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高一语文总结(共)
新课程高一语文总结
对大家来说,新课程是个全新的事物。通过一学期的实践,谈谈在选修课课程的教材编排设计上的体会。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我终身的信念,也是我终生践行的目标,这方面,我体会最深,就从这方面入手谈谈。
读好的书,就像跟高尚有修养的人在交谈。读书是我的最好。“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高尔基这样说过,我也这样深切地体会到。有的人读书为了功名前途,而我读书完全是因为我喜欢。精彩的故事,神奇的见闻,深邃的思想和精辟的见解以及社会生活的林林总总,书中所呈现出来的这一切,都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留恋痴迷,使我废寝忘食,使我乐而忘忧,使我不知老之将至!
书使人增长了知识,增加见识。使人扩充知识和见识的另一个重要途径是旅游。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始终觉得,读书和旅游是使人获取知识经验的最重要的两个途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是读书;“平生多阅历,胸中有丘壑”,讲的是旅行实践。
读书和旅行所获得的知识不很一样。“书上得来终觉浅”。书上得来的知识是死的,而你亲眼所看到的,你亲身所经历的,却是活灵活现的东西。只读书,死读书,可能会成为书呆子;但旅游,即使你一再上当受骗,它也只会使你越来越精明、越来越豁达、越来越超然洒脱!
有人称我是业余旅行家。我乐得接受这样的称谓。和读书一样,旅行使我感到快乐和充实。这么多年下来,从江南到江北,从海滨到高原,从国内到国外,走了许多地方,欣赏了许多风景名胜,领略了许多风土人情,见识了各样人情世态,经历过许多的欢乐或险恶„„点点滴滴,我把它拍摄下来、记录下来,或自己回味,或与人分享,乐趣无穷。
今年适逢高中语文改革,增加选修课程,我就将05年滇藏行的照片、游记重新整理一下,编成这一本校本教材,希望这一选修课程内容能对同学们有所裨益——具体地说,希望同学们通过学习本课程,去感受美丽自然,感受美好生活,感受语文与自然、生活的关系;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学会与人交流、交往;培养观察能力、欣赏能力、记述能力及分析事情、处置事情的能力;通过动手动脑,学习基本的摄影、构图知识,拓广兴趣爱好,提高语文综合能力,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对授课老师而言,由于是自己亲身经历体验的事情、自己拍摄的照片、自己撰写的文章乃至习题设计、内容编排全是自己一手完成的,上起课来,也必是迥异于一般教材的传授讲解,对同学们、对授课老师来说,都会是一种全新感受。
本学期课程学习初步安排18课时,根据实际情况,可能会做适当调整。
以上文字,既是作为本教材的前言说明,也可把它看作本课程的教学设想与安排。
第二篇:高一新课程总结
高一语文新课程培训总结
近半个月来,通过对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1和
2、教师培训手册、培训资料、光盘、语文专题视频高中新课程培训(专题一 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思路和课程标准的设计、专题二 学习语文必须在读书上下功夫、专题三 学习语文应该养成积累和梳理的习惯、专题四 努力突破写作学习和教学的难关、专题五 在广泛的应用实践中学习语文、专题六 让学生学会鉴赏和探究、专题七 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专题八 选修课的开设和教学、专题
九 高中语文的评价和测试、专题十 语文课程建设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学习及网络培训,收获很大,我深刻地认识到高中语文新课程重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除此之外,我对于怎样充分利用新教材、落实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教什么、学什么;怎么教、怎么学;教得怎样、学得怎样”有了大体的认识。对克服语文教研教改中的困难有了新的思考。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后的编排,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七-九年级的内容,形成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与复杂的符合认知发展的循序渐进的“梯度”,七年级上下两册,为第一阶段,侧重培养一般的阅读能力,比如,把握文意、理清思路、体验情景、揣摩语言、质疑问难、发表见解、作出评价等;八年级上下两册为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结合记叙文、说明文、抒情文的文体、语体的特点,培养阅读记叙文、说明文、抒情文的能力;九年级上下两册为第三个阶段,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结合文学作品和议论文的文体、语体特点,培养欣赏文学作品和阅读议论文的能力。至于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则贯穿全套书的始终。