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财务人员职务犯罪调研报告
财务人员职务犯罪调研报告
多年的反贪工作,使我们深深感到职务犯罪的主体,逐渐由单位领导向财务人员转变。特别是最近几年,财务人员单独犯罪,或者财务人员与单位领导相互勾结共同犯罪,逐渐呈上升趋势,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因此,我们在打击犯罪的同时,加强对财务人员职务犯罪的预防有为重要。我们通过几年来查处的案件,分析犯罪的特
点,透视发案原因,研究制定预防对策和措施,对我们预防职务犯罪,促进经济稳步增长,为发展经济保驾护航起着很大的作用。
0年以来,市检察机关共立案侦查财务人员职务犯罪案件13件18人,其中国有公司企业工作人员4人;国有事业单位工作人员3人;其它依法从事公务人员11人,占立案总数的77%。从涉及罪名上看,以贪污、挪用为主,其中贪污4件,占30%,挪用9件,占70%。从犯罪金额上看,总额涉及五万元以上的有11件,占85%,五万元以下的2件,占15%。
一、我市财务人员职务犯罪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隐蔽性强
财务人员犯罪也可称为“职业犯罪”,即财务人员使用专业技术手段实施犯罪,隐蔽性较之一般犯罪强。犯罪人员利用单位资金、帐户管理方面制度不健全或制度不落实实施犯罪。作案手段除常见的收款不入帐、以少报多、重复报帐、利用保管印章的便利私自开取银行支票提取现金、隐匿、伪造、变造银行对帐单、虚增债务等外,还有不少是利用计算机作案。如市营口南楼经济开发区一中主管会计徐丽艳和出纳员孙彤利用职务之便,经徐丽艳提议并共同预谋后,分别以虚列支出、收入不入帐、虚列冒领等手段侵吞、骗取单位公款67,783.09元。
2.从事营利活动成为财务人员职务犯罪的直接诱因
根据条例分析,财务人员因赌博、经商、炒股实施贪污、挪用犯罪成为发案的直接诱因。如市金桥管理区金屯村出纳员金长庆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擅自将本村收取的土地补偿费人民币三万元借给本村村民杨乃彦个人使用,从事营利活动。又如市旗口镇宿西村村委会会计张守谦利用职务之便,擅自挪用本村的土地补偿费款人民币四万元以个人名义借给其女婿张兴州个人办厂使用。
3.“小金库”成为相对集中的发案部位
对相关案例的分析表明,一些国有企事业单位违反《会计法》规定,在基本帐户以外开设多个帐户截留资金,形成的“小金库”日益成为滋生职务犯罪的温床,大量的财务人员职务犯罪案件与“小金库”有直接的关系。我们查处的这些十二起财务人员职务犯罪案件中涉及小金库引发的案件八件,占总数的66%。
4.单位领导与财务人员相互勾结,共同贪污、挪用
财务人员职务犯罪案件有不少是单位领导与有关财务人员相互勾结共同作案。由于此类案件的单位领导直接参与作案,使得单位的财务工作失去监督,犯罪易于得逞。如水稻良种厂财会科长李玉桥与原厂长赵忠发共谋,在单位经营亏损的情况下,隐瞒其他职工,先后两次侵吞公款三万元。再如,我院查处的市饮食服务公司领导班子与财务人员,相互勾结,共同贪污的案件。该公司的上级主管部门对该公司进行破产前清产核资,评估资产时,该公司隐瞒固定资产,即该公司的下属单位的一处房产,面积八十平方米。于该公司领导班子与财务人员共同研究,将隐瞒的房产作价每平二千五百元卖给一家眼睛店,获得价款十九万元,未入帐。之后,该公司领导班子与财务人员共同研究将此款分掉。这是一起典型的领导班子与财务人员相互勾结,共同贪污的案例,他们身为国有公司管理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采取欺骗的手段,在该公司进行破产前清产核资评估资产中,隐瞒国有资产,然后将隐瞒的国有资产出卖,所得的价款不入帐,共同侵吞,非法据为己有。
5.后果严重、危害性大
由于财务人员直接统管单位大额资金,一旦犯罪给国家、集体和单位造成的损失非常大,危害严重。这种危害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给单位造成巨大损失。二是体现为无形的损失,即企事业单位的廉政建设和财务人员的信誉度受到损害。
二、财务人员职务犯罪的原因
财务人员职务犯罪之所以呈现多发、易发的态势,主观原因方面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个人主义心态膨胀所至。但发案单位在管理制度上的薄弱混乱,违反财务管理规定,对规章制度漠然置之值得关注。
1.违法设立“小金库”是财务人员职务犯罪的重要原因
案例表明“小金库”是促使贪污、挪用犯罪滋生蔓延土壤,其原因在于“小金库”的隐蔽性决定了只有少数财务人员和有关领导知道,因此存在难以监督的天然缺陷;也由于“小金库”是私设的帐外帐,财务审计审核一般不会对“小金库”进行审查,使之相对处于一种“绝缘”状态,因此对其贪污挪用不易被发现;“小金库”的使用记录通常是流水帐甚至无帐可稽,资金使用真实状
