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缘读后感

时间:2019-05-15 10:52: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半生缘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半生缘读后感》。

第一篇:半生缘读后感

半生缘读后感

半生缘读后感

空闲时在网上找了一篇张爱玲的《半生缘》,这部小说前段时间在电视里看过,书还是第一次看,看完之后心情很沉重,半生缘读后感。同情的是曼桢的苦命,埋怨的是世钧的懦弱以及对曼桢的不信任,痛恨的是曼璐和祝鸿才的自私,他们不顾亲情毁了曼桢一生的幸福。这些可能是大多数观众的最初想法,如果能联系上当时的社会背景,想的更复杂更深刻点的话,我会对曼璐和祝鸿才存有一丝的理解和可怜。曼桢和世钧之所以会错过这段美好姻缘是谁的责任?不完全是世钧的懦弱,是那个年代造成的。如果曼璐能生育的话就不会发生那么多的事情,曼桢和世钧也会顺理成章地走到一起,过着甜甜蜜蜜的生活,当然果真是这样的结局就不是张爱玲的写作风格了,这么单调的剧情也就不会引起观众高度的评价。往往人们对不好的结局印象更深,反而很快会忘记美好的结局,如果我是曼桢的话,我可以为了孩子和我不爱的人结婚,但绝不会和我恨的人在一起,即使割舍不下孩子我会带着他离开这个伤心的地方,虽然对祝鸿才和家人的恨或许会伴随我一生,看到孩子会想起这伤心的一切,但我会努力去寻找一种方式来忘记痛苦的往事,我想以女人的母性会克服这些的,如果我是曼璐的话,我会不会伤害自己的妹妹来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我想不会,就算是那种环境下也不会伤害家人,人不能那么自私,不能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虽然是为了家人才会走上这条路,虽然会抱怨自己的命不好,虽然对这个社会对这个家有怨气,但也不会去伤害自己最亲最爱的人。想改变现状改变命运就要选择一个真确的方法,而不是用这种手段去改变自己。对于祝鸿才他更不该不顾别人的意愿而满足自己,感情是双方面的,一厢情愿即使得到了也不会幸福,得到躯壳得不到心有何意义,两情相悦那才是真正的幸福,如果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去伤害别人的话,那人和动物有何差别?

世钧和曼桢这段姻缘的错别,只能怨老天对命运的捉弄,只能对这个时代表示遗憾。而我感到幸运的是我生活在现代,我也只能用现代人的想法来剖析那个年代,如果我也生活在那个年代的话,或许我会感到无奈,感到悲哀。

现今社会是敢爱敢恨的世界,恋人之间的分手,婚外情很普遍,但我不主张这些,即使婚外情中有许多真情在,但我想,一个人除了追求自己目标的同时还要想到责任心。责任感也能体现人生价值。

人人都在祈祷有情人终成眷属,但往往会因为某些无奈的原因而不得不放弃,但愿有情人真的能终成眷属!

【扩展阅读篇】

所谓“感”

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读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读好原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了解,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其次,排好感点

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能写成读后感,你需要把你所知道的都表示出来,这样才能写好读后感。

第三、选准感点

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

第四、叙述要简

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了“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

第五,联想要注意形式

联想的形式有相同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同性)、相反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反性)、相关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关性)、相承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承性)、相似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性)等多种,读后感《半生缘读后感》。写读后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联想与相似联想这两种联想形式的运用。

编辑本段如何写读后感

格式

一、格式和写法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题目可以用《读后感》;还可以用自己的感受(一两个词语)做题目,下一行是——《读有感》,第一行是主标题,第二行是副标题。

二、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三、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四、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五、叙原文不要过多,要体现出一个“简”字。

六、要审清题目。

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

七、要选择材料。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

八、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

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九、要符合情理、写出真情实感。

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

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

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

③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

④禁止写成流水账!

编辑本段要写关于学习的读后感应该读什么有感

(1)引——围绕感点 引述材料。简述原文有关内容。

(2)概——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要简练,而且要把重点写出来。

(3)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亮明基本观点。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4)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5)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读”的内容不放松。

以上五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一、先要重视感

感要多 读要少,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二、要重视“读”

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结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

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

四、叙述作品不能用大量篇幅复述原文

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初中作文课中,除了写“读后感”外,老师还会要求同学们在看完一部电影,电视片或参完某一展览后写“观后感”,观后感的写法与读后感是一样的,只需在第一部分简述所观的内容,然后引出观点,展开论述就可以了。

五、写景、物的读后感应该怎样写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

(5)简要地说明原文有关内容,重写有感,不要重点介绍,偏离主题。

第二篇:《半生缘》读后感

《半生缘》和《论语》的读书笔记

半生缘

蓝缎旗袍,步履摇曳,款款而来的她是上个世纪才华横溢的一代名媛--张爱玲。张爱玲给人的感觉是冷的,她的文字一如其人:冷漠、哀伤、清高以及一种看透红尘的淡然。《半生缘》所透露出的气息及其所营造的意境也是薄凉的,但是这种凉不是冷漠,而是一种历经沧桑、胸有万壑的冷静的清醒,就像是红尘之外的佛俯视众生而发出的悲悯的笑。

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温婉凄迷的旧上海,在幽寂湿润炊烟飘渺的深巷,他们的故事就此展开,梦似的飘渺,梦似的稀薄,梦似的可望而不可及。

十四年似水年华,太多的爱恨情仇融汇其间,忆起初识的那一刻,却依旧温暖而美好。浅灰色的旧羊皮大衣,圆中见方的脸庞,蓬松的披肩发,她,那么的淡雅、那么的清新,一颦一笑,散发着兰草般的幽香,萦绕不散。三个人的饭局,有意无意的谈笑,却有一股浅浅的情,在暗暗酝酿着。曼桢与世钧的爱情简单干净,温暖如那那手电筒的光,一寸一寸远挪着去寻找那只红手套;缠绵如那红宝石戒指的绒线,一天一天紧缠着,去挂念着那牵过的手。

