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4年课改督查团4月总结
2014年4月苏仙区课改督查团下校指导课改
总结
4月18—30日,区课改办组织共组织19名课改督查团成员分为7个小组深入7所乡镇课改校指导课改工作,接受指导的学校分别为大奎上学校、廖家湾学校、坳上学校、郴州市十二中、五里牌学校、亚星学校、郴州市十一中,指导内容包括上课改示范课和课改专题讲座两大块,活动分四个环节进行,一是上示范课,二是课改知识专家讲座,三是上示范课的老师阐述课堂设计构想,四是学校于督查团成员交流互动。现将本次活动总结如下:
一、学校高度重视,组织有序。成立课改督查团,重点扶持乡镇课改积极校,是苏仙区乃至郴州市的一大创举。此举深受乡镇课改校的欢迎,接受指导的学校倍加珍惜,高度重视此次活动,具体表现为一是校长和分管校长全程参与活动,接受培训(除市十一中李世友校长外出学习和市十二中邓红兵校长有事请假外)。表现最为突出的是亚星学校李满成校长、廖家湾学校的樊桂芽校长和五里牌学校的邓泉孝校长,与学校老师一起听课、评课、集体研讨,真正意义上成为课改的引领者、推动者和实践者;二是双方沟通到位。学校分管校长就上课进度、上课班级、导学案的使用及时与课改督查团成员联系,调试好多媒体设备等情况,妥善做好各项安排,上示范课的督查团成员也与班主任、任课老师、学
生进行交流,发放导学案,布置预习,力争课堂的高效实效;三是组织有序合理,确保更多的老师有机会学习听课。如廖家湾学校及早做好安排,由分管政教副校长带领后勤教辅人员巡视课堂,维持纪律,保证一线教师全员参与培训,接受指导,该校樊校长发出感慨:“磨刀不误砍柴工,为了更新老师们的课改理念,学校带领老师外出培训,既花财力又耽误学生上课,现在专家送上门来,岂能不好好把握机会?”四是课改氛围日渐深厚。此次活动发现亚星学校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和编辑文化建设,校园内、教室里均悬挂课改横幅,张贴课改标语,课改氛围相当浓厚。郴州市十二中与去年相比,课改氛围也日渐浓厚,值得表扬。
二、课改指导初见成效,学校教师深感受益匪浅。课改离不开实践,更离不开对经验的总结升华,没有对实践经验批判性总结和深刻反思,改革就没办法实现质的飞跃,难以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基于此,课改办要求学校在活动结束后及时研讨,加以总结反思。从各校上交的总结归纳出此次活动具有以下几个亮点,一是教师课改信念进一步增强。此次活动让一些学校尚在彷徨观望的老师增强了课改决心,让一些正在摸索中的教师坚定了课改方向,如市十二中周鹰涛老师认为这是一场及时雨,给正在课改实践路上摸索的他带来良好的指导,大奎上杨琳霞老师则认为自己又一次接受了洗礼,表示要在课改之路上坚定不移的走下去;二是学校在学
科教学上有突破。如市十二中归纳出通过阅读展示,培养能力,字词、作文,抓好基础来教学语文,通过前置探究,贵在自主学习;互动、互助,重能力培养来教学数学;三是在小组建设上有新的收获。如廖家湾学校通过观摩邱丹和孙李军两位老师的课改课得到启示:小组建设是课改的前提条件,注重小组建设,注重团队精神的培养,注重学生间沟通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自信心的培养,注意小组成员间合作学习的探究和学习养成学习习惯的培养,王小令和邓媛华两位老师给大奎上学校带来启示:如何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如何触类旁通,教会学生举一反三,归纳学习方法,实现学生的“自主”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四是课改让学生充满爱心,懂得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道理。来自苏仙中学的课改督查团成员陈艳辉老师不仅为大奎上学校带去先进的课改理念,还为大奎上贫困学子送去温暖的爱心。在了解大山里孩子家境贫困、读书困难这些实际情况之后,她带头捐款600元,并发动班上学生爱心捐款1000元共捐赠1600元,为贫困学子送上浓浓爱心。
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课改督查团下校除宣讲课改理念、更新教师观、学生观及教学观,集合优质资源重点扶持乡镇学校的课改之外,还负责对学校课改工作的落实起督查作用。此次下校我们发现个别学校如郴州市十二中的信息技术设备未跟上,整个学校只有
一间多媒体教室且设备老化,无法实现课改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希望学校尽快解决此项问题,为课改;二是上示范课的督查团成员对学生学情、小组建设等情况了解不够,导致课堂中的问题设计难度较大,课堂小结,检测反馈等环节未落实,课堂气氛也不够活跃,基于此,下阶段课改办将调整指导形式,改送课为下校听课。通过听课这一环节先对学校课改情况进行把脉,了解学校、班级、学生等各方面情况,以便以后的指导更有效。三是此次活动个别课改讲座针对性不强,实际指导意义有所欠缺。下阶段课改办将先与学校沟通联系,了解学校课改进度、小组建设情况等课改实情,询问学校需要什么主题的讲座,让课改讲座高效、实效,真正解决学校课改实际问题。四是基于此次活动片区学校参与度不高这一问题(除良田和五里牌派出相关老师前往学习之外),下阶段,如有讲座或送客等内容,要求片区每所学校派出5—10名教师参与活动,使全区学校享受优质课改资源,以真正意义上实现以点带面、区域推进的课改局势;五是学校行政推行力度这块有待加强。今年确定的7所重点扶持校除廖家湾、亚星学校是全面铺开,全员参与课改之外,其他5所学校还只是倡议老师搞课改,或以年级(班级)为试点进行课改,这种做法使一些课改不积极的老师心存侥幸,从而出现课改不彻底,课改力度不强的现象。建议其他学校以廖家湾学校、亚星学校为榜样,尤其校长要高度重视课改,全程投入课改,采取“递梯子,树旗子,拿棒子”的工作方法,严格管理,持之以恒抓落实,以保障课改工作的有序、高效进行。
课改是关乎到教育长远发展的大计,是关乎到培养什么人才的问题。所以,课改必须强力推行(遇山开路,遇水搭桥,成功不一定属于改革者,但一定属于坚持不懈的改革者,成功不是因为一帆风顺,而是因为风雨无阻)。各校务必加大课改宣传力度、领导力度、检查力度和监管力度,强势营造课改氛围,进一步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潜心研究,勇于 实践,总结反思,不断提高研究水平,方能取得实效。
苏仙区教育局课改办
2014年5月16日
第二篇:课改总结
2011---2012学九年级上学期英语课改总结
