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写作指导

时间:2019-05-15 10:51: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后感写作指导》,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后感写作指导》。

第一篇:读后感写作指导

读后感写作指导

读过一本书或一篇文章都可能有所收获,有所感想,把自己的收获或感想写出来,就是心得体会,也叫读后感。写读后感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内容的理解,还可以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和语文水平,那么怎样指导学生写有新意、有感情、有见解、有体验的读后感呢?

一、读懂原文抓中心

“读后感”的“感”是从读中产生的。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能感得深刻。如果有必要的话,在读文章前我们可先让学生了解一下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作者等。在读中可分三步去指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的思路:以《小音乐家扬科》为例,一是初读感知,理清层次,把握文章的来龙去脉,建立起对课文的初步总体印象。初读《小音乐家扬科》我们知道文章记叙了具有音乐才能的波兰穷孩子扬科为了看看、摸摸地主仆人的小提琴而惨遭毒打,含冤死去的事。二是细读深思,抓重点,引导学生评词析句,细读深思,体会用词的生动、准确。细细品读文章,可先让学生找出一些能反映扬科热爱音乐的重点词句,再细细体会语言的形象生动,故事的扣人心弦之处。三是研读体悟,突破难点,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内容和表达的中心思想,用心去感悟生活、研读文章,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生们进一步明白了夺去小音乐家扬科生命的罪魁祸首是人吃人,人剥削人的资本主义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穷人的孩子即使有才能,也只能被埋没,甚至遭到被迫害至死的悲惨命运,使学生感悟到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是如此幸福。我们只有引导学生通过认真地“读”,才能领会到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才具备了写“感”的条件。

二、选择重点作感点

一本好书或一篇好文章的读后感,可“感”的点很多,要写好读后感,必须选好“感点”。什么叫“感点”呢?感点是由书中某一个地方的内容引起的,引发我们体会的地方,它不是凭空产生的。面对众多的感点,我们必须指导学生从众多的感点中选择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最善于写的一个或几个感点,作为自己写读后感的切入点,切不可面面俱到。例如《三顾茅庐》这篇文章,有这么三个方面可以作为感点:一是张飞对诸葛亮粗鲁无礼,张飞很莽撞。二是写刘备的语句和写张飞的语句对应起来可以看出刘备态度很谦恭。三是从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完成统一国家大业,从中体现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我们可发现第三个感点是这个故事的中心,也就是反复读这个故事后感受最深的一点,那么我们就选第三个作为读后感的切入点

三、读感结合有侧重

写读后感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我们说,“读”是“感”的前提和引子,“感”是“读”的结果和目的。读后感中少不了对原文的“叙”述,但它不像记叙文中的“叙”那样具体、形象、生动,读后感中的“叙”要做到简明。小学生写读后感常犯的毛病是复述原文,没有做到简明扼要。有的只“感”不“读”,离开原文意思漫无边际地胡编乱写,说道理时空发议论,而缺乏身边的实例。写读后感可以说经验,也可以谈教训。大多出色的读后感,总是受原文内容或情感触发,从而引起对生活、学习、思想等实际问题的思考。读后感,是有“读”有“感”,“读”、“感”结合的。可以先叙述文章内容,后集中谈体会,这种写法适于只谈一点体会。还可以边叙边谈体会,“读”和“感”交叉写,这种写法可以谈几点体会。无论用哪种方法写,必须叫学生做到二不要;不抄录课文:要用自己的话简要叙述;不离开文章的内容,要真切联系自己的实际抒发感想。

四、联系实际谈感受

这个“实际”,可以是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实际,也可以是别人的思想和生活实际。没有情感的读后感苍白无力,有情感的读后感才能感染人。以《时光老人的礼物》为例,可以这样去引导学生思考:诗中的孩子们对时光老人送的礼物很珍爱,表现在哪里?你觉得应该珍惜时光老人送的礼物吗?平时你有哪些珍惜时间的事例或不珍惜时间的做法呢?以后你会怎样对待时光老人送的礼物呢?通过一系列问题的思考,学生就把文章内容、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这样就能写出真情实感,倾吐真实心声。而在指导学生联系实际谈体会时,不要就事论事,要注意启发学生展开想象,从古到今,从近到远,从己到人,从正面到反面,只要与文章的主要内容有关系,都应允许他们大胆自由地写,如果指导学生把自己的经验教训与作者的切身体会结合起来写,那么他们的读后感一定更真切,更有感染力

写读后感应注意以下问题:

1、要重视“读”

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要准确选择感受点

写读后感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读出所读书籍或者文章的“眼睛”,它是你展开来写的基础、中心和出发点

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

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

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介绍所读书目的大致内容是为了说明感想从何而来,是为发表感想张本,读后感要明确提出你的感想是什么,然后再进一步论述。论述时不能只限于你所读书本身的内容,要联系实际,“实际”的内容可以是社会现实,可以是个人感想;可以是反面教材,也可以是正面体会

3、写得有真情实感

不要矫揉造作地拼凑感受,要避免公式化。上半篇介绍文章内容,下半篇对照自己联系实际来个自我批评,最后再来写上几句空洞的保证。(读后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我们要开放思路,在真正理解原文闪耀的思想火花和艺术力量中真切的感受会骤然产生,写出独特新鲜的感受。检查式的读后感不可取,要尽力写出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感染读者。例如王安石《读孟尝君传》该文一反常人论调,说孟尝君只是好做鸡鸣狗盗之徒的首领,所以真正有治国之才的士一个也没得到。全文不到一百字,却被誉为驳论文的“千秋绝调” 读后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

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写好读后感活用“四字诀”

读后感是议论文中最常见的文体之一,也是初高中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文体。但从以往读后感训练的情况来看,效果并不尽人意。其实,写好读后感也有章可循。若活用“四字诀”,则更容易生效。

一、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

读后感重在“感”,而这个“感”是由特定的“读”生发的,“引”是“感”的落脚点,所谓“引”就是围绕感点,有的放矢的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长的,或摘录“引”发“感”的关键词、句,或概述引发“感”的要点。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引述,“引”都要简练、准确,有针对性。

