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激活课堂是生本教育的重要途径
激活课堂是生本教育的重要途径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殿堂,是学生展示才华体验成功的重要舞台,是学生在学校生活的主要场所,学生在学校生活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教室里度过的。活的课堂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唱主角,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之中,让学生行动起来,让学生主动去探求真知。教师是导演,是导师,是盲人的探路棍,而不是课堂的主人,更不能成为课堂的专制者。杜郎口中学的成功就在于它让学生实现了“课堂由我主宰,精彩有我展现”,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动起来了,课堂也就活了。杜郎口中学校长崔其升说:“要让农村的孩子尝试着自己做,自己想,自己问,自己干,他就是学习的主体,就是学习的主人,这个过程当中,他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自信和自尊”。新的课程改革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通过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课堂展示,让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收获学习的成功,体验成功的快乐。正像杜郎口中学校长崔其升曾经说的“课堂的灵魂不在于知识,而在于学生学习知识过程中的心情。我希望课堂上的学生像小老虎一样,生机勃勃”。学生置身在这样的课堂里,对知识的体验更加深刻,对学习的心情更加快乐,对自己更加自信,对未来会更加充满着希望。
第二篇:生本教育,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
生本教育,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
高效课堂是走向素质教育的“金钥匙”,是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最佳方法和主要途径。思品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由此可以看出:学生是一切教育教学的基础和中心,一切的改革都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出发点,都要以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途径,这就是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是课堂,所以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打造高效课堂就成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我们在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的。
1.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兴趣是最强大的源动力。对待有兴趣的事情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做好,因此只有学生有了兴趣,才会在课堂上有活力,主动地进行学习。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点呢?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堂课能设计出精彩的情景导入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十分重要的环节。我们在教学中或以新颖别致,诙谐幽默,富有哲理的导言,或以引人入胜的情景展示,或以学生的自导自演等都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在开课的一开始就被深深吸引,始终以浓厚的兴趣上好该节课。
根据教育学家的理论,语言教学强于文字教学,而影像教学又强于语言教学。如新课的导入,如果教师总习惯于那种“复旧导新”的固定模式,以至于一张口学生便知道教师的陈词: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怎么不令人兴味索然甚至于生厌?相反我们采取了“热点新闻分析”、“歌曲”、“谜语”、“知识竞赛”等形式导入则能起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引人入胜的效果,使学生在整堂课的学习过程中都处于一种兴奋和积极参与的状态,在这种状态的引导下,学生按照教师的自学、合作、探究的要求从而顺利地完成整堂课的教学任务。
把握适当时机,运用多媒体技术于教学,创设学习的情境,促进学生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结合,学习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统一,智力因素和旧非智力因素相协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主动的、有效的学习,促进其认识、技能和情感水平的不断提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图文、影视中蕴含的道理。
在保护大自然的教学中,通过展示影视资料,学生在懂得大熊猫等野生动植物的珍贵后,在清晰生动的多媒体画面上依次出现了顽皮、有趣的白鳍豚;稀有、独特的中华鲟、小熊猫。生动形象的画面使学生一目了然,这时传来画外音:“亲爱的同学们,你还知道哪些珍稀动物呢?”可爱的小熊猫将问题抛给了学生。学生迅速投入查找竞赛中。开放性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支配,自愿组合,在自备的书籍、资料中发现、学习、交流,体验学习本身的乐趣,运用自己的智慧能力去思考问题,从而产生动力。短短的几分钟,展示在实物投影仪下的却是合作学习的硕果。扬子鳄、朱鹮、丹顶鹤、东北虎、藏羚羊……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多媒体,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锻炼机会。这里,教师不需要再进行任何的讲解,学生已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不知不觉地了解珍稀动物的品种繁多。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及时将画面切换至珍稀动物的价值:“响尾蛇、变色龙对人类有哪些贡献?” 以直观、形象地图像,艳丽的色彩,逼真的音响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循循启发学生敏锐地发现和提出问题:“珍稀动物还有哪些价值?”学生或独立思考,或小组探索,最终独立地解决问题:珍稀动物不仅具有军事价值、医用价值,更有生活价值。牛奶、妈妈的皮包、羊绒围巾、裘皮大衣、营养滋补品等都离不开珍稀动物的奉献,从而深刻了解珍稀动物与人类密不可分渊源关系。
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教学并贯彻整个课堂是我们在思品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2、开展体验式教学,培养学生探究思品的激情。