为响应学校实施新课改的号召,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一改过去老师“满堂灌”的局面,打破课堂气氛沉闷,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我在教学中运用了“杜朗口中学”的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当堂检测”在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实践,已初见实效。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了,参与欲提高了,由过去的“要我学”转变为今天的“我要学”的自主学习局面。在实施过程中我是这样做的,具体如下:
一、合理分组,优化组合
我在编组时采取异质分组法,注意合理搭配,优化组合,使组内优劣互补,组外水平相当。使优生带动学困生,共同进步。每个小组有6个成员,一般以一个优生,两个中等生,三个学困生构成。
二、正确定位老师角色。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
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放在指导学生的能力提高上,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鼓励积极参与,尽量减少对学生的限制,要把学生当成平等的活生生的人,尊重他们、信任他们,真正摆正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导应恰到好处地在课堂教学中起“穿针引线”的作用。
三、融入竞争机制,优化合作学习。
有竞争才有提高,针对小学生好胜的心理特点,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引入竞争机制,对合作学习的效果能起到纠正、提高、深化的作用,使合作学习更具实效、高效。我主要从在下几个方面对学习小组进行评价。①组员参与度。②完成任务的速度。③问题回答的正确程度。④融入这样的评分机制,学生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了。
四、制定有效的合作学习规则。
每个小组可以民主推选组织能力强、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担任组长,可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定为每组的副组长,以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迅速地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同时,教师要对小组中的角色进行及时的调整,尽可能让组内的角色经常调换,这样让小组成员有机会担任不同的角色,明白各个角色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以此增强合作意识和责任感,从而达到最优化的小组合作效果。
(五)、精选合作学习的内容,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合作学习虽能在教学中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但并不是说一节课全部都采用合作学习,一节课的所有知识点都得用上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应重实效,而不能流于形式。我认为在选择合作内容时合作学习的问题要结合教材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水平,在难度适中的基础上,应有一定的挑战性。小组合作学习问题的难度应该以不脱离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不超越学生当前的认识能力为标准。
(六)、教师要积极参与、适时管理。
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地参与到每一个小组的合作中去,进行适时的指导和管理,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以确保各组活动的顺利进行。
在实施过程中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困惑和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小组活动重视形式,缺乏实质的合作。
二、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
小组合作学习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往往扮演了合作学习的主角,困难学生成了听众,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如教师害怕影响教学效果或拖堂,不敢过多地让困难学生发言;教师认为只有好学生才能代表其小组;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不够,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不明确。
三、学生之间的合作不够主动。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应该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在小组活动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配合、不分享的现象,这会影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因素,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问题,培养学生的健康心态。
以上就是我对新课改实施的一些粗浅看法与体会,如有不当之处还请老师们多批评指正。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强化小组合作学习,不断探索和反省自己的教学行为并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趋利避害,使新课改更好地服务于英语的教学。
2011—2012学上学期英语
课改工作总结
建水县青龙中学 教师:张元杰 2012年1月5日
第三篇:课改总结
课改阶段性总结
2013—2014学上学期
本学期,我校一如既往的推进课程改革的进程,全面深化和推进素质教育。在课改工作中,我校以《韩立福有效教学》为指导,全体教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满腔的热情投入到这场教育改革的大潮之中,加强教学研究,群策群力开展课改工作,继续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深化和改革适合新课程的教育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不断推进新课程改革,深化学校特色建设,为全面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创建特色化学校服务。
