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测评网2008高考政治备考五大热点专题分析训练

时间:2019-05-15 11:56: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100测评网2008高考政治备考五大热点专题分析训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100测评网2008高考政治备考五大热点专题分析训练》。

第一篇:100测评网2008高考政治备考五大热点专题分析训练

欢迎登录《100测评网》进行学习检测,有效提高学习成绩.2008高考政治备考:五大热点专题分析训练

一、财政部发行特别国债

【热点材料】2007年6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财政部发行特别国债购买外汇及调整2007年末国债余额限额的议案》,批准财政部发行15500亿元特别国债购买外汇,以此作为即将成立的国家外汇投资公司资本金来源,该公司由央行和财政部共同组建。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批准,2007年9月17 日财政部宣布,自9月18日开始面向社会各类投资者发行第二期特别国债。本期国债期限15年,票面年利率为4.68%,每半年付息一次,利息支付日为每年3月18日、9月18日,2022年9月18日偿还本金并支付最后一次利息。

【分析点拨】1.国家财政是通过预算实现的,经过国家权力机关批准的预算是国家的重要立法文件,政府不得随意变动。特别国债作为国家财政的重大变动经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审批,体现了国家权力机关和人民财政活动的监督。

2.国债是政府为筹措资金所发行的债券,是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工具。我国发行特别国债的目的是减少货币流动性过剩,抑制通货膨胀,体现了国债在调节经济,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中的作用。

【针对训练】

2007年6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财政部发行特别国债购买外汇及调整2007年末国债余额限额的议案》,批准财政部发行15500亿元特别国债购买外汇。据此回答1~2题。

1.政府发行国债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财政收入B.调节国民经济的发展

C.平衡财政收支D.改善居民生活

2.2007年9月18日、9月24日,面向社会发行的特别国债遭遇个人投资者的冷遇。在目前的情况下,导致我国特别国债受冷遇的主要原因是:

①政府信誉下降②国债的相对收益不高

③居民收入减少④居民投资渠道增加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

1.B.政府发现国债可以形成财政收入,平衡财政收支,但其目的都是为了调节国民经济的发展。

2.C.①③不符合实际。

二、健全社会信用体系,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热点材料】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到2007年8月29日为止,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已为1232万家企业建立了信用档案,个人信用基础数据库已为5.86亿自然人建立了信用档案。目前,我国金融机构在办理企业和个人信贷业务过程中,均把查询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记录作为贷前审批的条件,平均每天查询量近30万笔。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采集的信息有:企业和个人的基本信息、银行信贷信息(包括贷款、信用卡、担保等信息)、非在银行负债信息(包括企业和个人欠缴电信、水电燃气等公用事业费用信息)、企业和个人遵纪守法信息。

【分析点拨】1.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交易活动的基本精神,是市场交易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建立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有利于促进市场主体遵循市场交易原则,改善我国市场交易环境。

2.社会信用体系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建立和完善,有利于防范信用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建设社会主义诚信社会.

【针对训练】

人无信不立,家无信不睦,业无信不兴.国无信不宁,这些都是至理名言。企业及个人的信用记录,是经济生活的“身份证”,也是社会生活的“通行证”。据此回答1~2题。

1.目前,通过上网及电话、手机短信等多种方式,单位和公众查询信用记录的越来越多了。在经济活动中重视查询信用信息:

A.有利于降低经济活动的风险B.会大幅度增加市场交易成本

C.能根除市场经济的自发性D.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2.随着个人信用与公民的关系日益密切,不仅仅是银行贷款或申请信用卡,如果以后要到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工作,信用报告也会影响你应聘时能否成功。为了避免留不良信用记录就要:

①避免贷款②依法诚信纳税

③遵守市场规则④强化市场主体地位

A.①④B.①②C.②③D.①②③④

3.材料目前,我国金融机构在办理企业和个人信贷业务过程中,均把查询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记录作为贷前审批的条件,平均每天查询量近30万笔。据对商业银行的调查,通过查询这个系统拒绝的企业贷款申请额占企业贷款申请总额的2.5%,拒绝的个人贷款申请笔数占个人信贷申请总数的10%。

材料二:在当今的经济生活中,企业的信用度越来越重要。银行贷款没有如期还,偷逃税款.甚至欠账不还等,都可能在企业征信体系中留下“污点”记录。信用等级低的企业,就很难获得良好的银行信贷、风险投资,甚至没人敢跟你做生意。

(1)商业银行为什么要在贷款前查询贷款人的信用情况?

(2)结合有关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

参考答案

1.A。BCD错误。

2.C。

3.(1)商业银行是以银行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企业

法人,信用记录可以表明银行贷款的风险程度。银行在贷款前查询贷款人的信用记录,是为了维护贷款资金的安全,顺利收回贷款的本金和利息,保证银行利润。

(2)①信用低的企业得不到银行贷款,甚至没有人与其做生意,说明企业的信誉和形象对企业的生存竞争至关重要。②诚实信用是现代市场交易活动的基本精神,诚实信用可以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而失信企业则可能失去市场机会,不利于自身的发展。③材料启示我们,在经济活动中,企业经营者必须遵守职业道德,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市场规则。

三、控制流动性过剩,央行频出货币政策组合拳

【热点材料】1.为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抑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7年10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调整后存款准备金率为13%,这也是央行今年以来第8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市场预计,本次上调准备金率将抽走商业银行1800亿左右的流动性,从而达到控制信贷增速的效果。

2.央行宣布,2007年9月15日,央行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一年期存款利率达3.87%,一年期贷款利率提高到7.29%。这是今年年内第五次加息,也是央行历次加息间隔时间最短(距上次加息仅25天)的一次。

【分析点拨】1.单纯的市场调节具有自身的弱点和缺陷,国家通过宏观调控可以弥补市场缺陷,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存贷款利率是国家运用经济手段调节经济的表现,有利于减少经济波动造成的浪费,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2.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的中央银行,负责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可以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抑制物价过快上涨,减轻通货膨胀的压力,降低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

【针对训练】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决定,自2007年9月15日,我国金融机构今年年内第5次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由年初的2.52%提高到了3.87%。据此回答l~2题。

1.中国人民银行决定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说明其:

A.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经理国库B.具有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职能

C.是以经营存放款为主要业务的商业银行D.负责人民币的投放与回笼

2.我国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连续上调:

①会增加居民存款货币收益②对物价过快上涨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③个人和企业贷款的成本会提高④会使储蓄居民实际收益下降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3.2007年以来存款利率频繁上调,每次存款利率提高后,都有一些储户到银行办理转存,个别储户甚至半年内办了五次转存。这种做法:

①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收益②能完全避免存款利息损失

③是活期存款特有的现象④是市场经济自发性的表现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②③④

4.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存款准备金占金融机构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2007年以来,央行多次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意味着:

A.经济进入通货紧缩状态B.流通中的货币量减少

C.国家实施积极货币政策D.银行吸纳存款的能力下降

参考答案

1.B。存贷款利率是货币政策的内容。

2.A。储蓄居民实际收益的升降要把利率水平和物价水平相对比才能知道,④在题干中不能反映。

3.A.定期存款转存会导致此前的存期按活期计算而损失利息,因此②认为能“完全”避免损失是错误的。活期存款以结息时的利率计算不存在转存的问题,③不选。④与题意无关,不选。

4.B。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意味着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减少,能够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

四、税收杠杆明显倾斜节能环保汽车

【热点材料】在9月8日召开的2007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上,财政部有关官员表示,我国税收政策将进一步加大对环保、节能汽年的鼓励力度,一系列税收政策正在研究、制定或完善中,包括对环保、节能汽车实施税收优惠,对环保、节能汽车的进口关键零部件实施关税优惠,限制燃油经济性不佳产品,开征环境税等。在此次论坛上,财政部税政司和关税司领导的主题演讲都传达出一个信号:在促进环保、节能汽车发展方面,政策引导将进一步加强。

【分析点拨】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国家以税收为手段,通过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率的确定和具体的征管,可以促进生产发展、技术进步和社会稳定,实现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国家税收政策将在汽车领域凸显环保节能的政策导向,有利于引导投资者向环保、节能产品的投资,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针对训练】

在9月8日召开的2007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上,财政部有关官员表示,我国税收政策将进一步加大对环保、节能汽车的鼓励力度,一系列税收政策正在研究、制定或完善中,包括对环保、节能汽车实施税收优惠,对环保、节能汽车的进口关键零部件实施关税优惠,限制燃油经济性不佳产品,开征环境税等。据此回答1~2题。

1.上述材料表明,税收对经济的调节:

A.是通过财政的分配实现的B.是通过市场和对经济活动参加者经济利益的调整实现的C.是通过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实现的D.是通过对市场经济活动参加者提供国民经济运行状况信息实现的2.按照国务院节能减排工作方案的要求,财政部将改革和完善与汽车相关的税收政策,在促进节能和环保型汽车发展、引导汽车产业长远发展上发挥积极作用。这体现了税收的作用是:

A.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B.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

C.实现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D.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新型税收

参考答案

1.B。利用税收调节经济活动参加者的利益关系,从而发挥税收的调节经济的杠杆作用。

2.B。引导汽车产业发展就是发挥税收调节经济的杠杆作用。

五、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体制

【热点材料】改革开放29年来,我国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与发展,我国经济保持了9.7%的快速增长,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迈上20万亿的大台阶,扣除价格因素,是1978年的13.3倍,财政收入接近4万亿,2007年,预计我国财政收入突破4.5万亿。但是,公共品供给长期偏向城市,公共财政在农村缺位。这种向城市倾斜的政策延续时间过长,使城乡居民在享受公共服务方面存在过大的差距。因此,必须建立对农村的财政支持政策体系,使城乡共享公共财政阳光。

【分析点拨】1.在社会生活中,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很多,但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的制约。经济发展评对财政的影响是基础性的,是源与流、根与叶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财政收入不断增加。

2.财政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要要作用。国家通过财政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的发展,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体制,使城乡共享公共财政阳光,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

【针对训练】

改革开放29年来,我国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和发展,我国经济保持了年均9.7%的快速增长,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迈上20万亿的大台阶,财政收入接近4万亿元,2007年,预计我国财政收入突破4.5万亿。据此回答l~2题。

1.上述材料说明,我国财政收入快速增长的原因是:

A.国家的分配政策B.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C.物价持续上升D.税务部门加强税收征管

2.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我们办成了许多以前想办而办不了的事:三峡大坝、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捷报频传,“村村通”惠及广大农村,机场、港口、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呈现出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神州大地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这说明:

①财政收入越多越好②社会主义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

③财政是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最有效手段④财政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作用重大

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D.②④

公共品供给长期偏向城市,公共财政在农村缺位。这种向城市倾斜的政策延续时间过长,使城乡居民在享受公共服务方面存在过大的差距。据此回答3~5题。

3.材料表明:

A.应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加财政收入

B.应把增加对农村的财政支出作为财政工作的重中之重

C.应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促进社会全面发展

D.应发挥财政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4.解决上述材料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建立对农业的财政支持政策体系,使城乡共享公共财政阳光。下列属于财政支农政策的是:

①支持农村小额贷款②免除农业税

③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支持力度④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5.建立对农业的财政支持政策体系,应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在:农业之间分配格局,提高政府运用财政手段支持农业的能力。二是要突出财政支持农业的重点。三是完善对农业和农民的补贴制度。这些集中到一点就是:

A.必须发展农村经济,增加财政收入B.发挥财政对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

C.使财政资金得到最充分的利用D.必须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

6.2007年9月24日《经济日报》载文指出,迄今为止,对于“增收”的经济社会效应,在主流媒体上经常见到的论述,多是从“增收”的用场上来归结的。财政收入增加,国库中的资金充裕了,政府能做的事情就多了。这在各方面的民生欠账颇多、城乡与区域间的发展差距显著,亟待政府动用手中财力去“偿还”欠债、“填平”差距的背景下,无疑是件“利好”的事情。照此推论,“增收”终究是有归宿的,它并非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在既定的GDP盘子内,财政收入的规模大了,企业和居民的收入规模就小了。财

政收入的增速快了,企业和居民收入的增速就慢了。财政收入的份额多了,企业和居民收入占的份额就少了。

(1)怎样理解“增收”不仅值得追求,而且多多益善?

(2)你是怎样理解“增收”终究是有归宿的?

参考答案

1.B。材料表明,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带来财政收入增加。

2.D。①③表述错误。

3.C。材料主要体现公共财政分配不均衡问题。

4.B。①属于货币政策,不属于财政政策。

5.B。

6.(1)财政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可以调节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促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巩固国家政权。为了使财政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必须大力增加财政收入。因此,“增收”不仅值得追求,而且多多益善。

(2)财政收入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而进行的社会产品分配,它来源于国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一定的情况下,国家分配的多,企业和个人分配的就少;财政收入的增速快了,企业和居民收入的增速就慢了。财政收入占的份额多了,企业和居民收入占的份额就少了。国家分配的多,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实现同民经济的协调发展;企业分配的多,有利于扩大生产,增强发展后劲;个人分配的多,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假性,使广大人民从发展中得到真正的实惠。因此,必须正确处理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关系。本卷由《100测评网》整理上传,专注于中小学生学业检测、练习与提升.

