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话剧评论
1:《锦瑟》
双飞彩凤,一点灵犀,《锦瑟》演绎着李商隐王锦瑟春蚕蜡炬之诗。
一首《锦瑟》拉开了整个故事的序幕,只是故事的开始显得有点突兀。好像没有什么征兆,故事的开始就定格在了一家人的饭桌上了。曾看过许多的戏剧,每一场每一幕都有屏幕提示,故事的开始让人那么亲近的接受,我只能说是亲近的接受,至于《锦瑟》我只能说我是很迷茫的看着。或许有人要说那是我没品味没有认真观看,可是一个观看者在没有看到剧本、没有看到任何的屏幕提示下还会有多大的兴趣去看吗?常言说的好:第一眼总是最重要的。失去了第一眼的美感再美的事物也枉然了。
或许是第一场,或许是准备工作没有做好,音响的效果不是很理想。话剧如果没有了声音的传递,单靠动作打动人,我想那早已超越了话剧本身的魅力。但可惜的是,现有的话剧还没有这个效果,有的也许只剩下哑剧了吧!
总感觉背景音乐是很重要的,它是话剧潜在的一种表述。所以好的音乐背景便使剧本有了独特的韵味。至于《锦瑟》的背景音乐确实让人很失望,对于它我没有任何的好感,只是觉得在蚊虫的嘈杂中又多了些杂乱的音调。。。
至于演员的表演还是很不错的。韩瞻的扮演者唐俊山早有耳闻---我们老师对评价蛮高的。抛开老师的因素,我想说他确实表演得不错。他的话铿锵有力,动作也很到位,其实我想说他已经可以称的上一位优秀的演员了。至于马俊鹏(李商隐的扮演者)是很雅致,有儒生的气质,这或许是他可以成为男主角的原因吧。如果让唐俊山演李商隐,我想只能是个反串。锦瑟柔中透着那股刚强,可以为了夫君放弃一切。史硕婷演绎了锦瑟的人生,她把锦瑟对李商隐的爱毫不保留的表达了出来。或许锦瑟的一生就是个‘悲剧’,她悲剧的不该遇上李商隐,悲剧的不该爱上并且嫁给李商隐,如果当初可以重来,或许她也不会过早地死去。如果当初可以重来,或许她还是希望一切的一切还是和原来一样。。。
总以为古代妇女的走路时特别优雅的,即使是慌忙的时候。可是看了《锦瑟》我才知道原来古代妇女的走路与现在没有什么区别。。。
2:《野云孤飞》
十里春风,二十四桥,《野云孤飞》奏响姜夔小乔冷月无声之唱。
才子总风流,总有着一生难以舍弃的牵挂。
还以为第二场的话剧与第一场一样没有看点。但看后我错了,彻底的错了。。。
首先还是觉得开场一样的干瘪,或许这就是话剧的一种形式吧,毕竟它没有任何的提示,在心理上产生了一种疑虑,却并不吸引人。。。
至于说到故事的情节挺吸引人的,却也永远逃脱不了才子美人的缠绵之情。琴箫和鸣擦出了爱情的火花,兮兮相惜让两个人不鸣而合。爱情总并不是美好的,在两人间有着不可逾越的沟壑----姜夔的未婚妻。如果当初知道是这种结果,是否还会继续相爱、一切的一切都归为虚无。离开也许是最好的选择。
一个人的思念,两个人的错。相爱也许并不一定要长相厮守。。。。
梦里你回来了吗?为何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凄婉迷茫的背景音使整个故事有了不一样的感觉,爱情我只能为你深深地思考。
说到演员,我是比较不喜欢扮演范成大那位演员。至于为什么,我只能说只是感觉。有时候喜不喜欢一个人感觉说了算,观看话剧要的就是那种感觉。嫣然我并不是一个专业的话剧观看者,但你难道能说超过半成的人都是专业的吗?毕竟任何的文化都不是摆设,接触它最多的或许并不是什么专家,而是普普通通的人。至于女演员,我只能说演的确实挺不错的,可是唯一不足的是声音太过于“优雅”,一直让我一直很疑惑,刚才她说了什么,或许蚊子观中华颂·经典诵读 课本剧专场有感的声音都比她大点吧。。。。
以上那个皆为学生不成熟的看法,若评点有不当之处还望老师不吝啬指出。
第二篇:《阮玲玉》话剧评论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评话剧《阮玲玉》艺术特点
