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孟子二章》《邹忌》文言试题 王彦方
《邹忌讽齐王纳谏》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译文:我同城北的徐公比,哪一个美?孰与:用于比较孰:谁,哪一个
2.皆以美于徐公。
译文: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以:以为,认为
3.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译文: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君王的缺点),并能传到我的耳朵里的,受下等奖赏。
谤:指责别人的过错。讥:讽刺。市朝:公共场合闻:使„„听到
4.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文:这就是所谓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意思是内政修明,不须用兵,就能战胜敌国。
《鱼我所欲也》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译文: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什么手段不用呢?者:这里指代办法。
2.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译文: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人不用。是:指示代词,指某种办法。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译文:万钟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这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译文:原先为了义宁愿身死而不受(一箪食,一豆羹),如今却为了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我而接受了。得,同“德”,动词,感激。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译文:一定先要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身受贫困之苦,在他做事时,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用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
苦:使„„痛苦空乏:使„„受贫困
乱:使„„颠倒错乱拂:违背(意愿)
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译文: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3.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使人生存,安逸享乐使人死亡。
对比阅读:
一、(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乙)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①而揖之。左师公曰:“老臣贱息②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③之数,以卫王宫。没④死以闻⑤。”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⑥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⑦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⑧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⑨!'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节选自《触龙说赵太后》
①盛气(气呼呼地)赵太后新掌权,秦国猛烈进攻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说:“必须用长安君作为人质,才出兵。”赵太后不同意,大臣极力劝谏。②贱息(儿子)③黑衣(王宫卫士)④没(mào,冒)⑤闻(使……听到)⑥未填沟壑(谦称自己的死)⑦贤于(超过)计(打算)⑧踵(脚后跟)⑨反(通“返”)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2分):
(1)臣之妻私臣()(2)王之蔽甚矣()..
(3)甚于妇人()(4)非弗思也()..
2.指出下列选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皆以美于徐公甚于妇人 ..
B.莫不有求于王能谤讥于市朝 ..
C.持其踵为之泣吾妻之美我者 ..
D.不若长安君之甚若毒之乎 ..
3.用现代汉语解释【甲】文中的画线句子。(2分)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中邹忌劝谏齐威王的高明之处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试着设想一下,【乙】文中的赵太后听了触龙的劝谏之后,心里会怎么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结合【甲】【乙】两文所讲的“劝谏”故事,说说给了你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偏爱受蒙蔽超过不2.A3.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君王的缺点),并能传到我的耳朵里的,受下等奖赏。4.邹忌以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己及君,由家事到国事,以小见大,说服力强,让人易于接受。
5.赵太后在听了触龙的劝谏后,明白了触龙的良苦用心,真正从心里接受了为儿子从长计议的建议,以大局为重。6.作为一代名臣,邹忌和触龙都善于由己及君,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忠言不一定要逆耳,有时候在向对方提出意见时,如果能讲究说话的方式,语言含蓄婉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那么忠言完全可以顺耳,从而使对方欣然接受你的意见。
二、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1—6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乙)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崖山破,弘范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然犹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从之。天祥临刑殊从容。南乡拜而死,年四十。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有改动。)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2分)
(1)故患有所不辟(.)(2)贤者能勿丧耳()...
(3)左右命之拜()(4)索之固()...
2.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乃叫人叛父母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
B所欲有甚于生者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
C所恶有甚于死者皆以美于徐公..
D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为妻妾之奉 ..