心理学家认为,“智慧出在手指尖上”,赞可夫甚至把操作能力列为智能培养和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动手操作能使大脑处于最兴奋状态,学习情绪高涨,并能调动各种感官参与探索学习知识的过程,从而带动大脑思维。因此,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实践操作的情境,提供动手摆弄的实践机会,让所有学生都能通过实践操作活动,去发现学习的乐趣,体验学习的魅力。
如:在初一年级《告别依赖 走向自立》的教学时,为让学生养成自立的生活态度,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自立的意义,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我设计了“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整理课桌、书包的活动”。
实践检验的方式很多,运用学生身边书包和课桌等资源来考察同学们自立能力在实践中检验的目标,学生不仅感兴趣,也培养了他们动手的能力。学生获得“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的情感体验后,在课堂上进行有针对性操练,能让学生在现实生活和交往过程中自我检验、自我评价,自主发展,从而认识到自立应从小事做起、应从社会生活中去实践,最终促进主体性发展。
这样就真正把课堂交给了学生,老师只是一个旁观的指导者。这样不但使学生走进了思品,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培养了他们多方面的能力,比如表演能力、协作能力等,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张扬。
3、组织思品辩论赛等活动,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辩论是最能激发思维灵感火花的方法,也是学生之间互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之一。教学过程中适时地组织一些此类活动,能大大激发同学们在思品学习中积极向上的竞争意识,不但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能力,活跃了他们的思维,而且巩固深化了对所学思品知识的理解掌握。我们课本中有许多问题都可用到辩论法,我们原来衡量教育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准,是把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没有问题,新的教学理念认为,教育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准,是把没有问题的学生教得产生问题,而且有欲望解决问题。通过设计有矛盾冲突的情境,让学生对自己的行为、思维方式、价值观产生怀疑,从自主的探究中来重新定位自己的价值取向。
如:在初一年级《自己的事情自己干》,为了实现学生在“自立人生少年时”“人生需自立”情感、价值观上的体验,我设计了这样一个中国很普遍存在的、同学们也认为理所当然的一个辩题:子女上大学的费用应不应当由父母来支付。
把全班同学分成四组,把生生互动作为宝贵的人力资源来开发,通过全班合作、小组合作,来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与能力、知识三维教学目标的均衡达成。通过学生的争辩,学生了解到我国法律的规定:能独立生活的成年子女没有权利要求父母付给抚养费,除非父母自愿。“到底学费来自于哪里”,通过学生的再一轮争辩,学生意识到大学生可以通过勤工俭学、争取奖学金、通过助学金贷款等多种方式来获得。在教学设计中注重情景创设,引导学生在开放中完成了大学生的学业与自立能力的培养同等重要的认识,在活动中学会了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任,在反思中对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的质疑、形成了正确的价值判断,使思维更具有挑战性。“辩”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灵感得以迸发,被动的学习变成活泼主动的发展,真正达到“素质教育是一种旨在谋求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的目的。
4、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如果教师教思品只教书本知识,无论学生的书本知识如何牢固,都忽略了思品课的灵魂。思品课的灵魂是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素养。在教学中,无论是哪一章节,都要注意突出这个环节,并非只有好学生才有能力进行体验,应该给每一个学生参与体验的机会。尤其是那些在班级较少发言或家庭比较特殊的学生,应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照和积极的鼓励,使他们有机会、有信心参与到体验中来,体验生活,体验人生。
如:在上初二年级《家温馨的港湾》的教学过程中,我事先作了一个家庭状况调查,了解到一些家庭特殊的学生,在体验活动“我与家人的温馨照片”中,跳出了教材中家庭的狭小范围,将妈妈、爸爸、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统称为家人。
这样的感知体验活动兼顾了不同类型的家庭、保护了学生的情感,为学生营造了宽松、安全的心理空间。尽量让每个人都有机会以各种形式参与进来,尊重了差异,呵护了他们的情感。
综上所述:在中学思品课教学中,课堂是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主阵地,教师要立足于课堂,创设最佳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乐学、好学、善学、巧学。课堂应是师生互动、交流对话的舞台,是共同建构、共同提高的过程,教师不再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本分。高效课堂虽然不是一种具体的模式,但它的目标是明确的,作为教学主导者的教师必须首先改变自己,转变教学理念,树立生本意识,提高自己的素质,才能真正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目标。
第三篇:生本课堂 幸福教育
改革课堂教学,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教师的授课方式,淡化分析性操作,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充分地阅读、讨论、理解,使学生获得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和学习的主动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自主实践的过程中积累感悟,受到熏陶,培养语感。所以我校提出了“自助课堂”教学模式:
师:开课生趣
新课求新
思考激活
讲评精当
练习生巧
结果引申
生:进入情境
自主质疑
合作探究
展示交流
自测反馈
拓展创新
在实践的过程中,我惊喜地看到这样的自助课堂,摆脱了老师的繁琐分析,学生积极主动地质疑、思考,畅所欲言地交流展示,充分张扬了孩子的个性,在潜移默化中孩子们的听说读写能力在不断提高。同时在践行的过程中我也充满了疑惑,对这样的语文课堂学习进行了不断的反思:
在教学《颐和园》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读研专题:课文哪些语句描写得很美,写出了什么?请选择你喜欢的语句,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研读,然后向大家汇报。学生们没费多大力气就把喜欢的语句勾画出来并在小组内进行了交流,然后请四人小组在全班交流,每个孩子说一个句子,说完就学习完毕。至于课文是如何借助语言写出颐和园的美,学生则根本没有去细细研读、体味,失去语文课应有的本色和作用。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教师过多追求学生的“自主”,放手让学生随意讨论、任意发挥,面对学生毫无边界的信息反馈无从下手,造成课堂目标不明确甚至学生牵着教师走的现象,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了。教师是学生的领队,当学生需要“引导”时就站到队伍的前面,当学生需要“穿针引线”时就插到队伍的中间,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自主但不放任,自主但不随意,自主也不等同于自学,教师在学习过程中担当起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那么如何恰当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既不牵着学生鼻子走,也不跟着学生走,这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实践和探索总结。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科学家的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正因为如此,我们在课堂中鼓励孩子们提出问题,我们也很高兴地听到了许多孩子提出了许多精彩的问题,孩子们对于自己提的问题总是那么感兴趣,积极主动地去探究交流。比如在《巨人的花园》一文中学生就提出:巨人为什么不让孩子们到花园里玩?巨人看着小男孩的眼神,为什么心里感到火辣辣的?在《小木偶的故事》中提出:老木匠为什么给小木偶刻一个笑嘻嘻的表情?后来小木偶的头为什么疼得越来越厉害,还希望自己还是一段没有脑袋的木头呢?学生通过主动地思考和讨论,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和体会了表达的思想感情。当然,有时学生也会提出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甚至问题和课文内容相差了十万八千里,因此培养学生会思考会提问仍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在反复地训练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就语文教学而言,培养学生质疑可从这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对不理解的思想内容、不了解的词句质疑,对老师、同学的观点质疑;二是以提问的形式自己制订学习目标,可以围绕课题、围绕课文内容、围绕中心、围绕艺术技巧、围绕写作思路等展开,以疑促思促学。那么是不是每篇课文都需要学生质疑呢?我认为不是的。许多写景的课文,比如《颐和园》这篇写景的文章,学生就内容就很难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而重点却在于通过美读去感受颐和园的美和语言的美。因此,是否需要自主质疑,我认为教师应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合作学习”目前被视为培养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的最有效方式。但是,一些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有些主观随意了,没有做好事先的预设;只要教师觉得该合作学习了,即使学生没有进入合作的状态,毫无探究欲望,也必须迅速加入学习小组,马上进行合作学习;教师觉得该汇报成果了,即使学生还正在进行激烈的讨论和思想交锋、正处于欲罢不能的探究状态,合作学习也必须戛然而止……这样的合作学习就没有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我认为教师在教学中组织合作学习要把握契机,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求、呈现的方式、学习的组织等。不要大事小事必合作,每一次合作学习都要有合作学习的必要、合作学习的价值,否则这种合作学习就会浮于表面,没有实在的意义。课堂教学中以下几种情况比较适宜使用合作学习:一是出现了新知识,需要培养探索、合作能力时;二是遇到大家都企盼解决的问题,而依靠个人能力又不能实现时;三是学生意见不一致且有争论时。教学模式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要探索课堂教学的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它的长处和优越性,也有它的短处和局限性,叫做“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因此,语文教学中绝不能单一地只使用某一种教学模式,更不能机械地照搬照套某一种教学模式,而是要区别情况,灵活对待,常教常新。我们要做教学的有心人,努力做到:科学选用,巧妙组合,刻意出新,自成体系,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第四篇:生本课堂
“生本课堂”是一种新的教学形态, 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善待学生的差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学生的学习潜能激发出来。实践证明 “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教育专家顾泠沅曾说过:“只有学生愿意学、学得起劲,这才是课堂最大的增值点”。一.“生本课堂”的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内涵: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进行“生本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是确保课堂教学优质高效的重要途径和重点内容。用充满活力的简单方式取代严苛繁杂的课堂设计,把追求短期指标的课堂转变为“追求人的发展”的课堂,把控制生命的教学坚决地转变为“激扬生命”的教学,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学生的生命课堂、生活课堂、生成课堂、自主实践,主动预习、主动思考、主动表达、主动合作、主动延伸的课堂。(一)生本课堂首先应营造浸润着民主、平等、激励和谐的人文课堂环境 创设一种“心理自由和安全”的课堂教学环境,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
(二)生本课堂要求教师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
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应超越教材,积极审视、科学处理、加工教材,善于挖掘教材外的教学资源,“教学内容=预设内容+生成资源”,善于开发、引用情景和案例,巧妙地设置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愤悱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三)生本课堂体现“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
