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书与行路演讲稿(共)
读书与行路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话题是读书与行路。读书与行路,看起来牛唇不对马嘴,似乎没什么关联,其实,两者联系十分密切.一个是理论,一个是实践,两者有机结合,才能领悟出世上的真谛,得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古语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许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说读书是件愉悦的事,因为我们可以选择喜欢看的书籍,对于那种明明不喜欢,却又被迫不得不去读的书,未必是愉悦,如为了考试,为了应付形式之类的.只能说是一种无奈的苦读和煎熬.当你愿意和主动的做事时,是愉快的,当你被迫和无奈做事时,是痛苦的.
古时候有“学而优则仕”把读书作为当官的敲门砖.还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之谬论,读书似乎能得到一切,"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因此而出现了"头悬梁,锥刺骨"的苦读者.最终有的苦尽甜来,也有一生不得志,贫困潦倒者.王国维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但能达到这三种境界的人又有多少呢?
书是过去的知识,学问和经验的记录,读书就像是在接受一种人类的遗产.同时,读书可以开阔人们的思路,可以更好的应付环境,解决问题.更主要的是读书可以养心,可以悟道,使人们对人性更加了解和同情.但是,读书要达到更高的认识境界,还是离不开行路的,没有行路的实践,很难达到心领神会,理性的境界.
当然世上也有,"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之说,其实;秀才也只是通过读书而“间接”的“知天下事”,书本上的知识是包罗万象的,饱读史书,通过借鉴归纳历史前人的经验,提炼出精华,总结出自己的真经良言,也有其人,但,这也需要有一定的生活阅历,如果没有亲身经历或体验的事情,知道的再多,辞藻再华丽,也略显苍白.倘若以理论概括理论,以片面断言全面,那很可能就会总结出错误的结论.
毛泽东是一位伟人,他博览古今中外的经史名著,把马克思的理论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创建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他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中国的解放事业.遗憾的是他很少走出国门,只是刚解放时去过当时的苏联,从没到发达国家去看看.
当国家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走出国门,看到当时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时深感震撼,他说:"首先承认我们的落后,老老实实承认落后就有希望。再就是善于学习。我们向一切发达国家请教。向第三世界穷朋友中的好经验请教。"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此时,他已经开始勾画着改革开放的宏伟蓝图了.
走出家门方知天下之大,走出国门方知世界之精彩,走出地球乃知宇宙之浩瀚.读书不仅仅是个人的一种雅兴,也是聆听前人絮语的一种方式.读书治学,学以至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用有所成,这也许是当今有志者,读书人的心志.
第二篇:读书如同行路
读书成长
“藏书万卷可教子,买地十亩皆种松”。这是我书房的一副对联,从中可以看出我是多么喜欢读书,读书带给了我太多的乐趣。买书,读书,藏书是我的生活习惯。
过去,我读的书比较杂、四大名著,资治通鉴,唐诗宋词、小说诗歌等,每读完一本书,总会觉得唇齿留香,乐趣无穷。开阔的知识面,丰富的知识,对我的教学确实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要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仅单凭多年积累的经验和热情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多学教育理论,用理论武装自己,使自己做一个有教育思想的人。我想,虽然我可能成不了教育家,但多读些书是没有坏处的。近几年主要阅读新课改之类的书籍,目的在于更新观念,积极投入到新课改中去。先后研读了《素质教育观念》、《当代教育新理念》、《新课程与教学改革》、《新课程与教师发展》、《教师校本研究与专业成长》、《朱永新教育文集》、魏书生老师的《班主任工作漫谈》、《给教师的建议》、《育人三部曲》等书籍,《中国教师报》我每期必看。古人云:“书不必起于孔丘之门,药不必出于扁鹊之手》。”学以致用才是道理。我将读书看报所学不断投入教学实践,并进行反思,然后再学习、再实践、再反思,在新课程背景下进行着不懈的探索,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由成熟走向优秀„„
