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运用节奏朗读法和一口气朗读法读熟课文

时间:2019-05-15 11:37: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1运用节奏朗读法和一口气朗读法读熟课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1运用节奏朗读法和一口气朗读法读熟课文》。

第一篇:1运用节奏朗读法和一口气朗读法读熟课文

1运用节奏朗读法和一口气朗读法读熟课文。

2运用字形结构分析法和字义理解辨形法能读会写生字新词,并在查字典或者联系上下文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领会词义。

3查阅《小学生语文课外拓展阅读》或者其他材料,了解“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这两个故事。

4思考:蔺相如到底怕不怕廉颇?说说理由。

五、教学流程:

一、笑看荣辱顾大局,以和为贵

1学词联系课文,明确相如之勇

(1)出示词语,学生朗读,明确写法,了解所写人物——蔺相如。

针锋相对唇枪舌剑寸步不让毫不惧怕

(2)提问:蔺相如是在什么时候,针对什么人表现出如此“解气”的行为举止的呢?(3)学生紧扣语句“想当年,秦王那么厉害,您毫不惧怕,针锋相对地跟他斗,唇枪舌剑,寸步不让,多解气!”并联系课前阅读 “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这两个小故事回答。(4)教师小结,过渡:原来蔺相如是在完璧归赵时和渑池之会上表现出与秦王针锋相对,唇枪舌剑,寸步不让的英雄风范的,那蔺相如既然连秦王都不怕,为什么会怕廉颇呢?

【所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教师应指导学生将对生字新词的理解融合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课前查字典理解的只是死的基本义,现在理解的才是更重要的活的“语境义”。而学生在此之后自然而然就承接到课文的阅读理解上,且过渡到课外的拓展阅读,可谓串点成线,一线贯通课内外。】

2探究韩蔺对话,理解“以和为贵”

(1)教师提疑:蔺相如到底怕不怕廉颇? 预设:a学生认为怕

教师就说不怕,并用蔺相如原话“既然秦王我都不怕,我会怕廉将军吗?”来反问质疑学生,从而引导学生全面深入地读书,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探究,集思广益,理解韩勃说蔺相如“怕”的表面行为和蔺相如自我解释“不怕”的深层内涵,顺势引出“和为贵”。

b学生认为不怕

教师就说怕,并用韩勃的话语证明,以此“刺激”学生进一步深入读书,找到文中蔺相如所说的相关语句,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探究,集思广益,形成一家之谈来反

驳老师,说服老师,自然引出“和为贵”。c学生认为怕和不怕的都有

学生从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在小组内证明各自的观点,进行思辨。在思辨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水到渠成地引出“和为贵”。(2)紧承“和为贵”,质疑:不和又如何呢?

学生紧扣“秦王不敢侵犯我国,就是因为我们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要是我跟廉将军闹翻了,后果将会怎么样?”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于小组内进行讨论。

师生交流,理解:如果廉蔺闹翻,将相不和,那时秦国就会趁虚而入,后果不堪设想。(3)诗句填空,回顾第一幕剧情,理解“和为贵”的深义

韩勃气愤廉挡道,相如笑谈劝韩勃。国家利益最为重,以和为贵让廉颇。

【在课堂教学中,具有真正价值的是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只是学生学习的助推剂。因此这一课文学习的突破点特意采用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将学习的主动权真正放还给学生——疑点让他们自己辩,理由让他们自己说,结论让他们自己得;而教师则在其中扮演一个“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引导者角色,于关键处助学生一臂之力,将之思维自然引向纵深化,从而切实理解“和为贵”的内涵。】

二、负荆请罪将相和,国家为重

1一“笑”过渡,承上启下促思索

过渡:面对廉颇的一再欺负,蔺相如避让再三;面对韩勃的愤愤不平,蔺相如一笑了之。这一笑,笑出了他的委曲求全,笑出了他的大局为重,也笑出了他的博大胸襟!经过解释,韩勃听懂了他的笑;通过分析,我们读懂了他的笑,那么,廉颇能懂吗?

【对剧本第一幕的过渡性小结,引导学生在之前运用演绎性思维分析理解“和为贵”这一内涵的基础上,很自然地归纳小结一下,以便能从整体上把握第一幕的主要内容,并顺势引入探究其背后内在原因“国为重”这一环节的学习。】

2一“跪”认错,负荆请罪明大义

(1)请学生自主学习第二幕,圈圈画画,找出表明廉颇负荆请罪的语句,书写感受。(2)小组内讨论交流各自的思考心得,老师巡堂,倾听,做适当指点。(3)师生交流相关语句,理解廉颇负荆请罪的原因和意义。

语段一:廉将军他没穿上衣,还背着一根荆条呢。

语段二:[廉颇赶忙跪下来] 蔺大人,请您用这根荆条狠狠地抽我一顿吧。

语段三:蔺大人,请您宽恕我这个老迈昏庸的人吧!我常常在别人面前侮辱您。现在,我知道,那完全是我的过错。

语段四:蔺大人,最初我还以为您怕我哩,后来经人提醒,才明白您这样做完全是为我们赵国着想。您真是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啊!

