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毕业论文格式费下载
毕 业 论 文
题目:论文题目
作者:
学 号:
学院(系):
专业:
指导教师:
评阅人:
论文题目
中文摘要
关键词:请输入关键词,请输入关键词,请输入关键词 英文题目
Abstract
Key Words: key 1 key 2 key 3
目录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II
1.请输入标题 2
1.1.请输入.........2
1.2.请输入.........2
1.1.1.请输入.........2
1.1.2.请输入.........2
2.请输入标题 3
2.1.请输入.........3
2.2.请输入.........3
2.2.1.请输入......3
2.2.2.请输入......3
3.请输入标题 4
3.1.请输入......4
3.2.请输入......4
3.2.1.请输入......4
3.2.2.请输入......4
附录A ××× 6
附录B ××× 6
参考文献 7
致谢 8
文献翻译 9
1.请输入标题
1.1.请输入.........请输入.........1.2.请输入.........请输入.........1.1.1.请输入.........请输入.........1.1.2.请输入.........请输入.........2.请输入标题
2.1.请输入.........请输入.........2.2.请输入.........2.2.1.请输入......2.2.2.请输入......3.请输入标题
3.1.请输入......3.2.请输入......3.2.1.请输入......3.2.2.请输入......论文中的图表和坐标图
表格格式:
表1.1表标题(第1大节第1个表格)
坐标图:
图1.2(图标题)(第1大节第1个图)
论文中的公式:
......附录A ×××
××××××××××××××××××××××××××××××××××××××××××××.........附录B ×××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类型:
参考文献类型
专著
论文
集
报纸
文章
期刊文章
学位
论文
报告
标准
网页
专利
文献类型标识
M
C
N
J
D
R
S
W
P
[1] 参考文献2
[2] 参考文献3
[3] 参考文献4
致谢
××××××××××××××××××××××××××××××.....1.文献翻译
1.英文原文
2.中文翻译
??
??
??
??
中文摘要
I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XX大学XX届本科毕业论文
文献翻译
<2>
第二篇:大学生毕业论文标准格式费下载
目###录
(三号,黑体,居中)
第一章 xxxxx(四号,宋体)
1.1xxxxx(小四,宋体)...............1
1.1.1xxx(同上)...........2摘# #要(三号,黑体,居中)
摘要正文(小四,宋体)
摘要内容要包括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
关键词:XXXX;XXXX;XXXX(3-5个主题词)(小四,黑体)
论文正文格式如下:
标题:
第一章 □□□□□(一级标题,居中,三号,黑体,单列一行)
1.1□□□□□(二级标题,四号,黑体,左对齐,单列一行)
1.1.1□□□□□(三级标题,小四号,黑体,左对齐,单列一行)
正文:XXXXX(小四,宋体)
参考文献
(三号,黑体,居中)
列出的参考文献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且一般要求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参考文献的著录,中文在前英文在后依次日文、俄文。中文以作者姓氏拼音在拼音表的先后为序,英文以字母表为序。在文内不要求角标,在相应位置用括号注上作者(两名以内的作者,标全名;三名以上作者,仅标出第一作者,第一作者后加“等”)和出版年份。同一作者的同一年的出版物,在年后以a、b、c等区分,同一作者不同年份的,以出版年份先后为序。
期刊---〔序号〕作者1,作者2...,作者n.出版年.题(篇)名.刊名(版本),卷次(期次):起止页次(字体为五号,宋体)
图书----〔序号〕作者1,作者2...,作者n.出版年.书名.版本.出版地:出版者,页次(字体为五号,宋体)
会议论文集----〔序号〕作者1,作者2...,作者n.出版年.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起止页次(字体为五号,宋体)
范例:
王强(1999)认为,胚囊体积大,胚囊壁结构特殊。许多植物胚囊壁由角蛋白或胼胝质组成,有利遗传操作(蔡得田与陈冬玲,1986;Zech et al,2001)。
1.王强.1999.植物遗传工程的受体--胚囊.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4):120-130.2.蔡得田,陈冬玲.1986.植物遗传工程的理想受体--胚囊.华中农业大学学报,31(5):427-433.3.Zech W,A.Wulf and B.Brono.2001.Studies on.Nature, 103(3):120-121
11.附录(宋体、小四)
12.致谢(楷体、小四)
第三篇:学前教育毕业论文费下载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范文|多元智力理论与幼儿教师专业发展
自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智力的结构》一书出版以后的二十多年时间里 多元智力理论得到了各国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和推崇
成为了许多国家教育改革新的理论支撑
我国基础教育正在进行一场重大改革的今天
随着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实施
教育改革的新形势对教育工作者(包括幼儿园和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多元智力理论不仅为我国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新的思维模式
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诸多助益
本文旨在探讨多元智力理论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意义和作用
幼儿教师专业发展
是指幼儿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不断成长和追求成熟的过程
是幼儿教师的专业知识不断进步、专业技能不断成熟、专业思想不断完善的过程 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对幼教质量的全面提高、幼教改革的顺利推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教育观念的更新、对教学实践的反思和教学行为的改进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多元智力理论帮助幼儿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念
(一)重构多元的“智力观”
以皮亚杰为代表的传统认知发展理论认为:智力是指以思维为核心的几种能力的组合 加德纳教授则认为:智力不再是某一种能力或围绕某一种能力的几种能力的整合 而是“独立自主
和平共处”的八种智力
即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人际交往智力和自然观察智力
这是一种全新的智力观
让我们曾经单
一、平面的智力观多元化、立体化了
由此可见
我们曾经对幼儿智力开发的理解仅仅限于开发幼儿的观察、记忆、思维等几种能力是十分片面的幼儿教师应创设多彩的环境和利用丰富的教育资源
从多维度启迪和开发幼儿的多种智能
开发幼儿智能是一个复杂的工程
而非一个简单的工作
(二)形成积极乐观的“儿童观”
正因为人的智能是由8种
甚至更多不同智力有机组合起来的而这些智力在幼儿期已经显现出来
并处在迅速发展阶段
加德纳称幼儿期为“觉醒体验”期
认为“他们至少对于人类经常使用的一些基本符号系统
如语言、数目、音乐、二度空间的概念等
具有了初步的判断能力”
同时
每位儿童所拥有的智力数量以及智能强项和弱项各不相同
并以高度个性化的方式组合和运用着各种能力
他们的智能、风格、潜能像多彩光谱一样表现出广泛的多样性
正如“每一朵花都有开放的理由”一样
每一位幼儿都具有独特的、较完整的、待开发的智能组合因此
幼儿教师要真正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孩子
用欣赏的、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孩子
进而形成积极乐观的“儿童观”
(三)树立灵活多样的“能力评价观”
长期以来
教育工作者对于儿童智力和潜能的评价
多采用“智力测验”的方式
目的是为了预测儿童的学业表现或为社会选拔人才
因而主要局限于语言和数学逻辑这两种能力的测试
多元智力理论的研究者则将儿童放在真实的活动情景中
采用观察、录像、录音和文件夹等综合性的手段
从7个领域的多项活动中
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对儿童的多种智能进行不同层次和多维度的评价
目的是为了发现和培养每个儿童独特的智力潜能
因此
幼儿教师要摈弃以单一标准片面评价幼儿能力
尤其是仅仅以“IQ”为标准
简单评价幼儿智力的传统观念
教师应在尊重幼儿兴趣和需要的基础上
灵活运用多种方法
在幼儿的各种活动中
从多维度多层次评价幼儿的智能
从而树立灵活多样的“能力评价观”
观念的更新较之知识的更新更为困难
也更为重要
幼儿教师教育观念的重建关系到教师教育行为的改进和对教育实践的反思
进而也直接影响新大纲的实施
素质教育方针的贯彻
以及每一个幼儿智能的健康、全面发展
二、多元智力理论引导幼儿教师真正成为教育实践的反思者
