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雷雨》课堂教学反思
惠东县平山中学课堂教学反思
(2011-2012 学年度第一学期)
姓名: 胡带娣
年级: 高二
科目: 语文 上课时间:第 八 周
星期四
第 三 节
课题 第三 单元 三教时 课型
《雷雨》 阅读课 教法 探讨、质疑
本课教学目的在于:抓住作品中周朴园、鲁侍萍爱情纠葛的脉 络,让学生在肯定人类对美好情感的追求的欣赏、赞叹中,调动 起他们对旧的社会制度、旧的意识形态更加深刻、更加强烈的愤 慨,从而揭示作品的主题。
一、课堂语言要干净、精炼、准确,同时也要富有美感。精 炼准确的语言可以使课堂更有效,也能让学生在一个良好的语言 氛围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
二、课堂组织的学生活动要有效。课堂上组织学生活动时,不能只是流于表面的活跃、热闹,一定要精心设计,并且要有较 强的针对性,引导学生从活动中有更多的收获。
三、课堂要围绕文本展开。语文教材所选都是经典篇目,经 得起岁月的磨洗,经得起我们细细的品味。因此课堂教学不能为 了拓展、拔高而完全脱离文本,那样只是舍本逐末。不足: 课堂中对学生的点评不到位。课堂对学生的点评最能反 映一个教室的课堂机智以及语言功底,这点还要多向有经验的教 师学习,并在平时的课堂中不断磨练自己。
注:教学反思主要内容为:成功、不足、教学策略、创新、再教设计等
1
第二篇:雷雨课堂教学实录
有一位年轻的日本作家访问中国
教学目的:品味戏剧语言,把握人物心理与个性。教学方法:朗读品味法;讨论点拨法
教学手段:Authorware课件(文字图片投影,电影片断欣赏)教学时数:第一课时 导入:(显示按钮页面)
上世纪60年代,有一位年轻的日本作家访问中国,他专程登门拜访了剧作家曹禺先生,并表达了这样的愿望:“我希望日后也能写出像您的《雷雨》那样的杰作来。”
这位日本作家是谁呢?他就是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先生。同学们,我们都知道,《雷雨》是曹禺在中学时期开始构思,在大学毕业时完成的话剧处女作。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这部年轻的作品,成为大江先生眼里“丰碑”式的巨著呢? 单元知识短文告诉我们,语言、人物与戏剧冲突是构成一个剧本的三要素。其中,语言是剧本的基础,是第一要素。(投影:“话剧语言”)
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人物语言也叫台词,包括对话、独白、旁白等,是人物心理、动作的外观。舞台说明是一种叙述性语言,用来说明人物的动作、心理、布、环境等等,直接展示人物的性格和戏剧和情节。
《雷雨》的成功,可以说首先就是语言上的成功。(投影:“钱谷融语”。全体齐读:)我确实太喜欢曹禺剧本中的语言了,每次读曹禺先生的剧本,总有一种既亲切又新鲜的感觉,他那色彩明丽而又精练生动的语言,常常很巧妙地把我带进一个奇妙的艺术世界,给予我无限的喜悦。(钱谷融《令人憧憬和痴迷的艺术境界——关于〈雷雨〉欣赏答问录》)
原来,曹禺先生的剧作,正是以其精致的语言,创造了无比美妙的艺术境界。下面,就让我们一道,经由一个个具体的语言场景,进入《雷雨》那“令人憧憬和痴迷”的艺术世界吧。
一、片段一:洋火(投影:“洋火”一)
朴(忽而)你在无锡是什么时候? 鲁光绪二十年,离现在有三十多年了。朴哦,三十年前你在无锡? 鲁是的。
请大家看投影上的文字,与课本原文有什么不一样?(顿)对,“是的”后面遗漏了一句话。(投影:“洋火二”原文)
鲁是的,三十多年前呢,那时候我记得我们还没有用洋火呢。
1、提问:这段对话的具体情境是,周朴园问:“三十年前你在无锡吗?”答案很明确:“是的”。按理说,回答只需两个字就很清楚了,可鲁侍萍为什么还要加上这样一句话呢?——前面我们刚刚看过钱谷融先生的评价,曹禺先生的语言是“精练”的语言。——此处会不会是曹禺先生的一处失误用?你们觉得呢?(生1答:鲁想要向周暗示自己的真实身份。生2答:意在唤起周对往事的回忆。)
(听过几位学生自由发言后,师明确):①有意识:鲁主动地以无锡引起了两人的对话,当然希望这场有关往事的谈话能持续下去,所以,有意识地提出30年前具体的生活细节,以勾起周的回忆,引发新的话题。②无意识:说话过程中鲁的思维不由自主地回到30年前的生活当中。
2、提问:那为什么不是别的生活细节,而单单提到“洋火”呢?(生答:因为这一细节在鲁心中印象特别深刻。)(师追问)仅仅是鲁对此印象深刻吗?