把学生当作学习任务的“首要责任人”,教师由教的“控制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共同体”,不拘泥于预设的教案,及时捕捉到学习进程中的信息并快速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时。“眼中有学生”,把思考的权利、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表达自己思想和展示思维过程的舞台,让他们在质疑问难和讨论交流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感受成功的愉悦,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发生共振共鸣,实现“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有效的课堂教学。
二、“生本课堂”教学模式的四大关注点
生本课堂的教学过程让学习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把“为教师的好教而设计的教育”转变为“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以激扬生命的方式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课堂,在每一个45分里落实低负高效。(一)关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判断课堂教学是否有效,不仅要看学生积累知识的量,更要看学生参与知识形成过程中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有多少知识是通过自己探究建构的。因而学生有无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是判断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衡量是否是“生本课堂”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教师是否关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①学生参与的方式:个别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不是形式上的大合唱,而是实质性的思考表达、讨论与交流。②学生参与的广度与深度:包括学生自主活动和学习的时间,学生回答问题和动手操作的人次等;③参与的效果: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思维能力的开发程度及情感态度的提升效果。(二)关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生本课堂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放在一个显著位置,要善于创设探究情景,问题让学生自主发现,知识让学生自主生成,规律让学生自主归纳,最后通过旧知衍生出新知。评课时可考虑从以下几方面来评价:在一节课中,教师提出了多少个开放性问题?教师是否尊重学生不同的观点和意见?教师对学生的独特见解是否有意识地加以表扬和激励?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时间有多少?学生主动提问的次数有多少?学生能否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多少人次?学生回答问题是否有新意和灵活性?(三)关注让课堂教学保持有效的互动 生本课堂的教学过程是认知建构、师生互动、情感体验多向交流过程,评价一堂课是不是高质量的课,是不是“生本课堂”,教师能否使课堂保持有效和深层互动是一条重要指标。评价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分析判断:是教师拥有“言语霸权”还是“民主协商”?是“先教后学”还是“先学后教”?是“示范模仿、讲解接受”还是“自主探究、参与体验”?是教师的“包办代替”还是学生的“自主建构”?是仅重视“知识结果”还是“过程与结果”并重?(四)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生本课堂追求三维目标的整合,以知识和能力为主线,面向全体学生分层落实;以过程和方法为核心,启发学生,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以情感和态度为动力,促使学生主动发展。教师能否营造民主、和谐、宽松课堂环境是学生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的前提条件。考察教师是否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判断:①教师创设宽松和谐课堂情景的程度:教师是否有激情,精神是否饱满;是否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授课过程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共鸣;是否善于表扬激励学生,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是否善于体察学生的变化,恰当调控教学;是否善待、宽容和欣赏学生。②
学生情感投入的程度:学生注意力是否集中,有无高涨的学习热情和良好的精神状态,能否保持内在的学习兴趣和需要。
三.我校“生本课堂”理论下特色化、校本化的以导学单为载体的四环七步教学模式尝试与探索: “生本课堂”理论是支撑新课堂的灵魂,它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学情不同,方法不同,用“生本课堂“的特色化、校本化去解决“为了谁”和“依靠谁”的问题。我校自2012年结合昆铜中学、北蝉中学、干览中学的教学模式,开始尝试用“生本课堂”的理念在七、八年级进行教学模式探索:学案导学,先学后教,小组合作,班级展示,教师少教甚至不教,让学生主动学习,初步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以导学单为载体的四环七步教学法。
以导学单为载体的四环七步教学法(注:参考其他学校实行的有效教学模式,并结合我校特点进行合理整合)分为先学后教--再学后比--整理检测--预引对接四个主要环节;七步教学操作环节如下:
1、自主学习(先学),2、课堂探讨(后教);
3、合作探究(再学),4、展示评比(后比);
5、学习整理即课堂小结(整理),6、当堂检测(检测);
7、预引对接(预引)。(注:前5个环节在前期实施过程中作为考查教师课堂教学是否符合基本要求必须具备的项目,后两个环节允许教师根据教学进程与时间合理安排。)四环七步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流程及要求见下表
2011年以江苏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与山东杜郎口中学“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的校本学习为契机,在七年级对数学、科学两门理科进行师生共用“导学稿”实施课堂教学试点:结合备课组的教研活动,个人主备先行,组内集体研讨、优化教学案,教学后反思并进行第二次备课;于新课前一天印发给学生,由学生根据导学稿提供的预习流程自学,完成旧知回顾与新知探索(以填空形式出现),理顺知识结构体系;教师批阅导学稿(可集体批阅也可抽样进行),收集学生在预习过程中的共性问题,便于教师在课堂上集中精力与教学时间重点突破。
