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河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劳动争议调解工作的通知

时间:2019-05-15 11:27: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解析河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劳动争议调解工作的通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解析河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劳动争议调解工作的通知》。

第一篇:解析河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劳动争议调解工作的通知

河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劳动争议调解工作的通知

(冀劳社办[2005]283号)

各设区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司法局、总工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企业家协会:

为了适应在当前形势下协调劳动关系的迫切需要,妥善解决不断增多的劳动争议纠纷,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劳动争议调解工作的通知》(劳社部函[2005]180号文件)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就进一步加强我省劳动争议调解工作通知如下:

一、要高度重视新形势下劳动争议调解工作

做好劳动争议调解工作是构建和谐河北的需要。劳动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劳动关系和谐是社会和谐的主要方面。加强劳动争议调解工作,妥善处理劳动保障方面的矛盾纠纷,对加快和谐河北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必须充分认识进一步加强劳动争议调解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这项工作摆到重要议事日程,妥善处理不断增多的劳动争议纠纷。

做好劳动争议调解工作,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做好劳动争议调解工作,帮助和引导职工通过理性合法方式表达利益要求,将矛盾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进而形成企业与职工共谋经济发展、共享改革成果、共建和谐社会的良好局面,推动建立和谐稳定、互利双赢的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

做好劳动争议调解工作是各有关部门共同的责任。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司法行政部门、工会组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部门、企业家协会要按照各自职能范围,各负其责,努力构建多层次、广覆盖的劳动争议调解网络,推动劳动争议调解工作取得新进展。

二、进一步推进企业劳动争议调解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劳动争议调解作用

加强企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切实发挥预防和化解劳动争议“第一道防线”的作用。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是法律规定建立在企业内部从事劳动争议调解工作的专门组织。各地要认真贯彻《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组织和工作规则》[1993]301号文件精神,加强企业和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尤其要抓好改制企业和新建民营企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对已经建立企业调解组织的,要加强工作指导,进一步发挥其预防和调解劳动争议方

面的作用;对没有建立调解组织或调解组织因为改制而弱化的,要指导、帮助其建立健全起来。各企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都要配备素质高、熟悉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政策、有丰富工作经验的调解人员,完善工作制度,落实工作职责,落实办公场所和经费,做到人员配备合理、职责明确、制度完善,正常依法开展调解活动。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司法行政部门、工会组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部门、企业家协会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督促、指导、帮助企业依法建立健全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原则上河北省辖区内的各类企业要在2006年底前,建立健全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做到机构、人员、办公场所、经费四落实。职工人数1000人以上的企业要配备专职调解员;3000人以上的企业配备专职调解员2名以上;1000人以下的企业,配备专职调解员确有困难的,可配备兼职调解员。

三、积极推进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

建立由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或多方组成的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是开展劳动争议调解处理工作中的制度创新。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在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比较集中的乡镇、街道、开发区、社区有计划地建立区域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可以以县(区)、乡镇(街道)劳动保障服务站(劳动保障事务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构、司法行政部门、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等为依托,组成区域性、行业性调解组织;也可以根据本地区产业特点,依托高新技术企业协会、建筑行业协会、商业联合会和私营个体协会等,在开发区、乡镇、街道建立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力争在2007年底前,全省1972个乡镇要全部建立区域性调解组织,实现乡镇区域性调解组织的全覆盖,逐步形成企业调解、区域性(行业性)调解、人民调解和仲裁调解相结合的劳动争议调解体系,有效发挥劳动争议调解工作“第一道防线”的作用。

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和工会组织应对本地区企业、区域性、行业性的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的现有数量、工作现状、工作条件等情况进行一次摸底调查,在2006年1月底前将辖区内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基本情况和调解组织工作情况列表,分别归口报省劳动保障厅和省总工会(表样见附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以往劳动争议调解工作的成功经验,分析研究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扭转劳动争议调解组织与加快和谐河北建设不相适应的局面。

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工会组织、司法行政部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部门、企业家协会可选派熟悉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规章,有丰富劳动争议处理、调解工作经验的人员,到所在地区企业、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兼职,指导、帮助劳动争议调解组织依法开展劳动争议调解活动。

