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国学经典诵读的.“文化治疗”效果doc[推荐阅读]

时间:2019-05-15 10:33: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议国学经典诵读的.“文化治疗”效果doc》,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议国学经典诵读的.“文化治疗”效果doc》。

第一篇:浅议国学经典诵读的.“文化治疗”效果doc

浅议国学经典诵读的“文化治疗”措施

嘉陵区计算机希望小学张丽华

一个国家是否文明,社会是否进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人的人文素养。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结晶。近年来,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文化底蕴的重要性,而凝聚了中华几千年文化精髓的“国学经典”逐渐被提到日程上来,人们是想从国学经典中找回国人曾经珍惜过而现在却缺失了的国魂。所以,从小现阶段就开始进行国学经典诵读是实现全民族文化素养提高的关键。要达到这样的效果,需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一、股息经典诵读的“文化治疗”措施

(一)灵活多样的诵读方式

小学阶段,孩子们大多心性不定,坐不住,静不下。所以,我们在组织学生进行经典诵读时采取了一些适合孩子们的诵读方式。

1.随意读。就是不要求背诵,让孩子没有一点心理压力,从心理上就不会反感。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强求孩子背书,只让他大声朗读即可。这样一来,学生在读书中没有压力,便有了读书的主动性,在这期间逐步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

2.示范读。在小学生的心中,老师是偶像,他们都喜欢模仿老师的一举一动,而且由于小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加上古文与现代文的区别,所以正确断句会有困难,因此,在学生开始接触国学经典内容的时候,老师的示范读尤为重要。要示范,就要求教师在诵读之前得做好“功课”,读通,读懂,甚至文意背景都要先做好了解,才能

读出经典作品的韵味,读出抑扬顿挫的语调,学生也才能正确模仿,感受到古文的韵律美,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诵读目标。

3.摇头晃脑地读。诵读经典时,不严格要求坐姿,那些好动的孩子就没有约束感;让孩子摇头晃脑地读,通过摇头晃脑使学生完全放松,通过诵读来调节学生身心;可以击桌打拍,好动的孩子劲头十足,自闭、孤僻的孩子受到感染,就自然而然地融入到诵读之中来,再配以诵读节奏,这样,全体孩子都能在诵读中得到人性和知识的锤炼,在诵读中读出健康,读出智慧。

4.以唱的方式读。朗朗上口的儿歌和童谣一直都是孩子们的心头之好。让国学经典,通过儿歌或童谣的方式让孩子们记忆和传唱,无疑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把《三字经》《千字文》唐诗宋词等编制成韵律优美的儿歌和童谣,每天利用晨读、午诵和暮省的时间练习、传唱。于是,校园里整天回荡着他们嘹亮而质朴的声音。孩子们口中的方音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妙语连珠的流畅表达,脱口而出的经典,这不正是我们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所追求的目标吗?

(二)由浅入深的诵读内容

经典诵读是循序渐进的漫长过程,要想一蹴而就则往往适得其反。因此对诵读教材要进行精心选择。

一二年级的诵读内容以韵文为主,主要有《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千字文》和《唐诗三百首》以及一些儿歌、童谣等。

三四年级主要诵读《增广贤文》《幼学琼林》《笠翁对韵》《大学》《论语》选读和宋词、经典格言、成语等;

五六年级主要诵读《中庸》《老子》《庄子》《论语》选读等。同时要求学生阅读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典范书籍,如《史记》精选,明清时期的白话小说等。

这样由浅入深的内容,让学生容易诵读,爱上诵读,乐于诵读,使诵读经典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三)生动有趣的诵读活动

1.以游戏调动兴趣。

小学生都喜欢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事物,所以,我们充分利用了他们的这一特性,开展了诵读积分游戏。游戏规则就是:每天诵读完成老师规定的篇章,加五分,多诵多加分。一段时间后,积分前十名的学生会跟老师一起出游。远足踏青,到山上去赏花,看青山绿水,那都是学生的最爱。他们喜欢出游,喜欢热闹。游戏开始后,老师不定期地公布排名,结果出现了空前的诵读赶超热潮。

2.以比赛激发热情。

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内心里都充满了强烈的挑战欲望。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们组织学生,在全校范围内,蓬勃开展了题为“诵经典美文,做少年君子”的国学经典诵读比赛。比赛的形式不固定,可以单人参赛,可以双人、三人或者多人参赛,可以诵,可以唱,还可以边唱边表演等。在一场场的诵读比赛中,我们总能发现孩子们积极主动的身影,各个班级的活动也都开展得有声有色。而这种以竞技性激发求知欲望的活动方式,则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满腔热情,有效地提升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3.以音乐渲染气氛。

营造听觉环境,用国乐美化孩子们的学习环境,这就是我们的宗旨。相对于枯燥的语、数学科,音乐一直是孩子们的最爱,中国音乐内容博大,涵义深邃而悠远,是心灵之声,它蕴涵着人生的真谛、智慧的境界,体现着文化的精神、民族的灵魂,有着不同于语言文字的独立思维和独特魅力。因此,我们利用每天中午的“红领巾广播站”和音乐课播放一系列与国学有关的音乐,如《春江花月夜》、《渔舟唱晚》、《高山流水》等,这样,孩子们既可在轻松愉悦的哼唱中牢记经典,又可陶醉在音乐的天地,提升自我文艺素养。

二、国学经典诵读的“文化治疗”效果

1.诵读使学生品学兼优

诵读经典讲求让学生尊师重道,身心恭敬、真心诚意,故对培养学生诚信品格、和善秉性等都大有裨益。实践证明,在国学经典的浸染下,学生的心性不再浮躁,审美情趣更为浓烈,胸怀宽广而富有个性,想象力和创作能力也大为增强。例如文思艺同学,向来做事都是粗心大意的,考试时经常因为这个毛病而失分。自从进行经典诵读活动后,她这个毛病就改了很多,在上期期末统考中,考了全班第一呢。又如林智同学,平时爱与人计较,但是现在变得能关心他人,用宽容的心对待别人,并帮助他人。家长们也发现自己的孩子在家里更懂事,更有礼貌了。虽然这些都是点滴的变化,但是对于家长和老师来说却感到无比的欣慰!

