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3 音乐巨人贝多芬
厦门英才学校中学部初一语文
第13课《音乐巨人贝多芬》 导学练
编制人:审核人:初一语文组
【格言积淀坊】
搏命运风浪奏出一支支悲壮的乐曲
------贝多芬
【目标要求】
1、了解音乐巨人贝多芬,理清客人访问贝多芬的全过程。
2、揣摩语言,理解贝多芬对厄运的态度和感受。
3、学习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精神,培养学生顽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4、对贝多芬的形象有一个整体了解。
5、揣摩语言,理解贝多芬的精神世界。
【预习导学】
1、贝多芬(1770-1827)德国作曲家,被称为“乐圣”。出身于德国波恩的音乐世家,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能,八岁便开始登台演出。1792年到维也纳深造后,音乐上取得了更伟大的成就。他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二十八岁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他仍然创作了大量堪称绝唱的优秀作品,如:九部交响曲(以第三《英雄》、第五《命运》、第六《田园》、第九《合唱》最为著名)歌曲《费黛里奥》,歌剧《哀格蒙特》,钢琴奏鸣曲五部(《悲怆》、《月光》、《暴风雨》、《热情》等),小提琴协奏曲一部,弦乐四重奏十六部,小提琴奏鸣曲十部,弥撒曲两部等。
2、学法指导
1、对贝多芬的事迹有简要的了解,尽量充分地理解贝多芬的内心世界,尤其是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理解句子的内涵,争取对贝多芬“心里的音乐”有真正理解。
3、学习方法:自由朗读法、合作释疑法、质疑交流法。
【预习导学】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重荷()深邃()磐石()惹人注目()杂乱无章().....2,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描写方法。
(1)他敲敲自己的耳朵,随手拿过来一张纸一支铅笔给客人。()
(2)客人带着好像敬畏又好像怜惜的神情,默不作声地望着他。()
(3)一个身高五尺左右的人,两肩极宽阔,仿佛要挑起整个生命的重荷及命运的担子。()
3,请你找出“客人”访问贝多芬的过程中的几件事?
4,请你概括一下贝多芬的形象。
5、注意描写贝多芬穿着和外貌特征的语句,模仿这种写法,用几句话描写你最熟悉的一个人的外貌。
【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贝多芬说:“谁?那是谁?”
他又粗着嗓子喊道:“你们说的声音大些,我是个聋子。”
客人小心翼翼递过去一张字条。贝多芬戴上眼镜,专注地凝视了一会儿:“好,你
们竟敢到售穴里来抓老狮子的毛。”他说,虽然严肃,但脸上浮现出善良的微笑,“你们很勇敢„„可是你们不容易了解我,也很难使我听懂你们的话。过来坐在我旁边,你们知道我听不见的。”
他敲敲自己的耳朵,随手拿过来一张纸一枝铅笔给客人。
客人在纸上写着:“我们要知道您的生平,把您的消息带给万千大众,使他们了解
您真实的好灵魂。”
看了这几句话,一滴泪在大音乐家眼里闪光。他喃喃地如同独语:“我的好灵魂!
人家都当我是个厌世者,你们怎么会想到这个!在这里我孤零零地坐着,写我的音符------我将永远听不见音乐,但是在我心里发出的回响,比任何乐器上演奏的都美。我有时不免叹息,我真软弱„„一个音乐家最大的悲剧是丧失了听觉。”
贝多芬神往地说:“一个人到田野去,有时候我想,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 .........
他接着说:“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
望挣扎出来。”
贝多芬激动而又沉郁的情绪深深感染了来访者,客人不停地记下来。
1,在选段中找一个比喻句,指出它的“本体”和“喻体”。
答:
2,选段中主要运用什么描写来写人?
