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xx街道党工委农村(社区)信访处理和矛盾调解工作制度
xx街道党工委农村(社区)
信访处理和矛盾调解工作制度
一、统一接案制度。调解小组实行“一个窗口对外”由值班室集中受理案件,值班人员定位负责,及时接待来访群众及纠纷,做到有访、有纠纷必接。对接待情况值班人员要作详细记录。对群众的咨询、值班人员应当场答复,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及需要调处的案件要及时向调解小组组长汇报。
二、例会制度。为搞好民间纠纷分析研究预测,做好超前防范工作,每半月由调解小组组长组织召开一次人民调解员、纠纷信息员会议,分析研究辖区内纠纷苗头,检查已发生纠纷的调处情况和调解协议的落实情况,每月参加由街办调解中心例会,研究部署预防纠纷、防止矛盾激化的措施和办法,交流工作经验。
三、分级负责制度。为增强调解人员的责任感,提高调处纠纷的效率和质量,及时有效地预防、控制和化解矛盾纠纷,防止矛盾激化,做到“小纠纷不出片,由人民调解员负责调处,一般纠纷不出村(社区),由调解室负责,较大纠纷不出办事处,由街道调解中心负责”。不断落实分级负责制,杜绝互相推诿、扯皮现象,防止和避免矛盾激化和可能造成的越级上访、集体上访事件的发生。
四、纠纷登记制度。以街道办事处为单位统一印制民事纠纷登记表、层层下发。做到每件民间纠纷及调处情况进行登记并由村(社区)委调解小组组长和街道调解中心负责人签字后,每月一次上报区、街办人民调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司法局基层科),发挥上级民调组织对下级民调组织的指导、管理、监督作用。
1、建立纠纷登记簿。调解小组应设立专门的纠纷登记簿,调解小组也应设立登记簿,每月各小组对受理的纠纷进行汇总,填入调解室登记簿内。调解室每月汇总后报街道调解中心。
2、纠纷登记。无论是口头申请还是书面申请,调解室都应进行纠纷登记,记
明收到纠纷的日期,当事人姓名、性别、年龄、工作单位、家庭住址,事由,记录人签名或盖章,填写记录日期。
3、对不属于调解室调解范围的纠纷,调解室登记后,移交有关部门处理,但要记明移交的机关、承办人。
4、纠纷登记簿应妥善保存,以便复查。
五、疑难纠纷报告制度。对在当地有重大影响调解室难以调处的疑难纠纷,要及时向办事处党委、政府报告。
六、回访制度。指调解小组对已调结的较复杂的或有可能再出现反复的矛盾纠纷进行走访、了解情况巩固调解效果的工作制度。
回访制度包括以下内容:
1、回访应定期进行,调解室对调结的较复杂矛盾纠纷、涉及多方当事人的纠纷、濒临激化的纠纷以及时间长的矛盾纠纷在协议履行期间或调解后的一个星期内进行回访,巩固调解效果。
2、回访要有针对性。回访的主要对象有两类:一类是复杂的易反复的矛盾纠纷,一类是濒临激化的矛盾纠纷。回访要有重点人,即影响协议履行的关键人、容易闹事人以及有利于协议履行的中间调停、斡旋人。
3、回访内容:了解协议的执行情况,影响协议履行的隐患;了解当事人的思想状况、行为有无反常,对调解协议的态度等;有无新的纠纷苗头,对调解人的意见、建议。
4、回访总结,对影响正常履行协议的各种隐患、纠纷动向、当事人的思想状况等要分析研究,提高解决的具体办法,对有激化苗头的,要果断采取措施,重大险情要及时上报。对调解工作中的缺陷要加以纠正。
七、矛盾纠纷排查制度。是调解小组定期对辖区内的矛盾纠纷进行摸底、登记、分类处理的一项工作制度。
矛盾纠纷排查制度主要内容有:
1、组织领导。由党委政府组织领导,司法行政机关制定计划,统一部署,公、检、法、工、青、妇等有关部门与调解组织统一行动,协同作战。调解中心应根据本辖区矛盾纠纷的实际情况,制定计划,在自己工作的范围内每月进行一次矛盾纠纷排查。
2、制定排查计划。内容包括排查的目的、意义;排查的时间、范围、方法等;印制下发排查统计表,由矛盾纠纷总数、分类、重点户、重点人、重点纠纷、发现的犯罪线索以及归属部门等基本内容组成。
3、组织实施排查。落实排查计划,按照规定的排查方法、手段进行。调解室要发挥“十户调解员”、“纠纷信息员”地方熟、人情熟、情况熟的特点,在辖区内逐门、逐户、逐人进行摸底排队;将了解到的矛盾纠纷线索进行登记,填写排查统计表。
4、落实调解人员。调解小组对排查出的矛盾纠纷进行统计分析,按矛盾纠纷的性质、类别、轻重缓急等进行分类排队,逐一落实调解人员,采取有效措施抓早、抓小、抓苗头,及时调解,防止激化。对排查中揭发出的犯罪线索,应立即移交公安部门。
