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形势与政策复习题
形势与政策复习题
1、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主要内容?
2、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确定的构建和谐社会的九大目标和任务是什么?
3、为坚决遏制“台独”势力,努力构建和平稳定发展的两岸关系我们应坚持的原则主要有哪些?
4、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国经济将面临的外部冲击和压力有哪些?
5、试述当前国内经济形势
6、试述当前国内政治形势
7试述当前国际经济形势
8、试述当前国际政治形势
9、试述十七届四中全会的主要内容
10、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是什么
1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
12、如何坚持科学发展观
13、结合索马里海盗谈谈当今国际反恐的形势
14、谈谈中美关系现状及未来走势
15、当今威胁国际安全的因素有哪些
16、国际金融危机给我们什么启示
17、威胁中国安全的“三股势力”是指哪三股势力
18、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构成“四位一体”建设目标的是? 19、2009年7月5日,发生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的地方是?
20、2009年7月27-28日,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在何地举行?
21、结合实际谈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依据。
22、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23、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坚持以人为本?
第二篇:形势与政策复习题
2010年形势与政策复习题(含答案)第一讲
如何认识世情、国情、党情新变化
1.对于当前世情、国情、党情发生的深刻变化,你都有哪些体会?
世情、国情、党情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三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特点更加突出。科学判断这些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对于我们坚持用时代发展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完善自己,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具有重大意义。
1在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进程中不断提高统筹两个大局的能力 2在把握变与不变的国情中不断提高领导和推动科学发展的本领 3在研究解决党的建设新情况新问题的实践中不断提高管党治党水平
2.大学生应当怎样看待腐败问题?如何理解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
正确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是科学判断、全面把握反腐倡廉工作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制定一系列正确的反腐败斗争的方针政策和战略部署,领导反腐败工作不断取得阶段性的成果,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基于对形势的科学分析和判断,全面把握并适时提出每个阶段反腐倡廉工作的主要任务和工作目标,统一全党的思想和行动,为反腐倡廉工作的深入开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和实践基础。实践证明,正确分析和认识反腐败斗争形势,是做好工作、实现目标、完成任务的重要前提,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反腐倡廉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和体现。要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以更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以更科学的态度把握时代发展的要求,善于进行理论思维和战略思考,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和决策重大问题的能力,在反腐败斗争的艰巨任务、诸多困难和复杂情况面前,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信心,凝聚力量,从容面对,妥善处理,牢牢把握反腐倡廉工作的主动权。当前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土壤和条件尚未根本消除,反腐倡廉工作一刻也不能放松。从这些年的实践看,反腐倡廉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消极腐败现象得到进一步遏制,总的发展态势是好的和健康的。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滋生消极腐败现象的土壤和条件还难以在短期内消除,反腐倡廉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反腐倡廉任务依然艰巨。尤其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对于市场经济和文化多样性带来的负面影响,对于庞大的国有资产和公共资金在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失范、失察、失控,我们一定要保持高度的警觉,居安思危,越是取得成绩,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越是加快发展,越要同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用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指导和深化对反腐败斗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的正确认识。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对于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深刻把握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全面系统地认识反腐败斗争的形势,明确前进方向,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地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深刻分析和把握反腐败斗争形势,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始终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旗帜鲜明、毫不动摇、持之以恒地抓紧、抓实、抓出成效。第二讲
2010年两会(看报告)第三讲
走进世博会
1.150年来,世博会的三大理念是什么? 150年来世博会的三大理念是进步,创新,交流
革开放后中国参加世界博览会,既是对过去历史的衔接,也是应改革开放的诉求和需要,这有助于塑造中国良好的国家形象,营造适于中国发展的国际环境。
2.中国参与世博会的历程给我们哪些启示?
世博会是世界各国进行信息交流、洽谈合作和进行贸易的重要渠道。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基于历史和现实的综合权衡,多次参加了重要的世博会。中国参会具有政府组团参加、布展契合主题、富有民族特色等显著特点,不仅促进了国内各方面的发展,还塑造了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改革开放后中国参加世界博览会,既是对过去历史的衔接,也是应改革开放的诉求和需要,这有助于塑造中国良好的国家形象,营造适于中国发展的国际环境。3.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什么?其意义何在? 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上海世博会的意义在于: 首先,世博会是我国继成功举办奥运会之后的又一重大国际盛事。
第二,世博会是当今世界人类创意的最大盛会。第三,世博会是展示人类创意的伟大舞台,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强烈反映。第四讲
从气候变化到低碳经济
为什么说气候问题博弈背后的实质是发展权之争?
