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年高考语文考点讲解精练19鉴赏诗歌综合训练
2014高考语文常考基础20练19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1-2问题。
听蜀僧浚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 西下峨嵋峰。
为我一挥手, 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 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 秋云暗几重。
注:绿绮,古代著名的琴。
1、李白这首诗写听琴,运用了_______________这一典故。该诗表现音乐的高妙并不是直接写琴声,而是从侧面重点描写______________。
2、联系诗中所写的典故和最后一联所写的形象,简要说说这首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
(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第3题。
客中初夏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3、这首诗主要描写的内容是___________(不超过5个字);初夏天气的总体特点是_____________(不超过4个字)。
(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4-5题。
定**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注:这首词作于苏轼被贬黄州之时。
4、开头“莫听”“何妨”两个词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5、本篇借眼前景抒胸中情,诗中的“风雨”是实指,也是隐喻。联系诗人的政治处境,分析“风雨”的喻意,并概括诗歌所表现出的作者的生活态度。
(四)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第6题。
倦夜①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①。
[注:①此诗为广德二年写于成都。当时“安史之乱”刚刚平息,西北吐蕃兵又骚扰中原;并于广德元年十月,直捣长安,逼得唐代宗李豫一度逃往陕州避难。②徂:cú,过去;逝。]
6、本诗为什么以“倦夜”为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牛峤的《定西番》一词,然后回答第7题。
紫塞月明千里,金甲冷,戍楼寒,梦长安。
乡思望中天阔,漏残星亦残。画角数声呜咽,雪漫漫。
7、本词通过描写什么风物来表现征人的什么情绪?
答:
(六)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8-9题。
西 楼曾 巩
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8、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诗的前两句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
答:
9、这首诗表达了什么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之。
答:
(七)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10-11题。
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注](注)这首诗是孟郊四十六岁进士中第之后而作。
10、请解释“龌龊”、“放荡”在本诗中的含义。
龌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放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12-13题。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白居易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著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注] 唐宝历二年,刘禹锡遭贬谪二十三年后返洛阳,时逢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白居易即席写了《醉曾刘二十八使君》相赠,刘禹锡便也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
12、白的赠诗对刘禹锡的遭遇感慨万千,最后两句感叹刘禹锡的不幸命运是被___________所累。白居易的诗与刘禹锡的诗相比,感情基调较为___________。
13、刘诗的颈联(五、六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诗富含哲理,至今还常常被人引用,请写出它说明的道理。
(九)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14题。
画眉鸟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14、从诗中能领悟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15题。
咏 柳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15、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请细加揣摩,分析其寓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16-17题。
《如梦令》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6、“不消”表面上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指 ;“肥”、瘦”分别形容。
(十二)读下面的一首词,按要求回答18-20。
南乡子唐·李王旬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
18、这首词所要表现的主旨是。
19、词的前三句主要是写景,请简述写景的作用:
20、“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在本词中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请作简要回答。
答:
(十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待储光羲不至[唐]王维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
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
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注]①要欲:好像。②了自:已经明了。③空复情。自多情。
21、作者根据什么判断友人储光羲不会再来看望自己?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
答:
22、全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细节来表达这种感情的?
答:
(十四)赏析下面宋代诗人陈亮的一首五言诗,然后回答23题。
疏枝横玉瘦,小萼点珠光。
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
玉笛休三弄,东君正主张。
注:东君,古代传说中的司花神。
23、这首诗写的是什么花?这种花在精神品格上有什么特点?古人云:“诗言志”“诗缘情”。请简要分析本诗作者对这种花的情感态度。
答:
(十五)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24-25题。
台 城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韦庄(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24、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答:。
25、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答:(十六)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26题。
西江月〃遣兴辛弃疾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26、全词三见“醉”字,这“醉”中隐含着词人怎样的情感?
答:(十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27-28题。
如梦令严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
醉。
27、这首宋词用了一个著名的典故,它出自谁的什么作品?由此可知这首宋词描写的是什么事物?
答:
28、请就这首宋词表达的情感和运用的写法谈谈你的看法。
答:
参考答案
(一)、1、俞伯牙和钟子期,听者的惑受。
2、诗人具有济苍生的抱负,也期待着同样能得到人生的知音;诗人在结尾以“碧山暮”、“秋云暗”一方面写出了听琴时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另一方面也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愁情。(意思对即可)
(二)3、①初夏的风光(或“初夏的景物”);②清和(或“清新、和暖”)。
(三)4、“莫听”表现了作者在风雨面前毫不在乎的态度,从而反映出作者旷达的处世态度;“何妨”更小写出作者在风雨面前还要吟咏着诗句悠然信步,更隐含了作者对自然风雨和生活厄运的挑战。
5、风雨借自然界的风雨比喻和象征人生的坎坷。在常人所认为的悲喜之中,作者却认为不管是风吹雨打还是阳光普照,一旦过去都成为虚无。这恰恰反映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脱人生态度。在遭受挫折时,不悲观失望;在境遇顺达时也不要沾沾自喜,要永远保持自己内心的平静和超脱。