“导学稿”实施过程中,发现部分中上生能及时完成,对这些学生学习方式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能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对多数中下生显然缺少必要的影响与促进,这些学生较少完成,有的只是当作任务,在未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完成导学稿中新知的填空,导致预习质量低下,教师第二天的批阅无法从各层次学生预习情况中找出共性问题,也就无法针对性地展开教学。同时由于只是两门理科进行“导学稿”的教学尝试,学生的作业量相对实施前略有增加,这也是导致学生不认真对待每天必须完成的预习工作的一个原因,而各班级同一学科各自为战,缺乏统一性,一年试行效果不理想,对其他学科其他年级的任课教师没有一定的观念影响,“导学稿”教学模式整体推进有一定困难,但从另一方面也为我校尝试以导学单为载体的四环七步教学法积累了一定的教学借鉴经验,无论是成功的还是失败方面的。鉴于导学稿教学法在实践操作环节中,缺少学生自主参与性,课堂教学中师生有效互动少等多方面问题,而我校学生厌学情绪居高不下,各年级段各学科成绩在我区各初中学校排名中多居八、九位,个别学科成绩略有下滑,“优生不优,后进生增多、中间生减少,整体成绩呈前低中平尾翘”,陷于农村初中“前有围堵,后有追兵”尴尬局面。为了全面提升我校办学品位和教学质量,吸收我东乡片两所小规模农村学生实施的小班化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有效经验,以学生学习合作小组建设和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为抓手,在七、八年级尝试“以导学单为载体的四环七步”教学模式,结合学校实施多年并逐步凸显教育价值的协商教育,从德育和教学两方面同时推进。
经过三、四两月不到的推门听课,大部分教师已积极投入到教学改革中,教师的教学观念正悄悄发生转变,这一教学模式也逐步被多数学生接受,从随机调查看,课堂学习小组中编号为“2”、“3”、“4”的学生影响较大,“2”认为以前自己学习中遇到问题,没人给予帮助,现在能很快在组内得到解决,因为教师明确规定“4”或“5”有义务帮助自己;“3”认为以前课堂学习中自己容易走神,听课不专心,现在组内同学会提醒自己认真听讲;“4”觉得自己在组内合作中获得进步的同时,通过帮助别人也获得同学、老师的认可,对自己学习信心有很大帮助与提升,各层学生“动起来”的多。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实践中我们确实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虽然我们的课堂学生看上去是“动”起来了,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形”动的多,“神”动的少,究其原因是我们的课堂并没有从根本上彻底摆脱短期指标的影响,仅仅满足于课堂形式的转变,为了知识点和分数的问题,特别是把课堂变成学生活动的课堂后,并没有让学生在“根本处”真正自主,仅仅用一些固定的书面安排去束缚学生的问题,导致我们各备课组研讨形成的详尽的导学案与似乎“热闹”的小组讨论,“精彩”的班级展示都只是载体和形式上的东西,教学进度的影响促使教师走回头路的意识随着教学模式的推进越来越多,个别教师习惯性与学生争抢课堂主权,“复辟”传统的教师“一言堂”。四.以导学单为载体的四环七步教学模式实践中的问题及反思与进一步的设想
(一)从七八年级各学科教师的交流中,多数教师认为“不是所有的学科、所有的课型、所有的班级、所有的学生适用现推行的先学后教、小组合作模式”。从随堂听课与教师课堂观察,部分班级中的部分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缺少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对该教学模式的兴趣仅能持续前几天,小组集体意识淡薄,小组合作讨论不愿参与,总把自己当作旁观者,个别学科45分钟内不愿主动回答一个基础知识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八年级这种现象尤为明显。八年级教师普遍认同“在八下学期快结束时才尝试这一教法,从让学生适应并接受这一教法的时间上来说,有种一再“亡羊”后才考虑“补牢”的味道,现采用的小组激励机制对这些多次经历学习上失败,父母和自己都已麻木、放弃的后进生来说,已没有多大的触动,我课题组曾找过部分学生交流,部分后进生对自己能否加分,能否为小组加分,能否通过自己努力与小组一起成长,成为某个比赛项目优胜之星,他们多流露出“无所谓”;同时这些后进生正成为他们所在组在各科课堂教学各项目比赛垫底的主要原因,小组成员逐步丧失对他们帮助共同提高的意愿,而其他组多不愿接纳,就算碍于教师面子勉强接受,过不了几天仍会因这些学生课堂上不良、无用表现在其他组成员一致要求下被“退货”。如何转变这部分后进生仍成为教师深化、推行教学改革最头疼的问题。
(二)如何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导学稿,如何发挥导学稿的有效指导价值仍是教师关注并无法解决的问题
1.有教师提出:新课中部分重点、难点,特别是一些知识的细节内容,学生不可能通过预习解决,有的连组长都出现理解上的错误(从课前导学稿的批阅中多有发现),而部分知识的错误理解对学生学习新知又容易“先入为主”,对课堂教师的讲解修正造成一定阻碍。
2.一般导学稿中都明确指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与重难点,学生在预习时多不去阅读,让自己的学习有明确的方向,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前或知识整理环节让通过集体阅读或讲解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3.而对于导学稿中教师出示的书中例题,学生多采用简单抄袭解答过程,并没有真正理解,展示环节只是书上过程的简单搬用,如果教师缺少进一步对解答过程的提问,学生理解上的问题教师确实一时无法发现。在八年级数学导学稿中,曾采用以书中例题类似的变式题作为例题,要求学生在书中例题理解的基础上类似解答,培养学生的理解问题与变通能力,以变式题组训练学生的思维。而在八年级科学中,有教师提出在预习环节必须完成两个任务:①是导学稿中的“自主学习”内容必须完成,对学生预习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教师可提前给予指导;②课堂中的探究内容(导学稿中出示)要求学生先看过、了解过,初步数学探究内容与问题;但从实际教学中我们教师一再发现,多数学生没有按教师一再强调的操作方式进行,特别是教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合上书参与思考时多无从下手。教师最担心的是:对多数学生来说,预习仅成为流于形式上的教学环节,没有多少实际的教学价值。
(三)在让学生对先学内容与再学内容进行展示的环节中,出现各种各样的新问题,让实践中的教师彷徨、忧虑而有些无所适从
1.口头表述的学生表达声音不够响亮,不规范,有些问题组内虽经过集体讨论,但表述的同学未真正理解,表述过程仍有多个问题,教师不得不随时通过当堂指导提醒表述的同学注意表述方式才有所改观。
2.其他组学生在展示或表述时,其他组学生多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未认真倾听或观察板演过程,或做导学稿下面环节的练习、或做作业,有的甚至表面上讨论问题趁机聊天说笑;整个课堂似乎学生“积极参与”,但真正“有效参与”的很少。
