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书征文永别的康桥
永别的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
很多青少年接触到徐志摩这个名字大都是从他的这首《再别康桥》开始。
徐志摩把他那奇巧的构思,细腻的文笔,融入对自己母校的万千离愁中,于1928年11月6日在回国的途中创作了他的这首传世之作。
究竟是什么原因是这首诗经久不衰,是各个年龄段的人阅读它时都有不一样的感觉呢?就是这样一个疑问勾起了我对徐志摩、对康桥的思索。
《再别康桥》这首诗之所以能够传世,能够成为经典之作的原因有二。
追溯这首诗的历史,首先想到的就是康桥,想到的就是徐志摩时代的康桥。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诗人徐志摩曾经游学于此。可以说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用他的话来说:“正是这婉约清澈的康河,开启了诗人的灵性”。我认为正是这康河水唤醒了诗人沉睡已久的诗情。徐志摩做人的生命是父母赋予的,但他作诗人的生命却是康河赋予他的。康桥情节作为诗人一生创作的贯穿,也就不难理解了。这是《再别康桥》的经典之一。
母校是我们所有学子心灵深处最圣洁、最值得留恋的地方,康桥作为徐志摩这样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诗人的母校来说就更不例外。如果说是康河给了徐志摩诗人的性情,那在剑桥大学里的学习生活则是徐志摩抒发性情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徐志摩是性情诗人,他所看到的,所想到的,所感受到的,全都被他以文字形式记录下来,为什么说他所记录下来的是诗,而不是普普通通的文字呢?原因就是诗人在他的文字里融入了情感,是文字有了灵魂。诗人把他对自己母校无比的忠诚、眷恋、怀念融入了这首《再别康桥》里。正是带着这样的心情,诗人才写出了康桥的美、康桥的情。以情感人,才能感人至深。这是„《再别康桥》的经典之二。
虽然徐志摩已经离我们远去了,徐志摩时代的康桥也离我们远去了,但康桥精神,康桥情结,还会勾起我们脑海中无尽的遐想。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
第二篇:我的水文我的梦主题征文:永别,情殇_1
我的水文我的梦主题征文:永别,情殇
题记:我的水文梦像一首流动的歌,里面总蕴藏着水文人的悲欢离合,不管时间如何流淌,社会如何变迁,只是随着岁月丰富了内容和角色,唯愿远离情殇的主题却从未改变——
在我的梦里,有一条河;在我的心中,有一条江……有多少个清晨,伫立在江河岸边,看江水送来的点点征帆;有多少个黄昏,迈步河堤之上,听江风传来的阵阵涛声;有多少个岁月轮回,水文人都在牵挂她的冬流夏浪,春洪秋波,带给我们无限激情和梦想,也曾带给我们无限情殇……
童年的梦:大手牵小手
儿时的我,最大的梦想是,在阳光明媚的周末,爸爸妈妈能够牵着我的手去一回公园,哪怕,只一回。
我的母亲是一位农村妇女,和水文站工作的父亲排除万难走在了一起,相继生下了我及三个弟妹。
父亲却在湘潭、衡阳、郴州所属的多个基层水文站辗转调动、工作了近30年。那时交通不便,站又偏远,父亲很少回家,一年中偶尔的几次回家都是在暴雨惊雷中匆匆离去,留在家里的除了一本又一本的荣誉证书,别的似乎再也找不到父亲的存在感。
9块钱的工资,除去伙食费、抽烟等开销,所剩无几。母亲开耦煤厂、摆冻肉摊、养猪……365行,母亲尽自己的能力干了几十行。儿时,从没在天黑尽之前看到过母亲,四姊妹排排坐,在大门口的门坎上,等待母亲回家的身影,成了一道定格的影像,后来只是随着我们的长大不断的拉长,却从未改变。
长期的离别,不只我们对父亲没什么感情,父亲对我们也很不亲近。记忆中,父亲从来没有牵过我的手,更别说抱过、亲过我。唯一的一次,我的结婚典礼,父亲牵着我的手交给了他。那一次我俩都很尴尬,这是生平第一次。不过总算圆了我儿时的梦想——父亲终于牵我的手了。
XX年11月,我自己也成了一名水文人,终于理解了当年父亲的两难处境。才得知,我还算幸运的,父亲很多次命悬一线,但终究转危为安。而一些在抢测洪峰中牺牲了的水文人,他们的孩子1516岁就顶职,成了还是孩子的小水文人。