反思是幼儿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
对自己所依据的教育理论、选择的教学内容、实施的教育方案、采取的教学方法以及由此产
生的教学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
也是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波斯纳曾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在反思过程中
幼儿教师能通过对教学经验
特别是问题性经验做出客观理性的批判分析
探讨各种与教学行为有关的因素
审视自己教学中所依据的观念
并积极寻找新的教学策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因此
反思对于幼儿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实施有效的教学行为
促进其专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加德纳自身的反思行为和他所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为幼儿教师对教学实践的反思提供了以下几方面的启示:
(一)幼儿教师应具有反思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作为多元智力理论的缔造者
该理论提出伊始
加德纳就开展了对该理论的反思
并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多次提升和修订
幼儿教师应该以加德纳教授为榜样
具备探究的热情和质疑的精神
形成反思的主观意识
自觉地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不断的反思
并把它作为教学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教师不仅要反思自己教学中所依据的理论、树立的观念和实施的策略
还要反思教学活动中每一个环节的组织、每一个问题的提出和每一次与幼儿的互动等 在反思中
教师可以及时地调整、修订和改进自己的教学
只有这样
幼儿教师才能真正成为教育实践的反思者
也才会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素质、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略)
参考文献:
[1]霍华德?加德纳著
沈致隆译.智力的结构[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4.[2]霍华德?加德纳著
霍力岩
房阳洋等译.智力的重构[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4.[3]陈杰琦
玛拉?克瑞克维斯基
朱莉?维恩斯编
方均君译.多元智力的理论与实践让每个儿童在自己强项的基础上发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4]玛拉?克瑞克维斯基编
李季湄
方均君译.多元智力的理论与学前儿童能力的评价[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5]蒋俊华
袁爱玲.刍议当前我国幼教课程研究的国际化与本土化[J].幼儿教育
2004
(8):32-34.[6]何育萍.多元智力理论与教师专业发展[J].中小学管理
2003
(1):20-22.你如果认识从前的我,也许会原谅现在的我。
第四篇:大学生毕业论文
天 津 师 范 大 学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对当代大学生“啃老族”的思考
学 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姓 名:李晓艳 学 号:07519056 专 业:思想政治教育 年 级: 2007级 完成日期:2011年5月8日 指导老师:刘维
对当代大学生“啃老族”的思考
内容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啃老族”日益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大学生“啃老族”群体的形成,具有多方面的原因。本文从家庭、社会、学校和大学生自身四个方面对大学生“啃老族”的成因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对策。
关键字:“啃老族”;教育;就业
The Discussion of College Students Neets
Lixiaoyan(College Marxism ,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Abstract : With the social development, the college students neets is becoming a serious social problem.Researching the college students neets and education strategy can help guide students Employment and Promote social development.This papers keeps zhe vieu that we can from family ,school,social and persional solving problem.Key words: neets;education;social employment
I
目录
一、“啃老族”的含义及特性................................................1
(一)“啃老族”的含义...............................................1
(二)“啃老族”的特性...............................................1
二、大学生“啃老族”的形成原因...........................................2
(一)家庭教育因素...................................................2
(二)学校教育因素...................................................3
(三)社会环境因素...................................................4
(四)大学生自身个人因素.............................................5
三、大学生“啃老族”的对策研究...........................................7
(一)家庭教育对策...................................................7
(二)学校教育对策...................................................8
(三)社会对策.......................................................9
(四)大学生自身能力提高............................................11 注释....................................................................14 参考文献................................................................14
II
一、“啃老族”的含义及特性
(一)“啃老族”的含义
“啃老族” 也叫“尼特族”,最早出现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英国。“啃老族”指的是那些主动放弃就业机会,日常消费完全靠父母供养的年轻人,被社会学家称之为“新失业群体”或“新无业群体”。“啃老族”大部分年龄为23——30岁之间,他们并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本身自己主动放弃就业,闲赋在家。
转型期的中国,也出现了大量的“啃老族”。2008年两会期间,中国全国政协委员江中联首先提交了关于“啃老族”的提案。“啃老族”现象是时代的产物,或许也是社会现代化的代价。在中国,“啃老族”的数量呈持续上升的趋势,日益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啃老族”现象带来的负面影响越来越严重,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二)“啃老族”的特性
“啃老族”本身并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因为种种原因主动放弃了就业的机会,呆在家里,完全靠父母供养。
在中国,“啃老族”主要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啃老族”的主体多为独生子女;第二,大部分“啃老族”的家境较好;第三,普遍缺少技能,自身缺少社会阅历,无稳定收入;第四,思想特立独行,行为举止怪异,边缘化趋势明显。
“啃老族”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追求梦想型、丧失自信型、自闭型和家庭溺爱型。追求梦想型是指有就业过度理想化,非要找到理想工作否则不妥协的部分年轻人;丧失自信型则指对就业失去信心的青年;自闭型是指逃避社会、逃避就业的年轻人;家庭溺爱型指的是由于家庭过度溺爱,丧失了自立自强能力的青年一族。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加入到了“啃老族”的队伍中,并成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社会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以及独生子女队伍的逐渐壮大,“中国