为妥善解决企业、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调解协议书的法律效力问题,经企业、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调解结案的劳动纠纷,经双方当事人同意,可在30日内持调解组织的调解协议书到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置换调解协议书。各级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应当给与支持和帮助。

四、明确分工、协调联动,共同推进劳动争议调解工作

(一)明确部门分工

做好劳动争议调解工作是各有关部门共同的责任。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强对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工作的协调、业务指导和培训,发挥其在劳动争议调解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各级司法行政部门要发挥对法律宣传教育和人民调解的协调指导作用,送法进企业、送法进社区,发挥自身业务优势指导企业做好劳动争议调解工作;各级总工会要指导企业工会组织依法开展劳动争议调解工作,加强和规范企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使劳动争议基本上都能在基层得到调解;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部门要充分发挥综合协调职能,加强对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指导;各级企业家协会要引导企业经营者依法经营,保护和调动企业职工生产积极性,依法保障职工应当享有的合法劳动权益,减少劳动争议的发生。

(二)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

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司法行政部门、工会组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部门、企业家协会之间要加强沟通协调,定期召开由各部门负责人参加的例会,分析研究影响本地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的因素,确定预防、解决方案和措施;各部门相互之间要加强信息沟通,对重大劳动争议纠纷和群体性事件及时互通信息,齐心协力将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

各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要建立劳动争议调解例会制度、分析报告制度、预警预报、责任追究等制度。各地要将劳动争议案件的调解率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责任制;对影响较大的集体劳动争议案件,要依法及时邀请各成员单位和专业人员参与调解处理,以尽快化解矛盾。

五、加强劳动争议预防预警机制建设

加强劳动争议预防预警机制是协调劳动关系、化解争议,防止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重要措施。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司法行政部门、工会组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部门、企业家协会应当指导企业建立健全劳动合同制度、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建立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指导企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参与企业重大改革方案的制定。当前要把企业改制重组、关闭破产等影响劳动关系重大变化的问题作为预防工作的重点,指导企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参与重大改革和职工安置方案的制定,依法维护职工的切身利益,从源头上预防劳动争议案件的发生。加强预警体系建设,健全信息预警网络。建立和完善劳动保障部门、司法行政部门、工会组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部门、企业家协会信息通报协调制度;本系统上下级之间劳动争议调解信息、案例分析等情况的传递、反馈制度;建立劳动争议调解统计报表制度。对可能引发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重大问题要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防止酿成事端。各设区市要建立企业劳动争议预防、预警机制和劳动争议信息定期分析、报告、评估制度,对本地发生的劳动争议至少每季度汇总分析一次。通过预测、预报和预防等措施,排查发生集体劳动争议和职工群体性事件的隐患,及时发现和化解纠纷苗头。

六、加强劳动争议调解工作规范化建设

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司法行政部门、工会组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部门、企业家协会应当紧密结合本地区实际加强调查研究,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工作规范化标准和考核办法。积极探索劳动争议调解工作的改革思路,探索劳动争议调解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机制,实现劳动争议调解与劳动争议仲裁的有效衔接;研究解决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的法律地位、工作程序和制度、调解协议书的法律效力等实际问题。要加强对各类调解组织中的劳动争议调解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劳动争议调解员的政治素质、法律素质、业务水平和调解能力。要通过培训考核,调整充实企业及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调解员队伍,各地要进一步加强劳动争议调解工作的领导,研究制定劳动争议调解工作阶段性发展规划,扎扎实实地推动劳动争议调解工作深入发展。

二〇〇五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免费法律咨询,就上中顾法律网)

第二篇:河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

河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

关于2009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

养老保险金有关问题的处理意见

冀劳社办【2009】19号

各设区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扩权县(市)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省本级养老保险统筹单位:

“河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河北省财政厅关于2009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通知(冀劳社【2009】3号文件)”已下发各单位,为做好2009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工作,现对冀劳社【2009】3号文件中的有关规定做进一步说明,并就操作程序提出意见,请在调待工作中与冀劳社【2009】3号文件一并贯彻执行。

一、艰苦边远地区用人单位退休(退职)人员范围

(一)冀劳社【2009】3号文件中“在我省艰苦边远地区的用人单位”是指河北省艰苦边远地区28个县范围内所有用人单位,包括省、市本级养老保险统筹单位驻28个县范围内的用人单位和分支机构。