进入高一年级,新课程实验教科书的编排,是顺延着九年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内容,做了更为合理的调整与安排。这可以说是学生在知识积累与认知目标上的一分水岭,也是一个转折点,在前面的基础上,课程专家们做了精心的选编,既有必修又有选修,必修课是学生学习的主体,而选修课,则体现了学生学习课程的自主性与灵活性.。特别是它将高中三年的学习目标细化到了每一册书的每一个单元,每一个单元的每一篇文章。它最大的特点是满足一切学生,满足一切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彰显了语文教育的个性化、人性化特点;同时,学校可以自主选择校本课程,给了学校一个自由的选择课程的权利,这让学生在获得个性发展的同时,也让学校获得了特色发展的机会。它一来让学生得到发展,二来也让学校得到健康发展。这是建国以来所有的语文课程改革中最符合学生发展、最符合语文教学规律的一次重大改革。它既有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又有对传统的创新。
一、转变教育观念是新课程改革的根本
新大纲、新教材的出台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是时代的要求,这要求广大语文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必须更新观念,尤其是教材观。有了正确的教材观才能谈改善教学,才能谈有效教学,高效教学,魅力教学。注重人文性、注重能力的培养、编排体例新颖,是新教材“新”的所在,我们要严格遵循新教材的编排体系、充分利用好课本、读本,吃透教材,宏观调控,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课本是点,读本是面,我们须下大力气备课本、备读本,把读本分门别类的和课本相对应,做到课本、读本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阅读和写作分开是新教材的又一亮点。写作要遵循创作的规律,采用阶梯式的训练方法,进行系统的记叙文、议论文的训练,让学生一步一个台阶地在作文之路上成长,而不是搞高考应试式作文训练。新教材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有了明确的规定和具体的要求,不能随意化,要作为语文课的一部分,做到口语训练和课文教学互相渗透、互相促进。
二、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关键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长期以来,对教学的评价,往往只重视结果,不看过程,导致教的过程“走过场”;
对学习的评价也只注重考试成绩,而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或只注重学习结果,而忽视亲历亲为的重要性,这是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病根所在。“因材施教”已讲了两千多年,“启发式”教学早已写进了语文教学大纲,至今我们也没有很好地落实。这与我们忽视对教学过程的研究、管理和调控不无关系。我想在教学中我们,一是教师要研究自己的教学行为,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思路,对语文教学过程实施有效地调控。二是要落实教学的具体环节,使过程“到位”,每个环节中还要选择适当的方式和方法,并做到各种方式、方法综合贯通,做到教学流程合理。三是要因人施教,教师走进每个学生的生活世界、经验世界和学习过程,因材施教,尤其注意使学习的有困难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四是要使教学内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建构的需要,循序展开。五是要转变教学评价指向,即由侧重评价教师教的过程和艺术,转变为侧重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三、抓住契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门学科,是一位技巧最好的老师。兴趣是通向学习乐园的向导,只有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它才能引导你在知识的乐园里遨游。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对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是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成为课堂主人的前提。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认真备好课,讲究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努力把每堂课上好、上活、上得有趣,让学生回味无穷,从心底里喜欢上语文课。这样,才能激起他们高昂而持久的学习兴趣。新教材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广大语文教师应抓住契机,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采用形式各异的激励办法和开展各项活动。从课堂到课外,从一堂课到一个单元再到一册书,都要匠心独运的设计一定的检验学习效果、推动学习动力的办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时代的进步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又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更为先进的手段和更为广阔的空间,语文教师应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手段,活跃课堂气氛,扩大语文外延。
