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2010级本专科学生2011年暑假社会调查活动方案

时间:2019-05-15 11:24: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2010级本专科学生2011年暑假社会调查活动方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2010级本专科学生2011年暑假社会调查活动方案》。

第一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2010级本专科学生2011年暑假社会调查活动方案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

2010级本专科学生2011年暑假社会调查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和活动意义

根据2010级本科、专科《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大纲的规定和教学计划的安排,要求全体2010级学生都必须参加与本课程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本课程的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计入实践教学学分。其中,本科实践教学学分占该课程的1.5个学分, 专科占1个学分。为完成本课程规定的实践教学任务,要求同学们除了积极参加学期中本课程组织的各项实践教学活动外,还要利用暑假深入社会进行实地调查研究,运用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指导自己观察、分析社会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对策,锻炼和提高社会实践能力以及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增强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自觉性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责任感。

二、活动时间:2011年6月-9月

三、活动主题:永远跟党走

四、活动对象:2010级本科和专科全体学生

五、调查指南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90年以来,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壮丽凯歌。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事业,取得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重大成就。请同学们围绕“永远跟党走”的活动主题,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和深入实际的考察,就你所在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情况(包括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带领当地各族人民在各方面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的情况开展调查研究,具体内容可以从以下提供的题目中任选一项:

1.你所在地区(企事业单位)节能减排、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调查研究

2.你所在的市(县或乡)产业结构变化调查研究

3.你所在地区第三产业发展状况调查研究

4.你所在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状况调查研究

5.你所在地区非公制经济发展状况调查研究

6.广西北部湾经济开发和建设情况调查研究

7.你所在地区居民的法律意识变化状况调查研究

8.你所在地区(或者社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查研究

9.你所在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调查研究

10.你所在地区社会主义基层民主建设调查研究

11.你所在地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实施状况调查研究

12.你所在地区城乡社会保障实施状况调查研究

13.你所在地区的基层党组织(党支部)的建设情况调查研究

14.你所在地区的共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情况调查研究

15.资助调研项目(见《关于申报2011年度思政部大学生暑假社会调查研究专项课题的通知》)

六、组织形式

1.各班同学可以组成若干小组开展调查,也可以以个人为单位开展调查。调研时保证做到:遵纪守法,尊重调查对象,文明礼貌,团结合作,注意人身安全。

2.原则上以生源地为主进行调研(即在自己家乡进行调查),调查小组或个人根据“调查指南”提供的调查内容及范围,任选一项调查题目开展调查研究。

3.深入细致进行调查,掌握丰富详实的资料数据,每个同学分别独立完成一篇调查报告,字数大致在2500—3500为宜,不允许抄袭,凡是经核实是抄袭的报告,该报告成绩评为0分。

4.任课教师选定1—2个小组指导社会实践。

5.2011年秋季开学后,每班推荐2篇调查报告(含课件)参加2010级大学生优秀调查报告评比活动,其中,本科班级评出:一等奖10名,二等奖15名,三等奖20名,优秀奖若干名;专科班级评出一等奖5名,二等奖7名,三等奖12名,优秀奖若干名。

七、每位同学需上交的重要材料(材料齐全才计学分和成绩,下学期开学第一周由学习委员统一交给任课老师)

1、一份受访单位的采访回执或证明。(盖有受访单位的公章、或者采访对象的亲笔签名和联系办法)

2、一份调查报告(写上班别、姓名和学号)。

3、调查问卷及统计结果、或者采访的原始文字记录材料(有采访对象签名认可)。

4、一份电子版多媒体简单课件(此项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主要介绍暑期社会调查所取得的成果,包括调查目的、时间、地点、对象、经过、内容及收获等,要有反映调查过程的图片,做到图文并茂。)

八、其他注意事项

1.2010级各班接到本通知后,于17--18周内发动同学组成调查小组,选举小组长,商量调查题目、地点、时间、分工情况。并及时联系好调查对象、单位、企业部门、村委会或其他组织,征得对方同意接受调研。

2.请各班学习委员于18周前统计好本班所需的采访调查单位(对象)的介绍信,并报告任课老师,于19周向任课老师索取。

3.社会调查方法、调查报告的基本结构及有关写作知识、排版要求和范文,请参照其它附件。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2011年5月30日

第二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 社会调查活动指导书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

社会调查活动指导书

一、指导思想

本次社会调查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对十七大的关注度以及十七大精神的贯彻落实情况为主题,开展本次社会调查,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实践教学环节。

二、目的要求

社会调查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社会调查,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加深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深化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同时,还可以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长才干、奉献社会、服务社会,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育创新精神,使广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调查具体要求如下:

