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毛诗序》有感
读《毛诗序》有感
《毛诗序》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系统的诗学论文,概括了先秦以来儒家对于诗歌的若干重要认识,可以说是从先秦到西汉的儒家诗论的总结,对中国几千年的文学艺术与文艺理论产生了巨大影响。尤其《毛诗序》对诗歌抒情言志的本质特征有较为全面的阐述,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
《毛诗序》继承了先秦“诗言志”的观点,进一步阐述了诗歌抒情言志的特征,揭示了诗歌抒情与言志相统一的艺术本质。其云:“诗者,志之所之也”,阐明了诗歌创作的本源在于“志”,“志”构成诗的内容,这与先秦时代就已产生的“诗言志”的观点一脉相承。古文《尚书?尧典》提出“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之说,成为我国诗论的“开山的纲领”(朱自清),此后,《左传?襄公二十七年》有“诗以言志”、《庄子?天下》篇有“诗以道志”、《荀子?儒效》篇有“诗言是其志也”之说,都继承发挥了“诗言志”之说。虽然在先秦“志”中包含“情”,如唐代孔颖达《左传正义》所说“在已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但“情”在“诗言志”说中并不占主要地位。而《毛诗序》则突出强调了“情”与“志”的统一性,更为清楚地说明了诗歌抒情言志的特征,“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从“诗者志之所之也”和“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两段论述来看,《毛诗序》认为“情”与“志”是二而一的东西。
《毛诗序》一方面肯定“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在言为诗”,另一方面又强调诗歌是“吟咏情性”的。它与《楚辞》中抒
情言志说的不同,就在于它认为无论情或志,都必须受“礼义”的约束,服从于“礼仪”的规范。它指出诗歌“吟咏情性”即“发乎情”的基本特征,并且强调诗歌表现人的思想感情是人的本性的必然要求,“发乎情,民之性也”。但它同时也对诗所表现的情感予以一定的限制,要求“发乎情,止乎礼义”。所谓“止乎礼义”即要求诗所表现的情感不超过、不违背社会政治、伦理规范,要保持在“礼义”所许可的范围之内,绝对不能超越“礼义”的大防。这就要求诗歌虽然表现的是诗人个人一已之情感,但这种情感又必须带有社会性和理性的特征。在这种诗歌创作原则之下,《毛诗序》主张诗歌应“主文而谲谏”,在揭露和批判黑暗的社会现实方面,以十分委婉的方式对统治者提出批评。
《毛诗序》还揭示了中国古代艺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表现形态,并认为所有艺术形态都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尚书?尧典》曾指出“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显示出诗与乐的一致性,《礼记?乐记》指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强调了乐与舞的一致性,而《荀子?儒效》篇则指出“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对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特征有所论述。《毛诗序》总结了以上这些论述,指出“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从抒情言志的特征论述了诗、乐、舞在艺术上的统一性。
除了情志统一说外,《毛诗序》又提出了“诗教”说、讽谏说、“六义”说等,在诗学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它不仅仅是对古代儒家诗论的总结,对后来文学观念的发展,更是产生了深远影响,是汉代儒家新文艺观的代表性著作。
第二篇:读毛诗有感
读红色经典《毛泽东诗词》有感 断断续续几年时间,笔者一直在拜读《毛泽东诗词》,这是毛泽东同志一生戎马的见证,也可以说这是整个红色经典的演变。诗词中包含了太多的红色革命、红色精神以及红色经典中的世界观、价值观,是毛泽东思想的完全体现。像《沁园春·雪》中写的那样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虽然他们有无数的辉煌但终化作尘土、成为过去,而我们要向前看,实力在发展当下最重要,故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又像“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地主鞭”则反映了农民翻身做主不畏强暴斗地主的豪迈激情。还有“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候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以及“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或许有人会觉得《毛泽东诗词》的文学成就高于红色经典的成分,它不像其他的所谓红色经典的书籍《红岩》、《林海雪原》一样,能够很好将红色经典的部分表现出来。但我总觉得《毛泽东诗词》确实跟随着红色经典成长的,从开始的革命思想的引入、思想解放的宣扬,到后来的革命的发展壮大、敌后根据地的形成。丛红军长征的艰苦到土改时农民的欢心鼓舞。一本诗词,一段历史,一种精神,一个时代。