八、岗位责任制度。岗位责任制度是通过明确调解人员的责任,确定具体任务,奖罚分明,使责、权、利密切相结合的一项制度。主要的内容是“四定一奖惩”,即定人员、定任务、定指标、定制度;完成任务奖励,完不成的受罚。
九、矛盾纠纷信息的传递与反馈制度。
矛盾纠纷信息传递与反馈制度的主要内容有:
1、建立纠纷信息网络。一般由调解小组或调解员、纠纷信息员组成;基层司法所应发挥纠纷信息传递与反馈中心的作用。
2、组织信息的传递。一种是纵向传递,是指将矛盾纠纷信息向街道调解中心或基层司法所传递;另一种是横向传递,是指调解小组将信息传递给街道办事处、有关部门委员会或需联合调解的其他调解组织。传递的方式分口头传递、书面传
递、电话传递等。并每周五汇总后上报,重大疑难纠纷及时上报。
3、做好信息的处理。矛盾纠纷信息传递组织应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按照矛盾纠纷的性质、轻重缓急进行处理,对可以解决的提出调解意见,反馈给基层组织;对带有普遍性、规律性、多发性的矛盾纠纷在调解的同时要提出预防、疏导的措施和建议;对容易激化的纠纷、群体性纠纷、群众性械斗应在稳定事态发展的基础上,报告街道办事处或有关部门处理。
4、及时进行信息反馈,保障信息渠道的畅通,使调解组织、有关部门及时了解情况,了解上一级调解组织的调解意见、意图、便于有效疏导、调解。
十、文书档案管理制度。主要内容有:设立保管人员,建立必要的调阅、保密管理办法。做好文书审查、装订。调解文书包括矛盾纠纷登记的原始记录、调查笔录、调解协议书,以及调解室对调解未成功的矛盾纠纷的处理意见及各种证明材料等。调解文书档案要求一事一卷,装订成册。一般保管期限为3年。
第二篇:矛盾纠纷调解处理工作制度
矛盾纠纷调解处理中心制度
第一条 对全区各类可调性矛盾纠纷坚持以调解为基础,实行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的对接联动。
第二条 调解过程中注意工作方法和策略,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手段,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初发阶段,防止激化、扩大。
第三条 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落实调解责任,加强有关部门的协作、配合,确保信息收集、情况报告、指挥处臵等各个环节紧密衔接,在最短时间内化解矛盾。
第四条 将法制宣传、教育疏导的工作贯穿于调解的整个过程,引导群众通过正常渠道反映诉求,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第五条 各乡镇(街道)要以和谐平安联创中心为工作平台,以联调工作机制为载体,组织综治办、司法所、派出所、法庭、信访办等职能部门及人民调解委员会共同参与社会矛盾纠纷联防联调。
第六条 中心负责指导管理本辖区内的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对于重大矛盾纠纷的调处进行分流指派;协调各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矛盾纠纷调处;组织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矛盾纠纷的协调调处;对调处情况进行督促检查、考核验收评比,总结推广经验;对调处单位提出奖惩建议。
第七条 各乡镇(街道)和区有关部门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做好本部门、本系统、本单位职责范围内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及与相关部门的“三调联动”工作;积极调处上级部门交办、督办的案件,积极参与调处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的矛盾纠纷及其他重大疑难矛盾纠纷;及时汇报本部门、本系统开展联调工作情况,提出工作意见和建议。
第八条 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联动工作机制