答:。
3,为什么贝多芬在看见客人时,会问女佣:“谁?那是谁?”接着又“粗着嗓子喊”? 答:
4,文中加点的句子“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有什么深刻的含意?试用自己的话加以
分析。
答:。
拓展阅读
爱迪生传(节选)
81岁时,爱迪生到了佛罗里达。在他诞辰的那天,纽约的友人在阿斯托饭店内举行欢宴,但他本人却不能参加,他发来了一个电报:此刻正愉快工作。
宴席上,梅多克洛夫特站起来向大家报告爱迪生的“工作”:
“由于他那天赋的彻底精神,他现在正探索着一切关于橡胶的种植和制造的知识。他的目的是想从美国南部各州和其他在冬季冷至零下20度的各州中所产生的葡萄藤、灌木以及杂花中提炼出橡胶来,爱迪生先生已经在进行着这一伟大而艰苦的工作;而他很安于这一工作,他依旧以他彻底的精神、充沛的活力和无限的热忱去处理这个问题。他对我说:‘我已经研究了60年的物理学,而我现在所从事的却是一些全然不同的学科,因此,我觉得很高兴。’而现在他在佛罗里达的确处在最紧张的工作中,这次他带去了7个助手,已经收集并实验了945种植物,他发现有很多种植物中含有橡胶,他将实验更多的植物,也许是一倍,也许再多些。”
美国种植橡胶的可能性问题对爱迪生来说是一项全新的事业。
10多年以前,即1915年他访问伯班克在圣巴巴拉的苗圃时,曾与福特讨论了假如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橡胶供应该如何解决的问题。
大战过后,爱迪生接受了福特的建议,于1927年成立了爱迪生植物研究公司。爱迪生心想:橡胶树以外的植物,没有办法生产同性质的东西吗?橡胶树需要经过那么些年,才能采到橡胶,如果像杂草那样,每年都能采到同性质的东西,那就好办了。他认为,首先应将北美和南美的植物收集起来,依次采取树液进行研究。
不到一年,被派往世界各地去寻找的人采集了约3000种植物回到美国,爱迪生对14000种植物进行分析研究。对几种菊科植物进行杂交。培育了一种含有大量胶乳的植物,但使用这种菊科植物提胶,造价太高。1928年,这个老发明家继续努力地实验。他说:“再给我5年的时间,我一定让美国出现常年产胶的植物!”“我希望产量能增至100天10磅,我们现在还刚刚开始,如果工作原理确定了,将来的希望真是没有止境呢。”
爱迪生由于患了肾功能失调综合症,便只好放弃了对橡胶植物的种植研究,当此项任务由爱迪生的后继者承担起来的时候,已不再是由菊科植物的功绩,受到世人极高的评价。
1931年10月18日,星期日的凌晨3点24分,发明大王爱迪生走完了84年的伟大人生旅程。临终时他说:“我为人类的幸福,已经尽了心力,没有什么好遗憾的了!”
3天后的10月21日傍晚,这位发明大王的遗体埋葬在他西奥兰治克雷的家的大橡树下。
当时,全美各地熄灭电灯一分钟,以示哀悼。
在这一分钟之内,芝加哥、加利福尼亚、丹佛、纽约,整个密西西比河一片黑暗,纽约百老汇一片黑暗,世界一片黑暗,世界一片黑暗,接着,从东海岸到西海岸,从城市到乡村,灯火通明,亮如白昼,世界一片光明。
人们纷纷为爱迪生献上赞辞,其中以胡佛总统的话最令人感动。他说:“所有的美国人都是爱迪生的受惠人!我们不仅生活上接受他的恩惠和利益,最重要的是我们继承了他的精神遗产!”
1,文章开头写爱迪生81岁诞辰时纽约的友人举行欢宴,起了什么作用?
2,爱迪生为什么对研究生产橡胶这项工作那么投入?
3,在熄灭电灯哀悼爱迪生的这一分钟前后,世界从“一片黑暗”到“一片光
明”,这里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结合原文分析这样写的作用与好处。
4,“我们不仅生活上接受他的恩惠和利益,最重要的是我们继承了他的精神遗产!”你认为爱迪生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是什么?
第二篇:音乐巨人贝多芬
莲山课件http:///
音乐巨人贝多芬
(何为)
(第二课时)
教者:李丽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人物描写的方法。
2、从人物的描写中感受到人物的性格及精神。
3、学习人物的高尚的精神。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的人物描写的方法并会运用这种方法。
教学难点:从描写方法中感受到人物的性格及精神,并能运用人物描写的方法,来反映人物的性格及精神。
教学方法:整体建构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对初步的了解了“乐圣“的内心,知道了他的伟大人格及与命运不屈抗争的精神,今天让我们伴着这《命运交响曲》再次走进贝多芬,看看作者是如何描绘出这一伟人的形象的。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根据目标出示学习方法的知识树。
四、出示自学指导
五、检查点拔
作者在描写贝多芬时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六、合作探究
找到文中的描写语句,说一说表现了人物什么性格或精神?
