪、思想和主角、身分等层层包围起来了,“真我”的本质是爱、喜悦、和平。“任何能丢弃自我不实的身份认同,并且不被自我的思想、情绪以及身体限制和阻碍的人,都能展现真我的本质。”
我深信吸引力法则,人的话语和意念是有能量的,如果一个人充满了欢乐、正面的思想,那么好的人、事、物都会和他产生共鸣,并且会被他吸引过来。同样的,如果一个人老带着悲观、愤世嫉俗的思想频率,倒霉的事总是发生在他的身上。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与我们自我有关,仅有改变了自我,改变了自我的心境,所有的外境,包括人、事、物都会境由心生,随之而改变。
一本修心养性的小说《遇见未知的自己》,其实是一本类似帮忙心灵成长的心理辅导书,可是是以小说的形式循序渐进地展开引导课程,既通俗易懂也不觉得那么乏味,深入看进去后发现十分贴近现实生活,很多话语都耐人寻味。
看书时让我想起了以前的一位领导,比较关心我的工作与生活,聊天时曾送我两个字“妥协”。当时虽然我工作很认真负责,但多少有些钻牛角尖,纠结于一些不能如自我意的事情上。领导让我学会妥协,或者能够让对方妥协,或者自我妥协。之后这些话对我的人生影响很大,对于生活和工作的态度平淡了很多,既然做不了主那就乖乖服从吧,不必困在那里自我为难自我。生活渐渐变得简便了许多,当然这经历了一个学习思考的过程。
个人认为《遇见未知的自己》是一本净化心灵的书,从书中摘抄了一些语录,能够日后慢慢感悟并自勉。
这世界的事仅有三件事,老天的事,我的事,他的事。
管好自我的事,别理他人的事。
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件都是一个经过仔细包装的礼物。只要我们愿意应对它有时候有点丑恶的包装,带着耐心和勇气一点一点地拆开包装的话,我们会惊喜看到里面深藏的.礼物。
痛苦是你创造出来的,因为那个是你对事情的解释。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内在投射出来的结果。
这些东西,就是心理学家荣格所说的『阴影』,被我们否定的、压抑的、抗拒的内在特质。这些我们压抑下去的阴影,还有我们从小到大不被父母、环境认同的各种情绪,这些都是没有释放的能量,储存在我们的细胞记忆里。它们不时会浮上台面,造成我们的困扰,可是我们并不想去看它们。于是,我们怎样做?于是我们就发展出很多策略来逃避这些蠢蠢欲动的不安、浮躁、突如其来的暴怒、莫名的忧伤,还有脑海里面喋喋不休的『你不够好、你是错的、你不如别人、你不够完美』的紧箍咒。
我们人类所追求的东西,也可是五个字就能够表达出来:爱,喜悦,和平喜悦与欢乐是不一样的:
欢乐—取决于外在的东西,容易消失;
喜悦—由内而外的感觉,一旦拥有,外界是夺不走的。
我们所做的,就是去和现实抗争、对现实不满、想要改变他人,改变环境,但却都是徒劳无功,反而适得其反。我们不明白一切的问题都是出在自我身上,只要改变了自我,改变自我的心境,所有的外境,包括人、事、物都会境由心转地随之改变。
臣服的好处就是,当你接纳了当下,不徒然浪费力气去抗争的时候,事情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转机出现,你才发现原先的挣扎真的是白费力气。并且,正因为你把能量充分关注于眼前的事物上,有的时候你会发现更好的解决之道,帮忙你脱离眼前的困境,或是你不喜欢的情境。
书中智慧老人的那封信,我百读不厌。书的最终一章,有一封老人写给女主人公的信,资料如下:
“亲爱的孩子:
该是你展翅高飞的时候了。我看到你的茁长成长,心中有无比的喜悦。记得,要把你的祝福跟所有的人分享,因为分享就跟感恩一样,分享出去的愈多,你回收的就愈多。又该我云游四方的时候了,临走前我送你一句话,记住——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仅有你自我。
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内在的投射,就像镜子一样反映你的内在。当外境有任何东西触动你的时候,记得,要往内看。看看自我哪个地方的旧伤又被碰触了,看看自我有哪些阴影还没有整理好。不要浪费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变的、不可抗拒的东西上。先在内在层面做一个调和整理,然后再集中精力去应付外在能够改变的部分。
记得,每个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都是一个礼物,只是有些礼物包装得很难看,让我们心怀愤怒或是心存恐惧。所以,它能够是一个灾难。也能够是一个礼物。如果你能带着信心,给它一点时间,耐心、心细地拆开这个惨不忍睹的外壳包装,你会享受到它内在蕴含着丰盛完美,并且是精心为你量身打造的礼物。
祝福你,孩子!”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6
这本书虽然是在我急需的时刻买的,但买来之后,未敢急着去读,怕这一顿温馨柔情的盛宴被饕餮得杯盘狼藉;或者仅是草草吃完,勉强充饥。我不是想用来充饥的,而是想从中吸取丰富的营养,受益一生。想使自己这“无心”之人,读完后,能够为自己找回一颗鲜活的“心”。
发现这本书是作者20xx年秋完成的,20xx年1月出版。所幸在我迫切需要成长,需要破茧而出的20xx年,有朋友推荐给我,感觉自己真的很幸运!
封面:一个女人坐在高高的楼顶上,任风吹拂着她飞扬的长发,抬头仰望着天空。给人一种很舒心。。很舒展。。很舒畅。。的感觉。。
目录:提示语即给人一种心灵的启迪:
“我们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来息于不清楚自己是谁,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们的东西!”
“死亡来临的时候,会把所有不能代表真正的我们的东西席卷一空,而真正的你,是不会随时间、甚至死亡而改变的。”
“如果你不断重复做某件事,在生理学上来说,我们某些神经细胞之间就会建立起长期且固定的关系,比方说,如果你每天都生气,感到挫折,每天都很悲惨痛苦。那么,你就是每天都在重复地为那张神经网络接线和整合。这就变成了你的一个情绪模式。”
“你知道吗?天底下只有三种事:老天的事,你的事,他人的事。”
“痛苦是你创造出来的,因为那个是你对事情的解释。”
“臣服的好处就是,当你接纳了当下,不徒然浪费力气去抗争的时候,事情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转机出现,你才发现原来的`挣扎真的是白费力气。”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内在投射出来的结果。”
“凡是你抗拒的,都会持续。”
“我们不知道一切的问题都是出在自己身上,只要改变了自己,改变自己的心境,所有的外境,包括人、事、物都会境由心转地随之改变。”
自序:
“发现我们大多数的人竟然都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更糟的是,我们是自己思想和情绪的奴隶!”
“我多么希望看到更多的人能够活出他们想要的人生,找回真正的自己呀!”
第1章我是谁?
