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题开题报告
《创意法教育指导下的初中化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研究》开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化学教学应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感受化学的重要性,提高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体验学习过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教学时效的内涵及衡量标准也由过去注重知识传授倾向的时效观逐渐向“生命课堂”的时效观转变。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支撑和归结。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指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学方法的科学化和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即能够促进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的协调发展,旨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践证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受方方面面、多种因素制约的复杂问题。聚焦课堂、关注教学的有效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有效教学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近年来,国内关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的课题也比较多,为切实提高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结合我县目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现状,我认为其改革应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方面下功夫。因此我选择本课题,旨在通过以初中化学课堂作为研究对象,从课堂教学行为(导入、活动、作业设计环节)入手,探索提高初中化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从而大面积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
理论依据:
1、辨证唯物主义关于矛盾的理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教学工作中无论教师讲的再多,也只能是学生知识、能力形成的外因,是第二位因素:而学生自身的认识、实践、反思才是内因,是第一位的因素。
2、建构主义理论:学习者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外界施加的信息只有通过学习者的主动建构才能变成自身的知识。学习者在一定的情
第二篇:课题开题报告
以传统文化为载体实施小学生德育教育策略的研究
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1)课题提出的背景
从社会层面看,近几年,由于流行文化的冲击和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广大青少年学生在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却南辕北辙,没有接受好道德的教化,思想行为出现了严重的扭曲;从家庭层面看,独生子女倍受父母宠爱,甚者出现一家六老围着一小转的局面,家庭教育也迷失了方向,丧失了教育的基本准则。社会以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现状,要求我们必须把道德教化真正摆在重要议事日程。
德育如何贴近青少年的现实生活,如何从生活中寻找思想道德教育的素材和契机,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正当人们徘徊在道德迷失的十字路口,传来了呼唤传统文化道德回归的时代最强音。社会上、媒体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关注国学道德精髓。有感于这样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以及我市“仁爱乳山”特色品牌的构建,我校将“全人的发展”提到了最重要的地位,并从道德建设入手,令教育回归本真,让教育提升生命。
社会的推促,学校的现状,使我校德育很快找到了切入口,紧随时代的脉搏跳动,把目光锁定在源远流长的中华五千年文明上,传统的道德文化,成为了我们化育学生优秀品德的真经,这些宝贵的儒家思想精髓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思想根基。(2)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依托校本课程,推动学校德育系统化、序列化。2.结合传统节日,丰富德育教育内涵。3.利用家庭社会资源,构建多元教育主体。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目前国内外一些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探索,有的学校已经形成了许多有特色的举措,积淀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本课题将特别关注这些学校,通过对其实践经验的分析研究,凝练提升其经验并进行推广宣传。