学伟人之诗,滋养浩然正气,塑造非凡人格,陶冶美好情操!毛泽东是中国现代文学诗词创作的杰出代表,因为毛泽东的领袖地位和他辉煌的政治成就,使得人们没有更多的关注和评价他的文学成就。
比如在《西江月·井冈山》中,毛泽东高度评价了军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在战胜敌人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这是他对群众力量无比信任的群众观点的强烈表现。相信群众,热爱群众的思想,就像一条红线贯穿于毛泽东诗词之中。
毛泽东诗词具有深刻的哲理性。《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写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就是说,宇宙间无穷无尽的事物都要经历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的。沧海与桑田总是更迭着的,新生也总是战胜腐朽。正是“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
《七律·长征》是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诗歌典范。它既写出了红军长征所经历的千难万险,又把红军为了实现北上抗日的革命理想而排除一切障碍,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发挥到极致,达到了内容和形式完美的统一,可以称之为艺术精品,千古绝唱。诗的题材是从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斗争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但是诗人并没有刻意渲染战争的残酷与牺牲,而是集中笔力表现了长征取得胜利,实现了革命理想的喜悦和对于艰难困苦的蔑视。
在毛泽东诗词中讴歌人生的革命理想,战胜困难的警句,时时出现,美不胜收。如“不到长城非好汉”“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欲与天公试比高”“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等等。在那月没星沉,夜色如磐的日子里,这种革命理想曾像熊熊燃烧的火炬,照耀着人民前进的道路;在那电闪雷鸣、暴风雨来临的时候,这种革命理想曾像展翅高翔的海燕,呼唤着人民向黑暗、腐朽的势力冲击;在那硝烟迷漫、战火纷飞的岁月,这个革命理想像嘹亮的号角,鼓舞着人民去奋勇杀敌;在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这个革命理想则像振奋人心的金鼓,催促着人民去乘风破浪,锐意改革,创造奇迹。它们是伟大革命领袖的战斗豪情与杰出诗人的创作激情浑然一体结成的革命诗词的奇葩。
《毛泽东诗词》在读者心灵里铸造美的殿堂,它的美是对自然与社会生活中的美的概括与升华,它表现美的重要特色是善于把自然美与社会美融为一体,通过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自然美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社会美的内容。
《沁园春·雪》这首词,上半阕写北方的雪景,结合长城、黄河、秦晋高原来写,大气包举,景象雄伟;在雄伟中写出祖国河山的壮丽:长城、大河,远近映衬,动静结合,错综生辉,描绘出一幅天低野阔、一望无际的壮美的雪景图。然而,这只是太阳不出来的时候的景色,待到雪止云开,阳光普照时,景色又推向更高的档次,“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里的红日白雪,交相
辉映,美丽动人,画面开阔,气势磅礴,诗意盎然。下半阕以“江山如此多娇”的警句,既总括了前边雪景的美的境界,又引出了诗人要突出歌颂的理应主宰这美丽江山的“风流人物”。从祖国江山的壮丽写到历史上功业显赫的大人物: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从历史唯物主义高度,指出他们作为封建主义的政治家、军事家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
《毛泽东诗词》是毛泽东思想的精华,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渗透着毛泽东思想哲理,而且是毛泽东文艺思想亲自实践的范例。