(4)小结,顺承诗句填空,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负荆请罪”的内涵。

一个人的行为总是受自己思想的支配。蔺相如有意避让廉颇,是因为他把赵国的国家利益放在首位,所以讲究以和为贵;而廉颇后来也正是明白了这一点,才彻底悔悟,因此以国为重,上门负荆请罪,这真是——

忽然一日廉颇到,屈膝跪下认己错。为国着想明大义,负荆请罪将相和。

【培养学生扣关键字词,抓重点语句,瞻前顾后,联系上下文乃至全文,破解难晓之意,领会文本内涵的能力,始终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价值和目的所在,故,此处的教学就是咬文嚼字,稳扎稳打,确保学生学有所疑,疑有所思,思有所得。】

三、身临其境演剧本,传承美德

1读文吟诗,温故剧情

⑴男女生和教师分角色饰演廉颇、蔺相如和韩勃,在把握括号中人物动作、神态的基础上,声情并茂地朗读全文。

⑵总结成诗: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本剧,剧本选材于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从剧本中我们领略了蔺相如付之一笑,以和为贵的宽宏大度,也感受到廉颇负荆请罪,以国为重的大将风范。这真是(生读板书)——

韩勃气愤廉挡道,相如笑谈劝韩勃。国家利益最为重,以和为贵让廉颇。忽然一日廉颇到,屈膝跪下认己错。为国着想明大义,负荆请罪将相和。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而其义既现,再读百遍,当能“口有所诵,心有所悟”——此处读文吟诗,既能使师生从之前紧张的分析中缓过神来,舒一口气,让疲惫的大脑得以休息一下,又能让学生怀着较大的兴趣,将之前动脑分析所得通过“眼到、口到、心到”的朗读融会贯通,深入己心,可谓一举两得。】

2表演剧本,传承美德

(1)过渡:好一个“为国着想明大义,负荆请罪将相和”,千载之后,我们师生读来依然是热血沸腾,心绪翻涌。只是作为剧本,光嘴上读读总觉得不够过瘾,同学们想不想做一回廉颇、蔺相如,身临其境地演一演啊?——

那么,怎么才能演好这一出负荆请罪将相和的好戏呢?(2)学生静思默想。(3)小组讨论,集思广益。

(4)师生交流,明确方法:首先要熟读成诵,牢记台词;其次要抓住人物的动作和神态等,细心揣摩,将之外化表现出来。此外,还可融入合情合理的想象,补充完善剧情。(5)学生小组内分配角色,合作试演剧本,教师巡堂指导。(6)学生自告奋勇或教师点名一组上台试演。

(7)引导学生就演员的对白、神态和动作等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明白其表演得失。(8)学生取长补短,小组合作再练。

(9)看时间而定,请两到三组上台表演,底下学生听其言,观其行,察其态,思其心。(10)点评,表扬、鼓励为主。

【语文教学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会“储存语言”,更要指导学生学会“提取语言”(教育学博士、华师大教授周彬语),也就是要让学生学以致用,在使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巩固和内化所学习的语言。剧本表演就是学习剧本语言文字的最好方式,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扩大了参与面,提高了参与性,并有效地“迫使”学生自觉地从之前的“语言储存”过渡到“语言提取”,进行“语言交际”,实现了语言学习的价值和功能最大化,同时也让学生享受到了语文学习的乐趣,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附板书:负荆请罪

韩勃气愤廉挡道,相如笑谈劝韩勃。

国家利益最为重,以和为贵让廉颇。忽然一日廉颇到,屈膝跪下认己错。为国着想明大义,负荆请罪将相和。

第二篇:文言文朗读法教学案例

文言文朗读法教学案例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李莎

学情分析

《兰亭集序》是人教版第三册课本第四单元的课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旨在让学生接受人类文明的洗礼,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陶冶性情,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而王羲之为《兰亭集》(诗集)所作的序文,既是书法瑰宝又是优秀散文。从文字上看,篇幅不长,内容并不艰涩,全文由兰亭集会的盛况到抒感悲怀,再到作序目的,由叙到议,一气呵成,从思想上看,在东晋崇尚虚无的玄学之风的社会背景下作者提出生死问题,其意义值得学生动手、动脑,积极去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主要重视解词释义,忽略了诵读,忽视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而诵读本身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读”,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感受能力。再者,《兰亭集序》不仅是一篇文言文,更是一篇上乘的散文佳作,所以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文本观点的分析评价能力。鉴于上面所说,我把这篇文章的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定为:

1、通过四步诵读法,理清文章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2、深入分析,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有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通过四步朗读感受作者情感的变化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初读,读准字音;再读,读懂句意;三读,读出感情;最后读出心得。让每一遍读书都有收获。

2、分析讨论法。引导学生共同参与分析理解本文貌似消极悲观实则积极的人生感慨。教学过程

1、导入

浙江绍兴的兰渚山是个美丽的地方,相传越王勾践曾在此种过兰花介绍兰亭集会再到《兰亭集序》,并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序帖卷》。这样的导入不仅有历史内涵而且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同时可以使学生从“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中国书法艺术的魅力,找寻中国古代文明的足迹。尽管由于作者所处时代的影响文中可能有一定的消极因素但授课中一定要使学生明确作者悲叹但不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人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如苏轼、曹操。积极引导学生珍惜时间,追求理想。

2、朗读指导

一读读准字音:听录音,学生边听边纠正自己的读音和断句错误。挑选两到三名同学读,其他同学进行指正评价。二读读懂句意:学生大声自由诵读,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掌握基本文意。有疑难的地方小组讨论解决,个别难点小组解决不了,留出各组发问的时间,疑难先由其他组帮忙解答,解答不了的老师给以引导。

三读读出感情:分段读,注意把握文章的感情和节奏。师生共同合作(学生读第一段和第三段,教师读第二段),并且找出每段中概括作者的感情的一个字:

板书:乐、痛、悲。

教师提出问题:从文本中找到作者因何而乐,为何而痛,为何而悲?(分组讨论),分析文章内容。

第一段提示:王实甫《西厢记》有:“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被视为人生四大快事,那么这四大快事在文中各指什么? 这样分解问题提问,降低了难度,更易被学生接受。

板书:良辰;暮春之初

美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赏心: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乐事;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第二段学生概括内容:人生如白驹过隙,美好而短暂,一个人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于社会,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作者感慨: 死生亦大矣。

板书:人生苦短,死生亦大 第三段内容:作者以一个哲人的眼光看问题,提出一个最朴素最深刻的命题——人总是要死的。我们每活一天就向死亡迈进一步,人生短暂,千古同悲。

板书:人之生死,千古同悲

四读读出心得:进一步体味其人生态度。探讨:有人曾经这样讲:“作者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感叹不已,情调有些低沉,但积极的情绪又暗含其中。”你怎样看待这一问题?

3、齐读:品味,涵咏。

这样的环节设置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提高诵读能力,而且做到步步分析紧扣文本,做到有理有据;问题探讨部分也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也可达到较好的师生互动效果。

4、总结

以板书收束,引导背诵。乐: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痛:人生苦短,死生亦大 悲:人之生死,千古同悲

让学生谈学习感受,侧重诵读背诵是迅速理解文章的捷径。

5、布置作业

紧扣课堂讨论,设置练笔,题为《由王羲之的“死生亦大矣”说开去》 这样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巩固了课堂学习。

6、设计理念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朗读吟诵有助于理解,有助于记忆,有助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形成,这都是为许多名人大家的成长历程所证明了的文言文学习规律。多“读”不仅有助于理解,同时还有助于感受文章之美,使读者与作者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从而在更深层次上感悟文本、感悟人生。而且我们的教学还要引导学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也能够用诗意的审美的心态去应对一切遭遇和经历。评析:

《兰亭集序》是一篇上佳的文言文佳作,其文章的类型、内容、题材都是一篇诵读教学的典型教材。从该教学案例设计中可以看出,其教学形式采用的是经典诵读教学法。由“读”到“析”再到“诵”的教学设计,能够在准确识读字音的前提下,通过教师的引读,使学生身临其境,准确领会作者思想主旨,把握作者思想情感。在教学的最后阶段,为了将教学结果固化,在设计中,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性作用,通过引导学生背诵,使其能够真正在大脑中留下该文的印记,从而达到出口成诵的效果。但是从该案例设计中也可以发现一些不足。首先,教学形式设计过于单调,除了诵读之外,没有其他的教学形式,其活动的张度不够,在教学中难免会出现老师强制性的输入,而学生却索然无 味。

朗读法诗歌教学案例 《春江花月夜》课堂实录

赵敏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激发学习积极性。

2、品读诗歌,提高鉴赏能力。

3、引诗入文,提高写作应用能力。教学重点:

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于诵读中品味声韵、感受诗趣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和鉴赏水平。

2、把握诗歌中的情、景、理的完美融合

教学过程

1、课前活动

今天轮到杨文静同学给我们朗诵诗歌了,他给大家准备的是配乐诵读《春江花月夜》(屏幕同步放映富有诗歌意境的图片)

2、导入:

感谢***同学的深情朗诵。他那优美的音色带我们走进张若虚笔下如梦似幻绮丽多姿的春江花月夜里,那滟滟的水波,莹莹的花朵,朦朦的月色,让我们陶醉沉迷。而“水”“花”“月”也是中国诗词中最常见也最能传情达意的三个意象,今天我们赏读的就是含有“水”“花”“月”意象的诗词,这些诗词总让我们“读它千遍也不厌倦”。我们一起走进我们的课题“春色满园关不住”(点击幻灯片)请大家齐读我们的学习目标。环节一:我爱记诗词

这一环节要通过“诵读展示”“诗量大比拼”“诗词大接龙”三个小活动来考查同学诵读诗歌是否积极、熟练、灵活。

1、美丽的诵读

诗歌的美首先通过我们的有声朗读体现出来,那就让我们以声传情,用最美的声音诵读最美的诗歌。

A、诵读展示 清明澄净,也暗示着朋友去往那个广阔而美丽的天地。李白目送朋友一直到帆影消逝,他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唯见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可是谁又能说是单纯写景呢?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意,李白对朋友的美好祝愿,李白天性里的那片浪漫情怀,李白对远方的向往,不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吗?诗人的心潮起伏,不正象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吗?

教师评价:扣住诗句中“碧空尽”“天际流”这样开阔而渺远的景,为我们展示李白送别朋友时那份独特的“烟花三月下扬州”的美丽情怀,让我们相信“一切景语皆情语”。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杜甫

鉴赏:这两句中“垂”“涌”给人很奇妙的感觉。放眼望去,原野茫茫,阔远无际,而闪闪的星星就如垂挂在原野上一般。星空与原野互为映衬,显得天地格外旷远。滔滔江水滚滚东流去,江面上映着月光,波光如银,与闪烁的星空辉映为一体,水天一色中,圆圆的月亮也像随着江水涌动奔流。此处“垂”“涌”突出了天地一体水天一色的雄浑壮阔之境,而作者此时却是如细草般凄楚微弱,如孤舟般伶仃寂寞,这两句正是用了乐景衬哀情的手法,表达作者的凄怆心情。正如《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之句,用春日的美好景物反衬出征战士的悲苦心情,感人至深。