曼桢,单纯善良的眸子,浅浅地笑,似乎有她就有了希望,有明媚的平和的温暖的世界里小小的梦想。她坚强努力,勤勉地支撑着一家人。她青春年少,生机勃勃,对生活充满了爱与期待,守护着她的家人,她的爱情。如此惹人疼惜的女子,却被自己的姐姐设计陷害,葬送了自己的余生。震惊,恐惧,愤怒,绝望,一点一点地吞噬了这个如花的女子,终于逃离了梦魇般的祝家,却终也逃不出已深陷泥沼的心的囚禁。曼璐,本属于她的17岁的婚约,朦胧、浪漫。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她一袭紫色旗袍,见到昏黄路灯下的亦是青春年少的他。一切都曾这样温柔、芬芳。而父亲的突然辞世,惊醒了那用浪漫编织的绮丽的梦。生存的压力是残酷的,十几岁的少女用纤弱的肩膀扛起了重担,义无反顾,踏进了浮华的舞池,却终不得回头。本想就此挥别艳妆浓抹,粗茶淡饭度此余生,偏又不遂心愿,遇得花心而又薄情的祝鸿才。家人的鄙夷与隔阂,丈夫的冷漠粗暴已使她不堪重负,慕瑾的情变更是湮灭了她唯一的希望与寄托。为了守住她“祝太太”的头衔,她竟发了狂似的将自己的妹妹推向了她一手铸成的牢笼。而她也沦为家庭和时代的牺牲品,又牺牲的是如此彻底,以至最后一丝温情与良知都荡然无存。

如果说曼桢的悲剧是曼璐一手策划的,那么世钧的软弱妥协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他的性子就如同冬季里寒冰下埋伏的沼泽,表面也许是坚硬的刚烈的,但坚冰再冷再硬终究掩盖不了沼泽泥泞软弱的实质。他与曼桢的爱情是真实的不掺杂质的,他对心上人火热的心是明朗的不可比拟的。可他又是拘泥的畏缩的,敦厚的内向的,从不积极主动,不肯表露心意,正如曼桢所说:多亏叔惠不喜欢我,否则你一定会躲得远远的吧。倘若他强硬一些,坚持一下,不那么容易就放弃了他的爱情,钻进世俗阶级的套子,是否又会有不一样的结局呢?

叔惠与翠芝的朦胧的爱又为这悲伤的故事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她是一个从小就娇生惯养的富家小姐,富贵的生活让她从小就有一种优越感。因此她桀骜,自负,冰冷,以及非常传统,又矜持。但同时她又与她的环境极其不协调,她有传统的概念,传统的气息。但更多的,她想追求新的生活。她高贵,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向传统作不明显的也许连她自己也不知道的抗争。这一切,由于许叔惠的出现而一一浮出水面,漂亮的活泼的他为她苦闷的生活洒满了阳光。南京的邂逅,让他们一见钟情,然而家人阻挠,彼此沉默,他们将爱掩藏得滴水不漏,以致终将错过。

十四年的时光就如场哀戚的雨 ,冲刷了一切热切与冲动,再见面,早已是物是人非。

世钧,我们回不去了。

幻想过无数次的重逢,酝酿已久的满心的辛酸与相思却只化成这么简单的一句。是的,回不去了,流年似水,那青涩纯真,远去的青春。

既已回不去了,就藏那份情于心底,偶尔思绪轻绕,情满溢出,也芬芳到深深沉醉,此生足矣。如那信笺上温暖的誓言:我要你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是会永远等着你的。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地方,总会有这么一个人。

论语

说《论语》是中华民族国粹中的明珠一点也不为过,它将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孔子的为仁,为师,为政之道体现在其一言一行之中,日常琐事之中,道理阐述淋漓尽致,字句斟酌之间,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圣人形象跃然纸上,伦理参透之余,内心清澈明净,令人折服并肃然起敬。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苟志予仁矣,无恶也。

仁义,是孔子所推崇的君子之道,是立世最纯真可贵的品质。仁义即为仁爱与正义,是有识之士所追求的道德层次的巅峰。仁义就如稀世璞玉,弥足珍贵,时隔千年至仍熠熠生辉。奉行仁义之人,必然内心平静如湖,纯净如水,待人处世皆有一颗包容之心,纳万物于己怀,不会巧言令色,不会工于心计,坦荡磊落,给人一股浩然正气,如沐春风之感。

仁义固好,可无奈你我均是市井中人,难免沾染杂念。利欲也好,私情也罢,是我们这种在红尘中颠沛的小人物不能避免的,面对圣人的“仁义”,或有一种高山仰止,遥不可及之感。但即使做不到言行恪守仁义,至少也应让仁义的信条根植在脑海之中,让其成为我们言行举止的标杆,达到了标准则内心愉悦,不及也好对照更正。永远保留那一片心灵的净土,在喧嚣的尘世间留有内心的落脚点,不允许哪怕一丝杂念沾染,在这里徜徉,休憩。断不能像当今社会的一些人,利欲熏心,被名望,金钱,权势蒙蔽了双眼,所作所为背离仁义,为君子所不齿。

仰观宇宙之大,浩瀚繁复,瑰丽多姿,置身旷野,凝神天地,感受清风明月,白露青山,怎奈生命须臾即逝,天地却永恒留存,世间一俗人如天地一蜉蝣,沧海之一粟,思绪万千,不免悲从中来。面对滚滚江水,孔子更是发出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慨叹。古之仁人志士乐于寄情山水,唯有这样才能获得内心的永恒。

