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21、原、燃料工艺性能试验应遵循哪些规定
原、燃料工艺性能试验应遵循哪些规定
水泥厂设计应进行原、燃料工艺性能试验。进行原燃料工艺性能试验,是水泥厂正确选择原料和配料方案,确定工艺流程和设备选型及保证优质高产低耗,提供科学的重要参数和依据。它不仅是水泥厂设计的依据,也是水泥厂主机标定和指导水泥生产的依据。
原、燃料工艺性能试验宜遵循下列规定:
(1)原、燃料工艺性能试验宜进行实验室规模试验。新的原料品种及工业废渣还应经半
工业规模试验。
(2)主体设计单位应根据资源条件和生产方法等提出正式取样要求(样品种类、质量要
求、样品重量等)。
(3)试样应有充分代表性。对石灰石原料应考虑影响矿石质量的各种因素,如硅化、白
云岩化、岩浆岩和变质岩、岩溶充填物及覆盖物等。
(4)在原、燃料工艺性能试验项目中,应包括可破性、易磨性、磨蚀性、易烧性、挥发
性等;采用辊式磨时,应做辊式磨的磨蚀性和易磨性试验;采用“湿磨干烧”时应做料浆过滤性试验;对湿粘性物料宜做塑性指数试验。以上试验项目应根据水泥工厂的特点、生产工艺的需要进行选择,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采用现行国家标准《煤的可磨性试验方法》,测定原煤的易磨性指数(HGI),根据HGI值,判定煤的易磨性能,用于煤磨选型与设计。
2)应采用现行行业标准《水泥原料易磨性试验方法》,测定原料和生料混合料的粉磨功指数(Wi),或辊式磨的物料易磨性指数,根据易磨性和磨蚀性等试验结果,用于选择生料磨粉磨流程、磨机选型等工艺设计。
3)应采用现行行业标准《水泥生料易烧性试验方法》,判别水泥生料易烧性能。根据易烧性试验及熟料岩相鉴定等结果,提出最佳生料配料方案、生料细度、熟料率值等,并结合窑型和煤质资料,提出对煅烧工艺等方面的要求。
第二篇:我国中小学应遵循的教学原则有
我国中小学应遵循的教学原则有:
1.直观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
3.巩固性原则
4.循序渐进原则
5.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6.因材施教原则
第三篇:社区矫正人员应遵循的管理规定
社区矫正人员应遵循的管理规定
社区矫正人员应遵循的管理规定
一、加强社区矫正人员进行监督管理
社区矫正人员是在社区执行刑罚的罪犯,社区矫正本质上属于刑罚执行活动。监督管理是社区矫正工作的重要基础。社区矫正人员在开放的社区中服刑,存在着多种诱发犯罪的因素,对社区矫正人员依法实施严格监督管理,既是刑罚执行的必然要求,也是维护社区安全,预防社区矫正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的前提和保障。
根据刑法规定,管制、缓刑、假释罪犯应当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遵守会客规定,外出、迁居应当报经执行机关批准,对管制犯、缓刑犯可以适用禁止令。
二、报告义务
社区矫正人员要定期向司法所报告其遵纪守法、接受监督管理、参加教育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活动的情况;定期完成周报道、日记载、月思想、月劳动及学习;发生居所变化、工作变动、家庭重大变故以及接触对其矫正产生不利影响人员的,应当及时报告;保外就医的社区矫正人员还应当定期报告身体情况和病情复查情况。
三、外出审批
社区矫正人员未经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旗)。因就医、家庭重大变故等正当原因,确需离开的,应当经过批准,且外出时间不得超过一个月。
四、进入特定场所需审批
社区矫正人员进入人民法院禁止令确定需经批准才能进入的特定区域或者场所的,应当经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批准。
五、变更居住地需审批
未经批准不得变更居住的县(市、区、旗)。因居所变化确需变更居住地的,应当提前一个月提出书面申请,由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审批。
六、对社区矫正人员教育矫正具体规定
教育矫正是社区矫正工作的重要任务。在坚持依法、严格、科学、文明管理基础上,对不同犯罪类型、不同情况的社区矫正人员,因人施矫,实施个性化教育矫正,是将社区矫正人员改造成为守法公民的重要方法。
教育学习:主要是对社区矫正人员的思想教育。包括:一是公共道德教育,即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方面的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道德素质。二是法律常识教育,帮助社区矫正人员学法、用法、守法,增强法制观念和悔罪意识,自觉接受改造。三是时事政策教育,结合党和国家的重要决策部署,结合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帮助社区矫正人员了解社会形势,知晓国家政策,合理谋求自我发展。社区矫正人员每月参加教育学习时间不少于八小时,确保学习效果。
社区服务:有劳动能力的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参加社区服务。组织符合条件的社区矫正人员参加社区服务,不是惩罚,而是为了培养他们正确的劳动观念、集体意识和纪律观念,强化社会责任感,修复社会关系,进一步得到社会的谅解和接纳。社区矫正人员每月参加社区服务不少于八小时,同时注重社区服务的可操作性,考虑社区矫正人员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技能水平、正常工作学习需要等情况,合理安排服务内容和方式。
个别教育和心理矫正: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教育,根据个体差异,制定矫正方案,落实矫正措施,做到有的放矢、因人施教。开展心理矫正,对社区矫正人员广泛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对有需要的人员提供心理咨询或者心理危机干预,康复心理,健全人格,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考核及分类管理:司法所根据社区矫正人员接受监督管理、参加学习教育和社区服务等情况,定期进行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实施分类管理,给予不同处遇。对于不服从监管、不认真参加学习教育和社区服务的,应当严格管理措施,加大教育力度,甚至给予相应处罚,确保矫正效果。
七、对违反监督管理规定的社区矫正人员处罚措施
对违反监督管理规定的社区矫正人员依法给予必要的处罚,对重新违法犯罪的社区矫正人员及时依法处理直至收监执行,是刑罚执行强制性、严肃性的体现。
《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第二十二条至第二十七条规定了对社区矫正人员的警告、治安管理处罚、撤销缓刑、撤销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罪犯收监执行等处罚措施。