‘啃老族’的队伍还将继续壮大。而中国将在十多年后进入老龄化社会,‘啃老族’很
【1】有可能成为影响中国未来家庭生活的‘第一杀手’”。研究关于大学生“啃老族”的形成原因和教育对策对于正确指导大学生就业,减轻社会压力,缓解社会矛盾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二、大学生“啃老族”的形成原因
大学生“啃老族”的形成,有其复杂的原因。中国人对子女根深蒂固的“养身之道”,还有学校教育的功利化和片面化,以及社会转型期的一些矛盾等因素,造成了这些“成年孩子”拒绝长大。本文主要从家庭、学校、社会环境和大学生本身来探讨“啃老族”形成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因素
家庭是一个人成长最主要的环境,因此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思想观念的形成起到了启蒙的作用,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最开始都是在家庭的教育影响下形成的。大学生“啃老族”的形成,和从小受到的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熏陶有密切的联系。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物质文化和水平提高,人们的生活条件普遍好转,父母对于子女的物质需求也就相对满足,甚至采取“娇生惯养”的育儿方式。这种方式让子女习惯于依赖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并且在日常生活中缺乏应有的独立生存的能力,道德和思想品质也相对低下。子女成年后,在物质上和精神上摆脱不了对父母的依赖性,不能独立的完成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化。对社会的排斥性使他们逃避走上社会,从而逃避工作,成为“啃老族”。
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起,国家开始推行计划生育政策,每个家庭大部分只有一个孩子,在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把最大的注意力放在唯一一个孩子上,因此,溺爱孩子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同时,家庭教育还是延续传统的教育方式,在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的同时,忽视了对孩子的自力更生、自我奋斗、家庭责任感以及人际交往的精神教育。不正当的育儿方式使独生子女家庭中的孩子失去了生活独立自理能力。生活在“溺爱”家庭中的孩子独立性非常差,孩子成年以后,无法完全摆脱对父母的依赖性,只能继续依靠父母当“啃老族”。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的过度保护心理也使
父母不能容忍子女在工作中遇到挫折和委屈,进而选择继续在资金上扶持子女,让子女在他们的庇护下生存,这样减少了子女对社会的接触,阻碍了子女的心理成长,继续维持长不大的状态,过“啃老族”的人生。如今80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逐渐成为青年人主体,但由于他们从小娇生惯养,父母溺爱导致自我独立生活能力低下、吃苦耐劳精神不强、依赖心理严重的后果,这使得一部分家境较好的独生子女宁愿啃老也不就业。
(二)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是一个人价值观和人生观逐渐形成和完善的重要地方。在学校中,学生不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一个人的集体观念和责任观念要在学校这个大团体中形成。教育中存在的很多问题导致了学生没有全面的发展自己,走上“啃老族”的道路。
1.“应试教育”的产物
“学校在教学行为中重视结果、忽略过程;重视量的积累、忽略质的提高;重视选拔、忽略了反思;重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亦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这一切,扭曲了教育的多功能性和教育目标的多样性,简单化为了考试功能和高升学率。学生在这样的教育氛围下很容易被培养
【2】成缺乏责任心、依赖性强、心理承受能力较低,只会考试的‘书呆子’”。应试教育使得“啃书本”成为一种普遍的学习方式。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会独立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本身的能力也不能提高,不能全面的应对激烈竞争,最终被社会淘汰。
“应试教育” 片面注重理论教育,忽视联系实际。由于高职院校办学特点的特殊性,高职院校纷纷确立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使得学校和学生都比较重视专业课的实习、实训,相对忽视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主要表现为高校对于大学生的参与社会实践的动员和指导工作不够到位。
在高校教育中,片面追求书本考试,忽略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考查。“对学生的考核还是书面考试为主,缺乏科学的不断推动学生思想进步、道德素质提高的考察方法和
【3】制度,最终导致学生追求学分和考试成绩而不注重思想品质的修炼和提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理论知识学的再好,没有正确的和社会实践联系起来,那也只是“纸上谈兵”,没有一点的说服能力。目前的学历教育着重于培养学生的理论基础,在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专业实践方面存在很大缺陷,片面注重理论知识积累,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普遍下降,社会适应能力也随之减弱,更加不好就业。其次,大学生对于专业技能与动手能力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尚处于一种无意识状态,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2.片面注重科学理论教育,忽略思想道德教育
学校教育中,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对学生灌输科学文化理论知识,却相对忽略了对学生人格品质的培养。所以,产生了一大批学习好却不会做“人”的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方面,往往被教育所忽视。在很多高校中,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很多学生必修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近年来,高校中关于大学生素质低下的事件越来越多,也成为严重影响高校秩序的重要原因,加强大学生的人格教育和政治教育成为大学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改进,科学研究工作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教学中的科研含量不足,缺乏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3.高校教育专业技能下降,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
教育的最初目的应该是让人增进知识和技能,提高人的全面素质,包括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但是,由于各层次的教育都已经逐渐功利化,所以基础教育变成了单求升学率的教育,而高等教育则变成了求文凭的教育。再加上近年来高校扩招,各种原因造成了高校文凭贬值。
同时,以技能为主的职业教育发展迟缓,社会的发展需要的是更专业的人才,而不是全能人才。专业人才的缺乏,导致社会人才供求产生矛盾,因此更加引起大学生找工作难的问题。从这方面来看,我国其实更需要发展和扩大规模的应该是职业教育。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全社会对“人才”的认识正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这种变化就是从注重文凭向注重实际操作能力转变。社会生活中,人们逐渐发现,高学历并不等于高级人才,以学历和技能比,有时技能对企业的作用更重要更现实。社会需要的是更多的专业技能人才,而不是高学历和高文凭的书呆子。缺乏实际动手能力的人,正在逐渐遭到社会的排斥和淘汰。
(三)社会环境因素
1.社会转型期,就业形势不乐观
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加大,社会压力剧增,竞争激烈,就业竞争残酷。社会转型期和变革期导致生活成本急剧攀升,社会生存压力增大,而且大学生毕业人数的猛增导致社会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进入二十一世纪,社会转型加速,高校
逐年扩招,使每年进入市场的高校毕业生越来越多。但是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的增长速度远远落后于高校扩招的增幅,造成了社会职位的供需矛盾。
2.中国传统美德教育被忽视