(二)冀劳社【2009】3号文件中“在我省参保,驻省外艰苦边远地区的用人单位”是指驻地在省外艰苦边远地区并参加我省企业养老保险统筹的用人单位,包括原驻地在省外艰苦边远地区,后由艰苦边远地区整体搬迁出来并参加我省企业基本养老保险统筹的用人单位。

原驻地在省内艰苦边远地区,后由艰苦边远地区整体搬迁出来并参加我省企业基本养老保险统筹的用人单位参照省外整体搬迁用人单位政策执行。

(三)冀劳社【2009】3号文件中“在我省参保,驻省外艰苦边远地区的用人单位退休人员(包括退职人员)或在省外艰苦边远地区连续工作满10年及其以上的退休人员(包括退职人员)”,是指本文第一条第(二)款范围内的用人单位在驻艰苦边远地区工作期间办理退休(退职)的人员或这部分用人单位中曾在驻艰苦边远地区连续工作满10年及其以上的退休(退职)人员。

省、市本级养老保险统筹单位驻28个县范围内的用人单位和分支机构在驻地连续工作满10年及其以上的退休(退职)人员参照本文第一条第(二)款范围内的用人单位中曾在艰苦边远地区连续工作满10年及其以上的退休(退职)人员政策执行。

二、艰苦边远地区退休(退职)人员的认定。省外艰苦边远地区范围与类别依据当地省、直辖市、自治区级人民政府有关文件确认。驻地以单位出具的营业执照、机构证明等相关材料等确认。本人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经历以其人事档案等相关原始资料确认。

三、退休(退职)人员年龄的认定。退休(退职)人员年龄依据劳动保障部门批准的退休审批表记载的出生日期为准。原行业、企业批准的退休(退职)人员以原行业、企业批准的退休(退职)审批表中的记载的出生年月为准。

四、退休军队专业干部身份认定。退休军队转业干部身份依据军队干部转业审批表或复员军人改转业审批表确定。劳动保障部门已经认定过的不再重新认定。

五、审核程序。企业要严格按照冀劳社【2009】3号文件要求填报附表,并按照本意见要求附相关资料报劳动保障部门审批。

第三篇:劳动争议调解工作

雁塔区开展劳动争议调解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随着《劳动合同法》及《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实施,雁塔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呈急剧上升趋势。为了更好的解决争议、维护劳动关系和谐稳定,雁塔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在2010年3月3日及时成立了劳动争议调解庭。

劳动争议调解庭根据案情专门对争议案件进行庭前调解。庭内贴挂了《“让和谐之光照耀你我”的倡议书》、《劳动争议调解工作程序》、《温馨提示》等内容,以便当事人对调解工作的了解。自成立以来,调解庭共安排调解案件50余件,促成和解结案33件,其中包括一起涉及6人的集体争议。这起集体争议的调解工作在4月中下旬进行,一开始调解工作很难进行,当事人有一定的抵触情绪,通过调解员的开导、对案情的分析以及适时的沟通、做工作,终使双方达成了调解协议,为6名劳动者挽回直接经济损失45000元人民币,于5月4日履行完毕,双方握手言和。2010年5月12日下午,这6名劳动者为了感谢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特向雁塔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送来了一面锦旗。通过这起事件,我们对调解工作更加树立了信心,并将不断的完善。下一步,我们将加强和完善基层、企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的建设,对其进行指导、培训,使其规范化。

调解,减轻了当事人的诉累,使劳动者尽快实现了自身权益,也给用人单位打了 “预防针”,同时缓解了双方之间的矛盾纠纷,为实现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〇一〇年五月十三日

第四篇:河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处理工伤争议有关问题的通知

河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处理工伤争议有关问题的通知

(冀劳社办[2005]252号)

各设区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扩权县(市)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各设区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扩权县(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为了做好工伤争议的处理工作,根据《工伤保险条例》(国务院[2003]第375号令)、《河北省工伤保险实施办法》(河北省人民政府[2004]第7号令)和劳动保障部《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劳社部发[2005]12号)等有关规定,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关于工伤职工劳动关系确认问题

