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口不谋而谋天下——谈大学生择业
一口不谋而谋天下——谈大学生择业
量才而用,量才而育,一口不谋而谋天下——谈大学生择业。企业接纳实习或试岗的大学生,本着负责任的态度,必须深入了解这些学生,做出严格的鉴定,不是泛泛的,不能用表现良好、表现尚可、表现较好这些抽象的概念,没有用!
第一、要对这个人鉴定,而不是一般行为的鉴定。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否自律,是否恪守时间,是否诚信,是否有积极心态,是否能主动学习,是否能接受批评,是否带着骄气、自私、自以为是,是否心理脆弱,自我鉴定《一口不谋而谋天下——谈大学生择业》。品格合格,才是在优秀企业站住脚、再求发展的最基本前提;品格不合格,又不能改造,是淘汰的最主要标准。
第二,要审定大学生的价值观、审美取向。大学的道德教育和优秀企业的文化理念、价值取向、审美标准是一种必然的冲突。
“大处着眼,小处入手。”这八个字对于学生择业,对于个人将来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一个人目标越远大,越要从小事做起,图大谋于细。一口不谋而谋天下,一讲到天下、使命和责任,就满腔热血沸腾,每思饥民面有菜色,恨不得把自己的心都掏出来。可就是简单的工作都做不好。田横有500壮士,这500壮士恐怕没有几个是识字的;“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三户都没读过大学,但这是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元气。所以,一个民族的民气,一支部队的士气,在很大希望寄托于学生身上。
那么,谁来关心这个社会?谁来贡献?谁来挑这个头?谁来牺牲自己?谁来做得更多,更好,更强呢?
如果没有,社会就要瓦解,社会就要走向堕落。
所以,上天为大学生准备好了光荣、成功、房子、车马、锦衣玉食,但获得它的方式,是不能直奔而去的,那只是一个捎带的过程,一种副产品,获得的方式就是奉献于社会,服务于社会。这就有如于一艘船,想自身安全抵达彼岸吗?那么就得关心这艘船的安全,如果船沉没了,自己也将面临灭顶之灾。
第二篇:钟虎林畅谈大学生择业不要让为稳定工作而考研
钟虎林畅谈大学生择业不要让为稳定工作而考研
离开学校一年半后,最近钟虎林重新搬回学生宿舍复习学习。再过36天后,他又将走上考研考场,这已经是钟虎林第三次冲击研究生。
2011年从大学毕业至今,钟虎林还从没正儿八经地上过班。每年的上半年他就在全国各地旅游,或者在家陪陪父母,看看书。而从九十月份开始,钟虎林就会住在北京准备考研。“我跟大学毕业就开始工作的同学聊过,他们普遍做着最基础的工作,起点低不说,每个月的工资也只有两三千元,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钟虎林说,自己的理想是找一份稳定舒适的工作,“为什么要着急挣钱?反正我已经做了父母20多年的债主,报恩也不在乎晚几年。”
对钟虎林的这个想法,他的公务员父母是最坚定的支持者。在他们看来,高学历是现代社会的敲门砖,也是日后升职的金字招牌,一定要一步到位。钟虎林说“他们甚至告诉我,考不上研,啥都别干了。”而钟虎林自己也把找一份起点高、稳定的工作的希望寄托在了研究生学历上。
而谈起自己的考研史,钟虎林有些不好意思。“第一年玩心太重,基本没怎么好好复习。第二年,专业课复习方向没对。”相比前两年不急不缓的心态,今年钟虎林再次备战考研的心态有点焦虑,“一方面来自父母的期望,另一方面则是女朋友的催促。”
除了焦虑,钟虎林也发现了一个问题:自己和昔日的同学越来越没有共同语言了。“当初在大学里有一帮人和我一样,对电影充满热爱。但现在,当我想和他们聊电影时,他们的话题却总在生活琐事上周旋。”
钟虎林也曾设想过自己再次考不上的可能。“但就算这次再失败,我依然会坚持考下去。毕竟有了研究生文凭,想找个好工作就底气多了。"钟虎林话语中没有原来坚定的声音。
第三篇:6 【专家视点】 积极调适心理,实现优质择业——与大学生谈“择业”(范文)
【专家视点5】
积极调适心理,实现优质择业
——与大学生谈“择业”
何安明
择业是大学生人生发展中一次重大选择,是大学生迈向社会的转折点。面对日趋激烈的择业形势,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择业压力,择业是大学生综合实力的大比拼,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状态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案例导读】
一次失败的择业经历
某用人单位到学校来招毕业生时,小李去面试,可没有几分钟就被淘汰下来了。据了解,小李是因为得知与其一起来应聘的有武汉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的“高手”,深信自己无用武之地,一时间信心全无,甚至想打退堂鼓,结果很快就被淘汰下来了。
自信心不足,自愧不如,是自卑的心理表现。心理学家认为,自卑属于性格上的缺陷,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和品质作出过低的评价。青年对与别人的关系、别人对自己的关系、别人对自己的评价非常敏感,因而自尊心很容易受到伤害,尤其是对有竞争性的活动,怕受到挫折被嘲笑而往往采取“退避三舍”的态度。而求职并非一般性的竞争活动,如果在有限的机会面前畏缩退让、精神不振,只会让本该属于自己的工作白白丢失。