哥本哈根会议争议的关键在于:二氧化碳排放量到底应该减少多少?以欧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制定的减排标准很高,发展中国家(中国、印度等)技术落后,一般都达不到那么低的排放量。事实上,发达国家由于工业化程度高,总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很高,发展中国家尽管单位产值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发达国家高,但总量小,所以对气候变暖造成重大影响的是发达国家。他们的工业化历程都200多年了,排放的二氧化碳能比我们少吗?欧美提高排放标准,旨在遏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要么买他的最新减排设备和减排技术,花掉咱们的外汇储备;要么减缓咱们的经济发展,不对他们构成胁。发展低碳经济更多的是转变发展方式,减轻单位GDP的资源和环境代价,通过向自然资源投资来恢复和扩大资源存量,运用生态学原理设计工艺与产业流程来提高资源效率,使发展的成果更好地为人民所共享。在气候变化博弈过程中,中国的原则立场是怎样的? 气候变化博弈类似于公地悲剧
是各国发展利益与世界遏制气候变化利益的冲突
中国的原则立场是以历史总排放为表尺制定各国减排标准,发达国家承担更多责任,发展中国家在承担相应责任的同时继续保持自己的排放权——即发展权
发展低碳经济对于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低碳经济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操作性诠释,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节约型社会的综合创新与实践,完全符合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发展思路,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球性革命。第五讲
农村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与发展 推行新农保有何重大意义?
它可以解决农民的养老问题,还可以带来经济收益。建立新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即使公平的需要,也是现实的需要,他是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从制度保障广大农民的养老问题。新农保会大大提高社会保障的公平性。有利于缩小城乡老人的收入差距。
怎样理解农村居民社会保障体系从完善到制度成熟需要一定的时间? 第一,制度本身的成熟需要不断修改 第二,农村居民的接受需要时间
第三,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属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部分,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处于不断的完善过程中,它随之也要经过一定的时间
第六讲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形势究竟是怎样形成的?
祖国大陆有发展两岸关系的诚意和善意
发展和平稳定的两岸关系符合祖国大陆的国家发展战略,符合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是祖国大陆对台政策的一贯主张要求。
首先,祖国大陆的纲领文件和领导人讲话显示大陆致力于发展和平稳定的两岸关系。
其次,大陆出台了惠及台湾同胞的多项政策措施。大陆与国民党、亲民党共同举办了两岸经贸论坛、两岸农业合作论坛和两岸菁英论坛,就两岸直航和农业、金融、旅游合作等问题进行研讨并形成共同建议。大陆方面宣布了促进两岸交流合作、惠及台湾同胞的35项政策措施,扩大了台湾水果、蔬菜、水产品准入品种;进一步简化了台湾居民入出和居留大陆的手续;设立了多个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和台湾农民创业园;积极解决台资企业投融资困难;对在大陆高等院校就读的台湾学生与大陆学生同等收费等等,受到了台湾同胞高度肯定和热烈欢迎。大陆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2.改革开放以来, 大陆经济长期快速发展。1979?D2007年,大陆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918%;国内生产总值由1473亿美元增至32801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三;人均消费水平由84 元增到7081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提高了712倍。伴随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大陆政治体制改革也不断深化,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取得巨大进步。而同时,台湾经济持续萎靡不振,甚至一度出现负增长,台湾民众生活水平不升反降,加之台湾所谓的“民主政治”乱象丛生,黑金政治、街头政治横行,民众对政治的不满意度持续上升。大陆与台湾一正一
反的政经形势,不仅使大陆制定对台战略政策更加自信,手段更加自如,而且也对台湾民众形成了强烈的刺激,大陆政经优势对台湾民众的吸引力愈来愈强。其他方面的原因也很重要如 “台独”政权被终结,美国乐见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跑掉,两岸经济互补互利,两岸同胞认同增强。如何认识当前两岸关系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两岸关系出现新的发展机遇的背景下;如何认真总结理论成就;积极服务于祖国统一大业;已成为众多学者共同关心的话题。日前;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国共两党关系史和海峡两岸关系史”研究中心挂牌成立暨“两岸关系与民族复兴”学术研讨会在武汉举行。这次会议由中共武汉市委统战部、市委台办和市社会主义学院联合举办;来自中共中央统战部研究室、台港澳局;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单位的近70位专家出席会议。会议围绕许多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学者们一致认为;科学发展观是和平发展两岸关系的根本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国共两党、海峡两岸关系发展;关键要把握好“科学发展”、“和平发展”这个“第一要务”。要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中国国民党和台湾地区政党政治的实际情况;认识到由国共两党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时代已经过去;国民党本土化的趋势有增无减;以及国共两党建立一种新型合作关系的可能性;从而制定可行的对台政策;切实把这种可能变成现实。
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胡锦涛发表了重要讲话,对讲话精神如何理解?
