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二首》说课稿

时间:2019-05-15 10:09: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毛泽东诗词二首》说课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毛泽东诗词二首》说课稿》。

第一篇:《毛泽东诗词二首》说课稿

二十三课《毛泽东诗词二首》说课稿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设计理念、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五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毛泽东诗词二首》是冀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篇课文,本单元以“气贯长虹”为文化主题,安排了五篇课文,讲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浴火重生,每篇文章都凝聚着我们民族的魂魄。

长征对于我们中华民族是一段不可磨灭的记忆,入选课文的这两首毛泽东诗词《忆秦娥.娄山关》和《七律.长征》都写于红军长征途中,都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及作者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二、说设计理念:

本次说课我将《毛泽东诗词二首》设计为略读课,准备引导学生进行阅读鉴赏。

这样的定位源于如下几方面的思考:

第一是对教材的解读。毛泽东的诗词激情洋溢,想象丰富,充满豪情壮志,尤其入选课文的这两首,可以说是毛泽东诗词中的经典之作,是诗人那巨人般的眼光、伟大的襟怀、奇特的想像以及英雄的胆略和气魄的自然流露,完美结合。所以这样的内容和其他课文相比,理解更有难度,不适合繁琐的分析讲解,更适合引导学生来进行阅读鉴赏,以此提升学生的文化积淀和文学素养。

第二是对学情的预设。我认为这篇课文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无论是写作背景,还是其内容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都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因为这些距离学生的生活太遥远,学生的学习困难较大,同时这又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毛泽东诗词,所以我将此文改为略读阅读鉴赏,来降低学习的难度,从而拉近学生和文本、作者的距离,同时为六年级再次学习毛泽东的诗词《卜算子.咏梅》奠定基础。

第三是对课标要求的落实。《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要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初步理解和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有了如上的思考,所以我制定了以下的三条教学目标:

1、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关于毛泽东及长征的资料,借助资料形成粗浅的表层认识。

2、教师引导学生初读文章,获得对诗词的整体感知,接着鼓励学生体会《七律.长征》的内容和情感,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同时点拨学生从诗词的语言风格、表达方法和作者的情怀,学习赏析毛泽东诗词,有自己的一点的认识。

3、教师借助《忆秦娥.娄山关》再次引导学生欣赏毛泽东诗词,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稳定对毛泽东的诗词及其人的认识,激发学生阅读毛泽东诗词的兴趣。

纵观这三条教学目标,第一条目标是学生展示查找来的资料,教师点拨提炼,也就是学生从别人嘴中对毛泽东的诗词及其人有了一点粗浅认识;第二条目标则是通过对诗词整体与局部的关注,学生对毛泽东的诗词及其人有了一点自己感受与认识。第三条目标的落脚点是稳定对毛泽东的诗词及其人的认识。三条目标之间彼此承接,又步步深入,学生由“拿来主义”,到有点“自主意识”,再到“稳定认识”。三条目标本身又将知识能力、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了有机的融合。

根据所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通过阅读资料,借助工具书,经过反复朗读,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学会初步赏析毛泽东诗词,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激发对于毛泽东诗词的阅读兴趣。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诵读法,提问法和讲授法,探究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在读中感受毛泽东的诗词及其人特点,籍此落实教学目的。

学法: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朗读法,讨论法和合作感悟。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安排学生按照学习小组讨论活动。

此外我准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根据课堂教学过程的一般规律,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1

开。

导入新课,交流资料,形成表层认识——初读诗文,整体感知,明确任务——细读《七律.长征》,初步赏析,有自己的认识——赏析《忆秦娥.娄山关》,稳定认识——拓展延伸,激发阅读兴趣。

(1)导入新课,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关于毛泽东及长征的资料,拉近学生与所学知识的距离,借助资料形成粗浅的表层认识。

我布置设计了两项关于搜集资料的预习任务:首先要求学生去看有关毛泽东和长征的影视剧,然后搜集各种资料(包括毛泽东的生平事迹和他写的诗文、长征的时代背景和长征中的故事)。而后在课堂教学中,交流资料时,要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交流,同时采用全班交流和小组交流的形式,来推动学生自己筛选、梳理、概括查来的资料,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课堂,都能形成自己的初步认识。

