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推进民生工程构建和谐社会
翻开**市统计资料,看到这样一组数字:2007年,该市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人均每月增加了99.74元,城市低保标准由原来的120元提高到150元;农村分散、集中供养的“五保户”供养标准年人均分别增加了400元、600元,“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到80%;全市新增城镇就业人员3722人、下岗失业再就业人员1502人……
民生为本,民富为先。在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该市着力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最大限度地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
科学决策,迅速解决关乎民生问题
今年初,一名广东客商计划投资4000多万元在**市工业园区创办橡胶厂。该市在组织群众代表座谈时,大家认为橡胶厂虽然能提供很多就业岗位、促进**经济的发展,但对周边环境有很大的污染,于是,这个项目最终被当地政府婉言谢绝。据了解,近年来,该市已婉拒了市民不同意的20多个大投资项目。
近年来,**市把群众所思、群众所想、群众所盼、群众所忧的事情,作为该市市委、市政府推进民生工程的立足点,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社会团体、社会组织的作用,并开通“市长热线”、“民声通道”,通过召开群众代表座谈会、部门协商会等“问计于民”,让每一项关乎民生的决策得民心、顺民意。
“坐在车上如筛糠,夜行见黑不见光。”这是一名市民给**市领导的留言,他反映该市城区6.8公里长的泰康路年久失修,路面坑洼不平,晚上黑灯瞎火,道路排水不畅等情况。**市委、市政府迅速作出反应,把泰康路的改造列入重点督办项目。去年底,投资3200多万元的改造工程完工,水泥路面变得宽阔平整,人行道上铺设了彩色瓷砖,道路两侧安装了路灯、种上了绿化树,整个泰康路完全变了个模样。后来,这个市民又给该市领导发来短信留言:“路平了,灯亮了,树绿了,下水道通了,群众的气也顺了!”
初冬的**大地已有些许寒意,但该市康唐公路改造工程建设工地上却是一派如火如荼的建设场景。正在工地调研的**市委书记胡加龙说:“和康唐公路改造工程一样,今年**市实施的十件实事都是在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认真筛选后确定的,当中涵盖了教育、卫生、就业、保障、城建等方面,都与全市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集中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
着眼长远,构建解决民生问题长效机制
日前,**市蓉江街道办东街居委会常年补助对象江传兰去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时发现,她每个月的保障金又比原来增加了30元。据了解,近两年来,**市已经3次调整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近年来,**市着力实施“民心工程”,把统筹城乡和谐发展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主要工作,积极探索构建和谐社会机制。每年初,该市都会将增收、就业、医疗等作为“民心工程”的攻坚目标,组织党员干部深入社区、村组征求意见,让人民群众参与决策。
“关注民生既要关注百姓眼前的急事、难事,更要通过制定、执行好的制度,让重视民生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的自觉行为,让改善民生成为政府的工作常态,确保人民群众长期受益。”**市市长苏传辉的话掷地有声。为将这一项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落到实处、看到成效,**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建立健全导向机制和运行机制,调整政绩考评体系,将民生问题列入干部提拔任用的考核指标,全面推行“行政问责”和“责任追究”制度,坚决杜绝各种行政不作为、乱作为,使政府的各项决策变成实实在在的行动。
该市把民生问题列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从战略角度进行整体部署和统筹考虑。在该市确立的5年规划中,民生指标占了六成以上。此外,该市还相继出台了《**市实施民生工程建设若干政策的暂行办法》、《**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市城市医疗救助实施方案》……
好事办实,民生工程成为群众民心工程
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就是群众最急需办的事情,更是**市委、市政府需要着力解决的实事、好事。该市将实事办好、好事办实,让民生工程成为群众的民心工程。
地处该市北部边远山区的隆木乡瑞坑村,66岁的明邦庆老人一拧开家中厨房的水龙头,清澈的山泉水便哗哗地流出来。该村在接通自来水前,打出来的井水又苦又涩,而且一到旱季就干涸了。去年,该村修建的引水工程顺利竣工,彻底解决了村民的用水难题。据统计,近几年来,该市先后撬动800多万元民间资金参与改水工程,解决了农村10万多人的饮水问题。