好象这个世界上很少有人知道“我是谁?”,更糟的是,甚至很少有人去想“我是谁”。
想了想。。假如老人问自己“我是谁?”。以目前的状态,我或许会答:“我不知道”或者“我谁也不是”吧。
(当然,假如象女主人公那样,在那个与老公吵架后飞车半路遇险的雨夜,面对一位陌生的面目慈祥的白袍老人时,答案也许会和女主人公一样吧。)
第2章我不是谁?
我们不是我们的身体
不是我们的思想和情绪
不是我们的灵魂
“我们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来息于不清楚自己是谁,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们的东西!”
第3章我们到底要什么?我陪着女主人公——若菱一起思考那个雨夜小屋中白袍老人留下的问题:
“我们追求的到底是什么?”——————幸福的生活(我的答案)
“什么是世界上所有人都想要的东西?”——————爱
第4章我为什么常常不快乐——————失落了真实的自己
“真正的爱,是无条件的,不求回报的。”(象这个论坛里的一些人)
“我们人类所追求的东西,也不过五个字就可以表达出来—爱,喜悦,和平”
喜悦与快乐是不同的:
快乐—取决于外在的东西,容易消失;
喜悦—由内而外的感觉,一旦拥有,外界是夺不走的。
第5章角色面具
老人的一些提示:
“我们从小到大,都有一个意识,那个意识在你小时候有记忆以来,就一直存在,陪着你上学、读书、结婚、做事。所以,有一个东西,在我们里面是一直没有变的,尽管我们的身体、感情、感受、知识和经验都一直在改变,但是我们仍然保有一个基本的内在真我的感觉。
这个内在真我不会随你的身体而生,也不随着死亡而消失,它可以观察人世百态,欣赏日出月落,云起云灭,而岁月的流转,环境的变迁,都不会改变它。”
第6章未知的自己
真我就是——————爱、喜悦、和平。
我目前还是在机械地阅读,但感觉里面的许多许多话都是对着自己说的,说的都是自己。随手记取一些对自己影响较深的文字,暂还未上升到感性和理性认识的高度。
“爱、喜悦、和平是我们曾经拥有的,所以我们才如此执著地追寻它们。。
你看看所有的小baby,就知道了。”
“孩子的哭闹是属于生命能量自然的一种流动,完全无损于他们的本质。哭完、闹完,他们可以一下子又回到内在和平的喜悦境界。是大人自己没有办法承受,反而去打压他们,才造成问题的呀!”
第7章能量争夺战
“像音符的波动一样,是振动的频率,也就是能量。”
“我们与所有存在的生物之间,都有一定的能量振动的交流、互动。”
“好的能量和负面能量一样,都有很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7
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来自于不清楚自己是谁,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们的东西。当死亡来临的时候,会把所有不能代表我们的东西席卷一空,而真正的自己,是不会随时间、甚至死亡而改变的。如果你在追寻人生的答案,或是你在尝试解决人生的一个难题,或者你就是处在一个停滞的阶段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走,也许就在一本心灵净化与成长的书中,你会有心领神会的一刻,因而答案自动浮现。这本书就是华语世界第一本心灵小说,由台湾著名灵修大师张德芬女士所著的《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主要内容,就是描述女主角若菱怎样在迷失自我的路上重新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是一本很特别的书,它是在不知不觉之中,慢慢的净化你的心灵。在自序中,作者以一则故事开始:“有个男子一天下班的时候,经过一条黑漆漆的暗巷,看到一名女子在仅有的路灯下找东西。她非常慌张,着急地在找,让这个男子不禁停下脚步,想助她一臂之力。‘请问你在找什么?’男子问。‘我的车钥匙,没有它我就回不了家了!’女子焦虑地说。‘你大概在哪个位置,怎么掉的?’女子指向另一个暗处,说:‘在那儿掏钱包出来的时候掉的。’男子诧异道:‘那你怎么不在那里找?’女子理直气壮地回答:‘那里没有灯呀,怎么找得到?’”这是一个看起来很可笑的故事,但它却很好的让我们来思索:其实我们在寻找自己想要的人生,自己想要的快乐时,常常就像上面故事中的女子一般,找错了方向。因为我们寻找的地方,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比较容易让我们找到想要的东西,所以我们费劲地在别人的身上,在这个外在的物质世界中寻求解答和快乐,结果却都是徒劳无功,原因就是:我们找错了地方!
这本书非常通俗易懂,文字简单,语言简练,以一位都市女白领若菱为主角,描述了她向一位老者学习并重获新生的历程。若菱是一个十分典型的人物形象,家庭关系不和,工作不是非常顺利,各种因素让她心情异常压抑,觉得自己命苦而又无力改变,好像全世界都在与她作对,无法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她的情况真的跟现实中很多人很想像,或者说她就是我们的写照。你是否发现我们常常因为学习上、工作上的一点挫折而愤懑于胸,是否发现我们常常因为别人的恶言相击获不择手段而火冒三丈,是否发现我们常常因为事情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发展而怀疑自己或归过于别人?书中告诉我们要觉察外界的一切,不要被现实中的一切干扰了自己;当你对什么事情产生思想的时候,不要就想着负面的,那样会干扰你正常的思想,凡事要多考虑,也许会得到另外一种结果;当一件事情发生的时候,不管有多么的让人难以接受,发生了就是发生了,无法改变的,所以要学会臣服。臣服,不是让我们做软弱的人,不是一种屈服,而是要学会接受!我最喜欢的一段话:“记得,每个发生在你身上的事件都是一个礼物,只是有的礼物包装得很难看,让我们心怀怨愤或是心存恐惧。所以,它可以是一个灾难,也可以是一个礼物。如果你能带着信心,给它一点时间,耐心细心地拆开这个惨不忍睹的外壳包装,你会享受到它内在蕴含着丰盛美好,而且是精心为你量身打造的礼物。所以,虽然现在我们正在低谷,请你开始感恩,因为我们已经开始拆开那个礼物了,请让我们继续勇敢的、乐观的去面对,我们会看到那个不一样的惊喜!”是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只有你才能救你自己!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内在的投射,就像镜子一样反映着你的内在。当外境有任何东西触动你的时候,记得,要往内看。