山水皆为自然之神韵,灵动妩媚,巍峨深沉。“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 水之言: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水的美是灵动的,隽秀的,跳跃着,热情地滋润着,抚过每一寸土地,掠过山泉的清凉与芬芳,映着杜鹃花赤焰般的花朵与飞鸟的翅膀,一路高歌,跳动的音符,溅起水花如碎玉。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而攻坚强莫能胜之。水:趋高避下是一种谦逊,奔流到海是一种追求,刚柔并济是一种能力,海纳百川是一种大度,滴水穿石是一种毅力,洗涤污垢是一种奉献。滋养万物不求回报,变化万千收放自如,难怪聪慧之人会如此青睐这生命之源。山之言: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山的美是广袤厚重的,静静地伫立着,伴随着四季更替,不急不躁,朴实无华,将自己置于沉静近乎卑微的地位。承载万物,有着广阔的胸襟,淡泊的心态,厚积薄发,孕育希望,这不正是仁义之士所追求的品质吗?倘若有着水的情怀,山的品质,则可以称之为圣人了吧。

《论语》所阐述的是最善良的,纯真的,令人动容的,未经雕琢的箴言,其思想之纯粹,感化意义之强大是无与伦比的,这正是其历经千年生生不息的底蕴所致。在物欲横流,拜金主义肆虐的当今社会,我们已背离仁义太远太远了,追逐,奋斗,即使看不清眼前的路,也跟随着浮躁的人流,推搡着,前行着,我们忙碌却空虚着,劳累却茫然着,不知何时起,心灵干涸了,失去了新鲜感,神圣感,太久没有去碰触这些有生命的文字了,细细读来,它像涓涓溪流,缓缓抚过心田,顿时整个人儿都饱满了起来。是的,我们走得太快了,为了赶路,我们我们想尽办法节省力气,却抛下了最为宝贵的东西。放慢脚步吧,泡上一杯清茶,翻开这些文字,古朴明朗如月,仰望星空,深邃清澈如玉,浮上心头的,是醉人的感动。

第三篇:《半生缘》读后感

《半生缘》读后感

《半生缘》读后感1

读完了张爱玲的作品集,没有喜欢上《倾城之恋》也没有喜欢上《沉香屑》而是喜欢上了《半生缘》,这个连自己也有点意外。

其实我是想爆粗口的,我想骂祝鸿才想骂顾曼璐,也是却不知道他们到底错在了哪里,又觉得他们也是可怜的。总是难忘十几年后顾曼桢和沈世均重逢时曼桢说的那句:世均,我们回不去了。短短的8个字里面到底是包含了多少的情怀啊!她明白他们回不去了所以她也拒绝了世均说的他要与时间挣扎。即使挣扎了又能怎样,要和翠芝离婚吗,这样算是胜利吗?

有时候有些事真的很讽刺,当年世均的嫂嫂和他的'母亲那样的为他和翠芝做媒,他也没有答应,而后来他却与那个女人结婚生子过一辈子。他后来回忆说他也不是非要和翠芝结婚不可,只不过那时候在他赌气想要结婚的时候刚好就碰上了翠芝。亦或是他碰到的不是石翠芝而是某位李小姐、丁小姐、王小姐他也是会结婚的。世均说:爱不是热情,也不是怀念,不过是岁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就像他和翠芝,翠芝也知道自己和叔惠是相爱着的,而世均也明白自己一直以来还是对曼桢念念不忘,所以当后来翠芝吊着嗓子念曼桢写给他的那封没有完成的情书时世均会如此的不淡定;所以后来在小饭馆里曼桢问他:你幸福吗?他回答说:我只要你幸福。曾经那么相爱的人,因误会分开,再因为赌气各自结了婚,再遇见又还能怎样呢?

后来曼桢和祝鸿才结婚之后,祝鸿才奇怪为什么曼桢变得那样从容,其实这正所谓应了那句话:经历了最疼所以也就感觉不到一般的疼痛了。后来见到豫瑾时她是激动地,她说豫瑾是他唯一能信任的人了,而他自己的那段噩梦般得经历,从在医院生产时愤恨的讲给临床的金芳,再到后来泪流满面的讲给豫瑾,再到后来淡然的讲给世均,这就是一种成长吧!搞不明白张爱玲为什么会安排了那样的结局,让他们在错过十几年之后再次重逢总让人觉得有点讽刺。顾曼帧与沈世钧,可谓一见钟情,他们相知,相爱,相许,可惜未能相守。不是他们爱的不够深,或许只是爱的太深,所以容不得丝毫的破损,又或者是还未爱,所以不能死生契阔。一次又一次的与对方擦肩而过。当两个对彼此念念不忘的人终于见面时,也只能是诉说着多以前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不痛不痒,曾经以为的悲怆都已经成为一些平淡的故事来说。或许,真的只有半生缘吧,所以最终落成这样的结局。

人生有那么多的悲欢离合,有那么多的集散分离,最终相爱并相守的恐怕是极少数吧,当时间慢慢流逝,人们慢慢变老时,年少所以为的伤痛,到最后都被磨平,留下的就只是些美丽的梦。

事实上,生命中总有那么些人一回头便是一辈子,一错过便是一生。所以如果遇见请不要错过,因为有些人一旦错过就不在!

《半生缘》读后感2

“曼桢半晌方道:‘世钧,我们回不去了。’他知道,这是真话,听见了也还是一样的震动,她的头已经在他的肩膀上,他抱着她。”

十几年的天各一方,两个相爱的人,最初的爱早已不复存在,横亘在两个人之间的不仅仅是各自的家庭、孩子、更是各自的经历和岁月,难以逾越。曼桢那一句:“世钧,我们回不去了。”饱含着多少心酸和无奈啊!

