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则谈判法和一个主题仲裁理论在大调解中的运用

时间:2019-05-15 11:30: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原则谈判法和一个主题仲裁理论在大调解中的运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原则谈判法和一个主题仲裁理论在大调解中的运用》。

第一篇:原则谈判法和一个主题仲裁理论在大调解中的运用

谈判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事实,不管你喜欢与否,你都是一位谈判者。小到家庭事务的处理,大到国与国之间的协作,谈判是一种调解必须采取的基本手段,它使你从别人那儿得到你想要的;它是一种双向沟通,针对与双方利害攸关的事项进行协调,并取得协议。在大调解中,需要谈判的场合日增,群体性矛盾可以说是一项成长的行业。目前,受别人操纵左右的人日趋减少,每个人都想参与攸关自身利益的决策制定过程;然而每个人的自身利益殊不相同。因此,要运用谈判来解决其间的歧异。不管是政府、公司或家庭,人们都是通过谈判来做大多数的决定。即使到了诉之于法的地步,人们也会尽量透过谈判的途径以寻求庭外和解。虽然我们一直都在谈判,但却不容易运用自如,恰到好处。一般的谈判策略都会使得某一方深感不满,或者弄得双方的关系更加疏远,而且经常都是三味俱全。一般的谈判策略使得人们处于两难局面中,他们看到的只有软弱或强硬两种谈判方式。软弱的谈判者希望避免冲突,随时准备为了达成协议让步。他希望圆满达成协议,却总是为遭到对方剥削而深感其苦。强硬的谈判者把任何情况都看成一场意志力的比赛,他们认为在这种比赛中,立场越强硬的人,最后获得的也越多。他希望赢,然而经常造成对方同样的强硬回应。这种回应使得双方精疲力尽,并使双方关系因而破裂。其他的谈判策略则介于两者之间,试图在获得想要的和不伤和气之间取得某种折衷。谈判还有第三种方式,既不是软弱又不是强硬,而是一种有软有硬的方式,即原则谈判法,其中包括一个主题仲裁程序,他建议你寻求双方各有所获的方案,当双方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则坚持根据公平的标准来做决定,而不是双方意志力的比赛,原则谈判法所强硬的是价值,对人则是软弱的,它不采用诡计,也不故作姿态,它使你既能得到想要的,又能不失风度;它使你能保持公平,而别人无法占你便宜。每一个谈判都不会一样,但基本要素则不变。原则谈判法可以用于一个问题的情况,也可以用于涵盖多个问题的情况中,可以用于双方面的谈判,也可以用于多方面的谈判中,可以用于固定的谈判,例如劳资集体谈判,也可以用于突发情况,如人质事件、工伤事故处理等,不管谈判对手有无经验,也不管对手强硬或友善,原则谈判法都可通用。原则谈判法和一个主题仲裁理论,是哈佛大学谈判研究方案发展出来的,后者曾应用于1978年9月美国主持的大卫营中东和平谈判,使以埃宿仇签订和约。这项理论之所以能在调解中运用,是因为人民调解本身是应当事人的申请,代理当事人一方另一方进行协商谈判,并最终就一个主题达成协议,如果双方均申请,则可以围绕一个主题组织协商谈判或就一个主题进行仲裁。

