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肖淑芬:方寸课堂里有放大的世界
肖淑芬:方寸课堂里有放大的世界
张志
在古城扬州,瘦西湖畔的大学校园里,有这样一位老师:不管她上什么课,教室都特别挤,即使是下午的课,如果上午手脚慢没占座,下午就会找不到地方坐。她就是扬州大学文学院的肖淑芬教授。
肖淑芬其人
肖淑芬,1982年毕业于沈阳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带头人,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主要从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女性文学和诺贝尔文学研究。专著有《诺贝尔文学奖精品透视》、《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女性形象论》、《女性的星空》、《〈欧也妮·葛朗台〉诠释与解读》、《〈堂吉诃德〉诠释与解读》、《外国文学史话》(合著)等,主编有《外国文学》、《外国文学作品选》、《演讲与日常语言交际》、《创意思维训练教程》等,在《当代外国文学》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课堂即舞台,需提前“订座”
每年的毕业典礼上,肖淑芬都会在一千多名学生的掌声和目光中,走上舞台饱含深情地为她的学生送行:
你记得吗?
我们相识在俄林波斯山的希腊神话,你记得吗?
我们在外国文学的课堂上采集精华,……
当你们打点行装的时候,我又多了一份浓浓的牵挂。
……
你们的路到底有多远,我在牵挂;
你们的路到底有多深,我在牵挂。
你们成功了,是否能稳住阵脚,我仍在牵挂;
你们摔倒了,是否能站起来,我还在牵挂。
……
学生的眼睛湿润了,老师的声音哽咽了。
如何舍得这些学生离去呢?几年的相处,肖淑芬与学生们有了浓浓的师生情谊,而这种情谊,很大一部分是在肖淑芬几尺见方的课堂上聚积起来的。
在扬州大学的校园里,有时会看到这样的情景:紫藤长廊边,有一群穿着中世纪服装的人,有的穿着盔甲,胸前绣着十字架;有的穿着法官的黑袍,端坐在椅子上;人群的对面跪坐着一位正在低头等待的风尘女子,俨然一个中世纪欧洲的审判庭。旁边还有摄像师扛着机器不停地走来走去……他们正在排演的是《巴黎圣母院》中对爱斯梅拉达的一场审判。这架势,不知道的人,会以为是哪个社团在搞活动;而听过肖淑芬老师课的学生都知道,这不过是他们课题展示的形式之一。
肖淑芬老师的课堂是怎样的课堂?一位同学说:“在肖老师的课上,我们成了课堂的主人,可以把自己的创造力和激情发挥得淋漓尽致。”肖淑芬老师的课,再不是老师侃侃而谈、学生洗耳恭听的传统意义上的课了。在肖老师的课程设计方案里,学生们都可选择适合自己的选题,用几个星期甚至半个学期的时间来准备,然后再拿到课堂上展示。每一堂课上课开始5分钟,在肖老师简要介绍后,学生们就按照老师布置的知识点结合自己的认识和理解,走上讲台,对文学作品开始了各式各样的表演和解读。有的课题组把重点作品排成话剧;有的做成音乐剧;有的甚至组成一个剧组,把某些作品拍成电影,在课堂上“公映”;有的则进行知识竞赛,用一道道试题来复习知识点……肖淑芬的独特课堂设计与学生们的积极参与,使得师与生的教与学构成了一个粘合力极强的整体。在这些充满生机的课堂上,尽管老师还是老师,学生还是学生,但他们之间却有着更加默契的配合和由此带来的亲密。
这就是为什么,学生们要提前半天去抢座位上肖老师的课;
这就是为什么,在这些可爱的学生毕业后,肖老师还放不下对他们的牵挂。
在学术研究的“慢”中沉醉
有一句话,肖淑芬经常拿来与学生们共勉,那就是:“品读世界文学名著,吮吸人类文化精髓”。具体到学术研究领域,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研究和女性文学研究成了她的两个浓郁的科研情结。
上个世纪80年代末,肖淑芬便投身于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研究,并于1996年出版学术专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女性形象论》,这一系列的研究,具有独创性的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文美惠评价该成果说:“有关诺贝尔获奖作家的各种论著,渐渐多了起来;但是,对近百年来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的作品中所描写的众多妇女形象进行系统研究的,据我所知,肖淑芬同志还是第一人。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对这部论集中41个妇女形象的研究,是立足在对世界亚、非、美、欧、大洋洲的近20个国家和民族的作家所作的研究之上的,这么大范围开展研究工作,要求具有深厚的外国文学功底,进行辛苦的阅读鉴赏工作,绝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获得成功的。”为了这项研究,肖淑芬阅读了近百名作家的百余部作品。这个浓郁的科研情结使她又取得第二个重要的成果,2004年她出版了《诺贝尔文学奖精品透视》专著。她不把重点放在谁应该和谁不应该获奖的争论上,而是重视对世界文学名著的品读,重视对人类文化精髓的吸收和学习。她还开设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研究》课程,并且说:“教学中,我和我的学生们都十分重视走近文本。在今天这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在速度已经成了人们一大追求的时代,我们依然觉得静下来细细地研究文本是一项首要的、必须的工作。”
肖淑芬的另一个科研情结是女性文学研究。上个世纪末在四川大学召开的中国比较文学年会上,曾有一个献书展览。观展时,有个女学生望着书展专柜上的《女性的星空》一书对她的同学说:“我最喜欢这本书。”既是献书,展览后这些书就归学会所有了。在这个女生觉得无望的时候,从她身后传来亲切的声音:“喜欢?送你一本。”原来,《女性的星空》的作者肖淑芬也在书展厅里。《女性的星空》不只为青年学生所喜欢,其研究方法也受到学者的关注,有评价说:“她像地质科学家对地层做取样研究一样,对她所面对的丰富而庞杂的文学现象轻巧地采取了一种„取样感悟‟的机智办法”。如今,她又投入到新的科研项目《中国女性文学研究史》的研究之中。
【对话导师】
不必为讨好老师而改变自己
《求学·考研》:扬州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的优势在哪里?