胡锦涛的讲话体现了30年来大陆对台政策的变迁与策进两岸关系发展的思路,台湾乐见两岸关系能在和平发展的主轴上,务实促进两岸协商交流与互惠,为终结两岸敌对状态,增加相互了解与合作,开创新的契机。
当前两岸正处在政经发展的关键阶段,珍惜与巩固和平应是两岸的共同利益和愿望,尤其当前两岸交流持续深化,同时又面对国际金融海啸冲击,双方更要以真诚态度,强化互助合作的努力,才能争取人民更多的信任和支持。第七讲
如何看待当前经济形势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促转变”主要指促进哪些方面的转变?为何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加快”? 第一问:方面:①进一步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使得经济增长依靠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拉动。②
从生产角度看,中国经济过于依赖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支撑增长。第三产业在中国经济中的比重,近年来徘徊在40%左右,而美国的水平是80%。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工业,必然加重资源环境压力,是不可持续的,应当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带动转变。③从投入方式看,中国经济过于依赖靠物资消耗推动经济增长,自主创新能力偏弱。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大环境下,特别是国内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有限的情况下,这种方式难以为继。应当使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
第二问:①改革31年来,我国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发展,特别是16大以来,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长10%以上,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资源消耗和资源供给的压力明显加大、生态环境压力明显加大、国际贸易不平衡、外贸顺差过大、国际收支盈余过多等等问题,特别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也比较突出,要解决这些问题,笔者以为单靠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不够的,要依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来解决。②其二,改革31年来,我们虽然取得辉煌成就,但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不够协调,我们如果一味专注于经济发展,不注重社会发展,必然引发诸多社会问题,譬如医疗事业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居民居住条件的改善等,经济增长方式是党的十四大提出的,17大提出经济发展方式,因此,我们一定要厘清“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的概念,17大仅仅把“增长”改为“发展”,经济发展方式却有了更丰富的内涵,经济增长强调的是量的增加,经济发展不仅仅要求有数量增加,更注重要求有结构改善和质量提高,不仅包含经济增长方式,而且有结构、质量、效益、环保、消费行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等方面的内容,譬如从盲目地单纯追求GDP量的扩张转变为提高经济效益和经济增长质量上来等等,所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2.为什么说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 经济发展需要三大马车,出口,投资和消费。
当前经济危机,出口还在恢复,消费有待深掘,投资有待优化与理性。
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深层含义是调整国民经济三大产业的布局,优化产业结构,使经济发展有活力有后劲,实现可持续发展。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是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3.为什么说城镇化是扩大内需最雄厚的潜力所在,也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
城镇化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人口向城镇集聚,实现工业集群化发展,农用土地规模化经营。其优势在于解决经济发展的土地瓶颈,并且可以充分解放劳动力,为实现工业化发展奠定基础,此外,还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可以大大降低农业成本,提高农业产量,减少农产品进口数量。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城镇化发展,可以逐步增加人均收入,提高百姓消费能力,以此拉动内需,实现可经济可持续发展。(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有3个:投资、消费和出口,其中,投资和消费都是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而投资拉动的可持续性较差,所以增加消费扩大内需才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最有效途径。)
第三篇:形势与政策参考复习题
1、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统一于中国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者统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开创,不仅说明过去的艰难和辉煌,也昭示着未来的光明和前景。只要我们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就一定能够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就一定能够实现百年来无数志士仁人上下求索、苦苦追求的中华民族的振兴和中国现代化的宏伟蓝图。
2、如何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使我们国家快速发展起来,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3、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地位和意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教育有哪些新教育?