抗战前夕的《沁园春·雪》在抗日高潮即将到来之际,以其最先进的历史观点评古论今,指出人民是真正的风流人物、是历史的主人,这首词又以其至高无上的艺术价值,被评论家称为“千古绝唱”。《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更是直接向全国人民发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号令。
另外,毛泽东的诗词中,也有一些是怀念友人或朋友赠答之作,如:《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七律·答友人》等,但所寄之情也决非单纯的个人情感,而是时代精神的提炼,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包蕴寰宇的胸怀,突兀磅礴的气势,浪漫主义情怀
读《毛泽东诗词》最鲜明的体验就是感觉毛泽东诗词的境界博大开阔、气势恢宏、摧山撼岳。往往是看似不经意的轻描淡写,却能展示纵横万里的境界,发出吞吐山河、雷霆万钧的气势。
毛泽东在他的作品中,不做历史名人的崇拜者,赞美当代英雄,是因为他站在历史发展的最高点,运用的是最新的唯物史观,这就使他的评古具有前人所没有的大“气”,这一特点就是帝王诗人曹操,和以气魄宏大而著称的苏轼也无法向其背。
与其博大境界和相辅相承的是毛诗词的磅礴的气势。在毛泽东诗词中,气势宏大的句子比比皆是,如“千村霹雳开新宇,万里东风扫残云”、“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这些写景的诗句显示了惊天动地,吞吐风云的气势,形象的概括了时代激变的特征。
《毛泽东诗词》境界和气势还有另外一种表现,即具有转动乾坤、拨动历史,藐视一切困难和强权的气魄。如《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把地球写成“小小环球”,把强大的国际反华势力写成“有几只苍蝇碰壁”,《七律·长征》把红军长征中艰难的跋涉写成“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在毛泽东的笔下,世界小得可以运于掌心,强暴势力变的不堪一击,战胜困难变得轻而一举,视若游戏。此种气魄比苏轼的“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还有过之。意境静中寓动,景物色彩明丽寓意深刻,场面波澜壮阔。
《毛泽东诗词》中的诗词尽管数量不是很多,但因为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历史画面,抒发的是整个时代的激情,尤其是他的伟大气魄,极高的浪漫主义艺术表现力,使他的作品成为我们这个时代诗词创作的最高峰。他创作中至高无上的视点,纵横环宇的气势,形象生动的用典、幽默的语言风格,不但在当代独树一帜,也达到了古人没有达到的高度,填补了古诗词创作中艺术表现的空白。从这一点看《毛泽东诗词》既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不可缺少的艺术瑰宝,又是中国现代诗词创作的一座奇峰。
第三篇:毛诗正义 目录 毛诗序 诗谱序 《毛诗正义》序
毛诗正义 目录 毛诗序 诗谱序 《毛诗正义》序
毛诗正义
目录 毛诗序 诗谱序 《毛诗正义》序 据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
□《毛诗诂训传》西汉•毛公
传
□《毛诗传笺》
东汉•郑玄
笺
□《毛诗正义》
唐•孔颖达 疏
毛诗指西汉时鲁国毛亨和赵国毛苌所辑和注的古文《诗》,也就是现在流行于世的《诗经》。毛诗每一篇下都有小序,以介绍本篇内容、意旨等。而全书第一篇《关雎》下,除有小序外,另有一篇总序,称为《诗大序》,是古代诗论的第一篇专著。东汉经学家郑玄曾为《毛传》作“笺”,至唐代孔颖达作《毛诗正义》。
汉人传诗本有四家,称为四家诗。《汉书·艺文志》、东汉郑玄《诗谱》、《毛诗传笺》、唐孔颖达《五经正义》等书记载:至战国初期,研究讲习《诗》者,有齐人辕固生、鲁人申培、燕人韩婴、河间毛亨。“毛亨著有《毛诗正义》于其家,河间献王得而献之。”毛亨将《毛诗正义》传授给毛苌(据现在有关学者考证推断,毛亨与毛苌为叔侄关系)。
鲁诗、齐诗、韩诗三家又被称为三家诗,皆采用今文,被称为今文经学,在东汉被立于学馆。毛诗晚出,属古文经学。毛诗训诂简明,东汉时受到重视,允许在朝廷公开传授。东汉末年兼通今古经学的经学大师郑玄,集今古文经学研究之大成作《毛诗传笺》,主要为毛氏《诗故训传》作注。《四库全书总目·毛诗正义提要》说:“郑氏发明毛义,自命曰笺。”郑玄《六艺论》说:“诗宗毛义为主,毛义若隐略,则更表明:如有不同,即下己意,使可识别。”郑玄的《六艺论》现在已经佚失,这些话是根据孔颖达《毛诗正义》所引出的。三家诗自此渐渐衰败。《隋书·经籍志》说:“齐诗亡于魏,鲁诗亡于西晋,韩诗亡于宋”。
毛苌所讲的《诗》,世称“毛诗”。现在读到的《诗经》,即是由毛亨、毛苌流传下来的。《礼记》中的《经解》称《诗》《书》(尚书)《仪礼》《乐》《易》、《春秋》为六经;南宋称《诗》为《诗经》。
