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论,科技理性,实践理性,解放理性
科技理性,也称为“技术理性”、“技术兴趣”、“工具理性”,是通过符合规律(规则)的行为而对环境加以控制的人类基本属性,它指向环境的控制和管理,其核心是‘控制’, 控制的目的是提高效率。它首先将环境作为客体,进而将人也视为客体,主要目的在于对环境和人实施有效的控制。
教育价值观:追求科技理性或以之作为罗盘来引导教育思想,作为标杆来衡量教育理论的价值,强调“控制”、“效率”的中心地位,强化一种现代科学十分青睐的确定性、普适性、控制性的教育模式。
价值取向评价:在“科技理性”下,人们追求控制,追求效率,学生的存在价值被严重忽视。“科技理性”这种价值取向忽略了人的行为的主体性、创造性和不可预测性,忽略了活动过程本身的价值
实践理性,是建立在对意义的‘一致性解释’的基础上、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理解环境的人类的基本理性,其核心是“理解”,它注重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教育价值观:与“科技理性”相比,在“实践理性”下,人们对学生阶段的定位有所变化。学生不再只是受控制的对象,其主体性得到了较大的尊重和提升,实践理性比较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价值取向评价:学生在理解具体情境过程中参与课程创设,在实践中丰富自身经验,获得对自身价值的理解,这就极大地提高了学生阶段的存在价值。但是, “实践理性”阶段学生只是被部分地理解而不是全部内容,本真内涵与意义只是被或真或假、或是或非地不清晰地理解,没有如其本来面目地理解而达到其“应然”状态。
解放理性,是人类对“解放”和“权力赋予”的基本理性。是通过对社会构建的批判性分析与研究而形成自主的行为,兼具自主与责任双重属性,其核心是对主体给予“权利”。教育价值观:在“解放理性”下, 课程失去了普适性、确定性、控制性、线性和序列性等现代主义课程的特征,而更加突出其非确定性,非线性和多元概览等特性,教师与儿童真正成为课程的主体。学生通过人类社会的社会结构的可靠性,批判性的洞察而从事自主行动。
价值取向评价:学生不再是被动地充当媒介和桥梁,不再是“教师工人们”工具,原料,被加工品和容器。在此理性下,学生的主体性 , 创生性在教育情境中得到了充分发挥 , 他们通过对课程的自我创生与理解, 是自主、生长与独立 , 是自身的释放与解放。
当前,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应在教育目的上坚持以人的发展为本,在教育目标上追求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课程设计上彰显人本化、个性化,在课程文化上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在课程内容上实现现代化、综合化、生活化,在课程实施上以科学探究为核心,在课程评价上体现多元化。为了满足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以及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借鉴发达国家的科学课程设计经验,根据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和区域性发展的特点,中小学科学教育课程应是多形式的结构,强调灵活性、多样性和选择性。
当前正在实施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确立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价值目标,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和体验,提倡研究性学习和探究能力的培养,设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管理机制,还特设了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重学校和教师自主开发课程和组织课程实施。对学生的评价不再仅仅看学习成绩和分数,而是强调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有机结合。这体现了课程实施取向的深刻变化,由过去单一的忠实取向向相互调适取向和创生取向转变。
行为目标价值取向:本质上是受“科技理性”的支配,体现了“唯科学主义”的教育价值观,它以对行为的有效控制为核心。
行为目标所体现的唯科学主义的教育价值观有很大的缺陷
使得把课程开发、教学设计、人的学习过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割裂开,使得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的创造性、人的学习的主体性则被泯灭了
生成性目标价值取向:对实践理性的追求。
强调学生、教师与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中不断产生出课程与教学的目标。
表现性目标价值取向:是对解放理性的追求
价值:强调学生个性发展与创造,自主性和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指向人的自由和解放
三种取向的比较及启示
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课程创生取向的关系:(281-282页)
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课程创生取向共成一“连续体”,连续体的一端是计划的课程,对应着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另一端是创生的课程,对应着课程创生取向、中间是修改的课程,对应着课程实施的相互适应取向、三种取向是包容与超越的关系:相互适应取向是对忠实取向的超越,课程创生取向是对相互适应取向以及忠实取向的超越、课程实施研究从忠实取向经相互适应取向发展到课程创生取向,反映了人们对课程变革的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
如何评价课程实施的三种取向(282-283页)