况难以掌握,容易诱使经手管理“小金库”的人员滋生贪污、挪用的动机。
2.财务监督的方式力度不够
一是在于会计人员同单位或部门负责人的关系不对等,监督职责难以实现。《会计法》规定:会计人员有权力和义务监督企业的帐目。但实践中,会计人员同单位或部门负责人表现的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会计人员的作用是“助手与参
谋”,领导的指示会计人员不能违背。因此会计对资金的流向、使用等监督难以做到。如市拆迁工程处出纳员刘兴达在任市拆迁工程处出纳员期间,先后多次擅自挪用本单位动迁费和拆迁费共计三十五万四千二百四十七余元,用于个人房屋装修及父亲儿子看病。三年来无人过问,监督制度没有,监督程度没有,监督人员没有。
二是会计与出纳相互监督不到位《会计法》明确规定,会计、出纳应相互监督,自觉履行《会计法》规定的义务,认真落实各自职责。而实践中,一些会计、出纳要么因为长期共事相互信任或关系密切,放弃监督,要么因为一方与单位主要领导关系特殊,不敢监督,甚至相互之间都握有对方“把柄”不愿监督。
三是对派出机构监督松懈。驻外机构的财务帐目通常是独立核算,大多数总公司每年对其审查和检查一次。但是,这种审查和检查往往存在“五多五少”,即事先通知检查的多,不通知突击性检查的少;听下级汇报的多,深入调查的少;表面检耷的多,触及实情的少;做虚文章的多,落实具体的少;研究论证的多,解决实际的少。
3.财务管理薄弱混乱,规章制度不健全不落实.一是对现金的借出、使用及归还监管不严,财务部门定期盘存款项等检查制度未切实执行,为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二是对各种财务凭证,单据管理不规范。凭证、票据、印章等随意放置,随手可取,致使犯罪分子作案轻易得手;三是违反《会计法》有关会计、出纳岗位分离的规定。有些单位对会计,出纳错误地实行一人多岗,或互相替岗,或职责不清,使不法分子有机可乘。如市钢都管理区新民屯村委会主任兼出纳员张在宝利用其任村委会主任主管财经的职务便利,先后三次擅自挪用本村资金人民币五万元归其个人使用。首先村委会主任兼出纳员本身就违反会计法,其次案发前整个村里没有财务管理制度,更没有人来监督。
4.部份财务人员素质不高,价值观错位,职业道德差
从事财务工作的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但由于一些单位领导对此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将财务人员视为单位普通职工,只要信得过就行,导致一些专业素质不够的人员进入到财务工作领域。另外,一部分财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差,虽有财会专业知识,但缺乏应有的职业准则和廉政操守,由于价值观错位,对金钱诱惑抵抗力低,特别在单位领导自身不正,管理监督不到位的情况下,这些人员极易滋生贪污、挪用犯罪动机,实施犯罪行为。
三、预防财务人员职务犯罪对策
预防财务人员职务犯罪应当贯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反腐败方针,按照抓紧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要求,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全力遏制和减少职务犯罪的发生和蔓延。
1.尽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务制度,遏制“小金库”的滋生
“小金库”屡禁不止,一个重要的原因与单位财务管理和监督制度不落实有重要关系。为此,一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务制度,建立与此相适应的财务管理和监督体系,保证国家集体财产的统一完整。二要严格财务管理制度,严肃财经纪律,经济业务往来严格按有关规定进行结算,坚决制止侵占、转移、截留、隐瞒、挪用专项资金、业务收入的现象。三要着力提高领导干部的素质,加强审计监督,促进财务公开、民主理财,消除小金库存在的社会土壤。四要加强监督,充分履行监督职能,加大经常性的监督检查。
有关单位的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和检察机关要切实加强相互联系与协调,依法从严惩处私设“小金库”行为。
2.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各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并坚决执行
当前应着重加强完善和落实以下三个方面的制度:
首先,加强对财务收支的管理。一是对审批手续不全的收支,不能在财务上冲销;二是对违反规定的收支,应当制止和纠正;三是对违反国家制度的收支,不予办理;四是对严重违反国家利益和公众利益的收支,应当向主管单位或财政、审计、税务机关报告。