2.诵读使学生语文素养不断提高

小学生诵读国学经典是积累语言的重要渠道。少年儿童正处于储备语言的最佳时期,多读、多背诵些经典,不仅有利于培养自我的记忆力,更有利于从中积累知识,丰富语言,提高语文素养。而素养的提升,又使课堂教学效率明显提高。学生识字多起来了,阅读能力、背诵能力也不断增强。学生还能引经据典,表情达意很有深度。随着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学生又有更多时间去诵读经典。这样,就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的态势,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语文成绩也提高了。

3.诵读使学生协作意识增强,交际能力提高

在经典诵读活动过程中,孩子们经常在一起学习,一起玩耍,大家相互交流学习心得和学习体会,而经典中名言警句的积累,更是让他们在与人交流时,能引经据典,表达能力大大增强。同时,也提高了他们与人交流的兴趣和能力。在我的语文课上,我常常为他们脱口而出的名言名句而暗暗叫好。在活动中,除了让他们学会了很多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团结协作的能力。学校经常会组织经典诵读的各种比赛活动,这样一来,班级的这种协作性和凝聚力也就更强了。据我观察,有些不善言辞的孩子,通过参加这个活动,也能够主动的与人交流,并且能互相帮助。通过组织经典诵读的活动,我觉得班级里有了很大的变化,我们的班集体更团结了。

国学经典诵读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它是在“润物无声”的情况下,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尝试新的诵读方法,从而使我们的孩子在文化素养提升的同时,达到其“文化治疗“的目的,找回我们的国魂!

第二篇:诵读经典诗文 传承国学文化

诵读经典诗文 传承国学文化--南圩镇中心小学校园

文化建设工作亮点

作者:马世原 来源:隆安教育信息网 发表:2010-09-29 10:15 我要评论

2003年底获得广西“绿色学校”称号的基础上,南小不断加大美化、绿化工作力度,几年的努力使校园干净整洁,果树成排,绿草如荫,鸟语花香,学校成了南小师生和谐共处的绿色家园。而美中不足的是缺少校园文化底蕴,如何进一步提高校园文化品位,成为摆在学校领导班子面前的一大课题。一年多来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以“诵读经典诗文”为突破口,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逐渐形成校园文化亮点。

一是创设人文环境。在校门口设置刻有“明德 励志 乐学 尚美”八字校训的校训书,在校园草坪上放置造型奇特的校训石,在校门口显眼处树起孔子铜像,在教学楼走廊外镶起校风、教风、学风,在校园内张贴大副《论语精选》《弟子规》《三字经》《仁义礼智信―儒家思想精髓》板报,在校门口和重要通道共制作12副永久性板报,在教室、走廊、楼梯口悬挂师生书画作品,各班、各宿舍设计“与圣贤同行”“荣誉殿堂”“温馨提示”“我们是一家人”等栏目。一张张板报、一副副教生书画作品、一句句名人名言、一条条警示标语在青草绿树红花的映衬下形成了“喜有绿茵伴书香”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是诵读经典诗文。学校组织骨干教师收集了具有代表性的诗文,分低、中、高年级三个版本,精心编印成《诵读经典诗文传承中华文化》读本发放到各班,印制《弟子规》发放到各班,要求各班学生每天利用每节课的课前三分钟诵读。学校广播室每天下午2:05-2:10都播放《弟子规》《三字经》,周一专门播放《诵读经典诗文》栏目。学校还定期开展诵读经典诗文比赛,今年6月9日我校举行的“诵读经典诗文 争做少年君子”文艺晚会,以舞蹈、朗诵、独唱等形式演绎了《弟子规》《三字经》《明月几时有》《万世师表》等24个节目,吸引了全校师生、家长及社区群众近3000人观看。

三是利用网络交流。学校利用隆安教育论坛《菁菁校园》的《南圩小学》版块,发布《〈弟子规〉在南小》《不可不学的中国古典名句》《〈论语〉成语典故集锦》等主题,和广大师生在网上共同交流诵读古典诗文的感受和收获。

四是活动成效喜人。

一是激发了学生对中华诗词的热爱,潜移默化地传播了祖国优秀文化。通过古典诗文的诵读,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有着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认识到热爱祖国,离不开祖国语言文字的传承和依托。所有这些,对学生的人格塑造、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对学生良好道德观的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是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坚持诵读古诗文,使学生记诵能力不断增强,这对靠积累来提高的语文学习来说,无疑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少学生能将平日积累、背诵过的古诗文中的名句,恰当地运用到自己的言谈和习作中去,或说明事理,或抒情,为言谈和习作增添了不少光彩。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有了明显提升。

三是促进了学生良好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我国的经典诗文是中华传统美德和传统文化的精髓,流淌着人类丰富的情感,凝结着一代代人最宝贵的生命体验。它能引导学生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健康的审美情趣,丰富精神世界,有益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良好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马世原)

第三篇:小学国学文化经典诵读研究

小学国学文化经典诵读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课题重新论证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继承传统教育理论的精华,培养新世纪人才 在许多学者、专家对过去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化、教育的反思中发现,由于二十世纪以来几次大的动荡、浩劫,加上一些错误的文化决策,致使我们的民族文化几乎到了完全断层、青黄不接的局面。延续中国文化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在中国入世、经济走向全球一体化的形势下,对青少年实施入耳、入脑、行之有效的爱国主义和传统文化教育,培育民族自豪感、责任感,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文化和优良品德浇灌当代青少年的心灵,更是当务之急。

2、国学文化经典诵读是民族复兴的基石、时代发展的必然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中华民族是有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的伟大民族。我们的文化建设不能割断历史,对民族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结合时代特点加以发展,推陈出新,使其不断发扬光大。” 陈至立同志也指出:我们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全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必须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提高民族文化素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少年儿童在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知识的同时,要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了解自国家的历史,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从小扎下中华民族的根。

3、国学文化经典诵读是当今教育重要的补充古书,都是浓缩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知识”的结晶,它是最有价值的书,百读不厌的书。例如,《易经》、《老子》、《论语》等,更是一个开放式的哲理,富有民族的特色,他们超越了时代的限制,直接指向宇宙、社会、人生,博大精深;许 多论点与内容,至今仍极富有活力,放射着夺目的思想光辉。

