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作业

时间:2019-05-15 10:09: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诗经作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诗经作业》。

第一篇:诗经作业

《诗经》学习札记

专业:广电081(杏)姓名:王璇学号:0801063017到课次数:缺课一次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古代民间文化智慧的结晶。从一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我第一次认识了《诗经》,并深深地喜欢上了《诗经》。所以这学期的选修课我选择了《诗经》,希望能从这门课中更多的去了解《诗经》。

通过这门选修课我学到了很多东西,首先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我记得第一节课老师就向我们介绍了很多古汉字,从它们的起源,发展讲到它们的字形,字义。通过老师的讲解我才发现原来汉字经历了这么多的沧桑变化才得来我们今天的简化汉字。每一个汉字都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每一个字都有其特殊的含义,从它的形状、组成部分、以及结构我们就可以推断出一个字的含义。由此可见,中国古人的智慧是不可估量的,也是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的。

《诗经》里面就有很多中国的古汉字,想要真正了解一部作品的真正含义,我们必须从它的每个字的含义抓起。《诗经》中有很多经典之作。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柏舟》中的一句话:“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这句话整整影响了中华民族两千年之久,它点出了作者的思想,巧妙的用石头和草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托物言志,姑娘婚姻不能自由,向母亲倾诉她坚贞的爱情。表达了她心如磐石,集中表现了青年女子为了争取自由而产生的反抗意识,这在当时是一个很新很有价值的信息。

《诗经》给我留下的另一个深刻印象就是它里面赋比兴手法的运用。.赋,是直陈其事。诗经中大多数文章都运用了这种手法。如:小雅中的采薇的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不但写的形象鲜明,而且通过情景对称给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兴,是气言托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如:《陈风月出》中“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等,使诗中人物更形象。比,顾名思义上打比方,典型篇章便是《魏风硕鼠》中利用“硕鼠”形象的揭示了深刻阶级寄生虫的本质。

总之,《诗经》这门课带我领略了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情感,这其中对爱情的向往,对国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追求都深深地打动了我。

第二篇:诗经作业最终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诗歌305篇。《诗经》是中国韵文的

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诗经》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也是一部人们的生活史诗,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尤其是对后世诗人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历代诗人总是对之推崇备至。刘勰在《文心雕龙·宗经》中说道“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这种影响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其现实主义的传统和赋比兴的手法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诗人。

中国古代受《诗经》影响的诗人不计其数,本文要讨论的是屈原、汉乐府、古诗十九首、魏晋时期曹植对《诗经》的继承与创新;唐代杜甫、白居易;宋代诗人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人受《诗经》现实主义影响的作品及思想。《诗经))之所以在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和其作品中所体现的现实性是分不开的。《诗经》从题材和内容上看主要有:

一、劳动生产的诗歌

二、反剥削反压迫的诗歌

三、反映战争徭役的诗歌

四、揭露统治阶级丑恶与残暴的诗歌

五、恋爱、婚姻与家庭生活的诗歌

六、反映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诗歌

七、周族史诗

八、贵族的庙堂乐章及其他。

我们认真品读就能发现,很多作品中夹杂着老百姓对劳动生活、情感世界、政治及统治阶级的看法。除了少数涉及神话故事和传说外,大部分真实地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7世纪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生活。我们都知道郭沫若先生就曾通过研究《诗经》来考证周朝相关史实。比如其中的《桑柔》所表现的就是对周厉王的辛辣讽刺,对国事黑暗、奸臣当道、暴行疾苦有了深刻的解读和诠释,对自己郁郁不得志的心情也做了细腻 的抒发,这种忧国忧民的感情不得不使我们动容。我们读《桑柔》间接了解了周厉王的统治情况。《诗经》中还有大量的民歌和讽刺贵族的诗篇,在这些作品中充溢着现实主义的批判,这也是我国诗歌的传统之一。这对于后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中我们比较熟悉的屈原的诗篇中就充分表现出了这份现实主义的精神。