中国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生存之根基,也是我们现代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道德文化底蕴。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之源,也是一个民族现代发展的动力所在。然而,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传统美德教育出现了很多问题,在青少年身上尤为严重。
改革开放以来,不正常不健康的思想传入中国,社会风气败坏,中国传统的美德教育被忽视。近年来,青少年中很多不健康的价值观人生观在蔓延,比如“金钱至上”、“享受至上”和“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观念。中国传统美德中的团结集体意识和责任意识在青少年心理中越来越弱,自私观念普遍存在。同时西方思想中的“拜金主义”等思想严重影响了年轻人的观念和行为。培养年轻人的社会责任感,加强中国传统美德教育,成为社会的迫切要求。
3.就业环境具有不公平性
就业不公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就业机会的不公平,二是就业结果的不公平。就业机会的不公平指的是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非一致性,使得有效需求的就业岗位不足,存在大量的失业人员,劳动者不能享受到人人有就业的利益。就业结果的不公平,是指在就业过程中,仍然出现性别歧视、工龄歧视等不公平待遇,劳动者就业不稳定,安全制度存在隐患。大学生就业除了目前社会转型期造成的就业现状不容乐观外,还有相当大的原因是因为就业结果的不公平。比如说就业过程中遭遇的性别歧视和裙带关系。
由权力造成的不公平是当前社会不公平现象最为突出的表现。在就业领域出现的不公平,直接影响到了人们的心理。物质利益因素在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持上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很多人通过血缘关系、裙带关系、乡土关系等获得就业机会,这就给那些没有人脉资源的就业人群造成了不公平待遇。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很多“走后门”和潜规则等难题,都是影响大学生积极就业的消极因素。
(四)大学生自身个人因素
1.大学生就业“眼高手低”
目前来看,大学生就业情况形势严峻,不好找工作。由于生活成本的增加,即使找到工作也难以完全独立。大学生就业难、薪水低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高
等教育的普及化,大学毕业人数逐渐增加,因为高学历的心态,使他们不愿意从事较低的薪资工作,感觉心理上不平衡。
刚毕业的大学生在就业中普遍存在着“眼高手低”的问题。认为自己作为大学生,拥有高校文凭,不愿意从最底层的职位做起,工资低的不愿意干,累的干不了,可是高职位高工资的工作企业反而看不上自己,这样很容易形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处境。
2.不健康的消费观
在学校生活中,大学生由于专业课相对较少,业余时间比较多,因此养成了懒惰消极的生活态度。大部分时间中,大学生都是在娱乐享受中度过,长期的松散状态,学校奢侈消费和攀比现象严重,造成了大学生无法面对毕业带来的冲击,不能尽快的适应从学校到社会的社会定位转变,只能采取逃避的态度。
大学生作为社会特殊的消费群体,在消费上出现了无计划消费、消费结构不合理、盲目攀比、恋爱支出过度等问题,大学生不健康的消费观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高校文化建设应该把握育人第一的原则,重视大学生在为人处世方面的每个环节的教育,重视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健康的消费心理和行为。把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即将步入社会,面临很多生存压力,必须形成良好的消费观,避免盲目攀比消费,才能适应踏入社会,更好的在社会上立足和生存。
3.大学生心理就业恐慌
随着就业压力的加大,就业恐慌这个问题是不可回避的,由于各自不同的成长背景的制约造成大学生对自我的认知有着不确定性。自我认知是指个体对自身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性格、气质、兴趣、能力等)以及自己与他人关系的全面认识和把握。大学生自我认知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使其在就业过程中不能正确的定位,导致就业多受挫。
由于在就业求职过程中面临多受挫的职场经历和未就业先失业的问题,使大学生对自我认识出现偏颇。同时,还有相当一部分高校毕业生不能客观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不能清醒地判断就业形势和就业方向,好高骛远,及时顺利就业也不能踏实地安于现有的工作环境,总想一步到位,因此产生了消极的就业观和择业观。也有一小部分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由于自身的准备不足,加之性别和个性的因素,对自身的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评价过低,求职中存在依赖心理或自信心严重不足,不敢主动向用人
单位推销自己,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求职过程中稍稍受挫便感到无能为力,从而产生悲观、焦虑的心理,这些因素人为的增加了他们求职的难度和压力。最后长期的就业受挫导致大学生就业自卑心理,自信心下降,更加恐慌就业,逃避就业,认为自己很容易被社会淘汰。长此以往,只能躲在父母的庇护下,当“啃老族”。
4.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下降
责任感作为一种道德情感,是一个人对国家、集体以及他人所承担的道德责任。长期的成长环境影响,导致很多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下降,集体主义观念模糊,个人主义盛行。高校中学习氛围的下降,很多不良风气的盛行,不仅反映出学生们道德教育的不足,更是社会责任感的缺失。
三、大学生“啃老族”的对策研究
(一)家庭教育对策
1.改变家庭教育理念和方式,摒弃传统的教育方式
在过去的传统家庭教育中,更多关注的是孩子的身体健康和物质需求,而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家庭教育应该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对孩子的“心灵”教育上。精神层次的教育是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人格的重要途径。同时要进行必要的美德教育,教会孩子做“人”,重视德育和人格教育,使坚持奋斗和勤劳节俭的中国传统美德继续在孩子身上发扬光大。
要对孩子进行严格的责任教育,教育他们自强自立,让他们知道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才能在未来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足,才能保证自己未来生活的衣食无忧。
2.鼓励孩子参加社会实践,家长学会“放手”
兼职和打工是培养孩子自主自立的一种良好有效地途径。家长平时鼓励孩子利用课余时间打工,不仅让孩子了解劳动的重要性,金钱来之不易,更能提高孩子参加社会实践的综合能力。兼职和打工,不仅可以相对减轻家庭负担,更能培养孩子在金钱上的独立性。
(二)学校教育对策
1.改变不合理的教育体制,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基础教育要改变不合理的教育体制,便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将教育的重点放在培养全面人才,而不是单纯的追求高升学率。高等教育要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明白只有对社会有贡献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首先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大学期间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型的关键时期,是社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阶段。作为高校教育来讲,应当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高校思政理论课在思政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对大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形式多样的教育。学校教育要突出对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感恩教育、诚信教育、意志品质教育等。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占安在2004年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上座谈会上提出,高校应该以落实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为契机,继续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应该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性,而不是单纯的空讲理论。
