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精选合集]

时间:2019-05-15 11:09: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

第一篇: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背景及理论依据

(一)实施的背景: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发展价值的实践性课程。它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所规定的小学3-6年级的一门必修课程。新课程实施以来,课程的价值取向已由以知识为中心转移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上,提出了课程内容选择与自然、生活、社会实践相联系,使自然、生活、社会成为课程资源,这意味着课程已不再是一份教材,自然即课程,生活即课程,社会即课程。我们在对部分学校的调查中发现:在偌大的校园里,虽然进行了全面的多种类植被绿化和一些校园景点的布置,但缺少能让学生自主探究、观察体验、动手实践的资源中心和活动基地。在新课程实施的大背景下,建立校园实践基地,既是促进国家课程计划的全面落实,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也是开展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基于此,学校根据周边经济、文化等社区资源,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化、全面化、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决定建设一个有效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校园种植实践活动基地,以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

(二)实施的理论依据:

1、教育家米尔曾经说:“所有现存的好东西都是创造的果实。” 华中师大教授杨再隋说:“要建构一种新型的教学生活,把教学过程还原为生活过程,把教学情境还原为生活情境,把教学活动还原为儿童的生命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属于国家课程,是学校必须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规定、地方管理、学校开发的三级管理课程。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其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具有开放性;随着每一个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也随着过程取向变化而不断生成,新的主题不断生成,学生会在这个进程中,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

2、当今教育改革的新趋势——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实践活动反映了学生个性发展的内在需要,体现了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都具有独特性、具体性,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特长,都有自己的认知方式和学习方式,他们的发展不仅仅是通过书本知识的学习而获得的。综合实践活动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了空间。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克服书本知识和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发展。当今社会迅猛发展,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如环境问题、道德问题、国际理解问题、信息科技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具有跨学科的性质,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参与、探究、理解这些新的社会问题提供了机会。结合学校实际和周边环境的优势,开发校园实践基地,可以为新课程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提供工作抓手,通过此抓手达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乃至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目标。

3、现在世界各地都在重视劳动技术教育,尤其是联邦德国。他们有句名言,“我们的学生考试考不过你们,我们的学生做的产品专门卖给你们。”可见德国人十分重视学生的劳动技术并非常有成就。他们的学生的劳动技术在学校就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学生的劳动素养非常高。我们的学校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适应高考方面做的很多,恰恰忘记了 “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千年古训。导致小学生不会做家务,不会自我服务,在考上大学就是成功的背景下,“劳动最光荣”已经是口号、摆设。今天的教育已不能仅满足于课堂,应该要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把广阔的生活空间作为师生共同生长的天地。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一项全新的课程已开始显露其勃勃生机,那就是新课程改革中所设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4、心理学、教育学理论。有研究表明:人的生活习惯和技能,3岁前形成50%;6岁时形成30%;其余20%是20岁前形成的。儿童和少年精力旺盛,接受新鲜事物快,可塑性强。如果他们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实践教育,则对于他们以后的学习与生活能力将有深远的影响。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目标与内容

(一)课程实施的总目标

整体规划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序列,形成学校、家庭与社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教育实施体系。通过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的开发和研究,进一步优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构,丰富新课程资源。“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的开辟、各学科研究性学习的渗透延伸、信息技术的学习利用、社区服务的开展,有效地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和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技能,培养学生亲近土地、热爱大自然、关爱社会的思想感情,切实加强和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工作。

(二)课程实施的具体目标和内容

1、综合实践活动(校内基地)课程研究的实施目标和内容

(1)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的开发,引导学生了解关于种植方面的知识,认识并学会使用各种劳动工具进行简单的劳动实践,体验劳动的快乐。

(2)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的开发,丰富植物类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实践体验中加深对自然的认识。同时通过花卉类植物的种植活动,绿化和美化校园,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