学生点评:赏析诗中雄浑壮阔的景,引出作者凄楚无告的情,让我们自然领悟到“乐景写哀情”这一手法的妙处,还引用《诗经》名句加以拓展,在鉴赏方面很有功底。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锦瑟》李商隐

鉴赏:月本天上明珠,珠似水中明月,月映于水,水含着月,高旷而皓净;却又有鲛人泣泪,颗颗成珠,闪着水光与月光,在静静的深夜,凄寒而孤寂。如此,皎月落于沧海之间,明珠浴于泪波之界,月也?珠也?泪也?已让人难以分辨是三者之一还是三者为一,丰富的内涵,奇丽的联想,让人沉迷其中不能自拔。蓝田沉睡在煦暖的日光里,蕴藏其中的美玉的精气在袅袅娜娜曼妙多姿的升腾飘移。这样异常美好的景色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是无法让人亲近的,让人生无限的怅叹伤感。这里旷远凄寒、绮丽朦胧的意境传达出的是诗人也是我们内心深处的怅惘哀愁。“只是当时已惘然”。

学生评:从诗句之意象到诗句之景到诗句之境到诗中之情韵,都做了唯美的赏析,对玉谿的理解可谓深矣。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柳永

改写:清冷的秋风吹过,浓浓的醉意渐渐消去,这才发现,随波的孤舟已临岸。抬眼望去,陌生的岸上杨柳依依,如同伊人,脉脉的看着我,揪心的牵挂着我,让我重已的写作水平。)

再如:是黄沙漫天,北风吹雁中骑驴高歌的歌者么?是以霓为线,以虹为钩的海上钓鳌客么?是遍访青山绿水,且歌且行的游者么? 在那个烟花三月的时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本是歌功颂德,以取悦帝王换取高官厚禄;而你,偏偏要独上高楼,在朝要高力士磨墨脱靴,在野要放白鹿于青崖之间。于是你注定要孤独,“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然而你傲然,“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高考满分作文《独上高楼》

教师点评: 此文最让人叹服的就是巧用诗词增加文采与内涵,使文章读之有行云流水之妙。相信我们爱上诗词用心赏诗歌也会达到这样的写作佳境。环节四:作业(二选一)

诗词积蕴于心,运用于手,当我们能运用自如得心应手之时,何不拿起笔来为自己写一首小诗,牛刀小试,锋芒初露,“让我今生醉一回”。

1、春天总给我们那么多的美丽,它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绵绵春雨,有“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的多姿花朵,有“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清丽风景,也有“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勃勃生机„„ 请以“春天”为话题写一首小诗,可写古诗词,也可写现代诗词。

2、请从“我爱赏诗词”中另外选自己喜欢的诗句进行改写或鉴赏。评析:

该教案以记诗词、赏诗词和用诗词为目的,通过多着形式的活动,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踊跃地参与到本次活动当中来,这种教学设计一方面充分调动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而且通过环环相扣的活动,让学生一步步由“读”到“赏”,由“赏”到“用”,实现了质的跨越,让学生在不觉中渐进式地学习,可以说,这种诵读教学设计是成功的,能够顺利达到教学目标,并真正做到了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目的。此外,该诵读教学案例设计也有可以改进的地方。学生学习能力有差异性,需要有不同的教学标准和要求,在结合学生个人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才能真正达到教学要求的效果,而本案例没有充分考虑这一情况,对所有学生都采取“一刀切”的做法,必将影响到教学效果。

昨日那伤感的离别,愁肠百结,天长水远,相聚不知在何方。残月如钩,高挂在柳梢头,就这样注定了不能圆满,注定了“执手相看泪眼”就是一个凄美的梦„„

评:从“杨柳”“残月”入笔,构画出酒醒时人不知在何处的惆怅凄伤。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蝶恋花》苏轼

改写或鉴赏: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剪梅》李清照

改写或鉴赏:

A、改写示例:

诗歌: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改写:青翠可掬的山层层叠叠。不远处,飞瀑从天而降,蒙蒙细雨沾衣湿,片片草木欣欣向荣,清碧的泉水迤逦而行,蜿蜒的山径中人已沉醉迷路。暂且随着山光水色行吧,忽见前面明花弱柳,人家融融,心中迎接何止是豁然开朗呢!提问:从这个改写的示例中你得到了如何改写诗词的启示了吗?(1)诗词的跳跃性很大,不能纯粹地、机械地翻译诗句。(2)改写的内容不能脱离诗词。要在正确理解和把握诗词内容思想的基础上进行。

(3)在诗词原意的基础上应适当地进行想象、创新。对跳跃部分要适当地补充出来,变概括为具体;对表达含蓄的地方,也可以适当地“明朗化”。(4)改写时,可以适当地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使改写的文字更加生动、形象。

(5)对改写文中的人物可适当运用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等手法来详细刻画,令其形象丰满;对诗词中提供的环境、场面、气氛做好必要的充实和渲染。这样,一篇符合要求的改写文就诞生了。诗歌: 改写:

B、鉴赏示例:

• 诗歌: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汉江临泛》王维 • 鉴赏:此两句是王维在写眼前之景,最妙的是“浮”“动”两字。“浮”有漂浮、漂动之意,明明是诗人所乘小舟随波上下起伏,却说是前面的城郭在水面上起伏漂动;“动”是涌动、奔流之意,明明是江面上波涛汹涌,浪拍云天,却说是天空也随波浪涌动奔流起来。诗人故意用这种动与静的错觉,渲染了磅礴的水势,让我们体会到诗人舟 行水上的昂扬激动心情。

