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爱读书让我活赚这一生
爱读书让我活赚这一生
鲍尔吉·原野说:“写作,让人活两辈子。”
我说:“读书,让人活N辈子。”
■张丽钧
爱读书的教师不平庸
教书的人不爱读书,这是一件可怕的事。我曾有幸走进复旦大学附中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先生的课堂。那堂课,黄老师讲的是苏轼的《赤壁赋》。他几乎把课堂整个儿交出去了,让学生们自由谈论苏轼的为文为人。学生们的问题像蜂窝一样密集,谈到文章的哲学思想,孩子们抬出了老子的《道德经》、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甚至有人抬出了《六祖坛经》,所有辩论最终都要到黄老师那里去寻求答案。只见黄老师从容地跟孩子们畅谈自己读上述书籍的心得,精辟地概括作者的观点,又巧妙地校正孩子们的观点。说到精警处,掌声响成一片,连听课教师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下课后,我向黄老师奉上敬意,黄老师开心地赠送了我一本他的大作,书名就是——说苏轼!
毫无疑问,那是一堂具有“种子能量”的课。它所呈现出的壮阔“景宽”与幽邃“景深”,给人以“大美”的享受,让每一个听课者都同时触摸到了先贤的心跳、师生的心跳以及自我的心跳。
当“有效教学”的提法甚嚣尘上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冷静地想一想:短期有效和长期有效,虚假有效和真实有效,我们究竟想要哪一个?我不相信一个眼睛只盯着分数的教师会得到分数恒远的青睐,就像我不相信一个把金钱看成人生宗教的人会博取金钱长久的厚爱。
我是一个在读书上尝到了无数甜头的人。我算了这样一笔账——我之所以能够每天站在讲台上“吐丝”,缘于我此前吃进了大量的“桑叶”。读古典诗文,让我的课有了“压舱之物”;读中外时文,让我的课充满人性光泽;读人物传记,让我们师生不断汲取正能量;与学生同背精警语段,让我们师生下笔时“笔端不窘”„„所以,尽管做了校长,但我不允许自己远离讲台。因为我深知,“校长”只是个过路头衔,而“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才是一介书生真正的“身份证”。
爱读书的校长不浮躁
我认识数百位中学校长,太多校长欣然将自己的“兴奋点”与政治、经济、交际、升学搏杀捆绑在了一起,站在鲜花簇拥的讲台上,除了述说自己的“兴奋点”就不会说别的。一个爱读书的校长可以赋予一座校园以灵魂,我的同乡、唐山丰润岔河镇中学的张斌利校长就是用“半部《论语》”撑起了一座学校。他以自己对《论语》近乎痴迷的爱,带动全体师生亲近书香。当我应邀走进那座寒酸的学校参加其“第三届教师聊书活动”时,我惊诧于他们的老师读书品类之盛、读书收获之丰;在“敏行厅”,在“知耻堂”,在“食不言”
餐厅,在“寝不语”宿舍,你处处都能感受到一种无声的劝勉,你会不自觉地调整自己的步伐和呼吸,竭力让自己的步调与厅堂的雅致合拍。
我还曾注意到一个十分另类的校长——宁波鄞州高级中学的王贤明校长。他将自己学校的图书馆完全开放,办成了名副其实的“无门图书馆”,让学生们自由进出、自由阅览。我以此为素材,创作了《一个校长的精明糊涂账》,在《今晚报》发表后,引起各大媒体、网络热议。质疑的声音不绝如缕,有人说:“这简直就是作者杜撰出的一个自欺欺人的童话!”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童话”就美好地矗立在中国大地上。我想,王贤明校长一定也是个遍尝读书甜头的人,他不愿让学子们守着一座书山过穷日子,于是他让图书馆大门洞开,却成功地将尘世的喧嚣挡在了门外。
我一直深信“读书可以治愚”。每逢师生大会,我都有一个保留节目——荐书。我向师生推荐的书目有:《人性的弱点》、《幸福的方法》、《给生命标价》、《不抱怨的世界》、《正能量》、《做最好的自己》、《遇见未知的自己》、《赖声川的创意学》等;我们在全校开展“全员阅读、海量阅读、便利阅读”活动;我们定时举办“读吧读吧——唐山市开滦一中教师读书分享会”、“凤娃向前冲——唐山市开滦一中学生读书达人赛”;在全校提倡“工作再忙也要读书,挣钱再少也要买书,住处再窄也要藏书,交情再浅也要送书”。爱读书的作家不浅陋