(一)工伤职工个人或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按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时,凡是能够提供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证明(劳动合同文本)或者提供与用人单位存在事实劳动关系的下列凭证材料之一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按规定受理其工伤认定申请,履行工伤认定程序,并通知用人单位在规定时限内对申请人提供的事实劳动关系证据进行举证。

存在事实劳动关系的证据包括:用人单位工资支付凭证或记录(职工工资发放花名册)、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的记录;用人单位发给职工的“工作证”、“派工证”、“上岗证”等能够证明其身份的证件;职工填写的用人单位招工、招聘“登记表”、“报名表”等招用记录;用人单位考勤记录(考勤表、出勤卡)以及其他能够证明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存在事实劳动关系的证据。

(二)用人单位对事实劳动关系无异议或在规定时限内未提供举证材料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根据申请人提出的证据依法进行工伤认定。用人单位对与申请人的事实劳动关系有争议的,由用人单位或申请人向所在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同时办理中止工伤认定程序。

二、关于工伤待遇争议问题

(一)未参加工伤保险的用人单位,其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工伤(亡)待遇不落实的,工伤职工或其直系亲属可以按照规定向具有管辖权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二)在我省务工的外省户籍农民工受到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认定为工伤(亡),因工伤待遇问题与用人单位发生争议提起仲裁申请的,各级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应当受理立案,需要依据伤残程度确定赔偿数额的,由仲裁申请人持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立案通知书到单位所在设区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进行伤残等级鉴定。同时办理案件中止处理审批程序,直到申请人提交劳动能力鉴定结果。被鉴定为1-4级伤残或工亡的,本人或工亡职工遗属选择一次性享受工伤保险长期待遇的,其支付标准按省劳动保障厅《关于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有关问题的意见》(冀劳社[2004]95号)执行;被鉴定为5-10级伤残的,其工伤保险待遇按照《工伤保险条例》和《河北省工伤保险实施办法》等有关规定执行。

三、非法用工单位劳动者伤残、死亡的伤残鉴定和经济赔偿仲裁问题

(一)非法用工单位(无营业执照或者未经依法登记、备案的单位以及被依法吊销营业执照或者撤销登记、备案的单位)的职工受到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或者用工单位使用童工造成伤残、死亡的。伤残职工或死亡职工的直系亲属、伤残童工或死亡童工的直系亲属可以依法向单位所在设区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申请劳动能力鉴定,由用工单位按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定的伤残等级和《非法用工单位伤亡人员一次性赔偿办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3]第19号令)的规定标准支付一次性赔偿金。用工单位拒绝支付一次性赔偿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责令其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由劳动保障监察部门按照《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国务院[2004]第423号令)第三十条规定依法处理。

(二)非法用工单位与伤残职工或死亡职工的直系亲属、伤残童工或死亡童工的直系亲属就一次性赔偿数额发生争议,提起劳动仲裁申请的,各级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的规定,严格在法定的期限内立案受理,依法处理。需要确定伤残等级的,由劳动仲裁申请人持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立案通知书到单位所在设区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申请伤残等级鉴定。

非法用工单位作为劳动争议一方当事人,仲裁机构可以用其经营字号、商品品牌、对外使用的称号(注明未经依法登记、备案)以及原营业执照、登记备案的名称(注明被依法吊销或撤销登记、备案)作为名称;以主要经营者(或主要投资人、直接责任人)作为代表人或负责人;以主要生产经营场所作为住所地,受理案件。

二〇〇五年十月二十日

第五篇:湖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

湖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转发《职工在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流动时社会保险关系处理意见》的通知》

发文号:鄂劳社办[2002]7号

颁布日期:20020108 阅读2823次 【字体:大 中 小】

各市、州、直管市、林区人民政府,省直各部门:

现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人事部、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联合下发的《职工在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流动时社会保险关系处理意见的通知》(劳社部发[2001]13号)转发给你们,并结合我省实际,对其中养老保险关系处理提出如下补充意见,请一并贯彻执行。

一、由机关事业单位进入企业工作的职工的社会保险

1、职工由财政全额拨款的国家机关及参照和依照公务员制度管理的机关事业单位进入企业的,按劳社部发[2001]13号有关规定给予一次性补贴。所需资金由其原所在单位向财政部门提出申请,财政部门审核后下拨到单位,单位再缴至税务部门,由社保经办机构记入本人的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

