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黎川县法院反映刑事谅解有被滥用趋势应引起重视
黎川县法院反映刑事谅解有被滥用趋势应引起重视
该院反映,近三年审理的刑事案件中存在量刑规范化规定中的刑事谅解减轻情节被被告人及其亲属滥用的情况,主要表现在:一是刑事谅解的数量逐年上升。2009年仅有2名被告人的辩护人或家属提交刑事谅解书,2010年增长到了5名,增长率150%,截止今年10月,提交谅解书的被告人达13名,同比上涨225%。二是有刑事谅解的案件类型扩大。2009年的刑事谅解书仅出现在交通肇事案中,2010年扩大到过失和故意伤害案及诈骗、盗窃等侵财类案件,2011年则扩大到抢劫、强奸、失火、非法采伐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等常见案件。该院认为,刑事谅解被滥用易造成四方面危害:一是受害人出具谅解书大多以对方给付金钱为前提,当犯罪分子因此获得相对较轻的刑罚时,易使人认为是“以钱买刑”,使司法权威受到损害。二是容易助长受害人漫天要价之风。部分受害人及其亲属利用被告人方需要谅解书以减轻刑罚的迫切心理,趁机漫天要价,迫使对方支付远高于实际应当支付的赔偿金。三是一些被告人的家属为了获得谅解书,不惜利用非法手段,多方迫使被害人违背意愿出具谅解书,致使他们受到二次伤害。四是受害人出具谅解书后,法院就应依照量刑规范化的规定相应减轻被告人的刑罚,致使刑罚的惩罚教育作用有所减弱。(黎川县法院 涂国华 刘建平)
第二篇:老年人犯罪呈增长趋势应引起重视
老年人犯罪呈增长趋势应引起重视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日益突出,老年人犯罪也呈现上升趋势。2009年,县检察院办理老年人(60岁以上)犯罪案件10件10人,与2008年的6件6人相比,增加了约66.7%,2010年至今已有老年人犯罪案件6件6人,其中犯罪人最高年龄达到82岁。老年人犯罪总量虽不大,但在当前的现实状况下需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老年人犯罪的特征分析
(1)主体上以男性为主,孤寡老人占一定比重。2008年至今,县检察院办理的22件老年人犯罪案件中,男性20人,占老年人犯罪总数的91%;女性仅为2人,仅占老年人犯罪总数的9%。其中,孤寡老人7件,占比达到31.8%。
(2)农村人员比重较大,且文化程度偏低。22件案件中,除3件为职务犯罪外,其余19件全部为农村人员犯罪,占犯罪总数的86.4%。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的17件17人,约占老年人犯罪总数的77.3%,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5件5人,占老年人犯罪总数的22.7%。
(3)类型上呈现集中化,且以非暴力型犯罪为主。县检察院办理的22件案件中,犯罪类型呈现集中化的趋势,其中:交通肇事罪3人、诈骗罪3人、盗窃罪2人、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3人、强奸罪1人、介绍、容留卖淫罪7人、职务犯罪3人。同时,由于随着年龄的增大,老年人身体机能随之衰弱,犯罪多为非暴力型犯罪,犯罪手段相对缓和,与未成年人的冲动型犯罪有着较大的区别。2008年以来,我院办理的22件老年人犯罪中,非暴力型犯罪21件,占犯罪
总数的95.5%。强奸罪1件,合计占老年人犯罪总数中的4.5%。
二、老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
老年人犯罪除具有与其他类型犯罪共同的主客观原因外,还有些较为特殊的原因
(1)社会原因。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生存能力会逐渐降低,需要社会的照顾和家庭的抚养。但目前我国社会保障系统还不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尤其不能满足需要。许多老年人体弱多病却缺乏医疗保障,生活困难却得不到救助,都有可能导致他们走上犯罪的道路。
(2)心理原因。老年人年龄大了,在体力和反应能力上都有所下降,不能和青壮年相比,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也大不如前,易于产生孤独感、迟暮感、失落感,同时心理孤单却得不到抚慰,年轻时作出贡献,年老时却得不到应有的尊重等,都可能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3)生理原因。相关资料显示,老年人的性需求依然旺盛,但却得不到人们的正确认识和理解。一方面,农村老人分居现象极为普遍,许多老人虽有配偶,但分别随不同子女生活;另一方面,丧偶未娶的老人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他们也渴望过上正常的性生活,但因各种原因未再娶。在这种情况下,部分老年人偷偷“找乐子”。在这22件老年人犯罪案中,强奸案1件,介绍、容留卖淫案7件,在介绍、容留卖淫案中,因嫖娼而被治安处理的老年人更多达19人。