看看自己哪个地方的旧伤又被触碰了,看看自己有哪些阴影还没有整理好。不要浪费能量在哪些外在的不可改变的不可抗拒的东西上。先在内在层面做一个调和整理,然后在集中精力去应付外在可以改变的部分。对于刚刚走出校园,踏入职场的我来说,这本书所教会我的东西是那么的可贵。说实话,在学校里一直出类拔萃的我,在强手如林的职场中,有点迷茫有点手足无措了。首先,自己在学校里所学的知识基本上都派不上用场,什么都要重新学起。一股巨大的压力席卷而来,我有时都不知道到底该往什么方向使劲,我的特长到底在什么地方呢?我变得有点急躁,内心的'负能量逐渐积攒起来。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些对生命、对生活的认识,以及做人的态度与原则,让我学会了更宽容、更包容,让我学会了时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与情绪,让我在心灵成长的路上又有了新的进步,让我开始真正的关心自己,并且学会如何真正的关心自己。让自己的心慢慢平和,沉淀下来,去慢慢体会喜悦、和平。真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做好你自己最重要。最后,我想感谢这本书。《遇见未知的自己》告诉我,生命的困顿转折是建立内在力量的最好时机。问题和困境不是来找你麻烦,而是来帮助你,帮助你找到你自己,帮助你内在成长,变成一个更接近你自己本质的人。而大部分的人碰到困境时,都有很多的埋怨、躲避、压抑,但真正有智慧的人会从中找到成长的契机。曾几何时,我掉进了脆弱的泥潭,内心的能量被消耗殆尽,取而代之的是消极和抱怨。常常觉得自己很倒霉,怀才不遇,社会不公,《遇见未知的自己》在带我寻找真我的过程中让我更清楚的认识了自己,消极抱恨的我不是真正的我,真我应该是乐观向上、祥和快乐的我。于是我卸掉身上背负的消极的东西,努力获得心灵内在的力量,重拾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8
故事的开头是从“冬天的雨夜,在荒郊野外的山区,一个没有手机、没有汽油的孤单的人”开始的。主人公毕业自名校,拥有令人羡慕的工作,但心中却不时的自问:为什么我不能拥有想要的生活?为什么我不快乐?我该如何当自己生命的主人?在一个下雨的冬夜,她巧遇一名智慧老者,在与智者数度交谈的过程中,渐渐填补不快乐、挫败的心灵缺口,寻回最真实勇敢的自我。
猛然看到这个开头就被吸引住,似乎感觉主人公的心理状态竟和过去的我也有几分相似,于是饶有趣味的读了下去。“我为什么常常不快乐?”、“人生就像一场戏”、“这个世界是由什么组成的及你所招引的人事物”、“当灵性与科学相遇”……看到这些小标题,不禁有些感慨德芬老师的通灵,她仅用短短的几个词语,就把压抑在我们心底的无法述说无以名状的不安、恐惧、焦虑等形象的表达出来了。如果问人的一生在追求什么?大多数的人会回答,每个人都在追求财富、权利、健康、爱和快乐。其实所有的这一切用五个字就可以代替——爱、喜悦、和平。原来我们追求的东西追根到底就是这么简单而又纯粹的,然而当它被披上尘世庸俗的外衣时,我们竟是那样的仓促不安,不知所措,我们失落了最真实最本源的自己,丢失了自己最初纯洁的心灵,于是我们变得贪婪,变得自私。同时,我们也就离爱、喜悦、平和越来越远。
生活里,我们何尝不是每场戏里面的演员?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尽力做一个好职工、好朋友、好丈夫、好女婿、好父母,甚至好人!为了演好这些人生大戏的不同角色,有时会遮盖了我们的`真我,这就是每个人内在的真我。正如“没有吃过冰淇凌的人不会对冰淇淋产生渴望,爱、喜悦、平和正是我们曾经拥有的,所以我们才如此热切地追寻它们。”德芬老师又一语道破了我们很多不得已而为之的情感,为了生存,我们确实不得不给自己带上面具,而那些面具是否真的是我们自己愿意戴的到最后连我们自己都已模糊,最后我们就将再也无法摘下面具,因为摘下面具后是怎样的一个自己,连我们自己都害怕面对。
这本书里告诉我们是我们创造了自己的世界。我们的大脑每秒钟要处理四千亿位的信息,但是我们只能意识到其中的两千位的信息。所以我们会选择性地去看东西,并且以此来体验这个世界的人事物。至于如何选择,就要看这个人从小被灌输的各种约定俗成的观念、信念、标准、价值观等等的影响,完全是因人而异的。所以,每个人每天环顾四周,看见的是他想看见的东西,其他的东西大脑就会自动排除掉。每个人的价值观和成见就是这样形成的。因为所有的一切都是能量的振动,而观察者又会影响被观察者,所以我们创造了我们自己的世界。第一次看到这样的论断,不禁会有些许害怕,一瞬间怀疑这个世界的真实性。但转念一想,德芬老师说的确实是事实,对于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这不就是我们自己创造自己的世界的最好证明。
通过仔细阅读后,发现文章里还给了我们一个很有意思的公式:性格倾向+外在环境+各种教育+生活事件=人生模式。人生如同一个同心圆:最外层是角色扮演/身份认同,接着分别是思想、情绪、身体,最内层的为真我:爱、喜悦、平和。这个同心圆也表示了最最真实的我们自己是被很多外在的东西层层包围的,我们必须层层剥开外衣才能看到感受到最真实的自己。
其实,这本书我最喜欢的地方就在于不仅告诉了我们为何会感到不快乐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告诉我们如何去克服自己的一些负面情绪,如何去认清自己,从而善待自己,善待他人。
首先,我们要与自己的身体联结,这是高深的说法。在我看来,比较通俗的说法就是运动,在运动中释放自己的压力、不安等情绪。其次,健康的饮食也占据了很大的一部分。不仅如此,德芬老师还教给我们一些简单的方法,如呼吸、冥想、健走、瑜伽……最后,还要学会与自己内心的对话与交流。当自己遭遇糟糕的事情时,要对自己说:“我看见我在寻求……的痛苦感受,我全心地接受这种感受,并且放下对它的需要。”看见它,不抗拒不躲避,允许接纳它,然后放下对它的需要,这样负面情绪就会自己离开。有些情绪我们必须接受它才能化解它,对于这一点我真的深有体会。此后,再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我就会告诉自己:事情已经发生,无论如何抱怨,后悔都不会有任何的改变,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接受再接受的基础上再去化解。
看完整本书最大的感觉就是德芬老师还是在说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就是乐观的看待所有的问题。“乐观”这个词被无数人挂在嘴边,可真正做到的又有几个呢?也许是不知道该从何做起吧。看过德芬老师的书后,我想答案很明朗,就是从自我暗示开始,告诉自己要看开,要开心。“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恬淡的我们,都从现在开始每天对自己说一句激励自己让自己开心的话。这也应该是让我们得到幸福快乐最简单的方法吧!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9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是在网上,励志的书看过不少,灵修的书却从没涉及过,总觉得所谓灵修总有些玄学的味道,看上去似乎有些“唯心”。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了这本书的作者张德芬的说,从一个光鲜亮丽的新闻主播到一位为追求自我真相不辞艰辛跋山涉水的心灵修行者的蜕变,让我对所谓“灵修”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从关注这个人,进而关注起她的作品来。而关于张德芬的作品,首推的应当就是这本《遇见未知的自己》,据说这是华语世界第一部身心灵小说,她用一个深入浅出的故事把多年来灵修的心路历程分享给大家。