一、强化组织领导 优化课改管理
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的一项重大教育变革。为使学校课改工作真正做到领导有力、措施落实,真抓实干,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课改工作领导小组,并明确了各成员的具体分工,各成员加强对课改的领导和指导,及时跟踪、了解课改工作情况。
二、将课改管理和常规管理并轨,规范教学。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化,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已经打破了原有的教学常规,新常规必须要本着让学生多说多讲,老师适时点拨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要以《韩立福有效教学》和新课标为标准,在继承传统的、优秀的课堂的基础之上努力建立新的教学常规。因此本学期我校课改的重点是: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具体做法如下:
1.理论学习,以培代研
校长和教师代表参加了县里组织的学习《韩立福有效教学法》后,我校进行了二次培训,全校教师认真领会了新课程有效
教学的理念及行动策略。教师通过集体学习、个人学习,认真整理笔记等系统化学习活动,增强了教师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学校先后组织了两次(开卷、闭卷)理论性考试,每位教师都得到了理想的成绩。并能在课堂实践中大胆运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创建班级学习小组
开学初,为了创新和改变学生学习的形式,促进学生的全员参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各班级以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即每个学习互助小组都必须由好、中、弱三类学生组成,6-8人为一个小组,根据班级的实际人数组建学习小组,组内成员都有明确的分工,由教师指导建立组名、组歌、口号、愿景等。为确保学习小组活动的正常、有序开展,课改实验班纷纷召开主题班会,各小组进行了精彩的展示,全校的老师进行了参观、学习和指导。一个个努力的目标,一声声奋进的口号,一曲曲向上的组歌,无不催人奋进。通过创建学习小组,学生明确了今后的奋斗方向,增强了团队凝聚力和学习力,为今后的小组合作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结构化预习常规化
古语讲:“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把预习纳入课堂,是我校课改新的举措,严格依照“查、划、写、记、练、思”预习读书六字诀进行,让学生在预习中在书上作好笔记,要求写满书。做到不预习不上课,预习不到位不上课。开学初,在校长和教务处的组织下,实验年组的教师积极主动参与,通过集体备课、研讨、最后形成个案,实验教师张连奎、王海云、阮小平、邓景发、张纯奇、刁爱卿、范素坤主动承担学校的研讨课、引路课、示范课,校长、主任组织课改教师深入班级,亲自指导,共同研讨,发现问题,及时调整。经过一个半月的学习、研讨、实践,我校的语文、数学课堂已经形成结构化预习的具体模式。
4.加强课改中的家校交流
我们利用家访、家长会等活动,展示课改成果,让家长感受学生可喜的变化,让家长走进新课程,认识课改,接受课改,从而参与课改,交流课改中的收获。以提高课改的质量。
通过课改,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究学习。从而使课堂呈现生机勃勃,成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场所,洋溢着求实、探究、创新的气氛。
三、课改中存在的问题:
1、课堂教学模式目前虽然比较规范,但却不够完善。如有些班级对学术助理、学科长、小组长设置不全,培训不力,他们在课堂不能发挥比较积极的主导作用,教师的替代、指导现象还比较严重。
2、课堂教学能按课型模式设计,但课型单一,而且课堂环节不全,课堂流程不够自如,课堂学习目标不够明确,课堂效率不是很理想。
3、教师角色意识虽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目前不少课堂还是教师支持型的课堂,教师还是讲的太多,对学生信任不够、培养不够、放手不够。
4、学生作为课堂主人的角色虽然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肯定,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还是比较弱,如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方法、时间把握、展写展讲的能力、学科长组织管理能力等比较欠缺,需要很好的训练。
四、课改的努力方向
为了扎实有效地优化教学模式,我校的课改工作提出以下努力方向
1.教师在课堂中,要逐渐隐退,逐渐示弱,让学生凸显,让学生逞强,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角,把讲台,把板书,把活动,把精彩都给学生。
2.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指导,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要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如何自主学习,如何在全班展讲、展写、交流、如何做笔记。
3.注重积累,积累经验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不断进步的基础和保障,教师首先要做好教学中的自我积累,写好每节课的课后教学反思、批改反思等,高年级学生写好学后反思、感想等,然后通过听课、评课、集体备课、经验交流会等形式,相互学习借鉴,这种积累会更加全面。总之,积累教学、学习经验的过程是教师、学生不断学习、提高的过程。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成绩只代表过去,但更是激励我们不断学习、探索,将新课程继续向前推进的无穷动力。在今后的课改实践中,我们将深化学校的课改工作管理,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的持续快速发展。教改的春天将是我们明德小学人共同描绘的五彩画卷。