(4)文化原因。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老年人,尤其是农村老年人大多文化程度较低,法律意识淡薄,情绪比较偏激,遇事不够理智,甚至触犯法律而不自知。同时,由于
文化程度偏低,使得部分老年人无法参加当前的一些休闲娱乐活动,难以找到生活的乐趣,也成为犯罪的根源。
三、老年人犯罪的预防分析
(1)重视家庭作用,健全老年保障。家庭是预防犯罪的第一道防线,子女应重视老年人生活需要和情感慰藉,尊重老人,加强交流,关注老人的精神生活,减轻他们的失落感,给老人以更多的关心与呵护,让老年人体面、尊严、愉快的安享晚年。针对老年人生活和医疗上的困难,国家要加大相应的财政投入,如建立环境较好的养老院、确保困难老年人家庭的生活补助、充分发挥城乡医疗保障体系的作用,提供一些适合老年人活动的公益场所等,确保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2)加强道德教育、倡导敬老风尚。老年人在年轻时代为社会、为家庭、为子女的成长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和心血,年老后,随着社会、家庭地位日益低下,在心理上更加需要社会的尊重和子女的孝敬。要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荣辱观,在全社会加强尊老、敬老的孝道教育,倡导尊老爱老的社会良好风尚。
(3)加强老年教育,丰富老年生活。积极发展老年教育事业,针对老年的教育特点和规律,开展丰富多彩的老年教育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组织各种力所能及的活动,让有益的活动填补老年人离开劳动岗位后的空虚;加强老年人的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提高老年人的法制意识和道德水准。
第三篇:基层反映农村户籍管理存在问题应引起重视
基层反映农村户籍管理存在问题应引起重视
近年来,农村户籍管理工作存在一些较为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一是老年人户口漏登漏报。由于对农村高龄人员户口重视不够,导致一部分农村老年人无老户口簿、一代身份证户口籍底册错过补登机会,一直无户口。二是出生入户、死亡不注销。一些农村对子女出生落户申报意识不强,或者因超生因素,一直迟迟不入户口。有的农村群众在家人去世后,不及时到派出所注销户口,造成死者长期“活”在户籍档案中。三是年龄出入大,姓名差错多。早期户籍资料大都村干部代填,由于工作不细致,随意填写姓名和出生日期的情况比较普遍。四是户口手工编,存在重号现象以及一人多户口等。这些问题存在导致人口信息失真,也直接影响农民群众全面享受惠农政策,极易引发矛盾纠纷。各级政府和公安部门应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措施堵漏补差。同时,建立健全各项户籍登记管理制度,实施严密管理并改进管理手段,在农村全面建立常住、暂住、出生、死亡、迁出、迁入和变更更正等项登记管理制度,全面执行居民身份证申领、换领、补领等规定并加强查验、核查工作,同时建立和完善户籍的调查、通报、统计、档案等项管理制度,同时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农民的户籍意识。
第四篇:影响农村稳定的几种趋势应引起重视
影响农村稳定的几种趋势应引起重视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为构建和谐社会夯实了政策基础,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生动局面愈加喜人。但体制的变革,结构的变动和利益的调整,使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和思维方式受到冲击,发生了新的变化,一些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和矛盾开始显现。在农村,由于成因复杂,往往化解艰难,几种趋势不容忽视。
(一)利益纷争趋向多元化,表现形式更多,化解难度增大。
主张土地权利仍是纷争主流。税费改革后,农民种地不用交钱,反而拿国家补贴,由于利益驱动,争田要地愿望强烈,矛盾频发。正常流转的想毁约、非正常流转的要种地、过去撂荒弃耕和多年外出打工的要重翻旧账,各种情况错综复杂,有理无理都想争地。土地矛盾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排解处理存在“两难”:一是干部难调。二轮土地承包后,土地已极为有限,基层平衡困难,量大,一起纠纷要多次调解,一旦不能满足当事人要求,或对干部不满到处上访、或强行耕种使矛盾激化。二是法律难断。依据《土地承包法》第五十一条规定,有仲裁和诉讼两种处理方式。但作为仲裁机构的农村经济管理部门,当农户对仲裁不认同时,不具备强制手段,这条渠道尚不畅通。而诉讼时因案小难断,法院不愿受理。农民常因无处申诉而滋生不满,产生怨气。