肖淑芬:外部的优势,也就是地理的优势。李白所说的“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春季,正是硕士
研究生复试的时间,那烟雨濛濛、琼花独秀的美景,总是送给考生们一份美丽的祝福;杜牧所说的“二十四桥明月夜”,该以中秋最亮丽,这又是硕士研究生入学的时节。夜空中那一份最耀眼的光亮,总是引发学子们“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在扬州”的成功的喜悦。扬州这个城市想一想都诱人,何况能来此读书呢?
内部的优势,在于这一学科的研究方向稳定,梯队构成合理,近年来学科又有较大的发展,是研究生普遍看好的报考学科。
《求学·考研》:如果要报考这个专业的研究生,该如何准备?
肖淑芬:政治和英语不必说,至于专业课,从两个考试科目入手。第一个科目考的是《外国文学史》,考生必须反复阅读《外国文学史》,做出两个纲要:纵向的纲要要理清外国文学的总体发展脉络,横向的纲要要把握同一时期不同国别的文学成就。第二个科目考的是《比较文学与文学评论写作》,这一科目又分为两部分:其一是比较文学概论,考生要把握比较文学的原理,了解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成果;其二,是文学评论写作,考生关于这一部分的准备是要多读一些外国文学作品,短小精悍的最好,因为考试时不太可能提供较长的文章,读后练习写评论文章,写多了,考试时就得心应手了。
《求学·考研》:如果考生的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量小,在考前如何补救?
肖淑芬:考生的文学作品阅读量小,不光是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考生的问题,许多学科的考生都面临着这个问题。在来不及提高阅读量的情况下,就必须细读文学史,这只是考前的权宜之计;之后一旦有了比较充裕的时间,作品的阅读必须跟上来。
《求学·考研》:报考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考生在外语方面有什么特别的要求?有英语语言基础或二外基础的考生会更有优势么?
肖淑芬:在入学考试时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上线就可以,和其他学科一样。不过外语(包括二外)越好,对以后的学习越有利。因为做比较文学研究,不能阅读原文,学术研究是有局限的。当然,考生也可以在入学之后,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
《求学·考研》:面试时,您希望学生有怎样的表现?
肖淑芬:学生是多种多样的,有多言的,有寡语的,有善于表现的,有安于寂寞的,我不强求学生有统一的表现,我只希望看到他们本真的一面。学生们都有自己的个性,不必为讨好老师而在面试时改变自己。总之,面试也是考试,考出真实水平是最关键的。
研究视点
肖淑芬曾主持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西方当代文学对我国文坛的影响》、《高校学生创新思维训练研究 》、《比较文学理论与教学研究》,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构建自主创新的“知、形、研一体”的外国文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江苏省重点高校建设项目“扬泰文化与„两个率先‟”重点学科课题子课题《扬州与世界文化》,江苏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诺贝尔文学奖百年历程研究》。目前主持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课题《与经典同行》,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女性文学研究史》。专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女性形象论》获辽宁省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主讲的《外国文学史》获江苏省高校优秀课程二等奖;教学成果《构建“知、形、研一体”的外国文学特色课堂》获江苏省教育厅高校教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第二篇:在动物世界里有许多奇怪的现象
在动物世界里有许多奇怪现象
如兔子的眼睛为什么是红色的?鱼睡觉为什么睁着眼?许多许多,但我觉得变色龙会变色很神奇,所以我对它进行了研究。
变色龙一般身长25—30厘米,舌头比身子还长,它有一个特殊的本领那就是会变色,这样它就可以很好地把自己伪装起来,就好像穿了一件迷彩服一样,既可以避免敌人的侵害,又可以迷惑它要捕捉的食物,便于采取突然袭击。这是为什么呢?我上网查了一下,原来它的皮肤内有许多不同的色素细胞,有黑色素细胞.红色素细胞.金色素细胞。这些色素细胞受神经和激素控制。当环境中的光线.温度.湿度等发生变化时,或是受到惊吓时,神经系统立即会做出反应,引起各种色素细胞的收缩或舒张的变化,产生不同的组合,像我们绘画时用“三原色”可以调出许多种不同颜色一样,变色龙的身体就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变化。
变色龙能随环境变化改变体色,长期对自然环境适应的结果。有不少动物都有这种本领,如海边的招潮蟹;有的外形也可以随环境变化,如枯枝碟,颜色与形状与一片枯叶几乎没有区别。动物的这种对环境的适应性成为“拟态”。知道了这个道理,我一点也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