(2)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明确学习任务。

本环节首先请学生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而后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再让学生简单谈谈读文后的整体感受,而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任务是阅读鉴赏。这一环节的设计出于两方面考虑,其一是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其二是了解学情,为下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3)细读《七律.长征》,在朗读、品读、讲读的过程中,体会《七律.长征》的内容和情感,点拨学生从语言风格和作者的情怀,初步赏析毛泽东诗词,有自己的一点的认识。

在这一环节中,我主要分三步进行,第一步是是学生自读自悟《七律.长征》,领会诗歌表达的意思,感受人物形象;第二步教师引导学生将目光投向关注诗歌表现出的作者的情怀和诗歌的语言风格、表达方法,有自己的一点的认识;第三步教师引导学生归纳鉴赏的角度和方法,为学习《忆秦娥.娄山关》做准备。

这样的设计出于以下几点思考:

第一点还是对学情的预设,因为学生的年龄小、阅历浅,所以我们小学略读教学中的阅读鉴赏不能过分追求深度,过分求全,而是应是考虑学生可以接受的程度。课文中的两首诗词中,《七律.长征》更易于学生理解接受,所以教学中我调整了两首诗的教学顺序,先学习《七律.长征》,再来学习《忆秦娥.娄山关》。

第二点则是出于对由于受教学时间的限制,略读课文的教学重点必须高度集中的考虑所以本次环节没有对诗词进行全面的分析品评,而是选取了三个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角度来阅读鉴赏。

下面我主要说第二步的具体做法,在第一步学生的自读自悟后,基本都能感受到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这时教师就顺势提出问题:“这首诗被视为毛泽东诗作之冠,是中国诗歌创作史上的不朽之作,反复读读诗歌,你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吗?” 并以这一个问题来贯穿始终,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大多数学生还是在诗歌的内容和表现的情感上纠缠,还是停留在第一步的感受上,教师这时就要引导学生再读文本,提问:“诗歌中洋溢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是通过哪些句子,怎样表现出来的?”从而引导关注语言,来体会这首诗歌的语言简练、用词准确与精彩,体会行云流水般的对比及夸张。在此基础上,再次运用朗读策略,体会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胸怀。如果学生此时还是难以体会,教师可以及时利用课件出示《七律.长征》的创作背景,来帮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体会伟人的胸怀和风采。

2、部分学生可能会关注到诗歌的表达特色,这时教师就要以学定教,顺势引导,可以这样说:“谁还可以像他一样说说这首诗在表达方面的精彩之处?”利用表扬及评价来引导其他学生,来带动其他学生,关注诗歌的表达方法和语言风格。接着提问:“这样精彩的语言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来帮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体会伟人的胸怀和风采。

3、部分优秀的学生可能会关注到作者的情怀,也许不是很透彻,这时教师可以采用讲授法,将一些资料补入,将教师的理解与学生交流,来带动和提高学生的认识。而后再来引导关注关注诗歌的表达方法和语言风格。

在这部分的教学中,始终以学生的朗读贯穿始终,以学生的感悟为主,以对毛泽东的诗词及其人的认识为落脚点,采用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媒体介入的方式进行。

(4)借助《忆秦娥.娄山关》再次引导学生欣赏毛泽东诗词,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伟人的胸怀及他的诗词特点,稳定对毛泽东的诗词及其人的认识。

本环节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的方式来自主阅读鉴赏《忆秦娥.娄山关》,形成自己的认识,教师只在关键处点拨引导,(5)拓展延伸,激发学生阅读毛泽东诗词的兴趣。

学生通过这两首诗的学习,已经初步领略到毛泽东的领袖风采和诗人情怀。我更希望能激发学生们更多阅读毛泽东诗词,来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伟人的博大胸怀。将本节课作为是“走进伟人毛泽东”活动的开始。因此我设计了以下作业和活动:(1)课外搜集毛泽东诗词并进行赏读。(2)课外搜集毛泽东的故事。(3)利用课余时间举行有关毛泽东的故事会。(4)出一期有关毛泽东诗词的手抄报,进行展示。(5)写一篇习作“我眼中的伟人——毛泽东。以上是我对于《毛泽东诗词二首》的说课,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第二篇:1毛泽东词二首 说课稿

