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聪明的投资人》读书笔记[推荐]
聪明的投资人第四版 读书笔记——总结
摘录:最有条不紊的投资是最明智的投资。
摘录:如果某人一心想要通过证券的买卖获利,那么他是从事自己的风险业务,如果他想有成功的机会,就必须按照公认的商业准则去行事。
准则
1、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即通晓自己的业务
2、除非你足够了解证券的价值,否则不要试图通过证券来获得超过正常利息和股息收益的超额回报。
3、除非你能够细致地监控并理解他的行为,否则不要让他来管理你的业务。
4、如果没有可靠的计算证明某项业务获得合理回报的机会较大,就不要涉及这项业务。尤其远离那些利益不大,亏损可能很严重的业务。对于积极投资者而言,意味者他的业务不应该建立在乐观的基础上,而应该建立在计算结果的基础上。(现实主义)对以每一位投资者而言,这意味着先确保保住本金。
5、如果你根据事实道出了结论,并且知道自己的判断是可靠的,那么就照此行事,不要理会别人的怀疑和反对。在证券领域,一旦获得了足够的知识并道出了经过验证的判断以后,勇气就成为最主要的品德。
6、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比大多数人想象的简单,获得非常好的结果,比人们想象的难。
第二篇:《聪明的投资人》读后感
《聪明的投资人》读后感
20082961陈锦添
格雷厄姆这本书,它为你对市场的深度分析提供各种资料和有效的新闻.你需要理解它提供给你的工具,并且运用这些投资信息,从而作出有意义的投资决定.无论你是购买公司股票还是投资共同基金,这本书提供了各种投资策略和投资分析工具,为你量身定夺你的最佳投资方案.同时这本书还帮你如何在财产分配问题上作出明智的选择.这只是开始,你将随这这本书的内容掌握越来越多的投资理财知识,成为出色的投资者,拥有更多的财富。衡量公司绩效的六种基本因素:收益性、稳定性、成长性、财务状况、股利以及历史价格等。衡量一家公司收益性好坏的指标有很多种,如每股净收益可以直接体现公司获利程度的高低,投资报酬率可以考察公司全部资产的获利能力等,但格雷厄姆比较偏爱用销售利润率作为衡量公司收益性的指标,因为该指标不仅可以衡量公司产品销售收入的获利能力,而且可以衡量公司对销售过程成本和费用的控制能力。公司产品销售过程的成本和费用越低,公司销售收入的获利能力就越大。由于公司的大部分收入一般来源于主营业务收入,即产品销售收入,因此,通过销售利润率可以判断出一家公司的盛展。衡量一家公司的赢利是否稳定,格雷厄姆认为,可以10年为一期间,描绘出每股盈余的变动趋势,然后拿该公司最近3年的每股盈余与其变动趋势作一比较,若每股盈余的水平是稳定上升的,则表示该公司的赢利水平保持了100%的稳定,否则,在大起大落的背后一定有某些隐含的市场原因、产品问题或者偶然因素,它们有可能对今后的赢利构成某种程度的威胁。这一指标对于发展中的小型企业尤其重要。
衡量每股盈余的成长性一般采用盈余增长率这一指标。盈余增长率是一家公司在最近3年中每股盈余的年平均增长率,它既能反映出公司的生存能力、管理水平、竞争实力、发展速度,又可以刻画出公司从小变大、由弱变强的历史足迹。格雷厄姆认为,这一指标对于衡量小型公司的成长性至关重要。
公司的财务状况决定其偿债能力,它可以衡量出公司财务的灵活性和风险性。如果公司适度负债且投资报酬率高于利息率时,无疑对公司股东是有利的,但如果举债过度,公司就可能发生财务困难,甚至破产,这将给投资者带来极大的风险。衡量公司是否具有足够的偿债能力,可以通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等指标来考察,如流动比率为2,速动比率为1时通常被认为是合理的。