• 评:在品读全诗的基础上,从炼字的角度来赏析诗歌的意境情感,言约意丰,很美。

• 鉴赏的要求:从意象、意境、生动的字眼或诗句、艺术手法、思想感情、人物形象等角度中选一个去品评,体会诗歌的意境诗人的情怀。(写好后,先组内赏析交流,再选出最好的进行班级交流,本组表达推荐的理由,其他同学就意象、意境、情感等进行点评)环节三:我爱用诗词

赏诗歌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只要让自己徜徉在诗海中有“相看两不厌”的迷恋,相信我们的赏读天地就会有“万紫千红总是春”的绚丽。古人云“不学诗,无以言”。这启发我们在自己的写作中要做到 “化用诗词”“引诗入文”,使我们的文采飞扬,音韵和谐,写景即有身临其境之感;说理会增深沉动人之效;传情,可见“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形。(引一首化用诗词的歌曲,可放一小段)如: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久违的你,一定保存着那张笑脸,许多年以后,能不能接受彼此的改变? 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 的故事,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

——毛宁《涛声依旧》

A、提问:这首大家熟悉的歌曲中引用了哪些诗词?达到了怎样的效果?(让自己有了怎样独特的感觉?)用取词摘句、词句重组、画面想象等手法化用和引用诗词,传情达意水到渠成,使人深深感动。请从下面的话题中任选出一个写一段文字,要恰当的用上含有“水”“花”“月”意象的诗句。

1、请以“思念”为话题写一段文字

2、请以“旷达”为话题写一段文字

(学生有准备充分的就可鼓励其班内交流,师生共同点评)

(在学生交流后再投放下面的高考美段,进一步鼓励学生自觉引文入文。师设情境,由一组的同学读“水”的情境文字,二组同学填读其中的诗句,二组同学读花的情境文字,三组同学填读其中的诗句,三组同学读月的情境文字,四组同学填读其中的诗句。水——我们喜欢水的多情,总给我们依依不舍情,就像李白《渡荆门送别》中所写的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我们向往水的激越澎湃,总给我们无限的豪情,正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所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我们更欣赏水的澄澈清明,总给我们纯洁安宁之感,好比王维《山居秋暝》中所写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花:同样是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中菊花让人感觉到亲切与温暖,因为“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留给我们亲友相聚的憧憬;陶渊明《饮酒》中的菊花使我们有清新高洁之感,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让我们远离尘嚣俗杂;李清照《声声慢》中的菊花给我们凄苦哀愁的伤叹,其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使我们心有戚戚焉。

月:月在古诗词中传达的内涵最为丰富,有时它代表了故乡传达给我们悠长的乡愁,如李白《静夜思》中感叹“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有时它传达给我们深沉的人生哲理,如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叩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有时它也让我们感叹人生的诸多不如意聚散两匆匆,正像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有》中咏叹的“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

B、诗量大比拼 朗朗的诵读之声引我们走进诗情画意中。我们接着进行下一个活动“诗量大比拼”,从背诵的数量上来检验大家。要求同学先选号,每组要分别从“水”“花”“月”三部中至少选 4 个号;明确题目再背诵,熟练背诵且要吐字清晰,一旦卡壳可由别组同学抢背。“水” : “花” : “月” :

2、诗词大接龙

大家诵读的数量是令人欣喜的,那就让我们来一个趣味性的诗词大接龙,考验自已诵读的是否灵活生动。要求大家从“水、花、月”三部中选适当的诗词对接,续接的诗句中要含有上句中 的尾字读音,各组依次进行,续接诗句不得重复,接不上的下组续接;两轮循环续接后各组抢答。(提示:大家要先积累足够多的可供续接的诗句。)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流、留、柳等)→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蕉、娇、骄、叫、搅、交等)→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啼、题、提、涕等)(各组依次续接)→,→。→(抢答开始)→。→。→。环节二:我爱赏诗词 “腹有诗书气自华”。从“我爱记诗词”的精彩中我们感受到了同学读诗爱诗的美好气质,相信大家也都从读中得到了自己心灵的滋养。朗读是爱上诗词的第一步,在读诗的过程中我们感悟到,水有千转百回涵澹澎湃状,花有千娇百媚缤纷含情姿,月有阴晴圆缺璀璨光辉形,同样的意象在不同的诗句中传达给我们不同的审美感受,总能让我们心潮起伏,慨叹不已。下面让我们进行我们的第二个环节“我爱赏诗词”。要求:请大家从下面含有“水”“花”“月”意象的诗词中找出自己最欣赏的一句,加上自己的想象与联想,扣住诗句的意境,将它改写成一段文辞优美的现代散文,以表达自己对诗词的喜爱;或者从炼字炼句等不同角度对所选的诗句进行鉴赏。第一步必须先有感情的诵读全诗(可自选合适的音乐)第二步再进行赏析。可选诗词:

•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

• 改写:雁南飞的那个早上,萧瑟的秋风拂过那片无际的芦苇。望断秋水,只看到苍茫的天空,苍茫的苇荡,苍茫的霜花„„约好了,就在这片芦苇边,就在这样朦胧的早晨,我等你。可是,我都等到花谢了,叶萎了,雁飞了,白露结成了白霜,你又在哪里呢?也许,你就在芦苇的前面,就在江水的尽头,就在水一方,天一涯,地一角,让我怎么再见到你啊„„ • 评:萧瑟的意境,苦涩的等待,绵绵的思恋,“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神秘而美丽。