1、行政调解案件受理来源为:行政职能部门在排查或接待来电来信来访案件及日常工作中掌握到的;公安派出所或人民法庭人民调解联络员移交的;乡镇(街道)和谐平安联创中心受理的。
2、根据行政部门的职能和矛盾纠纷的性质,先行归口调处。对归口办理单位调解确有困难或分工不明确的矛盾纠纷,交中心协调有关部门调处。
3、根据矛盾纠纷的大小,明确不同的调处期限。对于切实难以达成调解协议的,引导当事人进入法律程序。第九条 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联动工作机制
1、法院(庭)对各类起诉案件先审查分类,对适应调解的案件,进入诉前调解程序;对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将案件移至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
2、对于可调解的民事纠纷,由法院(庭)征得当事人同意后,暂缓立案,移至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经调解,双方达不成协议,由人民法院审查立案。
3、民事案件进入诉讼程序后,对部门有可能通过调解解决的,在征得当事人同意后,移至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经调解,双方达不成协议,由人民法院依法审判。
4、对经调解形成《人民调解协议书》后又起诉的案件,人民法院要及时受理,依法确认其法律效力;对当事人不主动履行协议的,人民法院要依法执行。
第十条 行政调解与司法调解联动工作机制
1、各行政职能部门统一受理涉及本部门的矛盾纠纷。信访部门可受理其他行政职能部门的纠纷。
2、行政职能部门和信访部门对于受理的一般矛盾纠纷,由其指令下属部门按程序调处;经调解达不成协议的,引导当事人进入司法程序。
3、人民法院对可以行政调解的案件,在立案前,应主动告知当事人,可以先行行政调解。
4、对经行政调解已达成协议的诉讼案件,人民法院应优先审执。
5、对不服司法部门处理结果而引发的涉法涉诉上访案件,各相关部门应及时主动采取联动行动,积极配合司法部门做好息诉罢访工作,共同维护社会稳定。
第十一条 跟踪回访机制
无论各部门受理并调解的本地本部门矛盾纠纷,或是通过“三调联动”联调的矛盾纠纷,均应按法律、政策和规定程序要求受理、分流、移交、调解,并在调处完毕一个月内进行跟踪回访,确保调解效果。
第十二条 对因组织不力、保障不到位,导致调解工作无法正常开展的,将给予通报批评;对因排查调解不力而导致矛盾激化,诱发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群体性事件的单位和个人,实行责任倒查,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第三篇:农村调解矛盾的信息和技巧
农村调解矛盾的信息和技巧
1.处理农村社会矛盾的若干原则
构建农村和谐社会,需要正确处理农村社会的各种矛盾,总结农村工作的经验和方法,并根据新的探索,归纳了几条应当把握和遵循的原则。
1、教育、调解、法律、道德、制度综合利用的原则。解决任何问题都要讲道理,首先要以理服人,毛主席说,重要的是教育农民,相对来说,农民普遍素质低,是小生产者,对农民的社会主义教育一刻也不能放松。多年的农村实践表明,不好的现象,不应该做的事,都可以通过说服教育来解决。“孔融让梨”和“六尺巷”的故事,说明了农村人际关系中许多问题,一争就激化了,一让就化解了。
目前农村的矛盾绝大多数都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农民在生产、生活中的嗑嗑碰碰都是正常的事,解决这类问题,可以充分发挥我国传统的民事调解办法,只要把道理讲通了,矛盾双方就能正确地对事对人,误会和隔阂自然就会消除,双方就能以平和的心态握手言欢。乡村司法机构较为健全,发生违法的事情,必须通过司法程序来解决,通过打官司这一正常的法律调解来解决,不能碍于情面,回避和掩盖矛盾,否则,矛盾和问题解决不了,还会酿成大的事端。农村有许多矛盾和问题属于道德范畴,正气总能压倒邪气,要发挥道德约束的作用,大力倡导做道德高尚、受人尊敬的人,形成有德
者荣、无德者耻的社会风尚,用道德的规范力、社会舆论的牵引力来解决矛盾和问题。