1.就近就地进行。建议结合家乡所在的市县镇村实际进行调查。2.社会调查要眼睛向下,充分占有第一手材料,利用所掌握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以及专业理论知识实事求是地进行研究分析,创造性地提出思考和建议。

3.调查对象必须真实、具体。

4.居住地相近的同学可以自行结组、明确分工、合作完成调查报告。5.开展社会调查需要认真填写“南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报告”,报告的撰写要明确一个主题,以事实为根据,尽量做到内容详实,围绕一个中心问题展开论述,限3000字左右,开学后1周内以打印稿(或手写稿)形式交指导教师,同时提交电子稿。(格式见附件)

6.及时通过电子信箱、电话加强与指导教师的交流。指导教师选取社会调查较为集中的地区进行走访指导。

7.指导教师根据调查报告完成质量进行成绩评定并计入课程学习总分。

三、主要内容

本次社会调查主要围绕科学发展观视野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调查方向及参考内容如下:

(一)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

1.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调查(金融服务机构服务类型、服务职能等)。2.你所在的村镇龙头企业发展情况及带动效果调查。

3.农村产业化经营状况调查(当地的主导产业、农产品基地、管理制度、龙头企业、利益机制等)。

4.贫困农民生活状况及当地的扶贫措施调查。

5.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调查(农村道路、通讯、水电气、水利及基本农田改造、环境设施等现状与建设投资总量及结构,当地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等)。

6.农业科技服务机构及队伍情况调查(机构的数量、经费来源、科技人才数量、结构、工资水平等)。

7.当地农民被征地的补偿标准及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调查。8.生态文明村的发展历程调查(生态环境状况、经济结构是否合理、经济实力、人民富裕情况等)。

9.城镇新增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或下岗失业人员就业状况调查(从事的产业、行业、职业和岗位、收入等情况)。

10.进城农民工生活状况、心理状态、社会保障状况等调查。

11.当地就业服务机构(中介机构、社会劳动就业保障局等)发展状况调查。12.当地对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再就业培训的措施及实施情况调查。

13.当地政府对零就业家庭及就业困难人员的援助情况调查(担保贷款、免费职业介绍、职业培训补贴、社会保险补贴等)。

14.当地教育情况调查(普及九年义务、师资水平、学生负担、教育设施及经费保障、社会捐资助教等)。

15.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及发展情况调查。

16.对你所居住地的文化建设设施(社区或农村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等)现状以及发展状况的调查。

17.对你所居住地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情况的调查(数量、服务内容、典型事例、群众反映等)。

18.对你所居住地人口综合素质情况调查。

19.本地矿产资源、水能资源、生物资源、特色农产品、旅游资源、特色民俗资源的开发现状及潜力评估。

20.你所居住地生活环境、污染状况调查。

(二)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调查你家乡的公民对我国基层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选举情况(选举方式、对选举的态度、参加情况、当选人员情况等方面)。

22.调查当地群众对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了解情况(是否关注每年两会、是否了解人大代表的权利、职责、任免程序等)。

23.调查你家乡乡镇机构改革情况(人员构成情况、工资发放情况、办事效率情况)。

24.调查村民和村干部发生矛盾(土地承包过程、宅基地发放、提留征收、教育经费、公共设施建设等方面)解决的途径。

25.调查当地公民权利保障情况(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26.调查当地政务公开情况(哪些方面公开、落实情况、老百姓满意度、需要改进的方面)。

27.你所居住地的基层自治组织(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情况的调查(产生、成员构成情况、有哪些职责、作用、重大事情的决定、是否定期召开代表大会?了解基层自治组织政策和法律法规情况)。

28.当地法院制度建设情况调查(公开审判、人民陪审员、人民监督员、巡回审判、简易程序使用等)。

29.当地群众打官司诉讼费用情况调查(诉讼费用收取、支付律师费用、仲裁收费、诉讼费的减免等)。

30.当地居民学法用法守法情况调查(最关注哪些方面的法律、了解相关法律知识的途径、利用法律维护自己权益、身边法律遵守情况)。

31.当地家庭收入情况、工资情况调查。(家庭收入有哪些、家庭收入高和低的差距、最低工资标准、当地职业收入高与低的差距、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等)。

32.当地社会保障体系调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等机构)。

33.当地养老情况调查(养老方式、养老院建设、老年生活状况、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

34.对你所在地贫困户的调查。(他们的生活状况、所在地政府扶持情况、社会资助情况、脱贫措施)。

35.调查当地对困难群众救助情况(城市低保、农村五保供养、特困户救助、灾民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等)。

36.当地城乡医疗保障情况调查(参与方式、涉及的范围、执行情况)。37.当地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建设情况调查。38.参加商业保险情况(人员、年龄范围、险种等方面)。