第二篇:100测评网2008高考政治备考扩大就业与社会保障

欢迎登录《100测评网》www.xiexiebang.com进行学习检测,有效提高学习成绩.2008高考政治备考:扩大就业与社会保障

【背景材料】

1.《十一五规划》中指出: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要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位置,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充分发挥市场的引导作用,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各类所有制的中小企业,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促进多种形式就业。完善企业裁员机制,避免把富余人员集中推向社会。国有企业要尽可能通过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等措施安置富余人员。适应劳动力供求结构的新变化,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公共服务职能,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加快建立政府扶助、社会参与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继续实施和完善鼓励企业增加就业岗位、加强就业培训的财税、信贷等有关优惠政策,完善对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建立促进扩大就业的有效机制。

2.《十一五规划》中指出: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合理确定保障标准和方式。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增加财政的社会保障投入,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基金,逐步做实个人账户。逐步提高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层次,增强统筹调剂的能力。发展企业补充保险和商业保险。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重视保障妇女儿童权益。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社会福利事业建设,完善优抚保障机制和社会救助体系,支持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扶助活动。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认真研究制定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措施。

3.十大胡锦涛所作政治报告指出: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完善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提高统筹层次,制定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关系转续办法。采取多种方式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加强基金监管,实现保值增值。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做好优抚安置工作。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老龄工作。强化防灾减灾工作。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4.2008年温加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在就业方面。坚持实施和完善积极的就业政策,中央财政安排就业补助资金五年累计666亿元。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全面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平均每年城镇新增就业1000多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00万人。基本解决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完成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在劳动力总量增加较多、就业压力很大的情况下,保持了就业形势的基本稳定。

5.2008年温加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们要用百倍的努力,把就业这项关系民生之本的大事做好。要认真贯彻执行就业促进法和劳动合同法。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方针,加强就业和创业培训,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支持创办小型企业。加快建设城乡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促进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深化退役军人安置制度改革。完善就业援助制度,落实促进残疾人就业政策,建立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的长效机制。督促各类企业同劳动者依法签订并履行劳动合同。加强劳动争议处理和劳动保障监察,严厉打击各种非法用工行为。

6.2008年温加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在社会保障方面。全国财政用于社会保障支出五年累计1.95万亿元,比前五年增长1.41倍。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不断完善,2007年参保人数突破2亿人,比2002年增加5400多万人;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试点扩大到11个省份;从2005年开始连续三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中央财政五年累计补助养老保险专项资金3295亿元。2007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8亿人,比2002年增加近1倍;88个城市启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完善,已扩大到全国86%的县,参合农民达到7.3亿人。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积累4140亿元,比2002年增加2898亿元。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完善,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逐步提高。2007年在全国农村全面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3451.9万农村居民纳入保障范围。这是保障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一项根本性制度建设。社会福利、优抚安置、慈善和残疾人事业取得新进展。抗灾救灾工作全面加强,中央财政五年支出551亿元,受灾群众生产生活欢迎登录《100测评网》www.xiexiebang.com进行学习检测,有效提高学习成绩.得到妥善安排。【时政述语】

①就业是民生之本。

②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③就业压力大、就业矛盾突出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内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④国家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

⑤扩大就业和促进再就业必须继续坚持“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为什么要高度重视就业和再就业问题? 经济原因(意义)(1)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生产目的和共同富裕的目标决定的: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就业是民生之本,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扩大就业,有利于增加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改善人民生活,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2)消费反作用生产,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中央采取措施扩大就业和促进再就业,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和消费水平,无疑会促进生产、拉动经济增长。

(3)有利于维护劳动者的权益。劳动既是劳动者的权利,又是劳动者的义务。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是通过实现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体现出来的。努力扩大就业,是维护劳动者的基本权利的体现。

(4)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是实现国家长冶久安的基本保证,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努力扩大就业有利于增加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改善人民生活,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政治原因(意义)⑴这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关系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企业改革的深化;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到能否全面建设和实现小康社会;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

(2)这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的决定的,体现了国家职能、国家机构组织和活动的原则。就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切身利益的头等大事,促进就业和再就业能保障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基本权利的实现,解决就业问题能保持社会稳定,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推动先进生产力和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因此符合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的要求;

我国国家机构是人民利益的捍卫者的执行者,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是其积极履行协调人民内部关系、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职能的表现。

(3)这是由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如何解决就业和再就业问题、社会保障问题? 国家方针:“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根本途径:保持经济较快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的良性互动。

有效形式:完善劳动力市场及其调节机制,这是合理分配劳动力资源、扩大就业的有效形式和途径。重要保障:要发挥宏观调控职能,进一步落实优惠扶持政策和措施,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这是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重要保障。

具体办法:①大力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岗位。②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 ③大力发展乡镇企业;④加快小城镇建设,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⑤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鼓励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大力发展中小型企业;⑥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⑦发展劳动力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等。

失业人员应该:要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自己的技能和本领,自主就业和创业,积极采用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这是做好再就业工作的重要环节。

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是深化企业改革、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必要条件,是增强企业活力的客观要求,也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安定的根本性措施。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必须欢迎登录《100测评网》www.xiexiebang.com进行学习检测,有效提高学习成绩.考虑国家、企业、个人的承受能力,既要有利于生产,又要保障基本生活;要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意义及办法)

充分认识建立新型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性 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经济运行的“减震器”,社会安定的“稳定器”,社会公平的“调节器”。从我国现实来看,加快建立和完善新型社会保障制度,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第一,建立新型社会保障制度是企业溶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必要条件。第二,建立新型社会保障制度,是增强企业活力的客观要求。第三,建立新型社会保障制度,也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安定的根本性措施。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策略和措施

建立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保障制度必须本着两项原则:第一,既要有利于生产,又要保障基本生活;第二,权利与义务相统一。【主要内容】

(一)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目标

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要加快形成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二)扩大就业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1.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

(1)就业形势严峻。随着人口总量继续增加,国企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化,以及科技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就业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2)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就业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是实现社会长治久安的基本保证,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

(3)扩大就业的意义。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有利于劳动者权利的实现,有利于共同富裕和全面小康的实现,有利于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有利于扩大内需,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2.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1)社会保障体系有待完善。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基本上是对公有制领域内工薪收入者实行全面保险,而对其他社会成员则实行社会救济,同时社会保障资金来源比较单一,它主要靠国家财政负担。

(2)社会保障的压力越来越大。随着劳动力的新增、下岗失业人员的增加和老龄人口的比重上升,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导致社会保障的压力越来越大。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社会保障制度牵动千家万户,涉及每一个劳动者的切身利益,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柱。

(4)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建立和健全与社会经济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5)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意义。有利于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和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深化企业的改革和增强企业的活力;有利于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三)扩大就业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举措 1.扩大就业

