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桥》说课稿
《桥》说课稿
一、走进教材(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十六课)
1、教材所处的位置及教学目标
• 本组课文主题是”他们让我们感动”。四篇课文故事感人,人物形象鲜明,情感丰富、强烈。教学本组课文要入情入境,抓住那些感动我们的地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结合这篇教材的编排位置、写作特点和五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依据课标设计的三个维度,我确定以下几点为本课的教学目标: • ①把握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 ②理解题目的深刻含义。
• ③初步感知课文表达方法上的特点。
2、教学重难点
《桥》是一篇小小说。文章短,句子短,但立意深。小说塑造的老支书的形象体现了时代精神。根据本单元教学要求,我把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悟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作为教学的重点,难点是理解题目的深刻含义。
二.走进学生
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朗读能力,语言感悟的能力。对于本课扣人心弦的故事,学生的阅读主动性,积极性应该很高,但对共产党员面对危险时,无
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精神理解恐怕不够深入,也不容易联想到桥的深刻含义。
三、走进教法、学法
1、教法
新课标指出: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主要采用:自主读悟,合作交流,多媒体情景渲染、师生、生生互动,创设实践语言的场景,配乐朗读,达到情感上的共鸣。通过练笔尝试,提高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
2、学法
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我设计的学法是读中悟,以朗读为突破口,具体操作步骤为谈话导入整体把握;自读自悟潜心会文;细读品位,突破难点;感情朗读,突出重点;读写结合,升华情感。
四、走进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的教学思路是:“谈话导入——初步感知——相互问解——品味动心——读写吐情”即通过谈话导入从整体把握课文,再通过学生自读自悟体现个性化的阅读,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和对课文言语的细读入境界,品评动心,感受人物品质的高尚,最后通过感情朗读和一个小练笔,表达出对的赞扬与崇敬之情。
(一)谈话引入课题
上课伊始,板书课题,回忆以前曾学过的关于桥的课文有哪些?简要的说一说,分别写的是什么内容。这篇课文仅用一个字“桥”做题目,作者会写些什么呢?这又是一座什么样的桥呢?我这样设计目的一是直接导课,二是检查学生初步
感知课文的程度,为自己的顺学而导寻找最佳的途径。
(二)初读课文,相互问解。
1.快速读课文,看看你刚才想的和作者所写的内容有没有吻合或者是相似之处?
2.学生读后,交流互动。此时,我在认真倾听孩子们的交流中,及时捕捉那些富有探究性的语言。如果学生说:这是一座生命桥,或者说这是一座连心桥等这样富有深意的见解,我就让其余的同学带着他的见解,再次读课文,寻求他得到这个答案的依据,自然的进入对人物行为,思想境界的深究领悟。如果学生说:这是一座不堪重负的桥,或者是危险的桥等这样浅层次的认识,我就会及时的追问其依据,自然地进入对洪水凶猛的分析。
(三)课件创设情境,感悟洪水猛烈
1、课件播放山洪暴发视频。“如果是你面对这样的山洪会怎样?”学生可能会说:慌乱、恐惧、不知所措、逃命等
师: 带着你的感受,去读文中描写山洪的句子!有些学生可能说不出自己的感受,但通过读可以展示出来,做到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悟境,培养学生的语感。
在学生的对比朗读中,体会:雨水之大,洪水之猛、木桥之重
(四)潜心会文,品析文章主要人物。
危急时刻方显英雄本色,正是山洪暴发这一特定的环境,使老汉的形象变得更加可亲可敬。感悟山洪的猛烈只是为突出教学重点,克服教学难点所铺的一块垫脚石。
接下来,通过提炼问题“你从课文7——22自然段中,看出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通过默读、勾画、圈点写出自己的感受。
这篇课文篇幅短小,但文本所描绘的人物形象与场景都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很难被文中老汉的形象、精神所打动,特别是文章以《桥》为题所蕴涵的情味学生不容易理解,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感悟,注重感悟的策略:
1、在激活想象中感悟。在理解老汉如此清瘦,为什么却像一座山时,联系上文中的“拥戴”,想为什么他会受人拥戴,引导学生将课文中虽然没有用语言文字描述出来,但与课文内容关系密切的情景在头脑中浮现出来,以加深学生对老汉精神的感悟、理解。也落实了新课标所要求的: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激发想象力。
2、比较品味中感悟。课文中对于老汉的动作描写,“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到:‘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和去掉 “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的句子进行对比的读,追问“你体会到什么?”抓住“冲”“揪”“吼”这几个重点动词,学生不难发现此时的老汉对小伙子很凶,感情朗读的同时,再联系文本中两处吼小伙子,自然会发现,老汉从开始恶狠狠的“揪”到最后危难关头,却又“吼”又“推”?(板书:爱子之人)而急于求生的小伙子到最后危难关头却又“推”老汉走,这不是矛盾吗?于是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感悟老汉无私无畏的伟大形象也就水到渠成了,这是教学切入点,更是学生情感的发散点,同时也升华了对“子”的认识,即“爱民如子”。
3联系语言环境感悟。以“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贯穿全文,让学生体会一下老汉与山之间的相似之处,从而感悟到“山”字的奇妙所在,他是乡亲们获得生命希望的靠山,让学生带着着这种感情再读这句话。“请同学们试着夸夸老汉”。相机板书学生所说的适当的词语,(例如板书:勇敢之人、冷静之人)这里既是学生的学以致用,也体现了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整合。
4、运用音乐渲染情境感悟。文章的最后4个自然段讲述了老汉与小伙子的关系,内容很简单,但是让学生进入文章所描绘的情境有一定的难度,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配上忧伤的《神秘园》进行范读,并重复读了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通过范读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又通过质疑“肆掠的洪水冲垮了木桥,桥没有了,但是这座桥永远架在老太太的心中,因为在这窄窄的木桥上,她失去了两个最亲爱的人;这座桥永远架在每一位乡亲的心中,同学们,说说这是为什么?”,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以<桥>为题的深刻内涵。(板书:生命桥)
(五)读写吐情,升华情感
在学生通过朗读已经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领悟到课文在表达方法的基础上,为了让学生做到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我设计了这样两个选做题:
1、文章运用了很多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洪水肆掠时的危急。请你试着写一些这样的句子,使句子表达更生动、形象。
2、五天以后,洪水退了,老太太站在河边,桥已经没有了,望着流淌的河水,望着曾经夺去了丈夫和儿子生命的河水,嘴里喃喃地说......续写她会说些什么?这里实现了人文精神的内化,实现了学语文向用语文的过渡。
四、走进板书设计
雨水之大勇敢之人
洪水之猛冷静之人
木桥之重爱子之人
︹︺
生命桥
本课的板书设计力求突出重点,反映课文的思路,做到简明、概括。就整个设计而言,抓住了教学的重点,突破了难点,贯穿了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本,读思结合的教学指导思想。有效地实现了读与情感体验的统一。合理运用电教手段,也增强了语言文字训练的效果,实现文道统一,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结合。
第二篇:《桥》说课稿
《桥》说课稿
《桥》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桥》是五年级下学期第四组的讲读课文。本组课文的主题是“感人的故事”。教学本组教材,要引导学生潜心读书,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体会作者的情感脉络和表达方法。《桥》的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在表达方法上也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
(2)多用简短的语句来渲染紧张的气氛;
(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表现力。
依据教材特点,制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1、认识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3、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以及题目的深刻含义。
二、说教学目标
作者编排的意图是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品质和宽大的胸襟。但是文章所描述的真人真事离生活太遥远了,虽然学生通过各种信息渠道了解到许多优秀人物的英雄事迹,但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学生根本没有见过这样的人,他们缺少这样的生活经验。因此本课的教学我确立如下的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挡、跌跌撞撞”等词语。 积累课文中的特色语言。
2、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用心触摸文句,通过研读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感悟洪水肆虐的危机情境,体会老汉的光辉形象。
4、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了解课文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方面的表达特点。
5、借助文本唤醒真情,关注生活,感悟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
三、说教学重难点:
新课标中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读、写、说的能力,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所以我把本课的重难点定为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
四、说课时安排:
这篇课文我安排两个课时,我把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确立为:1、认识6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挡、跌跌撞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研读,品位语言,重点学习第一、二部分:桥窄,水猛,人慌。感受洪水之大及当时场面。
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我确立为:1、品味语言文字,学习第三、四部分,重点感知老汉作为村党支部书记和父亲的双重形象,以及在危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无私无畏的人格魅力;
2、初步感受课文布局谋篇的特点;
3、积淀情感,感情朗读课文,提升语感。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结合教材特点和五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交流的学习特点,本堂课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朗读感悟法:结合本课的语言特色,以读代讲,以读促学,通过自读自悟、边读边想像,生生评读师生评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想象”,充分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并将之内化、沉淀,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
2、想象感悟法: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力求挖掘教材的空白处,开启学生想象的闸门。在研读中,通过换位思考,体验人物的内心,使人物的形象更丰满,更高大,真正做到基于文本,又超越文本。同时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和思维。
除了以上方法外,在本堂课的.教学中,还穿插了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等等。我力求学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语言实践中学习语言,在品味语言中积累语言,在内容体会中掌握方法。
六、说设计理念:
激发阅读愿望,走进文章的情节
结合文本内涵,走进老汉的内心
研究文本外延,走进学生的思考
七、说教学流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第一课时:谈桥引出课题(有形的桥和无形的桥--------北京奥运会是中国走向世界的桥,书籍是知识的桥,为教学难点做好铺垫);初读课文,理请脉络;(课文的主要内容,分段,
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书写字词。
第一环节为
一、诵读词语,再现场景:
1、听写描述洪水的词语并感情朗读。
2、透过这些词语,你感受到什么?
3、引读水猛的句子。
4、交流灾难来临时,一百多位村民的表现,用一个词来概括。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本环节即复习了课文的生字新词,扎实了基础,又为导入课文做了铺垫,也为学生在后面的有感情的朗读英雄言行做了热身。
二.聚焦老汉,品悟党支部书记形象:
我是这样过度的:同学们,此时此刻,洪水势不可挡,村民惊慌失措,乱作一团,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是谁挺身而出,搭建了一座让村民们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1、请同学们读课文相关部分,想想老汉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2、交流汇报,重点研读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①自个儿读读这些文字,老汉在洪水中留给你怎样的形象?板书:一座山
②再读,哪些字词让你感觉到此刻的老汉就像一座山?
(研读“站”和“盯”),回读:他像一座山
③老汉默不作声,但是,心中也这么平静吗?此刻,他在担心什么呢?
3、复沓引读句子(随机指导朗读):“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重点指导好三个感叹号(虽然声音沙哑,但很坚定、有力、威严)
三、设置矛盾,体会父亲形象
1、继续关注老汉,读15—23自然段,还有让你刻骨铭心的场面吗?划下来准备读给大家听。
2、交流,读。(呈现老汉和小伙子相关的几个自然段。)把他们前后各自的动作对照看看,有没有矛盾的地方?
①交流后,显红“揪”和“推”:指导朗读揪的句子。老汉这一揪,很可能把儿子从生命线上揪到死亡线上,老汉犹豫了吗?为什么揪他?
②学生自由说矛盾的地方,显红“瞪”和“推”。教师出示以下句子并引读,学生想象并交流省略号的部分,说话:
儿子瞪了父亲一眼——父亲啊
儿子推了父亲一把——父亲啊
父亲推了儿子一把——儿子啊
3、重现父子俩在木桥前的一幕(15——23段),换进“父亲和儿子”,再读句子。 这两部分环节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放手让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内容去读、品、议,通过老汉对乡亲、对自己、对儿子的言行的感悟,杂学生心目中树立了一名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突破了教学的重点,也为理解课题这一教学的难点作了准备。
四、升华情感,理解桥
1、再次出示: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同学们,你们现在明白了全村人为什么都拥戴这为老人了吗?引导学生总结,老汉在生死攸关的险境面前为人们搭建了一座生命桥,他所表现出的英雄言行感天动地:进一步想象以前人们为什么拥戴他?
2.同学们, 让我们饱涵神情的齐读课题。
抓住“拥戴”一词,不仅体会洪水面前老汉的行为值得人们拥戴,更进一步想象以前他的所作所为,体会他是:桥的含义,情感上水到渠成。再通过老师的渲染、话外音及齐读,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课题。
五、学习写法,拓展升华主题
1、这篇课文感人至深,除了内容的原因之外,还因为作者在表达方法上的独具匠心。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课文,看看作者在表达上都有那些特点。探究作者为什么要到结尾才点明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微型小说,结局出人意料。
探究句子的特点拟人、比喻。
2、同学们,文中的老汉虽然没有名字,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赞美老汉,并尽量使用上“桥”字,如,“老支书,你是村民们跨越死亡的生命桥!”“老支书,你在生死关头,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你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永远不会坍塌的桥”。
3、推荐阅读雨果 诺曼底号遇难记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 16桥
一座山 父爱如山
党支部书记 一座桥 生命桥
七、说新课改理念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突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课堂的主阵地,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边苦学为乐学,在课堂上尽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不断尝到成就感。让学生潜心涵泳、诵读体味。特别是第一课时,要让学生静下心来认真地读,以诵读体味为主要教学形式,注重诵读中涵泳、意会、体悟。并在读中了解课文大意、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能与文本、作者充分的进行对话,为下一节课学习做好准备。
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在上课时要求学生分三个层次的读课文:一读课文,正音,读通课文。二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三读课文,品析文章主要人物。一读课文,正音,读通课文,对一些难理解、难写的字词,重点指导读写,扫除学习课文中的障碍,发挥语文学习的工具性作用,使学生能很快进入文本。二读课文,让学生能更流利的读文,更好与文本对话,归纳出文章的大意,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再在这个整体认识的基础上,提炼出主要人物——老汉。第三次读文,有感情的读课文重点部分,就是有让学生抓住主要人物老汉的言行,感悟老汉的伟大。
《桥》说课稿2
一、教学内容:讲读小学语文第十册《飞夺泸定桥》(第二课时)。
二、教学目标:
1、认识目标:了解红军飞夺泸定桥的经过,理解红军是怎样抢时间,攻天险的,领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性。
2、能力目标: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
3、情感目标:学习红军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三、教学重点:
① 红军是怎样抢时间、攻天险,夺下泸定桥的;②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说它是重点是因为红军夺下泸定桥的关键是要抢在敌人前头,攻天险又最表示红军那种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本组训练重点是“按一定顺序写”,故在教学中应重点突出这个训练内容。
四、教材的前后联系:
本篇课文是对同学进行“按一定的顺序写”这一重点训练项目的第一篇课文,是紧接前面“理清课文的条理”和“注意事物的联系”而编排的,所以教学本篇课文要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弄清作者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并指导同学说写。另本节课是第二课时,第一课时已初读课文,扫清了字词障碍,对课文的脉落已经了一定的认识,所以本节课将着力分析红军是怎样抢时间和攻天险的,同时也将着重引导同学领会作者叙事有顺序的写法。
五、教学准备:
录放机、电视机、录相带、投影仪、投影片①②、自制投影片⑴⑵⑶。
教学方法:
① 从中心思想入手,对同学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文字训练;②运用情景教学法,通过录相,使同学进入情景,体会夺桥的“难”,红军的“勇”;③运用启发式教学,精心设计富有启发生,针对性,层次性的问题;④训练以读为本,以学为主,精心选择运用与读书相关的演示,讲解、提问、议论等方法,使同学以读促写,以读学写。
六、学习方法:
① 充沛运用读、思、议、练的方法学习课文,做到以读的为本,注重读的效果;②通过学习课文的语言文字,领会桥的“险”,红军的“勇”;③注重课堂交流,做到师生间交流,同学间交流,充沛尊重个体差别,让每一位同学投入到交流中,一起体验胜利的欢乐。
七、教学设想:
本节课在上述切实可行的教法和灵活多变的学法下,将精心设计出课堂教学的环节、程序、步聚,摒弃串讲串问,让教学服务于同学的自主学习,做取“以读为本,以学为主”,同时做到教学目标以语言训练为主,教学过程以同学实践为主,教学方法以指导读书为主。使同学通过本课入情入景的学习,能有顺序地讲述课文的内容和领会红军的不怕艰难险阻,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无畏精神。
八、教学过程:
首先是新课导入,大约需2分钟,出示投影片①,教师唱《长征》歌,激情创景导入课题和文章中心,(板书:飞夺泸定桥、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然后设置悬念:课文是怎样表示这一中心的`?
接着是讲读课文:
第一步:放录相,让同学入情入影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一中心的,重点记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约6分钟)(板书:抢时间、攻天险)。
第二步:讲读第一段,同学默读,画出文中说明“天险”的词语,并请同学说说红军为什么要夺取泸定桥(约2分钟)。
第三步:重点讲读第二段,先抽同学朗读第2、3小节,让同学考虑讨论①“诡计”的意思,敌人的诡计是什么。②我军决定怎样娄碎敌人的阴谋。③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是什么?为什么(板书:时间紧)然后让同学齐读第4、5小节,读后考虑讨论:①红军怎样同敌人的援年代抢时间?找出书中说明红军速度快如飞的词句作上记号。②在短时间内赶到泸定桥,红四团遇到哪些困难,课文主要是从哪几个方面叙述的,也在书画出并请同学起来读一读,红军是怎样克服的,说明了什么?③当对岸敌人出现援年代时红四团用什么方法对待敌人?这说明什么?④敌人为什么不疑心?⑤我军与敌人赛跑把敌人抛在后面!体会“抛”字的用词准确?一个一个问题解决后,教师小结:红军以勇往直前的精神,用飞一般的速度把敌人援兵远远抛在后面,终于预定时间赶到泸定桥(板书:路程远、速度快)(该环节大约10分钟)
第四步:重点讲读第三段,首先引读第6小节,读后提问,本自然段分几层意思讲述泸定桥?然后引导同学体会敌人“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这句话的含义(板书:敌守天险)接着抽同学朗读第7、8小节,让同学弄清红军是怎样飞过去的?在这节教学中,要主同学注意体会作者对动词的准确运用和作者叙述的顺序(发起总攻、突击连冲、三连铺桥、桥头激战,(随即板书,发起总攻:桥头激战。)随即让同学考虑:①在夺桥战斗中哪个词最能说明红军英勇顽强,在课文中,画出表示红军“奋不顾身”的语句?②党的号召是什么?英雄们听到党的号召更加奋不顾身,这说明了什么?随后打出投影片(①②)让同学看着灯片结合课文内容讲红军夺桥经过。最后,让同学明确夺桥过程,作者主要运用什么方法描写红军的英雄气概?(该环节大约13分钟)。
第五步:讲读第四段,齐读后,师生小结,与第一段前后呼应,既是对“飞夺泸定桥”的伟大意义的揭示,又是对红军战士飞夺泸桥的原因的补充交代(该环节大约1分钟)。
然后是总结阶段:该环节大约用3分钟问:①这篇课文按怎样的顺序写?详写什么?略写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同时出示投影片(1));②学习了这课后,你学到了什么?一是从写文章要有次序引导,二是从红军的精神方面引导。
最后检查学习效果,大约用3分钟,出示投影片(3)(4),再次让同学体会红军战斗任务的艰巨性,时间紧迫性和泸定桥的“险”和红军的“勇”。
《桥》说课稿3
一、设计理念:
《桥》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的一篇感人的文章。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让学生体会感动的`语句。感受老共产党的光辉形象。
二、编排意图:
一是继续引导学生在感人的故事中受到感情的熏陶和感染,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是帮助学生在读书思考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2、教学难点: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三、教学流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以前我们学过有关“桥”的课文,都有哪几篇?其中《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主要讲了什么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桥》,这也是一座生命题,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主要利用已学知识与本课所学知识的联系,自然导入新课。明白这座桥是一座生命桥。古人说:“学贵有疑。”通过学生质疑,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自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设计意图:梳理课文内容,使学生对文章有个整体印象,初步了解老村支部书记是怎样一个人。]
(三)品读课文,领悟情感。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看看课文哪些地方最令你感动?画出关语句,并在旁边写上感动的原因,再试着把你的感动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2、教师在学生汇报时,随机出示句子进行指导。
(1)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2)比较句子。
A、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共产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B、老汉突然跑上前,从队伍里拎出一个小伙子,叫道:“你还算是个共产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很。
①比较这两个句子,哪句表达的效果好,为什么?
②老汉明知道这是自己的儿子,为什么还一定要小伙子排到后面去。
③从中看出老汉是怎样一个人
《桥》说课稿4
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八年级上册第12课《桥之美》,由粗读到品读,我对这一课有如下认识
一、解读教材
《桥之美》是著名画家吴冠中的一篇美学小品文,文章先指出了画家眼里,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就是“桥之美”,然后举正反实例具体说明,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发掘了桥在不同环境下所产生的美学效果,以独到的视角,引领我们用“另一种眼光”去看“桥之美”。文章思路清晰,语言优美,表达富有个性,诗意的描写性文字和说明性的文字相间杂出,体现了科学小品文的魅力,因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积累美词,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知识。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思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3、品读赏读精彩语言,体会科学小品文的语言魅力,体味语言的个性色彩。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的说明技巧。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充分感受美的熏陶,提高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知识和能力目标当属教学的重点,培养学生获取知识,提升能力,锻炼思维应是语文课永远的使命,而“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则是教学中努力突破的重点,尤其是对文章极富个性的语言赏读,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演练的好契机,可能会在课堂上形成一个各抒己见,人人争议的小高潮,也是鼓励学生个性阅读,大胆思考,创意表达的一个设想。
二、关于教法:
对这样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问,我会用朗读法、讨论法、引导点拨学生走进课文情境,细心体会,反复揣摩。美点寻踪法,让学生自主发现精彩句子,在涵咏品味中接受美的熏陶,在充分的讨论交流互动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我还会用比较阅读法,引导学生深入认识文章的特点,再有如情境设置法,引导学生走进“桥”与“美”的境界中去。
三、谈谈学法
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指导思想,如勾画圈点批注法,合作探究质疑法,涵咏品评法,等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的自主学习的方式,在讨论、思考、品评、欣赏中快乐学习,快乐认识“桥之美”。
四、教学设想:
我设想“以读贯之,活动充分,积累丰富”,八年级学生刚刚接触说明文,而本文又是一篇小品文,所以我会重视学法指导,兼顾学法实践,具体为:
快速阅读,感知形象——定向阅读,提取信息——可视阅读,学会鉴赏——句段品读,体味语言——美文联读,感受特点——课外扩读,拓展延伸。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桥是经过放大的一条板凳——桥梁专家茅以升这样解释桥,那么在画家眼里,桥又是怎样的形象呢?又会有怎样的魅力呢?让我们跟随吴冠中先生一起,对“桥之美”进行一次全方位多角度的审视与探寻吧!
(直入课题,会比图片展示更具简洁性,闲言少叙,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情境语境中)
(二)快速阅读,感知形象。
要求学生速读全文,思考文章说明对象是什么?用“这是一篇写……的课文”句式说话。
(这是对文章的整体感知与把握,众说纷纭的课文感受也考察了学生的概括信息、提炼信息的能力,是一种相对浅显的语言表达训练。)
[4]
[5]
[6]
[7]
(三)定向阅读,提取信息。
1、再读课文,并划出揭示“桥之美”的文句。
2、思考:(1)在作家看来“桥”“美”在何处?