一、大调解中运用原则谈判法应注意别在立场上讨价还价任何谈判方法都可以用三个标准来做公平的判定:⑴如果有达成协议的可能,它就应产生明智的协议;⑵它应该有效率;⑶它应该改善或至少不伤害双方的关系。一项明智的协议可以定义为:符合双方可能有的合法利益,相当公平地解决双方的冲突,持久并且将社会利益考虑在内。就目前谈判的运用上,无论是契约、家庭纠纷、群体性矛盾或是国际和平,谈判的双方一般都会在立场上讨价还价,双方都会采取某一立场,在立场上争执不休,并稍做让步以挽取协议,最典型的例子是家庭主妇在菜场买菜的讨价还价,这样的讨价还价下去,他们也许会达成交易,也许不会。这种逐步的“取”与“舍”的立场可以达成某些有用的目的,即把可以反你想要的告诉对方,它可以逐渐产生可能接受的协议条件,然而在立场上的争执却无法符合明智协议的三个标准。㈠在立场上争执会产生不明智的协议。当谈判者在立场上争执时,他们会使自己陷入该立场中。你越澄清你的立场,越抵抗别人对它做的攻击,你就越会执着于它;你越设法叫别人相信你不可能改变立场,你越难做到这一点,你的“自我”变得与你的立场混为一体。你现在有了“保持颜面”这项新利益——把未来的行动与过去的立场一起——也就较不可能达成一项调和双方原始利益的明智协议。任何达成的协议,都可能只是机械式地破除双方在最后立场上的歧见,而不是精心拟出符合双方合法利益的解决方案,这种协议不可能使双方都满意。㈡在立场上争执是无效率的。一般的谈判方法也许会达成协议,如商店购物的讨价还价,土地的租赁费等,不论谈判的结果如何,谈判的过程一定会耗用较多的时间,在讨价还价的争执中,你会设法借着采取极端立场,执之不放,把它当作你真正的观点来欺骗别人。然后为了维持谈判的进行,你会稍做让步,从而获取对你有利的协议。这时对方也会采取这种策略。这其中每一种因素都会阻碍协议的迅速达成。公开的立场越极端,以及所做的让步较小,就越需要多花精神去探求达成可能性。一般性谈判对底价、拒绝什么,以及需要做多少让步的决定是一种既难又耗时的事。由于每一种决定不但是向对方让步,并且还可能迫使自己进一步地让步。因此,扯后腿、威胁退出谈判、步步为营,以及其他各种类似的伎俩,亦就变得非常普遍了,这些都会增加达成协议的时间和成本,甚至使得谈判破裂。㈢在立场上争执会危害到持续中的关系。立场性争执会变成一种意志力的比赛,每一位谈判者都执拗于他愿意和不愿意的。由于“双方共同拟定一种可以接受的解决方案”的任务,现在变成了一场争夺,每一方都想透过不屈不挠的意志力来迫使对方改变立场。当一方发现自己的合法利益却未被提及时,就会产生愤懑的情绪。立场性争执因而会使双方的关系紧张,有时候甚至使双方关系破裂,这种折冲所造成的痛苦感受,可能叫人

终生难忘,如邻里之间的纠纷、商场上多年合伙的生意人等待。㈣当谈判涉及多方面时,立场性争执的缺点更加严重。把谈判当作仅有两方面来探讨,虽然有其方便处,然而事实上有许多谈判都有第三者加入,参与谈判的人越多,立场性争执所隐藏的缺点也就越严重。如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群体性矛盾纠纷的处理,如果绝大多数的国家和个人都赞成,最后也会为了

一、两个国家和个人的反对而使协议的达成“泡汤”,在这种情况下,做投桃报李式的让步很困难,你对谁让步?在这种情况下,立场性争执会使有共同利益的人——象征性利益多于实质性利益结合成联盟。由于每一组的成员都相当多,也就很难发展共同的立场。更严重的是,当他们彼此痛苦地确定了共同立场之后,亦就很难再加改变。当有较高权威者不在会时,任何决定也一定要得到他的核准,否则协议仍然难以达成,然而再改变一个立场也同样是困难的。㈤软弱、强硬、折衷三种方式谈判的弊端“软弱谈判”所强调的是建立和维持双方的关系。这种谈判过程较有效率,一般在家人和朋友之间运用,在迅速产生谈判结果上是如此,然而这种协议达成不一定是明智的。如果以软弱方式进行立场性的折冲,往往容易受到采取强硬立场者的伤害。这种谈判就会倒向强硬者的一边。达成的协议这也会是不明智的。折衷的方式是在两个层次进行。第一个层次是在实质性上谈判,第二个层次是在处理实质性程序上的谈判。然而不管是有意的或无意的,采取的每一个行动,都是在对程序规则做谈判,即使这些行动看来只与实质发生关系时也是如此。