唐贞观十六年(642),孔颖达、王德昭、齐威等奉唐太宗诏命所作《五经正义》之一,为当时由政府颁布的官书。孔颖达(574~648),字仲达,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历任国子博士、司业、祭酒等职。其时撰《五经正义》,孔颖达以年辈在先,名位独重,受命主持其事,诸儒分治一经。《毛诗正义》出于王德韶、齐威等人之手,而孔颖达总其成。《毛诗正义》是对于《毛传》及《郑笺》的疏解,“传”“笺”被称为“注”,“正义”被称为“疏”,合称《毛诗注疏》。《四库全书总目》说:“其书以刘焯《毛诗义疏》、刘炫《毛诗述义》为稿本,故能融贯群言,包罗古义,终唐之世,人无异词。” 三国时期吴人陆机著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记载:“孔子删书授卜商,卜商为之序,以授鲁人曾申,申授魏人李克,克授鲁人孟仲子,孟仲子授根牟子,根牟子授赵人荀卿,卿授鲁人毛亨,亨作《诂训传》,以授赵国毛苌,时人谓亨为大毛公,苌为小毛公。”而唐代陆德明著的《经典释文序》中有不同记
馆藏毛诗载:“徐整云:子夏授高行子,高行子授薛仓子,薛仓子授帛妙子,帛妙子授河间大毛公,毛公为《诗诂训传》于家,以授赵人小毛公。”
《毛诗正义》目录 《毛诗正义》序
《毛诗正义》诗谱序
《毛诗正义》卷一 一之一
《毛诗正义》卷一 一之二
《毛诗正义》卷一 一之三
《毛诗正义》卷一 一之四
《毛诗正义》卷一 一之五 《毛诗正义》卷二 二之一
《毛诗正义》卷二 二之二
《毛诗正义》卷二 二之三
《毛诗正义》卷三 三之一
《毛诗正义》卷三 三之二
《毛诗正义》卷三 三之三
《毛诗正义》卷四 四之一
《毛诗正义》卷四 四之二
《毛诗正义》卷四 四之三
《毛诗正义》卷四 四之四
《毛诗正义》卷五 五之一
《毛诗正义》卷五 五之二
《毛诗正义》卷五 五之三
《毛诗正义》卷六 六之一
《毛诗正义》卷六 六之二
《毛诗正义》卷六 六之三
《毛诗正义》卷六 六之四
《毛诗正义》卷七 七之一
《毛诗正义》卷七 七之二
《毛诗正义》卷七 七之三
《毛诗正义》卷八 八之一
《毛诗正义》卷八 八之二 《毛诗正义》卷八 八之三
《毛诗正义》卷九 九之一
《毛诗正义》卷九 九之二
《毛诗正义》卷九 九之三
《毛诗正义》卷九 九之四
《毛诗正义》卷十 十之一
《毛诗正义》卷十 十之二
《毛诗正义》卷十 十之三
《毛诗正义》卷十一 十一之一
《毛诗正义》卷十一 十一之二
《毛诗正义》卷十二 十二之一
《毛诗正义》卷十二 十二之二
《毛诗正义》卷十二 十二之三
《毛诗正义》卷十三 十三之一
《毛诗正义》卷十三 十三之二
《毛诗正义》卷十四 十四之一
《毛诗正义》卷十四 十四之二
《毛诗正义》卷十四 十四之三
《毛诗正义》卷十五 十五之一
《毛诗正义》卷十五 十五之二
《毛诗正义》卷十五 十五之三
《毛诗正义》卷十六 十六之一 《毛诗正义》卷十六 十六之二
《毛诗正义》卷十六 十六之三
《毛诗正义》卷十六 十六之四
《毛诗正义》卷十六 十六之五
《毛诗正义》卷十七 十七之一
《毛诗正义》卷十七 十七之二
《毛诗正义》卷十七 十七之三
《毛诗正义》卷十七 十七之四
《毛诗正义》卷十八 十八之一
《毛诗正义》卷十八 十八之二
《毛诗正义》卷十八 十八之三
《毛诗正义》卷十八 十八之四
《毛诗正义》卷十八 十八之五
《毛诗正义》卷十九 十九之一
《毛诗正义》卷十九 十九之二
《毛诗正义》卷十九 十九之三
《毛诗正义》卷十九 十九之四
《毛诗正义》卷二十 二十之一
《毛诗正义》卷二十 二十之二
《毛诗正义》卷二十 二十之三
《毛诗正义》卷二十 二十之四
毛诗序
《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然则《关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南,言化自北而南也。《鹊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
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大小不同,而得并为六义者。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
诗谱序
诗之兴也。谅不于皇上之世,大庭轩辕,逮于高辛,其时有亡,载籍亦蔑云焉。《虞书》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然则诗之道,放于此乎?夏承之,篇章泯弃,靡有孑遗。迩及商王,不风不雅,何者论功颂德,所以将顺其美;刺过讥失,所以匡救其恶。各于其党,则为法者彰显,为戒者著明。周自后稷,播种百谷,黎民阻饥,兹时乃粒,自传于此名也。陶唐之末,中叶公刘,亦世修其业,以明民共财。至于太王王季,克堪顾天。文、武之德,光熙前绪,以集大命于厥身,遂为天下父母,使民有政有居。其时诗,《风》有《周南》、《召南》,《雅》有《鹿鸣》、《文王》之属。及成王,周公致太平,制礼作乐,而有《颂》声兴焉,盛之至也。本之繇此《风》、《雅》而来,故皆录之,谓之诗之正经。后王稍更陵迟,懿王始受谮赞亨齐哀公。夷身失礼之后,邶不尊贤。自是而下,厉也幽也,政教尤衰,周室大坏,《十月之交》,《民劳》、《板》、《荡》,勃尔俱作,众国纷然,刺怨相寻。五霸之末,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善者谁赏?恶者谁罚,纪纲绝矣!故孔子录懿王、夷王时诗,讫施于陈灵公淫乱之事,谓之变风变雅。以为勤民恤功,昭事上帝,则受颂声,弘福如彼,若违而勿用,则被劫杀。大祸如此,吉凶之所繇,忧娱之萌渐,昭昭在斯,足作后王之鉴,于是止矣。夷、厉以上,岁数不明。太史《年表》,自共和始,历宣、幽、平王,而得春秋次第,以立斯《谱》。欲知源流清浊之所处,则循其上下而省之;欲知风化芳臭气泽之所及,则傍行而观之。此《诗》之大纲也。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于力则鲜,于思则寡,其诸君子,亦有乐于是与!