(1)从根本上看,要努力发展经济来促进就业,通过扩大就业来推动经济的发展,这是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根本途径。要坚持以发展为主题,加大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乡镇企业,不断拓展就业渠道;要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等等。

(2)从失业人员本身看,要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自己的技能和本领,自主就业和创业,积极采用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这是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重要环节。

(3)从政府看,要完善劳动力市场及其调节机制,这是合理分配劳动力资源、扩大就业的有效形式和途径;要发挥宏观调控职能,进一步落实优惠扶持政策和措施,这是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重要保障;要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

(4)从企业看,要重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欢迎登录《100测评网》www.xiexiebang.com进行学习检测,有效提高学习成绩.2.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1)既要有利于生产,又要保障基本生活。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基点应放在我国现有的生产力水平上,考虑国家、企业、个人的承受能力,坚持兼顾发展生产与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的原则。

(2)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社会保障需要由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与实现。单位与个人要依法缴纳社会保障费用的义务,劳动者在履行义务的前提下,有享受社会保障待遇的权利,做到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与教材的结合点】

(一)扩大就业 1.经济常识

(1)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的要求。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的要求。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扩大就业、帮助劳动者获得一份有收入的工作,使他们生活有保障,并逐步提高生活水平,关系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3)国有企业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调整经济结构,必然伴随着劳动力结构的调整,所以部分职工下岗失业在所难免。只有实现下岗职工的再就业,才能化解国有企业富余人员,促进国企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

(4)劳动既是劳动者的权利,又是劳动者的义务。劳动权是公民享有的各项权利的基础,努力扩大就业,有利于劳动权利的实现。

(5)国家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扩大就业的政策扶持、财税资金的投入以及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等都充分体现了国家的宏观调控。

(6)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要求。社会保障制度从根本上讲是建立在就业基础上的。如果有劳动能力的失业人员长期靠社会保障生活,社会保障的基金就难以支撑。扩大就业有利于减轻社会保障基金的支付能力。

(7)扩大内需的要求。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党和政府关注和支持下岗失业的弱势群体,扩大就业,增加收入,提高消费水平,有利于扩大内需。2.哲学常识

(1)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十六大提出的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的方针以及促进就业的各项政策和措施,是在实事求是地分析了我国就业形势的现状,并结合当前我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形势的基础上形成的,体现了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的道理。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可以促进事物的发展,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树立职业平等和劳动光荣的观念,体现了树立正确思想意识的道理。

(3)联系是普遍的和客观的,要求坚持联系的观点。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途径,关系着亿万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着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4)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看问题。既要看到经济保持良好势头和产业结构不断推进为扩大就业创造的良好条件,又要看到新增人口和下岗失业人员增多的不利因素。同时,扩大就业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就目前而言,就业问题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上,解决这一矛盾,事关再就业工程全局的成败,必须花大力气处理好。

(5)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坚持内外因相统一的观点。党和国家为就业提供政策、资金支持,各级党政把就业工作做为自己的岗位职责,是外因;转变劳动者就业观念,提高职业技能是内因。在就业工作中认真落实各项政策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体现了内外因相结合的道理。3.政治常识

(1)国家性质决定国家职能,国家职能反映国家性质。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政策措施,促进就业和再就业,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和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

(2)国家机关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体现了这一道理。

(3)党的性质、宗旨、地位作用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各级党委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体现这一道理。

(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1.经济常识

(1)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社会保障牵动千家万户,涉及每个劳动者的切身利益,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柱。欢迎登录《100测评网》www.xiexiebang.com进行学习检测,有效提高学习成绩.(2)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的下岗失业问题,迫切需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3)扩大内需的要求。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水平,可以改善居民的消费心理预期,因而有利于促进居民增加消费,扩大内需。

(4)巩固和发展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制度。目前我国在私营企业、三资企业和个体经济中就业的劳动者,基本上还处在社会保障安全网之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社会保障范围,有利于扩大劳动者的就业渠道,巩固和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5)社会主义本质和全面小康的要求。将高收入者的收入通过再分配适当地转移给低收入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缩小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差距,最终走向共同富裕和全面小康。

(6)改革、发展、稳定的要求。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企业深化改革,增强企业活力,有利于维护劳动者权益,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2.哲学常识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既要有利生产,又要有利于生活的原则体现了这一点。

(2)矛盾特殊性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国各地区、各行业的生产力水平与收入水平是有差异的,相应实施的社会保障的具体途径和要求也是不完全相同的,各有关部门既要量力而行,又要尽力而为。

(3)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问题。

(4)用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社会保障制度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多方面内容,其中,社会保险又是最核心、最本质的内容,是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必须抓好的重点工作。

3.政治常识

(1)国家性质和国家职能的关系。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能提高社会成员特别是弱势群体的生活质量,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和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

(3)党的性质、宗旨、执政地位、“三个代表”和国家机关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费,确保国有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保障低收入者的生活水平不会严重下降,体现了这些道理。

(4)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社会保障制度要求劳动者既有享受社会保障的权利,又有履行缴纳社会保障费用的义务,做到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历史、地理角度】

(1)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实行“以工代赈”。二战后,德国创造了“经济奇迹”。从60年代开始,新加坡、韩国等抓住机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2)20世纪60年代,德国鲁尔工业区在综合整治中,注重发展新兴工业、第三产业和中小型企业。意大利新兴工业区,以中小企业集聚的工业小区为独特的发展模式。美国“硅谷”以微电子工业为主导,从业人员具有高水平的知识和技能。【高考试题导向】

(一)选择题

1.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我国加快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其意义在于:

A.能够保障劳动者一切权利的实现 B.既有利于经济发展,又维护了劳动者权利 C.既体现了效益优先,又兼顾了社会公平

D.能够使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又兼顾了社会公平

2.为了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我国政府已将增加就业,降低失业率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有利于降低失业率的改革是

①实行企业破产制度 ②鼓励第三产业发展 ③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④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看病难,看病贵是当前社会关注的民生问题之一。回答3—4题。

3.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强化政府的责任和投入,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欢迎登录《100测评网》www.xiexiebang.com进行学习检测,有效提高学习成绩.这就是说:

A.要通过政府立法来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这一民生问题 B.要通过强化政府职能来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这一民生问题 C.要通过依靠政府服务来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这一民生问题 D.要通过加大财政支出来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这一民生问题

4.为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北京市政府继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后,今年又建立城乡“一老一小”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医疗保险制度的经济意义是: ①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质和稳定人民生活 ②有利于劳动者更好地享受社会保险的权利 ③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 ④有利于发挥社会保障制度的优越性

A.②③ B.①② C.①②③ D.④

(二)问答题

1.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 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国家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把改善创业环境和增加就业岗位作为重要职责。广开就业门路,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对提供新就业岗位和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企业给予政策支持。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推行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完善就业培训和服务体系,提高劳动者就业技能。依法加强劳动用工管理,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2)国家采取多种手段扩大就业是履行哪些国家职能?体现了国家机构的什么活动原则?