独立自强意识是大学生必备的道德品质,为了使 “啃老”不再是青少年的选择,思想政治界与工作者应坚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观念,重视“啃老族”的个体价值定位和开发,将培养的重点着重放在大学生的独立自强意识上面。大学教育中,必须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推广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成为一种时代要求,也是更好的完善和全面提高大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
2.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生涯教育
学校要形成一套严格的就业指导管理体系,从最初的职业生涯规划到最终的职业定位,使学生形成多元化的择业观,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就业心理。学校的对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要专业化和科学化,必须保证课程和教师的专业化,职业生涯教育需要在广度和深度上一步一步的进行,从基础教育开始,逐步扩展和深化。学校要与社会、企业协调配合,利用多方面资源,学生进行专业化的职业生涯教育和技能培训。
现代高校必须高度重视职业技能教育,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是生产力和高技能,人才是人才队伍中的重要力量的观念,坚持“多渠道办学、多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以社会需求和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职业技能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推行“订单”式教育培养模式,进一步加大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力度,充分
发挥职业技能教育在职业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主力军作用。
3.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在教育中,一定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做法,让学生走出社会、了解社会和适应社会,做好就业的思想准备。学校与职场,是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两个重要阶段,彼此相连而又不同,如何从学生角色顺利的转换成为工作者的角色,成了我国当代部分青少年人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因此,要推动学生尽快的完成从学校到社会的角色互换,必须要给大学身共提供充分的接触社会的机会,锻炼学生应对社会的能力。
高职院校的各级领导应高度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把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到学校整体教育计划之中,研究和制定出大学生社会实践建设的若干实施意见,使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有章可循,保证每个实践项目都有实际功能和社会意义。同时,在学生社会实践中,要形成一套规范化的程序,建立一系列规章制度,以规范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操作和运行。
4.加强专业特色建设
随着高等教育由规模扩张向提升质量的战略转变,高校专业建设的重点正在由数量扩张转向内涵的充实。“特色”作为专业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特色专业和专业特色建设必将引起更加社会广泛的关注,高校必须坚持正确的执教理念,因校制宜,选择和培育特色专业,并以特色专业带动和辐射其他专业整体发展,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广泛的、可以细分的,关键是找准细分市场,并进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特色专业需要以对应的优势学科为支撑,必须以继承为基础,设法将学校业已形成的办学特色融入其中,通过注入核心要素,形成专业特色,逐步强化,最终形成特色专业。
学校要加强专业特色建设,培养高质量的专业人才,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高校进行特色专业建设,要坚持强化优势、突出特色的原则,同时还要积极鼓励创新,探索适应社会不同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各大高校需要开设专业技能课,了解市场需求,开设适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形成一套以认识为起点、以项目作载体、以机构为依托的新型特色专业建设方案。
(三)社会对策
1.加快社会转型,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途径
对于政府来说,首先要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要位置,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
业岗位,缓解社会就业供需矛盾。国家通过对宏观政策的控制,引到产业升级和改变,使得企业创造更多岗位。创造有利于扩大就业的宏观经济环境,深化改革,健全和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制定有利于促进就业的各类政策,并切实贯彻落实。
另外,政府要不断推动新兴产业的创新和发展,扩大就业岗位,增加就业途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广开就业门路,积极创造就业岗位。通过大力发展社区服务,发展第三产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市场建设,开辟更多的就业岗位。
2.加强文化建设,抵制不健康的文化腐蚀
要注重文化建设,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宣传,为青少年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积极宣传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和自主自立等传统精神,在潜濡默化中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他们的良好的人格精神。同时,对于外来的思想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坚决抵制不健康的思想侵蚀。
文化建设要重视中国传统美德教育,传统美德要与现代道德教育相结合。传统美德具有普适性特点,比如勤俭、节约、勤劳、勇敢等,这些是任何一个时代和社会都需要和倡导的。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在不同时代对这些美德的要求不同,传统美德必须与时代特点相结合,使之适应时代的发展的需要。我国传统美德也必须与我国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相结合,才能体现出它应有的价值。文化建设要注重培养公民的集体主义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其形成艰苦奋斗和自力更生的良好生活作风,才能从思想观念上克服“啃老”趋势。
3.政府应该鼓励和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
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也是重要的创业主体。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最大限度地支持和引导大学生走自主创业之路,既是扩大就业容量、缓解就业压力的重大举措,也是推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从目前来看,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比如,为创业青年提供资金支持、创业培训和专家指导,加强对大学生创业工作的指导服务,免费为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提供创业咨询,并在政策上进行经济优惠。自主创业是当前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不仅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更能带动新兴产业的发展。政府按照“市场调节、自主创业、政府引导、配套服务”的基本原则,激发广大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内在动力,加快推动创业式发展,建设创业型社会,鼓励和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鼓励和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是解决大学生“啃老族”现象的重要途径之一。
4.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打造平等的就业机会