四、要善于交流合作,借鉴别人长处,继承传统,大胆创新
对于新教材我们也应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运用脑髓,自己拿来”,大胆借鉴取舍。课本上的篇目可以不讲,读本上的篇目可以精讲。另外,为新教材配置的新教参的可操作性差了,而是提供了尽可能多的参考资料,面对那些纷繁的资料,我们也必须采用“拿来主义”。继承传统,开拓创新,应是对语文新课标最恰当的评价。在语文新课程改革中,我们要处理好传统和创新的关系。不因为创新而丢掉传统,割断历史,也不因为继承而放不开手脚,固步自封。语文教学要“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这规律就包含着数千年来语文教育的丰富积淀。比如,阅读教学的口诵心记、学思结合、温故知新、躬亲实践,写作教学的读写结合、厚积薄发、经世致用等等,都是极为宝贵的财富,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与弘扬。又如,近现代一些语文教育的大家,如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等,他们的语文教育理论是科学化、现代化、民族化的理论,是我国语文教育理论的高山,值得我们继承。创新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离开了继承的厚实土壤,创新就失掉了根基。
五、要善于反思和总结,积累教学经验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许多闪光的做法、独具匠心的设计,但却如过眼烟云,没有积累下来,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因此,教学中要善于积累经验和总结教训,最终形成一整套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我们知道一线教师任务重,时间紧,平时教学中的得与失往往在一霎那间忽闪忽现,即便有心劲儿也没时间捕捉,没功夫理会,于是教学失误恶性循环,教学智慧转瞬即失,教学实践在费时费力中不见成效。而本次培训,给了我们教师这样的机会,有完整的时间来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给了我们教师这样一个平台,集中学习,同位次的交流和沟通,学员之间的交流撞击出思维火花,互相学习,在反思中进取。教育部历史课程第一期简报中有“因学有所得而愉快,相互结识而愉快,挑战自我而愉快,增长见识而愉快。研修不是乏味的任务,而是愉快收获的过程。要收获,首先要有个好心
情。” 是的,学习应该是快乐的,特别是这次的“国培”,有那么多的教育名家为我们讲课,有那么 多的学科专家为我们视频答疑,有那么多的名师为我们批阅文章作业,还有那么多的项目管理者台前幕后、网上网下的为我们搭建了这么好的交流平台„„一想到这些,我们不得不克服自己在培训中面临的困难,努力研修,同时我们更有信心紧跟着专家团队把本次国培进行到底。为我们教育发展开拓一片更加广阔的天空。
第三篇:高一语文新课程教学总结与反思
高一语文新课程教学反思
——在传统与创新中跋涉
张永生 2009-10-14 回顾刚刚过去的高一学年,觉得值得思考、总结和改进的地方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这当然和新课程的实施这一大背景有关,但正因为如此,才更需要我们每一个新课程的参与者、经历者把新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亲身经历、亲身感受以及经验教训认真总结,好好反思,使我们今后新课程的教学工作少走弯路,少犯错误,下面我就先来谈谈在高一两个学期的教学实践中曾经有过的一些错误认识或做法。
一是以为新课改就是要完全摒弃传统教法的错误认识:我们常说“除旧立新”,一个新的理念的实施确实是建立在“破”的基础上,“有破才有立”。这一次的新课改也是如此,它在课程结构设置、目标设计等很多方面都有较大的改革,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这就使得我在教学中力求新的同时,容易忘记一些好的传统教法,特别是在语文教育中行之有效的一些教法,比如让学生多读、多背、多记、多写、多练以及教师适当的点拨、引导、挖掘、深入、延伸、拓展和精讲。另外文本研习中的评点法、诵读法、哪一个不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事实证明,以上的方法虽然传统,但效果显著,在语文教育中大力提倡创新的时候,吸收和融会传统教法的长处显得尤为重要。