(3)从辩证唯物论的角度,谈谈所确定的政策、措施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2.请结合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截至2002年9月底,全国城镇单位从业状况 从业人员 比上年同期

全国城镇单位 11005.3万人减少362.3万人

国有单位职工 7508.2万人 减少444.8万人

城镇集体有职工 1253.5万人减少171.3万人

材料二:1998年至2002年6月,全国累计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有2600多万人,令人略微欣慰的是,其中有1700多万人实现了再就业。据测算,“十五”期间,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缺口达1500万人。除了城市下岗失业人员需要实现再就业外,农村还有1.5亿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

材料三:9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会议提出,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国家长治久安。12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研究进一步解决好困难群众生产生活问题的工作。

(1)材料一、二共同反映了什么问题?

(2)结合材料一、二,运用经济学知识谈谈怎样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

(3)结合材料三运用政治常识说明我国政府为什么要想方设法解决就业问题? 3.近年来,某市提出坚持以民为本,民富为先,做好“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实现农民收入和经济的同步增长,力求在发展中率先富民。所谓加法,就是靠发展来拓宽就业空间,增加收入渠道;所谓减法,就是靠减负来保护农民利益,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所谓乘法,就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促进全民创业,发挥这些工作的乘数效应;所谓除法,就是加快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减少农村人口数量。这些措施,2004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96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到6943元,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高达24100元。

运用经济常识,说明该市采取“加、减、乘、除”措施对于解决“三农”问题的意义。欢迎登录《100测评网》www.xiexiebang.com进行学习检测,有效提高学习成绩.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C 3.B 4.C

二、问答题 1.(1)“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的重要意义是:①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实现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②有利于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③有利于扩大内需,从而拉动经济增长。④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2)①政治职能、经济职能、社会公共服务职能。②国家采取多种手段扩大就业,体现了国家机构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对人民负责原则、依法治国原则。

(3)①想问题、办事情要做到从实际出发。目前,我国下岗失业人员较多,创业环境不佳,而下岗失业人员的科学文化素质又较低。十六大报告确定把改善创业环境和增加就业岗位作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职责,要广开就业门路,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体现了想问题、办事情从实际出发。②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下岗失业人员不能实现再就业,就其自身来说,就业观念陈旧、科学文化水平较低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通过接受培训提高其科学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是实现再就业的一个重要措施。

2.(1)材料一、二共同反映我国就业和再就业面临严峻的形势。(2)第一、要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扩大就业总量,广开就业门路。第二,要统筹处理结构调整。调整三大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乡镇企业,不断拓展就业渠道。第三、深化改革与扩大就业的关系,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引进外资,增加就业岗位。第四、国家要加强职业培训,劳动者要不断提高职业技能,提升就业能力。(3)第一、这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我国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国家是人民的捍卫者和执行者;第二、国家具有经济职能、政治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第三,体现了国家机构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3.①就业是民生之本。靠发展来拓展就业空间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②减负即增收。减轻农民负担,既保护农民利益,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③ 农业产业化是一种更加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型经营方式,它能够充分发挥市场对农业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从而增加农民收入。④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减少农村人口数量,即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本卷由《100测评网》整理上传,专注于中小学生学业检测、练习与提升.

第三篇:100测评网高考政治复习20080323003121u79(推荐)

欢迎登录《100测评网》进行学习检测,有效提高学习成绩.2008高考政治备考:国务院机构改革专题复习

一、背景材料:

2008年3月1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十五日举行第五次全体会议。会议经过表决,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经过表决,对该方案赞成2744票,反对117票,弃权99票。这次国务院改革涉及调整变动的机构共15个,正部级机构减少4个。

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具体内容包括:

1、合理配置宏观调控部门职能,形成科学权威高效的宏观调控体系。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要建立健全协调机制,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发挥国家发展规划、计划、产业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导向作用,综合运用财税、货币政策,形成更加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提高宏观调控水平。

2、加强能源管理机构,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设立高层次的议事协调机构国家能源委员会,负责研究拟定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审议能源安全和能源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同时,组建国家能源局。将国际发改委的能源行业管理有关职责及机构,与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职责、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的核电管理职能进行整合,划入该局。国家能源委员会办公室的工作由国家能源局承担。不再保留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

3、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国家发改委的工业行业管理有关职责,国防科工委核电管理以外的职责,信息产业部和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的职责,整合划入工业和信息化部。组建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管理。国家烟草专卖局改由该部管理。不再保留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信息产业部、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4、组建交通运输部。将交通部、中国民航总局的职责,建设部的指导城市客运职责,整合划入交通运输部。组建国家民用航空局,由交通运输部管理。国家邮政局改由该部管理。保留铁道部,继续推进改革。不再保留交通部、中国民用航空总局。

5、组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将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职责整合划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组建国家公务员局,由该部管理。不再保留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6、组建环境保护部。不再保留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7、组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不再保留建设部。

8、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改由卫生部管理。明确卫生部承担食品安全综合协调、组织查处食品安全重大事故的责任。

根据中共十七大和十七届二中全会精神,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围绕转变政府职能和理顺管理部门职责关系,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合理配置宏观调控部门职能,加强能源环境管理机构。整合完善工业和信息化、交通运输行业管理体制,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与整合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

根据此前提请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如下:外交部、国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公安部、国家安全部、监察部、民政部、司法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铁道部、水利部、农业部、商务部、文化部、卫生部、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

二、理论分析:

经济学:

(一)、体现了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和国家的宏观调控。

1、市场是配置资源的基础,需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应包括不可分割的两部分: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基础和国家的宏观调控。形成更加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提高宏观调控水平。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要建立健全协调机制,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发挥国家发展规划、计划、产业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导向作用,综合运用财税、货币政策,形成更加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提高宏观调控水平。

2、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合理配置宏观调控部门职能,形成科学权威高效的宏观调控体系,从而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对经济活动的调节作用。

(二)、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体现了市场经济的要求。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要求,政治体制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

设部,适应了建立和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的要求,符合市场经济一般特征的要求,有助于其职能更好地发挥。

(三)、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新部门,以积极的姿态顺应这一发展趋势,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四)、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改由卫生部管理。明确卫生部承担食品安全综合协调、组织查处食品安全重大事故的责任。国家重视食品药品安全生产,将有助于企业产品价值的顺利实现,进而提高我国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等弱点和缺陷,需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国家重视食品药品安全生产,是宏观调控的具体体现,有助于建立规范、有序的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这将进一步强化对安全生产的监管,有利于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政治学:

1、国家职能。政府机构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转变政府职能、发挥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