这本书教会咱们如何愉悦地生活,走出困境,如何循序渐进地改变生活,使之更加完美。她以小说的形式来向人们讲解和诠释一个个耐人寻味又贴近生活的道理,感觉很个性。人生,在琐碎的细节中,让天性的纯真蒙尘,不能再以纯真明亮的眼睛注视身边的人事和这个世界。竞争和自由主义经济模式,极大地放任了人性私欲的膨胀,于是,人就陷入到贪婪和占有的漩涡之中,正如书中主人公若菱所言“活着好累!”,以至于渐渐累到失去自我,以至于连“我是谁”这个基本问题都看不起清楚的地步。正正因失去了真实的自我,追求的是内心真实需要以外的东西,所以,占有得越多,迷失得越严重,内心就更加迷茫痛苦。所以,不管是在工作中,还是家庭中,压力越来越大,失望越来越多,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常常困惑——我为什么常常不愉悦
书中一位老者给出答案:那是正因咱们失落了真实的自我,没有学习并领悟用潜意识的方式去处理情绪。记得老人的教导:“你不是你的工作,你不是你的表现,你不是你的成功,你不是你的失败。这些外在的东西,丝毫动摇不了你那个内在的真我,看清楚小我的虚假认同。”咱们常常用许多的信念、价值观、态度、标准,来约束自我,也来衡量、批判他人。这些就是咱们每日所想的基础,可是咱们从来不去检测咱们思想的基础,从来不去检测咱们思想的正确性。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情,咱们会根据咱们的经验和掌握的知识去判定它,不管它带给咱们的是愉悦还是痛苦,其实大多数是正因咱们的思想导致的。很多事情,并不是它自然的发生,是咱们自我的选取,是咱们自我选取他们这样的或那样的发生。就像书中所说的,事件本身都是中立的,正因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不一样人的身上,就会产生不一样的结果。
当情绪不好时,请默念:“我看见我寻求被虐待的痛苦感受,我全心地接纳这种感受,并且放下对它的需要。咱们人受苦的最大的原因,就是抗拒事实。臣服的第一步,就是要先看到自我的抗拒,并且看到自我的抗拒是徒劳无功,无济于事的。所以,我不会继续在上方撒盐。我会发奋让伤口好好愈合,使自我的情绪和心灵恢复健康。”愉悦不愉悦决定权在自我,事情的最终结果也是自我的选取,和别人无关。不停地向外界抓取,去抓本不属于咱们的东西,当然会痛苦,当然会失落。要正视自我的想法,真正的愉悦是自我给予自我的,别人给不了,也无法给予,不好找错了方向。想要愉悦,首先要平静的理解生活中的不愉悦,正视咱们的'不幸,学习并领悟“臣服”于自我不完美的人生事实,甘心地去理解,慢慢找到1条能够使自我喜悦的路,不在以前,只在当下。
当然,愉悦不等于肤浅,恰恰相反,真正的愉悦,来源于对性命深刻的认识和明白。从这个好处上说,思考、孤独、痛苦、彷徨、坚持、执著,就是获得人生愉悦的必由之路。只可是,要有技巧,能够使自我在恰当的时候,陷入沉思,感受孤独;又能够在恰当的时候,打开心怀,投入生活,变得真正的开心愉悦
《遇见未知的自己》咱们就应给自我一个机会,让自我和自我的内情绪感交流一下,看看自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自我的人生位置到底在哪里,咱们每个客体其实都是“李若菱”,咱们都迷茫过,咱们都徘徊过,但请给自我一个机会,和“智者”来番对话吧……
书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仅有你自我”。没有人能明白自我最终会走到哪里,可是总能够确定想去的方向。无论身处力争上游的快跑阶段,或逢人生变故减速慢行的彷徨时刻,或是看尽千山万水绚丽归于平淡的踌躇关头,面临着其中许许多多的喜怒哀乐,唯有持续关照内心并惜福感恩的心态,一切才会走向完美。
这本书里有很多很棒的提示、指引、提问和探索。如果你的人生正在不知何去何从,不如拿起《遇见未知的自己》,它将成为你的一份人生地图。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10
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让人读了20遍的书,道出了小我与真我的相处之道。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内在投射出来的结果。”
在人生历程中,有多少事情是你感觉到烦恼的呢?这些自己遇到的事情,其实是内心的自我反映出来的。被外在主宰的我们,是时候放下来,去寻找内心的喜悦。这本被读者反复读了20遍的《遇见未知的自己》中,作家张德芬以故事的形式,为我们讲述了“小我”与“真我”的同心圆关系,帮助我们更好地找寻自我,摆脱一直存在的惯性循环陷阱。
1。被胜肽牵着鼻子走的“小我”
“我们失去了与真我的联结,但人类还是得要有‘自我感’,于是我们向外发展,认同我们的身体、情绪、思想和角色、身份等,而一般人所谓的‘小我’于焉产生,汲汲追求外在的、物质的东西,以寻求满足。”
我们从小到大,一直被灌输很多观念,在为自己打上标签的同时,“小我”就已经成了自己的固有东西,伴随着我们成长。当固有变成难以改变的习惯时,我们会重复多遍做着某件事。
这个时候,在我们的身体层面或者大脑层面会产生某种情绪,让我们的下丘脑生成一种叫“胜肽”的化学物质。胜肽们会融进我们的每个细胞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的存在就如自己的日常刷牙、洗脸的习惯一般。
一旦停止下来,去改变固有的习惯,自我就会变得难以忍受,不去做不行。作者所说的“小我”类似于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本我”人格,它是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快乐原则,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和欲望而形成的第一层人格。
曾经有段时间,自己流连消沉抱怨的行为里。一遇人就抱怨这里不好,那里不行,对自己做的每一件事都没有信心。一心想着自己的不成功,是因为外在条件不好,因为自然环境不行,因为上天不公。不断埋怨自己的失败,感觉自己就是愤世嫉俗的人。
在那段时间里,自己所谓的快乐就是追剧,玩乐。先前以为是“自我”的这一原始人格在作祟,现在更明白,原来也是自己的身体里产生了“胜肽”的作用。
在它们的强强联手下,我对“小我”的认同感越来越远,让真正的自己活在了另外一个世界里。
2。“爱,喜悦,和平”——让人不得不说的“真我”状态
“任何能丢弃自己不实的身份认同,而且不被自己的思想、情绪以及身体所限制和阻碍的人,都能展现出真我的特质。”
在我们为自己打上一些标签时,有了一切却忘了原来,而只有在看清真实的自己之后,才能收获喜悦并非快乐。张德芬老师讲过一个这样的故事,她有一位朋友十多岁的时候就去了三亚发展,从批发鞋子开始做起,因为自身的勤奋和头脑灵活,赚了一些钱。
之后,看到有一块土地在标售,有机会可以做开发商,就买下这块土地再转手出去,赚了比之前更多的钱。接着,他又看到有一块比这大的.土地在标售,又买下了转手出去,赚了比这很多的钱……在这样的循环中,他成了非常富有的人,却感觉没有以前十多岁的快乐。
张德芬老师说:“现在这个社会,是一个外向追逐导向的社会。”
外在条件变得越重要,人们所感受到的快乐就越少,而那种由心而生的喜悦更是难能可贵的。书中讲到的“真我”,是由“爱,喜悦,和平”这样的三种状态所形成的一种人格。弗洛伊德所讲到的“超我”与这个“真我”,在一定程度上是相通的。在“真我”出现的同时,我们会感到自在而美好,而“超我”也是在追求事物时,所达到的美好新境界。
当我们放下“小我”,向自身寻求内心的一份安静时,也正是“真我”逐步出现的时刻。
3。融合——接纳与吸引力法则
在节目《奇葩说》上,曾有个辩题:“有一杯可以消除悲伤的水,要不要喝?”