39.当地慈善事业情况调查(机构设置、捐赠人员构成、捐赠对象、捐赠物品范围)。

40.当地城镇职工住房情况调查(居住面积、购房的承受力、困难、希望和要求)。

(三)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

41.对你居住地人们对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识情况的调查。42.对你居住地人们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情况的调查(如宣传科学文化知识、反对封建腐朽落后文化,养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等)。

43.对你居住地人们在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弘扬传统文化情况的调查(如继承发展传统伦理观念、传统美德,以及同时代精神相结合的情况)。

44.对你居住地人们对诚信认识的调查(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等)。45.当前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新特点新变化的调查(对文化产品的消费能力、鉴赏水平、趋势等)。

46.对你所居住地(农村、社区)居民的闲暇生活状况的调查。

47.对你所居住地的居民自办文化(农家文化大院和文化中心户,建设庭院文化)的调查。

48.你所居住地优秀传统文化(民间文艺、传统工艺、民俗体育、古语言及古文字、各胜古迹)继承发展创新状况的调查。

49.对你居住地运用正确思想舆论导向促进社会和谐情况的调查(如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社会科学等,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

50.对你居住地促进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情况的调查。(如有无心理健康咨询、辅导机构,在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与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荣誉等问题上采取的活动及效果等。)

(四)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秩序

51.城乡基层基本服务体系建设现状调查(服务型政府、公共服务设施、简化办事程序、创新社会管理制度等)。

52.基层推进政务公开、政事公开情况调查(政务公开、推进公共服务信息化、及时发布公共信息、为群众生活和参与经济社会活动创造便利条件、政事公开、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等情况)。

53.社区建设发挥社会组织积极作用,完善基层服务情况调查(居(村)民自治、协助政府做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工作、发挥驻区各种社会组织的作用、实现政府管理和社区自我管理的有效衔接、政府依法行政和居民依法自治的良性互动)。

54.社区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的调查(对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55.关于健全社会组织,增强社会功能的调查(发展和规范律师、公证、会计、资产评估等机构;鼓励社会力量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社会福利等领域兴办非企业单位;发挥行业协会、学会、商会等社会团体功能,为经济社发展服务等)。

56.基层政权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把群众利益诉求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情况调(街道办事处领导干部接待群众制度、党政领导干部和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群众制度,信访工作责任制和建立和完善情况、搭建多种形式的沟通平台,建立科学有效的诉求表达机制)查。

57.基层政权建立、完善科学有效地矛盾调处机制的调查(社会舆情汇集机制、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制度的建立和健全;如何建立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实现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有机结合;如何更多采用调节方法,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等)。

58.在着力解决土地征收征用、城市建设拆迁、环境保护、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等涉法涉诉中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如何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社会矛盾方面的调查。

59.关于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有效应对各种风险的调查(应急信息平台的建立、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应急预案体系的健全,应急管理法律法规的完善,应急管理宣传教育的加强,公共参与自救能力的提高,社会预警、社会动员、快速反应、应急处置、整体联动的实现程度等)。

60.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调查(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整治社会治安、扫除黄、赌、毒;改革未成年人司法制度,加强对流浪儿童、服刑人员子女的关心教育,强化吸毒人员感化和管理,改进刑事解教人员帮教安置工作;加强公安派出所、司法所、人民法院等基层基础建设;加强政法队伍建设,确保政法队伍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等)。

(五)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

61.你所在居住地居民的创业情况调查(包括创业人群的比例、创业的方向及内容、创业的成果等)。

62.你所在居住地居民和政府对人才(包括高学历者、高职称者、高技能者、创造力强者等)的尊重情况调查(包括政策措施、尊重程度、教育导向等)。

63.你所在居住地基层党组织在政策上支持和调动居民创新热情和进行创新实践的情况调查(包括党的措施、居民对于创新的理解、热情度、参与度等)。

64.你所在居住地居民的宗教信仰情况调查(包括信仰那些宗教、比例如何、信仰程度、信仰内容等)。

65.你所在居住地的党的侨务政策的落实情况调查(包括海外侨胞和侨眷的数量、党的侨务政策及侨胞和侨眷如何看待党的侨务政策等)。

66.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对你所在居住地的贡献调查(包括经济投资、文化交流、教育合作、捐资助学等)。

67.你所在居住地政府及民间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项目情况及对外文化交流情况调查(包括政府吸引外资的形式、内容及数量;民间零散吸收外资的形式、内容及数量;对外文化交流的形式、内容及外国文化融入情况等)。

(六)加强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

68.基层事业单位(包括机关、学校、科研院所、文化团体等)党建情况调查。

69.新经济组织(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外商投资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等)党组织建设情况及其所起作用调查。