政府应当模范守法和加强监督,遵守国际公约和国内法律法规关于消除就业歧视的标准和要求,督促企业等用人单位认真落实法律法规中有关公平就业的规定,严厉打击就业过程中的不公平现象和纠正人力资源市场上的各种歧视现象。建立和完善劳动者公平就业的救济渠道,提高劳动者的维权意识和能力,支持群众监督和举报,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支持和鼓励劳动者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同时,严厉打击就业环境中不合理的“走后门”、“托关系”以及“潜规则”等现象,创造公平竞争的健康就业环境。严格规范用人单位招聘制度和招聘程序,提倡招聘程序公开化,保证应聘者得到公平的竞争机会。
5.控制高等教育规模,实现高等教育的适度发展
不能否认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张应当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必然结果。高校的规模扩张给更多的人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也给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人才基础。然而,随之出现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教育质量下降、教育的不公平以及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的凸显也与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张有着必然的联系。“短期看,高等教育的扩张速度与社会经济发展、教育资源增长发生失衡及毕业生供给过剩已是不争的事实”【4】。因此,政府必须控制好高等院校的增长速度和入学扩招人数,使得高等教育在保证速度的发展的同时,更保证教育的质量。国家应该合理调整教育结构,重点发展职业教育,构建职业教育多渠道投入机制。要及时调整人才战略,把职业教育、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大财政投入。
(四)大学生自身能力提高
1.自身正确定位,端正就业态度
大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克服职业歧视。很多大学生找工作往往“高不成低不就”,脏累差的工作不干,但是清闲工资又高的工作自己又能力有限。并且,现在大学生普遍存在“清高”的现象,认为自己大学毕业,学习好,凭什么要干低人一等的工作。这种思想严重局限了大学生择业的范围,也是“啃老族”形成的原因之一。
改变就业观念是眼下能否顺利就业的一个关键,不能只着眼于高薪酬、高福利的单位,要端正就业态度。大学毕业生就业途径有很多,关键在于要摆正就业心态,富有创新精神,善于发现和换位思考。首先,不要排斥专业不对口的工作,专业不对口的工作同样能发挥聪明才智,照样可以有所作为。其次是是不怕吃苦受累待遇低。那
些待遇低吃苦的工作岗位,同样能增加经验,锻炼意志力,长远来看必将有益于个人的成长和进步。再次,不怕不被重用,大学毕业生由于刚毕业,普遍没有工作经验,一开始从事的是较低层次的工作,很多大学毕业生就会产生失落心理。其实,有才能的大学生只要勤恳工作,勇于进取,总会有闪光的时候。最后,尝试自主创业。大学生如果实在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可以尝试自主创业,享受自己奋斗的创业过程。
2.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
找工作更加看重的是它的发展晋升空间而不是原始薪金。大学生毕业以后要想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必须要拥有自己的一技之长。因此,在大学学习中,首先要扎实的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巧,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广博的学习,专业知识和非专业知识的不断拓展,是塑造一个新的文化人,作为一个文化人形象出现的基本保证。作为大学生,必须首先保证自己掌握充足的专业知识。专业知识是最基本的就业条件,只有保证自己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才能在就业中占据有利的地位。
3.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日常生活中应该坚决抵制奢侈消费和攀比行为,培养艰苦奋斗的良好生活作风,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大学生活中,很多同学都过着安逸的生活,花钱大手大脚,丝毫不考虑父母挣钱的辛苦。甚至有些同学为了虚荣心和面子,借债消费,互相攀比。作为大学生,应该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而不是单纯的享乐。我们要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念,弘扬勤俭节约的传统文化,树立良好的消费风气,坚持自立自强,勇于承担起自身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与家庭责任。
4.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在大学期间就要制定一份完善的职业规划,然后一步一步的去实现自己的目标。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明确人生奋斗目标,无论是考研、出国还是找一份好工作,都是对未来的一种规划,从而对自己的人生发展的控制更强,获得学习目标和学习动力” 【5】。同时,大学生之所以害怕就业,对就业有心理恐慌,很大程度上因为对社会的了解不够全面。因此,大学生要做好就业准备,必须在大学期间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多接触社会,利用课余时间来打工兼职,更加了解社会上目前的就业情况,从而制定适合自己的就业目标和奋斗计划。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啃老族”势必会成为一个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啃老族”的出现,有其复杂的成因,这对青年自身、家庭以及社会带来了诸多的负面影响。因此,通过大学生“啃老族”形成原因的探索和分析,找出解决大学生就业面临 的问题,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要求。在对大学生的职业教育中,“应当是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并重,通过对学生的观念引导、角色体验和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消除角色冲突,顺利完成角色换转,从而促进个体社会化” 【6】。
注释:
[1]赵建.大学生“啃老族”现象分析及教育对策[J].世纪桥,2008(04):119.[2]张顺昳.“啃老族”现象成因浅析及对策探究[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0(1):186.[3]史淑桃.当代大学生“啃老族”现象对高等教育的反思[J].商业时代,2010(16):122.[4]王艳锋.关于大学毕业生“啃老族”现象的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8):88.[5]孙丹薇.从学校到职场的彷徨——关于“啃老族”现象的透视与反思[J].青少年研究,2009(05):20.[6]王彬洁.从大学“啃老族”再论职业生涯规划[J].黑龙江教育,2010(4):30.参考文献:
[1]李虹.当代中国啃老族理论探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6(01):172.[2]赵建.大学生“啃老族”现象分析及教育对策[J].世纪桥,2008(04).[3]张科.“啃老族”的形成原因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8(9).[4]崔颖.当代大学生消费心理及特征[J].科技经济市场,2008(09).[5]周长春.从“啃老族”现象反思童年家庭教育的缺失[J].河南农业,2008(10).[6]陆晓文.上海近4成失业者为“啃老族”[J].社会观察,2008(10).[7]饶志华.当代“啃老族”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难点及路径选择[J].青少年研究,2009(05).[8]孙丹薇.从学校到职场的彷徨——关于“啃老族”现象的透视与反思[J].青少年研究,2009(05).[9]王彬洁.从大学“啃老族”再论职业生涯规划[J].黑龙江教育,2010(4).[10]王艳锋.关于大学毕业生“啃老族”现象的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8).[11]王娟.审视当代中国的“啃老族”现象[J].科技信息,2010(16).[12]史淑桃.当代大学生“啃老族”现象对高等教育的反思[J].商业时代,2010(16).[13]何倩.我啃老 我无奈[J].温州人,2010(23).[14]谢飞,唐艺芳,胡巍巍,田盛泽.论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应具备的能力[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月旬),2011(01).[15]梁曦.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和对策探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月旬),2011(01).[16]于玠.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11(01).[17]张宏.当代大学生就业观转变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01).