《毛泽东词二首》说课

《毛泽东词二首》一课所选诗词为《沁园春·长沙》和《采桑子·重阳》。

《沁园春·长沙》写于1925年深秋,是毛泽东离开湖南前往当时革命活动中心广州时所写的。当时国内外发生许多重大事件,影响着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在那峥嵘的岁月里,毛泽东同志和他的同学蔡和森、何叔衡等正值青春少年,才华横溢,意气风发。面对“万山红遍”的美景,面对大好河山的沉沦,毛泽东同志吟唱出了这首激浊扬清之歌。

《采桑子·重阳》是毛泽东同志的闽西苏家坡时所写,这首词一反悲秋的调子,赞美了大好的秋光,展示出作者极为宽广的胸怀和崇高的革命精神。

本课的鉴赏重点是:

理解词中生动、鲜明的形象,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领悟诗词的主旨和意味。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毛主席的两首词在意象的选择上很有特点,如《沁园春

长沙》的上片运用了山、鹰、江、鱼等意象,表现了词人宽广的胸怀和深沉的思绪。鉴于此,本教案将“品味关键词语,体悟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景的特点”和“把握词作的情感脉络,感受毛泽东主席博大的胸怀和革命的壮志”作为重点,并把“从意象的角度了解《沁园春·长沙》中关于湘江秋景的描写,把握词作的形象性和抒情性,深刻领会‘浪遏飞舟’的含义”及“准确把握《采桑子

重阳》的情感基调”作为教学难点来突破。

学习诗歌,首要的在于营造一个能使学生走入诗境的氛围。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本教案不仅设计了引人入胜的导语,而且在“整体感知”这一教学过程之初播放《长征组歌》中“过草地”的音乐,让音乐把学生引入往昔的岁月,并联还制作了CAI课件:“独立寒秋”图,并鼓励学生动手制作,使学生能在动态画面中领略一代风流人物的博大胸怀。另外,针对诗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的特点,在诗词赏析的教学过程中,还十分重视对重点词语的分析,例如,“层林尽染”的“染”,“怅寥廓”的“怅”。因为这些词语不但能显示全文思路,而且能展示诗词积极向上的意境和词人早年的博大情怀。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词教学是绝对离不开诵读的,“语言品读法”是贯穿于教学全程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读诗词、品诗词的能力,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开拓学生的思路,在本教案中形成一个互辅互促的动态过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词的一些体裁知识。

2.品味关键词语,体悟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3.把握词作的情感脉络,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读诗、品诗的能力,进而能对诗歌作出正确的评价。德育目标

教育学生倍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并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情怀和高尚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1.让学生通过品味意象,进一步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2.领会毛泽东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无所畏惧的革命乐观精神。

●教学难点

1.从意象的角度了解《沁园春•长沙》中关于湘江秋景的描写,把握词作的形象性和抒情性;深刻领会“浪遏飞舟”的含义。

2.准确把握《采桑子•重阳》的情感基调。●教学方法

1.语言品读法。通过学生朗读、品读、诵读,体会词中意象,把握词作情感。2.点拨法。如《沁园春•长沙》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点拨理清词作脉络。3.比较法。如对《沁园春•雪》和《沁园春•长沙》在“境”“意”上的比较。

●教具准备

《长征组歌》中“过雪山草地”的音乐磁带;多媒体投影;CAI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沁园春•长沙》,指导学生诵读全词,抓关键词理清脉络;分析体会上片的两幅图画: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古来有才学、有抱负之士,一旦登临送目,凭高揽胜,必生万端感慨。日月的变迁,家园的忧患,人生的苦辛一齐涌上心头,奔赴笔端。曹操横槊赋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以显英雄气概。杜甫吟唱“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以叹时运不济。这样的名篇佳作,不胜枚举。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一词更以其境界的开阔,气势的恢宏令吟赏者叹为观止。

二、解题

出示多媒体投影(或资料卡片的形式发放给学生)资料卡片:

1.写作背景:1911年,十八岁的毛泽东同志来到湖南省会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十三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自1913年至1918年,他在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1918年4月,与何叔衡等同志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1919年起,他先后在长沙修业小学、第一师范附属小学等校任教。“五四”时期,他组织领导了长沙学生和市民的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随后,又领导了驱逐湖南督军兼省长、皖系军阀张敬尧的斗争。1920年9月,他与何叔衡等同志建立了湖南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又组建了中共湘区委并任书记。1923年4月,他离开长沙,赴上海、广州等地继续从事革命工作。1925年春,他回湖南老家指导农民运动。同年秋,自韶山赴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游橘子洲、岳麓山,追怀1911年至1923年间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因有此作。本篇首次公开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

2.沁园春:词牌名。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大盛于宋,以后作者仍代不乏人。它原本是配合燕乐(兴起于隋唐,由汉族音乐、少数民族音乐与外来音乐融合而成,随着金元北曲的盛行而衰亡。燕,同“宴”,因常用于会,故名)曲调的歌辞,在发展过程中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来成为特定的词体格式的标目。某些词牌的命名,与创始之作的内容有关联,但后人倚声或依谱继作,则不一定受此限制,可以赋词牌本意,也可以撇开词牌本意自由发挥(为了说明词作的主题或内容.有时作者在词牌下自拟标题或加写小序)。毛泽东同志的词,皆属后者。

三、整体感知。诵读鉴赏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二十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让我们充满激情地追寻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大的崇高心灵。

1.整体感知,熟悉内容。

(1)播放《长征组歌》中“过雪山草地”的音乐,教师随之朗诵全词。

(2)听范读正音:舸、寥廓、峥嵘、稠、道、遏。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词。

(4)教师作诵读提示。

上片“看”字和下片“恰”字都是领字,两字后要稍作停顿。突出领字的作用。“看”字所控7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恰”字所控7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5)学生齐读,老师指正不足之处。

2.感受形象,理清思路。

《沁园春

长沙》是一首记游之作,它的突出特点是塑造了主人公“我”的形象。同学们速默读全词.圈点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词语。

明确:立、看、怅、问、携、忆、记。

提问: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橘子洲头,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学生l:看到了眼前生机勃勃的景象,万山红遍,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学生2:眼前的景物使词人感慨万千,想到了往昔岁月,想到了祖国的命运。“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正是词人思索的问题。

提问:从同学们的回答可得知:词的上片侧重写眼前之景,下片侧重追忆往事,表现作者青年时代的精神和理想。同学们不妨结合全词.展开想象,看看这首词描述了几幅画面。

明确:描述了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四、重、难点的解决过程

1.具体研习“独立寒秋”图。

(1)学生朗读词的开头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2)让学生将三句词的正常语序调整好,并简要说说它们的大意。

明确: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分省略了,要靠想像把诗意串合起来。这三句词的大意是:在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凝望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3)教师展示CAI课件:“独立寒秋”图,让学生根据画面再作一次较为形象而有诗意的描述。

明确:在一个深秋的季节里,橘子洲头,伫立着一位英姿勃勃的年轻革命家,他正深情地注视着滚滚北去的湘江波涛,凝重的目光里似乎折射出心头翻腾的无尽遐思„„

(4)提问:词中的“独立”能否改为“站立”“直立”等? 学生思考后,明确:不能。“独立”不仅仅是表明站在橘子洲头的是一个人。而且可以让读者想像词人面对湘江滚滚北去时表现出来的砥柱中流的英雄气概。

2.具体研习“湘江秋景”图。

(1)学习诵读“看”字所控的7句。

(2)提问:词人是怎样变换视角描绘眼前这大好秋色的呢? 明确(见板书)远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静)

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静、动)

仰视:鹰击长空(动)俯瞰:鱼翔浅底(动)

总结:万类霜天竞自由。(解说:“看”的视角变换学生不难看出,可先让学生讨论,然后自己设计板书。这样可训练他们的概括能力)

(3)让学生们闭上眼睛,将词中文字通过想像在脑海里形成画面,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最后让学生比照教师制作的CAI课件。

明确(借鉴例子):远山层峦叠嶂,层层枫林被秋霜染得火红;江水如碧玉般清澈见底,江面上千帆竞发,往来船只你追我赶疾驶;雄鹰敏捷矫健,奋力冲向万里长空;鱼儿轻快自如,在清澈明净的水中游弋。

(雨果说:“想像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黑格尔说:“想像是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学习诗词,更应重视学生的想像能力的培养)

(4)出示投影: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在忧感其心,万物劳其形,有动于中,心摇其精。而沉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节选自欧阳修《秋声赋》)

提问:同为写秋景,词人同欧阳修在作品中各自流露了怎样的情感?