70.新社会组织(如司法、财会、审计、税收、金融、保险等行业的中介组织)党组织建设及其所起作用调查。

四、时间安排:2010年7月1日—— 2010年 8月20日。

五、组织领导:

为了保证社会调查安全有效进行,特组成工作小组:

组长:蔡 娟(法政与管理学院副书记、副院长,课程组负责人)副组长:姚海鹰(法政与管理学院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教研室主任)

徐晓旭(法政与管理学院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教研室副主任)

组员:韩裕庆、刘鹏、吴日明、彭美贵、曹向阳、龚蓉蓉、王海柳、王智民、顾闻、陈志杰、汪松明、邵德进

希望大家按时完成社会调查并保证人身及财产安全。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组

第三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小结

在2011-2012春季学期选了由卢国杰老师任教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B》。在这门课上,老师深入浅出地讲解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实事求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等各项政治知识点,并列举了大量事例予以佐证,不仅如此,卢老师还播放紧扣课题内容的新闻视频、纪录片等影视资料,以一种全新的第三人称的演讲方式弘扬毛泽东思想中的精髓与改革开放给社会人民生活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巨变。老师以传统的课堂讲解与视频教学相结合,在视觉、听觉两个方面共同作用,将原本抽象的政治理论知识物化,现实化,让我有更加直观和深刻的理解,不得不说是一个很新颖而成功的尝试,我很接受这种方式。

其实我原本以为《毛概》这门课不过和其他政治必修课一样,除了似“填鸭式”地给我们灌输些似懂非懂的政治理论知识之外,就是临近考试时的“埋头苦干”,完全就是一个“一言堂”的上课方式。然而当我上了第一节课后,我就完全推翻了原来的想法,在课堂上老师不但将课本知识点透彻而简练地给我们分析讲解,最让我为老师叫好的就是老师给予我们课堂发言谈论自己对某些现象的看法的机会,这让我觉得既是促使我们利用《毛概》知识结合现实问题进行思考又是给予我们充分的发言权利,说出自己或许还不够成熟的观点。让这些怀有不同见解的想法可以被展示,让这些观点相互碰撞,相互融合,在碰撞和融合中让真知发光。每当有这样或那样比较敏感的发言内容时,老师总怀抱着一种平和、豁达的心境来看待同学们的发言。让我颇为感动的是,卢老师总带以和蔼的笑容像朋友似与我们讨论与交流,并纠正一些同学有些偏颇或者说还不够成熟的想法,话语中肯、在理;毫无一种带行政强迫式的言语在其中,充分体现了一种自由学术的氛围,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身边的“言论自由”和“民主”。这让我们不但对知识点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又摈弃了原有的错误观点,在思想上有所提升,不得不说我确实在这门课中获益匪浅。如果要说对这门政治必修课有什么想法的话,那就是我觉得即使这门课不是必修课我也会去上,因为在这门课上我充分感受到了一种被平等对待、被赋予充分的言论自由,是一种学术的交流和收获,从心底我喜欢这门课。我希望的是老师可以一直将这种方式延续下去,让每届学生都可以沐浴这种如同“春风化雨”般的教学方式和毛泽东思想精髓,用带着这种思想走上社会,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添砖加瓦,为祖国越来越强大尽自己的一份力。

在最后,我还想给老师提点建议:课堂时间毕竟有限,不是所有同学都能有机会到讲台前去说出自己的看法,而且有些时间看到那么多同学想说,自己本身就有些犹豫的同学就不敢上台去说了,那么不知道可不可以这样:老师将每个主题发布之后,让愿意发言而又没有机会发言的同学可以交纸质版的演讲内容,如果发现其中又有写得比较好的观点,可以读出来让我们共勉,这样我觉得可以扩大一下交流的层面。最后不得不再次感谢老师给我们上出了如此精彩的政治必修课,让政治必修课不再是曾经的“恐慌”,谢谢!

第四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论文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课程论文

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邓小平理论体系中极具创新意义的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也是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它规定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方向,明确了中国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市场化的程度和标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是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的结合,也是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化程度的统一。

【关键词】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国情;中国特色;长期性和艰巨性。

【正文】在党的十五大上,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把邓小平同志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意义十分深远。十五大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三者有机结合,不可分割,构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这个纲领,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全面展开,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经验和主要政策的高度概括和升华,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

要做到完善并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重大任务,我们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深刻认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客观基础和时代背景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正确地分析国情,作出了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这是对我国所处的社会历史阶段的高度概括,总结了党几十年来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活动,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典范,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求实精神。这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基础,是党制定新时期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邓小平同志说,“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这一谆谆教诲,指明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上百年的时间。在这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决定了我们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只有毫不松懈地抓住这个主要矛盾,才能把握社会矛盾的全局,并不断创造性地加以解决。

