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二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申新红
二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申新红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为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学生情况分析
经过一年的学习,二年级学生已经懂得了如何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学生已经学会了一些知识,培养了一些能力,并养成了一些好的行为习惯。初步掌握了儿童与自我、与社会、与自然的基础知识和某些技能。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观察生活,发现问题,并能及时的整理反思提高。潜能生滞后的原因主要是没有充分体验生活,领悟生活。教材分析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教学要体现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
本册教学内容分3个单元主题:美丽的春天、家乡真可爱、健康聪明的我。每个单元下设若干活动主题,各活动主题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整体地为单元主题服务。每个单元内容结构呈树状分布。
第一单元 美丽的春天
1、春天的脚步 两课时
2、一年之计在于春 两课时
3、留住春天 三课时
第二单元 家乡真可爱三课时
4、家乡,我为你骄傲 两课时
5、大眼睛看家乡 三课时
6、我心中的家乡 三课时
第三单元 健康聪明的我7、健康小天使 两课时
8、好孩子守纪律 三课时
9、我会选择了 三课时
10、金龟子的启示 三课时
教学难点:
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和优秀的品格:
1、珍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科学。
2、自信、诚实、求上进。
教学方法及措施
1、认真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把握课程的实质。
2、树立开放的、综合的课程观。
3、树立科学的学生观,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创设宽松、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
4、确立新的教学观,教学方式服务于学习方式。
5、尊重学生的差异,进行开放性的、发展性的、鼓励性的评价。
6、创造性的使用教科书,开拓性地寻找和使用教学资源。
第二篇: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一、所教年级学生情况分析:
二年级共有26名学生。从整体看这些学生活泼好动,学习积极性高,能主动、自主地学习,具有很强的上进心。但也有个别学生贪玩任性,不能严格遵守纪律,虽然这些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辨别事非的能力,但是还不够,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训练。
二、本册教学内容:
1、我生活的地方。2让家园更美好。3快乐的少先队员。4我们在成长。
三、本册教学目标:
1、知道家乡的一些风景名胜、自然资源和文化生活。关心家乡的发展变化。
2、乐意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感受和活动成果。
3、关心周围的环境,为保护周围的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
4、对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有探究的兴趣。
5、愿意进取、不断向上。为自己是一名少先队员感到自豪和光荣,并能用红领巾激励自己不断进步。
6、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精神。
四、教学设想:
1、通过表演、指导学生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获得生活体验和智慧。
2、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获得体验、分享交流锻炼观察能力、表达能力。
3、在讨论中、使学生学会表情达意、学会解决问题。
4、通过讨论使学生了解做事拖拉的危害,抓紧时间的快乐,学会珍惜时间。
5、通过合理安排时间、体验学习的快乐,并探究合理安排时间的方法。
6、引导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善于学习、乐于思索,尝试不同的方法实现探究活动。
五、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和别人愉快相处的习惯。
2、知行一致、落实到位。
六、教学措施:
1、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中注意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展开活动。
2、生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学生的喜欢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
3、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
七、教学活动形式:
讨论、资料调查,现场调查,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操作性、实践性活动,教学游戏,参观访问、欣赏、讲故事、讲授等形式。
八、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我生活的地方----16课时 第二单元:让家园更美好----10课时 第三单元:快乐的少先队员----8课时 第四单元:我们在成长----8课时
第三篇:二年级品德与生活下册教学计划
二年级品德与生活下册教学计划
郭峪完小 贾瑞利
一、指导思想:
工作中,一切从学生角度出发,以人为本,尊重差异,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实现生命化教学。教学中,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基础,多种方式综合呈现学习内容;寓品德教育于学习活动中,注重体验和感悟;发挥整体育人功能,以学生直接参与的多样化的活动为主要呈现形式,力争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化,活动生活化;注重活动指导,寓评价于活动中,注重个性评价。
二、班级情况分析
二年级大部分同学学习认真,上课能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发言,课后按时完成作业,他们聪明好学。但也有少数一部分同学基础较差,个别同学头脑不够聪明,反映慢,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后进生的学习,使他们逐步赶上大部队。
三、本册教学目标:
(一)情感与态度:
1.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尊重他人和从内心对客人友好的情感与态度。
2.通过创设情景、仿真性表演等活动,诱发儿童参与活动的热情,激发他们乐于交往、尊重他人的情感态度。