•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 鉴赏:朋友的船渐行渐远,消失在水天一色中。“碧空”点出了天空如洗过般的味,甚至是抵制的情况出现。其次,教学内容仅仅聚焦于本文内容,而没有介入其他相似的文章内容,这样会大大弱化文章理解的效果。最后,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仅仅限制于诵读、内容的讨论,其互动性远远没有达到诵读教学的要求,这会大大削弱诵读教学的效果。教学反思

在学生大量诵读诗词的基础上,仿照学生比较喜爱的娱乐节目“我爱记歌词”设计出“我爱记诗词”“我爱赏诗词”“我爱用诗词”“我爱写诗歌”四个环节,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由读诗词到个性化的赏诗词再到灵活的引诗入文、尝试写诗歌。学生如果能做到有兴趣的读,有热情的赏,有意识的写,每步都努力做到自觉自主地学习诗歌,就自然感悟到诗歌所特有的魅力,爱上诗歌。爱上诗歌,是一个人生命中最幸福的事情。

朗读教学程序 瑞泉中学:王力武

目前诵读教学存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诵读的指导盲目、随意,没有科学的方法这一问题,优化诵读教学程序能够解决当前诵读教学所存在的这一问题。

一、初读探寻、整体感知

学生初读文本时,首先要靠直觉思维从整体上与文本中的诸多因素发生感性的、直接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由诵读。一般来说要读上两遍,对重要的章、节、段还需重点诵读。具体地说第一遍有声音的诵读,在这之前教师应范读一遍,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在诵读过程中结合注解,辨清语句中的语言结构,使读音上的停顿和语言、语意结构一致;第二遍诵读时,速度由慢而快,声音由低而高,从而达到流畅程度。一般学生在初读时的感知点可能相当分散,教师要允许他们初感中的分歧与偏误,巧妙地把这些分歧和偏误作为教学训练的切入点,引导他们在后读中进一步思考。

二、研读理解、感悟发现

学生初读文本的整体感知还处于初级阶段,研读理解是在初读感知的基础上,从整体的角度来反窥词句的意义。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充分感受和理解言语材料的特点,结合语境和语意,广泛联系,合理想象,准确、深刻、丰富地领会言语的语体特征。研读是质疑、解疑性的诵读,带有分析的特点,其对语言的感悟是整体的。任何语言意义的显示总是与一定的语言环境相切合而共存的。研读是朗读与默读的结合,边读边思,调动以前的知识及文化知识积累,通过批点评注的方式来加深理解或记忆,也就是说以读为线,以疑为点,由解疑扩展成语片,形成知识网络,互为关联。一篇好文章,人人都可以诵读,但不一定人人都能得到受用,要得到受用,就要从自己的经历和体验中去寻找触发,引起领悟。

三、品读深思、领悟评价

品读评价才是诵读的高级阶段。品读评价是鉴赏性的理解评价,运用分析思维的方式来审视所读的内容,如遣词造句,谋篇布局,思路脉络,及其奥妙所在,是引导学生内化、同化的过程。在这阶段可以采取“移易——比较”、揣摩、评点的方法。“移易——比较”方法可以概括即为增、删、移、换。揣摩,是用心在思考,在头脑中磨合、定夺。评点则是把思考的结果表达出来。说出来,是口头评点:写出来,是文字评点。如《归去来兮辞》一文表现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陶醉。品读时要学生着重诵读第 2 段,第一次诵读要体味其语言节奏上阴阳顿挫的特点。再次诵读此段时,要体会本段富有节奏感的音乐美,窥见作者按捺不住的喜悦,感觉到好像自己生活在那样的“桃花源”里。此外对文章中人物性格的塑造进行品评,也可鼓励学生通过品读提出有意义的问题。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文章的内容或形式上有某个突出特色的,可着重就某点进行品读,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这些特点,要“品”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做出自己独到的评价。阅读主体可以对作品作出自己的创造性阐释,从而在某方面“发现”作者,而这样的“发现”也是对自我的一种“发现”,是对自我潜在的创造力与主动性的具体表现,是自我潜在的创造力与想象力的激发。所以,品读实际上是读者通过与作者的对话达到对二者的双重“发现”。

四、美读涵泳、体味鉴赏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理念里提出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其知、情、意全面发展,在课程目标的感受鉴赏中有指出“感受艺术与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的境界”。美读涵泳就是要在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读出文本的情、意、韵,从而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美读涵泳与初读、研读、品读不同,涵泳的过程中,诵读主体心理上不会感受到紧张,而是愉悦。涵泳的目的是要达到一种心灵的境界,使自身的精神境界或审美趣味跃到一个新的高度,而鉴赏是诵读的最高的境界。涵泳过程中要融合初读感知、研读理解、品读评价的综合感受,要体会文本的语势美,感受文本的言外之意。由诵读者声情并茂的读出语势,体味文本中的精彩语段及优美的文思,从而鉴赏文本。如读《过秦论》、《六国论》,要读得大气磅礴,气势逼人,入情入境,而读《陈情表》、《祭十二郎文》 要读得情韵迂曲,回肠荡气,深切体味思想之美、情感之美。丰富的想象可以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在涵泳鉴赏过程中要驱遣想象,调动情感,运用形象思维。通过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使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主动联想,对语言文字的感受产生相应的美,从而达到美读鉴赏的目的。例如读《鸿门宴》,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美读时根据情节发展的四幅图画:英雄怒,一山岂能容二虎;念故交,星夜疾驰送急报;鸿门宴,剑拔弩张毫发问;脱险境,沛公不辞归汉营,想象当时的环境、人物的心理活动等等,由此,一个有勇无谋感情用事,一个隐忍居下从善如流的形象就活灵活现了。而在此过程中,也完成了诵读主体对文本的鉴赏。