第四篇:课改总结
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和自学能力
阳城三中
王彩霞
自学能力是通过学生自己学习,独立获取知识、掌握知识以及形成技能的能力。《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的过程。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培养他们在会学的过程中喜欢学数学、坚持学数学,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达到优化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一、提供给学生“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提供给学生学的方法,犹如交给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学生掌握了方法,才能真正把握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属于学习主体位置。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在自主探索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培养。因此,教学时应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出发,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索空间,让学生通过预习、质疑等具体活动提高创新能力。
1.指导预习。自主学习的预习,贵在独立性,是学生独立获取基本知识的重要一环。指导预习按“扶——放”原则,起先可设置“导学提纲”以设计一系列问题的形式,在“学什么”“怎样学”两方面加以引导。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质疑问难。有的学生由于受知识年龄等限制;有的胆小不敢质疑问难;有的满足于一知半解,不愿质疑问难,所以我们要创设条件,努力营造氛围激发学生质疑问难,教师要善于灵活地向学生提出探索性问题。
二、提供讨论交流的机会,培养交际能力。
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机会,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首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环境,让学生充满自信。我在教学中,经常设计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环节,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充分表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这样,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往和沟通,促进相互了解,促进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同时对其他同学的思路进行分析思考作出自己的判断,这种活动不仅锻炼同学们的交际能力,也增强了他的生活实践能力,这也是一种合作学习,这种合作学习给每个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的机会,不仅使自己对知识理解更丰富、全面,而且充分放飞了自己想象力,使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之间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精神。
三、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
教师在课堂上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能使学生情绪高昂,思维活跃,学习兴趣和信心倍增,智力活跃,接受能力强。
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①设疑布难,激发学生好奇心理;②巧设悬念,激发学生探知的迫切欲望;③创设情境,使学生自然产生求知的心理冲动。如:教“正比例”时教师领学生到操场,问:现有一根米尺,要量出旗杆的高度,怎样测量根据旗杆的影子长也能算出旗杆的高度,影子和旗杆有怎样的关系此后,让学生量出几种不同的杆长和各自影长,进一步研究杆高和影长的关系,进而引出“正比例”的概念。
四、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把课堂还给学生,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在教学过程中,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操作、实验、想象,可以让学生在主动的探索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总之,在课堂上,善于利用教材,灵活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自主权交给学生,真正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五篇:课改总结
初一历史课改教学工作总结
经过两个多月来的课改,我一直严格按照学校的要求进行课改,这期间,一直本着摸着石头过河的心态,跌跌碰碰的前进着,收获颇多,但也曾迷惑和茫然过。下面就主要成绩和问题总结如下:
新课程要求历史课堂教学要打破常规,改进教学形式,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内容;要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历史教学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明白,学历史并不是一件单调乏味的苦役,学习历史不只是历史课堂内的事,它也是我们每日每时都可从事的活动,是一种乐趣。可是,初中课堂的大容量,快节奏,内容跨越性大,学生的基础薄弱,厌学懒动,抄袭应付的情况很严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就这些情况,我们历史课改小组采用了“讲学案”的模式进行课改,力求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此期间我们进行了很多尝试,也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了培训,通过平时上课的演练和上公开课,还是可以看到一些显著的成效的。比如:
学生更愿意上历史课
回忆我们以前的历史教材,真的是让人觉得枯燥无味。而新的历史教材,从外观看,图文并茂,色彩鲜艳,深受学生喜爱;从内容上讲,降低了难度,淡化了知识体系,增加了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给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探究实践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如对历史人物让学生自己来讲述: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一方面加强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同时增加学生的兴趣。还有历史探究活动课,这可是学生们活动的天地,他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纷纷将自己最好的作品展现给大家。当得到老师的鼓励时,别提有多高兴了,常常是下了课,学生们还围着老师问这问那,意犹未尽。他们开始成为学习的主人,由原来被动接受式的学习变为主动探究式的学习。
二、师生关系的出现好的转化:和谐、民主、平等。让学生体验到平等、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变为师生互动、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但是存在的问题还是很多的:
一:如在课堂上重视学生的自学、让学生自读、圈点勾画、提出问题;开始组织小组讨论的形式;在课外让学生搜集资料等。但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不尽人意。在探究学习中真正能“动”起来的是少数,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动”起来,而有的是与课堂无关的“动”。个别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差,课堂教学效率不高。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对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就放手不够。
二:教学空间和场景仅限于教室,这决定了教学的行为主体仍然是教师,学习的载体依然是教材,教学的活动场所仍然是教室,限制了历史教学的优化。基于此,历史课改的当务之急是寻求和创设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和空间。如可采用主题辩论、主题演讲、故事会、知识接龙、自主探究、小论文撰写、师生问难、挑战主持人、情景复现、调查访谈、寻访遗址、探究身边历史、历史物件模型制作、历史纪念日主题仪式、成果积累和资料搜集展示等教学组织形式。可以将教学活动场所延伸到教室以外的图书阅览室、纪念馆、工厂、社区、遗址现场、自然人文景观保护区。
三:对外交流机会太少,加上自己的业务能力不足,对课改的把握分析也不透彻,对学生的评价也总是不到位。自己对课改这一新型的教学方式不熟悉,甚至上课有很多的不适应,思想观念还不能完全转变,依然采取的是满堂灌的上课方式。新形式还不能全面展开。
课改实验成功与否,关键在老师,根本在学生。我相信,如果老师们真的能够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上,那么,凭借老师们潜在的创造力,一定能够形成各具特色的有效的教学风格,课改也将会以更加理性化的现实走向成熟。而我更相信,把学生放开,不要管得太多,让他们自主管理的同时,他们就学会了自主学习。相信我们的学生,他们会给出我们意想不到的答案。伴随着一路的收获与困惑,相信“道路总是曲折,前途总是光明。”愿和学生一起在课改的天空下收获与成长。
历史课改教学小结
接触新课程已有一段时间,本人在教学过程中有点体会,反思如下:
一、在三维目标达成的过程中不能忽视“知识”目标。
新课程改革抛弃了知识本位观,反对那种不顾学生感受、体验和需要以及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的观念。但是,它并不排斥知识本身。相反,改革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历史新课程从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的特点出发,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基本的历史知识包含重要的历史史实和基本历史线索两部分。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一些老师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达成的过程中,更多地关注了后两者。老师们把大量精力用在如何使教学形式多样、手段先进、方法灵活上,课堂上关注学生的体验与感悟,但是在完成知识目标的教学中常常蜻蜓点水,似乎强调基础知识就背离了课改的初衷,就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二、实现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不能走“形式”
历史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了给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老师们积极探索多种教学形式,改变过去那种严格按照教学流程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的状况,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编演历史剧、开展历史知识竞赛、成语接力赛、虚拟拍卖会等都是老师们常用的教学形式。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投身其中直接参与教学,师生、生生之间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
三、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不能轻视教师的作用