2、职工由财政差额拨款事业单位或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进入企业的,可比照劳社部发[2001]13号有关规定给予一次性补贴,所需资金由其原所在单位支付。

3、上述两条所涉及的职工退休时,按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办法计发基本养老保险金,其中在计发过渡性养老金时,应以建立个人帐户前的工作年限作为计发过渡性养老金的视同缴费年限。

4、职工由已参加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的机关事业单位进入企业的,应按劳社厅发[1999]22号规定,转移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和个人帐户档案、基金。无论是否在同一统筹地区流动,均应将需要转移的个人帐户基金,从原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基金中转移到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

5、职工由已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事业单位进入企业的,继续按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有关规定执行。

二、职工由企业进入高等院校学习的,在校学习期间,原已建立的个人帐户继续由原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管理,等其毕业就业后,进入企业工作的,按规定接续养老保险关系;进入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按劳社部发[2001]13号文件规定办理。

湖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 二○○二年元月八日 附件:

关于职工在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流动时社会保险关系处理意见的通知

(劳社部发[2001]1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为促进职工在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合理流动,推进市、县、乡机构改革,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的通知》(国发[2000]42号)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市县乡人员编制精简的意见》(中办发[2000]30号)的规定,职工在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之间流动,要相应转移各项社会保险关系,并执行调入单位的社会保险制度。经国务院同意,现就职工流动时社会保险关系的处理意见通知如下:

一、养老保险关系处理

职工由机关事业单位进入企业工作之月起,参加企业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单位和个人按规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原有的工作年限视同缴费年限,退休时按企业的办法计发基本养老金。其中,公务员及参照和依照公务员制度管理的单位工作人员,在进入企业并按规定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后,根据本人在机关(或单位)工作的年限给予一次性补贴,由其原所在单位通过当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转入本人的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所需资金由同级财政安排。补贴的标准为:本人离开机关上月平均基本工资×在机关工作年限×0.3%×120个月。

职工由企业进入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之月起,执行机关事业单位的退休养老制度,其原有的连续工龄与进入机关事业单位后的工作年限合并计算,退休时按机关事业单位的办法计发养老金。已建立的个人帐户继续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管理,退休时,其个人帐户储存额每月按1/120计发,并相应抵减按机关事业单位办法计发的养老金。

公务员进入企业工作后再次转入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原给予的一次性补贴的本金和利息要上缴同级财政。其个人帐户管理、退休后养老金计发等,比照由企业进入机关事业单位工作职工的相关政策办理。

二、失业保险关系处理

职工由机关进入企业、事业单位工作之月起,按规定参加失业保险,其原有的工作年限视同缴费年限。职工由企业、事业单位进入机关工作,原单位及个人缴纳的失业保险费不转移,其失业保障按《人事部关于印发〈国家公务员被辞退后有关问题的暂行办法〉的通知》(人发[1996]64号)规定执行。

三、医疗保险关系处理

职工在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之间流动,在同一统筹地区内的基本医疗保险关系不转移,跨统筹地区的基本医疗保险关系及个人帐户随同转移。职工流动后,除基本医疗保险之外,其他医疗保障待遇按当地有关政策进行调整。

本通知从下发之日起执行。各地区、各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抓紧制定具体办法,认真组织实施。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二○○一年九月二十八日

登记、申报、核定管理

第八条 缴费单位必须到所在地县以上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社会保险登记,参加社会保险。

地方税务机关发现按规定应参加社会保险而未参加的单位和个人,应及时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反馈有关情况。

第九条 缴费单位办理社会保险登记时,应提供营业执照、批准成立证书或其他核准执业证件,以及国家质量技术监督部门颁发的组织机构统一代码证书和省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规定的其他有关材料,经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审核后,发给社会保险登记证书。

第十条 缴费单位只在一个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社会保险登记。

原直接向省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或失业保险费的中央、省属缴费单位,尚未参加失业保险的中央、省属在汉单位以及原基本养老保险实行行业统筹的缴费单位,直接到省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社会保险登记。

前款缴费单位各险种不在同一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参加社会保险的,由缴费单位持省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核发的社会保险登记证正本,到其他险种参加地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社会保险登记证副本,并申报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数额。