规章制度是介于法律与道德之间的一种调解方法,凡是制定了章程、形成了规矩,一旦发生矛盾,就可纳入制度的框架内按章解决。可以制定村规民约,制定村民的行为规范,该表彰的要表彰,该处罚的要处罚。解决农村社会出现的矛盾采用哪种方法,要审时度势,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的只需用一种方法就可解决,有的要用两种方法,有的要多种方法并举。
2、乡村干部、司法员、调解员与农村“五老”合力调处的原则。农村各种社会矛盾正呈现出日益复杂化的趋势,需要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来共同解决。
矛盾和问题发生后,乡村干部要主动介入、了解情况、协调各方,采取恰当的措施予以解决,这是建设农村和谐社会中乡村干部的职责和义务。
农村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军人、老模范等“五老”,在村民中德高望重,一言一行都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在处理农村矛盾方面经验丰富,“非官方”的身份使矛盾双方更易接受。在家庭纠纷、邻里纠纷发生后,动员他们出面调处,效果往往好于乡村干部。
乡村干部要经常上门走访慰问“五老”,和他们沟通交流,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激发他们老有所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引导他们为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发挥余热,在为党为民办事中实现人生价值。
农村司法助理员、人民调解员,在长期调解农村纠纷过程中积累了丰富、实用、灵活的工作方法,对农村社会治安状况、外来人口、流动人口心里有底,处理问题心里有数,化解矛盾及时妥当。他们在基层,不仅方便群众,为群众节省了人力、物力和时间,也为国家节省了司法资源,为党委、政府分了忧、减了压。
此外,还要注意发挥农村群团组织做群众工作的优势,可以通过他们预防大量矛盾的产生。
3、“早、小、了”化解的原则。处理农村各种矛盾要坚持以预防为主,矛盾出现后要趁早解决,尽快消除在萌芽状态,不伤感情,不伤和气,不结仇怨。
矛盾刚发生,事小,简单,如能及时予以解决,难度小、耗时短,一般不会产生“后遗症”,出现反复的机率也比较小。矛盾解决不及时,耽误了处理问题的最佳时机,一个矛盾往往会引起其他矛盾,增加不利因素,出现新的动向,甚至使矛盾变质,加大工作难度,使事情越拖越大,情况越拖越复杂,最终造成很大的破坏性,严重影响到农村社会的稳定。
及早处理矛盾纠纷,就要当天发生的问题当天处理,尽量把矛盾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当天不能处理好的,要连续作战,紧抓不放,不能有始无终,紧一下松一下,抓一下放一下,虎头蛇尾,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
处理矛盾纠纷,要给当事人分析得失,帮助当事人权衡利益关系,预见矛盾纠纷将导致的后果,使当事人的大矛盾变成小矛盾,激烈的情
绪稳定下来,双方心平气和地看待矛盾,最终达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目的。
4、预防、治理、善后并重的原则。农村很多矛盾纠纷的发展方向和最终结果可以预料,矛盾纠纷发生后,首先要有强烈的预见意识,分析矛盾纠纷发生的根本原因,预计矛盾纠纷如何演变,及时确定防控措施。预防是否有效,关键在于分析是否准确,预防的措施是否得当。对于一些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要提前介入,紧盯与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紧密相关的重点人员,用情、理、法予以教育、引导,使他们看清自己不同行为将造成的不同后果,承担不同的责任,促使他们遵纪守法,在法律道德范围内重新考虑问题,纠正错误行为,减少和避免矛盾纠纷的发生。