历史新课程教学实施的一个基本原则是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已经成了广大历史教师的共识。在听课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大多数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非常注意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学生们敢于、乐于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个性得到了张扬。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有时在气氛热烈、民主的课堂里却只能看到学生的风采,老师扮演的似乎是可有可无的角色。
在教学改革深入的过程中,我在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努力构建让学生乐于探究、善于分析、亲身体验实践过程的教学模式。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实际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动手、创新、合作、竞争能力和掌握、收集、处理资料的能力;通过对历史文化的认同,培养学生高尚健康的人格,在近两年学校开放性考试方式的导向下,在课堂教学中,我不断地尝试改变单
一、被动、封闭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开放性教学的实践和尝试。
开放性教学的特点应是学习目标的整体化、学习过程的个体性和学习评价的多元化三位一体。根据这个特点,我在开放性的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坚持“知识一运用一创造”结合并梯次递进的原则,主要注意到了以下几点: 1,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推动学生自觉学习的强大内驱力。在教学中将同学们容易错的一些问题(或概念),如“曹操是否是三国时代的人物”、“蔡伦是否是纸的发明者”、“岳飞是否是民族英雄”等,设计成对话式的“历史诊所”,让学生进行诊断。另外,根据心理学中心理置换的理论,在初一历史本学期课堂设问中,我有意识地设计了这样的活动,让学生进行竞猜,如“猜猜我是谁”或“猜猜我们是谁”,例:“我曾问鼎中原,一鸣惊人说的就是我,我是谁?”、“我们会建造干栏式的房屋,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人,我们是哪些原始先民”等题目,这样既考查了一些最基本的知识,又使学生在有趣的形式下愉快地完成对史料的辨析。2.竞争式
近来一段时间电视台有许多知识竞赛的节目深受中学生的欢迎,参照这个形式,我给学生设计“历史擂台”教学方式,以打擂的方式,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擂主和攻擂方在课堂上由学生自主产生。其他类似的活动还有“成语对应”(一方说成语故事,另一方对出相关的成语),“成语搜集”比赛(搜索范围限定于某个历史时期,以班组形式限定完成)。例:初一历史上册“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这一课授课时,我先让每个同
学搜集有关春秋战国这一时期的成语,然后在班上交流,以班为单位归纳总结。全年级六个班最少的班搜集出 67个,最多的初一(1)共搜集出125个相关成语。3.探究性
初中生探秘心理很强,历史上许多有趣的现象可供学生们探秘解谜。例如新教材中“半坡遗址出土的——小口尖底瓶,这只汲水用的瓶子为什么做成这个样子,如果你用这个瓶子去河里汲水,会出现什么奇妙的现象,为什么”等一系列的题目。这道题既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心理,也加强了学生动手的实践性,于是我将这类题目归为“史海破谜”,这样的题目还有让同学解释课本中没有译释文的甲骨文和金文,鼓励他们试着去辨认,这时候每个同学似乎都成了古文字学家,彼此之间讨论,争论,反复推敲,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辨析能力。4.运用式
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是初中学生学习历史应形成的重要能力之一。如在学习了“百家争鸣”后归纳儒、道、墨、法四家的思想特征时,我出了一道题:“在一次讨论活动中,老师让同学们讨论关于自己对待人生和社会的看法,然后让4名同学发言,甲生说:看到美国为了反恐怖而对阿富汗进行的战争,巴以等地区冲突不断,造成了大批难民,认为应该爱人如己,崇尚和平。乙生说:在旧社会,统治阶·级实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人民因生活十分困苦而进行反抗,所以应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丙生:看到现在的社会竞争给人带来的压力,认为应该清心寡欲,顺其自然。丁生:认为执政者应该善用权术,建立威权和严法。”请同学回答,这四位同学的观点符合战国时期的哪家思想,如果你是执政者应该如何运用这些思想。待同学回答后,我又进一步将历史拉近生活再提问“以儒家道德教育,法家制度,道家自我觉悟的思想观点,对校风建设提出你的看法”。这样就将课本知识应用到学生所熟悉的校园生活中,有很强的实践性。,我还让同学搜集中国古代一些思想家政治家的有关“以和为贵”的思想和事例,看看能不能以通信或其他方式用这些观点劝说巴以领导人以和平的方式解决民族和地区之间的冲突,这样又把学生的视野很自然地由课堂引向世界,达到谈古论今,活学活用的目的。5.角色式
这是一种利用学过的有关历史知识,以第一人称或短剧表演等情境创设手法,引导学生“移情”“神入”于历史环境之中,从而生动地反映过去的社会生活状况。如“北京人的一天”、“陈桥兵变”、“杯洒释兵权”等。这样的设计既可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充分发挥学生创意的空间,又避免了死记硬背课文,生吞活剥地运用历史资料和历史概念。
开放性教学后,有些可以当堂完成,不能当堂完成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查阅资料整理素材,这本身又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开放性的教学强调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过程,关注学生这一过程中获得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表现,给予他们知识、情感、能力的正确的综合评价,以激发学生更大的热情不断地自己努力将历史与现实,今天与明天有效地联系起来,以史为鉴,提高历史的思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