我们只有深刻认识现在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和最基本的国情,牢牢把握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才能搞清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客观基础。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过程,一心一意,艰苦创业,才能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从而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断巩固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

在我国现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是把市场经济的发育和发展置于社会主义的基础之上,置于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和条件的发展基础之上的。因此,我们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是初级水平的,发展和完善的任务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长期、艰巨性。

二、准确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要求

(一)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直接的基础首先是经济制度。马克思主义原理和社会发展实践都告诉我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整个经济制度的实质与核心。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共产党宣言》中郑重声明:“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① 马克思主义创立一百五十年后的今天,一个已经经历了改革开放新时期二十年的东方大国则向世界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允许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因此,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一致性与创新性,不能不成为我们科学地理解与把握邓小平理论实质性内容的重要方面。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社会主义公有制就是“整个社会对一切生产资料——土地、铁路、矿山、机器等等——的直接占有,供全体为了全体利益而共同利用”②。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不仅要消灭阶级差别,而且要消灭城乡、工农、脑体之间的差别,“使所有的人都成为工作者。这不是一下子能够办到的。这是一个无比困难的任务,而且必须是一个长期的任务。这个任务不能用推翻哪个阶级的办法来解决。只有从个体的、单独的小商品经济过渡到公共的大经济。这样的过程必然是非常长久的。采用急躁轻率的行政和立法手段,只会延续这种过渡,给这种过渡造成困难”③。所以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二)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其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要求,主要体现在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和国家宏观调控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绝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单纯强调一面,轻视或者忽视另一面,都不利于改革和发展大业。充分发挥好这两个方面的积极作用,都必须依靠深化改革才能实现。只有实现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把各方面的优势保护好、发挥好,才能取得最佳体制和政策效果,这已是被这些年的实践证明了的真理。

发挥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就是使一切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在价格和竞争机制的作用下,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市场竞争中,企业作为竞争主体能够直接得到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在生产和消费中,市场的各种经济信号反应灵敏,促进社会各方面及时调整和适应。

由于市场自身具有的弱点和缺陷,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十分重要。在扩大和发挥市场作用的同时,国家应当不失时机地依据客观规律的要求,尽可能地运用经济政策、法规保障和必要的行政措施,引导、协调市场活动健康发展,从而使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要实现这样的宏观调控效果,必须使宏观调控权集中在中央,处理好中央与地方、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三)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方式必须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即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方式不可能也不应该是单一的,除了按劳分配这种主要分配方式和个体劳动所得以外,还应当有其他分配方式。因此,要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只要是合法收入,都应当允许和鼓励,都应当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的分配方式。

同时,国家还应通过完善各种税收制度,健全收入分配机制,加大调节力度,调节过高收入,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使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社会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趋向合理,防止两极分化,这是一件关系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全局性大事。

(四)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必须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对外开放是我国的重大举措,对吸收外资、引进技术、发展生产、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有力的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第一、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是科学总结我国历史经验教训的必然结果。

第二、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是追随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客观选择。世界市场的扩大,要求各国实行开放政策,既发展自己,也推动全世界的发展。

第三、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是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综上所述四个方面,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要求,坚持和完善这些基本要求,就是沿着邓小平同志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就是遵循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具体体现。

三、正确把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几个关键问题

(一)学好邓小平理论,高举伟大旗帜

第一,学习邓小平理论,必须全面、准确、完整地领会和把握其精神实质。

邓小平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它从强国富民出发,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为基础,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为经纬,围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按照严密的逻辑依次展开。各个理论观点紧密衔接,彼此包含,相互渗透,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科学体系;同时,这一体系并不是封闭的、凝固的,而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的。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对它作形而上学的理解不行,断章取义、各取所需更不行,必须全面、准确、完整地领会和把握。

第二,学习邓小平理论,关键是抓住其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八个字,集中体现了邓小平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科学态度,贯穿于他的整个理论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和全部内容的始

终,是这一理论具有盎然生机的源泉。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必须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历史进程的始终。把握了这一点,就把握了邓小平理论的活的灵魂。

第三,学习邓小平理论,必须紧密联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

要紧密结合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实际,结合当前的形势和任务,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联系改革开放以来的经历,联系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总结经验教训,澄清模糊认识,以增强在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基础上的团结和统一,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学习这一理论,必须完整准确地把握其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立足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围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各个不同时期的实际变化情况,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发展方向出发,把握世界经济政治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处理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二)把握基本纲领,坚持完整统一