其次是加强对原始凭证进行审核和监督。一是对原始凭证真实性、合法性的监督;二是对原始凭证准确性和完整性的监督;三是注意原始凭证的保管。
第三,加强对会计帐簿、财务印章的监督管理。严禁造假帐、私设帐外帐,对伪造变造或故意毁灭帐簿、私设帐外帐行为,应当坚决制止和纠正,追究违纪违法责任。特别对印章的管理要坚决执行分管制,杜绝出纳一人保管涉及货币资金所有印章(鉴>和支票的行为。还应注意对库存现金及银行存款的监督检查,会计应每月定时或不定时检查核对出纳现金及银行存款的收支结余情况。
3.强化制约机制,落实监督措施
一是上对下的监督。单位领导要加大对财务部门管理力度,定期或不定期组织财务检查及审计,防止财务工作中可能出现的管理“真空”,保持财务信息沟通流畅,防止财务数据失真,形成犯罪隐患。二是严格执行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原则,实行会计出纳岗位分离、相互监督、相互分离、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严格按照制度执行。三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制约机制,实行财务支出授权批准制、双签制或会签制。大额支出必须经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审核,四是接受群众监督,实行财务公开。对财务收入和支出的依据、项目、金额,要一律向本单位本部门公开,接受全方位的监督。
4.推行会计委派制
会计、出纳人员的选用非常重要,选用得当,对一个单位的经营管理起促进作用。反之,会给一个单位带来严重损害。为从源头上治理财务人员犯罪,有条件的单位应实行会计委派制。会计委派制的内涵,主要指政府部门和产权单位作为所有者,向国有机关、企事业单位委派会计,承担对被委派单位的会计核算和经济活动监督,并在业务上受委派单位领导,通过会计核算参与其内部管理。由于委派会计人员是代表委派部门监督被委派单位的会计行为和经济活动,职权相对独立于被委派单位,能依照委派单位赋予的职责权限,在充分支持被委派单位依法理财、自主管理的前提下,发挥会计监督作用,能更好地履行职责。
四、加大对财务人员职务犯罪的打击和预防力度
有关单位和检察杌关要加大打击和预防力度,对违反财务制度贪污、挪用公款的行为,要严格依纪依法追究其违纪责任与刑事责任;对于构成职务犯罪的案件线索,要及时移送有管辖权的检察机关依法查处。要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廉政教育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以及业务知识培训,要督促和帮助有关单位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特别是对财务部门领导权的设置和监督,堵塞产生职务犯罪的漏洞,遏制财会人员职务犯罪的发生。
第二篇:2016干部职务犯罪调研报告
2016干部职务犯罪调研报告
干部职务犯罪调研报告
随着国家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涉农项目和涉农惠民资金的不断增多,涉农领域中村干部职务犯罪也呈现出高发、频发的态势,这些村干部职务犯罪案件,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如何预防村干部在涉农资金领域中的职务犯罪,成为检察预防工作的重点。近年来,某基层检察院共查处了18件村干部职务犯罪案件,涉案人员29人。笔者以该基层检察院涉农资金运行情况为例,探讨如何有效开展涉农资金领域职务犯罪的预防工作。
一、特点
当前村干部职务犯罪问题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呈现出以下特点:
1、涉及的犯罪主体多为村支部书记,有的涉及到村两委的所有工作人员。某基层检察院查办的18件村干部职务犯罪案件中,涉案人员均有村支部书记。涉及到村两委所有工作人员的有1件。如某村原村支部书记曾某在征地过程中,伙同村两委所有工作人员采用虚报形式贪污征地补偿款。
2、窝案窜案较多,有的涉及当地乡镇政府的工作人员。在查处的18件村干部职务犯罪案件中,窝案窜案6件,占所办案的三分之一。涉及当地政府工作人员的2件,占所办案的22%。如某村原村支部书记邹某在征地过程中,伙同其他村干部和个别乡镇政府干部采用虚报形式贪污征地补偿款。
3、犯罪涉及的领域更广。与过去相比,近年来该院查处18件村干部职务犯罪案件,主要涉及征地拆迁、农村扶贫、救灾救济、农村低保等。
4、作案手段主要是虚报冒领、虚列支出、重复列支等形式骗取各种资金。如某村原村支部书刘某用他人的身份信息虚报移民骗取补助。又如某乡干部殴某在兼任某村村支部书记间,将一工程的发票记帐联和发票联分别用于支出做帐,从中重报支出3万元据为已有。
