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绝大多数孩子或多或少都存在着自信心不足的问题。具体表现...
绝大多数孩子或多或少都存在着自信心不足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依恋父母,用较长的时间才能适应新的环境,惧怕陌生人。
2、上课时不敢或很少发言,不敢在集体面前讲话。回答问题时手足无措,声音轻。
3、不敢主动要求参加集体活动或其他小朋友的游戏。
4、对自己的活动结果或过程缺乏自信心,经常要求成人的肯定,“老师我做得对 吗?”“老师是不是这样?”
5、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害怕与别人相比,特别是被别人笑话。
6、不敢主动地与小朋友交往,常常畏缩,退避,独处或独自游戏。
7、缺乏主见,总是跟在能力强的小朋友后面,听从他人的安排。
8、遇到问题,常常害怕、退缩、回避,容易放弃,而不能努力解决。
怎样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第二篇:任何一个班集体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后进生
任何一个班集体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后进生,转化后进生的工作是一项复杂,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现实中有些班主任总是缺乏耐心,对教育一两次仍不见效的学生就失去信心,认为是“朽木不可雕也”、“难成大气”等等。于是,不是放任自流就是采取强硬的手段,结果是越放越差,越管越糟。那么,如何科学有效的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呢?就此进行一点粗浅的探讨。
要以炽热的情感去感染学生。
作为一个班主任必须用诚挚炽热的热情去热爱、尊重、信任自己的每一个学生,不嫌弃和放弃后进生,关心、热爱每一个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这是班主任做好后进生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1、班主任要以“情感”为细节,缩短师生距离。有人说:“陌生是最远的距离”。因此,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利用各种机会,消除与后进生之间的距离,在宽松、友善的气氛中共同学习、交流,后进生就自然而然得到进取。
2、要尊重后进生。俗话说“月有圆缺,学有迟速”,而后进生认为自己不如人而心里产生低落情绪,他们渴望教师像对待优生一样的尊重他们,给他们机会,因此。教师要视他们为知己,与他们平等的相处,这时他们就乐于与教师说心里话。
信任是转化后进生的良方。
班主任要以满腔的热情去温暖后进生的情怀,用信任点燃学生思想上的火花。我班有位学生,自由散漫,经常违纪,对此,为转化这个学生我进行了一番沉思,一方面,我没有把握住他的个性。另一方面,我对这位同学缺乏耐心、信心。于是,我改变以往的那种工作方法,处处尊重信任他,在班级卫生打扫中他认真负责。我抓住这个闪光点,多次在晨会上表扬他,主动地接近他,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考验,期中成绩提升了十几名。因次,教师施以真诚的期待,不仅能让后进生感到温暖而且他们的一举一动会令老师满意,使老师看的顺眼,而他们感到了师爱,就会“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爱抚是转化后进生的催化剂
爱学生,最难的是爱后进生,要想做好后生的转化工作,必须克服教师对后进生感情上的障碍,不厌恶、不嫌弃,相反,要以满腔的热情去帮助他们、关心他们,我们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基础上,还要做到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将爱的种子播入学生的心田,让他们开花、结果,使他们健康成长。
增大教育力度是转化后进生的关键
后进生都有着上进的心里,班主任要增大教育力度,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教育后进生的转化,班主任不但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伸出友谊之手,帮助他们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而且要用“润物细无声”的功夫,去春分化雨般的滋润、耐心的开导他们,走出昔日的阴影,告别过去,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让他们正确对待自己的不足,将消极变为积极,鼓起“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的勇气。总之,后进生的转化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我们要以宽容的心态、真诚的爱心、用语言去播种、用汗水去浇灌、用心血去滋润,不断的教育来树立他们的信心,激励他们超越自我,走向成功。
第三篇:解决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建设新农村自信心不足问题的建议
解决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建设新农村自信心不足问题的几点建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宏伟,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广泛,但由于各地农村现状千差万别,情况错综复杂,新农村建设任务艰苦,任重道远。当前,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一部分农民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自信心不足现象,应引起足够重视。
一、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自信心不足的主要表现
现实的粮食价格与预期相差较大,靠种植业致富没想头。经济欠发达地区多属农业区,绝大多数农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收入来源多以出售农产品为主。近年来,虽然我国对农业发展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支持,农民从中得到了实惠,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农业势必要参与国际竞争,这意味着农产品价格上升空间受到限制,而补贴有限,小规模农业生产条件下,靠卖粮致富的可能性很小。
选择致富项目没有好路子,增加收入没盼头。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缓慢,二三产业发展明显落后于发达地区,而农民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缺少从事其他职业的技术、技能和经验,无论从观念、素质,还是外部条件,都难以找到合适的致富项目,“搞养殖愁思路,搞加工愁门路,搞三产没思路”,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普遍存在的难题。