(四)6、以“倦夜”为题;“突出表现诗人为“万事干戈里”彻夜难眠。表达了对国事民情的忧虑,及报国无门的感慨。
(五)7、通过边塞风物的描写,来表现征人的思乡情绪。
(六)8、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诗的第一、二句分别从视觉与听觉两方面写浪卷、云涌、风吹、雷鸣,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
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
(七)10、龌龊:指处境不如意,思想上拘谨局促。放荡: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11、描绘出诗人中第后神采飞扬的得意之态,酣畅淋漓地抒发了他心花怒放的得意之情。
(八)才名 低沉(意思对即可)
13、乐观的情绪,豁达的襟怀。(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成春。表现出对世事变迁和宦海沉浮的乐观、豁达之情。)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九)14、表达了对自由的热情赞美,对束缚个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和否定。
(十)15、讽刺、揭露得势便猖狂的小人,警告他们必定无好下场。
(十一)16、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17、叶和花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十二)离愁别恨(或思乡之愁,或离恨)
19、借景抒情,用烟、雨、落花以及鹧鸪的叫声来渲染出思乡之情。20、潮退了,天晚了,思乡而不得归乡,更突出强化了思乡之情。
(十三)21、①天色已晚。②下起细雨。(意思对即可。①扣“晚钟鸣上苑”或诗中“朝”、“晚”二字分析作答。②扣“疏雨过春城”分析作答。)
22、①盼好友到来的期待之情,或久候好友不至的怅惘之情。意思对即可。可紧扣诗题中“待”字或体味全篇诗情回答)②清早就已经打开层层的屋门;或立起或坐下都在倾听有没有友人车子到来的声音;以为听到了友人身上玉佩的清脆响声,正要出门去迎接,哪知却原来是自己弄错了。(意思对即可。三点可分别扣“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和颔联作答。)
(十四)23、(1)梅花(从形象和“三弄”【梅花三弄】得出)。(2)凌寒先放、唤醒百花;传递春讯、不怕冰雪。
(3)作者以梅喻人,爱其形,颂其神。(意思接近即可)
(十五)24、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
25、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十六)
26、显然是借酒浇愁,醉中隐含着太多的悲愤、辛酸和无奈。(十七)
27、这首宋词“人在武陵微醉”一句用了“武陵人”的典故,出自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由此可知这首宋词描写的是桃花。
28、这首宋词表达了心地高洁、凌越世俗的感情。这首词以物况人,“白白与红红”,一树花分红、白二色,高标逸韵,独特别致,作者正是以这“别是东风情味”的红白桃花自况。这首词还用了映衬对比手法,以梨花之白、杏花之红对比映衬,赞美了红白桃花独标一格,超拔于春天群芳之上的特点。
第二篇:诗歌鉴赏综合训练
诗歌鉴赏综合训练
1、阅读下面的唐诗,按要求答题。
寒 食【注】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注】寒食: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介子推,旧时清明节前一天有禁火、吃冷食的习俗,人们把这一天叫做寒食节。
①一、二两句在情与景的关系处理上有何独到之处?(4分)
②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浣溪沙
姜夔 丙辰岁不尽五日,吴松作①
雁怯重云不肯啼,画船愁过石塘西。打头风浪恶禁持②。春浦渐生迎棹绿,小梅应长亚③门枝。一年灯火要人归。
【注】①丙辰岁不尽五日,意为丙辰年还有五日就结束了。吴松,今上海一带,距词人家杭州已近。②恶:猛烈,很;禁持:摆布。③亚:接近。
(1).词的首句“雁怯重云不肯啼”,在上阕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2).清代评家陈廷焯说:“凡交情之冷淡,身世之飘零,皆可于一草一木发之。而发
之又必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白雨斋词话》)请结合这首词的下阕分析虚实结合的妙处。(6分)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病后登快哉亭①
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故园又负黄华②约,但觉秋风发上生。
【注】①快哉亭,位于彭城(今徐州)东南角的城隅之上,由苏轼命名。本诗是诗人被贬徐州病后所作。②黄华,菊花。
(1).前人评述贺铸在此诗中化用了李贺的“秋风白”一句,并点化成新句,请指出是诗中的哪一句,并赏析此句的妙处。(5分)
(2).诗的颔联说“梦后倚楼无限情”,诗人表达的 “无限情”有哪些?并结合全诗谈谈此诗的抒情特点。(6分)
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听流人水调子
王昌龄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注】流人:流落江湖的乐人;水调子:水调歌。(1)第一句写景,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5分)
(2)这首诗中的“断弦”二字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请就“断弦”这一细节作简要赏析。(6分)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7分)
昭君怨·咏荷上雨 宋·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泛清波。
(1)(原创)概括下阕中荷上雨的特点。(2分)
(2)(原创)这首词的上阕对整首词“咏荷上雨”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经梧州
[唐]宋之问
南国无霜霰,连年见物华。青林暗换叶,红蕊续开花。春去闻山鸟,秋来见海槎①。流芳②虽可悦,会自泣长沙。
注:①槎,木筏。②流芳:诗中指南国的美好景象。
(1)请简要分析“青林暗换叶”一句中“暗”字的妙处。(3分)
(2)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情的?请作简要分析。(5分)
7、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
浣溪沙
苏轼
软草平莎①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②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③元是此中人。
注释:①莎,指莎草,多年生草木。②耦耕,两人各持一耜(sì,古时农具)并肩而耕。③使君,指作者自己。
(1)这首词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5分)
(2)词的下阕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诗歌鉴赏答案
1、①这两句诗一写繁华,一写悲苦,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抒发了诗人在他乡过寒食节的极度悲伤的感情。
②表达了诗人佳节思亲的伤感和同情民间疾苦的情怀。
2、(1)(5分)首句起兴,营造了压抑的气氛,写出了归雁无声穿过重云时的紧张情状,(2分)引出了对自己回家路途艰难的描写,(1分)作者以归雁自比,委婉地写出近乡情更怯的心理。(2分)(2)(6分)下阕先实写春水展绿欢迎词人归来的盎然春意,从而写出接近家乡的喜悦;(2分)接着用虚笔写想象中自家门前的小梅已然新枝生长,高与门齐,似有盼归的殷切,写自己归乡的心切;(2分)收尾句想象一年一度的除夕守岁之灯火催人还家团聚,更是表达了自己渴盼回家的心情。(2分)
3、(1):①秋风发上生(1分)②李贺说秋风白,诗人说秋风发上生,不仅指秋风吹动着白发(或是吹白了鬓发),又指出了秋风萧萧,给人以萧瑟之感(2分)③这一新奇的用语,也暗示着诗人凄冷的情怀。(2分)(第三条的情感必须有,可以是与凄冷类似的词语,评卷老师可酌情处理)
(2)① 怀乡思归,多病之愁,迟暮之感,失意之恨(2分,任答对3种即可)②借景抒情,首联两句视听结合,眺望眺望故乡的路,表达了怀乡思归之情。第三联鸦投古刹落日余晖,透漏出诗人的时不我与的迟暮之感。(2分)③直抒胸臆,第二联,多病之愁,第四联落寞感伤,失意悲凉。(可答视听结合,用典抒情,评卷老师酌情给分。但必须有手法,必须有哪一联或哪句诗,表达了什么情感)
4、(1)【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景物描写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答案和解析】答案:①第一句写孤舟、微月和枫林,交代了时令环境;②用孤舟、微月和枫林三个意象构成凄清的意境,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烘托了气氛;③通过写景抒发了一种寂寞惆怅的心情。解析:前两条各大2分,最后一条1分。
【思路点拨】景物描写主要是为了显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读者身临其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3.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细节描写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答案和解析】答案:①断弦反映了筝曲的激越。前句“岭色千重万重雨”是筝曲创造出来的音乐形象,想像瑰丽,表现音乐的繁促酣畅,“断弦”表明激越的音乐达到了琴弦的极限。②断弦表现了弹筝人的忘情。弹筝人创造着音乐形象,又被自己创造的音乐形象所感动,心潮澎湃,不能自己,拨断了琴弦。③断弦也揭示了“泪痕深”的原因。正因为筝曲激越,乐人倾情演奏,乃至“断弦”,才深深打动了客心。(每条2分)