他们常在荒无人烟的群山中瞭望,在静听流水的夜色中孤独,为了这一份献身的事业,他们能忍受寂寞,却因无法照料家人而心怀愧疚。今天的水文职工人均拥有一套住房,很多职工还买了轿车,每到周末全家去郊游,长假搞自驾游,一家老小其乐融融。
青年的梦:长相守
那个年月,水利学校毕业分到水文站的伢子,只能找农村的对象。玲顶住家里的压力,跟随明分配到了怀化某水文站。
生了孩子,生活清贫,平平静静这样过下去,也很幸福。
可是年轻的明,却在一次测流中倒下了,送到医院就被诊断溶血性黄疸,一纸病危通知书送到了年轻的玲手上。
借遍了所有的亲戚朋友,病却没有丝毫起色。明的父母没有办法,选择了放弃。
面对着再不接受有效治疗就要和明阴阳两隔的悲剧,年轻的玲抹干眼泪,一狠心,把明放在怀化那个深山水文站中,独自转了两天的车回到岳阳娘家,找到因婚姻大事不听话而把关系闹缰的爹娘哭求了一笔钱,带着明去了省城最好的湘雅医院,没想到入院用了几天药病就有起色,经过检查原来当地医院的结论纯属误诊……
可折腾了这么久,明的身子已经极其虚弱,医生说要加强营养,不然难以恢复。借来的钱只能用在治病上,哪还有钱补充营养?为了给明补充营养,玲就去旁边的饭店跟老板哀求:“每天中午和晚上给你洗两个小时碗,不要工钱,只要给我的丈夫带点营养的饭菜……”,老板被打动了。就这样,明住了半年的院,玲就洗了半年的碗……
“月亮出来亮汪汪解亮汪汪,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哥象月亮天上走天上走,哥啊哥啊哥啊啊,山下小河淌水清悠悠……”明和玲后来都调到省城了,生活过得甜蜜幸福,再听到这首歌,两人都大有感慨:祝福水文人都身体健康,家庭幸福。再没有生离死别的辛酸故事,拥有属于自己长相守的爱情。
暮年的梦: 最美夕阳红
永乐水文站的谭师傅,儿子在校品学兼优,通过了所有的体检和政审,连军装都领好了,第二天准备出发,送行的亲友来了几十个。
临出发时被告知,他被退了,当时人都懵了,怎么回事?
眼睁睁看着他们把儿子的军服收回去,木讷的他,生平第一次当众嚎啕大哭,恨自己没用。他和儿子紧紧相拥而泣的画面,一直深埋在我的心里。那份无奈和辛酸,当我成为人母后,有了更深的体会。
长期的与山水为伴,与社会脱节,水文人习惯了埋头干实事,养成了木讷的性格,不懂得如何与人协调和沟通,甚至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现在的谭师傅已经退休了,举家迁到了郴州市,享受天伦之乐,儿子店里生意红火,偶尔他也去帮儿子看店子,帮着做生意,闲时去公园唱唱曲,携老伴散散步,约朋友钓钓鱼,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XX年,时任省水文局局长白xx提出了“让水文人进城”的嘹亮口号,经过沈新平、郭世民等为首的几任湖南水文领导人的努力,我们不但实现了进城的目标,还理顺了管理体制,引进了高素质人才,还通过远程监测、遥感监测、智能模型、多普勒等技术应用,逐步实现着水文现代化。作为一名普通水文人,我的小梦在已经实现了,水文人不用再忍受思亲之苦,无力守护家庭;水文的青年不愁讨不到媳妇,不再担心有病缺钱医,无力守护爱情;水文人告别了面对困难时的彷徨和无助,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朋友圈,活出了时代的骄傲和精彩。
今年五?四青年节,省水文局郭世民局长给青年们说了他的水文梦:要在全省建立完善的水文站网体系;构建现代化的水文传输和测报系统;实现数字化的水文管理和应用体系;建成强有力的保障体系……才知道我们的水文梦还有更丰富的内涵,还有更多的事情要做,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生命像一条河,我来了,我看见,雪白的浪花是我的一路高歌。我不会停留在山涧水潭湖泊,我的目标是大海,汇入海洋。我和我所献身的事业将掀起建功立业的高潮,与那山、那水、那现代化水文之梦系在一起,永远闪亮在江河之滨。本文地址:
第三篇:读书征文
我读书 我快乐
儿时的我,在“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诗歌声中长大,每次端起书,看着那毫无生命的方块字,我总是大喊没意思。读书是我最头疼的事了。