4、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十分重要。上海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沈铭贤《从”重文轻理”谈起》一文说,我国历来是”重理轻文”,”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而西方,比如法国,出现理工科招生不足,人文社会科学生数量超过理工科学生的现象;美国、德国的文科学生增幅也较快。他指出中国现在的教育基本上还是左脑教育,重抽象轻形象,重灌输轻创造,重科技轻人文。应该使科技与人文协调发展,相辅相成。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应从娃娃做起。有资料表明:13 岁以前是儿童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此时期做诵读训练,可以使儿童在繁重的课业压力下,脑力得到舒解,加强记忆力,集中了注意力,平衡身心发展,提升自制力和自觉性,对人的一生都非常重要。背书,就如练字、练拳、练武,熟能生巧。巧必由烂熟而出。好文章背诵得多,灵巧的修辞、畅达的造句、铿锵的声韵、周密的谋篇,口诵心维,不知不觉,变成自己能力的一部分。加上泛观博览,深思精研,将古人的感受,比照当今的情境,印证永恒的人性、人情,于是自己的文学艺术境界,又可层楼更上。与课题研究相关的”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儿童中国文化导读”工程先后开展,有地方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国学”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文化体系,它凝结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灿烂文化。时至今日,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唯有中华民族经所创造的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的风雨考验而依然生机勃发,作为炎黄子孙,我们都会感到由衷的骄傲和自豪,同时我们也应该都能以一种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用科学的态度来传承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明,让博大精深的“国学”所产生的文化张力永远能够滋润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的心灵!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国学”兴起于二十世纪初,而大盛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到了八十年代又有了“寻根”热,九十年代至今再次掀起“国学”热,可是对于什么是“国学”,近百年来众多专家学者对“国学”的认识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至今也没有定论,既然没有确切的定义,那就意味着“国学”还没有具体的范围,还没有明确的内涵与外延,也就不可能有系统性,这就使得“国学”爱好者、“国学”研究者们大都只能是“管中窥豹,略见一斑”,亦或是雾里看花,不知从何处着手。当然,我是不敢也不能给“国学”乱下定义的,不过我比较赞同季羡林先生所提出的那种应该包罗万象的“大国学”观点,季先生认为“中国文化,中国所有的民族都有一份。中国文化是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共同创造的,这五十六个民族创造的文化都属于“国学”的范围。我们现在的 “国学”研究还很粗糙,很多应该包括的内容还没有挖掘出来。”也可以像章太炎在《国学讲演录》中所提出的将“国学”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文学等五部分,或是如梁启超先生所列出的包括四书五经在内的“国学”最低限度书目,亦或是如钱穆先生在香港开设学术文化讲座时所指出的《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六祖坛经》、《近思录》、《传习录》等七部“中国人所人人必读的书”等等,当然目前的“国学”似乎主要就是指我们五千。年来所传承下来的文史知识。“国学”,原本只是象牙塔中少数学者研究的纯学术,可是由于种种原因,曾经几盛几衰。近年来,学界与民间又都突然掀起了一股“国学热”。究其原由,虽有很多,而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以及各种媒体的大力宣传则是目前“国学热”高烧不退,热度不减的主要原因!从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国内第一个国学院开始,目前国内已有很多高校纷纷成立了国学院、国学班,比如北京大学成立了国学研究院,武汉大学成立了国学班,再加上由《百家讲坛》所推出的诸如刘心武讲红楼、易中天品三国、王立群讲史记、于丹说《论语》 等一系列雅俗共赏的“国学讲座”之后,一下子就重新唤起了社会大众了解传统文化的热情。近年来,国学成为了中国老百姓共同关注的话题,形成了一波又一波“国学热”。不过,国学要“热”到国外去还是有难度的,虽说外国有汉学研究这门学问,其门槛却十分之高,研究者须通晓古汉语和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这令绝大多数普通外国人“知难而退”。正是由于这种情况的存在,蒋效愚对新雅乐给出了很高的评价。由北京市文物局等单位主办的首届北京国子监孔庙国学文化节在北京的 8 月 7 日拉开了帷幕。倘若说上百位对国学怀有浓厚兴趣的中国人来参加此次开幕式不足为奇的话,一群外国嘉宾的到来就有些让人大跌眼镜了。这些外国面孔让人不禁想起 200 多年前,一位位被称为“外番入学者”的来自朝鲜、日本和俄罗斯的留学生正是在国子监修习起了中国文化。这场演出令到场嘉宾们对新雅乐有了初步印象,尤其是那些外国嘉宾,一个个赞不绝口,感叹“原来国学是可以听的”,这让他们“有了参加更多国学活动的信心”。—3—

(三)已查阅的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研究文献(直接按规范的文献格式列出,不少于20 篇)[1]李振村.《与经典同行—陈琴和她的经典诵读课》 ——《小学韵文教师》2007 年第3 期 [2] 钱梦龙.《民族的 科学的 现代的——评洪镇涛先生语文教学本体改革》 ——2001 年7 月26 日在全国语文教学本体改革第四届研讨会上的报告 [3] 王宁.《让国学经典教育进入中学课堂》 ——《人民教育》2007 年5 期 [4] 李振村.《让经典的诗文润泽学生的生命》——《小学语文教师》2005 年第 12 期 [5] 北京四海儿童经典导读教育中心《儿童经典诵读教育手册》 [6] 金春峰.《国学现代化与中国哲学史》——《孔子研究》2007 年第7 期 [7] 胡适.1920 年开列的《中学国故丛书》目录 [8] 王泽生.学术论著:《国学创新宣言》[公开旧著,回应思潮] [9] 蔡元培.蔡元培教育论著选》 [10]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年8 月版。[11]李白坚.走向素质教育,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9 年版 [12] 鲁迅.新方言》、《文始》、《小学答问》。[13] 袁行霈.《国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今 [14] 汕头大学新国学研究中心编.《新国学》巴蜀书社 [15] 四川大学中文系《新国学》编辑委员会编.《新国学研究》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今 [16]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1873-1929 著 北京 团结出版社 [17] 张平仁.提升小学教师国学素养的几点要求《继续教育研究》 2010 第 7 期 [18] 谢桃坊.为中国学术解放胡适开启国学研究的新方向。《天府新论》 2008 第6 期 [19] 李方.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20] 董菊初.语文教育研究方法学.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21] 黄全明,陈树宝.小学语文教育科研.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2] 顾春.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北京:知识出版社,1998.[23] 陈海虹.为国学呐喊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国学的继承和弘扬 [24]《儿童国学经典导读》 中国传统文化出版社出版 [25] 杨宏国.《梅中教育科研网》 语文教师应当研究点“国学” [26] 吴洋.《国学经典》 北京出版社 ISBN:7200053503 版次:2004 年 4 月第1 次 [27] 孔子 刘琦.《论语》 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ISBN:7807020679 版次: 2004-07-01 [28] 陶月梅.《国学启蒙》出版社:宁波出版社