(3)通过相关植物的种植和专题研究,丰富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素材,提高学生实践研究能力,培养学生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探索精神,并能积极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

(4)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的开发,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为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服务。

(5)在综合实践活动基地中了解植物生长的规律,体验劳动的乐趣,有利于树立正确的科学人生观。

(6)了解本地农村常见的农作物,开展片分期进行农作物的种植活动。收集各学科有关植物内容的信息,在校内的实践基地上开展种植活动,丰富各学科的植物类课程资源。分年级开展花卉和苗木的种植活动,积累研究素材,开展专题研究。

2、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目标和内容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学科领域内或现实生活情境中选取某个问题作为实破点,通过质疑、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分析研讨,解决问题;表达与交流等探究学习活动,获得知识,激发情趣,掌握程序与方法。研究性学习融入在各学科的学习之中与各学科整合,是各学科的拓展和延伸。

(1)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4)学会分享与合作

(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6)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3、信息技术的实施目标和内容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课程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感性认识计算机,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利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正确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该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和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4、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实施目标和内容

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开展应考虑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走出教室、参与和体验社会生活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实际锻炼,不能局限于教室和书本知识。应围绕主题整合各科知识,帮助学生提高综合应用各学科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形成较完整的经验。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励学生自己参与设计、自

己选择主题、自己组织实施、自己进行评价,尽可能将活动的实施过程作为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学会学习的过程。

小学阶段目标(3—6年级)

(1)开阔眼界,初步获得社会经验与能力。

(2)学会交往与合作,遵守社会规范与公德。

(3)热心公益活动,关心他人与社会。

(4)关爱自然,逐步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5)珍视生命,陶冶性情,热爱生活。

(6)初步了解自我,发展兴趣,展示才能。

活动实施

结合各班的活动主题开展活动。

1、走进自然。可以带领学生到家乡田野地进行实地参观和考察,了解社区的环境,体验大自然的美妙。

2、走进市场。学生可以到市场中参观,感受龙坪经济,体验劳动乐趣,了解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

3、走进家庭。建立家庭学艺阵地,如学做家务活、厨艺大比赛、棋艺比高低等都可在家里进行。建立家庭娱乐活动场所,如可以开展打羽毛球、跳绳、踢毽子等体育活动。

4、走进学校种植园。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收获!我们也相信孩子们会获得不止果实的丰收!他们会更加热爱学校!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

第二篇: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背景及理论依据

(一)实施的背景: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发展价值的实践性课程。它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所规定的小学3-6年级的一门必修课程。新课程实施以来,课程的价值取向已由以知识为中心转移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上,提出了课程内容选择与自然、生活、社会实践相联系,使自然、生活、社会成为课程资源,这意味着课程已不再是一份教材,自然即课程,生活即课程,社会即课程。我们在对部分学校的调查中发现:在偌大的校园里,虽然进行了全面的多种类植被绿化和一些校园景点的布置,但缺少能让学生自主探究、观察体验、动手实践的资源中心和活动基地。在新课程实施的大背景下,建立校园实践基地,开展实践体验活动,既是促进国家课程计划的全面落实,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也是开展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基于此,学校根据周边经济、文化等社区资源,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化、全面化、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决定建设一个有效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校园种植实践活动基地,研发《综合实践基地活动手册》,以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

(二)实施的理论依据:

1、教育家米尔曾经说:“所有现存的好东西都是创造的果实。” 华中师大教授杨再隋说:“要建构一种新型的教学生活,把教学过程还原为生活过程,把教学情境还原为生活情境,把教学活动还原为儿童的生命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属于国家课程,是学校必须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规定、地方管理、学校开发的三级管理课程。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其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具有开放性;随着每一个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也随着过程取向变化而不断生成,新的主题不断生成,学生会在这个进程中,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