二、大调解中如何运用立场性争执的替代方式原则谈判法和一个主题仲裁程序原则谈判与立场争持截然相反。它的重点放在基本的利益,共同满意的选择,以及能够产生明智协议的公平标准上,具体有四项基本要素:即人、利益、意见、标准。㈠坚持把人与问题分开。首先参与谈判的不是“抽象代表”,而是实实在在的“人”,双方都有情绪、价值观,有不同的背景和观点,并且相互都难以预测。在谈判中,人性层面,既是一种助力,也可以是一种阻力。在经由谈判达成协议的过程中,可以使参与者在内心承诺追求一个相互满意的结果。在谈判过程中,经由信任、了解、尊敬和友谊所建立的工作关系,可以使每一项新谈判变得更为顺遂和有效率。相反地,人的发怒、沮丧、恐惧、产生敌意、挫折和反抗,他们会从本位的立场看这个世界,也会经常把自己的“看法”与“现实”混为一谈,他们通常不会按照你的本意去解释你的说法,他们心中所想的并非就是你从他嘴中所听到的,不能迅速地察觉对方人性层面的反应以及妥当地加以处理,会给谈判带来致命的打击。其次,每位谈判者都有两种利益,即实质的和关系的。每位谈判者都想达成一种能满足其实质利益的协议,这是谈判的根本原因。此外,谈判者还会在双方的关系中有其利益,如将顾客变成长期客户,希望维护良好的工作关系。如企业合伙人、政府官员、纵横向关系等。维持持续的关系要比任何谈判结果还要重要。再次,关系会与问题纠缠不清。在谈判中,“人的问题”的主要后果是双方关系倾向于与讨论的实质纠缠不清。在“舍”与“取”的这两端,我们可能把人与问题视同一体。如“某某场所混乱得一塌糊涂”这种说法,明的看是确认问题,但却可能被理解为对某人的攻击。实质问题容易与人的问题纠缠一起的另一原因是,人们会把别人并无实质依据批评当作是事实站在他那一边。而且除非我们很小心,这种倾向几乎是自然产生的,很少会意识到其他的解释合情合理。第四,立场性争执把关系与实质置与冲突状态中。立场性争执是籍着实质利益与关系利益之间的取舍,来处理谈判者的利益,如果对取得有利于己的解决方法所关切的程度,要大于能否得到另一方的欢心,则可以拿“实质”来换取“关系”,反之亦然。第五,把关系与实质分开,直接处理人的问题。如果双方都准备按照对方的合法价值来对待的话,处理实质问题并不与维持良好工作关系发生冲突。把双方的关系建立在正确的看法,清晰的沟通,适当的情绪,以及一种前瞻和有目标的眼光上。要直接处理人的问题,不要试图籍着实质的让步来解决它。心理问题处理,要用心理学知识。当看法不正确时,你要找机会给他教育,如果情绪太高昂,你要找机会让每一个人发泄。有误解时,你要设法改善双方的沟通,应该说在处理各类人的问题上都离不开看法、情绪、沟通这三大范畴,这对双方都能适用。第六,预防胜于一切。在处理“人的问题”的最佳时机,则是在它变成问题之前,这里的意思是说与对方建立个人的和组织的关系,籍此来缓冲双方谈判中的对立状态,把实质问题与关系分开,并且要把人的“自我”与实质问题分开,⑴建立一种工作关系;⑵对事不对人。㈡重点放在利益而非立场上首先,明智的解决方法是针对利益,而非立场。⑴利益界定问题,谈判中的基本问题不是在立场的冲突上,而是在双方需求、欲望、关切和恐惧的冲突上,调和双方利益而不是双方立场,这种方式行之有效的原因有二:一是每一种利益通常都有多种使之满足的方式,包括又符合对方利益的替代性立场。二是,因为在对方立场的背后所存在的共同性利益,常常多于冲突性利益。⑵在对方立场的背后,存在着共同性利益和冲突性利益。立场的不同,其关键是可能有一些利益并非相互冲突,而只是相互不同而已。共享的利益以及可以相互弥补的分歧性利益,都能成为一项明智协议的诱因,其次,如何确认利益。赢得找出对方的利益,至少要与找出你自己的利益不一样重要。⑴问“为什么?”换位来探讨他