学生思考后,明确:古来文人骚客描写秋景,总有“悲秋”情绪,欧阳修便属此类。在《秋声赋》中,以秋声为发端,描绘暮秋山川寂寥、草木零落的萧条景象,抒写作者对于因人事忧劳,形神日渐衰老的悲感,流露出清静无为的老庄思想。而词人却通过绚烂而充满生机秋景的描写,流露出开朗昂扬、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倾注了词人对战争过的故土和祖国山河的挚爱。

(5)提问:诗词讲究炼字,如宋祁的诗句“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写尽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前人评为“卓绝千古”。《沁园春•长沙》的上片中,锤炼得十分精彩的字有哪些?分别表现了怎样的意象?试作简要说明。

明确:如①“染”字,活画出山上层层的枫林仿佛人工染成的一样,景色十分壮美,很容易让人想到《山行》中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②“争”字活现出江面上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③“击”字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的矫健雄姿。④“翔”字用得也相当精妙。“漫江碧透”一句突出了湘江水的清澈,“鱼翔浅底”可理解为:天空中的景象映射在清澈的湘江水中,水天一色,相映成趣。鱼儿游在水中,也是游在空中,故一个“翔”字,便写活了这一景象,开拓出一种新的审美想像空间,鱼儿既是在水中游,又是在空中翔。“翔”字不仅仅是用词的生动,更是一种意境的拓展。

3.品读上片后三句。学生思考词人为什么“怅”?联系时代背景,想一想“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词人面对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面对着在自然和宇宙中竞自由的万物,他想到了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特别是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不由得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而生“怅”。词人由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引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主沉浮”在这里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质是词人进入深沉的历史思索,提出革命领导权的问题。抒写出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

(解说:此问题学生回答有一定难度,教师可作如下点拨:1925年秋天,当时正是工农运动风起云涌的时代,革命形势下,统一战线内部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加紧了篡夺革命领导权的阴谋活动。在共产党内,党的总书记陈独秀错误估计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统率革命的资产阶级,联合革命的无产阶级,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等主张,拱手将革命领导权让给资产阶级。在这种情况下,解决中国革命领导权就成了一个迫切问题。)

4.品读词的上片,然后背诵全词。

五、课堂小结

秋天,万物凋零的季节。纤弱的文人往往表现出“伤秋”“悲秋”的意绪。“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是也。而词人毛泽东在此却一洗古代“伤秋”之士的那种哀伤叹息的悲酸之态,以生动的描写把读者带进一个新的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熟背全词。

2.将上片的内容改写成一篇200字左右的情景交融的散文。

毛泽东词二首(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解读《沁园春•长沙》中的“峥嵘岁月”图和“中流击水”图,进一步把握全词的巧妙结构和主旨。

2.引导学生自学《采桑子•重阳》。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

(指定2~3名学生背诵或全班集体背诵)