(2)你对此有何感想,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语言信息最丰富的学习内容,我设想让学生注意勾画圈点,学做批注,大胆积极思考,进行个性化的表述,要求他们学习中切实体现合作意识。)
4、默读课文,把握课文的行文思路,理清说明顺序。
(教师点拨指导:可先概括各段的`内容要点,内容相近的段合成部分,把全文划成相对独立的若干部分,归纳每部分大意,依次衔接,就形成了文章的思路,得出了文章总-分-总的说明顺序)。
(1)同桌之间合作、交流。
(2)师生互动交流。
(这一环节是本课应突破的难点,重视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教是为了不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注重学生自主能动的学习并让学生自主实践,合作探究。)
(四)可视阅读,学习语言。
多媒体显示形态各异,背景不同、多姿多彩的桥,让学生比较鉴赏,认识“桥之美”。
(这一环节回扣课文,形象直观的对学生进行了美的熏陶,并且让他们直接学用了文章的美学原则如变化和谐等去品评鉴赏,而不仅仅止步于欣赏。)
(五)句段品读,体味语言。
1、多媒体显示一组句子,要求学生体味其情味。
如“茅盾故乡……舒畅的气”
“早春天气……令画家销魂”等。
2、自己寻找一些充满诗意,语意蕴含丰富的语例,品读赏析,可用“我喜欢……这句话,因为它……”(可以用词,修辞,表达手法,句式特点等多方面入手)
(这一环节的设计重在让学生在个性化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语言积累,畅谈审美体验)
(六)美文联读,鼓励创新。
联读《中国石拱桥》,比较两文的异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或制作表格具体对比。
(教师提示:从两文的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语言特征等角度,比较评析。)
(这一环节设计是主要引导学生充分理解规范说明文与科学小品文的区别联系,全面认识“说明文”这一文体,深入认识文章写作特点。)
(七)课外扩读,拓展延伸。
1、课外搜集有关“桥”的诗词文字,或者了解桥的名称由来,有关桥的故事传说等。认识立体全面的“桥”,发掘全方位多角度的“桥之美”。(可以当堂展示一些教师准备的诗文资料)
2、以“写”为主的拓展延伸,用书中所学的美学原则,如对比、变化、和谐等欣赏、品评一幅山水画,学用第四段文字表述。
(这一环节联系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树立“大语文”学习观,连接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八)板书设计:
桥之美
顺序:总_——分——总
语言:描写说明
(板书设计原则力求简洁,全面,概括。)
在这样一节“以读贯之”的语文课上,学生“活动充分,积累丰富”,他们不仅收获了知识,而且提高了能力,训练了思维,愉悦了审美,而且在贯穿全课的阅读中,在对课文富有情趣的欣赏中,在师生自由平等的对话中,在深入内质的思考中,会引导培养学生拥有开放的学习视野,合作探究的意识,自主创新的勇气。这样的语文课,我想也一定符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发展为核心的新课标理念,课堂上才能出现活泼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及较好的效果,才有可能达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点。
《桥》说课稿5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是来自民勤县苏武乡新河中学的参评教师胡建华。我今天的教学内容是《桥之美》。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等方面谈谈我的教学方案和设计理念。
一、教材分析
《桥之美》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内自读课文,是著名画家吴冠中的一篇美学小品文,文章先指出在画家眼里,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就是“桥之美”,然后举正反实例具体说明,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发掘了桥在不同环境下所产生的美学效果,以独特的视角,引领我们用“另一种眼光”去看“桥之美”。文章思路清晰,语言优美,表达富有个性,说明性的文字和诗意的描写性相间杂,体现了科学小品文的魅力。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语文教育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得到听说读写能力的良好训练,培养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我把本文的教学定位在这样一个层面上,那就是体现新课标 “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理念,用一课时完成学习任务。
知识和能力目标当属教学的重点,培养学生获取知识,提升能力,锻炼思维应是语文课永远的使命,而“理解桥美在何处,了解本文所表达的审美观点,学习文章多角度举例的说明方法”则是教学中努力突破的重点。但是有不少语句蕴涵丰富而表达上不太符合常规,我在教学设计中以点带面,启发学生通过举例内容来推敲语句内涵,对于美学知识则大胆舍弃,鼓励学生自求自得。不是让课堂陷入缠夹不清的美学理论的学习之中,妨碍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而是通过小巧的.练习,一方面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刻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法
都说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更有助于学生语文能力及素养的提高。对这样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我采用朗读法、讨论法引导点拨学生走进课文情境,细心体会,反复揣摩,让学生自主发现精彩句子,在涵咏品味中接受美的熏陶,在充分的讨论交流互动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使他们自觉主动地和创造性地去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同时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时而独立使用,时而融会贯通,尽最大可能地提高教学质量,使教师的教能更有效地服务于学生的学。
三、学法
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指导思想,在朗读、讨论、思考、品评、欣赏中快乐学习,快乐认识“桥之美”。让学生自读自思,辅以教师的点拨引导,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下,强调动口动脑能力。在学会学习的过程中达到会学,培养了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和概括能力,提高学生整体素质。讨论使人机智,讨论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评论与思辨能力。自主讨论、合作学习和成果展示是民主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的反映,在教学中,通过分组讨论问题,使学生在学习中相互合作,敢于质疑,不断提高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四、教学流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教学程序是教师、学生、教材共同对话的一个平台,教师的组织、参与,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教材自身的价值都在这一个平台上得以展现,它是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因而我设计了这样六个具体的小环节来落实文章的教学目标,以完成教学任务。
为缓和课堂师生陌生的关系,营造诗意和谐的教学氛围,课前让学生欣赏《再别康桥》,让学生展开心灵的翅膀跟随诗人的灵感,去感受诗人眼中的桥,接着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轻松进入正课的学习。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的过程,我把教学主要过程设计为:探求——“美之源”,品味——“桥之韵”,升华——“桥之魂”,以求得曲径通幽、引人入胜的效果。
画家眼中桥的美对于学生来说是很抽象的,教师要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去理解,在导入新课后让学生直入文本,用自己的方式朗读课文,探求画家眼中“桥之美”的根源,使认识从初步的感性认识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明白了作者之爱桥是因为桥在不同环境中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在“品---说---议”中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再感知与把握,在畅所欲言中考察学生的概括信息、提炼信息的能力。这是一种相对浅显的语言表达训练,同时也让学生在个性化阅读的基础上,开展审美体验,体会作者运用举例进行正反对比的说明方法。
课程标准指出“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在处理课文的最后一段内容时,鼓励学生对生活中具备“桥之美”事物进行搜寻、整合,并进行说话训练,使整节课都体现语文学科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特点。
至此,主要学习目标已经落实,在进行简单的小结后,我引导学生拓展延伸,使课堂内外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力求让学生多角度全方位进行美的探索和体验。
板书设计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本课的学习中我精心地设计了板书,在突出文章精髓的基础上力求形象、美观,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
以上是我对自己所执教的《桥之美》的一些粗浅认识以及对教学设计的说明,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各位领导和评委指正。
《桥》说课稿6
一、把握大纲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均与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有关,旨在使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展示人民大众创造性智慧,包涵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课文,掌握说明文和小品文的相关知识,开阔眼界,提高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激发他们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桥之美》为自读课文,位于讲读课文《中国石拱桥》之后。两篇课文同是写桥,但《中国石拱桥》的作者茅以升是桥梁专家,而《桥之美》的作者吴冠中是画家。他们分别从科学的角度和艺术的角度来写桥。《中国石拱桥》已使学生初步了解了桥的历史、形式、结构等知识,本文则重在引导他们以新的审美视角来品味欣赏文中的桥之美。
(二)教材内容的理解:《桥之美》是一篇美学小品,语言具有强烈的画面感与抒情般的感染力。吴冠中先生将桥置于一个个构图框中,发掘出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不同美学效果,给人一种新的审美视角。课文由桥的诗境美引出桥在绘画上的形式美,再将桥自身的结构美与它的构图美作对比,肯定强调了桥之美美在构图,美在它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美学作用。接着以诗意的`语言具体描绘了不同的桥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谐优美地融合的几幅画面。得出结论:“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三)学生情况的分析,当今的初中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个性鲜明,但是,大量的信息使他们在接收时大块朵颐多过细品慢赏,常常忽视周围事物的美,对传统文化的体会也不深。教学时要结合教材,引导学生用新的审美视角去发掘美、品味美,开阔眼界,提高文化品位。
(四)教学目标的设定: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三大类,根据大纲要求和本单元要求,结合教材依据本年级学生的特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把握课文内容——桥之“美”美在哪(2)形象优美的语言2、能力目标:学习一种新的审美视角:3、情感目标: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做生活的有心人。
(五)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根据上述的分析,我确定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一、学习一种新的审美视角,二、品味形象优美的语言。其中第一点同时也是教学的难点。
(六)教学课时的安排:一课时(说明:本文是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为自读篇目)。
二、说教法
要把课改真正地落到实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三个原则:(一)教,就是和学生一起学,重视学情的调查和学法的研究,教学相长;(二)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真正地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品味感悟,主动获取知识,教师的任务是创造与课文相适应的课堂氛围,并相机给与指导和启发。(三)教师不要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强加于学生。1、比较阅读法:《桥之美》位于《中国石拱桥》之后,两篇文章作者的身份不同,写作的角度也不同,通过比较既可以复习上一篇课文又可以自然导入本文,大致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即能有意识地去感知科普说明文与美学小品语言的区别,并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所以我采用比较阅读法来导入课文,具体做法如下:(1)比较两文作者的不同身份及由此产生的不同的写作角度。(2)抓住本文中心句比较两文内容上的不同。(3)比较两文的语言。
2、语境解读法:《桥之美》的语言画面感很强,修辞灵活,具有抒情般的感染力,是本文学习的重难点。因此在具体赏析课文时我选择采用语境解读法,使学生结合语境,由粗到精,由此及彼,反复诵读,整体把握,最终使学生既欣赏了桥之美又学习了语言之美。具体操作如下:(1)在比较阅读基础上抓住文眼来析读
文章的开篇部分往往有最简练的文字作文眼来统摄全篇或交代线索以贯穿全文。本文题目中的“美”即为文眼,析读时引导学生顺着“美”字将文中画面一幅幅铺展开来。(2)诵读、赏析、品味、想象。(3)、通过替换、删除描写的词语、或更改修辞方法,细加推敲品读,进一步把握文中语言的魅力3、分组讨论法
三、说学法
“最好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笛卡尔)为了提高学生欣赏品味语言的能力,在教读过程中,注重指导学生赏析的几种方法:1、联系:将词放在句中品,将句放在文中悟。2、替换:(1)比较替换字词的不同效果(2)抓住文中修辞,比较更换修辞或不用修辞的不同效果;3、转化:将文字与画面或音乐结合,多角度品味。 4、讨论:互相启发。
四、说程序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追求师生良性互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备好课但不事先设定所谓的严格的教学步骤,而是把课堂教给学生,教师要因势利导,艺术地驾驭课堂,良好地把握以下教学节奏:比较阅读、语境解读、讨论品评、迁移拓展
具体做法如下:
(一)导课:1、多媒体展示多幅桥的优美画面,创设情境,渲染气氛。2、复习《中国石拱桥》,出示结构示意图,引起学生对比讨论。3、出示《桥之美》中心句。
(二)解读1、抓住本文文眼及中心句“桥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讨论:不同的桥是怎样与不同的环境在相互联系对比协调中体现美感的。2、读、赏第四、五两段,品味语言的魅力,同时展示画面
3、展示音画课件,诵读课文第四、五两段。
(三)迁移拓展(1)谈谈阅读本文的启示。(2)教师总结: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本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即:从事物之间的联系中寻求美或新的发现,不仅寻求美如此,做其它事也是如此。
作业的精心设计
选题完成作业,要求A与B中选一题完成:
A、收集有关桥的诗歌、对联、谜语、俗语、谚语成语等。
B、1、仔细观察一座桥,从桥与不同环境的联系中发观美,完成一篇作文
桥 环境
小桥 流水人家
板书设计: 乌镇石桥 密密的苇丛
江南石桥 细柳拂丝
长桥卧龙 湖水苍茫
风雨桥 飞泉瀑布
画中桥 街头市集
《桥》说课稿7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一支画笔,一张纸,一个梦想就可以创造出一个奇妙的美术世界。今天我和孩子们就用七彩的画笔,灵巧的双手,大胆的想象来创造一个多姿多彩的桥的。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浙美版美术教材第六册第一课《家乡的桥》的第一课时。。
一.说教材。
根据《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确定本课属于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了解有关桥的知识,欣赏古今中外的桥,让学生对桥的造型进有一定了解,总结桥的结构特点。通过让学生看看,画画的形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家乡的桥》一课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在语文课上已经学习了《赵州桥》,《立交桥》等课,对桥比较感兴趣。学习好《家乡的桥》一课,用绘画的形式进行桥的造型,为今后学习类似课程《塔》打好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和课文内容,我为本课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了解有关桥的相关文化,欣赏桥的美丽。
2.情感态度目标:了解桥的基本结构和形状,通过对桥的欣赏,描绘进行爱家乡的情感教育。
3.能力目标:培养观察力,记忆能力以及表现画面,表现视觉的创造能力。
由以上教学目标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在欣赏桥、认识桥的基础上了解桥的组成和造型特色。教学难点是用绘画或制作的形式独立创作各种造型的桥。
三.说教学策略。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针对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将采用游戏法,启发式引导教学法,归纳法为你本课教法。学法是自主探究式学习方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配套的多媒体课件和桥的模型。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桥的资料,准备绘画工具。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过程我分三步进行: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二)欣赏体验,认识了解。
(三)师生探究,学习画桥。
下面我们就来走进第一步。“好的引入是课成功的一半”。课前我布置了学生查找有关桥的资料,这节课我先和孩子们一起玩有关桥的知识抢答游戏,并评出“桥梁小博士”。通过游戏,并激发学生兴趣,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接下来走进第二步,这一环节我要完成两个任务:1.欣赏桥。2. 认识桥的作用,了解桥的造型特色。我们先来欣赏古代的桥,画面上的这些都是石拱桥,他们外形古朴,有着上上千年的历史。但是它们都是单一的圆拱形,都由桥墩,桥孔,桥台组成。接下来是绍兴的八字桥,它打破了石拱桥圆拱形的造法,采用了八字桥的造型,故而得名。这是著名的赵州桥,特点在于大桥洞的'肩上有四个小桥孔,它由一个桥孔演变为多桥孔,造型十分独特。说到卢沟桥,我们就会想到“七七事变”,其实除去历史原因,卢沟桥本身也是一座造型精美的桥,特别是桥栏上千姿百态的狮子,增加了桥的观赏性和艺术价值。这是扬州的五亭桥和广西的廊桥,他们都是在桥面上建造美观实用的亭子而闻名。
小结:通过学生观察发现,古代建造的桥有单孔桥发展到多孔桥,再到桥面的精美设计,造型越来约美观,观赏性和艺术性也越来约大。
现在来欣赏现代的桥:
南浦大桥是世界上第四大双塔双索面斜拉桥,日本明石海峡大桥是世界上最长的桥。这座桥身悬挂在两根索缆上,横跨在两山之间,造型简洁而优美,如从天而降一般的叫悬索桥。纵横交错在城市繁华路口的立交桥,如同一座“空中马路”给城市交通帮了大忙。
小结:随着经济的发展,未来的桥必定会给人们生活带来更大便利。
看了这么多古今中外的名桥,现在来关注我们家乡吉安的桥。
这座美陂的古桥由几块木板简易搭建,桥身由斜立的木板支撑着。这是龙源口石桥,它被印在我国第二套人民币3元背面,真是我们吉安人民的骄傲。这是吉安大桥,现代的桥,夜晚的吉安大桥,在白炽的灯光的衬映下,千米横桥如一串闪闪发光的珍珠项链,分外明亮。这座桥获得了中国建筑的最高荣誉“鲁班奖”。
小结:通过这三座桥的变化,学生可以感受到我们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心中产生自豪之情,希望孩子们以后为家乡造出更漂亮的桥。
以上环节我采用欣赏、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观察发现桥基本是由桥墩,桥台,桥孔构成的。通过比较桥的异同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由学生讨论得出由于用途,地形,材料的不同而设计建造的桥千姿百态,从而有效地完成本课教学重点。
(三)师生探究,学习画桥。
最后走进师生探究,学习画桥。这一部分是教学的难点,我分四部分来教学:
1,创设情境,为家乡设计一座桥。
2,欣赏同龄孩子的作品。
3,学习画桥的步骤。
4,展示作品,师生共评。现在展示的是同龄孩子表现桥的作品,有各种造型的桥,未来的桥。
再由我指导绘画步骤:
先画出桥的基本型,用线描方法对桥的基本结构做简单概括,(直线勾勒桥基线,弧线刻画桥身,短线确定桥面宽度,)画出整个桥面,完成桥洞设计,最后将整幅图涂上鲜艳美丽的颜色。还可以再刻画桥的细部,如桥上的行人车辆,或者添加四周的环境和背景。然后由学生创造桥,我适时恰当辅导。这环节设计依据学生认知的规律,从说—看—学—画四个步骤让学生学习化难为易,逐步突破难点。最后通过师生共评的方式评价学生作品,让学生感受桥姿态各异的美,进而激发热爱家乡,造福家乡之情。
本课以“情”字作为一条暗线贯穿下来,通过欣赏,了解,绘画的美术学习,了解了桥的知识,造型特色,创造了桥的作品,这不但丰富了美术课堂活动,提高了学习效率,拓展了小学美术课堂的内涵,而且令学生享受到艺术的熏陶,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桥》说课稿8
《桥之思》是北师大第七册第五单元的一首散文诗,阐述了人们对桥直观上的认识和心智上的联想。通过图文对照,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心桥”的赞美。也寄托了作者的美好愿望。全诗共三节,分别写桥的功能、材料及样式,描述造型优美的桥,联想以尊重、谅解、关注和信任构建的心桥。本课以“桥之思”为题说明路桥虽不可少,但心桥更为可贵。课文内涵丰富,从桥的要素写到桥与人的关系,联系到人与人,心与心的交流,语言朴实,却富有哲理。
一、教学目的
鉴于学生对各种造型的桥的认识有限,课前让他们通过各种方式了解桥,并充分利用网络架起时空桥梁,搜索与心桥有关的故事,搭起学生意义建构的“支架”,从而直观、形象地获取知识。
二、教学目标、重难点说明
针对学生实际和本课的教材特点,我将教学目标定位在: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八个生字,能理解“幽静、碧波粼粼、湖光水色、魅力、巍峨雄伟、浩然坦荡”等词语;了解桥的功能、魅力。
2、能力目标:通过推敲、仿写、拓展等训练,培养学生语言的理解、运用、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增加学生对桥的了解,唤起学生对构筑心桥的向往。
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借助课件的辅助,提高语言的感悟及运用、拓展,达到领会桥的功能,欣赏桥的魅力,珍视心桥的可贵的目的。
三、教法、学法说明
基于教学目标的制定和重难点的提出,结合《新课标》理念,我采用了图文结合、品读感悟、拓展迁移、朗读体验等学习方式,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语文课堂。始终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伙伴中的首席。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激趣
叶圣陶先生说过:“入境始于亲。”在年级学生参观“厦门市桥梁博物馆”的基础上,让学生课前借助专题网站了解的桥的知识,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达到了“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为后面各环节的教学作好了情感铺垫。
(二)品读仿写
1理解桥的功能
在充分调动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我借助课件展示形式、材料不同的桥,品读对各种桥的准确形容,赏析“横与跨”的差异。接着在按课文填空的基础上,再进行拓展延伸的训练,通过展示不同于课文内容形式的桥,让学生用精确的语言,不同的表达方式表达,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2欣赏桥的魅力
首先出示九曲桥和立交桥图片,帮助理解“碧波粼粼、回旋别致、湖光山色、巍峨雄伟、浩然坦荡”;然后引导学生谈谈“你从画面上得到了什么美的享受?”,进行口语交际和审美情趣的培养;展示其他桥的魅力,仿写“在 , 的桥,更 。” 由学生选择其中一幅图,进行仿写。这正体现了新课标指出的:教师要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3理解无形的桥
讲述课前收集的关于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架设心灵桥梁的故事,初步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网络信息的能力,网络信息,将文字形象化,将语文课堂与大千世界、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正体现了“小语文、大社会”的教育理念。然后通过问题为什么说“这样的桥越多、越普遍,我们这个世界就越和谐、越美好”?引导学生对心灵之桥的理解和共鸣,尤其注意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去理解课文。最后以一道拓展想象的题型“假如让你建造一座桥,你愿意为谁建造一座什么样的`桥?”,让学生畅所欲言,畅谈对世界的美好祝愿,以此反馈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相机指导。这时,让孩子们把最想说的话与同学们交流。这样,情感熏陶与语文实践活动就完美地结合起来了。这样的设计,既为学生创设了口语交际的机会,又培养了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实现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整合。
(四)拓展迁移
学完这课,我设计了可由孩子们自主选择的作业。他们有的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有的收集各种著名的桥梁制作电子手抄报,有的写想象作文《未来的桥》。这样的设计,注重了跨学科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让课堂走进了社会,真正体现了大语文教学观。
五、板书设计(略)
六、教学小结
《桥之思》一课的教学设计根据新课标精神,使语文教学与媒体运用形成新的整合模式:利用网络资源,创设情景;利用文字信息,感悟质疑;利用协作学习,升华情感;利用学科整合,拓展迁移,最终达到意义建构,致力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与发展。
教学中采用图文结合、品读感悟、拓展迁移、朗读体验等学习方式,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语文课堂。鉴于学生对各种造型的桥的认识有限,课前让他们通过组织参观桥梁博物馆,上网查阅资料等各种方式了解桥,并充分利用网络架起时空桥梁,搜索与心桥有关的故事,搭起学生意义建构的“支架”,从而直观、形象地获取知识。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借助课件的辅助,提高语言的感悟及运用、拓展,达到领会桥的功能,欣赏桥的魅力,珍视心桥的可贵的目的。首先通过情境激趣,导入新课;在品读仿写中,理解桥的功能,欣赏桥的魅力,理解无形的桥;最后,通过“作业超市”的形式拓展迁移,实现大语文的教学观。
在认识桥的环节中,借助网络资源展示形式、材料不同的桥,品读对各种桥的准确形容,赏析“横与跨”的差异。接着在按课文填空的基础上,再进行拓展延伸的训练,通过展示不同于课文内容形式的桥,让学生用精确的语言,不同的表达方式表达,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学生在这一环节中能迁移所学知识,运用修辞手法表现桥的外形、功能及感受,从不同角度表现桥的特点。同样在欣赏桥的魅力,进行仿写的训练中,学生也表现出这种能力。
“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是课标提出的要求。课文作为一首散文诗内容十分有限,教学中将与桥相关的信息通过主题网页进行充分整合,扩大了信息储备,延伸了课堂内涵,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实践了大语文的观点。在主题网站创设的环境下,学生了解形式各异的桥及功能.品析语言,仿写诗句,理解心桥,畅谈心桥,展望未来的桥;课后了解桥梁史话,赏析诗中的桥,画中的桥,制作以桥为主题的电子板报,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发展。
当然,由于课堂容量过大,有些教学环节显得有些仓促,尤其对学困生来说,有些拓展迁移有些吃力,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
《桥》说课稿9
大家好!我是七克台中学的李粉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课:
一、把握大纲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均与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有关,旨在使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展示人民大众创造性智慧,包涵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课文,掌握说明文和小品文的相关知识,开阔眼界,提高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激发他们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 《桥之美》为自读课文,位于讲读课文《中国石拱桥》之后。两篇课文同是写桥,但《中国石拱桥》的作者茅以升是桥梁专家,而《桥之美》的作者吴冠中是画家。他们分别从科学的角度和艺术的角度来写桥。《中国石拱桥》已使学生初步了解了桥的历史、形式、结构等知识,本文则重在引导他们以新的审美视角来品味欣赏文中的桥之美。
(二)教材内容的理解
《桥之美》是一篇美学小品,语言具有强烈的画面感与抒情般的感染力。吴冠中先生将桥置于一个个构图框中,发掘出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不同美学效果,给人一种新的审美视角。
课文由桥的诗境美引出桥在绘画上的形式美,肯定强调了桥之美美在构图,美在它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美学作用。接着以诗意的语言具体描绘了不同的桥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谐优美地融合的几幅画面。得出结论:“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三)学生情况的分析
当今的初中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个性鲜明,但是,大量的信息使他们在接收时大块朵颐多过细品慢赏,常常忽视周围事物的美,对传统文化的体会也不深。
教学时要结合教材,引导学生用新的审美视角去发掘美、品味美,开阔眼界,提高文化品位。
(四)教学目标的设定
1、知识与能力: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桥之
“美”美在哪里,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悟,探究讨论的方式,学习说明文的文体特征,品味课文优美的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桥之美》,让学生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最终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五)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根据上述的分析,我确定本文的教学重点是:1、理解桥美在何处,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2、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学的难点是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六)教学课时的安排:一课时
说明:本文是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为自读篇目。
二、促进发展说教法
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真正地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品味感悟,主动获取知识,教师的任务是创造与课文相适应的课堂氛围,并相机给与指导和启发。因此我确定教学方法如下:
1、朗读法。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通过反复朗读,展开想像,进入文中所描述的情境中,悉心体会,反复揣摩,和作者产生共鸣,接受美的熏陶。
2、讨论法。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努力提高讨论的质量,通过生生互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3、比较阅读法。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同样写桥,但表现手法不同,给人的感受也不同。可把两文比较,体会它们的相异之处,并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能有意识地去感知科普说明文与美学小品语言的区别。
四、优化组合说程序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追求师生良性互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备好课但不事先设定所谓的严格的教学步骤,而是把课堂教给学生,教师要因势利导,艺术地驾驭课堂,良好地把握以下教学节奏,具体做法如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桥梁专家茅以升笔下《中国石拱桥》,感受了石拱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的特点。然而在画家眼里,桥的魅力又在哪里呢?让我们随着画家的手笔,,对“桥之美”进行一番新的审视与追寻吧!首先,先欣赏一组桥的照片,ppt显示。
谁能说一说看完图片的感受?(学生有可能回答:美)
二、整体感知,朗读感悟
1、结合大屏上显示的字词解释,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并思考:
(1)在作者看来,“桥”美在何处?请画出揭示“桥之美”的文句。
(2)你对此有何感想,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2、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力求人人发言,个个参与,然后以小组组长为本组代言人,进行全班交流。适时指导朗读。
明确:(1)明确答案,适时指导朗读。课文揭示“桥之美”的文句有以下几句:“‘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自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矛盾的发展促成戏剧的高潮,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这些文句揭示了“桥之美”的含义。
(2)学生从中得到的启发是多方面的。有的领悟到:桥梁除了具有实用功能外,还具有审美功能。有的领悟到生活周围本身就有饱含画意的景致,只是自己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有的同学领悟到:文中讲究对比、变化、和谐等,不光适用于发现、欣赏、品味“桥之美”,
还可以把它们作为通用的原则对某一处自然风景及室内布置进行一番美的品评。有的领悟到:孤立的美固然很美,但与周围环境和谐交融才是美的极致?
(3)重点引导学生回答出本文的中心句,ppt显示:是桥在不同环境中,起着各不相同的形式作用,即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三、把握行文思路,理清说明顺序
1、学生默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行文思路,理清说明顺序。
(1)教师提示:可以先逐段概括内容要点,再把内容相近的段并成部分,把全文划分为相对独立的若干部分,归纳出每部分的大意,将这些大意依次衔接起来,就形成了全文的思路,也就得出了全文的说明顺序。
(2)学生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概括段意,理清行文思路。
(3)同桌之间交流看法。
(4)教师选三位同学发表自己的意见。
明确:画家眼中的桥的特殊美感,概括地说,是桥在不同环境中,起着各不相同的形式作用,即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为了能让普通读者理解和接受这个观念,文章从大家熟知的“小桥流水人家”这句诗入手,首先摆出一个看法:它“固然具有诗境之美,其实更具有绘画的形式美”。接着以粗笔勾勒、大块涂抹的方式迅速将小桥、流水、人家提炼成构图所需要的块、线、面,并把它们搭配、组合起来,构成画面,强调桥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然后又大而言之,指出桥在江南水乡和水上城市威尼斯同样在构成当地特色
《桥》说课稿10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桥之思,这是一篇散文诗,文章阐述了人们对桥的直观上的认识和心灵上的联想,图文对照,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的“心桥”的赞誉,也寄托了作者美好的愿望。本课以“桥之思”为题,说明路桥虽不可少,但心桥更为珍贵。课文内涵丰富,从桥的基本要素写到桥与人的关系,联系到人与人,心与心的交流。语言朴实,富有哲理。
1、所展示的两节课哪些地方侧重体现了那种课型?
第一节课是预习课,通过练习写摘录笔记,能正确认读6个二类生字,会写会用7个一类生字。利用不同的方法理解文中的词语。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学生自由预习课文,找出文中的生字新词,自由学习生字,从书写到认读在同桌、组内过关,并完成本课摘录笔记。利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理解文中重点字词,并能归纳,交流学习方法。初步清除课文朗读障碍,能背诵文中喜欢的句段,体会个别词语、句式在文中的精妙之处,融入自己的体会,读出自己的感情。
第二课时是展示课,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桥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理解无形的桥的深刻含义。概括三部分的主要内容。本节课将展示学生对课文的预习结果,通过小组展示课文朗读,从正确、流利度,到感情融入程度,掌握学生的字词预习、句段理解情况,以及是否能恰当概括三节的.主要内容。
2、根据学校高效课改的基本要求、基本模式及教学流程,在每个课型中注重了“先学后教,合作探究、当堂达标课堂教学四环节”教学模式的哪些环节?
在预习课中,侧重学生自学,小组合作学习,和巩固练习、当堂达标环节,自学生字,寻找易错处,掌握书写格式,小组内过关认读字词,力求在本节课中解决本课的生字、生词,能流利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加上适当的学生讨论、更正、教师点拨
在展示课中,则侧重学生展示,在学生讨论、更正、教师点拨中,让学生以个人、组队等方式展示朗读表演,互相点评寻找错误和优点,学习别人朗读时的方法,指导自己的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对三部分的主要内容的概括是重点,设想能通过上节预习所得在小组内交流后,得到一致的结果并展示,其他各组能积极评价,更正存在的错误和不足,由我点拨、补充,讲解学生未提到、未拓展到的知识点。
3、在课堂上是如何组织、引导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
我准备了8张生字卡片,原计划各小组每组一张,分小组学习生字,展示学习结果。上课后我发现学生乏力、气氛死沉,改变计划吧,我想是让大家来争取,抢一抢,基本达到效果,学生精神了许多。为了练习生字的学习结果,在中间环节在一次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让同学们上来贴读音,也还不错,气氛活了不少。
4、在课堂上是如何组织调动学习小组的活动的?
为了更好的调动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和组内之间的团结,也便于在课后实施和管理,我将教室内的星级加分站的评定改为从星星到宇宙的升级过程,从学生的平时表现到上课回答问题,作业评价各个方面综合,随时加,换组监督。在课堂上,团结一致,有向上力的小组才能凝聚在一起,并能很快达成共识,也是为了小组能获得升级,获得肯定,课堂上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能很快的反应,并投入讨论,大胆展示。
5、在贯彻学校课改要求的同时,两节课的亮点是什么?
生字教学时,利用图染生字卡,标注易错处,组内过关认读,学困生重点指导,生字基本过关,完成目标。
学生积极参加课文朗读表演,基本能做到声音洪亮,感情丰富、正确、流利。
6、自己是如何准备这节课的?
在上课之前熟悉了整篇课文,初步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并编写导学案,提前下发指导学生预习课文,并完成部分导学案内容,根据导学案的完成情况,设计教学方案,分解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难点及破解策略,准备教学用具。再次下发导学案,小组内总结存在的错误,并达成共识,能够上课认真听讲,课后组内完成。
《桥》说课稿11
听了林xx老师执教的《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觉得年轻人真不错,有着深厚而真实的文化功底。在这节课中,教师的导语自然,教学中紧抓教材内容中关键词语来理解;依托文本,抓住主线理解课文的教学方法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一、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李老师在导入时结合生活实际——现在甲型疫情十分严峻,注意防控(出示:甲型疫情的最新资料)让学生谈感受,引起学生了解故事的欲望。接着老师以故事的形式揭示课题,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二、紧扣文本,利用关键词理解文本内容。
课标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教学设计的导言、问题、引读等都不能偏离文章的主线。本次教学中,李老师紧抓“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灿烂的阳光没有使苍白的脸上红润起来唯有骨髓的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这句话。在本句中,教师紧扣“含苞、绽放、凋零”三个词语,很巧妙地将文本的深刻含义——生命的成长经历结合起来,使学生真实而深层地走近文本的内涵,理解文本内涵。
三、注重落实了双基教学,为学生奠定良好的基础。
语文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教师在教学中也特别注重了双基的落实。如:教师教学词语时,利用链接百度资料,充分落实好词语的理解这一块,同时注重教学中的朗读,有初读、再读,抓句子读等。除了充分地读,李老师还重视写。“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而许多志愿者纷纷发起为拯救白血病患者的倡议书,以姚明为例子,请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短短的时间,学生写下了心中的无限感情。
总之,从这堂课中,教师的.教学获得了很好的效果,不过也有些小问题与大家一起探讨:
1、高段的阅读教学重视了词语的落实,只学习了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教学时出现环节重复,这理解课文的内容是否少了些?
2、这课后的拓展写话(资料是姚明发起为拯救白血病患者捐赠骨髓的倡议书)与学习课文内容的链接,与下节课的学习有作用吗?
3、老师架起怎样桥梁,使自己融入学生,拉近老师与学生距离?
4、在品读句子时,是否缺少生生间的评价?
《桥》说课稿12
人人都向往温情的友谊,如何让友谊之花遍开,让友谊之树常青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友谊桥》这一课吧!
这篇童话中作者给我们讲述了一群有着不同肤色的蜡笔娃娃的争吵,到后来他们听从了紫娃娃的劝告,联手共同描绘了一道象征友谊的彩虹桥的故事。全文共十三个自然段,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叙述的重点是蜡笔娃娃们为炫耀自己的长处而引发的争吵,第二个部分叙述的重点是在紫娃娃的提议下所有的蜡笔娃娃共同合作,画出了令他们惊叹不已的美丽画卷。文中没有空洞的说教,孩子们通过阅读、比较、表演、感悟,就能够照见自己的影子,自然而然的懂得其中蕴藏的道理——学会欣赏别人的长处,学会与他人合作,追求真挚、美好的友谊,珍爱我们的集体。
我打算本课分两课时完成,在这里我着重分析第一课时。
本单元教材编写的意图是通过学习,让孩子们细细品味多彩的童年,感受童年的无限乐趣,并且《新课标》中对低年级阅读提倡让孩子们喜欢阅读,能感受阅读的乐趣。教学时,应抓住蜡笔娃娃们情感、态度、言语、行为的变化,引导学生多方位的朗读二~七个自然段感悟蜡笔娃娃的争吵是因为只看到了自己的本领大,看不到别人的长处,引发学生迫切地想要去认识友情。将图画与八~九个自然段的学习相结合,让孩子们在看看,说说,演演的形式中去发现友谊,体验友谊,从而激发孩子们学会欣赏别人的长处,领悟友谊的真谛。小组合作学习生字,让孩子们建立友谊,感受合作的`快乐。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本课的具体情况,我将“通过在研读蜡笔娃娃们的对话和认字、识字中,品味语文学习的乐趣”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而如何让孩子们感悟文中蕴含的道理,学会与他人合作,追求真挚的友谊,对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将其作为难点来处理。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结合《友谊桥》一文的具体情况,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一、图画导入。
出示CAI课件:蜡笔娃娃们合作画的一幅画,在学生欣赏的同时,请孩子们说说自己对这幅图画的感觉,引入课题。
二、初读课文。
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小组合作检查字音。出示CAI课件检查生字和生词的读音,谁读对了就可以过桥。
三、细读课文。
品读感悟,认识友谊。
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读帮助学生与文本对话,如小组读,师生合作读,自由读,指名读,师范读,男女生赛读等等。以教学蓝娃娃的话为例,先老师范读蓝娃娃的话,请学生评价,你听出来了蓝娃娃说话的态度是什么样的?抓住词语“傲慢”,鼓励学生谁还能读出傲慢的语气,并进行现场的表演。男女生再次赛读蓝娃娃的话。
(设计意图:感受课文的情感美,离不开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叶圣陶先生称之谓“美读”。叶老说:“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因此,要想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充分感知,应进一步将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在对课文的美读中体会课文的情感。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通过以群体和个体的形式读蜡笔娃娃的争吵,并进行自我评价,引发他们想要去寻找蜡笔们争吵的原因,从而突出了本课教学的重点。)
创设角色,发现友谊。
在这部分教学中,创设了一个角色"智慧老人",演演当小蜡笔们争吵的时候,智慧老人会怎样劝说小蜡笔们?过渡到紫娃娃的话,通过读紫娃娃的话,领悟到不能只说自己的本领大,还要看到别人的长处。
(设计意图: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把学生变成了一个发现者,首先为他们创设了一个角色"智慧老人",使他们亲身参与到童话中,让他们来劝劝小蜡笔们,接着过渡到紫娃娃的话,通过读紫娃娃的话,领悟到不能只说自己的本领大,还要看到别人的长处。)
升华情感,体验友谊。
出示CAI课件,再次欣赏蜡笔娃娃们的画,谈谈当你再看到这幅画时,自己有什么新的感受吗?引导学生带惊叹、欣喜的语气读第八~九自然段,体验小蜡笔的感受。
(设计意图:本单元教材编写的意图是通过学习,让孩子们细细品味多彩的童年,感受童年的无限乐趣。所以我将"品味乐趣,感悟友谊"作为本课的难点。为了突破难点,在开课时先用CAI图片,让孩子们欣赏蜡笔娃娃们一起画的"蓝天、白云、青山、小溪、麦田……"询问孩子们对图画的第一体会,当学到课文的第九个自然段时,再次将图片拿出,继续引导学生看图,因为在前段学习中学生的情感已经被调动起来,尤其是读蜡笔娃娃争吵的对话中和扮演智慧老人的亲身体验中,加深了对文字的理解和体验,再次看到图画的时候无疑是情感的一次升华。这时他们再聊的不仅仅是图画很美了,他们会谈到自己受到的思想的启迪,即对友谊的自我理解。在此时教学的难点得到了突破。在这个片段教学中,给学生充分和开放的思维空间,珍视学生的独特的体验,学生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物,都给予认可和鼓励,并利用这种差异进一步推进教学。)
四、识字、写字。
合作创新,建立友谊。
小组合作学认生字"娃、肤",比比哪一小组合作得最愉快,效率最高。师范写,生评价。描红,相互欣赏。
五、课后练习。(任选一题)
自由组合创作一幅画,写写感受或收获。或是排演一次课本剧,写写感受或收获。
(设计意图:当孩子们经历了认识友谊―――发现友谊―――体验友谊这三个过程以后,对于"友谊是什么"有了更深的了解,那么该联系实际来体验一下,友谊的魔力了!于是安排了一次小组合作识字和选作的练习,让学生有了实践的体验。)
不要只说自己的本领大,而看不到别人的长处。
2、友谊桥
板书设计
我觉得板书是我施教的“蓝图”,是教与学思路的体现。在板书的设计上我抓住低年级孩子喜欢图画的特点,瞧,蜡笔娃娃发生争吵的时候,他们脸上带着难受的表情,当他们听了紫娃娃和智慧老人的劝告后,一起合作了一幅美丽的图画,蜡笔娃娃们开心地笑了,合作令人多么的愉快呀!学生通过板书也能直观地感受到友谊给人带来的快乐。
语文是一个包容性较强的学科,探究、发现和创作的完成,势必掀起了一个又一个的课堂高潮。使人受到情感美和人性美的熏陶感染,我想这就是语文课带给学生的独特的情感体验,也是语文课的魅力所在。最后愿我们的语文课堂在探究、体验、实践中更加的精彩;愿我们的孩子在创新、合作、个性中更健康的成长!