我从来都不怀疑,“每一个优秀的作家,都首先是一个优秀的读者。”作为一个将“文学梦”从少年做到中年的“文学控”,我一直把读书、写作看成是给自我的奖赏。我永远知晓自己的“主业”是教育,“副业”才是文学。为了确保“主业”、“副业”都繁荣昌盛,我只好克扣掉自己的休闲时间。我基本不看电视连续剧,不是因为不喜欢,而是因为太心疼时间。
我为自己定下规矩,第一时间阅读优秀散文、杂文“年选”,关注诺贝尔文学奖、茅盾文学奖、冰心文学奖获奖作品,为自己感兴趣的文学大赛担当撰稿人或评委。我有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大家坐在一起必聊书,聊读书心得。
“劳于读书,则逸于作文”。这是一条适用于任何人的黄金训诫。我读中文系时,老师讲,中文系的学生一定要“多读一点,多背一点,多写一点”。慢慢地,我明白了,前两个“一点”原是为后一个“一点”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的。一个不读书的作家必定是浅陋的,并且他还往往容易把这种浅陋误读成“才气”。
迄今为止,我已经出版了18本个人文集。总有人问我:你哪来的那么多灵感?你哪来的那么多时间?我想,当你把读书看成与吃饭同等重要,饥肠辘辘怎会属于你?当你把写作看成是谈恋爱一样的美事,你怎会没时间约见自己的恋人?
每个人都需要一次次勇毅地走出自己的“心理舒逸区”。精神的“静卧”只能催生腐烂,只有精神的“行走”才能缔造灿烂的人生。
爱读书的母亲不偏狭
我喜欢这样一句话:“民族间的较量,其实是母亲间的较量。”驾车上路,要经过严格的“路考”;而做母亲,却无需经过任何考试。于是乎,一批批“假冒伪劣母亲”粉墨登场。当我与一些母亲就孩子教育问题交谈的时候,来自于一个个被“畸爱”牢牢控制的母亲的谬论往往惊得我目瞪口呆。我常问自己,纵然将苏霍姆林斯基摆放在这样的家长面前,他是不是也会徒呼奈何呢?
我的孩子曾在我工作的学校读初中,我从没有“罩着”他——分班的时候,我不会为他选班;排座的时候,我不会为他选座;他犯了错误,我不会恳求班主任法外开恩;他嫌排队买饭太耗时,我不会去教师窗口为他打饭„„他是班级劳动时干得满头大汗的那个孩子,他是班级公物损坏后拿回家精修的那个孩子。因为他身上没有“骄娇二气”,所以,我可以放心看他走天涯。他大学毕业后只身去了英国,边打工边读书,拿到硕士学位后,又获得了攻读博士的全额奖学金。今年5月份,他向自己供职的剑桥SAMSUNG研发中心递交了辞呈,准备回国创业。
我经常在家长会上向家长们推荐我心目中的好书,有位母亲在读了我推荐的王东华的《发现母亲》一书之后,写了一篇读后感,反思自己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出现的诸多失误。她最后感叹道:“可惜这本书来得太迟了。”我用哈佛图书馆的一句训言回赠她:“觉得为时已晚的时候,恰恰是最早的时候。”
总听家长抱怨:孩子不爱读书。我的回答令一些家长颇难堪:“孩子不爱读书,根由在大人。”亲爱的家长,为了孩子,请从搓麻、宴饮、网聊中抽出一些时间来,去读书吧。太多的好书在等着我,让我们去读吧„„
第二篇:读书总结——我这一生看过的好书
读书总结——我这一生看过的好书 其实,社会,人生,哲学,佛学,任何带学字的学科,我都很忌惮讨论,一个是自己阅历有限,根本没法在段时间内把这个学掰扯明白,另外就是这些带学的科目,本就是没有终止还在发展的,因此,根本没法确定性的去谈论或者下定义,所以只能在闲暇时和一些前辈作为谈资,作为交流的载体,这些学科,于我的最大的意义一是可以打发好自己,二是通过这些可以找到同类,既然如此,那我只把话题局限在我看过的比较印象深刻的书里面吧。
谈起书,我看过的,第一本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生活智慧之书太极博弈原理》了,我觉得这本书算得上是人类的终极哲学概括,我不断的揣摩,不断的感悟,到现在都还在时不时的结合环境翻看,都会有不同的受益。
