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调控:力度从未削减 还将继续从严范文合集

时间:2019-05-15 11:18: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楼市调控:力度从未削减 还将继续从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楼市调控:力度从未削减 还将继续从严》。

第一篇:楼市调控:力度从未削减 还将继续从严

楼市调控:力度从未削减 还将继续从严

国务院针对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专项督查渐落帷幕,对于未来调控走向,社会广为关注。从各方面释放的信息来看,继续从严必将是今后楼市调控基调。

事实上,细心的人会发现,每到关键节点,中央政府总要明确楼市调控毫不动摇的决心。进入4月,一些银行出现首套房贷款利率松动,市场认为调控可能放松。4月1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指出,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动摇,决不让调控出现反复。一个月后,5月2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一方面释放稳增长的信号,同时也强调“稳定和严格实施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

6月,针对当时社会上关于一些城市以“稳增长”为名拟放松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热议,住房城乡建设部强调,坚持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不动摇。其他涉及房地产调控的部门如人民银行、银监会、国土资源部等也都在关键节点向公众传递坚持房地产市场调控的信号。半年过去,随着中国经济形势的变化,7月31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坚决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切实防止房价反弹,增加普通商品房特别是中小套型住房供应,抓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满足居民合理的自住性住房需求。这既是针对房地产市场本身的具体要求,也是着眼于经济发展全局的重要部署。这也充分彰显党中央、国务院对于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力度从未削减。

当前,房地产市场基本面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但是房价下行趋势放缓却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从5月份以来,楼市成交量回升,一些在售楼盘价格出现小幅抬升,二手房挂牌价格上升,个别城市恐慌性购房苗头重现,市场预期一定程度上发生转变。受国内经济形势影响,一些地方试图以“稳增长”为名放松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小动作不断。凡此种种都表明,房地产市场调控面临严峻挑战。

正是基于房地产市场出现的新情况和新变化,国务院从7月下旬开始派出8个督查组,对16个省(市)贯彻落实国务院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措施情况开展专项督查。这一举措引人关注。从各方透出的信息表明,今后调控还将从严。

从严,一方面意味着要严格落实已有的调控政策。以“限购”政策为例,这是本轮调控政策中的一柄利剑,但也是地方实际操作中容易打擦边球的地方。从国务院督查组督查情况来看,有专家指出,未来有望进一步完善住房限购政策操作口径,强化对政策执行情况的督促检查。

从严,另一方面也不排除加大已有调控政策的力度。以“房产税”为例,今年两会时,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就表示要进一步研究推进房产税改革的方案,适当扩大房产税试点范围。特别是在住房信息系统建设不断加快的背景下,房产税试点扩容也成为业内人士相对集中的政策猜想。还有专家表示,从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来看,个别未“限购”城市房价上涨速度有些过快,未来或将扩大“限购”城市范围。

从严,也许意味着高悬的“问责”之槌有可能重重落下。事实上,2

近年来因为落实调控政策不到位,确有个别地方被约谈,要求整改。但是与约谈相比,公众要求公开问责的呼声更高。

值得注意的是,短期的调控政策只能让高烧的楼市暂时退热,而要让房价回归合理空间,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尚需加快制度建设步伐。

(新华网记者

杜宇)3

第二篇:十八届三中全会淡化楼市调控 房地产继续市场化推进

十八届三中全会淡化楼市调控,房地产继续市场化推进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出炉,全文并没有直接涉及房地产的内容,会议前热炒的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未在三中全会公报中体现.公报中与房地产间接相关的内容包括: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以及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等有关新型城镇化的内容表述。公报相关内容的表述,表明房地产市场未来会更加注重市场化手段。

11月15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全文发布。文中要求,加快房地产税立法并适时推进改革。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保障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选择若干试点,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探索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渠道。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部分,文章要求建立全社会房产、信用等基础数据统一平台,推进部门信息共享。规范并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工作生活保障制度,不准多处占用住房和办公用房,不准超标准配备办公用房和生活用房。

改革开放以来,计划经济年代的住房实物分配制度,已经被商品化、社会化程度较高的房地产市场买卖制度所打破。一个以市场供求为基础,政府保障体系为支撑的新的房地产制度体系已基本形成。房地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在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改善人民居住条件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我国房地产制度改革取得巨大成功、房地产市场得到较快发展的同时,我国的房地产领域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这些情况和问题近年来还有严重化的趋势,并正在对我国的经济、金融、甚至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一)伴随着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土地消耗过快,土地供应已逼近18亿亩耕地红线,吃与住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二)随着房地产业市场化程度的加深,住房和土地越来越脱离其基本的物理属性和使用价值,变成商品和资产,成为人们占有财富、增值财富的追逐对象,由此而形成的房屋闲置与无房可住的矛盾更加突出