们采取的每一个立场。⑵问“为什么不?”考虑他们的选择,其间答应与否是否影响自己的利益和团体的利益。⑶必须了解一方都有多重利益。⑷认定人的最强烈的利益是人性的基本要求,这包括安全感、经济福利、归属感、被人承认。期间,人性的基本需求虽然这么根本,可是容易被人忽视。因此,在处理时必须列出清单(事前)。再次,谈论利益。谈判的目的是设法满足一方的利益。如果一方对利益进行沟通,那么得到满足的机会就可以增加。谈判者的双方都希望另一方将自己的希望列入考虑,因此在建设性的讨论中,则必须把握好:⑴让对方明确了解你的利益有多么重要、多么合法,完全是对方应该做的。⑵承认对方的利益也是问题的一部分。⑶把问题放在你的答案之前,阐述问题、理由,倾听对方的问题、理由,适时给出建设性议案。⑷要朝前看,别朝后看。⑸方案要具体而有弹性,最好有替代性方案。⑹对问题强硬,对人软弱。最明智的解决方法是在对方损失最少的情形下,使你得到最大的收获,而且这也是在你坚决主张自己的利益时达成的协议。因此,必须做到一方面对“人性面”给予积极支持,可以改善关系;另一方面,对问题的攻击,籍以增加寻求解决方法的压力,做到双管齐下,既要强硬,又要开放。㈢构思互有收获的解决方法在大多数谈判中,有四种障碍阻止大量可供选择方案的产生,即过早的判断只寻求唯一的答案,不是赢就是输,认为解决问题是对方的事。因此,要克服这四种障碍,首先,把选择方案的“构思行为”与“判断行为”分开,由于“判断”会阻碍“想象力”的发挥,因此,一定要把创造性行为与批判性行为分开,把构思的过程与选择的过程分开;构思在前,决定在后。其次,扩增你的选择方案,坚持在特定和“一般”之间穿梭,而产生多种选择方案,一是思考特殊问题,认定问题的存在;二是对问题的描述性分析;三是采取一般性角度应该采取何种行动;四是研议特定的和可能的行动建设方案,在具体操作时,要从不同专家的角度探讨问题,拟出达成永久和临时性各有所长的不同建设,尝试改变协议范围,可把问题分割成小而易处的单位,也可以将主题扩大,提升对双方的吸引力。再次,寻找各有所获的解决方法。一是确认共有的利益。作为谈判者,你永远要寻求能使对方也得到满足的解决方法。在确认共有利益上,从谈判破裂的角度分析双方承担的损失中来寻找,同时将共有利益做为谈判的共有目标才能使谈判顺遂和融洽。二是契合分歧的利益。人们一般都认为双方之间的差异只会造成问题。然而,“差异”却也能导出解决方法。如股票购买、按揭置房等等,一般差异的运用在利益、信念、不同时间的评价、不同预测、风险厌恶程度、对方的偏好等六个方面。第四,想出对方容易做决定的方式。一是你必须从对方的立场去思考,设法使对方对方案容易决定,其前提,方案必须使对方动心;二是在决定时是给答案而不是问题,注意力放在决定的内容上,要努力把解决方法塑造成显然完全合法,因为大多数人一般都会对“合法性”(即公平、法律、荣誉),所持的概念影响比较大;三是采取“先例”来帮助一个人做决定;四是将“形式上说说”和“实际成效”分开,商谈一份协议。㈣坚持客观的标准一般来说,谈判者都会籍助立场性争执来化解这种冲突,就是籍助谈论他们想要的和不想要的。这种谈判过程都是把重点放在那一方最后愿意让步上,而这种谈判所费不资,这在第一个大问题中已论述,因此,就应依据客观标准来进行谈判。这就要发展客观标准,以及如何在谈判中加以运用。一是公平的标准的产生,从理想上说,为求确保一项明智的协议,客观的标准应该独立于意志力之外,而且还要合法和切合实际,并且双方都能适用。一般来说,发现可以作为协议基础的客观标准大概有以下几方面:即市场价值、先例、科学的判断、专业的标准、效率性、成本、法院的可能决定、道德标准、同等待遇、传统习惯、互惠原则等。二是公平的程序的产生。就是以双方都认为合理的做法,如我们通常采用的轮流的抽签,由旁人来决定(含请第三者进行裁决)。三是将标准与程序运用于谈判。首先将每项标准都变成由双方来共同寻求的客观标准。应该看到,一项具有合法性的标准,并不排除其他合法标准的存在,另一方认为公平的事,并不一定就是你也认为公平的。双方的举止要理性的象个法官,双方都应该听取对的建议或者采用不同的标准最后寻得共同标准来遵守,如果在标准认定上不一致,这时就需要邀请大家共同认为公平的人进行解决实质性的争执,寻求共同原则来解决争端与运用原则来支持其立场,这两者是有明显的区别,应该说,前者是理性的,而后者则是极端的,其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四是只屈服于原则,就不屈服于压力。在谈判中,压力有许多形式,如贿赂、威胁、诉之于信任的操纵,或者只是丝毫不肯让步。这时,你就需要对方说明理由,提出你认为应用的客观标准,否则就绝不让步,这往往会占优势,这优势在于它的合法性、理性等。

三、在谈判中应注意的其它问题㈠如果双方实力悬殊时,任何谈判方法所能做的最多是达成两个目标,第一是保护你自己,以免达成一个应该拒绝的协议;第二是使你的本钱发挥到最大,以便达成的协议能够尽量满足你的利益。一是学会运用底价的成本。谈判者普遍都会事先相好可以接受的最坏结果,即底价,借此来保护自己。从定义上看,“底价”就是不容改变的立场。这种方式虽然可以防止你接受一个不好的协议,但也会妨碍你的构思和接受更具有创意的巧妙解决方法。二是寻求最佳的替代方案。“最佳的替代方案”不但是一种较佳的衡量工具,而且还可以使你有充分的弹性去探求富有想象力的解决方法,可以有这种方法来检讨是否符合你的利益,而不至于任意排除并不符合你底价的解决方法,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点构思如果未能达成协议时,你认为可以采取的各种行动;第二点,改善某些有希望的创意,并且将之转为合乎实际的选择方案;第三点,选出初步认为是最佳的选择。㈡在对方不想干时,可以采取各种方式:第一种方法是集中你所有能做的,引导其注意价值而不是立场争执,即借力用力法;第二种就是第三者所能做的,即一个主题的仲裁程序。所谓借力用力法,即当对方宣布一个强硬的立场或攻击你这个人时,采取不防御策略,而要把攻击带到旁边并且斜引到问题上,利用借力使力的方法,把对方引导入利益的探求中,构思互有所获的选择方案,以及寻求客观的标准,其操作要点是:别攻击对方的立场,要探讨其中隐含的利益;别防御你的构思,而要请对方提出批评和建议,可以询问对方最关心的什么和换位思考;把针对人的攻击引向对问题的攻击。主要放任对方情绪的宣泄,再引导对问题的攻击;十分注重发问和停顿艺术的使用。所谓一个主题的仲裁,即当谈判进入僵局后,邀请专业人士或专家就争执的问题进行裁定。㈢预防对方采用卑劣的诡计在日常问题的处理上,一般会有三类诡计,即刻意欺瞒,心理战以及立场性的压迫,在一般的表现上,刻意欺瞒主要有假事实,含混的权力可疑的意图;心理战主要有:压力、个人攻击、好人与坏人的把戏、威胁;立场性压力主要来之于拒绝谈判、极端要求、提高要求、破釜沉舟、有计划拖延,如果不接受就拉倒等。诡计性谈判伎俩实质就是谈判程序,对双方谈判立足之地进行的方式提出一面倒的建议,对于这个问题,一般可以采用三个步骤可循:⑴认清伎俩;⑵把问题明白提出来;⑶质问这一伎俩的正当性和必要性。在这些诡计被揭穿后,诡计会停止使用,然后再用原则性谈判方式进行。<--依法治市综合网http://www.xiexiebang.com/