(提示学生关注句中的“我们”一词。投影:“洋火三”,突出“我们”)两个都印象很深刻。因为,30年前的生活,在鲁、周心目中,记忆最深的就是他们两人一起生活的情景,也正因为这样,鲁在说话中自然地用了“我们”一词。
3、提问:这一刻,鲁的思绪回到了30年前,那周呢?(生齐答:周也一样。)(投影:洋火四)从哪里看出这一点呢?(生齐答:“沉思”“沉吟”)
朴(沉思)三十多年前,是的,很远啦,我想想,我大概是二十多岁的时候。那时候我还在无锡呢?
鲁老爷是那个地方的人? 仆嗯,(沉吟)无锡是个好地方。鲁哦,好地方。
4、提问:同学们,我们可不可以大胆地设想一下,此刻,由于“洋火”这个生活细节的触发,他们两个脑子里可能浮现出了什么样的生活情景呢?(师提示:“洋火”是什么?)看来应该是与点火、点灯有关的情景。注意,要充分利用课文中的相关信息。
(学生思考片刻,生1答:因为侍萍生孩子受了病总要关窗户,所以室内经常点灯,周在灯下照顾鲁的情景。生2答:鲁为周缝衣服的情景。)(师追问)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生2答:因为下文提到周的破衬衣。师生一道从课文中找到相关的台词“右袖襟上有个烧破的窟窿,后来用丝线绣成一朵梅花补上的”。师肯定生2的细致,并明确)我们可以想见鲁在灯下一针一线的绣那朵梅花的情景。
5、想象思考:同学们,我们想像一下:一盏油灯,红色的火焰在跳动着,一位年轻姑娘正在灯下专注地绣花。在她身边,一位年轻的父亲怀里抱着婴儿,静静地看着她„„眼前这幅画面,让你产生什么样的感觉呢?(学生自由作答:温馨、甜美、幸福等等)
(师满含深情地)是啊,多么美好温馨的画面啊!想像得出,30年前这段生活,留给鲁、周二人的正是这样一种美好、温馨的记忆。(投影:“洋火五”突出“好地方”)对他们来说,无锡,正是这段美好生活的见证。
二、片断二:你们
1、提问:那么,这样的美好生活有没有一直持续下去呢?(生齐答:没有)是的,这段美好的生活不久便被无情地结束了。后来,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师生共同回顾有关剧情)哦,鲁被赶出了周家,绝望之中投水自尽。而且,鲁是在一种怎样的情形下被赶出来的呢?(与学生一同回顾,强调)一个大年三十的晚上,一个风雪夜,鲁生下孩子才3天。
2、提问:那么,这段经历留给他们的又是怎样的记忆呢?(顿)(投影:“你们一”)
鲁哼,我的眼泪早哭干了,我没有委屈,我有的是恨,是悔,是三十年一天一天我自己受的苦。你大概是已经忘了你做的事了!三十年前,过年三十的晚上我生下仍然的第二个孩子才三天,你为了要赶紧娶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去,要我离开你们周家的门。
3、朗读:请大家自由朗读,要注意体会人物此时的心理。(生读)现在,我们请同学个别地朗读一下这段文字,好不好?(女生一朗读,师评)刚才的同学表现相当出色,我感觉她不是在朗读,倒像是倾吐自己的心声。
4、提问:同学们,大家觉得,对周朴园,对30年前被赶前周家那段经历,鲁侍萍内心是怎样一种感受呢?(向刚才朗读的女生1)你的感觉是——?(女生1答:恨,悔)非常好。(投影:“你们二”,突出“恨”)其实你刚才动情的倾诉,已经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这一点。——是的,(向全体)面对周朴园,鲁侍萍心里有着无限的怨愤。(周向女生1)因为,正是周朴园,给你带来那么大的痛苦,那么多年的痛苦。(女生1点头表示同意)等了三十年,现在,总算有了一个机会,鲁当然要尽情地释放心中郁积的怨愤了。(向全体)于是,她声泪俱下地痛斥周这个卑鄙小人。(顿)是这样吗?(生脸上有疑惑之色)那么,她是怎样痛斥的呢?我们再来看这段话——(投影:“你们三”,突出四个“你”字。师略述相关的台词,重音突出句中的“你”。调投影:“你们四”,突出两个“你们”)哎,不对!鲁痛斥的是周朴园,怎么又变成“你们”了呢?是“你们”逼“我”离开?“我”是被“你们”赶出来的吗?(再面向全体)怎么回事?搞错了么?是因为鲁侍萍情绪激动,所以说话有些语无伦次了吗?(生议论)
(顿)哦,还有呢——(投影:“你们五”,再次突出“你们”)朴从前的恩怨,过了几十年,又何必再提呢? 鲁那是因为周大少爷一帆风顺,现在也是社会上的好人物。可是自从我被你们家赶出来以后,我没有死成,我把我的母亲可给气死了,我亲生的两个孩子你们家里逼着我留在你们家里。朴你的第二个孩子你不是已经抱走了么?