就业是民生之本。对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农村特困户等困难群体,该市在政策和帮扶措施上给予重点倾斜。近年来,该市发放小额贷款4000多万元,累计减免各类规费400多万元,转移农村劳动力10万多人,使1000多户贫困农户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走进**城乡,所见到的“漂亮”、“气派”的建筑都少不了学校。近年来,该市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整合教育资源,优化师资队伍,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对于弱势群体,**市委、市政府倾注了更多的关爱,不断延伸社会保障覆盖面,让“帮扶”长期化、系统化,帮扶对象由最困难的低保人群覆盖到城乡所有困难群体。目前,该市已将7271名符合低保条件的城市困难居民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确定农村低保对象18765名。
社会保障、教育收费和医疗卫生……一件件实事都进入了**市委、市政府的决策范畴,一个个民生难题都得到了破解。
第二篇:关注民生 构建和谐社会
关注民生 构建和谐社会
心得体会
党的十七大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富裕民生、突出改善民生、奋力发展民生、切实保障民生、全力服务民生。
一、突破经济发展,着力富裕民生
富裕民生,是改善民生的前提和基础,改善民生必须率先富裕民生,核心是要产业富民。一是以生猪产业为重点,突破发展农村经济。坚定不移地实施“135”(人均1000斤粮、3亩药、5头畜)富民工程,坚持大户带动,小区发展,生猪产业重点抓好“镇坪模式”标准化养殖推广,药材产业重点抓好玄参和黄莲gap规范化种植,不断壮大产业规模;二是以抓大项目为重点,突破发展支柱工业。以树立绿色品牌为重点,突破发展食品工业。加快“美哇佳”、“津元春”公司技改升级,积极探索企业与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存的新机制,加强商品猪、蔬菜、绿色饮品、绿色林副产品开发和加工,构建绿色食品开发体系,促进食品加工优化升级。以扩大招商引资为重点,突破发展水电工业。引进优质资本,推进南江河梯级开发,重点突破南江河干流开发,继续抓好支流建设,加快形成南江水电经济带;以加快新药开发为重点,突破发展医药工业。支持县制药厂在植化提取、化学合成生产线的基础上,建成固体制剂终端产品、中间体辅助产品生产线,深度开发国家一类新药八宝素等新药产品,打造镇坪医药品牌。以资源开放开发为重点,突破发展矿产工业。坚持开放与开发并重,开发与环保并重,开发与安全并重,发展矿产工业,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积极有序地搞好石煤、板石、矾等矿产开发。三是以旅游开发为重点,突破发展第三产业。开发旅游资源,建设特色景区,构建旅游环线,打造旅游品牌,加快发展劳务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引进优质资本建设“农家山庄”、“农庄宾馆”,大力发展“农家乐”,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加强与周边县区合作,组建专业旅游公司,打造精品旅游路线。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扩张旅游经济。
二、完善基础设施,突出改善民生
改善民生,是发展的目的所在,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是大力争取项目,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加快沼气、土地复垦、安全饮水、农田水利建设、退耕还林和天然林管护等惠民项目建设步伐。扩大移动通讯、固定电话普及率和网络宽带通村率,提高信息化水平。全面提升出境公路等级,巩固通乡油路成果,继续推进通村公路建设。加强电网建设,建成110kv输变电工程,提高用电质量。二是突出特色,打造精美县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大力推进“三个两万人”的人居规划,加快县城亮化、美化、绿化、净化、畅通、安居、休闲等十大类项目建设,完善市政设施,优化公共资源配置,着力建设青山环抱、绿水环绕,街净路畅、灯火辉煌,亭娇阁秀、廊美楼俊,绿树掩映、丹桂飘香的山水园林县城。三是突出绿色生态,加强集镇、新村建设。加快推进集镇的美化、亮化、净化建设,完善集镇垃圾、污水处理基础设施,提高集镇管理水平,增强人口吸纳力、产业聚集力,推动农村人口向集镇转移,建设人口相对集中、功能相对完备的生态集镇。坚持以规划为龙头,以扶贫开发为载体,以“三建三改三化”(改厨、改圈厕、改院场,建房、建园、建沼气,室内亮化、庭院净化、家园美化)为重点,着力改善基础设施,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建设西北最秀丽的山村,让人与自然在空间上和谐共处。
三、提高全民素质,奋力发展民生
发展民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一是要优先发展教育,实现少有所学。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改善教育基础条件,争取实施寄宿制学校改造项目,推动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再上新台阶。加强校长和教师队伍建设,增强师资力量,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和水平。实施素质教育,重视学前教育,加强高中教育,探索职业教育,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提高全民整体素质;二是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病有所医。以农村为重点,加强县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建立覆盖全县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继续实施农村合作医疗,提高参合率,扩大受益面。加快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提高医疗救治能力和重大疾病防控能力。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三是实施计生创优工程,提高人口素质。全面贯彻计划生育基