(四)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研究目标 通过对上述内容的系统实验研究,达到以下几项目标:

1、验证国学经典诵读的可行性;

2、验证国学经典诵读与学生素质的相关性;

3、通过国学经典诵读的开设,促使学生的个性得以生动活泼、和谐健康地发展。

4、通过国学经典的开设,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活学生学习的潜能;

5、通过国学经典诵读的开设,形成一支具有较高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能力和水平的教师队伍。内容设计 一基本条件研究

1、以课时调整为突破口,使国学经典诵读的设置有比较充裕的时间保证;

2、以立足现有教师培训,逐步解决师资问题;

3、合理调整教学经费使用的分配原则和争取科研开发费用相结合,解决实验经费。二运作过程研究 1、国学经典诵读的设置和内容对学生的适应性研究;

2、国学经典诵读的组织管理研究;

3、建立国学经典诵读质量评价与管理体系的研究。三发展方向研究 1、国学经典诵读与学生个性的相关关系研究;

2、国学经典诵读与教师专业技能提高的相关关系研究。研究假设:通过国学经典诵读,可以为学生的个性的健全和健康发展、特长的培养和潜能的充分发挥创造一个良好的空间,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预期在语文作业教学中实现以下几点突破:

(一)选择了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教材 汉语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因袭性。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汉语体系就相当成熟,读过诸子百家典籍的人,无不被那精辟冼练、生动优美的语言文字所震撼。可以说,汉语言的源头活力就在我们的经史子集中。而另一方面,一个人的母语素养就靠15 岁前的熏陶,以后想补就很难了。经典诵读是个慢活儿,无法一磋而就,因此必须按照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的原则长久规划。基于这样的思考,课题组选择了国学经典诵读的教材.(二)开设了国学经典诵读课。为了引导和激励学生进行国学经典诵读,我们每周开设一节国学经典诵读课。诵读课的设计做到两点: 一是接受传统教育中的诵读原则:“素读”为主。所谓“素读”,就是不追求理解的深度,不作精细讲解,只在乎背诵的熟练。这种做法成年人很难做到,但小学生却毫不费力。南怀谨先生说:人类原始的教育方法只有一个,就是背诵。尤其是中国书,更要高声朗诵,读得多了,自然懂得语言和文字的音韵。二是优化课堂教学环节,寓教于乐。运用多媒体和现代记忆方法,优化课堂教 学。

(三)实践了国学经典诵读与语文日常教学的有机结合 国学经典诵读很重要,但不是孤独的,也不是唯一的。经典课堂处处在,贵在持久巧安排。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初步实践了经典诵读与语文课堂有机结合。可以概括为八个字:三维并举,内外结合。三维并举,即强调“诵读经典”不只在阅读中,不只在高年级,而是与识字、阅读、表达相伴而行的,低中高年级一脉相承。在识字中,积累成语;在阅读中,读古诗名著;在表达中,引用名句。内外结合,主要是指经典积累的不同路径,即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

(五)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研究成员的任务分解及落实思路 概念界定:国学:指以释道儒三家学问为主干、文学艺术戏剧音乐武术菜肴民俗婚丧礼仪等等为枝叶的传统中国文化体系。我们研究的主要是中国历史悠久的经典著作及名家论语。诵读:什么是诵读?诵读并不是一个新的提法,在我国传统蒙学中,是先生教给蒙童的主要读书方法。宋人郑侠有《教子孙读书》诗:”淡然虚而一,志虑则不分。眼见口即诵,耳识潜自闻。神焉默省记,如口味甘珍。一遍胜十遍,不令人艰辛。”这首诗讲的其实就是诵读。意思是说,读书安神静气,虚心专一,思考问题就不会分神。眼睛看到即在口中诵读,耳闻自己的诵读声即潜心思考和记忆,就好比品味甘美珍异的食物。这样读书,一遍可以胜过十遍,而且还不至于太劳累。研究成员任务: 课题研究小组组长: 全面主持课题的研究工作,负责课题会议组织与协调,课题研究过程中的调控,总结各阶段研究成果,撰写课题实施方案及结题报告。课题研究副组长: 制定课题分阶段的实验计划及阶段实验的总结。协助组长课题实施的具体工作。课题组成员: :组织各年级学生的诵读,协助白岩老师组织有关活动。组织学校文化节、艺术节,进行实验研究成果展评。定期对各实验班级的诵读情况进行评价。组织各年级学生的诵读,协助 老师组织有关活动。落实思路: 进行课题申报。确立实验目标,制定具体计划。第一阶段:实施阶段。诵读:晨会半小时进行集中学习,课前三分钟进行巩固学习,课后自由学习时间。背诵:每月一次背诵比赛。背诵考级:每学期举行一次背诵考级。1—6 年级分别设定相应考级内容,专门组织有关人员进行严格把关,对达到要求者发放等级证书。在学校设立”记忆能手”奖,引导、鼓励学生诵读、背诵的积极性。《国学》内容设置:

一、二年级进行《增广贤文》诵读,三--六年级进行《大学》、《论语》、《老子》、《中庸》、《庄子》诵读。第二阶段:成果展示阶段。利用学校”文化节”、”艺术节”等对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进行展示。