鲁那是你们老太太看着孩子快死了,才叫我抱走的。(自语)哦,天哪,我觉得我像在做梦。
全都是“你们”,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这“你们”,是谁呢?(生自由答出:是周家的人)(师追问)比如说——?(生答:周家老太太)(师与学生一道明确)这“你们”,自然是包括周本人在内,可是,显然并不中是周一个人。看来,在鲁侍萍眼里,30年前那场悲剧的罪魁祸首,并不只是周朴园,还有他家的“老太太”等为代表的封建家长。(提醒学生注意“30年”前的社会现实,“光绪二十年”是1895年,是清王朝时代,鲁家,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大家庭)讲到封建大家庭,我们很容易联想到《红楼梦》中的——(生自由答出“贾府”)对,曹禺先生曾经说过,周朴园与鲁侍萍的关系,相当于《红楼梦》中贾宝——(生接:与林黛玉的关系)(师问)是这样么?请问,贾宝玉与周朴园的身份是什么?是贵族公子。那林黛玉的身份呢?鲁侍萍的身份又是什么呢?(师生共同明确)对,周鲁的关系,其实相同于贾宝玉与袭人、晴雯的关系。(顿)贾宝玉要想与同为贵族青年的林妹妹自由结合尚且不能,试想一下,如果宝玉执意非袭人或晴文不娶,他能如愿吗?(生自由答:绝对不可能)没错。所以,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当年将鲁侍萍赶出家门,周朴园是有着极大的苦衷的,有相当大的被迫的成分。对于他最终的绝情,鲁当然是怀着明显的怨恨的。不过,从鲁的这几个“你们”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感觉到她对周一定程度的原谅、宽恕。尤其是——(投影:“你们六”)“我亲生的两个孩子你们家里逼着我留在你们家里”一句台词,听起来是如此拗口,如果不是为了有意识的强调“你们家里”,是无法解释的。大家觉得呢?(生点头表示赞同)
5、补充资料:关于这一点,我们还可以从课文之外的、《雷雨》的其他语言片断中找到类似的意思。(投影:“人心易变一”)
鲁(落眼泪)凤儿,可怜的孩子,不是我不相信你,我太爱你,我生怕外人欺负了你,(沉痛地)我太不敢相信世界上的人了。你妈就是在年青的时候没有人来提醒——可怜,妈就是一步走错,就步上走错了。人的心都靠不住,我并不是说人坏,我就是恨人性太软弱,太容易变了。
这是第三幕中,鲁侍萍带着四凤离开周公馆后,要求四凤发誓永远不再和周家人来往时说的话,这是鲁30年的苦难换来的生活“经验”。请大家特别注意最后一句话,(投影:“人心易变二”,突出末句)不难看出,这里所谓的“太软弱,太容易变”的“靠不住”的人,指的其实就是周朴园。某种程度上,我们不妨这样说,对于周朴园,最让鲁感到不满的,与其说是周在感情方面的“绝情”,不如说是他的“软弱”,不难为爱情作抗争,不能为爱情作牺牲。(生点头表示赞同)
(顿)那么,对周朴园的这种宽容,会不会是善良的鲁看花了眼呢?我人不妨来看看周本人的表现——
三、片断三:汗涔涔(投影:“汗涔涔一”)
鲁这个梅姑娘倒是有一天晚上跳的河,可是不是一个,她手里抱着一个刚生下三天的男孩。听人说她生前是不规矩的。朴(苦痛)哦!