二是合作学习中的错误做法:新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对于什么是合作学习,我在实践中曾有过这样那样的一些错误做法: 将小组合作等同于小组讨论。当教学进行到某一环节时,我便会要求学生“分组讨论这个问题”。于是学生便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了。其实,这样的小组讨论由于不是在明确的团体目标指引下的群体学习行为,因此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教师缺场。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我有时会退至教室的一侧耐心等待,有时又如蜻蜓点水般在各学习小组间游走。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我再开始依次听取各组的汇报,汇报完毕,课堂教学活动便宣告结束。其实这样的合作学习事实上只是一种形式,因为缺乏教师的指导,学习效果也欠佳。合作学习被用得过滥。有的时候我在课堂上不分问题是否合适都让学生进行讨论。合作学习呈现极大的随意性。其实有的合作任务很简单,更适合自主学习,完全没必要合作学习。有的问题学生意见基本一致,也不需要共同探讨。频繁、无价值的合作不但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还容易使学生养成遇到问题浅尝辄止,一味依赖他人的不良习惯。事实上,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两者并不排斥。小组中分工合作意识不强。没有分工就谈不上合作,但有时候,在我的课堂上,往往并没有一个很明确的分工,学生做的工作只是一个意见交流,最后找一个同学来汇报即可。而且,往往是小组中比较积极的学生会经常被推举来做汇报。这样,很多学生根本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在认知能力、审美能力和精神品质方面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适当的方式学习语文,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识。同时教师也应该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学习语文,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理解、探索和解决问题。为此,我们高一语文备课组与二00九年三月起制定并实施了新课程标准下的 “三心共鉴,读写一体”式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一、“三心共鉴,读写一体”式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的含义
“三心共鉴,读写一体”式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就是:以建构主义和系统理论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围绕教材(文本),与文本进行全方位深入化的对话和探讨,在此过程中,进行师生之间,文本与师生间,生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和交流,充分利用情境、合作、交流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能自主、有效地进行听说读写的目的。
二、“三心共鉴,读写一体”式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的流程(一)、导读阶段——创设情境,诱发参与。
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生:初步感知文本,引起认知冲突。
(二)、自读阶段——赏析文本,自主探究,质疑问难。
师:启发引导,促进学生关注文本,积极思考。生:再读文本,发现问题,质疑问难,自主探究。
(三)、研读阶段——小组合作,研读文本。
师:根据教学的重点、难点,提出讨论问题与要求,深入各小组
倾听或参与讨论。生:同桌两人一组对探究的问题和结果进行交流,为全体学生提
供更多的课堂参与机会,并将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小组和全班共有的认知成果,培养团队意识和活动能力。
(四)、运用阶段——归纳总结,读写转化,能力迁移。
师:指导学生总结,设计写作内容。
生:实践体验,写作交流。
三、“三心共鉴,读写一体”式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的学习步骤(一)、感知——思考
任务:走向文本,即初步整体感知文本。
(1)学习本文的目标是什么?(2)文本要说什么?
(二)、质疑——领悟
任务:走近文本,即信息的筛选和提取。(1)你的困惑在哪儿?
(2)文本的观点是什么?是怎么表现的?
(3)文本结构安排有什么特点?(4)文本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三)、鉴赏——体验
任务:走入文本,即鉴赏文本之美。(1)文本语言表达有什么特色?
(2)你与文本描述的哪些地方产生了共鸣?或有什么体验?(3)怎么评价文本的观点?
(四)、应用——拓展
任务:走出文本,即对文本的拓展。
(1)它与你以前所学有什么联系?(2)它与你的生活有什么联系?(3)学习本文后对你有什么思想的启迪?(4)自主写作,交流心得。
四、实施过程中注意事项
(一)、教师应对小组合作讨论学习过程实施有效地控制。防止合作学习的“形式化”,注重提高合作的必要性和深刻性;防止合作成为某个优等生的包场,关注学生的全员主动参与;抓准合作的时机,提高合作的时效性。