【思路点拨】细节描写,就是文学作品中最有情趣、最耐人寻味、最能引起人们想象的片刻;或写人物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颦一笑;或写平常生活场景中的一瞬。细节描写,对于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抒发感情,充实作品内容,表现主题,都有很重要的作用;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诗词鉴赏】
首句写景,并列三个意象(孤舟、微月、枫林)。我国古典诗歌中,本有借月光写客愁的传统。而江上见月,月光与水光交辉,更易牵惹客子的愁情。王昌龄似乎特别偏爱这样的情景:“亿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行到荆门向三峡,莫将孤月对猿愁”,等等,都将客愁与江月联在一起。而“孤舟微月”也是写的这种意境,“愁”字未明点,是见于言外的。“枫林”暗示了秋天,也与客愁有关。这种阔叶树生在江边,遇风发出一片肃杀之声(“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真叫人感到“青枫浦上不胜愁”呢。“孤舟微月对枫林”,集中秋江晚来三种景物,就构成极凄清的意境(这种手法,后来在元人马致远《天净沙》中有最尽致的发挥),上面的描写为筝曲的演奏安排下一个典型的环境。此情此境,只有音乐能排遣异乡异客的愁怀了。“分付”即发付,安排意。弹筝者于此也就暗中登场。“分付”同“与”字照应,意味着奏出的筝曲与迁客心境相印。“水调子”(即水调歌,属乐府商调曲)本来哀切,此时又融入流落江湖的乐人(“流人”)的主观感情,怎能不引起“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迁谪者内心的共鸣呢?这里的“分付”和“与”,下字皆灵活,它们
既含演奏弹拨之意,其意味又决非演奏弹拨一类实在的词语所能传达于万一的。它们的作用,已将景色、筝乐与听者心境紧紧钩连,使之融成一境。“分付”双声,“鸣筝”叠韵,使诗句铿锵上口,富于乐感。诗句之妙,恰如钟惺所说:“‘分付’字与‘与’字说出鸣筝之情,却解不出”(《唐诗归》)。所谓“解不出”。乃是说它可意会而难言传,不象实在的词语那样易得确解。
次句刚写入筝曲,三句却提到“岭色”,似乎又转到景上。其实,这里与首句写景性质不同,可说仍是写“鸣筝”的继续。也许晚间真的飞了一阵雨,使岭色处于有无之中。也许只不过是“微月”如水的清光造成的幻景,层层山岭好象迷蒙在雾雨之中。无论是哪种境况,对迁客的情感都有陪衬烘托的作用。此外,更大的可能是奇妙的音乐造成了这样一种“石破天惊逗秋雨”的感觉。“千重万重雨”不仅写岭色,也兼形筝声(犹如“大弦嘈嘈如急雨”);不仅是视觉形象,也是音乐形象。“千重”、“万重”的复叠,给人以乐音繁促的暗示,对弹筝“流人”的复杂心绪也是一种暗示。在写“鸣筝”之后,这样将“岭色”与“千重万重雨”并置一句中,省去任何叙写、关联词语,造成诗句多义性,含蕴丰富,打通了视听感觉,令人低回不已。
弹到激越处,筝弦突然断了。但听者情绪激动,不能自已。这里不说泪下之多,而换言“泪痕深”,造语形象新鲜。“收与”、“分付与”用字同妙,它使三句的“雨”与此句的“泪”搭成譬喻关系。似言听筝者的泪乃是筝弦收集岭上之雨化成,无怪乎其多了。这想象新颖独特,发人妙思。“只说闻筝下泪,意便浅。说泪如雨,语亦平常。看他句法字法运用之妙,便使人涵咏不尽。(”黄生评)此诗从句法、音韵到通感的运用,颇具特色,而且都服务于意境的创造,浑融含蓄,而非刻露,《诗薮》称之为“连城之璧,不以追琢减称”,可谓知言。
5、(1)灵动(跳跃等)(动态特点,从“散聚”“聚”“跳”等词得出)‚晶莹(润泽、亮泽等)(静态特点,从“真珠”“水银窝”等喻体特点得出),1点1分。
(2)虚写(“想象”,手法1分)“午梦”泛舟西湖,烟雨迷蒙,荷香四溢的清新美景(上阕内容概括1分)侧面烘托(衬托,手法1分)被“急雨打篷声”惊醒后欣赏到的眼前荷池跳雨的美景(下阕内容概括1分),更好地表达诗人对池荷跳雨的喜爱之情(思想感情1分)。
6、(1)一个“暗”字,把春天来临,青叶就在不知不觉中一次次生出新叶的情景凸现出来。生动地表现出梧州的气候特征。
(2)一是用乐景写哀情,面对着令人喜悦的美景,触目伤情,流露出无可奈何的叹息。二是卒章显志,结尾发出了“流芳虽可悦,会自泣长沙”的无可奈何的叹息。三是用典,“泣长沙”用的是西汉贾谊的典故,表明白己无奈伤感的情怀。(答出1点2分,两点4分,三点5分)
7、(1)雨后置身于清新怡人环境之中的愉悦、惬意。一场雨后,“软草平莎”油绿水灵,格外清新,路面上,净而无尘,作者纵马驰骋,自是十分惬意。(2分)
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希冀归耕田园的愿望。“收拾耦耕身”,表现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雨后桑麻蓬勃生长,蒿艾香气如熏,诗人自然是热爱这样的景色和生活的,最后一句又将这样的情感进一步深化。(3分)
(2)(1)比喻。“光似泼”“气如熏”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雨后天晴田野里的蓬勃景象;(2)对偶。“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熏”两句形成工整的对仗,读起来朗朗上口;(3)情景交融。清新、蓬勃的田野景色蕴蓄着作者的喜悦之情。(每点2分,术语1分,分析1分。另外答夸张、视觉嗅觉结合,分析合理也可以得分)
第三篇:原创高考语文复习备考资料 综合诗歌鉴赏思路训练
《梦中作》教学构思
一、教学目标:
通过赏析《梦中作》,继续提高学生的审题、答题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提高学生的审题、答题能力。
三、课堂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梦中作① 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佑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斧已拦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③酒阑:酒尽.(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步骤一:投影病例 步骤二:分析答题得失,步骤三:归纳审题答题规律
四、考情盘点 1、10年山东卷《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10年安徽卷《岁茗》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3、09年浙江卷《踏莎行·雪中看梅花》指出这首词的艺术手法并简析作者的情感。1、09年福建卷《江行》请从“景”与“情”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2、11年江西卷《清明》这首诗首联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 3、09年湖北卷《题西溪无相院》第二联是怎样写景? 4、11年安徽卷《琅玡湾》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三四两句进行赏析? 5、10年广东卷《望江东》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上片或下片? 小结:再次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五、拓展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7分)
岁
暮①(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洲(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做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8、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9、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3分)步骤一:投影学生答案 步骤二:归纳答题得失:
步骤三:再次提高审题,答题能力
六、总结
七、课外练习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题。
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①
[南宋]辛弃疾
青山欲共高人②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注:①这首词写于淳熙元年(1174年)的春季,当时,辛弃疾任江东抚司参议官,是江东留守叶衡的部属。叶衡对辛弃疾颇为器重,后来他升任右丞相兼枢密使,立即推荐稼轩为“仓部郎官”。写此词时,叶衡尚未作“丞相”,题目云“为叶丞相赋”,是后来追加的。②“高人”,指叶衡,即叶丞相,南宋主战派人物,很有才干。
(1)这首词上片画线句子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有何作用?请具体分析。(3分)
(2)有人认为“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表现出诗人的豁达,有人则说表现的是诗人沉重的忧伤。你的看法怎样?为什么?请联系全诗说明。(4分)板书设计
写什么
环节 问什么
答什么
问题 问题 关键词找不好 学会 切入点找不准 不完整 不全面
学会
找好关键词 找准切入点 完整 全面
第四篇:教师版 2019届高三语文诗歌鉴赏综合训练
启东市汇龙中学
高三语文讲义
2019届高三语文诗歌鉴赏综合训练(教师版)
主备人:朱泉辉
2018年10月16日
1.(2018南京、盐城一模,10—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11分)
寄上叔父夷仲三首(其三)
黄庭坚
关寒塞雪欲嗣音①,燕雁拂天河鲤沈。百书不如一见面,几日归来两慰心。弓刀陌上望行色,儿女灯前语夜深。
更怀父子东归得,手种江头柳十寻②。
[注] ①嗣音:传递信息。②《世说新语》记载,桓温北征,经金城,见年轻时所种之柳皆已十 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1)(分析诗句蕴含的情感)诗中前两联抒发了哪些感情?(6分)明确(1)前两联体现了诗人独自一人宦游在外,思念亲人,却只能以书信和叔父交流,想见不得见,想归不得归的惆怅寂寥。