2、当今教育改革的新趋势——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实践活动反映了学生个性发展的内在需要,体现了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都具有独特性、具体性,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特长,都有自己的认知方式和学习方式,他们的发展不仅仅是通过书本知识的学习而获得的。综合实践活动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了空间。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克服书本知识和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发展。当今社会迅猛发展,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如环境问题、道德问题、国际理解问题、信息科技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具有跨学科的性质,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参与、探究、理解这些新的社会问题提供了机会。结合学校实际和周边环境的优势,开发校园实践基地,可以为新课程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提供工作抓手,通过此抓手达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乃至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目标。

3、现在世界各地都在重视劳动技术教育,尤其是联邦德国。他们有句名言,“我们的学生考试考不过你们,我们的学生做的产品专门卖给你们。”可见德国人十分重视学生的劳动技术并非常有成就。他们的学生的劳动技术在学校就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学生的劳动素养非常高。我们的学校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适应高考方面做的很多,恰恰忘记了 “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千年古训。导致小学生不会做家务,不会自我服务,在考上大学就是成功的背景下,“劳动最光荣”已经是口号、摆设。今天的教育已不能仅满足于课堂,应该要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把广阔的生活空间作为师生共同生长的天地。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一项全新的课程已开始显露其勃勃生机,那就是新课程改革中所设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4、心理学、教育学理论。有研究表明:人的生活习惯和技能,3岁前形成50%;6岁时形成30%;其余20%是20岁前形成的。儿童和少年精力旺盛,接受新鲜事物快,可塑性强。如果他们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实践教育,则对于他们以后的学习与生活能力将有深远的影响。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目标与内容

(一)课程实施的总目标

整体规划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序列,形成学校、家庭与社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教育实施体系。通过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的开发和研究,进一步优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构,丰富新课程资源。“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的开辟、各学科研究性学习的渗透延伸、信息技术的学习利用、社区服务的开展,有效地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和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技能,培养学生亲近土地、热爱大自然、关爱社会的思想感情,切实加强和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工作。

(二)课程实施的具体目标和内容

1、综合实践活动(校内基地)课程研究的实施目标和内容

(1)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的开发,引导学生了解关于种植方面的知识,认识并学会使用各种劳动工具进行简单的劳动实践,体验劳动的快乐。

(2)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的开发,丰富植物类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实践体验中加深对自然的认识。同时通过花卉类植物的种植活动,绿化和美化校园,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

(3)通过相关植物的种植和专题研究,丰富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素材,提高学生实践研究能力,培养学生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探索精神,并能积极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

(4)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的开发,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为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服务。

(5)在综合实践活动基地中了解植物生长的规律,体验劳动的乐趣,有利于树立正确的科学人生观。

(6)了解本地农村常见的农作物,开展分班分片分期进行农作物的种植活动。收集各学科有关植物内容的信息,在校内的实践基地上开展种植活动,丰富各学科的植物类课程资源。分年级开展花卉和苗木的种植活动,积累研究素材,开展专题研究。

2、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目标和内容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学科领域内或现实生活情境中选取某个问题作为实破点,通过质疑、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分析研讨,解决问题;表达与交流等探究学习活动,获得知识,激发情趣,掌握程序与方法。研究性学习融入在各学科的学习之中与各学科整合,是各学科的拓展和延伸。

(1)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4)学会分享与合作

(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6)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3、信息技术的实施目标和内容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课程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感性认识计算机,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利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正确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该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和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4、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实施目标和内容

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开展应考虑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走出教室、参与和体验社会生活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实际锻炼,不能局限于教室和书本知识。应围绕主题整合各科知识,帮助学生提高综合应用各学科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形成较完整的经验。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励学生自己参与设计、自己选择主题、自己组织实施、自己进行评价,尽可能将活动的实施过程作为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学会学习的过程。

小学阶段目标(3—6年级)