本国策,开展计划生育新农村新家庭创建活动,认真落实计生利益导向政策。积极倡导新型生育文化,切实转变群众生育观念,持续稳定低生育水平。提供计生优质服务,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争创省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四是实施科技兴县工程,实现技有所长。突出加强以良种繁育和良法探索为主的农业科研,促进农村产业提档升级。支持骨干企业围绕产品开发,加强技术攻关,提高加工技术水平,增加产品科技含量,促进工业经济健康发展。全面加强科普工作和农业实用技术推广,着力提高全民科技素质。五是加强文化建设,实现闲有所乐。加快城乡文化阵地建设,全县形成设施齐全、布局合理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的群体性文明创建活动,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四、健全社保体系,切实保障民生
保障民生,是发展的保证,发展民生必须在人民生产生活得到保障的基础上进行。保障民生重点在于维护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要求,增加就业收入,提供安定有序的生活发展环境。一是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加快推进社会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建设,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建立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关注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众的生活,抓好五保户集中供养和城乡低保,做好社会救助工作。二是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坚持以创业促进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就业促进增收。加强技能培训,提升全民综合素质和就业技能。建立就业救援制度,提供公益性就业岗位,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三是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维护社会稳定。以平安创建为龙头,强化安全生产,狠抓“三排查、三落实”,大力开展“三无”创建活动,构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提高公众安全感满意率。加强防灾减灾工作,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
五、加强党的建设,全力服务民生
服务民生,是宗旨观念的具体体现,更好地服务民生必须转变作风,切实加强党的建设。我们将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以“三级联创”统揽党建工作全局,以“五好杯”争先创优活动为总抓手,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不断开创党建工作新局面。一是建强领导班子。坚持县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大力支持人大、政府、政协依法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等人民团体的作用,团结一致抓发展。进一步巩固县乡人大换届的组织成果。加强领导干部监督管理,建立能上能下的良性机制。大力推进并不断完善乡镇机构改革,深入抓好公务员法实施工作。二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深入开展“五好杯”争先创优活动,推动“三级联创”提水平、上档次、出特色,实现基层党建工作新突破。围绕基层干部最关心期盼的保障机制问题,建立村级主要干部养老保险制度。加强村级活动场所建设,推动村级活动场所与文教体卫等设施统筹建设,形成村务活动中心。加强村级组织规范化管理,方便群众,促进工作。三是规范党员管理。巩固先进性教育成果,着力建立党员教育管理长效机制。丰富创建载体,机关党建重点抓好党员“十星级”管理,农村党建重点抓好“双联双定”、“双培双带”,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四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持教育、监督、惩治并重,把反腐倡廉工作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之中,以领导干部为重点,深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第三篇: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
努力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
民生问题主要包括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社会管理等,这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共同富裕是我们的目标;中国又是一个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改善民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根本途径,我们需要增强解决民生问题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那么,我们应当如何改善民生构建和谐呢?