至于股利,格雷厄姆认为,公司的股利发放不要中止,当然发放的年限愈长愈好。假如股利发放是采用固定的盈余比率,就更好不过了,因为这显示了该公司生机勃勃,在不断地平稳成长。同时,股利的发放也更增添了股票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投资者应尽量避免那些以往三年中曾有两年停发或降低股息的股票。
股票的历史价格虽不是衡量企业绩效的关键因素,但它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公司的经营状况和业绩好坏。股票价格就好比公司业绩的一个晴雨表,公司业绩表现比较好时,公司股票价格会在投资者的推崇下而走高;公司业绩表现不理想时,公司股票价格会在投资者的抛弃下而走低。当某一种股票定期地因为某些理由下降或因一头热而下跌时,这无疑是告诉投资人,该公司的价格的长期走势可以靠着明察而予以判断。
附格雷厄姆语录:
1、你必须把股票看作是自己的一份企业;
2、把市场的波动看作是你的朋友而不是你的敌人,从市场的愚蠢中获利,而不是参与其中;
3、投资中最重要的三个字是Margin of Safety(安全边际)。
4、"第一条:永远不要亏损,第二条:请牢记第一条。
(1)如果总是做显而易见或大家都在做的事,你就赚不到钱。对于理性投资,精神态度比技巧更重要;
(2)每个人都知道,在市场交易中大多数人最后是赔钱的。那些不肯放弃的人要么不理智、要么想用金钱来换取其中的乐趣、要么具有超常的天赋,在任何情况下他们都并非投资者;
(3)投资者与投机者最实际的区别在于他们对股市运动的态度上:投机者的兴趣主要在参与市场波动并从中谋取利润,投资者的兴趣主要在以适当的价格取得和持有适当的股票;
(4)对待价格波动的正确的精神态度是所有成功的股票投资的试金石;
(5)对于投机者,时机具有心理上的重要性,因为他想在短时间内获取大笔利润,在他的证券上升之前等待一年的想法是不适合他的,而等待的时间对投资者而言则无关紧要;
(6)价格波动对真正的投资者只有一个重要的意义:但价格大幅下跌后提供给投资者买入的机会,当价格大幅上涨后提供给投资者出售的机会;
(7)对廉价证券的定义:它是一种建立在事实分析基础上,表现出持有比出售更有价值的证券;
(8)经验表明在大多事例中,安全依赖于收益能力,如果收益能力不充分的话,资产就会丧失大部分的名誉(或帐面)价值;
(9)在能够信赖的那些个别预测和受大错支配的那些个别预测之间事先做出区别几乎是不可能的,实际上这正是投资基金广泛多样化经营的一个原因。广泛多样化的流行本身就是“选择性”迷信被拒绝的过程。
(10)任何关于一种股票比其余股票更值得购买的分析者的意见,都必须从他个人的偏好和期待的局限扩展到更大的范围。如果所有的投资者都同意一种特别的股票比其余的股票更好,那么这种股票会迅速提价到这样一种程度以抵消掉它先前的利益;
(11)股票市场上的绝大多数理论收益并不是那些处于连续繁荣的公司所创造的,而是那些经历大起大落的公司创造的,是通过在股票低价时买进、高价时卖出创造出来的;
(12)股市行为必然是一个令人困惑的行为,否则稍懂一点知识的人就能获利。投资者必需着眼于价格水平与潜在或核心价值的相互关系,而不是市场上正在做什么或将要做什么的变化;
(13)过去的数据并不能对未来发展提供保证,只是建议罢了;
(14)投资方式中的一个基本原则:一个正确的概括必需始终将价格考虑进去;
(15)在投资上处于根本地位的是分红和市场价,它们是外部股东收回投资的唯一具体的方式,诚然---收益、经济强大及资产增加这些因素对他们也很重要,但这些只有在立即或最终影响他们的分红和市场价时才显得那么重要;
(16)在正常条件下,为投资而购买的一般普通股,其安全边际在于大大高于现行债券利率的期望获利能力;
(17)获取收益所进行的操作不应基于信心而应基于算术;
(18)很多投资人会把注意力由可见的固定资产转移到无形资产上,例如经营能力和企业的本质,而这会暗中为投资者带来具有风险的思考模式;