《桥》说课稿13
一、教材分析: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的16课《桥》。作者谈歌。这是一篇微型小说。该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一位把生的希望让给群众的老党员的光辉形象。作者为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设置了一个典型的环境,山洪暴发,人们只有唯一的退路——一座窄窄的木桥。从而以“水”的上涨为线索,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用一个普通老支书生命的一瞬间的闪光行为,使作品既表现出一个严肃的政治性主题,又凸显出人性的美丽风采。
二、教学目标的定位:
1、基本技能目标:通过研读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结合洪水肆虐的危机情境及木桥发生的变化,逐步深刻感受老汉在危急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自己扛的人格与精神。
2、能力目标:初步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3、语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结合飞速上涨的洪水,感受情况的危急,领悟老汉的每一次举动的内涵与精神。
2、教学难点:理解“桥”的深刻含义。
四、教学方法的使用:一堂好的语文课应充分体现十六个字:书声朗朗、议论纷纷、高潮迭起、读读写写。针对以上教学思想,这节课,主要采用“品读感悟”式教学方法,采用讨论、想象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悟情的过程中。
五、学生学法指导:
向学生传授“学法”。让学生会学是这节课的真正目的,根据教材和学生认知水平,主要向学生渗透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通过学生的读读、想想、议议等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不仅让学生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能力。
六、教学程序如下:
(一) 直观感知,孕伏情感
1、导入:学生观看山洪暴发的课件。完毕,可问学生,你见过类似可怕的场面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是怎么一种灾难?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读了课文最想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紧急、害怕、感动……)
[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先观画,后读文,再说总体印象,由画面进入文本,以触目惊心的画面加上教师言语的煽情,使学生产生阅读的愿望,形成阅读期待。之后,学生说出读文后的总体感受,整节课就围绕学生的初步感受——紧急、害怕、感动拉开了帷幕。]
(二) 感受洪水肆虐与人们恐慌
1、自读文,想想从文中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紧急、害怕……
2、交流文中使人害怕的语句。出示句子: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读读这些句子,说说从中读懂了什么?从哪儿读懂的?(适时引导:除了感受到了洪水凶猛,势不可挡,还暗含洪水来得快,水上涨迅速,暗含情况危急。
3、当时,被惊醒的人们有什么表现?如果你也是其中一员,你是什么感受?[这一环节的设计,引导学生从读书联系生活实际,说自己的感受,体悟洪水到来时人们的害怕,形势的紧急,从而为下面老支书的出场做好铺垫。]
(三) 感受在死亡紧逼时,老支书的人格魅力。
这一部分的学习,主要抓老汉的三次壮举,通过危险的进一步逼近与老汉言行举止的对比,反衬出老汉的无私无畏,顶天立地的人格。可叫学生说说哪些地方使你感动,在书上作出批注。然后全班交流。
交流:感动之一:(第一次喊话)
老支书的壮举: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面!”
思考:老汉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从这儿可以看出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启发想象受“拥戴”的老汉曾为他们做过什么?为什么说他“像一座山?”
读句子: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感动之二:(第二次喊话)
老汉的壮举: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这一句的教学,可结合文中插图)
先让学生圈出老汉动作的词,说说你从这些词中体会到了什么?老汉为什么要这样做?当时已出现了怎样的情况?(对照读句子: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逼近。木桥前,齐腰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就是这样一位老汉,在危险进一步逼近时,毫不犹豫地揪出自己的儿子,再一次把生的希望留给了村民们,把死亡的危险留给了自己和他的亲人。
感动之三:(第三次喊话)
老汉的壮举: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当洪水齐胸膛时,老汉的哪些举动又让我们肃然起敬呢?圈出动词吼、推,你从中又体会到了什么?当时又出现了什么样的情况。
对比读句子: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逼近,逼近。木桥前,齐胸膛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的设计,将环境描写(水势之大,情况危急)这一条线与老汉高风亮节,舍己为人的光辉形象这一条线结合起来学,避免了孤立地体会老汉是个怎样的人,因为脱离环境描写的烘托去纯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是零碎而杂乱的,这样做,没有注意文字内容的完整性。所以,围绕这一问题,以三个小板块的形式出现,命名为感动之一,感动之二,之三,实际上就是抓老汉的三次言行,并与当时水势的凶猛结合起来读,便使老汉的英雄形象凸显得越来越美丽动人。这也符合《课标》上说的:不要孤立地做一些繁琐的分析,机械地把它们割裂开来,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四、揭示课文结尾,探究老汉内心,铭记老汉精神。
1、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但老汉早已被洪水吞没,想想看,在死亡逼近时老汉冲上前揪出的居然是自己的儿子。是什么力量使老汉这样做?他当时是怎么想的?难道他就不爱自己的儿子吗?你从文中哪儿看得出来?
出示句子: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猜猜看,老汉想喊点什么呢?
五、情感延伸,升华感受:
1、深化老汉精神。英雄就这样远离了我们,作为他的亲人,作为曾经被他救起的村民,作为每一个读过这个故事的你们,此时此刻你最想说点什么?清明节快到了,让我们怀着一颗崇敬之心,一同来祭奠祭奠这位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可以与同桌交流,也可以在书的插图上写上你最想说的话。或者你什么都不用说,再次端起书,认真地读读课文。
的确,我们每一个人都被感动着!老支书,你在关键时刻舍己为人,高风亮节,你把生死置之度外。你永远是全村,乃至全国、全世界人所拥戴的老汉,你为我们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同学们,此时课题的“桥”还仅仅是那座窄窄的木桥吗?
2、感悟课文的表达方法。
这篇课文感人至深,震撼人心。除了内容的原因外,还因为作者在表达方法上的独具匠心。请同学们读一读,找一找,看看作者在表达上都有哪些特点,比一比谁发现得多。
3、课后收集更多类似的故事读一读,如:《丰碑》、〈船长〉。
[让学生“情动而辞发”。既是情感的凝聚和提升,有时语言实践的活动。带着感动,带着敬佩,带着深切的怀念,写几句为老支书祭奠的话,即深化了老汉的精神,也丰富了学生的情感,让孩子们明白:英雄就在身边,英雄具有无私无畏、顶天立地的共产党员的人格。此外,〈课文课程标准〉上说: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所以,初步学习一些表达上的特点,是第三学段的孩子所必须具备的。]
后来,经过自己对教材的再认识再展读,每读一次看一次都有新的认识和理解,于是修改……
朗读 交流 感悟 升华
《桥》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课件1)
《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组课文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教学本组课文要入情入境,抓住那些感动我们的地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认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桥》的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沉稳,高风亮节和果断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群众,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这篇文章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在表达上很有特点: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2.多用简短的句、段渲染气氛;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表现力。
2、学情分析。(课件2)
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朗读能力,语言感悟的能力。对于本课扣人心弦的故事,学生的阅读主动性,积极性应该很高,但对共产党员面对危险时,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精神理解恐怕不够深入,也不容易联想到桥的深刻含义。
3、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课件3)
基于我对教材的认识和分析,结合课标中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课文中出现的生词。
2)、通过对文字的感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精神世界。
3)、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我进一步对教学的重难点进行了把握,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抓住文章内容,感悟人物品质”。难点为“理解题目的含义”。
二、说教法、学法(课件4)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感悟文章的能力,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采取引生入境,感悟体会的方法引导学生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并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换位思考,自主探究等方法感悟文章中心,体会人物思想,领悟文章写法。
三、说课前准备
搜集和了解生活中优秀共产党员的故事。
四、说课时安排。
本课分两课时完成,今天我说的是第二课时,完成教学目标中的2、3项。
五、说教学过程。
本课我将设计以下教学环节:(课件5)(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二)感受危况,引生入境。(三)解决重点,体会精神。(四)重回题目,解决难点。(五)领悟写法,体会效果。(六)课后练笔,延续情感。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我将以检测学生学过的词语入手(出示词语)(课件6),并引导学生用上这些词来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事情。这样可培养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对学生进行了语言训练,同时学生对文章有个整体印象,初步了解老支书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感受危况,引生入境。
在学生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后,课堂教学的重点就进入了教学重点的解决上。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把握人物的精神品质,我把引生入境作为一个搭建的梯子。入境入的就是当时的那种危境,那种似乎无路可退的死境。在这里,我首先设置这样一个问题进入,(课件7)文章讲述的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什么样的情境之下,请找出文中描写当时自然环境的句子,画一画,读一读。在学生自主学习过后,进行讨论和体会,让同学读相关的句子,在这里,重点从以下几个细节引导学生体会环境,领悟写法,从句子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你能不能读出当时情景的危急。在画,悟,读三步之后,我及时让学生说出形容形势危急的词语(并适时板书:洪水势不可当)这样对学生进行了一个词语积累和运用的综合练习。
引生入境的第二步:因为学生对洪水比较陌生,通过前面入情入境地品读、体会,学生已经在脑子里初步感受到洪水的可怕与疯狂,但并不能更深的触及学生的心灵,因此我适时出示洪水的图片(课件8、9)同时设疑:“同学们,假如这场疯狂的洪水冲进了我们的村庄,冲进了我们自己的家,你该怎么办?”这样设疑,学生能将自己真正融入这场洪水中,为下文理解人们的表现埋下了伏笔。同学们,在这洪水肆虐,万分危急的时候,人们又是怎样的表现呢,找出描写人们表现的句子,交流,体会。然后进行第二个语言文字的训练,人们的这种种表现,可以让你联想到哪些词语。(适时板书:人们惊慌失措)随着这两步教学的递进开展,此时的学生已经随着那泛滥的洪水,惊慌失措的人们进入了课文为我们铺展的这幅洪水图之中了。也为下一步的教学做了有声有形的准备。
(三)解决重点,体会精神。
这一步与上面的教学环节是紧密联系的,当我这样过渡:在这个时刻,在这个洪水发出死亡的狞笑的时候,人们都慌了,可你看,却有一位老汉出现在所有人的面前,此时此刻,他表现得怎样呢?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悟一悟。(出示句子10)教学的重点也自然的转移到了老支书的身上。新课标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紧接着我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学生从“像一座山”感受到了老汉的沉稳、冷静,从“党员排在后边”感受到老汉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然后我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猜测老汉的内心想法,学生会深刻体会到在生死关头老汉心里时刻装着群众,在危急关头老汉为群众的安危而担忧,在紧要关头老汉用沙哑的声音发出了一道铿锵有力的命令,引导学生从三个感叹号来体会,学生纷纷入境地朗读,他们不是用声音,而是在心来体验呀!
在洪水面前,老汉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党支部书记,他像一座山,巍峨屹立,岿然不动。这位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老汉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洪水无情,但人间有爱,这样的老汉怎能不受人拥戴呢?可是当情况越来越危急,洪水已经漫到人们腰际的时候,又出现了一位小伙子,谁知道他和老汉什么关系?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激情的话语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教师、文本、学生已经融入在了一起,这时话锋一转,将学生带入故事的高潮。接着我将配乐朗读老汉与小伙子对话的一个片段,将文中的“老汉”与“小伙子”改换成“父亲”与“儿子”这样更能让学生如临其境。(出示片断11)
(父亲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儿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父亲凶得像只豹子。
儿子瞪了父亲一眼,站到了后面。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父亲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儿子。
儿子推了父亲一把,说:“你先走。”
父亲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儿子推上木桥。
突然,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儿子被洪水吞没了。
父亲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我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想象揣测父亲与儿子的内心独白,(出示12)想一想,老汉与儿子的'内心独白。
①父亲从队伍里揪出儿子,心想,儿子啊,
②儿子瞪了父亲一眼,心想,父亲啊,
③儿子推了父亲一把,心想,父亲啊,
④父亲推了儿子一把,心想,儿子啊,)
然后学生畅所欲言,真正领悟父亲“揪”和“推”与小伙子“瞪”和“推”的矛盾动作后的心理世界,更是对人物精神世界的又一次感受。
(四)重回题目,解决难点。
教学进行到这里,已经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此时教学难点的解决已经水到渠成。指课题,文中的那座桥已经垮掉了,可是我们心中的桥已经搭建起来了,这座桥是谁?他是一座什么桥?请用一句话把老汉和桥联系起来说一说。(教师适时板书:血肉之躯永不坍塌)在学生深入学文,研读分析的过程中,学生已感悟了老汉的高大形象,这时对“桥”的含义的理解就会迎刃而解,即突破了教学难点。
(五)领悟写法,体会效果。
这篇课文在表达上很有特色,我引导学生浏览课文,说出自己的发现。学生交流后,(出示13)表达方法: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2、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4、通过自然环境描写的烘托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刻画人物表情、动作、语言等塑造人物形象。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阅读教学上教给学生文章的表达方法,学生会在今后的写作中加以运用,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六)课后练笔,延续情感。(课件14)
同学们,老汉牺牲后,村民们会怎样做?怎样说?想象当时的一个场景,以不同的身份写个片断。参考题目:
爷爷,我们想您!
老支书,慢走!
挥泪送别老支书
洪水退后……
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课后进行小练笔,为学生提供了写作的机会,搭建了倾诉情感的平台。
六、说板书设计。
桥
洪水势不可当
老汉像一座山惊慌失措人们
这样设计板书,简洁明了,既体现了环境的紧张,又能将人们与老汉在危急时刻的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烘托出老汉的高大形象,同时用红粉笔画了一座桥的形状,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桥的深刻含义,突破教学难点。
《桥》说课稿15
教学内容:人教版第十一册第四组课文《桥》第二课时
教材解读:《桥》是一篇小小说,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
因此,我将此文教学安排为两课时。我今天所要说课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认识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2)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品读语句的能力、合理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积累课文特色语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感受情况的危急,领悟老汉的每一次举动的内涵与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题目“桥”的深刻含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引入,激发动机
1、学生回忆课文内容
2、用自己的话说说洪水的猛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所学知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上课之前我让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洪水的猛。通过回忆所学知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由此,学生的求知欲油然而生。于是顺势进入第二环节)
二、品读课文,探索新知
1、抓住言行,体会情感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老汉第一次壮举,思考:老汉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他当时是怎么做的?
(2)同桌间交流学习
(3)齐读第
7、8自然段
(4)启发想象:刚才还是跌跌撞撞、乱哄哄的人们,为什么此时停住脚,望着老汉?
(5)读读老汉喊的那句话。
设计意图: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合作探究更便于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让学生带着疑问自由朗读课文,同桌间交流学习。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通过重点朗读第
7、8自然段展开提问更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6)出示79页的插图,观察老汉的举止、神态
(7)文中找出老汉的壮举,说说从老汉“冲揪吼”的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8)小组讨论汇报学习老汉第
三、三次壮举
(9)感情地朗读老汉所有喊的.话。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插图,引出教学内容,让学生直观形象很快地从图片中了解老汉。(通过图片让学生观察老汉的举止和神态,直观形象地从老汉的动作中体会老汉的形象,再通过小组讨论
交流学习。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合作探究更便于引导学生理解问题)
3、揭示结尾,升华感受
(1)五天以后,洪水退了,这时发生了什么事?
(2)齐读最后一部分,思考:这样的结尾有什么好处?题目“桥”的含义
(3)总结作者在表达上的特点。
(4)配乐《神秘乐园》朗读最后一部分。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配乐读等)
(5)启发想象:老汉牺牲了,村民们会怎么做,怎么说?你也想对老汉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带动学生品读感到的语句,营造民主、互动的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利用图片和音乐来创设情境,更便于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朗读、品味。
(提问五天以后,洪水退了发生了什么事?引导学生朗读最后一部分。想想这样的结尾有什么好处?从而感受作者设置悬念的奇妙之处。并理解题目“桥”的含义。通过朗读、感悟、交流,以便对老汉认识的逐步加深,让学生领会此时课题的“桥”不仅仅是那座窄窄的木桥,它还是一座救生桥,更是老支书密切联系群众的心桥!
四、总结归纳,升华情感
1、总结全文
2、学完这一课,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学习全文后,再次要求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升华学生的情感。通过质疑,师生共同总结,明确本课的表达方法。
五、延伸课后,巧留作业
出示作业。(任选一题)
1、学完这节课写一篇读后感
2、把你想对老汉说的话写出来
3、拓展阅读:《丰碑》、《“诺曼底号”遇难记》、《一个降落伞包》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次设计作业,给予学生不同的发展空间。第三题作业的设计,目的是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有助于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培养学生的自读自悟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
雨大勇敢
水猛桥冷静
桥重爱子
设计意图:此板书体现了课文的层次性,突出了教学的重点,使学生便于借助板书梳理所学知识。
第三篇:《桥》说课稿
《桥》说课稿
《桥》说课稿1
一、把握大纲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均与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有关,旨在使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展示人民大众创造性智慧,包涵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课文,掌握说明文和小品文的相关知识,开阔眼界,提高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激发他们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 《桥之美》为自读课文,位于讲读课文《中国石拱桥》之后。两篇课文同是写桥,但《中国石拱桥》的作者茅以升是桥梁专家,而《桥之美》的作者吴冠中是画家。他们分别从科学的角度和艺术的角度来写桥。《中国石拱桥》已使学生初步了解了桥的历史、形式、结构等知识,本文则重在引导他们以新的审美视角来品味欣赏文中的桥之美。
(二)教材内容的理解
《桥之美》是一篇美学小品,语言具有强烈的画面感与抒情般的感染力。吴冠中先生将桥置于一个个构图框中,发掘出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不同美学效果,给人一种新的审美视角。课文由桥的诗境美引出桥在绘画上的形式美,再将桥自身的结构美与它的构图美作对比,肯定强调了桥之美美在构图,美在它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美学作用。接着以诗意的语言具体描绘了不同的桥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谐优美地融合的几幅画面。得出结论:“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三)学生情况的分析
当今的初中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个性鲜明,但是,大量的信息使他们在接收时细品慢赏过少,常常忽视周围事物的美,对传统文化的体会也不深。
教学时要结合教材,引导学生用新的审美视角去发掘美、品味美,开阔眼界,提高文化品位。
(四)教学目标的设定
根据大纲要求和本单元要求,结合教材依据本年级学生的特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美感、史诗、驻足”等词语,并练习用词造句。
2.了解文中所揭示的美学原则。
3.认识桥的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常识。
能力目标
1.理清全文思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解课文所介绍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
2.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逐步提高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3.揣摩本文充满诗意的描写文字和带有说明性的文字,体味语言的个性色彩,培养良好的语感。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桥之美》,让学生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最终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五)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根据上述的分析,我确定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一、学习一种新的审美视角
二、品味形象优美的语言。其中第一点同时也是教学的难点。
(六)教学课时的安排:一课时
二、促进发展说教法
1、比较阅读法
《桥之美》位于《中国石拱桥》之后,两篇文章作者的身份不同,写作的角度也不同,通过比较既可以复习上一篇课文又可以自然导入本文,具体做法如下:
(1)比较两文作者的不同身份及由此产生的.不同的写作角度。
(2)抓住本文中心句比较两文内容上的不同。
(3)比较两文的语言。
2、语境解读法
《桥之美》的语言画面感很强,修辞灵活,具有抒情般的感染力,是本文学习的重难点。因此在具体赏析课文时我选择采用语境解读法,使学生结合语境,由粗到精,由此及彼,反复诵读,整体把握,最终使学生既欣赏了桥之美又学习了语言之美。
3、分组讨论法
三、提高能力说学法
为了提高学生欣赏品味语言的能力,在教读过程中,注重指导学生赏析的几种方法:
1、联系:将词放在句中品,将句放在文中悟。
2、讨论:互相启发。
四、优化组合说程序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追求师生良性互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备好课但不事先设定所谓的严格的教学步骤,而是把课堂教给学生,教师要因势利导,艺术地驾驭课堂,良好地把握以下教学节奏:
比较阅读
语境解读
讨论品评
迁移拓展
附板书设计:
说明“桥之美”的含义
乌镇小河的石桥
江南水乡的石桥
桥之美 举例说明“桥之美” 水天一色的长桥 广西云南的风雨桥
总结全文,升华对美的感受
《桥》说课稿2
课文讲述是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救助小钱这样的一个感人的故事。课文用动情的语调,描绘了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不同场景:
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一家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他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于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
第二个场景是在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里。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台湾青年的骨髓。因此,在教材的处理上,我就是以两个两景来切割,今天执教的是第二课时,重点引导学生感受台湾青年和李博士等医护人员在余震中抽取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由此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基于以上认识,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预设为:-
一、说教材:《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人间真情”专题栏的一篇阅读课文。本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文先后描写了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两个不同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他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台湾青年的骨髓。文章用深情的笔触讴歌了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赞美了台湾人民与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是一篇教育学生感受爱、学会爱的好教材。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与学生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两岸骨肉同胞的血脉亲情。感受生命珍贵和爱心的无价。
2、在阅读中感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教学重点:读中体会,感受真情。教学难点: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深刻含义。
三、说设计理念:课文语言朴实自然,叙写生动具体,情感淳厚感人,教学设计以爱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美好的感情,体会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教学中重朗读、重感悟、重情感、重创新。在听、说、读、中落实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四、说教法学法:
1、朗读品味法
2、圈划批注法
3、想象法
4、讨论交流法五、教学准备:
1、与台湾有关的资料。
2、地震的场面录象片。
五:教学环节设计:
一、回顾课文,理清脉络这里我设计了两个问题:
1、回忆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讲述这个故事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整体把握课文,学习叙事文章的写作顺序性特点。
二、读文体会,感受真情这里我设计了两个环节:
1、自己读文,找出来。
2、合作学习,议出来。在学习方式上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在学习形式上体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有自主学习,有同伴互助,有点拨启发;在读文体会中以读为主,读中感悟,以读代讲;运用多种形式的读:“朗读”、“品读”、“想象读”、“体验读”、“对比读”、“情境渲染读”、“走台阶读”、“穿线赏读”、“串红品读法”,其中后三个:“走台阶读”、“穿线赏读”,“串红品读法”,是我尝试着学“哈尔滨复华小学校本研修展示活动”后,学习总结的朗读训练的方法,作为我们校本教研活动的经验和大家探讨,希望能提升为理论,更广泛的推广应用,把“校本教研”晋升为“校本研修”,实现质的飞跃。
三、歌曲渲染、总结全文:在歌曲《爱的奉献》中,总结全文:“是爱让桂树还没有开花,却在晨风中飘来甜丝丝的香气;是爱挽救了这宝贵的生命;是爱跨越海峡的阻隔;是爱联结了两岸骨肉同胞的血脉亲情;是爱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其意在欣赏歌曲,深化爱、升华主题四、在作业布置上,体现多种设计方案:
1、想象一下,如果有一天小钱和那位捐骨髓的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会对台湾青年说些什么?
2在平时生活中,你有过被感动的经历吗?也写一写吧!这样,既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又体现因材施教的理念。设计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问题即研究的课题,学习就是一种体验,课堂就是一块基地,研究就是一种提高。学会思想,才会感悟生活;换洗思维,才会激活灵性;思考、钻研,才能有所收获;教学相长,才是教育的快乐,希望同仁们提出宝贵的意见,愿意学习、研究,共同成长。
《桥》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人美版)第三册。属于造型。表现领域的课程。本课的目的是通过观察、分析北京的桥,了解桥的结构、艺术特点以及用途,从而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创作欲,并用绘画的形式创作北京的桥,培养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
学生分析:桥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对于桥的历史、用途、结构并不了解。为此,我给他们布置了一个课前作业:搜集各种有关桥的知识,目的是让学生自主的探究、了解桥的知识,起到一个先入为主的作用。另外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线描能力,所以本课安排学生用线描的方式表现桥。
二、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让学生仔细品味我国建筑的历史文化和艺术成就,了解北京地区古代桥的历史及现代桥的作用,以及桥的基本结构和外形特点;欣赏桥的造型美。
技能目标:通过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并启发学生用多种绘画形式来表现北京的桥,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欣赏、表现过程,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爱家乡、爱北京的情感,增强学生的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
认识了解有关北京的桥的知识、作用以及外形艺术特色;用自己喜欢的绘画形式创作北京的桥。
四、教学难点:
桥的不同结构表现方法以及画面组织;感受桥的造型美。
五、教学方法:
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某些方面,学习过程中我采用猜谜语、做游戏和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美术的兴趣,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课堂并从中得到锻炼,从认识桥的历史—桥的作用—桥的结构—桥的表现方法,我采用了“循序渐进”、“情境性教学方法”、“ 演示法”等进行教学。
六、教学程序:
下面我以教学程序为框架,以教学思想为先导,以教学内容为主体说说这节课的教学环节和主要教学方法:
一 导入部分:谜语:驼背公公,力大无穷,爱驮什么?车水马龙。(谜底:桥)出示板书课题——北京的桥。
目的:我充分利用二年级学生爱玩的心理特征,我课前准备了一个关于桥的谜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趣味性。通过谜语中对桥的语言描述,使学生对桥的形状有了简单的了解。
二 讲授新课部分:我设计了六个环节,六个环节都紧密相连。
(一)第一个环节:做游戏
1。首先我们一起玩有关桥的知识的抢答游戏。
2.出示抢答问题:
(1)中国最古老的桥建于那一年?谁知道我国第一座桥建在什么地方?
生:公元35年,建在长江。
(2)我国古代石拱桥的杰出代表是举世闻名的什么桥?
生: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
(3)我国还有很多十分漂亮,在世界上比较出名的桥,你们知道吗?(出示南京长江大桥的幻灯片)
生:中国人自行设计、制造、施工的第一座公路桥南京长江大桥。
目的:课前我布置让学生了解、学习有关桥的资料还有知识,课上以抢答游戏的形式,反馈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结果并为之后的`师生互动打好了基础。让学生从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同时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桥的历史和特征,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为下一步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
(二)第二个环节:结合图片讲解关于桥的历史(展示课件)
我国的最早的桥梁大多是木桥,如:独木桥。
直到人们发明了砖和铁器,桥的外形和制作材料也多了起来,从而增添了石柱、石梁、石桥面等新构件,使石拱桥应运而生。
提问:根据你们收集的材料,谁来说一说都有哪些不同材料的桥?(学生回答后出示答案)
学生举手回答:石桥、砖桥、竹桥、藤桥、盐桥、冰桥……
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设计建造了许多外观新颖、起到不同作用的桥。
(北京的桥)说课稿 人美版第三册说课稿,标签:美术说课稿,美术说课教案,
提问:那你们所知道的现在的桥都有哪些呢?(根据回答展示图片)
学生回答:铁桥、钢桥、立交桥、公园里的桥、过街天桥
目的:通过对桥历史的讲解,解决了学生缺乏对桥文化的了解。在这个过程中我针对古代桥和现代的桥分别进行了提问,第一个问题是让学生结合自己所找的资料,利用回答问题的过程,把知识相互补充,扩充了学生的知识面。第二个问题则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并对我国建筑的历史文化有了一定的认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对古代劳动人民和现代的科学技术充满了崇敬。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三)第三个环节:桥的作用(展示课件)
设置问题请小组讨论:北京的桥很多,它们最早的用途是什么?在现在还有什么其它的用途?
生:在过去桥是过河的。现代桥的作用不仅仅用于便利人的过河,还可以实现四通八达、人车分流,并可以节省土地的作用。美观、实用的桥给我们居住的城市带来了美。
目的:发散学生的思维,为设计桥作铺垫。
(四)第四个环节:介绍北京桥:
1。教师:那有一首关于桥的歌曲,你们听说过么?知道这首歌的名字么?