[1]

第二篇:的运用利益衡量理论在民商事调解中

利益衡量理论在民商事调解中的运用

甘琴飞

基层法院在审判工作中,要切实保障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充分发挥调解制度的作用。调解就是将伦理的内容融于解决纠纷的机制中,用温和的手段去处理矛盾冲突,使对立的双方在相互理解与宽容中自愿妥协达成一致。民商事案件的调解侧重于矫正和恢复受侵害的经济秩序,尽可能地挽回当事人的经济损失,所涉及的案件矛盾可能没有刑事案件那么激烈,但由于案件的审理结果往往引起社会财富的流动和重新分配,处理得妥当与否则关系到一方社会经济的良性运行与稳定,因此,需要充实完善民商事案件的调解理论和方法。

笔者认为,在基层法院,当一个案件进入司法程序时,采用调解还是其他的审判方式,我们法官所考虑的不仅仅是原告的诉求是否符合法律的逻辑推理,而更主要的是应关心问题的解决是否妥当,是否可行,是否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是否有利于纠纷当事人日后的和睦相处等。作为法官,我们不能仅凭一纸判决书给当事人永远无法兑现的权利,而应考虑权益受侵害的当事人是否能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从法律角度讲,利益衡量就是指法官审理案件,在案件事实刚查清后,不急于去查阅法规大全和审判手册寻找本案应适用的法律规则,而是综合把握本案的实质,结合社会环境、经济状况、价值观念等,对双方当事人的利益关系作比较衡量,做出本案当事人哪一方应当受保护的判断。因此,利益衡量的主体必须是唯一的,即对具体案件进行审理的法官;利益衡量的客体是法官在对具体案件行使审判权时所涉及的各种各样的、相互发生冲突的利益关系;利益衡量的内容,则是对各利益重要性之评价及利益的选择和取舍。而这种选择和取舍,必须要求是符合公平正义和效率。利益衡量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对各种利益主体的权利作出衡量和估价,以及为协调利益冲突提供恰当的标准。利益衡量的实质,就是通过司法审判来保护

隐藏在法律关系背后的生产力关系。通过力求审判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谋求公正审判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双赢效果。我们熟知的法官宋鱼水,就是一个在社会主义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下,构建新型的和谐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精心关注处于利益冲突双方当事人的法律诉求,积极寻找和把握双方利益的平衡点和共同点,被当事人称赞为“辨法析理、胜败皆服”,努力以利益衡量理念来解决诉争的先进典型。

因此,笔者认为,利益衡量的理论,除了适用于判决,也可以运用于法官调解的思维分析过程,当然,这种运用不是完全依照利益衡量理论预设的轨迹对案件中的利益关系进行判断取舍,而是汲取该理论区分比较案件中各种利益关系的方法精华,将这一方法作为法官在内心确定案件“能调则调,当判则判”的尺度和标准。这样,依据该理论,法官就可以比较双方所代表的利益(或双方本身所负的利益),主动地有方向地准确确定哪些案件需要尽量调解,而哪些案件又不需要过多调解,以达到提高调解成功率和节约司法资源的目的。利益衡量理论在民商事案件调解中完全可以运用。笔者通过分析几个案例来说明这一问题。