读书学习是我专业发展的基石,读书学习像一溪清泉,滋润着我的心田。它丰富着我的知识,提高着我的精神境界,增强着我的工作能力。热爱读书吧!因为“书犹药也,善读可治愚,” 它能指明你前进的道路;热爱读书吧!因为“腹有诗书气自华,”它能不断提升你的素质。
第三篇:读书与行路演讲
读书与行路
今天我来谈一谈读书与行路话题,看看古人的读书与行路和今天有什么不同,思考读书和行路,也就是知与行的现实意义。
有关读书与行路的古语中,最出名的恐怕是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里头的那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了。这句话说出了几千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对文化和学问的认识,就送这句话开始讨论。
按我们惯常的理解,“读万卷书”是说要多读书,“行万里路”是要多游历,这是求知必不可少的两个方面。我们先看看古人是如何读书的。古时候有学而优则仕,把读书作为当官的敲门砖.事实上不仅如此,还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谬论,读书似乎能得到一切,"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千锺粟; 书中自有颜如玉".因此而出现了"头悬梁,锥刺骨"的苦读者.他们有的最终有的苦尽甜来,当然也有人也有一生不得志,贫困潦倒者.我们再来看看古代人的行路。读书的过程大致像上面所说,而行路却在不同时代的不同人身上有不同的情况。孔子和孟子都曾为了把自己的治国方略和政治学说兜售给各国的君主而周游列国,且门徒从者甚众。在游的过程中,他们师徒增广了见闻,印证了理论,完善了学说。后来的学子从家乡赴京赶考,往往历时数月。在当时的交通车马条件下,这个过程,很多时候成为“行万里路”的必然选择。古代许多著名的文人,都在主动或者被动的情形下经历了“行成里路”的过程,如司马迁先是十年苦读然后遍游天下,王维成年后也外出游学多年,遍访名师。还有如,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北宋大文豪苏轼、南宋女词人李清照、明朝大书画家董其昌等等,都因为种种原因在读书有成之后经历了“行万里路”的过程。综合来看,古代人为了科举,书多了不少,而且还往往因赶考,贬谪,发配,或者是郦道元一样游历河山经历了万里路。书写自己人生的辉煌,抒发心中的情感。时代发展了,我们现在来看读书和行路好像不像古代那么难了,先来看读书。其实读万卷书并不难,因为古代所说的一卷书并没有几页纸,大概相当于章回小说一回的篇幅而已。最早的卷本是指串起来长短不一而便于捧或铺阅的竹简,后来用“卷”指书籍的册本或篇章。古时的书是写在竹或帛或纸上卷起来放置和收藏的,所以其数量就论卷了。一部书可分若干卷,每卷内容自有起合。一卷也就几千字,最多一万字,那么万卷也不过一亿字。一部《红楼梦》一百万字稍多一点,那么不足一百部《红楼梦》的篇幅就是古代所说的万卷书了。所以,对于一个博览群书的大学毕业生,甚至是喜欢读书(包括教科书及文学历史科学宗教等类别的课外书)的高中毕业生,再或者是爱书如命嗜读如食的校外求知者来说,“读万卷书”就不在话下了。我们再来看看行路呢?在当今这个交通工具发达的年代,行路已不再是像古人那样只凭两只脚的辛苦事。在当今这个交通工具发达的年代,行路已不再是像古人那样只凭两只脚的辛苦事。古人的行万里路,现在看来,范围还是极其有限的。就好比李白吧,虽说他一生纵览祖国山水,但是和现代人相比,他所游历的疆域一定不像现代人那样广博。且不说那时的中国没有现在这般的幅员辽阔,台湾、海南、新疆、青海、西藏、黑龙江、云南、贵州、四川等......,这些地方,在他那个时代还属于胡人番夷南蛮等尚未开化或者极其落后之地。他的足迹,至多也就是在中原、江南一带较为富庶的地方穿行。靠的是陆路水路,至于至于空中交通,我想即使是李白这样想象力无限丰富的大诗人也是想都不敢想也不曾想过的。而现代,交通工具在速度上已是越来越快。如今,人们的出行用“日行千里”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所以,“行万里路”已变得如此简便了。