总是愈相爱的两个人,愈难以走到一起去。越是爱的纯粹,爱也愈脆弱。当初,世钧也曾经因为曼桢的突然失踪做出过一些努力,但是真也不能说就是竭尽了全力吧。尤其是,他最后仅仅是在怀疑曼桢和豫槿结婚的情况下,就开始结交翠芝了,他始终没有(在当时说也算是没敢)真正去做过核实。光凭这一个细节,就很是佩服作者,把人物的行为与其性格贴切、吻合到了极致。以世钧白开水似的人物性格来看,结局也只能是这个样子了,若再多做一点什么,那也就不是世钧了吧。

曼桢也是因为听说世钧已经结婚,又为了自己的孩子着想,也是对感情的心灰意冷,她最终嫁给了鸿才,过了一段麻木的日子。直到后来发现鸿才另外还有一个女人,这对曼桢来说,反倒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解脱吧,曼桢又打定了离婚的主意。整个故事中间还穿插着翠芝与淑惠的感情,就像曼桢与世钧两个人感情线上的枝枝叉叉,但是每一笔,每一个细节,又都是主干上必不可少的点饰,累而不赘,条缕分明。这里体现出的不仅是作者构思、写法上的高妙,更是她对人情世故的深刻洞悉和熟练把握。

每个人物在感情的处理方式上,都淋漓尽致的表现着其性格特征。就拿曼璐来说,细细分析一下,她虽然做出了伤害妹妹的不可饶恕的事情,但其实她也是命运最最悲惨的一个,也很值得同情。为了一家人的生计,早早的`牺牲自己去做舞女是一方面,另外她在感情上的遭遇也是一方面。她嫁给祝鸿才,祝鸿才却惦记上了自己的亲妹妹曼桢,就连早年和她有过婚约的豫槿,后来也喜欢上了曼桢。而她自己呢,却因为早年的遭遇,连一个自己的孩子都无法生育了。甚至曼璐对鸿才前妻的女儿,她原本也是想要对她好一些的,可是祝鸿才反倒一味的责难她。种种生活的不幸逼迫着她,让她的心里和行为不断扭曲,最后至极端的爆发,完全合情合理,让人恨,也让人同情。

总之还是要说,作者对人性认识的深度是常人无法企及的,可能亦和作者的人生阅历相关,但更重要的,我想还是在于一个人对生活感受力的强弱。聪慧,阅历,文采,三者缺一不可,这样才能成就一部丰厚的文学作品。

喜欢张爱玲,喜欢从她的作品里散发出来的那种淡淡的、冷冷的、直指人心的味道。

《半生缘》读后感3

假期读完了张爱玲的一本短篇小说集,周日又在书店选了一本张的长篇小说“半生缘”。读起来发现这个曾被拍成过电视剧的作品,自己上学时也曾读过。

记得在学生时代,在图书室借来看到一半时,感到作品写得悲惨,便没有读下去。

现在读起来,仍然觉得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可悲可气。

“半生缘”中展现了旧上海的一类人的生活。故事以世钧与曼桢的情缘为线索,记录了他们相识、相许、分离和相遇的过程。故事快结束时,他们相遇话别。

在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是幸福的,在错误的时间遇见对的人只有放手。“他们回不去了。”读完很为他们的情缘感到悲哀。

作品中没有我喜欢的女性,一个人也不喜欢。

作品中我认为最可气的人是曼桢的母亲。不论一个母亲有没有文化,她都但当着家庭统帅的责任。特别是曼桢的父亲不在了,母亲便是家中唯一的统帅。

而这个“统帅”允许她的长女曼璐去当歌女,来供养全家及弟弟妹妹们读书。读书重要吗?比起做人,读书是可以放弃的。如果曼璐是一个丑女,也许只能像曼璐的佣人阿宝那样当一个小保姆,那么曼璐的人生或许会好一些。起码这样的工作可以在阳光下说起。英国的王妃戴安娜17岁时也给他人做过保姆。夺得全国模特大赛桂冠的阿根廷女孩妲妮拉曾经是一个捡垃圾的女孩。若生活还是无法继续,那么把孩子送他人抚养,送一个无子女的好人家去生活总比让一个子女去做见不得人的事情要强。

我想多数成家的男子都不会希望在自己消逝后,儿女去过那样的生活。这样的母亲我不赞同。曼璐天天在做什么,她知道,曼桢被囚禁在曼璐家她也知道。她可以忍受曼桢被囚禁那么久而不见。她听大女儿的,也怕大女儿。我认为她在花曼璐那样获得的钱开始,她便在儿女面前矮了一大截,也就开始怕儿女了。我心里在想,这样的母亲,不如把孩子送人吧!

母亲了解自己未成年的儿女天天在做什么,这是必须的`,管不住自己孩子的母亲,将不被儿女所尊重。

作品中曼桢的悲哀也有她自身因素在里面。厄运来了,躲不掉了,那么就应该用自己的生命和自己的命运赌一场,可以笑着让姐姐看自己绝食而死,或许曼璐会妥协放了曼桢。而不应该是最后曼桢妥协嫁给她姐夫。

每一个人的命运都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我曾经和好友玩笑时说过:“如果我们是小鼠,前面来了一只老猫要吃掉小鼠,最好的办法是把自己变成一只有毒的老鼠,笑着向那老猫走去,吃下,必死。”这只是一句玩笑话,因为我的世界里没有恶势力,也就不用把自己变成一只小毒鼠。

“半生缘”反映的是旧上海一类人的生活。现在的社会比那时要好很多。

现在的社会中,也少不了母亲这一角色。让我们女性人人都做一个好母亲吧。在丈夫和儿女摇起生活的船桨之时,我们捧起号角用力吹起,为他们加油!