《离骚》浪漫主义手法与现实主义手法并用,真实地再现了当时楚国的社会现实,揭露了丑恶的昏君佞臣,抒发了自己的远大理想和对祖国的热爱。其满腔的报国之情,对黎民生活疾苦的同情和忧患,通过对楚国的社会现实的揭露,让我们对于君主的暴虐,国事的黑暗有了很深的了解,对于其爱国之情也感同身受,其《离骚》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诗中的一些片断情节反映着当时的历史事实(如“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伤灵脩之数化”即指怀王在政治外交上和对屈原态度上的几次反覆。

汉代的乐府民歌也充分地借鉴了《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当时的作品对社会生活做了深刻的反映,《诗经》中民歌和贵族讽刺诗表现的现实主义精神,开创了我国诗歌创作的传统。汉乐府民歌更是继承了特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现实主义精神,深刻地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例如《十五从军征》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泣下。

古诗十九首也继承了《诗经》现实主义的传统。例如《行行重行行》出自《古诗十九首》中的第一首。这是一首在东汉末年动荡岁月中的相思乱离之歌。不迫不露、句意平远的艺术风格,表现出东方女性热恋相思的心理特点。读之使人悲感无端,反复低徊,为女主人公真挚痛苦的爱情呼唤所感动。这与《诗经·郑风·风雨》“既见君子,云胡不喜”有异曲同工之妙。

建安诗人不仅创作了许多四言诗,而且描摹了汉末**的社会现实,描写了离乱疾苦,抒发了忧国忧民、匡世救民的济世情怀。曹植《弃妇诗》很明显就深受《诗经》弃妇题材的影响。此诗开头“石榴置前庭,绿叶摇飘青。丹华灼烈烈,璀采有光荣”就以石榴花红叶绿起兴,以石榴的花和叶的茂盛有光彩来比喻妇女容貌的美丽。然而和《诗经》里面两首弃妇诗的女主人公一样,曹植诗歌里面的这个女子也年老而色衰:“悲鸣夫何为,丹华实不成。”这与《诗经·氓》中的那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以石榴和桑叶的荣枯来比喻女子容貌的活力与衰颓,这是及其形象而又发人深省的。钟嵘《诗品》评曹植云:“其源出于《国风》。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南北朝时期代表作是《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辞》。《孔雀东南飞》通过刘兰芝与焦仲卿这对恩爱夫妇的爱情悲剧,控诉了封建礼教、家长统治的罪恶,这首叙事诗故事完整,语言朴素,人物性格鲜明突出,结尾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但是全诗是叙事形式。在那个封建礼教束缚的年代,他们的爱情悲剧是有代表性的,不一定历史上真 有刘兰芝和焦仲卿,但是真会有这样的故事。《木兰辞》是北朝乐府民歌中最杰出的作品,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艺术形象,她是古代人民理想的化身,在她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在艺术特色上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范例;

唐代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这一先锋是陈子昂。唐代陈子昂打起“风雅”、“比兴”之号,对现实主义的传统进行更进一步的继承,其主张进行诗歌的革新,发扬这种现实主义的精神,后来李白、杜甫代表的盛唐诗坛,中唐元镇、白居易领导的新乐府运动,都坚持这一正确方向,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其中最优秀的现实主义诗人当属杜甫和白居易。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三吏”、“三别”深刻地反映了广大人民在残酷的兵役下所遭受到的种种痛楚。现在读起来仍然能感觉到当时百姓生活的苦楚,感受到作者透过文字对在底层挣扎的人民的悲悯。后来白居易更是在作品中,揭露政治的黑暗,指斥社会的弊病,反映人民的疾苦这一点在他的《卖炭翁》表现得尤为强烈。最令人心酸的一句莫过于“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正是黑暗的现实,人民疾苦的生活,让作者有感而发。

这些反映广大劳动人民的疾苦的作品与《诗经》有着极其相似之处,可见《诗经》对唐代诗歌的巨大影响。而唐代诗歌中也有大量诗篇与《诗经》反映的是同一主题,只是唐代的劳动人民不仅深受摇役、兵役之苦,还要受到沉重的赋税的奴役。;由此可见,不论是《诗