党所确定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它构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必须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结合起来,使之协调一致,相互配合,相互作用,有机联系,完整统一,这样才能实现我们的基本纲领。没有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建设成果,经济建设也搞不好,即使取得了一时的经济发展,终究也会丧失。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才是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不适应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要求的政治体制应当加以改革。反过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制度也在影响和决定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进程。政治制度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的关系,至少表现在:一方面,它要求这种市场经济能从根本上保证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和包括对经济活动的参与、监督等在内的多方面的民主权利,并且能够保障和增加绝大部分人的利益;另一方面,它有助于发挥这种市场经济体制中内在制衡关系的作用,促进社会经济生活的稳定、有序,有利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健康发展。

从文化方面而言,中华民族在几千年长期发展中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和道德精神应当在今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得到发扬光大,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般原则相融合,构成影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一个重要因素。这就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繁荣科学和文艺。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优良历史文化传统、吸取外国优秀文化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三)认识长期性和艰巨性,坚定信念不动摇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需要经过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不断巩固和发展。认识这一任务的长期性、艰巨性,是我国的国情、改革建设的实际状况和发展进程,以及国际经济政治现实和发展情况的客观需要。脱离这个认识,就会犯“左”或”右”的错误,给我们的事业带来损害。对长期性和艰巨性的认识,特别应当把握住两个要点:一是把握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状况的不断变化情况,这样才能客观认识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的难点和改革方向,以及它本来具有的内涵与特征,避免在改革和建设中丧失时机,或操之过急、轻率盲动;二是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的规定性,这样才能在我们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过程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致丧失根本,迷失前进的方向。必须牢固树立起这样的信念:我们正在奋力建设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伟大开拓性事业,需要经历长期艰苦、不断摸索、发展完善的过程,必须矢志不移,毫不动摇,一代一代地继承、巩固和发展下去。以公有制始终占主体地位、日益提高的生产力水平和共同富裕为标志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其愈益完善的社会公正和不断提高的效率、效益,已经、正在并必将更加强有力地证明,它大大优越于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主义在经历一个长期发展过程后,终将取代资本主义,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加快发展进程

邓小平同志说,“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④开放也是改革,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近20年来的伟大实践表明,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是我们的富民强国之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这场改革,从一定意义上说,可以叫作革命性的变革。因为它不同于在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上做修修补补的调整,而是要进行一场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旗帜,在党的十五大全面部署了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战略的八项重大任务,要求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些重大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在优化经济结构、发展科学技术以及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真正走出一条速度较快、效益较好、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经济发展路子。可以预期,在党的十五大精神鼓舞下,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将迎来一个跨世纪的新的重大发展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必将取得前所未有的更大成就。

四、当代大学生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中如何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坚持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自身头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胡锦涛总书记曾提出“如何更有效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这一问题的提出,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大学生理论武装工作的高度重视,深刻揭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要求,进一步明确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而马克思主义是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想基础,是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正确理论指导和强大精神动力,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教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基础和决定性作用。所以,我们当代大学生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只有这样,大学生才不会在浮华的世界中迷失自己的人生方向,才能担当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重任。

【参考文献】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265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386页。

③ 《列宁选集》第四卷,第89页。

④ 《邓小平实践真理观研究》

第五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论文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论文

民生调查及其简要解析

摘 要: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第八部分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

建设。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在中国,民生问题从提出、发展到

最终解决,也就是从它产生的现实性、进一步演变下去的可能性、解决的必然性,将探讨民生、民主和民权之间的关系,并对中国民生—法治国家的建设提出一些

具体的思路。这不仅需要诸多微观制度创设的智慧,还需要更多的宏观眼光,并

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前进。

关键词:民生;法治;社会建设

主要内容:

一、调查结果总述。

目前,中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着力破除

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革局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所谓民生问题,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内涵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随着人们物质

文化需求的提高,民生问题有了比温饱问题更广泛的含义。反映了人们对生活质

量和生活环境的新要求,也反映了人们对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民生建设的新要

求。

在桂林,居民的生活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但收入差距扩大趋势仍然明显,70%100的城乡居民认为生活水平得到了改善,居民生活品质在不断提高.收入分

配差距较大制约了居民消费.教育、医疗等方面的生活压力有所缓解,但物价上涨和就业压力增加。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糸初步建立,但非公经济组织中的劳动与社会保障状况有待改善。

物价、看病、收入差距失业是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大部分居民感知社会群体的利益冲突,但39%100的居民认为矛盾不会激化。当前主要的社会群体利益冲突