再往后,就接触了曾国藩的家书,《冰鉴》,和胡雪岩相关的,中间还夹杂了李鸿章的相关文章,现在想想,觉得,年轻的时候,看看这种表面肤浅实际功力深厚的道行文章,即使不懂,直接照着做也可避免很多弯路,呵呵。
不过,老不看三国嘛,有些阅历的人,建议还是别看这类的了,容易让人心术偏航,多看些正能量的小说还不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哲学类书籍,其实,把它弄到学术层次的,还是西方哲学,当时买《沉思录》的时候,是就图一句推荐语,温家宝把它放在枕边,呵呵,后来买来,看了作者的来头,就先“拜类”心态去读了,算是建立三观的不错的载体吧。
这本书,还是蛮不错的,还没弄明白怎么看待生命和此生的人,可以借鉴的看,《沉思录》是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所著,凭此,你可以站在帝王的角度去审视这本书。其它的西方哲学书太多,太难啃,容易让人进入死胡同,除非兴趣在此,否则不推荐作为休闲书籍阅读。
而中国的古典哲学,我当时追过一些,后来发现,中国的书籍,很多都扣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帽子,可实际上大多都是功利味甚浓,很多都是整人和防止被整的权谋,《史记》,《资质通鉴》《韩非子》等,不同阅历的人都能在里面看出不同的味道,就像当年明月从他的阅历角度去解读明史一样,没有解脱还在场内的人,可以看看,局外人,还是别看这些了,脑子里装了这些东西,你的灵魂不自觉的就会灰暗下来,因为阳光少了,因为你的眼睛总是会潜意识的凭直觉就会去多思考动机和提防了,这些有的时候好,有的时候真心不好。
在我读了一些中国老书籍后,我现在还有强烈兴趣推荐的,除了道德经外,就是王阳明的书了,他这一辈子,写了很多,有叫《王阳明全集》的,也有由他的门人收集的《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但是,他最集大成的是《传习录》和《<大学>问》,这么说吧,道德经不容易看懂,王阳明的只要你用心,可以很容易掌握其术,随着阅历的积累,就会变成道。
他的主要的哲学核心是“心学”,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刚开始接触王阳明的原版书的时候,觉得还是受古文局限,不太好读,后来买了一本小说体的《明朝一哥王阳明》,可以作为入门的了解他的小说看看,一点点的积累,这么说吧,他是我最尊敬的人,最佩服的人,他是一个真正活明白,也把事情做明白的人,我也不需要介绍太多,只要你和他有缘,自己搜搜,也许你就进入了那个世界了。
哦,对了,明朝王阳明以后的社会大佬,你仔细的看看背景,基本都是王阳明的弟子,如果想了解他到底有多牛,《明朝那些事儿》关于王阳明的介绍比较好玩些。
突然间发现,看过的书,还真的蛮多的,所以,都不知道怎么介绍了,一想,有太多的可介绍的,我的话题还是进一步缩小吧,就介绍我最近看的几本比较不错的书。
前一段时间在浙江的时候,去浙大的书店看到了余华的《兄弟》,回头就一下子看完了,过瘾,顺畅,他有办法用他的文字让你读下去,我深陷入那种叙事手法中,我知道这是作者给我设的文字游戏,可我酣畅其中,随后我就开始把余华的书全装进我的kindle里了,他的《活着》我就不需介绍了。
第三篇:季羡林《我这一生》读后感
季羡林《我这一生》读后感
在书中季老不知道多少次的提到了他的母亲,那个他6岁了就离开了再也没能再见到的那个女人。
母亲,一个太过于沉重的字眼,女性和男性是很不一样的,女生更加柔弱也更会体现出自己的感情,所以可能这样吧,女性在一个人的生命中扮演的比父亲更加重要的角色,起码在男生的世界里,母亲是第一个也是自己成长经历中起先锋作用的女人,她的一举一动都形成的几乎每个人的童年记忆,一个女人特别特别的重要,我一向是个谨慎的人,很大程度上也是吸收了我的母亲的特点。