经》还是唐诗都深刻地揭露了摇役、兵役给广大劳苦人民和社会带来的巨大苦难。

自唐以后,苏轼、李清照、陆游、辛弃疾等人感于国家的动荡,对失地的痛惜,个人际遇的坎坷,其诗词中反应了国家的动荡和个人经历的坎坷。如李清照的《绝句》“自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表达了对南宋偏安朝廷的愤懑。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岌岌可危的现实的担忧。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文学作品正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通过阅读前人的经典作品,让我们可以了解特定时代人的特定生活状态。这一现实主义的传统正是收到了《诗经》的影响。

元明清后,关汉卿、王实甫、施耐庵、罗贯中、吴敬梓、曹雪芹„„尽管文学形式多种多样,但现实主义精神却一脉相承,贯穿始终,说明《诗经》所奠定的我国现实主义文学传统源流长,并为后世文人墨客所发扬光大。

《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对于我国的文学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现实意义。几千年来,我国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不管是在先秦时代还是在明清,也不管是在诗歌创作方面还是在小说、戏剧创作方面,尽管有着文学样式的不同而带来的某些不同的特征,但是,它所体现的真实性、典型性、题材和细节的真实与本质真实的统一性等,却是一脉相承的,贯穿在我国整个古代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始终,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进步的文学创作的潮流,对社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第三篇:儿子的作业——《诗经》读后感

死亡的人物、流亡的事件、中断的对话......透过《诗经》的描写,我们可以穿越历史的长河,感受到古人所感受的情感,经历他们所经历的事件,儿子的作业——《诗经》读后感。

《诗经》的描写是淳朴的,没有华丽的辞藻,可它字里行间都透出一股浓郁的乡野气息。那时的人们在大自然的课堂里,渡过纯真的童年,在平凡的劳动、情爱、游猎中获取神秘的智慧,读后感《儿子的作业——《诗经》读后感》。这一切显得如此的自然而生动,他们经历的,得到的是坐在教室里的我们无法触及的。

英国诗人库泊说它是东方的圣经,我觉得一点儿也不为过。可我们再也无法回到那个淳朴年代了,无法恢复古人的那份单纯与天真了。在现在这个充斥着利益、欲望、诱惑的社会中,保持一颗纯真的心谈何容易。现在的我们已经被掏空,失去了人类最原始的那份东西......不过还有一小群人执着地坚守着自己心中的信念,对于这些人我发自内心的尊敬。愿《诗经》不会在历史的长河中淹没......

第四篇:诗经

诗经·采薇

大意:回想当年我出征时,正值春天,微风吹拂着柔嫩的柳枝。如今归来之日,一是漫天飞雪的冬天。

思想感情:是写一位远征战士归来,在回乡途中,他抚今忆昔,回想自己在军中的情况与情况。叙述了他转战边陲的艰苦生活,表达了他爱国恋家、忧时伤事的感情。

表达手法:原诗共六章,阅读材料节选的是第六章的前四句,都是先写景,再抒情的结构。

景物特点:“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表示军旅生活的漫长,分别描写了春天和冬天有代表性的自然景物。

春夜喜雨

大意:这一场雨好像选好时候,正当春天万物生长之时就随即降临。细雨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来到,它默默地滋润万物,没有一点声音。雨夜中,田野间的小路黑茫茫,只有江中渔船上灯火独自明亮着。要是早晨看看带有雨水的红花之地,就会看到在锦官城里的花因沾上雨水而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

思想感情:赞美了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抒发诗人对春夜细雨的无私奉献品质的喜爱赞美之情。

表现手法:先是诗人盼雨,再听雨,看雨,最后想雨。

景物特点:对春雨的描写,体物精微,绘声绘形,是一首入化传神,别具风韵的咏雨诗,为千古传诵的佳作。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大意: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诗人急急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在他的眼前。

思想感情:作者笔下这一个个画面,流露出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这正是作者忘怀于大自然所得到的快乐。

表现手法:单从表面上看,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听其自然,平平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在这里,读者也可以领略到稼轩词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境界。

景物特点:作者用淳朴的语言为我们描写了一幅秀美的田园风光,字里行间让人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生活美。