三、课题开题情况 课题开题的程序及参与的领导及专家 课题开题程序(由课题管理部门主持:上级主持)1.介绍双方参加开题仪式的领导、专家(专家组由主持人介绍,学校领导、课题组成员由校长介绍)2.学校领导致欢迎辞 3.课题管理部门宣读《课题立项通知》 4.课题主持人汇报《课题开题报告》 5.专家向课题组成员提问 6.专家分别陈述自己对课题的意见和建议 7.学校领导、课题主持人表 校长阐述了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指出课题研究以促进每个学生发展为宗旨,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研究和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并努力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它主要是教师针对自己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和困惑进行的反思性的实践研究,是行为研究,它重在解决实际问题,它不排除使用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但重要的是学习、讨论、总结,实践成果也应主要体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并能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转变。我们课题组组长论述了该课题研究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介绍我们研究内容、目标,研究预期成果和具体的分工以及课题实施步骤。针对我们的开题报告,肯定课题研究的价值,和研究方案,提出整改建议。指出我们的课题研究步骤需写得详实有序,具体操作需要做更周密的计划。对我们课题研究原则、预期成果提出修改建议。校长向我们介绍课题研究的具体方法。校长就如何开展课题研究为我们指点迷津,提出要认真有效、有计划地开展研究,结合教学实践,随时总结教学中的 问题,定期举行课题组会议,汇报研究结果,将研究有效扎实地开展下去。

四、课题开题参与专家的评审意见 参与评审的专家不得少于两人,必须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市以上课题并结题。主要从开题报告的论证情况、方案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修改建议三个方面签署意见。专家姓名 承担课题 立项编号 评审意见 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能够用正确的政治思想、观点主持和指导课题研究的全过程,对教育改革和学校发展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对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有积极作用,能为教育行政部门的重大教育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论证。课题论证充分,目的明确,研究计划切实可行。缺点是:

1、研究过程不够详实。

2、研究成果如何达成,需进一步探究。建议:

1、课题研究要重视研究过层的扎实推进,提高课题研究的有效性和信度。

2、要注意研究成果如何达成和呈现,希望能进一步做到方法、知识与技能的有机统一。

3、要体现创新点,不能都用现成的方法。

第四篇:国学诵读

南岗中学“国学大讲堂”

《诵读国学经典》

负责人:肇校长

主讲人:周莹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熏陶。

2、通过“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陶冶其性情,开启其智慧,让经典诵读为孩子的一生提供营养。

3、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提升语文能力。激发学习、读书的兴趣,逐步使学生能出口成章、引经据典,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教学意义:

第一,在一个崇尚物利、冷落读书的时代,倡导国学经典诵读,这是一种高贵。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显示出高远的文化眼光和对国家文化教育的责任心,所以,我说这是一种值得我们深表敬意的高贵!

第二,在一个文化碰撞、五色杂陈的文化格局中,倡导国学经典诵读,这是一种坚守。倡导并实践国学经典诵读实在是一种令人敬佩的坚守,而这种坚守正是缘于对煌煌五千年文化的敬仰与挚爱!

第三,在一个远离阅读、训练泛滥的教学生态下,倡导国学经典诵读,是对语文教学之道的弘扬。在语文教学生态之下倡导国学诵读,让学生在与经典文本的亲密接触之中,在朗朗书声之中,在自我的理解感悟之中,去陶养感悟语言的灵性与润泽自我的人格。这就是对语文教学之道的回归与弘扬,对教学观念的改变有着巨大的意义。

第四,中学时期是一个人成长中特别关键的时期,在高中学生中进行国学诵读的实验,这是对学生生命的尊重和心灵雕塑的负责!中学时代,正是一个人的黄金时期,在这时让他们读读经典,让学生在名篇佳句、锦绣华章的书香中熏陶浸染,既感受汉字内涵之深厚,又领悟人生哲理之睿智,就不单单是对语文教学的贡献了,用雅言传承文明,以经典浸润人生,是对学生生命的尊重和心灵的雕塑的尽职尽责!愿和大家一起去努力做好,传承经典,润物无声。

国学经典诵读

第一讲:孝

曾经,美国杂志记者劳特斯问李嘉诚先生:你能成为华人首富,是因为什么。勤劳?是比别人聪明?比别人更会沟通?李嘉诚就用两个字回答:气概。

气概是什么?气概是一个人的格局,一个人的高度。如果一个孩子长大能有一番作为,培养他的精神气概是最根本的。

劳特斯再问李嘉诚:你这种气概是怎么培养出来的?李嘉诚先生感叹:儿童时期学的《三字经》、《千家诗》、《诗经》、《老子》、《庄子》等,这些知识弥足珍贵,它令我终身受益!虽然李嘉诚只有初中毕业,但不影响他成为大企业家、大慈善家,所以一个人的成就,关乎他小时候精神喂养的是什么!

国学是什么?就像你问中国人,中华民族是什么民族一样,看似很好回答,其实又不那么好回答。国学,不是某一种学问,不是某一个学者,不是单一一种观念。说起国学,就像说起中国人的性格一样,既包罗万象,又一言难尽。国学好不好?好!可是中国人的‘国学’,让中国人败给了洋人,而且败额一塌糊涂。你说国学无用?这些信仰‘国学’的中国人,几千年来,内心是如此的坚贞。土地没有了,国家破落了,身体流血了,生命逝去了,却始终保留着一个不屈的灵魂。

国人如水,水无形而质不变。任山川之起伏,地势之高低,时而为滚滚江河,时而作涓涓溪流。藏百米地下,则为甘泉;积千里旷野,则成湖泊。有利器可断金刚,而无利器可断流水。

国学如盆,水形易散,有盆盛之,人心易散,国学凝之。于是,千年来的国人,身易碎,而魂不灭,形易散,而神仍在,此之大功劳者,舍国学其谁?!