渐渐长大了,我感到了知识的缺乏,每次作文,我都不知从何说起。爸爸、妈妈为我不喜欢读书而烦恼,常常买许多书让我阅读。直到有一天,那天晚上,我们家里开展成语比赛,该我说成语,妈妈说意思,我翻开成语词典,说道:“金蝉脱壳(ké)。”刚一说完,爸爸、妈妈都哄堂大笑,我感到奇怪,不知道他们笑什么,妈妈看我一脸的惊诧,说:“自己看看拼音,到底读什么。”“噢!是‘金蝉脱壳(qiào)’!”我恍然大悟。爸爸严肃的对我说:“以后要注意多读书,那才能积累知识呀!”于是,我便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多读书,懂得好多好多的知识。
从那以后,我真的喜欢上了读书,因为书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当读到安徒生的童话集——《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我曾为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命运做过祈祷;当我看到《狼牙山五壮士》时,我为狼牙山五壮士的悲壮流过眼泪;当我读到《三国演义》时,我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钦佩不已。我深深地陶醉在书的海洋中,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这样一段话“读书能医愚,读书能治穷,读书能疗病,读书能砺志,读书能致远,读书能练达,读书能聪慧,读书能知道怎样交友,怎样识人,怎样说话,怎样做事,怎样活着才身心健康,读书能明白什么样地人生称得上完美无憾。”是啊!读书得好处无穷无尽。
现在,当我捧起《钢铁识怎样炼成的》,深深融入到里面时,我感到自己是多么的幸福,因为我拥有健康的身体,保尔虽然残废,但他那种不向命运低头,坚强的毅志和顽强的精神,深深地把我折服,让我佩服。我对今后的学习、生活充满了希望。我更爱读书了。
读《三国演义》、《水浒传》可以让我们对中国名著有所了解;看《十万个为什么》可以使我们的知识更加丰富;读《作文大全》可以提高我们的作文水平;就是看一些漫画、搞笑之类的,也可以让我们更加幽默,更加富有想象力。
读书给了我知识,读书给了我乐趣,读书更给了我力量。我读书!读书让我知道了什么是酸?什么是甜?什么是苦?什么是辣?读书让我知道了怎么为人处事。
读一本好书,收获百味人生
河溶初级中学八一班
代琛
读书如同与人打交道,不能只看外表。有的人平凡的外表成就了不平凡的一生,有的则相反。读一本好书也一样,纵使它没有华丽的外表,但丰富的内涵却能使它锋芒毕露。蜡烛燃点自己,照亮了他人,而一本好书则以其最简洁最朴实的黑白“图案”,点缀了源远流长的艺术文化长廊,黑白条纹间流露的是感情的酝酿。
我们珍爱地把书捧在手中细细品味,在这无限的空间体味百味风情。文字中包含的甜酸苦辣只是柔和的从我们的脑海中飘荡,但又往往在不经意间触动心灵的味蕾。读一本好书能陶冶我们的性情,在烦嚣中寻求一片宁静,在平淡中又不乏激情,更重要的是在书中获益。
读书不仅是对文辞的琢磨和品味,更是一种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三国演义》轰轰烈烈,其中包含多少成败得失;《史记》见证历史的变迁,有多少人流下感叹的泪水;杜甫的诗无一不是对当时社会的反映,字字吐露的都是人民的心声……历史长河奔腾不息,有赞叹,有嗟怨,但它们都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快要迷失的方向。
母亲总会细细地叮嘱我们要用心读书,长大后才能成为有用之才。在我们掀开的每一页书上,都见证了我们成长的历程,更重要的是充满对未来、对人生的希望和期盼。
保尓在战友坟前说地人生原则,是我始终不能忘记的: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河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他这一番话,表现了自我献身的精神,坚定不移的信念和顽强坚韧的意志;他这一番话,激励着我,更激励着无数读者;他这一番话,使我明白了人生的重要意义。
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永恒燃烧的火炬。读一本好书,让生命之火燃得更加光明灿烂!