例1:甲厂和乙之间长期有着买卖油脂的业务关系。某段时间内,甲厂先后分两次卖给乙共4桶油脂,第一次乙收到2桶后向甲出具了收条,第二次也出具了收条。但第二次的2桶油乙刚使用就发现存有质量问题,乙提出要甲厂予以调换,甲厂同意并将后2桶油拉回,但当时乙却未让甲厂出具收到退2桶油的收条,也未将其第二次出具给甲厂的收条讨回。后甲厂迟迟未将好的2桶油交付于乙,乙也未对第一次收到的2桶油付款。后甲厂凭两份收条起诉要求乙支付4桶油的货款,乙则坚持认为只收到了2桶油,另2桶油已经退回,并且对甲厂的这种起诉行为气愤之极,希望法院一定要查明事实,还以公道;但甲厂对此完全予以否认,要求法院依证据公正判决。

例2:A公司为B公司加工一批出口服装,双方约定了交货时间,但后A公司迟延交货,而且B公司发现服装加工存有质量问题,导致B公司因两方面原因向外商赔偿。后B公司对A公司的加工费拖延未付,A公司遂起诉要求全额支付加工费,B公司随即提出,因A公司的迟延交货及服装质量问题导致其向外商赔偿,B公司准备提出反诉。A公司提出,服装已经出运,B公司没有证据证明其加工的服装存有质量问题,也无法证明外商的索赔就是因B公司加工的服装所引起的。

例3:自然人A向B银行抵押贷款,到期后未还。B银行起诉A,A在法院邮寄送达应诉材料时拒收,后法院去人直接送达,A表示贷款属实,但无力归还,随便法院判决执行。至开庭时A未到庭,法院打A电话又不接。

例1中的情况,原告甲厂凭借两份收条要求被告乙支付货款,而且两份收条也并非伪造或变造,应该说已经证据充分,足以证明甲厂所要主张的事实;乙虽然提出存在退货情况,但没有相应证据证明。如果单从证据角度而言,甲厂确实具有明显的证据优势,法院判决的话也应依据这两份收条判决甲厂胜诉。但像这种情况,从常理而言,如果乙确实收到了4桶油,面对自己出具的两份收条,一般是没有什么好抵赖的(就像债务人面对欠条一样,审判实践中债务人很少提出自己没有欠钱,除非该事实真的不存在),而现在乙却如此地坚持自己只收到了2桶油,并且表示这两桶油的钱愿意立即支付,之外一分也不会多付。这说明其中可能是存在着退货的情况。经过这样一分析,我们可以比较权衡一下原被告双方的利益,如果依证据判4桶油,那么甲厂的利益将受到保护,但如果确实存在退货,则判4桶油不仅使乙的利益遭到侵害,更使甲厂得到了不该得到的利益。起诉的目的在于挽回和弥补损失,如果因此而谋利,那将是不公平的。因此,双方是否存在调解的可能呢?对甲厂而言,如果确实退了2桶,那么接受调解也不会致使其得到低于其本来应该得到的利益(因为乙已经表示2桶油的钱愿意支付),或者说,甲厂不会有什么损失;但如果乙确实在说谎,则甲厂在有如此充分的证据前提下,一般是不会接受调解的。对乙而言,如果确实退了2桶,那么调解将是避免或减少其利益遭到侵害的最佳选择,因为乙在证据上处于弱势;而如果乙在说谎,那么乙也会接受调解,只有调解才可能让甲厂对4桶油的货款及诉讼费作出让步。所以综合来看,只要确

实退了2桶油,那么甲厂是很可能接受调解的,而乙不管说谎与否,都会愿意调解。此案最终甲厂接受了调解,乙向甲厂支付了3桶油的价钱,诉讼费用由甲厂承担。

例2中情况,在商事案件的审理中,经常会遇到。关于质量问题的异议,被告往往苦于举证上的不能而败诉。在这个案件中,B公司如果要举证证明服装的质量问题,包括因质量问题所引起的B公司的损失等,可能需要涉及涉外证据的收集,而这又牵涉到复杂的涉外证据形成程序,时间上比较长,难度和成本也比较大;即使收集到了,还面临着法院是否采信的风险。因此,可能出现被告为了抗辩原告的利益而使自己失去更多的利益的情况。对原告而言,如果被告的反诉成立,那么不仅原先起诉要挽回的利益可能得不到或不能完全得到,而且还面临着向被告赔偿也就是损失更多利益的风险。所以,像这种情况,原被告双方一般都是愿意调解的,法院也应主动进行调解,而且调解对法院及当事人而言,既缩短了结案时间,也减少了司法成本。换句话说,能尽早的平复当事人受损的利益,对当事人而言,本身又是一种额外的司法救济上的利益。

例3中的情况,这类案件一般事实都比较清楚,相对来说,利益受损是单方的,因此,即使法院判决也只是回复了原本应该归位的利益,不会因判决而侵害或引起另一方利益的不正当波动。所以,像这种情况,法院就不需要过多地调解,能判则判,尽快结案,以提高办案效率和节约司法资源。