蔡康永老师是这样说的,“人生就是不断得到,不断失去的过程。得到了成长,失去了童年,得到了成熟,失去了青春。我们用悲伤去应对失去,如果只剩下快乐,那用什么去应对失去呢?”
高晓松老师也道出了这样一个规律,“悲伤是人类进化出的高级防御机制”。
可见,在人生中,悲伤,疼痛等坏情绪不该是我们选择去忘记的。
“最终我们要做的,还是要去诚实地面对自己的阴暗面,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光明。”
我们用快乐抑制悲伤的同时,要做的是去感受悲伤,去接纳坏情绪带给我们的人生感悟。这也和作者所说的臣服一样,接受它们才能更好地让自己进步,更好地找到“真我”。当自己接纳情绪,选择再次出发时,“吸引力法则”就会帮助你更好地挥发自身能量。这种能量吸引一切自己真心所求事物,它们发出的振动频率是一样的,这个时候全宇宙都会联合起来帮助你实现心中所想。
“我们内在创造了外在的一切,如何看清楚自己内在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这是自己幸福快乐的关键,也是自由解脱的唯一路径。”
正如这本《遇见未知的自己》所讲述的一般,当我们真正地放下外在标签,去追问自我,并且不断地去认识内心的自己时,那个未知的自己会突然在某个时刻出现。
他会告诉你,“我一直在家等你。”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11
读完这本书让我惊讶的有两点:
第一,我以为女主角若菱这些烦恼所引发的终极人生问题,只能在佛教啊、道教啊这些“传统文化”当中才能获得答案,普通人想研究明白好像很难。根本没有想到会有这么一本书,用现代语言、用写小说的形式来阐明这些道理,通俗易懂又发人深省。
第二,我习惯看完一本书或者一部影片去豆瓣上看看别的读者怎么说,往往能有意外收获,看看自己是否遗漏了什么精彩内容。让我很意外的是,豆瓣上靠前的评论都惨不忍睹,说看这本书浪费时间浪费感情的大有人在。我头一次觉得,自己很勇敢,因为他们都和我的观点相反,而我丝毫没有动摇自己的观点,勇敢的为我的观点做辩护,我认为他们很多人都没有领悟到书中内容的精髓——你按看小说的思维来看这本书就不对了。
浩瀚认为,好书至少要包含两种:
第一,那种穿越时间和空间的不朽经典,放在任何时候都能够直通人性,给人智慧的结晶。
第二,她不够畅销,她不够经典,但是却能够在某一机缘巧合的时刻,引发人思考和启发,让人开始做出改变。
我认为《遇见未知的自己》就是第二种好书,她给了当下的我一种启发,让我有更多信心去开始接触自己的内心世界,就是关于灵修和冥想。
前段时间,在喜马拉雅上,于晓非老师有一个系列节目,是讲金刚经的,关于佛教文化,我认为他至少把我对佛教的一大谜团解开了——他说,你可以不信佛,但是这不妨碍你来了解学习这样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
就是这样!灵修和冥想,或者禅修,并没有那么神秘!这是我们每个普通人都可以去接触了解的东西,人到了一定的时刻就应该去学习这方面。我觉得这是《遇见未知的自己》带给我书本之外的最大收获。
不信?做个实验,你有多久没有意识到自己总是在纠结一些别人的看法呢?有多久没有进行过反思?
想当初推荐这本书给我的人(我当然要感谢她),我也没看到她自己变得有多好,人格方面也是有不小的缺陷,我有点怀疑她是否认真看过这本书,如果看过,为什么没有按照这本书里面的内容去认真的修炼一下自己呢?
当我把这本书看完最后一页,我终于对这个小问题,有了答案。
这个世界上只有三种事,第一是老天的事,第二是他的事,第三是我的事。
别人怎么样,那是已经发生了的事实,是老天的事,我们怎么能改变呢?事实上,那已经是人家各种修炼之后的结果啦,我们不能看到别人有某个缺点,而否定人家曾经有过的努力,我们不能强求别人是个完人对吧。
别人怎么样的`事实,这与我们自己的努力修行并没有什么关系呀,换句话说,那是她的事咯,我要照顾好自己的事就好了,干吗要强求别人呢?
哦对了,这也与这本书无关哪,我们干吗看到一个有个缺点的人,就认为她所推荐的书也有缺点呢?太奇怪了吧,还是管好我们自己的事吧!
我的人生,说来惭愧,没有什么成功,说来也悲哀,甚至连真正的失败也没有。别不承认,很多人都是这样的状态,不管你是不是在上班,有没有社会保障,内心的空虚不可能用外在物质去填充起来的。
我在书中看到了女主角若菱的遭遇,我觉得在内心深处,她就是我的化身,她所遇到的烦恼,跟我的烦恼和我朋友的烦恼是有相同的根源的。
简单来说就是社会普遍病:职场的欺骗、金钱的堕落,疾病的忧愁,婚姻的背叛,朋友的冷漠等等。
若菱被现实打击的惨烈,我们每个人都感同身受,甚至我们真实生活里的事,比这本书里面的若菱有过之无不及啊!
我们都太想改变现状了,太想让这个社会按我们的想法去运转了,嗯,这就有问题了!
你怎么知道你的想法是对的呢?