涉及债权债务的矛盾日益突出。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村级债务沉重,而经济来源有限,面临清理债权无政策,偿还债务无能力的状况。要帐的成天跟着村干部转,有的要搬到村支书家里住,有的扬言要占据村办公室,每逢年节,到村支书家里要帐的人象走马灯似的,甚至使用种种威胁手段。致使干群矛盾日深,威信下降。
要求落实待遇的情况有所增加。一些从村组岗位下来的干部要求解决工资、养老保险等待遇。这些人大多是精减、落选、被撤免职的村屯干部,多年工资待遇未能兑现,心里不平衡,因此常与村干部发生矛盾,部分离职干部不愿交接财务手续。还有少数退职民办教师要求增加待遇。
(二)村民行为趋于自由化,约束机制无力。
当前农村,由于村民教育相对滞后,传统道德规范约束力缺失,存在政策教育不够深入,法制教育流于形式,道德教育没有开展,思想教育缺乏手段的问题,村民行为出现自由化倾向。有些地方出现“好人受气,赖子洋气,群众憋气”的反常现象。比如税改前遵纪守法积极上交税费的农户,如今没有得到应有的称赞和尊敬,反而遭讥笑、受冷遇。一些有钱不交税费的农户反而得意洋洋,到处炫耀。个别村民文化素质低,道德水准差,自控能力弱,起码的操守和法律素养下降,觉得“不打不杀,不算犯法”,平时以说是聊非为乐、以相互辱骂为常,发生口角后互不相让,造成家庭不睦,邻里不和,亲友反目,一旦激化,结怨成仇。《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强调自我管理,以自觉遵守为前提,不具备强制力。如果加入处罚条款,与法律法规相抵触。村级作为自治组织具体执行也存在一定困难。基层干部对村民日常行为管理处于这种“法律法规管不到,村规民约管不了”的无序、半失控状态感到无奈。
(三)社会管理出现弱化倾向,治安隐患增多。
农村人口众多、居住分散,乡镇机构改革后,社会管理相对弱化,治安隐患呈现增多趋势。一是盗窃侵财性治安、刑事案件时有发生。二是赌博禁而不止,给家庭和社会增添了不安定因素。三是对农村文化娱乐行业经常性整顿与管理存在盲区。在校学生上网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焦点。
以上趋势能否有效遏制,关系着农村的长治久安,影响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大局。建议:
一是建立综合性维护稳定网络体系。政府牵头,市县乡分别组建由信访、公安、法院、司法、农委、文化、卫生、农村经济管理等部门参加的群众联合小组,村级成立群众联络处。联络处由村干部兼职,负责日常问题处理和重大信息登记。联合组综合信访、调解、仲裁、诉讼、治安管理等功能,定期深入村屯流动办公,现场集中处理联络处无法解决的具体事务,保证群众诉求渠道通畅。
二是健全维稳各项制度。建立维稳目标考核机制和责任追究制。明确职责、范围和责任;推行稳定承诺制。向群众公开承诺处理期限,引导群众逐级反映;坚持领导公开、定期接访日制度;实行包村联点预警制。定期排查矛盾纠纷和治安隐患,及时处置突发事件,适时对特殊行业,复杂场所和重点村屯、部门进行专项综合治理。
三是制定农民素质教育综合规划。加强农村义务教育,重视青少年道德修养教育;加强农村成人教育,提高青壮年农民素质;强化农民道德法纪教育。村级抓好农村道德评议会、道德评议专栏建设。市县乡增加电视、广播等媒体经常性法制宣传和农村道德建设报道。成立“巡回法庭”,选取有代表性的案件现场开庭,送法上门,以案释法,扩大村民受教育面。
四是加快完善涉农法律法规。清理
整合现有涉农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保证唯一性、严密性和稳定性,为基层处理土地、债权债务、干部待遇、村民管理等等问题提供明确依据。
五是提高基层干部素质。重视农村干部队伍的培训和整顿,特别是班子带头人的选配和培训,提高政治素质和能力。
六是加大资金和政策扶持。国家和省市应增加农村债务和发展项目启动资金投放,并提供政策帮助。经济发展是稳定的基础,诸如债务纠纷等很多矛盾自然就会减少。
(**县委)
整合现有涉农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保证唯一性、严密性和稳定性,为基层处理土地、债权债务、干部待遇、村民管理等等问题提供明确依据。
五是提高基层干部素质。重视农村干部队伍的培训和整顿,特别是班子带头人的选配和培训,提高政治素质和能力。
六是加大资金和政策扶持。国家和省市应增加农村债务和发展项目启动资金投放,并提供政策帮助。经济发展是稳定的基础,诸如债务纠纷等很多矛盾自然就会减少。
(**县委)
第五篇:影响农村稳定的几种趋势应引起重视
影响农村稳定的几种趋势应引起重视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为构建和谐社会夯实了政策基础,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生动局面愈加喜人。但体制的变革,结构的变动和利益的调整,使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和思维方式受到冲击,发生了新的变化,一些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和矛盾开始显现。在农村,由于成因复杂,往往化解艰难,几种趋势不容忽视。