解析(1)解答这类题目抓住题干、作者、注释、关键词、意象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由注 释“嗣音”可以得知诗人身处“关寒塞雪”的艰苦环境中,想要给叔父写信;“燕雁”和“河 鲤”都是古诗词中常见的传递书信的意象,然而条件艰苦,书信难达。颔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想要与叔父交谈互相慰藉的迫切,然而归期未定。
(2)(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后两联多用虚笔,请做简要分析。(5分)明确(2)后两联诗人运用虚写,想象自己回到家乡,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田园之美。既表现了自己对于现实困境的无奈,又构想了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景。解析(2)题干已点明手法为虚写,学生应侧重于其表达效果。“弓刀陌上望行色”一句,诗人站在塞外的道路上,见行色匆匆归去的人们,联想到自己归乡之后的情景,想要与儿女家人欢聚一堂,秉烛夜话。尾联用一个“更”字,加深了诗人欲与叔父东归而去的渴慕与期盼。结合注释,可知尾联化用《世说新语》典故,表达了诗人离乡之远,时间之久,颇有“少小离家老大回”之感。
2.(2018苏北四市一模,10—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相关问题。(11分)
月下呈章秀才 刘长卿
自古悲摇落,谁人奈此何。夜蛩偏傍枕,寒鸟数移柯。向老三年谪,当秋百感多。
家贫惟好月,空愧子猷[注]过。
[注] 子猷:王徽之,东晋名士。
(1)(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简要赏析第二联的表达效果。(6分)答案(1)①视听结合、借景抒情;②借蟋蟀鸣叫和寒鸟跳动,写自己难以入眠的愁苦;③承 启东市汇龙中学
高三语文讲义
接开头的“摇落”和“奈此何”,引出下文的身世感慨。
解析(1)解答本题,首先明确颔联是写景的句子,然后从写景艺术中寻找恰当的手法加以表述。上句从听觉写蟋蟀鸣叫,下句写寒鸟在树枝间跳跃;同时,诗句中写景的诗句必然会包含作者的情感,由景入情,结合诗句做具体分析即可。
(2)(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结合全诗,概括作者“百感”的内容。(5分)答案(2)①草木凋零的无奈;②人生向老的忧伤;③被贬他乡的哀怨;④家贫无以招待好友的愧疚;⑤对章秀才的赞美(赞美章秀才有魏晋名士的风度)。
解析(2)“百感”是全诗的核心字眼,统领全诗。对于此内容应该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首联中写自古以来,逢秋悲寂寥;颔联借景抒情,写出内心愁苦;颈联“向老”二字可见人生流逝的悲苦,同时也可见贬谪之苦;尾联紧扣友人之感,颇为复杂。
3.(2018无锡期中,10—11)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相关问题。(10分)
蝶恋花 [清]谭 献
庭院深深人悄悄。埋怨鹦哥,错报韦郎到。压鬓钗梁金凤小,低头只是闲烦恼。花发江南年正少。红袖高楼,争抵还乡好?遮断行人西去道,轻躯愿化车前草。
(1)(鉴赏艺术技巧)词的上阕前三句是如何刻画主人公形象的?请简要分析。(4分)答案(1)以环境的幽深烘托女子的孤单寂寞;通过埋怨鹦哥错报信息的行为(心理)描写她思郎心切。
解析(1)首句写庭院幽深之景,以景物相衬;
二、三句通过心理活动来直接表现人物的形象,通过埋怨鹦鹉错报信息从而曲折委婉地传达出自己对男子的思念之情。(2)(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词的下阕是如何抒发感情的?试简要分析。(6分)答案(2)下阕虚写,前三句通过想象男子在江南生活的情景,担心男子留驻江南,希望他早日回家相聚;后两句是侧面描写,表达对男子的思念心切;想象自己变成车前草,阻断男子西去道路,表达对爱情的忠贞。
解析(2)下阕整体属于虚写,前三句,通过想象男子在江南生活的情景,同时以反问之句侧面表现盼归之切;后两句想象别后之行,以此表达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贞。4.(2018苏锡常镇四市二模,10—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10分)
梅 郑 谷
江国正寒春信稳,岭头枝上雪飘飘。何言落处堪惆怅,直是开时也寂寥。素艳照尊桃莫比,孤香黏袖李须饶。离人南去肠应断,片片随鞭过楚桥。
(1)(鉴赏首联作用)简要说明首联在全诗中的主要作用。(4分)答案(1)点明离别的时节,“寒”、落梅等渲染离别惆怅气氛,梅花飘落为下文“孤香黏袖” 等做铺垫。
解析(1)关于诗歌中某一联的作用题,应从内容和结构上考虑。首联侧重写景,写早春时分,点明时节;“寒春”一词在表明时令的基础上写出寒意袭人,同时后一句中“雪飘飘”通 2 启东市汇龙中学
高三语文讲义
过写梅花飘落更添惆怅之意,渲染离别时哀愁的氛围;首联写梅花飘落为下文做铺垫,同时点题。
(2)(分析诗歌内容)这首诗是如何借梅来抒写离情别绪的?结合三、四两联简要分析。(6分)答案(2)作者不直言离人不忍离去,而是通过写梅花在酒杯中照影,黏在离人的衣袖上,离人踏上行程,梅花又跟随过桥,表现梅花的多情和依依不舍使离人断肠,作者写梅花的多情其实是写离人的多情,这些写显得委婉含蓄。
解析(2)题干中已明确指出“离情别绪”的情感,学生答题时应该紧扣此词;同时答题指向为借助梅花的描写,将两者结合即可。第三联先将梅花与桃花作比,突出梅花的“素艳”之特点,同时后一句直接描摹“孤香黏袖”写依依惜别的深情;第四联写离人肠断,直接抒情,同时写梅花片片跟随,无情之物顿时也具情感,两者交融。5.(2018如皋中学月考,10)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11分)
次韵柳通叟寄王文通
黄庭坚
故人昔有凌云①赋,何意陆沉黄绶②间? 头白眼花行作吏,儿婚女嫁望还山。心犹未死杯中物,春不能朱镜里颜。
寄语诸公肯湔祓③,割鸡④令得近乡关。
[注] ①凌云:据《史记》记载,司马相如所作《大人赋》中有“飘飘有凌云之气”。②黄绶: 黄色的印绶,低级官吏的标志。③湔祓(jiān fú):举荐提拔。④割鸡:用作治理一县的代称。(1)(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首联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答案(1)首联运用了用典和对比的表现手法。第一句用司马相如的典故不仅盛赞朋友才华 横溢,还与下一句形成对比,突出了朋友高才华(高志向)与低职位之间的强烈反差。
解析(1)诗人首先用典,“凌云”,借司马相如的故事来写老友的才华横溢;“陆沉”比喻生活在人世间而实际过着避世的生活,常用来称“市隐”之类的处世态度。再运用对比,一是“凌云”,一是“陆沉”,将高才与低职相对比。
(2)(分析情感)诗人在尾联向执政“诸公”发出“寄语”,其中蕴含着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 要分析。(6分)答案(2)①对友人怀才不遇的同情与关切;②对统治者重用人才的渴望;③对埋没人才这种现实的不平与愤懑。
解析(2)尾联出语婉转,但仍包含怨愤不平之意。“割鸡”呼应首联的才高位卑。尾联为友人向执政诸公吁请,希望他们从中斡旋,让他能在近乡之处做一个地方官。诗中人物的贫贱自守、兀傲奇崛、放旷不羁、愤世嫉俗,也正是黄庭坚的自我写照。诗人为其坎坷遭遇大鸣不平,抗议世道的不公,实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
6.(2018扬州中学阶段检测,10)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11分)
梦 回① 林景熙②
梦回荒馆月笼秋,何处砧声唤客愁。深夜无风莲叶响,水寒更有未眠鸥。
[注] ①梦回:梦醒。②林景熙:号霁山,宋末诗人。有气节,宋亡不仕。
(1)(分析诗歌的内容)本诗的诗眼是什么?请分析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5分)启东市汇龙中学
高三语文讲义
答案(1)诗眼应该是:“何处砧声唤客愁”中的“愁”。(1分)此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第一句,描写了梦醒的时间、地点与四周的环境,写出了诗人在荒凉的旅馆住宿时心中的凄苦,为后来的景物描写、个人感情的抒发做铺垫。
解析(1)本诗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是“愁”字,通过一系列的景物描写,抒发作者的思乡之愁。第一句交代时间、地点、环境,自然引出下文梦醒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2)(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赏析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技巧。(6分)答案(2)①最后两句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以深夜的寂静与莲叶的响动声相衬,以寒冷清寂的水面与未休息的鸥的骚扰相衬,充分刻画出当时冷寂凄凉的气氛。②衬托手法,用“未眠鸥”来衬托作者辗转反侧、长夜难眠的愁苦,渲染了凄凉的氛围,含蓄而深沉地表达了作者的悲苦之情。
解析(2)一动一静,形成对比。“无风”是静,“莲叶响”是动。“水寒”之下的“未眠鸥”,衬托出未眠的还有人。一联诗句中,可能多种手法并用,注意要点是否答全。7.(2017常州一模,10—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相关问题。(10分)
送李侍郎赴常州
贾 至
雪晴云散北风寒,楚水吴山道路难。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
(1)(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首句的写景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4分)答案(1)点明时令气候,营造了空阔寂寥的氛围;以“北风寒”烘托别时悲凉的心情。解析(1)送别诗的写景除了交代背景(时间、地点、事件)外,还有渲染气氛的作用,答题时可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说明。“北风”说明是在冬季,“寒”既指天气寒冷,还指因与友人分别而内心寒冷。
(2)(分析情感)“楚水吴山道路难”暗含作者什么样的情感?(4分)答案(2)道路遥远难行,表达对友人此去的关切担忧;山川阻隔,后会难期,抒发离愁的沉重。解析(2)写景是为了抒情。“吴楚”说明两地相隔之远,其道路之艰难可想而知。体现诗人对远去的友人的关切担忧与思念。