(1)三种取向各有其存在的价值,因为它们从不同的方面揭示了课程实施的本质。忠实取向强化了课程政策制定者和课程专家在课程变革中的作用;课程创生取向把处于具体教育情境中的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开发,课程创造中的主体性解放出来;相互适应取向把外部专家所开发的课程与对这种课程产生影响的学校情境,社区情境的因素均予以考虑。所以,三种取向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2)三种取向各有其局限性。忠实取向把课程变革视为线性地实施预定的课程计划的过程,使课程变革成为一个机械的、技术化的程序,抹杀了课程变革的直接参与者——教师和学生的主体价值、相互适应取向带有折衷主义色彩,它在兼具其它两种取向的优点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也具有它们的局限性、课程创生取向具有浓厚了理想色彩,它要求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境的特殊需要创造自己的课程,要求学生也应成为课程的主体,由于对实践界的要求太高,它的推行范围也就很有限。
(3)从忠实取向到相互适应取向,再到课程创生取向,意味着课程变革中从追求“技术理性”到追求“实践理性”,再到追求“解放理性”,这体现了课程变革的发展方向。
从课程实施三种取向之关系看我国课程改革(283-284页)
课程实施的三种取向为我国的课程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1)应把课程实施研究纳入课程变革之中,使之成为课程变革这个系统的有机构成(2)课程变革应将具体教育情境和社区情境的因素纳入自身之中,相应地,课程变革政策应具有变通性(3)课程变革必须最大限度地弘扬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参与精神,这是课程变革成败的关键。
从影响课程实施的基本因素看我国当前课程变革中存在的问题(293页)
(1)一项课程变革计划能否得到成功实施,取决于该课程变革计划本身的特征,学校的特征,学区的特征,外部环境的特征四类因素间交互作用的状态与水平。
(2)课程实施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是:①四类因素缺一不可;②四类因素间交互作用的状态和水平是理想的,即是说四者之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其动态作用能够产生合力。
(3)纵观我国当前的课程变革现状,在这四类因素中都还存在一定的欠缺、故应该努力在这几个方面进行改革,给课程变革创造一个良好的内外环境,以保证课程变革能够顺利实施
第二篇:理性教学
理性教学
—让学生更加喜欢学习
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又是学生能力的发展过程。因此教师要彻底掘弃和摆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把主要经历放在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提供信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上.关键是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新的理念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预示着语文课堂教学将彻底改变过去以“一言堂”为主要形式,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枯燥无味的教学现状,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彰显自己的个性。
一、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还有兴趣是提高课堂参与度的必要条件,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
把新知识通过难度下降,使新知识变成学生似曾相识的东西。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有的是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学生在学习数学中完全陌生的内容是很少见的,对学习的内容总是既感到熟悉,有感到陌生。要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比较中找出共同点与区别点,顺利的完成正迁移,通过类似的探索解决新的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我先在课前精心地制作了各种鸟的图片,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了故事导入法,告诉学生今天老师给他们请来了一群可爱的鸟朋友,然后出示鸟的图片,把它们贴在黑板上,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激起。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容易入情入境,展开想像,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二、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是提高课堂参与度的重要手段,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全面展现自我。
课堂教学是师生多边的活动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因此,教师必须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主动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创设条件、创设情境,将操作、观察、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不仅使学生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而且还启迪了思维发展,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点拨学生的思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如在教学《XXXX》一课时,揭示课题后,我先让学生围绕课