外出打工不长远,务工增收没劲头。由于观念和一些体制原因,多数农民不愿外出打工。一方面,“背景离乡、抛家舍业、故土难离”的传统思维还相当程度存在;另一方面,农民对外出后的医疗、就业、就学、住房等基本保障不托底、不投心。多数农民不愿意冒风险,害怕“一着走错,满盘皆输”,一旦挣不着钱,连“翻本”的机会都没有,不如维持现状。
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个体的经济现状,使他们对于自身的发展充满迷惘。“腰包不鼓,难筹大事”。所以作为主体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自然会产生自信心不足现象。
二、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自信心不足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
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自信心不足究其根源,是经济发展滞后。制约其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一是自然条件差。经济欠发达地区多数处地僻远,交通不便、信息不灵,与外界交流和沟通存在“先天性”的障碍,与地处沿海等一些边境贸易条件好的地区无法比拟。二是基本生产条件差。农业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基本处于“靠天吃饭”的水平。三是农民素质参差不齐。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低,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有限。部分有文化、素质较高的农民都外出打工,而且不愿再回来。四是国家支持有限。改革初期,国家优先发展沿海和东部地区,在政策和资金上都向重点发展地区倾斜,其他地区得到国家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自然有限。
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营养不良”,致使经济发展日趋滞后,与发达地区差距逐渐拉大,而这种差距仅靠自身的努力,靠有限的资金和资源只能是追赶式的发展,无法实践跨越式的发展。
三、几点建议
一是加大建设新农村的宣传力度。一方面,通过媒体大力宣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扶持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来坚定广大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信心和决心。另一方面,因地制宜、符合实际地在各地树立新农村建设典型,并大力宣传,用身边的典型来示范和带动,农民易于接受,更易于激发其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是加强农民培训。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农民的素质决定新农村建设标准和进程。要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提供经费保障、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要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和发展农村成人教育。要加强农村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和先进的思想观念,同时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
三是加大资金支持力度。首先是用财政支持资金加快农村的路、水、电、医、能源等容易在短期内见效果的基础性设施建设,让农民真切地真实地感受到,新农村建设不是空话,就在身边。其次是为化解县乡村三级债务提供资金支持。解除困扰,轻装前进才有必胜的信心。第三是大力扶持主导产业。区域经济的发展后劲在于拥有可持续发展的主导产业,这既是区域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源。
四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研究制定符合欠发达地区发展实际的政策,比如对龙头企业建设、农民合作组织建设、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村级组织建设等从政策层面给予保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实现自我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五是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方式方法。比如鼓励经济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开展以农业合作为主的跨区域合作。一方面,欠发达地区为发达地区供应优质农产品,并提供充足的粮食储备,保证粮食安全;另一方面,发达地区先进的发展和管理经验、资金、技术直接注入经济欠发达地区,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形成强大的推动作用。这种合作,在资源配置上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在利益机制上可以实施互利双赢。以此增强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自信心,促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第四篇:教学工作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和不足,在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及质量保障方面面临着一些亟待破解的难题
(二)直面问题,确定下一步的努力方向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校教学工作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和不足,在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及质量保障方面面临着一些亟待破解的难题,对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方案》的要求和《地方属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实施方案》,我们存在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教学资源整体还不足,局部仍显短缺
近些年,虽然教学条件有明显的改善,但是现有的教学资源仍然不能满足学生规模对教学工作的要求,教学投入尚显不足,如实习经费在某些专业存在着短缺现象;实验室整体建设还不到位;个别专业的实验仪器设备数量不足,有些仪器设备陈旧老化,缺乏保养和维修,难以发挥其作用。某些问题在教学实验综合楼、大学生活动中心及新的室外运动场地建成后会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但是有些问题是多年积累形成的,我们还必须花费极大的力气,加以克服和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