(3)(鉴赏诗意)
三、四两句与王维《渭城曲》中哪两句的诗意相似?(2分)答案(3)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解析(3)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如果记得,书写出来不是难事。因为两者都有举酒属客之意和感伤离别之情。
8.(2017南京、盐城一模,10—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客舍悲秋,有怀两省旧游,呈幕中诸公①
岑 参
三度为郎便白头,一从出守五经秋。
莫言圣主长不用,其那②苍生应未休。人间岁月如流水,客舍秋风今又起。不知心事向谁论,江上蝉鸣空满耳。
[注] ①大历四年(769),由于戎泸间受乱军阻路,岑参在嘉州刺史任满后滞留蜀中。此诗即作 于成都客舍。②其那:怎奈。
(1)(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从全诗来看,作者“悲”的原因有哪些?(5分)启东市汇龙中学
高三语文讲义
答案(1)不受重用;韶华易逝;苍生之痛;羁旅之苦;孤独寂寞。
解析(1)原因有主客观两方面。客观方面:“长不用”不仅指嘉州刺史秩满后未受续用,更主要的还是指平生不是“为郎”,便是“出守”,从未被重用过。主观原因:作过几任郎官便已白头——年华易逝;怎奈天下百姓令人生忧——心忧苍生;客舍之中又见秋风飕飕——羁旅之愁;不知满腹心事向谁倾诉——愁无知音。
(2)(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请赏析诗的最后一句“江上蝉鸣空满耳”的妙处。(6分)答案(2)借景抒情(或“以景结情”“融情于景”)。以“满耳”的蝉鸣衬托作者内心的孤寂;以秋蝉凄厉的鸣声收束全诗,将作者的种种悲愁表达得淋漓尽致。
解析(2)赏析,就应先说手法,再说内容、情感、效果等。末句是写景句,可见是以景结情。末句紧承前句愁无知音之意,此句意在强调只有满耳蝉声,不仅不能排遣思绪,反倒更引出无穷愁绪,烘托出诗人晚年的孤独寂寞,诗歌遂在这种更为凄切沉重的情调中结束。9.(2016南京、盐城一模,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避地寒食 韩 偓
避地淹留已自悲,况逢寒食欲沾衣。浓春孤馆人愁坐,斜日空园花乱飞。路远渐忧知己少,时危又与赏心违。
一名所系无穷事,争敢当年①便息机②。
[注] ①当年:壮年。②息机:息灭机心。
(1)(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诗中作者言“愁”,有哪些具体缘由?(4分)答案(1)恰逢寒食,淹留异地,知己稀少,时局艰危。
解析(1)首先找出诗中言“愁”的句子,其中第三句直接点明了“愁”,那么缘由便集中在第三句前后,分别是第一、二句,以及第五、六句;继而进行概括,得出“淹留异地”“况逢寒 食”“知己少”“时局危”几点。
(2)(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请简析本诗颔联运用的手法及其妙处。(4分)答案(2)借景抒情,表达孤馆独坐之愁。上联以浓春盛景反衬,下联以斜日空园之景烘托。解析(1)首先找出诗中言“愁”的句子,其中第三句直接点明了“愁”,那么缘由便集中在第三句前后,分别是第一、二句,以及第五、六句;继而进行概括,得出“淹留异地”“况逢寒 食”“知己少”“时局危”几点。
(2)本题提问非常明确,指向是颔联,首先答手法,而后分析手法的作用。颔联写景,景中含情。手法即“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而后再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妙处。(3)(分析诗人心理)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矛盾心理?(3分)答案(3)一方面感慨为功名所累,另一方面又表达了壮年就息灭机心的不甘。
解析(3)既然是矛盾心理,肯定包含对立冲突的两方面情感。阅读尾联诗句内容,并结合相关注释可知,前一句感慨为功名所累,后一句则表达了壮年就息灭机心的不甘。10.(2016无锡期末改编,10)阅读下面这首小令,回答问题。(9分)
如梦令·建康作 赵 鼎[注] 烟雨满江风细,江上危楼独倚。歌罢楚云空,楼下依前流水。迢递,迢递,目送孤鸿千里。[注] 赵鼎(1085—1147),解州闻喜(今属山西)人,南宋高宗时政治家、名相、词人。(1)(鉴赏诗句)简要赏析三、四两句的表达效果。(3分)答案(1)①写出了楚天的空旷与寂寥,暗衬出词人的心境;②为全词最后的情感表达积蓄了力量。启东市汇龙中学
高三语文讲义
解析(1)赏析诗句表达效果题要重点把握诗句所表达的内容、情感以及作用。
三、四两句 为写景句,先考虑写了什么样的景色,再考虑其跟词人情感的关系,最后再联系上下文探讨这两句的作用。
(2)(分析词人情感)最后一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6分)答案(2)孤独(凄凉)之感,寂寞思乡之情,忧郁(忧愁)茫然之意。
解析(2)“目送孤鸿千里”是说词人把目光投向遥远的天际,看到孤鸿也随江流远去。“孤鸿”历来被人们看作是孤独、哀伤的代名词,此处也是一样,表达了词人的孤独之感。千里之外为家乡,表达了词人的思乡之情。另外,结合前面的“迢递”可知,该句还表达了词人的忧郁(忧愁)茫然之意。
11.(2018无锡期中,10—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10分)
湘 中 [唐]韩 愈
猿愁鱼踊水翻波,自古流传是汨罗。蘋藻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扣舷歌。
[注] 贞元末年,韩愈官监察御史,因关中旱饥,上疏请免徭役赋税,遭谗被贬为连州阳山令。此 诗即为作者被贬谪途经汨罗江时所作。
(1)诗的首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5分)答案(1)画面:两岸山猿哀愁,江中鱼儿狂跳,江面波涛汹涌的汨罗江景。作用:营造出一种愁惨感伤的气氛,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抒发诗人因谗遭贬的悲愤和牢骚。
解析(1)此题分设两个考点,一为景物形象的概括,一为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画面的描述可在原诗句解释的基础上加以整合,找出主要景物并简要概括其特征。原句中写到三个景物 “猿猴”“江鱼”“水波”,分别加以概括即可。对于景物描写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入手:渲染氛围,奠定感情基调,表现诗人的情感。“猿愁”可见愁苦之情鲜明,同时结合注释, 写到诗人因为上疏奏请而遭贬,悲凉之感很容易看出。
(2)“空闻”二字感慨深沉,请结合全诗内容及诗人生平简要分析。(5分)答案(2)“空闻”,即没有欣赏的兴趣;本想借凭吊屈原寄托失意,却无处祭奠,渔父歌声令人茫然、愤慨;诗人以屈原自况,没有对渔父的企羡,而愿效仿屈原万死不辞。(意思对即可)解析(2)从诗歌整体内容看,“空闻”二字在尾联属于转笔之作,应结合前文分析;同时联系屈原的典故以及诗歌的注释,可以看出诗人以屈原自况,有效仿屈原之意,却无从施展;对渔父并无羡慕之意。
12.(2018盐城期中,10—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相关问题。(11分)
花心动·偶居杭州七宝山国清寺冬夜作
赵 鼎①
江月初升,听悲风、萧瑟满山零叶。夜久酒阑,火冷灯青,奈此愁怀千结。绿琴三叹朱弦绝, 与谁唱、阳春白雪。但遐想、穷年坐对,断编遗册。
西北欃枪②未灭。千万乡关,梦遥吴越。慨念少年,横槊风流,醉胆海涵天阔。老来身世疏 篷底忍憔悴、看人颜色。更何似、归欤枕流漱石。
[注] ①赵鼎(1085—1147),解州闻喜(今属山西)人,被称为南宋中兴贤相之首。②欃(chán)枪: 这里指金兵占据北部中国。
(1)结合全词,概括作者“愁”的原因。(5分)答案(1)环境凄清,知音难觅,中原沦陷(有家难回),壮志难酬,老来漂泊。
解析(1)“愁”是全词的词眼,对于这个字的理解应该结合全词分析。上阕前几句集中写 启东市汇龙中学
高三语文讲义
景,尽显萧瑟之感,环境凄清;接着通过琴声的描写,表示知音难觅;下阕回首中原,尽是满目疮痍,故土沦陷;回想年少时光,曾有豪情壮志却无从施展;最后感慨自身年老,四处漂泊。(2)词的下阕对比手法鲜明,试做赏析。(6分)答案(2)①将年少时的横槊风流和老来的漂泊憔悴进行对比,表达了年华老去、壮志难酬的感伤。
②将现实中看人脸色的生活和想象中枕流漱石的生活进行对比,表达了对归隐生活的向往。解析(2)本题题干中已经明确手法为对比,比较容易作答。可从年少与年老、现实与想象等方面进行比较,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可以看出词人在年华老去之时依然存有壮志难酬之感;最后一句通过写“更何似、归欤枕流漱石”可见归隐之意。13.(2018南通一模,10—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10分)
送七兄赴扬州帅幕
陆 游
初报边烽照石头,旋闻胡马集瓜州。
诸公谁听刍荛[注]策,吾辈空怀畎亩忧。
急雪打窗心共碎,危楼望远涕俱流。岂知今日淮南路,乱絮飞花送客舟。
[注] 荛:樵夫,这里代指普通人。
(1)诗的一、二两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1)①“初报边烽照石头,旋闻胡马集瓜州“表达了对国家形势危急的忧切;②“诸公谁听刍荛策”表达了抗敌复国策略不能得到采纳的悲愤;③“吾辈空怀畎亩忧“表达只能徒然为国担忧、壮志难酬的无奈。
解析(1)首联以简洁的笔墨概括了金兵南犯的经过,同时也交代了本诗的写作背景,时局艰危。处此危难之际,诗人多想挺身而出,联合抗金志士,为国除危,为民解难。可是,只求苟安、不思恢复的南宋朝廷早已把他看成心存不轨的异己分子,不容许他执掌重兵、慷慨赴敌。意识到这一点,诗人内心充满愤慨:“诸公谁听刍荛策,吾辈空怀畎亩忧。”作为备受歧视的在野人士,他只有徒然地为时局担忧。这两联前后照应,因果分明,对比强烈:一边是诸公堵塞贤路,不恤国计;另一边则是诗人系念时局,忧心如焚。(2)请简要赏析第三联的表达效果。(4分)答案(2)①借景抒情,借描写急雪打窗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痛苦;②细节描写,通过描写与七兄登高望远“涕俱流”的细节,表明诗人心中对七兄的担忧和对国家的赤诚之心。解析(2)此二句整体借景抒情,亦见其愤慨之烈、痛苦之深。“危楼”,即高楼。当时,诗人身受羁绊,无计可施,拳拳报国之心竟与打到窗上的急雪一样碎成粉末;登上高楼,远望狼烟四起,诗人更不禁涕泪交流。这一切,虽已成为旧日之事,却深深地镌刻在诗人的记忆之中。同时通过细节描写,更加细致深刻地传达出其内心的忧虑和思念。14.(2018南通二模,10—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10分)