学生回答:听说过,叫《北京的桥》。
教师播放《北京的桥》的歌曲片断。
学生欣赏歌曲。
2.北京古代的桥:(1)金水桥:天安门前的金水桥,通体的汉白玉,连接成五坐并列的石桥。(2)沁芳庭桥:处在大观园中轴线上,白石为栏。(3)颐和园里十七孔桥:犹如一道彩虹,凌空飞架在昆明湖上。(4)北京卢沟桥:卢沟桥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始建于金朝,全长267米,有桥墩十座,共11孔,整个桥体都是石结构,为华北最长的古代石桥。柱头上均雕有大小石狮,神态各异,栩栩如生。(5)颐和园玉带桥:都是大型石拱桥。玉带桥全部用玉石琢成,配有精制白石栏板,显得格外富丽堂皇。卢沟桥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始建于金朝,全长267米,有桥墩十座,共11孔,整个桥体都是石结构,为华北最长的古代石桥。柱头上均雕有大小石狮,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3.北京现代的桥:玉蜓桥、天宁寺立交桥、复兴门立交桥、三元桥、过街天桥。
目的:利用听《北京的桥》这首歌曲过渡到介绍桥,我使用了“情境教学法”,为学生创设环境,使学生更好的投入到学习当中。在介绍北京的桥的过程中,我是按照从古至今的顺序介绍的,这样使学生逐步体会到桥的变化。古代的桥我选择的都是外形美观、各具特色的古桥,金水桥的选择,抓住了北京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物之一。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有了崇拜之感并增加了民族自豪感。现代桥梁首先介绍玉蜓桥是因为我校李玉蜓桥比较近,学生对玉蜓桥的印象非常深刻,对玉蜓桥的造型也比较了解,所以从学生的生活出发,能够拉近桥与学生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有亲切感。过街天桥的选择是为了加重桥的现代感,过街天桥的介绍突出了他的特殊的功用,从而向学生渗透交通安全意识的重要性。我选择的桥基本上都是大家所熟悉或见过的,因此学生如果对那些桥有了解我就让学生来介绍这些桥,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第五个环节:桥的结构特征
1。小组讨论桥的结构:每组分别拿出材料袋里面的古代桥和现代桥的图片,分组进行讨论。
学生:拿出图片,进行观察,分组讨论分析桥的结构,进行总结,并汇报结果
2。教师根据学生发表的结果,播放课件,出示答案:桥身、桥墩、桥栏、桥洞、桥面装饰物。
3。桥的形式多样,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它们的共同之处?也就是说它们有什么相同点?不同之处?(师出示课件,进行对比)
学生讨论结果:相同点:桥的结构基本相同。不同点:桥梁的桥墩粗细的变化、护栏的变化、桥灯的变化、桥的装饰的变化。
4。教师展示图片,提问:说一说古代的桥与现代的桥有什么不同之处?
学生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5。巩固学习:通过拼图的形式巩固学生对桥结构的认识。
学生到黑板上面按照桥的结构把拼图拼正确并且完整,如果遇到困难相互帮忙。
目的:我把桥结构的分析作为本课讲解得重点,只有清楚了解桥的基本结构,才能更好的设计桥、创作桥,并能更好的体现桥的功用性。这个环节我选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观察、分析桥的图片,让学生学会自主思考、自主探究,从中发现桥的结构,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在汇报讨论结果的时候间接锻炼了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掌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我事先制作了一些桥的结构的拼图,请学生到黑板上按照桥的基本结构亲自动手拼一拼,并且讲一讲各部分得结构和名称,这时候就可以针对桥的各部分的作用进行渗透,加强学生对桥结构的理解。
(六)第六个环节:桥的绘画
1。教师请学生充当小桥梁设计师,想一想怎样用什么样的方法表现这些桥。
学生:假设自己是桥梁设计师,开始构思。
2.范画:老师根据学生地拼图,用线描的形式示范作画过程。
学生:观看教师演示,学习线描表示方法。
3.欣赏书中学生作品。
学生:欣赏学生作品,拓展思路。
目的:让学生充当小设计师的角色,能使学生有自豪感,树立信心,使学生能够认真思考将要用什么方法进行绘画。我运用“示范法”起到提高学生学习注意力的作用,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拓展学生的设计思维,巩固桥的知识。学生在教师直观的示范过程中明白将要采用的作画步骤。有一些孩子在画画时容易出现画面内容不够丰富、构图不够饱满、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弱的现象。在这个环节中,我就可以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指导。
通过欣赏学生作品,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感受丰富多彩的学生作品,体验美术作品的美。
三 布置作业部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难度不同的作业要求,认知能力一般的孩子完成作业(1),能力较高的孩子可以完成作业(2)。
1.(1)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现一座你熟悉的或喜欢的北京桥。
(2)自己设计一座北京未来的桥。
目的:通过创作,提高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
2.学生练习、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目的: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并给与学生适当的帮助。
四 评价总结部分:
1.学生画好的作品贴在黑板上相互欣赏。
2.师生评价作品。
目的:通过作业展评的方式,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养成学习─评价─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通过评价,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师生、生生间的共同评价,发现作品的优秀之处和存在问题,有利于形成正确的认知能力。
五 知识拓展部分:
2。教师引申人们“心中的桥”:
(1)电话——沟通的桥:出门在外,想和家人、朋友联系的时候,大部分人都会打电话。电话仿佛是在地球上的千家万户之间架起了一座座沟通的桥梁。
(2)家长——成长的桥:爸爸妈妈用他们的爱连成桥让我们茁壮成长。
(3)捐资助学——希望的桥:有些小朋友因为没有条件,不能上学。如果我们可以出一份力。就像是架起了一座希望的桥,让他们也能得到教育。
目的:知识拓展我选择了看不见的桥,这些桥比较特殊,是人们心中的桥。这样选择是想让学生了解人与人之间也会有许多看不见的桥,这些桥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让生活变得根美好。
《桥》说课稿4
本学期我们学校四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组开展一次主题为“搭纸桥”的综合实践活动。其中有一个活动为用纸制作桥梁模型,同学们在制作的过程中,除了美观,关注较多的就是做出来的桥是否结实。为了我们组织了全体同学的大讨论“桥梁是否结实与什么有关?”讨论中发现同学们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提出了很多自己的观点。
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的本质在于活泼的生命,在于火一样的热情,在于探究的兴趣。陶先生的观点实践探究对学生掌握知识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而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的是锻炼学生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在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获得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等。为此,我们决定来上一节探究活动课。
最初,我们的课题定为“桥的承受力”,我们以为相对于“搭纸桥”来说,“承受力”的研究更有意义,更丰富些。
桥的承受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建桥的材料、桥墩的数量、桥的外形、桥面剖面形状等好多,其中桥面剖面形状与承受力的关系最复杂。所以,我们设计老师或学生上台一一操作演示前几种简单的关系。比如,将不同材料的桥面进行试重对比,说明材料不同,承受力不同。用桥墩数量的多少试验承受力的大小不同。最后再让学生分组做实验研究不同剖面形状的桥面,承受力不同。
每次试讲,总是感觉师生共同演示的过程很别扭。内容简单,让人感觉浪费时间;又干扰本课的重点——剖面形状的改变对承受力的影响;还让更多的学生缺乏操作实践,只是一味地在看。
各种因素与承受力的关系能否让各组自己选择研究呢?尽管表面上每个组都在实验操作,可是有的太简单,有的太复杂,收获肯定不一样。既然这样,我们为什么不舍弃简单的内容,抓住重难点来上呢?所以,最后我们确立了“搭纸桥”这一课题。
课题的确立,让我们思路清晰了。我们通过魔术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提出问题:为什么桥的承受力改变了?接下来,又对问题进行了大胆地猜测:是不是与桥面的剖面形状的改变有关?然后通过对比试验进行验证并得出结论:桥面剖面形状改变,桥的'承受力改变了。实验后,我们又设计了一个搭纸桥比赛,将实验所得应用于实际操作。比赛完,我们又有一段文字加图片加解说的一段资料,说明桥的承受力与很多的因素有关,既扩大了孩子们的视野,又激发了他们的兴趣,为下节课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整堂课,孩子们表现出了很高的学习热情,思维活跃,兴趣盎然,有很多的学生看到自己设计的桥面禁住了那么多的钩码,激动不已。他们积极参与,大胆操作,敢想敢干,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桥》说课稿5
桥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 《桥》
本节课出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桥》第十册第四组第十六课
一、教学内容
《桥》是一篇小小说,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
根据本文的内容和表达的特点,我设计了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如下: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挡、跌跌撞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主要内容。
4.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初步认识老汉是个什么样的人。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归纳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初步认识老汉是个什么样的人。
二、教学理念:
让学生有独特的学习感受,就应该让学生潜心涵泳、诵读体味。特别是第一课时,要让学生静下心来认真地读,以诵读体味为主要教学形式,注重诵读中涵泳、意会、体悟。并在读中了解课文大意、抓住的主要内容。让学生能与文本、作者充分的进行对话,为下一节课学习做好准备。
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在上课时要求学生分三个层次的读课文:一读课文,正音,读通课文。二读课文,了解大意。三读课文,品析主要人物。一读课文,正音,读通课文,对一些难理解、难写的字词,重点指导读写,扫除学习课文中的障碍,发挥语文学习的工具性作用,使学生能很快进入文本。二读课文,让学生能更流利的读文,更好与文本对话,归纳出的大意,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再在这个整体认识的基础上,提炼出主要人物——老汉。第三次读文,有感情的读课文重点部分,就是有让学生抓住主要人物老汉的言行,感悟老汉的伟大。(这部分主要在第二课时完成。)让学生在了解之前扫除阅读障碍,使学生能更好的感悟文本。在学习课文时潜心涵泳、诵读体味,读中感悟、启思中说写、促使学生在言和意的体会中进行感悟、内化、转换。在教授课文时,我采用由整体到部分的方法,让学生在了解的大意后,体会老汉的不简单;再细读文中,感悟老汉的伟大。使老汉的形象一步一步浮现出来,越来越清晰。从而使老党支部书记的高大形象印在学生的脑海中。使学生情感生发,激起了对老汉的敬佩之情。达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三、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课题
同学们都见过桥。谁来说说你见过的`桥?(板书:桥)刚才同学们介绍的这些桥都是架在水上或空中便于通行的建筑物。我们的汉字常是一词多义,这个“桥”除了指我们常见的这些便于通行的建筑物外,还有什么意思呢?(形状如桥梁的)
对,我们曾学过的《跨越海峡两岸的生命桥》中的“桥”就是指比喻能起沟通作用的人或事物
今天我们来学习《桥》这篇课文,看看那这里的“桥”又是指什么呢?
(二) 初读课文,正音,读通课文。
1.学好一篇课文必须会读。读课文就像上台阶一样,第一级台阶就是把课文读通、读顺,第二级就要能流利地读课文,第三级台阶就要求我们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我们学习课文就要这样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走。首先我们来爬第一级台阶,在读课文之前大家要先标出自然段的序号。在读的过程中如果有不认识或者拿不准的字,请查字典弄清楚。请大家放开声音,大声读课文吧!
2.学生读课文。
3.同学们读得非常投入,说明我们都很会读书。老师想请一位平时在全班读书方面锻炼较少的同学来读一读课文的1—6自然段。大家说谁来?(生读)大家来评评他读得怎么样?(相机正音、学习词语)(再请3位同学读书)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我们把读书过程中的拦路虎,都清除了,这次请大家流利地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什么?
2..刚才同学们读了课文,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什么?(指名说主要内容)
深夜,当洪水袭来时,老村支书记冒着生命危险,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
(四)三读课文,品析主要人物。
1.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一位伟大的老汉,课文哪些地方是写老汉的?(7-22)其他地方写了什么?
2.我们来默读课文,在读的时候边读边想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很深,用笔画出来,想一想为什么让你感受很深。(生读课文)
3.来!说说再一次读了一遍课文之后,课文的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特别?(生读印象深刻的句段,师相机指导朗读)
4.通过刚才的读,你们觉得老汉是个什么样的人?
5.学习课文不深入到字里行间,我们就无法感受的内涵;不深入到字里行间,我们就无法理解老汉的言行。让咱们再一次带着自己对的感受,深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和村民一起去感受这场灾难,和老汉一起去挽救村民。请大家发放声读7——22自然段。
(五)小结
我们以知道老汉是个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人,我们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老汉的这些高尚的品质呢?下节课接着学习!
四、教后反思:
在本轮的教学后,我反思全教学过程,认为我基本完成第一课时的任务,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对老汉的形象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主要是我做好了以下三点:
1、在课堂中突出基础知识的训练。其实在本轮教学中,我花了大量的时间给学生正音、结合语句理解字、词的意思,懂得一句话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磨刀不误砍柴工”。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很快进入文本、抓住的主要内容。
2、读的层次清楚,学生任务明确。在教学中,三个层次的读,让学生每次读的任务明确,效果好,大多数学生在三次读后都能基本回答课后的问题,对人物的形象有了一定的了解。
3、给足读的时间。课堂时间很宝贵,我还是让学生多次的读长,时间的读,让他们潜心涵泳、诵读体味,所以自然而然的进入文本,与文中人物产生共鸣。
在教学中,我认为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读的落实固然重要。如果上课的时候,先给学生讲讲抗洪抢险的故事,播放几组真实的镜头,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当中自然而然地释放自己情感,然后再开始学习课文。这样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如音乐、图片、多媒体和同类的等等,为学生创设一个学习的氛围,这样学生就能更快的进入文本,了解人物的特点,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点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多思考。
《桥》说课稿6
尊敬的各位评委: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的第十二课《桥之美》,这是一篇优美的小品文,作者吴冠中以一位画家所独有的眼光,发掘出了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文章以诗意化的描写,帮带着说明性文字,生动而形象的说明了桥在不同环境中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既给人知识,又赐予人美的熏陶。尤其是议论抒情与描写等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更使文章富有深邃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因而准确的说,这不是一篇常规性质的说明文,而是拥有说明意味的短小精悍、形式活泼、内容生动的优美散文。据此,我制定了下面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积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美感、驻足等词语;了解桥的美学价值;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和审美能力;训练学生的语文基本功;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理清文章思路;揣摩文章诗意化的说明性文字;感悟精读四步法;(教学重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令学生接受美的熏陶;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及生活品位;(教学难点)
这里要强调说明的有以下两点:
一是训练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即听说读写思辩悟的能力。这是语文教学必须承担的基本任务,无论教改的方向往何处发展,也不管他是哪一类的课文,只要是语文教学,就必须直下承当,无可卸责。这里之所以标显出来,是因为近来的教学大有忽略倾向,借此警示自己,语文教学的根本不在花色而在务实。
二是教学重难点的设计,并没有凸显说明方法及顺序等,而是注重领受语言文字及其内涵的美的熏陶,同时感悟学习方法。这是因为这篇小品文,他突出的个性在于拥有丰富的艺术底蕴和强烈的语言表现力及感染力,如文中俯拾皆是的精美语段:
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抚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
如此优美的文字,充满着诗情画意,这样生动的意象,具足着艺术底蕴,句句如歌,旋律动人,这决非常规说明文可比,若不将此定作教学重点,岂非失之交臂?并且此若不悟,下面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令学生接受美的熏陶,提高审美情趣及生活品位的教学难点,也就不可能得到突破。
目标制定之后,便要选择确定符合课文个性特征的教学方法,针对这一课,我以为诗化意象的语言,应当以读摄之。因为只有读,才易与作者产生共鸣,才能领会文章的精妙之处,进而领悟其内涵。因此,鉴于课型,私下设计了“精读四步法”展开教学,即:
一读通字词整体感知,
二读品佳句领悟印证,
三读析特色实现收获,
四读重迁移能力提升。
实践证明,这一方法在实施二类阅读课文的教学时,效果较为理想,甚至一类课文的教学也可在这基础上细化运用,具体原理将在教学设计的程序中加以解释。
那么确立科学规范的教学模式流程更是不可或缺的教学准备工作之一,鉴于新课标理念中的自主合作与探究这一理念已成共识,这儿不再多说。
接下来,谈一谈教学程序的设计:
一、创情景,自然导入 (旨在将学生导入学习境界)
(具体做法:采用与上一课《中国石拱桥》作对比的方法导入,两课的作者,一是科学家,一是画家,艺术家,他们眼中的桥分别是怎样的呢?激起疑情,导入学习。)
二、师生互动 合作探究
㈠ 听读课文,初步感知桥之美
(指名口述感受及感觉,训练感悟思辨及语言表述能力)
1、听读,说感受
(要求听出关键词句,之后说出自己的'感受,旨在落实听力训练)
2、圈点勾画,解决字词 (重视积累的习惯培养)
深化感知,发现疑问 (引导学生初步进入自主学习)
㈡ 快速默读课文,要求:
1、圈划自己喜欢的词句,同时批注喜爱的理由 (个性化阅读能力培养)
(这正是个性化阅读的体现,这种阅读放中有收,既能发散思维又能深化感受,即可读中内化又可写中运用,而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感情需要,十分重要,并且圈点批注也是读书必须的基本功训练之一,他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体现,故而有此设计。)
2、交流互动 (引导落实课后练习中四句美文)
(在交流中解决重点)
3、小组合作 讨论探究:
①桥美何处?揭示相关文句 (探究主旨)
②划分层次,思考文章运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及顺序?(理清思路(重点))
(这里要说明的是,以上两个问题是非常简单的,学生很容易地就可解决,但却不可缺少。第一个问题“桥美何处?”实际上在整体感知及前面的个性化阅读中已经得到了较为充分的解决,这儿提出探究,一是想在交流探讨中进一步完善答案,深化印象。再者意在降低由感知到探究的难度,赋予学生合作学习的成功感,令其产生愉悦,从而培养与他人合作的崇高精神。第二个问题的设计也基于此,只是他还肩负着解决教学重点的使命,文章思路的理清,十分有助于明了说明方法和顺序,很好地巩固单元学习重点。)
③读后有何启示?哪里最值所学?(发散思维 为下伏笔(突破难点))
(这是为突破难点而设计的问题,一方面他是探究的核心,有利于深层次把握文意,吸收文章营养,另一方面他能更好地发散思维,为下面三读收获而伏笔。更重要的是,本节教学难点“提高审美情趣及生活品味”,将在这成熟的契机中得到解决。大家知道,所谓提高审美情趣及生活品味,实际上是难以具体操作的教学目标,他的突破只能依靠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见识增广、见地开发、观点观念的形成等理性境界的提升来实现。而在以上的学习、讨论、交流、探究中,学生已经得到美的熏陶,他们的思维已经经受许多次碰撞,那些闪耀着智慧之光的灵感,已不同程度地促使他们的见识增广、见地开发、观点乃至观念渐趋形成。于是,在这种成熟的契机中,抛出这一问题,便能很好地实现教学难点的突破。)
④讨论小组成员个性化阅读疑问 (照应开头,借智慧开释疑情)
(以上四个问题的设计,其难度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正适宜八年级学生的学情及心理特征。)
4、汇报、点拨 (深化思维 提供语言组织锻炼机会)
㈢ 三读课文,出声朗读,要求:
1、在与中国石拱桥的对比中,说出本文特色(深化印象,实现内化建构)
(一方面对比阅读可以明辨思维,另一方面,之所以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目的是让学生实现知识的内化建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新旧知识之间一旦建立了联系,便易于同化而内化。这里两文对比,即可彰显其意。同时也照应了开头,解决了导入疑情。)
2、集体整理与本文相关的生动形象的词汇
从中精选十个左右(为四读迁移作准备)
(这是为四读迁移做准备工作,在前面我讲过,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语文能力的核心却是思维,于是激活发展思维就是我们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另外,大家所共知,学语文就是要学会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如果我们只是简单的读书而不学会运用文字,那就收效甚微了。怎样把二者结合起来?我从语文教学通讯中得到启示:串词成段,乃至串词成篇!就是读好课文,便着手搜集学习过程中的有关精美词句,然后根据自己的能力,确定条目,通过想象、联想等手段来表达经验,串词成段或成篇。这一方法实质上正是把学生课堂内化的知识乃至经验、情感等,通过思维训练外化为能力的过程。实践证明,其效果是极为理想的。他足以打破某些语文课堂的花色教学,真正的落实语文能力的培养。)
㈣ 选读课文,要求:
1、读精美句段,悟写作方法
2、将精选词汇串成文段 (写作训练,将内化知识外化为能力)
三、反思过程,总结学法(要求为学法命名)
一读感知 二读领悟 三读收获 四读迁移
(精读四步学习法)
四、板书设计:
桥之美
━━━ ━━━ ━━━
桥之美(?)→ ━━━ ━━━ ━━━ → 串词成段
━━━ ━━━ ━━━
一读感知 二读领悟 三读收获 四读迁移
(精读四步学习法)
整个教学过程,依学法展开,既实现了过程中的自主合作与探究,也让学生在变幻着的意义阅读中体验到了快乐,收获到了学法,提升了听说读写思辩悟等多种语文基本功能力。
总之,该课教学重在实上着力,一方面继承传统,着实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深刻发掘其思辩智慧,另一方面,吸收时代营养,赋予学生会学习、爱学习、能合作、敢探究的人文素养。这是我所设计的基本思路。当然,鉴于水平,疏漏与错失难免,愿在反思中不断改进。
《桥》说课稿7
一、说教材:
《跨跃海峡的生命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人间真情专题栏的一篇阅读课文。本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课文先后描写了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两个不同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他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台花莲的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台青年的骨髓。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所有的这一切,为的是挽救海峡彼岸一个年仅18岁的生命。两岸同胞相距虽远,心却是紧紧相连的。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二是体会台人民和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与学生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运用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谈何容易、平安无事、期待、突如其来、空旷、骨肉同胞、血肉亲情等词语。
2、读懂课文,理解跨跃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贵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三、说设计理念:
课文语言朴实自然,叙写生动具体,情致淳厚感人,教学设计以爱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美好的感情,体会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教学中重朗读、重感悟、重情感、重创新。在听、说、读、写中落实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四、说教学思路与意图:
(一)、故事导入,引发爱:
1、讲故事,谈感受。有一位母亲买菜回家,突然看见自己三岁的孩子正从自己五楼的阳台上摔下来。这位母亲一下子从很远的地方跑过去,居然接住了小孩。后来,消防队员做了一个试验,让这位母亲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跑过去,这位母亲却接不住一个沙包。这是为什么呢?
2、揭示课题:了不起的`母亲瞬间爆发了超常的力量,避免了惨祸,拯救了孩子。是爱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我们要学习的《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发生在杭州的故事,因为真实,因为就在我们身边,我在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格外感动,我想你们也一样,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个故事,看看到底是什么感动着我们?
(二)初读课文,体会爱:
1、自由读课文:
(1)读通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2)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读后你有何感想?
2、检查交流:
(1)认读词语,说你能理解的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谈何容易、平安无事、期待、突如其来、空旷、骨肉同胞、血肉亲情
(紧扣文本理解词语,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感悟课文内容)
(2)回答问题2
(三)研读课文,感悟爱:
1、学习课文第二段,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当时情况的紧急性。
如:小钱静静地躺在床上。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得连红润起来。
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2、学习3-6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划出是自己深受感动的语句或段落,在空白处写上感受。
(2)、有感情地练读你划记得语句或段落,说说理由。
(3)、学生交流体会。
(随学生的回答,进行相机的指导,指导学生如情入境的反复朗读,探究人物的内心活动,体会人物的心情。从大地震刚过,台青年静静地躺在床上,没有考虑家人是否平安无事,没有考虑是否延期手术,没有选择空旷安全的地方等细节,体会台青年一心只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从礼博士抽取骨髓使得镇定沉着,运送骨髓中的刻不容缓,植入骨髓使得部分昼夜,体会其不顾个人安危、吉他人之所急得高尚医德。同时课文语言朴实自然,叙写生动具体,情致淳厚感人,引导学生认真品味语言,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3、学习第7自然段
4、说写练习
这是一次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这是一次和死神争夺生命的较量,最后,生命在人们的无私的给于中复活了,生命之花在人们的爱和奉献中重新绽放了。小钱得救了,他的身体会慢慢康复,他苍白的脸会慢慢红润起来,他的心中一定会充满了感激,你想他会感激谁呢?如果有一天小钱和那位台青年相遇了,他会对台青年说些什么?
5、学完课文,谈谈你对课题理解。
(四)拓展延伸,畅谈爱:
1、组织讨论;如果人人都献出一点爱,我们的班机,我们的学校,我们的社会将会变得怎样?
2、欣赏歌曲《爱的奉献》
(爱是明媚的阳光,给人以温暖;爱是盛开的鲜花,给人以芳香;爱是潺潺的溪流,滋润万物的成长;爱是熊熊的火炬,点燃生命的希望。让学生在欣赏《爱的奉献》中结束本堂课的教学,使课堂教学得以有效延伸。)
《桥》说课稿8
一、教材分析:
《桥》是五年级下学期第四组的讲读课文。本组课文的主题是“感人的故事”。教学本组教材,要引导学生潜心读书,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体会作者的情感脉络和表达方法。《桥》的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在表达方法上也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
(2)多用简短的语句来渲染紧张的气氛;
(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表现力。
依据教材特点,制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1、认识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3、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以及题目的深刻含义。
二、说教学目标
作者编排的意图是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品质和宽大的胸襟。但是文章所描述的真人真事离生活太遥远了,虽然学生通过各种信息渠道了解到许多优秀人物的英雄事迹,但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学生根本没有见过这样的人,他们缺少这样的生活经验。因此本课的教学我确立如下的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挡、跌跌撞撞”等词语。 积累课文中的特色语言。
2、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用心触摸文句,通过研读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感悟洪水肆虐的危机情境,体会老汉的光辉形象。
4、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了解课文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方面的表达特点。
5、借助文本唤醒真情,关注生活,感悟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
三、说教学重难点:
新课标中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读、写、说的能力,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所以我把本课的重难点定为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
四、说课时安排:
这篇课文我安排两个课时,我把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确立为:1、认识6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挡、跌跌撞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研读,品位语言,重点学习第一、二部分:桥窄,水猛,人慌。感受洪水之大及当时场面。
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我确立为:1、品味语言文字,学习第三、四部分,重点感知老汉作为村党支部书记和父亲的双重形象,以及在危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无私无畏的人格魅力;
2、初步感受课文布局谋篇的特点;
3、积淀情感,感情朗读课文,提升语感。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结合教材特点和五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交流的学习特点,本堂课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朗读感悟法:结合本课的语言特色,以读代讲,以读促学,通过自读自悟、边读边想像,生生评读师生评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想象”,充分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并将之内化、沉淀,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
2、想象感悟法: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力求挖掘教材的空白处,开启学生想象的闸门。在研读中,通过换位思考,体验人物的内心,使人物的形象更丰满,更高大,真正做到基于文本,又超越文本。同时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和思维。
除了以上方法外,在本堂课的教学中,还穿插了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等等。我力求学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语言实践中学习语言,在品味语言中积累语言,在内容体会中掌握方法。
六、说设计理念:
激发阅读愿望,走进文章的情节
结合文本内涵,走进老汉的内心
研究文本外延,走进学生的思考
七、说教学流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第一课时:谈桥引出课题(有形的桥和无形的桥--------北京奥运会是中国走向世界的桥,书籍是知识的桥,为教学难点做好铺垫);初读课文,理请脉络;(课文的主要内容,分段,
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书写字词。
第一环节为
一、诵读词语,再现场景:
1、听写描述洪水的词语并感情朗读。
2、透过这些词语,你感受到什么?
3、引读水猛的句子。
4、交流灾难来临时,一百多位村民的表现,用一个词来概括。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本环节即复习了课文的生字新词,扎实了基础,又为导入课文做了铺垫,也为学生在后面的有感情的朗读英雄言行做了热身。
二.聚焦老汉,品悟党支部书记形象:
我是这样过度的:同学们,此时此刻,洪水势不可挡,村民惊慌失措,乱作一团,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是谁挺身而出,搭建了一座让村民们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1、请同学们读课文相关部分,想想老汉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2、交流汇报,重点研读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①自个儿读读这些文字,老汉在洪水中留给你怎样的形象?板书:一座山
②再读,哪些字词让你感觉到此刻的老汉就像一座山?
(研读“站”和“盯”),回读:他像一座山
③老汉默不作声,但是,心中也这么平静吗?此刻,他在担心什么呢?
3、复沓引读句子(随机指导朗读):“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重点指导好三个感叹号(虽然声音沙哑,但很坚定、有力、威严)
三、设置矛盾,体会父亲形象
1、继续关注老汉,读15—23自然段,还有让你刻骨铭心的场面吗?划下来准备读给大家听。
2、交流,读。(呈现老汉和小伙子相关的几个自然段。)把他们前后各自的动作对照看看,有没有矛盾的地方?
①交流后,显红“揪”和“推”:指导朗读揪的句子。老汉这一揪,很可能把儿子从生命线上揪到死亡线上,老汉犹豫了吗?为什么揪他?
②学生自由说矛盾的地方,显红“瞪”和“推”。教师出示以下句子并引读,学生想象并交流省略号的部分,说话:
儿子瞪了父亲一眼——父亲啊
儿子推了父亲一把——父亲啊
父亲推了儿子一把——儿子啊
3、重现父子俩在木桥前的一幕(15——23段),换进“父亲和儿子”,再读句子。 这两部分环节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放手让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内容去读、品、议,通过老汉对乡亲、对自己、对儿子的言行的感悟,杂学生心目中树立了一名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突破了教学的重点,也为理解课题这一教学的难点作了准备。
四、升华情感,理解桥
1、再次出示: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同学们,你们现在明白了全村人为什么都拥戴这为老人了吗?引导学生总结,老汉在生死攸关的险境面前为人们搭建了一座生命桥,他所表现出的英雄言行感天动地:进一步想象以前人们为什么拥戴他?
2.同学们, 让我们饱涵神情的齐读课题。
抓住“拥戴”一词,不仅体会洪水面前老汉的行为值得人们拥戴,更进一步想象以前他的所作所为,体会他是:桥的含义,情感上水到渠成。再通过老师的渲染、话外音及齐读,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课题。
五、学习写法,拓展升华主题
1、这篇课文感人至深,除了内容的原因之外,还因为作者在表达方法上的独具匠心。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课文,看看作者在表达上都有那些特点。探究作者为什么要到结尾才点明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微型小说,结局出人意料。
探究句子的特点拟人、比喻。
2、同学们,文中的老汉虽然没有名字,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赞美老汉,并尽量使用上“桥”字,如,“老支书,你是村民们跨越死亡的生命桥!”“老支书,你在生死关头,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你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永远不会坍塌的桥”。
3、推荐阅读雨果 诺曼底号遇难记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 16桥
一座山 父爱如山
党支部书记 一座桥 生命桥
七、说新课改理念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突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课堂的主阵地,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边苦学为乐学,在课堂上尽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不断尝到成就感。让学生潜心涵泳、诵读体味。特别是第一课时,要让学生静下心来认真地读,以诵读体味为主要教学形式,注重诵读中涵泳、意会、体悟。并在读中了解课文大意、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能与文本、作者充分的进行对话,为下一节课学习做好准备。
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在上课时要求学生分三个层次的读课文:一读课文,正音,读通课文。二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三读课文,品析文章主要人物。一读课文,正音,读通课文,对一些难理解、难写的字词,重点指导读写,扫除学习课文中的障碍,发挥语文学习的工具性作用,使学生能很快进入文本。二读课文,让学生能更流利的读文,更好与文本对话,归纳出文章的大意,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再在这个整体认识的基础上,提炼出主要人物——老汉。第三次读文,有感情的读课文重点部分,就是有让学生抓住主要人物老汉的言行,感悟老汉的伟大。
《桥》说课稿9
人人都向往温情的友谊,如何让友谊之花遍开,让友谊之树常青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友谊桥》这一课吧!