《毛诗正义》序
夫《诗》者,论功颂德之歌,止僻防邪之训,虽无为而自发,乃有益於生灵。六情静於中,百物荡於外,情缘物动,物感情迁。若政遇醇和,则欢娱被於朝野,时当惨黩,亦怨剌形於咏歌。作之者所以畅怀舒愤,闻之者足以塞违从正。发诸情性,谐於律吕,故曰“感天地,动鬼神,莫近於《诗》”。此乃《诗》之为用,其利大矣。
若夫哀乐之起,冥於自然,喜怒之端,非由人事。故燕雀表啁噍之感,鸾凤有歌舞之容。然则《诗》理之先,同夫开辟,《诗》迹所用,随运而移。上皇道质,故讽谕之情寡。中古政繁,亦讴歌之理切。唐、虞乃见其初,牺、轩莫测其始。於后时经五代,篇有三千,成、康没而颂声寝,陈灵兴而变风息。先君宣父,釐正遗文,缉其精华,褫其烦重,上从周始,下暨鲁僖,四百年閒,六诗备矣。卜商阐其业,雅颂与金石同和;秦正燎其书,简牍与烟尘共尽。汉氏之初,《诗》分为四:申公腾芳於鄢郢,毛氏光价於河閒,贯长卿传之於前,郑康成笺之於后。晋、宋、二萧之世,其道大行;齐、魏两河之閒,兹风不坠。
其近代为义疏者,有全缓、何胤、舒瑗、刘轨思、刘丑、刘焯、刘炫等。然焯、炫并聪颖特达,文而又儒,擢秀幹於一时,骋绝辔於千里,固诸儒之所揖让,日下之无双,於其所作疏内特为殊绝。今奉敕删定,故据以为本。然焯、炫等负恃才气,轻鄙先达,同其所异,异其所同,或应略而反详,或宜详而更略,准其绳墨,差忒未免,勘其会同,时有颠踬。今则削其所烦,增其所简,唯意存於曲直,非有心於爱憎。谨与朝散大夫行太学博士臣王德韶、徵事郎守四门博士臣齐威等对共讨论,辨详得失。至十六年,又奉敕与前脩疏人及给事郎守太学助教云骑尉臣赵乾叶、登仕郎守四门助教云骑尉臣贾普曜等,对敕使赵弘智覆更详正,凡为四十卷,庶以对扬圣范,垂训幼蒙,故序其所见,载之於卷首云尔。
第四篇:读《资本论》第一卷序有感
读马克思《资本论》1867年第一版序言有感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源和基础,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资本论》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在当前,认真学习以《资本论》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
《资本论》 是马克思耗费毕生精力的结晶,凝聚了马克思全部的智慧。《资本论》首先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之作,它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和历史趋势,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完成了政治经济学史上划时代的伟大革命。《资本论》同时也是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的经典著作。序言的开始就介绍马克思对于《资本论》的研究方向来源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思维,是《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续写和改进,不仅包含着价值理论和货币理论,更有甚的发现资本社会的实质内容,由于疾病的困顿影响了《资本论》的进度。
“万事开头难”序言从开始就告诉我们书中的难点是需要掌握学习方法和方向。序以“价值形式”为例,分析经济 研究的方法,要撇开那些较小的细枝小末,抓住主要的枝干即事物的本质于共性,才能透过经济表象研究经济形式的本质。以免用显微镜使事物的实质性研究变得繁琐化。
“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阐述了全书的研究内容与资本主义的实质。“工业较发达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 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现象。”这句话有预见的描述了资本的发展问题。在研究资本社会的发展问题的同时序言也明确指出一切之本的来源于剥削,对于那些没有资本的劳动力出卖者的剥削。更是以18世纪美国独立战争和19世纪美国的南北战争为例。“压迫着我们的还有许多遗留下来的灾难,这些灾难的产生,是由于古老的、陈旧的生产方式以及伴随着它们的过时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还在苟延残喘。”压迫工人阶级的不但是资本的老生产方式更是压迫本身带来的威胁,更是阶级和阶级之间不可避免的矛盾,但随着时间马克思相信压迫的矛头迟早指向压迫者。“”不仅活人使我们受苦,而且死人也使我们受苦。死人抓住活人“马克思写下这句话,已经过去了一个半世纪,那种抓住活人的死人,那种陈旧的生产方式以及伴随着它们过时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这些古老的欧洲封建制度将被资本主义替代。资本主义已死,但它们抓住我们,死人抓住活人,使我们受苦。
“柏修斯需要一顶隐身帽来追捕妖怪。而我们却用隐身的帽紧紧遮住眼睛和耳朵,以便有可能否认妖怪的存在。”,后来的学习大家都知道资本的来源于原始的剥削和 积累,更有甚的是剥削那些贫苦的劳动力。以“资本家养活工人”的谎言来蒙蔽资本积累的实质。