主要聚焦于贫富矛盾和干群冲突。社会安全感总体水平较高,但食品和交通的安

全状况最令人担忧。义务教育和公共医疗等方面的公平感有所提高,但收入差距

方面的公平感明显下跌。六成城乡居民对当地政府的工作表示基本满意,但在环

境保护和惩治贪腐等方面对政府有更多期待。

二、调查数据分析,得出整体有所提高的结论。

调查显示,无论是从主观感知还是从客观收益方面,都反映出民众的生活

状况有了较大的改善。有近70%的城乡居民认为生活水平比五年前有所上升,只有12.4%的城乡居民认为生活水平有所下降。值得一提的是,2006年以来农

村居民的受益感要明显高于城镇居民。这种趋势说明,2006年以来取消农业税、粮食直补、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落实农村免费义务教育、推动农村社会保障

等一系列惠农政策,使广大农村居民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居民生活的品质在不断提高,用于食品消费的支出比重在逐步减少,居民的房产状况和居住条件也得到极大的改观,95.8%的家庭都拥有自有住房,有10%的家庭还拥有2套及以上的住房。但是,近两年收入差距扩大的情况仍然十分突

出。

调查还表明,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但非公经济组织中的劳

动与社会保障状况亟待加强。城镇养老保险的覆盖率和城镇医疗保险的覆盖率已

经超过50%;同年龄段的农业户口居民中,83.8%的人享受到了“新农合”。

社会保障的享有状况与就业单位的性质有紧密的关联。在城镇人口中,就业于公

有制机构和三资企业的人员享有各类社会保障的比例较高,私营企业和个体机构

中就业人员较低。在劳动权益保障方面也呈现类似的状况,企业规避承担劳动者

权益保障的义务的倾向比较突出。由此可见今后要特别关注非公经济组织中,特

别是私营企业和个体经营组织中就业人员的劳动和社会保障状况的改善。

公众在义务教育、公共医疗等方面的公平感有较大提高,但收入差距方面的公平感明显下跌。城乡公众对当前的社会公平程度持基本肯定的态度。公平感

低于5 0%的有选拔党政干部、工作与就业机会、城乡之间待遇、地区之间的发

展、行业之间的待遇和收入差距6个方面。其中收入差距的公平感比2006年下

降了11个百分点,意味着贫富分化对社会公正的损害还在加剧。工作与就业机

会的公平感也较2006年有小幅度的下降,这也和本报告前面所提到的就业压力

增加、城镇就业形势严峻等现状相呼应。

调查中对城乡居民询问了人身、个人和家庭财产、个人信息隐私、交通、劳动、医疗、食品等7个方面的安全感,发现平均有74.6%的人表示“很安全”

或“比较安全”。其中人身方面的安全感最高,而食品和交通方面的安全感最低。

特别值得提及的是,在2006年和2008年两期的调查中,食品安全状况都在各类

安全感中排在倒数第一,这说明公众对食品卫生和安全有着长期的担忧。这种担

忧在2008年10月份以来曝光的三聚氰胺掺人牛奶和鸡饲料等食品安全事件中得

到了充分的印证。

城乡居民对当地政府11个方面职能工作的评价表明,公众的平均满意率接

近60%。城乡居民对当地政府工作满意度较低的方面,排在第一位的是为中低

收入者“提供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排在第二位的是“廉洁奉公,惩治腐败”。

此外还有扩大就业、执法公平、保护环境等。环境保护是公众对地方政府工作评

价最差的方面,有近40%的城乡居民表示不满,在城镇居民中,甚至达到了

44.4%。

三、对调查中人们经济来源的分析。|

改革开放以前,桂林市农民收入的来源比较单一,当时不提倡外出外工,被

视为不务正业,搞“野马副业”,参加集体农业生产活动是“第一要务”。因此

农民收入来源不仅单一,结构也单一,实物收入构成收入的主要部分,主要是口

粮折价收入,而这部分收入却仅仅是为了吃饭问题。现金收入少得可怜,形象比

喻就是养个母鸡下蛋换点油盐钱,杀头猪卖可能就是农民现金收入最大的一个来

源了。

改革开放以后,农民收入来源明显拓宽,首先是农产品由自给自足走向市场

买卖,农产品销售收入越来越多,出售品种从以前单一的畜禽产品(肉猪、蛋等)

拓宽到余粮、水果、蔬菜、林产品等等。其次农民工外出越来越多,打工挣钱充

实了农民的钱袋子。三是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结构发生变化,乡镇企业发展迅

速,农民本地就业机会增加,同时,农民家庭自己办二、三产业的也越来越多。四是随着农民家底不断殷实,资本不断积累,财产性收入不断增多。五是农民受

到其城市亲友的赠与也越来越多。

地市合并以来,桂林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进入一个快速稳定发展时期,收入来源更加多样化。从近七年农民收入的来源看,构成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工资性收入、农民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表现为“四轮驱动”、共同发展的态势,而且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的增长更快一些。