首先,要优先发展教育,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要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加大教育投入,深化教育改革,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努力实现教育公平。
其次,要坚持扩大就业和促进创业并举,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创业带动就业,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完善市场调节、政府推动、城乡统筹、自主择业的就业机制,加强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建设,落实创业贷款、财政贴息担保制度,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努力使社会就业更加充分。
第三,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要不断完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职工工伤、生育、失业保险工作,建立健全城乡住房保障体系,并加快发展老龄事业、儿童福利事业和慈善事业,推动社会福利事业逐步从救助型、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
第四,要加强公共文化建设。要不断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牢固树立文化为民、文化靠民、文化惠民的理念,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大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力度,优化布局结构,创新运行机制,深化公益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
第五,要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关键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形成比较完善的服务保障体系。我国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框架,由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组成,四位一体协调发展。
最后,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健全国家安全体制,高度警惕和坚决防范各种分裂、渗透、颠覆活动,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第四篇:《关注改善民生 构建和谐社会》
关注改善民生
构建和谐社会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报告彰显了关注民生这一主题。强调发展为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所共丰。这是新的党中央执政为民理念的集中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健所在,是改革发展稳定的重中之重。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点。随着经济的深入发展,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住房、医疗、教育、社会治安等方面,产生了一些关系人民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由此所引发的社会矛盾和冲突,直接影响到社、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必须清醒认识到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所提出的新要求、新问题,从而进一步增强解决民生问题的责任感、紧迫感,把改善民生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根本途径。
关注民生,改善民生重在出实招办实事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解决人民稗众最关心、最宜接、最现实的利益向题为出发点,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善于从鑫体细小的问题抓起,细致入微地体察民情,使各项决策得民心、顺民意、见实效。近年来,XX区积极开展创建“八好”平安和谐社区,坚持以民 1
为本,从居民关心的热点、锥点入手,建立建全全社区服务体系。全区12个街道和30个社区均成立了社区服务中心和服务站,志愿者服务队伍达2.2万人。今年有15个社区被省验收评为“八好”平安和谙社区,社区建设成为本区一个品牌。率先在全市启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让具有参保条件的居民积极参保,很好完成试点工作,部分街道超额完成任务。在全省率先实施充分就业工程,全区实现了“零就业家庭”为“零”的目标,确保社区居民中在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劳动者实现全部就业。未达到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上的群众全部纳入低保,做到了应保尽保。建立了重大疾病医疗救助制度同时对孤儿、孤寡老人、残疾人和五保户逐一结对帮扶。