鲁她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分的。听说她跟那时周公馆的少爷有点不清白,生了两个儿子。生了第二个,才过三天,忽然周少爷不要她了,大孩子就放在周公馆,刚生的孩子她抱在怀里,在年三十夜里投河死的。朴(汗涔涔地)哦。
1、提问:我们一起来看周朴园的两句台词,很简单,两个“哦”字。但我们可以感觉得出来,他此时的内心却并不平静。当鲁在叙述往事的时候,周的心理是怎样的呢?(生1答:愧疚)(投影:“汗涔涔二”,突出“苦痛”)问:为什么他心里会感到苦痛呢?(生2答:为他自己给鲁造成的伤害。)
2、提问:(投影:“汗涔涔三”,突出“汗涔涔”)(面向全体)同学们“汗涔涔”,是怎样一种情形呢?(生找出课文的注解明确)此时周为什么会冒汗,而且是“汗涔涔”呢?(顿)是因为天气热吗?(有学生小声说“不是”。师追问到底是不是,有学生说天气是很热,师生一道找到课文开头的舞台说明“午饭后,天气很阴沉,更郁热”的语句。问:)那么,仅仅是天气原因让周满脸冒汗吗?
(师生共同明确,主要是周内心的原因)注意,此时,周并未认出鲁侍萍,站在眼前的,只不过是一个下人的母亲,可是,即使是一个“局外人”的客观的讲述,也会让周产生如此强烈的情绪反应,感受到如此强烈的痛苦;我们可以想见,他内心的愧疚与痛苦感有多深。如果周只是一个随意玩弄女性的封建纨绔子弟,有没有可能出现这样的心态和情绪反应呢?(生纷纷表示不可能是)
小结:同学们,品味了上面这几个语言片断之后,你们觉得,眼前的周朴园是怎样一个呢?是的,在30年前,他与鲁有过一段甜蜜的生活,其实的感情,对此,他一直念念不忘,他多年在保留的旧习惯也可以为证;而对于30年前将鲁赶出家门的绝情行为,他有着发自内心的愧疚与忏悔。可以说,此时,我们眼里看到的,是一个有温情的周朴园,有良知的周朴园。显然,这并不是周朴园的全部。随着剧情的推进,随着他们两个人谈话的常深入,和鲁侍萍一样,我们对周的认识越来越真切;周朴园的形象,也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完整的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接着往下看。
四、片断四:半晌
周朴园不觉地望柜上的相片,又望侍萍,半晌。朴(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不是我要来的。朴谁指使你来的?
鲁(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朴(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一、提问:这是周朴园认出了眼前这个“四凤的妈”就是梅侍萍后的一段对话。此时,周朴园的内心世界又是怎样的?
二、朗读:请同学们揣摩人物的心理,试着将这段白朗读一遍。朗读时,可以采用同桌、邻桌间两两合作的形式。可以是一个读另一个听,也可以是两个分别“扮演”一个角色进行对话。
(学生自由朗读片刻)现在我们请几位同学来表演一下好不好?(学生主动举手,确定男女同学各一人合作朗读)。
三、提问:在认出钱之前,周热切地问“别人”打听梅的消息,并声称要为死去的梅修坟墓,给人的印象是,他深深的怀念着梅。可是,一旦梅真的站在他面前,为何他的态度突然发生那么大改变呢?(生1答:他担心鲁来敲诈。生2答:周惟恐自己的财产、名誉受到威胁。)请大家关注这段文字中的舞台说明,特别是其中“望”这一动作与“半晌”一词,刚才同学朗读时是否将“半晌”的停顿体现出来?
四、提问:他为什么要“望”相片,又“望侍萍”,又为什么停顿“半晌”未说话?