念奴娇·避地溢江书于新亭[注]
王 澜
凭高远望,见家乡、只在白云深处。镇日思归归未得,孤负殷勤杜宇。故国伤心,新亭泪眼, 更洒潇潇雨。长江万里,难将此恨流去。
遥想江口依然,鸟啼花谢,今日谁为主。燕子归来,雕梁何处,底事呢喃语。最苦金沙,十万 启东市汇龙中学
高三语文讲义
户尽,作血流漂杵。横空剑气,要当一洗残虏。
[注] 宋宁宗嘉定十四年,金兵围攻蕲州,城陷。王澜因避蕲州失陷之灾,移居溢江,在新亭上写 了本词。
(1)词的上片运用“杜宇”的典故,有什么作用?(4分)答案(1)借“杜宇”的典故,表达思归而不得的愁苦及家国之痛;使这首词含蓄蕴藉,具有艺术感染力。
解析(1)“杜宇”之典故,在诗歌鉴赏中较为常见,教材中也曾出现“望帝春心托杜鹃”的诗句,此典故一般表示思念忧伤之意;联系语境可知,作者思念故国却不得归去,只得通过“杜宇”传达自己的思念之意,用“孤负殷勤”表示思归而不得的痛苦。(2)请简要分析下片中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6分)答案(2)由对故土失陷的痛惜、对物是人非的感叹,到对受难百姓的同情、对金兵惨无人道暴行的痛恨,再到激起报仇雪恨的决心。
解析(2)此题要求分析作者的情绪变化,应结合具体诗句做简要分析。下片前三句,通过“遥想”和“今日”对比表达江山易主,物是人非之感;接下来三句借助燕子归来无家可寻,暗指自己若归故国也难寻家园;然后三句直接描绘战争的场景,百姓饱受战乱之苦,遍地惨状,作者对百姓深表同情,同时也对金兵入侵的暴行痛恨不已;末尾两句,直抒胸臆,表达报国之志,想血洗残虏,抗击金兵。
15.(2018南通三模,10—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10分)
送人游蜀 马 戴
别离杨柳陌,迢递蜀门行。若听清猿后,应多白发生。虹霓侵栈道,雨雪杂江声。过尽愁人处,烟花是锦城。
(1)请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4分)答案(1)颔联写想象中离别后友人改变的容颜,颈联写想象中友人的艰险旅途。
解析(1)颔联写别后的情景,清猿哀啼让人产生愁思,白发渐多表明容颜衰老,此句属于想象之景,由此概括为:想象离别后友人因愁思而容颜改变。颈联写沿途雨雪侵袭,一路艰难险阻,由此概括为想象友人此去的艰险旅途。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尾联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的尾联在抒情方式上的不同点。(6分)答案(2)《送人游蜀》间接抒情(借景抒情、以景结情):通过想象锦城美好的春景,劝慰友人不要因别离和路途遥远、艰险而悲愁。《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用“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直接劝慰友人不要因为分别而忧伤。
解析(2)对于抒情方式要概念清晰,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大类。《送人游蜀》的尾联写经过一路的艰难险阻之后,愁绪过后,想象到达锦城后,满眼春色,风光秀丽,以此来劝慰友人不要悲愁;《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的尾联则是直接抒情(题干中暗示分析不同点),劝告友人不要因为分别在即,而像小儿女一般满眼泪花、哭哭啼啼,由此劝慰友人不要因分别而忧伤。
16.(2018南京、盐城四市二模,10—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11分)
满庭芳
启东市汇龙中学
高三语文讲义
[宋]苏 轼
余年十七,始与刘仲达往来于眉山。今年四十九,相逢于泗上。洛水浅冻,久留郡中,晦日同游南山,话旧感叹,因作此词。
三十三年,飘流江海,万里烟浪云帆。故人惊怪,憔悴老青衫。我自疏狂异趣,君何事、奔走尘凡。流年尽,穷途坐守,船尾冻相衔。
巉巉。淮浦外,层楼翠壁,古寺空岩。步携手林间,笑挽攕攕。莫上孤峰尽处,萦望眼、云海相搀。家何在,因君问我,归梦绕松杉。
(1)上片写出了苏轼怎样的人生境况?(3分)答案(1)多年漂泊,仕途失意,年华老去。(3分,每点1分)解析(1)上片整体回忆词人前半段生涯。首先从“三十三年,飘流江海”可见词人漂泊在外多年,颇多愁苦;“青衫”一词意为低级官吏所着服饰,“穷途”一词含末路之意,暗示词人仕途失意;“憔悴”一词暗示词人年华老去。(2)请赏析词中“巉巉”的表达效果。(5分)答案(2)实写南山高大突起的形象,同时也表现了苏轼傲岸不屈的精神;暗示出从舟中到山中的游踪变化,与上片结句的情境构成逆转,为下文写景抒情做铺垫。(5分,每点1分)解析(2)“巉巉”一词本义为山高耸突起的样子,这里取其本义;同时诗歌中对物象的描写都有象征之意,以物写人,以山之高大突出苏轼傲然不屈的精神状态;另外,对照上、下片所写之景,上片侧重写行舟中所见之景,下片则攀援而上,写山中行走所见所闻所想。(3)下片抒发了词人哪些情感?(3分)答案(3)对命运的豁达乐观,与老友的相知相得,对故乡的牵挂眷念。(3分,每点1分)解析(3)下片通过写词人登山所见之景引发所抒之情。“笑挽”可见词人面对坎坷仕途的豁达乐观之意;“步携手林间”可见作者与友人之间的情谊深厚,“莫上”一句表明词人对友人的劝慰之意;最后三句,通过虚写表达对故乡的牵挂眷念。
17.(2018苏锡常镇四市一模,10—1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10分)
殢人娇①后庭梅花开有感
李清照
玉瘦香浓,檀深雪散。今年恨、探梅又晚。江楼楚馆②,云闲水远。清昼永,凭栏翠帘低卷。
坐上客来,尊前酒满。歌声共、水流云断。南枝可插,更须频剪。莫直待、西楼数声羌管③。[注] ①殢(tì)人娇:词牌名。②江楼楚馆:泛指旅舍。③羌管:羌笛,笛曲中有《梅花落》。(1)“江楼楚馆,云闲水远。清昼永,凭栏翠帘低卷”在上片中有什么作用?请概括说明。(4分)答案(1)交代了观后庭梅花的地点和自身处境,以及寂寞无聊的心情。解析(1)作答此题时需要关注题干中的要求,提问该四句在上片中的作用。“江楼楚馆”为 婉约词中常见意象,表明词人所在地点;“闲”字则表示词人此时的心境,百无聊赖;“凭栏翠帘低卷”则进一步暗示词人此刻心情低沉、寂寞,有淡淡的哀愁。(2)下片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2)描绘了与友人品酒、赏梅、高歌的欢娱,表达了对大好时光易逝的惆怅,对美景乐事的珍惜。
解析(2)下片“坐上客来……云断”,写宴席之上,词人和友人欢声笑语共同饮酒,歌声美妙有如行云流水,整体呈现欢乐的氛围;“频剪”梅枝,则暗示大好时光的易逝,心生惆怅之 启东市汇龙中学
高三语文讲义
意;最后,“莫直待”含有劝慰之意,不要等到思念之时才想起这般美好,应及时珍惜眼前美景乐事。
18.(2018苏州一模,10)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11分)
破阵子·远眺 [明]徐允贞
万里孤峰匝地,一湾新月如钩。点点寒鸦争晚树,片片轻帆落远洲。黄昏犹倚楼。暮雨又归南浦,潮声惊满长楸。玉笛只悲征客梦,小艇才闻渔夫讴。风吹无限愁。(1)简要赏析“黄昏犹倚楼”一句中“犹”字的妙处,并分析这句话在词中的作用。(5分)答案(1)“犹”,“仍然”的意思,既表明倚楼时间之久,也暗示词人内心愁苦之深,难于排 遣。紧扣题旨,点明新月、孤峰等是倚楼远眺之景。
解析(1)此题有两个考查点,需要分别作答。对于炼字,首先是就该字进行阐释(“仍然”的意思),接着做具体阐述,结合“倚楼”表明黄昏时倚靠时间之久,也暗示词人内心的愁苦。关于作用的思考,需要从内容和结构的层面解释,关注诗歌中倚楼远眺之景。(2)词人所说“无限愁”具体包含了哪些愁绪?请结合词作内容做简要分析。(6分)答案(2)词人身为“征客”,远离家乡,充满了思乡之愁;寒鸦归巢,轻帆泊岸,自己却依旧漂泊在外,倚楼眺望,反衬出词人羁旅之愁;“渔夫讴”的自由快乐,唤起心中奔波在外,劳心于俗事的愁怨。
解析(2)题干中已经明确“愁”为词眼,需要结合全词就该点做仔细分析。上片前两句,描绘离家万里,弯月的意象直接点明思乡之愁;后三句,通过写寒鸦傍晚时分归巢,帆船泊岸,暗含归家之意,而自己依然远眺,形成对照,愁思更浓;下片回到眼前之景,通过“玉笛只悲征客梦”直接抒发漂泊在外的游子之思,同时以渔夫的自由快乐映衬自己在外奔波劳碌的无限愁思。
19.(2018南通中学开学检测,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11分)
惜余春 贺 铸
急雨收春,斜风约水,浮红涨绿鱼文起。年年游子惜余春,春归不解招游子。
留恨城隅,关情纸尾,阑干长对西曛[注]倚。鸳鸯俱是白头时,江南渭北三千里。[注] 西曛:斜阳。
(1)从全词看,词人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3分)答案(1)由惜春到思归再到怀人。
解析(1)本题考查对全词的情感思路的梳理能力。前三句,照应题面中“余春”二字,爱惜之情,亦于言外发之;后两句写游子思归之情,直接明了;下片围绕思念之情展开,“关情纸尾”“鸳鸯俱是白头时”这些常见意象均是闺怨词作中常见的,由此可以判断下片侧重怀人。(2)后人评价“春归不解招游子”有“无理之趣”,请对此做简要分析。(4分)答案(2)“春归”本是自然现象,词人埋怨春弃己而独归是“无理”的,但无理却有趣,借此把游子思归之情表达得委婉、深挚。
解析(2)“年年游子惜余春”,给出惜春情怀的时间持续度,语气即显得更为沉郁。游子年年惜春,可谓专情于春矣,而春天归去时却想不到招呼老朋友一块儿走,实在无理。如此造语,可谓奇妙。
启东市汇龙中学
高三语文讲义
(3)简要赏析“鸳鸯俱是白头时,江南渭北三千里”这两句的表达效果。(4分)答案(3)运用比喻、借代、夸张等修辞手法,以“鸳鸯”喻夫妻(或有情人),以“江南、渭北”代指夫妻(或有情人)各自所在的地方,以“白头”“三千里”突出分别时间之长、相隔距离之远。意味深远,给读者以强烈的情感震撼和艺术感染力。解析(3)杜甫《春日怀李白》诗:“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词人熔铸唐诗,以己意出之:“鸳鸯俱是白头时,江南渭北三千里。”谓夫妻二人,已垂垂老矣,却一在江南,一在渭北,关山千里,天各一方。这两句只说离人年龄之大(分别时间之长)、分别距离之远,此外不置一辞,词意戛然而止,但余味不尽。千山万水,音讯难通,一封家信,纸尾关情,可见那情该有多深。
20.(2017无锡一模,10)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回答问题。(11分)
秋发庾岭① 汤显祖
枫叶沾秋影,凉蝉隐夕晖。
梧云初暗霭,花露欲霏微②。岭色随行棹,江光满客衣。徘徊今夜月,孤鹊正南飞。