嗯,我认为我努力工作业绩最好,所以那个升职岗位就应该是我的,她抢了我的岗位,我就特别难过;我认为我爱我的老公(或者老婆),所以他(她)就一定要按照我的方式去做,否则他(她)就辜负了我的爱,他(她)要是出轨我就不活了。
看起来好像很对,只能说愿景是对的,但是,操作起来里面有太多问题了。
这些看似“正常”的想法,其实出发点都不是为了别人,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小我,也可以理解为私心。结果碰刺了,还抱怨家人不理解自己。
只不过外在没有按照我们私心的想法去发展,我们就感觉痛苦,就自我惩罚,其实痛苦都是我们对事情的解释。惩罚自己,未免太武断了一点。
我们应该尽量减少由外界因素带来的快乐,而增加发自内心的由衷的喜悦。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12
《遇见未知的自己》的作者是张德芬,作为华语世界深具影响力的身心灵作家,相信大家都或多或少看过她的作品。所谓“身心灵”,我的理解是对身体、心理和灵魂的关注,所以这是一本向内剖析自己、探索自己的书。
对于喜欢与自己对话的我来说,读这本书的感觉是遇到了知音,更是遇到了老师,我认认真真读了两遍。这本书初看像小说,围绕主人公“若菱”工作、生活中的一系列故事来展开,有一个世外高人般的老人指导她、安慰她,最终帮她冲破了内心的障碍,展翅高飞。整个故事有起有伏、有泪有笑。但正像作者所说,如果你只是把它当成一般小说来看,那可能会错失一些可以帮助你改变人生的机会。
它真的不是小说,它只是借由小说的外衣深入浅出地教给你了解自己的方法,如此以来那些晦涩难懂的纯理论就不会读得太艰难。第一遍读完,我对书中的理论有了大概的概念,却不甚明了,所以更认真地读了第二遍,竟然发现有些地方没有丝毫印象,才知道复习反刍的必要。第二遍读完后对整本书的脉络结构和个中深意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所以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是非常有道理的。连岳曾说他有一本书放在床头,每次想起翻几页,每次都有收获。这本书也是,就放在我的床头柜上,睡前随便翻几页,乱糟糟的心都会安静下来。
老人每次和若菱见面时会讨论一个问题,得出结论后会给她布置下一个问题的作业让她思考,下一次见面时再结合她的思考结果和生活经历进行讨论。如此层层推进,抽丝剥茧般一层一层深入到问题的核心,助她分析、了解未知的自己,完成自我的蜕变和升华。
若菱和老人第一次见面时老人提出的问题是“我是谁?”,若菱试着回答,老人不断否定:我们不是自己的身体、不是自己的角色、不是自己的思想、不是自己的情绪,也不是自己的工作,因为这一切都是会改变的。“我”到底是什么?你会在读书的过程中慢慢参透答案。
若菱和老人一共见了十一次面,有十一次深入灵魂深处的交谈和启发,他们讨论了“我们追求的是什么?”、“究竟是什么东西阻碍了我们看见真正的自己”、能量世界、人的潜意识等话题。还通过观察别人的生活和剖析自己的体验总结出了如何破解身体、情绪、思想障碍的方法。
若菱是幸运的,她遇到了老人,在老人的指导和帮助下,她走上了正确的自我救赎之路,虽曾痛彻心扉,几欲心灵决堤,但最终凤凰涅盘、浴火重生。
读完这本书,我学到最多也是对我帮助最大的其一是“臣服”。每天我们都会遇到一些不如心愿的事情,以前的我会不甘心、不服气,心里想的都是“怎么能这样?”、“如果我当时怎样怎样就好了”,在这种情绪下,内心更多的是愤怒、是遗憾、是失落,却不能真正地改变什么。而现在我更多想的是“既然已经这样了,就这样吧,我看看怎样能把后面的事情做好,不再犯那个错误”。这个世界上,事实最大,所以明智的选择是:臣服于已经发生的事情,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如何做好当下的事情上面,而不是深陷在后悔、自责、抗拒的漩涡中无法自拔。因为“凡是抗拒的,都会持续”。抗拒不但于事无补,还会让人长久处在负面的情绪中。正确处理情绪的方式是感知它、接受它,让它自然地来、悄悄地走。
其二就是“检视思想”。本性来看,我们总是爱从自我的感受出发,因此对一些事情会形成片面的思想。但如果这时我们能多问自己一句:这个事情真是这样吗?对方真的像我想的那样吗?也许就会得到不一样的答案,心中那些愤愤不平的情绪就会烟消云散,而不是陷入自己思想的死胡同里走不出来。当你放过别人的同时你也就放过了自己。举个亲子相处中的例子:疫情期间孩子在家上网课时,有的老师会拖堂,把20分钟的课间休息占用到只剩5分钟。在这被占用的15分钟里,孩子根本无法做到好好听课,一边在凳子上如坐针毡扭来扭去,一边嘴里吱吱扭扭地抱怨“老师怎么还讲啊,都没休息的时间了……”看他这样表现,我的第一反应是气愤和忧虑:这孩子怎么这么不爱学习啊,怎么那么贪玩呢,这能成为一个好学生吗?将来能考上好学校吗?但再去看看他愁眉苦脸的样子和眼中流露的对“下课休息”的向往之情,我突然意识到,他才是一个十岁的孩子,他还不懂学习的意义,还不懂竞争的残酷,他是那么渴望去跑一跑,玩一玩,所以他的反应多么正常啊,我有什么可生气和担心的呢!想到这儿,内心的无名火都消退了,再看他那张充满无奈和抱怨的苦脸,都忍不住觉得可爱又同情了。
书中精彩的方法指导还有很多,相信每个人读完都会发现让自己醍醐灌顶的地方。但正如作者所说,只是了解理论还不够,你需要在生活中来实践这些理论,否则,生活总会安排种种烦心琐事来不断地磨砺你,直到你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就能自如应用书中的理论和方法。
我们生命中遇到的所有的人和事都是一件件礼物,有些礼物的包装本就精美,而有些礼物的包装外表丑陋,打开的过程也充满血泪,但请你相信,它的核心会是一朵美丽的花,足以灿烂你后面所有的人生。既然这样,我们还有什么好怕的呢?
你了解自己吗?你渴望遇见未知的自己吗?不妨来读读这本书吧!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13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是在网上,励志的书看过不少,灵修的书却从没涉及过,总觉得所谓灵修总有些玄学的味道,看上去似乎有些“唯心”。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了这本书的作者张德芬的说,从一个光鲜亮丽的新闻主播到一位为追求自己真相不辞艰辛跋山涉水的心灵修行者的蜕变,让我对所谓“灵修”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从关注这个人,进而关注起她的作品来。而关于张德芬的作品,首推的应当就是这本《遇见未知的自己》,据说这是华语世界第一部身心灵小说,她用一个深入浅出的故事把多年来灵修的心路历程分享给大家。
这本书教会咱们如何愉悦地生活,走出困境,如何循序渐进地改变生活,使之更加完美。她以小说的形式来向人们讲解和诠释一个个耐人寻味又贴近生活的道理,感觉很个性。人生,在琐碎的细节中,让天性的纯真蒙尘,不能再以纯真明亮的眼睛注视身边的人事和这个世界。竞争和自由主义经济模式,极大地放任了人性私欲的膨胀,于是,人就陷入到贪婪和占有的漩涡之中,正如书中主人公若菱所言“活着好累!”,以至于渐渐累到失去自己,以至于连“我是谁”这个基本问题都看不起清楚的地步。正正因失去了真实的自己,追求的是内心真实需要以外的东西,因此,占有得越多,迷失得越严重,内心就更加迷茫痛苦。因此,不管是在工作中,还是家庭中,压力越来越大,失望越来越多,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常常困惑——我为什么常常不愉悦?