《半生缘》读后感4

捧起张爱玲的《半生缘》,总有淡淡的感伤,也总想起那句“有些人错过了便是一辈子”。那个封建得荒谬的时代,把人禁锢得身不由己,爱情更显得苍白无力,幸福仿佛就近在咫尺,却又只能无奈地看着它渐渐远去。

于千万人中我遇见了你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他们因缘际会地相识了,一起上班一起吃饭。世钧为曼桢清新脱俗的气质所深深吸引,为她坚强挑起家庭的重担而感动而心疼。言语之间,他们情投意合;眉宇之间,他们已渐渐认定彼此。就这么任爱情之火愈烧愈烈,未来虽然还需努力,但却可以嗅到满满幸福的甜蜜芬芳。世钧因家庭辗转于上海与南京,曼桢的牵挂也从未停止过,她相信他会带给她一个不一样的未来。所以曼桢写道“这世界上有一个人是永远等着你的,不管是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

年轻时什么都是美好的,什么都有个盼头,所以他们相信天长地久,徜徉于对未来的憧憬里,却不知道残酷的命运正一步步逼近,也不知道缘分也有半份的。

有一个人是永远等着你的曼桢徘徊于生死边缘,残喘于姐姐姐夫的迫害之下,世钧是她唯一生的希望。想到哪一天会再见到他,可以毫不保留向他倾诉她所受的苦,这时的她早已泪流成河。当她重获自由,却不知外面已换了一个世界,日思夜想的世钧也已为人夫。她像命运的玩具一样,在宿命面前只得低头认输,把眼泪留给夜深人静的自己。最终却为了孩子,抱着“自杀”的'心情,嫁给祝鸿才,行尸走肉地活着。

苦闷的生活她用沉默来应对,唯有想到世钧,想到年少轻狂的爱情,她才会痴痴地一笑。虽然这份来不及开花的爱情不明不白地逝去了,但她最温柔的心底永远装着世钧。因为“那样的恋爱大概一个人一辈子只能有一回吧?也许一辈子有一回也就够了”。

世钧,我们回不去了十八年后,他们像老朋友一样再次相遇,声音却颤抖得说不出话来。看着岁月在彼此脸上留下的痕迹,心里有说不出的怅然,心碎和难过也不过如此。十八年,人这一辈子有几个十八年呢,岁月悠悠,爱情被世俗蹂躏得遍体鳞伤,转眼之间一切早已物是人非,剩下的只是一把辛酸泪。即使相遇的场景在梦中已演绎了千遍万遍,纵然有满腹的千言万语,曼桢只能故作平静地说一句“世钧,我们回不去了”,而世钧也只能默默的说“我只要你幸福”。十几年恍如隔世,有再多的眷恋这时也成了不合时宜。爱情从来只能在对的时间对的地点遇见对的人才能开花结果,命运给他们开了个巨大的玩笑,让人啼笑皆非的玩笑,可是他们都是无能为力的,只能用回忆祭奠死去的爱情。

隔着悠悠岁月,想想这半生缘,一半用来回忆,一半用来感叹,此情可待成追忆,而我也惘然了,因为爱情的列车一去不复返……

《半生缘》读后感5

《半生缘》读来让人心是揪着的,刚开始的世钧、叔惠、和曼贞其实都在生活的洗刷下褪去了原本,他们都回不去了。

世钧和曼贞最早也是因为叔惠才认识的,那时的三人组里世钧总是沉默的,而叔惠特别善于交际,曼贞又是那样的活泼。三人相处来倒好像世钧是那个可有可无的人。然而又是世钧在中间起到了很好的调节。刚开始一度以为叔惠是和曼贞很适合的,包括最后也抱着这样的期望。世钧的退缩妥协其实在刚开始作者便表露出来了。一直不敢向曼贞表露,躲的远远的,即使在知道了曼贞也是喜欢自己的时候,也是那样扭捏说着:“要知道是这样,即使别人抢了去,我也要去抢过来的”。

可见世钧是畏惧于自己没有把握的`事情,然后选择逃避的。世钧内心是深爱着曼贞的,但他可以说更深爱的是自己,把自己放在了曼贞的前面的。对于他放弃工作回南京工作也是作出了决定辞职后才告诉曼贞的。

想来就觉得世钧那种性格的人怎会做出这样的决定,还从没有想过同曼贞商量下。连作者好似也惊奇给他拉来了外衣,这样也可以为曼贞分担些,可以借用家里的钱来解决他们婚姻。世钧又怎可能不了解曼贞,她是绝不愿意这样的。然而他依旧这样做了,也只是事后去告诉了曼贞。想来当初他为了工作和父亲生气跑出来工作,现今又选择回去不正是他性格使然嘛。他对曼贞的爱也是深切的,纯洁的,但他从没有真正走进过她,没有懂她。两人因为曼璐吵架,然后再也没有相见,直到十几年后各自经历生活的顛沛流离再相见已经再也回不去了。两人从没有相到曼璐导致了他们吵架,最终也使得他们两个彻底分离。

其实打一开始曼贞便和世钧讲到过了姐姐,这些好似不愿向他人提及,即使三人中的叔惠曼贞也没有提起过。当再次换做从世钧口里谈到姐姐曼璐的时候,竟成了他们的抉别。

世钧是在曼璐将红宝石戒指送还他之后离开了上海,他还以为她同豫谨结了婚,然后匆匆忙忙回去赴了藏在自己内心深处的宴。其实当初也有和丁小姐结婚的可能,甚至是其他几个表姐妹。只是正好那段时间出现在他身边的是石翠芝罢了。实在有些不解世钧并没有亲口听到曼贞决绝的话,便能抛去之前的一切。结婚当晚世钧和翠芝都知道他们走错了,可已经没有后悔了。