毫无疑问,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择业压力。择业制度的改革,高校的不断扩招„„使得大学生择业难问题已经成为摆在整个社会面前的一个大问题,“毕业等于失业”成为众多将要踏入社会的大学生的口头禅。造成大学生择业困难的原因,除社会方面的客观因素外,也有大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
【心理知识讲坛】
大学生择业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面对严峻的择业形势,不少大学生存在着诸如矛盾、攀高、焦虑、恐惧、依赖、求稳守旧、自卑、盲从等不健康的择业心理和心态问题。
其一、理想和现实的差距造成矛盾心理。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往往成就动机较高,择业的理想化成分居多,部分大学生还以知识分子和社会精英的身份自居,无视日趋激烈而残酷的就业现实,无视高等教育早已平民化的客观实际,不能客观务实的对待求职。他们的择业理想与现实情况存在着很大的反差,容易引起心理上的矛盾冲突,这就导致他们在择业时面前犹豫不决,坐失良机。
其二、缺乏职前准备产生焦虑心理。择业是每一名大学生面临的共同课题,也是他们真正走向社会的第一步,是他们人生中的一次重大抉择和转折。面对如此重大而又陌生的课题,大学生往往缺乏充分的择业心理准备和理性的职业生涯规划,加之目前高校的就业、择业指导教育相对滞后,往往不能给初涉职场的大学生提供切实有效的择业指导和建议。职前准备严重不足,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他们往往瞻前顾后,无所适从,一时难以做出正确抉择。一旦求职受挫,容易怨天尤人,指责抱怨,心理冲突便由紧张烦躁、忧心忡忡发展到惊恐不安、不知所措,甚至产生绝望心理,这严重影响了毕业生的身心健康,也妨碍了他们的正常择业。
其三、依赖心理严重,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面对择业这一人生的重大课题。不少大学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依赖心理。或坐等学校给自己落实就业单位,希望学校能够做好“全职保姆”,给自己明确的择业指导意见和帮助;或希望家人、亲戚能够为自己安排好工作,自己坐享其成。此种依赖外界的心理状况也反映了部分大学生严重缺乏开拓能力和竞争精神。
其四、求稳守旧心理明显,缺乏进取精神。现代大学生择业的依据大体表现为报酬、发展机会、特长兴趣对口、权利、职业的社会地位、工作稳定性、工作自由度、工作的地域等。综合这些要素,加上国人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驱动,公务员无疑成为众多大学毕业生的理想工作。在有编制的事业
单位和具有风险的企业单位之间,大多数大学生尤其是女性大学生往往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而在大学生遍地都是的今天,事业单位的岗位远远无法满足大学生的现实需求,僧多粥少现象异常严重。
其五、明显的自卑心理,造成悲观沮丧。自卑是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经常出现的心理现象。面对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不少大学生或会因自己“出身不好”而自卑沮丧,这种所谓的“出身不好”可能是因自己仅仅是专科、普通二本或三本毕业,或因所学专业冷门,面对毕业于重点高校、热门专业的大学生,他们往往自贬身价、自惭形秽,自卑感严重,不敢与之竞争;或因己社交能力不强、社会经验缺乏、综合素质欠佳而郁郁寡欢;或因屡次求职失败而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不敢主动参与择业竞争,陷入不战自败的困境之中。
立足当代大学生择业的心理倾向,针对他们择业过程中产生的不良心理,加强大学生择业的心理调适势在必行,这需要大学生自身和高校从下属方面共同做出努力:
第一,大学生自身要调整心态,振奋精神。可以从五个方面着手:(1)正确认识和评估自己。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职业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一个面临求职择业的人,只有对自己的理想追求、道德品质、个性、才能和特长、兴趣爱好、生理特征及弱点等都有一个实事求是的正确认识和估价之后,才可能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进行准确的职业目标定位。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大学生只有正确认识自己,在择业时才不至于对自己提出苛刻的、不求实际的期望和要求;才能不依个人喜好为转移,不为个人得失和名利所诱惑;才能自觉克服急功近利、求闲怕苦、虚荣攀比等不良心理;才有利于自己在以后的工作中充分发挥优势,发掘自身潜力,在事业上取得更大的成功。(2)增强自信,克服自卑心理。自信是人迈向成功的第一秘诀。拥有自信是个性成熟的表现,也是求职成功的关键。自信是大学生择业取得成功的强大动力。大学生在求职择业时必须树立自信心,要在正确估量自己的情况下,鼓起勇气去迎接挑战、参与竞争,相信自己具备能求得合适职业的能力。自信不是自负自傲,自信要有资本和基础,这个资本和基础就是真才实学。有真才实学作后盾,才会有真正的自信,因此,要树立真正的自信心,也就意味着要切实搞好学业,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培养自己判断决策的能力,尽快成熟起来。