二、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

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

三、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

四、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

总结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不管采用哪种方式结尾,都必须与前文贯通,浑然一体。读后感始终要受“读”的约束,开头要引“读”,中间还要不时地回扣“读”的内容,结尾也要恰当回扣“读”的内容不放松。当然要写好读后感,关键还要读透材料,抓准感点。怎样读透材料?一般说,如果是记叙文,就要抓住人物最突出的某种品质,最有价值的语言行动或事件所包含的深刻意义;如果是议论文,就要把握中心论点;如果是寓言或哲理性的散文,就要领会其深刻的寓意。当然,读一篇文章,感可能是多方面的,要在分析、思考的基础上,选择最值得发表,感受最深,见解新颖独到,最有针对性和现实感的感受来写,一篇读后感只能容纳一个感点,其他感点无论多么好,都要忍痛割爱。明智之举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并围绕一个感点,联系实际,谈深谈透。)

学生读后感易犯毛病:

1、用复述原文内容代替感想,常常开头说几句文章如何感人,然后就大段复述内容,结尾表决心或提希望。

2、脱离原文,说上一通自己的想法。

3、内容杂乱,东拉西扯,漫无中心

读后感标题:

读后感的标题一般有正、副两个。如同一般文章每篇都有一个根据内容而标出的文章题目,与一般文章所不同的是读后感常在题目下边有一个副标题。一般是“读《××××》(文章名或书名)有感”,并在副标题前加一个破折号,对正标题加以说明。正标题写明观点,副标题写读的什么书

精读是写好读后感的基础

在很早的时候,同时有三位年轻人为图书馆抄书。其中有一个人,抄书时非常认真,一切按照原样来抄写,后来他成为一名书记员;还有一位年轻人一边抄写,一边将不通顺的句子进行修改,后来这个人成为了著名的作家。最后一个年轻人,一边抄写,一边写笔记,将自己的观点、自己读书的体会、心得都记录了下来,不仅如此,遇到错误的观点,还进行大胆的批判。这个年轻人就是毛泽东。毛泽东一生藏书3万多册,他逝世后,工作人员整理了17年还没有完工,发现其中有1.7万册大都一一精读过,并做了眉批和笔记。

熟读文章,精读文章,才能领悟作品的内涵,获得对人生、对自然有益的启示。在阅读过程中,好的作品,好象在与读者对话,使读者和作者之间产生心灵的碰撞、情感的共鸣,使读者受到教育、启发。,这样,读者就会有感而发,写出来的读后感才会生动感人。

写读后感要掌握基本的方法1.精读文章,找到“感点”

精读文章,就要做到一遍又一遍地读,细细地品味。只有在精读中,我们才能深刻地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感情。苏轼说过:“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就是这个道理。

文章中令人感动、引人思考的“点”,可能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也可能是文中的一个画面、一个感人的情节,总之,哪一点最令你感动,哪一个地方拨动了你的心弦,那一点就应该是你读后感文章中的“感点”。

例如:我们五年级上期学习了《半截蜡烛》这篇课文。“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正当她踏上最后一阶楼梯时,蜡烛灭了。”这段描写我们谁都不会忘记,此时我们的心情和小女孩一样紧张,当“蜡烛熄灭”的时候,我们和这家人一起松了一口气,同时我们也从心底深深地佩服这勇敢的母子三人,更佩服这位勇敢而聪明的小姑娘。看到这里,同学们一定有许多话要说,自然,也就找到了“感点”。

同学们在写读后感的时候,最主要的是谈自己的感想,可以结合全文来谈,也可以结合文章中的某一点来谈,谈自己的体会,自己的看法,自己这样做以后的后果„„这样,同学们认识问题的能力,表述自己的观点的能力就会一步步提高。

2. 结合“感点”,展开联想

好的作品给人的感受是多方面的,如果我们面面俱到,哪一点都不会谈清楚。只有围绕自己受到启发教育最深的一点并结合生活实际,抒发自己的感想和心得,才会写出优秀的读后感来。

读《小巷深处》有感

在一个落叶纷飞的季节,一个瞎眼女人收养了一个被人遗弃的女婴,为盲母每拿了了所有的换了住处;为了她盲母改变了以往的像个千金小姐,并为她读书取得每一点成绩为骄傲。后来,她长大了,她为家的贫困,母亲的卑微而沉默,她不再愿与母亲相伴而走,后来她离家到县城读书。最后她被母亲的行为所感动,重新回到了母亲的身边„„

读了这个故事,我深有感触。我体会到了母亲那深厚的爱,可是,如果她就在你身边时,你去观察她,就会发现,她时刻都会向你投来关注的目光,她那心灵的窗户总会流露出对你的爱。

母亲的爱有时也并不能完全被我们所理解、接受,就像我的好朋友告诉过我的一样,那天晚上,她和同学吵架了,心情非常不好,她坐在椅子上等待着妈妈回来安慰她,但她妈妈加班,不能在家陪她,妈妈回来,匆匆给她做完饭后就匆匆走了,她很伤心,因为她最伤心时,妈妈没在她身边。可让她没想到的是,第二天早上,她发现床边有一封妈妈给她的信。

我们要时刻理解妈妈,用自己的爱回报她,不要像《小巷深处》中的女孩一样去伤害母亲,等到醒悟时母亲已经满头银发了。

读《小巷深处》

一位伟大的母亲,一份伟大的母爱,挽回了一颗丢失的迷途的心,同时也诉说着一段传奇,一个奇迹!

我想一个正常人,是绝对无法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一位瞎眼母亲独自一人支撑一个家庭所付出的心血、汗水和艰辛的!令人欣慰的是女儿最终回到了母亲身边,她找回了曾经迷失的自己,曾经淡忘的记忆和一颗感激的心。

我想在这个世界上最博大,最无私,最神圣的就是爱。一个没有爱的世界就不再完美,世界是因爱才精彩的,才充实的,才美丽的!而爱是无处不在的,只要拥有一双会观察的眼睛,你就会发现爱的存在!

爱给了我们鼓励。爱给了我们动力。爱给了我们感动!就像文中的母亲一样,她付出的爱无怨、无悔、无私!