(1)开阔眼界,初步获得社会经验与能力。

(2)学会交往与合作,遵守社会规范与公德。

(3)热心公益活动,关心他人与社会。

(4)关爱自然,逐步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5)珍视生命,陶冶性情,热爱生活。

(6)初步了解自我,发展兴趣,展示才能。

活动实施

以“走近家乡厨都”为主线,结合各班的活动主题开展“五个走进”活动。

1、走进自然。可以带领学生到家乡田野、洪福园华东碑林等地进行实地参观和考察,了解社区的环境,体验大自然的美妙。

2、走进企业。学生可以到社区企业中参观,感受厨都经济,体验劳动乐趣,了解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

3、走进敬老院。让孩子们孝敬长辈,关心他人。定期组织学生到敬老院、社区慰问孤寡老人,要求每个班级都能与孤老结对,学生们定期上门慰问,帮着打扫卫生,陪着聊天。

4、走进家庭。建立家庭学艺阵地,如学做家务活、厨艺大比赛、棋艺比高低等都可在家里进行。建立家庭娱乐活动场所,如可以开展打羽毛球、跳绳、踢毽子等体育活动。

5、走进社区。开展美化社区活动,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组织各种志愿服务小队,行走穿梭于街头巷尾,做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擦窗、绿化、清洁、清除白色垃圾等等。让学生认识到这是我们的社区,这是我们的家庭,这是我们应该爱护的地方,增强环保意识。

三、学校实施条件的分析:

1、硬件分析:付园中心学校(新校)1995年建成并投入使用,服务于赵赵、赵马、付园、南吴、官厂5个自然村,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突出;学校新征地5亩

第三篇: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背景及理论依据

(一)实施的背景: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发展价值的实践性课程。它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所规定的小学3-6年级的一门必修课程。新课程实施以来,课程的价值取向已由以知识为中心转移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上,提出了课程内容选择与自然、生活、社会实践相联系,使自然、生活、社会成为课程资源,这意味着课程已不再是一份教材,自然即课程,生活即课程,社会即课程。我们在对部分学校的调查中发现:在偌大的校园里,虽然进行了全面的多种类植被绿化和一些校园景点的布置,但缺少能让学生自主探究、观察体验、动手实践的资源中心和活动基地。在新课程实施的大背景下,建立校园实践基地,开展实践体验活动,既是促进国家课程计划的全面落实,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也是开展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基于此,学校根据周边经济、文化等社区资源,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化、全面化、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决定建设一个有效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校园种植实践活动基地,研发《综合实践基地活动手册》,以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

(二)实施的理论依据:

1、教育家米尔曾经说:“所有现存的好东西都是创造的果实。” 华中师大教授杨再隋说:“要建构一种新型的教学生活,把教学过程还原为生活过程,把教学情境还原为生活情境,把教学活动还原为儿童的生命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属于国家课程,是学校必须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规定、地方管理、学校开发的三级管理课程。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其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具有开放性;随着每一个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也随着过程取向变化而不断生成,新的主题不断生成,学生会在这个进程中,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

2、当今教育改革的新趋势——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实践活动反映了学生个性发展的内在需要,体现了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都具有独特性、具体性,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特长,都有自己的认知方式和学习方式,他们的发展不仅仅是通过书本知识的学习而获得的。综合实践活动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了空间。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克服书本知识和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发展。当今社会迅猛发展,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如环境问题、道德问题、国际理解问题、信息科技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具有跨学科的性质,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参与、探究、理解这些新的社会问题提供了机会。结合学校实际和周边环境的优势,开发校园实践基地,可以为新课程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提供工作抓手,通过此抓手达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乃至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目标。