2、国家机构。国家性质决定国家机构的性质。我国的政府机构改革是为了更好地履行国家职能,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3、依法治国原则和对人民负责原则。依法治国和对人民负责是国家机构组织和活动的原则,要求行政机构必须做到依法行政、对人民负责。

4、“三个代表”的要求。

5、组织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国家管理经济的职能主要是进行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哲学:

1、物质与意识关系。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社会经济发展发生了变化要求人们的认识也要深化发展,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和管理部门职责关系的变化,要求我们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合理配置宏观调控部门职能。

2、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统一。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要求,对政治体制进行相应的改革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统一。

3、联系、发展、全面观点看问题。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适应了建立和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的要求,符合市场经济一般特征的要求,有助于其职能更好地发挥。体现了联系、发展、全面观点看问题。

4、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要求,政治体制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合理配置宏观调控部门职能,形成科学权威高效的宏观调控体系,从而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对经济活动的调节作用。

创新练习:

1、2008年3月1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第五次全体会议。会议经过表决,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这次改革将对充分发挥我国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上述材料体现了

①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最高立法权

②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源配置的基础手段

③市场经济的法制性

④国家机关贯彻依法治国原则

⑤正确意识对事物起促进作用

⑥国家宏观调控的法律手段

A、①④⑤⑥B、③④⑤⑥C、①③④⑥D、②④⑤⑥

2、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改由卫生部管理。明确卫生部承担食品安全综合协调、组织查处食品安全重大事故的责任。卫生部承担食品安全综合协调、组织查处食品安全重大事故的责任体现了国家的A、民主集中制原则B、依法治国原则

C、对人民负责原则D、密切联系群众原则

3、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第五次全体会议。经过表决,对该方案赞成2744票,反对117票,弃权99票。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这体现了

①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应反映每个公民的意愿 ②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具有真实性

③我国人民实现了当家作主④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具有广泛性

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

4、对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表决有117票投反对票,体现了人民代表的A、发言、表决免责权B、选举权C、提案权D、政治自由

5、我国国家机关遵循民主集中制原则,对人民负责原则,依法治国原则,集中到一点就是要

A.加强人民民主专政,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C.提高国家机关的办事效率

D.防止腐败思想的泛滥

6、我国的国家机构的设置是由

A.我国的国家结构决定的B.我国的风俗习惯和传统决定的C.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D.我国的国家职能决定的7、五年来,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通过的法律、法律解释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两百多件,其中包括《物权法》、《反分裂国家法》、《反垄断法》等重要法律,同时建立了立法论证会、听证会等相关制度。这表明

A.有法可依是实现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B.我国的法律制度不断健全,法制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C.只要法律制度健全和完善,就能实现依法治国

D.在我国国家生活中已经实现了依法治国

8、某市政府积极开展“争创人民满意的好单位”、“争创人民满意的好公务员”活动。他们以人民满意作为各项工作的根本标准,以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和最不满意的问题入手,积极开展为民、便民、利民活动;围绕与群众关系最密切的问题,全面执行政务公开,实行“阳光执法工程”,把公正执法作为重点,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赞誉。

(1)“让人民满意”体现了国家机关及工作人员坚持什么原则?

(2)这一原则在材料中是如何体现的?

9、根据中共十七大和十七届二中全会精神,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围绕转变政府职能和理顺管理部门职责关系,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合理配置宏观调控部门职能,加强能源环境管理机构,整合完善工业和信息化、交通运输行业管理体制,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与整合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

(1)请结合材料说明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体现了什么政治学道理?

(2)上述材料带给你 哪些哲学启示?

参考答案:

1、B2、C3、D4、A5、B6、D7、B8、(1)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

(2)①密切联系群众:可从“最关心”“最不满意” “最密切” “为民、便民、利民”体现②克己奉公,廉洁自律,可从接受人民的监督公正执法、政务公开、“阳光工程”体现;

③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根本标准。

9、(1)①政府机构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转变政府职能、发挥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②国家性质决定国家机构的性质,我国的政府机构改革是为了更好地履行国家职能,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③依法治国原则和对人民负责原则。依法治国和对人民负责是国家机构组织和活动的原则,要求行政机构必须做到依法行政、对人民负责。④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是人民利益的代表,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哲学启示:①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社会经济发展发生了变化要求人们的认识也要深化发展,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和管理部门职责关系的变化,要求我们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合理配置宏观调控部门职能。②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客观实际不同人们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要不同,也就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次改革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配置宏观调控部门职能,形成科学权威高效的宏观调控体系,做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本卷由《100测评网》整理上传,专注于中小学生学业检测、练习与提升.

第四篇:100测评网高考政治复习专题三

欢迎登录《100测评网》进行学习检测,有效提高学习成绩.专题三

提高资源效率,改善生态环境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和人们生存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基础,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事关现代化建设进程和国家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福祉和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推进能源资源节约,发展循环经济,既是缓解能源资源供求矛盾的重大举措,也是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改善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高考考查预测】

1、考查合理开发和节约利用自然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2、考查政府、企业和公民个人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应当怎样做等;

3、结合有关事例考查政府在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的作用和职能;

4、要把资源环境问题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来看,正确认识它与经济发展、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之间的关系。

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背景材料】

1、含义: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就是要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必要性: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先天脆弱的发展中大国。能源、矿产、水、土地等自然资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保障。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解决经济增长与资源间矛盾的有效途径,也是我们的必然选择,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是保障国家安全和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举措。

3、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紧紧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加快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强化节约意识,尽快建立健全促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体制和机制,逐步形成资源节约型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4、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我国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是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国民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要重点抓好五个环节:第一、在资源开采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第二、在资源消耗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第三、在废弃物产生环节,要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第四、在再生资源产生环节,要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废旧资源;第五、在社会消费环节,要大力提倡绿色消费。

【考点对接】

(一)经济常识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国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仍存在资源消耗高、浪费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积极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走集约发展之路。

2、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发展循环经济,开展节约资源活动,是为了缓解资源短缺和环境破坏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社会主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

3、提高经济效益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是采用先进技术,转变增长方式,改善经营管理,进行制度创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发展循环经济、努力节约资源,是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是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在要求。

(二)哲学常识

1、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把握基本国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弱。这种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路子。

2、联系、发展、实践的观点。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建设、人民生活等方面是相互联系的,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也是事关现代化建设事业,事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的大事。事物又是变化发展到。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这是我们处理经济建设与资源等问题提出的新举措、新手段,是人民在实践基础上对认识的深化和发展。

3、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因果联系的本质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资源,重点抓好五个环节,说明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能提高经济活动的自觉性。