5、村干部职务犯罪,引发民愤较大。往往村干部染指犯罪后,村民频频上访控告,有的甚至会发生集体上访或群体性事件。
二、成因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各项资金大量投入农村,村干部职务犯罪案件呈上升趋势,涉案人员越来越多,涉案金额越来越大。综合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财务制度存在漏洞。村级财务制度不规范,财务管理混乱,审批不严格,白条列支,真假难辩。报帐做帐不及时,有的半年做一次,有的一年做一次帐,甚至不建帐。这样就为村干部谋取私利、中饱私囊创造了有利条件,滋生了村干部职务犯罪的温床。
2、制约机制失调,监督不力。纵观某检察机关所查办的18件村干部职务犯罪案件来看,制约机制的缺陷,监督不力,监督不到位,是导致村干部职务的又一重要因素。其表现:一是内部监督不力。有些村是村支部书记、村主任一肩挑,村里的事情无论大小一人说了算,自己有充分的自主权,其他村两委干部如同虚设,失去监督。二是外部监督不力。这主要表现在群众监督和乡镇政府监督不到位,大部分村政务和财务都不公开,村民无法监督。有时乡镇政府发现问题,不管不问,听之任之。
3、法治观念淡薄。由于村干部大多数文化程度较低,法制观念淡薄,加之农村工作繁杂,工作头绪多,缺乏学习,法律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错误的认为自己不是国家工作人员。只有当案发后才知自己犯了法,追悔莫及。
4、村干部职务犯罪,也与当事人的主观因素有关。笔者认为,导致村干部职务犯罪的主观念因素有两方面:首先是认识上的偏差。一些村干部认为自己是村干部不是国家公职人员,为村里做了不少工作,为村里的经济社会发展付出的太多,得到的回报甚少,况且还不知能当几年的村干部,在位不捞竟待何时。其次,价值观念发生偏差。由于村干部的工资不高,与公职人员相比悬殊较大,心理失衡。在这种失衡的心态支配下,导致价值观发生偏差。为满足欲望弥补失衡的心理,便将手中的权力化为个人私有之产,将个人利益置于国家、社会和村民利益这上,无视党纪国法,最终轮为阶下囚。
三、预防之策
要真正有效地预防村干部职务犯罪,必须铲除滋长职务犯罪的土壤,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防范:
(一)规范制度管理,构建制度监督防线
1、规范财务管理制度。完善村级财务管理,严格财务审批制度。通过规范化管理,不断强化制约机制,规范村级财务工作,把好财务收支关,全面真实地反映财务状况。一是配齐村委会财务人员,同时加强对村财务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财务管理水平,增强财经纪律观念。二是乡镇政府要对村级财务定期进行检查,按时做帐,不断强化对村财务的监督管理。三是大力推行村财乡(镇)管的财务管理制度,所有资金纳入乡财政设立的“村级资金专户”统一管理,完善村级财务支出监督制度,规范村级组织票据领销程序,严把审查关、监督关、检查关。
2、建立健全用人制度。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选好用好干部,特别是对村党支部、村主任人选的选拔任用,要按德才兼备的原则,做好村干部的推选工作,把文化水平高、能力强、有事业心的人,选拔到村干部的岗位上来。其次是抓好村干部的管理,加强村干部目标责任制考核,建立竞争激励机制,用制度管好人。
3、大力推行村务公开制度。要做到凡与群众利益相关的重要事项予以公开,公开的内容要全面真实,自觉地接受群众的监督。乡镇党委政府对村务公开工作,要进行检查监督,对村务公开弄虚作假的要认真追究责任。
4、完善监督制约机制。上级机关及相关职能部门要定期对村委会财务情况进行检查,尤其是对各项惠农资金的使用情况要重点检查,并将资金去向公布于众,接受群众的监督。通过多元化的监督机制,加大监督力度,不断强化完善监督制约机制,防患于未然。
(二)加强教育,构筑思想防线
通过组织定期学习、培训,加强对村干部的党风廉政建设和法制教育,从思想上筑起拒腐防变的堤坝。一是注重思想教育。定期组织村干部学习有关政治理论知识,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自我约束力,预防腐败思想的侵蚀,筑起预防职务犯罪的思想道德防线。二是强化法制教育。结合查办的村干部职务犯罪案件,以案释法,加大对村干部的法制教育力度,使他们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力,把权力关进笼子里。认真履职,廉洁自律,警钟长鸣,远离犯罪。
(三)加大打击力度,坚持惩防并举的原则
检察机关要加大办案力度,加大打击力度,查出一个处理一个,不能姑息迁就,真正起到威慑和警示作用。同时,要坚持打防结合的原则,结合案情仔细分析,提出预防对策,帮助案发单位建章立制,堵塞漏洞,预防犯罪。
(四)加强法制宣传,提高群众的法律意识