3、现在世界各地都在重视劳动技术教育,尤其是联邦德国。他们有句名言,“我们的学生考试考不过你们,我们的学生做的产品专门卖给你们。”可见德国人十分重视学生的劳动技术并非常有成就。他们的学生的劳动技术在学校就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学生的劳动素养非常高。我们的学校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适应高考方面做的很多,恰恰忘记了 “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千年古训。导致小学生不会做家务,不会自我服务,在考上大学就是成功的背景下,“劳动最光荣”已经是口号、摆设。今天的教育已不能仅满足于课堂,应该要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把广阔的生活空间作为师生共同生长的天地。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一项全新的课程已开始显露其勃勃生机,那就是新课程改革中所设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4、心理学、教育学理论。有研究表明:人的生活习惯和技能,3岁前形成50%;6岁时形成30%;其余20%是20岁前形成的。儿童和少年精力旺盛,接受新鲜事物快,可塑性强。如果他们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实践教育,则对于他们以后的学习与生活能力将有深远的影响。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目标与内容

(一)课程实施的总目标

整体规划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序列,形成学校、家庭与社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教育实施体系。通过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的开发和研究,进一步优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构,丰富新课程资源。“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的开辟、各学科研究性学习的渗透延伸、信息技术的学习利用、社区服务的开展,有效地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和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技能,培养学生亲近土地、热爱大自然、关爱社会的思想感情,切实加强和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工作。

(二)课程实施的具体目标和内容

xiexiebang.com范文网【www.xiexiebang.com】

1、综合实践活动(校内基地)课程研究的实施目标和内容

(1)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的开发,引导学生了解关于种植方面的知识,认识并学会使用各种劳动工具进行简单的劳动实践,体验劳动的快乐。

(2)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的开发,丰富植物类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实践体验中加深对自然的认识。同时通过花卉类植物的种植活动,绿化和美化校园,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与本篇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 内容有关的:【返回 教学工作计划 栏目列表】

第四篇: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

江机三小综合实践活动三年发展规划

2008—2010年

一、指导思想:

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有关要求,结合学校科技特色,地方特色,校本特色;以综合为特征,以实践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以塑造“学校文化”为主线,以探究“校本综合实践活动特色”为目标,贯彻新课程理念,通过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实践组织各种研究性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学校办学特色。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

2、知识目标:了解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和研究性学习的一些常识。

3、能力目标: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4、过程目标: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与处理的方法和研究探索、实验求证的方法。

5、人格目标:获得亲身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塑造完善人格,初步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三、主要工作任务:

1、构建出“以研究性学习为核心,以信息技术教育为载体,以劳动与技术教育及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为主要活动形式,以非指定领域为拓展”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基本模式。

2、各年级要根据班级实际开展好综合实践活动,任课老师要以布置综合实践性作业为主要形式,指导学生开展好综合实践活动。

3、在校内和社区开辟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资源,为学生提供活动的舞台。

4、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年级要制订好年级的活动计划,鼓励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开展活动,记好“成长记录袋”,注意活动过程中资料的积累,期末整理好资料上交教导处。

5、从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的教师要虚心请教各学科的教师,教导处会通过有效的方式将所有教师的智慧集中起来,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协同指导。

6、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开发校本资源、社区资源、地方特色资源结合起来,也要与学校课题的研究结合起来,办出学校特色。

四、具体工作安排:

1、开发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

(1)开发学校资源。一是学校的图书室进一步增添藏书量,并发挥好现有图书的功能,提高图书的流通率,让图书进入班级,建设好班级图书角;二是中午休息时间和下午放学时间开放阅览室,供学生博览群书和查找资料;三是重视信息技术教育,教会学生围绕主题在网上搜寻资料。学校电脑房中午向学生开放,同时也要用好班级中的电脑,四是开辟“红领巾种植园”和“小动物饲养角”;五是继续完善以科技、艺体教育为特色的各类专用教室和宣传阵地,为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和制作提供展示成果的舞台;六是移接“红领巾小气象站”,开展好对气象的观察、测量、计算、推测等实践活动。七是继承好学校传统活动,办好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同时积极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活动,建设好心理咨询室。