概括板书:肖像
动作→人物性格、精神
语言
七、拓展:
1、议一议:片段练习
2、找一找:本册书中其它课文中的人物描写的语句,并分析表现了人物什么性格。
3、动一动:自己选择人物描写的方法,描写一下我们的老师和同学,表现出他们的性格特征。Xkb1.com
八、回归系统:谈一谈你这节课的收获
九、作业:
莲山课件http:///
第三篇:音乐巨人贝多芬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生字词。
2.复述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大致了解贝多芬的人生经历,归纳贝多芬的性格特点。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复述故事情节。难点:归纳贝多芬的性格特点。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探究法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音乐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高潮部分。学生谈谈对这段乐曲的感受。(激昂、悲壮)。这是贝多芬最著名的交响乐之一,可是同学们,这首曲却是贝多芬在失去听力之后创作的。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贝多芬的生活,了解一个扼住命运喉咙的人。
二、主人公简介
贝多芬(1770—1827)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另外还有大量室内乐、艺术歌曲、舞曲。这些作品对音乐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因此被尊称为乐圣。
三、感知课文
1.读准下列词语的读音。
门槛(kǎn)
深邃(suì)
踌躇(chóu chú)磐(pán)石 清晰(xī)头颅(lú)喧嚣(xiān)重荷(hè)杂(zá)乱无章
2. 小组讨论思考:客人拜访贝多芬的过程是怎样的,其间写了几件事? 明确:女佣开门——女佣介绍贝多芬的情况——“客人”参观贝多芬的工作室——贝多芬下楼并和“客人”谈话——贝多芬和“客人”共进晚餐——贝多芬回忆往事。
主要事件:“客人”参观贝多芬的工作室;贝多芬和“客人”会面;贝多芬回忆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形。
3.小组讨论,归纳文章的主旨
明确:课文按照访问的顺序,叙述了贝多芬的基本生活状况,描写了他的精神状态,再现了贝多芬的形象,揭示了贝多芬面对厄运的态度,展示了他作为音乐巨人的内心世界,赞颂了贝多芬独特的气质和坚强的个性。
四、品析课文
1.全班朗读第9自然段,找出描写贝多芬外貌的句子,说说这些描写反映了贝多芬怎样的个性?
明确:“头发蓬勃似火,像从未梳过”。这说明生活压力使贝多芬无暇顾及自己的外貌;
“凝重不可逼视”的眼光,“紧闭的嘴”“略带方形的下颌”显示出贝多芬坚忍无比的求生意志,对不幸遭遇的不妥协、不屈服。
2贝多芬的哪些语言触动了你,请找出来。小组讨论。
师提示可以在课文中第20、22、24等自然段中寻找。
明确:如“一株树叶比一个人好”,可理解为耳聋后的贝多芬远离人世的喧嚣和纷争,获得了心灵的纯净和安宁,就心灵的纯净而言,社会中的人不如树好。
“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可理解为正当他对音乐的理解更进一步、创作欲望旺盛时,却遭到了耳聋的打击,他不甘心就此放弃他的音乐事业,“拼命”“巴望”表现出他与不幸命运作斗争的决心。
3.小组讨论,归纳贝多芬是怎样的一个人?