(讨论明确)当周认出侍萍后,一开始,他很惊讶,苍老的鲁与年轻的梅怎么也不能对应起来。当周最终确认了这一事实后,他感到有些失望,失望于他心中美好的理想的女子的幻像破灭了。接着涌上心头的是恐慌,经过“半晌”的电光石火的思想斗争事,理智占了上风,物质利益成为第一考虑,所以,他忽然严厉地开始质问鲁到这儿来的目的、企图。此时,原行温情脉脉的周朴园消失得无影无踪,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又是怎样一个人呢?(明确)对,周只考虑自己,不考虑他人;只考虑金钱、地位、物质利益,而把感情抛在一边。他原先的温情,良知,顷刻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剩下的只是自私、冷酷。
五、片断五:支票
(本环节重点探讨周开支票的动机,由此窥见周复杂的内心世界)
(同学讨论后明确)①为自己,用钱将鲁家人打发走,封住他们的嘴,让“鲁家的人以后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免除后患。(自私、冷酷)②为自己:真正的要弥补罪过,表达忏悔之意,求得内心的安宁。③为侍萍:想让鲁安度余生,为她提供生活保障。(有温情、有良知)小结:刚才的讨论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周朴园的内心世界极为复杂,在他身上,这种多情与绝情、温情与冷酷、人情味与铜臭味,时时交织在一起。难怪曹遇先生会这样说——(投影:“曹禺”)
周朴园也是一个人,不能认为资本家就没有人性。为了钱,故意淹死两千多个小工,这是他的人生;爱他所爱的人,在他生活的圈子里需要感情的温暖,这也是他的人性。(夏竹《曹禺与语文教师谈〈雷雨〉》,《曹禺研究专集》上册,第197-199页)
要完全认清周朴园这个人物复杂的、多层次的内心世界,把握周朴园的复杂性格,是有着相当的难度的。(投影:“郑榕”)
1997年12月11日,北京上演了“北京人艺”排演的新版《雷雨》。剧中周朴园的扮演者郑榕,此时已是73岁高龄,在此之前他扮演这个角色有400多场。当掌声响起时,郑榕自己却说,到了这次演出,我和刚刚弄明白,周朴园是怎样一个人。(2002年6月10日CCTV–10科教频道《人物》栏目)
连郑榕先生这样杰出的艺术家尚且这样的体会,更何况在座的我们呢?——也许,这恰恰是《雷雨》的魅力所在吧!
结束语:今天这堂课,我们围绕课文节选部分的第一场戏,即周与鲁的情感冲突这部分内容展开探讨,主要是选取文中几个具体的语言片断加以琢磨品味,初步领略了《雷雨》的语言魅力以及曹禺先生塑造文学典型的高超技巧。课文中另外一场戏,课文中另外两个人物(鲁侍萍、鲁大海)的个性,请大家运用今天的方法,从语言的品味入手,在课后去细细地加以咀嚼体味。(投影显示“研究性学习网站”等资料,具体内容参见课前所发的讲义)我们在课前给大家下发了“研究性学习网站”等相关资料,希望大家积极主动参与,把今天课堂上把探讨而并未终止的话题继续探究下去,相信我们都能从《雷雨》这部杰作中不断获得新的艺术享受。
第三篇:雷雨 反思
《雷雨》教后反思
东胜五小牛英
我的同课异构的教学内容是《雷雨》,这节课虽然课前我精心的准备了,但课堂上并没有很好的得到完善。现总结如下:
一、教学设计中内容太多,让学生有吃不了的感觉。
为了完成公开课的比较完美的教学形象,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安排的繁重而拥挤。由于教学任务的超额,所以整节课的感觉是只有面而没有点,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学生为了老师的任务而轻轻带过。所以,课堂上给人的感觉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这点给我最深的感触是:别急于向别人展现比较完美的自我,踏踏实实的教学才可能是值得人赞赏的课堂。
二、教学主线清晰但细节目标完成的不够明确
我的教学设计是先从整体入手,对课文进行整体的感知,让学生明白课文写的是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在深入局部,按雷雨前、雷雨后、雷雨中的顺序学习课文。具体设计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比了解雨前雨后的截然不同特点,及雨中雷雨由大到小,由急到缓的特点。在各个环节我都有预设的自己认为比较精美的练习,如“一()不()”的词汇积累,“()越()越()”的说话训练,以及课外拓展的《雷雨过后》小诗的完成,就连“蜘蛛又坐在网上”的“坐”的理解与朗读都想到了(体现出蜘蛛在雨后的悠闲自在)。但是由于课堂容量的超大,这些必不可少的环节或“大打折扣”或“干脆出局”,以至于课堂的整体即没有很到位的进行读的指导训练,也
没有彻底的课外积累与拓展……
还有,一边默读一边想象雷雨的景象,没有让学生说一说,他们想象中的雷雨是什么样子。这样就框住了学生的思维,没有让学生主动探究,留下更多的发挥空间。
总之,“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尽管我非常投入地走进课堂,但是细细回味课堂中的每一环节,许多疏漏和处理不当的地方便呈现出来。我非常感谢领导和同事的指导,尤其是段校长和年级主任刘老师等都即时对我的课提出了中肯的意见。这使我深刻意识到教师教学素养不仅仅体现在的教学基本功,自身素质的高低,更关键的是教师本身对于课堂的认识和看待,要明白课堂不是展现自我的舞台,而是精心育苗的基地。我应该感谢这次活动,它使我更加明确了教师的责任与课堂教学的意义,拥有了一个新的教学生命,今后,我会沿着这条航线,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第四篇:雷雨教学反思
《雷雨》 教学反思
茨沟镇茨沟小学 张良芳