(三)房价上涨幅度大大超出人均国民收入提高幅度,节节攀升的房价不断冲击普通居民的承受能力。((四)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吸引大量信贷资金流入,另一方面带来巨额财政收入,形成了畸形的房地产金融和土地财政,房地产市场的稳定直接关系到财政金融安全。

(五)面对上述问题而采取的一些调控政策不仅未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而且有些问题仍在恶化,并产生出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

三、问题根源在于市场化改革不彻底

深入分析我国房地产领域所存在的这些情况,我认为,问题的根源还在我国房地产领域里的市场化改革不彻底,市场化进程受到非市场力量的阻碍和扭曲。我们所采取的调控政策没有尊重市场规律,没有充分发挥市场自身的调节作用,不是在推进市场化改革的深化,而是产生了一种与市场化背道而驰的替代市场、否定市场、扭曲市场的倾向。

(一)从总体上来看,近十多年来我国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的主要原因还在于政策阻碍了供求关系的调整,使我国的房地产供应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失衡状况。

(二)土地制度和提高开发商准入门槛、信贷门槛、售楼标准等政策性要求,起着抑制房地产市场上的供给,提高房地产供给成本的作用

(三)需求引导的不明确和现实价格的单边上涨在放大和扭曲房地产市场上的真实需求,房地产市场需求始终回不到真实状态。

(四)中央对房地产业的定位摇摆和地方政府的利益依赖,形成调控政策的低效和失效。

(五)土地所有权的落实不到位,住房实物分配制度的保留以及围绕价格去进行的调控,都在阻碍和扭曲市场。

四、根本出路在于深化市场化改革

基于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其面临的问题,我认为,仍要坚定不移地坚持房地产制度改革的市场化方向,夯实房地产制度的市场基础,充分相信只有运用市场的办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房地产领域里所存在的各种问题。

(一)坚持房地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与民生关系十分密切的重要产业地位不动摇,把房地产业引向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方向。住房问题是与吃饭、穿衣同等重要的最基本的民生问题。与住房相关的房地产业,也当之无愧地应与提供吃饭的农业、提供穿衣用的工业一样,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保持房地产业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理所当然应成为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目标。

(二)明确土地产权制度,实行用途管理,用法律确立“两个基本”,即基本土地红线和基本土地用途。一是按人口“吃”的要求,确立基本农田制度,划定耕地红线,实行用途控制。二是允许土地流通转让,但任何情况下都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三是按土地红线和人口规模确定人均基本居住面积标准。依据这一标准,确定超面积的税收征管制度。

(三)取消任何形式的单位建房分房制度,彻底实行房地产制度的商品化、市场化、社会化,按“保障低端、资助中端、放开高端”的思路完善相关政策框架及配套制度建设。

(四)对土地闲置、住房闲置包括房地产开发商建成待售的房产,开征房地产闲置税。

(五)从房地产上征收的税收优先用于保障低端住房建设、保障农业用地补偿,其余一律用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六)要完善房地产金融体系,明确政策性房地产融资、准政策性房地产融资、商业性房地产融资之间的分工与合作,使各种房地产政策有金融体系相配套。

(八)要完善房地产税收体系,突出税收调节公平、调节需求、调节交易的作用。房地产领域是个人收入分配差距最大的领域,也是个人财产最集中的体现。因此,个人住房的基本面积应尽量免税;对超出面积则实行累进制税收;对交易环节尽量低税,但对超基本面积的交易所得(即增值部分)应征收所得调节税,对房地产继承则应征收房产继承税。

(九)要简化和完善住房保障和管理体系。住房供应,可以区分为保障房和商品房两种。保障房只有廉租房一种,取消所有经济适用房、限价房、低价房等各种名目。对廉租房由地方政府按照中央要求和政策标准统一供地和建设,由民政部门统一分配和运营管理。除此之外的一切住房都是商品房,由市场按照商业原则开发、建设、销售和管理,完全由市场调节供求和价格。

对待住房问题,政府如何去尽力、如何去作为、如何发挥作用,不是依靠直接参与,进场当运动员,不是替代市场,阻碍市场机制的作用,而是靠制订正确的政策,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功能和作用,用市场的办法去引导预期、引导理性、引导房地产业长期稳定健康发展。只有真正市场化的改革,我国房地产市场才有出路。