3.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中出现了一个至今还在使用的俗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里用来说明孟子_______________的义利观。(2分)
5.【乙】文中文天祥用什么样的行动诠释了孟子心中的“舍生取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甲】【乙】两文后,请你说说在你的人生观上有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1)辟 同 避避免(2)丧失(3)近侍(4)要
2.C3.译文: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什么手段不用呢? 4.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舍生取义
5.让他写信去招降张世杰,他却将过零丁洋时所写的诗寄给他;元世祖召文天祥入朝闻他有什么愿望时,他却只求一死,绝不变节。(任意答出一个行为均得分)
6.围绕“舍生取义”的义利观来答均可得分
文天祥被押解到潮阳,带去见张弘范,张弘范的近侍命令文天祥下拜,文
天祥不拜,张弘范用对待客人的礼节接待他,带他一起到崖山,让他写信去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护卫皇上,还教别人背叛皇上,能这样做吗?”张弘范坚持索要劝降信,文天祥就将他过零丁洋时所写的诗写出来交给张弘范。崖山被攻破之后,张弘范派人护送文天祥去京师大都。文天祥在北方共有三年,元世祖知道文天祥始终不屈服,于是元世祖召文天祥入朝,对他说:“你有什么愿望?”文天祥回答说:“文天祥受大宋恩泽,担任宰相,怎能臣事他姓之人呢?只愿赐死就满足了。”可是元世祖还是不忍心杀文天祥,就让他退下了。有人进言,竭力赞成依从文天祥的请求,元世祖同意了。文天祥临刑时特别从容。向南方行了拜礼后死去,死的时候年仅四十七岁。
三、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1—6题
【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於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
尝胆也。曰:“女①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②,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欲使范蠡治国政,蠡对曰:“兵甲之事,种③不如蠡;填抚国家,亲附百姓,蠡不如种。”於是举国政属大夫种。
①女,同“汝”,你②折节下贤人:对贤人彬彬有礼,能委屈求全③种:指大夫文种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空乏其身()(2)而后作(.)....
(3)置胆於坐()(4)身自耕作()..
2.()(2分)
A饿其体肤曾益其所不能 ..
B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
C乃苦身焦思乃入见..
D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饮食亦尝胆也 ..
3.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中提到了人才要经历哪些磨难才能成才?(用自己的话总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文中的这些艰苦磨难对于人成才有哪些益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乙】文中越王勾践为了能够反败为胜,历经怎样的磨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⑴资财缺乏,这里是动词,意思是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⑵奋起,指
有所作为(3)挂,放置(4)亲自,亲身2.C3.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4.人才要经饥饿、劳累、穷困之苦,并且经历做事情的不顺利,才能成才。5.培养了他们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增长了他们的才干。6.勾践回国后,卧薪尝胆,粗茶淡饭,生活简朴吃饭从未有荤菜。从不穿有两层华丽的衣服。同时对贤人彬彬有礼,能委屈求全。以此来历练心智。
吴王赦免了越王,勾践回国后,深思熟虑,苦心经营,把苦胆挂到座位上,坐卧即能仰头尝尝苦胆,饮食也尝尝苦胆。还说:“你忘记会稽的耻辱了吗?”他亲身耕作,夫人亲手织布,吃饭从未有荤菜。从不穿有两层华丽的衣服,对贤人彬彬有礼,能委屈求全,招待宾客热情城恳,能救济穷人,悼慰死者,与百姓共同劳作。越王想让范蠡管理国家政务,范蠡回答说:“用兵打仗之事,文种不如我;镇定安抚国家,让百姓亲近归附,我不如文种。”于是把国家政务委托给大夫文种。
第二篇:邹忌试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100分)
一、注音:(7分)
昳.()丽朝.()服衣冠()窥.()镜期.()年皆朝.()于齐间.()进
二、重点词解释:(20分)
1邹忌修.八尺有余()2而形貌昳丽..()3朝服.衣冠()4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5王之蔽.甚矣()6孰.视之()7徐公不若.君之美也()8皆以.美于徐公()9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10 能谤讥于市朝..()
三、一词多义(26分)
若①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② 门庭若.
市 孰① 孰.视之② 我孰.