《雷雨》一课描述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自然界的景象变化。教学中我意图采用贴近儿童的教学语言,通过学生合作与交流,抓住重点字词学习和句子的朗读来完成这堂课的教学,达到学习目的。但是通过教学发现自己在教学中虽有做的较好的地方也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学起始阶段,我播放《夏天的雷雨》儿歌动画,让学生听歌和轰隆隆的雷声、哗啦啦的下雨声,边观看图片,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具体感受雷雨前、雷雨中自然界的景象变化。为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产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悬念。
为了使学生能身临其境感知课文,我制作了优美的课件,让学生边欣赏多媒体课件再现课文情境的一幅幅生动逼真的画面,边想象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的变化。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器官,也促发形象思维活动的展开,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
二、创设情境,品析词句
创设情境,有助于引导学生展开品词析句的学习语言的活动。学生感知课文内容后,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品析词句。如理解词语:“压”、“乱摆”、“垂”“扑”时,我让学通过动作实验来理解,将抽象变为动作,学生在活跃的氛围中轻松深入的掌握了知识。
三、创设情境,指导朗读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把欣赏雨前、雨中、雨后美景的感受表达出来,是语言训练的教学目标之一。我通过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指导朗读描写雷雨前的语言片段时,先让学生走进文本,了解雨很大,雨是由大到小慢慢停下来。再引导学生理解“哗,哗,哗”的声音,表明雨下得急,下得大,要读得声音重一点,停顿短一点。“渐渐地、渐渐地”,表明雷雨由大到小、由急到缓有一段时间,要读得稍慢一些。描写而过天晴的自然景色的语言片段非常美,我让学生仔细看雨后初晴的画面,把画面中描绘的雨后美景找出来,在寻美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审美的情趣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欲望。
四、创设情境,观察、想象
雷雨后的自然界是一幅非常美丽的画卷。我让学生先看图---再用词语赞美图片——最后闭眼想象。并引导学生想象:蜘蛛又坐在网上干什么?从青蛙、蝉的叫声中听到了什么?这样,使想象能力的训练和说话能力的训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这节课虽然有一些成功之处,但也留下了许多遗憾。中途停电导致课件无法播放,学生未能感受雨景、雨声,教学中我用书声代替雨声但还是不够真实;对学生信任不够,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不够;语文教学与写话训练联系不够。
第五篇:雷雨教学反思
《雷雨》教学反思
《雷雨》用精练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雷雨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本节课,我通过钻研教材,设计了符合我班学生的教学方法,巧妙地运用多媒体组合课堂教学环境,创设生动、形象、多有感染力的课文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作者描摹景物时用词、造句的生动、形象。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我在教学中注意了以下教学策略的实施:
一、创设情境,自读识字。
通过谜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联系生活实际说自己见到的雷雨是什么样子的,根据自读提示预习课文,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
二、合作交流,整体感知
由于本课的生字只有四个,在课堂上的教学,就采用了检查生字词句的方法:逐出示生字,生字组成的词语,最后通过组词成句,回到课文,体会生字出现的环境,了解用法习惯。书写较难写的“垂”字。
三、词句引领,品读感悟。
实施自主学习,是新的课程标准理念下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我在教学本课时,留出大量时间给学生朗读,让学生找一找雨前的景物,小组学习、讨论。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把欣赏雨前、雨中、雨后美景的感受表达出来,是语言训练的教学目标之一。在指导朗读描写雷雨前的语言片段时,了解雨很大,雨是由大到小慢慢停下来。再引导学生理解“哗,哗,哗”的声音,表明雨下得急,下得大,要读得声音重一点,停顿短一点。“渐渐地、渐渐地”,表明雷雨由大到小、由急到缓有一段时间,要读得稍慢一些。而描写雨过天晴的自然景色的语言片段非常美,我让学生仔细看雨后初晴的画面,把画面中描绘的雨后美景找出来,在寻美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审美的情趣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欲望。
四、当堂达标,课后延伸,指导学生总结学习并实践学习的写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