天净沙·秋

大意:太阳渐渐西沉,远处安静的村庄是多么的孤寂。炊烟淡淡飘起,几只乌鸦栖息在偻佝的老树上,在残霞的映照下,那一身羽毛闪闪发亮。忽然,远处的一只大雁飞掠而下,划过天际。顺着它远远望去,山清水秀;再往近处看,霜白的小草、火红的枫叶、金黄的菊花,在风中一齐摇曳着,颜色几尽妖冶。

思想感情:曲中虽无“断肠人在天涯”之类句子,抒情主人公却时隐时现,在烟霞朦胧之中,传达出一种地老天荒式的寂寞和淡淡的哀愁。

表现手法:此曲极富艺术张力,一笔并写两面,成功地将秋日迟暮萧瑟之景与明朗绚丽之景融合在一起,把赏心悦目的秋景作为曲子的主旋律,不失为又一篇写秋杰作。

景物特点: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共用了六个图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而其中任何一个图景,都代表著秋日秋景的萧瑟气氛。为了要使这种萧瑟气氛活泼起来,於是作者接下来选用了“一点飞鸿影下”作为上半段的结语。如此一来,原本萧瑟的画面转成了活跃,寂寞的秋景彷佛也展现了另一种鲜活的生气。

第五篇:诗经

《 诗经·蒹葭》

教学目标:

1、掌握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2、了解《诗经》中爱情诗在内容和艺术表达上的特色。

3、赏析《蒹葭》把握其情感和特色。教学重点:

了解《诗经》中爱情诗在内容和艺术表达上的特色。

把握《蒹葭》其情感和艺术特色。教学时数:四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二课时

一、关于《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最初并不叫《诗经》,在孔子时代,《诗经》有两个名称:一个是简称为《诗》,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另一个称为《诗三百》,这是因为《诗经》共三百零五篇,称名时便举一个整数,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到了汉武帝时,罢黜百家学说,单独提倡儒家学说,尊孔子整理过的书为经典,这样便确立了《诗经》的名称,后人也就沿用下来了。

《诗经》又称为《毛诗》,汉初传授《诗经》学的共有鲁、齐、韩、毛四家,也就是四个学派:鲁人申培公传《鲁诗》,齐人辕固生传《齐诗》,燕人韩婴传《韩诗》,赵仁毛亨、毛苌传《毛诗》,鲁、齐、韩三家诗都先后失传,只存有《韩诗外传》。我们今天读的《诗经》,就是毛诗一派的传本,毛亨作诗注,叫做《毛诗故训传》,所以后人又称《诗经》为《毛诗》。

二、关于风、雅、颂

《诗经》里的作品是按《风》、《雅》、《颂》三部分来编排的。《风》有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篇;《雅》又分《大雅》、《小雅》,《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四篇;《颂》包括《周颂》三十一篇,《商颂》五篇,《鲁颂》四篇。

1、风、雅、颂

古人为什么要用它为《诗经》分类呢?这个问题,汉以来的学者有各种不同的说法。经过一千多年的纷争、探索和近代一些学者的研究,认为风、雅、颂都是乐调名,《诗经》的分类是以音乐为标准的。

“风”就是土调的意思。古人所谓风,多指声调说的。好象现在的申曲、昆腔、绍兴调一样。《诗经》中的“风”,又称“国风”,即指当时诸侯国所辖各地域的乐曲,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地方的土风歌谣。

“雅”有“正”的意思,“雅乐”就是“正乐”,对于地方乐而说的,当时把王畿之乐看作是正声——典范的音乐,《左传》:“天子之乐曰雅。”风、雅的区别,好像现在地方调和京调的区别一样。《大雅》、《小雅》之分,众说不同,大约其音乐特点和应用场合都有些区别。“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古代祭神祭祖是王朝的大典,要扮演歌舞,“颂”就是用于这种场合的一种舞乐。

三、关于赋、比、兴

前人从《诗》三百中归纳出所谓“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概括和总结了《诗经》的艺术技巧,揭示出古代诗歌艺术表现手法的基本特点。赋、比、兴与风、雅、颂旧时合称“六诗”或“六义”。