(三)政治常识

1、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经济、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能够控制和降低对国外资源的依赖程度,确保国家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能够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2、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循环经济是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经济增长方式,代表了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的需要,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政府应积极履行经济职能,引导企业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节约资源;国家具有文化职能,必须深入开展宣传活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养公民的节约意识。

【典型题例】

中国经济调整发展、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资源供给不足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制约因素。回答1—3题

1、面对上述情况,我们应该

A、放慢经济发展速度,停建资源消耗项目

B、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逐步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D、努力扩大能源和资源进口,依靠国外市场化解资源短缺矛盾

2、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不足,而且利用效率只及世界平均水平的60%。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根本方法是

A、发挥市场着用B、增强节约意识

C、强化宏观调控C、依靠科技进步

3、美国的《循环经济与废弃物管理法》依据减量化原则规定,对废弃物处理的优先顺序是:避免产生—循环利用—最终处置。这一顺序依据的主要哲理是

A、世界物质性原理B、意识能动性原理

C、发展的曲折性原理D、因果联系原理4、2006年10月8日到11日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六届全会指出,以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为重点,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推广清洁生产,节约能源资源,依法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生产能力,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

(1)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有何重大经济意义?

(2)党提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体现了哪些政治学道理?

(3)我们应从哪些方面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二、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背景材料】

1、含义: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倡导环境文明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发展模式。

2、必要性:人类文明的发展和延续,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生态环境的恶化不仅会破坏人们的生存条件,甚至会导致人类文明的消亡。“十五”期间,我国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环境保护。取得积极进展。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给人民生活和健康带来严重威胁。加强环境保护,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需要;是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的需要;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的需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是中华民族的生存和长远发展的需要。

3、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1)要继续把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作为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

(2)把强化政府责任作为实现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目标的关键环节。

(3)把完善市场调节机制作为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基本手段。

(4)把加强依法治理作为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重要保证。

(5)要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大力倡导健康、节约、环保的消费模式和良好社会

风气,使全社会都积极投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考点对接】

(一)经济常识

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对有限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既要讲经济效益,也要讲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既要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充分发挥国家的宏观调控。国家要综合运用经济(价格、税收、信贷、贸易)、法律、行政、科技和教育等多种手段,采取综合措施,形成长效机制来加强环保工作。

(一)哲学常识

1、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在工业化进程中发现环境问题加以重视环境治理,到现在提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以及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发展和向前推移。

3、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保护环境的主要目标,以及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引导、鼓励更多的公众参与环保,形成以保护环境为荣、以破坏环境为耻的社会氛围。都体现了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4、树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和人类的根本利益的价值观才是正确的价值观,因此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从自然规律出发,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5、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统一起来。人具有主观能动性,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谋福利,但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在“十一五规划”提出了环境保护的主要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6、任何一个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事物、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必须坚持全面观点,反对片面性。正确分析我们当前面临的环境保护问题,既要看到已取得的成绩,又要清醒地看到存在的严重问题,坚持了全面的观点。

7、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从而给人民生活和健康带来严重威胁,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充分体现出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观点。

(二)政治常识

1、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在实现和维护好人民当前利益的同时,着眼于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是国家机构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体现。

2、国家履行经济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加强对水源、土地、森林、草原、海洋等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

3、坚持依法治国原则。健全完善各项环境法律法规,彻底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使环境保护执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真正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切实维护环境法律法规的权威性、严肃性。

【典型题例】

随着经济的发展,某市污染源点多面广,排污总量大。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该市政府理出了发展思路:在抓好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环境建设。突出抓好大气污染治理、水污染整治和固体废弃物处理。对市区等环境敏感区的14家水泥企业各选一条生产线进行综合治理,达到“无尘无烟”的效果,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市区粉尘排放量减少近60%。回答1—3题。

1、这一事实说明,该市政府

A、积极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B、调控地方经济,抑制经济过热C、搞好公共服务,促进经济持续发展D、控制生产规模,提高经济效益

2、这一事实表明,在环境污染治理的工作中,要着重处理好

A、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B、中央利益与地方利益的关系C、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D、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

3、该市在治理环境污染中的做法,从哲学上看

①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②发挥了意识的能动作用③抓住了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了主要矛盾④把握了事物的本质和主流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4、今年1月下旬,全国安全生产工作会议召开,国务院总理要求,要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工作,促进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好转。3月下旬,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规划要求到2010年,流域内大中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得到治理和保护,完成重点城市污水处理和重点工业污染源的治理任务,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大中城市污染严重水域水质有所改善,流域水环境监管及水污染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显著增强。

(1)运用国家社会管理职能的知识,结合材料分析国家为什么要高度重视公共安全问题。

(2)运用经济常识说明我国企业怎样才能在保证安全生产、实现环境保护的前提下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本卷由《100测评网》整理上传,专注于中小学生学业检测、练习与提升.

第五篇:2014年高考政治热点分析5

2014年高考政治热点分析:稳中求进 健康发展

一、【背景材料】

2013年12月10日至13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保持宏观经济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着力激发市场活力,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改善民生,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会议确认了2014年经济工作的六大任务:(1)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2)大力调整产业结构;(3)着力防控债务风险;(4)积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5)着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6)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本次会议虽然没有明确具体明年GDP、物价、固定投资增速、社消总额等经济增长目标,但却为明年的经济改革指明了方向,为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确定了行动纲领。

二、【考点链接】

1、《经济生活》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决定性)作用,但是市场调节存在弱点和缺陷,需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2014年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保证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2)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完成2014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必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3)财政的作用。完成2014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需要大力发挥财政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巨大作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在促进公平、改善民生、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保持经济平稳运行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4)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2014年经济工作任务之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调整和完善农村经济结构,依靠科技,走“两高一优”之路,通过产业化经营,确保粮食供求平衡。

2、《政治生活》

(1)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会议强调,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有利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2)我国政府的职能。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需要政府切实履行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等职能。

(3)我国政府的性质、宗旨和原则。完成2014年经济工作任务需要注重实效,取信于民,做到言必信、行必果,积小胜为大胜,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这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基本原则。

3、《生活与哲学》

(1)意识的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用正确的意识指导实践。做好2014年经济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

(2)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我们既要对前途充满必胜的信心,又要准备走曲折的道路。应对完成2014年经济工作任务所面临的困难,必须消除经济运行中的风险和隐患,把短期应对措施和长期制度建设结合起来。

(3)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要以改善民生为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深化改革,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要避免“口惠而实不至”的现象。

(4)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做到解放思想,与时具进。做好2014年经济工作,要按着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的总基调,积极转变宏观调控的思路和办法,通过宏观管理方式创新,巩固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三、【模拟试题】

会议确定了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的总基调,继续施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并提出2014年经济工作的六顶主要任务。这六大任务涵盖财政、金融、债务、民生、生态等多个领域。据此回答1—3题。