明确:从女佣的介绍可知贝多芬生活简朴;
“客人”与贝多芬交谈可知他孤独忧郁、善良坚强; 从贝多芬回忆往事可知他热爱音乐,面对厄运不屈不挠; 从他的外貌得知他严肃、骄傲。
五、回顾课文
学生再次聆听《命运交响曲》的高潮部分,边听边回顾本堂课的内容。
作业布置
1.抄写课后生字词
2.完成《优化设计》[夯基达标]1、2、3题 3.写几句你想对贝多芬说的话。教后反思
学生能够从音乐中初步体会出其中的情感,而贝多芬的不幸遭遇和坚强意志也让学生心生敬佩,奠定了一种敬仰、同情、赞叹的课堂氛围。可以尝试在其他课上运用音乐导入。
此外,贝多芬形象的挖掘还有待提高,本次课上显得有点单薄;此外,还可以由学生自主探索贝多芬的相关资料,从而更深入地了解贝多芬的内心、灵魂。
第四篇:音乐巨人贝多芬
音乐巨人贝多芬
【课文学习目标】
1、识记、理解本课的生字词。
2、体会本文于肖像描写中展示人物的生活遭遇、个性气质和精神风貌的特点,学习使用肖像描写。
3、了解贝多芬内心的痛苦,学习他对不幸命运的顽强抗争。
4、了解本文所涉及到的音乐家及其作品。
5、了解本文的作者何为。【课文学习指导】
一、自主学习
1、根据“提示”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划出不认识的字词。
2、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重荷 深邃 踌躇 磐石 门槛 为难 .......流氓 下颏 模仿 头颅 喧嚣 惹人注目 ......
3、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重荷:
深邃: 踌躇:
磐石: 愁苦:
巴望: 锁闭:
喧嚣 惹人注目: 杂乱无章: 不见天日:
4、初步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5、记下你初读的体会、感受以及不明白的地方,以便和老师同学交流。
二、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1、按时间顺序划分课文的结构层次,有好几种不同的结果。请根据下面的概括进行划分。然后讨论一下,还有哪些不同的划分。
第一部分:(第 自然段——第 自然段)写客人敲开贝多芬的家门,来到贝多芬工作的房子,以及女佣对贝多芬的介绍。
第二部分:(第 自然段——第 自然段)写客人见到了贝多芬。第三部分:(第 自然段——第 自然段)写贝多芬下楼以及他和客人的交谈。第四部分:(第 自然段——第 自然段)写贝多芬和客人共进晚餐以及他对往事的回忆。
2、文章不管是在对贝多芬的外貌描写上,还是在对他的语言描写上,都表现了他对不幸遭遇的抗争精神。请从课文中找出一些具体的例子进行分析。
答:
3、品味下面的句子,说说它们表达了什么意思。⑴“好,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子的毛。” 答:
⑵“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
答;
4、对这篇课文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与老师同学作进一步的探究。
参考答案 1、1—5
6—9
10—24
25—27
2、“两肩极宽阔,„„及命运的担子”,“深邃的眼睛略带灰色,„„生的意志。”这些外貌描写都显示了他对于不幸遭遇不妥协不屈服的抗争意志;“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这句话表现了贝多芬在遭到失聪的打击后不甘心就此放弃他的音乐事业,“拼命”“巴望”表现了他与不幸命运做斗争的决心。
3、⑴这是一个比喻。贝多芬的意思是说,一般人都以为他很可怕,很难接近,而“客人”竟然来拜访他,女佣也未经他的允许就让客人进门,他对他们的做法感到吃惊。这句话显示了贝多芬幽默,也间接地表现了他渴望被人了解的的心情。
⑵贝多芬以他整个的生命和热情从事音乐创作,音乐在他的笔下和心里,已经成为生命的象征,而乐队只能奏出有声的音符,却不能完美传达心灵的律动和生命的节奏,即贝多芬“心里的音乐”。这句话揭示了贝多芬视音乐为生命的感情。
第五篇:13音乐巨人贝多芬
13音乐巨人贝多芬
一、教材分析:
《音乐巨人贝多芬》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章。该单元所选的文章都是描写历史人物的感人故事。探寻他们的足迹,学习他们的精神,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对于贝多芬的故事,初一的学生有所了解,但其了解是浅显的,模糊的。这篇文章以细腻的笔法,形象的描写了这位音乐巨人独特的个性和精神。走近他,了解他,学习他,是一次震撼人心的精神之旅。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内容,培养搜索信息的能力; 2.学习运用勾勒外貌和语言描写刻画人物的写法;
3.学习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精神,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坚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学法指导:
1、速阅读的方法:不出声、不回读、不指读、不唇读,搜索重要信息;
2、读写结合法:读是基础,是吸收;写是表达,是创造。
3、自主探究法:小组间的讨论和评价。
四、教学过程:
(一)音乐激思,遥看大师:
播放贝多芬的作品《命运交响曲》,要求学生闭上眼睛沉思遐想。追问:听这曲子你想到了什么?这首曲子的名字是什么?你印象中的贝多芬是怎样的?刚才我们与大师贝多芬进行了一次心灵的交流,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音乐巨人贝多芬》,看看这个被称为扼住命运咽喉的人,在生活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说明:音乐是宇宙通用的语言,通过听,激发学生想象和阅读的兴趣,自然的导入课文,拉近了文本与学生的距离。
(二)整体感知,走近大师
1、快速阅读课文,读完四人一组讨论,交流。客人是怎样访问贝多芬的,其间主要写了几件事?