“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的运动的自然规律,——一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为了引导工人阶级的革命作出巨大的思想探索。《资本论》在当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发现资本社会的经济运作规律,为广大被资产阶级残酷的工人阶级探索新的出路。
“我绝不用玫瑰色描述资本家和地主的面貌,不过这里涉及的人,只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阶级关系和利益关系的承担者.”马克思从形象的角度描述阶级的关系利益关系的实质,使得书中的研究 更加通俗易懂。同时阐明书中的全面性和针对性的关系。
马克思以严谨科学的态度编写《资本论》,对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是一种对“权威“ 的冲击。必然受到资产阶级的抨击,他以”自由的科学研究遇到敌人“的态度对待这些接踵而至的打击。“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材料的特殊性质,把人们心中最激烈、最卑鄙、最恶劣的感情,把代表私人利益的复仇女神召唤到战场上来反对自由的科学研究。“马克思直接指出资本利益的利害关系,把资本阶级伪善的丑恶嘴脸揭露出来,鲜明的揭露了资本阶级的本质面貌。体现了《资本论》的阶级关系的科学性。
“现在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 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深刻地揭示了人在推动社会有机体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社会结构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等特征,向我们 展示了社会有机体在其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实践性、人本性、整体性、可持续性等特性,为坚持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提供了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的重要理论依据。
《资本论》的问世不仅揭露了资本的性质,阶级社会关系,利益关系诸多方面的科学问题。更有甚的引导法国工人的革命,从而世界社会进入新的阶段探讨。在当今,无论是熟悉现代资本主义,还是建设现代社会主义,马克思一百多年前发表的《资本论》所阐述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马克思研究了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问题。更是对于中国现在社会问题 有极大的引导作用。中国是一个以 马克思思想为引导的国家,对于马克思的《资本论》更是有着历史性的研究,《资本论》对于发展中的中国有着不可忽视的力量,不仅发展中国家重视它,在多次金融危机后资本主义世界也重视对《资本论》的研究。
从总体看《资本论》是以科学的方法、恢弘的视野、严密的逻辑结构,阐释了剩 余价值产生、实现和分配的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奥秘,剖析了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使人们在对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深刻认识中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然而,马克思并不是天生的马克思主义者,他曾经也信仰过他那个时代占统治地位的唯心主义,也接受过他那时风行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潮。但是,面对无产阶级受剥削、受压迫的处境,马克思不是用怜悯,不是用眼泪,也不是用同情的抚慰,而是带着对剥削制度的憎恨和对劳动群众的深厚感情,用科学的理论来揭示他们的处境,指出他们获得自身解放的途径。这个科学的理论就是他创立的马克思主义。
对于当代大学生《资本论》更是一本不可不读的书,它的智慧 让我们看清社会的本源,经济的运作,以及利益关系和阶级关系。《资本论》不仅是社会学科的百科全书,更是一本逻辑学的著作。它的唯物思想更是哲学世界史上的一个极大成就《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它被誉为“马克思一生最伟大的主要理论著作”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光辉灿烂的科学巨著”。同时也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瑰宝,其中孕育着丰富的科学发展思想。《资本论》为我们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最重要的理论基石和科学的财富概念。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问题更有甚的向经济问题偏移,而现今中国处于“高失业,低就业“的现状,不少学者通过《资本论》寻求新的方法去解决就业问题《资本论》的再次研究更有力的对于现今困顿的中国寻求新的机遇。