其实这样或许才是注定最好的归宿,起码生活上是幸福的,只是各自心里备受煎熬罢了。曼贞始终在等他,最后那封情书中曼贞说得我想你知道,无论何时,总有个人在等你。她等来了世钧,可是也是她说得:“我们不可能了“。其实他们倒真的回不去了,世钧知道了自己真正的内心。倒好希望他们两个和叔惠、翠芝那般,从来没有真正走近开始过这段感情,便不必承受这薄薄的半生缘的煎熬。

《半生缘》读后感6

初读半生缘便觉得十分有趣,世钧、叔惠、曼桢三人的情谊令人感动。世钩与叔惠相互照顾,世钩对曼桢情深意重。

世钩与曼桢的爱情那么美好,两人相惜,偶尔小吵也不会损害两人的感情,有着初恋的羞涩与热烈,我很希望他们会在一起。在淡谈的美好中看完半本书,当曼桢住进姐姐家那间房子,她在黑暗中闻到姐夫的香水味,我便跟着她一起害怕。姐姐装病竟是为了帮忙自己的丈夫糟蹋自己的妹妹,我十分生气地将书本合上,我不敢再往下看,故事开头便说明了世钩与曼桢最终不会在一起,我决想不到是因为这样。我以为曼桢会因为愧对世钧而放弃这段爱情,难过了一天,我又重新打开这本书。在难过的同时,我在想,如果一个女子失去了清白,对爱情中的两个人是一次重大考验,男子如果是深爱就应该不顾一切地安慰女子,接受女子。反过来想如果男子无意识地做了对不起女子的事,又是否该原谅呢?对于我而言,我似乎无法接受一个不纯洁的人,在我的爱情观里,一切都应是美好的,容不下一点瑕疵,或许我会选择原谅。或许我会舍不得放下,但即使重新开始,这点瑕疵也会永远留在心里,不管这点瑕疵来自于谁。

但故事接下的情节在我意料之外,又不在我期待之中。曼桢并没有像平凡女子一般去在乎这些,她只想迫切地逃脱,去告诉自己的爱人世钧,去得到他的安慰。世钧成了她活下去的`希望与美好,现实是残酷的,曼璐的所作所为让人愤懑,活生生分开了两个人,毁了这段美好的爱情,其中的曲折不愿再多说,最后曼璐的死,可谓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可惜的是豫谨,从始至终是一个好人,却经历了那么多找到自己的最爱后,又遭受战争的摧残,弄得家破人亡。故事的结局并没有那么悲惨,曼桢与世钧一诉以往,缘散缘聚,命运的捉弄让他们分开,又是命运的呼唤让他们重逢,叔惠外国游历十余载,所寻之人只不过是最初的翠芝,最终,他们都看懂彼此的心意却又困于现实的现状。白驹过隙,时间会抹平一切伤痛,剩下最初最美好的记忆,故人相缝,情愫犹在,不失为一大幸事。

曼桢写给世钩的情书中有一段话恰恰说明了她的不凡:“世钧,我要你知道,这世界上有一个人是永远等着你的,不管是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而曼桢确确实实在是等了,热恋中等待,痛苦时等待,余生都在等待。而反观现实生活中异地的爱人们不也是总是在等待,两地相隔,即使思念成疾,即使为伊消得人憔悴,因为一丝爱恋,因为一点执念,他们选择在岁月静好中默默等待,当度过了漫长的相隔,便会是一生一世一双人。曼桢和世钧的错过,很大原因是因为外界的干扰,又或者是因为那枚被扔掉的带血的成指,或许是那不敢确定的脚步声,或者是被撕毁的第二封书信,或者是被拦截的书信……那么多的偶然错过,令人惋惜。

这世间,找到一个爱的人不易,有什么误会不妨当面讲清,有什么痛苦当面诉说,就算是分别不妨当面告别。最后的分别或许会是余生不再相见。

第四篇:《半生缘》读后感

《半生缘》恋情悲剧原因分析

摘要

作为张爱玲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半生缘》把张爱玲那种精妙绝伦,回味无穷的语言表露无疑,就像一窗精巧细致的窗棂格纹,少了每一格都不成,只是放在眼里便透着美,但到底美在哪里却又一时道不明。十八年,流年似江水滔滔逝去,那些曾经刻骨铭心的爱,慢慢淡去;那些曾经撕心裂肺的痛,已然远了;而那些曾经摧肝裂胆的恨,也变得轻如飞絮,一句“世钧,我们回不去了”,将那十八年的惆怅和哀伤在我心头弥漫开来,久久不散。

关键字

性格家庭社会

正文

《半生缘》讲述的是几个平凡的众生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许世钧、顾曼桢、许叔惠、石翠芝„„这些新式青年,他们每个人都曾经那么近距离的接近过真爱,但是最终却都与真爱失之交臂。我本以为张爱玲的小说里是没有真爱的,有的只是都市里的那些空虚男女的情爱游戏,或者说是形形色色的欲望。连最终难得在一起的恋人,如《倾城之恋》里的白流苏和范柳原,也是香港的沦陷成全的。假若香港没有陷落,那么白流苏便依旧只是白流苏,而不会成为范太太。而即便她走进了围城成为了范太太,她得到的终究只是这个称呼,而不是爱情。可是很难得,在《半生缘》里,我看到了张爱玲笔下的爱情,没有山盟海誓,没有感天动地,有的只是相聚时的相偎相依,分离后的念念不忘。这份平淡的爱情,在那个温婉而又凄迷的旧上海反而更显珍贵。但是,这份平凡而又珍贵的爱情,经受不了一个又一个的错过和阻扰,最后只能以一句“世钧,我们回不去了”作为爱情的终结。这句淡淡的话,飘散在空气中却让人觉得那么沉重,那么压抑。我很希望世钧和曼桢可以回到过去,进入爱情的殿堂。可是我也知道,他们是真的回不去了。也许我们应该呐喊一句:究竟是什么扼杀了这段美好的爱情,是什么断送了故事里每个人的幸福?