(19)如果一只普通股被确定为良好的投资对象,那么这只股票同时也是良好的投机目标;
(20)由股市造成的错误迟早都会由股市自身来纠正,市场不可能对明显的错误长久视而不见,一旦这种错误得到纠正之时,就是有眼光的投资者获利之时;
(21)投资者的注意力不要放在行情机上,而要放在股权证明背后的企业身上.通过注意赢利情况,资产情况,未来远景等诸如此类的因素上,投资者可以对公司独立于其市场价格的<内在价值>形成一个概念;
(22)股票市场并非一个能精确衡量价值的<称重计>,相反它是一个<投票机>,不计其数的人所做出的决定是一种理性和感性的掺杂物,有很多时候这些抉择和理性的价值评判相去甚远.投资的秘诀就是在价格远远低于内在价值时投资,并且相信市场趋势会回升;
(23)投资者要以购买整家公司的态度来研究一种股票;
(24)无法抑制的乐观主义能导致狂热的投机,而其中一个最主要的特征是它无法汲取历史的教训;
(25)做个有耐心的投资者,愿意等到企业的的价格变得有吸引力时才购买股票;
(26)无论华尔街还是别的什么地方,都不存在确定的、轻松的致富之路;
(27)对一家企业的状态,只有一半是事实,而另一半却是人们的观点;
(28)只有在得到对企业的定性调查结果的支持的前提下,量化的指标才是有用的。
第三篇:《转身投资人》读书笔记(最终版)
《转身投资人》读书笔记
1、袁岳认为有三样东西是做投资很重要的:一是形成一个相对聚焦而有专长的领域;二是一套能发挥自己独特资源特长的运作模式;三是形成一个精干而具有可运作能力的服务团队。
2、企业家与投资人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要绽放出强大倍
增效应,投资人应具有强大的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
3、投资人依赖的是企业家的生命指数,投资人看重的不是一个或
几个企业家,而是呈分散式组合的企业家群,现实中,不会出现所有企业家同时倒掉的情况,投资人会将所支持的企业家分散在不同行业—实现风险分摊与相互支持,以类似对冲的方式保障安全。从这个意义上,企业家的生命指数低于投资人。企业家遇到事业前景危机的时候,也是再生机会来临的时候,转身做投资,就是对生命体进行再造,加速提升生命质量与可延续性。
4、从市场的角度来看,品牌有一个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在需要业绩的时候绽放能量,这个绽放能量的过程,其实是以提升业绩为主要表现的目标,也就是一种品牌价值。
5、企业的寿命是有限的,到了一定阶段必须进行更新或重生,也
就是常说的转型,这个时候,不转型就意味着开始消耗,然后寿终。此时,对企业的要求第一是果断。与实际情况相反,因为留恋或者过于热爱自己的事业,很多企业在这个时候不愿意转型,总是试图以自己的能力,或者凭借对自己能力的自信,向规律做斗争。事实上,无论如何抗争,总是无法阻挡规律的步步紧逼。
6、资本是保障业绩的驱动力;资本就算不能称为业绩的发动机,也是发动机里燃烧的机油。根据现代经济的发展需求,企业正在高度社会化,任何企业的产品和文化都在逐步地资本化。
7、章曦文观点:投资一个公司,要让它迅速地脱颖而出成为市场的领导者,激励创业公司内高层的人,在创始人的刺激下,就像引擎一样去努力工作。因为市场地位往往是用来超越的,公司要像一个革新者。
8、创造性的商业法则:悬水策略,悬水契合了投资的原意—集中
资金做事业。集中优势力量做一件事,质与量均处于高位。悬水策略主要是借助联合的力量,激发被习惯掩藏的能量,把那些蕴含着刚性生存的内在膨胀力引导出来,非常有力地把悬水积极的能量发挥得淋漓尽致。表现出来的集群价值远远大于个体力量的简单叠加。
9、人总是不满足于现状,也在不断地超越现状,然而,能够把超