二、提问

下片中的哪两个字标志着词人由上片的眼前景的描写转入对往事的回忆? 明确:“忆”和“记”二字。

三、重、难点解决过程

1.具体研习“峥嵘岁月”图。(1)提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一般地,分上下两片的词,其下片首句又称过片,在词中起承接过渡作用。词的上下片写法上也有分工,常常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因此填词时非常注重过片,既不能明粘,又不能全脱。本词上片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想到以前与“同学”一起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的回忆中,过渡自然,衔接巧妙。(2)学生思考:“峥嵘岁月稠”说明了什么? “恰同学少年„„粪土当年万户侯”是如何来表现“同学少年”这个意象的?(可用历史事实来佐证)表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峥嵘岁月”是对往日不平凡的斗争生活的形象概括。毛泽东同志从1911年至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这期间,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峙的一座又一座的峥嵘的高峰。“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写同学们的精神面貌:青春年少;热情澎湃,坚忍不拔,才华出众。“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写同学们的活动和志趣。他们激昂慷慨,奋笔疾书,为着革命理想,讥时弊、褒先进,评论国事,宣传真理,向军阀官僚、帝国主义展开了英勇斗争。如:词人在长沙第一师范学习和工作时,常与蔡和森、何叔衡等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一道积极从事革命活动。他们在长沙组织了“新民学会”,创办了《湘江评论》;1915年5月,袁世凯接受了日本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毛泽东印发了反袁文章;1919年至1920年,毛泽东和何叔衡等领导了湖南人民驱逐反动军阀张敬尧的斗争,接着又向湖南军阀谭延闿、赵恒惕展开英勇斗争„„

词人借对“同学少年”的回忆,流露出对往事的无限怀念,表现了他和他的革命战友们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革命战斗豪情。

(解说:回答问题时,可先让学生回顾历史课本中学过的知识,然后教师再补充一点历史资料,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但不要搞一一照应)

2.引导学生研习“中流击水”图。

(1)学生品读“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然后想像词人当年曾和同学旧侣,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的情景。

(2)学生讨论:“中流击水”这一情景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取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浆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气概豪情。

3.师生一起背诵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然后教师提问:《沁园春•雪》中的“风流人物”指什么人?《沁园春•长沙》中的“同学少年”可算是“风流人物”吗?为什么?从此可见,本词上、下片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学生思考后明确:《沁园春•雪》中的“风流人物”是指才华出众,品格超群,对历史发展有巨大影响的杰出人物、英雄豪杰。《沁园春•长沙》中的包括词人在内的“同学少年”正是这样的人物,他们意气风发,风华正茂,关心国家命运,富有斗争精神,正是中国革命的“中流砥柱”。词的下片通过写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同学少年,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同学少年,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同学少年,艺术地回答了上片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这样,上下两片浑然一体,天衣无缝。

4.学生互相交流学习本词后的感受,然后抽查2~3名同学发言。

(解说:相互交流给了学生展露自己的机会,发言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身上学到了胸怀天下,心系人民的高尚情操也达到了教书育人的目的)

5.学生慢速朗读全词,细心品味。

6.教师总结

我国古典诗词很讲究情和景的交融。谢榛说:“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四溟诗话》)同学们思索:“这首词是怎样把写景、抒情完美地结合起来的?

学生思考并交流后,教师总结:词的上片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词以“独立”开篇,以江洲的背景,构成以词人为主体的画面,流露出词人激荡的思潮。生机盎然的“湘江秋景”中,“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不仅仅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而且寄寓着词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也不仅仅是鹰鱼自由世界的展示,而且包蕴着词人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一个“怅”字更是词人由自然景观联想到人类社会与政治风云后发自心底的感慨。下片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一“忆”字直贯以下七句,描绘了早期革命者的群体英雄形象。“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艺术地回答了上片的发问,至此,词情得到了酣畅淋漓的表达。《沁园春•长沙》真可谓景中寓情、情中显志、气势恢宏的佳作!

四、组织学生探究阅读

1.探究课题:如何理解“粪土当年万户侯”一句中“粪土当年”的结构及含义?

学生讨论后,可能有如下观点。观点一:“粪土”属并列关系的一个词。一般注文说“粪土”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即“视„„为粪土”。“粪土当年万户侯”即为把“当年万户侯”视作“粪土”,表现了“同学少年”对“万户侯”的鄙夷之情。观点二:“粪土”属支配关系的动词短语。“粪土”句要紧扣上句“激扬文字”讲。激浊扬清的文字(文章)写些什么内容呢?当时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打倒军阀官僚,即“粪土当年万户侯”。因而“粪土”不是粪便和秽土,“粪”在此作动词讲。《荀子•强国》:“堂上不粪,则郊草不瞻旷芸”说,堂上还没有扫除,则不暇看到郊野之草是有还是无。毛词中的“粪土”当是扫除秽土之意。“粪土当年万户侯”是说,要像扫除脏秽泥土那样对待“万户侯”们。这是修辞上比喻和语法上省略(指“对待”)的综合运用。“粪”在句中是个重点动词。这样解释,“粪土”句不仅包括看法,还充分表现了革命青年的动作和行为。这样讲,才能更好地反映当时“打倒军阀官僚”的口号和历史时代背景。

2.探究课题:《沁园春•雪》和《沁园春•长沙》在“境”“意”上各有何不同?