中小学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职责和功能。以国学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也是现代学校教育的宝贵资源。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前社会文化日趋多元,各种思想文化激烈交锋,道德无序,信仰缺失,功利浮躁也已成为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这些不良倾向对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中小学德育问题日益凸显,学校立德树人的职责和功能无法真正落实。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充分发掘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创新德育内容和形式,教会学生做事做人就成为当前教育所面临的重要问题。这是提升德育实效、培养优秀人才的客观要求。
三、研究目标: 1.学生方面:
①让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充分认识道德、感悟道德、体会道德,最终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②在校园中营造浓厚传统节日文化氛围,逐渐浸染学生的灵魂,在 不知不觉中影响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对学生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让学生在无意识中调整自己的行为举止,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③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下,培育学生优良品格、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真正做到以德树人。
2.教师方面:
①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相长,通过传统文化的培训厚实文化底蕴; ②通过课题的研究,改变教师以往空洞德育、口号德育的局面,使教师找到德育教育的突破口;
③通过德育课程的实施,也促进了德育研究水平的提升,慢慢走向研究型、创新型教师之列。3.家校方面:
①转变家长陈旧的家庭教育观念和家教做法上的偏差,优化家庭教育环境,提高家长教育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②通过课题的开展,有效推进学校的特色品牌的创立,从而实现家校共赢的和谐温暖局面。
四、研究内容 学生层面:
1.利用小班优势了解班级学生的德育现状;
2.基于现状分析以传统文化为抓手,有效开展针对性德育活动; 教师层面:
1.创新育人活动模式,增强德育实效性
2.选择合适的中国传统文化,开发出适合的校本课程 家校层面:
1.开设星月讲堂,进行教师、家长两个层面的培训讲座。2.实现育人与求知双赢的工作策略与方法。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问卷调查法。对研究的教师、家长进行关于传统文化育人方面的调查问卷,根据调查情况制定培养目标,调整研究方法,确保研究顺利进行。
2、文献研究法。在广泛搜集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有关传统文化育人的理论、立德树人方法、家校联动方式等进行分析探讨,构建适合我校的依托传统文化家校联动育人模式。
3、行动研究法。在整个课题研究过程中,采用行动研究的方式,采用边研究、边总结、边实践、边修正,使整个研究成为研究培训、学习提高相结合的过程。
六、研究过程设计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9月)阶段目标:
(1)通过培训活动,相关信息的搜集与整理,为课题的实施奠定理论基础。
(2)通过研究方案的拟定,开题报告的撰写等,为课题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
阶段内容:
(1)组织进行课题开题论证。
(2)组织课题组成员讨论制定研究方案。
(3)组织教师收集、学习、检索前人对同类课题研究现状的信息,进行理论学习。
(4)对教师进行培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5)教师撰写学习体会或心得。阶段成果:
课题研究方案,开题报告,问卷调查汇总,每位研究人员撰写一篇学习心得或体会或深度学习方面的论文。
阶段负责人:于晓丽杨仲华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10月—5月)阶段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全面了解家庭教育的普遍现状与存在问题,寻求家庭德育教育的规律以及问题解决的办法,从立德树人的角度,指导、引领家庭教育逐步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并借助不同的平台,真正做到提升学生、教师、家长。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形成行之有效的德育策略。阶段内容: 学生层面:
1.开展经典诵读与考评的有机结合
学校组织教师根据学生情况选择经典篇目让学生诵读。通过早、午、晚阅的形式组织学生诵读及”每日一看”。通过考核了解学生对此项活动的深入情况。另外,学校组织师生参加开展“经典伴我成长——古诗文诵读和传统文化讲坛活动”及“感悟《弟子规》”演讲比赛活动。强化师生对传统文化的内化。
2.搞好德育实践活动:全面培养与个性发展相结合,学校通过开展各项文体活动来提高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让民族文化的精髓从陌生到亲近直至溶入到学生的血液中。
教师层面:
1.开发德育校本课程:
组织教师选择整理系统化的与现代德育目标的经典内容,编写成校本教材,在潜移默化中渗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2.言行育人、课堂育人
让知识传授与传统文化教育有机结合,进一步发挥了“主题班会”和“道德讲堂”的教育功能。
家校层面
1.通过亲子活动及家长开放日,携手家长共育“真善美”之人。2.共评学生德育成长活动:关注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与提高。3.家庭教育指导活动:使家长意识到自身在学校德育中的重要地位,能够以主人翁的身份主动加入到学生“德育”教育中来。
4、开设星月讲堂,进行教师、家长两个层面的培训。阶段成果: ①完善的评价体系。
②体系严谨、内涵丰富的德育校本课程。③课题研究相关论文,写好实验阶段的研究报告; 阶段负责人:全体课题组成员。第三阶段:总结阶段(6月)阶段目标:
(1)通过资料的整理,形成系统研究成果。(2)通过反思研究历程,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阶段内容:
(1)全面系统地整理课题研究成果,准备迎接教科室的课题结题、评选。
(2)总结反思研究历程,撰写课题研究报告。阶段成果:
研究报告,教师发表论文,引发学生深度思考的课堂教学资源、校本课程等。
阶段负责人:于晓丽
七、预期研究成果 1.课题成果主体报告。
2.编写具有可操作性的“立德树人”校本课程体系。3.营造“立德树人”环境。4.教师相关教育论文集。
八、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1.课题组是一个“素质高、能力强”的科研集体。
课题组成员全为教学一线的骨干教师,有的执教过市优质课,有的被评选为市优秀教师、教学能手、教坛明星等,是学校开展教育科研的中坚力量。
2.课题组建立定期科研制度。通过定期的点面结合培训、教研反思等活动,使课题研究中的困惑得到及时解决,使课题组成员的科研素质和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3.学校领导的重视与支持。
我校科研气氛浓厚,教师科研能力较强,同时本课题的研究适应当前中心和学校的工作重点,会得到学校各方面的大力支持。
第三篇:课题开题报告
秦皇岛市“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
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生本理念下的农村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编号:qhd125kt2011216 学 科:语 文
课题主持人:袁瑞雪
课题人所在单位:青龙县八道河总校
课题组成员: 王辉 陈宏志
常金亮
王宪军
邓文辉
李清娟 陈志勇
崔兰芳
张秀莲
周海侠
丁晓侠
一、课题的提出
正在深入推进的新课程改革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体现“以人为本”,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学习方法的变革,引导学生学习方式逐步向主动参与、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转变,为他们终生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为一所农村中心小学,我们坚持“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办学理念,在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把郭思乐教授提出了“生本教育”与构建高效课堂有机结合。我们本着“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这一理念,引领师开始尝试着实践生本教育,重点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先进的教育理念落实到全体教师平时的教学中还有一段距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还没被广大教师真正内化,并变成持续的教学行为,部分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又回到了习惯的老路上去。
针对此状况,我校课题组提出了《生本理念下农村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的课题,并进行研究,积极探索生本理念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和生命的提升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任务和内容。
(一)任务:本课题在近两年的时间里,研究完成所有的科研内容,并达到所有课题研究的各项目标,确保顺利通过验收。
(二)研究目的
1、彻底转变教师观念和教学行为,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深入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励学生自主、主动、积极、快乐地学习。
2、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教育智慧,努力为学生营造人性化、民主化、情感化的课堂,使学生在课堂上高效地互动、合作、交流,为学生终身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不断发展。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预计有以下突破:
1、本着“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这一生本教2 育的理念,找出生本教育与我们阅读教学相融合的结合点和切入点,使生本教育理念与阅读教学有机整合;
2、构建可借鉴、可操作、可推广的小学生本教育理念下的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并验证。
3、提供典型的教学设计、案例、课例、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素材。
(三)研究内容:
1、调查、分析影响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主要因素
2、课前准备工作研究,及学生课前研究与教师学案设计有效性的研究。
3、学生小组自主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的研究。
4、构建生本理念下小学语文不同课型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三、课题研究的步骤安排:
1、准备阶段(2011年4月—2011年7月)4月:组建课题组,确定实验教师。
5月:进行实验前的调查研究工作,完成相关的调查研究报告。6月:明确本课题研究的意义、目的、内容,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培训实验教师。
2、实施阶段(2011年9月—2013年5月)
课题研究方案由袁瑞雪负责撰写,实验教师根据实验方案开始实施,实验教师可以边学习边实践,各位实验教师以本校课堂为主阵地,以低、中、高年级实验班的学生为对象,进行研究,及时反思和小结,根据实验的进展,对课题方案做必要的调整。