那么在今天,我们在读书行路方面就超过古人了吗?我想没有。虽然科技进步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我们出现了两个毛病,一个是路走的不少,书没怎么读:再一个是没有把握好读书与行路之间的辩证关系。我先说第一个问题,“路走的不少,书没怎么读”。因为生存、工作、休闲的需要,现代人走的路是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长了。可是与之相反的是,读的书却越来越少。在现代人的观念里,读书仅仅限于读那些专业书,目的是为了今后谋生社会;读研、读博也只是为了能够获得相对更好的工作和待遇。一旦有了收入高且稳定的职业,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读书也就随之划上了句号。在物欲横流的纷扰红尘里,似乎再也放不下一张宁静的书桌,在充斥着发财成名幻想的大脑里,似乎再也没有位置能装下一本书。一个个读书计划被追求小康生活的宏伟目标所挤兑,一本本买了很久的书只能在书架上散发着孤芳自赏的清香。一夜暴富、一朝成名已经成为无数人的人生信条并为之蠢蠢欲动。看到别人炒股赚了钱,跟风而入;看到别人炒房发了财,不惜借债一试身手;看到别人一唱窜红,也削尖脑袋推销自己。于是,“春读书,兴味长,磨其砚,笔花香”的美妙心情已经遗失在追名逐利的世俗风暴中;“地炉茶鼎烹活火,一清足称读书者。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的怡然图景也只能在古代的水墨画中寻找踪影。这种情况应该属非常普遍,我们读书越来越功利化,行路也只是为了生计,还有多少人,多少时间用来寻找书中的人文自然,品味自己内心的幽静淡然?引申来看,学生们读书仅仅限于读那些专业书,目的是为了今后谋生社会,他们还会读史读诗,陶冶情操吗?我们说现在学生的动手创新实践能力的不足那道不合这种现象有关吗?我们培养知,更要学会用知来指导行啊!再来说说第二个问题,即读书与实践两者有互动互构的关系。下面举个例子有个人决定去读马克思著作,力求弄懂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发现为了读懂马克思,又觉得黑格尔等人的著作也非读不可,那时读黑格尔的《美学》,但很多地方还是读不懂。接着出现了10多年的读书荒芜时期,他还有应付养育儿女、衣食住行、柴米油盐的日常生活,曲折、困惑、喜悦等情感跌宕起伏。在“久违”了10多个春秋之后,又一次翻开黑格尔的《美学》,竟然看懂了意思,有了自己的体会。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经典语句连同整书的意义都似乎理解了,而且感到了它的深刻性和启发性。这就说明实践越多,体验越多,那么读书才能读懂读透;反过来,读书越多越深,实践就越自觉,收益就越大。而我们很多人往往不能处理好读书与行路的关系,作为一个有知识有文化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光读书,只有间接经验,没有实际操作经历,不足以成事;光实践,只有直接经验,没有理论指导,难以成大事。
最后,我觉得,在和平年代盛世顺境中长大的我们,必须要在接受了正规教育和训练,具备一定实务和操作能力之后,有意识地主动接受一些蹉跎磨练,或者在客观上遇到来自各方面的一些困难磨难,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总结思考提高,其经历才能沉淀为阅历。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成长进步,才能不断地提高和丰富自己的头脑和内心,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增长人生智慧。这是我们今天思考“读书”和“行路”,也就是“知”、“行”关系问题的现实意义。
第四篇:行路胜过读书
行路胜过读书
——我的校外教育
蔡青倩冀州市南午村镇中学指导教师:王文军 去年暑假,我和爸爸、妈妈从北京到内蒙古多伦进行了一次小小的旅游。我感到很有收获。我们是从衡水坐火车去的北京。衡水火车站的候车亭不算大,人很多。有的人轻装简从,悠闲悠闲的,好像人生就是享受快乐;有的人提着包裹,背着被褥,满脸的沉重,好像人生就是奔波劳碌;有的人自顾的低头看手机,置身于另一个世界,好像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刷新的屏幕。我又焦急又紧张的上了火车。火车好像一条又粗又长的巨龙,咯噔,咯噔的喘着大气,驮着许多快乐的人到达新的目的地。
很快,我们到了北京西站,真是人山人海。我害怕跟不上爸爸走丢了,紧紧地跟在爸爸后面。走了很长时间,天快黑了,才找到一家旅馆。大堂经理热情的招待我们。我们住的那个房间干净、整洁、宽敞、方便。我舒舒服服的睡了一觉。噢,原来住旅馆真好。我们在北京玩了两天。我感受了天安门的庄严神圣、故宫的豪华富丽、天坛的神秘厚重、海底世界的神奇美妙、植物园中植物的多彩奇异。我想去更多的地方,由于没时间了,留下了很多遗憾。我想:将来我要考北京的大学,好好的看看北京。我会努力的。
接着我们又转乘汽车去了内蒙古的多伦县。虽然是卧铺,可我一路上就没躺下。出了北京城,一路上都是山,还有一些盘山道。当时,吓得我的心都要跳出来了,真怕掉进悬崖。经过八小时的行程,到了牛城多伦。这次,我真正体会到了坐长途客车的煎熬,理解了爸爸东奔西跑的挣钱的辛苦。