《朱子治家格言》中讲: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国学经典能提升人的境界,放大人的格局,提升智慧,只有这样才是人格饱满,人性光明,德才兼备的中国少年。

一、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

【智慧小结】也许,每一位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一天,可以从容尽孝。可惜你们忘了,忘了真主的定然,忘了索命天仙的召唤,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父母走了,带走对我们的挂念和他们的口唤,留给我们的是永久长远的懊悔,和难以了结的孝愿。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

二、芦衣顺母

闵子骞是周朝时期的人。幼时丧母,父娶某姓女为继室。闵子骞素性讲孝,对待继母像生母一样孝顺。后来继母接连生了两个儿子,于是对闵子骞开始憎恶起来。冬天到了,天气十分寒冷。后娘为两个亲生儿子做的棉衣,内面铺的是十分暖和的棉花;而给子骞做的棉衣,内面铺的是一点也不暖和的芦花。芦花是水中生长的芦草,到处飞扬的那个轻飘飘的花,哪里能御寒呢?所以,子骞穿着觉得冷得很,好像没有穿衣一样。一天,父亲要外出,子骞为父亲驾驶车马,一阵阵凛冽的寒风吹来,子骞冷得得战票不已,手冻得拿不稳马的缰绳,将缰绳掉到了地上,马将车子差点儿拉下了悬崖。父亲大怒,气得扬起马鞭,将子骞猛打。子骞的棉衣被打破了,内面的芦花飞了出来。父亲这才明白了一切。立即回家责骂后妻,要将狠毒的女人赶出家门,将这个心恶女人休掉。后妻像木头一样,呆呆地立着,羞愧得无话可说。子骞跪在父亲面前,哭着劝父亲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请不要赶走母亲。” 【智慧小结】 好一句“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这句话不知让多少人所为之动容,就是闵子骞的继母也被感动后悔不已,从此待闵子骞如亲子,这就是孝行的感化和伟大所在。

三、扇枕温衾

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童”。

【智慧小结】“奉养者,不必珍馐也。善供服者,不必锦绣也。以己之所有尽事其亲,孝之至也。”赶快为你们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礼拜后的一个好都尔,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道家常小菜;也许是听他摆以前的事。做个耐心的听众;也许是任他们唠叨,撒气。及时行孝,就是要勉励自己勤奋和上进。恰恰是这个好的愿望让我们误以为:要行孝,就是要出人头地,就是要功成名就,就是要衣锦还乡,就是要风光无限。殊不知,在父母那里,当总统的儿子和种土豆的儿子是一样的,而在“孝”的天平上,豪宅与瓦房,美味与粗粮,华衣与旧袄,都是等值的。只要我们健康、平安、努力、进步,父母就会无限的宽慰。如果我们还能在立身行道方面有所作为,有所贡献,那他们就更加知足了

四、闻雷泣墓

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智慧小结】有些东西一旦错过,将永远没法弥补,尽孝就是。毕淑敏曾说,‚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

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曾写道:‚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时间是不等人的,如果等到你自以为拥有了可以孝顺能力的时候,可能已经为时已晚,父母可能吃不动了也穿不了,有的父母也许会远离尘世。

五、扼虎救父

杨香,晋朝人。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走,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了。

【智慧小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什么让杨香敢于直面猛虎?那是爱的力量;是什么,让一个父亲的生命离开死神的怀抱?那是爱的力量。想一想,每天早晨,对妈妈说一句祝福的话,这一天,你们都会沐浴在美好的心情里;想一想,每天晚上,为爸爸捧上一杯热茶,你们心里都会感到暖洋洋的。这些都是一件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却都体现出了爱的力量,孝的力量。

六、小结

古人曰:“百善孝为先”,真可谓振聋发聩。自古忠良出孝子,因为有孝家庭和谐,民族兴盛,国家有望,真乃善莫大焉。孝是一种理论,耀古烁今;孝是一种文化,源远流长;孝是一种责任,不容推托。

孝属于道德的范畴,尽孝凭良心,行孝视能力。因此,尽孝的底线和具体标准会因人而异。但是我认为应该有一个大家都公认的底线和标准。我提出的底线是:与父母同甘共苦。个人的能力有大有小,家庭经济状况千差万别,但是做子女不管任何时候都不应冷落曾经生养自己的父母,境况好时应如此,境况不好时也应如此。至于行孝的标准则是:尽心尽力,问心无愧。一家一本难念的经,每个父母在养育自己的孩子过程中都有自己的甜酸苦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对于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怎么报答都不为过,最基本也应做到尽一份心,出一份力,心底坦荡的面对父母,面对亲人,面对社会。国学经典诵读

第二讲:志

《易经》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凡欲成大事者,必须自强,其德必须淳厚,以此为本,方可成一代英杰。人生路,处处风雨阻,莫畏难,事事天地成。宿命不该成为堕入平庸的挡箭牌,奋斗才是一切美好人生的原动力。但愿我们都能有朝一日,鲜衣怒马,春风得意,让宿命也为这些来之不易的荣耀喜极而泣。

一、志存高远

从前有一个少年,家里十分贫困,靠砍柴养活自己,晚上就照着月光读书。附近村庄有一位富人,穿锦绣衣裳,吃肉食,经常向众人炫耀。一天富人出去打猎,左右随从拿着弓箭,鹰和猎犬跟随在后面,途中与少年相遇。富人当着众人侮辱他说:“像你这样贫困,还不如我的鹰和猎犬呢。”少年不回答他。富人又说:“你跟随在我后面,和我的鹰、猎犬一同追捕狐狸和兔子,谁先追到,我就赏他!”少年改变了脸色,说:“我家里虽然只有四面墙壁,然而追求远大的理想,不是你们这些鼠辈可以比的!”左右随从想要打他,少年瞪大眼睛怒斥他们:“你们这些人也是别人的鹰和猎犬!”少年头也不回就离开了。

【智慧小结】高远的志向,使人充满热情,纵然崎岖阻抑却奇趣横生。高远的志向,不被困难,挫折所吓到。他真正是咬定青山不放松。雨果说过:让自己的内心藏着一条巨龙,既是一种苦刑,也是一种乐趣,诺贝尔不就是在炸药的烟火中鲜血淋漓地高呼“我成功了”了吗?

青少年更要立高远的志向。要“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 高远的志向,就像那茫茫海雾中导航的灯塔。就像那悬崖峭壁上挂着的奖杯。志存高远的人们扬起风帆,披荆斩棘,奋力前行吧!