题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把找到的问题答案用直线划出,不明白的地方用问号标出。自学时要求学生做到边读边想边动手。通过这样动手、动口、动脑训练学生,能促使他们在最大限度里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三、设置认知冲突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重要因素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学生的参与欲望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而学生的认知冲突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源泉,也是学生积极参与思维学习的原因。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设置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层层深入,不断设置认知冲突,是学生始终处于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参与欲望。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的各抒己见。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懂得了知识是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如在教学《XXXXX》一文时,我问学生:“学了这个故事你们明白了什么道理?”大部分学生都回答了只有耐心、虚心、认真地学习,才能学到真本领。我问了他们一个问题,大部分回答都差不多,可有一个学生却回答的不同,他的回答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列举了一些好的教学方法。最后,我在学生们讨论的基础上作了全面的总结,使他们对课文的寓意有了比较正确的理解。这样做,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了充分的张扬。
四、因材施教,是提高课堂参与度的前提条件
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整个学习活动中去。同时,又要注意学生个性的发展,这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个性差异毕竟存在,所以在课堂上必须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在教学中,我针对各种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堂练习,让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从实际出发,有题可做
五、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像朗读比赛,组织读书会、朗诵会,写读后感等,以发掘每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发挥学生的一技之长。在朗读过程中,理解内容,积累词句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如:我在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让学生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各种鸟的语言进行反复诵读,以悟出它们内心的想法和学艺的态度。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自编自演了课本剧,他们那逼真的形象、丰富生动的话语、独特的表演手法,体现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样的教学让学生选择自己阅读感悟的精华,进行具体表述,让他们在各自品评中进一步得到升华。
尊重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品味成功的喜悦
六、热爱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学习。
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该仔细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尤其是要注意观察那些学困生的言行。教师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学生的“美”的眼睛,留心学生某一方面的优点、亮点,引导他们参与合适的学习,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如果教师的冷淡、责怪、不适当的批评往往都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一旦丧失自信心,那么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当然对语文学习也就提不起兴趣了。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如何有效提高弱势群体的学习积极性呢?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分层教学,即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很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和练习作业,如果答对了、做对了或者答对了、做对了其中的一部分,就立即加以表扬,表扬他进步了。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学习困难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取点滴的长进,体验成功的快乐。另外,对于学困生我还经常作出一些激励性的评价。例如:“其实你很聪明,只要多一些努力,你一定会学得很棒。”“这个问题你说得很好,证明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只要努力,你完全能学得好!”“你的看法很独特!”“你的分析很有道理!”诸如此类的评价,不但承认了学生的进步,而且强化了学生的进步,并使学生在心理上也感受到进步。由此喜欢上语文老师,也喜欢上语文课。
总之,要让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它酿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把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上飞扬,理性的教学使学生更加喜欢上了学习,让他们对学习有了一种依恋甚至于是一种追求,这样才能有效的为他们以后学习打下结实的基础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热情!