3.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举止文明、关爱他人的情感和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态度。4.体验打电话、看电视的乐趣,学会多渠道获取信息,以积极良好的心态与外界交流合作。学会关爱,学会尊重,学会合作与交流,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与态度。
5.通过指导学生做事不拖拉,教育学生珍爱生命要从抓紧时间开始,培养学生珍爱时间的思想感情和抓紧时间做事的态度。
6.通过指导学生学会安排一天的生活,增强学生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观念,帮助他们树立自己,争做时间小主人的思想感情。
(二)行为与习惯:
1.通过组织开展我做文明小主人的活动尊敬和热爱人民领袖。2.敬佩小英雄,学习小英雄热爱祖国的精神。具有热爱祖国、忠于祖国的情感和行动。
3.接受老师的正确教导,按老师提出的正确要求去做。4.遇事要和父母讲道理,不任性,不发脾气,不惹父母生气。5.对长辈说话有礼貌,会问候,外出和回家要打招呼,吃东西要先想到他们。
6.和同学在一起能想到别人,不只顾自己。
7.在集体生活中能心想集体,心想大家,热爱班集体,为班集体增添光彩,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三)知识与技能:
1.增长学生的社会生活知识与经验,妥善解决“陌生人来访”的问题。2.学会做客的基本礼节,在叫门、问候、用餐、谈话和道别时,做到有礼貌,做一名文明小客人。
3.知道在公共场所应遵守的规则,初步认识规则的作用。能自觉劝阻不文明行为。
4.了解打电话的一般常识,初步知道看电视的利与弊,掌握看电视的常识,不做“小电视迷”。
5.使学生了解无论在家还是在校,都要做到玩要玩得痛痛快快,学要学的认认真真。
6.合理安排一天的生活,学习并掌握合理安排一天生活的技巧。7.引导学生分析成长中的喜悦和烦恼、进步和成绩,学会认识自己,全面看待自己,欣赏别人的长处。
8.通过理想教育,使学生初步了解实现理想必须要有文化知识和动手能力,勇于掌握学习生活的各种技能。
四、教学设想:
1.通过表演,指导学生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获得生活体验和智慧。
2.通过谈论交流,让儿童获得体验。分享交流,锻炼观察能力、表达能力。
3.通过各种形式使学生知道遵守秩序的好处。能在老师的帮助下,总结、提升获得的经验和信息。
4.在谈论中,使学生学会表情达意,学会解决问题。5.通过讨论使学生了解做事拖拉的危害,抓紧时间的快乐,学会珍惜时间。
6.通过合理安排时间,体验学习的快乐,并探究合理安排时间的方法。
五、时间安排:
周 次 内 容 周 次 内容
第一周 多彩的校外活动 第十一周 我有一双“小巧手”
第二周 快乐地健身 第十二周 我能行
第三周 遇到问题想办法 第十三周 科学常识来帮你
第四周 我的需要我知道 第十四周 困难面前我不怕
第五周 诚实孩子人人夸 第十五周 四季变化多
第六周 帮助他人我快乐 第十六周 大自然的奥秘
第七周 可爱的家乡 第十七周 天气变化早知道
第八周 家乡的变化 第十八周 复习
第九周 愿我们的环境更美好 第十九周 考试
第十周 变废为宝
第四篇:二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
二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经过一年半的学习,学生能感受到经过二年级上学期的学习生活后的进步和变化,并对二年级的学习和生活怀有美好的向往。随着对《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了解的加深,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高涨,他们已开始运用讨论、观察、调查、实验等多种方式去学习,教材以图画的形式呈现更可以开展的活动、游戏及其活动的过程,学生活动的兴趣被引发出来,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而非教师给予的现成结论去获得知识。但是,可能由于地区的差异,本地学生的生活与教材反映的不尽相同,以及教材中的活动性较强,由于学生学习环境及条件的限制,个别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不够透切,这有待今后教学中扬长避短,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
二.全册教学内容
1、生活中的你我他——本单元设计了“集体生活真愉快”“班集体真温暖”“人人有长处,合作力量大”“我为集体添光彩”四个主题活动,目的是引导学生在一年多集体生活的基础上,通过体验老师、同学间的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能够进一步意识和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力量,体验到共同生活的愉快;同时通过开展为集体做好事、为班级做贡献的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
3、环保——本单元围绕纸的问题设计了“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纸”
“纸从哪里来”
“保护森林,节约用纸”三个主题活动,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纸的来源,了解纸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4、奇妙的光——本单元从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影子的探索开始,引导学生获得有关影子的知识,探索和认识光的一般特性,激发学生对光的浓厚好奇心和探索兴趣。
5、我们都有一个家——本单元设计了“好大的一个家”“好壮丽的一个家”和“我们的家在哪里”三个主题活动,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大家庭,了解祖国主要的名山大川、名胜古迹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了解有关长江、黄河的基本知识,并为此而感到自豪。
三.全册教学目标
1、能够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并能了解班上同学的特点,对自己充满信心,与同学团结友爱。
2、初步形成集体意识,在感受集体的温暖和力量的同时,认识到自己作为集体一员的责任,从而主动地用实际行动为集体增光。
3、了解关于中国的基本知识,知道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多民族大家庭,并为生活在这个大家庭中而感到自豪。
第五篇:二年级品德与生活下册教学计划
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为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教育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同时,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1.生活性。
第一,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也就是遵循儿童生活的规律;
第二,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主要源泉,这些生活主要是孩子们熟悉的学校生活、无可选择的家庭生活和他们身边的生活,这些都是亲切的内容。其表现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发生在儿童身边的真实的生活。在课程与教学中,这种活动主要表现为向儿童提供真实的生活素材或情境并组织儿童实施,如观察小动物、家政劳动、自理个人生活等;二是模拟儿童身边的真实生活。在课程与教学中,这种活动主要表现为向儿童提供可以供模拟的真实的生活素材或情境并组织儿童实施;
第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这些活动主要包