(2)开发社区资源。一是探究家乡现有的自然状况,开展“松花江水资源的调查”与自来水厂挂钩,定期带领学生进行参观、考察;二是与社区的某些企业挂钩,了解社区经济发展情况,定期组织学生进行采访、调查;三是积极参加社区社会活动,打算在新建社区内成立“红领巾服务站”或“红领巾路”,定期带领学生参加服务;四是继承和发扬社区文化特色,利用社区教育条件建立稳定的综合实践活动基地;五是聘请关心学校教育而又有特长的社会各界人士和家长担任我校的校外辅导员,定期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2、安排好综合实践活动的时间。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技术教育等。在实践过程中,要以综合主题或综合项目的形式将四大指定领域融合在一起实施,使之彼此渗透,形成整合。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与学校自主使用的课时结合在一起使用,现在学校的课时安排是三、四年级每周3课时,五、六年级每周2课时。

另外,指导老师要充分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充足的时间资源和丰富的校外资源指导学生以活动小组的形式开展好综合实践活动,期间也可发挥校外辅导员和家长的指导作用,以保证活动的质量和学生的安全。

3、确定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并制定好实施计划。

综合实践活动长短线活动安排,一学期拟定一个长线活动,一个短线活动即可。另外的时间用于非指定领域中的团队活动及学校传统活动的教学上。在长线和短线活动的设计上,应以“研究性学习”的大方向为原则,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要学生感兴趣的有地域特征,学校特色的,要以身边的小问题加以开展。各班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的实际,确定好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并围绕主题制定好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以保证活动有序深入地开展。现结合我校科技特色教育及社区文化特色,提供如下备选课题,各班可参考其中一个长线活动的课题,制定好相应的活动计划。

长线活动参考:

主题一:小小种植家(研究菌类、蔬菜、花卉、农作物等与环境的关系。)主题二:家庭小医生(了解感冒、中暑、牙疼、红眼病、狗咬等的起因、症状、治疗预防)

主题三:环保小卫士(进行环境污染情况调查、提出整治环境的举措与建议。)主题四:节日与饮食(了解节日的来历、节日的食品,学习简单的食品制作。)主题五:电器的利与弊(进行对电视机、电脑、电冰箱、微波炉、复印机等利与弊的研究)

主题六:少年电子技师(对各种电子线路进行研究、设计,并制造出具有创造性的作品。)

主题七:小小模型家(能够对各种车模、船模、航模及建筑模型等进行创造、研究、制作。)

短线活动参考:

主题一:校园、社区寻找不规范汉字使用活动。

主题二:清理乱贴乱画活动。

主题三:校园安全警示。

主题四:剪纸。

主题五:各种各样的树叶。

主题六:数学与生活。

主题七:集邮趣味多。

主题八: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参观活动等等。

五、规范管理,提高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水平。

1、扎实细致落实各位综合实践活动老师的行为要求:第一:要理解、尊重、信任学生,倾听学生心声;第二:要培养学生的各项自控能力,教会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做事有序;第三:大胆而又真诚地指导学生,及时给他们真诚的鼓励和帮助;第四:遇到问题,学会冷静,善于引导,运用最利于见效、最人道、最科学的方法去解决!

2、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不可随意挤占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时间。

3、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

担任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老师,其指导任务贯穿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包括对学生活动主题、项目确定的指导、活动过程中的指导、总结和交流阶段的指导。

(1)在活动的主题、项目的确定阶段,教师应针对学生的文化、科学知识基础及兴趣爱好、学生所处的特定社区背景和自然条件,引导学生确定合理的活动主题、项目。

(2)在活动实施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资料的搜集。针对学生的实际和相关的课程资源,在活动开始阶段,可以结合实例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基础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利用工具书、使用视听媒体、做笔记、进行访谈、对资料做整理和分类等方面的技能。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有目的地收集事实材料,指导学生运用调查、观察、访问、测量等方法;指导学生写好研究日记,及时记载研究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为以后进行总结和评价提供依据,引导学生形成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活动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与督促;要组织灵活多样的交流、研讨活动,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帮助他们保持和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对有特殊困难的小组要进行个别辅导。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理解和参与,开发对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有价值的校内外教育资源,为学生开展活动提供良好的条件。还要指导学生注意活动中的安全问题,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防止意外的安全事故发生。