明确:(1)“境”异:《雪》描绘的是一幅辽阔壮丽的冰雪景象,“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总写了北国风光的特征;《长沙》写的是南方,湘江、秋山、天空„„前者境界开阔。(2)“意”异:《雪》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表达了当今革命英雄空前伟大的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念;《长沙》抒发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显然,前者气势宏大。

五、引导学生自读《采桑子•重阳》

1.解题

重阳,节令名,阴历九月九日,又叫重九,因九为阳数,故名重阳。此词作于1929年重阳节,为当年阳历10月11日,当时毛泽东正在闽西。《重阳》一词描写了重阳节的战地风光。诗人借景抒情,表现战争胜利后的喜悦和对革命前途的乐观,并从而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自然观或宇宙观作了形象的揭示。

2.师生共同探讨以下问题(1)“人生易老天难老”有怎样的哲理意味?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这是一句极富哲理的警句。“人生易老”是将人格宇宙化,韶光易逝,人生短促,唯其易逝、短促,更当努力进取,建功立业,莫让年华付流水。“天难老”却是将宇宙人格化。寒来暑往,日出月落,春秋更序,光景常新。“人生易老”与“天难老”,一有尽,一无穷;一短促,一长久。既对立又统一,提示人生真谛和永恒真理,闪耀着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辉。正因为“人生易老”,所以我们更应该把有限的生命奉献给无限伟大的革命事业。在此,体现了诗人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情绪是奋发昂扬的。

(2)为什么诗人说“战地黄花分外香”?

明确:词中的“黄花”是经过硝烟炮火的洗礼,依然在秋风寒霜中绽黄吐芳的满山遍野的野菊花,平凡质朴却生机蓬勃,具有现实与象征的双重性。“分外香”三字写出赏菊人此时此地的感受。人逢喜事精神爽,胜利可喜,黄花也显得异常美丽;黄花异常美丽,连她的芳香也远胜于常。这一句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熔诗情画意于一炉,形成生机盎然的诗境,既歌颂了革命战争,又显示了作者诗人兼战士的豪迈旷放的情怀。

(3)试谈“一年一度秋风劲”中“劲”字的表达效果。明确:“劲”字,力度极强,写出秋风摧枯拉朽,驱陈除腐的凌厉威猛之势,笔力雄悍,极有刚健遒劲之美。

六、布置作业

1.根据本词的下片,结合自己所学的历史知识,运用联想和想像,描绘一幅同学少年群体活动的场面。

2.秋是什么颜色?谷子说:秋是黄色的,我就是秋风吹黄的。高粱说:秋是红色的,我就是秋气染红的。墨菊说:秋是黑色的,我开放的花朵就是明证„„请以《我心中的秋色》为题写一精短散文。

● 板书设计

独立寒秋图

独立寒秋

橘子洲头 园

远眺: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近观:漫江碧透

湘江秋景图

百舸争流

仰视:鹰击长空 沙

俯瞰:鱼翔浅底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峥嵘岁月图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中流击水图

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第三篇:诗词二首

诗词二首 鹧鸪天

屈吴春

南巅飞雪犹玉帽,西坡密林早含苞。山涧琼浆涌银珠,乱花细草片麦苗。寺漫山,木秀茂,丹楼朱塔僧居庙。白马圣佛唱悠闲,岚在腰间玉带飘。

那座红色的石山,——红山寺赋 那座红色的石山,丁当的凿石声响彻千年。漫漫丝绸古道,西行的驼铃跃过万水千山。

那座红色的石山,经历了昔日的烽火狼烟。血雨腥风的日子,唯有古城与之相伴。

那座红色的石山,演绎了与红军的旷世情缘。矗立山巅的纪念碑里,刻录了悲壮的漫山红遍。

那座红色的石山,冲锋的号角仍萦绕塔尖。曦曦晨风中,雄征的大旗越发红艳。

(平川二中2

张建强)