世界是变化的,你的脚不可能同时踏进一条河流。《资本论》也是变化的,对于《资本论》的学习不能只抓住它的单方面而忽视世界新的问题,新的格局。马克思在序言指出“我指出的是那些想学到一些新东西、因而愿意自己思考的读者。“可见马克思更愿意思维的进步,而非禁锢于一本书中。《资本论》更注重于思想上的启迪,而非禁锢人的思维。随着时代日新月异,在现今时代更应该有更多的”资本论”而非只有禁锢于马克思的思想。思想并无对与错,只有时代的先进性。只有新思想才有新的出路。
第五篇:读《资本论》第一卷序有感
读马克思《资本论》1867年第一版序言有感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源和基础,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资本论》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在当
前,认真学习以《资本论》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
《资本论》 是马克思耗费毕生精力的结晶,凝聚了马克思全部的智慧。《资本
论》首先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之作,它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和历史趋势,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完成了政治经济学
史上划时代的伟大革命。《资本论》同时也是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的经典著作。序言的开始就介绍马克思对于《资本论》的研究方向来源于《政治
经济学批判》的思维,是《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续写和改进,不仅包含着价值理论和
货币理论,更有甚的发现资本社会的实质内容,由于疾病的困顿影响了《资本论》的进度。
“万事开头难”序言从开始就告诉我们书中的难点是需要掌握学习方法和方向。
序以“价值形式”为例,分析经济 研究的方法,要撇开那些较小的细枝小末,抓住主
要的枝干即事物的本质于共性,才能透过经济表象研究经济形式的本质。以免用显微
镜使事物的实质性研究变得繁琐化。
“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阐述了全书的研究内容与资本主义的实质。“工业较发达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 国家所
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现象。”这句话有预见的描述了资本的发展问题。在研究资本
社会的发展问题的同时序言也明确指出一切之本的来源于剥削,对于那些没有资本的劳动力出卖者的剥削。更是以18世纪美国独立战争和19世纪美国的南北战争为例。
“压迫着我们的还有许多遗留下来的灾难,这些灾难的产生,是由于古老的、陈旧的生产方式以及伴随着它们的过时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还在苟延残喘。”压迫工人
阶级的不但是资本的老生产方式更是压迫本身带来的威胁,更是阶级和阶级之间不可
避免的矛盾,但随着时间马克思相信压迫的矛头迟早指向压迫者。“”不仅活人使我们受苦,而且死人也使我们受苦。死人抓住活人“马克思写下这句话,已经过去了一
个半世纪,那种抓住活人的死人,那种陈旧的生产方式以及伴随着它们过时的社会关
系和政治关系,这些古老的欧洲封建制度将被资本主义替代。资本主义已死,但它们
抓住我们,死人抓住活人,使我们受苦。
“柏修斯需要一顶隐身帽来追捕妖怪。而我们却用隐身的帽紧紧遮住眼睛和耳朵,以便有可能否认妖怪的存在。”,后来的学习大家都知道资本的来源于原始的剥削和
积累,更有甚的是剥削那些贫苦的劳动力。以“资本家养活工人”的谎言来蒙蔽资本积累的实质。
“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的运动的自然规律,——一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为了引导工人阶级的革命作出巨大的思想探索。《资本论》在当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发现资本社会的经济运作规律,为广大被资产阶级残酷的工人阶级探索新的出路。
“我绝不用玫瑰色描述资本家和地主的面貌,不过这里涉及的人,只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阶级关系和利益关系的承担者.”马克思从形象的角度描述阶级的关系利益关系的实质,使得书中的研究 更加通俗易懂。同时阐明书中的全面性和针对性的关系。