越思想付诸于实际行动,却并不是每个人都具有的力量;把对现状的超越付诸于行动,需要行动者具有刚性的优势力量,并且具有积极进取的心态。
10、在现在片面强调速度与效益的时代,踏实做事的价值似乎被忽
视了:从宏观行为到微观行为,从企业行为到个人行为,几乎都沦落到浮躁的境地。踏实环境的缺失必然影响到个体踏实心
态的缺失。正因为这种缺失,才更需要投资人身体力行的重建。
11、像领袖一样思考,有负重之心。领袖最关注的是未来,投资人
探讨的是5年、10年后的投资企业价值问题。
12、以远见指导行为。远见就是你知道在若干远的未来会发生什么,并且去做,去迎接将要发生的有利机会或时间,或者去避开将要发生的具有危害性的机会或事件。
13、投资前要有足够的资金储备。在储备资金方面,结合理论支持及个人经验,我认为投资人的资金储备要做到四点,即渠道可靠、环节通畅、稳定安全、持续进入的筹资体系。作为投资人,不仅仅要会找人为自己输血,最核心的是自己得会造血。开源和开放相结合,进水管和出水管平衡制约。
14、一个想做投资人的企业家,在有了想法的初期就要着手三件事,一是注意观察分析创新趋势的特征;二是注意观察创新趋势冥想的行业;三是在创新趋势明显的行业中寻找自己熟悉的行业。
15、关键时刻,习惯性向人请教。成功的请教对象对初期投资人的沟通范畴概括为:提供咨询;提供意见;给建议。
16、始终保持领先一点。指的是:永远领先一点,无论何时对手都
跟在你身后,哪怕是差一毫,也是领先。特别是商业模式、创新程度、技术水准三个方面,你必须有一项始终保持领先,一点就够,对手前进你也前进。
17、搭建自己的情报体系,每个投资人的头脑中都要有一部雷达,永不关机。
18、投资人的核心竞争力、技术创新都可以模仿,但合作文化不能
模仿。合作文化有其独特性,是一套非常复杂的融合了各合作经济利益在内的价值体系。
19、要成为强者,就必须遵循强者逻辑。有些人似乎天生具有高深
莫测的气场,根本就捉摸不透,让你完全摸不清底,反而时常为他们的风范所折服,很多仅仅一分钟时间,你就已经在他们面前沦陷。人生就是一个努力成为强者的过程,很多人认为这是一个俘获人心的过程,很有道理;关键在于,俘获人心之后获取的不仅仅是人脉,而是给你面子的人脉。大多数时候,人脉说白了就是结识的人多;不过,不是所有的人脉都会给你面子。
第四篇:《聪明的投资者》读书笔记
《聪明的投资者》读书笔记
作者:
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1894~1976年)美国经济学家和投资思想家,投资大师,“现代证券分析之父”,价值投资理论奠基人。格雷厄姆生于伦敦,成长于纽约,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著有《证券分析》(1934年)和《聪明的投资者》(1949年),这两本书被公认为“划时代的、里程碑式的投资圣经”,至今仍极为畅销。格雷厄姆不仅是沃伦?巴菲特就读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院的研究生导师,而且被巴菲特膜拜为其一生的“精神导师”,“血管里流淌的血液80%来自于格雷厄姆”。格雷厄姆在投资界的地位,相当于物理学界的爱因斯坦,生物学界的达尔文。作为一代宗师,他的证券分析学说和思想在投资领域产生了极为巨大的震动,影响了几乎三代重要的投资者。如今活跃在华尔街的数十位上亿的投资管理人都自称为格雷厄姆的信徒,因此,享有“华尔街教父”的美誉。
摘要:
(1)如果总是做显而易见或大家都在做的事,你就赚不到钱。对于理性投资,精神态度比技巧更重要;
(2)投资者与投机者最实际的区别在于他们对股市运动的态度上:投机者的兴趣主要在参与市场波动并从中牟取利润,投资者的兴趣主要在以适当的价格取得和持有适当的股票:
(3)对待价格波动的正确的精神态度是所有成功的股票投资的试金石;