第五篇:大学生毕业论文
大学生毕业论文范文
摘要: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美国文学中的林肯”。他以其才智、幽默与追求真理的敏锐目光探索着美利坚的灵魂,他两部描写少年历险故事的著作《汤姆·索耶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成为脍炙人口的不朽名著,而后者尤为其伟大的代表作。引言
马克·吐温的两部儿童历险小说《汤姆·索耶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在美国通常被直接称为“boy novels”(“男孩小说”)。在《汤姆·索耶历险记》小引子中马克·吐温这样说道:“我写这本小说主要是为了娱乐孩子们,可是我希望成年人并不因此而不看它,此外,我还试图想让那些成年人从书中想起当年的他们,那时的情感、思想、言谈以及他们有时候干些什么稀奇古怪的冒险事情。”两部小说自诞生以来,在美国既受到孩子们又受到成年人的喜爱,并且一直被看作是美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作家自己对《汤姆·沙耶历险记》比较偏爱,认为它比《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伟大。但一般的评论和看法却和作家不一样,例如《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只是说《汤姆》一书“为他赢得了持久的声誉”,而《哈克》一书乃是“他名垂青史之作”。要想知道评论界与作者之间的矛盾就应该先从两部著作本身着手。
《汤姆》与《哈克》
《汤姆·索耶历险记》这部长篇小说是马克·吐温所有作品中最富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也是拥有最广泛读者的作品之一。它描写了渴望建功立业的汤姆和哈克怎样冲破家庭、宗教和陈腐刻板的教育制度的束缚,从游戏和冒险中寻找他们在生活中找不到的自由和浪漫的故事。主人公汤姆在很多方面带有作者童年的影子。马克·吐温以丰富深厚的激情,把少年儿童的内心世界和一举一动描写得细致入微,活灵活现。此外,作者还运用幽默手法巧妙地讽刺了当时的社会陋俗、社会机构和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鞭挞了社会上的一些丑恶现象。作者讽刺与幽默的语言特色在这部小说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则通过黑人奴隶吉姆为摆脱被奴役,被出卖的命运,从奴隶主那里逃跑出来流浪的故事,表现了作者对于处在奴隶地位的黑人们的不幸遭遇和悲惨生活的无限同情,同时,也谴责了白人奴隶主的灭绝人性的凶残和罪恶的种族歧视。
主人公哈克贝利是个天真浪漫的白种男孩,他纯朴,善良,勇敢而富有心计。由于讨厌资产阶级的虚伪客套和假仁假义,经常遭到酒鬼父亲的暴力毒打。为此,他逃了出来,想去过一种浪漫自由的冒险生活。在路上,他遇到从奴隶主那里逃跑出来的黑人奴隶吉姆,按照当时美国宪法规定,白人发现逃跑的黑人奴隶,应该告发,哈克没有告发吉姆。但是他内心还是十分矛盾,经常像其他白人那样歧视、戏弄对方。后来在与吉姆相处的过程中他发现了吉姆诚挚忠厚、勇敢地追求自由生活,于是他同吉姆成了知心朋友,还主动帮助吉姆逃跑。在哈克与吉姆身上体现了一种真诚的友谊,哈克经过思想斗争,最终成为一个具有“健康心灵”的不论种族、肤色,主张人人平等的有民主思想的人。
另一个重要人物吉姆也是一个勤劳善良、纯朴忠厚的黑人奴隶。他不安于被奴役的命运,逃出了奴隶主的桎梏;他不畏艰险,勇敢而坚强,他向往自由,始终保持独立自由的思想。当然由于作者看不到种族压迫的阶级本质,所以在小说中对黑人奴隶的解放采取了道德感化的阶级调和的态度。小说内容的共同点——作者儿时生活的复活
从内容看,这两部儿童小说具有许多共同点。它们都是以作者熟悉的环境为背景,许多情节都是根据作者的亲身经历而创作的。作者在《汤姆·索耶历险记》的序言中写道:“这本书里所描绘的冒险故事大多都实有其事,其中的一两件是我的亲身经历,其余的是我儿时伙伴们的故事”。《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汤姆·索耶历险记》的延伸,延续了《汤姆·索耶历险记》的故事及其写实风格。作者在本书一开始就谈到了这一点:“如果你没有读过《汤姆·索耶历险记》,就不会知道我是谁,不过那也无关紧要,这本书是马克·吐温先生写的,他说的基本都是实事,也有些事情是他杜撰的,但大部分还是真事”。实际上,这两部小说复活了作者儿时的生活。两部小说的主人公在两部作品里交叉出现:汤姆在《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的开头和结尾处出现过,而哈克也在《汤姆·索耶历险记》中露过面。不同的主题——“最受欢迎”与“不朽”之别
然而从小说创作的主题来看,两部小说有很大的不同,《汤姆·索耶历险记》是一部完全为孩子们写的小说,它充分表现了儿童时期所特有的欢乐、恐惧、追求刺激的特点,对儿童天真、活泼、自由的性格作了非常细致的描写,语言生动,惟妙惟肖,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纯儿童小说,没有多少单调的道德说教,寓意过于简单,所以创作主题不够鲜明,缺乏深度,它的娱乐性要强于思想性。另外,这部小说从头到尾几乎完全是叙事,一个故事接着一个故事,故事之间几乎没有什么联系,所以在结构上显得不够连贯,没有什么贯穿整部小说的情节。从艺术上看这是它的缺点,但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是它的优点,因为这种结构十分适合孩子们阅读,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汤姆·索耶历险记》自出版后一直是儿童小说中最受欢迎的作品。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在创作主题上有着质的不同。虽说前者是后者的姐妹篇,但它有着自己鲜明的主题——反对蓄奴制,赞美为自由而斗争。小说通过哈克与吉姆深厚友谊的描写,旨在阐明为自由而斗争,并不单是黑奴的事,也是一切被压迫人民共同的目标。