“只有人人都付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读陆文夫《小巷深处》有感

但凡读后感,很多时候在于强调读后个人之情感倾向与真实流露,与冷静客观的评论写作有别,但我想,有说服力的观点多少也建立于一份写作者与读者间心灵和情感上的交锋与交流,以此获得认知与共鸣,以此完成文本的生产与价值的实现,以此在人与人心灵最原始之地牵手。05年7月,作家陆文夫于苏州逝世,一个身处颠覆与喧嚣边缘的沉寂执笔者,终于在人们的惜别声中远走,这种不舍依依之情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一种心灵上的真实交流,一次永远的牵手。其时并不晓得陆文夫为何人,我想这是八十年代生人最普遍的反应,于今天终有机会读其代表作品《小巷深处》,我想,也不失为一种迟到的交流,而这种交流,却不乏感想之情与评论之理。

《小巷深处》原载于1956年《萌芽》杂志,发表后引起了文坛的轰动。于今天看来,其轰动之因不外乎其“新”与“真”,其“新”在于题材之新立意之新,其“真”在于情感之真交流之真。纵观十七年文

学,但凡涉及爱情之题材,在那个“禁欲”的年代,下场总是不容乐观的,作者之后所遭受的“下放”便是证明。当然以今天的立场去看《小巷深处》的爱情,无疑觉得那是作家天真爱情观的展现,置于今时甚至会被套上“弱智”或者“俗气”的评语,但我想,历史是单向与不可逆转的,截取“历史”套以现代背景才是歧形的天真。我们不妨用文学史的角度观之,作品中所反映的爱情,即便象评论界所给予的“前爱情”之名(即并非真正的爱情),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当我们反观这种爱情,会发现这和这个时代里生活着的人们的价值观念有着微妙的关系。

其一,作品所反映的是被改造过的“时代新人”的爱情,或者说这种爱情是经过改造的,而作为“改造”本身,大部分是政治意识控制下的改造,即当时社会主义改造中的主角是“政治”本身,当过妓女而被改造成工人的徐文霞,既是改造的对象,又是社会主义改造成功的“产品”和代表,这种“产品性”的改造之后,我们便不难理解主人公单一天真的爱情观念了。事实上,于一个大时代中,被改造者何止是阶层复杂的徐文霞和以徐文霞为代表的一类人,身处于水深火热社会建设与美好理想中的技术工人,对未来寄托无限希望的知识分子(当然作家也在此列)等等都不例外。而从另一个方面说,正是这种被改造过的纯真,使以此时代“热点”为题材的新作问世后便引起共鸣,原因很大部分是建立于作者与读者间这种价值观念上的单纯与美好愿望。

这其中便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即文本在被大众接受的过程中,改造的主角事实上是被历史“偷换”过的。设想于今天我们所谓的“歧形”的天真,我们所讲的“主角”,即便我们在对作品的历史文本价值进行拷问之时,我们便会自然而然地想到了文本的创造者——作家身上,事实上这是一种误解。从历史改造的角度出发,真正的改造者是前文所说的政权统治者,作品是通过作家之手把这种改造意识加以传达,而这种传达本身经过作家之手,就不只是一种简单的“上传下达”,而是经过作家自身的人性加工与文字美化的,文学在此,起到一种粉饰作用;而被大众所接受的作品,虽然在十七年中明显带着改造与被改造的气味,但从读者的角度理解,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即便不乏天真与稚气,但其内在的人文关怀,却归结于作家自身的价值观念与人文品质。而十七年中这些具有良知和美好愿望的创作者,他们这种附加在文本中的人文关怀,后来正成了他们“罪行”的佐证,这也是作家本身难以理解的。还有,作为改造者的掌权人,其施行改造思想本身又在接受自身与这种大环境“试验”反映和“试验”结果的改造,于是其传达的政治改造理想,本身是处于变化之中的,这种变动,是作家和读者所难以把握的。

其二,就作品本身而言,文本中的文霞对于自身成分问题的挣扎是客观的,也是人作为感情载体所能出现的基本思想倾扎,而作家自身的天真更是透过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显现无遗,在作品中,基本的情节是寄托在三个人物之上的,而三个人又分别代表了进步阶级,旧势力以及在两者间过渡的接受改造的进步青年。这是在作品框架上的简单体现,在这个简单的框架上,改造成功的文霞与张俊无疑充满浪漫主义情结的,他们习惯于谈“将来”,习惯于畅想“两个人携手走人生路”,这种天真,一方面是来自于苏州这个充满灵气之地对人的熏陶,但更重要的是“进步者”们对这种成功改造坚信不移。而另一面,这种天真的畅想经过作家的人性化处理之后成了略显“复杂”,即其成分问题够成了现实美好的威胁,以致于在现实中朱国魂的出现和梦中会出现的旧社会压迫,就文本而言,这种情节的安排是必要的,是基本的矛盾性体现;就当时的现实生活而言,这种矛盾是普遍的,甚至是经过简单化的;但就改造者而言,主人公的挣扎正是其改造为彻底所致。事实上,没有了这种基本矛盾,也就失去了小说吸引人的根本。可见,作为作品而言,其人物也是无辜的受害者,这种受害,与当时社会的大多数人的“受害”有某种程度上的相似。

母亲,伟大!

——读《小巷深处》有感

“母爱,伟大!母亲,伟大!”——这是我读了《小巷深处》后,对原文的第一感觉。

文中的养母,为了自己非亲生的女儿,炎炎夏日在最毒的日光下卖冰棍;在女儿厌烦她时,她却总是远远地望着她的女儿„„可以说她把自己的一切都倾注在了她的女儿身上!

文中的养母对养女比亲生母亲对亲生女儿更亲,这是多么可贵阿!鲁迅先生说“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我想,“孺子牛”的精神在这位母亲的身上可谓发挥到了极至!这也让我真正感受到了这句话的涵义。

母亲是伟大的,我曾经在《我的视线——记一把蓝色的雨伞》中读到:母亲手中的伞总是向“我”倾斜的。于是在一次下雨的时候,我也观察了与我同行的母亲手中的雨伞,不错的,母亲手中的这把伞也是向我倾斜的。这时,我的心头涌起了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滋味——为母亲对我无私的爱而高兴,对母亲为我淋雨而感到痛苦„„百感交集中,我想:为什么出门时自己不带一把雨伞呢?或者我可以不要和母亲一同出门的。我欲言又止,最终我还是鼓足了勇气但又不乏羞涩地对母亲说:“把伞放正些”而且又用手把母亲手中的伞扶正了。可是没过多久,母亲手中的伞又一次向我倾斜了„„或许像这样为子女打伞的经历对于每位母亲都有过吧。事情虽小,可是对我的触动却是很深的,亦如文中母亲的付出一样,它让我明白了,总是有人不顾一切地默默关心着我,爱护着我,她,就是我伟大的母亲!