初读、研读、品读只是就一般的认知程序而言,其实实际学习过程要因人、因文而异,针对不同的人,不同性质的文章来确定教学程序的侧重点。

第三篇:朗读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朗读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朗读是人们学习语言、驾驭语言、运用语言的重要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新课标对朗读的总要求。语文教学中,通过示范性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使朗读成为一种习惯;通过朗读技巧的训练,使学生掌握朗读中的停顿、重音、语调和语速,给学生以音乐美的熏陶;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与作者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情感美;理解文章的深层意蕴,最终在感悟性朗读中发展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朗读、魅力

一、朗读的依据。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古代多少成功的文人墨士,就是用这种读书方式,诵背课文,挥洒文章。一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可以充分说明这一切。从教学系统的角度来看,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教学论上,“学生中心论”已经逐步代替“教师中心论”,学生发展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教学过程的发动和维持,全在于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参与。专门倡导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的罗杰斯指出,在重视认知发展的同时,必须同样重视情感的发展。高声诵读是一个完全以学生为中心、为主体的做法,而且在激昂的读书中,不断冶炼感情,不断获取“背诵”的成功,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致,树立起乐于学习的坚定信念。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高声朗读不仅仅是口头的运动,它是一种综合思维调动的枢纽,是神经系统激活的有力工具。高声朗读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从发展的角度来看,能说会道,是当今学生的一个新要求。但课堂上大胆举手,大声发言,清晰地流利地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的学生却越来越少,换之的是沉闷的气氛,稀疏的举手,小声的回答,词不达意的分析。朗读可以说是治疗这个顽症的良方妙药。在大声朗读中,各种音节的发音,为学生的口形全面、系统训练提供了一个非常好锻炼机会。而且在大声朗读中,背熟了不少课文。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同样,熟能生巧,如果嘴巴经常大声说,加上丰厚的素材作为底蕴,肯定可以嘹亮地谈吐。

二、朗读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古人云:“夫缀文者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学习过程既是知识积累、能力培养的过程,更是学生情感体验、个性张扬的过程。“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课堂上,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积极主动的感受体悟,与言语对象发生情感共鸣,体味其中的独特之处,才能准确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情感体验。例如:在教学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豪放之情,鲁迅《记念刘和珍君》的悲愤之情,黄河浪《故乡的榕树》的绵绵乡情,陶渊明《饮酒》(其五)的淡雅闲情,学生们都应该好好把握,方能读出味来。文章的感情并不单一,朗读者更需留心,如郁达夫《故都的秋》清静中寄悲凉,莫泊桑《项链》同情中喻讽刺,《诗经?硕鼠》痛恨中含警告,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另外,文章言尽而意无穷处,更需细心揣摩。如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的第四部分“天气愈冷了„„”一节。当得知时刻怀念、牵挂的战友忽然被枪毙了,柔石“身上中了十弹”,作者的悲愤与仇恨之情,思念和痛悼之意是何等的强烈而复杂,但鲁迅只写了“原来如此!„„”古人云:“诗缘情”,“情动而辞发”。朗读者必须披文以入情,表情以达意。这要求学生朗读时必须先体会作者的感情,以自己的人生经验,务求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方能打动听众。没有感情的朗诵肯定是不成功的。

在标点处生情,读出其中内涵:许多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往往不太十分注重标点,因为他们太普通了,每篇文章中都有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标点。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往往只注意了它的作用,或者只是在理解感悟文章内容时注意它的身影,其他的时候标点便成了陪衬。其实,我认为在朗读课文的时候,也应给予标点更多的关注。虽然标点符号的很不起眼,但往往许多情感都融于其中,等待我们去发现。李清照《声声慢》最后一句,老师在学生朗读课文时说了这样一句话:刚才这个句子你读的是句号,不是感叹号。学生恍然大悟,重新读时明显有了进步。虽然老师只是简单的一句话,但学生至少知道了自己读得不到位。老师这一提醒,学生便会自己去体会怎样读出问句的感觉,这样才真正把指导学生朗读落到了实处。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人读书当是诵读。朱自清先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意义的获得一半在声音里头。他说:“要增进学生理解和写作的语文能力,得从正确的诵读教学入手”,文章要由老师、学生反复读,“有时还得背诵”。深刻理解文章思想是诵读的先决条件,同样,学生也因朗诵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领悟。朱熹也有同样的体会:“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字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尔。”例如《阿Q正传》中“土谷祠畅想曲”一节,初读觉得好玩;联系背景及前后文方觉阿Q可笑;后来才明白鲁迅先生的用意:阿Q之所以有这样可笑的想法,是因为革命者并没有发动下层愚昧的劳动人民;再读是时便觉阿Q可怜、可悲;涵泳再三,又读时阿Q的心态已了然于心,尚未张口已觉阿Q活灵活现地浮现在眼前,仿佛不是自己在读,而是阿Q在倾吐“革命心声”。无论朗读者还是听众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双方都受益匪浅。

三、朗读的魅力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在提倡充分关注学生的同时,教师也应关注自己。教者的泛读,浓缩着教者对教材的独特感悟与体会。伴随着泛读,课文中那优美的意境、美好的向往、高尚的道德情操,就会像甘泉一样浸入学生的心田,诱发学生情感的波澜。教者声情并茂的朗读,不仅会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产生丰富的情感想像,而且会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与作品中的人物产生共鸣。因此,我们要注重泛读,并在泛读中做到:“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