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必须靠制度作保障。用制度去解决民生问题,才能把老百社关心的事办实办好。XX区把就业再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和谐之基来抓,逐级强化责任,落实目标任务,建立了“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相互配合、齐抓共管”的就业再就业工作机制。全区严格建立低保金发放制度,实行低保金通过银行网点社会化发放,确保低保金及时足额发放到低保对象手中。同时建立低株金发放建立政策和中报办理程序公开、保障全额公开的群众监督制度,设立举报电话和信箱,自觉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
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并非比谁花的钱多少,许多便民措施完全可能做到不花钱或少花钱。XX是欠发达地区,财政一直比较紧张,XX区的社区建设一直本着勤俭节约的原则,不搞花架子、不搞面子工程,而是集中财力把钱花 2
在刀刃上,用在关键处去年以来,全区从有限的资金中挤出90多万元投入到再就业工程中;投入到确保最低生活保障的资金也达到157万元。妥善解决了群众生活中的困难。群众也从中得到实惠。
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是一项系统科学的工程,关系到千百万群众的景危冷暖,绝不能实功虚做,不能搞表面上的热热闹闹,满足于贴标语、喊口号,一一定要扎扎实实地推进,务求实效。各级领导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真正深入群众。
善于开动脑筋把群众最关心的事一件一件杭理出来,一件一件认真着手解决.切实让人民群众的幸福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增强,从而把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真正落在实处。
第五篇:规划民生为先 构建和谐社会
规划民生为先 构建和谐社会
本文结合工作实际,从对汉中市城市专项规划分析入手,回顾了已编专项规划的实施情况,分析汉中城市现状存在的问题,并对汉中城市今后规划建设提出建议。
关键词: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城市品位提升
一、汉中市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居民住房难、入学难、买菜难、上厕难、交通难(停车难)等一系列问题不同程度地困扰着各个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的开展。《汉中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15)自2003年经省政府批准实施以来,市委、市政府不断从规划入手,从着力解决上述民生问题为突破口,有针对性地先后编制完成了《城市中心区公共设施布点规划》、《城市中心区住房建设规划》、《城市中心区绿地系统规划》、《城市中心区菜市场布局规划》、《城市公厕布点规划》等一系列专项规划,为城市建设和管理起到了指导和规范作用。
实施以来,汉中加大了对中心城区城市环境改善的力度。城市管理、园林绿化、环境保护、市容环卫等工作成效明显,2008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总规中确定的近期环境保护目标基本达到,中心城范围内环境质量相对稳定,部分地区和部分指标有所改善,基本遏制了污染加剧和环境质量恶化的趋势。城市环境质量有所提高,城市品位得到提升。
按照2001版总体规划确立的规划策略,原城区内的大部分工业实现了“退二进三”,原有工业用地逐步调整改造为居住和公建,从而有力推动了原旧城内的结构调整,使这一片区的居住、产业及综合功能得到了提升,第三产业得以大力发展。
汉中市中心城区工业用地采取集中发展的策略,随着开发区北区和南区的建设,中心城区的工业用地规模大幅提高,从375公顷增长到396.46公顷。汉中中心城区工业企业的集聚效应明显增加。2007年中心城区的人均用地指标从2000年的85.38平方米提高到87.6平方米,其公共设施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和绿地的人均指标增幅显著。人均公共设施用地从12.46平方米提高到14.5平方米、人均道路广场用地从
9.48平方米提高到13.56平方米、人均绿地从9.48平方米提高到15.94平方米,市民居住、出行和生活便利程度得到明显改善。汉中城市各项设施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得到提升。
虽然从2000年以来,汉中市委市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从各方面关注居民生产、生活,解决居民住房难、买菜难、上厕难等问题,但我认为汉中市目前还存在入学难、交通难以及供居民晨练、休闲娱乐场所缺乏等问题,还需编制以下规划来继续完善城市功能:
一、编制住房建设规划,着力解决家庭“住房难”
住房关系着千家万户,关系社会和谐稳定,是百姓的头等大事,为解决百姓的住房问题,汉中市及时