母亲是伟大的,不止是因为她培育了生命或是延续了生命的美丽,更重要的是母亲她不顾一切地以自己的一生来关怀着自己的孩子,不求索取,不求回报!这是多么无私的爱啊!这种出于本能的爱,是不带有任何杂质的!

我以一份感恩的心不由再次赞叹“母爱,伟大!母亲,伟大!”!

读《春》有感(精品)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春天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季节,但往往又会给人带来焕然一新惊喜的。在描写春天的文章长廊中,我最喜欢的就是朱自清写的《春》了。他那栩栩如生、独一无二的语句,像小河的流水般灌溉进我的心里,虽然现在是炎炎夏日,但我似乎感觉到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气息。眼前仿佛呈现出一幅鸟语花香的春景图。

春天里,最可爱的“精灵”当然是那绿油油的小草啦!《春》这一篇文章把小草活灵活现的写了出来。你看,“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真像天真无邪的小孩子,可爱极了。文章里都说“吹面不寒

杨柳风。”从中,我能感觉到,风是多么地温柔呀!像是母亲的手在抚摸着一样,而且在空气中还夹着清新的土味、酝酿着淡淡的花香。要是能漫步在这种仙界般的美好春光里,一定是舒服极了,惬意极了!此时此刻我真是希望能穿越时空,到达这么美、还充满了诗意的春天去啊!但是,大家别以为在这么美的“春景图”中,好景就结束了,其实,“好戏还在后头”呢!原来,朱自清给春天的“小天使”—活泼的小鸟,“恩赐”了一个美妙的嗓子。你看他写的,“鸟儿将巢安在繁花绿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唤友地卖弄着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跟着轻风流水应和着。”这样的境界,就像在奇妙的童话世界里似的。但是,即使鸟儿的天赖之音再好、再美,也比不上那新春的雨水呀!俗话说“春雨贵如油”。春天的露水就像美味的甘露,滋润着小草、滋润着花朵、滋润着大地的一切生物。看,那雨水“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为这个美丽的春天添加了几分光彩。“一年之计在于春”在这个美好的季节,是最适合放风筝了。朱自清在春天看到了一个热闹的场面,在“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人们都以欢笑和努力,满心欢喜地迎接着春天,迎接着新的一年、新的开始。一直为现在的美好生活而奋斗……春天,是希望的种子、是生命的开始、是美丽的象征。我从朱自清写的《春》中,看到了我们祖国美好的未来。人们在努力地工作着、奋斗着,从希望的春天开始,为我们的世界多添一份光彩。请大家就从现在做起,憧憬着我们的未来,一起来为明天而努力吧!

读《忆读书》有感

一开学我就学了《冰心选集》里的文章《忆读书》,作者在这篇文章里用了很大的心思来写读书的好处,只是为了让小孩子把书读好,让小孩子爱上书。

冰心的体会有很多:比如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物怕比,人怕比,书也怕比,“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我也爱看书,虽然我没有像冰心那样从小就看长篇小说,但是,我在上学之前,就要妈妈给我买了拼音版的《西游记》、《民间故事》等等。记得那天,我一看到妈妈手上的《西游记》和《民间故事》,马上抢过来,看得津津有味,连吃饭都忘记了。我小时候还喜欢看一些漫画,却从来不看那些很厚的书,总是觉得看不完。我非常喜欢看笑话,虽然笑话大部分都是给人傻傻的引人发笑的感觉,但是,有一小部分是关于哲理的笑话,可以让人们去思考。

长大了,我又爱上了长篇小说,有时,我会为了多看几章《水浒传》而牺牲睡觉的时间。

看书带给我很多满足感,又一次,有时,我在外面玩,有个同学来问我问题,我轻而易举的就把问题解决了,他非常羡慕我,我也很得意。

多看书教会了我怎样做事,还让我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增加了见识,开阔了视野,明白了许多为人处世的方法。

书市人类的灵魂,只要你善于打开它,它就会和你交朋友,如果你不打开书,就不能获得知识。书,我一生的朋友!

今天,我看了一篇著名作家冰心奶奶的文章,叫《忆读书》,文章写了冰心奶奶回忆以前她自己读书的故事,在一次儿童节到来之际,她为孩子们题写了九个字: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我对冰心奶奶说的读书使人快乐是深信不疑的。有一次,爸爸妈妈出去了,把我一个人留在家。他们出门时特地叮嘱我不许看电视,我口头上答应,但心里想,反正你们出去了,我看电视你们也不知道。他们走了以后,我怕爸爸妈妈给我来个“回马枪”,所以等他们走后半个小时再看电视,可这半个小时我干什么呢?我一眼看见放在书柜里的《简·爱》,心里想我还没有看过这本书,先看看消磨时间吧。想着,我就从书柜里把这本书拿出来,坐在椅子上看了起来,不知不觉半个小时过去了,一个小时、二个小时„„我从一阵开门声中抬起头来,我的妈呀,都过去了三个小时了,电视没有看成,不过我并不后悔,因为我发现看书比看电视要有益的多,因为看书能让我增长见识,开阔眼界。爸爸妈妈回来以后看见我没在看电视,可高兴了,还说我长大了。我听了他们的表扬,心里喜滋滋的,我觉得读书能使我快乐。

但是,没有选择性地读书,未必是一件好事,如果看了坏书,反而会使人步入歪道。有一个小男孩在学校里学习十分优秀,他十分爱看书,几乎天天去书店,可有一段时间,他像完全变了一个人,做了很多坏事,开始大家都想不明白,经过调查才知道,原来这个小男孩迷上了一些不好的书。所以,我认为读书一定要有选择性。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只有做到多读书,读好书,才能增长我们的知识,提高我们的素质,使我们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

读了《忆读书》这篇文章,对我受益非浅。

我也是从小读书,四大名著也能说出个大概来,但是这种习惯并没有持续多久。

西游记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开始我也看的很投入,就像冰心奶奶一样,每天晚上都是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但我喜欢的并不是这本书的真谛,而是精彩的内容和吴承恩丰富的想象力。

后来我才知道读书在于读通和读懂,不在于速度上。我总是囫囵吞枣,大有哈“好读书不求甚解 ”的味道。

冰心奶奶有亲切的口吻教给我们怎样读书: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多看一些好书,如:作文书,四大名著等。这些书会给予我们丰富的课外知识和悠久的历史典故。让我们回味一生。

《忆读书》这篇文章写了冰心奶奶从小爱读书的事。冰心奶奶从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她从《三国演义》开始读,什么“宴桃圆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太生动了,仿佛把我们也带入

了三国时期。后来,冰心奶奶又开始读《聊斋志异》。聊斋故事吸引了冰心奶奶,接着《水浒传》、《茶花女遗事》都给冰心奶奶留下了深刻印象。

后来《红楼梦》也深受奶奶的喜欢。

看了这么多的好书,我们很佩服冰心奶奶。当然,我们也跟冰心奶奶学会了怎样挑选比较。

读书难道不是生命中最大的快乐吗?