(3)在活动总结阶段,教师应指导学生对活动过程中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形成结论,指导学生着重对活动中的体验、认识和收获进行总结和反思。

4、丰富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活动的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要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在每一项活动主题的实施过程中,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进行活动设计、资料搜集、调查、考察、参观、访问、实验、测量、服务、制作、社会宣传、演示、表演、总结、交流、答辩、反思等学习活动。通过学习活动方式的多样化,促进综合实践活动各领域之间的整合。

5、做好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评价工作。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评价应以形成性、发展性评价为主,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实践的过程及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合作性、操作能力和创新的意识。评价应注意多样性和可选择性,可自评、生评和师评相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采用书面考试的方法,可采用作品(手工、劳技、科技作品、调查报告、研究性学习小论文等)评价、展示与交流、成果汇报活动、技能比赛等多种方法进行。希望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老师要多学习、多反思,不断提高我校综合实践活动的水准。

2008年3月1日

第五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

一、指导思想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全教会的精神,积极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的有关目标,根据市教育局教研室的工作要求,加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的学习力度,创新学习的形式,推进学习沙龙的活动,发挥课题的导向作用,汲取兄弟学校的宝贵经验。结合本校的特色,加强学科间的整合,积极构建活动的评价体系。以综合为特征,以实践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力争让综合实践活动成为我校的办学特色。

二、时间安排由于综合实践活动极具开放性,它需要打破传统的学校教学时间管理策略,因此本学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时的安排上,我们采用弹性课时制,即“2+1”的模式。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将每周3课时的综合实践活动时间根据需要灵活安排,教师组织学生全员参与,及时对班级或小组的活动情况加以指导。当需要走出校门开展实地活动时,可以将综合实践活动时间与某学科打通使用,或者将几周的时间集中在一天使用。

三、实施策略

1、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每一门学科都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都互相渗透。在学科教学中,学生会由本学科生成许多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这时,教师要具有敏锐的捕捉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提炼加工使之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课题,每一个教师都要在教学中培养自己挖掘综合实践活动素材的意识,使学科教学深入、彻底,更使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的选择具有广泛性。如结合语文的阅读教学可开展阅读实践: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阅读材料、开展大量语文阅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各类读物和阅读活动的强烈兴趣,使之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优良的阅读品质,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可采用室内与室外相结合、个体与群体相结合、小组与班级相结合等多种形式提供阅读素材展开阅读。

2、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生活,是学生学习的大舞台。但是很多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熟视无睹,丰富多彩的生活对他们来说是平淡无奇的。这是因为他们对身边的小事往往习以为常,见怪不怪。如果用研究的眼光看待、分析、认识身边的小事,不仅会理解小事的教育意义,而且会提高思维的品质和研究习惯。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使命。如开展赏识活动课:即通过多种形式开展赏识活动课,可以帮助学生学会正确赏识自己、赏识别人、赏识自我,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进而关注个人专长、能力、树立自信心,赏识别人,让孩子发现别人长处,学会与别人合作,发展学生合作过程中的人际沟通能力。

3、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现在的学生不再是只会读书的机器了,他们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的焦点问题。对一些公众现象,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们渴望被大人们认同,希望得到和大人们一样的成就。我们把社会热点问题引入校园,指导他们采用具有个性化的方式展开深度探究,从而获得自己独创性的理解。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旨所在。如通过对自然界观察、参观、饲养、调查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懂得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珍爱生命,让学生从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中获得美的体验。