这篇童话中作者给我们讲述了一群有着不同肤色的蜡笔娃娃的争吵,到后来他们听从了紫娃娃的劝告,联手共同描绘了一道象征友谊的彩虹桥的故事。全文共十三个自然段,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叙述的重点是蜡笔娃娃们为炫耀自己的长处而引发的争吵,第二个部分叙述的重点是在紫娃娃的提议下所有的蜡笔娃娃共同合作,画出了令他们惊叹不已的美丽画卷。文中没有空洞的说教,孩子们通过阅读、比较、表演、感悟,就能够照见自己的影子,自然而然的懂得其中蕴藏的道理——学会欣赏别人的长处,学会与他人合作,追求真挚、美好的友谊,珍爱我们的集体。
我打算本课分两课时完成,在这里我着重分析第一课时。
本单元教材编写的意图是通过学习,让孩子们细细品味多彩的童年,感受童年的无限乐趣,并且《新课标》中对低年级阅读提倡让孩子们喜欢阅读,能感受阅读的乐趣。教学时,应抓住蜡笔娃娃们情感、态度、言语、行为的变化,引导学生多方位的朗读二~七个自然段感悟蜡笔娃娃的争吵是因为只看到了自己的本领大,看不到别人的长处,引发学生迫切地想要去认识友情。将图画与八~九个自然段的学习相结合,让孩子们在看看,说说,演演的形式中去发现友谊,体验友谊,从而激发孩子们学会欣赏别人的长处,领悟友谊的真谛。小组合作学习生字,让孩子们建立友谊,感受合作的快乐。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本课的具体情况,我将“通过在研读蜡笔娃娃们的对话和认字、识字中,品味语文学习的乐趣”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而如何让孩子们感悟文中蕴含的道理,学会与他人合作,追求真挚的友谊,对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将其作为难点来处理。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结合《友谊桥》一文的具体情况,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一、图画导入。
出示CAI课件:蜡笔娃娃们合作画的一幅画,在学生欣赏的同时,请孩子们说说自己对这幅图画的感觉,引入课题。
二、初读课文。
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小组合作检查字音。出示CAI课件检查生字和生词的读音,谁读对了就可以过桥。
三、细读课文。
品读感悟,认识友谊。
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读帮助学生与文本对话,如小组读,师生合作读,自由读,指名读,师范读,男女生赛读等等。以教学蓝娃娃的话为例,先老师范读蓝娃娃的话,请学生评价,你听出来了蓝娃娃说话的态度是什么样的?抓住词语“傲慢”,鼓励学生谁还能读出傲慢的语气,并进行现场的表演。男女生再次赛读蓝娃娃的话。
(设计意图:感受课文的情感美,离不开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叶圣陶先生称之谓“美读”。叶老说:“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因此,要想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充分感知,应进一步将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在对课文的美读中体会课文的情感。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通过以群体和个体的形式读蜡笔娃娃的争吵,并进行自我评价,引发他们想要去寻找蜡笔们争吵的原因,从而突出了本课教学的重点。)
创设角色,发现友谊。
在这部分教学中,创设了一个角色"智慧老人",演演当小蜡笔们争吵的时候,智慧老人会怎样劝说小蜡笔们?过渡到紫娃娃的话,通过读紫娃娃的话,领悟到不能只说自己的本领大,还要看到别人的长处。
(设计意图: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把学生变成了一个发现者,首先为他们创设了一个角色"智慧老人",使他们亲身参与到童话中,让他们来劝劝小蜡笔们,接着过渡到紫娃娃的话,通过读紫娃娃的话,领悟到不能只说自己的本领大,还要看到别人的'长处。)
升华情感,体验友谊。
出示CAI课件,再次欣赏蜡笔娃娃们的画,谈谈当你再看到这幅画时,自己有什么新的感受吗?引导学生带惊叹、欣喜的语气读第八~九自然段,体验小蜡笔的感受。
(设计意图:本单元教材编写的意图是通过学习,让孩子们细细品味多彩的童年,感受童年的无限乐趣。所以我将"品味乐趣,感悟友谊"作为本课的难点。为了突破难点,在开课时先用CAI图片,让孩子们欣赏蜡笔娃娃们一起画的"蓝天、白云、青山、小溪、麦田……"询问孩子们对图画的第一体会,当学到课文的第九个自然段时,再次将图片拿出,继续引导学生看图,因为在前段学习中学生的情感已经被调动起来,尤其是读蜡笔娃娃争吵的对话中和扮演智慧老人的亲身体验中,加深了对文字的理解和体验,再次看到图画的时候无疑是情感的一次升华。这时他们再聊的不仅仅是图画很美了,他们会谈到自己受到的思想的启迪,即对友谊的自我理解。在此时教学的难点得到了突破。在这个片段教学中,给学生充分和开放的思维空间,珍视学生的独特的体验,学生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物,都给予认可和鼓励,并利用这种差异进一步推进教学。)
四、识字、写字。
合作创新,建立友谊。
小组合作学认生字"娃、肤",比比哪一小组合作得最愉快,效率最高。师范写,生评价。描红,相互欣赏。
五、课后练习。(任选一题)
自由组合创作一幅画,写写感受或收获。或是排演一次课本剧,写写感受或收获。
(设计意图:当孩子们经历了认识友谊―――发现友谊―――体验友谊这三个过程以后,对于"友谊是什么"有了更深的了解,那么该联系实际来体验一下,友谊的魔力了!于是安排了一次小组合作识字和选作的练习,让学生有了实践的体验。)
不要只说自己的本领大,而看不到别人的长处。
2、友谊桥
板书设计
我觉得板书是我施教的“蓝图”,是教与学思路的体现。在板书的设计上我抓住低年级孩子喜欢图画的特点,瞧,蜡笔娃娃发生争吵的时候,他们脸上带着难受的表情,当他们听了紫娃娃和智慧老人的劝告后,一起合作了一幅美丽的图画,蜡笔娃娃们开心地笑了,合作令人多么的愉快呀!学生通过板书也能直观地感受到友谊给人带来的快乐。
语文是一个包容性较强的学科,探究、发现和创作的完成,势必掀起了一个又一个的课堂高潮。使人受到情感美和人性美的熏陶感染,我想这就是语文课带给学生的独特的情感体验,也是语文课的魅力所在。最后愿我们的语文课堂在探究、体验、实践中更加的精彩;愿我们的孩子在创新、合作、个性中更健康的成长!
《桥》说课稿10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一支画笔,一张纸,一个梦想就可以创造出一个奇妙的美术世界。今天我和孩子们就用七彩的画笔,灵巧的双手,大胆的想象来创造一个多姿多彩的桥的。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浙美版美术教材第六册第一课《家乡的桥》的第一课时。。
一.说教材。
根据《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确定本课属于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了解有关桥的知识,欣赏古今中外的桥,让学生对桥的造型进有一定了解,总结桥的结构特点。通过让学生看看,画画的形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家乡的桥》一课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在语文课上已经学习了《赵州桥》,《立交桥》等课,对桥比较感兴趣。学习好《家乡的桥》一课,用绘画的形式进行桥的造型,为今后学习类似课程《塔》打好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和课文内容,我为本课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了解有关桥的相关文化,欣赏桥的美丽。
2.情感态度目标:了解桥的基本结构和形状,通过对桥的欣赏,描绘进行爱家乡的情感教育。
3.能力目标:培养观察力,记忆能力以及表现画面,表现视觉的创造能力。
由以上教学目标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在欣赏桥、认识桥的基础上了解桥的组成和造型特色。教学难点是用绘画或制作的形式独立创作各种造型的桥。
三.说教学策略。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针对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将采用游戏法,启发式引导教学法,归纳法为你本课教法。学法是自主探究式学习方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配套的多媒体课件和桥的模型。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桥的资料,准备绘画工具。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过程我分三步进行: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二)欣赏体验,认识了解。
(三)师生探究,学习画桥。
下面我们就来走进第一步。“好的引入是课成功的一半”。课前我布置了学生查找有关桥的资料,这节课我先和孩子们一起玩有关桥的知识抢答游戏,并评出“桥梁小博士”。通过游戏,并激发学生兴趣,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接下来走进第二步,这一环节我要完成两个任务:1.欣赏桥。2. 认识桥的作用,了解桥的造型特色。我们先来欣赏古代的桥,画面上的这些都是石拱桥,他们外形古朴,有着上上千年的历史。但是它们都是单一的圆拱形,都由桥墩,桥孔,桥台组成。接下来是绍兴的八字桥,它打破了石拱桥圆拱形的'造法,采用了八字桥的造型,故而得名。这是著名的赵州桥,特点在于大桥洞的肩上有四个小桥孔,它由一个桥孔演变为多桥孔,造型十分独特。说到卢沟桥,我们就会想到“七七事变”,其实除去历史原因,卢沟桥本身也是一座造型精美的桥,特别是桥栏上千姿百态的狮子,增加了桥的观赏性和艺术价值。这是扬州的五亭桥和广西的廊桥,他们都是在桥面上建造美观实用的亭子而闻名。
小结:通过学生观察发现,古代建造的桥有单孔桥发展到多孔桥,再到桥面的精美设计,造型越来约美观,观赏性和艺术性也越来约大。
现在来欣赏现代的桥:
南浦大桥是世界上第四大双塔双索面斜拉桥,日本明石海峡大桥是世界上最长的桥。这座桥身悬挂在两根索缆上,横跨在两山之间,造型简洁而优美,如从天而降一般的叫悬索桥。纵横交错在城市繁华路口的立交桥,如同一座“空中马路”给城市交通帮了大忙。
小结:随着经济的发展,未来的桥必定会给人们生活带来更大便利。
看了这么多古今中外的名桥,现在来关注我们家乡吉安的桥。
这座美陂的古桥由几块木板简易搭建,桥身由斜立的木板支撑着。这是龙源口石桥,它被印在我国第二套人民币3元背面,真是我们吉安人民的骄傲。这是吉安大桥,现代的桥,夜晚的吉安大桥,在白炽的灯光的衬映下,千米横桥如一串闪闪发光的珍珠项链,分外明亮。这座桥获得了中国建筑的最高荣誉“鲁班奖”。
小结:通过这三座桥的变化,学生可以感受到我们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心中产生自豪之情,希望孩子们以后为家乡造出更漂亮的桥。
以上环节我采用欣赏、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观察发现桥基本是由桥墩,桥台,桥孔构成的。通过比较桥的异同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由学生讨论得出由于用途,地形,材料的不同而设计建造的桥千姿百态,从而有效地完成本课教学重点。
(三)师生探究,学习画桥。
最后走进师生探究,学习画桥。这一部分是教学的难点,我分四部分来教学:
1,创设情境,为家乡设计一座桥。
2,欣赏同龄孩子的作品。
3,学习画桥的步骤。
4,展示作品,师生共评。现在展示的是同龄孩子表现桥的作品,有各种造型的桥,未来的桥。
再由我指导绘画步骤:
先画出桥的基本型,用线描方法对桥的基本结构做简单概括,(直线勾勒桥基线,弧线刻画桥身,短线确定桥面宽度,)画出整个桥面,完成桥洞设计,最后将整幅图涂上鲜艳美丽的颜色。还可以再刻画桥的细部,如桥上的行人车辆,或者添加四周的环境和背景。然后由学生创造桥,我适时恰当辅导。这环节设计依据学生认知的规律,从说—看—学—画四个步骤让学生学习化难为易,逐步突破难点。最后通过师生共评的方式评价学生作品,让学生感受桥姿态各异的美,进而激发热爱家乡,造福家乡之情。
本课以“情”字作为一条暗线贯穿下来,通过欣赏,了解,绘画的美术学习,了解了桥的知识,造型特色,创造了桥的作品,这不但丰富了美术课堂活动,提高了学习效率,拓展了小学美术课堂的内涵,而且令学生享受到艺术的熏陶,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桥》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讲述了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钱畅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二、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虽然同学们缺少对于文中提到的白血病、地震等事件的切身体验,但是他们已经具备了借助教师的引导以及情感迁移等方法来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情感。通过学习本文,同学们也能深切的体会海峡两岸同胞割舍不断的血脉亲情。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够认读生字词,并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课文,体会文中“生命桥”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体会两岸同胞割舍不断的血脉亲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读生字词,并能够体会生命桥的深刻含义。
2.难点:感受两岸同胞割舍不断的血脉亲情。
五、说教学方法
讨论法(展开)、谈话法、情境创设法、多媒体演示法等。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
使用投影出示台大地震的相关资料,并提问:“遇到地震我们应该怎么办?”同学作答:空地避难、有序离开建筑物。
教师讲述:但是在地震当时有两位台同胞坚持呆在室内,他们为什么会这么选择,我们今天就来了解下。
2.整体感知
1)播放范读录音,提示同学们标出文中的生字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并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
3)请同学们合上课本,回忆文中讲了一件什么事。并随机点名请同学回答,回答不完整的'会请其他同学补充,并由教师进行总结。
3.深入研读
1)随机抽取同学范读第1、2自然段,并提问:“小钱得了什么病?”并与同学们谈话互动分析得出:“小钱是不幸的,更是幸运的。”因为小钱有机会能够得救。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3、4自然段,并从文中找出,为什么李博士和青年都没有离开医院的大楼。
3)由教师范读第5、6自然段,读后提问:
a)“针头从肌肤中脱落,青年的反应是什么?”
b)“一次又一次的努力”说明了什么?
c)为什么青年一直静静地躺着?
并请同学们四人一组进行讨论,时长5min。讨论结束后随机提问,由教师进行总结。
4)由教师继续追问:“骨髓抽出之后是否就能松一口气呢?”同学寻找答案:“骨髓必须在24小时之内注射给小钱。”
5)最后,请同学们齐读第7自然段,并提问:“这座生命桥是由哪些人的努力架起来的?”同学们会自然想到:“李博士还有青年。”教师加以引导:文中没提到的人有没有呢?比方说两岸的医护人员。在引导之下,同学们可能会进一步回答出:飞行员,接送的司机等等。再此,我会加以总结:“在这个故事的背后,还有许许多多的无名英雄,他们也都是值得我们尊敬的。”
4.拓展延伸
由教师提出问题:“小钱获得新生的血脉来自于这位无名的台青年,那又是什么让这位青年可以不计得失的付出?”同学们通过思考及回忆文章内容,就会找出:“两岸同胞的心及血脉亲情都是连接海峡两岸的。”由此同学们自然的会感受到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
5.小结作业
在课程的最后,同学们齐读课文,再次感受文中的浓浓的血脉之情。
作业: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想象十年后小钱与台青年两人见面的情景,并分别选人饰演,在下一次的活动课上进行展示。
七、板书设计
《桥》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桥》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组课文中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语言简练生动。
二、说学情分析
现实生活中,像老汉这样具有舍己为人精神的人层出不穷,有些学生的身边就有这样的人和事,通过其他渠道也能了解了很多类似的感人事迹,但对共产党员面对危险时,把生的希望留给百姓,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精神,学生理解恐怕不够深入,特别是对于课题桥的深刻含义也许更不容易理解,教师需要加强引导。另外,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语言感悟能力,能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人物品质。
三、说教学目标
我所上的是本课的第二课时,依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文中关键词句,体会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3、朗读感悟,课文题目“桥”的含义是什么。
作为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研究性阅读和感悟的能力,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读、思、记课文中需要重点领悟的部分。这篇课文篇幅短小,但文本所描绘的人物形象与场景都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很难被文中老汉的形象、精神所打动,特别是对文章以《桥》为题的理解。课文所蕴涵的情味、思想内涵不容易为学生所理解、接受。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关键词句,体会老汉是个怎样的人。教学难点是理解题目所蕴涵的深意。
四、说教法和学法
为突破这重难点,我采用的教法是引导点拨法
学生学法方面,我主要采用的是勾画做批注法、自主合作探究、朗读感悟这三种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用以下四个教学环节来完成。
一、谈话引入新课。
二、感悟老汉是怎样的人
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7—23自然段,画出描写老汉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用心体会,在旁边写写感受。
2、抓住重点词、句指导朗读,感悟老汉形象。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老汉沙哑的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中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抓住课文中对老汉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感悟老汉临危不惧、热爱群众、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解决教学难点。并在这一过程之中提炼出阅读方法:抓关键词阅读、走进人物内心阅读法、图文结合的阅读方法】
三、情感升华,体会“桥”的深意。
同学们,你们现在还觉得这篇文章仅仅是在写那座窄窄的木桥吗?那么是在写谁?(老汉)就只是写老汉一个人吗?(不,是把所有像老汉这样舍己为人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化身成了一座不朽的,一座使人民群众获得生存的希望之桥。是他们让人民群众相信:只要有中国共产党在,人民群众的生命就一定会得到保障,他们就是党和人民群众之间心连心的桥。
四、拓展练习(选作一题)
1、想想老汉未喊出的话是什么,并把它写下来。
2、写一篇读后感。
《桥》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家乡的桥》是西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作者以优美的文字描写了记忆中故乡美丽的小桥,展现了江南那份悠远的意境,字里行间透出作者想念家乡,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全文采用了“总-----分”的结构形式,首先总起全文,写“我”的故乡在江南,故乡的小河多,接下来具体介绍了家乡桥的数量、造型、名称及桥是我们的“乐园”来追忆、描写家乡的桥。
二、说学生情况:
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处于10-11岁之间,活泼好动,求知欲旺盛.对感性的文章特别容易受感动,所以在这节课上必须及时创设情景,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历体会文章中作者的心情。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由爱家乡的桥到爱家乡的情感。
三、说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统一在一起的,二者不可偏废,也不可分离。为使我的语文课堂上真正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我将文本所载负的人文思想、情感内涵,寓于语言之中。在理解、感悟语言的同时接受文化、情感的陶冶,体现语文教学特色。因此根据新课标的三维理念,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生字新词,读通课文,品味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借助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三学一拓”的教学模式来品味课文中的描述,结合课件和阅读讲述创设一定的情景,带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从而把握作者的情感,体会作者忆家乡的心情,并能用朗读的方式把它表现出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离开家乡后思念家乡的心情,唤起学生对自己家乡的情感,提升语文素养.
四、说教学重难点
在设计教学时,我力图使传统与创新走向融合,既抓重点词,句,段的教学,体现对语文优秀传统的回归,又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精神世界也得到丰富,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素养。因此,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品味课文中的描写内容,把握其中蕴含的情感,体会作者的心情,用朗读的方式把它表现出来.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乡心情,培养同学们对家乡热爱的情感.
五、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在教学过程的安排上,我着重从情出发又回归到情感的升华,让学生在充满深情的情境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让学生在字里行间体会作者热爱家乡,怀念家乡的思想感情,因此在教法上,我引导学生抓住“在家乡,我们孩子最恋的是桥”这句话构建一个学习的平台,让学生通过自主的研读,落实语言文字的揣摩与理解,进行听、说、读、写的练习,将学校目标充分落实。
(二)说学法:
学法上,则相对应地通过学生的相互合作,自主探究语段,读写结合,让学生与文本产生情感的沟通与共鸣,以达到用情激情,用情促思的效果,再作用到他们的朗读上,从而让学生得到情感的熏陶与提升,真正的入情入境,不仅将作者思念家乡、热爱家乡的感情融入心间,更要以此激发起学生对自己家乡的热爱。
六、说教学过程:
根据“三学一拓”教学模式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导学:运用一首白居易的《忆江南》和几幅图片将同学们带入江南水乡那种河流湖泊星罗棋布,小桥流水人家的情境中,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但对于远离家乡江南的'作者来说,最忆的还是家乡的桥。这时板书课题《家乡的桥》。接着再提出问题“你的家乡有没有桥”,引起情感上同学们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更快的进入课文的学习中。
二)自学:自学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我在课堂上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培养。在这一环节,首要任务是让学生进行整体感悟,一边听配乐范读的课文录音,一边让他们在心里跟着默读,让学生通过听和读来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并提出一个自学要求:课文从哪些地方来对家乡的桥进行了描写?从课文的哪些字词段能够看出来?找到后拿出笔划一划关键的字词句,想一想,写一写自已读到的感受,并和同桌之间交流各自的体会。根据五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这个问题我预计他们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成,明白课文是从桥的造型,名字,是我们的乐园三方面来对家乡的桥进行描写的。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相机板书。这样的安排我认为也符合新课标对语文课堂自主,合作,
探究的要求。
三)点学:学生的自学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并不是放任学生的自流,老师及时地的点拨,引导,促使学生向文章更深处探索,把教材的情,景化作学生自身的体验和感受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学任务。在自学过程结束后,我紧紧围绕自学问题,出示重点句子,让学生读中感悟,然后播放课件,围绕家乡的桥的造型,名字和作为孩子们童年乐园向学生展示江南水乡桥的种种特点。紧接着让学生发挥想象,家乡的桥还会有哪些造型和名字,我们小孩子在桥上桥下还会玩些什么呢?让学生置身于课文中,也让课文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中,在学生的快乐想象中,激发了他们内心的真切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桥的造型,名字和作为孩子们童年乐园的种种特点的描述中流露出来的深深眷恋和喜爱之情也就洋溢在了大家的心中。这时抓住时机再出示重点句子,反复地让学生去读,读出自已对作者心情的理解,这样感情朗读的指导水到渠成,也丰富了学生的积累。在这个过程里,结合课文的层层分析,在阅读时利用想象和情感体验充分地创设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情境,让学生渐渐将感情抒发出来,增强自己的情感表达和体验能力。
四)拓展:学以致用。拓展是对课堂学习的一个延伸,在学习了课文之后,可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一些地方桥的特点,或关于桥的一些历史传说、经典故事,比如《白蛇传》中的断桥相会,《张良拾鞋》等。也可引导学生按照课文的格式说说自己家乡的桥的一些特点,比如造型,名字,自己在那里经历的故事等。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充分交流。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的学生有话可说,鼓励学生多读书积累,也可以为作文课积累一些材料,同时还锻炼了口头表达的能力,为语文作为重要的交际工具做了准备,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五)总结:语言的魅力应该是让人着迷的,尤其是融合了情感的语言。所以,总结的环节上,我在舒缓的音乐中对整节课的学习内容做了简单回顾后,又朗读了课文的最后一段。(今天,我们随着作者的回忆一起走进了令作者魂牵梦萦的故乡,领略了江南古镇的秀丽风光,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家乡小桥的多,千姿百态,桥的名称美极了,桥还是我们的乐园。)让学生在优美的情境中细细感受到这篇文章饱含的浓浓的情感,也让学生对课文的结尾加深了印象,为本单元互动平台中“课文的结尾”这一话题的学习打下基础。作业的布置我认为也是一种拓展,因此我布置了这样的作业:阅读作家郑莹的文章《家乡的桥》,比较一下两篇文章的不同点。
七、说板书
这样的板书设计条理清楚,直观形象,能高度地概括和浓缩课文的内容,便于学生整体把握,而且突出了教学的重点,难点。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以上就是我对《家乡的桥》一课的教学理解,不足之处希望能够得到各位老师的指正和帮助。谢谢!
《桥》说课稿14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爱心架起友谊桥”,选自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心理健康教育自助读本》(八年级),属于人际交往心理范畴。
一、教学理念和目标
爱心,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基础,友谊,是青少年走向社会的奠基石。对朋友付出真诚的爱心,建立患难与共的美好友情,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必修课。教材设置“爱心行动”这一单元,围绕“患难见真情”这一主旨,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渗透,让学生体会在关键时刻,关心朋友、付出爱心的重要性,培养青少年“爱”的能力。
根据以上的教学理念,我制定了三个活动目标:
1、了解“患难见真情”的深刻含义。
2、学会主动关心朋友,付出爱心。
3、感受快乐,获得人生价值。
二、教学方法
我以故事和情景为主线,采用情境体验法、讨论分析法、交流汇报法进行教学,为了达到以上活动目标,我设计了活动过程四部曲:
1,情景导入,感受真情。
2,活动引领,学会关爱。
3,联系生活,付出爱心。
4,实际行动,体验快乐。
现在,我具体说说,我是怎样教这一课的。
三、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情景聚焦
为了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患难真情”的意义,我准备了一些典型的事例,(课件出示)
马克思与恩格斯这两位革命巨人之间的友谊是人类友谊的典范,《资本论》这部经典著作是他们伟大友谊的结晶。最初,恩格斯经营着自己并不喜欢的事业
资助马克思顺利写作。马克思逝世以后,恩格斯放下自己的工作,尽力从事《资本论》后两卷手稿的`整理,完成朋友的遗愿,正是这种无私的友谊及真心的付出,才使得《资本论》这部革命史书得以顺利出版,为共产主义阶级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我国历史上也有“知音难觅”的故事,传说俞伯牙是一位琴师,却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只有钟子期能领悟其中的真谛,俞伯牙将他视为知音,钟子期死后,俞伯牙摔断心爱的瑶琴以祭知音,被传为佳话。
通过这两个经典故事,向学生展示患难友情的无限珍贵。
(二)各抒己见
在“情景聚焦”的基础上,讲述《鲁滨逊漂流记》的故事,鲁滨逊流落到一个荒芜人烟的孤岛上,他最先感受到的是孤独,寂寞和无助,最终他明白,没有朋友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作为青少年,我们的朋友正在日益增多,我们不能一味地等待朋友来帮助我们,而是应该主动去帮助朋友,从此引导学生分析:我们可以怎样关心朋友,帮助朋友?为了突出重点,实现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几个场景。
场景一:体育课上,小明跳高时不小心崴了脚,痛得坐在地上起不来。
场景二:小建是个领养的孩子,最近他知道了真相,情绪异常低落,时常偷偷落泪。
场景三:小芳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孩子,可是由于家庭困难,父母多病,她面临着辍学的危险。
学生看完小品后,分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1、假如你是他们的朋友,遇到上面的情况,你会怎么办?