地位: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意义: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
4、中国拥有南海岛屿主权的历史依据和法理基础是什么?中国在南海问题上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 历史依据:中国是最早发现、开发和经营南海诸岛的国家;殖民主义侵略的失败;断续线的形成、历史意义及其法律定位。法理基础:中国对南海的发现权、持续设置管理、国际社会及相关争端国的承认进一步确认了我国的主权、我国对南海的法理依据。
我国对南海的主张分为两部分:主权在我,合作开发。关于主权在我,我国是按照历史依据,并结合当代国际法的准则,来主张我国对南海地区的主权。我国对于南海的两元主张之二是“共同开发”。这是鉴于理想与现实的双重考虑的。基于关于领土与主权的历史划分涉及每个国家的核心利益,也基于各国对权益的考量。我国采取了“据理力争、得理让人”的姿态,这无疑是我国以友善姿态寻求,与其他声索国之间共同利益最大化的积极主张。
5、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科技改革的发展指导思想主要原则和目标是什么?
主要原则: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目标:一是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企业研发投入明显提高,创新能力普遍增强,二是推进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建立适应不同类型科研活动特点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提升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及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发上取得重要突破。
6、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改革?
为人民谋利、替人民着想、反腐、反无能。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绝不能照搬西方政治模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传统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民主
应该适合自己的国情。因此,它的某些观念、形式和方法,有我们可以吸收借鉴的地方。但吸收和借鉴应是有分析、有批判的,不能简单模仿、全盘照搬。
7、“再工业化”的内容是什么?“再工业化”对我国制造业有哪些影响和启示?
再工业化是以互联网为支撑的智能化大规模定制的生产,发展更高层次的实体经济,再工业化实际上是对制造业产业链的重构,重点是对高附加值环节的再造。影响和启示:需要发展服务经济,但更要促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政府要为产业转型升级服务;深化教育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大教育制度,深化改革有效使用人才资源。
8、如何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如何认识文化软实力?
首先,这个文化强国建设目标,与我党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长期目标是一致的。其次,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物质生产大发展的同时,因为种种原因,精神文化建设取得的成果不多。再次,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一种。最后,文化建设是凝聚国内民心士气的方式,在世界经济,中国经济遭遇寒冬的今天,不断的增强文化建设能够更有效的团结国内各民族、各阶层群众,共同抵御困境。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所拥有的制度、文化、国民、意识形态等所具有的吸引力、向心力、亲和力及其所释放出来的影响力。从其外延上来说,它主要表现为国家制度模式的优越性、国家的国际形象、历史文化传统和底蕴、国民的文化素质、精神风貌及对外交往能力等。
9、如何认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第一,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第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第三,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第四,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第五,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10、如何理解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
核心价值观是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基本理念的统一体,直接反映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规定性,贯穿于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深层的精神内核,是现阶段全国人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内容的最大公约数的表述,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引导力。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进行了凝练,是重要理论创新成果。
11、如何理解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这一“四化同步”的新表述,无疑是中国共产党立足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对现阶段突出矛盾的一次求解。同步发展的“新四化”中,信息化是新增加的内容,这表明信息化已被提升至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当前,信息化已经覆盖了国民经济的所有行业,正有力地推进其他“三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形成新历史时期的发展动力。只有“新四化”同步发展,才是真正科学的发展,才能达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根本要求,才能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12、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特征和任务是什么?综合自身实践谈一谈如何建设美丽中国。
内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特征:山清水秀但贫穷落后不是美丽中国,强大富裕而环境污染同样不是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倡导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文明,不是物质财富增加而自然受到伤害的文明。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状态,不是单纯的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问题,而是要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任务:十八大报告提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四大任务: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建设: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最突出的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污染防治力度,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
品生产能力。此外,应转变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改变一些传统的不合理的生活方式,改变奢侈消费、劣质消费等习惯。
13、如何认识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一)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党的建设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党的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对党的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
(二)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积极应对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的现实需要。三)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
14、中国在对待中日关系以及钓鱼岛事件问题上的立场举措是什么?