人们常说戏就是人生的写照,是人生的镜子。话剧《阮玲玉》讲述话剧演员阮玲玉与三个男人的一生,展示了一个女人的挣扎,将阮玲玉的无奈的一生尽现于眼前,不知活在舞台上的阮玲玉,到底是人生如戏,还是戏如人生?而这种拷问正是透过其独特的艺术方式来传达给人们的。
最为给人眼前一亮的是其戏中戏的结构。身为佣人的阮玲玉,和东家少爷张四达的恋爱,但是却不被东家认同,哭东家老爷的过程却转换为其入选演员的舞台过程,戏中有戏,将其一生交叉展现在人们面前,体现了阮玲玉生活的不易,同时串联起这三个主要的男性,展示了其一生的爱恨悲喜。入戏出戏,出入自然,极大的冲击了观众的视野,挑战了观众的接受思维。这种戏中戏的结构,不同于《挂在墙上的老B》那般直截了当,也不是《关汉卿》中创作《窦娥冤》时那般有距离感,而是将阮玲玉的真实生活和舞台生活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如果不是突然的提醒,分不清戏里还是戏外。
而这戏中有戏的产生却得益于其独特的穿插切换手法。开头出现的穆大师与红孩儿,以叙述者的角度引阮玲玉入场,但出人意料的是这二者去以剧中人物的身份进入阮玲玉的生命中,穿脱棉袄的过程,提示了其时空切换,过去的大孩子般穆天培与现在感伤的穆大师的切换,在全知与限知之间,留给观众无限的空白去遐想,小玉的出与入,透过孩童的天真,道出了阮玲玉的凄苦与无奈。而这种时空的切换本身与阮玲玉的生活就构成戏中有戏的结构,再一次挑战公众去区分何时是演员,何时是生活。此外,剧中另外一种独到的切换艺术是灯光的切换。作为舞台的艺术,灯光的切换是舞台生命的一部分,此剧也不例外,比如台上正在哭爸爸的阮玲玉,突然灯光转为全舞台所有的工作人员,使得这种戏中戏的结构在灯光的帮助之下自由的切换。
在上述两者之上,锦上添花的是其对照艺术。
一是是颜色的对照:开场红孩儿的一身鲜艳艳的红展示了其青春的活力,而穆大师的深黑色的大衣,则显示了其心情的凝重,二者的对照,则显示了曾经活力四射的大男孩,如今活力退却,剩下的只有凝重的心伤。而随着二者对话的展开出场 的阮玲玉一身白色旗袍,则与二者再次构成对比,突出显现了阮玲玉短暂的一生始终是纯洁的白色。同时在戏剧的尾声部分,身披白色婚纱的阮玲玉与周围黑色同样构成强烈对比,在这黑白的对照之中,突出了大喜的欢乐却为外物所压抑,欢喜退去,剩下的只有绝望。
二是人性的对照:阮玲玉一生中最重要的三个男人,她都曾付诸感情,只是男人有男人的弱点:初恋的张四达,曾经海誓山盟,却最终敌不过距离的考验,赌场的欢乐远胜于自食其力,张的一点点沉沦,一点点伤透了阮玲玉的心;另一个是唐文山,他可以满足阮玲玉作为女人的虚荣心,可是却是在用自己的虚伪掩饰,重视的不是阮玲玉的人,而是自己的财产;还有就是风流倜傥的穆天培,才华横溢,却始终是大男孩的心态,缺少担当的气概,给不了阮玲玉想要的安全感。透过这三个男人与阮玲玉的对照之间,显现的是阮玲玉始终如一的重情重义。面对张四达的控告、唐文山的决绝、穆天培的幼稚,在绝路之前,她选择的依然是感恩之心,显现的是阮玲玉始终如一的真诚。
话剧《阮玲玉》以其独特的艺术穿起了阮玲玉的一生:25岁的青春年少,她哭过笑过,贫穷过也曾拥有过,她是舞台的佼佼者,却选择了戏中很多人的自杀方式结束自己。或许是对人性的失望,或许是对尊严的维持,留给爱过她的人一生的伤悲,留给舞台一曲惋惜。戏里戏外,阮玲玉的人品始终都在,不管是过去还是将来,她是穆大师永远的心伤。不管是人生如戏,还是戏如人生,她都是艺术的宠儿,彰显了她独特的魅力。
第三篇:《雷雨》话剧评论(范文模版)
《雷雨》,“到底什么才是公正”这个问题在我脑中徘徊了好久。为什么故事的结局那个最该死、最该疯的人安然无恙?为什么那么多无辜的人就死的死疯的疯呢?