2、帮助别人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在热烈的讨论分析后得出结论,我们要主动关心朋友,在朋友需要时伸出热情的双手,雪中送炭,让朋友在危难时刻感受到友谊的珍贵。友谊会因为我们付出的爱心而变得更加牢固,世界会因为我们付出的爱心而变得更加美好。这是本课的中心主旨,也是课后同学们努力的方向,
(三)心灵感悟
播放歌曲《友谊地久天长》,通过倾听经典的歌曲,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患难见真情(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的道理,从而主动付出爱心,关心朋友。交代学生自己做一件关心朋友的事情作为课外作业,结束本课。
四、教学反思
这节课值得反思的地方很多,我主要讲以下三点:
1,灵活处理教材,本课活动来源于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格式,而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结合实际生活,安排了几个生活场景,目的是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关心朋友,珍惜友谊,懂得付出,用爱心架设友谊之桥,潜移默化的达到活动目标。
2,运用经典故事,深入浅出,有效地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受真挚友谊的伟大力量,使平凡的友谊得到升华。
3,本课为学生提供了培养爱心,发展友谊的平台,在这里,学生重新审视自我,发展自我,客服自私,学会博爱。最终全面培养和塑造青少年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
《桥》说课稿15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是语文,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语文A版五年级下册第13课《飞夺泸定桥》,我将从说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和学法、课前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七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教材分析:这篇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了红军抗日途中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的壮举,表现了红军战士 英勇 战斗,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气概。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自悟能力,且乐于表达和交流,但要完全透过文字感悟文本背后蕴含的情感还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本课我将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品析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情感,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程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考虑,我将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技能目标: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边读边想象,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理解“妄想,狼狈,震耳欲聋 ” 等词语的意思。
过程方法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情感价值目标:通过有感情朗读课文,启发学生(学习红军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为了落实本科的教学目标,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抓住“飞”和“夺”,理解红军夺取泸定桥的过程, 教学难点定为:体会红军勇往直前的精神。
教法与学法:教是为学服务的,选择适当的教法,可以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据新课标要求及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本节课我将采用创设情境法,朗读品悟法,想象感悟法,多媒体辅助法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读、品、悟”(或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法来学习本文,让学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在读中获得思想启迪,在读中享受审美乐趣。
为让学生自然而然走进文本,更好地与文本、作者进行心灵沟通,从而产生共鸣,我预设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个成功的导入,能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所以开课伊始,我首先用多媒体出示
现在的泸定桥图片,让学生观察这座桥是由什么组成的,让学生说说走在这种桥上,
你有什么感觉?让学生畅所欲言,得出泸定桥就是一座让人心惊胆寒的桥,在1935年5月29日,发生了一场让人至今难忘的战斗,顺势让学生找出课题题眼并板书课题,让学生齐读课题。
二、整体把握,感知全文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因此,我将让学生先自由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哪些段落写了“飞”?哪些段落写了“夺”?读后,让学生汇报交流,这样为接下来的第三个环节品读词句做好铺垫。
三、细读品味,理解感悟
阅读是一个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
生积极与文本对话,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基于这一认识,我将根据上一环节学生的反馈交流,引导学生读课文描写“飞”
的段落(2—5自然段),先让学生读一读这些自然段,说说从哪些词句里面能感受到红军抢时间的?引导学生抓住“28日早上”、“29日早晨”来感受时间紧、任务急,抓住“好几股阻击的敌人”“全身淋透”、“翻山越岭”、“雨大像瓢泼”“饥饿、疲劳”等词句来感受红军所遇到的困难极大。再抓住“一整天没顾上吃饭”“仍旧摸黑冒雨前进”“与敌人对话”等语句来感受红军是怎样克服困难和机智,体会红军战士不畏艰险的革命精神,激发起学生对红军的热爱之情,并让学生带着这种热爱之情再读读课文第
四、五自然段。
接着我还将引导学生读课文6—8自然段,来了解红军夺取泸定桥的经过,我将通过这样的过渡语“当红军29日清晨赶到泸定桥时,却发现”,让学生齐读第6自然段,读后让学生说说:泸定桥给你的感觉是什么?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引导学生抓住13根铁链,木板被抽掉,河水溅起“两米高的水花,水声震耳欲聋”来感受泸定桥的险要。接着我将抓住守城敌人疯狂的喊叫,引出课文7—8自然段的学习,让学生默读这两个自然段,边读边画出让你感动的场景句子。预设学生划出“22名战士------一边前进,一边铺桥”和“英雄们听到------搏斗”这两段话,让学生齐读这两段话,找出第一段话中描写动作的词和第二自然段的比喻句,并让学生说说从这些词语和比喻句中,你体会到什么?感受到什么?这样,学生就能很快地从英雄们的动作词语中和对英雄的描写中,感受到英雄们的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激发学生对红军的无比崇敬之情,并让学生再通过过渡句“正因为红军
的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精神,才能飞夺泸定桥,顺利渡过大渡河。”他们为什么要渡大渡河?结果怎样?让学生齐读第一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的顺序。
五、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课文学到这儿,我将设计这样一段结束语 :同学们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红四团的高大形象一定会永远 矗立在我们每个人心中,老师希望你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时,能像红军叔叔一样坚强勇敢。以此丰富学生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最后来说说我的板书设计,根据课文内容,我设计了这个板书,我是按文章的主题线来设计的,该板书力求简洁清晰,使学生一目了然就能对文本有所感悟,有所思。
13、飞夺泸定桥
接命令
抢时间
飞夺泸定桥 攻天险 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夺胜利
第四篇:《桥》说课稿
《桥》说课稿
《桥》说课稿1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均与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有关,旨在使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展示人民大众创造性智慧,包涵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课文,掌握说明文和小品文的相关知识,开阔眼界,提高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激发他们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
《桥之美》为自读课文,位于讲读课文《中国石拱桥》之后。两篇课文同是写桥,但《中国石拱桥》的作者茅以升是桥梁专家,而《桥之美》的作者吴冠中是画家。他们分别从科学的角度和艺术的角度来写桥。《中国石拱桥》已使学生初步了解了桥的历史、形式、结构等知识,本文则重在引导他们以新的审美视角来品味欣赏文中的桥之美。
二、教材内容的理解
《桥之美》是一篇美学小品,语言具有强烈的画面感与抒情般的感染力。吴冠中先生将桥置于一个个构图框中,发掘出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不同美学效果,给人一种新的审美视角。
课文由桥的诗境美引出桥在绘画上的形式美,再将桥自身的结构美与它的构图美作对比,肯定强调了桥之美美在构图,美在它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美学作用。接着以诗意的语言具体描绘了不同的桥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谐优美地融合的几幅画面。得出结论:“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三、学生情况的分析
当今的初中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个性鲜明,但是,大量的信息使他们在接收时大块朵颐多过细品慢赏,常常忽视周围事物的美,对传统文化的体会也不深。
教学时要结合教材,引导学生用新的审美视角去发掘美、品味美,开阔眼界,提高文化品位。
四、教学目标的设定
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三大类,根据大纲要求和本单元要求,结合教材依据本年级学生的特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把握课文内容──桥之“美”美在哪
⑵ 形象优美的语言
2、能力目标
学习一种新的审美视角:
3、情感目标
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做生活的有心人。
五、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根据上述的分析,我确定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一、学习一种新的审美视角,二、品味形象优美的语言。其中第一点同时也是教学的难点。
六、教学课时的安排
一课时
说明:本文是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为自读篇目。
【促进发展说教法】
要把课改真正地落到实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三个原则:
一、教,就是和学生一起学,重视学情的调查和学法的研究,教学相长;
二、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真正地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品味感悟,主动获取知识,教师的任务是创造与课文相适应的课堂氛围,并相机给与指导和启发
三、教师不要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强加于学生
因此我确定教学方法如下:
1、比较阅读法
《桥之美》位于《中国石拱桥》之后,两篇文章作者的身份不同,写作的角度也不同,通过比较既可以复习上一篇课文又可以自然导入本文,大致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即能有意识地去感知科普说明文与美学小品语言的区别,并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所以我采用比较阅读法来导入课文,具体做法如下:
⑴ 比较两文作者的不同身份及由此产生的不同的写作角度。
⑵ 抓住本文中心句比较两文内容上的不同。
⑶ 比较两文的语言。
2、语境解读法
《桥之美》的语言画面感很强,修辞灵活,具有抒情般的感染力,是本文学习的重难点。因此在具体赏析课文时我选择采用语境解读法,使学生结合语境,由粗到精,由此及彼,反复诵读,整体把握,最终使学生既欣赏了桥之美又学习了语言之美。具体操作如下:
⑴ 在比较阅读基础上抓住文眼来析读
文章的开篇部分往往有最简练的文字作文眼来统摄全篇或交代线索以贯穿全文。本文题目中的“美”即为文眼,析读时引导学生顺着“美”字将文中画面一幅幅铺展开来。
⑵ 诵读、赏析、品味、想象。
⑶ 通过替换、删除描写的词语、或更改修辞方法,细加推敲品读,进一步把握文中语言的魅力
3、分组讨论法
三、提高能力说学法
“最好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笛卡尔)
为了提高学生欣赏品味语言的能力,在教读过程中,注重指导学生赏析的几种方法:
1、联系:将词放在句中品,将句放在文中悟。
2、替换:⑴ 比较替换字词的不同效果
⑵ 抓住文中修辞,比较更换修辞或不用修辞的不同效果;
3、转化:将文字与画面或音乐结合,多角度品味。
4、讨论:互相启发。
四、优化组合说程序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追求师生良性互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备好课但不事先设定所谓的严格的教学步骤,而是把课堂教给学生,教师要因势利导,艺术地驾驭课堂,良好地把握以下教学节奏:
比较阅读
语境解读
讨论品评
迁移拓展
具体做法如下:
1、导课:
⑴ 多媒体展示多幅桥的优美画面,创设情境,渲染气氛。
⑵ 复习《中国石拱桥》,出示结构示意图,引起学生对比讨论。
⑶ 出示《桥之美》中心句。
2、解读
⑴ 抓住本文文眼及中心句“桥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讨论:不同的桥是怎样与不同的环境在相互联系对比协调中体现美感的。
⑵ 展示板书。
桥之美
小桥 流水、人家
乌镇石桥 密密的苇丛
江南石桥 细柳拂丝
长桥卧龙 湖水苍茫
风雨桥 飞泉瀑布
画中桥 街头市集
桥 环境
3、读、赏第四、五两段,品味语言的魅力,同时展示画面。
4、展示音画课件,诵读课文第四、五两段。
三、迁移拓展
⑴ 谈谈阅读本文的启示。
⑵ 教师总结: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本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即:从事物之间的联系中寻求美或新的发现,不仅寻求美如此,做其它事也是如此。
【作业的精心设计】
选题完成作业,要求1与2型的作业各选一题完成:
1、⑴ 收集一些有意思的桥名的由来,如西湖的断桥名因何起。
⑵ 收集有关桥的诗歌、对联、谜语、俗语、谚语成语等。
⑶ 收集有关桥的故事与传说,如三国故事中的当阳桥。
2、⑴ 仔细观察一座桥,从桥与不同环境的联系中发观美,完成一篇作文
⑵ 许多事物都可以从它与周围事物的关系中得到新的发现,请就此完成一篇作文。
五、展开想象说板书
在导入部分与解读部分各设计一幅板书
导入部分:桥之美 中国石拱桥
吴冠中—画家 茅以升—桥梁专家
构 历史长
图 形式美
美 结构巧
施工妙
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
说明:这一幅板书将两篇文章的大体内容做了一个比较,使学生对两文的区别一目了然,自然导入课文。
解读部分:
桥之美
小桥 流水、人家
乌镇石桥 密密的苇丛
江南石桥 细柳拂丝
长桥卧龙 湖水苍茫
风雨桥 飞泉瀑布
画中桥 街头市集
桥 环境
说明:这个板书提纲挈领,归纳出文章脉络,列出了文中桥所处的不同环境;形似拱桥,形象生动,使学生直观化感受到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桥》说课稿2
一、说教材
语文综合性活动《说不尽的桥》所处的单元是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这一单元所选课文基本上都与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有关。《中国石拱桥》使我们分明看到了赵州桥和卢沟桥那不为历史的风尘湮没的光辉,《桥之美》让我们领略到桥在不同自然环境中的无穷魅力;阅读这些文章,可以使学生接触到多种知识,开阔眼界,激发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而《说不尽的桥》正是在学习这些文章的基础上,通过活动实践,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对桥的知识和桥的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学习关于桥的知识。
2、了解桥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能够自主体验以桥为代表的建筑物中的文化内涵,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独立搜集信息的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情感目标:领略我国丰富的桥文化,丰富文化素养,激发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所以,我根据课标的要求,根据教材的特点,我把桥的知识和桥的文化两大块作为本课的重点。把怎样利用网络环境搜集资料,然后用不同的形式把它表现出来并获得对桥的感性与理性的全面认识作为本课的难点。
四、说教法和学法:
八年级有男生26人,女生22人,共46人。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明确。学习积极性高,能主动的学习,有70%的同学有上进心,但主动性不够,需要老师的引导,但也有10%左右的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整天贪玩好动,不能积极主动的完成学业,甚至不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大部分学生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和分析判断推理能力,但学习自主性不太强,基础较薄弱,通过七年级的精心培养,学生们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语言文明,思想健康,积极、认真、扎实。但有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没信心,在自动放弃学习。
八年级是一个产生剧烈变化的时期,更是一个危险的时期,也是一个爬坡的时期,是一个分水岭。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可分为以下四类:第一类:学习有一定的基础和很浓厚的兴趣。学生成绩稳定。第二类:基础差,但热情高,方法不当。第三类:学习有一定的基础,但因各种原因(如懒、上课纪律差易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不想上学的思想作怪等)成绩就是提不上来。第四类:基础差,没有太大的兴趣,但尽量跟住老师。这些孩子的家长当然也在督促。第五类:跟不上正常的进度。
因此,在学法上,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和学案学习法,课前布置学习任务,安排小组同学围绕学案进行分工,通过网络、电视、新闻等媒体搜集有关桥的知识和桥的文化,然后进行整理,实现自主学习,先学后教。教学上注意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要明确,组员之间相互交流,整理要点,完成本课所设计的问题。
《说不尽的桥》是综合性的活动课,知识具体,内容充实,需要了解的东西比较多,如果仅限于课本知识和现实生活中有限的模糊记忆,显然不能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其次,假如事先不进行适当的分工,学生会感到无从下手,极有可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到最后什么也没抓住,最后形成的对桥的认识必定是肤浅的;第三,桥是具体可感的事物,如何在活动过程中让学生获得超越形体的理性认识,获得情感的体验和心灵的感悟,是本堂课的关键所在。
因此在教法上,我主要采用问题讨论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以简单的导入直奔主题,在引起学生兴趣的同时消除紧张的心理状态,创设轻松的教学环境。然后指导学生以小组互助的形式,在对桥有了鲜明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多媒体辅助展示),展开问题探究,训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形成对桥的理性认识。从而突破难点,完成重点。在教学理念上,我认为教师可以放开些,减轻学生的思想包袱,采用鼓励性评价,尽可能的让学生敢说、多说、会说,尽可能的在自主学习中不断的锻炼口语表达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的语文实践能力。
五、说教学程序
(一)质疑导入
师:桥是我们生活中常常见到的,同学们说说桥有什么用处和价值呢?
学生讨论后,教师展示幻灯片小结:桥是经过放大的一条板凳——————桥梁专家茅以升这样风趣地解释“桥”。是啊,桥就是这么简单。不过,桥是充满魅力的,它集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于一身。生活中少不了桥,而且桥本身的美以及它给人的丰富的联想与感受,使桥历来都是文人画士笔下的宠儿。(采用质疑的形式,一时激趣,二是揭示课题。采用形象的比喻,简明扼要的说明桥的作用和价值,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师:那么,请同学们伴随着老师的解说,去欣赏各种特色的桥。(二)图片展示:各具特色的桥
教师解说:海天一色,优美的钢架桥连接海岸,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夜色降临,在五彩的华灯下它展现出无穷的魅力。晨曦初露,你看见了它奇特的身影。碧波荡漾中,她骄傲的横我在河面绿柳婆娑,九曲连环中,它给你感官的喜悦。险峻的山涧和浓云迷雾中,它带给你的是惊心动魄。(通过展示各种图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拓展学生的视野,同时,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桥的认知欲望,觉得新奇而有味,他们会想知道更多桥的知识。)
(三)有关桥的知识。
衔接: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了桥的精美画面,对桥有了直观的认识,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桥是什么?请同学们想一想桥有哪些类型?
学生自由交流,教师指名回答。归纳:
1、桥是一种用来跨越障碍的大型构造物。确切的说是用来将交通路线(如道路、铁路、水道等)或者其他设施(如管道、电缆等)跨越天然障碍(如河流等)或人工障碍(高速公路、铁路线)的构造物。
桥的目的是允许人、车辆、火车或船舶穿过障碍。 “桥”原本是一种高大的树(参见乔木),因为够高大,砍下来就够长放在河面,可以连着两边岸,即独木桥。
2、桥的类型:1独木桥
3、石桥和砖桥
4、竹桥、藤桥、铁桥
5、盐桥和冰桥
6、纸桥
(本环节的设计,考虑到学生在知识和表达方面的匮乏,采用展示图片,师生合作的形式,降低了问题的难度,增强学生对桥的专业认识)
进一步拓展知识,教师质疑:刚才,同学们了解了桥的定义和桥的类型,那么,有关桥的成语你知道多少呢?(教师展示问题)
学生交流,教师进一步要求学生,你能说说这些成语的意识吗?
(三)桥的成语
学生交流后,有学生回答,教师示例:
过河拆桥:比喻达到目的后,就把帮助过自己的人一脚踢开。
小桥流水:泛指江南小镇的景色。
修桥铺路:修建桥梁,铺好道路。旧喻热心公益,解囊行善。
(四)教师补充:有关桥的故事有那些同学知道呢?
学生准备,指名上台讲故事,
1、糖桥——相传,三官(今光明)镇继芳桥原是顶破竹桥,来往行人,非常危险。有一天,有个换糖者走过,就说:“这桥怎么没人修?要是我有了钱,造顶新的。”一次,换糖者在一户败落官吏人家,换着一对金弥陀,从此发了财。
于是,他筹集一等石料,聘来巧匠,拆去竹桥,建造三孔石拱桥,取名继芳桥。当地人为了纪念他,则直呼“糖桥”。
2、弹琴桥——在南桥镇北数百米,原有座小石桥,名弹琴桥。
相传很早以前有个姓钱的官宦,生养三女,小女弹得一手好琴。附近有个青年名韩重,也是弹琴高手。日子一久,两人知音相爱,可钱老爷不允,小女只得劝韩重进京城修琴艺,求得功名,好让父亲答应他俩婚事。韩重洒泪而别。但钱老爷逼小女嫁于权贵,小女思念韩重,含恨而死。不久,韩重归来,得知情人已故,就盘坐于小石桥上,弹起伤心之曲,表达怀念。弹罢,抱琴投河而亡。
3、有的学生可能会提到鹊桥,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让学生继续说。
(四)小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有关桥的哪些知识?
学生回答后,教师展示知识结构图片。
以我国著名爱情诗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结束教学
(五)作业设计:
同学们,桥方便了南来北往的商旅,既有它的使用价值,又有它的审美价值。那么,拿起你的笔吧,把你所知道的桥的知识向老师说说吧!
题目:说桥
要求:条理清楚,语言流利,500字左右。
六、说板书:
板书力求简明清晰,我采用的是传统的纲要式板书,做到条理清晰,一目了然。从而使学生对本课教学内容有了整体的认识。
桥的定义:简单地说跨越障碍,方便交通。
桥的类型:独木桥、石桥和砖桥、竹桥、藤桥和铁桥、盐桥和冰桥、纸桥等
桥的成语:过河拆桥、小桥流水、修桥铺路。
桥的故事:糖桥、弹琴桥。
《桥》说课稿3
课题:《北京的桥》
教材版本:人民美术出版社
课 次:第三册第十课 领
域:造型·表现
学 段:第一学段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人民美术出版社教材第三册第十课《北京的桥》,属于第一学段“造型·表现”领域的内容。
参照《美术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本课体现了“了解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差异与联系,学习灵活运用各种学科的知识设计探索性活动的方案,进行探究性、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并以各种形式发表”。教学设计中关注了“运用造型游戏的方式,结合其他学科内容,进行美术创作和展示,并发表自己的自己创作意图”的理念。
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和年龄特点,课堂采取师生互动的形式,以北京的桥为题,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关注艺术的内涵,寻求桥与美术的结合点,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重点以学生为主体,初步了解桥的一些艺术特色及相关知识,点面结合,点中有面,面中有点,引导学生以美术的视角观察北京的桥,发现其中的美,体会美术与生活的关系,并在创作过程中感受美术学习的乐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对形象可感知事物的关注程度要高于抽象的不可感知的事物。美术依靠视觉的传达,直观、生动,学生容易产生兴趣。在本课中教师利用欣赏大量的图片、观察示范作业,促使学生实现教学目标。
本课重点采取探究学习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相结合,在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上体现学科本体,注重媒材应用的实效性。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 教材分析
纵观全套教材,与北京地方古代建筑文化有关的课程有《3-10北京的桥》、《5-19北京的胡同》、《6-18北京的古塔》、《7-4北京的牌楼
(一)》、《7-5北京的牌楼
(二)》、《8-14北京的城楼
(一)》、《8-15北京的城楼
(二)》、《11-16北京的世界文化遗产》、《12-16北京的建筑》等。
在第三册教材中,本课《北京的桥》与《北海公园》构成了北京地方文化的单元课程,
1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 第三册 第十课《北京的桥》说课稿
本课侧重了通过创作绘画活动使学生感知北京桥的独特美。
对于《北京的桥》这一题材,教材中呈现了线描、刮画、油水分离等多种表现形式,从表现内容上有现代感很强的北京立交桥、有园林中的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认知水平、教学环境等因素,进行特色教学设计,制订具体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对表现形式进行选择或创新。
(二)学情分析
1、我校位于朝阳区酒仙桥地区,学校周边没有知名的园林中的桥,但是学生一般都和家长去过一些知名的园林,对园林中的桥有一个模糊的认识。接触最多的是北京立交桥了和天桥了,但是立交桥的整体造型一般需要从高空俯视观察才看得到,所以学生对立交桥的整体造型相对陌生。
2、二年级学生通过一年多的美术学习,已经具备了一般的线描表现技法,通过本学期《丰收了》《有趣的刮画》的学习,有了一定的线造型能力,能够初步运用线条的长短、疏密、不同形式的线等技法表现形象。
学生在本课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有:
1、课前自主学习的内容与美术学科的知识联系少。
2、线描表现不够饱满。
3、立交桥的高低交错、各部分的装饰表现。
针对学生现状,通过搭脚手架,为学生提供带有适当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循序渐进,逐步超越其最近发展障碍区,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快乐。
三、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北京的桥,品味我国建筑的历史文化和艺术成就 。
2、过程与方法:采取自主学习、探究发现的形式,用多种绘画形式表现北京的桥。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欣赏、表现北京的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爱家乡、爱北京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初步了解北京的桥,了解桥的基本结构和外形特点。
(三)教学难点:用线描的形式表现北京的桥。
四、问题框架,教学流程,板书
(一)通过自主学习,你对哪座桥的造型特点印象深刻?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情况,明确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区别。
(二)老师通过学习资料记住了玉带桥的造型特点。哪位同学对这座桥的造型特点有印象?设计意图:知识间筛选,化面为点。
(三)通过收集资料,同学们知道桥有什么作用吗?在什么情况下需要造一座桥?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及大胆发表自己的学习收获的能力。
(四)提问:从外形上观察,这两座桥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了解桥的外形特点。
(五)仔细观察这座桥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教学意图:了解桥的结构,为突破重点做铺垫。
(六)17孔桥各部分是如何装饰的'?
五、教学过程
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桥的资料 学具准备:美术书、水彩笔、学习资料
(一)导入新课(用时:3分钟)
谈话导入(学习反馈、感知学科特点)
教师:上节课老师给同学们布置了收集有关桥的资料,通过自主学习,你对哪座桥的造型特点印象深刻?
老师通过学习资料记住了玉带桥的造型特点。哪位同学对这座桥的造型特点有印象?试着和老师一起在黑板上画一画。
师生一起在黑板上表现玉带桥的造型。
总结:美术学科学习的重点是在表现事物的形象上,有关各种桥的知识,同学们今天知道就可以了,那些知识我们会在其他课程中进行细致的学习,而我们的美术学科则更加关注它的外形、装饰及特点等。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的课前自主学习的情况,促进学生的知识积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能够有目的采集、整合信息,构建新知,从而初步了解桥的相关知识,感受不同知识之间的联系,明确美术学科教学目标与其他学科的区别。
(二)讲授新课(用时:12分钟) 环节一:简单了解桥的作用(知识反馈)
教师:通过收集资料,同学们知道桥有什么作用吗?在什么情况下需要造一座桥?
学生:汇报相关知识。
小结:建桥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跨水或者越谷的交通,以便于运输工具或行人在桥上畅通无阻。其最早或者最主要的功用来说,桥应该是专指跨水行空的道路。以后方有引伸为架于悬崖峭壁上的“栈道”和架于楼阁宫殿间的“飞阁”等天桥形式。现代桥与古代园林桥的功能性有着极大区别。现代桥基本上是出于交通目的,比如北京的立交桥、天桥。古代园林桥则在交通功能之外,更重要的是美观。故有造园师为了此处有桥,而挖河。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及大胆发表自己的学习收获的能力。简单了解桥的作用,在画桥的时候可以根据桥的作用创作。 环节二:桥的外形(了解桥的外形特点,感受桥文化) 课件:出示桥的图片
提问:从外形上观察,这两座桥有什么不同?
学生:从外形上观察描述,一座桥长长的、有17孔,一座相互交错,高低错落盘旋。 小结:17孔桥跨河连接两岸,整体比较长,立交桥是为了解决交通的问题,所以在两条相交的路口修建,高低错落盘旋。
教师:示范画出两座桥的外形简图。两座桥的作用不同,外形也有很大的差异。欣赏不同作用、不同造型的桥。
【设计意图】了解桥的外形特点,外形与作用的关系,感受桥文化。 环节三:了解桥的基本结构(为画桥提供知识基础,突破重点。) 课件:颐和园沁芳亭桥图片展示
5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 第三册 第十课《北京的桥》说课稿
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座桥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学生:桥身、桥墩、桥栏、桥面装饰物等。
教师:随学生回答板书:桥身、桥墩、桥栏、桥面装饰物等。
小结:不同的桥造型有区别,作用不一样,他的组成部分也不完全相同,有些桥只有桥身,没有桥栏,有些桥没有桥墩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专注能力,集中注意力,了解桥的基本结构,为画桥做铺垫。
环节四:桥各个组成部分的造型特点、装饰。(为突破重点做铺垫。) 课件:17孔桥图片
提问:请大家仔细观察,17孔桥各部分是如何装饰的?
课件:玉蜓桥图片
教师:请大家再仔细观察一下,玉蜓桥各部分是如何装饰的?
小结:为了拍到玉蜓桥整体的形状,拍摄距离就会拉的比较远,这样桥体各部分的装饰在图片上就会看不清楚。另一方面像玉蜓桥这类的北京立交桥是为了解决北京的交通问题而建的,不像园林里的桥考虑美观的因素更多一些,他本身的装饰就不多。
【设计意图】了解桥各个组成部分的造型特点、装饰。,使学生发现美术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是美,突破重点。
环节五:直观演示(化解难点)
教师:出示17孔桥和玉蜓桥的图片,用线描的方法表现。
示范:直观演示,引导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线描技法——线条的疏密、节奏,边示范边讲解构图、换面组织等绘画方法。
【设计意图】回忆线描技法,运用以前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
(三)学生实践:(用时:18分钟)
实践内容:用线描的形式表现北京的桥或设计一座北京未来的桥。 实践要求:
1、根据所画桥的作用,表现出桥的外形特点
2、注意桥体各部分的装饰
【设计意图】艺术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绘画能力、审美能力。
(四)教师辅导:
集体辅导:画面的构图、组织,线条的疏密安排。 个别辅导:桥的整体造型表现。
【设计意图】使学生获得学习的乐趣,结合普遍问题及个体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解决。
(五)作品展示(用时:2分钟) 展示方法:壁板展示
【设计意图】展示学生作品,巩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六)课堂评价(用时:2分钟) 1.评价标准
(1)是否表现出桥的外形特点,各部分装饰。 (2)是否注意线描的绘画技法。
(3)是否画面构图、组织合理、饱满、有特色。 2.评价方式
(1)学生自评:介绍自己绘画内容或创作思路。要求从画面构图、组织,桥的外形特点,各部分装饰进行自评。
(2)同学互评:提出创作中可供学习的优点或提出修改的建议。 (3)教师点评:提炼优点与不足(突出的及普遍的)
小结:同学们介绍的很全面,并且在介绍中体现了我们美术学科的特色,让我们在学习桥文化的同时更多的关注美术自身的视觉冲击力。
【设计意图】感受桥的美,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知识拓展,巩固学生继续探索学习的热情
(七)拓展延伸(用时:1分钟)
教师:北京的桥很多,离我们的生活很近,但我们对他的关注却很少。桥的最初含意是指架木于水面上的通道,中国是个桥梁大国,在古代无论是建桥技术,还是桥梁数量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很多画家都用手中的画笔记录下了这些美景。学生欣赏。
有机会我们可以多关注一下我们的桥文化。 欣赏:画家优秀作品
六、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
(一)自主学习、知识反馈,明确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区别。
谈话引入,了解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知识掌握情况,迁移教学,明确美术学科的学科特色。
(二)有目的欣赏,了解学生兴趣点,画面为点。
新授环节,欣赏中提炼,从桥的外形展开,感受北京桥文化的艺术魅力。
(三)直观演示,体现实效,温故知新。
演示环节,实实在在。在直观演示环节里,教师将旧知识进行迁移,合理整合学科知识,符合学生发展规律,学生易于达到。
《桥》说课稿4
一、说教材
《跨跃海峡的生命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人间真情”专题栏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教材编排了三篇精读课文,两篇阅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古诗两首》表现了朋友间真挚的爱,《搭石》体现了乡亲们纯朴的爱,《卡罗纳》诠释了爱的真谛,《给予是快乐的》阐释了爱的哲理。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则展现了爱的奇迹。本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二是体会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同学各个聪明活泼,乐观好动,善于学习,乐于思考。学习气氛浓厚,大部分同学学习习惯良好,学习积极性高,能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针对这一情况设计目标如下: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运用以掌握的字词,读通课文,并了解课文大意。
过程与方法:学习用朗读品味法、圈划批注法、重点词句品析法等方法读懂课文,理解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感受生命的珍贵和爱心的无价,理解课题“跨跃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贵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性,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五、说教学思路与意图
前置任务:你见过什么样的爱?
(一)、故事导入,引发爱:
1、讲故事
2、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体会爱:
1、自由读课文: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交流:
出示自学提示
(三)研读课文,感悟爱:
(四)主题丛书3的两篇文章
(五)、说写练习
这是一次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这是一次和死神争夺生命的较量,最后,生命在人们的无私的给于中复活了,生命之花在人们的爱和奉献中重新绽放了。小钱得救了,他的身体会慢慢康复,他苍白的脸会慢慢红润起来,他的心中一定会充满了感激,你想他会感激谁呢?如果有一天小钱和那位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会对台湾青年说些什么?
(六)拓展延伸,畅谈爱:
1、组织讨论;如果人人都献出一点爱,我们的班机,我们的学校,我们的社会将会变得怎样?
2、欣赏歌曲《从头再来》
(爱是明媚的阳光,给人以温暖;爱是盛开的鲜花,给人以芳香;爱是潺潺的溪流,滋润万物的成长;爱是熊熊的火炬,点燃生命的希望。让学生在欣赏《爱的奉献》中结束本堂课的教学,使课堂教学得以有效延伸。)
《桥》说课稿5
一、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一)指导思想:
让学生接触美,欣赏美,感受美,培养优良的审美情趣后学会自主的去追寻美。
(二)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对7-9年级的阅读要求有: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在情感价值观方面要求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的地位作用
本文在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这一单元所选课文以建筑园林、名胜古迹为主题,文体类别上侧重于说明文。《桥之美》是自读课文,文章由大量描写与抒情的语句构成,所以我们又难以把它划归说明文。因此本文重在引导学生以审美的视角来欣赏桥之美。
2、教材内容的理解
文章从画家的职业特点出发,通过描写生活中各类桥,把各种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美学作用表现出来,强调了桥之美美在构图。又通过两座构图不成功的事例说明追寻美的艰难。
《桥之美》这篇文章内容与写法和本单元其他各篇文章有很大的区别,这不是一篇常规性质的说明文,其语言具有强烈的画面感与抒情般的感染力。所以我觉得应该让学生在文章中感受美的含义。
(二)学生情况的分析
我所面对的初中生思维活跃却缺乏理性思考,视野开阔却无心品味生活,对于传统文化心向往之却不肯下功夫了解。所以教学时需要调动学生在对比中采取新的审美视角去发掘生活中的美。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分析
(一)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和本单元要求,结合教材并依据本年级学生的特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把握课文内容——桥之“美”美在哪。
(2)品析文章的语言美。
2、过程与方法
自主探究式学习,掌握分析理解重点词句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审美,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有审美意识的人。
(二)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1、根据上述的分析,我确定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1)把握课文内容,(2)品析文章的语言美。
2、教学难点确定为:
掌握分析理解重点词句的方法,品析文章的语言美。
四、教学方法的选用
(一)比较阅读法
《桥之美》位于《中国石拱桥》之后,两篇文章作者的身份不同,写作的角度也不同,通过比较既可以复习上一篇课文又可以自然导入本文,大致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即能有意识地去感知科普说明文与美学小品语言的区别,从而启发学生感悟文章的语言美,所以我采用比较阅读法来导入课文,具体做法如下:
1、比较两文作者的不同身份及由此产生的不同的写作角度。
2、抓住本文中心句比较两文内容上的不同。
3、比较两文的语言风格的不同。
(二)分组讨论法
《桥之美》的语言画面感很强,修辞灵活,具有抒情般的感染力,是本文学习的难点。因此,在赏析文句时很难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完成对重点词句的品读,所以在具体赏析课文时我采用小组讨论法,使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在体味桥之美的同时品味文章的语言美。具体操作如下:
1、通过比较阅读发现文章的语言美,从而抓住“美”体味文中语句。
2、由老师给出例句,通过结合语境和替换或删除描写词的效果分析,展示文章的语言美。
3、学生分组讨论,以课后习题二作材料,每组分析两句,各组互有交叉,同学间互相启发。
五、教学过程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追求师生良性互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备好课但不事先设定所谓的严格的教学步骤,而是把课堂教给学生,教师要因势利导,艺术地驾驭课堂,良好地把握以下教学节奏。所以我的教学步骤如下:
1、美图导入,直观感受美
2、比较阅读,体会构图美
3、讨论品评,探究语言美
4、引申质疑,开启美之路
5、课堂总结,生活追求美
具体做法如下:
(一)美图导入,直观感受美
1、多媒体展示多幅桥的优美画面,创设情境,渲染气氛,直观感受美。
(二)比较阅读,体会构图美
引导学生将《中国石拱桥》和《桥之美》从各个方面进行对比讨论。
(1)作者职业 (2)写作角度(科学和艺术) (3)欣赏角度(结构和构图)
讨论1:不同的桥是怎样与不同的环境在相互联系对比协调中体现美感的。(主要内容桥之美)
(4)语言风格 加深说明文准确、周密语言特点的印象,对比出本文语言之美。(语言美)
(三)分组讨论,探究语言美
教师示范,运用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语境解读法和替换或删除描写词的效果对比法分析文句
讨论2:学生分组讨论课后习题二里的四句话(赏析四、五两段)
(四)引申质疑,开启美之路
1、引申:通过作者两次构图失败体会追寻美的不易,体悟“美是难的”所蕴含的哲理。
2、给学生时间对所学内容质疑。
(五)课堂总结,生活追求美
教师总结: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希望同学们了解了桥之美,体会了文章美,学习了语言美,培养了审美,准备去追求美。让我们在这美图、美景、美文中结束这堂课。
(五)课后作业,发掘身边美
我们学校临近卢沟桥,而它类属于长桥,那么请你仔细观察卢沟桥,从桥与环境的联系中发观它的美,或者扩展具化文中的美,完成一篇作文。
六、板书
桥之美
吴冠中
《桥之美》 画家 艺术 构图 语言优美
乌镇石桥 芦苇丛
江南石桥 细柳拂丝
长桥卧龙 苍茫湖水
风雨桥 飞泉瀑布
画中桥 街头市集
《中国石拱桥》 建筑学家 科学 结构 语言质朴、准确
七、反思
在设计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中我一直希望突破说明文的教学模式,对这种非典型性说明文有一个另类的解读。这篇文章有许多意蕴丰富的句子,在教学过程中必然要给学生进行细致的讲解。但这又并非典型的说明文语言,虽然单元说明的教学建议中提及通过对比教学体悟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但我更想将其中的美趣传达给学生。所以我设计了这么一堂用美图导入,从比较阅读中发现桥之美是构图美,在讲解讨论中体悟语言美、文章美,了解追求美的艰辛,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追求美的课程。
《桥》说课稿6
一、教学内容:
二、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感人的记叙文。作者离开在江南水乡的家乡多年,在时间流逝中常常怀念家乡的人情景致,其中家乡的桥最让人难以忘怀,从桥的造型,名字和童年的乐园这些描述中,作者给我们勾勒出了家乡的桥的千姿百态,多种多样和曾经的欢乐经历,读来使人感动。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桥的深深喜爱和怀念,更是对家乡的眷恋这一思想感情。
三、学生情况: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处于9-10岁之间,活泼好动,求知欲旺盛.对感性的文章特别容易受感动,所以在这堂课上必须及时创设情感,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历来去体会文章中作者的心情。体会文章中所要表达的由爱家乡的桥到爱家乡的情感。
四、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三维理念,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知识与能力:读通课文,品味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借助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书写"搁""派""凿""劲""墓""炎""棋""肢"这八个字.