把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群众反映强烈的“三农”等作为宣传重点,采取召开座谈会、上门走访、开展法律咨询等多种形式,有计划有步骤地深入到乡村广泛开展法制宣传,面对面地聆听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收集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倾听群众反映的诉求,提高群众的法律意识、监督意识、反腐倡廉意识。)
第三篇:工商部门职务犯罪特点调研报告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是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机关,具有相对集中的行政许可权,检查权和处罚权。由于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极少数工商执法人员,经不住权力和金钱的考验,做出了违法乱纪的行为,这不仅侵犯了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的廉洁性,严重损害执法机关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而且给国家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为此在工商系统内开展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意义重大
且十分必要。如何在工商系统内预防职务犯罪呢?笔者将从工商系统职务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等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工商系统职务犯罪的主要特点
从全国工商系统近几年公布的犯罪案件来看,其职务犯罪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把权力作为谋私的筹码,为遮人耳目事后捞好处。一些人明知以权谋私法律不容,则想方设法予以规避。他们既不愿意放弃利用权力谋私的机会,又担心案发后身败名裂,从而采用一些自以为更为隐蔽的作案手法。如:上海市黄浦区原工商检查员吉俊相受贿案就是较为典型的一例。吉在受理海南某公司违法经营案时,依法须对该公司当事人傅某处以巨额罚款,经关系人说情,擅自决定不予处罚。事后,李并不马上要求兑现好处,而是在第二年底,自以为安全时收受傅儿子转交的好处费,并通过傅为自己置换了房屋。
(二)极少数执法检查人员互不忌讳,私用职权共同收受贿赂。工商一线执法人员负有查处违反工商管理法律法规的职责,但有些执法人员却置法律于不顾,利用职务便利以权谋私,相互间毫不顾忌,互不回避共同受贿。如原湖北省武汉市某区工商执法人员姚某、顾某等,曾负责查处深圳喜悦实业有限公司涉嫌走私一案。在赴深圳取证时收受被查单位董事长叶某给予的摄像机、手表和手机等物品,价值达人民币各1万余元。
(三)参与被查单位组织的旅游、娱乐等活动中收受好处。有的执法人员虽然在一些场合没有或不敢直接收受贿赂,但他们却无所顾忌的笑纳被查单位以曲线或隐蔽方式给予的种种好处。这些人接受这样的好处,往往还心安理得,甚至认为这样做不属出格,不会出事。如:执法检查人员接受查案对象以“工作麻将”、“考察娱乐”等方式给予的贿赂。
(四)因权钱交易以致国家利益遭受巨大损失。由于执法人员同不法分子进行权钱交易,以致国家利益遭受了重大损失。如前面所述的吉俊相一案,就是利用查案的职务便利,为徇私情而擅自免除傅某的行政处罚,仅一次就给国家造成240万元的损失。
二、工商系统职务犯罪的表现形式
(一)贪污受贿:一是利用收费权和管财权贪污。有的收费不开票或打白条贪污规费,有的财会人员做假帐贪污挪用公款,有的虚开发票套取公款据为己有等。二是利用人事管理职权收受钱物。主要表现为系统和单位的领导借干部调动和提拔之机收受礼品、礼金。三是利用监管职权收受管理对象的钱物。四是利用工程建设发包权收受钱物。
(二)失职渎职:一是打假售假。如湖北省咸安区原工商局局长王来成将没收来的两台非法组装卷烟机卖给身份不明的王某,构成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二是打假放假。如原湖北省钟祥市工商局旧口工商所所长范德华收取制售假烟人的罚款后“放行”,构成犯罪。三是打私放私。四是行政不作为。应管不管、应处不处、应收不收,致使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违法经营行为发生,给国家和人民群众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三)侵犯公民合法权益。一是侵犯管理对象的人身权。有的殴打管理对象造成人身伤害;有的以查办案件为名非法拘禁管理对象。二是侵犯管理对象的财产权。有的违规查扣管理对象的财物,违规冻结管理对象的银行帐号,有的掀摊子、砸商品、毁用具、酿成伤人死人等严重事件。