南宋朱熹认为: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诗集传》卷一)简而言之: 赋即铺陈直叙,就是对事物进行直接的陈述描写;比即比喻,对事物加以形象的笔况,使它的特征更突出,更鲜明,或更能暴露其本质;兴即起兴或或发端,即先借用别的事物或所见的眼前之景起头儿,然后再引出所要歌咏的事。

赋、比、兴三者交相为用,互为补充,构成《诗经》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

四、《诗经》中的爱情诗赏析

1、卫风·伯兮

伯兮朅(音怯)兮,邦之桀(通杰)兮。伯也执殳(音殊),为王前驱。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稿音)日出。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音萱)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音昧)。

诗歌分析:《伯兮》以一位在家独居的妻子内心独白的方式,表达了对从军的丈夫的思念之情,其内容、意境及表现手法对后世闺怨诗的创作有深远影响,是古典 “征夫”“思妇”诗歌的创作母题。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 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唐)王昌龄

“打起黄莺儿,不叫枝上啼,惊醒妾之梦,不得到辽 西。--(唐)金昌绪

小结本诗的艺术特色 1.层层递进,表现怨思之深

1)英俊丈夫随王远征,独自在家的妻百无聊赖;

2)思念啊、期盼啊,想得头疼也心甘;

3)思念日深,不堪承受,希望忘忧;

4)久念成疾矣!

2.赋比兼用,曲尽其妙。赋:铺排敷衍;比:其雨其雨,杲杲日出 3.感情真挚热烈,富有感染力。

2、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3、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fén)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zhēn)。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4、邶风·静女 静女其姝,俟(sì)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chíchú)。静女其娈,贻(yí)我彤管。

彤管有炜(wěi),悦怿(yi)女美。自牧归(kuì)荑(yí),洵(xún)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五、引导学生在赏析的基础上小结其内容和风格的特色。

(一)、《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代表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创作,其中描写爱情的篇幅占了很大比重(三分之一多)

(二)、《诗经》中爱情诗的思想内容

1、表达爱情的自由浪漫与纯真

2、表达爱情的坚贞

3、表达爱情的难耐的相思之苦

4、对意中人可望而不可及的痛苦之情

5、封建礼教压抑下的屈服与反抗

(三)《诗经〉中爱情诗的艺术风格

1、优美的环境描写。

2、真切纯朴的的抒情风格(热烈而浪漫,清纯而自然;质朴深情,率真与灵动)

3、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

4、具有修辞美与韵律美

(1)赋比兴的运用 ;(2)重章与叠句(四言为主,章节复沓,反复咏叹)(在诗歌中大量运用了双声、叠韵、重言、叠字、叠句、叠章的方式,反复咏叹,使诗句节奏分明,音韵铿锵,和谐宛转,有浓重的韵律美);

三、四课时 教学内容:《秦风·蒹葭》赏析

一、播放歌曲《在水一方》营造氛围,导入课文

大家刚才欣赏到的这首由台湾女作家琼瑶作词的《在水一方》,是根据《诗经》中的名篇《蒹葭》改编而来的。

《蒹葭》被誉为“诗三百”中最优美的诗篇之一,它以丰富的内涵和美感打动了千百年无数的读者。秋水蒹葭,千古绝唱,一直吟唱至今。今天,我们就共同来感受一下这水蒹葭的醇厚韵味。

不过,“诗非读不能品也”,首先,让我们投入地朗读全诗。

二、朗读课文

1、以小组为单位散读,选出小组中读的最出色的同学

2、背景音乐响起

(1)请同学朗诵全诗;

(2)师生集体朗读全诗。

三、分析全诗的音乐美和建筑美

同学们的朗读颇具感染力,下面就请大家总结一下:为什么我们能够把它读得这么美呢?(小组讨论)这不仅是因为大家朗读时十分投入,也因为诗歌独特的形式。

1、韵脚

苍、霜、方、长、央

萋、晞、湄、跻、坻

采、已、涘、右、沚

2、叠词

苍苍、萋萋、采采

还有“所谓伊人•”•、“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

重章叠句,反复吟唱,是《诗经》的特点。

3、诗人用了不同的字眼,对景物的形态和变化,反复进行了描绘(赋)

