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航天事业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为农业插上了全新的翅膀
中国航天事业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为农业插上了全新的翅膀
作者:李宇日期:2013-7-26浏览量:17
2空间高科技领域作为当代科学技术中发展最快、最高新的尖端技术之一,是一个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其重要意义不仅仅在于科学、技术、军事和商业方面,更重要的是表明了国家有能力开拓天疆,用其所拥有的科学技术开发空间资源,造福人类。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航天逐渐撩开了神秘的面纱,顺利完成从国防向民用、从计划向市场、从保密向公开的转型。中国航天在和平利用外太空,满足经济建设、科技发展、国家安全和社会进步等方面的需求,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促进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上取得实效。进入21世纪,中国航天更是走向公开、透明,在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空间科学三大领域得到长足的发展。把先进的航天技术与传统农业结合起来,促进农业科技创新与增产增收,是近年来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按照“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发展方针,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
航天育种是我国科学工作者开创的农作物育种新技术,是将我国成熟的诱变遗传操作技术和返回式卫星技术相结合,利用返回式卫星和“神舟”飞船将农作物种子带到200-400公里的太空中,利用太空特殊环境对农作物种子的诱变作用产生变异,再返回地面选育新种质、新材料,培育新品种的作物育种新技术。我国航天农业产业发展已成功运行了三个阶段,进入到世界领先水平:一是初级运作阶段(1987年至1995年)、二是立项决策阶段(1996年至2005年)、三是持续发展阶段(2005年至今)。航天技术与农业科技相互渗透,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实现工业反哺农业的重要途径,对促进地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地方农业竞争力、丰富广大人民群众对高品质蔬果的需求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我国由此成为一个航天育种大国。
多年来的实践证明我国的农业发展差距在科技、潜力在科技、出路也在科技。现代农业的竞争,核心是优良品种的竞争。优良品种是农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对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农作物品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航天诱变育种被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列为多种诱变
育种方式之一,也意味着中国开拓的航天与生物技术相结合的新领域为世界所认可。目前,我国的绝大部分农作物新品种都是在常规条件下经过若干年的地面选育培育而成的。我国航天科学家和农业科学家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把航天这一最先进的技术领域与农业这一最古老的传统产业相结合,利用航天诱变技术进行农作物育种,对加快我国育种步伐,提高育种质量,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兴育种研究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有资料显示,我国致力于开发航天育种新品种,大大提高单位面积的经济价值和食物的营养价值,为“菜篮子”工程做出贡献。在23次航天生物学试验中(航天搭载和地面培育),试验品种达到4500多种,包括粮食作物、油料作物、经济作物、蔬菜、花卉、草、树等。据资料显示,目前已有200多个品种培育成功并加以推广应用,3000多份材料正在进行地面选育。采用航天育种育成的优良品种产量高、质量好、抗逆性强,可树立现代农业、科技农业领先标杆,为创意农业、观光农业、科普农业提供互动体验的新农业环境,让老百姓吃上航天有机蔬菜,真正达到安全食品,放心食品的目标。
笔者认为,将航天育种称之为“两粒航天种子,一片财富森林”,这是因为航天生物育种是提高农产品产量、改善品质、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法宝,是我国科学家开创并占据优势地位的新兴育种技术,是加快培育优良品种的有效途径,是航天民用科技成果转化的真切体现,是一个可复制的新型产业。但就如何向航天农业靠拢,笔者总结为三大通路可供选择:其快捷方式是航天育种的使用,其稳健方式是先做示范基地而后推广与复制,其高超方式是自有品种通过飞行器搭载回来自己选种培育。应用航天农业科技发展生产可从体劳型转变化轻便省力型,生产环境可从恶劣的天然环境转变为可控的工厂环境,生产方式可从耕作型转变为车间作业型。
因此,通过科技创新撬动农业“转型升级”,用航天农业这个新兴产业的发展成果来推进当代中国农业的发展,使得以劳动密集为特征的常规农业通过航天育种新技术的开发、引进、组装和集成配套,成为增产增效的新兴产业,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带动我国农业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提升我国农业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才能实现农业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才能真正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航天农业独立经济研究专家李宇博士(右)与著名航天工程育种 科学家郭锐于2013年5月在广西实地考察
【李宇简介】
李宇 管理学博士中国航天农业独立经济研究专家
中国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绿色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中国危机管理研究中心副秘书长 副研究员
中国农业硅谷课题组组长、项目开发发起人
中国农业危机研究专家
中国企业发展模式规划研究院副院长
中国西部航天品牌项目推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