中国将钓鱼岛巡航常态化,有利于保卫中国领土和船员的安全。这是非常好的,中国一直坚定立场钓鱼岛是中国的。我想中国也应该适时强硬一下,给日本以颜色打击他的嚣张气焰。中国已经不是以前那个贫穷落后的国家了。
第四篇:形势与政策复习题
2012年—2013学下期《形势与政策》期末复习
题
一、简答或论述
1.简述十八大报告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大要义的概念和内涵。
2.简述十八大报告关于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主要任务。
3.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
4.简述欧债危机给中国制定金融政策的启示。
5.简述我国应该如何才能更好处理中日钓鱼岛争端,捍卫国家领土主权。
6.简答我国当前对外工作的新思想新理论。
7.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8.谈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的理解。
9.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方法。
10.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途径方法。
11.如何理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
12.谈谈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现实意义。
13.谈谈你对生态文明的理解,你认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我们最需要把握的重大问题是什么?
备注:答题要结合时事,要有自己对该问题的理解和独立思考,切忌大家的答案雷同。对答案过于一致的试卷,对问题缺乏自己的理解的试卷,会适当扣分;大段落照抄的答卷作降分处理。
第五篇:吉林大学形势与政策II复习题
形势与政策
1.中国政府明确表示,坚决反对公民投票方式改变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地位。(1)台湾是中国领土一部分的法律地位,无论在国内发还是国际法,都已经是明确的,不存在用公民投票的方式决定是否应该自决的前提。
(2)“主权在民”是指主权属于一个国家的全体人民,而不是指属于某一部分或某一地区的人民,对于台湾的主权,属于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而不是属于台湾一部分人。
(3)历史上台湾从未成为一个国家。1945年以后,台湾既不是外国的殖民地,又不处于外国占领之下,不存在实行民族自决权的问题。
2.祖国大陆不断增长的综合实力,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有力物质保障。(1)大陆综合实力的增强是实现中国统一的根本保障。(2)强大的综合实力能够更好地为台湾同胞谋福祉。
(3)中国综合实力的增长,可以进一步提升国防能力,可以更有力地防止其他外部势力干预台湾。
3.今天,我们可以告慰孙中山先生的是,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4.21世纪将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世纪,中国的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密不可分的。一个强大的、富强的中国必然是一个统一的中国,一个分裂的中国也不会真正的强大。中国的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保证和必要条件”
5.两岸统一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1)两岸同胞一家亲,谁也不能割断我们的血脉。(2)两岸同胞命运与共,彼此没有解不开的心结。
(3)两岸同胞要齐心协力,持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4)两岸拥抱要携手同心,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6.“四个坚持”是解决两岸关系遇到各种新问题的指引。(1)坚持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把握两岸关系大局。(2)坚持在认清历史发展趋势中把握两岸关系前途。(3)坚持增进互信、良性互动、求同存异、务实进取。(4)坚持稳步推进两岸关系全面发展。7.台湾问题中的外部因素
美国:台湾维持现状,最符合美国的利益,即:“不统、不独、不战”(1)实现亚太战略的需要。(2)遏制中国。
(3)位置对台军售的利益。(4)推广“民主”的意图。
8.孙中山先生强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中国能够统一,人民便幸福,不统一便要受害,习近平表示,台湾任何党派团体个人,无论过去主张过什么,只要承认九二共识,认同一个中国,大陆方面都愿意交往。
9.2005年以来的对台政策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它表明了中国领导人对于解决两岸问题越来越有自信,经验也更加丰富。根本在于大陆实力的迅猛提升。战略明确、战术灵活。
10.两岸不断加深的经济关系是统一的物质纽带。(1)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岸的经济贸易练习日益紧密。(2)“大陆特需”给台湾出口带来巨大拉动作用。
(3)离开大陆,台湾的经济持久繁荣和发展都是无法实现的。
(4)可以说,今天台湾大陆的经济、文化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13亿大陆同胞和2300万台湾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
11.两岸关系中还存在着历史遗留问题,前进道路上还会遇到各种新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时间,需要耐心,需要共同努力。
12.由于两岸间存在一些差异等原因,两岸关系遇到一些困难和阻力在所难免,越是这样越需要加强交流、增进互信,保持良性互动、相向而行。13.日本:
(1)特殊的殖民者情结。(2)确保本国国家安全。(3)战略牵制中国。
(4)维护同台合作的经济利益。14.“事实主权论”:民进党,1988年
“事实主权论”称为上世纪90年代后,台湾当局推行“台湾”路线的一句,是“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依据。
15.(1)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这种天然的血脉纽带任何力量都切割不断。(2)两岸同属一个中国,这一基本事实任何力量都无法改变。
(3)两岸交流合作得天独厚,这种双向利益需求任何力量都压制不住。
16.我们要继续坚持对台工作大政方针,坚持“九二共识”政治基础,坚决反对“台独”分裂活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台湾和平稳定。推进两岸经济融合发展,促进两岸文教、科技等领域交流,加强两岸基层和青年交流。我们将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同台湾同胞共担民族大义,共享发展机遇,携手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
17.(1)从根本上说,决定两岸关系走向的关键因素是祖国大陆发展进步。(2)为两岸同胞谋福祉是我们发展两岸关系的着眼点和落脚点。
(3)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两岸同胞从来都是命运相连、荣辱与共的。
18.习近平说,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一家人,是命运共同体。我们愿与台湾同胞一道,加强合作,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19.侧重“三种一青”(即中小企业、中低收入、中南部偏乡和青年),让台湾民众有感受益。
20.将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并提出,“一国两制”在台湾的具体实现形式会有“三个充分”;会充分考虑台湾现实情况,充分吸收两岸各界意见和建议,是能充分照顾到台湾同胞利益的安排;我们所追求的国家统一不仅是形式上的统一,更重要的是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
21.只要是有利于增进台湾同胞福祉的事、只要是有利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事、只要是有利于维护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事,我们会尽最大努力办好,使广大台湾同胞在两岸关系发展中更多受益,让我们所有中国人都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22.(1)共同的价值追求和道德操守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内在统一性。(2)血同缘、书同文、语同声正是台湾和大陆文化同一性的真实写照。(3)中华民族具有大一统的文化意识和坚韧的民族凝聚力。
(4)我们坚信“中华各族儿女共同创造的五千年灿烂文化,始终是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也是实现和平统一的一个重要基础”。23.(1)“台独”势力没有停止分裂的活动,民进党没有放弃“台独”纲领,使两岸关系难以从根本上得到稳定。
(2)台湾当局仍然拒绝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恢复两岸对话与谈判,阻挠国、亲两党与我达成的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的共识。
(3)外国反华势力不愿意看到中国统一强大,将继续阻挠我解决台湾问题。(4)一部分台湾民众受“台独”思想的影响,对民族、国家的认同和对台湾地位的认识发生混乱,对一个中国原则和“一国两制”产生误解,对大陆有消极看法和抵触、对立的情绪。
24.“九二共识”对两岸建立政治互信、开展对话协商、改善和发展两岸关系,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果两岸双方的共同政治基础遭到破坏、两岸互信将不复存在,两岸关系就会重新回到动荡不安的老路上。我们始终把坚持“九二共识”作为同台湾当局和各政党开展交往的基础和条件,核心是认同大陆和台湾问题同属一个中国。只要做到这一点,台湾任何政党和团体同大陆交往都不会存在障碍。“台独”分裂势力及其活动损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企图挑起两岸民众和社会对立、割断两岸同胞精神纽带,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最大障碍,是台湾和平稳定的最大威胁,必须坚决反对。两岸同胞要对“台独”势力保持高度警惕。
25.会面的六点意义
(1)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对两岸关系未来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具有里程碑意义。
(2)双方对两岸关系66年来发展历程的回顾,尤其是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取得的重要成果的肯定,表明两岸走上这条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正确的道路,两岸双方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3)会面是对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作为共同政治基础的再确认,对两岸关系未来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两岸交往互动层次的提升,有利于促进两岸沟通对话,扩大交流,深化合作,实现互利共赢,造福两岸同胞。
(5)这次会面也向世人表明,两岸中国人完全有能力、有智慧解决好自己的问题。
(6)会面有利于激发两岸同胞携手合作,同心协力,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