与城北徐公美 朝① 朝.服衣冠② 入朝.见威王③ 皆朝.于齐 于①皆以美于.徐公②能谤讥于.市朝③皆朝于.齐 之① 齐国之.美丽者也② 孰视之.③ 吾妻之.美我者
四、根据语境解释下列古今意异词。(6分)
1、今齐地方..千里:
2、明日..,徐公来:
3、能谤讥..于市朝:
五、解释下列活用词(8分)
1、邹忌修.八尺有余:
2、朝服.衣冠:
3、闻.寡人之耳者:
4、吾妻之美.我者:
六、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6分)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七、重点句子的翻译(6分)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3、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以皆美于徐公。
八、回答问题:(8分)
1、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2、齐威王下令后,进谏者由“门庭若市”到“时时而渐进”,再到“无可进者”,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动筒①尝于国学②中看博士论难③云:“孔子弟子达者有七十二人。"动筒因问曰:“达者七
十二人,几人已着冠④
?几人未着冠?”博士曰:“经传无文。”动筒曰:“先生读书,岂合⑤
不解孔子弟子着冠有三十人,未着冠者有四十二人?”博士曰“据何文,以知之?”动筒曰“《论语》云:‘冠者五六人’,五六三十也,‘童子六七人’,六七四十二也,岂非七十二人?”坐中大笑。博士无以对。
注释:①动筒:人名。②国学:京师官学的通称。③论难:针对对方的论点进行辩论。④着冠:成年。⑤岂合:怎么能。1.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①动筒因.问曰②达者..七十二人③岂.非七十二人④博士无以.对2.将下列文言文语句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
(1)据何文,以知之?
(2)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3、动筒的说法为什么引人大笑?(2分)
4.请举动筒或博士(任选)角度,谈谈给你的启示。(3分)
第三篇:《邹忌讽齐王纳谏》文言知识积累练习
《邹忌讽齐王纳谏》文言知识积累练习
一、填空
1.《战国策》又称《 》,是西汉末年
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情况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 的策略和言论。《战国策》在表达方式上长于 和,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2.《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讽”的意思是 “纳”是 的意思,这题目从语法上分析是个
式,“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意思是。3.今齐地千里,百二十城,二、字词 1.通假字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 ②徐公来,孰视之 2.古今异议字
①古今地方千里 古义: 今义: ②能谤讥于市朝 古义: 今义: 3.掌握一词多义 上
① 受上赏
② 上书谏寡人之过者
下
① 乃下令 ② 受下赏 若
①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② 门庭若市 朝
① 朝服衣冠
② 能谤讥于市朝 ③ 皆朝于齐 孰
① 孰视之
②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之
① 齐国之美丽者也 ② 孰视之 ③ 暮寝而思之 ④ 吾妻之美我者 于
① 欲有求于我也 ② 皆以美于徐公 ③ 能谤讥于市朝 ④ 皆朝于齐 4.词类活用。由此观之,王之弊甚矣!” ①朝服衣冠
②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③ 吾妻之美我者
④ 闻寡人之耳者 5.掌握常见文言句式
①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② 忌不自信
③ 皆朝于齐
④ 皆以美于徐公
⑤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⑥ 王之弊甚矣 6.巩固练习:
①下列句子句式结构不同的一项是(提示:注意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律)()A.忌不自信 B王之弊甚矣 C古之人不余欺也 D宁信度,无自信也 ②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之”的作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B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D王之弊甚矣
③与例句中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A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B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 C渔人甚异之
D春风又绿江南岸
第四篇:《邹忌讽齐王纳谏》精选试题参考答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精选试题参考答案
1.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2分,答全才给,不完整不得分)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2.齐威王下令后,进谏者由“门庭若市”到“时时而渐进”,再到“无可进者”,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2分)
齐威王知错就改(1分),所受蒙蔽越来越少(1分)。
3.进谏难,需要勇气和智慧;纳谏也难,需要气度和胸怀。甲段中的邹忌和齐威王,你更欣赏谁?请简述理由。(3分)
(任选一个说明理由即可)
邹忌:巧用讽谏,语言婉转,说话讲究技巧。同时,有自知之明,对自己有客观评价。
齐威王:虚心纳谏,知错就改。
4.从文中看,齐威王最终能使齐国“战胜于朝廷”,达到“大治”的原因是什么?这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简要谈谈你的看法。(3分)
达到“大治”的原因是:首先有邹忌这样的大臣能为国家的命运思考,并巧妙地讽谏君王,指出君王的错误。同时有齐威王虚心纳谏,重赏进谏者,努力改正错误。这样,国家的兴旺就不是难事了。(2分)
启示:说话要讲究技巧,看场合、看对象,对于别人给自己提出的意见要虚心接受,努力改正。(1分)
第五篇:《邹忌讽齐王纳谏》试题精选及答案
1.《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的讽谏艺术有什么特点?