第四篇:诗词二首

诗词二首 乡村所见

2011.7.28 夕阳歪歪坠,炊烟袅袅升。童犬跃门出,黏住扶锄人。

旅之所见--澳门2011.9.1 高楼

窄巷

店铺 虎口

金沙

迷徒 千金散尽,不知路 澳氹桥水渡千愁。

第五篇:毛泽东词二首

毛泽东词二首

沁 园 春①

长 沙(1925年)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②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③;

漫江④碧透,百舸⑤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⑥,万类霜天竞自由⑦。怅⑧寥廓⑨,问苍茫⑩大地,谁主11沉浮12?

携来百侣13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14。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15;书生意气,挥斥方遒16。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①选自《毛泽东诗词集》。②【橘子洲】又名水陆洲。在长沙西面湘江中。③【层林尽染】山上一层层的树林经霜变红,都像染过一样。④【漫江】满江。⑤【舸(gě)】大船。这里泛指船只。⑥【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鹰在广阔的天空里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击,搏击,这里形容飞的矫健有力。翔,本指鸟盘旋地飞,这里形容鱼游的轻快自由。⑦【万类霜天竞自由】万物都在秋天中争过自由自在的生活。⑧【怅】原意是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心绪。

⑨【寥廓】指宇宙的广阔。⑩【苍茫】旷远迷茫。11【主】主宰。12.【沉浮】同“升沉(上升和没落)”意思相近。这里是盛衰。13.【百侣】很多的伴侣,这里指同学。14.【峥嵘岁月稠】不寻常的日子是很多的。峥嵘,不平凡、不寻常。稠,多。15.【风华正茂】风采才华正盛。16.【书生意气,挥斥方遒(qiú)】同学们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挥斥,奔放。遒,强劲有力。17.【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指点,这里是评论的意思。江山,指国家。激扬,激浊扬清,抨击恶浊的,褒扬善良的。18.【粪土当年万户侯】意思是把当时的军阀官僚看的同粪土一样。粪土,作动词用,视„„如粪土。万户侯,食邑万户的侯爵。万户,指侯爵封地内的户口,他们要向受封者交租税,为他们服劳役。这里借指大军阀、大官僚。19.【中流】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

20.【击水】指游泳。21.【遏】阻止。

采桑子重阳(1929年10月)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①【黄花】菊花。菊花秋开,秋令在金,故以黄色为正,因称黄花。②【秋风劲】秋风强劲有力。③【江天】江和天,指江河上的广阔空间。④【万里霜】形容秋色无限。

下载《毛泽东诗词二首》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毛泽东诗词二首》说课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毛泽东诗词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陆游原词--卜算子·咏梅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无......

    毛泽东诗词

    毛泽东诗词 (男)穿岁月峰头,(女)伴历史云烟。 (男)诵红色经典,(女)抒爱国情怀。 (男)毛泽东------杰出的军事家 他为新中国开创了一个太平盛世 (女)才华横溢的诗人 他为中华民族 留下了一......

    毛泽东诗词

    1《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

    毛泽东诗词

    《 毛泽东诗词 》 赞天井 (毛泽东 于一九O六年秋、13岁) 天井四四方, 周围是高墙。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 咏蛙 (毛泽东 于一九O九年、16岁) 独坐......

    毛泽东诗词

    毛泽东最后一首诗,让人泪流满面。 一九七五年底,毛主席写了他一生中最后的一首诗,也是我们收集到的第59首—— 59.《诉衷情》 (1975年 82岁) 当年忠贞为国愁, 何曾怕断头? 如今天下......

    毛泽东诗词

    贺新郎·赠杨开慧毛泽东 一九二三年底 挥手从兹去。 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 眼角眉稍都似恨, 热泪欲零还住。 知误会前番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 人......

    毛泽东诗词

    沁园春 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

    毛泽东诗词

    《毛泽东诗词》·卜算子·咏梅卜算子·咏梅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