不同形态 不同时间 不同地点 路途艰难 伊人所在地(无结果)

苍苍 为霜 一方 且长 水中央

凄凄 未睎 之湄 且跻 水中坻

采采 未已 之涘 且右 水中沚

总结:该诗四字一句,节奏鲜明而短促,重章叠句、回环复沓,产生了一唱三叹,余音绕梁的效果。

小结:重章叠句,反复咏叹一唱三叹,抒情强烈,易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音乐的美感。

四、分析诗歌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情感

1、古人云:“诗源情而绮靡。”意思是说诗歌因其丰富的情感而精妙华丽。那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大家是怎么体会到这种情感的?

[明确]:

(1)思念向往。(通过诗人的上下求索)

(2)执著、坚贞不渝。

(提示:诗人追寻伊人的道路一帆风顺吗?)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通过重章叠句反复的吟唱来突出道路的艰难,这么艰难的道路,诗人仍然一次又一次“溯游”、“溯洄”地去寻找,足见其执著、坚贞不渝。

(3)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失望。(提示:诗人寻觅伊人寻觅了多长时间?他寻到了没有?)

“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又是通过反复的吟唱来说明诗人寻觅时间之长。他应该是从黎明时分就来到岸边寻觅伊人,直到旭日东升仍未找到。“在水一方”、“在水之美”、“在水之涘”、“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说明伊人的位置在不断变化,与诗人始终是若即若离、可望而不可即,诗人独自一人面对茫茫秋水久久徘徊,该是多么惆怅啊。

《毛诗稽古篇》中对这种情感作了恰如其分的评价:“夫悦之必求之,然惟可见而不可求,则慕悦益至。惟其慕悦益至,而可见不可求,则失望怅惘愈甚。”我们在追求一种美好事物之时,都体验过这种心情,越得不到的东西,我们越喜欢,越喜欢,那种得不到的失望感也就越浓重。

2、外在的行为往往是内心情感的折射,除此以外,诗人的情感还可以通过什么来抒发?“一切景语皆情语”,文中的景物描写对诗人情感的抒发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

A、诗中哪几句是写景?

B、这里的景物描写运用了《诗经》中哪种表现手法?

C、它是怎样表现诗人的情感的呢?写了什么景?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D、为什么选择蒹葭?

[明确]:

A、“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这几句是写景.B、运用的是起兴手法,“兴”是《诗经》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多为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情感。

C、“蒹葭”就是芦苇,在中国古典文学当中有许多基本定型的意象,芦苇就是其中之一,它与秋水结合,往往能营造出凄凉萧瑟、迷离朦胧的意境。而这种凄凉迷离的秋景与诗人追求伊人时的如痴如醉以及追求不获的失望惆怅是和谐统一的。

D、另外,芦苇的特点是纤细修长,柔而坚韧,诗人对“伊人”的情感不正是柔情似水而又坚贞不渝的吗。

诗人写景只用了8个字、两句话,却给与了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美丽的景、动人的情全都浓缩在这短短的三章之中。《诗经》距今有几千年左右,同时期世界上的许多民族恐怕尚未开化,而我国人民已经可以吟唱出这么细致、隽永诗歌作品来了,真是太了不起了。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吧,再来品味它那醇厚的韵味吧。

男女生分部分朗读全诗,再度感受诗歌的韵味。

五、想象“伊人”的形象

诗人苦苦追寻的“伊人”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大家是如何感受到这种形象的?诗中并没有描写伊人的面貌,甚至连她的大致轮廓都没有,你们为什么觉得她就是美丽高洁的?