马克思以严谨科学的态度编写《资本论》,对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是一种对“权威“ 的冲击。必然受到资产阶级的抨击,他以”自由的科学研究遇到敌人“的态度对待这些接踵而至的打击。“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材料的特殊性质,把人们心中最激烈、最卑鄙、最恶劣的感情,把代表私人利益的复仇女神召唤到战场上来反对自由的科学研究。“马克思直接指出资本利益的利害关系,把资本阶级伪善的丑恶嘴脸揭露出来,鲜明的揭露了资本阶级的本质面貌。体现了《资本论》的阶级关系的科学性。
“现在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深刻地揭示了人在推动社会有机体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社会结构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等特征,向我们 展示了社会有机体在其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实践性、人本性、整体性、可持续性等特性,为坚持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提供了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的重要理论依据。
《资本论》的问世不仅揭露了资本的性质,阶级社会关系,利益关系诸多方面的科学问题。更有甚的引导法国工人的革命,从而世界社会进入新的阶段探讨。在当今,无论是熟悉现代资本主义,还是建设现代社会主义,马克思一百多年前发表的《资本论》所阐述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马克思研究了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问题。更是对于中国现在社会问题 有极大的引导作用。中国是一个以 马克思思想为引导的国家,对于马克思的《资本论》更是有着历史性的研究,《资本论》对于发展中的中国有着不可忽视的力量,不仅发展中国家重视它,在多次金融危机后资本主义世界也重视对《资本论》的研究。
从总体看《资本论》是以科学的方法、恢弘的视野、严密的逻辑结构,阐释了剩余价值产生、实现和分配的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奥秘,剖析了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使人们在对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深刻认识中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
然而,马克思并不是天生的马克思主义者,他曾经也信仰过他那个时代占统治地位的唯心主义,也接受过他那时风行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潮。但是,面对无产阶级受剥削、受压迫的处境,马克思不是用怜悯,不是用眼泪,也不是用同情的抚慰,而是带着对剥削制度的憎恨和对劳动群众的深厚感情,用科学的理论来揭示他们的处境,指出他们获得自身解放的途径。这个科学的理论就是他创立的马克思主义。
对于当代大学生《资本论》更是一本不可不读的书,它的智慧 让我们看清社会的本源,经济的运作,以及利益关系和阶级关系。《资本论》不仅是社会学科的百科全书,更是一本逻辑学的著作。它的唯物思想更是哲学世界史上的一个极大成就《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它被誉为“马克思一生最伟大的主要理论著作”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光辉灿烂的科学巨著”。同时也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瑰宝,其中孕育着丰富的科学发展思想。《资本论》为我们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最重要的理论基石和科学的财富概念。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问题更有甚的向经济问题偏移,而现今中国处于“高失业,低就业“的现状,不少学者通过《资本论》寻求新的方法去解决就业问题《资本论》的再次研究更有力的对于现今困顿的中国寻求新的机遇。
世界是变化的,你的脚不可能同时踏进一条河流。《资本论》也是变化的,对于《资本论》的学习不能只抓住它的单方面而忽视世界新的问题,新的格局。马克思在序言指出“我指出的是那些想学到一些新东西、因而愿意自己思考的读者。“可见马克思更愿意思维的进步,而非禁锢于一本书中。《资本论》更注重于思想上的启迪,而非禁锢人的思维。随着时代日新月异,在现今时代更应该有更多的”资本论”而非只有禁锢于马克思的思想。思想并无对与错,只有时代的先进性。只有新思想才有新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