第二十二条规定了调查取证。司法行政机关发现社区矫正人员有违反监督管理规定或者禁止令情形的,应当及时派员调查核实情况,收集有关证明材料,并提出处理意见。实践中,要高度重视调查取证工作,做到依法、及时、全面收集证据,使处罚建立在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的基础之上,确保处罚措施的合法性和准确性。
第二十三条规定了警告,列举了六种应当给予警告的情形,即:
1、未按规定时间报到的;
2、违反关于报告、会客、外出、居住地变更规定的;
3、不按规定参加教育学习、社区服务等活动,经教育仍不改正的;
4、保外就医的社区矫正人员无正当理由不按时提交病情复查情况,或者未经批准进行就医以外的社会活动且经教育仍不改正的;
5、违反人民法院禁止令,情节轻微的;
6、其他违反监督管理规定的。社区矫正人员只要有其中一种情形,就应当给予警告。警告由县级司法行政机关作出决定;司法所发现社区矫正人员具有应予警告的情形,应当及时提请县级司法行政机关作出决定。
警告与刑罚执行变更直接关联,暂予监外执行人员受到两次警告仍不改正的,就应当收监执行;被宣告缓刑、假释的社区矫正人员受到三次警告仍不改正的,就应当撤销缓刑、撤销假释,收监执行刑罚。社区矫正人员对警告决定不服的,可以向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申请复议,也可以向人民检察院申诉。
第二十四条规定了治安管理处罚。社区矫正人员违反监督管理规定,依法应予治安管理处罚的,或者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违反禁止令,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违反禁止令尚不属情节严重的,由社区矫正人员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提请同级公安机关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六十条的规定给予处罚。
第二十五条规定了撤销缓刑、撤销假释的条件。应当撤销缓刑、撤销假释的情形有五种,即:
1、违反人民法院禁止令,情节严重的;
2、未按规定时间报到或者接受社区矫正期间脱离监管,超过一个月的;
3、因违反监督管理规定受到治安管理处罚,仍不改正的;
4、受到司法行政机关三次警告仍不改正的;
5、他违反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监督管理规定,情节严重的。
第二十六条规定了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人员收监执行的条件。应当收监执行的情形包括八种,即:
1、发现不符合暂予监外执行条件的;
2、未经司法行政机关批准擅自离开居住的市、县(旗),经警告拒不改正,或者拒不报告行踪,脱离监管的;
3、因违反监督管理规定受到治安管理处罚,仍不改正的;
4、受到司法行政机关两次警告,仍不改正的;
5、保外就医期间不按规定提交病情复查情况,经警告拒不改正的;
6、暂予监外执行的情形消失后,刑期未满的;
7、保证人丧失保证条件或者因不履行义务被取消保证人资格,又不能在规定期限内提出新的保证人的;
8、其他违反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监督管理规定,情节严重的。
第四篇:简论信息技术与高中历史课程整合存在的问题及应遵循的原1
简论信息技术与高中历史课程整合存在的问题及应遵循的原则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21世纪的人才观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这也对承担着人才培养使命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因此,教育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日新月异的时代也要求在教育教学中更多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具体到中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特别强调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成为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起点。对它的研究和实施,将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时代对人才的需要,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面对高中历史课程的改革,如何实施信息技术与高中历史课程的整合研究,是在广大历史教师面前一个现实而重要的课题。
一、信息技术与中学历史课程整合的意义
1、从历史学科知识的特征看,信息技术与中学历史课程整合具有可行性。历史知识教学必须充分地体现历史学科的专业特点,认真研究历史知识的基本特征,这是历史教师进行历史课堂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完成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历史知识具有过去性、具体性、综合性和因果关系性等特征。正是由于历史知识的专业特征造成了在传统教育方式下难以克服的历史教学问题:如内容的枯燥、形式的单一,抽象遥远、导致学生学习方法上的死记硬背等。如果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无限时空性,强大的交互性,自由平等的人性化特点,制作多媒体历史课件就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上述弊端,可以使历史知识化虚为实、化静为动、化繁为简、化平面为立体,既能使中学历史学科丰富生动的学科特点得到较直观的体现,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又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大课堂容量,使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历史理论,接触大量史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创新精神。
2、从教育教学发展趋势上的看,信息技术与中学历史课堂整合具有必要性。
(1)高考“3+x”模式,要求培养学生跨学科知识综合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本知识的有限性无法满足当今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新高考对学生知识面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