第十一条 缴费单位应持社会保险登记证到地方税务机关建立缴费关系。缴费单位在主管地方税务机关办有税务登记的,只需填写社会保险缴费登记表;无纳税义务、未办理税务登记或者纳税关系不在缴费地地方税务机关的缴费单位,填报社会保险缴费登记表后,由负责征收社会保险费的地方税务机关确认缴费关系。

第十二条 缴费单位的社会保险费登记事项发生变更或者依法终止的,应当自变更或者终止之日起30日内,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变更或注销社会保险登记手续,同时向地方税务机关办理变更或者注销社会保险费缴费关系。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及时向地方税务机关提供缴费单位社会保险登记、变更登记、注销登记情况。

社会保险登记证件由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根据国务院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制定的样式统一印制。

社会保险登记证件不得伪造。登记事项不得涂改或擅自变更。

第十三条 缴费单位每月应申报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根据职工人数和缴费工资基数增减变化等情况,如实填写《社会保险费申报表》。

以个人名义参加社会保险或续保的人员,可一年申报一次缴费数额,并选择按每月、每季、每半年、每年一次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缴费方式。

第十四条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根据国家和省政府的规定,依法对社会保险费的缴费基数及应缴数额进行核定。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向地方税务机关提供核定的缴费数额时,应同时提供据以核定的相应材料。地方税务机关应将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核定数额作为征收依据。

第十五条 缴费单位或缴费个人对核定缴费数额有异议的,应在两个工作日内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请重新核实。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在接到缴费单位或缴费个人申请的当日应进行重新核实。未申请重新核实的,地方税务机关应按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原核定数额进行征收。

地方税务机关对核定数额提出异议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及时处理。

第十六条 缴费单位不按规定申报应缴纳社会保险费数额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按《条例》第十条的规定核定其应缴数额,并将核定后的《社会保险费申报表》直接送交地方税务机关。缴费单位补办申报手续并按核定数额缴纳社会保险费后,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规定结算。

征缴管理

第十七条 缴费单位和缴费个人应以货币形式全额缴纳社会保险费。

缴费个人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由所在单位从其本人工资中代扣代缴的,缴费单位依法履行代扣代缴义务时,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干预或拒绝。

第十八条 社会保险费实行预提制度。缴费单位应在指定的商业银行开设缴纳社会保险费资金预储账户,并在负责征收的地方税务机关规定的申报缴费期前存入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资金。

第十九条 本规定施行前,缴费单位和缴费个人欠缴的社会保险费,由缴费单位和缴费个人向主管地方税务机关补缴。

第二十条 实行改组、改制企业所欠缴的社会保险费,应按以下规定补缴:

(一)被兼并企业欠缴的社会保险费由兼并方负责补缴。

(二)企业分立的,欠缴的社会保险费由分立各方按规定计算的比例分别补缴。

(三)拍卖、出售或实行租赁的企业,其欠缴的社会保险费应在拍卖、出售、租赁协议或合同中明确补缴办法。

(四)破产企业欠缴的社会保险费依法在企业破产财产中予以清偿。

(五)实行公司制改造的企业,改造前应对欠缴的社会保险费进行清理,整体改造的,由改造后的企业负责补缴;分立式改造的,根据企业分离和资产分离的性质划分补缴分费责任,分别予以补缴。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施行前尚未参加社会保险的缴费单位,除按本办法的规定办理社会保险登记、缴费申报,并从申报当月起缴纳社会保险费外,还应按规定的缴费年限和费率补缴社会保险费。

第二十二条 社会保险费实行地方税务机关征收后,除依法受委托代理征收社会保险费的单位外,其他任何部门或单位不得收取社会保险费。

征收社会保险费的地方税务机关应按实际缴费数额向缴费人开具统一规定的社会保险费征收票据。征收的社会保险费解缴、记帐和落实参保人待遇等事项,按《湖北省关于社会保险若干事项的规定》(省政府令第231号)办理。

第二十三条 经省地方税务机关、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协商同意后,负责征收社会保险费的地方税务机关可以委托有关单位代征社会保险费,并发给委托代征证书。受委托单位应按代征证书规定的范围和要求征收和解缴社会保险费。具体办法由省地方税务机关商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省财政部门另行规定。