[明确]:通过诗人热切执着的追求,可见“伊人”必然是个美丽高洁的人。蒹葭的修长柔韧也可视为“伊人”的形象:柔美修长而坚贞高洁。这种美尽管没有直接描写,却留给我们丰富的想象空间。

其实,不单伊人的面目是模糊的,“诗人”的面貌、身份同样是模糊的,还有,他究竟是怎样追求的?运用了什么手段?走了多少路程?诗中都没有交待,只是反复吟唱“溯游从之”、“溯洄从之”,这也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空间。这种距离美再次体现了《蒹葭》的含蓄朦胧的特点。

六、分析“伊人”的多层内涵

因为伊人身份、面目的含蓄朦胧,千百年来读者对“伊人”的解读也是众说纷纭。对伊人的不同理解也导致了主题的多义性。那么,大家是怎么理解“伊人”的?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老师收集了历来对此诗的解读,在此与大家分享一下。)

[明确]:(1)“爱情说”:近代学者余冠英认为“这篇似是情诗,男或女词。” 翻译家许渊冲就将这首诗译成a love song,伊人是the lover。

(2)“明志说”:“伊人”象征高洁品质,代表自己对美好高洁品质的追求。

(3)“讽刺说”:汉代《毛诗序》中说“《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意思是说这首诗是讽刺秦襄公的,因为他不遵守周礼,因此将招来亡国之祸。(东汉郑玄《诗笺》:“秦处周之旧土,其人被周之德教日久矣,今襄公新为诸侯,未习周之礼法,故国人未服焉。”所谓“伊人”是“知周礼之贤人,乃在大水之一边,假喻以言远”。)

(4)“求贤说”:清代学者姚际恒认为 “伊人”是春秋时代一位隐居水边的贤人,该诗表达了君主求贤招隐之意。

(5)“人生哲理说”:涵盖了世间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情人难得、知音难觅的怅惘,仕途坎坷、功业未遂的忧思,理想幻灭、前途渺茫的失望。

“伊人”是一个具体而缥缈的目标,他(她)或许是诗人思念追寻的爱人,或许是千载难逢的知音,或者是明君寻觅的贤臣,或者是一种崇高的理想„„似可知但又不得而知。这种借美人来表现一定主题的写法对后世影响颇深,比如曹植的《洛神赋》、戴望舒的《雨巷》等等。清代叶燮在其《原诗》中指出:“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旨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所以为至也。”《蒹葭》就达到了这种境界,它的这种主题的多义性恰恰又一次体现了诗歌含蓄朦胧的特点,而这种含蓄朦胧正是全诗着力营造的意境美。也是百读不厌的原因所在。

七、布置作业

1、总结有关《诗经》的而文学常识

2、结合《蒹葭》一诗谈谈重章叠句的手法的作用。

下载诗经作业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诗经作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诗经

    《诗经·王风·丘中有麻》这首诗只有三章,章四句,表面上看起来并不复杂,但是对于诗的内容以及诗中人物的姓名,却仍有争议,迄无定论。《小序》云:“《丘中有麻》,思贤也。庄王不明,贤......

    诗经

    《诗经》 1. 基本信息:《诗经》约成书于春秋时期,到了汉代被儒家奉为经典。汉代传授《诗经》的有齐、鲁、韩、毛四家。东汉以后,齐、鲁、韩三家先后亡失,仅存《韩诗外传》。毛诗......

    诗经

    《诗经》原称《诗》,后被列为________ 经典之一,故称《诗经》。 A 儒家 法家 道家 《诗经》约编于________ 时代,共三百零五篇。 C 夏 周 春秋 《诗经》分《风》、《雅》、《颂......

    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先秦时代称为“诗”或“诗三百”,后来孔子加以整理。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尊“诗”为经典,定名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

    《诗经》共有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诗经有诗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雅”分“大雅”、“小“鲁颂”、“商......

    诗经

    我读国学 1、诗经·豳风·七月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

    诗经

    《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又称《诗》《三百篇》或《诗三 百》,到西汉被称为经典,始称《诗经》,有齐鲁毛韩四家,现在是毛诗流传至今。 收录了......

    诗经

    《诗经》的艺术成就 《诗经》因作品众多,内容博杂,历时久远,作者不一,地域各异,艺术成就与风格自然是难以划一。但从总体而论,其艺术成就大体上体现在以下四几个方面: 1.现实主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