2、再谈对贝多芬的认识。
说明: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这一环节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三)局部品味,触摸、评价大师
刚才我们初步了解了音乐大师贝多芬,现在我们再由外表到内心对贝多芬进行更深入细致的了解。
1、划出描写贝多芬外貌的句子,抓住关键词语说说这些反映了贝多芬怎样的个性?
2、这些描写是按照什么次序来写的?明确:由整体到局部,局部(由上到下)
3、贝多芬的哪些语言触动了你的灵魂,请谈谈你的感受。在20节、22节、24节、27节等处
4、再请学生谈谈:你眼中的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
让学生各抒己见,结合课文和自己旧有的知识来谈。明确:独立而骄傲,沉郁而坚强,严肃而善良,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献身音乐。
说明: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重点。
(四)拓展延伸,摹写“小我”
1、从这篇文章中,你认为要写好一个人物必须注意那几点?
明确:要通过多种描写刻画人物,外貌描写(与众不同之处,以形传神,忌脸谱化)语言描写(符合人物的身份、个性)
2、写作:《猜猜他是谁》为题,写一个班内人物,重点通过外貌描写和语言描写,写出该人物独特的个性。交流。说明:读书贵在能入能出,借鉴模仿是写作的基础,通过写能进一步感悟领会本文描写人物的精妙。
(5)回顾课文,与大师平等对话
再次聆听《命运交响曲》,边听边写《贝多芬,我想对你说》,写出一两句有独特见解的话。相互交流。
说明:以音乐为背景,加以评论,便于学生创造性的阅读,拓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板书设计: 衣着 整体 头发 蓬乱 上
形 外貌 头部 眼睛 深邃 局部 嘴 紧闭 下
神 独立而骄傲,沉郁而坚强,严肃而善良,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献身音乐。说明:此板书重点突出,条理清晰,一目了然。
总体评价:此教案注重学法的培养,使学生在与大师的对话中,自主探究。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而且潜移默化的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精神。14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教学目的] 1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赏析文学作品的能力。2 使学生从文章中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教学重点]
1、掌握作者如何抓住人物思想性格特征,各有侧重地描写他们的肖像、行动和语言。
2、了解在叙述、描写中插入抒情、议论的写法。[教学难点]
1、从四个人物的肖像、行动和语言,分析他们的性格特征。
2、如何使学生从这篇文章中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以学生独立分析、讨论、揣摩、比较作者对文中四个人物的不同写法主导,教师指导学生并通过设计练习使学生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培养他们的分析、思辨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学生对本文重点的理解运用。[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音乐家贝多芬先生。今天,我们再来认识四位举世闻名的大作家。这四位大作家的形象,被著名的法国文学家莫泊桑精彩逼真地记录在他的散文《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中,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1、绍四位作家以及作者。
(1)提问: 请同学们谈谈他们对这四位作家的了解。(课件)
福楼拜(1821—1880):法国作家,代表作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情感教育》等。
屠格涅夫(1818--1883):俄国作家,生于贵族家庭,代表作《前夜》、《猎人日记》、《父与子》等。
都德(1840--1897):法国作家,短篇小说代表作《最后一课》。左拉(1840--1902):法国作家,代表作《小酒店》。
2、介绍莫泊桑(1850—1893)。