(4)对于投机者,时机具有心理上的重要性,因为他想在短时间内获取大笔利润,在他的证券上升之前等待一年的想法是不适合他的,而等待的时间对投资者而言则无关紧要;
(5)价格波动对真正的投资者只有一个重要的意义:当价格大幅下跌后提供给投资者买入的机会,当价格大幅上涨后提供给投资者出售的机会;
(6)经验表明在大多事例中,安全依赖于收益能力,如果收益能力不充分的话,资产就会丧失大部分的名誉(或账面)价值;
(7)在能够信赖的那些个别预测和受大错支配的那些个别预测之间事先做出区别是不可能的,实际上这正是投资基金广泛多样化经营的一个原因。广泛多样化的流行本身就是“选择性”迷信被拒绝的过程;
(8)任何关于一种股票比其余股票更值得购买的分析者的意见,都必须从他个人的偏好和期待的局限扩展到更大的范围。如果所有的投资者都同意一种特别的股票比其余的股票更好,那么这种股票会迅速提价到这样一种程度以抵消掉它先前的利益;
(9)股票市场上的绝大多数理论收益并不是那些处于连续繁荣的公司所创造的,而是那些经历大起大落的公司创造的,是通过在股票低价时买进、高价时卖出创造出来的;
(10)股市行为必然是一个令人困惑的行为,否则稍懂一点知识的人就能获利。投资者必需着眼于价格水平与潜在或核心价值的相互关系,而不是市场上正在做什么或将要做什么的变化;
(11)投资方式中的一个基本原则:一个正确的概括必需始终将价格考虑进去;
(12)在投资上处于根本地位的是分红和市场价,它们是外部股东收回投资的唯一具体的方式,诚然,收益、经济强大及资产增加这些因素对他们也很重要,但这些只有在立即或最终影响他们的分红和市场价时才显得那么重要;
(13)在正常条件下,为投资而购买的一般普通股,其安全边际在于大大高于现行债券利率的期望获利能力;
(14)获取收益所进行的操作不应基于信心而应基于算术;
(15)由股市造成的错误迟早都会由股市自身来纠正,市场不可能对明显的错误长久的视而不见,一旦这种错误得到纠正之时,就是有眼光的投资者获利之时;
(16)投资者的注意力不要放在行情机上,而要放在股权证明背后的企业身上。通过注意赢利情况,资产情况,未来远景等诸如此类的因素上,投资者可以对公司独立于其市场价格的<内在价值>形成一个概念;
(17)股票市场并非一个能精确衡量价值的<称重计>,相反它是一个<投票机>,不计其数的人所做出的决定是一种理性和感性的掺杂物,有很多时候这些抉择和理性的价值评判相去甚远。投资的秘诀就是在价格远远低于内在价值时投资,并且相信市场趋势会回升;
(18)投资者要以购买整家公司的态度来研究一种股票;
(19)无法抑制的乐观主义能导致狂热的投机,而其中一个最主要的特征是它无法汲取历史的教训;
(20)做个有耐心的投资者,愿意等到企业的价格变得有吸引力时才购买股票;
(21)无论华尔街还是别的什么地方,都不存在确定的、轻松的致富之路;
(22)对一家企业的状态,只有一半是事实,而另一半却是人们的观点;
(23)只有在得到对企业的定性调查结果的支持的前提下,量化的指标才是有用的。2
第五篇:《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书笔记
读“与现象搏斗”的感悟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书笔记
王屋一中 李 杰 小小一片云的《我和学生的两次交锋》非常精彩,王老师的点评更让人惊叹。教育学生,不要停留在“与现象搏斗”的水平,就是要走进学生心灵、触及事物本质。而好多时候,我之所以与现象搏斗,并屡屡有挫败感,就是因为“管理的冲动”和“道德的冲动”,唯独没有研究的冲动。
发生的今天下午的事件进一步说明了自己的无知。
第二节课刚刚结束,学校正准备组织学生问卷调查活动。我接到我们班英语老师周老师的电话,她话语沉重、严肃,且有些急迫,问我能不能抽空出来一下。正在开会的我,内心一紧,不得不回到办公室。一会儿,看见满脸怒气的女英语老师,后面跟前一位高个男生。看来又是师生冲突!