三、工商系统职务犯罪的主要原因
一是私欲放纵,导致犯罪。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和社会生活呈多样化趋势。一些工商执法人员面对各种诱惑,自律意识不强,理想信念滑坡,人生追求发生转向,私欲恶性膨胀,慢慢腐化堕落,最终导致犯罪。
二是执法程序不规范,给违法犯罪造成可乘之机。目前,已制定的《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以及一系列行政法规,总的来看,针对行政相对人和事后处理的多,而对执法者本人规范制约的比较少,尚未涵盖执法行为的全过程,导致行政执法人员在依法办事的过程中,由于监督制约因素少,执法者或少数人说了算的现象比较普遍,客观上给违法犯罪造成可乘之机。
三是监督制约措施乏力导致犯罪。从工商系统内部来看,首先,系统内部管理模式仅停留在“完成任务指标”的片面管理思维层次上,上级机关或主管领导主要关注任务指标完成情况,对队伍中出现的一些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注意不够,防范不及时,导致小错酿成大错。其
第四篇:某市“村官”职务犯罪调研报告
某市“村官”职务犯罪调研报告
200年-200年三年间,我市两级检察机关共查处“村官”职务犯罪案件37起,本文试对这些案件进行剖析,归纳特点,探寻原因,提出预防对策,以遏制和预防同类案件的发生。
“村官”职务犯罪基本情况和特点
(一)从涉案类型看,近三分之二是挪用公款罪。在发案的37件案件
中,挪用公款23件,占发案数的62%,贪污10件,占27%,受贿4件,占11%。
(二)从涉案金额看,有不断增大的趋势。10万元以下24件,10-100万元6件,100-200万元2件,200万元以上5件。随着新农村经济建设的发展,近年来涉农犯罪案件案值日趋增大。莲都区塔下村原村民主任黄永豪伙同他人利用职务便利,挪用公款高达270万元。
(三)从犯罪主体看,村民主任和村党支部书记居多。其中,村民主任18人(其中村委副主任1人),党支部书记14人,出纳2人(其中1人是村委委员兼出纳),报帐员2人(其中村党支部委员兼报帐员1人),会计1人。
(四)从判决结果看,量刑较为轻缓。在已经法院审理判决的27件案件中,判处实刑只有9人,而适用缓刑与免予刑事处分的有18人,其比例高达己判案件的三分之二。
(五)从受教育程度看,涉案“村官”绝大多没有受过高等教育。37起“村官”案件中,文盲1人,小学文化程度6人,初中文化程度20人,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9人,专科文化程度1人。
“村官”职务犯罪的主要原因
(一)监督制约机制缺失。发生职务犯罪案件的村子,党支部大多软弱涣散,战斗力不强,《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没有得到很好地贯彻执行。村党支部书记、村民主任的权力过大,为所欲为。有的村干部片面理解《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认为村民委员会是自治组织,享有充分的自主权,不服从乡镇党委、政府的监督和指导,当选村干部后作风霸道,骄横跋扈,搞个人说了算。如莲都某村王某某,任村党支部书记20多年,平常独断专行,在任职期间,随意支配村里的资金,用公款作质押在银行贷款自己搞营利,并经常拿着公家的钱送人情,随意借给亲戚朋友使用,村里经济帐目不公开,造成集体财产严重流失。再如,村级财务人员选用不规范,会计、出纳大都由村委会主任、书记根据个人喜好选用亲信担任,甚至自己“一肩挑”,给滥用权力、自管自支、自报自批提供了方便。财务审批不严格,账目设置不规范,设置多个账本、多个户头,不定期公布账务等等,导致莲都水阁街道办事处七百秧村、缙云东渡镇东渡村、遂昌湖山乡湖方村、庆元松源镇五一村、云和石塘镇规溪村等数个村两委的原党支部书记和村民主任共同挪用公款、贪污、受贿窝案串案的发生,案发前村民的上访不断,影响了农村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二)土地征用政策不完善。近年来,大量的农村土地被征用,征地补偿成为包括村干部在内的农民利益冲突的焦点。土地在进入市场过程中其价值不是按照土地的补偿费而定,而是根据市场或用途来确定。土地价格的不规范,给予“村官”一把可以自由伸缩的尺子,“村官”代表村民与征用方签订征用合同,以较低的价格出让土地给征用方,征用方把工程部分项目及附属工程承包权优先给予“村官”,达到其与投资商“互利共赢”,并使这些利益被披上“合法”的外衣。而土地价格的不规范,同样给“村官”挪用或贪污土地征用补偿款留下种种可以掩护的借口与漏洞。如云和县规溪村委原主任叶某某和原支书王某某,在协助人民政府从事移民、防汛、土地征用补偿费用的管理过程中,利用职务便利,共同侵吞移民、防汛、土地征用补偿费用23万余元,并非法收受工程承包人贿赂各1万元,分别因贪污和受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1年和9年。又如原庆元县五一村书记王某某、村委主任叶某某与报帐员李某某,未经村两委研究决定,在2至5月期间,曾二次将该村土地征用补偿款200万元借给商人郑某从事投资经营活动,并约定以1%计算收取利息,意图予以私分。