法国文学家,他是19世纪后半叶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福楼拜是他的文学导师,代表作《项链》、《羊脂球》,创作成就以短篇小说最突出,有短篇小说巨匠的美称。
二、感知课文
速度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请说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2)该故事的核心人物是谁?依次出现的人物是谁?标志性的词语有哪些?(3)简要概括本文的内容。(4)本文在组材方面有什么特点?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合作探究。教师巡视,随时回答学生的问题,也可参与某一小组讨论。教师请交流较好的小组选代表发言。
明确:(1)时间:星期天。地点:福楼拜家,六层楼的一个单身宿舍。(2)核心人物为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左拉逐个登场,基本上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标志性的句子有:“第一个来到的往往是伊万•屠格涅夫”“过了一会儿,都德也来了”“接着来的是左拉”“渐渐地,人越来越多”。加点的词语为语言标志。
(3)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客人们都会来到这里聚会。课文着重写了四位作家的肖像、语言、行动、人物之间的交流,展现了他们的性格特点。
(4)全文好像一出舞台剧,四位作家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出场,使得文章层次井然,结构清晰。
三、品评人物、分析福楼拜特点。
现在一起来找描写福楼拜肖像、语言、行动的语句。
(1)肖像描写:“蓝色的大眼睛”“古高卢斗士式的大胡须”。
(2)语言描写:“他的嗓音特别洪亮,仿佛在他那古高卢士式的大胡须下面,吹响着一把军号”;“有时雄辩过人”;“他可以用一句很明了很深刻的话结束一场辩论。思想一下子飞跃过纵观几个世纪,并从中找出两个类同的事实或两段类似的格言,再加以比较。于是,就像两块同样的石块碰到一起一样,一束启蒙的火花从他的话语里迸发出来”。
提问:从对福楼拜的语言描写中,可以看出福楼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明确:博学善辩(睿智)。
(3)动作描写:“门铃一响,他就立刻把一块很薄的红纱毯盖到办公桌上„„他总是亲自去开门。”;“像亲兄弟一样地拥抱着这位比他略高的俄国小说家。”;“渐渐地,人越来越多„„这时只见福楼拜作着大幅度的动作(就像他要飞起来似的),从这个人面前一步跨到那个人面前,带动得他内裤鼓起来,像一条渔船上的风帆。”;“最后,他的朋友们一个个地陆续走了。他分别送到前厅,最后单独讲一会儿话,紧紧握握对方的手,再热情地大笑着用手拍打几下对方的肩头„„”
(4)性格特征:提问:福楼拜朋友这么多,可他是“分别送”、“单独和每个人讲”、“紧紧握握对方的手”、“再热情地大笑着用手拍打几下对方的肩头”„„这些短语说明什么呢? 明确:可见福楼拜是一个热情好客、开朗豪放的人。(热情奔放、容易激动、和蔼可亲)
2、关于三位拜访者——屠格涅夫、都德、左拉
提问: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三位作家的呢?请仔细读课文,认真填写下面的表格。
学生认真读课文,圈点勾画,概括总结。然后四人一组讨论交流,教师随意指定三个小组的三位成员发言。
3、教师总结:短短的一篇文章,写了四位作家,而且每一位作家都有血有肉,生动形象,作者在表现人物时能够抓住人物最有特征的地方,兼顾人物各有不同的性格,做到了同中有异,同中显异。在对四位作家进行肖像描写时,最详细最具体的是左拉、都德,这两位作家的肖像又构成鲜明的对比,凸显其个性差异。动作描写,福楼拜较详细,其次是左拉。这样的人物刻画显得生动、丰富,错落有致,摇曳多姿,人物形象自然令人过目难忘。4、了解在叙述描写中插入议论抒情的写法。在对左拉的肖像描写中有这样一句话:“他的头像古代意大利版画中人物的头颅一样,虽然不漂亮,但表现出他的聪慧和坚强性格。”
提问:大家想一想,我们平时随便看一个人,能不能通过他的头看出他是聪慧还是愚蠢、坚强还是软弱? 明确:不能。这都不是一眼就能直接看出来的,因此作者的这种肖像描写已不是纯粹的客观描写,而是用议论来发表自己的主观感受了,并把自己对左拉的敬佩之情融入其中。纯客观的自然描写就只能是“肥胖的脸,近视眼”,而在描写中插入议论抒情,能把人物的性格特点表现得更加鲜明,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一点对我们同学作文也很有启发。
5、了解每个人物描写的不同侧重点。
提问:如果一个人的外貌很有特点,而这个人的其他方面比较平常,和其他人差不多,你们觉得应重点描写他的哪个方面?
明确:外貌。因为人物在哪一方面最富有特点,就着重写哪一方面,可以举今天所学课文的例子谈一谈吗?