同时,通过网络交流、集体研讨、反思,进行小学语文多课型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通过课例、案例研究,撰写心得、论文、反思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总结实验方法,研讨存在问题,写出具体材料。
2011年9月:深入课堂,寻找存在问题:学生课前学习方法、课上的小组合作、教师的学案设计等。
2011年10月:针对学生心理、年龄、地域和学习兴趣等特点,寻找对策。
2011年11月——12月:对学生进行预习习惯和合作学习方法的指导、研究,积累资料; 2012年2月——2012年10月 :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通过教学设计、案例、课例研究、主题研讨、反思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教学研讨活动开展教学研究,初步构建适合农村小学语文多课型有效教学模式。
2012年11月——2013年5月:论证教师进行课内有效教学和学生素质提高的初步效果;
3、总结阶段(2013年6月—2013年12月)
2013年6月——9月:对实验班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师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后期的调研测试、分析研究。
2013年10月——11月: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2013年12月:整理课题组成员探究总结的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案例、课例、论文、经验总结等原始材料,编辑成册。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即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总结,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最终形成一套系统的高效教学模式体系。
2、文献分析法
文献分析法作为学习理论、收集信息的主要方法,其中信息资料主要来源于教育理论书籍、报刊杂志以及网络下载的相关资料等。通过对这些资料信息的分析与研究,指导制定研究目标与实施方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修正研究的方向等目的。
3、调查法
调查法主要调查本课题研究之初农村小学有效教学的现状、师生理解情况以及对研究过程中、研究之后的状况进行详细跟踪调查,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事实性依据。
4、观察法
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观察学生的学、审视自己的教,对课堂教学现象进行观察、记录。
5、实验总结法 本课题的研究,将注重实际、注重实践、注重实效。在大量的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总结成功的经验,并适当进行理论上的提升。
五、课题的保障条件
(一)课题组人员情况:
课题负责人善于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参加本课题研究的同志,有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教务处主任,以及一些优秀的一线教师,平均年龄在35岁左右。他们都是教师中的骨干力量,都有丰富的理论、实践经验,每人都是无私奉献精神、爱岗敬业的,且思想活跃、敢于创新、善于实践。课题组成员均有课题研究经历,承担或参与过(或正在研究中)多项市、县教育科研课题研究,他们撰写的论文曾获省、市、县级奖励,这为本课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保障条件:
1、时间保障
子课题申请立项之前,我校就开展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批准后将利用这半年的时间进行总结和提炼。课题组成员都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研究。
2、经费保障
经费由课题组成员自行筹备与学校支持相结合。
3、设备资料保障
(1)学校图书室文献资料丰富,教师可以随时查阅课题研究相关的理论、文献资料等,为教师开展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2)学校已接入因特网,内有校园网,为实验提供了交流平台,保证了实验活动的开展。
4、制度保障
(1)实验研究工作常规:A、建立周实验研究工作日制度,每周星期五为课题实验工作日;B、建立月研讨交流工作日制度,每月最后一周周五为研讨交流日;C、建立理论学习制度,定期学习信息技术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等,不断提高实验人员的理论素养;D、制定实验操作规程,落实实验方案;E、实行分工协作制度,使实验人员既各司其职又密切合作;拟定了科研课题教学管理评价方案。(2)实验教师队伍建设:配备工作扎实,有创新意识、有开拓精神、有较好业务素养和科研能力的教师承担有关课题研究。使实验科研人员在年龄、知识、能力等方面互补并形成结构优势。强化角色意识和工作责任感。实验教师要明确实验班是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高层次教学班,实验教师应当既能教学又懂科研,克服主客观困难,努力完成研究任务。学校要保证实验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为实验教师提供必要的学习考察机会,不断提高他们的学术素养。
(3)实验研究条件建设:逐步完善校园网络建设,配备实验必需的设备、软件,保证实验研究所需费用。
(4)建立实验研究专项档案,所有资料都要进档归类,专人妥善保存。
六、参考文献:
1、《教育走向生本》、《谛听教育的春天》等书籍。
郭思乐
2、《从发现身边的问题做起——教师教育科研的起步》
张金华
3、《高效课堂22条》
李炳亭6
第四篇:课题开题报告
课题开题报告范文(2010-11-21 23:27:37)转载▼标签: 开题报告课题研究进行课题组 分类:
一、课题开题报告含义与作用
开题报告,就是当课题方向确定之后,课题负责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报请上级 批