(三)轻缓刑事政策负面影响。一方面,有的领导对群众反映的村干部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认为培养一个村干部不容易,只要其能完成上面交给的任务就当作是好干部,对诸如“村官”挪用公款行为麻木不仁,甚至包着捂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另一方面,近三年“村官”职务犯罪案件,有三分之二案件适用了有期徒刑宣告缓刑或免予刑事处分。如缙云县院查办的壶镇中兴村原村民主任吕某某挪用公款60万元,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宣告缓刑;该县东渡镇东渡村原村民主任郑某某挪用公款128万元,因其有自首的从轻情节也被判处不满三年的缓刑,对此,村民群众议论不少。量刑中轻刑化趋势,对职务犯罪的威慑力弱化,使一些人认为“村官”犯罪成本不高,惩处风险不大,故铤而走险重蹈复辙。
(四)案发“村官”自身素质低下。由于村干部任期一般为三年,个别“村官”认为这不是铁饭碗,不如过一天算一
第五篇:预防职务犯罪预警体系调研报告
预防职务犯罪预警体系调研报告
近年来,**分局致力于加强预防职务犯罪预警体系建设,把建立健全预警体系作为深化“检税共建”,加强系统党风廉政建设的主抓手贯穿税收工作全过程,完善机制体制,积极探索创新,多形式开展“检税共建”和廉政教育活动,突出抓好预警信息的采集、评估、发布和整改,为营造健康、和谐、廉洁的税收工作环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完善体制机制,健全组织领导
和**区检察院、**区国税局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三家联合印发了《关于建立探索预防职务犯罪预警体系的实施意见》,确立了预警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主要措施和方法步骤,制定了“信息采集”、“信息评估”、“预警发布”、“预防整改”等四项措施。在多渠道采集预防信息,抓好信息评估的基础上,重点做好预警发布和预防整改工作。预警发布分两种形式,一是税务系统内部按月发布预警信息。税务纪检监察部门每月以提醒、告知等形式,对重点环节、重要领域或可能发生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等发布预警信息,注重信息的针对性,抓好自我预防。二是检税三家联合建立“黄、橙、红”三级预警制度。通过信息评估合理界定信息等级,选择合适时机予以发布。黄色预警为税务系统有发生职务犯罪倾向,需要及时进行提醒的内容。由检察预防部门以短信形式对相关税务干部进行“温馨提示”,或以信息卡的形式提出警告。橙色预警为税务系统、单位发生了职务犯罪案件,检察机关对案件致罪因素进行分析,由检察预防部门以“预防谈话”或登门座谈的形式,对税务系统有关人员和单位提出警告。红色预警为税务系统、单位发生了系列职务犯罪案件,涉案人员较多,社会影响严重,检察机关依法提出检察建议,限期整改。同时,检察预防部门每半年将预警信息发布情况、税务系统的整改结果及制定的预防措施、提出的改进性意见建议等,以简报、情况通报会等形式在税务系统予以通报。为确保预警体系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开展,检察、地税、国税三家联合成立了预警工作领导小组,以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为依托,以跟踪指导、督促落实为促进,实行“季度一统计,半年一总结”制度,做到机制完善,组织到位,搭建了良好的预警工作平台。
二、抓好“五个教育”,提供思想保障
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和能动作用,全员提高思想认识和自我抵御侵蚀能力,增强预防本领。一是抓好理论基础教育。采取“灌输式”模式,强化理论效果。定期组织做廉政作业、记廉政笔记,全员抓好“廉政知识每周一题”和“廉政视线”的学习,半年组织一次廉政知识考试,一年组织一次知识竞赛等活动。二是抓好廉政警示教育。坚持“每月观看一部廉政警示教育片、半年举办一次廉政警示教育图片、年底组织一次参观监狱”等“三个一”教育措施。对每月开展的“观看廉政警示教育片”活动采取固定时间,固定人员,分单位集中观看的模式,实行会前签到制和会后讨论总结制,不定期组织人员写出心得体会文章,做到警示教育时间、人员、过程、效果“四到位”。三是抓好“每季一课”教育。每季度邀请检察院或纪委领导给全体人员上一堂预防职务犯罪或反腐倡廉教育课。采取“说教式”教学,以当前或近一时期发生的真实典型案例为触动,系统化讲授预防职务犯罪的理论、形势和具体预防措施,通过“讲透理、算透帐”,促使每一名干部职工不想腐败,不敢腐败,不能腐败。四是抓好思想作风纪律整顿教育。利用春训工作会议后一个月的时间集中开展“思想作风纪律整顿”活动。召开全体人员动员大会,开