这个悲剧,也许是世钧和曼桢自己一手造成的。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沈世钧的骨子里带着逃避,带着怯懦,带着不自信。我们会在心里喊,也许世钧注意到戒指就好了,也许世钧不答应他母亲定的婚事就好了,也许„„可是,他的性格就注定了这些“也许”不能成为事实。怯懦的他不敢违抗母亲的言语,逃避的他也许从来不敢正视曼桢付出的爱,或者说也许世钧和曼桢之间本来就没有多么深刻的爱情。所以他带着那只戒指回去了,带着他在上海所有的一切回了老家。而曼桢,这个最不幸的女子,却用她的善良、坚强和自傲度过了没有世钧的十四年。她的善良和坚强使她能与祝鸿才生活在一起,以她那自杀般的心情养育那个孩子。如果她不那么善良或者坚强,如果她可以抛下孩子去找世钧,也许他们还是可以在一起的;如果她不那么自傲,那么她也不会放下与世钧的定情戒指以致世钧一怒之下离去。他们两人都有各自的性格,所以他们之间的那份情深意笃,也在这一次次的错过中渐渐消去。而多年后,纵使他们之间再有爱情,也比不上自己现有的家庭来得重要了。

当然,这个悲剧也许是他们各自的家庭造成的。世钧的家庭无法接受曼桢的姐姐曼璐是舞女这一现实。而曼璐更是绞尽脑汁要拆散世钧和曼桢,好让曼桢怀了祝鸿才的骨肉,以保全自己作为“祝太太”的地位,甚至连曼桢的母亲也参与了这场无耻的闹剧中,亲眼看着自己又一个女儿落入祝鸿才的魔爪。双方家庭的不认可,是他们最终分手的一

个重要原因。如果没有世钧母亲的阻挠,没有烧掉曼桢的来信,世钧不会这么早放弃,或者甚至在回家的时候就定下与曼桢的婚事而使这段爱情得到婚姻的保证了。可是世界上本就是没有那么多的如果的,世钧的母亲小心翼翼维持这个“沈太太”称呼,是将名声和金钱放在第一位的。所以她需要自己的儿媳妇必须是和自家门当户对的。当然作为一个封建家长的代表,有这种思想也是无可厚非的。

如果说世钧的家庭给这段爱情带来的只是一个小小的阻挠的话,曼桢的家庭给这段爱情带来的则是难以逾越的鸿沟。曼桢的人生,正是被她的家庭改变的。曼璐,这个牺牲自己给妹妹和全家带来希望的人,也正是毁去曼桢全部幸福的元凶。也许她是嫉妒自己的初恋情人张豫瑾对曼桢的关爱,也许她是嫉妒自己的妹妹可以找到一个好男人,可是自己却只能苦苦维护“祝太太”这个空名,也许她只是纯粹地想用孩子留住祝鸿才的心,也许„„正是这么多的也许,毁了曼桢的一切。再加上祝鸿才——这个禽兽般的姐夫对曼桢的欺辱,曼桢便彻底陷入了人生的黑暗:被姐姐囚禁,被母亲欺骗,被姐夫强暴,被孩子牵绊,曼桢也就不再是那个和世钧在一起的曼桢了。可以说,顾家的每个人都是这段爱情的绊脚石,曼桢一脚被绊倒后,就再也不是原先那个和世钧相爱的曼桢了,她已经被姐姐和姐夫变成了一个孩子的母亲,被家庭束缚着,再也没有与世钧相爱的机会了,只能怀着“自杀般”的心情嫁给了祝鸿才,结束了自己一辈子的幸福。

当然,那个黑暗的旧社会也是这段爱情悲剧的原因。尽管世钧和曼桢都受过新式教育,对自由恋爱也是完全接受的。但是,整个社会毕竟还没有接受这种形式,自由恋爱对于苦苦维持旧社会势力的保守分子来说是大敌,是不可能接受和认可的。所以世钧和曼桢的爱情从一开始就不被社会中的大多数人认可。他们认为这是离经叛道的,是不尊礼教的。在这样的巨大势力面前,世钧和曼桢根本没有反抗的力量。他们所能做的,只有屈服。所以最终曼桢守着孩子,世钧娶了翠芝,而他们两人的爱情也就只能戛然而止了,即使没有忘却对方,也只能深藏在心中聊以自慰罢了。

最后我还认为张爱玲本人主观上是对爱情也是抱有怀疑态度的。从张爱玲的生平可以知道,她对家庭从来没有好感,她不认为世界上有亲情这类物质的存在。在与胡兰成的感情破裂后,她作为一个处于弱势的女人心里是很敏感的。也许她变得再也不相信任何感情,也许她变得再也不相信任何男人,当然这样的情绪也就在她的小说中表现出来了。爱情也许根本就没有存在过,世界上只有勾心斗角,只有情爱游戏。当然这或许是过激的,也应该是错误的,但是一个敏感的女人完全可以有这样的想法。尽管我这样的观点可能并不符合张爱玲本人的想法,但是仅仅作为一个猜测是无伤大雅的。

读《半生缘》,看到所有华美与热烈的场景到最后也不过都全是失望和失意者的身影,小说中的每一个人都没有得到自己理想中的生活,包括翠芝,包括豫瑾,也包括淑惠,所有人离自己的幸福都差了一步之遥,可是却成了一生的无法改变的命运,一颗棋子又怎么能挣脱宿命应有的安排呢?让人荡气回肠为之嗟叹的,也只是乱世里这几个男女的故事,一点点的痴,一缕缕的怨,脆弱的爱,捂住面孔的无奈。