准的选题计划。它主要说明这个课题应该进行研究,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以及准备如何开
展研究等问题,也可以说是对课题的论证和设计。开题报告是提高选题质量和水平的重要
环 节。
二、开题报告的结构与写法开题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题名称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就是本课题有没有人研究,研究达到什么水平,存在什么不足以及正在向什么方向发展等。开题报告写这些内容一方面可以论证本课题 研
究的地位和价值,另一方面也说明课题研究人员对本课题研究是否有较好的把握。我们进
行任何科学研究,必须对该问题的研究现状有清醒的了解,这在第一部分已经谈到。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我们现在进行的课题基本上都是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这就要
求我们的研究必须有一些基本的理论依据来保证研究的科学性。比如: 我们要进行活动课
实验研究,我们就必须以课程理论、学习心理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为研究试验的理论依据。
我们进行教学模式创新实验,就必须以教学理论、教育实验理论等为理论依据。
(五)课题主要研究内容、方法
(六)研究工作的步骤
(七)课题参加人员的组成和专长。主要看参加人员的整体素质与水平,尤其是课题负责人的水平怎么样。如果参加人员和负责人既没有理论又没有实践经验,这个课题就无法很 好
地完成,也就无法批准立项。
(八)现有基础。主要是人员基础和物质基础。很多课题对人员和设备方面要求是比较高的,如果基本的研究条件都没有,这个课题同样不能立项。
(九)经费估算。就是课题在哪些方面要用钱,用多少钱,怎么管理等。如何撰写教育科研
课题的开题报告
一、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就是课题方向确定之后,课题负责人或课题组主研人员在调查研
究的基础上撰写的报请上级批准的选题、研究计划。它主要说明这个课题应该进行研究,自
己有条件进行研究,准备如何开展研究等问题,是对课题的再论证和再设计。
二、开题报告的作用。进一步明确研究思路,完善实施方案,明晰研究技术线路,再次论证
研究课题重要一步。
三、开题报告论证的主要内容
1、审定课题名称。一是看名称表述是否准确、规范。准确就是课题的名称要把课题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规范就是所用的词语、句型要规范、科学,似是
而非的词不能用,口号式、结论式的句型不要用。二要看名称是否简洁,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
2、寻找研究依据。政策依据、理论依据、实践依据,充分、贴切、准确,不要贴标签,拉
大旗,喊口号。
3、分析研究背景——现实背景、历史背景要清楚,符合实际。
4、查新研究现状——单位的研究现状及问题点评;国内的研究现状;国外的研究现状。用
书检和网检的方法。
5、论证研究的价值——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应用价值;科学价值;改革价值。
6、阐述研究的意义——有现实意义;有历史意义;有实践意义;有方法论意义。
7、界定核心概念。就是对关键词、关联词的概念、意义、本质、联系进行阐述。
8、完善研究设计。确定研究程序;提出研究假设;确定研究目标;提出研究措施;落实研究内容;提供研究方法;划分研究阶段;落实研究人员;预测研究成果效应;建立研究组织;规划研究管理;分析规划研究的保障。
四、开题论证的方法以综合评价为主:一是课题单位的自我论证评价;二是同行的论证评价;三是科研管理部门的论证评价。由预审、初审、学术评审、综合评审四个阶段组成。预审与初审可在开题前后的时间里进行。重点侧重在课题选择和课题计划的制订上。学术评审与综合评审要贯穿于课题研究的全过程,重点放在计划实施与成果的预期鉴定上。
五、开题报告的写作
(一)开题报告的组成。三个主要部分:前言、正文和结语;三个次要部分:标题、署名、引文注释和参考文献。
(二)开题报告的结构与写法。
1、课题名称。题目必须与内容一致。确切、中肯、具体、鲜明、简练、醒目。开题报告一般不使用副标题。
2、署名。在题目的下面,必须签署课题研究单位,一般不写撰写者姓名。署名的目的是表示对开题报告负责。
3、开题报告可以不写内容摘要和关键词。
4、前言。前言是开题报告的序言。前言部分一般都应说清楚课题选题、立项、批准的过程,以及开题前的准备、开题缘由、开题意义,开题前所进行的调查情况所做的工作等。要力求简明扼要,直截了当,并实事求是,要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不要面面俱到,不着边际,文不对题;或一步登天,言尽意止,不留余地。
5、正文。开题报告的正文部分占报告的主要篇幅,它是报告的主体。正文部分必须对再次论证的内容进行全面的阐述和论证,包括研究前的观察、测试、调查、分析、学习,材料形成的观点和理论。如调查的问题、现状和实质,产生问题的原因及其发展趋势。正文部分是开题报告的关键部分,它体现了课题组的水平,同时也可以看出今后课题研究的状态和水平。撰写开题报告的正文部分,同样要掌握充分占有材料,要认真对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整理,经过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组织,最后得出正确的观点。可采用图表来集中反映数据,要注意少而精,数据必须准确无误。正文部分要层次清楚,观点鲜明,逻辑性强,大标题涵盖小标题,小标题服务于到标题,标题统帅内容,内容说明标题。(1)课题、问题的提出? A、提出和研究的背景:现实背景、历史背景。B、提出和研究的依据:政策依据;理论依据;实践依据。C、问题的研究现状:国内的、国外的,省市县内外的研究的,单位研究现状及问题点评,已取得了哪些成果?已进行了那些研究? D、问题研究的价值: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应用价值;科学价值;改革价值。对解决教育实际问题(包括对本校、本地区的教育工作实际存在的问题)或回答教育理论问题有什么意义?对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会有什么贡献? E、问题研究的意义:现实意义;历史意义;实践意义;方法论意义。以上几点要求做到:少而精;针对问题;能指导操作;表述简明、准确,有具体贯彻要点,涵盖子课题,能理解把握。(2)课题的界定:对课题题目的界定;对条件词、关键词的界定,包括内涵与外延。