另一个温暖的国度
——读《安徒生童话》有感 八一班朱可妍
曾经有多少回,我听着这样的故事睡去,在梦里,烛光摇曳,就是在这样的小屋,有一位老奶奶,她用她深沉,饱经沧桑的声音讲着远古的故事,屋外有一片森林,哪里长满了雏菊,遍野的玫瑰,有高大葱茏的树木,有蜿蜒其间的小石径,穿过这片森林,那是一片海,夕阳下如开满矢车菊的大海上泛着白色的泡沫,那里埋藏着一片动人的故事······
每当含泪梦醒时分,我都在晶莹的泪光中回想着这样的国度,就像萤火之光星星点点撒入我的梦境,然后被照明,那些温暖被点燃。
《安徒生童话》就是这样的梦,就是这样一个国度,它像一首不朽的诗篇,又像一幅斑斓的画卷,更如一支歌,一直不眠不休的歌,回荡在充满奇异幻想的童话森林,流溢在充满诗意和幽默的新世界。
我确信那里是那么的美丽,那么的善良,那么的纯净,一篇篇动人的故事,都埋藏着泪水和欢笑。我看见小意达的花儿和雏菊、铃兰花跳着舞,我在夜里凝视着拇指姑娘美美地睡在粉嫩的花瓣上,我又看见了荷马墓上的一朵玫瑰,然后静静躺在《伊利亚特》的诗篇中,我也听见也应那优美婉转的歌喉,夜夜夜夜,纵情歌唱······
“如果你是一只天鹅蛋的种子,那么即时出生在养鸭场也无所谓”纵使沙漠埋没了你,烈焰烧灼着你,是金子总会发光,就像丑小鸭,最终他终将变成美丽的天鹅,长出一身粉红的羽毛,张开自己优雅的双翼,昂起她细长的脖颈,听着孩子们的欢呼和鼓掌;也有愚蠢的皇帝,虚伪的城民,狡猾的两个骗子,一切都当做了虚荣伪装的笑话,赤裸裸地走在大街上游行的皇帝却偏偏每个人夸奖着皇帝的新衣真好看,然而所有的伪装却在一个天真稚嫩的孩童面前显得丑态百出,愚蠢又虚荣;又怎么能忘记在那片宁静的海底,有一座奢华的宫殿,小人鱼曾在那里无忧无虑的生活,可恋上大海上面的世界,他爱上了王国里的一位王子,他想拥有一个不息的灵魂,她想要一段不灭的爱情,她放弃了大海,忍痛追求着她的梦,又只能无奈,却只换得第一缕阳光化成了泡沫;我又听见了新年前夜的钟声,可怜的小女孩握着燃烧的火柴,含泪呼喊着外婆,却在第二天笑着死去,她依偎在墙角,在冰雪上幸福地笑了,她的衣裙上散落了一把把燃尽的火柴,谁也不知道,前一夜,她是怎样的幸福着······
玻璃球里的世界永远那么空灵,那么唯美,那么纯洁,《安徒生童话》便是水晶球里的世界,它把你带到另一个温暖的国度,没有忧伤,没有愁苦,没有复杂的思想,只有单纯的感动和那些被世世代代人传诵的经典记忆。
读完《安徒生童话》每个女孩都缅怀着变为公主的梦,缅怀着拥有一片玫瑰园的梦,缅怀着有一位王子的梦,也许,是每个人都缅怀了一个可以忘记忧伤,飞去一个温暖国度的梦,安徒生已不仅仅只是孩子们的安徒生,他似乎已经成为全世界的安徒生。因为,我们都想飞去一个温暖的国度,萤火之光点亮的国度。好读书,读好书
对于读书的态度,我们应该是要好读书,读好书。记得陶渊明所说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那我先讲讲好读书之重要。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不读书,何来的进步呢?没有文化的人犹如泄气的气球,任人践踏。相反,一个知识渊博的人,就如充满气的气球越飞越高,别人都用敬佩的目光投向你。读书能使一个人增长知识是其次,最重要的是能够提升自身的修养。记住,读书时一切的一切。
现在的青少年,每天大部分的时间都是花在上网上。一到读书时,便如枯萎的小草,没有一点儿精神。有人认为开卷无益,但我不这么认为,我认为开卷有益。第一,读书是为了天下,第二,读书是为了自己。当然,为天下之前是为了自己。在现在的社会,如果你没有一点的文化,将会被淘汰,无法再社会里生存。而读书可以增长你的知识,开阔你的眼界。读一书,长一智。书是你最好的老师。每个人都会在生活中遇到困惑,书可以引导你去寻找答案。书是你最好的朋友,在生活上的朋友,难免会出卖你。但书不会,相反,它会在你的身边安慰你。所以,我们应该有好读书的习惯。
对于读好书,也是读书之必要。还是那青少年来说。现在青少年上网的数率越来越多,许多人乘这点,在网上建立自己的网站,发很多不健康的书来诱惑青少年。当然,如果青少年没有辨别是非能力的话,一旦,跃进他们精心策划的陷阱,说真的,你可能再也爬不起来了。还有一点,读书要选择适合你自己的书,不要别人看什么书,自己也看什么书,随波逐流。总之,读好书是必要中的必要啊!