(一)利益纷争趋向多元化,表现形式更多,化解难度增大。
主张土地权利仍是纷争主流。税费改革后,农民种地不用交钱,反而拿国家补贴,由于利益驱动,争田要地愿望强烈,矛盾频发。正常流转的想毁约、非正常流转的要种地、过去撂荒弃耕和多年外出打工的要重翻旧账,各种情况错综复杂,有理无理都想争地。土地矛盾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排解处理存在“两难”:一是干部难调。二轮土地承包后,土地已极为有限,基层平衡困难,工作量大,一起纠纷要多次调解,一旦不能满足当事人要求,或对干部不满到处上访、或强行耕种使矛盾激化。二是法律难断。依据《土地承包法》第五十一条规定,有仲裁和诉讼两种处理方式。但作为仲裁机构的农村经济管理部门,当农户对仲裁不认同时,不具备强制手段,这条渠道尚不畅通。而诉讼时因案小难断,法院不愿受理。农民常因无处申诉而滋生不满,产生怨气。
涉及债权债务的矛盾日益突出。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村级债务沉重,而经济来源有限,面临清理债权无政策,偿还债务无能力的状况。要帐的成天跟着村干部转,有的要搬到村支书家里住,有的扬言要占据村办公室,每逢年节,到村支书家里要帐的人象走马灯似的,甚至使用种种威胁手段。致使干群矛盾日深,威信下降。
要求落实待遇的情况有所增加。一些从村组岗位下来的干部要求解决工资、养老保险等待遇。这些人大多是精减、落选、被撤免职的村屯干部,多年工资待遇未能兑现,心里不平衡,因此常与村干部发生矛盾,部分离职干部不愿交接财务手续。还有少数退职民办教师要求增加待遇。
(二)村民行为趋于自由化,约束机制无力。
当前农村,由于村民教育相对滞后,传统道德规范约束力缺失,存在政策教育不够深入,法制教育流于形式,道德教育没有开展,思想教育缺乏手段的问题,村民行为出现自由化倾向。有些地方出现“好人受气,赖子洋气,群众憋气”的反常现象。比如税改前遵纪守法积极上交税费的农户,如今没有得到应有的称赞和尊敬,反而遭讥笑、受冷遇。一些有钱不交税费的农户反而得意洋洋,到处炫耀。个别村民文化素质低,道德水准差,自控能力弱,起码的操守和法律素养下降,觉得“不打不杀,不算犯法”,平时以说是聊非为乐、以相互辱骂为常,发生口角后互不相让,造成家庭不睦,邻里不和,亲友反目,一旦激化,结怨成仇。《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强调自我管理,以自觉遵守为前提,不具备强制力。如果加入处罚条款,与法律法规相抵触。村级作为自治组织具体执行也存在一定困难。基层干部对村民日常行为管理处于这种“法律法规管不到,村规民约管不了”的无序、半失控状态感到无奈。
(三)社会管理出现弱化倾向,治安隐患增多。
农村人口众多、居住分散,乡镇机构改革后,社会管理相对弱化,治安隐患呈现增多趋势。一是盗窃侵财性治安、刑事案件时有发生。二是赌博禁而不止,给家庭和社会增添了不安定因素。三是对农村文化娱乐行业经常性整顿与管理存在盲区。在校学生上网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焦点。
以上趋势能否有效遏制,关系着农村的长治久安,影响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大局。建议:
一是建立综合性维护稳定网络体系。政府牵头,市县乡分别组建由信访、公安、法院、司法、农委、文化、卫生、农村经济管理等部门参加的群众工作联合小组,村级成立群众工作联络处。联络处由村干部兼职,负责日常问题处理和重大信息登记。联合组综合信访、调解、仲裁、诉讼、治安管理等功能,定期深入村屯流动办公,现场集中处理联络处无法解决的具体事务,保证群众诉求渠道通畅。
二是健全维稳各项制度。建立维稳工作目标考核机制和责任追究制。明确职责、范围和责任;推行稳定承诺制。向群众公开承诺处理期限,引导群众逐级反映;坚持领导公开、定期接访日制度;实行包村联点预警制。定期排查矛盾纠纷和治安隐患,及时处置突发事件,适时对特殊行业,复杂场所和重点村屯、部门进行专项综合治理。
三是制定农民素质教育综合规划。加强农村义务教育,重视青少年道德修养教育;加强农村成人教育,提高青壮年农民素质;强化农民道德法纪教育。村级抓好农村道德评议会、道德评议专栏建设。市县乡增加电视、广播等媒体经常性法制宣传和农村道德建设报道。成立“巡回法庭”,选取有代表性的案件现场开庭,送法上门,以案释法,扩大村民受教育面。
四是加快完善涉农法律法规。清理整
合现有涉农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保证唯一性、严密性和稳定性,为基层处理土地、债权债务、干部待遇、村民管理等等问题提供明确依据。
五是提高基层干部素质。重视农村干部队伍的培训和整顿,特别是班子带头人的选配和培训,提高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
六是加大资金和政策扶持。国家和省市应增加农村债务和发展项目启动资金投放,并提供政策帮助。经济发展是稳定的基础,诸如债务纠纷等很多矛盾自然就会减少。
(**县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