第三篇:论新世纪理性爱国
论大学生理性爱国
内容摘要: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我们需要的不仅仅要爱国,更重要的是理性爱国。将爱国情感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层面,即既要培养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又要让大学生对爱国主义作深入理性的思考。
一、新世纪应有的爱国精神——感性到理性的升华
(一)、感性的爱国精神
我们大学生是新世纪的一个特殊群体,我们都深爱着自己的祖国,我们拥有爱国的激情,爱国的自强心,有民族的自豪感,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所具有的这份爱国情感往往是建立在感性的基础上的,具有不稳定性。列宁曾经指出:“爱国主义是由于千百年来各自的祖国彼此隔离而形成的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可见爱国这份情感是经过长时间的积淀,那么这份感情就是对祖国大好山川,悠久历史的深深的爱恋之情。不仅仅是中国,法国著名的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谈到:“有一种爱国心,主要来自那种把人心痛出生地联系起来的直觉的,无私的和难以解说的情感„„同所有的轻率激情一样,这种爱国心只能激起强大的干劲,却不能持久。”
正如托克维尔所说这是一种强大的情感但是如果只停留在感性的层面上那么它是不会长久的。自9月7日钓鱼岛撞船事件起,中日关系极度恶化,对于日本对中国的一再挑衅,中国的青年大学生表现了强烈的爱国情感并付诸行动组织起了一系列的抗议活动,包括抵制日货,大型的游行示威活动等。但是这样的一时的爱国情感的爆发又会持续多久呢,当事件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的平息,这样瞬间的强烈爱国情感也平息了下去。我想我们的爱国主义不能仅仅停留在浅层次上面,我们应该时刻铭记于心并理性的发展下去。
(二)、理性的爱国精神
如果说感性的爱国情感是朴素的爱国情感,那么理性的爱国精神就是一种高级的,深刻的,永恒的爱国精神。它不会随着时间的悠长而消失,是一种永远不会褪色的情感。相对于感性来说,这种理性的爱国情感是清醒的,即使在以上的情况下,也能保持一种以大局为重的清醒头脑,不会因自己的一时的感情上的冲动而做出有损国家利益的过激行为。毕达哥拉斯说:“愤怒从愚蠢开始,以后悔告终。”当国人的爱国激情形成无坚不摧的愤怒火焰时,哲人这句话应该有着振聋发聩的功效。毕竟,爱国诉求可以通过合法的方式和理性的渠道来表达,这才是一个人智慧的表现。
从哲学上讲,感性和理性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阶段,感性属于低级阶段,不稳定;而理性则属于高级阶段,所以感性终究还是要上升到理性阶段比较稳定。爱国精神就更是如此,对此,托克维尔说“另有一种爱国心比这种爱国心富有理智,它虽然可能不够豪爽和热情,但非常坚定和非常持久。它来自真正的理解,并在法律的帮助下成长。”中国正在崛起为一个世界大国,作为大国的国民,我们就应该具备大国国民的素质,而作为大学生尤其是这样。而冷静、客观、自信的去面对来自他过的责难和压力便是其中的一条重要素质。我们以不卑不亢,友好,相互尊重的方式去和世界交流,向他们展示中国人民的素质。充分发挥民间外交的力量,让他们更多的了解中国,从而理解中国,这也是对国家的支持和帮助,也是爱国。
二、理性爱国主义的时代要求 在当代中国,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国家与国家之间有合作,也有竞争,各种利益的摩擦与冲突几乎是这一时代的常态。而中国正在走向世界,成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所以我们当代的爱国主义精神自然也就具有大国的特点:具有大胸襟、大视野,具有包容力和多元化内涵的特性。同时应当注入新的因子,它不仅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基于情感之上的理性。爱国主义必须从朴素的情感上升到理性阶段。那么,在这样一个时代的要求下,我们应该如何表达甚至实践我们的理性爱国情感呢?