二、卧薪尝胆

春秋末期,越王勾践每天睡在柴草上,临睡前,用舌头舔舔鹿胆的苦味,以此来提醒自己过往苦日子,要发奋图强,报仇复国。原来吴王夫差发兵打败了越国,越王勾践被捉来吴国当了马夫,日夜侍候马匹。对于一个君王来说,这实在是非常难堪的。但是勾践暗下决心,一定要恢复自己的国家,所以他没有露出丝毫的抗拒神态,老老实实养马。勾践还装出对夫差忠心耿耿的样子。用心替他驾驭马车,态度谦卑。夫差认为勾践真心归顺了,就放他回国。勾践回国后,决心要使越国富强起来。他亲自参加耕种,和百姓同甘共苦,他怕眼前的安逸消磨了志气,就“卧薪尝胆”,还常自问:“你忘了在吴国的耻辱吗?”

【智慧小结】苏轼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志向与毅力,二者缺一不可。要做到对未来、未知的掌握,除了必要的知识面跟眼光,还必须有坚韧不拔之志。志向像黑暗隧道、管道尽头的光明,如果这个光明熄灭了,人在黑暗里就坐恐惧死亡。人之所以往前走,是因为有光明,加上毅力,你在黑暗中才能不断地往前走。若今日之苦难为明日之荣光,便要乐于、积极且主动接受。

三、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传说远古时候,在遥远的北海有一条特别大的鱼,它的名字叫做鲲(kun)。鲲身宽几千里,至于身长有多少,那就没人知道了。后来,鲲变成了一只大鸟,名字叫做鹏。大鹏鸟的背像泰山那样高,飞起来的时候,它的翅膀遮天蔽日。有一次,大鹏鸟向南飞去。它在南海海面上击水而行,一下就是三千里。它向高空飞去,卷起一股暴风,一下子就飞出九万里。它飞出去,要过半年才能飞到南海休息。当它在高空飞行的时候,背靠青天,云层却在它的下边。生活在洼地里的小燕雀,看见大鹏鸟飞得这么高,这么远,很不理解,就说:“我们往上飞,不过几丈高就落下来了,飞过树梢也就算最高了。大鹏鸟为什么要飞向九万里以外的远方呢?” 是的,鸟儿只求在草地上找到虫儿,只求在屋檐下的巢不受风雨袭击,怎么会有在高空逍遥游弋,俯瞰大地,志在四方的境界? 陈涉年轻的时候,曾经同别人一起被雇佣耕地。有一天,陈涉停止耕作走到田畔高地上休息,因失意而愤慨叹息了很久,说:“如果有朝一日我们谁富贵了,可不要忘记老朋友啊。”雇工们笑着回答说:“你是个被雇佣耕地的人,哪来的富贵呢?”陈涉长叹一声说:“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智慧小结】心存远大目标,并努力到达心中那片田地,这是一种气度,一种毅力,一种志向。花谢了,但志永在!只有心怀鸿鹄之志,才会去努力探寻新生活,活出最美丽的人生。心怀鸿鹄之志,是不屈服命运的起源。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有三种之志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此第一志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此第二志也;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此第三志也。第一志说的是以民为忧,第二志说的是自信,第三志说的是必胜的信念,“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正是这三种志向的精华。

试问:你成为“鸿鹄”了吗?

四、破釜沉舟

公元前207年,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将章邯率领的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展开大战,项羽不畏强敌,引兵渡漳水。渡河后,项羽命令全军:“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楚军全部渡过漳河以后,项羽让士兵们饱饱地吃了一顿饭,每人再带三天干粮,然后传下命令:“皆沉船,破釜甑”,意思是说把渡河的船(古代称舟)凿穿沉入河里,把做饭用的锅(古代称釜)砸个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统统烧毁。这就叫破釜沉舟。项羽用这办法来表示他有进无退、一定要夺取胜利的决心。就这样,没有退路的楚军战士以一当十,杀伐声惊天动地。经过九次的激战,楚军最终大破秦军。秦军的几个主将,有的被杀,有的当了俘虏,有的投了降。这一仗不但解了巨鹿之围,而且把秦军打得再也振作不起来,过两年,秦朝就灭亡了。巨鹿之战,威震楚国,名闻诸侯。

【智慧小结】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西椘霸王项羽,正是借着破釜沉舟的勇气,鼓舞军心,才得以攻下百二秦关。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可吞吴。越王勾践痛定思痛,韬光养晦,卧薪尝胆来提醒自己昔日的亡国之痛。最终,他以三千越兵吞并吴国,报亡国之仇雪见陵之耻。项羽和勾践,所凭借的不过是一种精神力量,一种逼入绝境后无路可走,只能奋力一搏的精神意志。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就是有一个强大的内心来应对风暴的斡旋。是否能在风雨中站立不倒,是否能在困难前镇定自若,都源于你内心精神的力量,与其他无关。

五、闻鸡起舞

东晋时,祖狄是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他青年时代就胸怀为国立功的大志。他有个好朋友刘琨,也是一位抱负不凡的人。他们两个同做“司州主簿”(司州,今河南洛阳一带,主簿,掌管文书簿籍的官吏)时,对当时内忧外患的国家危局看法相同,共同怀着光复河山的报国之志,经常谈论国家大事到深夜。有一天半夜,忽然听得鸡啼。祖狄使用脚踢刘琨说:“你听听,这鸡啼的声音是多么激越昂扬,它是在叫人奋发图强啊!”于是,俩人便披衣起床抽出宝剑,在鸡啼声中舞起剑来。后来,祖狄果然领兵北伐,为晋朝收复了许多失地。

【智慧小结】自古英雄出少年,宜立志,乘风万里破巨浪,长剑一把闯天涯。闻鸡起舞立长志,读书卷卷知天下。少年狂,黄金台上谈四方。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功夫不负有心人,文韬武略各显神通。当你把自己的追求、渴望放到人生的最高点,你会发现,没有什么能阻挡你的步伐!没有什么困难能够难倒你。一颗子弹,不会射过自己的最远距离;一杯水,不会大于杯子的容积;一个人的成就,同样也是无法高过自己的理想!古书《训欲遗规》里面有这样一段精彩的话:“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何所底乎?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六、小结

立志高远而始于足下,也许这样的词语非常的讽刺或者不协调。无非是一个在天空中,而另一个在大地上吧。然古人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又何尝不是告诉我们这个脚踏实地努力践行的重要呢?