英语老师径直走到我面前,把手里的一份英语试卷交给了我,说让我看看试卷上写的东西。
英语试卷上老师批语后面,写有一句极其粗俗的话,看似对老师批评的回答。
我大该明白了问题的起因经过:英语老师在阅卷时,对每份试卷都做了辛苦的点评,在课堂上又要一一查看同学们是否改正了试卷,在查看时发现了这句话,认为是对自己的辱骂,于是告到了我这里。看到这句话时,我内心五味杂陈,理解英语老师的气愤,真想立马给
这个学生两巴掌,但我知道我不能打他。再看看这个学生,他涨红着脸,身姿笔直。我感觉他内心充满着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时间有限,让英语老师平静后,我呵斥了一通这个学生,然后责成他自己反省,并联系家长通报情况。
匆匆离开办公室,我去组织学生问卷调查活动。活动结束后,我带着这个学生再一次来到了办公室。时间离下节课还有15分钟。这一次我还是没有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本质,依然与现象搏斗:向这个学生询问了整个事件过程,他说是在和同学相互说笑时随手写下那句惹事的话的。不能不说他的理由很充分,这里乡风粗俗,有些粗话已成了一些人的口头禅,就像网络中有些人动不动说的“SB”一样。偶尔在校园的公共场合也会听到同学之间的这样恶语。我想这位同学平时和同学之间骂这样的话是经常的事情(这一点我是坚信的)。了解了大致情况后,我让这个学生先到办公室门口等候。】我,同时我也征求了英语老师的处理意见。
处理结果当然主要还是向老师道歉和解释。至于后续的处理,还得进一步征求英语老师的意见了。
现在回过头来,看今天发生的这件事,我有种无力感。感觉自己就像站在风中,被风吹得摇摇摆摆,但却不知道风从何而来,自己将要到何处去。
在案例《我和学生的两次交锋》的点评中,王老师说,他最感兴趣的角度是,小小一片云老师与学生有两次交锋,为什么第一次几乎惨败而第二次获胜?王老师的结论是,在第一个回合里,教师没有深
入问题,没有走进学生的心,是在与表面现象搏斗。
和小小一片云老师相比,我值得庆幸的是,那个学生没有给我难堪,在我斥责时,尽管心里并不服气,但没有用语言表达出来,现在想想,如果他表达出来了,我会怎么办。我有小小一片云老师那样的涵养吗?肯定没有,说不定自己比当事的那位老师更生气。
在《我和学生的两次交锋》里,小小一片云老师,不但避开了锋芒,而且通过“下一堂课,你怎么办”这个问题就把事情引开,给了学生台阶。但是我今天却丝毫没有给学生台阶,甚至没有给学生过多的解释机会。
更高明的是,小小一片云老师把学生心理过程梳理清楚,展示给他自己看,突破了“承认错误”的“与现象搏斗”阶段,是研究,而非单纯的管理。而我在今天的事件处理中,没有一丝地对现象背后的进一步追问,只满足于学生承认错误(尽管这个结果可能就是那位老师想要的结果),既没有对学生心理过程进行梳理,也没有想到心理干预,那怕问一句“那么以后你和同学开玩笑时,你觉得怎样说才合适?”这样的问题来引导学生也没有,更不用说查一查是否这是学生的心理宣泄行为?敬业的英语老师对学生的一片“爱心”是否会被学生如愿接纳?等等。
慌乱中,人往往用习惯做事。我读过了好多书籍、学习了好多理论。但很少有理论融入生命、成为习惯,大多数理论对于我来说只是装点门面和评点别人的借口(这些读书笔记何尝不是如此?)。也许,人不在读多少书,关键看读透多少书;不在学多少理论,关键是对理
论有多少体味;不在写了多少字,关键有多少穿越了自己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