(一)、继承和发展传统的爱国主义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而爱国主义精神则是贯穿整个历史长河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因此当今社会的我们,应该继承那份长时间积累下来的质朴而崇高的传统爱国情感。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传统的爱国主义精神不乏糟粕,所以面对传统的爱国情感,我们要具有批判精神,即批判的吸取,在吸取的同时懂得摒弃传统爱国精神中不合时宜的地方。积极的防止狭隘的民族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江泽民同志同时也提出:“我们提倡的爱国主义,绝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
(二)、正确的、理性的表达爱国主义情感
理性爱国主义情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和具体体现。何为理性的爱国情感?顾名思义,就是在一个人在表达爱国情感时,要经过理性的思考,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以祖国利益大局为重,选择恰当的方式,不能为了宣泄自己一时的情感而造成大局利益的损失。具体而言,就是需要站在国家和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思考问题。清醒地认识国际形势,明白现代国际关系的特点,这样才能理性地面对国际纠纷和民族矛盾.维护好国家的根本利益、核心利益,从而真正做到爱国。理性爱国,这种“理性”反映了一种履行公民责任的担当,也体现了一种以国家利益为重的胸怀。理性爱国主义是当代中国应该树立的国际形象。
面对钓鱼岛撞船事件,面对日本一再对于中国的态度进行试探,我们所采取的抵制态度是正确的,但是抵制日货,游行示威抵制日本却是一种幼稚的行为。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我们进行大规模的游行示威,无非就是让我国政府看到我们的对日态度,让日本政府看到我们是有多么的愤怒。但是这样的游行示威却实际上给自己的国家造成了很大的不便,交通的堵塞,游行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社会的动荡,给我国政府造成的压力。但却无法在真正意义上给日本施压。
三、我们的爱国热情和理性
爱国热情与理性并不矛盾,我们需要爱国的热情,我们更需要爱国的理性,这是引导爱国热情,使其发挥更大功效的客观条件。例如广大爱国公民表达维护祖国利益的情感和反对日本的蓄意挑衅,均应依法进行、理性进行。也就是说,简单而言,在更多的时候,我们不需要轰轰烈烈的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而是要理性的做好本职工作,只有这样,才能营造良好有序的社会环境,使国力增强。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把爱国热情转化为坚守岗位的动力,做好本职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踏实勤恳地创造社会价值,这才是最好的爱国方式,这才是一个崛起中的大国国民应有的理性与智慧。
总之,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我们应做到理性的爱国,是自己的行动更有益于祖国利益大局,不盲目,不冲动,做好本职工作,充分发挥自己自己的创造力自觉地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同呼吸共命运。
注释:①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中译本,北京:198商务印书馆 1988:268-269
②郭贵春 《理性爱国更具时代性》【J】山西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③于英霞 《关于培养大学生理性爱国精神的思考》【J】辽宁抚顺职业技术学院
④隋维娟,邵栋.经济全球化与大学生的理性爱国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4):182-183.⑤郑丽萍 以理性爱国精神引导大学生 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9 第74期
——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09级师范一班袁芳
学号:***
第四篇:理性爱国
理性爱国
自古以来,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就和台湾一样,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在16世纪就已经发现了钓鱼岛,并记载在了海图中,到1895年止一直处于中国政府的管辖之下。在甲午战争中,日本战胜,台湾、澎湖列岛以及钓鱼岛沦为了日本的殖民地。二战后在波兹坦公告中被收回,并由美国管辖至1937年,然后又由美国秘密移交给了日本政府。
一切的史实、一切的证据都证明钓鱼岛属于中国,这是不争的事实。日本却仍坚持自称拥有钓鱼岛,并自导自演了“购岛”和钓鱼岛“国有化”等闹剧,严重伤害到了亿万中国人民的感情,让所有人都觉得心寒,一个小偷,一个强盗,竟然可以如此义正言辞!一个主权国家竟然可以如此赤裸裸地侵犯另一个主权国家神圣的领土!那些被他们整天挂在嘴边的道义,那些他们一次次搬上台面的国际法,这时候却全都被抛诸脑后!
中国政府一次次的隐忍,这并不是懦弱的,而是一种顾全大局的气魄。为了地区和平,为了中国亿万人民好不容易得来的祥和安定的生活,可换来的又是什么呢?换来的是,日本修改历史教科书,企图抹杀历史;换来的是,日本右翼分子蠢蠢欲动,一次次参拜靖国神社;换来的是,东京都一次次的“购岛”闹剧;换来的是,日本政府所谓的钓鱼岛“国有化”。中国人民,那些深知战争灾难的人们,怒了,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日本的不满。一场反日浪潮席卷中国。
中国多地发生示威游行,国人呐喊,示威,他们发泄着心中的怒火!钓鱼岛问题再一次勾起了他们对那段屈辱历史的记忆,国土被日军的铁蹄践踏,日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那个黑色的年代,只有每个中国人才懂。爱国热情在名族屈辱之中爆发,中国人民的赤子之心在此刻熊熊燃烧!香港的保钓人士,费尽千辛万苦成功登上了钓鱼岛,将五星红旗插上了钓鱼岛的土地,历经多少年钓鱼岛上才有了这抹鲜血般的红?中华儿女的心随之鼓舞,国内的抗议游行一波接着一波,遥相呼应。中华儿女强烈希望钓鱼岛回到祖国怀抱的心声响彻大地!