(3)改革的主张、研究设计。A、研究的指导思想。指导思想就是在宏观上应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可以是哲学的、政治理论的,也可以是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也可以是有关研究问题的指导性意见等。B、研究的具体目标。总目标、分目标,目标要实在,要可行。和内容。课题研究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也就是本课题研究要达到的预定目标:即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定位,确定目标时要紧扣课题,用词要准确、精练、明了。相对于 目的和指导思想而言,研究目标是比较具体的,不能笼统地讲,必须清楚地写出来。只有目标明确而具体,才能知道工作的具体方向是什么,才知道研究的重点是什么,思路就不会被各种因素所干扰。C、研究的具体内容。
内容要紧扣课题的目标来分解。D、研究的方法、原则与策略:方法、原则与策略的理论支撑;方法、原则与策略的可操作性;方法、原则与策略的活动性。课题研究的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个案法、比较研究法、文献资料法等。确定研究方法时要叙述清楚“做些什么” 和“怎 样做”。E、课题研究的步骤。课题研究的步骤,也就是课题研究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研究的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基础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和时间安排包括:整个研究拟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起止时间;各阶段要完成的研究目标、任务;各阶段的主要研究步骤;本学期研究工作的日程安排等。F、预测课题研究的成果及形式:本课题研究拟取得什么形式的阶段研究成果和终结研究成果。如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研究报告、论文、经验总结、调查量表、测试量表、微机软件、教学设计、录像带等。其中调查报告、研究报告、论文是课题研究成果最主要的表现形式。G、有效的组织保障: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在方案中,要写出课题组长、副组长、课题组成员以及分工。课题组组长就是本课题的负责人。一个课题组应该包括三方面的人,一是有权之士,二是有识之士,三是有志之士。有权了课题就可以得到更多的支持,有识了课题质量、水平就会更高,有志了可以不怕辛苦,踏踏实实踏实实去干。课题组的分工必须是要分得明确合理,争取让每个人了解自己工作和责任,不能吃大锅饭。但是在分工的基础上,也要注意全体人员的合作,大家共同研究,共同商讨,克服研究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H、其他保障:如课题组活动时间;学习什么有关理论和知识,如何学习,要进行或参加哪些培训;如何保证研究工作的正常进行;课题经费的来源和筹集;如何争取有关领导的支持和专家的指导;如何与校外同行交流等。
6、简短的结语。开题报告的结语要简洁,可以对课题管理部门提希望,给研究人员提要求,可以表示课题组的态度和决心。
7、可以写上引文注释和参考文献。撰写开题报告时引用了他人的材料、数据、论点、文章要按要求注明出处。反映出课题组严肃的科学态度,体现出开题报告的科学依据,同时也是尊重他人劳动的体现。可以是页末注(脚注,在本页文章的下端)、文末注(段落后或篇后 注)、文内注(行内夹注)和书后注四种。开题报告也可以有“致谢”。对于曾经指导、参加过选题、论证,或对此工作提供建议或便利条件,而又没有在课题组的同志,可用简短的文字表示感谢。开题会上,有关专家必须详细审查开题报告,向研究者提问质疑。但开题会不同于成果鉴定 会,更主要的应该是完善方案。在确定研究有明显价值的前提下,论证双方应全力讨论方案,提出意见和建议、修改补充方案。专家审查的内容包括:
1、选题是否当,是否符合立项条件;
2、课题论证是否充分;
3、负责人的素质或水平是否能承担此课题;
4、课题组力量如 何或分工是否得当;
5、资料准备如何;
6、最终成果预测如何;
7、是否具备完成本课题所 需的其他条件;
8、经过比较,本课题是否有更合适的承担人;
9、其他原因(加以说明)。
第五篇:课题开题报告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问题的矫正与策略的研究》
课题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近几年来,为摆脱落后的经济面貌,农村许多青壮年都涌到经济发达的城市和地区去打工挣钱,为城市的经济建设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由于诸多原因,他们的子女不得不随父母到异地上学读书。于是学校中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要重视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采取多种形式,依法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早在20世纪初,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平民教育的观点,在《平民教育概论》中明确指出:“平民学生当中已经有特别聪明的学生,这些学生应当再受国家或社会充分的培植。我们对于他们特别加以注意,并要扶助他们升学。” 这一思想同样适用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由于我校处于牟平区的城乡结合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日益增多。目前在校就读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在校学生总数30%以上。这些家庭家长学历不高、家庭教育水平低下、家长文化水平欠缺、指导管教无力、上学目的不明确、家教态度冷漠,使这些学生失去了应有的关爱和教育,失去了情感的呵护和生活的照料,失去了严格的要求和有效的指导,导致他们心理畸形发展、自卑情绪过强、孤独性格过重、逆反心理过激、向学动力过弱、品德行为过差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正常学习和生活,影响到他们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影响到学校教学工作的正常秩序。