通过以上的举例分析,笔者认为我们法官在调解案件中的思维方式应该予以转变。虽然现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下,调解在审判工作中很受重视,有些地方法院还专门对调解率下了指标,但如果不改革过去的调解观念,仅是为了调解指标而一味调解,就会出现为调而调以至“硬调”的局面,不仅浪费了有限的司法资源,还招致了当事人的不满。所以,笔者只是想强调,判决还是必要的,而调解就需要有选择性。做到这种选择性,需要法官以利益衡量的眼光去分析案件,有选择性和针对性地进行调解。

第三篇:浅谈检视法和观察法在税务审计中的运用

浅谈检视法和观察法在税务审计中的运用

汤文红

检视,就是税务审计人员对税务审计项目进行的检验和查看。

检视的特点:

1.由两个环节组成:检查验证和阅读观察。在税务审计工作中,既要注重认真的检查和验证,还要进行仔细的阅读和观察。

2.区别于传统的检查法,更强调看的过程。传统意义上的检查法,只是指对纸质、电子或者其他介质形式存在的文件、记录进行审查,或者对有形资产进行审查,重点在“查”。而检视强调了在“查”的同时还要注意“看”,要对有关的资料进行详细的阅读,对有关的过程进行全面、系统的观察。

3.区别于传统的观察法,是检查法和观察法的密切配合。

检视适用的情况:

检视集检查法和观察法的优点于一体,能更灵活有效的对税务审计对象进行合理的评价,在税务审计工作的各个阶段和环节都可以用到。检视法多用于以下环节:

1.对被审计单位会计制度及内部控制进行评价;

2.对被审计单位工作流程、经营环节等进行了解和测试;

3.对被审计单位经营、管理、投资、纳税等情况进行评估;

4.对被审计单位的原始凭证及文件是否真实、合法进行审阅;

5.对被审计单位的各种会计记录、纳税记录及其他书面文件是否与事实一致进行复核。

观察法是指税务审计人员亲临现场察看相关人员正在从事的活动或者执行的程序,借以查明事实真相,取得审计证据的一种调查方法。

税务审计人员进入被审单位后,应深入到车间、科室、工地、仓库等地,对于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进行、财产物资的保管和利用、内部控制的执行等,进行直接的观看视察,注意其是否符合税务审计标准和书面资料的记载,从中发现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借以收集书面资料以外的证据。

注意观察被审计单位有关情况,充分收集证据,是搞好税务审计的关键。所以,认真掌握检视和观察的特点,严格区分两种方法的适用情况和审计对象,将使我们的税务审计实际工作事半功倍。

第四篇:浅谈教育信息化理论和技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运用

浅谈教育信息化理论和技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运用

主题词:信息化社会;教育信息化课堂;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成果

21世纪的现代社会充满竞争,经济、军事、科学、技术、教育------各个领域都存在竞争。在竞争的同时,既为我们带来新的机遇,也为我们带来新的挑战。为此,世界各国对当前教育的发展及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都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都试图在未来的信息社会中让教育走在前列,以便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社会的需要,这就对教育如何与时俱进,如何培养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做为一名21世纪的合格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培养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的重任。我们要把握时代脉搏,把握世界教育技术的前沿动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大力运用教育信息化理论或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实践,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为培养适应新时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如今,在电脑踏入人们生活的同时,也走进了我们的校园,成为教师和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广泛运用教育信息化理论或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利用网络进行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的信息能力。还有利于开展发现式和协同式教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现浅谈一年来,我在日常教学中,运用教育信息化理论和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一些尝试和感悟。

一、教育信息化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将课堂教学发挥最大的教学效益。

教育信息化的一个特别重要的环节就是教学过程信息化,要切实重视运用信息化的教育环境与成果并结合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培养学生素质与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与教学过程。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网络教学将多姿多彩的生活情景带入课堂,创设虚拟的真实情境,体现生活数学的教学理念,能将漫长的数学发展史、最新的现代科学成果带入课堂,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内在动机,同时能将书本上没有介绍的信息呈现给学生,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从而促使学生主动的学习,从被动听讲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体。