第五篇:半生缘 读后感

《半生缘》读后感

系部名称:徐州医学院华方学院

专业:临床医学年级:09级班级:临床三班

姓名:左丹丹学号:0981113134

漫漫长假,闲来无事,便打开尘封已久的书箱,读了张爱玲的一部小说——《半生缘》。其实之前电视里也有热播过,但是由于对张爱玲的敬仰和对这部小说的喜爱,我还是把原著读了一遍。有时我还真觉得文字比电视更有吸引力,小说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气息总让我有种莫名的感动。《半生缘》是以一种最朴实平凡的语言讲述一段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

简单的来说,曼桢一生的经历,爱,恨,都与姐姐脱不了关系。她的前半生虽然过得并不是很富裕,但生活充实,学业有成,这一切都是姐姐曼露给的,所以从内心来讲,曼桢是感激她的,虽然实际上曼露的职业并不光荣,但在她心里,姐姐是神圣的,当世钧说;“我否认你有姐姐”,曼桢心里很纠结,即使是最爱的人,他心里也是不希望曼桢有这么个姐姐,他做不到“爱其然,爱其所以然”,那么在一起之后家庭之间的矛盾该怎么调和。没有结婚之前,曼露处处替妹妹考虑,她对祝鸿才说:“我吃这个饭就行了,还要我妹妹?”她跟妈妈说:“她跟我们住在一起不太好,我怕别人说闲话”。甚至,在面对自己爱的人面前,她说:“我要出去赚钱养家”。

一棵树只开一次花,一个人,一生也只有一次美丽,一次青春,曼露的美丽,她的青春都献给了家庭。可是最后,爱的人走了,心也

不在了,这才是最绝望的,或许最后她会对曼桢这么绝情,兴许是对这个有点介怀吧!曼露三十了,青春也将近尾声,妹妹成了她唯一的寄托,只有妹妹嫁给了祝鸿才,祝家有后了,她才有可能维持目前锦衣玉食般的生活,否则丈夫是一定会抛弃自己,另寻新欢的,那么她的下半辈子也就完了。

曼桢对于世钧来说的确是独一无二的,但是爱一个人的话,是不是要为他考虑?世钧的家庭极度介意曼桢的姐姐,当他向自己求婚时,曼桢犹豫了。“一个女人被一个男人求婚,不论是答应还是不答应,都是快乐的,因为这是她一生之中最能决定自己的时候,但决定之后,她可以改变的就不多了”。曼桢很希望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但是她也不允许任何人瞧不起曼露,践踏她的自尊,最后,她选择了离开。十几年过去了,往事已不再,在蓦然回首的痛楚里,亭亭出现的是两个人似水般的年华。正如席慕容在《邂逅》中写道:“请别怪那韶光该人容颜,我们自己才是那个化妆师”。

看《半生缘》,我的心里多少是藏着柔情的。也许是出于对一个女孩美好的祝愿,我热切的希望曼帧和世钧能在一起。然而他们究竟也没有在一起,这反差叫我心痛难过。这时,我突然体会到,作者竟是这样无情,不叫有情人终成眷属,然而孩子气的埋怨过后。我不得不认识这一点,作为一个作家,是要客观理性的看待问题的,谁都喜欢童话,然而童话究竟不是生活。作者抱着一个宗旨,然后从最柔情最残酷的两方面来反衬出她要表现的东西,那个东西不管如何叫人不能接受,它就是事实,客观摆在人面前。所以,作家要“无情”一些,或者更可以说,要忍受更多一些的痛苦与不忍,来展现他要表达的。所以,理智清醒是一个作家很重要的品质,幻想的孩子恐怕是只适合做一个童话诗人。

半生匆匆,半生如梦。对于上了年纪的人来说,七、八年如同过往云烟,而对于年轻人来说,二、三年就可以是一生一世。现在的我,只想好好珍惜我的这一生,不要让我这短短的一生留下长长的遗憾。

下载半生缘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半生缘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半生缘》读后感

    中午是素描,孩子不多时就坐在窗前的藤椅上看书,还没读完读完《走了一千一里路》时翻出了张的文集。最先看的是《年青的时候》,然后是《谈女人》、《红玫瑰与白玫瑰》、《沉香屑......

    《半生缘》读后感

    半生缘 一份爱,无疾而终 一段情,刻骨铭心 这半生的缘分不知是人生的馈赠还是命运的折磨 年华老去,旧情不再,追忆成空 其中的缘由,不可说,说不清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衷 曼璐的辛酸......

    《半生缘》读后感

    张爱玲的《半生缘》这部小说,其实叫《十八春》。前段时间在电视里看过,不过读书更有感觉。同情的是曼桢的苦命,埋怨的是世钧的懦弱以及对曼桢的不信任,痛恨的是曼璐和祝鸿才的自......

    半生缘读后感

    半生缘 看了张爱玲的《半生缘》,明白了什么叫做身不由己。曼桢曾写信对世均说:无论什么时候都要记得我一直在等你,可世均还是忘记了。于是留下曼桢一人独等十四年,再次相逢,世均......

    《半生缘》读后感

    阿《半生缘》读书笔记 看这本书,应该伴着一支忧伤的曲子,回头又把这本书看了一遍,方才动笔,我不知道为什么人们对它的评价是有一个阳光的结尾,可能是我太过于完美主义化,但我真的......

    《半生缘》读后感

    《半生缘》读后感12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半生缘》读后感......

    半生缘读后感

    半生缘读后感(一):棱角总觉得很多人都是一样的,无论在年轻时曾怎样张扬肆意过,渐渐都会被岁月磨平棱角,融在人群中,成为他们最鄙夷的样子。张爱玲的小说结局总是悲哀的,连着将她的全......

    半生缘读后感900字

    半生缘读后感900字 看完张爱玲的《半生缘》,又名《十八春》,主要是主人公认识了十八年的故事。沈世均、顾曼桢两个普通人从逐渐的好感、彼此心中有对方、生死之约到阴差阳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