(二)、不同文体的课文应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1)文学作品(小说、散文、诗歌、戏剧)鉴赏类 教学模式示意图:
自读感悟——整体把握——精读研讨——写作交流——鉴赏反馈(2)文言文教学 教学模式示意图:
自读疏通——熟读背诵——落实字句——直译检测——积淀文化——鉴赏提升——拓展阅读——写作交流
(三)、教师必须将所学内容问题化,以导向明确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力避教师课堂上不提问、或自问自答现象。问题设计要科学合理,具有层次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水平。学生是问题解决的第一主体,问题的解决的一般程序为: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全班展示与共享→教师适时点拨和指导。
(四)、学案导学,双案并举。
教师按照“导疑-导学-导思-导练-导创”的指导思想,设计常规教学的“教案”,并按“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教学理念设计“学案”。“教案”侧重于设计“教师如何教”;学案侧重于设计“如何引导学生学”,坚持“双案并举、教学合一”。
(五)、组建语文学习团队:
学习团队的组建。兼顾性别比例,学习能力差异及学生性格特点。同时选出团队带头人,担任学长。
学习团队的章程。团队成立后,选出召集人、纪律委员,利用“头脑风暴法”,制定出自己的团队章程,形成条文,明确分工,同时召集人根据成员学习起点的不同为每一名成员制定达成目标。
学习团队的监督。团队带头人在课前对成员的预习结果进行检查,对课中展示进行鼓励,对课后总结和落实再度检查。
团队的活动。各个学习团队之间可以搞一些有利于提高团队凝聚力的活动,如辩论赛,演讲比赛,学科竞赛,以及其他学习活动比赛(作文比赛,书法比赛等)。
团队的文化建设。以召集人为核心,形成统一的价值取向。如我们奋斗的口号,我们的奋斗格言,我们团队每一名成员的理想。
苏格拉底的故事:故事说,苏格拉底有一次将其弟子带到杂草丛生的田地里上课,问他的弟子们,如果要除掉这一地的杂草最好的办法是什么。一个说,是拿石灰把草烧死;另一个说拿镰刀割去 ; 还有的说用火烧光 „„苏格拉底笑笑,什么都不说,只让他的弟子们按自己认为的方式去除草,并相约一年以后再来寻求最好的答案。一年过去了,他们再次来到这块田地,那些被刀割、火烧、石灰淹的地面依然是杂草蓬勃,而已经长满了茁壮的庄稼的地面,杂草都遁迹了。苏格拉底说,要除掉旷野的杂草最好的办法是种上庄稼。
教育即行动。怎么行动? 语文教师要做“双面胶”。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启示放手是教育。
学习是自己的事,教师无权鸠占鹊巢,教育就是“归还”;开发、开口、开心、开怀、开窍
学生已会的 自己能学会的
讲了学生也不会的 易混、易错、易漏点
学生想不到、想不深、想不透的 学生解决不了的
反思追问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老师讲的东西----有多少是老师不讲学生也能讲出来的? 有多少是老师不讲学生也能掌握的? 有多少是老师讲了也不能掌握的? 有多少是学生喜欢听的?
为什么学生越是语文课上越不爱发言了? 有多少是对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有用的?
语文课上应该谁忙活?是谁在忙活?
第四篇:高一语文新课程实施体会
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至今已接近一个学期,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已经历了第一模块的教学和学分认定,而今,第二模块的教学也已完成过半,要说这课程实验,可谓喜忧交集,感触良多。
在暑假参加高中语文新课标培训的时候,听了倪文锦教授、方智范教授等人的报告,很振奋,也很受启发,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此次课改的力度及决心之大,我想:还教师按教育规律和学科规律教学的春天终于来临了。多少年来,我们不得不“考什么教什么”,教师是考纲和教材的傀儡,而今,我们听到了“过去考什么教什么,考纲权威高于教纲,是不正常的”,“新课标强调用教材而不是讲教材”这样的声音,傀儡终于有了自主权,能不振奋吗?我们听到了“宁愿有所为而做错,也不要冷眼旁观”这样的指示,我们能不跃跃欲试吗?新学年开始,我们投入到新课程实施中,在教材整合、活动单元设计与实施、评价方式改革和学分认定方案等方面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点初步的成效,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教训。
不过,在新课程实施中我们感受更多的是无奈。我们的阻力和压力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行政对教学的干预太多,给老师的压力太大,使老师不敢大胆尝试。我们这里是很看重分数的,每一次测验(月考)都要全级统计,教师排名、学生排名,科与科之间比较,校长组织召开月考质量分析会,学期中段考、期末考则要把每科每个老师的成绩上报教办。我们校长说:“改革是难免失败的,但我们是承受不起失败的。”我们校长说的是实话,我们很理解校长。在第一模块第一次单元测试中,我们在命题中尝试加大主观表述题的比重,增加选做题和开放题,由于学生不适应题型,测试成绩不理想,校长在质量分析会上点名批评了我们,至今想来,仍心有余悸。是什么绊住了老师探索的步伐?是什么让学校放不开手脚?