好读书,读好书是我们现在应有的学习态度。书是朋友,更是老师。它教我们要谦虚,要诚实,要友善,要自信···请扔下书的朋友们,再次拿起你手中的书,随我一同走进书香之路吧!
第四篇:读书征文
读《给教师的建议》书征文
暑期,捧起《给教师的建议》阅读的时候,犹如一阵清凉的风吹进被打开的心窗,让我领略到一种情绪疏通的欣然和愉悦,感受到了精神的丰满和意义的充盈。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时代虽然和我们如今的教育时代有所不同,但相同的是每个时代所赋予的教育主题是始终不变和永恒的,那就是:对学生深沉的爱和对教育事业的执着。的确,《给教师的建议》是一本好书。这本书为我们教师提供了最好的学习和实践机会,是我们教师在继续教育中发展自我、提高自我和在反思中学会教育教学、学会成长的好教材。《给教师的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用生命的全部心血写就的,书中每谈一个问题,它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这是作者在长期的实践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他的提议阐述了自己的观点,生动具体,很有说服力。
爱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书育人的动力。只有热爱学生才能从内心涌出一股强大的力量,进而如饥似渴地学习刻苦备课,认真上课置终日劳累于不顾,并自感乐在其中。我以为品学兼优的学生固然可爱,但在爱好学生的同时,千万别忽视了容易被遗忘的角落---------后进生。他们更需要关心。因为“不可爱的孩子,才是你最需要的爱”。他们就像搁浅的“冰川”需要温暖,需要阳光,需要融化。对于后进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特殊群体,教育工作者必须给他们应有的位置,给他们更多的关怀,把更多的爱洒向他们,让这些迟开的“花朵”沐浴阳光雨露,健康成长。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所告诫教师们的那样:“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冰雪消融,也非一日之暖。后进生的形成状态,既非一朝一夕,要他们完全改正,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他们有上进心,但是他们长期以来形成的拖拉、马虎、敷衍的毛病在不自觉中就会露出头来,这时老师要注意及时发现和纠正,切忌一棍子打死,认为这个学生已不可救药。要有耐心和恒心,要给他们时间,充分地尊重和信任他们,给他们信心,教给他们方法,让他们重新改正。
部分的后进生由于之前的放任自流已经形成了了习惯,经过一段时间努力之后,他们感到做一名好学生真难,自己不适合当好学生,因此放弃了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又回到了以前的状态。“知难而退”是后进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它严重阻碍了后进生转化工作的顺利开展。从思想上加以启迪,给他们前进的动力,则是解决这一心理的妙药。给他们讲述英雄模范人物如何不怕困难、如何在逆境中奋进的事迹启发他们,让他们从这些先进事迹中受到启发、受到感动,从而从这些英雄模范人物身上吸取力量。让他们在榜样的带动下克服困难,不断进步。平时还要多和他们交心,同他们共同探讨人生的理想目标,讨论现在努力学习和将来发展的密切关系,使他们感受到老师一直都在关注着他们的进步,老师和一直和他们走在一起。让他们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从而促使自己不断进步。
让我们摒弃对后进生的偏见,多给后进生一些爱心,让爱的阳光温暖后进生的心灵,让爱的雨露滋润后进生的成长,或许另一个伟大的人物就在我们的手中诞生!