关于进一步规范我市企业职工退休审批工作的通知

大冶市、阳新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各区劳动局(劳动人事局),各企业,档案托管服务机构:

为进一步加强企业职工退休审批工作,严格职工退休审批政策,杜绝违规造假行为,根据鄂劳社函〔2002〕228号、鄂劳社发〔2007〕59号和鄂劳社函〔2008〕180号文精神,现就进一步规范我市企业职工退休审批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明确退休政策

(一)国家法定的企业职工退休年龄是:男年满60周岁、女工人年满50周岁、女干部(管理人员)年满55周岁。城镇个体工商户等自谋职业者以及采取各种灵活就业方式就业的参保人员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

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单位女职工,其退休年龄按申报退休时所在岗位性质确定:申报退休时所在岗位为管理、技术岗位的,退休年龄为55周岁;申报退休时所在岗位为生产、操作岗位的,退休年龄为50周岁。

原为国有、集体企业女职工,解除劳动合同后,在个人窗口缴费的,其退休年龄可根据本人自愿,选择50周岁或55周岁。

(二)国有、集体企业的职工从事过国家规定的特殊工种,达到规定的年限,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45周岁的(其中现在管理、技术岗位工作的女职工年满50周岁的),经本人申请,可以办理特殊工种提前退休。

根据国家有关文件精神,特殊工种范围的界定,应按原劳动部和有关中央行业主管部门批准的提前退休工种目录执行。除经原国家劳动部同意,已明确规定可以比照其他行业特殊工种执行外,未经同意的,不得比照其他行业特殊工种执行。企业职工所从事的特殊工种年限不得带入机关事业单位。

从事高空和特别繁重体力劳动工作累计满10年以上;从事井下、高温工作累计满9年以上;从事其他有害身体健康工作累计满8年以上;从事交通行业以下工种:灯塔工、航道航务工种船船员、水面防污工、运输带粘接工、电动装卸机械司机、沥青工、汽车驾驶员等工种的职工连续工作满15年或累计20年以上;航道信号工连续工作满20年或累计25年以上方可办理特殊工种提前退休手续。

(三)职工因病或非因工致残,经劳动鉴定委员会鉴定为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男年满50周岁、女年满45周岁的,经本人申请,可以办理提前退休。对男未满50周岁、女未满45周岁的,应严格控制办理退职手续。

二、企业职工退休审批办法

(一)正常退休审批:坚持按时审批,对职工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人员,均按提前一个月的时间审核其退休条件,不再集中到每年4月份以后办理。

(二)特殊工种提前退休审批:实行按时受理集中审批,对从事特殊工种达到国家规定年限的人员,由本人申请,各企业(档案托管机构)可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申报,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在受理后,定期组织集中审批。

(三)病退检查鉴定:职工因病或非因工致残的职工申请病退,应由本人书面申请,企业(档案托管机构)携带病人的原始病历及相关病情资料,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申报,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初审后,对符合条件的人员定期组织到指定医院进行检查诊断,市级劳动鉴定委员会定期对医院出具的诊断资料进行审核,并作出鉴定结论。对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员,再办理提前退休手续。

三、办理企业职工退休审批的程序

(一)由本人填写《黄石市企业职工退休基本情况登记表》,用人单位(档案托管机构)根据职工(参保人)年龄、从事特殊工种情况、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填写《黄石市企业职工退休条件审批表》,签字盖章后连同职工档案(办理病退的还应附劳动能力鉴定表)报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其中因从事特殊工种或因病非因工负伤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提前退休的,还需由本人写出书面申请。

(二)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根据国家关于退休条件的规定,对职工档案及相关资料进行审查,经审查后,初步确定符合退休条件人员名单。

(三)对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初步确定的符合退休条件人员名单,由职工所在单位(档案托管单位)负责在本单位内部醒目地方(网上)张榜公示。张榜公示时间为一周。在公示期间,用人单位及职工对被公示人员的情况如有疑问或异议,可及时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反映,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两周内对企业及职工反映的情况进行及时调查、核实,并将调查核实情况进行公布。