3.为加分环节的公平性,让更多小组都有机会参与展示,教师不得不安排较多教学时间进行展示、点评,有些一题多解,学生为本组能多获得分值,提出自己的解法,有时因为没有认真倾听或组内交流不充分,解答思路断断续续,需要本组同学相互补充完善,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进度有序展开,以前一节课通过师生互动教学能完成的教学内容被拖成一课时仅完成一半多,应该说进度问题是教师最纠结,也是教师想走回头路的重要原因。有心的教师曾采用根据学习内容预先把问题或活动分配到各组,由组内商议并指定由谁完成展示,少用抢答方式,减少展示时间,推进教学流程。
4.生本课堂合作学习的过程主要是以学生的讨论为主,学习中的诸多问题是让学生在讨论、合作、探究中解决的,学习的讨论是以小组的形式完成的。而在对“合作学习任务”(探究有价值意义的内容)进行组内讨论环节中,讨论多停留在表面,有的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有的小组为了获得发言的机会,对所学的内容不求甚解,没有一定的思维深度,当教师举出反例时就不能很好的解决问题,学习问题没有更深入的发展。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多数学生都显得非常活跃和积极,而少数学生参与意识差,似乎是一个旁观者、听众,他们极少发表个人见解,甚至不发表任何意见,小组合作效率确实不高。
5.现推行的教学模式对英语教学有一定负面影响,学生的单词教学特别是口语教学,缺乏一定的语境,教学环节未能环环相扣,对学生阅读、口语能力的提升带来相当困难。(四)教师的担心
若把课堂较多时间交给学生去自主学习,自主探究,通过组内合作的方式学习新知,容易造成在交流展示时学生只关心问题的答案,而缺少对知识来龙去脉的深入理解,缺少对知识与例习题的变式、拓展延伸;就连优等生对学科中难度以上的问题思考也需要教师的引导分析,若教师对新知识讲解分析过少,课堂容量大量减少,是否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与掌握,优等生的思维的培养会成为另一无法避免的问题,这一点从北蝉、干览两所中学的教师交流中得到验证。而我校必须尽快解决的“抓两头促中间”的教学目标又如何得以实现?优等生的进一步缺少是否会影响我校在社会上的声誉与优生的流失?这些问题我们不能回避,一时也无法有效解决。而从各组优等生的交流中可知,多数优等生对自己在课堂上担负的帮教任务不喜欢、不愿花精力去做,这从另一方面导致小组合作多停留在表面。(五)小组座位安排带来的弊端
小组座位的安排与加分竞赛机制对部分学生缺少诱惑,在某一方面却为这些学生抄袭作业提供便利,部分学生抄袭作业现象重复发生,而部分组长为避免本组“1”、“2”学生因旧有不良学习习惯常忘做作业或不做作业导致本组被扣分,往往默许甚至提供抄袭作业的便利,而这些学生还理直气壮解释为“组长给予指导”。组长的职责与各小组的监督机制仍有待今后教学模式深化过程中进一步明确与完善。另一方面,教室内座位的安排也让我们教师很纠结:八年级各班人数多为32~36人,无法以每组4人或5人安排,6人组(5人组、6人组座位编排如图所示)多常见于现行座位安排中,于是课堂教学中,部分学生(6人组)不得不面临背对或侧对黑板听讲的局面。一段时间后,教师麻烦于集体讲解或展示点评时一再提醒“请看黑板”,学生麻烦于一堂45分钟课堂内必须多次转身或转头看黑板,有的时间一长出现颈部酸麻现象或不注意听讲;而各段3、4、5班级教室面积小,座位安排空隙少,教师巡视不方便,却让学生讲空话更方便。(六)在“合作学习展示”环节中,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的评价缺乏策略
1.没有对学生提出的与之不同或与之相近的答案给予肯定,接受那些意料之外但却言之有理的答案;直接否定了学生的错误的观点,没有让学生说明其中的理由。有时也没有问一些补充性的问题:你为什么那么想等等。
2.教师往往急于呈现自己的观点,没有对学生的指导通过提出问题的形式进行,在什么情况下介入没有把握好,没有给学生的交流和合作学习留出足够多的空间,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⑶教师总是受教学进度的制约,在课堂教学中仍是放不开;心中总有一个计划,计划着每个课时要让学生进行哪些学习活动,完成哪些学习任务;在教学中总是被所定的“计划”、“进度”所牵制,没有因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而随机应变,无形中又走回旧途,又在牵着学生走,最终又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部分感悟与反思
1.生本课堂应该是学生展示的舞台,“功夫在课下,精彩在课上”,老师的角色就是如何组织学生精彩展示,如何给小组活动搭建平台。
2.突出学生主体不等于放任学生自己学,学生力所能及的,教师应避之;学生力所难及的,教师应助之;学生力所不能及的,教师应为之。其实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绝大多数是取决于主导的催化能力的高低,那种淡化或否定课堂教师主导作用的观点恰恰是“主导作用的主体地位”没有真正有效发挥,教师可以根据课型、课标、学情积极探索“讲”与 “学”的“黄金分割点”,而不是每节课过多地纠缠在时间的多与少,更不应用时间占用的多少来衡量课堂45分钟效益!3.反思为本,优化“生本课堂“:“名师==经验+反思”,教师的成长研究表明教师的经验源于时间的积累。⑴生本课堂应具有什么的形态,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有何区别,如何去建构,哪些理论可指导生本课堂的建构,生本教育应具备什么样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评价观等等,我们只能从阅读学习和案例分析中寻找到答案,通过阅读学习来引领导航生本课堂。⑵把“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当作教师的一种职业生活方式,让学习研究成为习惯、反思交流变成常规;要学会在言谈和行动中思考生本教育,以三尺讲台为舞台,努力探索、不断实践、优化完善生本课堂,从而建构出不同学科和个性特色的生本课堂新形态;学会在撰写与生本课堂有关的教育叙事、案例和课例分析中反思生本课堂,学会在反思批判中促使自身的专业成长。
4.郭思乐教授说过:“比起学生能做的事情来,我们需做和可做的并不多”。新课堂的成功,需要我们把“核心性”的学习交还给学生,而面对学生的学习,我们要有“静待花开”的心态,即“读和做、缓说破”,“先成长、后成绩”,“素质好、何愁考”,在痛定思痛后以破釜沉舟的勇气努力探索适合我校的“生本课堂”教学模式。为使教学改革继续深入推行,及时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并把教学模式的探索引向课题化发展,决定成立白泉初级中学课堂改革研究小组:(一)研究小组办公室:
第五篇:生本课堂
什么是生本课堂
“生本课堂”是一种新提出的教学形态。就是一种“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育理念。
生本课堂的特点
生本课堂首先是营造了浸润着民主、平等、激励和谐的人文课堂环境。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因此教师要转换角色,从“知识的神坛”上走下来,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组建起“学习共同体”,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和探讨,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奇特的想法,暂缓批评,激励善待学生,创设一种“心理自由和安全”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的心智和心灵能自由自在的放飞。