[注] ①万历十九年,汤显祖触怒权贵,被贬徐闻典史(今属广东省),本诗作于赴任途中。②霏 微:迷蒙。
(1)请简要分析首联景物描写的作用。(4分)答案(1)通过描写黄昏时分的枫叶、夕阳中沉默的秋蝉等秋天的景物,寓情于景,点明了时令,烘托出萧瑟凄清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悲怆的感情基调。
解析(1)枫叶入秋,如火如荼,本来应该是极美丽的景致,作者却由此感受到了萧瑟的秋意。蝉饮风餐露,在古人的心目中是君子清贫自守的象征,如今,它也被阵阵寒意包围了,再也唱不出轻快的歌声。首联的景物描写显然体现了诗人的感情色彩。景物描写的作用无外乎交代时间地点,烘托渲染氛围,奠定感情基调。(2)本诗的颈联中“随”“满”两个字最有表现力,请做简要赏析。(4分)答案(2)“随”字写出两岸山色随小舟行进,不断变换色彩的状态;“满”字写出了水面的粼粼波光与夕阳辉映,洒满了游子的衣襟。两字化静为动,以乐景衬哀情。
解析(2)诗人伫立船头,观赏沿途景色,两岸山色随小舟的行进而不断地变换;粼粼的波光,在夕阳的照耀下似乎洒满了游子的衣襟。“随”写出了行踪的变化,“满”写出了所见之景象。炼字题必须要结合文句写出其语境意义。
(3)曹操以乌鹊南飞比喻那些犹豫不定的人才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一边来。在浓郁 的诗意中透露着对这一些人的关心和同情。而作者则是因触怒权贵而被贬,以“孤鹊”自喻, 说尽了内心的孤独与不平。
答案(3)化用诗句,表达了作者孑然一身、独自徘徊的孤独愁闷与报国无门、无可依托的不平。
解析(3)曹操以乌鹊南飞比喻那些犹豫不定的人才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一边来。在浓郁的诗意中透露着对这一些人的关心和同情。而作者则是因触怒权贵而被贬,以“孤鹊”自喻,说尽了内心的孤独与不平。
第五篇:2015年高考_诗歌鉴赏__炼字训练
2016年高考诗歌鉴赏专项训练
一、从词性入手 一般来说,诗歌中最要紧的地方往往落在动词、形容词和副词这三类词语上,根据这三类词语的语法特点分析,动词主要表现描写对象的动态变化,强调过程及变化;形容词主要表现描写对象的性质状态,跟动词比较,形容词主要着眼对象的静态;副词主要表现描写对象的程度范围。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例2“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例3第二句中的“又”用得好,好在那里? 鹧鸪天 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元]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一)关注动词
在鉴赏诗歌时,一要重点关照动词。动词的提炼是古诗炼字的主要内容。诗歌中的动词,一是一般动词,二是活用动词,即由其他词性的词活用过来的动词。
1、一般动词
【例1】陶潜:悠然“见”南山(联系修饰语”悠然”考虑)【例2】张先〈天仙子〉:云破月来花“弄”影(体会意境)【例3】宋祁〈玉楼春〉:红杏枝头春意“闹”(感受情趣)【例4】王昌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由物及人思考)【例5】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由景及情考虑)【参考答案】
① “见”字表现出自然而然的悠闲。
②“弄”字使人联想到不仅花在风中摇动,影子也在舞动,描绘出一幅影随花动的和谐画面。③ “闹”字把无声的姿态描摹得好像有声音,写尽一派盎然的春意,蓬勃的生机。④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⑤“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2、活用动词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活用为动词来写景抒情,丰富意蕴,强化情感。这些词,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最典型的如:春风又绿江南岸
这里是将“绿”作动词来用,从视角带出无限的想象空间,令人自然想到春天的生机和万紫千红的形象。【例1】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
雏莺在风中长成了,梅子在雨中肥大了。既写出了其形态,又见出其动态。【例2】常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
(三)一个悦字,既是鸟悦,也是诗人见到青山欢鸟后的那种愉悦心情的写照.一个空字, 是说潭水涤除了尘世的杂念,使人心空明.【例3】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红”与“绿”道出了感叹时光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
以上各句中的“老”、“肥”、“悦”、“空”、“绿”、“红”,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二)关注修饰词
1、形容词
诗歌中的修饰词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例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寂,人心之孤苦。【例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潜细二字,脉脉绵绵,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确切。
【例3】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王昌龄)
参考答案: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一个“忽”字,突出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例5】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晴景 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王安石把原诗中的“飞来”改为“纷纷”,你认为哪一个词语更符合原诗内容?请谈谈原因。答案: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真实地感受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2、数词
【例1】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数)枝开。
“一枝”比“数枝”更能突出梅花先于百花开的特点,更能突出诗题中的“早”字。关注特殊词----叠词、拟声词、颜色词等
a.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竹枝词>其一》刘禹锡)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王安石)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b.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作 用有一: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c.表颜色的词: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古人在诗词中,对色彩词的使用,常常是成对的。这些成对的色彩词,相互间或映衬,或点缀,或烘托,或照应。
在一些边塞、征戍诗中,多以黄白两色相对使用,表现出一种悲怆、苍凉、空旷、寥廓、广袤、萧瑟的意境。这样的诗句有:“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王昌龄)“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李白)
在表现岁月流逝、感慨世事沧桑的诗中,常见青色与白色相对,烘托出一种孤独寂寞的意境。在这些诗句中常常以亘古不易的事物,如青山、青松等来反衬年华易逝的蹉跎人生。这样的诗句有:“青枫江上秋天远,白帝城边古木疏。”(高适)“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岑参)把红色同绿色相对,让它们相互映衬,相互对照,构成富有情调的和谐画面,来表现大自然的绚丽多彩。王维的《田园乐》:“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归,莺啼山客犹眠。”粉红的桃花,翠绿的细柳,缀着隔夜明亮的雨珠,又笼在灰白的晨雾之中,再加上黄莺婉转的啼鸣,好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村春晓图。这里红绿对照,洋溢着一种蓬勃、热烈的气息。
二、从描写对象入手 古人写诗,“看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这里所指的山和海都是特定的写作对象,也就是诗人在诗歌中描写的特定意象,我们在分析诗人炼字的时候,不要舍近求远,有时答案就在写作对象诗句当中,而很多考生往往忽视了这个最简单的现象。例1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的艺术效果。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上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独行穿林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例2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分别是哪两个字?请简要分析。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浓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三、从表现手法入手 诗歌的表现手法极为丰富,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起兴、映衬、抑扬、双关渲染、用典、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分析诗歌的炼字时,如果能够从表现手法切入,先点明作者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然后分析使用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例1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