(四)对在公示期间群众没有意见的人员和经调查核实确实符合退休条件的人员,用人单位主管领导在公示意见栏签字,并加盖单位工会(纪检)部门公章后,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进行最后审批,办理退休手续。

四、严格审查退休人员基础资料

(一)退休审批以职工档案为审批资料,严格按国家政策规定,审查职工的出生时间、参加工作时间、视同缴费年限、工作岗位、从事工种等原始记录、职工个人身份证原件、职工个人提前退休申请、职工养老保险手册等,防止少数企业或个人的弄虚作假行为。

(二)职工档案中出生时间有涂改的,如果涂改前的字迹可以辨认,以涂改前的记录为准;如果无法辨认涂改前的记载,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可会同有关部门进行查证核实。

(三)职工档案中记载有几个不同出生时间的,或档案记载的出生时间与本人身份证不一致时,以档案(招工、录用、入伍等)最先记载的时间为准。

(四)对特殊工种的退休审批,应按职工原始档案的原始记录为认定依据。对职工档案中没有任何从事特殊工种记录,通过后来补办的证明材料不能作为特殊工种办理提前退休的依据。

(五)用人单位(档案托管单位)应妥善保管参保人员档案,保证其原始材料的真实、完整。严禁涂改档案的原始记载,或造假档案,凡不能提供原始档案或档案不全的,用人单位(档案托管单位)须到相关部门依法办理档案鉴证手续。

五、严格政策,加强退休审批管理

(一)各单位要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和退休条件,对在办理职工退休审批过程中,违犯政策规定,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等手段领取养老金的,一经发现,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调查核实后,通知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停发养老金,追回当事人的非法所得,并对相关单位当事人作出相应的处理。涉及违法行为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二)《黄石市企业职工退休条件审批表》等相关表格,由各企业(档案托管单位)根据档案记载原始资料认真填报,必须坚持经办责任人签名。

(三)企业(档案托管机构)必须明确从事退休审批办理责任人,退休审批专用章由专人管理,相关退休审批业务、档案提取由指定专人负责。从事退休审批工作人员必须加强社会保障各项政策、业务的学习,提高服务水平。

退休审批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关系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要充分认识做好职工退休审批养老保险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要严格按照国家、省有关职工养老保险有关政策规定和本通知要求,依法、依规办事。

黄石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二〇〇八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下载解析河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劳动争议调解工作的通知word格式文档
下载解析河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劳动争议调解工作的通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陕西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

    劳动人事部、公安部《关于全民所有制单位劳动合同制工人跨地区转移工作单位有关问题的统治》劳人劳(1987)20号文件规定“劳动合同制工人,确因生产、工作需要跨地区转移工作时,经......

    湖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

    湖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省总工会湘劳社政字〔2004〕34号文件 湖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 文件 湖 南 省 财 政 厅 湖 南 省 总 工 会 湘劳社政字〔2004〕34号 关于......

    河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

    河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豫劳社失业〔2005〕4号关于调整失业保险金发放标准及有关问题的通知各省辖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郑州铁路局、武汉铁路局,有关县(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日前,......

    湖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

    湖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 湖南省财政厅 湖南省民政厅 湖南省军分区政治部 关于实施城镇未就业军队退役人员就业援助工作的通知 湘劳社工字〔2009〕32号 各市州劳动和社会保障......

    湖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

    湖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 建设厅文件鄂劳社文[2003]203号关于在建筑业企业建立工资支付保障制度的通知各市、州、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建设局(建委):为了规范建筑业企业工资支付......

    劳动争议调解工作纪实

    劳动争议调解工作纪实“如果在以前,我们与企业发生劳资纠纷了,首先想到的是告状、上访。但是,现在我们不会打官司了,而是要通过劳动争议调解组织进行调解,人社部门的调解工作的确......

    劳动争议调解协议

    劳动争议调解协议1 甲方:__________乙方:__________为了解决乙方工伤事宜,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工伤保险条例》的相关规定,双方本着平等协商、互谅互让的原则,经充分......

    劳动争议调解协议

    劳动争议和解协议书 甲方:乙方:身份证号码:甲方因与乙方劳动人事争议纠纷一案,现双方经友好协商,在平等自愿的情况下,达成如下和解协议:一、对于XXXX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仲裁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