2、过程与方法:运用“三学一拓”的教学模式来品味课文中的描述,结合课件和阅读讲述创设一定的情景,带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从而把握作者的情感,体会作者忆家乡的心情,并能用朗读的方式把它表现出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离开家乡后回忆想念的心情,唤起学生对自己家乡的情感,提升语文素养.
4、教学重点:品味课文中的描写内容,把握其中蕴含的情感,体会作者的心情,用朗读的方式把它表现出来.
5、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乡心情,培养同学们对家乡热爱的情感.
五、教学过程:
根据“三学一拓”教学模式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一,导学。二,自学。
三、点学。四,拓展。五,总结。
一)导学:运用一首白居易的《忆江南》和几幅图片将同学们带入江南水乡那种河流湖
泊星罗棋布,小桥流水人家的情境中,再通过问题“你的家乡有没有桥”来导入,引起情感上同学们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更快的进入课文的学习中。
二)自学:自学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我在课堂上有意识的会给与学生这方面的培养。在这一环节,首要任务是让学生进行整体感悟,一边听配乐范读的课文录音,一边让他们在心里跟着默读,让学生通过听和读来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并提出一个自学要求:课文从哪些地方来对家乡的桥进行了描写?从课文的那些字词段能够看出来?找到后拿出笔划一划关键的字词句,想一想,写一写自已读到的感受,并和同桌之间交流各自的体会。这样的安排我认为也符合新课标对语文课堂自主,合作,探究的要求。
三)点学:当然,学生的自学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并不是说老师就应该完全靠边站,放任学生的自流,老师及时地的点拨,引导,促使学生向文章更深处探索,把教材的情,景化作学生自身的体验和感受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学任务。在自学过程结束后,完成八个生字词的学习,我紧紧围绕自学问题,还有重点句子的解读,反复地让学生去读,读出自已对作者心情的理解,从他对家乡的桥的造型,名字和作为孩子们童年乐园的种种特点的描述中流露出来的深深眷恋和喜爱,体会到游子在外对家乡的情感。在这个过程里,结合课文的层层分析,在阅读时利用想象和情感体验充分地创设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情境,学生也渐渐能够将感情抒发出来,增强自己的情感表达和体验能力。
四)拓展:学以致用。拓展是对课堂学习的一个延伸,在开始上课时我已经问过同学们“家乡是否有桥”,在学习了课文之后,就可以在这时引导他们按照课文的格式说说自己家乡的桥的一些特点,比如造型,名字,自己在那里经历的故事等,我适时的进行引导,像是提示学生,“他们家乡的桥的主要作用是什么?”“桥的周围有些什么风景?”这样让学生把自已的生活经历体验组织一下语言,大胆地说出来和大家分享,既表达出他们的一些切身情感,也可以为作文课积累一些材料,同时还锻炼了口头表达的能力,为语文作为重要的交际工具做了准备,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五)总结:语言的魅力应该是让人着迷的,尤其是融合了情感的语言。所以,总结的环节上,在对整节课的学习内容的一个简单回顾后,我要求同学们通过对课文的一个整体细致的学习还有拓展训练里的情感投入,配上音乐朗读课文来结束这堂课的学习,让学生在自己能够创设的情境中细细感受到这篇文章饱含的浓浓的情感,并且加深对课文的印象。作业的布置我认为也是一种拓展,除了掌握学到的重点字词句外,也可以适当的通过多种渠道积累一定的材料,例如上网查一查桥的相关资料,古代的桥和现代的桥的差别,另外,还有一位叫郑莹的作家也有一篇文章叫《家乡的桥》,可以找来读一读,比较一下两篇文章的不同点。
总之,我认为小学语文课堂关键除了培养学生的语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表达能力等外,更重要的是对语文素养的提高和材料的积累,因此及时做好拓展训练也就变得重要。毕竟语文的学习仅靠课堂上短短的几十分钟,老师和学生根本无法将所有的知识完全的传输和吸收,平日里的积累和探索,兴趣良好习惯的培养如何在课内外实现这些一直都是我们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桥》说课稿7
一、把握大纲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均与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有关,旨在使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展示人民大众创造性智慧,包涵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课文,掌握说明文和小品文的相关知识,开阔眼界,提高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激发他们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桥之美》为自读课文,位于讲读课文《中国石拱桥》之后。两篇课文同是写桥,但《中国石拱桥》的作者茅以升是桥梁专家,而《桥之美》的作者吴冠中是画家。他们分别从科学的角度和艺术的角度来写桥。《中国石拱桥》已使学生初步了解了桥的历史、形式、结构等知识,本文则重在引导他们以新的审美视角来品味欣赏文中的桥之美。
(二)教材内容的理解:
《桥之美》是一篇美学小品,语言具有强烈的画面感与抒情般的感染力。吴冠中先生将桥置于一个个构图框中,发掘出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不同美学效果,给人一种新的审美视角。
课文由桥的诗境美引出桥在绘画上的形式美,再将桥自身的结构美与它的构图美作对比,肯定强调了桥之美美在构图,美在它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美学作用。接着以诗意的语言具体描绘了不同的桥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谐优美地融合的几幅画面。得出结论:“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三)学生情况的分析,当今的初中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个性鲜明,但是,大量的信息使他们在接收时大块朵颐多过细品慢赏,常常忽视周围事物的美,对传统文化的体会也不深。教学时要结合教材,引导学生用新的审美视角去发掘美、品味美,开阔眼界,提高文化品位。
(四)教学目标的设定:
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三大类,根据大纲要求和本单元要求,结合教材依据本年级学生的特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把握课文内容——桥之“美”美在哪
(2)形象优美的语言
2、能力目标:学习一种新的审美视角:
3、情感目标: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做生活的有心人。
(五)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根据上述的分析,我确定本文的教学重点是:1、学习一种新的审美视角,2、品味形象优美的语言。其中第一点同时也是教学的难点。
(六)教学课时的安排:
一课时(说明:本文是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为自读篇目)。
二、说教法
要把课改真正地落到实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三个原则:
(一)教,就是和学生一起学,重视学情的调查和学法的研究,教学相长;
(二)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真正地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品味感悟,主动获取知识,教师的任务是创造与课文相适应的课堂氛围,并相机给与指导和启发。
(三)教师不要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强加于学生。
1、比较阅读法:
《桥之美》位于《中国石拱桥》之后,两篇文章作者的身份不同,写作的角度也不同,通过比较既可以复习上一篇课文又可以自然导入本文,大致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即能有意识地去感知科普说明文与美学小品语言的区别,并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所以我采用比较阅读法来导入课文,具体做法如下:
(1)比较两文作者的不同身份及由此产生的不同的写作角度。
(2)抓住本文中心句比较两文内容上的不同。
(3)比较两文的语言。
2、语境解读法:
《桥之美》的语言画面感很强,修辞灵活,具有抒情般的感染力,是本文学习的重难点。因此在具体赏析课文时我选择采用语境解读法,使学生结合语境,由粗到精,由此及彼,反复诵读,整体把握,最终使学生既欣赏了桥之美又学习了语言之美。具体操作如下:
(1)在比较阅读基础上抓住文眼来析读文章的开篇部分往往有最简练的文字作文眼来统摄全篇或交代线索以贯穿全文。本文题目中的“美”即为文眼,析读时引导学生顺着“美”字将文中画面一幅幅铺展开来。
(2)诵读、赏析、品味、想象。
(3)通过替换、删除描写的词语、或更改修辞方法,细加推敲品读,进一步把握文中语言的魅力3、分组讨论法
三、说学法
“最好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笛卡尔)为了提高学生欣赏品味语言的能力,在教读过程中,注重指导学生赏析的几种方法:
1、联系:将词放在句中品,将句放在文中悟。
2、替换:
(1)比较替换字词的不同效果
(2)抓住文中修辞,比较更换修辞或不用修辞的不同效果;
3、转化:将文字与画面或音乐结合,多角度品味。
4、讨论:互相启发。
四、说程序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追求师生良性互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备好课但不事先设定所谓的严格的教学步骤,而是把课堂教给学生,教师要因势利导,艺术地驾驭课堂,良好地把握以下教学节奏:比较阅读、语境解读、讨论品评、迁移拓展
具体做法如下:
(一)导课:
1、多媒体展示多幅桥的优美画面,创设情境,渲染气氛。
2、复习《中国石拱桥》,出示结构示意图,引起学生对比讨论。
3、出示《桥之美》中心句。
(二)解读:
1、抓住本文文眼及中心句“桥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讨论:不同的桥是怎样与不同的环境在相互联系对比协调中体现美感的。
2、读、赏第四、五两段,品味语言的魅力,同时展示画面
3、展示音画课件,诵读课文第四、五两段。
(三)迁移拓展
(1)谈谈阅读本文的启示。
(2)教师总结: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本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即:从事物之间的联系中寻求美或新的发现,不仅寻求美如此,做其它事也是如此。
作业的精心设计
选题完成作业,要求A与B中选一题完成:
A、收集有关桥的诗歌、对联、谜语、俗语、谚语成语等。
B、1、仔细观察一座桥,从桥与不同环境的联系中发观美,完成一篇作文
桥——环境
小桥——流水人家
板书设计:乌镇石桥——密密的苇丛
江南石桥——细柳拂丝
长桥卧龙——湖水苍茫
风雨桥——飞泉瀑布
画中桥——街头市集
《桥》说课稿8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属于美术与社会生活这一板块的内容,主要体现了美术课程标准的(设计运用)这一学习领域的内容,是对平面设计单元内容的拓展与延伸,另外,也是对本册教材中工艺设计类知识的一个总结。使学生在巩固已有知识的同时,对三维立体造型设计基础知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掌握一般的制作技能。
教材从介绍桥的功能,样式入手,展现了桥的历史,文化,环境,生活变迁中的发展与沿革,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美术问题,通过与历史,地理,工程学等知识的广泛联系,帮助学生了解人类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设计思想和思维方式的变化,理解共通的建
筑艺术发展原理和规律。开阔学生的视野,学习收集整理信息和分析研究问题等方法,培养他们综合思维和创新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关于“桥”的课题,学生不会感到陌生,由于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已经有了许多感性的体验,因此容易引发学生共鸣,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前提;但是,也应充分估计到学生从平面设计过渡到立体造型的困惑和难点,因此,在教学中注重教学方法的“循序渐进”。
三,教学目标的拟定:
教学设计思路:根据课标精神:使学生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并运用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行有目的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使学生从设计制作与审美体验双重功能中,感受美术独特的社会价值,从而进一步提高进行审美创造的愿望。因此设计以下教学目标:
1,了解桥梁的基本知识和各种造型方式。
2,掌握简易桥梁模型的设计及制作方法。
3,体验和讨论优秀的桥梁建筑艺术带给 人们的审美情愫。
四,教学重难点:
1,了解,掌握桥梁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2,桥梁造型的创新设计思维的培养
五,教具与学具:
1,多媒体教学课件,桥梁模型实物,图片等
2,打印纸,硬卡纸,剪刀,胶带,直尺等
六,教学流程与教法,学法:
1,导入:
导课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新课上来,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要注意提问要能抓住学生的心,吸引他们的注意。如:……
世界名桥
2,讨论“关于桥,你来说点什么 ”,“说说家乡的桥”等,辅助手段:各种桥梁图片展示,引导鉴赏与探讨。
家乡的桥
在此主要采取“欣赏——启发——引导”,以实例为线索,充分动用教具,图片等素材,合理采用欣赏,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实例的引导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每个学生都能参加到积极动脑的思维活动中,教师再具体分析几种桥梁形式,得出关于桥的一般概念及审美意义,从而引出新课《我心中的桥》。
3,思考与讨论:桥梁造型与实用功能的关系
为什么桥梁结构造型大多采用“圆拱形”和“三角形”
提出一个问题:桥梁的各种造型只是为了好看吗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可能有多数学生没有深入的思考过这个问题。建筑桥梁为什么大多采用圆拱与三角造型 这个问题应该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首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观点去分析,归类,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然后教师再具体分析几种桥梁形式,得出关于桥梁造型的一般概念,力学原理及审美意义。
一个很有趣的小实验:
这是本课比较“出彩”的一个环节,也是本课教材里没有的内容。设计该环节的目的是要充分体现出学科知识的综合性,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类似物理实验的小制作,不仅要明白桥梁造型的多样性,更重要的是,设计桥梁最首要的任务是考虑它的实用功能性。
4,小实验:一张硬纸,从A点到B点做一简易桥,问题1:怎么做,才能让“桥”的负荷量最大
5,从问题1引出问题2,此时引出有关桥梁的一般知识:如桥梁的基本结构,力学原理,结构力学,材料学,造型与功能等。
结论:桥的负重能力与跨度和桥面形状有关系
6,学生作业:自己设计,制作一座“我心爱的桥”(时间不够可在课外时间或下节课完成)
要想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设计出一座完整的桥梁模型是比较困难的事情,因此本课利用大量实例和制作过程的演示,启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创造性思维。在课堂中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简化桥梁的复杂造型,使学生沿着形象简洁,手法概括,表达形式以简练,实用为主(只要有桥面和支撑物就行)的思路前提下展开设计活动,增加了直观性和可操作性,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7,作业的展示与评价方式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作业后进行评比,内容有两项:
1,负重比赛,看谁的桥能承载更大的重量 (砝码或其 他重物)
2,造型评分,看谁的桥造型最美
综合两项得分。评出本班“最佳桥梁设计”奖。
七,知识拓展:发散性思维,从具象到抽象:七夕鹊桥;心灵之桥;沟通本领……团队精神……等
这个环节应“点到为止”,有时间可讨论一下,不必强求。
设计该环节仍是按照新课标精神,“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评价”,学生通过以上学习活动,积极探究,勇于尝试,已经设计制作出了自己的作品,理应从中体验到创造的喜悦以及成功的快乐!客观而恰如其分的评价方式会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给予他们持续学习的动力!
设计制作出一个桥梁模型并不是本课的主要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桥梁建筑艺术这种文化现象的研究与思考,通过具体的设计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社会生活的大文化背景中,欣赏和体验人类各种建筑文化的精华,找出自己的“真知灼见”!从而真正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审美素质的最终目的!
一座桥一个故事
一座桥一段历史
谢 谢 大 家!
一座桥一种文化
这是本课力求达到的一种境界!
《桥》说课稿9
一、说教材
《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四组课文中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教学本组课文要入情入境,抓住那些感动我们的地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认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桥》的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沉稳,高风亮节和果断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群众,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这篇文章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在表达上很有特点:
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
2、多用简短的句、段渲染气氛;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表现力。
二、说学生
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朗读能力,语言感悟的能力。对于本课扣人心弦的故事,学生的阅读主动性,积极性应该很高,但对共产党员面对危险时,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精神理解恐怕不够深入,也不容易联想到桥的深刻含义。
三、说教法
针对学生认知特点和教材的特点,在教学中,我准备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进行自主、探究性教学,多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感悟,从而实现与文本的对话。
四、说学法
学生主要通过自读自悟,换位思考,探究等方法学习本课。
五、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本课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品位语言,理解内容,深刻感受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3、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了解课文在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上的特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课题所蕴涵的深意。
《桥》说课稿10
一、教材分析: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的16课《桥》。作者谈歌。这是一篇微型小说。该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一位把生的希望让给群众的老党员的光辉形象。作者为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设置了一个典型的环境,山洪暴发,人们只有唯一的退路——一座窄窄的木桥。从而以“水”的上涨为线索,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用一个普通老支书生命的一瞬间的闪光行为,使作品既表现出一个严肃的政治性主题,又凸显出人性的美丽风采。
二、教学目标的定位:
1、基本技能目标:通过研读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结合洪水肆虐的危机情境及木桥发生的变化,逐步深刻感受老汉在危急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自己扛的人格与精神。
2、能力目标:初步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3、语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结合飞速上涨的洪水,感受情况的危急,领悟老汉的每一次举动的内涵与精神。
2、教学难点:理解“桥”的深刻含义。
四、教学方法的使用:一堂好的语文课应充分体现十六个字:书声朗朗、议论纷纷、高潮迭起、读读写写。针对以上教学思想,这节课,主要采用“品读感悟”式教学方法,采用讨论、想象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悟情的过程中。
五、学生学法指导:
向学生传授“学法”。让学生会学是这节课的真正目的,根据教材和学生认知水平,主要向学生渗透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通过学生的读读、想想、议议等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不仅让学生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能力。
六、教学程序如下:
(一) 直观感知,孕伏情感
1、导入:学生观看山洪暴发的课件。完毕,可问学生,你见过类似可怕的场面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是怎么一种灾难?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读了课文最想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紧急、害怕、感动……)
[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先观画,后读文,再说总体印象,由画面进入文本,以触目惊心的画面加上教师言语的煽情,使学生产生阅读的愿望,形成阅读期待。之后,学生说出读文后的总体感受,整节课就围绕学生的初步感受——紧急、害怕、感动拉开了帷幕。]
(二) 感受洪水肆虐与人们恐慌
1、自读文,想想从文中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紧急、害怕……
2、交流文中使人害怕的语句。出示句子: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读读这些句子,说说从中读懂了什么?从哪儿读懂的?(适时引导:除了感受到了洪水凶猛,势不可挡,还暗含洪水来得快,水上涨迅速,暗含情况危急。
3、当时,被惊醒的人们有什么表现?如果你也是其中一员,你是什么感受?[这一环节的设计,引导学生从读书联系生活实际,说自己的感受,体悟洪水到来时人们的害怕,形势的紧急,从而为下面老支书的出场做好铺垫。]
(三) 感受在死亡紧逼时,老支书的人格魅力。
这一部分的学习,主要抓老汉的三次壮举,通过危险的进一步逼近与老汉言行举止的对比,反衬出老汉的无私无畏,顶天立地的人格。可叫学生说说哪些地方使你感动,在书上作出批注。然后全班交流。
交流:感动之一:(第一次喊话)
老支书的壮举: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面!”
思考:老汉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从这儿可以看出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启发想象受“拥戴”的老汉曾为他们做过什么?为什么说他“像一座山?”
读句子: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感动之二:(第二次喊话)
老汉的壮举: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这一句的教学,可结合文中插图)
先让学生圈出老汉动作的词,说说你从这些词中体会到了什么?老汉为什么要这样做?当时已出现了怎样的情况?(对照读句子: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逼近。木桥前,齐腰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就是这样一位老汉,在危险进一步逼近时,毫不犹豫地揪出自己的儿子,再一次把生的希望留给了村民们,把死亡的危险留给了自己和他的亲人。
感动之三:(第三次喊话)
老汉的壮举: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当洪水齐胸膛时,老汉的哪些举动又让我们肃然起敬呢?圈出动词吼、推,你从中又体会到了什么?当时又出现了什么样的情况。
对比读句子: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逼近,逼近。木桥前,齐胸膛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的设计,将环境描写(水势之大,情况危急)这一条线与老汉高风亮节,舍己为人的光辉形象这一条线结合起来学,避免了孤立地体会老汉是个怎样的人,因为脱离环境描写的烘托去纯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是零碎而杂乱的,这样做,没有注意文字内容的完整性。所以,围绕这一问题,以三个小板块的形式出现,命名为感动之一,感动之二,之三,实际上就是抓老汉的三次言行,并与当时水势的凶猛结合起来读,便使老汉的英雄形象凸显得越来越美丽动人。这也符合《课标》上说的:不要孤立地做一些繁琐的分析,机械地把它们割裂开来,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四、揭示课文结尾,探究老汉内心,铭记老汉精神。
1、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但老汉早已被洪水吞没,想想看,在死亡逼近时老汉冲上前揪出的居然是自己的儿子。是什么力量使老汉这样做?他当时是怎么想的?难道他就不爱自己的儿子吗?你从文中哪儿看得出来?
出示句子: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猜猜看,老汉想喊点什么呢?
五、情感延伸,升华感受:
1、深化老汉精神。英雄就这样远离了我们,作为他的亲人,作为曾经被他救起的村民,作为每一个读过这个故事的你们,此时此刻你最想说点什么?清明节快到了,让我们怀着一颗崇敬之心,一同来祭奠祭奠这位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可以与同桌交流,也可以在书的插图上写上你最想说的话。或者你什么都不用说,再次端起书,认真地读读课文。
的确,我们每一个人都被感动着!老支书,你在关键时刻舍己为人,高风亮节,你把生死置之度外。你永远是全村,乃至全国、全世界人所拥戴的老汉,你为我们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同学们,此时课题的“桥”还仅仅是那座窄窄的木桥吗?
2、感悟课文的表达方法。
这篇课文感人至深,震撼人心。除了内容的原因外,还因为作者在表达方法上的独具匠心。请同学们读一读,找一找,看看作者在表达上都有哪些特点,比一比谁发现得多。
3、课后收集更多类似的故事读一读,如:《丰碑》、〈船长〉。
[让学生“情动而辞发”。既是情感的凝聚和提升,有时语言实践的活动。带着感动,带着敬佩,带着深切的怀念,写几句为老支书祭奠的话,即深化了老汉的精神,也丰富了学生的情感,让孩子们明白:英雄就在身边,英雄具有无私无畏、顶天立地的共产党员的人格。此外,〈课文课程标准〉上说: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所以,初步学习一些表达上的特点,是第三学段的孩子所必须具备的。]
后来,经过自己对教材的再认识再展读,每读一次看一次都有新的认识和理解,于是修改……
朗读 交流 感悟 升华
《桥》说课稿11
一、说设计意图:
前几天我们去春游的时候,汽车开过高架,孩子们都很兴奋的说上桥了上桥了,于是我问这是什么桥?孩子们有的就说是高架桥。路上我们还遇到了很多别的桥,特别是太户大桥和公园里的小木桥等等,一路上我引导孩子们观察这些桥。作为水城的苏州,桥是我们这座城市最富有特色的一种建筑物,于是我建议孩子们回去搜集各种各样的桥,去找找看有些什么桥?作为大班的孩子,对桥是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的,因此我针对这些情况决定将孩子们对与桥的兴趣引入到我们的课堂之中,并指定了以下的活动目标:
1、知道各种各样的桥以及与人们的关系。
2、了解桥的不同外形使用的不同的建造材料和桥的各种功用。
3、对各种各样的桥有兴趣,能够积极的参加讨论和探索。
本次活动的重点和难点是了解桥的不同外形特征、使用的不同建筑材料和桥的各种功用。
活动的准备是为了活动目标更好的得到实现,因此所有的活动准备都是围绕活动的目标而选择的:活动之前利用建构游戏和幼儿一起搭建一些桥梁并将他们拜访成列在活动场地上关于各种各样的桥的CD音像制品幼儿搜集的关于桥的图片和模型等等以及去春游时拍摄的关于桥的照片
二、说说教法和学法
对于这个活动幼儿有着一定的生活经验,而作为孩子学习中的支持者、和作者和引导者,我主要采用的是情境法,给与孩子一个情境,然后在整个活动中贯穿以交流讨论法、观察法和启发联想法让孩子在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形成对桥梁的初步印象。在解决活动的重难点的时候我是先让孩子观察桥梁的各种形状,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从桥梁的形状引申到桥的建筑材料和使用功能,在这个过程中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让孩子通过感知、回忆联想等方法经过提炼形成新的经验,让幼儿在湖动和开放的活动中发展观察力和感知力和概括力。
三、说说教学程序
本次活动我主要设计了三个环节,参观模型展览引起幼儿对桥兴趣——引导幼儿欣赏各种各样的桥,并知道桥的建造材料——知道桥的各种功用并引发幼儿对于桥的观察兴趣和思考
1、参观桥的模型展览。
小朋友排好队,象春游一样,教师发出嘟嘟嘟的声音表示开着小汽车对小朋友说我们做上汽车一起去玩好吗?以一种游戏的情景导入,能够引起幼儿对于活动的关注。一边开,一边引导幼儿看模型,问这是什么桥啊?模型中有太湖大桥和高架桥以及九曲桥等,这些模型是幼儿带来和与教师共同制作的,所以他们知道这是什么桥,完全能够说出来也就能够激发幼儿说的积极性。
2、引导幼儿欣赏各种各样的桥
幼儿坐在桥的旁边,说说看到的那些桥是什么样子的?是用什么做的?在春游的时候,孩子们对于太湖大桥等有着很好的比喻,现在请他们再讲一遍,他们会很积极。对延伸到下面的问题起着很好的引子作用:那你还见过什么桥?是什么样的?是用什么做的?请幼儿来说说。教师根据幼儿的讲述出示图片或者是在电脑上展示。孩子们对桥进行过搜集和观察活动,因此他们对于桥有着一定的生活经验,比较有话说。同时,在述说桥是什么材料做的时候,对于能力比较强的孩子要求他将教师的问题一起回答,但是对于个别能力比较差的孩子,他还不能将这些问题一起说出来,那么就相应的提醒一下,比如那他是什么做的呢?在让幼儿说桥象什么而是后有的桥比较特别,比如黄浦大桥,有的孩子或许会说象琴,有的会说象扇子,等等,对于幼儿的大胆想象要给与表扬和肯定。
3、了解桥的主要功用,印发幼儿对于桥的观察兴趣和思考
我们的桥有各种不同形状,有的象什么有的象什么,有的又象什么,运用复式句来总结,有的是木头做的,有的是用水泥浇注的,有的是用竹子做的,有的又是用钢丝切所做的,那这些桥有什么用?引起幼儿对于桥功能的思考。孩子们在说桥的功能的时候大多数说的都可能是桥上可以开汽车,可以走人,有的桥可以通过火车,孩子们的回答是很笼统的,没有准确的分类,于是我会问是不是所有的桥都可以让汽车和人一起走呢?因幼儿对于桥的分类,因为孩子们已经有了高架上只可以走汽车,人行桥上只可以走人的经验,所以一提问,孩子们马上就会说出不是的,当孩子知道有的桥只能走人,有的桥只能通过汽车后,问为什么有的只能通过汽车,有的只能让人走呢?通过让孩子思考讨论,知道将桥的功能具体化后可以改善我们现在的交通拥挤的状况。最后,活动结束的时候,教师小结:我们的桥帮助我们改善了交通状况,让我们不同地方的人联系更方便,而且那么漂亮的桥也美化了我们的环境,你想不想来设计一座漂亮的桥呢?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想设计什么样的桥?