其次是生本课堂对教材进行了“二次开发”。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教师能超越教材,积极地审视、科学地处理加工教材,善于挖掘教材之外的教学资源,在激活学生思维方面大做文章、巧作文章。如何调动学生“思维的参与度”呢?要善于开发、引用情景和案例,巧妙地设置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智慧上的挑战,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愤悱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第三是生本课堂体现了“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只有建立在学生认知水平、知识能力“最近发展区”上的“以学定教”课堂教学才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也才能最大程度发生共振共鸣;只有把学生当作学习任务的“首要责任人”,教师由教的“控制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共同体”时,“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才能实现;也只有当教师能不拘泥于预设的教案,“眼中有学生”,能及时捕捉到学习进程中的信息并快速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时,课堂教学才能是有效的。同时要把思考的权利、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表达自己思想和展示思维过程的舞台,让他们在质疑问难和讨论交流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感受成功的愉悦。
最后生本课堂善待了学生差异。正是因为学生学业的参差不齐、兴趣爱好有别、个性价值多元,才使得我们的社会色彩斑斓,纷繁复杂。若用同一标准同一把尺子去要求和评价所有同学,每个同学都会被过早地贴上好中差的标签。但多元智能告诉我们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每个人都可能获得成功,因此面对富有个性的学生,要学生会善待、宽容、欣赏学生,用“放大镜”去捕捉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每位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中不断超越自我,不断获得身心教育发展的增值。
形成生本课堂教学形态
怎样逐步形成独具个性特色的“生本课堂”教学形态?
1、学习为先,导航“生本课堂”
生本课堂应具有什么的形态,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有何区别,如何去建构,哪些理论可指导生本课堂的建构,生本教育应具备什么样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评价观……等一系列问题时只能从阅读学习和案例分析中寻找到答案。我们要把“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当作教师的一种职业生活方式,让学习研究成为习惯、反思交流变成常规。“养其根侍其实,加其膏希其光”,唯有阅读学习才能转变我们的教育理念,才能充盈我们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智慧。通过阅读学习来引领导航生本课堂。
2、实践为基,践行“生本课堂”
教育理念只有根植于课堂实践的这片土壤才能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才能生根、发芽、开花,并结出丰硕的果实;唯有教学实践才能检验生本理念是否内化、生本课堂是否构建、生本发展性评价是否建立。每位教师要以三尺讲台为舞台,努力探索、不断实践、优化完善生本课堂,从而建构出不同学科和个性特色的生本课堂新形态;同时学校要“五课并举”即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示范课、教研组长的研究课、青年教师的汇报课和达标课、教研组内的公开课,为教师搭建践行生本课堂的平台,力促生本课堂的建构。
3、反思为本,优化“生本课堂”
名师==经验+反思。教师的成长研究表明教师的经验源于时间的积累,一般在10--15年可成为一个富有经验的教师,但大部分不能超越经验型教师而成为名师和研究型教师,其原因是缺乏反思。“吾每日三省吾身”。每位教师要学会在言谈和行动中思考生本教育,学会在撰写与生本课堂有关的教育叙事、案例和课例分析中反思生本课堂,学会在反思批判中促使自身的专业成长。
发展性评价指标
“生本课堂发展性”评价指标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是否重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
“生本课堂”要求教师在对教材的进行二次开发的基础上,设置问题情景,引发认知冲突,建立起智慧上的挑战,激发学生参与知识形成过程的兴趣,从而让学习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判断课堂教学是否有效,不仅要看学生积累知识的量,更要看学生参与知识形成过程中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有多少知识是通过自己探究建构的。因而学生有无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是判断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衡量是否是“生本课堂”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教师是否重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1学生参与的方式:个别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不是形式上的大合唱,而是实质性的思考、表达、讨论与交流。2学生参与的广度与深度:包括学生自主活动和学习的时间,学生回答问题和动手操作的人次等;3参与的效果: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思维能力的开发程度及情感态度的提升效果。
2、是否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生本课堂”应把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放在一个显著的位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探究情景,搭建探究平台,问题让学生自主发现,知识让学生自主生成,规律让学生自主归纳,最后通过旧知衍生出新知。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评价教师是否关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一节课中,教师提出了多少个开放性问题?教师是否尊重学生不同的观点和意见?教师对学生的独特见解是否有意识地加以表扬和激励?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时间有多少?学生主动提问的次数有多少?学生能否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多少人次?学生回答问题是否有新意和灵活性?