制定和实施住房建设规划与住房建设计划。2006年,汉中市根据国务院和建设部有关文件精神,按照总量控制,区域平衡,落实项目的要求编制了《汉中市住房建设规划(2006~2010)》。2008年,汉中市按照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统一部署,编制了《汉中市近期建设规划(2008年至2012年)》、制定了2009年近期住房建设计划,并及时网上公布。在我市的住房建设规划与住房建设计划中,均把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健全完善住房保障体系、严格控制住房结构比例作为规划重点,努力扩大廉租住房制度覆盖面,规范发展经济适用住房。规划实施后,市区已按规划正在建设一批经济适用房、廉租住房。2008年3月,汉中市又出台了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实施意见,提出了住房问题的有关政策。具体措施有:健全和规范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制度,多渠道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等。2008年,我市建设规划系统为民办实事的头一件事,就是实施住房保障,按照住房建设计划对今年的廉租住房保障对象受众面及新开工经济适用房、旧住宅区综合改造、农民工公寓建设的总面积提出了要求。
二、编制菜市场布局规划,着力解决百姓“买菜难”
菜市场是与广大市民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民生公益设施。由于种种原因,近几年来汉中市区的菜市场的发展存在较多问题:布局不合理;部分菜市场用地面积和建筑面积较小,达不到标准市场级别;环境卫生较差,设施不够完备,安全防疫和附属设施不到位等。
为完善布局,做好菜市场规划建设与后期运营保障工作,使居住区能够被菜市场有效服务半径所覆盖,汉中市在对市区菜市场布点和居住区格局进行充分调研、梳理的基础上,组织编制了《汉中市菜市场布局规划》。规划坚持以人为本、维护公共利益与城市建设同步三大原则,通过对现有市场的整改及对新市场的建设规划,提高菜市场建设标准,形成科学、合理、便捷的菜市场网点布局。根据用地、人口的发展科学选址,合理确定菜市场用地规模及其服务半径,市区共规划菜市场41座。在规划期内通过逐步改建大棚菜市场、马路菜市场等措施,促进现有菜市场的完善,加快新区菜市场的发展。在市区形成以大型菜市场为依托、中型菜市场为骨干、小型菜市场为补充的经营格局。规划还包括各类菜市场的硬件标准。
三、编制城市《城市公厕布点规划》,着力解决市民“上厕难”
近几年来汉中市城市环卫建设发展迅速,城乡居民生活环境改善明显。但还存在上公厕难、环卫设施用地难以落实、环卫设施布局城乡差别明显等问题。
2003年,汉中市及时编制《城市公厕布点规划》,以便更好地指导环卫建设,创造优美的城市环境。规划坚持以人为本和城乡一体化等原则,统筹城乡环卫建设,力求形成一个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城乡环卫体系。规划针对市民反映集中的公厕数量不足,居民上厕难等问题,提出了市区公厕的规划思路;以独立或附属式公厕为主,沿街公共建筑内厕所对外开放为辅,活动式公厕为补充的形式,按照公厕规划规范,平均设置密度每平方公里3~5座,按道路间距,人流量较大街道设置间距为300~500米,一般街道为500~800米。公厕按“文明、卫生、方便、适用、节能、环保”的要求来建设。新建和改造公厕全部为二类
以上水冲式,公厕建设遵循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的要求,方便残疾人使用。临街新建公共建筑时均要求配套附建公厕,并设单独的出入口,全面对外开放。
四、汉中城市规划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
自《汉中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15》实施以来,汉中加大了对中心城区城市环境改善的力度。城市管理、园林绿化、环境保护、市容环卫等工作成效明显,2008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总规中确定的近期环境保护目标基本达到,中心城范围内环境质量相对稳定,部分地区和部分指标有所改善,基本遏制了污染加剧和环境质量恶化的趋势。城市环境质量有所提高,城市品位得到提升。
按照2001版总体规划确立的规划策略,原城区内的大部分工业实现了“退二进三”,原有工业用地逐步调整改造为居住和公建,从而有力推动了原旧城内的结构调整,使这一片区的居住、产业及综合功能得到了提升,第三产业得以大力发展。
汉中市中心城区工业用地采取集中发展的策略,随着开发区北区和南区的建设,中心城区的工业用地规模大幅提高,从375公顷增长到396.46公顷。汉中中心城区工业企业的集聚效应明显增加。2007年中心城区的人均用地指标从2000年的85.38平方米提高到87.6平方米,其公共设施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和绿地的人均指标增幅显著。人均公共设施用地从12.46平方米提高到14.5平方米、人均道路广场用地从
9.48平方米提高到13.56平方米、人均绿地从9.48平方米提高到15.94平方米,市民居住、出行和生活便利程度得到明显改善。汉中城市各项设施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得到提升。
虽然从2000年以来,汉中市委市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从各方面关注居民生产、生活,解决居民住房难、买菜难、上厕难等问题,但我认为汉中市目前还存在入学难、交通难以及供居民晨练、休闲娱乐场所缺乏等问题,还需编制以下规划来继续完善城市功能:
五、编制校网布局规划,着力解决孩子“入学难”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切实解决“入学难”问题,是政府为民办实事、谋实利的重要内容。汉中市中心城区应通过合理进行人口规模预测,针对现状汉中中小学布点不合理,为满足今后学校发展需求,与汉中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同步,通过城乡统筹兼顾,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盘活教育用地资源存量,提高学校建设用地标准,完善校网空间布局体系,实现基础教育的均衡化、优质化、公平化,促进汉中市区教育事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同时,为了市区幼儿园教育设施的良性发展,解决市民反映的幼儿园入园难问题,规划还应对幼儿园规划布局提出指导性建议。规划应提出利用撤并后的闲置小学用地创办民工子弟学校,并鼓励民间资本的参与,对民工子弟学校的建设也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规划在市区应设置民工子弟学校,将民工子弟学校结合外来务工人员的主要聚集地就近设置,切实解决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上学难的问题。
六、编制城市绿线规划,着力解决绿地“控制难”
城市绿化绿线、城市水系蓝线、历史文化保护紫线和城市基础设施黄线是关系城市市民公共利益的生命线。“四线”规划中,城市绿线规划和市民的生活关系最大,也广受市民关注。
由于城市绿地在城市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中没有明确的控制线,造成规划管理中缺乏管理依据,管理随意性大,城市绿地得不到有效保护,群众很不满意。汉中市应根据《城市绿线管理办法》编制《城市绿线规划》,内容包括城市建成区内各项绿化用地、建成区外对生态环境改善起积极作用的林地、园地、耕地等各类生态绿地。具体包括:生态廊道、风景区、滨河绿地、山体、防护绿地、城市公园、其他绿地等七项内容。城市绿线规划对上述绿地进行严格划线控制,把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绿地系统专项规划所划定的内容和有关规定在大比例的地形图上加以落实,给规划管理提供依据。对城市绿线中的城市公园,按照“500米见绿”工程(即居民在自己家出发,散步500米以内,就要到达至少一处公园绿地)的要求,结合城市绿地布局结构统一安排,均衡设置,以达到公共绿地资源的共享。
七、编制交通停车规划,着力解决城市“交通难”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各种车辆快速增加,汉中城区居民行车难、停车难的问题日益突出。汉中市从规划编制入手,着力给市民创造一个便捷高效的交通环境。
一是要组织编制《汉中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该规划在编制过程中对汉中市发展趋势、城市道路交通战略研究,对城市对外交通、城市远期交通发展、近期交通发展进行了详尽的规划。二是要编制《汉中市机动车系统规划》,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对城市的机动车停车进行了系统的规划。三是要开展重大建设工程交通影响评价工作。发布了《关于开展重大建设工程交通影响评价工作的通知》,通过严格把关,使新选址项目符合相关规定,不产生新的停车隐患。四是要对新建筑物配建停车设施进行严格的审查。按照陕西省工程建设标准《城市建筑工程停车场(库)设置规则和配建标准》,对城市的建筑物的停车泊位配置标准进行把关。五是汉中市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中,特别强调优先发展公共交通。规划对城市公交车数量、公交修理厂等都做了合理的安排,有利于实现城市交通的公交优先策略。
目前,汉中市正集中力量编制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合理配置城市公共及市政设施,完善城市的功能配套,让市民生活得更舒适、更方便。在2006年中央电视台最佳魅力城市推选活动中,汉中被评为中国最佳历史文化魅力城市单。山的雄浑,水的清澈,营造了这座充满生机的城市,而城乡规划无处不在的关怀,更让这座城市市民生活充满了魅力与和谐。
八、编制社区活动用房布局规划,着力解决社区“活动难”
社区作为一个公共交往的场所、联系情感的纽带,可为居民提供依存感、团体感,实现社会和谐。汉中市对社区建设十分重视,纳入市领导联系“五个一”工作制度之一,并出台了一系列社区建设保障措施。针对汉中市现状存在的社区基础薄弱、社区用房建设资金不足、社区用房配建缺乏统一规划等问题,规划按照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稳步推进、统一规划与分期实施相结合的原则,对全市的社区用房应进行合理
布局。通过对社区人口的估算,对社区进行了合理划分。确定一般社区用房配建总面积不少于500平方米,社区办公场所面积不少于100平方米。社区用户应位于社区中心,方便居民办事。所有社区用房应基本具备“五室四站两栏一校场所”,内部水电配套设施齐全,并按交付的开发房产标准装修。规划根据市区现有的街道、乡镇范围,结合有关规划,以现状社区界限为基础,包括保留社区个数,规划居住社区个数、工业社区个数。每个街道设置1~2个社区服务中心,中心具有综合服务功能,并有独立的户外活动场地。规划还应规定,今后开发地块出让时,将社区用房的配建写入地块土地出让条件,与开发项目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
汉中市城乡规划设计院注册规划师杜雪萍 工程师陈沛州 二00八年九月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