周朴园,故事的源头,作为一个旧社会的资本家,言行所表现出来的都是商人唯利是图和阴险狡诈。假如当初他没有抛弃鲁侍萍,那鲁四凤、繁漪就不会出现,那么周萍的两段恋情就不会发生,那么惨剧也不会发生。可这只是个假设,事实上因为他的贪婪,他的无情,使他做出了一切,导致悲剧的发生,但是到了最后,鲁四凤、周冲、周萍死了,鲁侍萍、繁漪疯了,鲁大海不见了,唯独他完整无缺。可我们知道事实上他失去了一切。
那么周朴园到底爱不爱鲁侍萍呢?从一直随身带着的旧家具一直保留着夏天关窗的习惯,到几十年都一直穿着的旧衬衣,都可以看出,朴园对侍萍仍有感情,可事实朴园爱的是他印象中三十几年前那个美丽温柔的侍萍,而不是出现在他眼前的这个女人。周朴园所期望的是“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实际上它是一个丑陋的、混乱的家庭。妻子繁漪与他感情不和,处处与他针锋相对,并且与大儿子周萍有私情。二儿子表面上对他毕恭毕敬,实际又敬又怕,不愿与他多接触,周朴园在这个家里,空有家长的尊严却享受不到夫妻、父子间的真情。所以当年那个侍萍自然成了他感情上的依托。他的所作所为,只是为了填补自己空虚的心,当他思念的侍萍出现在他面前时,他慌了阵脚,资本家的势利、狡诈暴露无疑。他认为侍萍会来勒索他,害怕侍萍向他算旧帐,害怕自己的名誉和财产受到威胁。这样,一前一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便把他的嘴脸暴露了出来,鲜明的性格跃然纸上。
曹禹最喜欢繁漪这个角色,但他没有刻意美化她。她的发疯是她唯一的下场,因为她的性格和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一个占有欲如此强烈的女人在失去一切希望后,她只能疯。我也很可怜她,两个男人都抛弃了她。而她只是在自以为是的爱情中毫无头绪地磕碰,也许她只有这个下场,也是因为作者怜惜她,确实她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可怜的女人!
矛盾的冲突穿插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每个人也由矛盾的驱使找到了自己应有的下场,似乎唯独周朴园的例外,可我还是不明白,他为什么苟活。试问如果有一天地球大爆炸,到底是死的人可怜,还是活着的人可怜呢?他看着身边的人都人不像人,鬼不像鬼,那最受煎熬的就是他了,可能曹禹先生要的就是这个感觉吧!