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
“你的学生热爱你所教的学科吗?”,作为教师都回想到这个问题。我认为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尽量让每位学生感觉像追求幸福、每秒的幻想一样畅游在自己的学科领域里,更重要的是运用不同得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具有创造力。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那么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才能、志向才能建议起来。我们也从种种事实可以看到,一个人最终的研究方向或者发展,都可能与他小时候所喜爱的那门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它所需要的条件太多了,我知道教学中如果教师不能够非常清楚的领会教材内容,他的讲述缺乏情感,那么学生就会对教学不感兴趣,而在没有兴趣的地方也就没有不随意识记。这是教师的教育素养的一个非常微妙而又非常重要的特征:教师越是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教材,那么他的讲述就越是情感鲜明。真正的教育能手必有真正丰富的情感。那种对教材的知识很肤浅的教师,往往在课堂上造成一种虚张的声势,人为地夸夸其谈,企图借此来加强对学生意识的影响,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却是可悲的:虚张声势会使人空话连篇,爱说漂亮词句,所有这些都会腐化学生的灵魂,使他们内心空虚。他们对周围世界中不懂的东西越多,他们求知的愿望就表现得越鲜明,他们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给我们提供了百条“建议”,而这些建议都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平时所接触的一个个话题。这些建议的背后所展示的或是一个个鲜活的教育案例,或是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这些建议也是我们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要进一步实践和思考的。通过阅读《给教师的建议》,体会和领悟苏霍姆林斯基的伟大教育思想,从中得到许多启迪和教育,让自己的思想与灵性飞舞,使自己的教育品质得以有效地提升。从而让我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该更多地展示,而不是灌输;是引领,而不是强制;是平等的传递,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
2017.07
第五篇:读书征文
读书征文
读《没有任何借口》有感
——余吾煤业 高鹏生活中我们总在为自己所找出的种种借口而开脱责任,殊不知,曾几何时我们以变得是那么的没有责任心,没有耐心,不诚实,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到底能做什么。我们在各种借口的包围中迷失了自己。有幸得到公司党委为职工推荐的这本好书——《没有任何借口》,才猛然从迷茫中重拾信心发现自我。
人的一生是短暂的,时间总是悄无声息的流逝与各种不经意和放纵的小借口下。可是,人们总愿意为吃不到的葡萄喊酸,总是愿意像鲁迅笔下的阿Q那样沉迷自慰于虚幻的“精神胜利”。有人说“借口是失败的温床、无能的标点,成功是没有任何的借口”。还有人说“在商场上,借口就是钱包的漏洞,找借口,错过商机就会钱财尽失”。不管怎么说,在这个残酷的市场竞争中,你找借口了,那么你就失败了。成功只属于每一个真正有实力、有魄力的智者!
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就像奥运会上的运动员们,他们无需找任何借口,也没有任何理由,冲锋陷阵、为国争光是他们每个人骨子里的愿望。一句“我能行!”是他们永远义不容辞向前冲的动力和使命。西点军校之所以能够培养出那么多优秀的人才,就在于它将“没有任何借口”作为学生的行为准则,使西点军校的学生在任何一个团体都表现出了良好的团体精神和合作能力。只有具有强烈的责任心、荣誉感和纪律意识的人,才能得到大家的信赖和钦佩。
“没有任何借口”看似不近人情,却也内涵深厚。中国传统文化
讲究中庸之道,要求人们将心比心、互相谅解、互相关心、互不损害、忠恕宽容、体仁而行。只要我们把任何事情都控制在一个度得范围内,我们所做的就理所应当被众人认可。没有借口似乎对我们平常人来说要求过于极端过于有苛刻。不是这样的!生活和工作中,容不得我们有一丁点的错误,任何借口在这些错误酿成的后果面前都无济于事。银行工作者可能因为粗心,一个小数点的写错而造成金融危机。驾驶员可能因为疲劳驾驶酿成重大车祸。看似情理之中,确是法理之外!
正像书中所说“任何借口都是推卸责任,在责任和借口之间,选择责任还是借口,体现了一个人的工作态度。”作为一名矿上工人,面对电力行业中严格的安全责任制度,我们只有绝对服从,没有任何借口可寻。寻找借口的行为,只能是一种自我安慰,而这种安慰恰恰是最致命的。每次的安全事故总让人揪心,而事故背后的种种借口又让人惋惜。如果当初没有这么多借口,是不是就能避免事故的发生呢。
服从是一种美德,这里是说那种有理性判断的服从。作为一名矿上工作者,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爱岗敬业,服从领导安排,提高思想意识才能杜绝安全隐患。
不要让借口成为自己的习惯,不管在什么条件下,对待工作我们要无条件的执行,把工作看作是自己的一份责任,而不是义务, 只为成功想办法,不为失败找借口。我想这是我读这本书得最大收获,也是这本书的主要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