二是学生缺少自主读书的时间。现在学校的课程安排学生基本上是白天上滿8节课,没有自习课;晚上3个钟头晚自习用来做作业,有时作业还做不完,根本没时间进行课外阅读。我们知道阅读量上不去语文是很难提高的,要学生有一定的文化积淀也是很难做到的。我们语文科组也想了一些办法,比如设立学生课外阅读手册,每周定期检查,但是我们发现学生还是应付的多,认真的少。各科的作业堆积如山,学生舍不得把时间花在阅读上。
在这次课改中,我们深深体会到一线教师的卑微与被动,假如对学校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的改革不迅速跟上,我们恐怕还要彷徨一段时间。
第五篇:2011年高一语文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让我们一起上路
——2011年高一语文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经过一个暑期的休整之后,我们迎来了新课程的市级培训,老师们都积极地投入到了学习中去,以饱满的热情聆听了几位专家的讲座。借用川师大附中尹劲老师的一句话来做了这篇心得体会的题目——让我们一起上路,就是这句朴实而激情的倡议,深深地感染了我,也感染了参加培训的所有老师。课改不是一个老师的事,也不是某些老师的事,而是所有老师的事,学习、再学习,转变、再转变,提升、再提升,在这样的意识状态下,我完成了近两天的新课程培训。
此次培训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高中课改与高中语文单元教学,实用类文本阅读教学内容的选择与重组策略,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先是成都市教科所王秉蓉老师做了“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的专题报告。王老师首先结合去年的课程改革实践引领大家做了一次深入而细密的反思,然后从语文课程改革的聚焦点、课程改革实施中的问题与思考、对下一步教学的思考与建议等三个方面对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做了精彩的解读,并提出了殷切的期望。王老师的语言铿锵有力,有着女性的细腻,更有着巾帼的气魄,她的报告中有一个词语出现的频率颇高,那就是“聚焦”!这个词语给我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是的,课程理念中的“语文素养、育人功能、个性、应用、审美、探究、开放、有序”,课程总目标中的“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无不聚焦在“素养、生活、应用、开放、探究、融合”等方面。有了对新课程标准的解读,才会有教学观念的转变,才会有教学行为的转变,才会有教学成果的提升。
然后川师大文学院副教授张伟做了“发挥单元整体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专题讲座。张教授介绍了几种单元整合的教学形态,比如“单篇聚焦,整合教学”、“四步骤多课型语文单元教学”、“专题整合,模块教学”、“层次提升,系列教学”等。在新教材面前,老师们的共同感受是“时间少内容多”,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这是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语文教学面临的一大难题,张教授的单元教学法不失为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尤其是系列教学法是非常必要的,比如写作训练就很有必要进行系列教学,高一训练什么,高二训练什么,高三训练什么,系列训练如果到位,三年下来,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升也就不是难事了。培训的第二天,石室中学的徐维宁老师做了“三读一用 分析鉴赏——新闻和报告文学单元教学整体设计”的专题发言。徐老师年轻干练,妙语连珠,功底颇深,不愧为专家级别的一线教师。聆听她的讲座,甚为享受,她的报告内容操作性也很强。她的“三读一用单元整合教学”无疑给我们“课改新生”打开了一扇窗,一扇实用类文本阅读教学之窗,从“整体预读”,到“合作研读”,到“拓展延读”,她在教学实践中,很好地践行了新课改的理念,更是很好地展开了课堂教学,从徐老师的单元教学设计可以看出她的观念的更新,思考的深入,备课的充分,教学的智慧。好一个“三读一用”!让人耳目一新,更让人豁然开朗,原来高深的课改理念完全可以以这样简单而有效的方式来践行!尤其是她的“合作研读”中的教学设计可谓精妙!她的“拓展研读”中的写作实践可谓精巧!王秉蓉老师的评价非常中肯,她说,徐老师的报告用四个字概括:三真两金(精)。三真——真实、真诚、真切,两金(精)——金城所至金石为开,精简的三读一用教学模式。
之后来自川师大附中的尹劲老师做了“高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的思考与实践”的专题发言。尹老师的课堂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梳理教材架构、激发求知乐趣、获取程序性知识、拓展阅读视角、开展阅读活动,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教学,尤其是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尹老师的理论修养颇高,他在拓展学生的阅读视角时,引入了适当的文学理论,比如“诗歌还原法”“语言符号学”“接受美学”“现代解诗学”“审美诗学的虚实论”“诗歌风格论”等,提升了文学类教学的品味。正如王秉蓉老师评价的那样:“尹老师的发言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深情、深厚、深入。
在两天的培训中,我受益匪浅,不用走很远的路就可以听到学到很多东西,真是不虚此行。以前听到培训之类的字眼,总是头疼,但是这次的收获真是让我改变了片面之见。能够聆听到四位老师的讲座,能够在新课改的摸索中,找到领路人,这是何等的快意!真诚地希望以后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分享到更多老师们的课改经验,课改之路漫长而艰巨,正如尹老师说的那样:“让我们一起上路!”
201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