(3)树立竞争意识,增强竞争实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竞争,在竞争中生存,在竞争中发展,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不适者消失,这是市场经济的法则。这就要求大学生要强化竞争意识,做好参与竞争的心理准备,把握机会,主动进攻,克服“等、靠、要”等依赖思想,以扎实的专业知识和适应能力争取求职的成功。(4)科学规划职业生涯。每个大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兴趣、性格、气质特征,能力、专业也不尽相同,对未来的期望与规划也有很大的区别。尽早地设计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符合学生的基本特征,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可以有效地指引、鼓励学生合理安排大学期间的学习与生活。根据职业生涯规划,积极培养大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协调能力、科研创新能力、表达能力等,努力将学生培养为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智能型、复合型人才,从而使学生朝着既符合个人特质又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方向迈进。(5)学会自我调适,养成良好心态。大学生在择业中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自己的心态。素质决定命运,心态成就未来。心态不同的大学生会在求职择业时选择截然不同的应对方式,积极者会将挫折、困难归因于个人能力、经验的不足,会乐于不断向好的方面改进和发展;而消极者则怪罪于机遇、环境的不公,强调外在不可控的因素导致自己的人生错位,他们总是抱怨、等待乃至放弃。因此,大学生要学会调适心态,学会调控情绪,从而保持一种稳定而积极的心态。
第二,高校要加强择业指导教学,开展系统的择业心理辅导和职业指导。(1)加强择业指导教学。就业指导教学意义重大,既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职业理想、明确职业目标,又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就业信息,掌握求职技巧,还能够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走出心理误区,从而有助于大学生的自我发展与提升。随着就业择业形势的发展,就业指导教学越来越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影响面最广的教学活动之一。然而,反观现实我们不难发现,许多高校的择业指导教学尚处于学校整体课程教学体系的边缘,教学活动的研究与探索工作也刚刚起步,缺乏专业的师资,缺乏完整、科学的教学体系,致使择业指导教学流于形式,收效甚微。因此,高校必须加强择业指导教学,要研究择业指导教学在目标、师资、教学过程、教学对象等方面的特殊性,将择业指导教学贯穿学生大学生活的全过程;逐步探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科学、完善的教学体系,加强对大学生择业的个性化指导,为他们提供分层次、分类别的针对性教学和“一对一”的个性化的教学辅导与咨询;要加强活动课程建设,通过采取模拟面试、顶岗实习、作业实训、个别辅导、心理疏导、团体训练等活动,为大学生提供实践演练的平台,让学生在实际环境中感受求职压力,增强择业意识,提升择业综合竞争力。(2)加强择业心理辅导,提供完善的心理支持。大学生择业阶段是心理问题的高发时期。因而,加强择业心理辅导对大学生而言是必不可少的。高校应主要做好5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择业心理调查研究。通过行为观察、访谈和问卷等及时了解和掌握他们的心理困扰和及其产生的原因,针对不同类型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拟定相应的辅导计划,重点解决“四困”(经济困难、学业困难、心理困惑、择业困难)毕业生的心理辅导问题。二是注意提高大学生参与择业心理辅导的主动性。三是帮助大学生掌握积极的心理自卫方法,增强其社会心理承受力。四是积极探索心理辅导与思想教育、职业指导的有机结合。五是加强对辅导结果的反馈追踪。(3)加强择业咨询力度,解决毕业生的困惑及心理问题。学校可根据心理学的理论,对大学生进行有关择业的心理教育,如可在大学生中开展“我是谁”的测试活动,可进行人格气质、性格、兴趣等方面的教育,更可以进行职业倾向测试,通过测试分析,让毕业生明确自己的个性特点,找准自己适合的职业方向。帮助大学生客观地认识白我,做好择业的心理准备,做好在求职、自荐、笔试、面试等各择业环节中的心理对应。
总之,择业是大学生人生发展中一次重大选择,是大学生迈向社会的转折点。理性、正确的择业就是选择自己的发展契机,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要想做到理性、正确的择业,不仅需要大学毕业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具有完善的思想品德等方面的素养,更需要大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与此同时,也需要高校加强择业指导教学,开展系统的择业心理辅导和职业指导服务。
(作者系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责编:晓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