括游戏、讨论、交流、动手实践、调查研究等形式。活动要合童心、有童趣,更提倡教师从儿童生活实际捕捉主题,也提倡儿童自己从生活实际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
第四,本课程内容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顺其自然而又不听之任之。教师要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2.开放性。
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
第一,整体视野的开放,过去只关注本学科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而现在是面对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这是全新观念,凡是儿童生活的事都与课程有关;
第二,课程内容的开放,解决了教材的滞后性,希望能把新的信息和儿童的实际问题纳入课程内容,加强了针对性;
第三,授课的空间是开放的;
第四,授课的时间弹性延展,以学的需要和实效为出发点。
3.活动性。
第一,课程形态以主体参与性活动为呈现方式。强调儿童直接参与,强调全员参与;
第二,课程目标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
第三,儿童本身实地参与活动,老师指导活动,把教材内容转化主题活动。
二、学生基本情况
全班共有学生44人,他们部分是独生子女,受到家人的百般呵护,在各方面都存在不良的行为习惯,对他们的思想进行教育是件不容易的事。
三、教学目标
⑴、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问题时,愿意自己解决,并相信自己有能力解决;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愿意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生活。
⑵、从儿童的生活出发,从不同角度引导孩子关心和爱护同伴,尊敬和关心老人,同情和帮助残疾人,体验助人之乐。
⑶、通过教学内容的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将学生引入到发现与研究的快乐之中。通过发现、研究、展示等环节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科学态度、合作意识。
⑷、首先通过对祖国的了解来体验祖国“妈妈”的可亲、可敬、可爱,然后通过国旗、国歌、国徽的礼仪教育等引导学生把爱国情感落实到行动中,贯彻在日常生活中,再更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人民英雄,崇敬人民英雄,从而深化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祖国妈妈的可爱、伟大,人民英雄的可歌可泣,自己与祖国的血脉相连,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⑸、通过教学活动,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儿童从不同的角度去体会收获的愉悦,激发儿童努力实现自己的生活目标。
四、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这是本课程的宗旨和价值导向。分目标的四个方面“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技能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偏重追求结果,忽略过程与方法等倾向,全面地、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2.转变教师角色。
在本课程中,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其主要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际培养儿童的品德与习惯,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引发儿童探索的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身心健康地成长。教师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该导不导,该点不点,不符合课程改革要求,也会影响教育效果。
3.加强教学活动的指导。
本课程的活动以落实课程目标为目的,以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中的某一内容或几个内容的融合为主题,以儿童的年龄特征、经验背景和学习兴趣等为设计基础,将知识、技能教育的要求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融为一体。因此教师在指导教学活动时应注意以下四点:
(1)教师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应注意把握儿童的实际情况,根据课程标准的各项规定制定教学计划和活动设计,帮助儿童展开活动。活动设计和活动指导应具有计划性和灵活性。
标准的各项规定制定教学计划和活动设计,帮助儿童展开活动。活动设计和活动指导应具有计划性和灵活性。
(2)儿童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教学活动要注意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帮助儿童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
(3)教学活动应源于儿童的生活又高于生活,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的生活。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
(4)本课程的教科书主要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来供教师讲授的,它是教师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教
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当地和儿童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
4.活动形式应灵活多样。
本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教学活动在内容上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励教师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或与儿童合作选择内容,或利用儿童自己的选择来组织活动;教学活动在形式上不拘一格,形式服从内容,可根据具体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的不同,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选择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类型。教学活动形式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几种形式结合使用;教学活动时间的安排比较灵活机动,根据主题、内容,可在一课时内完成,也可持续几课时或一段时间。可在课堂上完成,也可安排必要的课前准备活动或课后延伸活动来配合。
5.注意与其他学科、教育活动的结合。
本课程教学活动应注意利用其他学科或教育活动的成果,与其他学科和教育活动,如少先队、班会活动、节日庆祝活动等相结合,相互促进,资源共享,实现综合教育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