俗话也有:“石看纹理山看脉,人看志气树看材”。空有拼命的努力向前而没有一个努力的方向,也不过是徒劳无功。墨子也说过:“志不强者智不达。”年轻的生命注定不甘于孤独地蜇伏,真正的人生不会因眼前的安乐而满足。风华正茂让我们用立志高远去抵抗那狭隘的慵慵碌碌,始于足下的拼搏让我们脱尽那书生意气中的粗俗。现在的我们应该用高远的志向去作为飞向无限未来的翅膀,相信我们只要立足于不断进取不断突破,必然有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一天!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明白,空有高远之志或者空有不断进取的态度都不可能让一个人真正的成为一个成功的人。而只要两者结合结合起来,便会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必定将对一个人的人生产生重要的影响,以致应到你走向成功的彼岸。

待到一个人真正洗净浮华时暮然回首,或许才会发现身后的风风雨雨不过是人生路上的弹指一笑。而始终陪伴在身边的,也不过是沿途那或坎坷或平坦的崎岖小路,也不过是一串或深或浅的脚印,也不过是或优美或雄壮的风景。而抬头看去的风轻云淡,那种蓝天白云,不正是我们苦苦追寻而不可得的高远之志么?

第五篇:国学诵读

国学诵读

论语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篇》)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里仁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篇》)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学而篇》)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篇》)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为政篇》)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篇》)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篇》)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篇》)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篇》)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篇》)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为政篇》)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篇》)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泰伯篇》)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篇》)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宪问篇》)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篇》)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八佾篇》)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篇》)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里仁篇》)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篇》)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公冶长篇》)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公冶长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篇》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雍也篇》)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篇》)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颜渊篇》)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颜渊篇》)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篇》)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篇》)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子路篇》)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篇》)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子路篇》)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子张篇》)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篇》)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篇》)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篇》)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子罕篇》)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篇》)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子罕篇》)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篇》)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篇》)

子曰:“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里仁篇》)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篇》)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卫灵公篇》)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卫灵公篇》)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卫灵公篇》)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季氏篇》)

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阳货篇》)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篇》)

孟子

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梁惠王上》)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梁惠王上》)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尽心下》)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梁惠王下》)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上》)

孟子曰:“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尽心上》)

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公孙丑上》)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尽心上》)

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公孙丑下》)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公孙丑下》)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尽心上》)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滕文公上》)

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滕文公上》)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尽心上》)

《诗》云:“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滕文公上》)

曹交问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孟子曰:“然。”(《告子下》)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滕文公下》)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告子上》)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离娄上》)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告子上》)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离娄上》)

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离娄上》)

孟子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离娄上》)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离娄上》)

孟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离娄下》)

孟子曰:“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告子上》)

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中庸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豫:同“预”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礼记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学记》)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曲礼》)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学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运》)

易经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上经坤》)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系辞上》)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系辞下》)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贲卦•象传》)

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国风•周南•关雎》)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国风•王风•黍离》)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国风•周南•桃夭》)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国风•郑风•子衿》)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秦风•蒹葭》)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卫风•木瓜》)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邶风•击鼓》)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小雅•车辖》)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小雅•鹿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卫风•氓》)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小雅•小旻》)

不愧于人,不畏于天?(《小雅•何人斯》)

尚书

诗言志,歌永(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尚书•舜典》)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尚书•大禹谟》)

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尚书•周官》)

史记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史记•报任安书》)

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

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史记•留侯世家》)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李斯列传》)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郦生陆贾列传》)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淮阴侯列传》)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秦始皇本纪》)

老子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八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四十三章》)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六十三章》)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六十四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四十二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八十一章》)我恒有三宝,保而持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六十七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七十八章》)夫唯不争,故天下莫之能与之争。(《二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六十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三十三章》)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四十五章》)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四十一章》)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八十一章》)

庄子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人间世》)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养生主》)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知北游》)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知北游》)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以道观之,物无贵贱。(《 秋水》)

委之以财而观其仁,告之以危而观其节。(《 列御寇》)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逍遥游》)

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 骈拇》)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圣人行不言之教。(《 知北游》)

下载浅议国学经典诵读的.“文化治疗”效果doc[推荐阅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议国学经典诵读的.“文化治疗”效果doc[推荐阅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学诵读

    国学经典诵读 第一周——复习上册晨读内容 第二周——国学经典名句 wùyǐlâijùrãnyǐqúnfânyìjīng1. 物 以 类 聚,人 以 群 分。 《易 经》 mǎnzhāosǔnqiānshîu......

    国学诵读

    水泉小学2015-2016国学诵读总结 一、指导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古老文化的精华,是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基本根源,也是我们应该生生不息传播的瑰宝。......

    国学诵读

    国学诵读 1不学礼,无以立。 2礼之用,和为贵。 3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4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弟子规总序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

    国学诵读

    男:你有结绳记事的传说,仓颉造字使你的记忆不再失落; 女:你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精华,你使野蛮的原始走出荒漠。 合;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诵读国学经典文化作文5篇范文

    诵读国学经典文化作文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诵......

    诵读国学经典 传承优秀文化《简报》

    简 报 第10期 (总第七十期) 城东明德小学主办 2015年12月31日 诵读国学经典 传承优秀文化 ——我校第五届读书节暨迎元旦经典诵读成果展示掠影 12月31日下午,学校精心组......

    学习体会 国学诵读

    传承国学经典丰厚人文底蕴 ——学习龙山小学《国学》经典教育课程启动仪式体会 “世上的书,有的是根,有的是树干,有的是树枝,有的是叶子。读书就要读根一样的书。国学经典,是中华......

    国学经典诵读

    关于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 一、 诵读时机:尽早开始,十三岁以前,是最好时机; 教材:四个层次,由难到简。 一级:儒家《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二级,《易经》《诗经》《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