发生了矛盾纠纷,治理是最关键的环节。一旦出现矛盾纠纷,要及时受理、及时调处,综合利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办法解决好矛盾纠纷,防止矛盾激化。对矛盾纠纷的治理要全面、彻底、到位,许多问题从表象上看、短时间内看是解决了,但因只解决了一部分矛盾,或只解决了主要矛盾,其他一时看来不会出事的次要矛盾没有解决,或者隐藏着的别的矛盾,深层次的矛盾没有解决,就很可能使今天的次要矛盾变成明天的主要矛盾,今天的深层矛盾在明天暴露出来,这样的治理就很可能使矛盾纠纷死灰复燃。彻底治理就是要把事关纠纷的诸多矛盾全部化解好。
矛盾纠纷化解之后,要坚持做好善后工作。群众的思想是复杂多变的,问题当面解决了,可能当事人心中还有些阴影和想法,有的口服心不
服,有的当时服气事后又不服气。要投入时间、投入人力,去看望、安慰矛盾双方的当事人,与他们沟通思想、融洽感情,在当事人之间搭建“连心桥”使他们冰释前嫌、和好如初。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案件的若干规定
第四篇:社区防范和处理邪教工作制度
红旗街电业社区防范和处理邪教工作制度
一、防范制度
1、以重大节日和敏感时期为重点,高度重视,严密防范“法轮功”等邪教组织进行捣乱破坏活动,实现“零进京、零滋事、零插播、零失控”目标。
2、不断完善防邪预防案,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3、设立举报电话,及时接受群众的举报,加强对重点人员的防控制,健全情况档案,掌握动态。加强不安定因素和不稳定人员的排查工作,严防“法轮功”人员进京滋事,失控出走、串联煽动、规模聚集和极端事端的发生。
4、充分利用黑板报、宣传橱窗、宣传横幅等宣传工具,积极开展“崇尚科学,远离邪教,树文化新风”宣传教育活。
5、及时发现“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的犯罪活动,及时掌握邪教组织的基本情况。
二、处理制度
1、发现邪教活动后,及时对蒙骗的信仰者、追随者进行教育和劝说工作,帮助他们及早脱离邪教的控制,紧急情况下,协助有关执法机关依法对相关人员采取强制措施。
2、工作中遇有“法轮功”等邪教方面的重大问题,及时向区防邪办请示汇报,互通信息,时刻了解掌握相关情况。
3、遇有突发事件和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区防邪办报告,并采取妥善处置的措施,不得拖延、瞒报、误事。
电业社区
第五篇:农村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制度和原则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制度和原则
一、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坚持每月一次协调会议,专题研究部署综合治理工作,落实调处解决矛盾纠纷和不安全因素的有关领导和责任人。
二、综合治理办公室坚持每半月组织一次矛盾纠纷集中排查调处工作,努力实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的工作目标。
三、治保委员会坚持每季度组织一次治安中心户长,治安巡逻队员的培训,不断提高群防群治,自防自治队伍的综合素质和工作水平。
四、调解委员会坚持每月十五日和三十日之前,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情况书面报镇综合治理办公室,同时做好调解档案管理工作。
民事调解纠纷的调处原则是:
1、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政策进行调解,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没有明确规定的,一句社会公德进行调处。
2、在双方当事人资源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调解。
3、尊重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不得因未调解或调解不成而阻止当事人向法院诉讼。
4、严禁对刑事案件进行调解。
勉县周家山镇留旗营村 二0一0年十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