《雷雨》结尾就像一场暴风雨,将所有的人都卷进了这场家庭的悲剧。每一个人都难逃宿命。不得不感叹,命运这个东西有时候太黑暗了。刚刚才让你感到曙光的来临,马上却又将人打入万丈深渊。这是一出悲剧,是一出非常可怕的悲剧,在一天里三个人死了,两个人疯了。黑暗阴郁是《雷雨》的调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是在雷雨来临之前的预兆。我们都认为是我们在主宰着自己,可是时常又不是自己在主宰。不知是命运在向我们开玩笑,还是我们在向命运开玩笑。《雷雨》里的人物的命运是黑暗的,他们对命运没有一丝丝的反抗就已经被征服了。假如四凤和周冲没有死,也许他们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周萍假如再冷静一些,也许就不会自杀,两位母亲也就不会因此而疯掉。命运有时是黑暗的,但是我们应该相信,在黑暗的尽头就是光明。命运其实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都对命运低头。这黑暗就犹如剧场的幕一样,我们知道会有闭幕的时候,有我们在黑暗中等待的时候,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在瞬间漆黑之后会有更精彩的剧目。而不是应该让黑暗蒙蔽住自己的眼睛,理智,甚至于心灵。
第四篇:《恋爱的犀牛》话剧评论
与恋爱无关,与犀牛有关
《恋爱的犀牛》的主线是两个“个性偏执者”的爱情故事。犀牛饲养员马路爱上了女邻居明明,但明明深爱着陈飞,而陈飞只是在玩弄她的感情。马路用尽各种方法也无法获得明明的感情,在绝望中,他以爱情的名义将明明绑架,并在她的面前杀死了自己最心爱的黑犀牛,挖出犀牛心来表达自己的爱情。“人,结成社会而生活”。人是社会化的动物,而正如剧中台词所说“这是一个物质过剩的时代,这是一个情感过剩的时代,这是一个知识过剩的时代,这是一个信息过剩的时代,……我们有太多的事情要做,我们有太多的东西要学,我们有太多的声音要听,我们有太多的要求要满足。”飞速发展的社会给人以更广阔的自身发展的空间,倡导个人的自我满足和自我价值追求,但同样也给人提出了更高的社会要求。在这种情况下,自我意识和社会需要的不可调和性日益凸显,而这一矛盾也成为该剧中的主要矛盾之一。剧中主要人物可分为两类:一,“偏执者”——马路和明明;二,“社会化”的人,如牙刷,黑子,大仙,红红,莉莉,主持人,恋爱教授等。前者坚持自我意识,拒绝向现实和社会妥协,执着于追求内心真正的渴望;后者则在适应着社会需要,以这种适应为生存的手段和生活的目的,成为社会的机器。
由于个人内心世界和外界的分裂,社会与个人之间产生了一种隔离感。第十二场的“二十世纪百大新闻评选”,罗列了一长串二十世纪的重要事件,穿插在马路和明明的情感纠葛中,造成一种荒诞感,表现了历史和社会与个人的日常生活的脱节。剧中的重要意象,也是舞台的背景 “大钟”,作为一个完全人为的,社会化的产物,和“二十世纪百大新闻”一样,对绝大多数人的生活状况并无本质意义上的改变,即便马路因大钟彩票而飞来横财,也仍无法扭转其命运的悲剧性。相比马路毫不关心的态度,大钟的制造者们在钟上刻名字,对大钟热情赞美并赋予其崇高意义的行为多少显得有些滑稽。而恰恰是漠不关心的马路获得了制造大钟的最大利益——五百万奖金,这或许是对那些关注社会并赋予某些社会行为过多的意义的“入世”姿态的一种讽刺。
除了对人和社会这一对关系的阐述之外,《恋爱的犀牛》还表现了人生的戏剧性,荒诞感和绝望感。马路和明明的遭遇中,有一种“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之感,即:内心最深切的渴望无法获求,不想要的东西却于无意间得到。马路无意中获得许多人渴求的五百万大奖,但他却无论如何也得不到明明的感情;明明轻易地获得了马路的感情和肉体,但却无法得到陈飞的真心。对于马路和明明这两个“栽花者”来说,“柳”是毫无意义的,而“花”却永远无法获求。这种“易得”和“不可求”的对照,形成一种绝望感和宿命意味。
社会对人的异化和隔离,使得灵魂守望者们退守个体的心灵空间,自我封闭,固执地追逐自己设想中的“幸福”,成为人群中的“犀牛”;而自我追求的难以实现及对追求目标的盲目和误解,更使“犀牛”们走向极端和疯狂。本剧的结尾,马路开枪杀死犀牛,所有人冲进犀牛馆,明明突然唱起歌来,话剧在警报声和众人的歌声中结束,象征着人与社会的矛盾的不可解决和人生终极命题的无法回答。从这个意义上说,《恋爱的犀牛》是“犀牛”们的狂乱悲歌,亦是对社会和人生的一声哀叹。
第五篇:关于话剧《你好,打劫》之评论
投稿
由话剧《你好,打劫》所想到的5月14日晚7时,在湖师大礼堂观看了话剧《你好,打劫》。
非常荣幸,至少看过之后是这样认为的!