“一部好书如同一件精美的玉器,珍藏着人的一生思想的精华。”谈到读书,世界上的书数不胜数,我在这《忆读书》中领略到了读书的真谛。

这篇文章讲述了冰心老奶奶在少年时代读书的事情,他在七岁时就已经开始读那“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虽然还有一些字并不认识,但冰心奶奶随着书中的悲欢离合而落泪和欢喜,可见这种深深融入到书中的感情是者的我们学习的。冰心奶奶写的作文也被老师评为“柳州风骨,长吉凊才”,冰心奶奶最后也说出了读书的真谛: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每逢读书,就要做出自己的心灵,进入另外一个人的心灵中,倾听另外一个人的心声。莎士比亚曾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对于我们现在这样如饥似渴阅读的少年,它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的。我们总可以从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读多少遍,冰心喜爱那些满带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文章,那些拥有者优美词句的文章,并不一定是好的文章,不投入自己的真情,有那么多虚假的词句,又有什么用呢?

在生活中,我也是十分喜欢读书,我读了许多书,我认为读书并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不断的增加我们的知识面,让我们的见识更广,以前,我总会选择那些热闹的校园文学,而在“多读书”的情况下我也深深体会到了“读好书”现在我在调选书时,那些校园文学总会被我放到第二选择或者是抛弃,而让我中意的书只有一些中外的名著或是一些富有哲理性的书,书中的生动情节和人物形象总能激起我各种想象,让我身临其境,不由自主。

书能把我们带到浩瀚的天地,带我们领略人世的真谛,虽然质朴无华,但他却装载了人类灵魂中全部的美丽

熟能生巧、勤能补拙

——读欧阳修《卖油翁》有感

你知道电视上的那些诸如踩钢丝之类的高难度动作是怎样炼成的吗?你知道为什么那些奥运健儿们在射击时能正中靶心吗?你知道酒店里的茶先生为什么能离的老远都能把茶水滴水不漏地倒进客人们的杯子里吗?他们是不是天生就身怀绝技呢?从这篇《卖油翁》中你就可以找到答案。

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一个人射箭射的非常好。别人见了他的箭法都会称赞。可有一次,他在家中射箭时,被一个卖油的老翁看见了。但他很不在意。那个射箭的人很气愤,让老翁展示自己有什么本领。于是老翁拿了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然后放上一枚铜钱。在很高的地方往下倒油。结果铜钱中间的小孔上一滴油也没沾。老翁说:“这也没什么,只是手法熟练而已。”

看完以后,你知道他们为什么掌握了那些技巧了吗?对,就是熟能生巧、勤能补拙!一个人,不一定在某方面很有天分,而如果后天非常努力,非常勤奋,也能取得成功,直至后来创造出来奇迹。比如说那个卖油翁,他不一定一开始就能准确地把油倒进葫芦里,应该也是在后来卖油时慢慢养成的。

这时,我不由得想起了我小时候学舞蹈的情景。我由于起步晚,学着很吃力,经常有动作完不成。有一次,老师让我下腰抓住脚跟。我根本不行,一抓住就跌在地上。最后,我自己也气馁了。我哭着问妈妈我是不是很笨,而妈妈说:“你学得晚,腰没她们的软。不过不要紧,你只要加把劲练,一定会超过她们的!”于是,我回家也让妈妈帮我练。在地上铺上一条被子,一遍又一遍地炼,我真不知道摔在被子上多少回,终于练成了,真的赶上了所有同学,连老师都夸我:“周巍巍是乘着火箭的速度进步呢!”其实,她们哪里知道。我是在家天天练呢!

所以,我们应该记住:我们不一定有天生的聪慧,但是不管做什么事一定要勤奋!熟能生巧,勤能补拙,它能在我们前进的路上帮助我们克服困难,走上成功之路。

第二篇:读后感写作指导

一、读后感写法指导的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阅读了一篇文章、一本书、一首诗……而后将自己的感受、心得、体会写下来形成文字,就是读后感。读后感,顾名思义,要先有“读”,而后才有“感”可言,它将阅读与写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课标(实验稿)》要求一个高中生在高中三年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得少于150万字。高中生涉猎丰富多彩的课外读物,读后必定会有些感触。此时,读后感便成为他们发表看法、表达思想的载体。因此,读后感的写作,对于处在语文课标下的高中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而读后感的写法指导,也自然而然成为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读后感的结构模式

读后感也离不开“读”——对原文的引述、概括、评价等等,离不开“感”——自己的感想、观点、看法,“读”与“感”之间,还要有“感点”前后勾联。因此,读后感的一般结构模式可以如下图所示:

述读(前提)

发感(论证)

感点(桥梁)

结感(升华)

在这个结构模式中,“感点”是关键,没有了感点,读后感也就失去了灵魂,也就无所谓“读后感”。在整篇文章中,感点在“述读”与“发感”之间起着桥梁的作用,是结构全文的纽带。“感点”承接“述读”。读后感的写作,必须是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读”是“感”的前提和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结果。“感点”也领起“发感”,它是发感的依据。发感必须围绕感点展开论述,对感点发表自己的看法、感受,以议论为主,突出一个“感”字。“结感”收束全篇,升华感点,是“感”的归宿。

三、读后感的写作步骤

这种结构模式,与一般议论文“引——议——联——结”的作文模式的一脉相承的。所以,读后感的写作可以分为下面连贯的四个步骤:

第一步:述读——引

在通常情况下,读后感的第一部分一般会是围绕感点,引述材料。这个“感”是由特定的“读”生发的,“引”是“感”的根源,“感”是“引”的目的。所谓“引”就是指围绕感点,有的放矢地简述原文相关内容。写这部分内容就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在述读这一部分,引述原文要精简,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籍、文章的具体内容,假如要写一篇关于《红楼梦》的读后感,开头就用三五万字来叙述《红楼梦》的故事情节,那么又应该用多少的篇幅来论证感点呢?所以,对于原文的述读,材料精短的,可以全文引述,篇幅较长的,只能够是简述与感点有直接关系的部分,而与感点无关紧要的部分只能是忍痛割爱了。“述读”材料要精简、准确、有针对性,这是读后感写作的一个规则。

第二步:感点——议

紧承“述读”所引述的材料,针对材料进行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深入剖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也就是中心论点。

感点的提出,要有与之相关的所读材料。如果没有述读的这部分材料,感点就是无源之水,流而不远;感点也只能是空发议论,泛泛而谈。所以,不管述读在感点之前,还是在感点之后,首先要有述读的存在,其后才能有感点的成立。很多学生往往忽略了这一点,读完文章

后,没有述读,只抓住感点进行说理论证。这样的文章,并不能够算是完整意义上的“读后感”。

第三步:发感——联

“发感”就是对“感点”——中心论点——进行论证。这一部分是读后感的主体部分,是对感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感点的正确性,或正面论、反面证证明感点的合理性。需要强调的是,所摆的事实、所讲的道理都要围绕感点来展开,而不能游离于感点之外。否则,就会不知所云,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发感还要联系实际,深入论证。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有时候还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联系实际,要有针对性,必须紧扣感点,而不能泛泛而谈,不能脱离感点随意联想,不着边际。

第四步:结感——结

结感是收束全文,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但不管这样结尾,都要与前面的几个部分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不能是横空出世;也要结得自然,顺理成章收束全篇。

四、读后感写作案例剖析

以《199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语文试题》作文题为例,具体说明读后感的写作流程。

32.阅读下面文字,以“„回声‟的启示”为题,写一篇700-800字的文章。

回 声

有一个小孩子,不如道回声是什么东西。有一次,他独自站在旷野,大声叫道: “喂!喂!”附近小山立即反射出他的回声,“喂!喂!”他又叫:“你是谁?”回声答道:“你是谁?”他又尖声大叫:“你是蠢材!”立刻又从山上传来“蠢材”的回答声。孩子十分愤怒,向小山骂起来,然而,小山仍旧毫不客气地回敬他。孩子回家后对母亲诉说,母亲对他说:“孩子呀,那是你做得不对。如果你和和气气地对它说,它就会和和气气地对待你。其实,世上许多事情都是这样的啊!”

例文:

回声的启示

上海考生

对着小山尖声喊叫,便得到尖利刺耳的回声;而对它和和气气,便的到柔和温婉的回声。得到什么样的回声,全取决于我们在小山面前发出的最初的声音。

人们常说“世事难料”,其实并不如此。我们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世事,世事便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回报我们。这便是回声的启示。

面对他人,如果我们捧出“真诚”,就能收获“友情”;如果付出“猜妒”,比、便只能品尝“孤独”。《红楼梦》里的王熙凤,其心计可谓举世无双,但过多的心眼纵然让她在贾母前落下个好名声,却终究摆脱不了寂寞无伴的悲哀。即使对贴身丫环平儿,她也一概以猜忌相对,这当然不能以心换心了。连曹雪芹也不由发出了“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慨叹,其原因便在于她没有付出应有的“真”,便当然得不到“真”的回声。

面对人生,如果我们付出“努力”,便能收获“成功”;如果付出“享乐”,便只能得到“哀叹”。伟大文学家鲁迅一生的努力可谓光照史册,他不厌其烦地做着“一木一石”的工作,又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工作上”。即便在知道自己“来日无多”之后,他仍一刻不停地在努力。当我们翻阅《鲁迅全集》的鸿篇巨制,仰望先人的成就时,常常流连于先生的“回声”,却忘了看一看先生当初那一声声顽强、坚毅的奋斗的呐喊。有的人在临终之际,哀叹自己今生一

事无成,抱怨命运的不公,但他们却忘了这“平庸”的回声正是对他们青壮年时沉溺享乐,不思进去的最公正的回应。

回声是公正的。因此,它最“无情”,却又最“有情”:捧出“奋进”,便收获“成就”的回声;捧出“拼搏”,便收获“胜利”的回声;捧出“自信”,便收获“坚强”的回声,捧出“勇敢”便收获“坚毅”的回声。相反,若你付出的是自私、懦弱、沉沦……你便决计只能得到孤独、悲伤和失败的回声。

让我们记住那位母亲的话,捧出爱,捧出心,收获一曲“真、善、美”的回声。

写作分析:

综观全文,本文能很好地把握《回声》这篇材料的内涵,抓住回声的性质和“母亲”的话,准确定位感点:我们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世事,世事便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回报我们;在论证方面,也多种角度、多种方法、选取典型事例深入论证中心论点;文章也体现了作者相当的文化底蕴,平时没有对名著、对鲁迅有一定的了解,开卷论题是不可能信手拈来如此贴切的例子的。

本文第一节复述材料,是述读,用精简的一句话概括《回声》的内容,并紧扣材料,用“得到什么样的回声,全取决于我们在小山面前发出的最初的声音。”为下文感点的提出蓄势、铺垫。

第二节,紧承述读,顺理成章地亮出感点——我们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世事,世事便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回报我们。这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第三、四节是发感,作为文章的主体部分论证中心论点,从“面对他人”和“面对人生”两个角度,选取典型人物王熙凤、鲁迅的典型事例,分别从反面和正面来论证中心论点,论证充分,具有较大的说服力。

第五、六节概括强化中心,发出号召:让我们记住那位母亲的话,捧出爱,捧出心,收获一曲“真、善、美”的回声。

文章六节,按照“述感——感点——发感——结感”的写作流程,完密地构建了读后感的结构,本文在结构上堪称是一篇典型的读后感。

〖参考书目〗:

1、席永杰.作文新概念——高考满分采分点作文.东北朝鲜民族教育出版社.19992、高长梅.中学议论文写作技巧.湖北辞书出版社.1998

第三篇:读后感写作指导

读后感写作指导

(一)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

《送东阳马生序》,是元末明初文学家宋濂写给同乡太学生马君则的一篇赠序。他用自己求学时的艰难困苦勉励马君则珍惜今天的优越学习条件,德能双休。宋濂幼时家贫,无书可读,他借书抄书,终于博览群书;成年时无师可问,他奔走百里之外,执经叩问,卒获有所闻;从师学习时,他生活艰苦,以苦为乐。

(用概括的语言简要介绍作品的相关内容是叙述,这叫“引”。)

读完此文,掩卷深思:一个出身贫苦的平民百姓,何来如此大的精神动力?宋濂质朴而深刻的回答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告诉了我们真谛——只有视学习为乐趣,才能放下所有的杂念,学有所成。反思我们的学习行为,我们的学习动机是否单纯?