相对照而言,母亲和父亲,母亲大多数时候是柔弱的强大,而父亲往往给予的是那种在内心中支撑你最坚硬的东西,父母给予的大多数东西都是没办法用言语描述的,其实自己就是父母的一种融合。我的父亲年轻时急躁而直爽,老了之后缓和和理解,母亲年轻时强大而又隐忍理解,老了却有点小女人的脾气,一切的东西都不是表面的样子,没有完美只有切合,其实都有让步都有理解和忍让,爱情总是轰轰烈烈,而之后的婚姻真的是需要是努力去维持,这种努力一定是双方的,而且不能用天平去衡量,说起来就变得好复杂。非得说起来的话我融合了好多人,一张毒蛇的破嘴像大舅,身体素质比不上二舅不过也蛮好,心底里有三舅的小气,有时候遇到不平的事也会冲出来像我大姨,最心底的善良是老娘的,对别人都蛮不错的是三姨的,办事雷厉风行直爽有傲气没架子是我老爸的,有时候也会很有脾气是小叔的,对爱情很笨拙却坚持心中所想的稳稳的想法是大伯,有点很笨的小九九还知道心疼东西是二伯的,每个人都在我身上有一点点的印记,包括所有在我身边的朋友兄弟,认识的人,每个人都会在我身上留下很多的印记,我很笨的谢谢这所有的人教会我这么多的东西。
忽然就偏离的题目,母亲,我一直很奇怪的问题,还是那种理科生惯用的心理在作怪,季老在回忆中不止一次的后悔没有去孝敬自己的母亲,但是通读全篇,甚至没有发现他的母亲对他有多大的影响,我在好奇是不是一种高教育分子知识分子的一种本能的遵从中国基本传统的一种心理在作怪,有时候经常会有这种让事情非常不美好的想法,不过只是把自己分离出来一个极度理智而客观的自己,用这个自己去审视所有的事情,其实写出来是很煞风景的,不过所有的都只是假设而已,这个自己会适当的躲在自己的最深处。
真亦假假亦真,再写下去可能会想更多正面或者负面的假设了,不过这都不重要了,季老是个典型的高级知识分子,也是我心目中自己应该的样子,假设并不影响我现实生活中的我,只不过是我思考的一种方法而已。打断于此。
第四篇:我爱教师这一行
我爱教师这一行
如皋蒋文祥
我在党校执教长达30年,在这之前是一名中学教师,想当年宣传部和党校同时来考察我,调令还未到,同事们半开玩笑半当真地问我:如果两家都要你,你选哪一家?我的回答很干脆:选党校!理由很简单——我爱教师这一行!
我在上高二时曾担任过初二语文和美术两门课的小教员,品尝过不少做教师的甘苦,但也从中感受到做教师的无穷乐趣。
说到教师,我想起了很多比喻——
蜡烛——不惜毁灭自己,总把别人照亮;
人梯——为了扶持新人,硬用自己的肩膀托起明天的太阳;
渡船——为了别人到达知识的彼岸,自己却坚守在原来的地方;
铺路石——宁愿自己被踩在脚下,也要为别人把前进的道路铺垫;
火箭——哪怕耗尽自己的全部热能,也要把卫星送上太空。
我之所以热爱教师这一行,就是因为——
过去,教师的蜡烛照亮了我;现在,我也要用自己的烛光去照亮别人!
过去,教师的人梯扶持了我;现在,我也要用自己的肩膀支撑别人向上!
过去,教师的航船把我载到知识的海洋;现在,我也要扬起风帆载着别人驶向知识的彼岸!
过去,我从教师为我铺平的道路上走过;现在,我也要当一颗铺路石,为他人铺平通往理想境界的道路!
过去,我乘坐过教师的火箭,遨游在知识的太空;现在,我也要为他人攀登高峰奉献出全部能量!
有人对我说,教师这个职业是一种能使人熬红眼睛,易使人得肺病的职业。熬红眼睛是因为要经常备课到深夜;易得肺病是由于长期接触粉笔灰。
有人跟我讲,教师这个行当没有什么权力和地位,长年辛劳为他人,牺牲的太多,得到的太少,在社会上排名靠后。毋庸讳言,教师今天在社会上的地位并不显赫,生活清苦,工作辛苦,得不偿失。
有人曾问我,对于这些你怎么看?我回答:功名淡如水,事业重如山!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忠诚党校教育事业,这就是我——不,这就是我们——每个党校教师的誓言!教师这个职业,本身就是一个乐于奉献的职业。如果你认为活着就是为了索取,那么别干教师这一行。我想,你不奉献,我不奉献,谁来奉献?你也索取,我也索取,向谁索取?
党校是培养干部的熔炉,是出人才的地方。我们的学员毕业以后,有的被提拔为企业的经理或厂长,有的被晋升为乡镇的书记或乡镇长,职务远比我们这些党校教师高。但是,培养学员超过自己,是党校教师的使命、职责和职业道德,更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一定要找准自己的人生座标,不要今天看到这个人升官了,明天看到那个人发迹了,就心神不定、患得患失,就三心二意、见异思迁,而应该把握住自己,做我们应该做的事。传道、授业、解惑,为党和国家培养人才,我们应该为此感到无上骄傲、无上欣慰、无上荣光!