书中一位老者给出答案:那是正因咱们失落了真实的自己,没有学习并领悟用潜意识的方式去处理情绪。记得老人的教导:“你不是你的工作,你不是你的表现,你不是你的'成功,你不是你的失败。这些外在的东西,丝毫动摇不了你那个内在的真我,看清楚小我的虚假认同。”咱们常常用许多的信念、价值观、态度、标准,来约束自己,也来衡量、批判他人。这些就是咱们每日所想的基础,但是咱们从来不去检测咱们思想的基础,从来不去检测咱们思想的正确性。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情,咱们会根据咱们的经验和掌握的知识去判定它,不管它带给咱们的是愉悦还是痛苦,其实大多数是正因咱们的思想导致的。很多事情,并不是它自然的发生,是咱们自己的选取,是咱们自己选取他们这样的或那样的发生。就像书中所说的,事件本身都是中立的,正因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不一样人的身上,就会产生不一样的结果。
当情绪不好时,请默念:“我看见我寻求被虐待的痛苦感受,我全心地接纳这种感受,并且放下对它的需要。咱们人受苦的最大的原因,就是抗拒事实。臣服的第一步,就是要先看到自己的抗拒,而且看到自己的抗拒是徒劳无功,无济于事的。因此,我不会继续在上方撒盐。我会发奋让伤口好好愈合,使自己的情绪和心灵恢复健康。”愉悦不愉悦决定权在自己,事情的最后结果也是自己的选取,和别人无关。不停地向外界抓取,去抓本不属于咱们的东西,当然会痛苦,当然会失落。要正视自己的想法,真正的愉悦是自己给予自己的,别人给不了,也无法给予,不好找错了方向。想要愉悦,首先要平静的理解生活中的不愉悦,正视咱们的不幸,学习并领悟“臣服”于自己不完美的人生事实,甘心地去理解,慢慢找到1条能够使自己喜悦的路,不在以前,只在当下。
当然,愉悦不等于肤浅,恰恰相反,真正的愉悦,来源于对性命深刻的认识和明白。从这个好处上说,思考、孤独、痛苦、彷徨、坚持、执著,就是获得人生愉悦的必由之路。只但是,要有技巧,能够使自己在恰当的时候,陷入沉思,感受孤独;又能够在恰当的时候,打开心怀,投入生活,变得真正的开心愉悦
《遇见未知的自己》咱们就应给自己一个机会,让自己和自己的内情绪感交流一下,看看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自己的人生位置到底在哪里,咱们每个客体其实都是“李若菱”,咱们都迷茫过,咱们都徘徊过,但请给自己一个机会,和“智者”来番对话吧……
书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没有人能知道自己最终会走到哪里,但是总能够确定想去的方向。无论身处力争上游的快跑阶段,或逢人生变故减速慢行的彷徨时刻,或是看尽千山万水绚丽归于平淡的踌躇关头,面临着其中许许多多的喜怒哀乐,唯有持续关照内心并惜福感恩的心态,一切才会走向完美。
这本书里有很多很棒的提示、指引、提问和探索。如果你的人生正在不知何去何从,不如拿起《遇见未知的自己》,它将成为你的一份人生地图。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14
文中采取的角度是一位老人和历尽坎坷的女性之间发生的对话与故事。老人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你是谁?
关于我是谁的问题不能用我的名字,我的职业等等来回答。甚至连思想也不能,因为思想不会影响到我的内心,书中是这么说的,虽然我对这点还存在一丝丝的困惑。
这本书中有一个又一个的圈,出自老人手中,最中心的圆写着真我 爱、喜悦、和平。再是身体,然后情绪,后是思想,最外围的是角色扮演、身份认同。
真我和平和喜悦爱离得近,但还不是真我。作者对此的解释就是孔子等的传统由来。这三个词有两个都是形容词,形容词会引来对比。而爱这个名词,有即是无?
关于有,关于无,书中的说法全然刷新了我的观点,书中说我们关注的都是有的问题,却很少去关注“无”。但是我们的本色、本性都是非常虚无缥缈的,我们的本来面目就是虚空,但现实世界为我们所追求的却更多是损益观来决定要不要,而不是观察,是一定要握在手里。换句话来说,追求代表着欲望。也许最好的状态应该是观察吧。这么一来我觉得便说不通了。还是我的理解哪里偏颇了?要和不要的中间点不就是“观察”吗?但作者现在也在健身,这不是一种追求吗?
再仔细一看,原来是我漏了这不是一个普通的纯粹的观察者,而是一个能够包容“有”和“无”的观察者,这是一种太极式的平衡。这才是一个完整的人,经过质变,回到无级,这才是我们的原始身份。挺有道理的,与两种东西相比,一种东西是更能归零还是更不能呢?支持不能的话,是因为正负抵消吧。统计学老师说,在统计学中,1不等于1,2不等于2。那么这里的1也许也不一定是离0最近的'正整数呢。
关于方法,作者建议我们大多数人在每天都为有意义的事繁忙时,也穿插一个“无意义”的机制(即做一件无意义的事),来启动人们回到“空”的能力,以达到“走出观念”的目的。很多时候,我们都是为观念所困,成为情绪和思想的奴隶。
那么什么是真我,真我从潜意识中来,我们只有扩大潜意识才能触碰到真我。可以通过身体联结等途径。中立的潜意识是梦,是欲望与上瘾,对待它们,我们该怎么做呢?