明确:福楼拜是主人,性格热情豪放,重点写他的动作;屠格涅夫博学多识,主要写他的语言;都德生性健谈,因此描写时是肖像、语言并重;左拉沉默寡言,重在描写他的肖像和动作。
福楼拜
肖像——古高卢斗士式的大胡子,蓝色的大眼睛
语言——他的声音特别洪亮,仿佛吹响一把军号。有时雄辩过人。他可以用一句很明了很深刻的话结束一场辩论。
性格热情奔放,容易激动,和蔼可亲,博学睿智 屠格涅夫
肖像——屠格涅夫白皙的脸。
语言——用一种轻轻的并有点犹豫的声调慢慢地讲 性格——怀有狂热的理想,醉心文学事业,博学多识 都德
肖像——都德他的头很小却很漂亮,乌木色的浓密卷发从头上一直披到肩上,和卷曲的胡须连成一片。他的眼睛像切开的长缝,眯缝着,却从中射出一道墨一样的黑光。也许是由于过度近视,他的眼光有时很模糊。语言——一来就谈巴黎的事情,讲叙着这个贪图享受、寻欢作乐并十分活跃和愉快的巴黎。只用几句话,就勾画出某人滑稽的轮廓。他用他那独特的、具有南方风味和吸引人的讽刺口吻谈论着一切事物和一切人。性格——生性活跃,健谈,厌恶腐朽的生活方式。左拉
肖像——左拉中等身材,微微发胖。有一个朴实但很固执的面庞。他的头颅不漂亮,但表现出聪慧和坚强的性格。他那很发达的脑门上竖立着很短的头发,直挺挺的鼻子像是被人很突然地在那长满浓密胡子的嘴上一刀切断了。这张肥胖但很坚毅的脸的下半部都覆盖着修得很短的胡须,黑色的眼睛虽然近视,但透着探求的十分尖锐的目光。他的微笑总使人感到带点嘲讽,他那很特别的唇沟使上唇高高地翘起,又显得十分滑稽和戏谑。语言——很少讲话。发出几声:“可是„„可是„„”当福楼拜的激情冲动过去之后,他就又不慌不忙地开始讨论,声音总是很平静,句子也很温和。性格——温和,寡言,坚毅,聪慧。
四、小结
作者凭着自己细致敏锐的观察和生动传神的笔墨,抓住人物外貌和性格上的特点,各有侧重地进行描绘,让一个个人物活灵活现地展示在我们面前。这就告诉我们,描写人物,一定要抓住特点,有所侧重,人物形象才能栩栩如生。同时本文在叙述和描写中间,插入了一些抒情和议论,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五、拓展练习我们做一个小练习:四位作家的思想性格特征我们现在都已经掌握了,假设此时四位大作家正在谈论着文学方面的事情,这时门铃响了,来者不是别人,正是莫泊桑,请你抓住这四位作家的不同的性格特征来想像一下此时这四位作家会用什么样的表情、语言和动作来迎接莫泊桑的到来呢?同学们讨论一下。15.孙 权 劝 学
本文是一篇记事简练、以对话为主的文言文,要求学生反复朗读、体会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要求能当堂背诵课文。鲁肃、吕蒙的对话是本文的重、难点。教学中抓住关键词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理解二人的对话的内容,进而理解文章的内容。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以人物对话为主的特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准确了解文章的内容,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读出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握文章的思想内涵。教育目标: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正确方法,激发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追求奋斗的情怀。
学习方法:朗读,背诵。自主、合作、探究。教学重、难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3)、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内容。(4)、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教学时间:
一、课前预习指导。
1、查字典解释下列词语。
吴下阿蒙 :(愿意指的是吴县的阿蒙,后用来形容发生巨大变化前的样子。)涉猎:(粗略阅读,浏览群书,不作深入研究。)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人分别了一段时间,就应当用新眼光来看待。)
2、《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主编的我国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上起战国下至五代长达1300多年的历史。书名的含义是,吸收历史由衰成败的经验教训,作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的借鉴。)
二、课内学习指导
(一)、学习重点及学习方法的提示。
1、在朗读中,体会对话中的人物心理神态。
2、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想想吕蒙的变化对你的启示。
(二)、新课教学
[朗读指导]
一、朗读课文。注意恰当的句读停顿。
提示:卿今当涂掌事 蒙辞以军中多务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朗读指导]
二、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体会人物的神态、心理,选择恰当的语气语调。
提示:要注意人物的身份以及对话中出现的语气词。
首先,孙权是吴国的君主,而吕蒙则是孙权手下的一员大将,两者有上下级的关系。但同时两者的关系又比较朋友化,孙权的语气应是劝说勉励式的语气,而非命令。
其次,注意对话中使用的语气词及表语气的标点。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此句可以看出孙权在用吕蒙如今的身份、责任去强调学习的必要性,读时要把重音放在“不可不”上。语气严肃,语调郑重。“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其中“耶”字。读作“Yé”,疑问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呢”,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其中“耳”,表感叹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罢了”,“而已”。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表现出鲁肃的惊叹之情。要读出惊奇之态。“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乎”字表现出吕蒙自豪得意的心情,放在句末,表示反问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呢”。要读出自豪感。