4、与传统节日相结合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化传统的泱泱大国,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文化精髓是学生学习的极佳资源,为了让学生记住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结合传统的节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如由中秋节、重阳节引申开来的以敬老爱老为主题系列活动。

5、与学校工作相结合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课程,虽然没有固定的教材,但并不是没有目标。而这些目标和要求往往也是学校德育工作要达到的。因此,我们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与学校德育、少先队活动和校本课程的开发结合起来,互相借鉴、互相渗透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如可结合国旗下的讲话内容、红领巾广播栏目,开展行为习惯系列、文明道德系列、时事热点系列、自主管理系列等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四、评价体系

1、强调课程、教学、评价的整体性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不止是外在于课程、教学、学习的环节,而是与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活动融为一体的有机整体,三者是同时发生与发展的。一方面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成果作为评价他们学习情况的依据;另一方面,注重把评价作为师生共同学习的机会,提供对课程修改有用的信息,实践与教学。档案袋的使用及每一个领域最后的反思环节无不体现出这一特征。

2、重视评价的过程性在传统评价中,往往只要求学生提供答案,而对学生获得答案的过程却无任何要求。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要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包括学生在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参与程度、投入程度、学习方式等表现,及时评价将促进学生学力的发展,保证活动的顺利展开。

3、倡导评价的多样性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也就决定了评价的多样性。首先是评价的多样化,对学生的评价可采用自评、伙伴评、教师评、家长等不同形式;其次是评价对象多样:可以是调查报告、研究报告、可以是模型、展版、研究日记、设计说明,还可以是主题演讲、口头汇报……;再次是评价的方法和手段多样:方法上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以定性描述为主;过程与结果相结合,以过程为主;主体与客体相结合,以主体为主。手段上是开展辩论会、成果展览会、表彰先进、公布评价成果等。

4、注重评价的宽容性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不能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学生。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要宽容一些。从尊重学生的尊严、尊重学生的人格、热爱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发展的观点,正确地对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杜绝评价中经常出现的“贬损性”评价,强调评价始终在宽容、友爱、信任、尊重的气愤中进行,多肯定、多指导,使评价更具有教育、激励的功能。

5、关注评价的反思性在每一次活动的进行过程中或结束后,要经常采用发放问卷、同学辩论会、师生访谈会等形式来引导学生在评价的基础上反思自己在实践活动的得失,恰当规划未来的行动。这样评价能突破原有意义上判别的概念,而真正体现了利用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思想。与此同时,教师则用撰写案例,在特定现象的基础上反思自己的指导策略,做到教学相长。

五、机构建设罗村小学综合实践课程实施领导小组组长:朱小平组员:李辉明 周夕中 刘国勇张卫华 戴留松罗村小学综合实践教研组蹲点领导:朱小平组长:张卫华组员:陈静茹 朱洪明 鲍梅英 武留华 柴松青 吴永前傅光辉 夏春梅 杨春华 章 卉 吴粉珍 马旺平

六、具体安排[1][2][3][4][5][6][7][8]下一页

下载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精选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精选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

    一、指导思想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全教会的精神,积极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的有关目标,根据各级教育局教研室的工作要求,加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的学习......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 一、指导思想: 1、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为指导,积极探索课程改革新路,着眼于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和缺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

    一、指导思想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全教会的精神,积极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的有关目标,根据各级教育局教研室的工作要求,加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的学习......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

    一、指导思想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全教会的精神,积极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的有关目标,根据市教育局教研室的工作要求,加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的学习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1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计划规定的中小学必修的一门新课程。它的实施不是既定课程计划和教学方案的落实,而......

    三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

    三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 翠竹小学 一、 课程目标 1.了解社区服务,劳动技术,社会科学等基本常识。 2.学会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 动手实践......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指导思想: 1、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为指导,积极探索课程改革新路,着眼于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和缺乏......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

    一、指导思想认真学习和贯彻国家《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以本地区的自然、历史、人文为研究背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实验为基础,以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加强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