秉着一个学生就是一个世界,我注重从精神世界、生命高度来认识学生,改

进传统的课堂,重新定位教师的角色和任务。倡导向学生开放课堂,带着童心走到学生中间,尊重、理解、支持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以开放舒展。将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把信息化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学科的教学去,当学生能够选择信息技术工具来帮助他们及时地获取知识、分析整合信息,并能精彩地呈现他们的学习结果时,就达到了有效的技术整合,课堂上师生共同拟定学习任务,通过上网查询、人机交互等方式,让学生在不断克服困难中完成任务,体验成功的欢乐。从而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圆知识后的《欣赏与设计》时,首先向学生展示教师制作的教学网页《图案设计》。通过建筑、装饰、标志的美,激发学生研究生活中运用圆的知识的兴趣。并布置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份“班级网页标志”,这样教师在课堂上把学生已经掌握的和能够发现的信息作为课堂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贴近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的兴趣爱好,使学生冲破了课本的束缚,扩宽了视野,促进了交流,发展了创新,实现了数学课从课内到课外的延伸。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课堂上,教师立足于学生的发展需要,让学生自由的选择信息技术的各种形式与手段,充分有效的进行语文教学的各项活动,学生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甚至可超越老师的视野和想象,直接的、生动的、全方位的去接触语文资源,达到教学的最优化。在网络教室中,同学们正坐在电脑旁边浏览教师自制的《索溪峪的“野”》网页。这不是一堂信息课,而是一节六年级语文课的开始。当学生浏览到索溪峪的360度环视效果活动图时,不禁为索溪峪仙境般迷人的景色所感动,发出一声声的赞叹!教师顺势导入,利用网络为学生创设一种索溪峪“野”的情境,使学生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对索溪峪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接着利用网页引导学生反复地有层次地朗读课文,学生在索溪峪风景录象中,通过反复的诵读体会着具有索溪峪山的“野”、水的“野”、动物的“野”以及游人的“野”,并通过小组合作解决不懂的问题,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索溪峪的“野”。在通过反复朗读对课文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后,让小组同学自主选择感兴趣的知识浏览网页,并以聊天室为媒介,讨论交流在浏览网页中发现的问题,并与他人合作解决。课后,在教师指导下,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完成一个简单的研究报告。整堂课特别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注重学习过程及学生的实践和体验,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通过学生自主参与,亲

历问题探究实践进程,获得科学探究的初步体验,激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强烈欲望。信息技术成了课堂活动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促进学习者对所学知识的有效理解并且能够产生他们自己的新的体验。教育信息化教学,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将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产生了“1+1大于2”的化学效应。

二、现代信息资源,成为师生学习、相互交流的全新平台。

信息技术为当代教育理论提供了许多实现的途径,给当代教育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课堂特有的人文和情感氛围寻求与现代信息资源的最佳结合点,,教师不仅可根据教学需要,自己制作多媒体课件,而且可非常方便地从软件数据库中选择并提取相关的文字、声音、图片、图像等各种媒体信息,加以组合安排,供辅助课堂或学生自学使用。这样,信息化技术就成为师生们进行有效学习的得力工具。

1、利用学校内部资源系统查找资料,搜索各类信息、多媒体材料、课件,开展集体备课、评课;利用校园博客实现教育科研、教学反思、知识积累、情感交流、师生互动的头脑风暴。平时把把自己的教学随笔、生活感想、学习心得放在自己设计的个性化主页上,进行知识的积累、学习和交流,有时候针对一个教育教学问题与同事展开热烈的讨论,加大了相互之间的学习和思想碰撞。

2、网络庞大的信息资源、优越的多媒体功能和多向交互功能为教学提供了用之不竭的资源信息,在课余时间学生可以自由上网学习和查找资料,浏览信息、制作电子作品、进行主动学习。校园网上的“电子图书馆”,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阅读资料。在这里学生可以向世界上最权威的专家“当面”请教,还可以借阅世界著名图书馆藏书,甚至拷贝下来,获取最新的信息和资料。利用便捷方便电子阅读来扩展自己的眼界,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素质。

3、通过视频点播,观看优秀节目作品,提升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日常的教学中我注重课堂以外的道德氛围对学生品德上的熏陶和影响。一档节目可能只有几十分钟但却有可能改变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看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所以我经常通过视频点播,组织、推荐学生集体观看比如《感动中国2013颁奖典礼》、《寻找最美孝心少年》等节目,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感受、传递社会正能量;《中国汉字大会》、《中国成语大会》、《2014

我的一本课外书》等视频,使学生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的同时还给以心灵上强烈的震撼和教育,极大鼓舞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三、教育技术信息化教学结硕果

过去的一年中,在教育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成绩以及综合素质显著提高。坚持“以人为本”、教育信息化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成长、学习,得到了学校领导和广大教师同事们的一致好评,赢得了社会、家长们的赞赏。成绩已成过去,我深知21世纪的教学工作面临的时代性,我将积累过去的成功经验,继续运用教育信息化理论和技术不断探索、尝试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实践。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朱卫东;安文成;马艳芬;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反思[A];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新模式研究[C];2006年

2、樊勤攀; 论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A];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新模式研究[C];2006年

3、李春鹏;张新奎;李为民;信息化课堂教学“三原则”解析[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荆茂祥;;推进教育信息化科学发展,全面提升教育竞争力[J];天津教育;2009年05期

下载原则谈判法和一个主题仲裁理论在大调解中的运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原则谈判法和一个主题仲裁理论在大调解中的运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