[朗读课文] 放声朗读课文,注意把握人物说话的口吻、神态、心理。
设计理念: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的教学尤其如此,因此,我要求学生按照人物的口吻、神态、心理,去朗读课文,以至当堂成诵,其义自见。为下面的疏通文意奠定基础。
(三)疏通文意,教师略加点拨。
[讨论]
一、讨论整篇文章的文意,注意疏通难词难句。
明确: 难词。初:当初,用于追述往事时。当涂:当道、当权。辞:推辞。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过 :到 见事:认清事情、识别事势。
二、1、指导学生逐句翻译。
2、重点语句的翻译。A、蒙辞以军中多务。(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B、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C、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你不在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D、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望。(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
3、重点语气词的翻译。
A、邪: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B、耳:表限制语气,可译为“罢了”。C、乎: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设计理念 :字词的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基础而又非常重要的方面,本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加强学生的文言文字词的基本功,正如俗话所说的:“磨刀不误砍柴功”。通过自主学习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为品读课文打下坚实而牢固的基础。
(四)、问题探究。
1、该短文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归纳层意。(可分两层:„..蒙乃就学.......第一层:孙权与其劝学的对象吕蒙的谈话。第二层:鲁肃与吕蒙的谈话。)
2、孙权给吕蒙的读书目标是:(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表现孙权对下属吕蒙的爱护、器重和充满希望的一句话是:(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4、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文章以“鲁肃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吕肃 为吕蒙才略所折服而愿意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才略的惊人的长进。
设计理念:本环节主要让学生按照设定的人物关系,和口吻、神态去品读文章,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并有所感悟和思考。在此基础上激活学生的思维,诱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
(五)、教学迁移与激励教育
1、试就本文与《伤仲永》作比较,谈一谈你的看法。
(提示;前者写吕蒙“当涂掌事”之后,经孙权劝说“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后者写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两文的内容都与学习有关,却一正一反;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一是年少不学,毫无所成,从不同的方面说明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此外,两文的写法也不同:前者以对话为主,言简意丰;后者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2、学习了本文,你受到了那些启发?或这一故事包含着什么深刻的意义?(虚心受教,刻苦学习,可以增长才略,不断提高自身修养:要勤奋,多挤时间学,不能找借口偷懒。)
3、假如现在你是“仲永”或是“吕蒙”,你如何摆正自己的位置?迎接时代的挑战。(让学生相互讨论,在讨论声中结束本课。)设计理念:通过激励教学,激发学生对仲永由“天资聪慧”到“泯然众人”的哀伤,再由吕蒙年老而不放弃,终学有所成,通过两相对比,和自身的情况,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的重要性,进而努力学习。
(六)、作业设计
1、试用“吴下啊蒙”“刮目相看”各说一句话。
2、文中的“ ”是孙权入情入理现身说法地劝吕蒙学习,而“ ”说明吕蒙是一位一点就破的人;“ ”是鲁肃赞美吕蒙学有成效的话,这是一种 手法。
3、课后阅读《三国演义》的某一回,把自己的收获与同学分享。七)、板书设计
(一)一、孙权劝学 力陈必要: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善劝)现身说法:孤常读书,大有所益。先作托词:军中多务 吕蒙就学 刮
(一点就破)后发奋读书:乃始就学
鲁肃赞学: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敬才、爱才)
蒋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