书中说到,当“我们和真我的距离愈来愈远的时候,会失去自我感,因此我们必须抓取一些东西来汲取我们的自我感,小我于焉产生。它不停地向外抓取,只为了加强它自己的真实性,好继续苟延残喘地存活下来。”我们为什么会有和这个世界分离的感觉,这个第一感觉来自于诞生。作者的观点是我们要喝奶的时候,因为父母只在规定的时间才给我们喝,于是不会给予到我们。但我认为的是我们的原空间很小,但我们出来了,空间会很大,婴儿也是慢慢地才能看清这个世界,不然,我想我们的婴儿时期会是很恐慌的。是空间的大小决定了我们的认知。如果在妈妈肚子里,还有另一个小baby和我在一起,我想我也不会觉得和这个世界是分离的,除非这个小baby特别折腾很大地影响到了我。
那么,别人的行为也会影响到我们的认知。当baby越来越多,为了不总是感觉到被影响,我会改变自己的行为。但这只是在小空间里,长大后我们会发现我们的一米之内不会总有小baby,我们的防御机制也不是不能主动提升。那么,我们的认知是可以不被别人的行为影响的。
如果一开始我们的空间就很小,那么长大后我们为什么需要这么大的房子?越大的房子越空旷,便越觉得与这个世界分离。虽然人不是一座孤岛,但独处还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的,这也是我们离原始状态较近的时候。如果这个世界不存在谁管谁,如果每个人都懂得不该把自己与世界分离开来,那么根本就不会有反抗,有战争,也不会出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那现在的我们也许不会进化得如此彻底走向进步,而是快乐的原始人。我们的眼睛能看到的东西也会少一些,但不会一叶障目。
书中还有一个神奇的观点——能量。我们的思想,音乐都是能量。有一个实验是将水冻结起来,发现听过音乐的水状态会更好。能量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传递着,悲伤,喜悦等能量会被他人所感知,和你相同能量的人会被你所吸引。
人际关系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书中说到投射,你认为的错误不是对方的原因,我们不能看到完全的信息,是你自己选择看到了什么,而这种希望看到什么的选择是带有固定式,它来自一种化学物质——胜肽。胜肽产生的原因之一是没有让创伤很好地流动。情绪是具有流动性的,特别是小孩子的,来得快去得也快,我们不要去阻止或否定,而是要去理解。
而面对不顺心的事,我们要多想想这件事是不是只是对自己不利而已,例如一位资深员工被辞退,赔偿是一年的工资,但如果这位员工的身份是刚好渴望当全职妈妈的人,那这件事就不会对她不利。
A(事件)→B(信念、想法)→C(结果)。敏感的人容易很喜欢看别人脸色,把别人脸色不好的原因归因于自己。但其实,脸色是最难被真实地看懂的。所以不要给自己找麻烦,多花些时间在正能量的事情上。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15
“问题和困境不是来找你麻烦,而是来帮助你,帮助你找到你自己,帮助你内在成长,变成一个更接近你自己本质的人。”华语世界首席心灵作家张德芬在《遇见未知的自己》中写道。在这本书中作者提出了“真我”这个概念,它就像一个五环同心圆最里面的那个圆,散发出爱、喜悦与和平的特质,是幸福的真谛。
《遇见未知的自己》是张德芬的代表作,被誉为“身心灵”自我修行的必读经典。她以讲小说的方式给我们讲了一个寓意深长的故事。小说的女主角叫若菱,她和丈夫志明都是留美归来的高学历人才,若菱在一家外企工作,志明则是大学教授,两人从恋爱到结婚都很顺利,已经结婚十几年,在外人看来,他们两个人非常般配。但是因为若菱一直没能怀孕,志明的家人对她有些不满,两人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多,感情越来越淡,交流也越来越少,经常因为小事吵架。在一个寒冷的雨夜,若菱和志明又因为某个问题大吵了一架,若菱一个人开着车漫无目的地上了山。没想到的是,车子跑到半山腰竟然熄火了,偏偏自己又忘了带手机。顿时若菱整个人都有些崩溃,突然,她看见不远处有一间亮着灯光的小屋。若菱敲开了小屋的门,里面住着一位慈祥的老人,她原本只想跟老人借个电话,没想到老人问了她一个问题“你是谁”,这个问题引发了若菱的思考,然后她跟老人真诚地交流起来。若菱试图从很多方面来解释自己是谁,包括家庭出身、父母情况、工作、职位、人生经历等等,但都被老人否定了。老人告诉若菱,人类痛苦的根源就是不清楚自己到底是谁,而一味地追求和攀附外界的认可,距离真正的自己越来越远。若菱带着疑问离开了小屋,回到家后也没继续跟志明冷战,她开始思考什么才是世人都想要的东西,连续好几天都心不在焉,让志明觉得有点意外。
为了得到答案,若菱又来到老人的小屋,老人告诉她世人真正想要的东西是:爱、喜悦、和平。若菱又继续追问,那要如何才能得到这些东西?老人告诉她,首先要找回丢掉了的那个真实的自己。在老人口中,真实的自己,散发着光,它能让你看到清晰的未来,并且让你拥有幸福的人生。在真实的自己之外,就是身体、情绪、思想和身份认同,当你对这些因素认同感越强的时候,你反而会丢掉真实的自己。若菱每次从老人的小屋出来,都觉得豁然开朗,她认真领悟老人的话,也试着把这些道理运用在工作和生活中,走上了寻找“真我”的道路。在寻找“真我”的途中,若菱与原本隔阂很深的婆婆和小姑改善了关系;在自己的工作上找到了更多的自信,取得了更优秀的业绩;在遭遇同事背叛和上司打压后,她学会了如何面对自己的负面情绪;她还找到了自己喜欢的事情,也遇到了与她志同道合的人;最重要的是,当她发现志明有外遇的'时候,她也进一步看清了自己对这段婚姻的真实态度,最后终于不再为自己失败的婚姻而烦恼。最后,若菱也成为了一个优秀的“身心灵”修行者,她帮助身边的人成长,传播老人的教导,然后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所有向她求助的人——外门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只有寻找到失落的真我,才能重新获得爱、喜悦、和平这三样最宝贵的东西。
《遇见未知的自己》告诉我们,对待那些已经发生的事情我们需要臣服,而不是成为情绪的奴隶。天下只有三件事:自己的事、别人的事和老天的事。需要管好自己的事,不去干涉别人的事,顺应老天的事。在我们成长的经历中,各种被否定和压抑的负面情绪会内化进入到我们身体的潜意识深处。每次负面情绪出现都是一次与潜意识的沟通机会,任何形式的抗拒都是无济于事的,要全心接纳负面情绪的感受,对已经发生了的事情臣服。如何找到痛苦的根源?我们可以检视思想的正确性,把注意力放到当下,感受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问题的时候,为了避免受到外在因素的干扰,找到自己真实的想法。我们要先观察自己的想法,并且检查它是否正确,有耐心地、安静地去观察它。这样,你才会发现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么。
《遇见未知的自己》告诉我们,为了让自己拥有幸福而又自由的人生,我们应该关注的是自己的内在,而不是受外在因素的影响,做出错误的判断。“真我”决定了我们的选择。想要心想事成,就必须与“真我”实现沟通,遵守“真我”定律,善用吸引力定律,付出努力定律,懂得感恩定律。一切问题归根结底都出在我们自己身上,想要改变人生,就要从改变心态做起。正视自己旧日的伤痕,接纳已经无法改变的现实,通过静坐冥想、定静觉知、觉察等方法,长期坚持,破除身体、情绪、思想、身份认同的隔离,找到真实的自己,人生的幸福也会接踵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