可是,这其中却也掺杂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部分地区在游行示威中出现了打砸现象,有些激进分子冲进日资企业,挥出了手中的棍子。更有甚者,打着“抵制日货”的旗号破坏同胞的日产车辆和私有财产。这不是爱国,这是害国。一个连私有财产都不懂得保护的国家,还有什么民族尊严可言?没有了民族尊严,还能称得上是一个国家吗?
“爱国”这个词是神圣的,如果以“爱国”的姿态做一些伤害同胞、令人不齿的事,这对“爱国”这个词来说是种侮辱。钓鱼岛是我们中国的,我们得爱;国人同样是我们中国的,我们也得爱!
我们愤怒,但不失去理智;我们呐喊,但不传播谣言;我们热血,但不盲从暴力!我们要时刻铭记在心:理性爱国!
第五篇:理性爱国
理性爱国
—弘扬国威
中华民族是富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伟大民族。爱国主义作为一种精神文化价值,是民族文化传统、民族意识与民族情感的集中体现,是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内容和思想基础,是民族前进的动力。在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下,我们克服了数不尽的困难,传承着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并且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进行到底!
钓鱼岛事件的爆发使中日两国关系不断恶化,在外交上、政策上都采取了响应的措施来压制对方。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领土主权神圣不可侵犯。日本企图想要收回钓鱼岛,并且在此举失败后想要国有收购钓鱼岛的举动,引起了中国的政府的强烈不满,以及中国人民的共愤。各大高校学生首先举行了反日游行,规模之大颇为壮观。许多民众也自发组织爱国游行,纷纷抗议钓鱼岛事件!自此一系列的爱国活动接连不断,抵制日货,砸毁日产汽车,被破窗的日资企业,可谓遍地狼藉„„人们表达爱国热情一点都没有错,但以这种充满暴力的方式来表达,总让人觉得不是滋味。游行示威固然解气,但那些被砸的日产汽车是中国公民的私人财产,被砸的日资企业不为中国纳税?这样的爱国激情也许能够寒冬日本企业在华市场一时,能撼动世界市场的铁律一时吗?这样的行为能起到什么样的效果,可想而知。并且有不轨分子通过这个事件趁火打劫,引发了一系列惨案,使生活不安定,国家动荡。组线条的抗日手法,直接影响的反倒是本国公民的财产和社会秩序。
爱国不该盲目,理性的思想才能解决根本问题。正如执着的批评国人“劣根性”的鲁迅,他不是叛国者,正是清醒的爱国者,真正的民族脊梁。如今的中国已经强大起来,不再是那个任人宰割的中国了,像那种暴力的爱国热情我们已经不再需要。面对外界的误解与挑衅,我们应该先冷静下来认真思考,以一种理性的、智慧的、非暴力的方式来表达我们的爱国热情,不让自己陷入狭隘的民族主义,在同世界的交往中发展自己,消除误会,尽显我们大国的国民风范。多一些理性,少一些偏激,在正确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力量的推动下,我们的祖国会越来越强大!
英国伟人罗素说过:“三种及其单纯然而非常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那就是对爱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悲悯。”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继承人,都需要努力学习!只有把自己真才实学同报效祖国的指向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为国家和民族做出应有的贡献。振兴中华,从我做起,让我们每一个尽自己的职责,投身于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用自己的行动为我们亲爱的祖国书写靓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