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谭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红,远帆片片点归艭。
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
例2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三江小渡 杨万里
溪水将桥不复西,小舟犹依短篙开。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去又来。
例3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秋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四、从表达效果入手 表达效果主要是作者通过某一表现形式所要达到的目的,就诗歌而言主要是作者通过某一特定意象的描写而达到的效果,这种效果从语言方面来说可以概括为生动传神、含蓄凝练、形象鲜明、质朴自然、色彩丰富、辞藻优美、节奏感强、韵律和谐等;就风格方面来说主要可以概括为苍凉悲壮、雄浑豪迈、清新、平淡、沉郁、缠绵、俊逸等。例1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东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例2诗的第二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 听蜀僧弹琴 李 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五、从结构作用入手 诗歌的结构作用主要表现为词语在起、承、转、合方面的作用,起就是总领全文,一般有渲染气氛、埋下伏笔、提示下文、设置悬念等方面的作用;承就是承接过度的意思,一般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转就是转折的意思,一般是由一个内容到另一个内容,通常是诗歌的关键处;合就是总结的意思,通常有总结全诗、点明主题、画龙点睛的作用。
例1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 夜归 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冷燐依萤聚土塍。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六、从文化知识入手 古代诗歌本身就是文化品位很高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诗人在写作过程中往往会将大量的文化知识巧妙地熔铸在诗歌里,如果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重视文化知识的积累,在考试的关键时刻结合诗歌进行理解,就能左右逢源。
例1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例2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七、从文学常识入手这里所说的文学常识主要是诗歌体裁方面的知识,具体表现为诗歌的平仄、对仗、押韵、节奏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有时我们从这些最基本而又最容易被忽视的地方入手,常常可以事半功倍。
例1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来两岸失,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八、从联想想象入手联想想象是文学的基础,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所言“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为一方”;金开诚先生也说过,诗词鉴赏始终离不开一个想字,在鉴赏过程中,根据诗词的内容进行联想想象,就可以有效地还原诗歌的场景,把握作者的用字之妙。例1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九、从词语本身的意义入手词语的意义就是词语最基本的意思,词语的意思可以分为基本义、比喻义和引申义,一般来说,我们在分析炼字妙用的时候,首先必须理解词语的基本义,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结合语言环境进行分析。
例1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江宁夹口三首(其三)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舟下建溪 宋·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十、从情感入手 诗歌是最能直接表达情感的一种文学形式,正如著名诗人何其芳所言,没有情感就没有诗歌,诗人情感的表达有的比较直接,有的比较含蓄,但不管如何表达,诗歌中信息量最大、含金量最高的往往在那些带有情感的诗眼当中。所以,抓住情感分析作者的炼字,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例1“诗眼倦天涯”中的“倦”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黄钟] 人月圆 山中书事 张可久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例2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例3从首句的“聊”到末句的“惊”,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春日登楼怀归① 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注:①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②旧业,这里指田园家业。清渭,指渭水。
练习:
1杜甫诗句:“四更山吐月,残夜月明楼。”
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3、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4、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5、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6.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端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3分)
7.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春 兴 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①诗中的“春”字有什么作用?“又”有什么含意?
②“吹”和“逐”妙在何处?
③这首诗的语言有何特点?
8.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塞下曲》 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问:“暗”、“惊”、“寻”、“没”四字妙在何处?
9.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天仙子•送春 张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问:王国维称“云破月来花弄影”中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弄”字究竟好在何处?
10、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明”字是形容词用如动词,使画面富有动态,更妙的是“吐”字 2.“生”字写出明月从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富有动感,准确传神。
3.星辰低“垂”,写尽平野之广阔;月随江“涌”,写尽大江奔流的气势,景象雄浑阔大。4.春草“自”碧,黄鹂“空”啼,景色幽美却无人问津,景象荒凉凄惨。
5.“尽”与“闲”把读者引入一个寂静的世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地清幽平静,写动见静,以动衬静,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
6.⑴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用“对”或其它词难以速到这种表达效果。【答题指津】
①理解词语在诗中的含义 ;②体会该字在诗中创设的意境和塑造的形象;③分析传达的感情;④在表述时,要选择恰当的词语,以强调其妙处,如“深刻”“含蓄” “突出”“生动”“形象”“传神”等等。
7.答案:①在整首诗中,“春”字贯串始终。它触发乡思,引动乡梦,吹送归梦,无往不在。“又”字不但透露出乡思的深切,也流露了诗人对美好梦境的欣喜愉悦。
②一“吹”一“逐”,都很富表现力。既表现了春的温馨多情,也表现了梦的缠绵怅惘。形的乡梦似乎变成了有形的缕缕丝絮,抽象的主观情思完全形象化了。③清新自然。
8.答案:这个“暗”字既透露了朦胧的夜色,又渲染出一片黑乎乎的森林;“惊”字不只是风吹草动,而且给人一种阴森的感觉;“寻”字说明昨晚夜射是误会;“没”字把将军射艺高超,臂力惊人的形象描绘出来了。
9.答案:①“弄”以及“破”字,运用拟人的手法,将花人格化,使景物由静而动,富有了生命感,生动形象地写出天上云在流,地下花移影动的意境。②这一句生动细致地描写出云散月开,花的丰姿神采此时在月光映照下婆娑弄影,摇曳生姿的景致,表现出作者淡淡哀愁中隐约有一些超脱和喜悦。③这个字又暗示出有风,为下文的“遮灯”“满径”埋下伏笔。
10.答:“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