第三篇:京沪调低土地收入预算 或暗示楼市政策继续从严(最终版)

京沪调低土地收入预算 或暗示楼市政策继续从严 因楼市调控带来的土地出让金收入缩水,正在影响地方政府的财源。

根据北京市财政局近日发布的数据,去年全市土地出让收入完成1233.68亿元,比2010年缩水约三成。该市财政局对今年的土地市场形势依然不乐观,预计今年的土地出让收入为900亿元,降幅或与去年相仿。

主力资金流入个股(02/03)机构资金流向已发现巨变 免费Level-2高速行情收费软件强大功能限时免费

无独有偶,上海市财政局近日也下调今年的土地出让收入预算至1250亿元,仅为2011年实际土地出让收入的83.8%。

有分析人士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土地收入不断下降,将给地方财政和债务平台带来较大的压力,如果楼市调控维持现有态势,土地财政的缩水无疑将倒逼地方政府转型,地方经济发展也亟待摆脱对土地的依赖。

土地收入锐减的北京样本

关于北京市的土地出让收入,官方与民间有着不同的版本。按北京市财政局的统计,2011年北京本市实际土地供应总量为5970公顷,实现土地出让收入为1233.68亿元。

而民间机构根据北京市土地整理储备中心的公开数据计算得出,去年北京土地公开市场合计出让土地249块,总土地出让金为1055.14亿元。相比之下,官方数据要比民间机构多出近200亿元。

两者之间的差距何在?据北京市国土局一名官员透露,除采用招拍挂的方式出让之外,北京还有不少地块通过划拨、协议等方式出让,这部分土地的交易情况并未公布。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算上这部分土地交易,去年北京也未能完成当年的土地供应计划,与年初制定的6500公顷计划相比,完成率为92%,这也是北京市最近3年来首次没有完成供地计划。

北京市的土地收入受此影响。与2010年超过1600亿元的土地出让金相比,去年的收入缩水近三成。

在楼市调控的巨大压力下,官方对今年的土地收入预期同样不乐观。按照北京市财政局的预计,今年的土地出让收入仅为900亿元,若真的仅有这一水平,同样将创下近年来的最低。

今年1月,北京市“两会”上传出楼市调控政策继续从紧的消息。除继续坚持“稳中有降”的房价控制目标外,对于外地人购房门槛从“连续5年社保和纳税证明改为3年”的说法,北京市副市长陈刚表示“这没有可能”。

这或许也意味着,今年北京市的土地市场恐难实现真正复苏。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今年1月,北京成交20宗地块,全部为底价成交,成交的平均楼面价仅为1366元/平方米。开年即如此清淡,如果土地市场继续萎靡不振,将如何影响北京的地方财政?一位匿名分析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除大量的财政支出要缩减之外,巨额的土地储备开发贷款恐怕也将难以按时还清。

摆脱依赖可学深圳路径?

除北京外,上海也下调了今年的土地收入预算,为1250亿元。除了这两地,不少其他地方政府也暗自下调了土地收入预算。

事实上,经过一年的严厉调控,2011年各地的土地出让收入已普遍缩水。据中国指数研究院统计,2011年全国130个城市土地出让金总额为19052.3亿元,同比减少11%。其中住宅类用地12666.8亿元,同比减少23%。

进入新年,土地市场仍然未能从“冬季”中复苏。上述机构的数据还显示,今年1月,全国300个城市的土地成交量和住宅用地成交量较去年同期跌幅均超过50%。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压力可想而知。

但上述分析人士认为,对于严重依赖“土地财政”的地方政府来说,这恰恰是转变发展方

式的契机。“吃惯了”土地饭“,也应该按照中央的要求啃啃实体经济了。”该人士表示,过度依赖土地财政,不仅不利于当地实业的发展,造成产业发展失衡,还容易导致征地、拆迁中的各种纠纷,加剧社会矛盾。因此,按照中央“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地方政府应逐步摆脱经济发展对土地的依赖。

这并非没有先例。作为“土地财政”发源地的深圳,去年实现财政收入突破4000亿元,而当年深圳的土地出让金收入尚不足200亿元,土地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例不到1/20。由于深圳区域面积较小,在“无地可卖”的情况下,深圳被迫发展以高新技术和贸易为主的实体产业,促成了经济的转型。

“依赖土地财政的城市,早晚都要走深圳的道路。”上述人士表示。

下载楼市调控:力度从未削减 还将继续从严范文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楼市调控:力度从未削减 还将继续从严范文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