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既是一部成功的现实主义小说,也是一部出色的儿童小说。它主题深刻,不回避社会的阴暗面,如它描写了罗宾逊医生被谋杀、强盗船船沉人亡等血腥场面。小说在人物刻画上也是十分成功的。哈克与汤姆完全不同:汤姆是个传统意义上的天真、活泼、顽皮但可爱的孩子,可是哈克则是一个全新的形象,他很少有传统的浪漫色彩,身上总是脏兮兮的,几乎没有什么文化,不受文明社会的束缚,说话直来直去,满口脏话,但做事精明,注重实际。如果说汤姆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浪漫主义者,那么哈克却是一个精明的现实主义者。《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成功之处在于作者把现实主义的真实描写与浪漫主义的抒情幻想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把细微的儿童心理分析、诙谐的讽刺和犀利的政论有机地结合并统一起来,使艺术与说理的结合达到了完美的境地。在叙事手法上,小说采用的是第一人称,通过“我(哈克)”来讲述故事,给人亲切感;同时,他在讲述故事时巧妙地运用大量方言口语和成语,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对美国文学语言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美国小说的语言带来意义深远的变化,奠定了美国文学口语化风格的基础。它文笔清新,不事雕琢,词汇和句法简单朴素,语言直接、准确、简明,颇有浑然天成的意味;长句极其少见,句子多为简单句或并列复合句,有时甚至不合语法规则。而且字句和结构重复出现,使文字生动活泼,获得回旋复沓、蕴涵幽深的效果。“他是美国第一位以创意运用方言,故意破坏英语幽雅的文学风格的作家。此书中同时使用了几种美国南方方言,黑人吉姆的话则是使用黑人口语。” 马克·吐温的风格开创了美国小说语言口语化的先河,对后世作家产生了巨大影响。著名小说家如舍伍德·安德森、欧内斯特·海明威、威廉·福克纳和杰·大·塞林杰等,都是马克·吐温的后继人。T.S.埃略特与埃兹拉·庞德等人的诗歌语言也表现出明显的口语化特点,不能说同马克·吐温的文风无关。
中国千百年来的文学传统以温柔敦厚见长,现代则以热情抒发见长,因而中国读者对《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活泼泼的幽默,由于审美习惯反差的原因,感受反倒会特别敏锐,也能得到特别强烈的审美享受。书一打开,就读到哈克、汤姆等这些孩子结成“强盗帮”,写了血书,效法罗宾汉这类英雄好汉,敢于“拦路抢劫”,敢于“杀人”。可是最终“既没有抢人,也没有杀人,只是当作那样罢了。”可这“当作那样”的幽默,既是孩子们的心态的真实写照,又闪耀着当年开拓者的孩子们粗犷、豪迈的心灵世界,多么使人神往。
马克·吐温对历史真实的描绘通过一幅精彩的画面而表现了出来,其对于时代生活的细节的极端重视使人惊叹,跟我们心目中的杰克逊时代的美国非常吻合。哈克是放在现实主义的天地中加以描绘的,这个天地充满历史感,是历史真实的现实主义描写,写的是十九世纪第二个二十五年的美国。那个时代的美国人的理想,他们的希望及其潜在的梦想,可以从我们传统的英雄哈克的性格中窥见一般。
因此,《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之所以“不朽”,正因为它通过对14岁孩子的描写,在幽默逗笑声中酣畅淋漓地写出了一个民族的生活与灵魂。马克·吐温说得好:“一个外国人可以复制一个民族的外貌……任何一个外国人都不能理解它的内在内容——它的灵魂、生活、语言、思想……只有一个专门家,他具有足以理解人民的灵魂与生活,并把它原原本本地描述出来的资格——这就是民族小说家。”
从内容上看,两本书是姊妹篇。看得出《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汤姆·索耶历险记》的续。从情节上看《汤姆·索耶历险记》一书更为轻松活泼,结局两个小男孩大发横财是一个皆大欢喜的收笔。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一书中的哈克显然对“死”这一话题极为敏感。哈克在寡妇家时睡觉前感到“只觉得寂寞孤单,真是恨不得死去的好”。全书中多次描写到肃杀荒凉的景象(如密西西比河两岸的荒原),以及惨无人道的场面(如两家绅士射杀私奔子女)。都让人觉得《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超越了孩子的故事,也不光是给孩子看的书了。它是密西西比河上的《奥德修记》,还塑造了一个机智勇敢的逃亡“黑奴”形象。作家视他为一个真正的人。《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将《汤姆·索耶历险记》一书中的反种族歧视观念进一步加强深化了。因此《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比《汤姆·索耶历险记》更加伟大。结语
马克·吐温在《汤姆·索耶历险记》中明显倾注了他对童年的深情怀念。就像哈克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开头就说:“你要是没有看过一本叫做《汤姆·索耶历险记》的书,你就不会知道我这个人。不过这没有什么。那本书是马克·吐温先生写的,他大体上讲的是实话。有些事是他生发开来的,不过大体上,他讲的是实话。不过,实话不实话算不了什么。我没有见过从来没有撒过一回谎的人……”如果马克·吐温先生的初衷是写一部童年回忆录的话,他一定不希望自己童年纪事中有《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残酷情节。这也许就是马克·吐温先生偏爱《汤姆·索耶历险记》的原因之一吧。如果说《汤姆·索耶历险记》充满了对现实生活的浪漫主义,《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则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完美结合,浪漫与现实,交相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