(对你引述的内容进行分析、评价是议论,这叫“议”。)

站在各位弟子面前,我好像是一位学有所成者,其实我只能算比你们年龄大太多的“大学生”吧。反思自己的学习初衷,远没有宋濂的纯洁。我出生在农民家庭,家庭生活一般。那时读书的目标很明确,父母告诉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和他们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可别怨爹妈。为了“跃出农门,跳入龙门”,我也曾“晨读鸡鸣,背书三更”。十年寒窗苦,终于有了自己的稳定职业,可糊口度日。想自己的学习,不过为自己的生计而读书,如果非要从中找点乐趣的话,也不过是过早的巴望着生活安逸些而已。哪里有宋濂的“中有足乐者”呢?

面对我可爱的弟子,你们又如何看待学习这件事呢?曾和一位学习比较优秀的学生探讨过学习目的问题。“当一个懂事的孩子”,“让别人看得起自己”„„尤其是他问我那周留作业不,我说不留时,他那喜悦的面容,更让我多多少少知道了“学习在你们心中的地位”。将学习作为自己心中的乐趣,宋濂做到了。我们不知道“父母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的太学生们是否做到了,但我们要反思,我们离这种境界还差多远?

(联系其他相关内容或作品相关情节是“联”,需要边叙述边议论。)

将学习作为乐趣,是学有所成的前提。宋濂如此,“囊萤映雪”、“闻鸡起舞”、“凿壁偷光”“悬梁刺股”的主人公不也如此吗?“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亲爱的“学友们”,愿你早立鸿鹄之志,以学习为乐,插上理想的羽翼,早日翱翔在快乐成长的天空。

(将所读内容与现实紧密结合,给人启迪,这叫“结”。)

第四篇:读后感写作指导课

如何写好读(观)后感

一、什么是读(观)后感?

顾名思义,先来读(观),再有感受和想法。读后(观)感就是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或一部电影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写成的文章就叫“读(观)后感”。

二、如何才能写好读后感?

1、“读”是基础,只有仔细地阅读,认真地思考,深入地感悟,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体验到了文章的思想感情,读出了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才能有感而发写好读后感。

2、“感”是重点,要着重写出自己的感受,不宜过多地重复作品的内容。3、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也可以适当引用相关的资料。

⑴ 紧扣原文,抓住重点:

读后感的“感”,必须是从原文引发出来的感想、体会,不要面面俱到,泛泛而谈,应集中到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或几点上来发表议论。

⑵ 联系实际,情感真实:

读了一篇文章,产生了对现实生活和自己思想上某些问题的思考,这才激发了“感”。所以,写读后感一定要联系社会实际和自己的生活、思想实际。联系实际一定要实事求是,写出自己的真实感想,忌说假话、空话、套话。

感点就是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或几句名言后,所获得的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

三、写读后感主要步骤

⒈读通全文 ⒉捕捉感点

※在读好文章的基础上,先把感点排列出来。※同一篇文章,从不同方面产生感想的“点”。⒊选择感点 ⒋记下感受 5.写读后感

梦想的力量

加拿大有一个小男孩叫瑞恩·希里杰克。有一天,他在电视上看到非洲有成千上万的儿童没有水喝,他们渴急了就去喝残留在水洼里的脏水,甚至牲畜的尿!6岁的瑞恩难过极了。忽然,电视中传出来一句话—— “70块钱可以挖一口井”。这话让瑞恩激动不已:“我一定要为他们挖一口井。我明天就要带70块钱去。”

电视节目结束后,他迫不及待地向妈妈伸出手:“妈妈,给我70块钱。”面对瑞恩的请求,妈妈根本没当回事。晚饭时,瑞恩又向爸爸提起这件事。“这是个可笑的想法。瑞恩…… ”爸爸还想说下去,瑞恩哭着叫起来:“你们根本就不明白!那里的人没有干净的水喝,孩子们正在死去,他们需要这笔钱!”

妈妈说“瑞恩,记住,你只能靠做额外的家务活来赚一些钱,每次2元。”从此,瑞恩每天都要向父母请求。瑞恩的爸爸妈妈认真地讨论后,告诉瑞恩:“如果你真想要,你可以自己赚,比如为家里打扫房间、清理垃圾。”

瑞恩的第一个任务是为地毯吸尘。瑞恩干了两个多小时,他的储蓄罐里多了两块钱,全家去看电影,瑞恩一个人留下来擦了两个多小时的玻璃,爷爷知道了瑞恩的梦想,雇他去捡松果,暴风雪过去了,邻居们请他去帮忙扫雪,考试取得好成绩,爸爸给了他奖励。半年过去了,瑞恩越干越卖力了。瑞恩每天睡觉前都这样祈祷: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喝上干净的水吧。

附近的人知道了瑞恩的梦想,纷纷加入到为“非洲孩子挖一口井”的活动中。随后,不断有电视台要求采访。一周后,在瑞恩家的邮筒里出现了一封信,信封上写着“瑞恩的井”,里面有一张25元的支票,还有一张便条:“但愿我可以做得更多。”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有成千上万的汇款来支持瑞恩的梦想。

四、读后感的基本框架

(一)标题

拥有一颗纯洁的爱心(感点)——读《梦想的力量》有感(题材)

(二)正文结构

⒈点明篇目写出总印象(点)⒉抓住感点介绍内容(介)⒊围绕感点议论想法(议)⒋围绕感点展开联想(联)⒌总结感受升华感点(结)

拥有一颗纯洁的爱心

——读《梦想的力量》有感

今天,我读了一篇好文章,名字叫《梦想的力量》,文中年仅6岁的小男孩瑞恩,有爱心,富有同情心的行为让我十分感动。(点)