可见,提倡诵读教学意义重大。那么,如何进行诵读教学呢?我认为做好以下三点:

首先,教师要加强范读,子师以“读”,孰敢不“读”?好的范读不仅可以设置良好的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果,还能给学生一种美的精神享受,也有利于提高教师威信。笔者音质不佳,普通话也不很标准,但我用心动情的范读,常常博得学生们的满堂喝彩,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

其次,要善于指导学生朗读。应针对学生朗读中音量偏小,速度过快,破句多,缺乏感情的缺点,进行个别的针对性的辅导。笔者对学生说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朗读在很大程度上有自娱自乐,自我满足的特点,不要怕人笑,要大声地大胆地忘情地旁若无人地甚至“肆无忌惮”地朗读。这给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朗读氛围,有效地调动了朗读的积极性。

再次,不要忘了技巧训练。对停顿、重音、语速、语调、节奏等进行专门指导。朗读的方式多种多样,如范读、领读、带读、接读、齐读、分角色读、配乐朗读等多种。“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

总之,朗读在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阐述了朗读在培养学生注意力、自信心、张扬学生个性等方面的重要地位;提出了恰当地运用朗读这一教学手段能增加语文及语文教学魅力的观点。

第四篇:托福口语语段朗读法

官方网站:

托福口语语段朗读法

托福口语如何拿到高分可以从以下三点入手:

1、语音语调的标准;

2、语言表达非常的流利连贯;

3、考场上表现的自信和大方。在这里推荐大家一个练习托福口语的方法--“语段朗读法”。通过一段时间的朗读练习,你的英语口语会从形式上得到巨大改观。

任何考试都会自己的评分标准,托福口语也一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总结,我发现托福口语拿到高分,比如说26分-30分的考生有共同的三大优点:

1、他们的语音语调比较标准,或者说非常标准。

2、他们的语言表达非常的流利连贯。

3、他们在考场上表现的自信和大方。

对于正在备考的朋友来说,这三大优点,是完全可以提前培养好的。给大家推荐的一个方法--“语段朗读法”。用这个方法练发音,要注意六点:

(1)段子的难度要适中!比如,你不要拿GRE阅读来练发音朗读。要想清楚,你要做的朗读段子练发音,而不是练阅读理解。

(2)这个阅读材料要有一个漂亮的音频跟它相匹配,这样你跟着音频去跟读,去朗读。

(3)了解语音语调知识。比如说哪些音和哪些音容易混淆。

(4)朗读时,声音要端坐挺胸、大声清晰、音调准确。

(5)你在读这个东西的时候,你可以把它录下音来,让你周围的朋友,英语发音比较好的朋友去帮你听一听,把你的错误给你挑出来。

(6)阅读的材料,不在于你读了多少段,而在于在读每一段,每一遍,你是不是有所改进。你把10-20个段子,每个段子都读得特别棒,就OK了。

通过一段时间的朗读练习,你的英语口语会从形式上得到巨大改观。把这种“朗读的感觉”利用到考前练题和考场答题,你的答案就能从众多考生的答案里“脱颖而出”,从而得到口语高分。

第五篇:幼儿学习儿歌的方法之一:朗读法

幼儿学习儿歌的方法---朗读法

土门小学 付西梅

在儿歌的教学中,运用朗读法,教授幼儿学习儿歌,也给幼儿创设想说、敢说的环境,从而丰富幼儿的语言,增长幼儿的知识、扩大幼儿的眼界,对幼儿的语音和语感训练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好幼儿园儿歌是我们幼师开展教学工作的主要内容,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儿歌教学于生活、游戏活动之中,深入探讨儿歌教学方法,提高儿歌教学实效,奠定幼儿早期教育基础。

幼儿可以在生动的韵律中感受到良好的早期教育,学前儿童儿歌语言简洁明了,词句音韵流畅,音调幽美,节奏轻快。幼儿园儿歌教学不仅可以引导幼儿学习儿歌,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儿歌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认知能力以及积极的情感、态度等。

“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能力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儿歌是幼儿园语言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和谐的韵律,朗朗上口,深受幼儿喜爱。儿歌朗读,就是把书面上的儿歌语言变为口头上说的语言,把无声的语言变为有声的语言——更能表情达意的活语言。

儿歌是幼儿园语言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和谐的韵律,朗朗上口,深受幼儿喜爱。在儿歌的教学中,运用朗读法,教授幼儿学习儿歌,也给幼儿创设想说、敢说的环境,从而丰富幼儿的语言,增长幼儿的知识、扩大幼儿的眼界,对幼儿的语音和语感训练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朗读儿歌过程中,可以充分调动幼儿多种感官,首先是加深了记忆,且在朗读中自然加深记忆。幼儿的朗读过程,也是广泛吸取语言表现力营养的过程,随着语言的丰富、技巧的提高,口头语言也随之提高。所以我们要充分认识幼儿园儿歌朗读教育的独特魅力,巧妙利用朗读法,提高儿歌教学实效,达到促进幼儿语言全面发展的目标。

下载1运用节奏朗读法和一口气朗读法读熟课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1运用节奏朗读法和一口气朗读法读熟课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用朗读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论文

    文言文是古代文人运用古汉语,将人们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口语交流经过加工提炼形成的一种以简洁、典雅为特征的书面语形式。因为距离我们的时间较远,我们的语言交流几乎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