多伦是内蒙古的一个小县城,也算个夏季旅游的城市。县城有大寺庙和山西会馆,莜面和玛瑙是那儿的特产。听说那儿一年供暖十个多月,可见冬天是万万去不得,会冻坏的。旅馆很多,我们随意找了一家就住下了,只是房间太小了,条件也差。小县城怎能和北京比。晚上,去公园玩,卖东西的、玩游戏的、跳舞的,很热闹。就是,我觉得很冷。原来,那儿的整个夏天都是凉爽的。我们在那里住了十多天,没出一滴汗,真是气候宜人。
人们说,七月份草原上的韭菜花正开呢,我们便租了一辆车去摘韭菜花。这次,我真的领略了草原的景色。一望无际的绿色,与蓝天相接,白云低低的漂浮着。草原上的牛羊不多,只是远远的望见一些。草原上还有一种很长很长的浇地的水利设施,一个大约有二百米长。司机说这是一种自动的,电脑控制的旋转式地上喷水机。我觉得这东西很高级。草原上真是人烟稀少,走了几十里路才几户人家。他们的小房子很矮,低矮的墙头是用砖一样大的石头砌成的,弯弯曲曲的,很丑的样子。每家有三四间房,房顶上都有六个或者更多烟囱,也许是冬季取暖用的。草原上的树都很矮,有些是一片一片的,好像是专门种的。我爸爸说:因为内蒙夏季时间短,树们长得慢,所以矮小。我们走了三个小时的路程,终于找到了野生韭菜花。白绿相间的一大片一大片,韭菜叶子绿绿的。花开的正盛,像小孩儿的笑脸,真可爱,风一吹,又一齐跳起了舞,美极了。我都舍不得摘它们了,在妈妈的催促下,我把它们收进了口袋。不一会儿,我们就摘满了两口袋,可谓满载而归。然后,去附近的碾子上碾压成泥,放上盐,就可以储存起来了。我们带回了一些放在罐头瓶里,现在那瓶底上有很多韭菜花油。
后来,我们还去了山西会馆。正赶上里面唱晋剧,一个女的在台上哭的很伤心的样子,我不太感兴趣,也没想她为什么哭,就看大殿去了。它们都是文化大殿。孔子大殿高大雄伟,里面有孔子的金塑像,穿着长长的袍子,面容平静。孔子旁边是七十二贤像,有姓名,简介。关羽的大殿威武之气十足,关羽披着披风威风凛凛的屹立在殿内高台上。左右各有一个“忠”字,“义”,使关羽的形象更有深意。再往里走,里面还有老子、墨子、韩非子、孙子、程颐等古代先贤的塑像和警世之言。我从这道文化长廊里只抄了几句我能理解的,算是一点收获。
在多伦玩了几天,还吃了很多美食,我们就结束了行程。
这是我第一次远行。它让我真正体会到了旅行的辛苦和快乐;它让我了解了一些不同地域生活习惯的差异;它让我看到了气候影响下的自然风景的迥异;它让我懂得了“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道理。
第五篇:2015浙江省中考作文题目预测及读书与行路
写写帮文秘助手(www.xiexiebang.com)之2015浙江省中考作文题目预测及范文:读书与行路
书,人类文明的载体,人类进步的阶梯。路,每个人脚下都有,沿着这条路走向成功。但究竟是“读万卷书”后再“行万里路”,还是“行路万里”后再回过头来博览群书?这需要思考。
书籍,心灵之药也。一本好书可以伴人一生,博览群书更是可以让人不俗于世,“腹有诗书气自华”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有些人无论怎样装饰打扮都无法让人觉得高贵典雅,正如俗话所说:有长相没气质。气质从何而来?即从书中来也。也有一些人不用修饰也能现其雍容华贵,可见书的魅力有多大。
书籍作为知识的载体,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更是在革新当今知识和提升人们道德上起到了不少作用。书是一种粮食,精神粮食。米饭吃多了会撑,山珍海味尝久了会腻,但书却不会。无论品多少都不会腻,像一杯清茶反而越品越觉其甘洌醇香。
书的产生来源于文明,而文明又产自人类的思想。我们都知道人无完人,所以不是每一种思想都能被大众所肯定和传承。同样,不是每一种思想都正确,而这时检验之,则需要另外一种方式——行路。
行万里路,方可知文化的差异,方可感觉到各种文化所带来的不同的心理感受,而这些则是书无法带给我们的。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路是人走的,智慧是人创造的。李白游历大江南北才作得名篇万千;徐霞客不畏险阻翻山越岭,才留下游记以示后人。书是前人编纂的,是获得知识的良好途径,但要是想获得新的发现,你就要自己去开辟道路。因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书中的未必句句都是真谛,自己去辨别的,去感受的,方可永存心间。书能给人以幻想,而实践能给人以理想。理想是一座堡垒,努力就可以达到;幻想是一串泡沫,阳光一晒就荡然无存。理想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幻想等不起时间的折磨。
所以说,书带给我们的是一次的心灵之旅,而行路则能带给我们人生的教益。但只读书不行路是迂腐,只行路不读书是盲目。只有将这两者结合,才能拥有一个丰富多彩的人生。带上你的书,准备好你的行囊,一边行路,一边阅读,让阅读丰富你的思想,让行路打开你的眼界。
读书不止,行路不停,若你要问,路在何方下。
?答曰:路在你我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