《梦想的力量》中的男孩瑞恩,在听了老师说非洲的孩子生活困苦,成千上万的孩子因喝了不干净的水死去后,下决心为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瑞恩放弃玩耍的时间,靠做额外的家务活来赚取打井的钱。经过不懈努力,瑞恩的愿望最终实现了。(介)一个年仅六岁的小瑞恩,有一个很伟大的梦想,希望给遥远的非洲孩子挖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当得知70元钱只能买一个水泵,打井要2000元钱时,而瑞恩只是说:“那么我来挣吧!”这连大人都很难做到的事,他做到了!他以梦想的力量,以坚定执著的精神,付出了不懈的努力,最终感动了许多善良而有爱心的人,人们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帮她成立了“瑞恩基金会”,已经在非洲挖了70多口井。小瑞恩心中想着的就是那些无辜的,因喝了受污染的水死去的孩子们。一个梦想,竟有如此大的力量。瑞恩的梦想给安格鲁的孩子们送去了关爱,送去了健康。(议)

瑞恩的爱心使我想起了白芳礼老人。白芳礼老人在74岁以后的生命中,为了圆一个让贫困孩子能继续学业的梦想,靠着一脚一脚地蹬三轮,挣下35万元人民币,捐给了天津的多所大学、中学和小学。而他自己却将物质生活压到了不能再低的地步。他一年四季从头到脚穿的总是不配套的衣衫鞋帽,那都是他从街头路边或垃圾堆里捡来的。老人和瑞恩同样都拥有一个充满爱心的梦想,他们既使我感受到了爱的温暖,又使我体会到了梦想的力量是多么伟大。(联)

《梦想的力量 》给我一个启示:从小不仅要有一颗爱心,懂得关心他人,还要拥有一个美好的梦想。以自己的微薄之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是人生中最快乐的事。(结)

第五篇:五年级读后感写作指导

【写作指导:写好读后感的基本要点】

1、精读文章,找到“感点”

精读文章,就要做到一遍又一遍地读,细细地品味。只有在精读中,我们才能深刻地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感情。苏轼说过:“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就是这个道理。文章中令人感动、引人思考的“点”,可能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也可能是文中的一个画面、一个感人的情节,总之,哪一点最令你感动,哪一个地方拨动了你的心弦,哪一点就应该是你读后感文章中的“感点”。

同学们在写读后感的时候,最主要的是谈自己的感想,可以结合全文来谈,也可以结合文章中的某一点来谈,谈自己的体会,自己的看法,自己这样做以后的后果„„这样,同学们认识问题的能力,表述自己的观点的能力就会一步步提高。

2、结合“感点”,展开联想。

好的作品给人的感受是多方面的,如果我们面面俱到,哪1点都不会谈清楚。只有围绕自己受到启发教育最深的一点并结合生活实际,抒发自己的感想和心得,才会写出优秀的读后感来。

3、读后感应该注意哪几方面?

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写成的文章就叫“读后感”。小学生写读后感,历来是一件较棘手的事情。其实,写读后感也有章可循,写法一般可归纳为“引”、“议”、“联”、“结”4个字,即引用原文的内容或观点,在此基础上展开议论,然后由此及彼联系实际加以阐述,最后总结全文,提出看法。

“引”

适当地引用原文,引出自己的感受来源。可以直接摘抄原文的重点语句,然后写感想;也可以间接叙述原文内容,点出感想是从何处产生的。总之,一定要交代清楚“感”的由来。当然,引用不能太多,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否则会喧宾夺主。很多同学只有“读”而无“感”,照抄原文,以引述代替感想的写法成了对书的内容介绍,从而使文章本末倒置。

“议”

针对原文提出自己的感受。写读后感,重点应落在“感”字上。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脑地写上去,什么都写一点,最后,什么也讲不深、不透,重点部分却像蜻蜓点水一样一掠而过,这样的读后感会很平淡,不深刻。

所以,写感受前要认真思考、分析,对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炼,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方面去写。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写,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一句闪光的语言来写,最好是突出一点,深入挖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总之,感受越深,表达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

“联”

密切联系实际发表感想。我们所说的联系实际,范围很广泛,可以联系个人实际,也可以联系社会实际;可以是教训,也可以是当前形势;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级或家庭状况。

最主要的是,无论怎样联系,都要突出时代精神,要有较强的时代感。

“结”

总结全文,升华“感”点。总结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不管采用哪种方式结尾,都必须与前文贯通,浑然一体。

以上4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

下载读后感写作指导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后感写作指导.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后感写作指导及

    读后感的写作指导及范文优秀读后感范文: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读《慈母情深》有感圭峰小学五(6)班陈荣浩指导老师:梁柏腾在我读小学以来,学习过不少课文,其中有一篇课文使我......

    读后感写作指导1

    读后感写作指导 一、什么是“读后感” 读后感是读书笔记的一种形式,是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或一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写读后感可以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浅谈“读后感”的写作指导

    浅谈“读后感”的写作指导 杨秀芬 (卓尼县柳林镇中心小学 甘肃 卓尼 747600) 关键词:读后感;写作要求;写作方法; 读后感是读了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一段材料,看了一部电影或电视剧后......

    读后感写作指导(共五则)

    编 稿:李晓波审 稿:李家声责 编:张晓春 说明 读后感就是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或几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读后感也可以叫做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

    读后感写作指导(五篇范例)

    读后感写作指导: 1、读后感的突出特点即“读”是“感”的基础,“感”是“读”的结果,“感”因“读”而来,所以首先得在“读”上下功夫。第一步就要认真阅读原文,力求融会贯通地掌......

    写作指导:如何写好读后感(合集)

    课堂真题 读了文章、书籍,把自己的体会、感想写下来,就是读后感。写读后感,“读”是基础,要读懂文章想告诉我们什么;“感”是重点,要着重写出自己的感受,不宜过多地重复作品的内容......

    读后感写作的方法指导和

    读后感写作复习什么是读后感? 读后感:在读了一篇文章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写成一篇文章就叫“读后感”,也叫读书笔记。 写读后感的作用:经常写......

    读后感写作指导(伤仲永)

    读后感写作指导: 第一步“引”:简要地引用原材料,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以引起读者的同感。 第二步“议”:从材料体现出来的观点生发开去,分析方仲永沦为庸人的原因。 第三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