第五篇:我爱教师这一职业
我爱教师这一职业
孩提时,我就跟着外婆转来转去不离校园,跟着母亲进进出出不离教室,看着一张张笑盈盈的小脸蛋,听着一声声甜甜的“老师好”,长大后当一名老师就成了我的童年的梦想。带着童年的梦想,怀着对教师这份职业的热爱,我从农村来到城市,经历了生活的清贫,也享受了精神上的富足。
十三年前,我师范毕业分配在一所农村小学任教,一个月工资一百三十多块,而当时那些初中就辍学进工厂的同学每每聚会时就炫耀他们一个月起码三五百块。多读了几年书,反而少赚了几百块,而和我教同一个班的男老师为家庭生计所迫,除了上课时间外,无论是寒冬腊月,还是炎热三伏天,都用自行车每天帮人载客载货,也每每历历在目。“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选择了生活的清贫。”这一句话可让我刻骨铭心。这时母亲的一位好心的学生家长在办厂,他对我母亲说:“让你的女儿到我厂里做财务吧,管吃管住,一个月五佰块。”母亲动心了,征求我的意见。老实说,当时我也心动了,但儿时的梦想,眼前一双双充满稚气的眼睛疑惑地望着我,一声声甜甜的“老师好”使我无法放弃。
岁月飞逝,两年后我调到城市任教,在这里教师的清贫有所改善。在时代的召唤下,我一边潜心教书,一边完成三年的大专自学考试。这三年里,我勇担重任,既担任高年段毕业班的语文教学兼班主任,又负责学校少先队大队总辅导员的工作。记得96年为了带好这一届首届采用沿海版教材的学生,我把自学考试暂停了一年,可天不作美,临学生升学考的一个月,数学老师的爱人病入膏肓,岌岌可危,他不得不忍痛请假了。这样,一个毕业班就几乎由我这个毕业不到四年的年青教师支撑着,除了学校临时派一位骨干教师来上几节复习课,课余时间我既要辅导语文功课,还要向这位骨干教师取经,再去辅导学生的数学功课,而更重要的是稳住家长和学生的情绪。我跟家长说:到临考的一个月,小学阶段的功课早已教完,只是在进行复习,本班学生的基础好,学习习惯好,自学能力强,而学校派来的教师是学校的教学骨干,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不会下降的。我又给学生鼓劲,原任数学老师是一位十分敬业的老教师,常常带病坚持给学生上课,和学生的感情十分深厚,我就引导学生写作——《我的郑老师》(原
任数学老师姓郑),让学生化悲痛为力量,不负老师的殷切期望。一个月后,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全班学生都较如意地升入中学,约有50%以上的学生的成绩超过达标中学的录取线,还有一名学生语文单科成绩全市第二名,成绩不亚于往年。
任教十三年来,我一向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疼爱每一个学生,在我的班级里没有一个孩子会被谁看不起,也没有一个孩子有优越感,我尊重孩子的独特体验,发展他们的创造精神,和他们交朋友,营造轻松愉快的民主教学气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以达到“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的目的,促进教育的顺利进行。语文教学中注意德育的渗透,培养学生的理想与信念,使其具有高度的时代责任感与使命感,自觉地端正学习态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教学内容的不同进行灵活选择教学方法,扶放结合,有的放矢地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竞争意识,吸引学生全方位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现在我教实验年段,我积极地参与新课程学习,树立大语文观。在教学实验中自觉用新课程,新理念来进行新课程的改革实验,引导学生把语文当作一门语言来学习,不断总结反思,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立足课堂,上好每一堂课,努力实现三维目标;延伸家庭,布置好每一次的作业,充分开发课内外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综合实践。做好后进生的辅导工作,对他们的作业优先批改,并坚持面批,同时与其家长取得联系,加强督促与辅导,促其转化。用发展的目光看待每个学生,引导学生自我挑战,帮助他们确立发展目标,不断进步。
教师这份职业是一种心灵的职业,当我以一颗纯净的心来对待每个学生时,我播下的只是一粒种子,但我却收获了整个春天。我爱这三尺讲台,我更爱台下那一颗颗童稚的心,一年又一年我所教过的学生逐步走上高上级学校,一年又一年那些被人们称为“差生”的同学逐步地有所转变,毕业后仍回来看望他母校的老师,我真切地感到了教师在精神上的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