1.完成2014年经济工作的六项主要任务必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这是因为科学发展观:

①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②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③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 贯彻的 重大战略思想

④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思想武器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

④D.②③④

2.会议提出2014年经济工作六大任务之首是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

①调整和完善农村经济结构,发挥我国农业的比较优势②依靠科技,走“两高一优”之路

③不断扩大耕地面积,确保粮食供求平衡④加强国家宏观调控,走产业化经营之路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

3.下列做法符合会议总基调的是:

①淘汰落后产能,实施节能减排②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④把提高经济增长速度放在工作的首位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按着会议精神,2014年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据此回答4—5题。

4.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属于宏观调控的:

A.经济手段B.政治手段C.行政手段D.法律手段

5.之所以要进行宏观调控,是因为:

A.宏观调控在某些领域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作用

B.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目标

C.发展市场经济能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国家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宏观调控对资源优化配置发挥更有力的作用

6.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意味着:

①继续实施结构性减税 ②保持适当的赤字规模

③加大对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等投资支出 ④提高利息率,压缩信贷规模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

③D.①②④

会议强调,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要注重实效,取信于民,做到言必信、行必果,积小胜为大胜,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让全社会感受到市场环境、创业条件、干部作风在一天天好转。据此回答7—9题。

7.上述材反映了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是:

A.实事求是的原则B.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C.对人民负责原则D.民主集中制原则

8.要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就要把工作的着力点真正放在:

A.落实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上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主题上

C.研究、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紧迫问题上 D.搞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上

9.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体现的政府职能是: ①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 ②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③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 ④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10.全面深化改革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要避免“口惠而实不至”的现象。这就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

①不仅要有改善民生的积极态度,更要真抓实干

②要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

③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能,把一切事情真正管起来④做到诚实守信、高效便民

A.①③BB.③④C.①②

④D.②③④

11.有人认为,货币政策之所以要稳健,是因为货币池子里的“水”已够多,再放会加大通胀风险,而在经济下行压力仍存的情况下也不能收,必须坚持稳健。这启示我们:

A.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B.量和事物的存在具有直接同一性

C.把握事物飞跃的时机,促成事物质变D.人们的实践活动要坚持“适度”原则

12.会议要求,寓改革于调控之中。这既是2014年宏观管理方式创新的经验,也是2014年新一轮改革开局的必然要求,中国宏观调控的思路、办法正在发生积极的转变。从哲学角度看,宏观管理方式创新:

①是辩证否定的过程②立足于实践

③必须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④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A.①②B.③④C.②

④D.①③

13.201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改革任务重大而艰巨。做好明年经济工作,最核心的是要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要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巩固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促进经济社会大局稳定,为全面深化改革创造条件。

运用哲学有关知识说明怎样做好2014年经济工作?

14.经济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保持经济增速在合理区间平稳运行。

从经济生活角度谈谈2014年如何保持经济增速在合理区间平稳运行?

15.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

请政治生活角度,谈谈你对“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的认识。

16.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在肯定当前经济形势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经济运行存在下行压力。

从生活与哲学的角度,谈谈如何克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下行压力?

参考答案:

1.C2.C3.A4.A5.D6.C7.C8.C9.D10.C11.D12.A

13.(1)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用正确的意识指导实践。做好2014年经济工作,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2)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我们既要对前途充满必胜的信心,又要准备走曲折的道路。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改革任务重大而艰巨。对此我们应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3)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做好2014年经济工作,最核心的是要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

(4)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做好2014年经济工作,要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巩固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14.(1)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但是市场调节存在弱点和缺陷,需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2014年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保证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2)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完成2014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必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3)发挥财政的作用。完成2014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需要大力发挥财政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巨大作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在促进公平、改善民生、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保持经济平稳运行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4)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2014年经济工作任务之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调整和完善农村经济结构,依靠科技,走“两高一优”之路,通过产业化经营,确保粮食供求平衡。

15(1)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会议强调,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有利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2)我国政府的职能。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需要政府切实履行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等职能。

(3)我国政府的性质、宗旨和原则。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需要注重实效,取信于民,做到言必信、行必果,积小胜为大胜,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这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基本原则。

16.(1)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用正确的意识指导实践。做好2014年经济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来源:学,科,网]

(2)坚持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既要对前途充满必胜的信心,又要准备走曲折的道路。应对完成2014年经济工作任务所面临的困难,必须消除经济运行中的风险和隐患,把短期应对措施和长期制度建设结合起来。

(3)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要以改善民生为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深化改革,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要避免“口惠而实不至”的现象。

(4)坚持辩证的否定观。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做到解放思想,与时具进。做好2014年经济工作,要按着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的总基调,积极转变宏观调控的思路和办法,通过宏观管理方式创新,巩固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下载100测评网2008高考政治备考五大热点专题分析训练word格式文档
下载100测评网2008高考政治备考五大热点专题分析训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100测评网高三政治简答题题专题训练

    欢迎登录《100测评网》www.xiexiebang.com进行学习检测,有效提高学习成绩. 高考简答题解答与训练 一、近几年高考试题 [2004年.34题]2003年8月1日《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

    热点作文2018年高考五大

    2018传统文化年高考五大热词及范文了解一下 假定你是李华 周1. ",请你写一份封电子邮件,你校的交换生,邀请TomTom对中国的民间艺术很感兴趣去体验编织艺术,内容包括,本周五......

    2012届高考备考政治选择题专项训练(8)

    2012届高三备考突破选择题专项训练(8) 2.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1年7月7日起将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各上调0.25个百分点,调整后,一年期存款利率达到3.50%,一年期贷款利率达到6.56%......

    高考政治备考反思

    关于高考政治备考的一些反思 2012年高考已经成为过去,总结一年来高考备考工作,经验和教训的反思总结如下: 1、认真研读考试大纲,做到心中有考纲,以考纲为纲,减少复习指导的盲目性......

    高考政治备考总结 -

    优选资料 高考政治备考总结 一年来,我们济北中学通过师生们的共同努力,扎实备考,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文科一本上线80人。文综成绩也相当不错。上200分的有两名同学,其中王晨璐......

    高考政治备考方案

    2014年高考政治备考方案将满怀信心,园2014年我校高考梦想。根据高考的要求及以往的经验,制订以下方案一、指导思想: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我加压、鼓足干劲、科学备考。以......

    最新高考政治热点:热点专题训练及答案

    建军90周年沙场大阅兵 一、【背景材料】 2017年7月30日,距八一建军节仅有2天。在内蒙古朱日和训练基地,举行了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阅兵。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

    100测评网高考政治复习经济生活练习题(合集五篇)

    欢迎登录《100测评网》进行学习检测,有效提高学习成绩.第 Ⅰ 卷(共60分)一、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2分,共60分)1.2006年4月2日,......