四、延伸活动
在让孩子对桥有了一个想象的空间后,就带领幼儿去把自己设计的桥画下下来,这个环节可以放在自主活动的手工区,可以专门开辟一个桥梁设计院的游戏,同时还可以配合建构区的积木,让孩子们去构建自己的桥。使孩子们对桥的兴趣得以延续,并进一步拓展孩子的想象空间将科学活动和美术活动等进行有机的整合。以上只是我的设想,我会在今后的工作中将他实施并改进。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活动,能够根据教学目标开展,运用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启发感知。讲述与操作让幼儿积极主动参与活动,逐步激发幼儿动手操作活动的兴趣及强烈的探索欲望。发明创新方法,体验创造带来的快乐。动静结合,注意发挥孩子的主体性,让幼儿思维活跃,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创新品质。
幼儿受生活经验的限制,对桥了解较少,影响了幼儿创造。需要在课前多做一些准备,让幼儿在生活中注意观察了解桥的外形和用途,使经验更丰富些,这样幼儿才能更好的发散思维,进行创新。
《桥》说课稿12
一、把握大纲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均与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有关,旨在使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展示人民大众创造性智慧,包涵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课文,掌握说明文和小品文的相关知识,开阔眼界,提高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激发他们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 《桥之美》为自读课文,位于讲读课文《中国石拱桥》之后。两篇课文同是写桥,但《中国石拱桥》的作者茅以升是桥梁专家,而《桥之美》的作者吴冠中是画家。他们分别从科学的角度和艺术的角度来写桥。《中国石拱桥》已使学生初步了解了桥的历史、形式、结构等知识,本文则重在引导他们以新的审美视角来品味欣赏文中的桥之美。
(二)教材内容的理解
《桥之美》是一篇美学小品,语言具有强烈的画面感与抒情般的感染力。吴冠中先生将桥置于一个个构图框中,发掘出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不同美学效果,给人一种新的审美视角。课文由桥的诗境美引出桥在绘画上的形式美,再将桥自身的结构美与它的构图美作对比,肯定强调了桥之美美在构图,美在它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美学作用。接着以诗意的语言具体描绘了不同的桥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谐优美地融合的几幅画面。得出结论:“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三)学生情况的分析
当今的初中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个性鲜明,但是,大量的信息使他们在接收时细品慢赏过少,常常忽视周围事物的美,对传统文化的体会也不深。
教学时要结合教材,引导学生用新的审美视角去发掘美、品味美,开阔眼界,提高文化品位。
(四)教学目标的设定
根据大纲要求和本单元要求,结合教材依据本年级学生的特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美感、史诗、驻足”等词语,并练习用词造句。
2.了解文中所揭示的美学原则。
3.认识桥的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常识。
能力目标
1.理清全文思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解课文所介绍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
2.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逐步提高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3.揣摩本文充满诗意的描写文字和带有说明性的文字,体味语言的个性色彩,培养良好的语感。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桥之美》,让学生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最终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五)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根据上述的分析,我确定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一、学习一种新的审美视角
二、品味形象优美的语言。其中第一点同时也是教学的难点。
(六)教学课时的安排:一课时
二、促进发展说教法
1、比较阅读法
《桥之美》位于《中国石拱桥》之后,两篇文章作者的身份不同,写作的角度也不同,通过比较既可以复习上一篇课文又可以自然导入本文,具体做法如下:
(1)比较两文作者的不同身份及由此产生的不同的写作角度。
(2)抓住本文中心句比较两文内容上的不同。
(3)比较两文的语言。
2、语境解读法
《桥之美》的语言画面感很强,修辞灵活,具有抒情般的感染力,是本文学习的重难点。因此在具体赏析课文时我选择采用语境解读法,使学生结合语境,由粗到精,由此及彼,反复诵读,整体把握,最终使学生既欣赏了桥之美又学习了语言之美。
3、分组讨论法
三、提高能力说学法
为了提高学生欣赏品味语言的能力,在教读过程中,注重指导学生赏析的几种方法:
1、联系:将词放在句中品,将句放在文中悟。
2、讨论:互相启发。
四、优化组合说程序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追求师生良性互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备好课但不事先设定所谓的严格的教学步骤,而是把课堂教给学生,教师要因势利导,艺术地驾驭课堂,良好地把握以下教学节奏:
比较阅读
语境解读
讨论品评
迁移拓展
附板书设计:
说明“桥之美”的含义
乌镇小河的石桥
江南水乡的石桥
桥之美 举例说明“桥之美” 水天一色的长桥 广西云南的风雨桥
总结全文,升华对美的感受
《桥》说课稿13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人美版)第三册。属于造型。表现领域的课程。本课的目的是通过观察、分析北京的桥,了解桥的结构、艺术特点以及用途,从而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创作欲,并用绘画的形式创作北京的桥,培养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
学生分析:桥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对于桥的历史、用途、结构并不了解。为此,我给他们布置了一个课前作业:搜集各种有关桥的知识,目的是让学生自主的探究、了解桥的知识,起到一个先入为主的作用。另外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线描能力,所以本课安排学生用线描的方式表现桥。
二、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让学生仔细品味我国建筑的历史文化和艺术成就,了解北京地区古代桥的历史及现代桥的作用,以及桥的基本结构和外形特点;欣赏桥的造型美。
技能目标:通过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并启发学生用多种绘画形式来表现北京的桥,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欣赏、表现过程,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爱家乡、爱北京的情感,增强学生的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
认识了解有关北京的桥的知识、作用以及外形艺术特色;用自己喜欢的绘画形式创作北京的桥。
四、教学难点:
桥的不同结构表现方法以及画面组织;感受桥的造型美。
五、教学方法:
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某些方面,学习过程中我采用猜谜语、做游戏和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美术的兴趣,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课堂并从中得到锻炼,从认识桥的历史—桥的作用—桥的结构—桥的表现方法,我采用了“循序渐进”、“情境性教学方法”、“ 演示法”等进行教学。
六、教学程序:
下面我以教学程序为框架,以教学思想为先导,以教学内容为主体说说这节课的教学环节和主要教学方法:
一 导入部分:谜语:驼背公公,力大无穷,爱驮什么?车水马龙。(谜底:桥)出示板书课题——北京的桥。
目的:我充分利用二年级学生爱玩的心理特征,我课前准备了一个关于桥的谜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趣味性。通过谜语中对桥的语言描述,使学生对桥的形状有了简单的了解。
二 讲授新课部分:我设计了六个环节,六个环节都紧密相连。
(一)第一个环节:做游戏
1。首先我们一起玩有关桥的知识的抢答游戏。
2.出示抢答问题:
(1)中国最古老的桥建于那一年?谁知道我国第一座桥建在什么地方?
生:公元35年,建在长江。
(2)我国古代石拱桥的杰出代表是举世闻名的什么桥?
生: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
(3)我国还有很多十分漂亮,在世界上比较出名的桥,你们知道吗?(出示南京长江大桥的幻灯片)
生:中国人自行设计、制造、施工的第一座公路桥南京长江大桥。
目的:课前我布置让学生了解、学习有关桥的资料还有知识,课上以抢答游戏的形式,反馈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结果并为之后的师生互动打好了基础。让学生从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同时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桥的历史和特征,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为下一步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
(二)第二个环节:结合图片讲解关于桥的历史(展示课件)
我国的最早的桥梁大多是木桥,如:独木桥。
直到人们发明了砖和铁器,桥的外形和制作材料也多了起来,从而增添了石柱、石梁、石桥面等新构件,使石拱桥应运而生。
提问:根据你们收集的材料,谁来说一说都有哪些不同材料的桥?(学生回答后出示答案)
学生举手回答:石桥、砖桥、竹桥、藤桥、盐桥、冰桥……
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设计建造了许多外观新颖、起到不同作用的桥。
(北京的桥)说课稿 人美版第三册说课稿,标签:美术说课稿,美术说课教案,
提问:那你们所知道的现在的桥都有哪些呢?(根据回答展示图片)
学生回答:铁桥、钢桥、立交桥、公园里的桥、过街天桥
目的:通过对桥历史的讲解,解决了学生缺乏对桥文化的了解。在这个过程中我针对古代桥和现代的桥分别进行了提问,第一个问题是让学生结合自己所找的资料,利用回答问题的过程,把知识相互补充,扩充了学生的知识面。第二个问题则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并对我国建筑的历史文化有了一定的认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对古代劳动人民和现代的科学技术充满了崇敬。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三)第三个环节:桥的作用(展示课件)
设置问题请小组讨论:北京的桥很多,它们最早的用途是什么?在现在还有什么其它的用途?
生:在过去桥是过河的。现代桥的作用不仅仅用于便利人的过河,还可以实现四通八达、人车分流,并可以节省土地的作用。美观、实用的桥给我们居住的城市带来了美。
目的:发散学生的思维,为设计桥作铺垫。
(四)第四个环节:介绍北京桥:
1。教师:那有一首关于桥的歌曲,你们听说过么?知道这首歌的名字么?
学生回答:听说过,叫《北京的桥》。
教师播放《北京的桥》的歌曲片断。
学生欣赏歌曲。
2.北京古代的桥:(1)金水桥:天安门前的金水桥,通体的汉白玉,连接成五坐并列的石桥。(2)沁芳庭桥:处在大观园中轴线上,白石为栏。(3)颐和园里十七孔桥:犹如一道彩虹,凌空飞架在昆明湖上。(4)北京卢沟桥:卢沟桥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始建于金朝,全长267米,有桥墩十座,共11孔,整个桥体都是石结构,为华北最长的古代石桥。柱头上均雕有大小石狮,神态各异,栩栩如生。(5)颐和园玉带桥:都是大型石拱桥。玉带桥全部用玉石琢成,配有精制白石栏板,显得格外富丽堂皇。卢沟桥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始建于金朝,全长267米,有桥墩十座,共11孔,整个桥体都是石结构,为华北最长的古代石桥。柱头上均雕有大小石狮,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3.北京现代的桥:玉蜓桥、天宁寺立交桥、复兴门立交桥、三元桥、过街天桥。
目的:利用听《北京的桥》这首歌曲过渡到介绍桥,我使用了“情境教学法”,为学生创设环境,使学生更好的投入到学习当中。在介绍北京的桥的过程中,我是按照从古至今的顺序介绍的,这样使学生逐步体会到桥的变化。古代的桥我选择的都是外形美观、各具特色的古桥,金水桥的选择,抓住了北京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物之一。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有了崇拜之感并增加了民族自豪感。现代桥梁首先介绍玉蜓桥是因为我校李玉蜓桥比较近,学生对玉蜓桥的印象非常深刻,对玉蜓桥的造型也比较了解,所以从学生的生活出发,能够拉近桥与学生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有亲切感。过街天桥的选择是为了加重桥的现代感,过街天桥的介绍突出了他的特殊的功用,从而向学生渗透交通安全意识的重要性。我选择的桥基本上都是大家所熟悉或见过的,因此学生如果对那些桥有了解我就让学生来介绍这些桥,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第五个环节:桥的结构特征
1。小组讨论桥的结构:每组分别拿出材料袋里面的古代桥和现代桥的图片,分组进行讨论。
学生:拿出图片,进行观察,分组讨论分析桥的结构,进行总结,并汇报结果
2。教师根据学生发表的结果,播放课件,出示答案:桥身、桥墩、桥栏、桥洞、桥面装饰物。
3。桥的形式多样,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它们的共同之处?也就是说它们有什么相同点?不同之处?(师出示课件,进行对比)
学生讨论结果:相同点:桥的结构基本相同。不同点:桥梁的桥墩粗细的变化、护栏的变化、桥灯的变化、桥的装饰的变化。
4。教师展示图片,提问:说一说古代的桥与现代的桥有什么不同之处?
学生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5。巩固学习:通过拼图的形式巩固学生对桥结构的认识。
学生到黑板上面按照桥的结构把拼图拼正确并且完整,如果遇到困难相互帮忙。
目的:我把桥结构的分析作为本课讲解得重点,只有清楚了解桥的基本结构,才能更好的设计桥、创作桥,并能更好的体现桥的功用性。这个环节我选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观察、分析桥的图片,让学生学会自主思考、自主探究,从中发现桥的结构,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在汇报讨论结果的时候间接锻炼了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掌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我事先制作了一些桥的结构的拼图,请学生到黑板上按照桥的基本结构亲自动手拼一拼,并且讲一讲各部分得结构和名称,这时候就可以针对桥的各部分的作用进行渗透,加强学生对桥结构的理解。
(六)第六个环节:桥的绘画
1。教师请学生充当小桥梁设计师,想一想怎样用什么样的方法表现这些桥。
学生:假设自己是桥梁设计师,开始构思。
2.范画:老师根据学生地拼图,用线描的形式示范作画过程。
学生:观看教师演示,学习线描表示方法。
3.欣赏书中学生作品。
学生:欣赏学生作品,拓展思路。
目的:让学生充当小设计师的角色,能使学生有自豪感,树立信心,使学生能够认真思考将要用什么方法进行绘画。我运用“示范法”起到提高学生学习注意力的作用,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拓展学生的设计思维,巩固桥的知识。学生在教师直观的示范过程中明白将要采用的作画步骤。有一些孩子在画画时容易出现画面内容不够丰富、构图不够饱满、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弱的现象。在这个环节中,我就可以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指导。
通过欣赏学生作品,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感受丰富多彩的学生作品,体验美术作品的美。
三 布置作业部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难度不同的作业要求,认知能力一般的孩子完成作业(1),能力较高的孩子可以完成作业(2)。
1.(1)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现一座你熟悉的或喜欢的北京桥。
(2)自己设计一座北京未来的桥。
目的:通过创作,提高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
2.学生练习、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目的: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并给与学生适当的帮助。
四 评价总结部分:
1.学生画好的作品贴在黑板上相互欣赏。
2.师生评价作品。
目的:通过作业展评的方式,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养成学习─评价─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通过评价,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师生、生生间的共同评价,发现作品的优秀之处和存在问题,有利于形成正确的认知能力。
五 知识拓展部分:
2。教师引申人们“心中的桥”:
(1)电话——沟通的桥:出门在外,想和家人、朋友联系的时候,大部分人都会打电话。电话仿佛是在地球上的千家万户之间架起了一座座沟通的桥梁。
(2)家长——成长的桥:爸爸妈妈用他们的爱连成桥让我们茁壮成长。
(3)捐资助学——希望的桥:有些小朋友因为没有条件,不能上学。如果我们可以出一份力。就像是架起了一座希望的桥,让他们也能得到教育。
目的:知识拓展我选择了看不见的桥,这些桥比较特殊,是人们心中的桥。这样选择是想让学生了解人与人之间也会有许多看不见的桥,这些桥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让生活变得根美好。
《桥》说课稿14
大家好!非常高兴与各位一起探讨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搭纸桥》。说课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活动生成
桥梁是人类所建造的最古老、最壮观、最美丽的建筑工程,桥梁与人类的生活密不可分,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也能经常看到各种各样的桥,同时在语文学习中也学过《赵州桥》、《卢沟桥的狮子》等有关桥梁知识的课文,学生对桥梁有一些基本的认识。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设计要尽量做到工具简单、材料易找、花费节省、操作简便、学生喜欢,基于这种认识,我选择了利用废旧报纸“搭纸桥”这一活动主题,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获得能力。
二、活动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而开发和实践的,以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本主题的特点以及六年级学生的特点,我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了活动的总目标。
1、认知目标
围绕活动主题,了解有关桥的造型的知识。
2、能力目标
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学会如何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实践、创新、合作、反思、人际交往等综合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对桥的造型的认识,让学生体会桥的造型的艺术魅力。通过对桥的设计引起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对生活中知识的关注。
三、活动准备
1、学生准备:
(1)、分活动小组:选出组长、成员分工等。
(2)、活动前指导学生收集有关桥梁造型的资料。
(3)、搭纸桥工具:纸张、剪刀、胶水等。
2、教师准备:
(1)、教师也搜集有关资料。
(2)、准备砝码等。
四、活动过程
1、创设情境 生成主题
播放一组包含多幅桥梁照片的图片。
让学生说说自己想到的。
桥是如此的美丽,同时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我们可以设计自己的桥。
2、探索交流 制作完成
1、学生组内讨论要制作什么样的纸桥,做好分工。
2、学生汇报自己小组的设计方案及组员分工情况。
3、学生合作制作纸桥,教师随机指导。教师指导要有目的性,重点关注一些技术难关。如:桥墩与桥面的结合等。
3、展示交流 汇报成果
(1)、学生制作完成后,推选一位或者共同介绍自己的作品。
(主要介绍所制作的桥的类型、功能、优点以及承重能力等)
(2)、学生对桥进行承重测试。
(3)、教师要适时的对学生的作品做出一定的肯定性的评价,也可提出一些改进建议。
4、自主评价 课外延伸
1、小组之间依据教师提供的表格互相评价作品,评出最佳设计奖、最坚 固奖等奖项。
2、选出综合表现最好的作品,准备参加全县小发明、小制作活动。
(学生可能一时评选不出,存在争议,同时由于时间关系,作品粗糙,鼓励学生课下进行加工,力争更精美,再评选。)
《桥》说课稿15
尊敬的各位评委: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的第十二课《桥之美》,这是一篇优美的小品文,作者吴冠中以一位画家所独有的眼光,发掘出了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文章以诗意化的描写,帮带着说明性文字,生动而形象的说明了桥在不同环境中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既给人知识,又赐予人美的熏陶。尤其是议论抒情与描写等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更使文章富有深邃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因而准确的说,这不是一篇常规性质的说明文,而是拥有说明意味的短小精悍、形式活泼、内容生动的优美散文。据此,我制定了下面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积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美感、驻足等词语;了解桥的美学价值;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和审美能力;训练学生的语文基本功;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理清文章思路;揣摩文章诗意化的说明性文字;感悟精读四步法;(教学重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令学生接受美的熏陶;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及生活品位;(教学难点)
这里要强调说明的有以下两点:
一是训练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即听说读写思辩悟的能力。这是语文教学必须承担的基本任务,无论教改的方向往何处发展,也不管他是哪一类的课文,只要是语文教学,就必须直下承当,无可卸责。这里之所以标显出来,是因为近来的教学大有忽略倾向,借此警示自己,语文教学的根本不在花色而在务实。
二是教学重难点的设计,并没有凸显说明方法及顺序等,而是注重领受语言文字及其内涵的美的熏陶,同时感悟学习方法。这是因为这篇小品文,他突出的个性在于拥有丰富的艺术底蕴和强烈的语言表现力及感染力,如文中俯拾皆是的精美语段:
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抚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
如此优美的文字,充满着诗情画意,这样生动的意象,具足着艺术底蕴,句句如歌,旋律动人,这决非常规说明文可比,若不将此定作教学重点,岂非失之交臂?并且此若不悟,下面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令学生接受美的熏陶,提高审美情趣及生活品位的教学难点,也就不可能得到突破。
目标制定之后,便要选择确定符合课文个性特征的教学方法,针对这一课,我以为诗化意象的语言,应当以读摄之。因为只有读,才易与作者产生共鸣,才能领会文章的精妙之处,进而领悟其内涵。因此,鉴于课型,私下设计了“精读四步法”展开教学,即:
一读通字词整体感知,
二读品佳句领悟印证,
三读析特色实现收获,
四读重迁移能力提升。
实践证明,这一方法在实施二类阅读课文的教学时,效果较为理想,甚至一类课文的教学也可在这基础上细化运用,具体原理将在教学设计的程序中加以解释。
那么确立科学规范的教学模式流程更是不可或缺的教学准备工作之一,鉴于新课标理念中的自主合作与探究这一理念已成共识,这儿不再多说。
接下来,谈一谈教学程序的设计:
一、创情景,自然导入 (旨在将学生导入学习境界)
(具体做法:采用与上一课《中国石拱桥》作对比的方法导入,两课的作者,一是科学家,一是画家,艺术家,他们眼中的桥分别是怎样的呢?激起疑情,导入学习。)
二、师生互动 合作探究
㈠ 听读课文,初步感知桥之美
(指名口述感受及感觉,训练感悟思辨及语言表述能力)
1、听读,说感受
(要求听出关键词句,之后说出自己的感受,旨在落实听力训练)
2、圈点勾画,解决字词 (重视积累的习惯培养)
深化感知,发现疑问 (引导学生初步进入自主学习)
㈡ 快速默读课文,要求:
1、圈划自己喜欢的词句,同时批注喜爱的理由 (个性化阅读能力培养)
(这正是个性化阅读的体现,这种阅读放中有收,既能发散思维又能深化感受,即可读中内化又可写中运用,而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感情需要,十分重要,并且圈点批注也是读书必须的基本功训练之一,他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体现,故而有此设计。)
2、交流互动 (引导落实课后练习中四句美文)
(在交流中解决重点)
3、小组合作 讨论探究:
①桥美何处?揭示相关文句 (探究主旨)
②划分层次,思考文章运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及顺序?(理清思路(重点))
(这里要说明的是,以上两个问题是非常简单的,学生很容易地就可解决,但却不可缺少。第一个问题“桥美何处?”实际上在整体感知及前面的个性化阅读中已经得到了较为充分的解决,这儿提出探究,一是想在交流探讨中进一步完善答案,深化印象。再者意在降低由感知到探究的难度,赋予学生合作学习的成功感,令其产生愉悦,从而培养与他人合作的崇高精神。第二个问题的设计也基于此,只是他还肩负着解决教学重点的使命,文章思路的理清,十分有助于明了说明方法和顺序,很好地巩固单元学习重点。)
③读后有何启示?哪里最值所学?(发散思维 为下伏笔(突破难点))
(这是为突破难点而设计的问题,一方面他是探究的核心,有利于深层次把握文意,吸收文章营养,另一方面他能更好地发散思维,为下面三读收获而伏笔。更重要的是,本节教学难点“提高审美情趣及生活品味”,将在这成熟的契机中得到解决。大家知道,所谓提高审美情趣及生活品味,实际上是难以具体操作的教学目标,他的突破只能依靠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见识增广、见地开发、观点观念的形成等理性境界的提升来实现。而在以上的学习、讨论、交流、探究中,学生已经得到美的熏陶,他们的思维已经经受许多次碰撞,那些闪耀着智慧之光的灵感,已不同程度地促使他们的见识增广、见地开发、观点乃至观念渐趋形成。于是,在这种成熟的契机中,抛出这一问题,便能很好地实现教学难点的突破。)
④讨论小组成员个性化阅读疑问 (照应开头,借智慧开释疑情)
(以上四个问题的设计,其难度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正适宜八年级学生的学情及心理特征。)
4、汇报、点拨 (深化思维 提供语言组织锻炼机会)
㈢ 三读课文,出声朗读,要求:
1、在与中国石拱桥的对比中,说出本文特色(深化印象,实现内化建构)
(一方面对比阅读可以明辨思维,另一方面,之所以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目的是让学生实现知识的内化建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新旧知识之间一旦建立了联系,便易于同化而内化。这里两文对比,即可彰显其意。同时也照应了开头,解决了导入疑情。)
2、集体整理与本文相关的生动形象的词汇
从中精选十个左右(为四读迁移作准备)
(这是为四读迁移做准备工作,在前面我讲过,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语文能力的核心却是思维,于是激活发展思维就是我们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另外,大家所共知,学语文就是要学会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如果我们只是简单的读书而不学会运用文字,那就收效甚微了。怎样把二者结合起来?我从语文教学通讯中得到启示:串词成段,乃至串词成篇!就是读好课文,便着手搜集学习过程中的有关精美词句,然后根据自己的能力,确定条目,通过想象、联想等手段来表达经验,串词成段或成篇。这一方法实质上正是把学生课堂内化的知识乃至经验、情感等,通过思维训练外化为能力的过程。实践证明,其效果是极为理想的。他足以打破某些语文课堂的花色教学,真正的落实语文能力的培养。)
㈣ 选读课文,要求:
1、读精美句段,悟写作方法
2、将精选词汇串成文段 (写作训练,将内化知识外化为能力)
三、反思过程,总结学法(要求为学法命名)
一读感知 二读领悟 三读收获 四读迁移
(精读四步学习法)
四、板书设计:
桥之美
━━━ ━━━ ━━━
桥之美(?)→ ━━━ ━━━ ━━━ → 串词成段
━━━ ━━━ ━━━
一读感知 二读领悟 三读收获 四读迁移
(精读四步学习法)
整个教学过程,依学法展开,既实现了过程中的自主合作与探究,也让学生在变幻着的意义阅读中体验到了快乐,收获到了学法,提升了听说读写思辩悟等多种语文基本功能力。
总之,该课教学重在实上着力,一方面继承传统,着实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深刻发掘其思辩智慧,另一方面,吸收时代营养,赋予学生会学习、爱学习、能合作、敢探究的人文素养。这是我所设计的基本思路。当然,鉴于水平,疏漏与错失难免,愿在反思中不断改进。
第五篇:桥 说课稿
《桥》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课件1)
《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组课文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教学本组课文要入情入境,抓住那些感动我们的地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认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桥》的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沉稳,高风亮节和果断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群众,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这篇文章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在表达上很有特点: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2.多用简短的句、段渲染气氛;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表现力。
2、学情分析。(课件2)
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朗读能力,语言感悟的能力。对于本课扣人心弦的故事,学生的阅读主动性,积极性应该很高,但对共产党员面对危险时,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精神理解恐怕不够深入,也不容易联想到桥的深刻含义。
3、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课件3)
基于我对教材的认识和分析,结合课标中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课文中出现的生词。2)、通过对文字的感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精神世界。3)、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我进一步对教学的重难点进行了把握,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1.“抓住文章内容,感悟人物品质”。2.在读中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难点为“理解题目的含义”。
二、说教法、学法(课件4)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感悟文章的能力,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采取引生入境,感悟体会的方法引导学生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并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换位思考,自主探究等方法感悟文章中心,体会人物思想,领悟文章写法。
三、说教学过程。
本课我将设计以下教学环节:(课件5)
(一)积累名句,导入新课。
(二)感受危况,引生入境。同时领悟写法,体会效果。
(三)解决重点,体会精神。
(四)课后练笔,延续情感,升华课题,解决难点。
(一)积累名句,导入新课。
我将两句关于生命的名句用课件展示,引出与生命有关,点出课题。
(二)感受危况,引生入境。
因为这是第二课时的教学,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把握人物的精神品质,我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当时自然环境的句子,画一画,读一读。体会洪水的凶猛,再通过一段视频深切感受洪水的疯狂,感受危况,引生入境,为后面理解老汉作铺垫。把引生入境作为一个搭建的梯子。在学生自主学习过后,进行讨论和体会,让同学读相关的句子,在这里,重点从以下几个细节引导学生体会环境,领悟写法,从句子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你能不能读出当时情景的危急。在画,悟,读三步之后,我及时让学生说出形容形势危急的词语(并适时板书:洪水 势不可当)这样对学生进行了一个词语积累和运用的综合练习。
引生入境的第二步:因为学生对洪水比较陌生,通过前面入情入境地品读、体会,学生已经在脑子里初步感受到洪水的可怕与疯狂,但并不能更深的触及学生的心灵,因此我适时出示洪水的图片(课件8、9)同时设疑:“同学们,假如这场疯狂的洪水冲进了我们的村庄,冲进了我们自己的家,你该怎么办?”这样设疑,学生能将自己真正融入这场洪水中,为下文理解人们的表现埋下了伏笔。同学们,在这洪水肆虐,万分危急的时候,人们又是怎样的表现呢,找出描写人们表现的句子,交流,体会。然后进行第二个语言文字的训练,人们的这种种表现,可以让你联想到哪些词语。(适时板书:人们 惊慌失措)随着这两步教学的递进开展,此时的学生已经随着那泛滥的洪水,惊慌失措的人们进入了课文为我们铺展的这幅洪水图之中了。也为下一步的教学做了有声有形的准备。
(三)解决重点,体会精神。
这一步与上面的教学环节是紧密联系的,当我这样过渡:在这个时刻,在这个洪水发出死亡的狞笑的时候,人们都慌了,可你看,却有一位老汉出现在所有人的面前,此时此刻,他表现得怎样呢?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悟一悟。(出示句子10)教学的重点也自然的转移到了老支书的身上。新课标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紧接着我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学生从“像一座山”感受到了老汉的沉稳、冷静,从“党员排在后边”感受到老汉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然后我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猜测老汉的内心想法,学生会深刻体会到在生死关头老汉心里时刻装着群众,在危急关头老汉为群众的安危而担忧,在紧要关头老汉用沙哑的声音发出了一道铿锵有力的命令,引导学生从三个感叹号来体会,学生纷纷入境地朗读,他们不是用声音,而是在心来体验呀!
在洪水面前,老汉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党支部书记,他像一座山,巍峨屹立,岿然不动。这位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老汉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洪水无情,但人间有爱,这样的老汉怎能不受人拥戴呢?可是当情况越来越危急,洪水已经漫到人们腰际的时候,又出现了一位小伙子,谁知道他和老汉什么关系?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激情的话语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教师、文本、学生已经融入在了一起,这时话锋一转,将学生带入故事的高潮。接着我将配乐朗读老汉与小伙子对话的一个片段,将文中的“老汉”与“小伙子”改换成“父亲”与“儿子”这样更能让学生如临其境。(出示片断11)
(父亲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儿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父亲凶得像只豹子。
儿子瞪了父亲一眼,站到了后面。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父亲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儿子。儿子推了父亲一把,说:“你先走。”
父亲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儿子推上木桥。突然,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儿子被洪水吞没了。父亲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我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想象揣测父亲与儿子的内心独白,(出示12)想一想,老汉与儿子的内心独白。
①父亲从队伍里揪出儿子,心想,儿子啊,②儿子瞪了父亲一眼,心想,父亲啊,③儿子推了父亲一把,心想,父亲啊,④父亲推了儿子一把,心想,儿子啊,)
然后学生畅所欲言,真正领悟父亲“揪”和“推”与小伙子“瞪”和“推”的矛盾动作后的心理世界,更是对人物精神世界的又一次感受。
(四)重回题目,解决难点。
教学进行到这里,已经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此时教学难点的解决已经水到渠成。指课题,文中的那座桥已经垮掉了,可是我们心中的桥已经搭建起来了,这座桥是谁?他是一座什么桥?请用一句话把老汉和桥联系起来说一说。(教师适时板书:血肉之躯 永不坍塌)在学生深入学文,研读分析的过程中,学生已感悟了老汉的高大形象,这时对“桥”的含义的理解就会迎刃而解,即突破了教学难点。
(五)领悟写法,体会效果。
这篇课文在表达上很有特色,我引导学生浏览课文,说出自己的发现。学生交流后,(出示13)表达方法:
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
2、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
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
4、通过自然环境描写的烘托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刻画人物表情、动作、语言等塑造人物形象。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阅读教学上教给学生文章的表达方法,学生会在今后的写作中加以运用,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六)课后练笔,延续情感。(课件14)
同学们,无情的洪水夺走了父子俩的生命,但是夺不走的是什么?(父子间的情谊、老汉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带不走我们对老汉深深的敬仰........)同学们,这只是个故事,我们痛苦也罢,悲伤也罢,总要走出这个故事,但是这个故事留给我们太多的思考,同学们,把你们最想说的话写下来吧!
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课后进行小练笔,为学生提供了写作的机会,搭建了倾诉情感的平台。
六、说板书设计。
桥
短语渲情
洪水
如魔
揪-----推
比喻 拟人
人们
恐慌
瞪-----推
构思新颖
老汉
如山
这样设计板书,简洁明了,既体现了环境的紧张,又能将人们与老汉在危急时刻的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烘托出老汉的高大形象,同时用红粉笔画了一座桥的形状,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桥的深刻含义,突破教学难点。
不足:1.板书不完整,老汉如山,表达方法中还有比喻,因为学生没有提到,我也就忘记去点拨和板书。
2.对于洪水的句子,要求跨度过大,是因为没有提出来。设计教案中:大声地读读课文,边读边想,哪些句子是描写洪水的,把它划下来。自己读一读,读出自己的感受,从哪里感受到的。
3.老师讲的过多,这可能是我在教学中最大的毛病。
4.当预设与学生的生成反差较大时,就紧张,这还是教育机智的问题。
5.文章的表达方法,由于时间关系,没在进行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