3、是否使课堂教学保持有效的互动
生本课堂的教学过程是认知建构、师生互动、情感体验多向交流过程,评价一堂课是不是高质量的课,是不是“生本课堂”,教师能否使课堂保持有效和深层互动是一条重要指标。评价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分析判断:是教师拥有“言语霸权”还是“民主协商”?是“先教后学”还是“先学后教”?是“示范模仿、讲解接受”还是“自主探究、参与体验”?是教师的“包办代替”还是学生的“自主建构”?是仅重视“知识结果”还是“过程与结果”并重?
4、是否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生本课堂”追求三维目标的整合,即以知识和能力为主线,分层落实,面向全体学生;以过
程和方法为核心,启发学生,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以情感和态度为动力,促使学生主动发展。而积极的情感体验只能建立在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之上,建立在学生不断的成功和进步之上,因此教师能否营造民主、和谐、宽松课堂环境是学生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的前提条件。考察教师是否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判断:1教师创设宽松和谐课堂情景的程度:教师是否有激情,精神是否饱满;是否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授课过程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共鸣;是否善于表扬激励学生,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是否善于体察学生的变化,恰当调控教学;是否善待、宽容和欣赏学生。2学生情感投入的程度:学生注意力是否集中,有无高涨的学习热情和良好的精神状态,能否保持内在的学习兴趣和需要。“生本课堂发展性”评价指标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是否重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
“生本课堂”要求教师在对教材的进行二次开发的基础上,设置问题情景,引发认知冲突,建立起智慧上的挑战,激发学生参与知识形成过程的兴趣,从而让学习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判断课堂教学是否有效,不仅要看学生积累知识的量,更要看学生参与知识形成过程中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有多少知识是通过自己探究建构的。因而学生有无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是判断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衡量是否是“生本课堂”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教师是否重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1学生参与的方式:个别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不是形式上的大合唱,而是实质性的思考、表达、讨论与交流。2学生参与的广度与深度:包括学生自主活动和学习的时间,学生回答问题和动手操作的人次等;3参与的效果: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思维能力的开发程度及情感态度的提升效果。
2、是否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生本课堂”应把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放在一个显著的位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探究情景,搭建探究平台,问题让学生自主发现,知识让学生自主生成,规律让学生自主归纳,最后通过旧知衍生出新知。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评价教师是否关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一节课中,教师提出了多少个开放性问题?教师是否尊重学生不同的观点和意见?教师对学生的独特见解是否有意识地加以表扬和激励?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时间有多少?学生主动提问的次数有多少?学生能否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多少人次?学生回答问题是否有新意和灵活性?
3、是否使课堂教学保持有效的互动
生本课堂的教学过程是认知建构、师生互动、情感体验多向交流过程,评价一堂课是不是高质量的课,是不是“生本课堂”,教师能否使课堂保持有效和深层互动是一条重要指标。评价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分析判断:是教师拥有“言语霸权”还是“民主协商”?是“先教后学”还是“先学后教”?是“示范模仿、讲解接受”还是“自主探究、参与体验”?是教师的“包办代替”还是学生的“自主建构”?是仅重视“知识结果”还是“过程与结果”并重?
4、是否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生本课堂”追求三维目标的整合,即以知识和能力为主线,分层落实,面向全体学生;以过程和方法为核心,启发学生,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以情感和态度为动力,促使学生主动发展。而积极的情感体验只能建立在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之上,建立在学生不断的成功和进步之上,因此教师能否营造民主、和谐、宽松课堂环境是学生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的前提条件。考察教师是否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判断:1教师创设宽松和谐课堂情景的程度:教师是否有激情,精神是否饱满;是否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授课过程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共鸣;是否善于表扬激励学生,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是否善于体察学生的变化,恰当调控教学;是否善待、宽容和欣赏学生。2学生情感投入的程度:学生注意力是否集中,有无高涨的学习热情和良好的精神状态,能否保持内在的学习兴趣和需要。
生本课堂发展历程
中小学个性化教育[生本课程]是教育部国家教师科研“十二五”规划全国重点课题、中小学个性化教育“生本课堂”行动研究总课题组的科研课题。[生本课程]的“生本课堂”教学法,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教育理念,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
早在2003年,[生本课程]科研小组就以学生为本的个性化教育开展了教育教学研究。在近10年时间里,科研组在全国各地不同区域的30多座城市开展了教学实验,近万名小学生参加了“生本课堂”的学习和训练,近千名一线教师参加了教学技能培训或进行了理论学习。课题组经过多年的努力,[生本课程]专家和一线科研教师在行动研究中总结提炼出[生本课程]的“7·3黄金法则、6大系统板块和5大教学方法”,形成了独特的[生本课程]导学理论和“生本课堂”教学形态。
2011年3月,项目正式立项国家“十二五”课题。课题开题后,总课题开始有计划的在全国各地发展实验校区,目前北京总部导学馆已经为推进中国个性化教育的发展推波助澜做出革命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