为此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是学校义不容辞的义务。如何有效地指导他们学会做人求知做事,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是学校德育工作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为了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素质,解决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品德行为问题,促进他们的人格健康发展,经过充分论证,我们提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问题的矫正与策略的研究》课题。旨在通过研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问题,探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问题矫正的内容、目标、途径和实施策略等,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有效教育水平,从而促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整体素质提高。
二、基本概念的界定:
●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通常指的是由某地到异地从事各种行业工作的外来从业人员的子女。
● 心理问题是指个体的大脑在对客观事物反映过程中的意外问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对自己缺乏自尊和自信、对学习缺乏动力和方法、对生活缺乏兴趣和适应、对行为缺乏要求和自律等。因此,本课题主要围绕自我意识、学习心理、生活适应、品德行为四个方面的内容开展。● 矫正是指改正。
● 策略是指为解决某个问题所采取的具体措施。
本课题研究是在小学1-5年级学生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中开展实验。
三、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最早涉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的文字,是1995年1月21日《中国教育报》刊登的记者李建平的文章《流动的孩子哪上学——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探讨》。但真正意义上的研究,大致是从1998年前后开始的。张斌贤以1997年~2001年发表的“有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研究文献”为基础,对该问题的研究进行了梳理。这 2
一时期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域总体状况的调查、流动人口对其子女教育的意向调查、民工学校的调查、对造成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原因的探讨等几个方面。代表成果有:曾昭磐的《厦门市未成年流动人口状况及其对教育影响的分析》、米红和叶煜的《未成年流动人口受教育特征及其管理对策研究:来自厦门特区的调查报告》、周拥平的《北京市流动人口适龄儿童就学状况分析》、黄志法和傅禄建的《上海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调查研究》等。
四、课题研究的目的和原则:
(一)实验目的:
通过研究,掌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问题现状,构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问题矫正的内容、目标、途径、方法和策略等,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有效教育水平等。
通过研究,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和品德行为问题,充分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培养他们的良好心理素质,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二)实验原则:
1、主体性原则
人的主体性表现在自为性、自主性、能动性三个方面,现代德育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育和鼓励学生自尊、自信、自爱、自立、自强,引导和培养学生自订成长目标、自析成长环境、自寻成长动力、自开成长渠道、自研成长方法和自评成长效果,使他们成长为自身全面发展的主人。
2、整体性原则
课题研究涉及到各班级、各学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成长影响到班级和学校、影响到各学科教学质量。在研究中,应树立全校一盘 3
棋的思想,在课题组总体安排下,各班主任、各学科教师和少先队组织都要积极行动起来,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成长献计献策献力,抓好每一节课堂教学,抓好每一次活动,抓好每一次家访,抓好每一个学生,使我们的整体研究工作稳步开展。
3、参与性原则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是该课题实验的主体,要调动他们的内驱动力,通过整体发动、学习目标、结对活动、小组合作、行为训练和榜样激励等途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活动,让他们在参与中实践、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内华、在内华中提升。