展了学习教育、自我剖析、查找问题、总结整改等活动措施。五是抓好“家庭助廉”教育。扎实开展以寄廉政信、发倡议书、签承诺书、开座谈会、算家庭账和对比账等为主要内容的“家庭助廉十个一”活动,拓宽预防领域,实现干部行为的“亲情化预防”和“无缝隙监督”。
三、突出“四个环节”,抓好内部预警发布
内部预警信息发布是预警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各种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超前提醒和预防,同时也是对“黄、橙、红”三级预警制度的重要补充。在运行中,分局在坚持按月发布预警信息的基础上,紧紧抓住四个重点环节,增强信息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一是抓住节假日环节。在每个节假日到来之前,以通知、短信等形式,提醒干部职工严守“警戒线”,自觉遵守“十条禁令”和“十五不准”,坚决制止并自觉抵制各种不正之风的影响和侵蚀,确保过一个文明、祥和、廉洁的节假日。二是抓住“八小时以外”环节。完善举报箱、举报电话管理制度,动态了解掌握干部“八小时以外”的生活圈、交际圈、娱乐圈,把握他们的思想动向,通过谈心、发布温馨短信等形式,经常提醒干部职工提高生活情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确保经得起诱惑,经受住考验。三是抓住减免税审批环节。在减免税审批期内,发布专题预警信息,提醒有关单位和人员要严格履行审批程序,依法审批,珍惜自己的工作岗位,慎用手中的权力,不要为了一己私利、蝇头小利刁难纳税人或以权谋私、损公肥私。四是抓住税收专项检查环节。在开展税收专项检查前,集中检查人员上一堂预防课,重申有关规定和禁令,坚决杜绝在检查中出现以权谋私和“吃、拿、卡、要、报”等不廉洁行为,营造健康、廉洁、积极的税收“征、管、查”工作环境。
四、强化分析考核,狠抓整改提高
建立考核和分析机制。确立了“三个一”的工作思路。一是每月一次考核。把各单位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开展情况,特别是预警信息的落实和苗头性问题的预防情况纳入该单位党风廉政建设考核,当月考核,当月评分,对落实不到位、预防不积极的单位进行跟踪指导,督导促进。二是每季度一次分析。纪检监察部门每季度末对预警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一次分析总结,总结经验,挖掘新增职务犯罪领域,研究提出前瞻性工作计划,写出分析报告,确立对策,抓好预防。三是半年开展一次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回头看活动。以分单位自查和组织讨论等形式,回顾半年来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查找薄弱环节和倾向性问题,各单位结合自身实际有针对性的制定自我预防和整改措施。
建立整改和提高机制。一是抓好内部预警信息的整改。各单位针对区局每月发布的预警信息和季度末发布的分析报告,围绕回头看活动中查找出的薄弱环节和倾向性问题,抓好自我预防和整改措施的落实,做到“以改促防”。二是抓好检察部门预警信息的整改。检税每半年召开一次座谈会或联席会,地税部门结合检察机关的意见和建议,根据预警信息等级确定具体的整改措施。对黄色预警信息,从加强教育入手,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加强税务系统内部的自我监督和管理,有针对性地抓好源头控管和预防,做到预防为先,防患于未然。对橙色预警信息,深刻剖析其产生的原因和严重后果,围绕根源彻底抓好整改,并及时向检察预防部门反馈整改情况。同时,检税联手,对税务系统内控机制和制度上存在的缺陷和漏洞进行收集分析,全力抓好充实完善。对红色预警信息,税务机关要根据检察建议,按照检察预防部门的要求做出相应的整改。
预防职务犯罪预警体系建设活动开展以来,该分局共组织各类廉政理论知识和警示教育活动10余次,组织廉政知识考试2次,邀请市区检察院和区纪委领导
举办专题讲座3次,发布内部预警信息近10次,撰写季度分析报告3篇,专题调研文章1篇,营造了浓厚的“抓预防、促廉政”氛围,有力推动了各项工作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