四、总结制约民生水平提高的多方面因素。

一是,预期消费削弱。在城镇就业、住房、医疗、养老、教育等改革实施后,原由政府或企业承担职工福利,现相继转为居民自付,这就影响当前承受改革的 一代当家人,导致居民预期收入削弱,消费扭曲,制约着居民即期消费的主动性,刺激性消费政策措施显得乏力。建议:要加大消费政策的宣传引导,加强诚信与安全体系建设,着力培植绿色环保型消费热点,全力抑制教育、医疗等收费的极度扩张。

二是,收入差距扩大。据分组显示:去年县城居民中,占20%的低收入组家庭人均收入仅3677元,只有调查户平均数的50%,只占20%的高收入组家庭的29%;高低收入差距由上年的1:3.01继续扩大到1:3.44。影响收入差距的扩大,主要受家庭就业人数、行业工资、福利和劳动技能等因素,尤其行业分配不公,待遇偏差过大,攀比现象居多。建议:要加快收入分配改革步伐,本着“合理、公平、共享”的分配原则,统筹协调,缩小行业差距,尽力倾斜基层。加强“放心工程”建设,让人体验到“老有养、病有医、困有扶”的和谐大家庭的温暖,提高社会和谐氛围。

三是,就业面临新问题。如今企业改制后,私营企业多,职工劳动时间延长,劳动强度增加,导致就业者换岗频率上升,短期失业人数增加,尤其40、50人员接近退休年龄,劳动技能低,在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情况下,要进入市场更难找到合适的岗位,只能东打一枪、西放一炮,导致报酬低、强度大、就业不稳定,家庭收入难提高。建议:要建立劳动者“失业救助”机制,千方百计地增加社会公益岗位,加大岗前就业培训,提高专业劳动技能,提高稳定就业面,增强居民家庭造血功能,带动居民整体收入的提高。

四是,劳动者工资水平低。当前,我县经济发展呈起步阶段,地方财力不足,省市出台工资难兑现,欠账累积多;企业上只见效益提高,“老板”腰包越来越鼓,但工人工资没涨多少;如:去年商业、服务业和生产建筑工人每月平均就业工资为457.8元,比上年人均仅增加49.3元,比机关单位工资低59.6%,如此极低的打工工资哪能大幅提高居民收入。建议:要在提高就业者工资上加大力度,如提升劳动者最低工资标准,实施企业一线产业工人绩效奖励制度,建立企业职工养老、劳动安全、医疗等保险机制,加强企业员工工资发放监督与检查,确保工资及时发放;要尽力兑现省、市出台的调资标准,加大低收入群体扶持,保障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五是,“菜篮子”越拎越沉。“菜篮子”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是百姓见证政府最直接、最实惠、最见效的焦点。去年我县“菜篮子”价格居高不下,既有气候原因,也有忽视“菜园”建设等因素。如今,城镇大面积开发,一线菜地

几乎消亡、二线菜地不成规模、三线菜地七零八落,导致集市上自产自销菜越来越少,现有近七成蔬菜靠调进,销售环节多,菜价控制在批销者手中,这是菜价居高之主因。建议:在城镇建设时,不要忽视“菜篮子”工程的规划,加强菜园建设投入,增加蔬菜产销量,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要,不断提高生活质量,为打造和谐社会共同努力。

五、怎样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第一,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低收入者的收入。“十五”期间,扣除物价因素,城镇居民和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6%以上。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规范社会分配秩序,强化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功能,保护合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防止收入分配差距的过分扩大。第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⑴增加城乡居民居住面积,提高住房和环境质量,千方百计解决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困难,到2005年力争使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增加到18平方米。积极推进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商品化进程。⑵适应轿车、因特网进入家庭的趋势,加快道路、通信、有线广播电视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社区服务质量,不断改善城乡居民消费环境。⑶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吃穿用消费水平,优化消费结构;拓宽消费领域,增加和扩大居民旅游、文化、娱乐等享受型的服务性消费。⑷采取鼓励消费政策,扩大信贷消费的种类和规模。⑸丰富居民文化生活,提高医疗保健水平,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⑹增强法制观念,严格执法守法,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第三,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适时调整和提高最低生活保障线等相关标准,保障低收入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逐步减少低收入面。通过加快卫星城和郊区小城镇开发建设等措施,加速农村城市化进程,促进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逐步缩小城市差距。稳步推进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

参考文献:

中国民生报告:中国社会各阶层的现状与未来

赵燕编著金城出版社

中国生活质量报告王建成、戴步效著

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研究赵满华主编经济管理出版社

下载《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2010级本专科学生2011年暑假社会调查活动方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2010级本专科学生2011年暑假社会调查活动方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