4、一致性原则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成长关系到方方面面,学校要通过家长学校、专题培训、及时沟通、家校联系卡等途径,保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一致性,在提高家长家教意识的基础上,得到家长的理解、支持、帮助和配合,使课题研究扎实开展,使学生各有所得、各有所获,使学生整体素质有所提高。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一)调查分析法:通过班主任及其他课题组老师运用观察、问卷、谈话、家访等科学方法,搜集课题研究所需的相关资料,从而对其形成学困问题的具体原因作出科学的归因分析,为后期调适策略的提炼作准备。
(二)个案研究法:在本次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通过选择一些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中的学困生作为个体案例。通过对他们进行跟踪观察、教育、谈话、家访,并定期进行总结分析,形成最终的个体案例研究报告。
(三)行动研究法:是将纯粹的教育科研实验与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将教育科研的人文学科的特点与自然科学的实验的特点结合起来,用教育科学的理论、方法、技术去审视、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将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四)经验总结法:这是教育研究活动中经常采用的一种研究方法。是依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分析概括教育现象,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为教育理论高度,促进人们由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的一种教育科研方法。在本课题中我们尝试着总结出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问题矫正策略。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针对我校目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多的实际情况,我们考虑采用“以校为主,家校结合”的研究模式展开专题研究。
(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问题的现状研究。
(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问题矫正内容的研究。
(三)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问题矫正途径的研究。
(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问题矫正策略的研究。
(五)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有效教育的研究。
(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个案的研究。
七、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分析:
1、组织管理及人员分工明确: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和指导小组。
2、有研究基础:我校已在课题负责人的带领下,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问题的矫正与策略的研究”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并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本课题的研究,更贴近学校的实际情况。
3、条件保证:我校是1983年7月新建的一所全日制小学。建立学校时,上级部门对我校定位很高,要把我校建成窗口示范学校,所
以在校园建设及硬件设施配备上是一流的。目前,学校已启动了“校园网”“信息技术机房”等,我们可借助先进的现代化网络手段捕捉新信息,了解外地的研究动态。我校注重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和指导,因此,每年征订各种教科研杂志20多种,我们将进一步搜集有关资料、购买有关教研的书籍,加强学习,做好理论准备,并且我们有充足的时间和经费保证来完成此项课题,以优化育人环境和教育模式,为我校的教育教学发展提供有益尝试。
4、经费以作为学校财经支出列入到计划中。
八、课题实施步骤:
本课题的研究预计五年完成,主要分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2011年5月~2011年8月):
论证课题,申报课题,完成《研究方案》、《第一阶段研究计划》,成立课题组,培训实验成员。
(二)研究阶段(2011年9月~2016年1月): 第一阶段(2011年9月~2012年8月)
进行问卷调查,形成调查报告,构建心理问题矫正内容和目标体系,举办家长培训活动。
第二阶段(2012年9月~2013年8月)第三阶段(2013年9月~2014年8月)第四阶段(2014年9月~2015年12月)
(三)结题阶段(2016年3月~2016年6月):
汇总资料,提炼成果,完成《研究报告》、《工作报告》、《自我鉴定报告》,申请结题。
九、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现状调查分析。
2、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问题的矫正与策略的研究报告。
3、典型个案及案例集、论文集等相关资料。
十、课题的组织管理:
十一、研究经费筹措及管理:
尽管我校经费并不宽裕,但学校领导明确表示:一定千方百计保障课题研究经费,保证课题研究活动的正常运作。另外还将竭力寻求教体局在经费上的大力资助。对研究经费由专人负责管理。
十二、参考文献:
1、《平民教育概论》 陶行知 著
2、《师生沟通的艺术》唐思群 屠荣生 编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3、《学生不良生活习惯与行为的预防与矫正新概念》主编:邱长鹏 张红蕾 魏玉霞(西藏出版社)
4、《创造心理培养与训练新概念(上、下)》主编:李桂兰 姜红娟 龚国成(西藏出版社)
5、《心理学人格流派新界说(上、下)》主编:梁晓明 刘德纯 李作栋(西藏出版社)
6、《走向心理健康》教学篇(华文出版社)2002
7、《走向心理健康》活动篇 刘慧娟编(华文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