2.课文内容理解填空。本文先写邹忌在与徐公比美的过程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接着写邹忌以______设喻讽谏齐王,最后写________及其结果。
3.邹忌成功说服齐王纳谏的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着这样的启示?
4.本文劝谏的目的是为了使齐威王__________,以富国强民;本文邹忌进谏时采用了 _________________ 的方法说服齐王。
5.在生活中,你有时也会遇到不切实际的赞美。请结合上文内容说说你应当如何正确对待这种赞美?
6.齐王虚心纳谏表现在哪些方面?收到了什么效果?(请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
7.用你自己的话说说邹忌是用什么方法成功说服齐王的。
8.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是什么?
9.“门庭若市”的字面意思是现在用来形容。
10.邹忌向齐威王进谏的方式与《出师表》中诸葛亮向刘禅进谏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11.阅读本文后,你对“忠言逆耳”这个成语又有了怎样的理解?
12.文章写齐威王下令后有哪些变化?从这些变化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13.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14.邹忌的进谏为什么能让齐威王称“善”?
15.邹忌得出“王之蔽甚矣”这一结论的依据是什么?
16.齐王纳谏之后取得了哪些成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17.请仿照示例,补充一则与“纳言”相关的事例。
示例:唐太宗善纳魏征良言,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
18.妻、客都认为邹忌“美于徐公”,而说话的语气不同,请简要分析。
19.从邹忌进谏、齐威王纳谏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请就一个方面谈谈。)
20.根据选段内容完成下联。上联:邹忌现身说法巧进谏下联:________
答案(仅供参考)
1.从小事入手,以小比大,以家比国,寓治国安邦之道于形象的比喻之中。2.切身经历 齐王纳谏 3.启示我们:说话要注意对象,要讲究方式方法,要委婉得体。或:我们在劝说他人时力求语言委婉,用语得体,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得启发、明白道理,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4.广开言路(纳谏);借事说理(以事喻理、类比法、推己及人,均可)
5.面对不切实际的赞美,我们要冷静思考,实事求是。6.① 齐王称赞邹忌的建议很好。并立刻下令:臣民们凡能指出君王错误的,都能得到奖赏,并根据提意见的方式设立奖赏等级。②群臣纷纷进谏。一年后,人们都找不到意见可提。燕赵韩魏都纷纷来齐国朝见。
7.邹忌采用设喻说理的方法,言辞委婉地进行劝说,既不失对齐王的敬重,又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并愉快地接受了意见。8.邹忌劝说齐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从而使齐国内政修明,吸引各诸侯国前来朝见齐王。9.门口和庭院里像市场一样(热闹)交际来往的人很多 10.邹忌用自身小事和切身感受对齐威王委婉讽劝;诸葛亮则用奏表向刘禅直接进言劝谏。11.忠言未必逆耳,诚恳劝告别人的话如果让人听起来很舒服,劝说效果会更好。
12.经历了由开始“门庭若市”,继而“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的变化过程。启示:齐王纳谏后朝政弊端越来越少,说明广开言路的重要性。
13.(1)宫中的嫔妃和身边的亲信偏爱齐王;(2)朝中的大臣害怕齐王;(3)举国上下的人都有求于齐王。14.①从日常小事人手,以家比国,以己比君 ②使用排比的方式,增强语势,有力阐明了自己的观点③语言委婉含蓄,使对方受到启发 ④处处为国为君着想,晓以利害
15.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16.国内政治修明在各诸侯国中地位提高 17.(1)鲁庄公采纳曹刿的建议,取得了长勺之战的胜利。(2)楚王听取墨子的谏言,停止攻打宋国。18.妻子的回答用的的反问的句式,语气非常肯定,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赞美;客人用的是一种陈述的语气,语气平淡,是一种礼节性的应对。
19.(1)邹忌善于进谏,给我的启示是:在生活中,在与人的交往中,在提意见时,我们要讲究说话的技巧,要看对象,注意场合,要得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对方心悦诚服。(还可从勇气和自知之明等方面谈)
(2)威王纳谏给我的启示: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要胸怀宽广;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有利于自己的成长。(可从个人、治国或工作、学习等方面)
20.如:齐王开张圣听振国威 又如:臣民面刺齐王受上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