那么,在观看了这场完全由学生自创、自编、自演的,让人耳
目一新的话剧之后,我愿意将自己对这场话剧的想法通过键盘转化为下面的文字:
首先,从该剧的主题思想上进行分析,就像大家都明白“人不
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道理一样,我们断不可仅仅从该剧的名子来草率的推断它的内涵与分量(当然,这也是我看过之后才有的想法)。那么,该剧到底说了一个什么事儿,讲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
其实,打劫——仅仅只是该剧所要撕开的阴暗与明亮、美丽与
丑陋、表层与内在、社会与现状的这个大幕的一个切入点。该剧所引起我思考的,让我能够深入里层去体会的,让我通过它、通过思考与体会所学习到的,是对社会、对生活、对环境的更进一步的认识与理解。让我更深一层地、比以前更加明彻的、不能再找任何借口地、更加清晰明了地感知到一样以前在思想中曾有所涉及的东西——现实。
其实,我最想说的是:生存真的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金钱至上,金钱万能,赤裸祼的拜金主义;关系,大事、小事,搞什么事儿都得要关系,权钱交易、权色交易、钱色交易,赤裸祼、完全全地拼爹年代;谎言、承诺、背叛、欺骗,道德沦丧,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啊。
我知道,有很多人对于法国综合排名第六的大作家——大仲马的作品——《基督山伯爵》持批评的态度,因为这些批评者认为大仲马在整个作品当中都在宣扬一种金钱至上、金钱万能、金钱能够拥有一切,能够改变一切的思想观念。当然,这些评论家们也有他们自己的道理,但是,我想请这些批评家们能够设身处地的在当时那样的社会环境下,以一个普通法国民众的身份来感受,作为社会阶级金字塔底层的百姓来讲,生存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阶级固化,两级分化严重,整个社会唯关系、利益、金钱、权力、官位是图,金字塔上下层很难流通,如此恶性循环,富贵者更宝贵,贫困者更贫困,底层大众从根本上缺乏核心竞争力——关系、金钱、权力,从而从根本上失去了翻身的机会,看不到改变命运的希望。曾经的有志之士也不再迷恋个人奋斗,为了出路,甚至会去做一些原本不应该是他们所做的事情,比如说抢银行。的确,生产力是发展了,GDP也增长了,但是人们的生活真的改善了吗?或许社会真的是进步了,或许是因为自己知识不够,还不能理解的缘故吧,怎么我总觉得,下层的百姓生活的是那么的艰难呢?
那么回过头来想想我们自己,想想自己应该怎么办?社会阶层
是严重固化的,如果你选择翻身,那么迎接你的将是让你前所未见的阻力。要知道,就是这种来自金字塔中上层的阶级的阻力让无数怀惴翻身梦的英雄好汉们以各种各样的姿态倒在了向前运动的道路上。
但是,我们——生而为一名战士,以这种方式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注定要为胜利而战。是的,为胜利而战,是我们毕生的选择,是生命延续的意义所在。
那么,技艺——战斗之剑,我们所掌握的、核心的、需要付出
百倍努力才能学为已用的、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具备此恒心与毅力的、不可轻易替代的、不能随便复制的、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拥有足够低值的技艺,将成为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将成为我们翻身之战的锋利之剑。我们只有拥有它,才有可能在攀登之路上杀出一条血路来,才有可能取得本应属于我们的胜利!
好吧,干吧,挥洒吧,小伙子们。武装打劫这游戏是玩不得的,个人的力量如何能够和国家机器相抗衡。那么,既然和它作对只有死路一条,那就让我们融入它,成为它的一个分子吧,用手中利剑到社会大锅中掘一杯羹。
2012/05/14夜
于1603
湖北师范学院教育信息与技术学院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1004班
贺磊
T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